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本科马克思常考点

自考本科马克思常考点

发布时间:

自考本科马克思常考点

发布时间:

自考本科马克思常考点

严格按照教辅《自考通》或《一考通》上的重点提示记忆。

考前三周反复做历年试卷和模拟试卷。

自考的内容基本就是教辅上的重点提示和习题。每一段的第一句一定要记住。

把书通看两边,再做几套试卷,发现没掌握的,再把书看看,这是对选择题,把涉及到的知识点背好,大题目就是看以往的真题看考哪些。

1.政治理论常识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最基本的就是党的性质,党的理想, *** 思想, *** 理论、 *** “ *** ”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 思想、 *** 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这反映 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扩展资料: 政治常识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 在1992年1月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 *** 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传统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生产关系的层次。***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特别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统一了起来。 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好这一根本原则。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首先是要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水平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才能有效地解决好主要矛盾。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常识判断之政治常识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常识判断之政治常识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内容是什么 你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科学,也是一门结构严谨、有丰富内容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导论部分 即教材的第一章,主要说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等内容。 (二)资本主义部分 包括教材的第二到第六章,主要阐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基本是以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关系为对象进行分析,这些基本原理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虽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仍然是适用的,具体内容包括:(1)对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即教材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阐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2)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分析,即教材的第四章,首先说明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原理,然后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进行分析,这些关于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原理,有些是社会化大生产共有的规律,抽去其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经济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3)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即教材的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是阐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运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来说明资本主义现实中经济现象的本质。 (三)垄断资本主义部分 包括教材的第七到第九章,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关系。 首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简要介绍,然后着重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其次,介绍资本主义经济国际化的有关内容,对当代国际经济中的全球化、一体化、地区集团化等发展趋势,以及当代国际经济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最后,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它对社会生产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和必然归宿。 (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 即教材的第十章,这部分不是全面阐述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而是着重介绍、分析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有关论述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基础,分配原则,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课程之一。 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校各科类专科专业的学生参加本课程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成绩是对这些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也是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检测的重要依据。 本课程考试大纲是依据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本课程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其及格标准为应用性、职业型大学专科专业的合格标准。 一、考核目标 本课程考试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分为“识记”、“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识记:能对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定义进行准确说明和解释。 掌握:能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经济规律进行正确说明和分析。 运用:能正确认识重要的理论知识和经济规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价。 二、考核内容 本课程考核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 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理论知识。 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理论知识。 (一)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2.商品和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二)资本主义部分 3.剩余价值的生产 (1)货币转化为资本。 (2)剩余价值的生产。 (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率。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6)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 4.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2)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社会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的来源。 (6)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股票价格。 (7)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土地价格。 5.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战后的进一步发展。 (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和竞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 (4)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 6.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特点。 (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历史过渡性。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 (三)社会主义部分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4)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市场机制及其主要特点。 (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内涵,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4)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5)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方式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6)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9.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 *** 经济职能的转变。 10.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3)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 5.试卷内容比例: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约20%,资本主义部分约40%,社会主义部分约40%。 6.题型比例: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多。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它阐述了人类社会各个 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 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 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 的价值决定的。 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并且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 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作出了科学分析。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 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 盾。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进而资本主义必定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段必考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例,大致划分为五个部分: 1.导论部分 即教材的第一章。在这一章里,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 2.劳动价值论部分 即教材的第二章,这一章主要阐明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基本理论。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历史人手,阐述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进而分析货币的产生、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实现的经济机制是市场经济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3.自由资本主义部分 包括教材的第三至第六章,主要阐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基本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考察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中心是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第四章考察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主要包括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两大部分。 第五和第六章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主要从生产和流通相统一的角度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揭示剩余价值在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割以及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分配规律。从教材的第七至第九章,主要考察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第七章是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内经济关系的分析,主要阐述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发展的必然性,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系列基本经济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本质、作用和它的局限性。第八章是对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现实经济问题,如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及当今斗争的焦点,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等。 第九章是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阐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及其历史作用,论证垄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这一过程实现的长期性、曲折性。 5.社会主义部分 即教材的第十章,这部分不是全面阐述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而是着重介绍、分析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有关论述的基本观点。 本章起着完善学科体系的作用,表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既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系统论述,也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初步设想。 6.政治常识和法律常识 政治常识的考查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思想、 *** 理论、“ *** ”重要思想和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六个部分。 这六个部分的内容广大考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学习,也参加过这方面的考试,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在这方面的考查要求与大学阶段的考试侧重点不同。下面就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作简要论述,以期能帮助广大考生把握复习方向,明确复习重点。 一、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的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来自学习网( ),原文地址: /campus/article/servant/200704/143004 /campus/article/servant/200704/143004 /t1。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段必考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例,大致划分为五个部分: 1.导论部分 即教材的第一章。在这一章里,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 2.劳动价值论部分 即教材的第二章,这一章主要阐明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基本理论。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历史人手,阐述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进而分析货币的产生、本质及其基本职能。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实现的经济机制是市场经济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3.自由资本主义部分 包括教材的第三至第六章,主要阐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基本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考察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中心是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第四章考察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主要包括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两大部分。第五和第六章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主要从生产和流通相统一的角度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揭示剩余价值在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割以及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分配规律。从教材的第七至第九章,主要考察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在当代的发展。第七章是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内经济关系的分析,主要阐述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发展的必然性,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系列基本经济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本质、作用和它的局限性。第八章是对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现实经济问题,如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及当今斗争的焦点,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第九章是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阐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及其历史作用,论证垄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这一过程实现的长期性、曲折性。 5.社会主义部分 即教材的第十章,这部分不是全面阐述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而是着重介绍、分析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有关论述的基本观点。本章起着完善学科体系的作用,表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既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系统论述,也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初步设想。

这个考试很简单啊 考试可以在书上找答案啊

自考马克思重点

楼上的不要这样子,要挑关键词,然后自己去慢慢回忆,比如包括哲学,哲学有物质,意识,唯物论,认识,本质,真理........自己去想象它们的概念,然后再去想象它们的关系,性质,特点等,总之,学好马克思是想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请各位不要死背

2011年4月复习资料(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心主义则相反。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其发展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自觉投身伟大的社会实践。第二,它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存在于人的感觉之外,但能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和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哲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唯心主义。第二,强调物质的可认识性,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或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从而对物质概念的机械片面理解。第四,把实践纳入物质观,实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无运动的物质,它们的共同错误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所有的事物在所有的时刻都在运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二者是不同的。二者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静止,在静止中把握运动,把变与不变辩证地统一起来。形而上学、绝对主义者夸大事物静止的一面,否认运动,结果导致僵化、不变、不动的观点。相对主义者则夸大事物运动的—面,否认静止,抹煞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结果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形,是指如下两种状态:一是说相对特定参考系而言,事物未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说事物处于细微的量变阶段。认识静止具有重要的意义。静止是物质分化的前提,也是区分和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4、实践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并构成了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6、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决定于物质。从起源上,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从本质上,它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作用上,意识作用的发挥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作用。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现实意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学习这一观点就要懂得世界上的事物不能孤立存在,每一事物都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一种上升、前进的运动。这一观点要求人们要解放思想,用发展着的眼光对待一切,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保持统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2、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可能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可能是包含于事物之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现实是指已经成为现在存在的客观实在。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可能。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可能与现实相互依存,可能是未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已展开的可能;可能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可能与现实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是要严格区分可能和现实的界限,把工作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把现实的可能变为现实;三是在实践中要有两种准备,争取好的可能,对坏的可能加以防范。3、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及其意义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凡物必有质,凡质必有物。量表示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等的数量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量变不一定事物的质变。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质、量、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别事物的根据,只有把握质,才能正确认识和改变事物。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胸中有数”。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防止过与不及。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量变是事物数量和场所上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著、微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其特点是显著性和突发性。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巩固着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进事物变化发展。这也是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要求人们,要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结合起来。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要防微杜渐,避免坏事情的发生。另外,对事物的发展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只要方向正确,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质量互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5、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一,它使我们懂得否定就包含在事物自身,要全面地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其二,否定意味着联系和发展,不是简单地宣布为无或绝对地坏。其三,要科学地看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外的文化,对他们要既批判又继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6、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周期性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性和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它要求我们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运动。在实践中不要贪图走直路,要有经受曲折、挫折的准备。要反对否认事物发展的循环论和否认事物发展道路曲折性的直线论两种错误。7、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新生事物是指新产生的且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一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宇宙间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三是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与排斥,缺乏联系的两个方面构不成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求发展结合起来。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要分别理解矛盾的两种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量变过程中它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它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产生。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必须结合到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矛盾的每一方面、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或过程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同一的。它们之间的对立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而存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又同普遍性联系着,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即特殊(个别)——普遍(一般)——特殊(个别)…。二是由于矛盾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三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这一产物的具体表现。12、“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方法论要求。“两点论”要求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否则只看到主要的就是“一点论”。“重点论”是在坚持“两点论”的基础上,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看到主流,又不能忽略支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充满信心,及时消除负面或不安的因素,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结合起来。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体表现在:第一,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上的变更。第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形而上学则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犯了片面性的毛病。第四,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矛盾。这是二者的根本对立。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一是实践关系,指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二是认识关系,指主体通过实践认识客体。三是价值关系,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四是审美关系,指主体在改造客体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理想的世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及其意义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大量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课题。再次,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不断推动认识发展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跟上实践变化发展的要求,实践变了认识也要变。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文化知识、人们的各方面能力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适合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永远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它们的统一表现在,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有发展、深化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4、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没有阶级性。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真理所包含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每一个真理都使人的认识向物质世界接近一步。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和侧面的反映,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某一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表现在,首先,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其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而每一个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过程。另外,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统一问题上,要反对片面夸大真理绝对性的绝对主义和否认真理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坚持是因为它有绝对性的一面,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发展是因为它有相对性的一面,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客观条件不断发生转换,已取得的真理性认识也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一种主观认识是不是真理,就要看它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而这是主观认识本身和和客观事物都无法解决的。只要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其次,实践的特点也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第二,实践最终能检验出认识是否是真理,这也是绝对的、不变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它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要经过多次反复。即使已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是相对的近似的正确,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8、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所以,在追求真理的问题上又提出了价值问题。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性。价值是指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二者的一致表现在,凡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是使思想从以往的陈腐的过时的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思想与现实的实际相结合、相一致。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事物在变,人的思想不能拘守于原有的框框或从书本出发,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敢于冲破精神枷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评判的标准。解放思想不是主观的胡思乱想,必须沿着实事求是的路线进行。再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10、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是人们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辩证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走向个别。第二,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单独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思维方法。 第三,抽象与具体。抽象是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或本质的反映。具体是理性的具体,是思维对事物多种属性、本质的综合。第四,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对这一过程的认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不过,逻辑与历史并非机械的一致。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这种“修正”表现为逻辑按历史的规律性来“修正”历史,撇开偶然抓住必然,抓住历史的内在规律,深刻反映历史的本质。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论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坚持反映论原则 2、唯心主义认识论以意识的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了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坚持先验论原则。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定义 可知论: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一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否认人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只有马哲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定义(简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或能动的反引论和直观被动反映论的对立)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都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 但也有本质区别: A、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社会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B、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物质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因而是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 不同:辩证唯物认识论: A、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B、把辩证法运用到反映论,揭示了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能动革命反映论。 1、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①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应的客观性。 ②能动的反映也具有创造性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活动。 ③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于创造的统一,否认其摹写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其创造性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形式,关系 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是是简和认识的纵观。 认识主体的属性:1自然性,2意识性,3社会性,4实践性 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 主体和主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主体包括主观。 认识客体的属性:1客观性,2对象性,3社会历史性 认识客体的形式:1自然客体,2社会课题3精神客体 客体不等于客观。 二者的关系: 1、认识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 识关系。 2、二者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是认识关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关系。 即实践关系,这是人事关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关系。 3、二者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二、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A、它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C、它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一)、实践的基本形式(简答) 1.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它是处理人与人之家关系的活动。 (二)、科学实践也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常识的实践活动。(定义)(实践和试验的关系) 实践包含试验,试验时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作用)及其意义。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选择) 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或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或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简答或联系意义出论述题)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与人的实践需要相关的事物才成为人的认识对象; 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并阐述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论述) 直接经验:是人们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上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①承认知识来自实践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 ②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③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是从实践中来的。 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①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理解和接受书本知识。 ②对每个人来讲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去实践,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得来的,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实践并且要学习书本知识,接受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4、为什么说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有关的经验材料; ③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有能动作用,正确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认识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答案是(一)里的第1点内容和(二)大点的内容) (三)、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论述) 我们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一切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同时又要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第二节认识的辨证运动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及意义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其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形象性。内容是:现象 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其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内容是: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辨论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意义: 割裂二者的统一,片面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论认识是经验论,片面夸大理论认识否认感性认识是唯理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所以我们既要重视科学理论,反对经验主义,又要重视唯 理论反对教条主义。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简答) 1、要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要经过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一)、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意义(或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只有经过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才能达到; 2、只有经过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才能检验,修正和丰富发展理性认识。 (二)、理性认识回到(指导)实践的条件和途径(简答或多选) 1、回到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 2、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5、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和工作方法,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认识的反复性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简答或论述或为什么说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 认识具有反复性,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1、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2、人的认识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主观意义:认识受到实践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主观因素的限制,所以一个正确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①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是曲折,发展,不断升化的过程;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对社建的认识并没有完结,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将进一步深化发展。 (二)、认识的无限发展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实践也是无限发展的,因此人的认识必然是无限发展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无至穷,是认识的总规律。 (三)、实践和认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其具体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具体实践中相符合; 2、其历史统一是指主观认识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全面发展,必须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 3、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认识超越或落后实践发展,必然导致“左”、“右”倾错误,“左”倾是主观超越客观,认识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右”倾是主观落后客观,认识落后历史发展阶段。 四、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简答或论述)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学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 3、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第三节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重点是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要坚持真理一元论,反正真理多元论(选择题)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选择题)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的认识本性和认识任务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在广度上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的近似正确的反应,认识有待扩展;第二、在深度上,任何真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应,认识有待深化。 (二)、二者的关系及意义: 1、二者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 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意义: 1、马列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要坚持马列主义,他也具有相对性,所以要发展它,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所以既要坚持他,又要发展它,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过时论的错误。 2、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前途的命运;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机,力量之源。 3、马列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体制,这是要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体理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这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 三、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 1、二者是对立的,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谬误是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歪曲反应; 2、在一定条件下范围内,二者有着原则的界线和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 二者的联系:1、二者是统一的,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二者的关系:1、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范围内)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①真理是具体的,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其适用的条件和 范围就转化为谬误;②真理是一个过程,如果认识落后或超越事物发展阶段, 真理就变成谬误;③真理是全面的,完整的,如果把对客观对象某一侧面的反应,当作全体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谬误向真理的转化是:①谬误回到他适用条件和范围就是真理;②从认识过程看谬误是正 确认识的先导;③在批判谬误过程中获得和发展真理;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考试重点。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联系它的意义考论述题) (一)、实践为什么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在于它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其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是主观自身和客观实际都办不到的。 2、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唯有它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真理标准的辨证法(或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不确定性或相对性) 1、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辨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五、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以及坚持它的意义(或两者的含义及关系)(简答或论述) 解放思想就是从落后观念和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关系:二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意义:1、背离它们就产生失误;2、坚持它们就会取得成就;3、只有继续坚持它们才能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这个东西你可以针对答案去学习具体的题啊

马克思自考重点

自考公共课一般都要靠近代史和马克思,不过,如果你大专或大学有学过这两科,是可以做免考的

全日制本科自考的公告课程是,马原,近代史,思修,毛邓三,这些课程都是免不了的,必须要参加考试的,不然你是不能毕业的,如果你现在有大专的文凭的话,这些课程都是可以免考的,最终毕业需要参加考试的科目大概是10门左右。

严格按照教辅《自考通》或《一考通》上的重点提示记忆。

考前三周反复做历年试卷和模拟试卷。

自考的内容基本就是教辅上的重点提示和习题。每一段的第一句一定要记住。

把书通看两边,再做几套试卷,发现没掌握的,再把书看看,这是对选择题,把涉及到的知识点背好,大题目就是看以往的真题看考哪些。

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专科学历的话,自考本科,不再考马克思主义,另一种情况是专科学历以下的需要考马克思主义。自考免考: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等学校及自学考试专科以上(含专科)的毕业生(及肄业生)报考自学考试,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免考已学过并考试成绩合格的有关课程。免考手续(1)考生登录系统,通过考籍和转免考管理模块中的免考功能提交免考申请后,向县(区)考办提交准考证、身份证、毕业证书和完整成绩表的原件及复印件。如成绩表须从原毕业学校复印,须由原毕业学校教务处在复印件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2)县(区)考办收集考生材料,打印《办理免考手续凭证》交考生,然后将考生材料统一集中报市考办。(3)市考办验核考生材料后,在复印件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原件交县(区)考办退回考生;打印《免考审核表》与复印件材料一并上报省考办。(4)省考办审核后,考生通过系统查询审核结果。(5)考生如办理免考的课程与原已有成绩的课程存在课程顶替关系,则无需办理免考手续。

自考本科马克思考点

北京自考考点一览表如下:

1、海淀区:北京大学政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格致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基础学科教学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财务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网球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中外合作联合大学钱学森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西城区:北京语言大学南洋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西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外语教研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音乐学院高教部、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语言大学西院以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3、丰台区:北京林业大学园艺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生物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城市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4、朝阳区: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尚德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环境科学学院以及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5、东城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管理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英语学院以及社会科学学院。

6、石景山区:首都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以及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 一、概念要准确,切忌含混不清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在掌握经济基础这个概念时,切不可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相混淆。 二、观点要全面,切忌片面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例如,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要记住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记住基本概念的定义,要记住基本原理包括的要点。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思考问题。如果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没有记住任何概念和原理,怎么能够思考问题呢?这与没有记住数学的公理、公式无法解数学试题一样。所以要学好马克思主义不是要不要记忆的问题,而是如何记忆的问题。我们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一是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本课程自学考试指定教材的“绪论”中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我们想提醒自学考试应考者注意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不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再好的理论也是无用的;但是离开理论,只罗列实际问题,就事论事,不作理论分析,也不算是理论联系实际。只讲理论,不讲实际,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种表现;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这两种倾向我们都要防止和反对。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即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这就是该社会的生产力。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无论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或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这就使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

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应地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即根据各个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以充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马克思十分强调“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面旗帜加以突出论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统一性和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统一性,使人们之间的劳动交换无须遵循对等的原则,人们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个人劳动不必通过价值交换的方式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使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归于消失。

在共产主义生产中,将直接依据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对社会经济实行计划调节管理。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自行消亡

马、恩所说的消灭阶级,首先是指消灭剥削和被剥削阶级的差别与对立,同时也包括工农差别。实践证明,彻底消灭阶级,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彻底消灭了私有制从而铲除了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矛盾不复存在。国家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机关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自考本科马克思重点

主要就四个题型:单选、多选、简答、论述

闭卷,全国统一闭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本书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的,这次修订主要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同时适当吸收了一线师生使用中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我们已经考过了,我可以给你说一下我们的考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真理与谬误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价值规律的作用 6.经济全球化 7.垄断 8.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9.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我们出了3道辨析,5道问答,2道论述,我晕,写的我手疼。。 我们昨天刚考完,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出是消极地、被动得反映和接受外界物件。

事物的普遍联络、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识的本质、真理、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我们是老师画的重点、是去年考的了、希望能帮到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方法 在考研过程中,我认为政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复习的。虽然考试内容比较多,但是要考出好的成绩,早圆考研梦,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只要把握好四门功课的学习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考研并非难事。 首先, 谈一下如何选择辅导书的问题。政治辅导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但是随着考研形势的变化,市场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考研复习资料,让每一个考生感到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如何对待这些名目繁多的复习资料,这是一个令考生十分困惑的问题。其实,综合性的复习资料可能在编写体例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内容上却是大同小异。因为这些资料在编写时基本上都是按照考研大纲的要求来进行的,知识点都会有。因此,只要选上一本这样的资料并认真吃透,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贪多。另外,有些考生看到“背诵版”就想去买,这也是不必要的,所谓的“背诵版”也就是将自己书上的一些重要的地方重新列出来而已,何必浪费钱呢?本人的政治辅导书就一本教材,一本习题集和一本时事政治,别的什么都没有,考试的时候照样得高分。 其次,本人就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来介绍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希望对以后的考研学子有所帮助。 第一,要全面复习,需要系统掌握本编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重点习,不要迷信所谓的押题,猜题,而是要根据教材和考试大纲来安排复习并分析出需要把握的基本内容。 第二,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准确把握。如单项选择题许多是对基本概念的考察,基本概念把握准确就容易排除错误选项。多选题和分析题大多数对基本原理的考察。只要把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考试中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注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注意锻炼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毫无疑问,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记忆,但只是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要特别训练自己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注意把握各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络,并善于联络实际。 最后,在复习中,调适心理,保持健康的心态,也显得攸关重要。复习一定要戒烦戒燥,坚持到底,即使你有时候对政治郁闷得要死,你也不要对它产生厌烦心理,这东西一旦产生了,很可能对你今后的复习不利。我政治复习的时候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慢慢地看上3-4个小时,看累了就回宿舍睡觉。即使有点烦躁,到了第二天也就变得没事了,可以继续复习而不受前一天的影响。 总的来说,我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复习,那就是:重视理解运用,切忌死记硬背;注重基础,把握原理;保持良好心态,切忌焦躁不安。

没有办法 只能多看书

最好的方法就是 买一些辅导教材 比如 一考通之类的

重点背和学  就好点

单看一本书 比较很吃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b卷及其答案武汉大学版 去上学吧资料分享中心看看吧,那里有很多了,可以下载,还有很多对考试有帮助的咨询,每天都更新。

我晕~大家都是过来人~我07级 哲学的实践观和发展观,矛盾观,历史观 经济学从价值到资本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全球化问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义的规律,市场与计划,巨集观调控,市场经济的缺陷(结合经济危机)(重点是生育价值和再生产部分,关于两个部类和六个实现公式要看熟) 其他就是中国化的几个思想 实在不行上校内 里面分享很多

喂,兄弟也是青岛校区的吧,祝考试顺利,现在应该每个专业都有答案了吧

39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物件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络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络: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络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⑴ 坚持联络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络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⑵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络形式。 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络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⑴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⑵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络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回圈,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⑴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⑶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⑷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物件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资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物件资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物件资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二)2008年04月07日 19:40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物件的。 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22、(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⑴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⑵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⑴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⑵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⑷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27、(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物件、劳动者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⑴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⑵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选)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⑵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⑶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1、(选)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32、(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区域性改善。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⑴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⑶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4、(选)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邮箱

这个东西你可以针对答案去学习具体的题啊

  •   索引序列
  •   自考本科马克思常考点
  •   自考马克思重点
  •   马克思自考重点
  •   自考本科马克思考点
  •   自考本科马克思重点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