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9

Lucia慢半拍
自考问答 > 自考本科 > 自考马克思重点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沫儿6652

已采纳

楼上的不要这样子,要挑关键词,然后自己去慢慢回忆,比如包括哲学,哲学有物质,意识,唯物论,认识,本质,真理........自己去想象它们的概念,然后再去想象它们的关系,性质,特点等,总之,学好马克思是想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请各位不要死背

256 评论(10)

可爱谈心

2011年4月复习资料(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心主义则相反。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其发展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自觉投身伟大的社会实践。第二,它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存在于人的感觉之外,但能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和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哲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唯心主义。第二,强调物质的可认识性,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或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从而对物质概念的机械片面理解。第四,把实践纳入物质观,实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无运动的物质,它们的共同错误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所有的事物在所有的时刻都在运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二者是不同的。二者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静止,在静止中把握运动,把变与不变辩证地统一起来。形而上学、绝对主义者夸大事物静止的一面,否认运动,结果导致僵化、不变、不动的观点。相对主义者则夸大事物运动的—面,否认静止,抹煞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结果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形,是指如下两种状态:一是说相对特定参考系而言,事物未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说事物处于细微的量变阶段。认识静止具有重要的意义。静止是物质分化的前提,也是区分和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4、实践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并构成了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6、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决定于物质。从起源上,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从本质上,它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作用上,意识作用的发挥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作用。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现实意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学习这一观点就要懂得世界上的事物不能孤立存在,每一事物都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一种上升、前进的运动。这一观点要求人们要解放思想,用发展着的眼光对待一切,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保持统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2、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可能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可能是包含于事物之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现实是指已经成为现在存在的客观实在。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可能。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可能与现实相互依存,可能是未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已展开的可能;可能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可能与现实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是要严格区分可能和现实的界限,把工作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把现实的可能变为现实;三是在实践中要有两种准备,争取好的可能,对坏的可能加以防范。3、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及其意义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凡物必有质,凡质必有物。量表示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等的数量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量变不一定事物的质变。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质、量、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别事物的根据,只有把握质,才能正确认识和改变事物。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胸中有数”。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防止过与不及。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量变是事物数量和场所上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著、微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其特点是显著性和突发性。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巩固着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进事物变化发展。这也是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要求人们,要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结合起来。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要防微杜渐,避免坏事情的发生。另外,对事物的发展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只要方向正确,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质量互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5、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一,它使我们懂得否定就包含在事物自身,要全面地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其二,否定意味着联系和发展,不是简单地宣布为无或绝对地坏。其三,要科学地看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外的文化,对他们要既批判又继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6、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周期性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性和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它要求我们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运动。在实践中不要贪图走直路,要有经受曲折、挫折的准备。要反对否认事物发展的循环论和否认事物发展道路曲折性的直线论两种错误。7、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新生事物是指新产生的且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一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宇宙间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三是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与排斥,缺乏联系的两个方面构不成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求发展结合起来。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要分别理解矛盾的两种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量变过程中它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它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产生。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必须结合到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矛盾的每一方面、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或过程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同一的。它们之间的对立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而存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又同普遍性联系着,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即特殊(个别)——普遍(一般)——特殊(个别)…。二是由于矛盾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三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这一产物的具体表现。12、“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方法论要求。“两点论”要求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否则只看到主要的就是“一点论”。“重点论”是在坚持“两点论”的基础上,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看到主流,又不能忽略支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充满信心,及时消除负面或不安的因素,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结合起来。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体表现在:第一,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上的变更。第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形而上学则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犯了片面性的毛病。第四,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矛盾。这是二者的根本对立。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一是实践关系,指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二是认识关系,指主体通过实践认识客体。三是价值关系,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四是审美关系,指主体在改造客体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理想的世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及其意义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大量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课题。再次,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不断推动认识发展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跟上实践变化发展的要求,实践变了认识也要变。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文化知识、人们的各方面能力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适合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永远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它们的统一表现在,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有发展、深化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4、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没有阶级性。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真理所包含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每一个真理都使人的认识向物质世界接近一步。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和侧面的反映,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某一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表现在,首先,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其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而每一个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过程。另外,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统一问题上,要反对片面夸大真理绝对性的绝对主义和否认真理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坚持是因为它有绝对性的一面,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发展是因为它有相对性的一面,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客观条件不断发生转换,已取得的真理性认识也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一种主观认识是不是真理,就要看它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而这是主观认识本身和和客观事物都无法解决的。只要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其次,实践的特点也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第二,实践最终能检验出认识是否是真理,这也是绝对的、不变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它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要经过多次反复。即使已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是相对的近似的正确,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8、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所以,在追求真理的问题上又提出了价值问题。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性。价值是指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二者的一致表现在,凡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是使思想从以往的陈腐的过时的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思想与现实的实际相结合、相一致。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事物在变,人的思想不能拘守于原有的框框或从书本出发,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敢于冲破精神枷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评判的标准。解放思想不是主观的胡思乱想,必须沿着实事求是的路线进行。再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10、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是人们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辩证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走向个别。第二,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单独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思维方法。 第三,抽象与具体。抽象是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或本质的反映。具体是理性的具体,是思维对事物多种属性、本质的综合。第四,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对这一过程的认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不过,逻辑与历史并非机械的一致。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这种“修正”表现为逻辑按历史的规律性来“修正”历史,撇开偶然抓住必然,抓住历史的内在规律,深刻反映历史的本质。

228 评论(11)

水瓶座A型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论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坚持反映论原则 2、唯心主义认识论以意识的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了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坚持先验论原则。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定义 可知论: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一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否认人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只有马哲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定义(简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或能动的反引论和直观被动反映论的对立)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都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 但也有本质区别: A、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社会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B、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物质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因而是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 不同:辩证唯物认识论: A、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B、把辩证法运用到反映论,揭示了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能动革命反映论。 1、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①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应的客观性。 ②能动的反映也具有创造性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活动。 ③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于创造的统一,否认其摹写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其创造性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形式,关系 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是是简和认识的纵观。 认识主体的属性:1自然性,2意识性,3社会性,4实践性 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 主体和主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主体包括主观。 认识客体的属性:1客观性,2对象性,3社会历史性 认识客体的形式:1自然客体,2社会课题3精神客体 客体不等于客观。 二者的关系: 1、认识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 识关系。 2、二者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是认识关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关系。 即实践关系,这是人事关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关系。 3、二者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二、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A、它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C、它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一)、实践的基本形式(简答) 1.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它是处理人与人之家关系的活动。 (二)、科学实践也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常识的实践活动。(定义)(实践和试验的关系) 实践包含试验,试验时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作用)及其意义。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选择) 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或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或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简答或联系意义出论述题)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与人的实践需要相关的事物才成为人的认识对象; 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并阐述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论述) 直接经验:是人们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上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①承认知识来自实践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 ②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③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是从实践中来的。 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①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理解和接受书本知识。 ②对每个人来讲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去实践,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得来的,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实践并且要学习书本知识,接受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4、为什么说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有关的经验材料; ③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有能动作用,正确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认识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答案是(一)里的第1点内容和(二)大点的内容) (三)、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论述) 我们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一切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同时又要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第二节认识的辨证运动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及意义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其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形象性。内容是:现象 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其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内容是: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辨论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意义: 割裂二者的统一,片面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论认识是经验论,片面夸大理论认识否认感性认识是唯理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所以我们既要重视科学理论,反对经验主义,又要重视唯 理论反对教条主义。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简答) 1、要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要经过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一)、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意义(或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只有经过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才能达到; 2、只有经过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才能检验,修正和丰富发展理性认识。 (二)、理性认识回到(指导)实践的条件和途径(简答或多选) 1、回到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 2、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5、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和工作方法,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认识的反复性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简答或论述或为什么说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 认识具有反复性,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1、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2、人的认识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主观意义:认识受到实践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主观因素的限制,所以一个正确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①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是曲折,发展,不断升化的过程;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对社建的认识并没有完结,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将进一步深化发展。 (二)、认识的无限发展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实践也是无限发展的,因此人的认识必然是无限发展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无至穷,是认识的总规律。 (三)、实践和认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其具体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具体实践中相符合; 2、其历史统一是指主观认识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全面发展,必须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 3、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认识超越或落后实践发展,必然导致“左”、“右”倾错误,“左”倾是主观超越客观,认识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右”倾是主观落后客观,认识落后历史发展阶段。 四、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简答或论述)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学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 3、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第三节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重点是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要坚持真理一元论,反正真理多元论(选择题)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选择题)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的认识本性和认识任务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在广度上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的近似正确的反应,认识有待扩展;第二、在深度上,任何真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应,认识有待深化。 (二)、二者的关系及意义: 1、二者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 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意义: 1、马列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要坚持马列主义,他也具有相对性,所以要发展它,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所以既要坚持他,又要发展它,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过时论的错误。 2、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前途的命运;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机,力量之源。 3、马列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体制,这是要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体理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这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 三、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 1、二者是对立的,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谬误是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歪曲反应; 2、在一定条件下范围内,二者有着原则的界线和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 二者的联系:1、二者是统一的,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二者的关系:1、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范围内)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①真理是具体的,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其适用的条件和 范围就转化为谬误;②真理是一个过程,如果认识落后或超越事物发展阶段, 真理就变成谬误;③真理是全面的,完整的,如果把对客观对象某一侧面的反应,当作全体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谬误向真理的转化是:①谬误回到他适用条件和范围就是真理;②从认识过程看谬误是正 确认识的先导;③在批判谬误过程中获得和发展真理;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考试重点。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联系它的意义考论述题) (一)、实践为什么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在于它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其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是主观自身和客观实际都办不到的。 2、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唯有它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真理标准的辨证法(或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不确定性或相对性) 1、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辨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五、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以及坚持它的意义(或两者的含义及关系)(简答或论述) 解放思想就是从落后观念和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关系:二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意义:1、背离它们就产生失误;2、坚持它们就会取得成就;3、只有继续坚持它们才能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291 评论(14)

会飞的猪lucky

这个东西你可以针对答案去学习具体的题啊

196 评论(11)

相关问答

  • 2019自考马克思

    马克思书籍就是那点东西,不会变的

    辉帅LED照明 3人参与回答 2024-09-27
  •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重点知识点

    自考属于成人考试的一种,是一种在大学教育之外,获得学历的重要手段;马概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概论”的简称,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自考的意义在于提升自己,弥补大学教育不

    醇香麦芽糖 4人参与回答 2024-09-28
  • 自考本科马克思常考点

    严格按照教辅《自考通》或《一考通》上的重点提示记忆。 考前三周反复做历年试卷和模拟试卷。 自考的内容基本就是教辅上的重点提示和习题。每一段的第一句一定要记住。

    kokomi0827 3人参与回答 2024-09-27
  • 自考本科马克思的重点

    多做同步训练《自考通》或《一考通》上的练习题,按照教辅上的重难点提示复习,多做模拟试卷和历年试卷。考试基本上是《自考通》或《一考通》上的原题。光看教材没有什么效

    梧桐无羽 5人参与回答 2024-09-27
  • 自考本科马克思知识点

    研究社会历史进展

    赵大宝宝 3人参与回答 2024-09-28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