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答案

自考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答案

发布时间:

自考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答案

发布时间:

自考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答案

选好指定的教科书版本,然后把教科书通览,拥有整体框架,然后复习名家名作社团思潮。

《红高粱》《生死疲劳》

作业1单选。1棋王”王一生的身份是什么?“知青”2、面对废墟,作者既不绝望,3.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也不报脱,这是哪一 一个作品所表达的内容?:矛盾心情。承担历史责任展示了普通人对温情生活的渴望以及北岛<古寺》4、昌耀<凶年逸稿>29年指的是(的社会需要之间的5、史铁生《我与地坛》精神饥懂的动乱年代6( )展现了对女性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是对人共普遍生存困境的调问和思考7北岛古寺》充满复杂角色的疏离与认同的纠葛。骨遍翟永明<母亲》8老舍<茶馆》的老板是().家的象征,王利发9、<《李有才板话》中,轩精数中的告寺给人的感觉是()。脚10、《棋王》通过基成“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改选村长棋道寄寓了什么思想?道家思想这科的题好像是随机的,

楼上的答案也太COPY了,楼主说了不要自考的答案啊,你怎么又回答了自考的。我来回答吧,这个答案也是知道中有的,诚实的说,但是是电大的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必修课: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英语(1) (2)等。限选课:专题写作、艺术欣赏、现代教育思想、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选修课:汉语修辞学、西方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比较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传播媒体与信息技术、信息检索与利用、地域文化、英语(3) (4)、大学英语Ⅲ(1) (2)、美学专题、语法研究、影视批评、交响音乐赏析、教师职业道德、马列文论、哲学引论、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训诂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少年儿童文学、行政管理学、秘书资格证书专题、书法、现代汉字学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考真题答案

认同以上两家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作业2简答题: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答案提示:①小说注重情绪的表达,而不是故事情节,“散中有凝,追求内在的神韵”。②汪曾祺看重人在自然背景中的活动,写景就是写人。③民间风俗、民间游戏成为小说中的独立因素。④小说语言表现为少浮辞、不渲染、简答题:简析《十年一梦》反省历史的方式及反省历史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答案提示:①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从解剖自己开始,正视个人在历史的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悖论是:作为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文革中怎么会成为“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文章在面对这一悖论时,呈现自己的心灵痛苦和逐渐“觉醒”的精神历程。②作品在反省历史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文化英雄”。这一点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动机、关注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风格。③文章中提到的“用‘造反派’的训话思考,却得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结论”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要求和“受难”意识之间的困境。对这一层次的思考,将揭示出了“梦”之所以成立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分析论述题:阅读《我与地坛》(全文见教材)1、分析《我与地坛》的叙述风格。2、分析《我与地坛》中第五、六、七节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答案提示: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地坛”既是具体的活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又等同于“世界”或“人生”。注意这一空间的象征性。2、文章的叙述风格。其一是倾诉的语气。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但到第七节,倾诉的对象忽然转为地坛。这种因为情感强度的加重而导致的叙述方式的变化。其二是冥想的氛围。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辩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3、这篇文章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文中涉及的健全/残疾、幸运/不幸、生/死、苦难/救赎等一系列生存悖论,尤其是第五、六、七节中表现出的一种广漠而悲悯的类宗教情怀,这是作者超越困境的方式,也是作者借以俯瞰(回顾)人生和人世的立足点。也可以说,这是这篇文章得以产生的原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课程作业3简答题:简析昌耀《凶年逸稿》的时代特色,并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进行比较,以领会昌耀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答题思路如下:1.了解诗人昌耀和《凶年逸稿》的创作背景。昌耀原名王昌耀。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1982年后参与“新边塞诗”运动,是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昌耀于2000年3月患癌症后在医院跳楼自杀。2.朗读和感悟《凶年逸稿》。《凶年逸稿》作于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一个被命运放逐的诗人,卓然而立高原,独行漠野大荒,走向黄河长江的源头,寻找那条根。驻足并凝视,冥想并低吟,浓酽的汉文化融入高寒土地,生长起雄性美诗篇,漠风与诗意的奇异组合,共同构成了最终的昌耀。注意体味诗歌所表现出的独特性。答案提示:①这首写于1961—1962年,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副标题“在饥谨的年代”即源于此。②联系作品的写作年代,一是《凶年逸稿》表现出对时代的评价,如诗中“这是一个被称作绝少孕妇的年代。/我们的绿色希望以语言形式盛在餐盘 / 任人下箸。我们习惯了精神会餐”这样的句子;③另一方面是,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相比较,昌耀诗歌创作具有独特性。而从昌耀个人的经历来看,写作这首诗时,正是他被打为“右派”后在祁连山区服苦役的时期。在大多数有类似经历的作家停止创作的时候,昌耀不仅坚持创作,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力,并没有因为时代或经历的酷烈而丧失发现诗意的能力,或降低诗歌创作的水平。在这一点上,昌耀是非常独特的。简答题:分析翟永明《母亲》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参考答案提示:①这首诗以女儿对于母亲的认同作为基本视角,展现“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内心伤痛。这种感受世界的方式曾被理解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②这首诗的叙述方式带有“自白诗”的倾诉性,但其表白并又并非仅仅是对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包涵着对这种情感或经验的富于张力的分析和评述。如“那使你受孕的光芒,来得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 / 之间,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即是对“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的分析和评述。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不同于经验性情感的抒发,而呈现出更复杂的语义内涵和情感表达的厚度。分析题:试析《春天,十个海子》情绪基调,诗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答题思路如下:1、了解海子及《春天,十个海子》创作的背景。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 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5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写诗。1983年秋北大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1982年开始写诗,1989年3 月26日于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留下了200万字的遗稿,死后由友人编辑出版《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和《土地》。海子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来新文学史一位中“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海子的存在“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春天,十个海子》写于1989年的3月14日的凌晨。距离海子自杀的时间只有12天。2、朗读《春天,十个海子》。参考答案提示:①《春天,十个海子》写于海子临死之前几天,是海子写下的最后一首抒情诗。在这首抒情短诗中,以"十个海子"这种主体分裂的意象,传达这个"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的“黑夜的孩子”的内心痛苦。悲哀的诗句带来了不详的惊恐,预示了某种幻灭。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海子伤痛而悲凉的心境和那种难以言说的情绪。②在诗歌的第一、第二诗节里悲哀而断续的思路,破碎的意象,内心的伤痛和悲凉。海子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这种“乡村情思”,使他一往情深的“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诗人希望的幻灭!

16.a、周扬 17.b、赵树理与周立波 18.a、《黄河东流去》 19.c、《登记》 20.a、梁生宝 21.c、以两家人几代人的生活遭遇为系列小说的主线 22.a、《草原上的小路》 23.d、《百合花》 24.b、《红岩》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 25.d、《保卫延安》 你是六年级的吧

一、我读鲁迅《野草。影的告别》(70分)答题要点:在《野草》里,有一些作品的思想内容交织着积极斗争的一面和苦闷彷徨的一面,有些作品更表露了空虚寂寞的情绪,艺术表现上也更隐晦曲折。《影的告别》就是这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在《野草》里,是列于《秋夜》之后的第二篇作品。它与《秋夜》不同,《秋夜》固然是内心抒发,但是抒发的是作家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的感触和思索,而《影的告别》则转向了解剖自己,是对主观世界,对作家自身思想矛盾的严肃剖析。可以说《秋夜》和《影的告别》代表了《野草》这部散文诗集思想内容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向客观世界的黑暗势力作顽强的“坚韧的战斗”,二是同样解决地排除主观世界里的“毒气和鬼气”。在艺术表现上。这两篇作品在《野草》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影的告别》新奇独特的艺术构思,显示了作家丰富的想象力。作品全篇写的是在熟睡中,他的“影”来向他的“形”告别的情景。在这里“影”就是作家内心彷徨空虚情绪的象征。“影”向人的告别,反映的是人要将自己“灵魂里”的“毒气和鬼气”的兵器、脾气摒弃和排除。“影”的主动告别,折射了人的自觉摒弃,“影”的主动来自人的自觉。“影”告别时的无私,表现的正是人要弃绝自身“黑暗和虚无”思想的坚决和彻底。二艾青诗歌《鱼化石》品读(30分)要点提示:1、艾青的哲理小诗,咏物言志,是诗人将现实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加以艺术熔炼后产生出来的闪耀着思想与智慧的迷人火花。2、《鱼化石》是艾青哲理小诗的代表作,具有历史和哲学深度。作品以一快“过多少亿年”的鱼化石为艺术意象,揭示出一种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3、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溶进了对世界变幻的感悟中,透视出诗人特殊的人生际遇。4、鱼化石形成过程,蕴涵着人类历史与人生的一种发展规律,包含着人生的无奈与苍凉,表达了一种诗人的人生观、哲学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自考真题答案

16.a、17.b、18.a、 19.c、20.a、21.c、22.a、23.d、 24.b、25.d、 我自己做的 应该对吧?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作业2简答题: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答案提示:①小说注重情绪的表达,而不是故事情节,“散中有凝,追求内在的神韵”。②汪曾祺看重人在自然背景中的活动,写景就是写人。③民间风俗、民间游戏成为小说中的独立因素。④小说语言表现为少浮辞、不渲染、简答题:简析《十年一梦》反省历史的方式及反省历史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答案提示:①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从解剖自己开始,正视个人在历史的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悖论是:作为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文革中怎么会成为“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文章在面对这一悖论时,呈现自己的心灵痛苦和逐渐“觉醒”的精神历程。②作品在反省历史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文化英雄”。这一点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动机、关注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风格。③文章中提到的“用‘造反派’的训话思考,却得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结论”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要求和“受难”意识之间的困境。对这一层次的思考,将揭示出了“梦”之所以成立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分析论述题:阅读《我与地坛》(全文见教材)1、分析《我与地坛》的叙述风格。2、分析《我与地坛》中第五、六、七节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答案提示: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地坛”既是具体的活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又等同于“世界”或“人生”。注意这一空间的象征性。2、文章的叙述风格。其一是倾诉的语气。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但到第七节,倾诉的对象忽然转为地坛。这种因为情感强度的加重而导致的叙述方式的变化。其二是冥想的氛围。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辩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3、这篇文章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文中涉及的健全/残疾、幸运/不幸、生/死、苦难/救赎等一系列生存悖论,尤其是第五、六、七节中表现出的一种广漠而悲悯的类宗教情怀,这是作者超越困境的方式,也是作者借以俯瞰(回顾)人生和人世的立足点。也可以说,这是这篇文章得以产生的原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课程作业3简答题:简析昌耀《凶年逸稿》的时代特色,并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进行比较,以领会昌耀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答题思路如下:1.了解诗人昌耀和《凶年逸稿》的创作背景。昌耀原名王昌耀。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1982年后参与“新边塞诗”运动,是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昌耀于2000年3月患癌症后在医院跳楼自杀。2.朗读和感悟《凶年逸稿》。《凶年逸稿》作于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一个被命运放逐的诗人,卓然而立高原,独行漠野大荒,走向黄河长江的源头,寻找那条根。驻足并凝视,冥想并低吟,浓酽的汉文化融入高寒土地,生长起雄性美诗篇,漠风与诗意的奇异组合,共同构成了最终的昌耀。注意体味诗歌所表现出的独特性。答案提示:①这首写于1961—1962年,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副标题“在饥谨的年代”即源于此。②联系作品的写作年代,一是《凶年逸稿》表现出对时代的评价,如诗中“这是一个被称作绝少孕妇的年代。/我们的绿色希望以语言形式盛在餐盘 / 任人下箸。我们习惯了精神会餐”这样的句子;③另一方面是,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相比较,昌耀诗歌创作具有独特性。而从昌耀个人的经历来看,写作这首诗时,正是他被打为“右派”后在祁连山区服苦役的时期。在大多数有类似经历的作家停止创作的时候,昌耀不仅坚持创作,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力,并没有因为时代或经历的酷烈而丧失发现诗意的能力,或降低诗歌创作的水平。在这一点上,昌耀是非常独特的。简答题:分析翟永明《母亲》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参考答案提示:①这首诗以女儿对于母亲的认同作为基本视角,展现“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内心伤痛。这种感受世界的方式曾被理解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②这首诗的叙述方式带有“自白诗”的倾诉性,但其表白并又并非仅仅是对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包涵着对这种情感或经验的富于张力的分析和评述。如“那使你受孕的光芒,来得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 / 之间,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即是对“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的分析和评述。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不同于经验性情感的抒发,而呈现出更复杂的语义内涵和情感表达的厚度。分析题:试析《春天,十个海子》情绪基调,诗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答题思路如下:1、了解海子及《春天,十个海子》创作的背景。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 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5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写诗。1983年秋北大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1982年开始写诗,1989年3 月26日于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留下了200万字的遗稿,死后由友人编辑出版《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和《土地》。海子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来新文学史一位中“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海子的存在“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春天,十个海子》写于1989年的3月14日的凌晨。距离海子自杀的时间只有12天。2、朗读《春天,十个海子》。参考答案提示:①《春天,十个海子》写于海子临死之前几天,是海子写下的最后一首抒情诗。在这首抒情短诗中,以"十个海子"这种主体分裂的意象,传达这个"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的“黑夜的孩子”的内心痛苦。悲哀的诗句带来了不详的惊恐,预示了某种幻灭。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海子伤痛而悲凉的心境和那种难以言说的情绪。②在诗歌的第一、第二诗节里悲哀而断续的思路,破碎的意象,内心的伤痛和悲凉。海子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这种“乡村情思”,使他一往情深的“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诗人希望的幻灭!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问题小说”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

一、单选 1.洪秀全. A.1851年1月 2.标志太平洋 B.天京事变 3.1911年4月 C.广州起义 4.中国历 史 B.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5.1913年 A.二次革命 6. 1914年7月 D.中华革命党 7.新文化运动 C.陈独 秀 8.五四运动 C.巴黎 9.1920年8月 B.陈望道 10 .中国共产党 B.中共二大 11.1928年12月 D.张学 良 12.1930年8月 A. 中国国民党 13中国共产党 A. 南昌起义 14.1930年1月 C. 星星之火 15.193 5年 B. 一二九运动 16.1938年3月 A. 台儿庄战 役 17.毛泽东 B.战略相持阶段 18.抗日战争 A.反 对主观主义 19.1945年8至10月 B. 重庆谈判 20. 1946年6月 D.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 21.1947年1 0月10日 C.打到蒋介石 22.1948年1月 D. 社会 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标志。表明,中国 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 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的确 立。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 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 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对 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全面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 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 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 改善。 总之,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 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 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 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 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 平 均地权、节制资本 43.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 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中国共产党在全 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 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 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 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 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 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 的。 44.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的新中国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以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 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使各 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 ,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5.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 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 中国 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23.1950年 C.国家财政经济 24.1951年 C. 三反运动 25.新中国成立 A. 没收 官僚资本 26.中国共产党 D.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 2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B. 调动一切积 极 28.在中共八大上退出 C. 陈云 29.1962年, 中共 A. 七千人大会 30.1967年 D.二月逆流 二 、多选 31.19世纪60年代 ABCD. 派遣留学生、 兴办近代、创办新式学堂、新建新式海陆军 32. 洋务运动 ABC.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 对西方、洋务企业 33.康有为宣传变法 ABC.新 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 34.戊戌维新运动 ABCD.是一次爱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是一场 思想、在改革社会 35.20世纪二三十 CD. 民族 资本、上层小资产 36.毛泽东提出的 BCD. 土地 革命、武装斗争、农民根据地建设 37.1935年1 月 BC. 组织问题、军事问题 38.1957年2月 AC. 敌我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39.周恩 来 ABCD. 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防、科学 40.2 0世纪六七十 ACD.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 、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 三、简答题 41.问:资 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一、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二、要不要兴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 、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 42.问:中国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 是什么? 答:新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反对 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 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境内各民族 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 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 , 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 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47.为什么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 历史性转账? 答: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 ”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 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 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 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 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 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 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 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 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这次全 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 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的历史性转变。 由于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 四、论述题 问:4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1)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 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 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 、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 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后者是要改变 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 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 ,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 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 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 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 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 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 现代化, 十 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来党 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党在思想、政治、组织 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从这次全会开始全面展开。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 会为起点正式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胡绳 曾经发表过这样看法:在发挥历史转折点的作 用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的意义是 相同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考真题及答案

16.a、17.b、18.a、 19.c、20.a、21.c、22.a、23.d、 24.b、25.d、 我自己做的 应该对吧?

江苏自考历年试卷里面自考选项,就有汉语言文学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0530 02年4月 03年4月 04年4月 05年4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0532 02年4月 03年4月 04年4月 05年4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0533 02年10月 05年10月 外国文学作品选0534 02年10月 03年10月 05年10月 现代汉语0535 02年4月 03年4月 04年4月 05年4月 古代汉语0536 02年4月 05年10月 写作(一)0506 02年4月 03年4月 04年4月 05年4月 普通逻辑0024 02年4月 04年4月 03年4月 01年10月 教育学(一)0429 02年10月 05年4月 心理学0031 02年10月 05年4月 05年10月 文学概论0529 02年10月 03年10月 05年10月 05年10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很详细,很不错的!)希望 你能取得好的成绩

这方面的试卷文库有相当的多的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电150话 870 咨询04348李老师,,包过

自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真题答案

16.a、17.b、18.a、 19.c、20.a、21.c、22.a、23.d、 24.b、25.d、 我自己做的 应该对吧?

16.a、周扬 17.b、赵树理与周立波 18.a、《黄河东流去》 19.c、《登记》 20.a、梁生宝 21.c、以两家人几代人的生活遭遇为系列小说的主线 22.a、《草原上的小路》 23.d、《百合花》 24.b、《红岩》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 25.d、《保卫延安》

一、单选 1.洪秀全. A.1851年1月 2.标志太平洋 B.天京事变 3.1911年4月 C.广州起义 4.中国历 史 B.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5.1913年 A.二次革命 6. 1914年7月 D.中华革命党 7.新文化运动 C.陈独 秀 8.五四运动 C.巴黎 9.1920年8月 B.陈望道 10 .中国共产党 B.中共二大 11.1928年12月 D.张学 良 12.1930年8月 A. 中国国民党 13中国共产党 A. 南昌起义 14.1930年1月 C. 星星之火 15.193 5年 B. 一二九运动 16.1938年3月 A. 台儿庄战 役 17.毛泽东 B.战略相持阶段 18.抗日战争 A.反 对主观主义 19.1945年8至10月 B. 重庆谈判 20. 1946年6月 D.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 21.1947年1 0月10日 C.打到蒋介石 22.1948年1月 D. 社会 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标志。表明,中国 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 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的确 立。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 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 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对 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全面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 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 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 改善。 总之,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 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 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 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 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 平 均地权、节制资本 43.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 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中国共产党在全 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 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 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 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 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 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 的。 44.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的新中国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以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 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使各 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 ,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5.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 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 中国 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23.1950年 C.国家财政经济 24.1951年 C. 三反运动 25.新中国成立 A. 没收 官僚资本 26.中国共产党 D.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 2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B. 调动一切积 极 28.在中共八大上退出 C. 陈云 29.1962年, 中共 A. 七千人大会 30.1967年 D.二月逆流 二 、多选 31.19世纪60年代 ABCD. 派遣留学生、 兴办近代、创办新式学堂、新建新式海陆军 32. 洋务运动 ABC.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 对西方、洋务企业 33.康有为宣传变法 ABC.新 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 34.戊戌维新运动 ABCD.是一次爱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是一场 思想、在改革社会 35.20世纪二三十 CD. 民族 资本、上层小资产 36.毛泽东提出的 BCD. 土地 革命、武装斗争、农民根据地建设 37.1935年1 月 BC. 组织问题、军事问题 38.1957年2月 AC. 敌我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39.周恩 来 ABCD. 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防、科学 40.2 0世纪六七十 ACD.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 、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 三、简答题 41.问:资 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一、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二、要不要兴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 、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 42.问:中国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 是什么? 答:新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反对 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 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境内各民族 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 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 , 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 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47.为什么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 历史性转账? 答: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 ”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 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 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 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 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 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 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 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 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这次全 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 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的历史性转变。 由于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 四、论述题 问:4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1)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 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 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 、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 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后者是要改变 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 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 ,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 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 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 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 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 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 现代化, 十 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来党 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党在思想、政治、组织 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从这次全会开始全面展开。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 会为起点正式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胡绳 曾经发表过这样看法:在发挥历史转折点的作 用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的意义是 相同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作业2简答题: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答案提示:①小说注重情绪的表达,而不是故事情节,“散中有凝,追求内在的神韵”。②汪曾祺看重人在自然背景中的活动,写景就是写人。③民间风俗、民间游戏成为小说中的独立因素。④小说语言表现为少浮辞、不渲染、简答题:简析《十年一梦》反省历史的方式及反省历史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答案提示:①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从解剖自己开始,正视个人在历史的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悖论是:作为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文革中怎么会成为“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文章在面对这一悖论时,呈现自己的心灵痛苦和逐渐“觉醒”的精神历程。②作品在反省历史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文化英雄”。这一点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动机、关注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风格。③文章中提到的“用‘造反派’的训话思考,却得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结论”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要求和“受难”意识之间的困境。对这一层次的思考,将揭示出了“梦”之所以成立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分析论述题:阅读《我与地坛》(全文见教材)1、分析《我与地坛》的叙述风格。2、分析《我与地坛》中第五、六、七节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答案提示: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地坛”既是具体的活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又等同于“世界”或“人生”。注意这一空间的象征性。2、文章的叙述风格。其一是倾诉的语气。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但到第七节,倾诉的对象忽然转为地坛。这种因为情感强度的加重而导致的叙述方式的变化。其二是冥想的氛围。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辩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3、这篇文章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文中涉及的健全/残疾、幸运/不幸、生/死、苦难/救赎等一系列生存悖论,尤其是第五、六、七节中表现出的一种广漠而悲悯的类宗教情怀,这是作者超越困境的方式,也是作者借以俯瞰(回顾)人生和人世的立足点。也可以说,这是这篇文章得以产生的原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课程作业3简答题:简析昌耀《凶年逸稿》的时代特色,并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进行比较,以领会昌耀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答题思路如下:1.了解诗人昌耀和《凶年逸稿》的创作背景。昌耀原名王昌耀。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1982年后参与“新边塞诗”运动,是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昌耀于2000年3月患癌症后在医院跳楼自杀。2.朗读和感悟《凶年逸稿》。《凶年逸稿》作于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一个被命运放逐的诗人,卓然而立高原,独行漠野大荒,走向黄河长江的源头,寻找那条根。驻足并凝视,冥想并低吟,浓酽的汉文化融入高寒土地,生长起雄性美诗篇,漠风与诗意的奇异组合,共同构成了最终的昌耀。注意体味诗歌所表现出的独特性。答案提示:①这首写于1961—1962年,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副标题“在饥谨的年代”即源于此。②联系作品的写作年代,一是《凶年逸稿》表现出对时代的评价,如诗中“这是一个被称作绝少孕妇的年代。/我们的绿色希望以语言形式盛在餐盘 / 任人下箸。我们习惯了精神会餐”这样的句子;③另一方面是,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相比较,昌耀诗歌创作具有独特性。而从昌耀个人的经历来看,写作这首诗时,正是他被打为“右派”后在祁连山区服苦役的时期。在大多数有类似经历的作家停止创作的时候,昌耀不仅坚持创作,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力,并没有因为时代或经历的酷烈而丧失发现诗意的能力,或降低诗歌创作的水平。在这一点上,昌耀是非常独特的。简答题:分析翟永明《母亲》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参考答案提示:①这首诗以女儿对于母亲的认同作为基本视角,展现“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内心伤痛。这种感受世界的方式曾被理解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②这首诗的叙述方式带有“自白诗”的倾诉性,但其表白并又并非仅仅是对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包涵着对这种情感或经验的富于张力的分析和评述。如“那使你受孕的光芒,来得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 / 之间,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即是对“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的分析和评述。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不同于经验性情感的抒发,而呈现出更复杂的语义内涵和情感表达的厚度。分析题:试析《春天,十个海子》情绪基调,诗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答题思路如下:1、了解海子及《春天,十个海子》创作的背景。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 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5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写诗。1983年秋北大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1982年开始写诗,1989年3 月26日于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留下了200万字的遗稿,死后由友人编辑出版《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和《土地》。海子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来新文学史一位中“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海子的存在“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春天,十个海子》写于1989年的3月14日的凌晨。距离海子自杀的时间只有12天。2、朗读《春天,十个海子》。参考答案提示:①《春天,十个海子》写于海子临死之前几天,是海子写下的最后一首抒情诗。在这首抒情短诗中,以"十个海子"这种主体分裂的意象,传达这个"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的“黑夜的孩子”的内心痛苦。悲哀的诗句带来了不详的惊恐,预示了某种幻灭。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海子伤痛而悲凉的心境和那种难以言说的情绪。②在诗歌的第一、第二诗节里悲哀而断续的思路,破碎的意象,内心的伤痛和悲凉。海子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这种“乡村情思”,使他一往情深的“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诗人希望的幻灭!

  •   索引序列
  •   自考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答案
  •   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考真题答案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自考真题答案
  •   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考真题及答案
  •   自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真题答案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