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组织行为学由什么构成自考

组织行为学由什么构成自考

发布时间:

组织行为学由什么构成自考

发布时间:

组织行为学由什么构成自考

1.命题标准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考课程。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课程的本科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并有适当的时间对答案进行检查。 2.考试依据和范围 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99年9月颁布的《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教材为命题范围。试题的参考答案按所指定教材中的有关提法来编制。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学好组织行为学,需要有一些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管理学原理、组织学原理,以及一定的哲学、领导科学、决策学知识等。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将识记、理解、领会与分析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理解和分析能力。命题中要体现既测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测试分析能力的原则。 4.重点与覆盖面的关系 试卷覆盖到章,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大一些,次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小一些,一般章节的分数为适中。单章考核分数不超过20%。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内容以第1、3、6、7、9、11、13、14、17章为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不低于60%。第5、8、10、15、16、18章为次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约为30%,其它章节均为一般考核考内容,分值比例不超过10%。《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已明确不列为考核内容的不作试卷内容。 3.试卷能力结构 能力考核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考核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20%左右、“理解”占30%左右、“简单应用”占30%左右、“综合应用”占20%左右。 4.试卷的难度结构 试题的难度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层次,不同难度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容易”占20%左右,“中等偏易”占30%左右,“中等偏难”占30%左右,“难”占20%左右。 5.试卷的题型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群体的定义和类型、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群体的规范与角色、群体凝聚力四个主要问题。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能够合理地分析、解释、引导和控制群体行为,以提高群体行为的有效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一)群体与群体行为 群体概念的含义。群体行为的基本模式。 (二)个体为什么加入群体 个体加入群体最主要的原因: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 (三)群体发展的阶段 五阶段模型。间断一平衡模型。 (四)群体的类型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第二节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 (二)群体成员资源 个人能力。性格特点。 (三)群体结构 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 (四)群体任务 简单任务与复杂任务。 第三节群体规范与角色 (一)群体规范的功能 群体规范。正式的群体规范与非正式的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群体规范的功能。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1.群体规范形成的四种主要方式:群体成员所做的说明;群体历的关键事件;私人交谊;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2.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能促进群体生存;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能减少群体成员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允许群体成员表达群体的中心价值观。 (三)角色建立与适应 角色的概念。角色同一性。角色知觉。角色期待。心理契约。角色冲突。 第四节群体凝聚力 (一)凝聚力的来源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人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范;(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以前成功的经验。 (二)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高凝聚力群体对生产率的影响。低凝聚力群体对生产率的影响。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凝聚力的评价 问卷调查法。数量分析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群体的性质与特征 (二)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三)群体规范与角色 (四)群体凝聚力 四、考核要求 (一)群体的性质与特征 1.识记:(1)群体的含义(包括对群体的五点解释);(2)群体行为的基本模式;(3)群体的类型。 2.领会:(1)个体为什么加入群体;(2)明确用来解释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3)描述群体发展的两种模型。 3.应用:(1)区别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2)比较、评述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和间断一平衡模型。 (二)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识记:(1)群体外部环境条件所包括的八个方面;(2)群体成员资源的两个方面;(3)群体结构所包含的三个变量; 2.领会:(1)群体外部环境条件的各个方面对群体行为的影响;(2)群体结构的各个变量对群体行为的影响;(3)群体任务对群体绩效的影响。 3.应用:具体分析群体成员资源的两个重要变量是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的。 (三)群体规范与角色 1.识记:(1)群体规范的含义;(2)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3)角色的含义;(4)心理契约。 2.领会:(1)群体规范的功能;(2)群体规范的形成;(3)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 3.应用:(1)联系实际解释说明角色同一性、角色知觉、角色期待以及角色冲突四个概念。(2)解释如何适应角色的要求以及如何解决角色冲突。 (四)群体凝聚力 1.识记:凝聚力的含义。 2.领会: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3.应用:联系实际分析群体凝聚力的高低对生产率的影响。

为什么要自考组织行为学

选择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是因为可以提高组织绩效和效率。学习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如何管理和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和效率。此外,学习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以及如何在组织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任何想要在组织中成功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人的行为在没有管束的情况下没有规律所以要学组织行为学服从组织安排从而不乱套

组织行为学定义及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定义:组织行为学是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各类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的科学。帮助领导者更好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意义:A、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B、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C、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D、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E、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 F、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

自考组织行为学为什么难

很简单,自己啃书本,考的就是书本上的。否则的话就只有daan了。

还好,不看书没有重点的肯定不会。。重要的是要有重点

我考了几次也是差几分,你现在还再考么,我想问下十月份报考的时间

大致上说 首先你要把该科目的大的要点就是大标题背熟,知道该科目讲的究竟是什么。这样简答题就会了。 然后复习的时候,归纳一遍,同时多做前几年的试题,这样选择题就好做了。 最后的一点,相信我不说 你也知道,那样大题也不难了

自考组织行为学考什么

人力资源管理自考本科必须要考的科目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劳动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社会保障学 、现代公司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力资源统计学 、现代人员测评、人事管理学 、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毕业论文。选考科目为:英语(二)宏观劳动力配置、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劳动争议处理概论加考:劳动经济学 、劳动法、工资管理、劳动力市场学、人口与劳动资源 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课程。自学考试的课程根据命题的组织和使用范围分为两类,即:统考课程,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由全国考办命题的课程;省考课程,指在本省市范围内使用由本省市考委组织命题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简介:通过专业学习,学生系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及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在各类工商企业和其他组织中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要想了解更多关于自考本科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师大教育。师大教育不仅有成人大专学历,而且有本科学历等学历证书、上班族必备职业证书,还是在职备考的最佳选择,证书高含金量,学信网可查。该校采用6R的教学方法,从笔试、面试、上岗能力等多方面培训综合性教师储备人才。 帮助学员实现学历提升,并提供专业的职业发展规划。

应该可以免考的,不过可能要申请。

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专升本学习资料,包括各大机构的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各大专业课的学习资源,适合想自考的学生,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秀学习资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学习,需要的可以先收藏转存,有时间慢慢看~

专升本资源实时更新

链接:

提取码:2D72

人力资源管理考试科目: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0015 英语(二)4.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5.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 6.00107 现代管理学 7.00152 组织行为学 8.00182 公共关系学 9.00261 行政法学 10.03325 劳动关系学 11.05151 劳动与社会保障 12.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13.06091 薪酬管理 14.0609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5.18948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考核

1.命题标准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考课程。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课程的本科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并有适当的时间对答案进行检查。 2.考试依据和范围 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99年9月颁布的《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教材为命题范围。试题的参考答案按所指定教材中的有关提法来编制。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学好组织行为学,需要有一些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管理学原理、组织学原理,以及一定的哲学、领导科学、决策学知识等。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将识记、理解、领会与分析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理解和分析能力。命题中要体现既测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测试分析能力的原则。 4.重点与覆盖面的关系 试卷覆盖到章,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大一些,次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小一些,一般章节的分数为适中。单章考核分数不超过20%。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内容以第1、3、6、7、9、11、13、14、17章为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不低于60%。第5、8、10、15、16、18章为次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约为30%,其它章节均为一般考核考内容,分值比例不超过10%。《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已明确不列为考核内容的不作试卷内容。 3.试卷能力结构 能力考核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考核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20%左右、“理解”占30%左右、“简单应用”占30%左右、“综合应用”占20%左右。 4.试卷的难度结构 试题的难度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层次,不同难度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容易”占20%左右,“中等偏易”占30%左右,“中等偏难”占30%左右,“难”占20%左右。 5.试卷的题型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

成人自考组织行为学

2014自考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个体差异与管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的概念和影响知觉的因素,理解知觉差异与管理的关系;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个性的结构与内容,以及价值观、态度、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与类型,理解个性差异在管理中如何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认知差异与管理 (一)知觉、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 感觉、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内容 (二)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三)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的过程一般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五个阶段。 2.影响知觉的因素: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影响知觉组织的因素:对象与背景配合、知觉归类。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知觉防御、成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 (四)知觉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不同就会影响管理者采用不同的管理行为,即形成X理论与Y理论;人们对成功与失败因果关系的归因看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说明归因论的内容、归因论的依据和归因论的应用。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一)价值观与管理 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的分类,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 (二)态度差异与管理 态度的概念,态度的特性,工作态度的概念与功能。 (三)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 1.组织认同感的概念。组织认同感的影响。 2.工作参与度及其影响。 3.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 第三节个性差异与管理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的涵义;个性本身具有的性质;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二)个性的结构与内容 个性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个性倾向性特征与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态度等内容。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气质的概念与类型及各类气质的行为特征。能力的概念和能力差异与类型。性格的概念、性格差异与类型。 (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对个性形成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生物遗传因素,而是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四)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的关系。个性差异与健康的关系。个性差异与管理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感觉、知觉、社会知觉、思维的概念,社会知觉的内容 (二)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三)知觉差异与管理 (四)个性的要领及其本身的性质 (五)个性的结构与内容 (六)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七)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四、考核要求 (一)知觉的概念 1.识记:感觉、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的概念。 2.领会:社会知觉的内容,社会知觉与自我知觉的关系。 (二)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1.识记:(1)知觉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3)影响知觉组织的因素。 2.领会: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三)知觉差异与管理 1.领会:X理论与Y理论对管理者采用哪种管理方式的关系。 2.应用:说明归因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四)价值观与管理 1.识记:价值观的概念,价值的分类。 2.领会: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 (五)态度差异与管理 1.识记:态度的概念,态度的特性。 2.领会:工作态度的概念与功能。 (六)员工对组织认同感与对工作参与度 1.识记:组织认同感与工作参与度的概念。 2.应用: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对组织认同感和参与度。 (七)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 1.识记:个性的含义。 2.领会:(1)个性本身的性质。(2)个性结构与内容 (八)个性心理特征 1.识记:气质、能力、性格的概念 2.领会和应用:(1)气质差异与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并说明各类不同气质人员的行为特征;(2)能力差异与类型;(3)性格差异与类型。 (九)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应用: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分析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并说明其中哪类因素对个性的形成起主要影响作用。 (十)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1.领会:(1)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的关系,(2)个性差异与健康的关系。 2.应用:(1)论述个性差异原理在管理中的应用。(2)论述知识经济时代“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主要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们所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的学科,用来研究组织中工作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和客观的规律,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能力,从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指的是人类群体性活动的一种形式,与人类息息相关,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现代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取得巨大成就,而这些都离不开人们,离不开组织。组织是由人们去组成,没有人谈不上组织,同时组织又由人们管理,有着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和科学的理论和研究的方法。要想成为一个组织,那么首要条件就是人了,人是构成组织的基本条件。人组织到一起,那么必须有共同的一个目标,目标才能让组织团结有方向。接着就是工作了,现代生活中,组织的存在都是有自身的目标和使命的,要完成使命,就需要开展实际的业务活动即工作。组织是个动态的组合过程,指组织工作或者组织活动,两个人以上的集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劳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组合配置的过程。组织也是相对静态的人的社会实体单位,把动态组合过程有效、合理配合固定下来,形成各种规章制度和责、权、利相结合的机构。组织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组织也是一投入一产出的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从而调节、适应发展变化的功能。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社会环境系统和社会技术系统相结合的系统。在一个企业中,涉及的管理内容五花八门、千头万绪,但是也可以划分为两个系统的。如果是对物的管理,称之为人—物系统;如果是对人的管理,称之为人—人系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大多数是以企业中的人—人系统为重点的。在人—人系统中,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如: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沟通学、领导科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文化、人际关系心理学等等。其中,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人—物系统中,同样涉及许多学科,如财务学、会计学、统计运筹学、工程学、生产管理学、物资管理学、工程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及各种技术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性科学不同,它属于应用性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为了在应用理论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性之后再进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方法,以掌握保持积极的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技术和措施,它的直接目的是要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组织行为学》研究在组织以及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再采用系统的分析,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学和人类学,研究了人的心理行为和规律性,提高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方便管理统一组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激励的概念、过程与激励理论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内容型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ERG埝理论)的共同特点与理论特色;了解过程型理论(期望理论)的动态性,了解综合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目的在于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激励理论的发展 激励是管理的重要职能,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就以定额、生产工艺卡为奖惩手段,激励员工提高生产效率,其后的人际关系学派,又提出认可、参与等社会需要,丰富了激励因素的内容,从而使马斯洛、赫兹伯格等人得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内容模式的激励理论。为了揭示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情境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学者们对激励的全过程、旧过程向新过程的过渡、激励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过程模式的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理论,丰富了激励理论的宝库。了解激励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以此为切人点进行研究,便可全局在胸,事半而功倍。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一)基本论点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并由低到高形成阶梯。 (二)理论概括 1.强调需要对激励的重要关系,即需要的普遍性原理。 2.强调需要分为层次,低一层次需要满足后萌发高一层次需要,已经满足的需要其激励力量削弱以至消失。 3.高层次需求内容广泛,难度大,对员工的激励力强。 二、双因素理论 (一)基本论点 1.保健因素概念:赫兹伯格归纳员工非常不满的因素有:公司的政策和制度、技术监督、与上级关系、与同级关系、与下级关系、工资、职务保障、个人生活、工作条件、职务地位等十项。这类因素,即使得到满足也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发挥,称为保健因素。 2.激励因素的概念: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有:工作上的成就感、认可和赞赏、挑战性、责任感、发展、成长等六项。当存在这些因素时员工感到十分满意,有助于充分、持久、有效地调动积极性,称为激励因素。 (二)理论概括 1.修正了传统观念 2.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满足。 3.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是在工作进行时发生的,称为工作内激力,它与外酬、外激不同,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持久而深远。 三、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里兰认为:在生存需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即成就、权力和合群。其中,成就需要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的作用。 麦克里兰认为:有一半成功的机会往往最能激励人们去取得成就。成功的概率太高或太低都不太吸引人,不会激励人们去取得成就。 麦克里兰认为: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往往具有高度的内在工作激励,这样的人对任何企业、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要。 四、ERG理论 奥德弗在管理实践中将员工需要分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奥德弗认为:三种需要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而不是层次等级,它既可“满足——上升”而且也可能“挫折——倒退”。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 (一)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1.基本模式: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 2.感情调整 3.期望强化 情绪指数=实现值/期望值 二、综合激励理论 (一)理论要点 综合激励水平(M)=任务内在激励(Vit)+任务完成激励(EiaVia)+任务结果激励() (二)理论特色 三、公平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要点 首先,公平感不同于公平,因为公平是一种客观现象,公平感则是一种主观现象,是人们通过自身与他人、现在与历史的比较而得出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它属于心理学研究范围。 其次,产生不公平感的根本原因,不是个人所得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比较的相对值。 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要点 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运用强化以改造行为一般有四种方法: (一)正强化 对职工的某一行为给予肯定,从丽使之在类似的条件下重复这一行为。 (二)负强化 预先告知某种行为不符合要求,防止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使职工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 (三)自然消退 取消正强化,对职工的某些行为不予理睬,当此行为得不到正强化时就会逐渐消失。 (四)惩罚 以某种强制的,威胁性的手段以表示对这种行为否定,防止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这四种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应用 (一)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 (二)要及时反馈和及时强化 (三)要使奖酬真正成为强化因素 (四)要多用不定期奖酬,出乎意外、突如其来的奖酬会强化效果 (五)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三、考核知识点 (一)激励理论的发展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双因素理论 (四)需要成就理论与ERG理论 (五)期望理论 (六)综合激励理论 (七)公平理论 (八)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四、考核要求 (一)激励理论的发展 1.识记:(1)激励理论的四条线;(2)激励理论的两种模式;(3)激励理论的三种类型。 2.领会:(1)为什么泰勒的科学管理、梅耶的参与管理都被认为是激励理论?(2)为什么西方企业都要寻求心理学家的帮助? 3.应用:(1)你认为有哪些内容可用来激励?(2)怎样才能使激励因素始终有效?(3)日常管理中怎样才能强化职工行为? (二)需要层次理论 1.识记:记住需要层次理论的五种需要及其先后顺序。 2.领会:理解和掌握需要层次理论的普遍性、层次性和主导性。 3.应用:树立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建立激励机制的设想和思路。 (三)双因素理论 1.识记:(1)记住保健因素所包含的内容;(2)记住激励因素包含的内容;(3)区分传统观念和赫兹伯格新观念。 2.领会:(1)为什么激励因素的满足能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2)为什么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应用:试论工资在我国属于哪一类因素?如何运用双因素理论建立激励机制。 (四)需要成就理论和ERG理论 1.识记:(1)需要成就理论的内容;(2)E1埝理论的内容。 2.领会:(1)正确理解麦克里兰提出的决定追求成就行为的三个因素;(2)正确理解ERG理论关于需要关系的7个命题。 3.应用:在建立激励机制时,用成就需要理论和ERG理论,对需要成就理论、双因素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期望理论 1.识记:(1)基本模式;(2)感情调整;(3)期望强化;(4)因绩效而得到报酬的工具IK;(5)对报酬的重视程度VK。 2.领会:期望理论的动态性。理解激发力量M=EiIkVk的含义。 3.应用:能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提高期望值和目标效价激励员工。举出几个提高期望和效价的做法。 (六)综合激励理论 1.识记:(1)任务内在激励Vit;(2)任务完成激励EiaVia;(3)任务结果激励;(4)综合激励模式 2.领会:综合激励理论的理论特色。 3.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综合激励理论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 (七)公平理论 1.识记:(1)公平与公平感;(2)收支比率;(3)公平差别阈(EDT)。 2.领会:(1)公平理论方程式中OP、IP、O0、I0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2)为什么当两个人的条件不相同时OP/IP=00/I0会产生不公平感觉?(3)西方国家企业员工对报酬不满意时会产生什么行为?为什么? 3.应用:(1)试运用公平理论制定防止员工产出不公平感觉的措施;(2)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的问题? (八)行为改造理论 1.识记:(1)什么是行为改造?(2)强化行为的四种方法;(3)应用强化手段应遵循哪几项原则? 2.领会:(1)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具有可操作性。 3.应用:举例说明指标、信息、反馈、奖酬在行为改造中的作用和关系。

  •   索引序列
  •   组织行为学由什么构成自考
  •   为什么要自考组织行为学
  •   自考组织行为学为什么难
  •   自考组织行为学考什么
  •   成人自考组织行为学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