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江苏自考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江苏自考008140大纲

江苏自考008140大纲

发布时间:

江苏自考008140大纲

发布时间:

江苏自考008140大纲

02487传递与分离 一、课程的性质及要求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传递与分离”是化学工程分支学科之一。它包含《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和《化工分离过程》,着重阐述动量、能量、质量的传递实质和规律,研究化工过程中的强度量分布和传递通量。阐述了常用的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过程特点,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讨论了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本课程是化工过程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工程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为先修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达到如下二个基本目的。第一,深入了解和掌握传递过程和传质分离过程的现象、机理和数学模型。第二,初步具备能运用所学的传递及分离理沦知识对化学工程的生产、实验、研究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对常见的传离与分离设备进行有关的设计计算,为从事化工类专业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在“化工传递过程”部分要求能掌握:粘性流体的动基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以下简称三传)的微分衡算方程;根据给定的边界条件对方程进行简化、求解,并对所求结果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讨论。在“化工分离过程”部分要求掌握:常用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过程特点,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着重掌握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的分析及简捷算方法;了解新型分离技术。 通过自学,切实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求解方法以及基本计算方法。 二、课程考核目标 (知识要点、内容难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篇 传递过程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一)知识要点 1、传递过程的研究对象 2、传递过程的研究方法 3、传递过程的名词和三传定义 (二)考核要求 1、分子传递唯象律表达式及各项物理意义 2、涡流传递唯象律表达式及各项物理意义 3、传递通量的表述 第二章 连续性方程与运动方程 (一)知识要点 1、连续方程的建立(微分质量方程) 2、微分动量方程的建立 3、方程的简化、特例和在其他坐标系下的方程 (二)内容难点 1、方程建立的思路、依据、步骤和推导 2、连续性方程的两种表达式的形式与物理意义 (三)考核要求 1、根据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特定条件建立简单的微分质量方程(推导) 2、根据所给条件对连续性方程进行简化 3、随体导教的正确表达、各项的物理意义的说明 4、认识并理解其他坐标系下的连续方程 5、总衡算方程不作要求 第三章 运动方程的应用 (奈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应用) (一)知识要点 1、奈维-斯托克斯方程在稳定、层流状态下,沿平板、圆管流动时的应用—求解速度分布 2、流线定义、特点及流线方程 3、流函数定义、使用条件及表达式 4、势(位)函数定义、使用条件及表达式 (二)内容难点 1、方程的简化 2、简化后方程的求解 (三)考核要求 1、奈维-斯托克斯方程在直角坐标、柱坐标和球坐标系下正确使用和简化过程 2、速度分布和应力分布的计算 3、流线、流函数、位函数的概念、使用条件、对应方程和方程的应用 第四章 边界层流动 (一)知识要点 1、速度边界层定义、边界层的形成、发展和分离 2、边界层微分方程的建立 3、边界层积分方程的建立 (二)内容难点 1、准数方程、量级分析和边界层微分方程的建立 2、边界层积分方程的建立 (三)考核要求 l、边界层的概念及定义 2、掌握边界层分离条件和分离后果 3、沿平板流动时,层流边界层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流量的求取 第五章 湍 流 (一)知识要点 l、湍流的特点、起因及表征 2、瞬时量、脉动量和时均量 3、湍流运动方程 4、混合长及动量涡团传递理论 5、通用速度方程 6、粗糙管中的湍流 (二)内容难点 1、湍流的表征 2、用均时量表征瞬时量的思想及表述方法 3、湍流公式的推导 (三)考核要求 1、湍流概念 瞬时值的表达;混合长概念及表达;光滑管和粗糙管概念;水力光滑、半粗糙及完全粗糙概念 2、通用速度分布方程的熟练使用 包括:计算层流内层、缓冲层、核心层内的速度分布和各层层厚计算 3、光滑管和粗糙管的阻力计算 4、沿平板湍流计算 第六章 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一)知识要点 1、传热的三种方式及机理 2、能量微分方程的推导 (二)考核要求 l、熟悉不同坐标系下的能量方程表达式 2、根据已知条件对能量方程进行简化 3、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简单情况下的能量衡量方程 第七章热传导 (一)知识要点 l、热传导的基本微分方程 2、一维稳态热传导 3、不稳态热传导 4、速算图及多维热传导(New mare法则) (二)内容难点 l、毕涡特数Bi(Biot Number)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2、三类边界条件的分类、识别、互相转换关系 3、解析解的推导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解 4、各坐标系下的速算图的运用及图中各个参数的含义。 (三)考核要求 1、熟悉基本热传导的微分方程 2、集总热容法的判别和正确运用 3、无限大物体不稳态导热的计算 4、对薄平板双向或单向不稳态导热要求会用速算图求解 5、上述的运用、计算、求解要求求出具体的温度随时间、地点的分布规律:求出热量通量(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J/m2.s)和传热速率(J/S) 6、扩展表面的导热和二维稳态导热的数值解不作要求 第八章 对流传热 (一)知识要点 l、对流传热机理及对流传热系数的定义 2、温度边界层概念 3、层流下沿板热量传递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4、湍流传热的类似律(类比解) (二)内容难点 l、精确解的推导思路 2、近似解的推导过程 3、类比解的思想 (三)考核要求 l、温度边界层的概念 2、努赛尔准数(Nu)定义、物理意义及与Bi数的区别 3、层流、湍流沿平板稳态流动时的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传热通量和传热速率的计算 4、类比解,尤其是要掌握Jh因子类似法,会用阻力系数f(或(Cd)求取对流传热系数 5、冷凝和沸腾传热不在本课程要求范围 第九章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 (一)知识要点 l、分子扩散传质与对流传质的概念与机理 2、浓度、速度与通量的定义 3、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的建立 (二)内容难点 1、质量基准、摩尔基准两种基准下的浓度、速度、通量的表达式 2、同种基准和不同基准下浓度、速度和通量的互相转换关系 (三)考核要求 l、不同坐标系下的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的识别 2、上述方程在特定条件下的简化 3、双组分混合物扩散传质时,总通量、扩散通量,组元传质量的表达式;各项对流传质贡献;通量之间的关系,通量与对应速度的关系,不同基准之间的转换方法。 第十章 分子传质 (一)知识要点 1、气相、液相和固相分子扩散系数的表达式 2、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稳态扩散传质(NB=0) 3、等摩尔反向稳态扩散传质(NA=NB) 4、在静止介质(或固定介质)中不稳定扩散 (二)内容难点 1、平板、圆柱内一维稳态扩散 2、不稳态扩散传质的分析解、图解及相平衡关系 (三)考核要点 1、分子扩散系数的计算 2、一维稳态扩散(NB=0,NA=NB)时,浓度分布和传质通量的计算 3、一维不稳态扩散,半无限大物体中的不稳态扩散(用公式求解)。 4、多组分混合物扩散不作本课程的要求 第十一章 对流传质 (一)知识要点 l、浓度边界层的概念与温度、速度边界层的区别 2、对流传质系数定义 3、沿平板层流传质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4、沿圆管层流传质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5、湍流传质的类比解 6、沿平板湍流传质的近似解 7、相际传质理论 (二)内容难点 l、各个对流传质系数的定义及彼此转换关系 2、精确解的求解过程 3、uys≠0对对流传递系数的影响 (三)考核要点 l、浓度边界层、温度边界层、速度边界层的对比讨论 2、浓度边界层对传质的影响 3、对流传质系数的求取和传质速率方程 4、沿板层流传质的浓度分布及传质通量(uys =0) 5、沿板湍流传质的浓度分布及传质通量(uys =0) 6、湍流传质的类比解,着重掌握J因子法 7、相际传质理论的概念,物理意义与模型的计算。模型指:双膜模型、溶质渗透模型和表面更新模型 8、对流传质系数关联式,有壁面速度影响的传质不作要求 第二篇 分离过程 第十二章 分离过程绪论 (一)知识要点 1、分离过程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 (二)考核要点 1、平衡分离过程的分离单元操作分类和特征 2、速率分离过程的分离单元操作分类和特征 第十三章 单级平衡过程 本章着重阐述分离传质基础—相平衡。相平衡是用于阐述混合物分离原理、传质推动力和进行设计计算的依据和关键。 (一)知识要点 l、汽液平衡和溶液平衡条件 2、相平衡常数的计算 3、多组分的泡点温度、压力和露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4、闪蒸过程的计算 (二)内容难点 l、热力学中所学的状态方程的回顾与掌握 2、有关活度、活度系数定义和计算 (三)考核要点 l、名词与定义 结合化工热力学,回顾、熟悉有关与相平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术语;泡点、露点及闪蒸的概念;理想与非理想溶液定义及表达,理想与非理想气体定义及表达 2、由状态方程求取相平衡常数 3、由活度系数法求取相平衡常数及其各种简化形式 4、泡点、露点的温度和压力计算 5、程序设计不做要求 第十四章 多组分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 在化工生产实际中,遇到更多的是含有多组分或复杂物系的分离和提纯问题,而不是化工原理中所涉及的双组分或单组分体系,这就增加了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本章的学习将有助于对各种实际分离过程的深入理解,是本篇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一)知识要点 1、设计变量 2、多组分精馏过程的分析 3、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等特殊精馏的分析 4、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分析 5、萃取分离过程的分析 (二)内容难点 l、多组分精馏过程分析,包括:塔内流量分布、浓度分布和温度分布 2、萃取精馏过程原理分析,包括:塔内流量分布、溶剂浓度分布 3、共沸精馏过程原理分析,包括:塔内组分分析、温度分析 4、多组分吸收和蒸出过程分析,包括:塔内组分分布、温度分布 (三)考核要点 由于是多组分级分离,增强了过程的复杂性,因此对过程的定性分析的了解,有助于对各种分离过程的理解,这也是设计和强化操作的所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为此要求掌握: l、基本概念。在回顾复习化工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设计变量、固定设计变量,可调设计变量;关键组分,非重(轻)关键组分,最小回流比,最小理论板数,共沸物,共沸精馏,萃取剂,萃取精馏,正偏差,负偏差,均相,非均相,化学吸收类型,增强因子等 2、掌握简单的单元设计变量和装置设计变量计算 3、简捷计算法,简捷计算常用于设计的初级阶段,是对操作进行粗略分析的常用算法,本章要求掌握的简捷算法。 用于多组分精馏设计的有: ①芬斯克(Fenske)法 ②恩德吾德(Underwood)法 ③吉利兰(Gilliland)法 用于共沸精馏的有: ④二元非均相共沸精馏的图解法 用于萃取精馏的有: ⑤萃取精馏的简化计算法,集团法 用于吸收的有: ⑥多组分吸收的吸收因子法 通过以上简捷算法,要求能够进行塔内的物料衡算,计算理论和实际塔板数,回流比,进、出口气、液量及组成的计算 4、判别化学吸收的类型,识别四种反应类型的化学吸收的浓度分布图。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反应级数的增强因子表达式 5、化学吸收的塔设备计算 6、多组分级分离的严格计算不做要求 第十五章 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本章内容所涉及的是传质设备问题,重点讨论影响气液或溶液传质设备处理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因素。确定效率的经验方法和机理模型,以及传质设备的选型问题。 (一)知识要点 l、影响传质设备处理能力的各种因素 2、影响传质设备处理效率的各种因素 3、气液传质设备效率的几种表示方法 4、气液传质设备效率的估算方法 5、传质设备的选型 (二)考核要点 l、影响处理能力、效率的因素分析 2、各传质效率的物理意义与求算方法 3、传质设备的选择原则 4、萃取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不做考核要求 第十六章 其它分离技术和分离过程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分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分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的过程。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除对常规分离手段加以改进和强化外,还不断开发出新的分离方法和技术。本章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并日趋成熟的新分离技术。 (一)知识要点 1、膜分离技术 2、吸附分离技术 3、反应精馏技术 (二)内容难点 1、对各种分离过程的选择 (三)考核要求 1、几种主要的膜分离过程的分类、推动力、传质机理、截留物、透过物 2、膜分离的基本术语。如渗透通量、分离效率(截留率),通量衰减系数,对除膜,非对称膜,复合膜,浓差极化、膜污染等 3、所用膜材料和膜组体的形式 4、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气膜和液膜分离的传质基本机理 5、吸附分离原理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 1、《化工传递过程基础》,陈涛,张国亮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2年。 参考书: ①王运东,骆广生,刘谦.《传递过程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沙庆云.《传递原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化工分离过程》,陈洪钫,刘家祺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年。 参考书: ①贾绍义.《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二)自学方法的指导 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内容,注意掌握传递过程和分离过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和解题方法,注意在运用上下功夫。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和各自的特点要注意归纳,做到举一反三。注意传质分离过程的特性及传质分离操作的强化手段和分离设备的优化计算。 l、本门课程分为两篇四部分内容 第一篇分为三部分 (1)动量传递 建立动量传递方程组,介绍方程组礁层流、湍流中的应用。其应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求解:流体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及流量计算。介绍边界层概念和方程,湍流概念和方程。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传递过程的基础,务必一开始就扎扎实实地加以掌握。 (2)热量传递在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建立了热量传递方程组,接着在稳态、非稳态热传导和稳态层流、湍流传热领域展开讨论。主要解决在定解条件下固体、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局部热量通量和总热流率。稳态导热中要掌握一维导热例子(直角坐标和柱坐标)。在非稳态导热中注意对毕渥特数(Bi)的判别,掌握集总热容法(Bi<0.1),和无限大物体导热的高斯误差函数法,其它情况可采用图解法计算。对沿板的精确解、近似解所导出的公式会正确使用,如利用公式求解温度分布、边界层层厚及热流通量。类比解主要是用在湍流传递中,其思想是利用较易得到的摩擦阻力系数类推得出湍流传热系数和湍流传质系数或是用对流传热系数类推出对流传质系数,类比解注意对J因数类似法的掌握运用。 (3)质量传递在上述部分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与化工生产最为密切的质量传递,它是传递与分离过程间的桥梁。在这部分中建立了组元的质量传递方程,用于解决浓度分布问题,介绍了传质方式和原理,介绍了对流传质系数的定义和在层流、湍流下传质系数的求解公式。这部分内容在方程的建立,求解思路和所用的数学解法与(1)(2)部分雷同,学习时可注意借鉴上述知识。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注意全篇的融会贯通、归纳整理。如每一部分开始都是建立各自的微分方程。三传的层流解、湍流解、类比解、图解等都可加以归纳。进行对比找出一些共性的规律。 第二篇为独立一部分 (4)分离过程 该部分在(1)、(2)、(3)部分基础上,结合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知识,讨论工业应用最广泛的精馏、吸收和萃取操作,同时对已获得工业应用目具有良好运用前景的膜分离技术等新型分离技术也做了简单介绍,这部分着重强调对基本概念、过程的选择、特性分析、设备计算的掌握。从分离工程的共性出发,讨论各种分离方法的特征。强调将工程和工艺相结合的观点,以及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训练。本篇的重点章节是十三、十四章。 2、学习时结合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和化工热力学的知识,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定义。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面广、概念多、所用数学手段多、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造成自学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时应当一个部分一个章节的学习、理解,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学习过程还要不断的小结、回顾,切忌囫囵吞枣。 3、学用结合 学习本课程不能只停留在知道几个概念、公式,要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应用分为二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做题加深理解。本课所涉及的原理、公式解等要通过大量做题才能加强理解,加深印象。所以首先要将教材中有关例题务必看懂。看例题时先弄清该例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思考需要什么概念、方程和解题方法,要先试做再与例题解对照(做到事半功倍)。除此之外还要从教材和参考书选择部分习题独立完成。通过这些例题和习题的练习(加强理解,应用的第二方面是初步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研究和处理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开发问题,设计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实验研究中的建模问题。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帮助同学切实抓住各章考核要点,学握知识点,理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同时兼顾一般内容。 (2)解决学习中疑难问题,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课程中的基本方程的建立,微分方程在各定解条件下的运用,各个图解的正确使用应注意辅导。适当复习高等数学知识,但又要避免陷入纯数学的推导,强调对各模型、方程的物理实质理解,强调对使用条件的掌握。 (3)通过例题讲解、作业分析和课堂讨加深同学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分四个阶段分别举行复习、答疑、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注意帮助提高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自学能力。 (四)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随意扩大或缩小考试适当突出考核要点,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试题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试题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5%,较难占30%,难占15%。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难度的命题。 3、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分为基本概念题和计算题。概念题(70%)又分为:单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30%)。

现将《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23年4月考试日程表》和《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23年4月开考课程教材计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2023年4月的考试中,共有3门课程使用新的教材、大纲,在教材计划中均用“★”号标注。

二、护理(专科)专业从2023年4月考试起,不再接纳新考生报名。理论课程考试安排至2025年10月结束,实践环节考核安排至2025年下半年结束,最后一批毕业证书发放时间截止到2025年12月30日。

三、如有其他新专业开考或考试计划、教材计划调整,将另行通知。

江苏自考大纲

江苏考生可到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打开“自学考试”-“信息查询”栏目查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点击列表中相应的课程名称可免费下载使用。考生应按指定教材和课程考试大纲学习,但目前部分课程暂无课程考试大纲,此类课程考生学习以指定的使用教材为准即可。 自考需要的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及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均可报考(可不考虑户口在异地报名)。 2、只要有学历方面的需求,都是可以参加自考的,自考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模式,对于考生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性别、民族等方面是没有限制要求的,自考报考条件比较宽松,适合社会人员选择,只要按照当地教育考试院的所规定好的时间以及地点去报名就可以。 3、报考人员可在本地区的开考专业范围内,自愿选择考试专业,但报考对象有职业上限制的专业只接受部门委培统一招生(如公安系统、医疗机构等)。 自考的特点 (1)权威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承认毕业者学历; (2)开放性: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可以不受年龄、性别、已有学历、职业(特殊专业外)、民族、居住区域、身体条件等限制; (3)灵活性:自学考试采取分课程考试、学分累积的办法,不受学期、学年制的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考试的课程和课程门数,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安排自己的考试进度; (4)业余性:自学考试以业余学习为主,工学矛盾小; (5)效益性:对个人来讲,参加自学考试是投入的资金较少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为:《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第五版),阮喜珍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高纲1877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7882 生产管理南京农业大学编(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生产管理》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类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方向和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生产管理是对制造业的生产活动和非制造业的服务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它涉及生产系统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包括生产系统的设计、构建、运行与维护四个大的阶段。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有效提高生产运作效率的科学方法,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最终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要求是:使自学应考者全面认识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础实务;生产运作含义、选址和布局;能够熟练掌握生产岗位的设计、研究和组织方法;能够制定简单的生产任务的计划和生产任务的排序加工安排;能够掌握有效的生产库存、生产质量和生产现场的流程和方法;学会用基本生产方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既能胜任公司基层生产管理工作,又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项目1 生产与运作管理认知(一)课程内容本项目涉及的内容包括生产与运作及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生产与运作系统、生产过程的组织等。学生在掌握以上内容的前提下,可以参考实例,对一项具体的管理任务进行分析,认识生产与运作模式及生产类型,通过ERP沙盘的操作基本掌握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运作过程。(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认识生产与运作管理概述2.重点掌握认识生产过程组织3.掌握认识技能实训的相关知识点击下载:27882 生产管理(高纲1877)【完整版】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江苏自考28042大纲

本科为12。 。 。 问我是什么问题。 。 希望通过

02487传递与分离 一、课程的性质及要求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传递与分离”是化学工程分支学科之一。它包含《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和《化工分离过程》,着重阐述动量、能量、质量的传递实质和规律,研究化工过程中的强度量分布和传递通量。阐述了常用的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过程特点,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讨论了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本课程是化工过程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工程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为先修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达到如下二个基本目的。第一,深入了解和掌握传递过程和传质分离过程的现象、机理和数学模型。第二,初步具备能运用所学的传递及分离理沦知识对化学工程的生产、实验、研究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对常见的传离与分离设备进行有关的设计计算,为从事化工类专业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在“化工传递过程”部分要求能掌握:粘性流体的动基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以下简称三传)的微分衡算方程;根据给定的边界条件对方程进行简化、求解,并对所求结果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讨论。在“化工分离过程”部分要求掌握:常用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过程特点,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着重掌握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的分析及简捷算方法;了解新型分离技术。 通过自学,切实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求解方法以及基本计算方法。 二、课程考核目标 (知识要点、内容难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篇 传递过程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一)知识要点 1、传递过程的研究对象 2、传递过程的研究方法 3、传递过程的名词和三传定义 (二)考核要求 1、分子传递唯象律表达式及各项物理意义 2、涡流传递唯象律表达式及各项物理意义 3、传递通量的表述 第二章 连续性方程与运动方程 (一)知识要点 1、连续方程的建立(微分质量方程) 2、微分动量方程的建立 3、方程的简化、特例和在其他坐标系下的方程 (二)内容难点 1、方程建立的思路、依据、步骤和推导 2、连续性方程的两种表达式的形式与物理意义 (三)考核要求 1、根据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特定条件建立简单的微分质量方程(推导) 2、根据所给条件对连续性方程进行简化 3、随体导教的正确表达、各项的物理意义的说明 4、认识并理解其他坐标系下的连续方程 5、总衡算方程不作要求 第三章 运动方程的应用 (奈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应用) (一)知识要点 1、奈维-斯托克斯方程在稳定、层流状态下,沿平板、圆管流动时的应用—求解速度分布 2、流线定义、特点及流线方程 3、流函数定义、使用条件及表达式 4、势(位)函数定义、使用条件及表达式 (二)内容难点 1、方程的简化 2、简化后方程的求解 (三)考核要求 1、奈维-斯托克斯方程在直角坐标、柱坐标和球坐标系下正确使用和简化过程 2、速度分布和应力分布的计算 3、流线、流函数、位函数的概念、使用条件、对应方程和方程的应用 第四章 边界层流动 (一)知识要点 1、速度边界层定义、边界层的形成、发展和分离 2、边界层微分方程的建立 3、边界层积分方程的建立 (二)内容难点 1、准数方程、量级分析和边界层微分方程的建立 2、边界层积分方程的建立 (三)考核要求 l、边界层的概念及定义 2、掌握边界层分离条件和分离后果 3、沿平板流动时,层流边界层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流量的求取 第五章 湍 流 (一)知识要点 l、湍流的特点、起因及表征 2、瞬时量、脉动量和时均量 3、湍流运动方程 4、混合长及动量涡团传递理论 5、通用速度方程 6、粗糙管中的湍流 (二)内容难点 1、湍流的表征 2、用均时量表征瞬时量的思想及表述方法 3、湍流公式的推导 (三)考核要求 1、湍流概念 瞬时值的表达;混合长概念及表达;光滑管和粗糙管概念;水力光滑、半粗糙及完全粗糙概念 2、通用速度分布方程的熟练使用 包括:计算层流内层、缓冲层、核心层内的速度分布和各层层厚计算 3、光滑管和粗糙管的阻力计算 4、沿平板湍流计算 第六章 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一)知识要点 1、传热的三种方式及机理 2、能量微分方程的推导 (二)考核要求 l、熟悉不同坐标系下的能量方程表达式 2、根据已知条件对能量方程进行简化 3、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简单情况下的能量衡量方程 第七章热传导 (一)知识要点 l、热传导的基本微分方程 2、一维稳态热传导 3、不稳态热传导 4、速算图及多维热传导(New mare法则) (二)内容难点 l、毕涡特数Bi(Biot Number)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2、三类边界条件的分类、识别、互相转换关系 3、解析解的推导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解 4、各坐标系下的速算图的运用及图中各个参数的含义。 (三)考核要求 1、熟悉基本热传导的微分方程 2、集总热容法的判别和正确运用 3、无限大物体不稳态导热的计算 4、对薄平板双向或单向不稳态导热要求会用速算图求解 5、上述的运用、计算、求解要求求出具体的温度随时间、地点的分布规律:求出热量通量(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J/m2.s)和传热速率(J/S) 6、扩展表面的导热和二维稳态导热的数值解不作要求 第八章 对流传热 (一)知识要点 l、对流传热机理及对流传热系数的定义 2、温度边界层概念 3、层流下沿板热量传递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4、湍流传热的类似律(类比解) (二)内容难点 l、精确解的推导思路 2、近似解的推导过程 3、类比解的思想 (三)考核要求 l、温度边界层的概念 2、努赛尔准数(Nu)定义、物理意义及与Bi数的区别 3、层流、湍流沿平板稳态流动时的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传热通量和传热速率的计算 4、类比解,尤其是要掌握Jh因子类似法,会用阻力系数f(或(Cd)求取对流传热系数 5、冷凝和沸腾传热不在本课程要求范围 第九章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 (一)知识要点 l、分子扩散传质与对流传质的概念与机理 2、浓度、速度与通量的定义 3、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的建立 (二)内容难点 1、质量基准、摩尔基准两种基准下的浓度、速度、通量的表达式 2、同种基准和不同基准下浓度、速度和通量的互相转换关系 (三)考核要求 l、不同坐标系下的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的识别 2、上述方程在特定条件下的简化 3、双组分混合物扩散传质时,总通量、扩散通量,组元传质量的表达式;各项对流传质贡献;通量之间的关系,通量与对应速度的关系,不同基准之间的转换方法。 第十章 分子传质 (一)知识要点 1、气相、液相和固相分子扩散系数的表达式 2、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稳态扩散传质(NB=0) 3、等摩尔反向稳态扩散传质(NA=NB) 4、在静止介质(或固定介质)中不稳定扩散 (二)内容难点 1、平板、圆柱内一维稳态扩散 2、不稳态扩散传质的分析解、图解及相平衡关系 (三)考核要点 1、分子扩散系数的计算 2、一维稳态扩散(NB=0,NA=NB)时,浓度分布和传质通量的计算 3、一维不稳态扩散,半无限大物体中的不稳态扩散(用公式求解)。 4、多组分混合物扩散不作本课程的要求 第十一章 对流传质 (一)知识要点 l、浓度边界层的概念与温度、速度边界层的区别 2、对流传质系数定义 3、沿平板层流传质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4、沿圆管层流传质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5、湍流传质的类比解 6、沿平板湍流传质的近似解 7、相际传质理论 (二)内容难点 l、各个对流传质系数的定义及彼此转换关系 2、精确解的求解过程 3、uys≠0对对流传递系数的影响 (三)考核要点 l、浓度边界层、温度边界层、速度边界层的对比讨论 2、浓度边界层对传质的影响 3、对流传质系数的求取和传质速率方程 4、沿板层流传质的浓度分布及传质通量(uys =0) 5、沿板湍流传质的浓度分布及传质通量(uys =0) 6、湍流传质的类比解,着重掌握J因子法 7、相际传质理论的概念,物理意义与模型的计算。模型指:双膜模型、溶质渗透模型和表面更新模型 8、对流传质系数关联式,有壁面速度影响的传质不作要求 第二篇 分离过程 第十二章 分离过程绪论 (一)知识要点 1、分离过程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 (二)考核要点 1、平衡分离过程的分离单元操作分类和特征 2、速率分离过程的分离单元操作分类和特征 第十三章 单级平衡过程 本章着重阐述分离传质基础—相平衡。相平衡是用于阐述混合物分离原理、传质推动力和进行设计计算的依据和关键。 (一)知识要点 l、汽液平衡和溶液平衡条件 2、相平衡常数的计算 3、多组分的泡点温度、压力和露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4、闪蒸过程的计算 (二)内容难点 l、热力学中所学的状态方程的回顾与掌握 2、有关活度、活度系数定义和计算 (三)考核要点 l、名词与定义 结合化工热力学,回顾、熟悉有关与相平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术语;泡点、露点及闪蒸的概念;理想与非理想溶液定义及表达,理想与非理想气体定义及表达 2、由状态方程求取相平衡常数 3、由活度系数法求取相平衡常数及其各种简化形式 4、泡点、露点的温度和压力计算 5、程序设计不做要求 第十四章 多组分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 在化工生产实际中,遇到更多的是含有多组分或复杂物系的分离和提纯问题,而不是化工原理中所涉及的双组分或单组分体系,这就增加了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本章的学习将有助于对各种实际分离过程的深入理解,是本篇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一)知识要点 1、设计变量 2、多组分精馏过程的分析 3、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等特殊精馏的分析 4、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分析 5、萃取分离过程的分析 (二)内容难点 l、多组分精馏过程分析,包括:塔内流量分布、浓度分布和温度分布 2、萃取精馏过程原理分析,包括:塔内流量分布、溶剂浓度分布 3、共沸精馏过程原理分析,包括:塔内组分分析、温度分析 4、多组分吸收和蒸出过程分析,包括:塔内组分分布、温度分布 (三)考核要点 由于是多组分级分离,增强了过程的复杂性,因此对过程的定性分析的了解,有助于对各种分离过程的理解,这也是设计和强化操作的所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为此要求掌握: l、基本概念。在回顾复习化工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设计变量、固定设计变量,可调设计变量;关键组分,非重(轻)关键组分,最小回流比,最小理论板数,共沸物,共沸精馏,萃取剂,萃取精馏,正偏差,负偏差,均相,非均相,化学吸收类型,增强因子等 2、掌握简单的单元设计变量和装置设计变量计算 3、简捷计算法,简捷计算常用于设计的初级阶段,是对操作进行粗略分析的常用算法,本章要求掌握的简捷算法。 用于多组分精馏设计的有: ①芬斯克(Fenske)法 ②恩德吾德(Underwood)法 ③吉利兰(Gilliland)法 用于共沸精馏的有: ④二元非均相共沸精馏的图解法 用于萃取精馏的有: ⑤萃取精馏的简化计算法,集团法 用于吸收的有: ⑥多组分吸收的吸收因子法 通过以上简捷算法,要求能够进行塔内的物料衡算,计算理论和实际塔板数,回流比,进、出口气、液量及组成的计算 4、判别化学吸收的类型,识别四种反应类型的化学吸收的浓度分布图。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反应级数的增强因子表达式 5、化学吸收的塔设备计算 6、多组分级分离的严格计算不做要求 第十五章 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本章内容所涉及的是传质设备问题,重点讨论影响气液或溶液传质设备处理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因素。确定效率的经验方法和机理模型,以及传质设备的选型问题。 (一)知识要点 l、影响传质设备处理能力的各种因素 2、影响传质设备处理效率的各种因素 3、气液传质设备效率的几种表示方法 4、气液传质设备效率的估算方法 5、传质设备的选型 (二)考核要点 l、影响处理能力、效率的因素分析 2、各传质效率的物理意义与求算方法 3、传质设备的选择原则 4、萃取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不做考核要求 第十六章 其它分离技术和分离过程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分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分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的过程。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除对常规分离手段加以改进和强化外,还不断开发出新的分离方法和技术。本章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并日趋成熟的新分离技术。 (一)知识要点 1、膜分离技术 2、吸附分离技术 3、反应精馏技术 (二)内容难点 1、对各种分离过程的选择 (三)考核要求 1、几种主要的膜分离过程的分类、推动力、传质机理、截留物、透过物 2、膜分离的基本术语。如渗透通量、分离效率(截留率),通量衰减系数,对除膜,非对称膜,复合膜,浓差极化、膜污染等 3、所用膜材料和膜组体的形式 4、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气膜和液膜分离的传质基本机理 5、吸附分离原理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 1、《化工传递过程基础》,陈涛,张国亮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2年。 参考书: ①王运东,骆广生,刘谦.《传递过程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沙庆云.《传递原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化工分离过程》,陈洪钫,刘家祺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年。 参考书: ①贾绍义.《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二)自学方法的指导 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内容,注意掌握传递过程和分离过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和解题方法,注意在运用上下功夫。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和各自的特点要注意归纳,做到举一反三。注意传质分离过程的特性及传质分离操作的强化手段和分离设备的优化计算。 l、本门课程分为两篇四部分内容 第一篇分为三部分 (1)动量传递 建立动量传递方程组,介绍方程组礁层流、湍流中的应用。其应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求解:流体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及流量计算。介绍边界层概念和方程,湍流概念和方程。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传递过程的基础,务必一开始就扎扎实实地加以掌握。 (2)热量传递在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建立了热量传递方程组,接着在稳态、非稳态热传导和稳态层流、湍流传热领域展开讨论。主要解决在定解条件下固体、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局部热量通量和总热流率。稳态导热中要掌握一维导热例子(直角坐标和柱坐标)。在非稳态导热中注意对毕渥特数(Bi)的判别,掌握集总热容法(Bi<0.1),和无限大物体导热的高斯误差函数法,其它情况可采用图解法计算。对沿板的精确解、近似解所导出的公式会正确使用,如利用公式求解温度分布、边界层层厚及热流通量。类比解主要是用在湍流传递中,其思想是利用较易得到的摩擦阻力系数类推得出湍流传热系数和湍流传质系数或是用对流传热系数类推出对流传质系数,类比解注意对J因数类似法的掌握运用。 (3)质量传递在上述部分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与化工生产最为密切的质量传递,它是传递与分离过程间的桥梁。在这部分中建立了组元的质量传递方程,用于解决浓度分布问题,介绍了传质方式和原理,介绍了对流传质系数的定义和在层流、湍流下传质系数的求解公式。这部分内容在方程的建立,求解思路和所用的数学解法与(1)(2)部分雷同,学习时可注意借鉴上述知识。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注意全篇的融会贯通、归纳整理。如每一部分开始都是建立各自的微分方程。三传的层流解、湍流解、类比解、图解等都可加以归纳。进行对比找出一些共性的规律。 第二篇为独立一部分 (4)分离过程 该部分在(1)、(2)、(3)部分基础上,结合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知识,讨论工业应用最广泛的精馏、吸收和萃取操作,同时对已获得工业应用目具有良好运用前景的膜分离技术等新型分离技术也做了简单介绍,这部分着重强调对基本概念、过程的选择、特性分析、设备计算的掌握。从分离工程的共性出发,讨论各种分离方法的特征。强调将工程和工艺相结合的观点,以及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训练。本篇的重点章节是十三、十四章。 2、学习时结合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和化工热力学的知识,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定义。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面广、概念多、所用数学手段多、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造成自学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时应当一个部分一个章节的学习、理解,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学习过程还要不断的小结、回顾,切忌囫囵吞枣。 3、学用结合 学习本课程不能只停留在知道几个概念、公式,要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应用分为二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做题加深理解。本课所涉及的原理、公式解等要通过大量做题才能加强理解,加深印象。所以首先要将教材中有关例题务必看懂。看例题时先弄清该例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思考需要什么概念、方程和解题方法,要先试做再与例题解对照(做到事半功倍)。除此之外还要从教材和参考书选择部分习题独立完成。通过这些例题和习题的练习(加强理解,应用的第二方面是初步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研究和处理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开发问题,设计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实验研究中的建模问题。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帮助同学切实抓住各章考核要点,学握知识点,理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同时兼顾一般内容。 (2)解决学习中疑难问题,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课程中的基本方程的建立,微分方程在各定解条件下的运用,各个图解的正确使用应注意辅导。适当复习高等数学知识,但又要避免陷入纯数学的推导,强调对各模型、方程的物理实质理解,强调对使用条件的掌握。 (3)通过例题讲解、作业分析和课堂讨加深同学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分四个阶段分别举行复习、答疑、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注意帮助提高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自学能力。 (四)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随意扩大或缩小考试适当突出考核要点,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试题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试题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5%,较难占30%,难占15%。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难度的命题。 3、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分为基本概念题和计算题。概念题(70%)又分为:单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30%)。

扬州大学编 (高纲号 0491)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烹饪及美学是一门富有特色的烹饪专业的课程,具有系统性、实用性、科学性的特点。随着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商业经济、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在烹饪事业中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结和发掘中国烹饪美的丰富遗产,建立中国烹饪工艺美术及美学的理论体系,培养具有较高美学素养的烹饪专业人才,是烹饪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门课在考试命题中将充分体现造型能力和美学运用能力。 课程设置的要求,使广大烹饪自学者基本掌握烹饪工艺造型中常用的素描、图案、色彩等工艺美术基本知识及技能。学习烹饪造型艺术过程中的美学基本原理,并懂得如何实现饮食美学境界的具体途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绪 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烹饪工艺美术研究对象和特点 (二)烹饪工艺美术研究的必要性 二、考核要求 (一)烹饪工艺美术研究对象和特点 1.掌握:(1)烹饪工艺美术研究对象; (2)烹饪工艺美术研究特点。 2.理解:(1)烹饪工艺美术是研究烹饪造型的规律性和饮食审美; (2)烹饪工艺美术属于实用艺术范畴。 (二)烹饪工艺美术研究的必要性 1.掌握:(1)学习烹饪工艺美术,弘扬中国饮食文化; (2)学习烹饪工艺美术,提高烹饪技艺。 2.理解:(1)烹饪审美教育; (2)指导烹饪实践活动。 第一章 烹饪图案写生的原理 一、考核知识点 (一)烹饪图案写生 (二)烹饪图案写生中透视原理 (三)烹饪图案写生的对象 二、考核要求 (一)烹饪图案的写生 1.掌握:(1)烹饪图案写生的表现形式; (2)写生前的准备工作。 2.理解和应用: (1)勾线形式; (2)明暗形式; (3)选择写生角度; (4)写生距离; (5)写生工具。 (二)烹饪图案写生中透视原理 1.掌握:(1)主点和视平线; (2)消失点; (3)平行透视。 2.理解和应用:(1)透视; (2)主点 (3)视平线。 (三)烹饪图案写生的对象 1.掌握:(1)花卉写生; (2)动物写生; (3)风景写生; (4)人物写生。 2.理解和应用: (1)花卉、动物、风景的写生目的; (2)写生对物象的特征、取舍、概括、整体的处理。 第二章 烹饪色彩 一、考核知识点 (一)色彩的基本知识 (二)色彩的冷暖 (三)烹饪色彩的感情性与象征性(四)烹饪色彩的配合 (五)菜肴的色调处理 (六)色彩与光照 二、考核要求 (一)色彩的基本知识 1.掌握:(1)色与色的关系; (2)色彩的三要素。 2.理解:(1)光对色的作用; (2)色彩的明度和纯度; (二)色彩的冷暖 1.掌握:(1)色彩的色性; (2)色彩的心理作用。 2.理解:(1)红、橙、黄色属于暖色; (2)青、蓝、紫色属于冷色; (3)色彩对人的心理感受。 (三)烹饪色彩的感情性与象征性 1.掌握:(1)色彩的感情性与象征性; (2)原料色彩分类; (3)色彩心理味觉。 2.理解和应用:(1)色彩的冷暖是色相的物理现象使人产生的心理反映; (2)主观感知与色彩表现; (3)色彩的心理感受。 (四)烹饪色彩的配合 1.掌握:(1)烹饪色彩搭配方法: (2)烹饪色彩对比方法。 2.理解和应用: (1)调和色搭配; (2)同类色搭配; (3)对比色搭配; (4)凋和对比; (5)强烈对比。 (五)菜肴的色调处理 1.掌握:(1)冷调的形成; (2)暖调的形成。 2.理解:(1)亮调与暗调的作用; (2)菜肴中色调的种类。 (六)色彩与光照 1.掌握:光色的实用性与科学性; (2)光色的时间性和季节性; (3)光色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4)光色与食欲的关系。 2.理解:(1)色彩和光照的关系; (2)餐厅光色的处理; (3)光色的变化影响人的食欲。 第三章 烹饪工艺造型图案 一、考核知识点 (一)烹饪图案的变化规律及变化形式(二)烹饪图案的平面构成 (三)烹饪图案的立体构成 (四)烹饪图案与美术字 二、考核要求 (一)烹饪图案的变化规律及变化形式 1.掌握:(1)烹饪图案的变化目的; (2)烹饪图案的变化规律; (3)烹饪图案的变化形式。 2.理解和应用: (1)图案的夸张; (2)图案的变形; (3)图案的简化; (4)图案的添加; (5)图案的组合。 (二)烹饪图案的平面构成 1.掌握:(1)图案的平面构成; (2)单独图案; (3)连续图案; (4)边饰图案; (5)几何图案。 2.理解和应用: (1)平视构图; (2)立视构图; (3)适合构图; (4)几何图案点、线、面的构成。 (三)烹饪图案的立体构成 1.掌握:(1)立体概念; (2)立体构成的基本内容; (3)立体构成中点、线、面的作用; (4)立体构成的方法; (5)立体构成的设计。 2.理解和应用: (1)形态的种类; (2)抽象形态如何具备艺术感染力; (3)形态要素的表情; (4)线、面、体构成方法。 (四)烹饪图案与美术字 1.掌握:(1)美术字的作用; (2)书写美术字的法则; (3)书写美术字的注意事项; (4)常用美术字; (5)美术字的结构; (6)美术字的变化。 2.理解和应用: (1)美术字在烹饪图案中的作用; (2)美术字的笔画基本规律; (3)美术字的变化形式。 第四章 烹饪图案造型美的法规 一、考核知识点 (一)多样与统一 (二)对称与平衡 (三)重复与渐次 (四)对比与调和 (五)节奏与韵律 二、考核要求 (一)多样与统一 1.掌握:多样与统一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应用: (1)多样中求统一; (2)统一中求多样。 (二)对称与平衡 1.掌握:(1)对称的规律; (2)平衡的规律。 2.理解和应用: (1)对称的形式; (2)平衡的形式。 (三)重复与渐次 1.掌握:(1)重复的规律; (2)渐次的规律。 2.理解与应用: (1)重复的形式; (2)渐次的形式。 (四)对比与调和 1.掌握:(1)对比的规律; (2)调和的规律。 2.理解和应用: (1)对比的形式; (2)调和的形式。 (五)节奏与韵律 1.掌握:(1)节奏的规律; (2)韵律的规律。 2.理解和应用: (1)节奏的形式; (2)韵律的形式。 第五章 食品造型艺术 一、考核知识点 (一)凉菜造型艺术 (二)热菜造型艺术 (三)面点造型艺术 (四)食品雕刻艺术 二、考核要求 (一)凉菜造型艺术 1.掌握:(1)冷菜造型的形式; (2)冷菜造型的设计; (3)冷菜造型的制作; (4)冷菜造型的步骤; (5)烹饪原料在造型中的应用。 2.理解和应用: (1)冷菜造型的表现形式; (2)构思; (3)构图; (4)烹饪原料的选择。 (二)热菜造型艺术 1.掌握:(1)自然形式; (2)图案形式; (3)象形形式。 2.理解和应用: (1)几何图案构成; (2)围边装饰构成。 (三)面点造型艺术 1.掌握:(1)面点造型艺术的特点; (2)面点造型艺术的要求; 2.理解和应用: (1)雅俗共赏,品种多样; (2)食用与审美紧密结合; (3)立塑造型手法; (4)造型简洁夸张。 (四)食品雕刻艺术 1.掌握:(1)食品雕刻的应用范围; (2)食品雕刻的作用; (3)食品雕刻的步骤; (4)食品雕刻的原料; (5)食品雕刻的刀具; (6)食品雕刻的种类; (7)食品雕刻技艺; (8)瓜盅、瓜灯雕刻; (9)食品雕刻在宴席中的应用。 2.理解和应用: (1)点缀、补充、盛装作用; (2)命题、选料、定型、雕刻、布局; (3)食品雕刻刀具应用; (4)花卉雕刻; (5)鸟类雕刻; (6)动物雕刻; (7)风景雕刻; (8)器物雕刻; (9)人物雕刻; (10)宴席中雕刻组合形式; (11)雕品在菜肴中应用。 第六章 烹饪器具造型艺术 一、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烹饪饮食器具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烹饪饮食器具的美学原则(三)菜肴造型与盛器的选用 二、考核要求 (一)中国烹饪饮食器具的历史发展 1.掌握:(1)中国烹饪饮食器具的历史发展时期; (2)中国烹饪饮食器具的美学原则。 2.理解:(1)陶器时期; (2)青铜时期; (3)瓷器时期; (4)现代餐具的发展方向; (5)餐具的多样与统一; (6)餐具与环境气氛的统一; (7)餐具与人的统一; (8)餐具的选择方法。 第七章 烹饪环境的美化艺术 一、考核知识点 (一)饮食环境的选择和利用 (二)饮食环境的美化作用 (三)饮食环境的审美风格 二、考核要求 (一)饮食环境的选择和利用 1.掌握:(1)充分利用自然美; (2)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格; (3)经济与审美的统一; (4)功能与美感的统一; (5)环境与心理的统一; (6)民族感与时代感的统一; (7)传统东方风格; (8)古典西方风格; (9)乡村风格; (10)现代风格。 2.理解: (1)书画联想; (2)景物联想; (3)光色联想; (4)中国式装饰风格; (5)中国乡村式风格; (6)现代风格的特征; (7)现代风格的模式; (8)现代风格的发展。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本大纲是指导自学者全面理解和牢固掌握烹饪美术及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本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内容,达到自学考试的合格水平。特对有关问题和实施要求说明如下: (一)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全省统一命题的指定教材是周明扬主编《烹饪工艺美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本大纲是以教材为依据,自学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同时,要注意读懂教材中烹饪图案设计的基本内容,并能掌握图案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在本大纲所列出的考核知识点是根据教材体系和内容编写的。自考内容是全面的,凡是在大纲中所列出的考核范围都是命题的依据。因此,要考生在全面自习的基础上可以重点掌握一些内容。 在大纲中依照掌握、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自考者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但每个层次所要达到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是有差异的,而每个层次的含义和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又互相联系,不可偏重某个层次。各层次的具体要求是: 1.掌握:比较熟练地记忆各种概念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以及基本知识、原则、特征等,并能正确回答和表述。 2.理解:在熟记和掌握的基础上,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制度,分析、判断有关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制度、原则、特征、意义以及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3.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能运用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解决和分析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关于考试命题的说明 1.本课题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和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中、难三个等级。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3.本课程考试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设计题。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28665认知心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认知心理学》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不考英语者的换考课程,是探索人类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两大学术流派,并成为发展最快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认知心理学》共分为12章。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理论、主要实验以及重要成果。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心理现象并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认知心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当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课题。与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历史、学术观点和学科基础,特别对于人类认知心理的系统特征和计算机模拟模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描述。(二)考核知识点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2.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起源3.信息加工系统4.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三)考核要求1.、识记: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涵义、研究范围、发展历史;信息加工理论、信息装置、信息编码、通道容量。2、领会:对人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人类认知系统及其特征;符号操作系统的功能;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联结主义范式;通用问题解决程序;记忆程序;联想记忆;适应性控制;联结主义理论模型;信息加工系统。第二章 认知心理研究方法(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针对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特别是新近的认知研究技术也有所涉及。(二)考核知识点1、抽象分析方法2、计算机模拟方法3、流程图式研究4、信息加工流程模式5、口语报告法6、反应时测量法7、内隐联想测验方法(三)考核要求1、识记:口语报告法、内隐联想测验方法、反应时测量法2、领会:抽象分析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 流程图式研究;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第三章 感知觉(一)课程内容本章将认知的起源和信息敬爱共作为讨论问题的中心,将经典的测验方法和现代的感知信息加工研究技术融合,特别是运用信息加工原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模式识别理论,奠定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二)考核知识点1、感觉信息加工2、感觉测量3、知觉信息加工4、知觉信息加工过程5、模式识别6、模式识别理论(三)考核要求1、识记:模板说、数据驱动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感觉信息加工、原型说;特征分析说、整体加工、局部加工、系列加工、并行加工、多次定向选择和抽取特征、结构优势效应。2、领会:信号检测理论;知觉信息加工过程;模式识别过程;模式识别理论。第四章 注意(一)课程内容本章侧重于研究信息加工的注意理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信息加工过程的注意理论、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以及注意理论的应用问题。(二)考核知识点1、注意的含义2、注意的特征3、注意的认知理论4、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5、注意的应用(三)考核要求1、识记:注意、过滤器模型、衰简器模型、认知资源的有效性。2、领会: 注意的含义;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3、注意的应用。第五章 瞬时记忆(一)课程内容本章从记忆的信息加工阶段理论出发,介绍了记忆的涵义、记忆的阶段、瞬时记忆的涵义,特别是关于视觉信息登记理论。(二)考核知识点1. 记忆的含义和阶段2. 瞬时记忆及其特征3、视觉信息记忆4、视象记忆5、视觉信息记忆登记过程6、声象记忆及其研究(三)考核要求1、识记:记忆、瞬时记忆、视觉信息登记、声象记忆。2、领会:记忆的含义和阶段;瞬时记忆及其特征;视觉信息记忆;视象记忆;视觉信息记忆登记过程;声象记忆及其研究。第六章 短时记忆(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记忆系统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和理论,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成整体。(二)考核知识点1、记忆的结构2、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3、短时记忆4、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5、短时记忆信息的储存6、复述7、工作记忆8、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三)考核要求1、识记:短时记忆、复述、听觉代码、视觉代码、短视记忆容量、平行扫描、完全系列扫描、工作记忆。2、领会:记忆的结构;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短时记忆信息的储存;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记忆的双存储器模型。第七章 长时记忆(一)课程内容本章着重介绍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包括长时记忆的涵义、信息编码方式长时记忆的储存以及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组织状态等内容。(二)考核知识点1、长时记忆2、长时记忆的体系3、长时记忆的双重编码4、语义编码中的语义代码5、表象编码中的表象代码6、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7、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8、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9、长时记忆中信息状态的组织(三)考核要求1、识记:长时记忆、表象编码、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2、领会:长时记忆的体系;长时记忆的双重编码;语义编码中的语义代码;表象编码中的表象代码;长时记忆中信息状态的组织;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检索。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和表征(一)课程内容本章从信息加工理论介绍知识的建构和表征,特别是符号—网络模型及其运用。(二)考核知识点1、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建构过程3、知识的表征4、陈述性知识的表征5、命题表征6、图式7、脚本8、表象9、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三)考核要求1、识记:命题、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图式、脚本、表象、心理词典、语义启动、心理旋转。2、领会:符号-网络模型;层次语义网络模型;原形模型;激活-扩散模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表征;程序性知识的表征。第九章 语言(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语言的特征、语言和语言的特征、语言结构分析、人类语言获得、生成—转换语法、言语知觉、词汇理解、句子理解等,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二)考核知识点1、语言和语言的特征2、语言结构分析3、人类语言获得4、生成—转换语法5、言语知觉6、词汇理解7、句子理解(三)考核要求1、识记:语言、词汇理解、句子理解、言语知觉、。2、领会:语句加工;语言的特征;语言结构分析;人类语言获得;生成—转换语法;言语知觉;句法建构的原则。第十章 思维和推理(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讨论思维的含义、思维语表象、概念形成、概念掌握、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内容。(二)考核知识点1、思维的含义2、思维语表象3、概念形成4、概念掌握5、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三)考核要求1、识记:思维、概念、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推理、。2、领会:思维的含义;思维与表象;概念形成;概念掌握;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推理研究。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问题解决及其类型、问题解决的策略、专家知识的获得、 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等内容。(二)考核知识点1、问题解决及其类型2、问题解决的策略3、专家知识的获得4、专家与新手的比较(三)考核要求1、识记:问题、问题解决、算法、启发式、逆向搜索。2、领会:问题解决及其类型;问题解决的策略;专家知识的获得;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第十二章 元认知(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元认知的基本涵义、元认知的实质、元认知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认知发展等内容。(二)考核知识点1、元认知的基本涵义2、元认知的实质3、元认知的成分4、元认知知识5、元认知体验6、元认知技能7、认知发展(三)考核要求1、识记:元认知、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认知发展。2、领会:元认知的基本涵义;元认知的实质;元认知的成分;元认知知识。三、题型举例(一)单项选择题(1)程序性知识包括了:a、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 b、思维技能和学习技能 c、发散技能和集合技能 d、特殊技能和一般技能(2)模式识别中的衰减模型是a、知觉选择模型 b、“全”或“无”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中枢能量分配模型(二)填空题(1)图式是内化了的有关__________的一种知识结构。(2)原型是对某一类客观事物所具有的____________内部表征。(三)名词解释(1)符号—网络模型(2)概念驱动加工(四)简答题(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和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2)结构优势描述理论是什么?(五)实验分析题(1)分析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进行的内隐联想测验的设计和结果。(2)分析斯卑林在1960年进行的部分报告法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六)论述题(1)信息加工理论在研究人的认知时强调哪些方面?(2)人的短时记忆是怎样编码的?四、考试须知1、本课程考试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实验分析题、论述题。2、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得携带教材和笔记,不需携带计算器。3、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梁宁建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8041江苏自考大纲

02487传递与分离 一、课程的性质及要求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传递与分离”是化学工程分支学科之一。它包含《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和《化工分离过程》,着重阐述动量、能量、质量的传递实质和规律,研究化工过程中的强度量分布和传递通量。阐述了常用的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过程特点,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讨论了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本课程是化工过程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工程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为先修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达到如下二个基本目的。第一,深入了解和掌握传递过程和传质分离过程的现象、机理和数学模型。第二,初步具备能运用所学的传递及分离理沦知识对化学工程的生产、实验、研究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对常见的传离与分离设备进行有关的设计计算,为从事化工类专业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在“化工传递过程”部分要求能掌握:粘性流体的动基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以下简称三传)的微分衡算方程;根据给定的边界条件对方程进行简化、求解,并对所求结果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讨论。在“化工分离过程”部分要求掌握:常用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过程特点,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着重掌握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的分析及简捷算方法;了解新型分离技术。 通过自学,切实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求解方法以及基本计算方法。 二、课程考核目标 (知识要点、内容难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篇 传递过程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一)知识要点 1、传递过程的研究对象 2、传递过程的研究方法 3、传递过程的名词和三传定义 (二)考核要求 1、分子传递唯象律表达式及各项物理意义 2、涡流传递唯象律表达式及各项物理意义 3、传递通量的表述 第二章 连续性方程与运动方程 (一)知识要点 1、连续方程的建立(微分质量方程) 2、微分动量方程的建立 3、方程的简化、特例和在其他坐标系下的方程 (二)内容难点 1、方程建立的思路、依据、步骤和推导 2、连续性方程的两种表达式的形式与物理意义 (三)考核要求 1、根据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特定条件建立简单的微分质量方程(推导) 2、根据所给条件对连续性方程进行简化 3、随体导教的正确表达、各项的物理意义的说明 4、认识并理解其他坐标系下的连续方程 5、总衡算方程不作要求 第三章 运动方程的应用 (奈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应用) (一)知识要点 1、奈维-斯托克斯方程在稳定、层流状态下,沿平板、圆管流动时的应用—求解速度分布 2、流线定义、特点及流线方程 3、流函数定义、使用条件及表达式 4、势(位)函数定义、使用条件及表达式 (二)内容难点 1、方程的简化 2、简化后方程的求解 (三)考核要求 1、奈维-斯托克斯方程在直角坐标、柱坐标和球坐标系下正确使用和简化过程 2、速度分布和应力分布的计算 3、流线、流函数、位函数的概念、使用条件、对应方程和方程的应用 第四章 边界层流动 (一)知识要点 1、速度边界层定义、边界层的形成、发展和分离 2、边界层微分方程的建立 3、边界层积分方程的建立 (二)内容难点 1、准数方程、量级分析和边界层微分方程的建立 2、边界层积分方程的建立 (三)考核要求 l、边界层的概念及定义 2、掌握边界层分离条件和分离后果 3、沿平板流动时,层流边界层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流量的求取 第五章 湍 流 (一)知识要点 l、湍流的特点、起因及表征 2、瞬时量、脉动量和时均量 3、湍流运动方程 4、混合长及动量涡团传递理论 5、通用速度方程 6、粗糙管中的湍流 (二)内容难点 1、湍流的表征 2、用均时量表征瞬时量的思想及表述方法 3、湍流公式的推导 (三)考核要求 1、湍流概念 瞬时值的表达;混合长概念及表达;光滑管和粗糙管概念;水力光滑、半粗糙及完全粗糙概念 2、通用速度分布方程的熟练使用 包括:计算层流内层、缓冲层、核心层内的速度分布和各层层厚计算 3、光滑管和粗糙管的阻力计算 4、沿平板湍流计算 第六章 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一)知识要点 1、传热的三种方式及机理 2、能量微分方程的推导 (二)考核要求 l、熟悉不同坐标系下的能量方程表达式 2、根据已知条件对能量方程进行简化 3、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简单情况下的能量衡量方程 第七章热传导 (一)知识要点 l、热传导的基本微分方程 2、一维稳态热传导 3、不稳态热传导 4、速算图及多维热传导(New mare法则) (二)内容难点 l、毕涡特数Bi(Biot Number)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2、三类边界条件的分类、识别、互相转换关系 3、解析解的推导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解 4、各坐标系下的速算图的运用及图中各个参数的含义。 (三)考核要求 1、熟悉基本热传导的微分方程 2、集总热容法的判别和正确运用 3、无限大物体不稳态导热的计算 4、对薄平板双向或单向不稳态导热要求会用速算图求解 5、上述的运用、计算、求解要求求出具体的温度随时间、地点的分布规律:求出热量通量(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J/m2.s)和传热速率(J/S) 6、扩展表面的导热和二维稳态导热的数值解不作要求 第八章 对流传热 (一)知识要点 l、对流传热机理及对流传热系数的定义 2、温度边界层概念 3、层流下沿板热量传递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4、湍流传热的类似律(类比解) (二)内容难点 l、精确解的推导思路 2、近似解的推导过程 3、类比解的思想 (三)考核要求 l、温度边界层的概念 2、努赛尔准数(Nu)定义、物理意义及与Bi数的区别 3、层流、湍流沿平板稳态流动时的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传热通量和传热速率的计算 4、类比解,尤其是要掌握Jh因子类似法,会用阻力系数f(或(Cd)求取对流传热系数 5、冷凝和沸腾传热不在本课程要求范围 第九章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 (一)知识要点 l、分子扩散传质与对流传质的概念与机理 2、浓度、速度与通量的定义 3、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的建立 (二)内容难点 1、质量基准、摩尔基准两种基准下的浓度、速度、通量的表达式 2、同种基准和不同基准下浓度、速度和通量的互相转换关系 (三)考核要求 l、不同坐标系下的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的识别 2、上述方程在特定条件下的简化 3、双组分混合物扩散传质时,总通量、扩散通量,组元传质量的表达式;各项对流传质贡献;通量之间的关系,通量与对应速度的关系,不同基准之间的转换方法。 第十章 分子传质 (一)知识要点 1、气相、液相和固相分子扩散系数的表达式 2、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稳态扩散传质(NB=0) 3、等摩尔反向稳态扩散传质(NA=NB) 4、在静止介质(或固定介质)中不稳定扩散 (二)内容难点 1、平板、圆柱内一维稳态扩散 2、不稳态扩散传质的分析解、图解及相平衡关系 (三)考核要点 1、分子扩散系数的计算 2、一维稳态扩散(NB=0,NA=NB)时,浓度分布和传质通量的计算 3、一维不稳态扩散,半无限大物体中的不稳态扩散(用公式求解)。 4、多组分混合物扩散不作本课程的要求 第十一章 对流传质 (一)知识要点 l、浓度边界层的概念与温度、速度边界层的区别 2、对流传质系数定义 3、沿平板层流传质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4、沿圆管层流传质的精确解和近似解 5、湍流传质的类比解 6、沿平板湍流传质的近似解 7、相际传质理论 (二)内容难点 l、各个对流传质系数的定义及彼此转换关系 2、精确解的求解过程 3、uys≠0对对流传递系数的影响 (三)考核要点 l、浓度边界层、温度边界层、速度边界层的对比讨论 2、浓度边界层对传质的影响 3、对流传质系数的求取和传质速率方程 4、沿板层流传质的浓度分布及传质通量(uys =0) 5、沿板湍流传质的浓度分布及传质通量(uys =0) 6、湍流传质的类比解,着重掌握J因子法 7、相际传质理论的概念,物理意义与模型的计算。模型指:双膜模型、溶质渗透模型和表面更新模型 8、对流传质系数关联式,有壁面速度影响的传质不作要求 第二篇 分离过程 第十二章 分离过程绪论 (一)知识要点 1、分离过程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 (二)考核要点 1、平衡分离过程的分离单元操作分类和特征 2、速率分离过程的分离单元操作分类和特征 第十三章 单级平衡过程 本章着重阐述分离传质基础—相平衡。相平衡是用于阐述混合物分离原理、传质推动力和进行设计计算的依据和关键。 (一)知识要点 l、汽液平衡和溶液平衡条件 2、相平衡常数的计算 3、多组分的泡点温度、压力和露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4、闪蒸过程的计算 (二)内容难点 l、热力学中所学的状态方程的回顾与掌握 2、有关活度、活度系数定义和计算 (三)考核要点 l、名词与定义 结合化工热力学,回顾、熟悉有关与相平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术语;泡点、露点及闪蒸的概念;理想与非理想溶液定义及表达,理想与非理想气体定义及表达 2、由状态方程求取相平衡常数 3、由活度系数法求取相平衡常数及其各种简化形式 4、泡点、露点的温度和压力计算 5、程序设计不做要求 第十四章 多组分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 在化工生产实际中,遇到更多的是含有多组分或复杂物系的分离和提纯问题,而不是化工原理中所涉及的双组分或单组分体系,这就增加了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本章的学习将有助于对各种实际分离过程的深入理解,是本篇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一)知识要点 1、设计变量 2、多组分精馏过程的分析 3、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等特殊精馏的分析 4、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分析 5、萃取分离过程的分析 (二)内容难点 l、多组分精馏过程分析,包括:塔内流量分布、浓度分布和温度分布 2、萃取精馏过程原理分析,包括:塔内流量分布、溶剂浓度分布 3、共沸精馏过程原理分析,包括:塔内组分分析、温度分析 4、多组分吸收和蒸出过程分析,包括:塔内组分分布、温度分布 (三)考核要点 由于是多组分级分离,增强了过程的复杂性,因此对过程的定性分析的了解,有助于对各种分离过程的理解,这也是设计和强化操作的所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为此要求掌握: l、基本概念。在回顾复习化工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设计变量、固定设计变量,可调设计变量;关键组分,非重(轻)关键组分,最小回流比,最小理论板数,共沸物,共沸精馏,萃取剂,萃取精馏,正偏差,负偏差,均相,非均相,化学吸收类型,增强因子等 2、掌握简单的单元设计变量和装置设计变量计算 3、简捷计算法,简捷计算常用于设计的初级阶段,是对操作进行粗略分析的常用算法,本章要求掌握的简捷算法。 用于多组分精馏设计的有: ①芬斯克(Fenske)法 ②恩德吾德(Underwood)法 ③吉利兰(Gilliland)法 用于共沸精馏的有: ④二元非均相共沸精馏的图解法 用于萃取精馏的有: ⑤萃取精馏的简化计算法,集团法 用于吸收的有: ⑥多组分吸收的吸收因子法 通过以上简捷算法,要求能够进行塔内的物料衡算,计算理论和实际塔板数,回流比,进、出口气、液量及组成的计算 4、判别化学吸收的类型,识别四种反应类型的化学吸收的浓度分布图。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反应级数的增强因子表达式 5、化学吸收的塔设备计算 6、多组分级分离的严格计算不做要求 第十五章 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本章内容所涉及的是传质设备问题,重点讨论影响气液或溶液传质设备处理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因素。确定效率的经验方法和机理模型,以及传质设备的选型问题。 (一)知识要点 l、影响传质设备处理能力的各种因素 2、影响传质设备处理效率的各种因素 3、气液传质设备效率的几种表示方法 4、气液传质设备效率的估算方法 5、传质设备的选型 (二)考核要点 l、影响处理能力、效率的因素分析 2、各传质效率的物理意义与求算方法 3、传质设备的选择原则 4、萃取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不做考核要求 第十六章 其它分离技术和分离过程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分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分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的过程。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除对常规分离手段加以改进和强化外,还不断开发出新的分离方法和技术。本章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并日趋成熟的新分离技术。 (一)知识要点 1、膜分离技术 2、吸附分离技术 3、反应精馏技术 (二)内容难点 1、对各种分离过程的选择 (三)考核要求 1、几种主要的膜分离过程的分类、推动力、传质机理、截留物、透过物 2、膜分离的基本术语。如渗透通量、分离效率(截留率),通量衰减系数,对除膜,非对称膜,复合膜,浓差极化、膜污染等 3、所用膜材料和膜组体的形式 4、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气膜和液膜分离的传质基本机理 5、吸附分离原理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 1、《化工传递过程基础》,陈涛,张国亮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2年。 参考书: ①王运东,骆广生,刘谦.《传递过程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沙庆云.《传递原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化工分离过程》,陈洪钫,刘家祺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年。 参考书: ①贾绍义.《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二)自学方法的指导 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内容,注意掌握传递过程和分离过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和解题方法,注意在运用上下功夫。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和各自的特点要注意归纳,做到举一反三。注意传质分离过程的特性及传质分离操作的强化手段和分离设备的优化计算。 l、本门课程分为两篇四部分内容 第一篇分为三部分 (1)动量传递 建立动量传递方程组,介绍方程组礁层流、湍流中的应用。其应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求解:流体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及流量计算。介绍边界层概念和方程,湍流概念和方程。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传递过程的基础,务必一开始就扎扎实实地加以掌握。 (2)热量传递在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建立了热量传递方程组,接着在稳态、非稳态热传导和稳态层流、湍流传热领域展开讨论。主要解决在定解条件下固体、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局部热量通量和总热流率。稳态导热中要掌握一维导热例子(直角坐标和柱坐标)。在非稳态导热中注意对毕渥特数(Bi)的判别,掌握集总热容法(Bi<0.1),和无限大物体导热的高斯误差函数法,其它情况可采用图解法计算。对沿板的精确解、近似解所导出的公式会正确使用,如利用公式求解温度分布、边界层层厚及热流通量。类比解主要是用在湍流传递中,其思想是利用较易得到的摩擦阻力系数类推得出湍流传热系数和湍流传质系数或是用对流传热系数类推出对流传质系数,类比解注意对J因数类似法的掌握运用。 (3)质量传递在上述部分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与化工生产最为密切的质量传递,它是传递与分离过程间的桥梁。在这部分中建立了组元的质量传递方程,用于解决浓度分布问题,介绍了传质方式和原理,介绍了对流传质系数的定义和在层流、湍流下传质系数的求解公式。这部分内容在方程的建立,求解思路和所用的数学解法与(1)(2)部分雷同,学习时可注意借鉴上述知识。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注意全篇的融会贯通、归纳整理。如每一部分开始都是建立各自的微分方程。三传的层流解、湍流解、类比解、图解等都可加以归纳。进行对比找出一些共性的规律。 第二篇为独立一部分 (4)分离过程 该部分在(1)、(2)、(3)部分基础上,结合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知识,讨论工业应用最广泛的精馏、吸收和萃取操作,同时对已获得工业应用目具有良好运用前景的膜分离技术等新型分离技术也做了简单介绍,这部分着重强调对基本概念、过程的选择、特性分析、设备计算的掌握。从分离工程的共性出发,讨论各种分离方法的特征。强调将工程和工艺相结合的观点,以及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训练。本篇的重点章节是十三、十四章。 2、学习时结合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和化工热力学的知识,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定义。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面广、概念多、所用数学手段多、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造成自学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时应当一个部分一个章节的学习、理解,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学习过程还要不断的小结、回顾,切忌囫囵吞枣。 3、学用结合 学习本课程不能只停留在知道几个概念、公式,要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应用分为二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做题加深理解。本课所涉及的原理、公式解等要通过大量做题才能加强理解,加深印象。所以首先要将教材中有关例题务必看懂。看例题时先弄清该例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思考需要什么概念、方程和解题方法,要先试做再与例题解对照(做到事半功倍)。除此之外还要从教材和参考书选择部分习题独立完成。通过这些例题和习题的练习(加强理解,应用的第二方面是初步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研究和处理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开发问题,设计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实验研究中的建模问题。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帮助同学切实抓住各章考核要点,学握知识点,理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同时兼顾一般内容。 (2)解决学习中疑难问题,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课程中的基本方程的建立,微分方程在各定解条件下的运用,各个图解的正确使用应注意辅导。适当复习高等数学知识,但又要避免陷入纯数学的推导,强调对各模型、方程的物理实质理解,强调对使用条件的掌握。 (3)通过例题讲解、作业分析和课堂讨加深同学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分四个阶段分别举行复习、答疑、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注意帮助提高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自学能力。 (四)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随意扩大或缩小考试适当突出考核要点,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试题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试题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5%,较难占30%,难占15%。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难度的命题。 3、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分为基本概念题和计算题。概念题(70%)又分为:单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30%)。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类别 考试方式 大纲 0553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必考 笔试 查看 055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必考 笔试 查看 055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3 必考 笔试 查看 0526 物理(工) 5 必考 笔试 查看 4530 物理(工)实验 1 必考 实践 查看 0049 俄语(二) 14 任选1门 笔试 查看 0244 日语(二) 14 笔试 查看 0359 英语(二) 14 笔试 查看 0074 工程经济 4 必考 笔试 查看 0149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4 必考 笔试 查看 0556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3 必考 笔试 查看 0162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4 必考 笔试 查看 4574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实践 1 必考 实践 查看 0317 现代设计方法 5 必考 笔试 查看 4600 现代设计方法实践 1 必考 实践 查看 0582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8 必考 笔试 查看 4599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实践 1 必考 实践 查看 0583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 4 必考 笔试 查看 4597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实验 1 必考 实践 查看 0584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4 必考 笔试 查看 459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 1 必考 实践 查看 0591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5 必考 笔试 查看 4598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 1 必考 实践 查看 0455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4 不考英语需加考3门 笔试 查看 0474 知识产权法 4 笔试 查看 0495 现代管理学 6 笔试 查看 1139 中国文化导论 6 笔试 查看 4541 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 0 通过 实践 查看 专接本加考课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类别 考试方式 大纲 0150 机械基础 8 加考 笔试 查看 报考条件:1、学科门类为理学(07)、工学(08)类的专科及专科以上的毕业生,可直接报考。2、其他学科门类的专科及专科以上的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机械基础”课程。

江苏自考考试大纲

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为:《农村社会学》(第三版),刘豪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高纲1703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290农村社会学南京农业大学编(201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为我省自考农村实验区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阐述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可能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构成、发展规律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从而服务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流派以及农村的基本人地关系。第二部分是农村社会构成,主要介绍农村人口、婚姻家庭以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卫生事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第三部分是农村可持续发展,主要介绍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历程和主要模式、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状况以及农村扶贫、农村社会保障和城乡统筹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我国“三农”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重点掌握农村人口、农村经济、农村政治、农村文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和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为一门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了解不仅了解社会学的一般原理,而且必须掌握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和农村发展战略,结合农村社会实际学习课程的相关内容,从而对农村社会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概况,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的史略、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以及农村社会学所涉及的人地关系状况。(二)学习要求深入了解农村社会学概念和研究方法,领会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流派,熟悉农村人地关系的概念、主要理论以及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变化。(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什么是农村社会学(不作要求)2、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理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社会学调查研究的三个阶段、实地调查的概念及其适用性、问卷调查的环节、问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3、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与要求(不作要求)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史略(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国外和中国的农村社会学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村研究。(二)学习要求了解国内外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中外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不同阶段段和历史事件,以及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组织。深入领会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农村研究的主要成果。(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国外的农村社会学理解:农村社会学的起源2、中国农村社会学理解: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3、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村研究理解: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在学术理论界发生的三次论战第三章 农村社会学理论(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阐述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和领域,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及方向。(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农村社会学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了解农村社会学的兴起,以及农村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争论及焦点,掌握目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社会学研究理论的内涵。(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民、农业和农村识记:农业、农村和城镇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性、理解:农民概念的三个维度、农民的“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狭义和广义农业的内涵、农业经营的形式、农村的类型。2、农村社会学的理论流派理解:小农的概念、马克思关于小农历史演变三个阶段的论述、小农理论三个研究传统的代表人物。3、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发展理解: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意见和理论的代表人物、“差序格局”理论。综合运用: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第四章 人地关系(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人地关系的主要概念、现代西方人地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历程,介绍了历史上人地关系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探讨了当今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和缓和农村人地关系的途径。(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农村人地关系概念的内容,掌握农地关系的主要理论及其基本学说,深入领会中国人地关系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人地关系的概念及主要理论识记:人地关系的概念及不同层次的含义理解:现代西方人地关系研究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2、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变化理解:中国人口增长的特征、和平时期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变化运用:当今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缓和农村人地关系的途径第五章 农村人口(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农村人口的含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和人口结构的主要特点,探讨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二)学习要求了解农村人口的含义及属性,了解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的状况,把握农村人口素质提高的相关理论及途径。(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人口数量识记:农村人口的概念理解:社会学话语体系中的人口含义,人口的属性、中国农村人口地区分布2、农村人口结构识记:家庭人口规模的概念理解: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含义、职业结构的概念、人口年龄结构的含义3、中国农村人口素质识记:人口素质的概念、文化资本的概念理解:城乡教育差距的体现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文化资本理论第六章 农村婚姻与家庭(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农村婚姻和家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阐述了我国农村婚姻家庭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农村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并研究了中国农村婚姻家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农村婚姻观念、婚嫁方式和习俗的特点及其演化规律,掌握农村家庭的类型和发展趋势。(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婚姻识记:婚姻的概念、婚姻观的概念、生育文化的概念理解: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与方式、农村传统的婚嫁习俗、农村社区生育文化的转变原因2、农村家庭识记:家庭的概念、家族的概念、宗族的概念、户的概念理解:家族主义、家庭类型、中国农村家庭类型的变化趋势3、农村家庭的嬗变识记:家庭网络的概念、家庭权威的概念理解:家庭功能的变化、亲子关系的变化、家庭文化的变化4、农村婚姻家庭问题与家庭建设综合运用:农村家庭建设的内容第七章 农村经济(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农村经济所制度的概念,阐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分析了农村主要经济组织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式。(二)学习要求了解农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概念,把握“三农”问题的核心,理解国营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的特点,深入领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流转等问题及解决模式。(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经济概述识记:农村经济制度的概念理解:农村经济的概念、“三农”问题及其核心、2、农村经济制度理解:农村经济制度的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制度安排上的特点3、国营农场理解:国营农场的特点4、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解:“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5、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记忆:土地流转的概念理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农业补贴的概念、世界范围内的农业补贴政策的起源、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的变化、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未来发展的特点、土地流转的五大模式综合运用: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举措第八章 农村政治(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农村政治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和观点以及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的过程,分析了村民自治的特点及内涵,探讨了村民自治所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方案,以及农村维权的困境及解决途径。(二)学习要求了解村民自治的特点及意义,并且了解村民自治中的乱象及其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深入了解当前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及维权的难点,从制度的角度把握保护农民权益的相关思路。(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 (不作要求)2、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不作要求)3、村民自治理解:村民自治的概念、村民自治的特征及内涵、村民自治的内容、村民自治的历史意义、村民自治中乱象的表现综合运用:村民自治中乱象的治理对策及制度建设4、农民维权识记:农民维权的概念理解:农民维权的特点、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现、农民维权的困境综合运用:农民维权的制度安排及创新第九章 农村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村文化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分析了中国农村信仰的特点,深入阐述了中国农村的宗族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二)学习要求了解农村文化的概念和一般特征,把握中国农村文化的特点及发展变迁的主要规律。熟悉民间信仰的特点,把握中国农村宗族的主要结构和社会功能。(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文化概述识记:农村文化的概念、民间文化的概念、民俗的概念、农村文化变迁的概念理解:农村文化的特征、“小传统”的提出、民俗的内容和特征、民俗的分类、中国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综合运用: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目前城乡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2、民间信仰理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3、中国农村的宗族文化理解:家族的概念、宗族的概念、宗族的主要结构、传统宗族的社会功能第十章 农村卫生(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及现有的服务体系,阐述了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功能、特点和相关具体制度。(二)学习要求了解计划免疫、农村卫生等概念,熟悉卫生下乡活动的内容,熟练掌握农村主要健康保障制度及其内容和作用。(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健康问题理解:计划免疫的概念2、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识记:农村卫生的概念3、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理解:卫生下乡的概念、卫生下乡活动的内容4、农村健康保障制度识记: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概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念、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概念理解:健康保障制度的最初创建、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功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救助对象和救助方法、妇幼(母婴)保健保偿责任制的性质第十一章 农村工业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农村工业化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分析了农村工业化的意义,介绍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历程和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征,并对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现有模式及其不同特点进行了总结,对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二)学习要求了解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内涵,掌握主要农村工业化理论的基本学说,深入领会毛泽东农村工业化的观点,熟悉我国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分类及不同特点。(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工业化概述理解:工业化的概念、农村工业化的概念、农村工业化的具体含义、“原始工业化”理论的创立人、农村工业化的意义综合运用:毛泽东农村工业化的观点2、我国农村工业化历程与特征(不作要求)3、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模式理解:经济模式问题的提出、农村工业化的不同发展模式、中国农村工业化的三大模式及其特点、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启动或发展方式第十二章 农村城镇化(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及具体机制,分析了农村城镇化的社会意义,通过对世界各国城镇化历程的总结分析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并且对加强小城镇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二)学习要求了解城镇化的特点及其机制,把握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熟悉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和原动力,理解小城镇和小城镇建设的内涵。(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城镇化概述识记:农村城镇化的概念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农村城镇化的特征、城镇化的机制的概念、农村城镇化的机制综合运用: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2、农村城镇化历程理解:城镇化的原动力、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对贫民窟的定义3、小城镇建设理解: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建设的概念、最早关注小城镇问题的是社会学家、生态文明的概念第十三章 农村社会分层(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农村社会分层及其标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分层历史演变的原因、现状及其主要规律,探讨了农民工阶层的特点及发展。(二)学习要求领会马克思主要的社会分层标准,熟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阶层的划分、农民分化的原因,理解农村社会分层的特点及决定机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社会分层概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标准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的历史演变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分化的主要原因、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阶层划分、农村社会分层变迁的特征及其机制、3、农民工阶层理解:“农民工”的概念、农民工的类型、农民工的特征综合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第十四章 农村社会流动(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农村社会流动的概念和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分析了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发达国家农村社会流动的经验及启示,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对当前农村社会流动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二)学习要求了解影响农村社会流动的因素和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和教训,熟悉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现状及其规律,把握“民工潮”意义和 “民工荒”的原因。(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社会流动概述识记:社会流动的概念理解:用现代观点系统研究社会流动的第一部著作、农村社会流动的概念、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发达国家农村社会流动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的主要启示2、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与现状理解:改革开放后三种意义上的农村社会流动、农村社会流动发生的原因、目前制约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近年来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3、农村社会流动中的几个问题综合运用:“民工潮”的意义、导致“民工荒”的原因第十五章 农村扶贫(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贫困的概念和标准以及有关贫困的主要社会学理论,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并结合中国农村扶贫实践探讨了农村扶贫的中国经验。(二)学习要求了解贫困的内涵及判断标准,熟悉与贫困相关的社会学观点,理解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和原因,深入把握中国农村扶贫所面临的问题及取得的经验。(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贫困概述识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理解:贫困的概念、绝对贫困线、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的概念、“三M”理论的假设、“贫困文化”概念的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对贫困的论述和观点、贫困环境论的主要观点2、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及原因理解:国家划定特困区的标准、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结构特点、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3、中国农村的扶贫实践识记:开发扶贫的概念、非政府组织扶贫的概念、小额贷款的概念理解:救济扶贫的概念、中国的农村扶贫战略的三种类型、“贫困文化”的概念、参与式扶贫的概念、中国农村扶贫所面临的问题综合运用:中国农村扶贫的经验第十六章 农村社会保障(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模式,介绍了中国农村社会求助的原则、措施和制度,分析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特点,并阐述了农村优抚安置的方式和资金渠道。(二)学习要求了解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及现有模式、熟悉农村社会救助的主要原则和措施,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和原则,把握农村优抚安置的制度安排。(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农村社会保障概述识记:社会保障的概念、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理解:“社会保障”一词的正式采纳、中国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2、农村社会救助识记:农村社会福利的概念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农村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按照社会救助的不同形式划分的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则、“五保”的内涵、“五保”供养方式的种类、紧急生活救助的概念、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识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概念综合运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4、农村优抚安置理解:农村优抚安置的概念、安置的三种方式、优抚安置的资金的三个来源渠道第十七章 城乡统筹(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城乡统筹的概念和本质,介绍了城乡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及相关理论,分析了城乡统筹的主要发展模式,探讨了中国城乡统筹的发展途径。(二)学习要求了解城乡统筹的概念,把握城乡统筹的关键和本质,熟悉城乡关系的不同阶段,把握城乡关系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深入领会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城乡统筹概述识记: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理解:城乡统筹的概念以及关键和本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概念2、城乡统筹的背景和现有模式理解:人类历史上城乡关系的三个阶段,二元结构论的提出者、刘易斯拐点的概念、核心边缘理论的阐述者、新兴古典城镇化理论的代表、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3、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理解:土地问题的核心、县域经济的特点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个能力层次的含义是:1、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2、理解: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说明。3、综合应用:要求考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二)自学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农村社会学》(第三版),刘豪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三)自学方法的指导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经济活动中的各项重要法律制度,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思考教材中复习思考题中的问题,以帮助考生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避免与考试大纲脱节。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1、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为100分,60分合格。考生参加考试时只允许携带钢笔、签字笔、圆珠笔、橡皮等文具用品,不允许携带书籍及其他参考资料。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40%,领会占40%,综合应用占20%。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在大纲中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应告诫考生切勿混淆。6、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请作者确定好本课程所适用的题型,并注意留有余地。附录 题型示例一、单项选择题如:一项完整的问卷调查一般包括的四个环节为问卷设计、抽样、调查实施和A.回收问卷B.数据核对C.统计分析D.归纳总结二、名词解释如:城镇化三、填空题如:作为一种职业概念,农民是指以 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四、简答题如:简述农业生产的特性。五、论述题如:试述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为:《中外美术史》,李林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版。高纲1851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736 中外美术史江南大学编(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外美术史》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动画专业的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外美术史的基本概况和各个时期重要艺术家及代表作品等,以求有助于了解中外美术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并以现有的作品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外美术的历史。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外国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分为十部分,第一部分是史前美术,主要介绍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美术。第二部分是先秦时期美术,主要介绍夏商周工艺美术、雕塑、绘画和建筑。第三部分是秦汉美术,主要介绍秦汉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第四部分是魏晋南北朝美术,主要介绍六朝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第五部分是隋唐美术,主要介绍隋唐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第六部分是五代、宋、辽、金时期的美术,主要介绍几个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第七部分是元代美术,主要介绍元代绘画、元代绘画、建筑和雕塑艺术及工艺美术;第八部分是明代美术,主要介绍明代绘画、明代雕塑和工艺美术;第九部分是清代美术,主要介绍清代绘画、清代雕塑和工艺美术;第十部分是明国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美术,主要介绍近现代绘画和雕塑。外国美术史分为十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石器时期美术,主要介绍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美术;第二部分是两河流域美术,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美术;第三部分是古埃及美术,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美术;第四部分是爱琴美术、古希腊美术,主要介绍了古代爱琴希腊美术;第五部分是古代罗马美术;第六部分是欧洲中世纪美术,主要介绍早期基督教、拜占庭、蛮族艺术和加洛林文艺复兴美术及罗马式、哥特式美术;第七部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主要介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第八部分是尼德兰、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主要介绍了尼德兰、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第九部分是17世纪欧洲美术,主要介绍17世纪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美术;第十部分是18世纪欧洲美术,主要介绍18世纪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美术;第十一部分是19世纪欧洲美术,主要介绍了19世纪法国、英国、俄罗斯、德国和美国美术;第十二部分是20世纪西方美术,主要介绍了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美术,主要以1945年为中点;第十三部分是印度、日本美术,主要介绍了印度、日本美术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脉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考者应掌握中外美术史的发展阶段、各种流派的产生背景,具体了解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并进行美术语言的分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多思考,并通过做习题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基本发展脉络;2.理解各个时期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典型的美术运动、美术流派;3.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美术大师和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美术语言的分析;4.在编年研究的范畴内,突破国别界限,对一些具有特色的国家和创作者进行相似分析研究。(最高要求)(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动画专业自考的换考课程,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影美术设计的基本概念本性、掌握美术语言,了解美术史发展历程、分析美术大师作品,更好地掌握中外美术史。点击下载:00736 中外美术史(高纲1851)【完整版】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   索引序列
  •   江苏自考008140大纲
  •   江苏自考大纲
  •   江苏自考28042大纲
  •   28041江苏自考大纲
  •   江苏自考考试大纲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