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发布时间: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发布时间: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国际经济学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 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但在经济上它们依然未能完全独立,未能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它们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原料基地、高价工业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方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 (2)造成这种差距、形成现在这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顽固地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极力维护有利于自已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这就形成了尖锐的“南北关系”问题。说到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斗争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但历史终将向前发展,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12.发展中国家有何经济特征? 答: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的情况虽然有很大差异,但都有如下一些经济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 (2)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即现代经济成分和传统经济成分共存。 (3)从生产关系上看,这些国家的经济成分比较复杂,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或多或少的保留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4)经济发展的依附性。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在已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附于发达国家。 13.新殖民主义的手段有哪些? 答: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方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它们的一些主要手段是: (1)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极力维持旧的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保持对它们的依附性。 (2)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技术方面的依附关系。 (3)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从中剥削、掠夺,并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 (4)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金融方面的依附关系。 这些新殖民主义的做法,在经济上对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剥削、掠夺和控制,造成了今日的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14.什么是新殖民主义? 答:(1)新殖民主义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的老殖民主义体系分崩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所谓新殖民主义,一般地说,不是采取赤**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来剥削、掠夺和奴役殖民地的方式,而是采取比较缓和与隐蔽的方式,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本性已经改变,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狂轰滥炸、赤**妁军事侵略就是证明。 (2)新殖民主义的一般手法。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手法是: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进行渗透,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抹术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依附于发达国家。 (3)新殖民主义的后果是,造成今日世界上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1.为什么垄断资本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答:垄断资本之所以在一定时候和一定情况下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其具体原因有两个: (1)为了维持垄断价格。当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使垄断价格难以维持时,就会人为地阻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2)避免无形损耗的损失。当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使原有的机器设备发生无形损耗时,为了避免无形损耗所造成的损失,就会人为地阻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为什么技术进步的动因减弱了? 答: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技术进步的动因之所以减弱了,关键在于垄断资本能够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取得高额垄断利润。 (1)垄断资本可以依靠其垄断地位,垄断生产和销售,规定垄断价格从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垄断资本可以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在竞争中击败对手,从而减弱了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来提高竞争力的积极性。 3.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垄断制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因而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龙展,乃至迅速的发展。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垄断统治使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形成。第二,垄断统治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第三,垄断资本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 4.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它的历史作用有二重性;第一,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第二,使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趋势,并使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被掩盖和积累起来,由此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表现为: (1)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形成,表现出垄断资本主义的寄生性。 (2)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经济危机、财政危机、货币信用危机交织并存和相互影响,社会生活的危机也在进一步加深。 (3)垄断资本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同时又极力推行各种“福利政策”,借以缓和劳资矛盾。 5.怎样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 答:(1)垄断资产阶级通过积极推行福利政策来缓解阶级矛盾。实际上,多项社会福利的支出,归根结底还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它并没有减轻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受剥削的程度,却起到了蒙骗广大劳动人民的作用。 (2)垄断资产阶级还打着“资本民主化”和“人民资本主义”的旗号,发放小额股票,鼓励工人购买股票,以此宣扬人人都是有产者,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实际上,工人手中持有少量股票并不意味着工人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也没有改变工人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企业大权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大资本家把持。无论从全社会角度看,还是从企业内部看,垄断资产阶级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6.垄断的统治为什么会造成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答: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的根源在于垄断本身。 (1)垄断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必然导致经济危机更加深重,频繁爆发。 (2)垄断导致财政、货币危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降低失业率,每当经济不景气时便采取刺激经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就大大增加了政府开支,导致大量财政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又大量发行公债,增发纸币。其结果是引起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别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多数国家仍处于低增长、高失业的境地。 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有哪些形式? 答:(1)19世纪后期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内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来 (2)随着19世纪后期新科技革命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从而促使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股份公司产生之后的又一次自我扬弃。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社会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又一次较大的调整。 (4)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联盟得到很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在继续进行自我调整。 8.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答: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虽然资产阶级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范围内调整这种生产关系,这种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终究不能解决社会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图片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2—616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17.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长。18.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19.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在四部门经济中,[img,293,118]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4481.png[/img]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img,83,23]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8889.png[/img],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4、试说明图中A、B两点的经济涵义。[img,233,181]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8380.png[/img] r%A 10%2% B Msp=L2(r)货币投机需求Msp答:A点:利率处于最高点,未来利率只降不升,债券价格只升不降,人们只愿意持有债券,不愿意持有货币,此时货币投机需求为0。B点:利率处于最低点,未来利率只升不降,债券价格只降不升,人们只愿意持有货币,不愿意持有债券,此时货币投机需求为∞。不管有多少货币人们都愿意持有在手中,处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实效。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6.什么是“内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答:内在稳定器也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财政政策)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和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是政府“稳定经济的第一道防线 ”。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有:自动变动的税收(特别累进税制)、政府转移支付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7.简述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市场利率变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答:超额准备金指“银行实际贷款低于本身贷款能力”,其差额部分就是超额准备金。产生原因在于: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企业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意借款,或银行认为利率太低不愿意贷出等等。对商业银行而言,吸收存款是负债业务,如果不能放贷出去,同样要付出存款利息,增加成本。所以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将刺激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从而超额准备金减少。反之,准备金增加。8.画图用AD-AS模型简要说明经济滞胀的成因?答: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如发生在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主要是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提价,石油依赖程度高的国家进口原油价格上升,导致国内生产成本提高,总供给下降的冲击。如图:[img,344,250]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4527.png[/img]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由于总供给刺激,AS1移动到AS2,均衡点发生移动,这时国民收入下降,有Y1到Y2,失业率增加;同时价格水平也上升,有P1上升到P2,出现通胀。

自考经济学本科科目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英语(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西方经济学等等。

经济学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

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经济学专业毕业去向:适合在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营销等工作,也适合自主创业。

经济学专业毕业就业岗位方向:经济预测、分析人员、对外贸易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管理类职位、银行从业人员、证券、信托、基金等从业人员、其他(教师、公务员等)。

自考经济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熟悉相关的管理学知识,具备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的能力,有创新精神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管理人才。

自考本科报考条件:

1、只要是中国公民,无性别、年龄、种族、民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等限制,均可按省级自学考试机构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报名参加自考本科考试。

2、对有特殊要求的专业,考生须按有关规定报名。

3、报考自考本科各专业的考生,应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

更详细的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见链接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名词解释:

1、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GDP 平减指数:是名义的 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3,均衡产患:独总而求想一致的产患.也就是约济社会的收入正好毁无全体展民型企业提要有的支出。

4,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丁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投资边际效率:由于资本品的供给价格上涨而被缩小后的资本边际效率R,被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表示投资和利率间关系)

6,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l=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山线。

7,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8,流动偏好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9,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10,挤出效应(对投资或消费的挤出)﹔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1,财政休系: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休系。货币体系: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2,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作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起的失业。(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结构性:经济结构变化造成失业。周期性: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

l3,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14,自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5,功能财政: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l6,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17,法定准备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18,通货膨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19,资本深化:“资本广化"的对称,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积累快于劳动力增加的速度,从而资本-劳动比率或人均资本量在提高。资本深化一般意味着经济增长中存在着技术进步。

20,资本的黄金率: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F撤(k星)=n

宏观经济各部分循环流程

二简答:

1,简述GDP的GNP的区别:

a、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b、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GNP中。

c、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比方说,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该计算在GDP中。

2、说明GDP的三种核算方法并简析储蓄投资恒等式:

a、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总卖价。(经济社会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

b、收入法: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工资、利息、租金等生产要素报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资本折口)

c、生产法: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

等式:在一国的一年的经济总量中储蓄量与投资量是处于恒等状态的,也就是一年储蓄量=一年投资量,只有维持这样的恒等状态才不会危及到一个国家经济形式的正常运转.

3、简析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

LM曲线越平坦,或者IS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当LM曲线为水平线,IS曲线为垂直线时,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财政货币政策效果:政府收支变化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a、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b、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Sl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LM 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4、简析古典主义极端情况:

与凯恩斯极端相反,如果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此时财政政策完全失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货币政策效果:财政失效: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有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是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货币效果:而在占典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只同产出水平有关,同利率没有多大关系,货币需求对利率极其不敏感,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为零,因此货币供应量的任何变动都对产出有极大影响,故很有效。

LM曲线

5、简述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a、支出乘数的大小

b、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d、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6、简述货币政策局限性:

a、在通货膨胀时翔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b、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c、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d、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7、简述自动稳定器功能的发挥:

a、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b、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8、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按近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水平。及其手段的应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及紧缩性财政政策。

9、简述货币创造原理: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做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侦券投资,正是这种比较小的比率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并指出货币创造成数等于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的限制条件:A.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会全部放贷出去 B.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

10、简述中火银行三大货币政策:

a、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b、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c、法定准备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汇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2.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指将现实汇率经过相对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的汇率,即名义汇率(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外国价格水平与本国价格水平之比。3.名义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情况。4.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比率。5.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6.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凯恩斯所认为人们对货币的偏好,也就是对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7.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也译为“灵活偏好”或“流动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一概念首先由凯恩斯提出。8.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吃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9.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10.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是指厂商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降低平均成本而支付给工人的比市场出清工资高的工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工数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可以解释尽管存在超额劳动供给,企业也不能削减工资,因为尽管削减工资减少了企业的工资总额,但它还会降低工人的生产率和企业利润。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总结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二、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三、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四、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么样: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经——从哪来济——用到哪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分配。资源的含义很广分配的方法很多

宏观经济学自考重点: 1.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4.一般价格水平: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5.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6.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7.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 8.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9.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0.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12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3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14.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5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6.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7.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18.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19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成为法定准备金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20.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1.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22.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2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24.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25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26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给出的关于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性关系: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之间具有反向关系。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代替工资上涨率。 27.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人们宁可牺牲持有生息资产会取得的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政策保持在手边。) 28.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29.灵活偏好陷阱:当货币需求变得具有完全的利息率弹性,即在某一较低的利息率水平下,人们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而会上升,从而持有债券竟会遭受损失,这是人们对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因而无论实际货币供给如何增加也不会是利息率在下降。 30.恩格尔曲线: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31.投资陷阱:投资的利率调节与传导是国民收入决定的重要机制。根据凯恩斯投资函数理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越低投资越多,利率越高投资越少,由于利率调节与传导机制的存在,投资的增减变化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混合产出利率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 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我有,但太长,怎么给你?你在北京?要不你加我,我慢慢给你。329020203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汇总

首先是讲法律的基本概念,然后是关于劳动合同法,再就是很多税法,有营业税啊,个人所得税,以及其他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还有税收征管,最后一部分就是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第一章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②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格机制作用。 答: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它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并可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从而起着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怎样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 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越小;反之,劳动生产力越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三章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C壑档Ct价值源泉。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答: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②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答:(1)资本积累的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其一,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积累的内存动力。其二,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是工人劳动力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的条件是工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3)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直接或间接使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4)各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各部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5、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答: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章 1、简述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答:(1)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答:(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 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基本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引申①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总和。②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第五章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利润率(Pˊ)和剩余价值率(mˊ)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ˊ=m/(c+v),Mˊ=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由于剩余价值(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生活方式,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为什么?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2)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并没有脱离价值。第二,全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第三,生产价格的确定及其变动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第六章 1、什么是商业资本?它的职能作用是怎样的? 答:(1)商业资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也就是专业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利润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 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资本家从商品销售解放出来,能够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 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家能把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产业资本,这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 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的周转。商业资本加快了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速度,从而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商业资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还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对市场状况、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股份公司的作用 答:股份公司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 第二,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第三,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第七章 1、垄断的形成 答:①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 ②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2、为什么说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1)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 (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 (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3、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具体说: 第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依靠国家规划安排和筹集巨额资金。 第二,一些大型、基础、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第三,市场产品过剩问题严重,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第四,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出现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干预和调节,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者必须借助国家力量。 第八章 1、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加快的原因。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主要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第九章 1、垄断资本迅速发展的原因(趋势) 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发展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第二,垄断统治虽限制了自由竞争,但并没有消除竞争,竞争成为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 第三,在生产社会化推动下产生的垄断,本身具有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 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各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开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第十章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答:这是由生产力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关系,特别是公有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产品极大丰富、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必然实行按劳分配。 (2)由于存在旧的分工,人们的劳动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且劳动还只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只能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每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而已没有属于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可提供,所以必然采取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的必要性 答:(1)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3)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经济震荡。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

自考经济学主要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发展演进、学派差异及争论重点;熟悉经济学理论运用的市场环境、政策依据和政策效果;了解经济学理论发展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

该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免费领取自考学习资料、知识地图:

自考经济学本科,必考科目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英语(二) 文化基础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经济思想史 专业课、西方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 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选考科目有: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国际金融、世界市场行情、公共政策。 不考外语的必须考上述“选考科目”,但是不考外语的无法申请学位。

根据我的体会,这类应试课程的学习,其基本要领有四:1.通过读大纲全书,认真领会其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因为该课作为应试课程。自考大纲及其统编指定教材是考试出题的最基本依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决不能舍近求远,舍本求末,只顾被一些五花八门的参考书所迷惑。而应该扎扎实实地研究大纲,通读教材,领悟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要点及其它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2.抓住理论线索,掌握理论框框架。该课程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要能把握其理论脉搏,掌握其理论框架。是会很快掌握并深刻理解和记住其内容的。而该课程的理论体系可从三个方面或三个角度去把握:(l)理论推导式或图表式;如前面我们分析的三张图表。(2)目录框架式。即通过通读全书,再回头看前面的目录和每一章节的大小标题即可宏观地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并可把全书由厚变薄,起到点石成金、穿针引线、提纲挚领的作用。(3)定义修辞式或概念开发式。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或近义文字。通过研究该名字的字面含义,即可给出其一般的解释。如“商品”,“商品”意为“交换”、“买卖”,“品”意为“产品”,“用品”、“物品”。所以“商品”的字面含义即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再比如“资本循环”,“循”意为“沿着”、“跟着”,“环”为“圆圈”“圆周”的意思。因此,“资本循环”的简单字面意思即为“资本沿着圆圈运动一周”,进一步扩展为“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带来剩余价值并回到原点的运动过程”。很多经济学的概念都可通过这种方法来理解和记忆,这样,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游戏,变得很有乐趣。3.明确学习五点,以点带面,掌握全局。本书共有十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第一至六章为其基础理论部分;第七、八、九三章为理论应用或理论延伸部分;第十章为理论总结和理论转折(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理论部分向社会主义理论部分的转折)部分。在这三大部分中,第一部分是重点,二、三部分是非重点。而在第一部分中,又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资的直接生产过程(第一至第三章),资本的流通过程(第四章),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或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分割过程(第五、六两章)。在这三部分内容中,第一部分是重点,后两部分是非重点(但第二部分中的第四章第三节即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和第三部分中的第五章即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等内容则是全书的理论难点)。而在第一部分(即第一至第三章)中,第一、第二两章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第一章要回答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和概貌,要回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研究起点(质资料生产)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与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而第二章则要回答政治经济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研究起点(商品)并要全面解剖商品这个包含有资本主义全部矛盾的细胞体,而后面所有的概念都可以通过对商品及其二因素的逻辑推导而引伸出来。如“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由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个概念的定义告诉我们,地租还是剩余价值,不过是超额剩余价值而已,而剩余价值则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是商品二因素的一种具体外化形式而已。所以说,这一章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每位考生能够明确全书及各部分的学习重点,那么,以点带面,掌握全书内容,就会变得比较容易和轻松。4、不断重复与复习。对于应试课程来讲,重复是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重复可以加深记忆,加深理解,所以,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在重复与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来取排除法,即凡认为并确实是已经牢牢掌握的知识点,就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排除或遗忘,这样,整个复习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把书本不断地从厚变薄的记忆过程。然后,通过章、节、目等主要知识点又把全书由而变厚,恢复或再现其原貌,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把该课程的全部内容牢牢掌握,铭刻在大脑中,烂熟于心。

基础理论,西方经济学一定要看,外国经济比我们的发达。从知识层面上讲,把握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重点把握经济最大化规律和原则去思考问题。

  •   索引序列
  •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图片
  •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总结
  •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汇总
  •   自考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