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社会心理学考点汇总

自考社会心理学考点汇总

发布时间:

自考社会心理学考点汇总

发布时间:

自考社会心理学考点汇总

自考心理学专科必考科目有哪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践)、心理测量、心理统计、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医生心理学、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自考心理学专科好考吗?自考心理学专科好不好考,关键看你有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并且是不是适合学习心理学。对于喜欢学习心理学的人,并不算太难;但如果是单单为了得到文凭,那么心理专业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一般来说,参加自学专业考试的人,原则上应该具有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文化知识。考生报考自考专科不一定要有高中文凭,而是要有高中文化知识水平。虽然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计划中没有设置外语课,但有一个基于数学的“心理统计”有一定的要求。考生在考试前应该多做练习。心理学就业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越来越深受社会的重视和需要。为给在职人员提供学习研究生课程的机会,各大高校像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部纷纷开设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旨在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如果打算考自考本科的话,你需要到你们当地招生考试院的官网上去看一下相关的报名流程和报名信息,上面都会给出每个专业所对应的考试的科目和内容,你根据所给出的书目,对着去书店里面购买就可以了,祝你考试成功!

很多小伙伴问,关于自考本科心理学需要考哪些科目 自考心理学知识点的相关问题,今天本站编辑就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自考本科心理学需要考哪些科目 自考心理学知识点全部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自考本科心理学需要考哪些科目自考心理学主要有以下科目:一、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三、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实验心理学》,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心理统计学:《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心理测量学:《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以上书目是首推书目,是心理学考研最基本的一定要看。以下是扩充知识面的参考性读物,起辅助作用:普心:《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发心:《发展心理学》,(精装)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心:《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舒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测量:《心理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是统考,应用心理、发展心理、基础心理考试用书都一样初试:全国统考政治、英语、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300分。扩展资料:自学考试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1、公共基础课:所有专业或者同类专业应考者都必须参加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英语(二)》、《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内容提供方法论不可少的课程。2、专业基础课:该专业考生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基础课是为了应考者掌握专业的知识,学习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我们有关能力打下基础。像工商企业管理(本)专业中的《管理学原理》和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这类的,就属于基础课了。3、专业课: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简称专业课)。4、选修课:有限制的选择自己需要的科目进行学习。选修科目的选择是有限制的,只能在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内选择。简单说就是给我们一些选修科目,自己挑着学。考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想考的科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学考试心理学自考有哪些内容呢?1.专科课程及学习方法 2001年开始执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考试计划)规定,心理学专业除3门政治课和“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外,专业课程有11门,即“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组织管理心理学”。在“实验心理学”考试通过之后,还要参加“心理实验”的实践。“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基础;“社会心理学(二)”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实验心理学”介绍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心理学”的学习,让自考生初步了解设计研究课题实验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心理统计”介绍的是心理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心理测量”介绍了制定心理测量量表的科学程序和常用的智力、特殊能力,以及人格测量量表;“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从婴幼儿到成人乃至一生的心理发展历程,重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应用心理学”概括地说明了心理学的各个应用领域及其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说明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其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人的健康服务;“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介绍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及有关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针对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它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和控制等,也就是要为组织提供正确的管理原则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一定要学好,它们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特别是“普通心理学”,它更是基础的基础,要学好,还要先学。学了“普通心理学”再学其他课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社会心理学(二)”容易理解,又让我们知道心理现象受社会制约的一面,可以先学。“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需要较多的知识作基础,应该放在较后的阶段学习。“心理统计”要放在这两门课之前学习,因为它讲的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要在这两门课中应用。没有统计的知识,“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难于理解。至于心理学的其他专业课,不管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心理学课,在内容上都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关系,难易程度也没有较大差别,在安排学习时,和较难的基础理论课程做到难易搭配,让每次考试时负担均匀就可以了。 成人的在职学习比全日制在校生的学习有更多的困难,工作和家务容易分心,学习时间也难以保证。要学习好就要有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坚强的意志。学习安排要合理,学习方法也要改善。高等教育知识的学习更注重理解,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知识的。背诵是为了理解得准确,应用得熟练,而不是为了死记。 2.本科课程及学习方法 心理学本科开设的课程与专科的课程紧密衔接,又不断加深。除了两门政治课和外语课以外,还有12门专业课,即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和“心理学史”;应用心理学课程包括临床心理学的课程“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还包括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人事测量”、“市场调查”、“消费与广告心理学”,此外还有“工程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就应用心理学领域而言,本科阶段还是把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即教育、医疗卫生和管理。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学校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管理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修的。学好这些知识必须以专科阶段的学习为基础,特别要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和“心理统计”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些课程做基础,像“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和“心理学史”等课程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必须强调专科阶段要学好专业基础理论课。 就本科课程的内容而言,“生理心理学”讲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让自考生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学史”介绍心理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概况,以及近现代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主张,帮助自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心理实验设计”则侧重于培养自考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知心理学”是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当前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认知心理学”对自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和掌握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方法有很大帮助;“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为正确理解正常的心理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心理异常的有效治疗和预防,“变态心理学”都是必要的知识基础;“心理治疗”介绍了心理障碍的咨询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组织要取得胜利,首先要获得高质量的、一流的人才。因而,客观、可靠、有效地甄别人才,发动员工积极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懂得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测量”为管理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3“市场调查”为企、事业单位收集信息,分析市场提供决策依据的方法。“市场调查”课程介绍了市场调查的理论、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步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消费与广告心理学”介绍了影响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介绍了消费心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广告。包装的设计、品牌的创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以及营销等领域;“工程心理学”则以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为立足点,阐述人的因素在工业与工作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它对于提高人的认知功效,改进人一机系统的设计,改善工作环境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进行环境规划,消除污染、噪音等紧张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加速、超负荷、低压、失重、高温、高空等特殊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理学专科毕业的自考生学习本科的课程时可以不论先后的顺序,只是基本理论课难些,应用课容易理解些,两者应该搭配着学,负担均匀。非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自考生,应该在先学专科的几门基础理论课以后,再学本科的课程,不然会给本科课程的学习带来困难。按照专业考试计划,教育学、医药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类各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接考心理学专业本科,需加考专科中的“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三门课程;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除这三门课外,还要加考“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两门课程。只有在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笔试课程及实践环节考核(包括毕业论文)合格成绩后,方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论文成绩优良以上且一次通过,方可申请学士学位。 参考资料:xazk/200607/13/012_001498.html心理学自考有哪些内容呢?1.专科课程及学习方法 2001年开始执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考试计划)规定,心理学专业除3门政治课和“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外,专业课程有11门,即“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组织管理心理学”。在“实验心理学”考试通过之后,还要参加“心理实验”的实践。“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基础;“社会心理学(二)”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实验心理学”介绍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心理学”的学习,让自考生初步了解设计研究课题实验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心理统计”介绍的是心理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心理测量”介绍了制定心理测量量表的科学程序和常用的智力、特殊能力,以及人格测量量表;“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从婴幼儿到成人乃至一生的心理发展历程,重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应用心理学”概括地说明了心理学的各个应用领域及其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说明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其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人的健康服务;“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介绍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及有关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针对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它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和控制等,也就是要为组织提供正确的管理原则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一定要学好,它们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特别是“普通心理学”,它更是基础的基础,要学好,还要先学。学了“普通心理学”再学其他课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社会心理学(二)”容易理解,又让我们知道心理现象受社会制约的一面,可以先学。“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需要较多的知识作基础,应该放在较后的阶段学习。“心理统计”要放在这两门课之前学习,因为它讲的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要在这两门课中应用。没有统计的知识,“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难于理解。至于心理学的其他专业课,不管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心理学课,在内容上都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关系,难易程度也没有较大差别,在安排学习时,和较难的基础理论课程做到难易搭配,让每次考试时负担均匀就可以了。 成人的在职学习比全日制在校生的学习有更多的困难,工作和家务容易分心,学习时间也难以保证。要学习好就要有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坚强的意志。学习安排要合理,学习方法也要改善。高等教育知识的学习更注重理解,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知识的。背诵是为了理解得准确,应用得熟练,而不是为了死记。 2.本科课程及学习方法 心理学本科开设的课程与专科的课程紧密衔接,又不断加深。除了两门政治课和外语课以外,还有12门专业课,即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和“心理学史”;应用心理学课程包括临床心理学的课程“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还包括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人事测量”、“市场调查”、“消费与广告心理学”,此外还有“工程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就应用心理学领域而言,本科阶段还是把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即教育、医疗卫生和管理。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学校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管理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修的。学好这些知识必须以专科阶段的学习为基础,特别要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和“心理统计”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些课程做基础,像“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和“心理学史”等课程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必须强调专科阶段要学好专业基础理论课。 就本科课程的内容而言,“生理心理学”讲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让自考生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学史”介绍心理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概况,以及近现代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主张,帮助自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心理实验设计”则侧重于培养自考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知心理学”是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当前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认知心理学”对自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和掌握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方法有很大帮助;“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为正确理解正常的心理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心理异常的有效治疗和预防,“变态心理学”都是必要的知识基础;“心理治疗”介绍了心理障碍的咨询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组织要取得胜利,首先要获得高质量的、一流的人才。因而,客观、可靠、有效地甄别人才,发动员工积极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懂得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测量”为管理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3“市场调查”为企、事业单位收集信息,分析市场提供决策依据的方法。“市场调查”课程介绍了市场调查的理论、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步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消费与广告心理学”介绍了影响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介绍了消费心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广告。包装的设计、品牌的创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以及营销等领域;“工程心理学”则以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为立足点,阐述人的因素在工业与工作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它对于提高人的认知功效,改进人一机系统的设计,改善工作环境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进行环境规划,消除污染、噪音等紧张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加速、超负荷、低压、失重、高温、高空等特殊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理学专科毕业的自考生学习本科的课程时可以不论先后的顺序,只是基本理论课难些,应用课容易理解些,两者应该搭配着学,负担均匀。非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自考生,应该在先学专科的几门基础理论课以后,再学本科的课程,不然会给本科课程的学习带来困难。按照专业考试计划,教育学、医药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类各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接考心理学专业本科,需加考专科中的“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三门课程;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除这三门课外,还要加考“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两门课程。只有在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笔试课程及实践环节考核(包括毕业论文)合格成绩后,方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论文成绩优良以上且一次通过,方可申请学士学位。 参考资料:xazk/200607/13/012_001498.html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2017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基础心理学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①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②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③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8.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1)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自考的考试课程中《教育心理学》难不难?它的主要考点是什么?第一章是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互动的过程模型)关注的是学与教的互动。(1)五事①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习和教学过程)②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主导教学过程)③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中所表现的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所传递的主要信息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局)、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组织(2)三个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和教学信息的互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与评价;教学中对教学的监控与分析;教学后的检测与反思)4、学与教的互动:五个因素影响三个过程,三个过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可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教育实践。1、帮助教师准确理解问题2、为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开展研究第三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启动期(1920年代以前)代表作:《桑德代克事件:教育心理学》1903年出版,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它还没有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期(60-70年代)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美时期(80年代以后)布鲁纳: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1924)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要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解析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那么社会心理学具体是什么呢?现在一起来学习下吧。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分支,在其形成之前也是依附于西欧思辩哲学的母体中。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不约而同地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西方把这一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每个和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这一学科,才使得社会心理学从描述对象转向探索和揭示规律,社会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其奠基人公认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开始运用实验;

2)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的分析;

3)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那么,究竟社会心理学是如何界定的呢?它主要是研究什么的?所使用的研究方面有哪些呢?

在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时,初学者总想一开始就明确它的定义是什么。不过,对于社会心理学,要下一贯确切、所有社会心理学家都恩能够接受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这不仅是因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广泛而复杂,还因为研究者们所持的理论观点至今仍不尽相同。为了使朋友们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把西方、前苏联以及我国社会心理学接提出的一些定义介绍给大家。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和两们学科的基本理论的影响,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强调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或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影响的行为的科学。这种观点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体现。因为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这类定义的特点是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等同起来。因此,反对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它缩小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另一类定义则强调社会心理学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这类定义是社会学基本观点的产物。而不同意这类定义的人认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强调人际关系、人际互动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研究这些,则有可能导致它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混淆。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人际互动,是要探明这种关系和互动如何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引起人的什么样的社会心理活动。所以,社会心理学的这种研究与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有所不同。

(二)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安德列耶娃提出,"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特点相对地表达为: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制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已经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这种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强调的是团体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可以说,这是前苏联社会心理学有别于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特点。

(三)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1982年,吴江霖提出,"社会心理学四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1983年,潘菽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它所研究的是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事情都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也就是都有心理的问题在里面。研究这些课题的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

1985年,汪青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应当包括4个要点:第一,社会心理学应以社会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行为或社会行为。第二,这种社会心理活动既包括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也包括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三,应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来进行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第四,作为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把它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解决各种问题,而不能仅仅是现象的描述。根据这种分析,他提出了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还可以比较全面地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社会心理学四对人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外显的反应。

发展至今的社会心理学,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那么,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及档案研究法。

焦点效应 :我们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我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尝尝出现 透明度错觉 。 我们同样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

总结:人类本能上都是自我的,并且是自利的。

图式 :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 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自我参照效应可以阐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位置。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因此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程度。

哪些因素决定了自我概念:

当我们是一个大团体中的某个小团体的一部门时,我们经常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当我们的社会团体占多数时,可能我们就不太考虑它。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是围绕社会比较而进行的

成功增强自尊,但是自尊不仅来自于告诉别人他们很棒,还要然他们通过辛苦努力获得成功。

镜像自我 :个体把别人当作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 与我们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 我们觉着他们如何评价我们 。 自尊 是我们对他人如何评价我们的监控并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心理学尺度。

西方的个人主义孕育 独立的自我 东方的集体主义孕育了 相互依存的自我 一个具有相互依赖自我的人会有更强烈的归属感

人们否认媒体对自己的影响, 但是却承认媒体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人们总是倾向于自利(美化自我)

自我预测并不比根据日常经历做出的预测更准确。 预测积极行为时,朋友和家人对自己的预测常常会更加准确 预测消极行为时,自我预测更加准确

人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我们对好消息的情绪痕迹消失得比自己预期的要快 我们会高估消极的情绪的持久性影响。 人们会忽视自己心理免疫系统的速度和力量,包括其合理化策略,忽视,原谅和限制情绪创伤 总结:我们的情绪总是能够更快地回复

当行为的原因很明显,而正确的解释又符合我们的知觉的时候,对行为的解释,自我知觉是准确的。 但是当行为的原因对观察者来说不是显而易见的时候,它们对行为者来说也不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对自己思维的结果比对思维的过程知道得要多。 威尔逊设想:控制我们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与解释我们行为的心理过程是截然不同的。认为我们有双重态度系统,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

自我认识的局限性 :

自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自我控制类似于肌肉力量:

自我效能: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像自尊一样,自我效能伴随着辛苦付出后得到的成就而增强

内部控制点:认为命运是由自己控制的 外部控制点:机会和外部力量决定了命运

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知觉到缺乏控制->习得性无助 研究证明,促进个人控制系统确实可以真正地增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但是“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

人们对 无法反悔的选择 的满意度会比对可以反悔的选择的满意度要高,人们似乎喜欢和愿意为推翻这种选择的自由而付出代价,尽管这种自由可能让人产生不满意。 猜测:源于自我保护的心理

班杜拉强调自我说服或者有意吹捧,不能从根本上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

面对失败,人们会倾向于以自我保护式的归因来为失败申辩。 亲近人的成功会比陌生人更有威胁。

维持或增强自尊动机的意义: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导向意义,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同时增强我们渴望被接受的意愿。

低自尊的人在抑郁,滥用毒品和各种形式的行为过失方面面临更多的风险。 高自尊则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觉。

受伤的自尊会引起报复性行为。 高自尊的人常常是令人讨厌的,喜欢打断别人,评头论足等等

有一种观点是认为存在“隐蔽的低自尊”,但是目前所有的证据都和它矛盾。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潜在的偏见,更多的为失败开脱和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

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 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主观行为维度会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虚幻的乐观会增强我们的脆弱性。 盲目乐观是失败的先兆 乐观主义在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安宁方面确实比悲观主义强得多。 防御性的悲观主义者会预见问题的发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地应对。

虚假普遍性效应 :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失败时 人们会觉着其他人也像他一样思考和行事。 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 虚假普遍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一个有限的样本。我们多半和那些同我们态度和行为相近的人来往,并透过这些熟悉的人来评判世界。 成功时 虚假独特性效应更容易发生。 虚假独特性 :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

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以及认为自己缺点的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是导致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

一种解释将自我服务偏见看做是我们如何处理和记忆有关自己个人信息的副产品。 我们有多种动机促进了自利偏差的出现。

带有自我服务偏见的个体面对在成就,吸引力或技能方面高其一筹的人时,会有自卑感。 自尊受到威胁后,可能会激活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高自尊和自我服务偏见相关性高。

非抑郁的人将他们的失败归于试验任务或者其知觉收到的控制比实际程度更高。而抑郁者的自我评价及其对他人如何真实看待他们的评价都没有表现出夸大。 “”恐怖管理理论”:我们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就会受到关爱和保护;反之没有,因为我们把“良好的自我感觉”和安全感联系在一起,积极自尊甚至可以消除我们对最终的死亡的恐惧感。

哪些因自己出现社交困难而责备别人的人往往比那些能够承认是自己的问题的人更不快乐。 群体内的自我服务式吹捧会变得非常危险。

虚伪的谦虚是为了掩饰个体认为自己真的优于众人的想法。 真正的谦卑,不是不太在意自己,它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欢喜,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认可到他人的专长。

自我位于我们社会世界的中心

好处:

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时为了达到 自我保护 的目的。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来保护我们的自我形象

自我服务偏见,虚伪的谦虚和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的形象。 自我展示 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自我监控 得分高的人表现的更像“变色龙”,得分低的人更多的受内在的指引,表现得像“榆木疙瘩”

自我效能感可以鼓励在逆境中不轻言放弃。 高自尊让我们不容易沉沦,有利于成功。 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

社会心理学自考重点章节汇总

#为填空;□为选择;◎名词;△问答题。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第1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带有主观性。 社会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社会心理现象的主体离不开个体,这个个体指处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个体。群体不等于若干个体相加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2节 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 心理学大致上可有两种归类:一种是归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或归为心理学的应用学科的性质;另一种是归为自然科学的性质或归为社会科学的性质。 不能把社会心理学视为一门单纯的应用科学,应归属于心理学分支中的基础性学科,它与生理心理学一起应该构成心理学两个基础与支柱,分别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人们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一般看法认为,它属于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介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 简述:SSP与PSP的区别?答:1.SSP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3.在研究着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着重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身上产生发展的过程与条件。 第3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年龄是自变量,学习能力是因变量。自变量既可以是研究者控制之下的,也可是被试者影响心理或行为的特征,如性别;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 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其中,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观察在心理学中即指人们对特定现象或事件有目的、有计划、周密而系统的知知。优点:现实性(自然性);缺点: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实验法:实验指研究者有意安排的一套程序,它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条件下取得能揭示因果关系的经验,因而能使这种经验得到重复或验证,而不带有偶然性。对实验情境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但在实验安排上也不同于心理学实验的特点。优点:提高了效率;缺点:不可随意迁移到社会情境中去,不易于推广。 调查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档案研究法:指对现存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可使研究者在较广阔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考虑假设。 物理痕迹研究: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 现代心理学始建于1879年,以德国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德国冯特的个体心理学与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构成了西方社会心理学尔后发展的基本特征。 西方社会心理学一般定位由1908年开始,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的书,一本是罗斯写的,另一本是麦独孤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他用的心理学理论是本能论。 第5节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论述: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足以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它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因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2.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实践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和人际交往。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有益的帮助。社会心理学还着重研究人们的社会态度及其形成与改变的规律,这对于处在社会改革今天的我们说来,尤其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第2章 个体的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个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每个人降生到人间后,就面临着 物质环境 和 社会环境。 论述:什么是个体社会化,有那些特点?(个体社会化概念),有如下特点:1.长期性。a-因为人不同于动物,初生儿吸取食物以维持营养,披衣盖被以维持体温,总之,在生存生长方面,有个特别长的生活依赖期。b-初生儿面临的社会环境极端复杂,他逐渐长大起来,要掌握的社会事务和道理很多。总之人不同于动物,有一个特别长的学习时期,所以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2.发展性。个体从不认识和不掌握社会事务、社会标准到认识和掌握它们,是个发展过程:a-这种发展是随个体身体的发育、年龄、智力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的。所以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是与个体生理、心理的成熟发展过程相适应的。不到一定年龄阶段,不能认识和掌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要点和准则。b-个体社会化应该理解为一个贯穿个体一生自始至终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过程的写照。 个体实现社会化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机械的过程。 第2节 个体社会化的机制 实现个体社会化最初是从机械地模仿开始的。 依从,是出于父母的“威严”、“权力”,是薄弱的。 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机制或根据,社会心理学上称作“认同”或叫“自居作用”。“认同”或“自居”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机制。 个体社会化的进一步实现则是凭借“内化”机制,使个体社会化完完全全实现了一种由外在转向内在、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历程。 依从、认同和内化三种机制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往往综合地重叠地起着作用,成人甚至老年人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同样有这三种机制的表现。重要阶段是从出生到青年。 第3节 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的重要内容: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称之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首先是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第三,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少先队员等的不同社会责任;第四,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要求个体明确自己“长大了干什么?”。 个体从成人一直到老年时期趋于定型。 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它指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或可称为丙社会化问题。它不同于个体社会化的继续发展。第一,它不是在个体原有社会化基础上按照同一个方向进一步发展,而要求实现改向转变;第二,这种转变又是非常迅速的一种转变,而使个体在实现这一社会化转变过程中显得特别难于适应。 第4节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角色的获得 社会角色的获得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了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除了生理的自然方面 原因之外,主要是由文化的、社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5节 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 老年人个体社会化的特点:①表现在个体社会化的方向与目标上。为了使个体得以保持健康,延缓衰老,过好幸福的晚年生活。②在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方面,在扮演社会角色上也表现出老人的特点。③在个体社会化的内容方面,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特点。 老年人个体社会化的实现途径:①要明确认识到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人到老年但社会化还要继续进行。②应顺应形势的发展,认识到离退休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必要的。③搞好家庭、邻里关系,开展人际交往活动。④正确对待疾病、丧偶以及其他突发的不幸变故。 第6节 逆反心理与青少年的个体社会化问题 发展心理学讲到青少年青春期时,常常把这个时期看作个体发展的“危险”阶段;从心理学上说,表现出“非理性”倾向的,属于一种心理上的适应困难,或称“顺应不良”。 心理的适应是一种根源于生物进化的机能,表现为有机体某种应变的能力,起到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青少年的适应不良(逆反心理)的表现:①与环境的矛盾: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快增强了,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大人的管教使青少年感到委曲,难于承受。②与家长的矛盾:③社会责任感与经验有限的矛盾。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在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不适应,根源在于整个心理生活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是以心理上受到挫折、创伤,心理适应机能的发挥受到阻碍,因而降低了适应机能水平为基础,受盲目的、非理性的支配为其行为的特征。 第3章 自我——自我意识 第1节 什么是自我、自我意识,它是怎样形成发展的 *自我: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包括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别人对自己的关系。三个层次:觉察到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靠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表明“自我”观念、自我意识是形成发展得更晚,更慢的,正是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孩子通过建立联系,建立分化,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体的意识。 #□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青春期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表现为高度的自我觉察,个体关注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处于这种状态时,个体得以更多更好地处理有关自己的信息,使自己能更妥善地协调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整个周围情境的关系,由于加强了自我监控,工作更有效,与他人相处更融洽,也更能学习他人所长,改进自己的不足。 第2节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表现 并非所有的行为都表现为自我意识,还受环境他人态度的影响。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在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上。在对人关系中自我与自我意识的表现又常常是比较复杂的。 格京1965年实验说明,在对人关系中对方的特点与情况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另外,个人所属群体、团体组织,也常常成为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第3节 自我评价及其研究 自我评价:指个体对他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评价是通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的。 *自我评价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家长)个体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体、衣着、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作自我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绪。第二阶段(同伴)主要从自己的名誉、地位,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来作自我评价和判断,表露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第三阶段(行为结果)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智慧、才干、自己的道德水平的方面的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如自我优越感等自我体验,追求政治上的、事业上、道德上的上进和发挥自己的才智。 心理的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 第4节 正确认识并实现自我 △个体要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①思想方法。首先得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武装自己,否则,就会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会使自我实现成为一句空话,甚至迷失方向,走上邪路。②把目标化为实际行动。而自我实现除了方向正确之外,重要的问题在于认真实践,所以为了正确认识并实现自我,必须大处着眼又能小处着手,要使千里之行落实到能够始于足下,在不断实践中总结自我,提高自我。 第4章 社会动机 第1节 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 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 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 动机的分类 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 (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3)按照动机的范围来归类,分为广泛动机与局部动机。 广泛动机:指个体的行为由多种动机所推动,并且能长期坚持一贯的方向,也称概括动机。局部动机:指对人的行为直接起作用的动机,也称具体动机。 (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来归类,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本身就是人们自己的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加的奖赏。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第4节 动机的特征 简答:*动机的特征:(1)动机强度是动机的第一特征;它表明动机在强度上有强弱之分;对动机强弱的观察测量可以从动机的持续性上来加以判定。(2)动机清晰度是动机的另一个特征;它表明动机指向的目标在意识程度上有高低之分。(3)动机转换是动机的第三个特征,它指一个动机为另一个动机所替代,也称动机更替,它对改变个体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说来,被取代的动机常常是动机强度较弱的。 挫折:是一种主观感觉,它是在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在个体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第5节 侵犯 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动机:是决定侵犯行为的性质的;而侵犯行为的效果,不能改变侵犯行为的性质。侵犯行为一般说来总是不好的,但也不能对它作绝对化、抽象化的理解。 侵犯的几种理论:(1)本能论。这是早期心理学家看法,认为人天生带来一种侵犯冲动、好斗的本能。人类在战争中互相残杀只是这种本能的表现,这种把本能看作人的侵犯行为根源的观点,显然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自然观、生物观。(2)挫折论。这是另一种有影响的侵犯理论,一些西方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挫折这种消极的主观状态总会引起侵犯行为。现时西方挫折论由原先挫折→情绪→侵犯这一公式转向挫折→情绪→理解→侵犯消除这一公式。(3)学习论。这是与本能论在观点上正好相反的一种侵犯理论。 * 论述:学习论是怎样解释侵犯行为的?答:学习论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包括个人的侵犯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环境影响造成的。这种理论认为只要改变外界的环境条件,就能改变人的社会行为,改变个体的侵犯行为。本能论是一种先天论、生物决定论,学习论则是一种后天论,环境决定论。 学习论代表人物有: a斯金纳——强调学习的强化机制,以为对侵犯行为直接给予奖赏、鼓励,个体的侵犯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强化。学习强化机制过于死板与简化。 b班社拉——提出学习模仿机制,认为个体不一定要亲身受到奖惩,而只需通过观察别人受到奖罚,同样可以形成或消除侵犯行为。 *如何控制以避免侵犯?答:(1)宣泄,即精神发泄,这是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最早在精神病治疗中使用过的一种方法,让患者将自己痛楚或精神创伤的经验诉说出来,像把满肚子的脏东西从内心深处倾吐、排除出去,没有了压抑之感,病也就好了。西方学者运用宣泄原则来理解和处理侵犯问题。以为侵犯多半由遭受挫折引起,就认为应提供机会与场合让怒不可遏或积有怨愤的个体把胸中的不平说出来,气消了,可能引发的侵犯行为也就减免了。但单纯依靠发泄,也可能越发泄,旧恨未消,又添新愤。(2)惩罚:惩罚可以抑制一些人的侵犯行为,但不是的与根本的办法。惩罚可能减少明显的侵犯行为,却会导致出现隐蔽的侵犯行为,使人无法抓获。惩罚必须与教育改造相结合,并以教育改造为主,才能起作用。(3)自我控制: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约束与控制。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要对侵犯行为的后果具有明确意识,设身处地地想象受害者的不幸与痛苦。而且从道理上说服自己,感到它的不对,产生内疚之感,这才不只是对后果产生忧虑不安而已,而会有抑自己产生侵犯行为的强烈愿望。

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第四章 社会动机及相关研究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第四节 工作动机与工作满意度。

社会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经验自我,即宾我分为三类: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社会自我 物质自我 物质自我即属于我的物质实体和我们对这些物质实体心理上的占有欲,包括躯体和躯体外的延伸自我:即心理上属于“我是谁”的所有人、地方和事物。 比如我的亲人、朋友、财产、我喜欢的风景、喜欢的城市等等,人们对于他们的已得到的物件的评价要高于未得到的物件。一旦某事物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就会赋予其价值,利用他们提升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比如大佬的跟班,比如身凭大树好乘凉,比如买了会员就想天天用那个软件等等) 社会自我 即他人如何认识和对待我们。有多少群体,就有多少社会自我,我们是父母的孩子(先赋身份),我是中国汉族人(种族国籍),我是学生并且有职业后还会有职业名称(自致身份,通过努力争取到的身份)等等。每一种身份表现形式都不同,儿子显然与学生有不同的表现。 存在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真实自我吗?书上说不存在,书上说自我完全由我们的各种社会角色构成。(我还需要再想一想)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我们与他人发生联系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喜欢有同伴,而是因为我们渴望得到认可和地位。 精神自我 我们的内部自我和心理自我。 个人同一性: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我们感知到的能力、态度、兴趣、动机、情绪、观点、特质及愿望都是精神自我的组成部分。 物质自我和精神自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如“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友不可弃”) 大多数人会把经验自我的多个方面组织成连贯的整体。 个人叙述指个体(内隐地)构造的自己生活的故事。叙述包括个体思考自己的方式、个体的记忆、情感和体验。个体叙述整合了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验自我)并赋予其意义。 个人叙述像小说一样,比如我为什么喜欢这个城市,因为一个什么事件?比如我的过去怎么样?有哪些努力和改变是关键的? 自负和价值: 自负可以理解为个人重要性领域,比如你不遗余力的想要成为一名画家,有人比你画的好你就会蒙羞,如果有人比你拍照拍的好则你不大关心(可以理解为嫉妒,如果同时有两个母亲,都只在乎儿子的成绩排名,其中一个孩子只喜欢数学,因此数学比较好,但是总分比另一个低,而另一个数学较差,总分高,排名靠前,那么孩子排名较后的母亲就可能不开心,尽管他的儿子数学好,但那不是她关注的点,其实还是心态问题) 自负和抱负: 自负除了用来指代个人重要性领域(对个人意义重大的事),也可以用来指报负水平,即能让个体满意的最低成绩。人们对于所获结果的感受不仅仅受结果本身的影响,它还取决于人们衡量是非成败的标准(对于结果的期望)。 例:1.班上最倒数的学生不太关注成绩,但是他们有时付出了努力,见到一点进步,比如50分到了55分就非常开心,而学习好的一般考100多,偶尔考了次90,就会很难过,因为他们认为低于100就是失败,而前者认为进步了就证明努力有用,就很满足了。       2.某同学的目标是连续一个学期当班上的第一名,但是最后一次考了个第二,他就会很难受(比如曾经的我),其他人肯定理解不了,在他们眼里,第二名也没有什么呀。 所以解释一下公式: 有两种方式可以让你在某领域感觉良好(简单理解为活的开心),你可以提高成绩(通过努力等手段)或者降低报负水平(降低目标,就是知足常乐或者直接躺平)。 应用情景(个人理解的):我想要去上海,在上海买一套别墅,哎,实现不了啊,好难受……我可以:1.放弃上海买房的计划,选择一个小城镇,买一套房子开开心心的生活    2.努力努力再努力,就要死磕赚钱,我就不信我在上海买不了房。(以上纯属瞎编,哈哈) 羞愧和内疚 羞愧是公开的情绪,跟随外界的不认可而产生,比如班级里学习倒数第一,被老师点名批评的学生;内疚则是因个体没能达到他的标准和理想而产生。 羞愧使个体认为自己整个自我都很坏,内疚的焦点则集中在某种不端行为,比如班级常常不思进取倒数第一碰到第一名可能会羞愧(也可能习惯了,没皮没脸了,我曾经当过倒数,看见同桌很努力,因为羞愧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羞愧使得个体想避开其他人,隐藏自己(直觉到)的不足和缺点。(我曾经就每次遇到班上得奖学金的、擅长交际、被老师喜欢、专业成绩好的同学都主动想避开,那种感觉很难受,其实我也不比他们差,只是会社交的人在大学更受欢迎,我以为是自卑,其实是羞愧,因为他们看起来比我好) 内疚促使个体弥补自己(直觉到)的过失并做出赔偿。(比如想减肥又管不住嘴产生内疚感,事实上很少有人关心你到底瘦了没)。 可达自我: 想要或者是能够成为的自我。当前的自我观念与那些可达到的自我越接近,我们的自我感觉就越好。 理想自我 : 理想或光辉的自我和观念,比如成为马云那样的富翁,成为杨幂那样的明星,成为一个知名作家等等,就是想要的生活。 应为自我: 应该成为的自我。就是当前的自我要去主动履行自己的责任,比如作为一个学生就应当好好学习,作为一个爸爸就应该努力赚钱养家,作为一个老师就应当以身作则,有老师的样子。如果当前的自我没有充分履行责任,比如一个爸爸只是在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但凡有点良知,不是绝对自私,他也应该羞愧或者内疚。 不欲自我: 害怕或者不想成为的自我。 比如一个学生不想成为倒数第一,一个商人不想破产,一个演员不想被粉丝抛弃等等。现在的自我和害怕成为的自我距离越远,我们就越开心。 如果不欲自我不是那么极端,那么还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奋斗避免那些负面身份。不同心态的人对于不欲自我的判定是不同的,这就又牵扯到“抱负水平”。 ①社会关系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人们受动机的激励要自我感觉良好 ③当人们发现自己所属群体比其他群体要好时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提升动机: 指人们受激励去体验积极情绪并且避免体验消极情绪这一事实。人们喜欢自我感觉良好,并尽量提升自我价值感。 普遍的需要称为“主导情绪”,并不是一特定方式看待自我的需要,而是最大限度地体会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准确动机: 寻求关于自我的准确信息是因为知道我们真实的样子有时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其他目标。(于是有了考试,比如通过测验发现某某是长跑的天才,所以她就可以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得荣誉,对自己也可以得到满足) 准确的自我认识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体验到自尊感,成功是人们对自己感觉良好的因素之一。(所以才有了百尺竿头的感动,才有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尊感,不需要在各个方面都很出色,有时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不擅长之处来满足自我提升的需要。(把短木板补上就好了嘛) 一致性动机: 当我们相信其他人对我们的想法和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相一致时,会让我们感觉舒服和安全。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更实际的和人际的反馈也能促进个体寻求个人验证反馈。 物理世界: 也有比较参与其中,就是高矮胖瘦的分别,当然有和别人的比较。 社会世界: 包括社会比较和反射性评价。 社会比较就是字面的意义,用自己的行为和社会中的人、社会所设立的标准进行比较,你所得出的关于你自己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在和谁比较。 (比如跑步800或1000米,你如果和社会设定的满分线比较,具有合理性,如果你非要和世界冠军比较,那么便一定会痛苦)人们在很多方面都愿意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想要对自己感觉良好的需要影响社会比较进程。 反射性评价就是镜像反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当然,别人的评价并不都是客观的,别人的评价也是我们获得自我认识的主要途径。不再展开说了,P80~83页。 内部(心理)世界: 包括内省、自我直觉和因果归因 内省是指个体向内部寻求答案,直接考虑我们的态度、情感和动机。我们对于为什么这样想的原因(为什么会内省)想得太多会降低(而不是提高)自我认识的准确性。内省要有限度。 自我直觉是以理论归纳出的方式推断态度和动机。 利用内省直接检验我们的态度、情感和动机,利用自我直觉间接分析、推断。 因果归因即是人们对他们的行为所做的解释。 夸大的自我评价往往出现在更为主观的特质上,因为相对客观的特质是相对明确和可验证的。 个体对自己保持高度积极观念的可调控因素:1.用物理世界来指导自我评估 2.社会比较(想要对自己感觉良好的需要会影响社会比较的过程) 3.反射性评价(观察他人对我们的反应) 4.内省(直接考虑内在状态)      5.自我知觉(间接考虑内在状态,分析) 6.因果归因(对为什么的回答) 选择性接触有利反馈,不接近或主动避免消极反馈。 比如运动员比赛前不训练,学生考前不好好准备考试等。 对人们而言,重要的并不只是成功还是失败,而是结果是否揭示了关于自我的积极或消极方面。人们通过自我妨碍行为,人们主动的冒可能失败的风险,因为这样做能确保失败不会牵连自我中有价值的方面(如低能力)。因此,人们即使失败也还是能坚持自己是有能力的这样一个信念。 成就背景的任务选择和策略性信息搜寻行为 想要获取反馈并不是真正的想要多了解自己,而是为了确认自己的确有能力,以及希望获得关于自身更多的积极信息。 人们在避免可能检测出某项不确定能力的场合,比如认为自己唱的好,避免在公共场合歌唱。其次,人们在寻求有关特质的可更改的诊断性反馈,能力是相对稳定的,而状态和作品是可以修改的。 多数人喜欢和喜欢他们的人联合(所谓志同道合),这样可以保证我们收到的反馈是积极的,(所以“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们都喜欢听好听的,那让我们保持自信,最终积极的看待我们自己。 有偏见的社会比较 常见于下行社会比较,就是用自己的长处去和比自己优秀或者是没有自己优秀的人比较,比如和诺贝尔奖得主比运动能力,和一个结巴比口才,比如我和室友比努力,就达成了自我感觉良好的感受。 上行比较  不全是消极方面,除了感到差,惭愧,有时候也可以树立榜样,激发我们的斗志和灵感与希望。 在与个人关联很低的领域,被与你关系密切的人超过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相反,如果是你非常在意的领域被与你关系密切的人超过,那么会对你造成消极影响。比如你的朋友很会画画,而你对绘画根本不感兴趣,但是他的成就你也会很开心的对别人说:“我的朋友画画很厉害。”;而如果你们都是学画画的,你朋友比你画的好,你恐怕就不会太舒服了。

幸福感是感觉与人有联结,自由以及有能力。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即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满足归属需要,并与自主感和能力感保持平衡,通常就会带来幸福感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因为归属的需求,我们都想吸引别人获得友谊和爱情,我们也会被别人吸引,产生好感,那么我们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又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呢?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接近性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我们会与距我们近的人产生更多的互动,在交往中能使我们寻求彼此的相似性,感受他们的喜好,并把自己和他们视为同一个社会单元的相互交往的预期:预期的喜欢——期望某人是令人喜爱的和容易相处的——能增加与之建立互惠关系的机会曝光效应:我们会对相见次数多的人产生好感。扎荣茨指出,曝光效应具有“巨大的适用意义”,它是一种可以预定我们的吸引和依恋倾向的“硬件”现象,它有助于我们的祖先把熟悉的或安全的事物与不熟悉的或不安全的事物分开来,曝光效用还使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带上有色眼镜,我们喜欢熟悉的人。 广告商和政治家也充分的利用这个效应外表吸引力:接近22万人参与的一项世界范围的BBC网络调查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多重视配偶的外貌,而女性比男性更重视诚实,幽默感,善良以及可靠。那么古人说的“女为悦己者容”,也就有了科学实证,也不难理解,做美容整形的更多是女性群体了。女性外表吸引力越大,男性就越喜欢,并且愿意跟他约会,同样的,男性的外表吸引力也有这样的效果,美貌能使人愉悦匹配现象:人们一般与跟自己具有相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人们选择朋友,尤其在选择终身伴侣时,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受欢迎程度和自我评价值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与自己匹配的人,很多实验都证实了这种匹配现象的存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匹配现象,吸引力较差的一方常常具有其他方面的品质,可以对自己外表进行补偿。例如男人更多地强调自己的财富或地位,女性则恰恰相反,更多的强调自己的年轻和美貌,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年轻貌美的姑娘,嫁给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的年长男人,男人越有钱,身边的姑娘越年轻漂亮。第一印象: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灰姑娘都是美丽善良的,后母和巫婆都是丑陋邪恶的,以致使他们的外表吸引力形成了刻板印象“美就是好的”,当我们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第一印象很重要,一些人通过外表来评价他人,特别当评估者是异性的时候。罗瑟尔等人在加拿大全国范围内取样,结果发现,在吸引力上得分每增加一个单位,每年平均能多赚1988美元。弗里兹等人进行类似的研究,结果表明,MBA毕业生的外表吸引力进行五点量表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吸引力得分每增加一个男士可多挣2600美元,女性则可多挣2150美元那么“美即使美好的”这种刻板印象对吗?受不同文化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审美观点也大不相同,但是对于谁有吸引力谁没有吸引力这个问题上,在同一文化内部或不同文化之间,仍然存有很强有力的共识。即“真正的吸引力其实就是完美的平均”,从进化论来看,美丽其实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健康,年轻和富于生殖力;从进化论来说,男性更多的会选择生殖力强的女性,而女性也会更多的选择那些提供和保护资源的男性。社会比较:什么对你是有吸引力的?这还取决于你自己的比较标准。当男性刚看过杂志中裸体照片时,普通女性,甚至他们的妻子的吸引力都会减小。对比效应同样也在我们的自我知觉过程中起作用。看到一个魅力非凡的同性之后,人们会觉得自己缺乏吸引力,而观看一个相貌平平的同性之后,我们不太会产生这种感觉。我们所爱之人的吸引力: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当一个女孩爱一个男孩时,他就会觉得他的外表越来越有吸引力。而且,人们爱得越热烈,他们就越不觉得任何其他异性吸引人了。相似性与互补性:在一次校园聚会里。劳拉和莱斯、拉里一起就政治宗教和个人喜好恶等话题展开讨论。他和莱斯发现,他们几乎对所有的事情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而她和拉里只在少数观点上一致。之后,她回忆说:“莱斯真的很聪明……而且很可爱……希望我们能再见面。”当某人的态度与你自己的越相似时,你就会越喜欢他。相似性产生喜欢,这不仅对于大学生,而且对于儿童和老人,对于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的人也都适应。当他人的想法与我们的相似时,我们不仅会赞赏他们的态度,而且会推断他们的性格也很好。不相似导致不喜欢:我们有一种偏好——错误的一次性偏好——倾向于认为别人与我们拥有同样的态度。当我们发现某人与我们的态度不一致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减少对这个事的喜欢。同一政党的人在一起,与其说他们喜欢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不如说他们讨厌那些与自己向左的人。异性恋男性通常会鄙视那些同性恋男性。 人们发现很难喜欢一个与自己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态度一致性”有助于人们促进和维持亲密关系,也能够导致同伴高估他们态度的相似性。事实上除了像恋人那样的亲密关系以外,思想上的相似性所产生的吸引力比肤色上的相似性更为重要。对立引发吸引吗?一个虐待狂和一个受虐狂在一起,能否找到真爱呢?“对立相吸……爱社交的人与不爱社交的人配对,求新猎奇的人与不愿变化的人配对,挥金如土的人和节俭的人配对,冒险的人与谨小甚微的人配对,社会学家罗伯特.温奇解释说,一个外向的、具有支配性的人的需要,正好和腼腆的且喜欢服从的人是天作之合。这个逻辑看起来是很有说服力的,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把夫妻之间的差异看作一种互补,但是这种理论并没有得到证实。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的确可以促进关系的改进,然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并和那些需求和人格方面相似的人结为夫妻。一般来说,对立并不相吸。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喜欢通常是相互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影响我们最初为谁所吸引,而相似性会影响长期的吸引。一个有魅力的人真的喜欢你,似乎能唤起一种浪漫的情感。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告知某些人他们被别人喜欢或仰慕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回馈的情感。 相较于积极信息,消极信息更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生活中一条普遍的规律是,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奉承有时的确会使你感觉良好,但也并非总是如此,如果赞美明显的违背了我们所知道的事实,那么你就会怀疑这种赞美是否处于一种不可告人的动机。归因:我们的反应依赖于我们的归因,我们是不是把赞美归音为一种讨好(这人是不是要我买他的东西?)——自我服务的一种策略呢?自尊与吸引:在我们四面楚歌时别人的支持尤为珍贵,就如饥饿之后的进食是最好的奖赏一样,所以得自尊心刚刚遭受打击时,会极度渴望获得社会承认,进而被承认的人吸引。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遭遇一次很伤自尊的拒绝后,会表现出一些反弹行为,比如坠入充满激情的恋爱当中。获得他人尊重:实验结果发现,当个体获得了目标人物的尊重,尤其当这种尊重的获得是逐渐发生的,并且还推翻了目标人先前的批评之词时,个体就会更加喜欢这个目标人物。关系中的奖赏 我们是会被那些令我们感到满意和开心的人 所吸引,吸引体现在被吸引一方的眼中(脑干中),可以将这种观点总结为一个简单的吸引力奖赏理论。爱情的种类及要素: 激情之爱是情绪性的、令人兴奋的、强烈的爱。“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 情绪的两个因素理论认为,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作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某些生理唤醒错误的归因与这位女性。生理唤醒促进了罗曼蒂克时的反应,肾上腺素使两颗相爱的心贴得更近了。影响爱情的因素:文化与性别 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大多数人会和自己拥有相同的感受和想法。我们会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但也有一些文化,特别是在那些实行包办婚姻的社会中,爱情出现的婚姻之后而非婚姻之前。研究结果表明,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坠入情网,男性似乎更难从一段爱情中解脱出来。而且,相比于女性,男性更不会轻易结束一段即将迈向婚姻的爱情关系。相伴之爱:如果一段亲密的感情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那么他就会最终成为一种稳固而温馨的爱情,哈特菲尔德称之为相伴只爱。如果一段感情曾经是亲密的而且互相欣赏,那么相伴之爱会根植于共同体验的人生风雨历程中,从而愈久弥醇。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依恋:双方的理解,提供和接受支持,重视并享受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大约70%的婴儿以及接近这个比例的成年人,都会表现出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成人是很容易和别人接近,并且不会由于对别人太过于依赖或被抛弃而感到苦恼。大约20%的婴儿和成人表现出回避型依恋,这种类型的成人很少投入亲密关系,而且更倾向于摆脱这种关系。大约10%的婴儿和成人表现出以焦虑和矛盾为标题的不安全行为一天。对于成人来说,焦虑——矛盾型的个体缺乏信任感,因此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和嫉妒心。 敏感、反应型的母亲——会让孩子对于世界的可靠性形成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她们一般会养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 公平:如果感情关系中的双方毫不考虑对方,只追求个人需求的满足那么友谊就会结束。因此,我们的社会教育我们彼此之间有交换馈赠,成为吸引的公平,你和你的伴侣从感情中所得到的,应该和你们双方各自投入的成正比。 当人们看到自己的伙伴牺牲了自我利益,他们彼此的信任就会有所增长。在婚姻中,如果夫妻指出自己期望对方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这样做只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对方自愿做出某些正向的行为时,我们才会把它归为爱情。公平关系中的人们往往满意度更高,而觉得不公平关系中的人往往会觉得不舒服,占了便宜的一方会觉得内疚,而被占便宜的一方会感到愤怒,觉得不公平的一方会更加沮丧和苦恼。于是,纸觉到的不公平引发了婚姻紧张,婚姻紧张又加剧了知觉到的不公平。 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伴侣会越来越多的向对方展现自我;他们彼此的了解越发深入,直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为止。人们之间存在于表露互惠,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我们会对那些像我们敞开胸怀的人表露更多。亲密关系的结束 离婚:个人主义文化结婚是“为了我们彼此相爱”,集体主义文化更多的是为了生活结婚。 那些对婚姻的承诺比结婚的意愿还要看重的人通常能够容忍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不满。 分离过程:在约会的情侣中,关系越是亲密、长久、可选择的其他对象越少,分手时就越痛苦。 处理失败婚姻的三种方法: 一些人会忠诚于伴侣,等待时机以改善关系;另一些人会忽略伴侣,他们无视另一方的存在并任由婚姻关系继续恶化;还有一些人会表达他们在乎的内容,并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婚姻关系,如讨论问题,寻求建议,尝试改变。 通过角色扮演和表达爱意最初的浪漫和激情能够发展成持久的爱情。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知识点汇总

写在前面: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正式启动,内心无比激动,同时也倍感压力之大。激动源于自己的喜好,压力来自于跨领域而对陌生事物的畏惧。于是决定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整理分析所学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加以总结,写在这里。当作对自己的学习的跟踪与监督,在激励自己的同时,如果有感兴趣的简友,可以一起学习、探讨,共同进步。 授课老师:周洁 笔记摘抄与总结:巨山 光看周洁老师的学历(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北师大应用心理学学士,中科院心理所应用心理学博士,耶鲁大学心理系博士后),就知道是学霸。听了两讲课下来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周老师讲课生动有趣,虽然学术高高在上,但是特别能体会和理解到同学们的需求,讲到难点会马上切换到“人”能听懂的语言并举例加以解释,也恰恰是这一点无声地证明了周老师的专业高度,能听到这样的老师讲课,真是一种享受。我将老师的课件拆分开来,因为干活太多,自己又没有大片连续的时间,所以就干脆碎片化笔记。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 社会心理学的成长主线 胚胎期:1895年 – Triplette 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室 – 研究介绍:他人在场时个人绩效的提升(骑自行车20%,在钓竿上绕线10%) – 研究结论的局限性:结论简单(作业类型[智力测验]、环境、人际气氛等) 出生:1908年 – 标志: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绪论》(个体、本能说);罗斯《社会心理学》(群体、人际过程) 婴儿期:1924-1934年,开始引起关注 – F. Allport(科学社会心理学创始人):实验法与社会心理学 –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Lapiere, 歧视态度与拒绝行为(华裔夫妻住店) 幼儿期:1935-1945年,现实的助推剂 – 目光转向社会层面:经济危机和战争 – Lewin:场论B=F(PE) 学龄期:1946-1969年 – 现实的混乱以及文化的交融使心理学家开始引入人际过程分析和文化研究 – 举例:权威服从行为的研究 青春期:1970-1980年 – 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反思和怀疑(外部效度,如群体行为的实验室引发) 成熟期:1980年后 – 研究问题广泛性(掌纹与心理特征和行为)、贴近现实性(恐怖主义研究、震后研究)、方法多样性 社会心理学的位置 学心理学的人最讨厌听到的话 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 你们学这个是不是因为自己心理不太正常? 那你觉得我有心理疾病么? 你们这个应该不算理科吧,不是只要背背就行了吗? 听说你们老是拿活人做实验,这是真的吗? 你们毕业了是不是只能给精神病人看看病? 你们以后做心理咨询的就是一个“垃圾桶”吧? 那你会催眠吗? 我昨天晚上做了个梦,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你们做心理咨询不就是聊聊天吗,怎么收那么多钱啊! 心理学不幸是由西方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行为。如果心理学是由中国人创建的,那么,它一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英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彭迈克 Michael Bond) 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相似点:关注个体或群体及其行为的原因 差异 – 内容:人格心理学,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 差异;社会心理学,环境等社会因素(不耐烦的女服务员)——研究视角的结合(加入测量并控制) – 发展特点:人格心理学,形成较早、理论较多;社会心理学,形成较晚、精巧实验较多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相似之处:研究社会现象;均需考虑社会情境的影响 差异: ✓内容:社会学,关注各种意识形态(社会阶级、结构、制度)与社会现象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关注社会现象产生的个体心理过程——举例:集体行动 ✓方法:社会学--文献分析和调查;社会心理学--实验法 推荐书目:《乌合之众》 为什么学习社会心理学想通过社会心理学学到什么 清晰认识、理性分析 – 自己:为什么自己会在某方面比较擅长?为什么面对某种情境时我会做出那样的反应? – 他人:应该怎样和内向的人交往?如何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 社会:为什么金钱和幸福感不总是成正比?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认为给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却得不到民众的认可? – 人生:生活最需要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于哪里? 财富与幸福感 富裕国家的人更快乐么? – 发达国家感到幸福的人们多于贫穷国家 – 但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的国家间财富和幸福感就没有关系了(中国的位置) 富有的人们更快乐么 – 贫穷的人一定不幸福;富有的人不一定幸福 – 中度财富状态的人幸福感最强(社会蓝皮书) 财富不是幸福感的源头 亲密关系与幸福感 和谐的社会关系使人健康 – 不同合群程度的人患感冒比率不同 友谊与幸福感 – 有5-6个知心朋友的人比没有知心朋友的人报告“非常幸福”的比例多60% 亲密关系与幸福感 婚姻与幸福感 – 相比未婚者(22%),已婚者幸福感更高(44%) – 是否结婚与婚姻质量(已婚、未婚、同居、离异一次、离异二次) 亲密关系决定幸福感 辨清常识 – 社会心理学结论看似常识 事后聪明式偏见:当被告知结论时,人们会感到早已知道(美国二战士兵研究;911的灾难信号;股市;择偶标准:相似型与互补型;分离与爱情) – 为什么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有时与常识相似 常识的双面正确性(与算命相似) 哪边的常识更正确 • 近水楼台先得月 • 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屈 • 宰相肚里能撑船 • 人多力量大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血浓于水 • 先下手为强 • 有备无患 • 礼轻情谊重 • 兔子不食窝边草 • 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屈 • 有仇不报非君子 • 人多嘴杂 •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 亲兄弟明算账 • 三思而后行 • 船到桥头自然直 • 礼多人不怪 – 社会心理学比常识强在哪里 证明对的常识:由常识到科学的知识 辨别错的常识:放血与医治伤寒;小组讨论中场独立与场依存者态度的改变;在美国,女性律师会更多认同于律师群体还是女性群体? 事先诸葛亮:预测行为(态度和情绪对群体行为的预测,67%) <上一讲           查看专题           下一讲>

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解析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那么社会心理学具体是什么呢?现在一起来学习下吧。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分支,在其形成之前也是依附于西欧思辩哲学的母体中。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不约而同地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西方把这一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每个和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这一学科,才使得社会心理学从描述对象转向探索和揭示规律,社会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其奠基人公认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开始运用实验;

2)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的分析;

3)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那么,究竟社会心理学是如何界定的呢?它主要是研究什么的?所使用的研究方面有哪些呢?

在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时,初学者总想一开始就明确它的定义是什么。不过,对于社会心理学,要下一贯确切、所有社会心理学家都恩能够接受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这不仅是因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广泛而复杂,还因为研究者们所持的理论观点至今仍不尽相同。为了使朋友们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把西方、前苏联以及我国社会心理学接提出的一些定义介绍给大家。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和两们学科的基本理论的影响,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强调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或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影响的行为的科学。这种观点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体现。因为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这类定义的特点是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等同起来。因此,反对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它缩小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另一类定义则强调社会心理学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这类定义是社会学基本观点的产物。而不同意这类定义的人认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强调人际关系、人际互动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研究这些,则有可能导致它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混淆。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人际互动,是要探明这种关系和互动如何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引起人的什么样的社会心理活动。所以,社会心理学的这种研究与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有所不同。

(二)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安德列耶娃提出,"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特点相对地表达为: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制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已经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这种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强调的是团体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可以说,这是前苏联社会心理学有别于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特点。

(三)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1982年,吴江霖提出,"社会心理学四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1983年,潘菽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它所研究的是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事情都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也就是都有心理的问题在里面。研究这些课题的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

1985年,汪青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应当包括4个要点:第一,社会心理学应以社会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行为或社会行为。第二,这种社会心理活动既包括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也包括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三,应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来进行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第四,作为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把它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解决各种问题,而不能仅仅是现象的描述。根据这种分析,他提出了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还可以比较全面地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社会心理学四对人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外显的反应。

发展至今的社会心理学,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那么,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及档案研究法。

  •   索引序列
  •   自考社会心理学考点汇总
  •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要点汇总
  •   社会心理学自考重点章节汇总
  •   社会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知识点汇总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