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学考试文言文

自学考试文言文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文言文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文言文

翻译当然要会了,你可以买一本古汉语词典,其实不厚的,跟一般的教材差不多厚。每天看看,不用背也记得住。

不用,不过你有那本事也可以。主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文言文其实很多都有固定意思,我记得高中有发一本资料书上面全是常见字词的翻译比如说“之”他在文言文中就那么几个意思,但是你要知道有哪些意思,有些融入文章中是不通顺的,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用词规律,用法等,有时候一个词语并不像现代语表示一个意思他要拆释,你只要记住一些固定搭配的意思就可以了,可以被一些重点句子,全背估计你考试也记不住那么多,多阅读,做题型吧。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一共需要考12门课程(含选修课),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写作(一)、外国文学作品选。

自学考试语文文言文阅读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套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二部分: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

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我的古文还不错,高中在古文方面都不会丢太多分~~先介绍下我的经验哈~~1、上课笔记要做好,几乎每次考试都要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上课把老师的笔记做好,下课多看一下,有点印象,最好是可以结合在句子中解释。

其实到高考复习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多题都差不多,只要多看几次都能猜到下面会怎样出题。2、稍微练习点习题。

其实根本不需要像别人说的每天做题,那样不疯才怪。都知道那东西不好玩,所以真正会练的人在真的不多,你只要每周做三到四篇就相当不错了,但要坚持一段时间哦~~3、看到一篇新的文言文,你可以试着翻译下,有时候偶尔猜到的东西会记忆深刻哦~~。

首先要打好基础,推荐读自学考试的〈古代汉语〉(要全国的,不要北京的)或王力先生著〈古代汉语〉,然后准备几本工具书,如〈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广泛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要以先秦2汉文章为主,帮你依次推荐几本,〈聊斋志异〉〈古文观止〉(最好是带白话翻译和注解的)〈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庄子〉〈史记〉读完史记,你的古代汉语水平至少等于汉语言专业本科生水平啦.读古代文章一定要注意几个要点: 一、要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只有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风土人情,才能更容易的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要知道作者的生平简历。

这个不比当代的人的文章,你好理解他的社会心态和人生观,因为我们都处在同一时代;但是古文就不同,古代人和你的视角明显不一样,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很重要。 三、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文法。

这个比较专业了,不过在现在的语文高中课本上可以找到。比如一些古文中特有的文法现象,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

四、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汉字。比如通假字现象,异读现象等等。

比如很常见的“不亦说(悦)乎”。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不要觉得学古文很受累 用心去感受先贤的智慧 相信你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文言文其实很多都有固定意思,我记得高中有发一本资料书上面全是常见字词的翻译比如说“之”他在文言文中就那么几个意思,但是你要知道有哪些意思,有些融入文章中是不通顺的,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用词规律,用法等,有时候一个词语并不像现代语表示一个意思他要拆释,你只要记住一些固定搭配的意思就可以了,可以被一些重点句子,全背估计你考试也记不住那么多,多阅读,做题型吧。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鲁国大夫, 冉有、季路的主人)准备去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学生)去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即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祭祀主管,而且他的封地已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了。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夫子(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孔子说:“求!周任(古史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话,说:‘如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就去接受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假如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扶起,那又何必用那个扶瞎子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让猛虎、犀牛从笼子中跑了出来,把灵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 “颛臾,它的城墙坚固而且又靠近费(季氏的领地),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君子憎恶那种(嘴上)放弃说‘想得到它’,但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借口的做法。我听说,对于诸侯或大夫们来说,,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要担心境内不安定。因为分配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可言;社会和睦,人口就不会不多;境内安定了,就不会出现倾覆。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境外的人)仍不归服,那么就整修文教德化使他们归附;如果远方的人来了,那么就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由(子路)和求啊,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附;鲁国政权四分五裂又不能保全它,反而在国内谋划发动战争。我担心季孙氏氏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宫廷内部。”《赵威后问齐使》[译文] 齐王派使者来聘问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尊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音SHE)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她除去耳环首饰(不修饰自己),到老也不嫁人,为的是供养父母,这是引导百姓一起去尽孝心的人,为什么至今不给她封号呢?这两个处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加封号,如何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呢?於(音WU )陵的子仲还在吗?这个人的为人,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横向又不谋求与诸侯交好,这是引导百姓成为无用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他呢?”《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说呢?” 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耕作)不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那么鱼鳖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供养家人,丧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让每一家)有五亩地的宅院,又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轻软的)丝织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养育它们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亩的农田,不要占用他们的农作季节,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背头顶(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做了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事,还从来不曾有过。“(现在是)狗和猪在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还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救饥民;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用兵器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到您这儿来了。”《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到来,很多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水流宽大到辨别不清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间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自己这里了。他沿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脸朝东看去,看不见海水的尽头。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沾沾自喜)的脸色,仰视着向海若(海神)感叹说:“俗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很多道理后,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吧。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不多并轻视伯夷的德义,起先我不相信;现在我目睹了您难以穷尽的样子,如果我不到您的家门口就真是太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明白大道的人所讥笑了。” 北嗨若说:“井中之蛙不能跟它谈论大海,这是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了;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这是因为它被时令所限制了;见识浅陋人不能跟他谈论大道,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了。现在你从河岸出来,观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的丑陋,我将可以对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水流归人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可是(大海)不会满溢;海水从尾闾(排水口)泄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但(大海)不会空虚;春天、秋天大海的水量年年不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丝毫影响。这就是它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那是)不可能用量度来计数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我认为自己是禀受了阴阳之气,方得列形于天地之间。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觉得自己见闻太少,又凭什么自我夸耀呢?我盘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的湖泽中一样吗?盘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稗草籽在太仓中一样吗?称呼事物(种类)数量的名号叫做“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在九州,凡有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每个人不过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连续统治的,三王(不断)争夺的,仁义之人忧虑的,贤士们操心的,全都在这(小小的九州)里了。伯夷辞让它凭它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它凭它显示渊博,这样看来,他们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对河水的自我夸耀吗?”《谏逐客书》[译文] 我听说大臣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 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边从戎地计取由余,东面换得百里奚,从宋国礼迎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穆公重用了他们,(结果)兼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老百姓因此而富足,国家因此而强盛,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前来亲近归服,并且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国家)至今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谋,攻占了三川之地,西面并吞了巴蜀,北面收取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吞并了九夷地区,控制了鄢、郢一带,东面占据了成皋要塞,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就离散了六国的合纵之盟,使他们面朝西来事奉秦国,这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强化了王室(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对外)用蚕食政策逐步兼并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成就了功业。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当初要是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秦国没有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了随侯珠、和氏璧这类的珍宝,悬挂着明月珠,佩带着太阿剑,乘坐着纤离宝马,竖立着用翠羽编成的凤形旗,树立着用灵鼍皮蒙成的鼓。这几样宝物,秦国一种都不出产,而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的话,那么夜光璧就不会装饰在朝廷上,犀角、象牙雕制的器物就不会成为赏玩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就不会充满后宫,而各类骏马就不会挤满外边的马厩,江南的金、锡就不会做成你的器用,而西蜀的丹砂、靛青也不能作彩绘的颜料了。凡用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使人心意高兴,耳目愉快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出自秦国然后才可以,那么嵌有明珠的头簪,镶着珠玑的耳环,东阿产的丝绸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绣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面前;而那些随着时尚变化,打扮优雅、容貌艳丽、文静美好的赵国女子也就不会站在您的身边了。敲打瓦盆,叩击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边唱边喊使人耳朵听了愉快的,是地地道道的秦地音乐。而《郑风》、《卫风》、《桑间》、《韶虞》、《武象》类乐舞曲,都是异国的音乐。现在(大王)放弃敲打瓦盆,叩击瓦罐而接受郑、卫的音乐,不再听秦筝,而要听《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无非是快意的事当前,宜于观赏罢了。现在取用人材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管对不对,凡不是秦国的人就不要,凡是客卿的一律驱逐。这样那么就是,所看重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所轻视的则是人。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 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多,国土广大人民就多,兵器精良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任何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它的功德昭著。所以地不论东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四季(祭品)丰足美好,鬼神也就降赐福佑,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把脚裹住而不敢进人秦国,这就是人们说的“借给强盗兵器,送给小偷粮食”的做法。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可宝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在秦国,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却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自己的人来增加对手的力量,在内把自己搞虚,对外又跟诸侯结仇,(这样下去)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答李翊书》[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向李生足下禀告: 你来信中的文辞很好,而你又问得怎么谦虚而恭敬啊!能象这样,谁不愿意把自己懂得的仁义之道告诉你呢?道德有归处指日可待了,更何况作为道德外在表现的文章呢?不过我是人所说的望到孔子家的门墙还没有进入到他家门的人,又哪能真正知晓(道的)是和非呢?即使如此,我也不能不对你谈谈这个问题; 你所说的立言的想法是对的,你所写的文章与你所期求的,非常相似和接近了。不过,不知道你的志向是期求超过别人而被别人所取用呢?还是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境界呢?如果你期求超过别人而为别人所取用,那么你本来就已超过别人而可以被别人所取用了。如果你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境界,那么你就不要希望自己快速成功,不要被势位和利禄所诱惑,要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添加油脂希求灯光亮。根长得茂盛的树木,它的果实就会顺利成长;油脂肥沃的,灯光就会明亮,仁义的人,他的言辞自然就和善可亲。 不过这里又有些难处,我所做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了还是没有达到。虽然这样,我学习写文章已有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三代两汉的书我不敢翻阅,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吸收,居家好像忘掉了什么,外出好像丢掉了什么;神态时而庄重像是在凝思,时而茫然像是迷茫。当我从心里取出想的东西,倾注到手上写出来,务求除去陈言滥调,这真是非常困难的事啊!(起初)文章给别人看,(我)不了解他们的非议讥笑可以当作非议讥笑。像这样又有好些年,我始终不改变我的作法,这以后我才认识到;古书中与圣人之道是真相合还是假相合的地方,和虽然正合于圣人之道但还未达到完美境界的地方,这时黑和白就区分得清清楚楚了。而后务求除去自已文章中不可取之处,这才渐渐地有所得。当我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勃发就像流水奔泻一样不可遏止。当我再把文章拿给别人看的时候,别人如果讥笑我的文章,我就觉得高兴,别人如果称赞我的文章,我就觉得忧虑,这是因为在文章中,还有不合道的杂见在其中。像这样的情况又有好些年,这以后我写的文章气势浩大,;就像汹涌澎湃的江水一样奔流不止了。我又担心自己的文章不够醇正,就主动寻找抵御那些不纯的东西,平心静气地去审察它,直到文章韵内容都醇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即使这样,还是不可以不继续加强修养。要使自己(的修养)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沉浸在《诗》、《书》的渊源里,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泉,我终身如此。气(道德修养),如同水;言辞,如同水面上漂浮的东西。水势大,那么能够浮起的东西,不论大小都能浮起采。气和言辞的关系也像是这样:气盛,那么言辞的长短与声音的高低就都会恰到好处。 虽然我已做到这一步,又怎么敢说自己已接近成功了呢?即使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但自己被别人任用时,究竟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虽然如此,等待被别人任用的人。难道就像个器具一样吗?(这种等待别人任用的人,)用与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总合乎道,让自己的行为总合乎原则。如果为人所用,就把自己的才能献给别人;不为人所用时,就把自己的学说传给自己的门徒,写成文章流传下去而为后世取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古道的人少了。有志于古道的人,一定被当代的人所冷落,我的确是既高兴又悲愤。我多次称赞有志于古道的人,以此勉励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敢于赞美那些我觉得应该赞美的人,而去贬斥那些我觉得应该贬斥的人。向我提问的人很多,顾念你的言辞,志不在名利,姑且为你说说以上这些看法。《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 呜呼!兴盛衰亡的规律,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造成的吗?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晓这个道理了。 世人说:晋王临终时,把三技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是我们的仇敌;燕王,本是我扶立的;契丹,原跟我相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而归附了梁。这三仇未报是我遗留的憾事。给你三枝箭,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庄宗受命并把箭藏在太庙里,从此以后,用兵时就派遣官吏用一副少牢礼祭告太庙,请出那三技箭,用锦囊把箭装起来,亲自背着它向前进击,等到凯旋归来,再把箭放进太庙。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木匣装着粱朝君臣的首级一起送进太庙,向先王交还那三支箭,并把完成遗愿之功报告先王时,他盛大的意志和气概,可说是够豪壮的了。可是等到仇敌已灭,天下已定,(仅仅是)一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方响应,庄宗即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叛离逃散,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逃往何处,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又是一种何等衰败的景象啊!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容易吗?推究他成败的史实,还是都来自人的原因呢? 《尚书》说:“自满要招致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毁灭,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昌盛的时候,天下所有的豪杰,没有一个人能与他抗争;可是等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乐工就使他身处困境,而最终自身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在极细微的事上积累起来,而智勇又常常被所沉溺的事困惑,这难道仅仅限于伶人之类的事吗? 作《伶官传》一篇。《答司马谏议书》[译文] 安石陈说: 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以为跟您交游共处彼此相好的时日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政事常常不能契合,这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治国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啊。即使我想竭力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得到您的明察,所以(打算)简略地向您回复,不再一一自我辩说。可又考虑到承蒙您以厚意看待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宜简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读书人所争论的,特别看重名称和事实的关系。名称和事实的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事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夺原来官员的职权、滋生事端、与民争利、拒绝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领受命令,在朝廷上议订法令制度(公开)讨论修正,再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不能认为是侵夺了官吏的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以兴利除弊,不能认为是惹事生非;替国家理财,不能算是与民争利;驳斥荒谬的言论,责难巧言献媚的小人,不能认为是拒绝劝告。至于怨恨和指责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早就预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常常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好,而皇上却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也没有估量敌手的多少,只想出力帮助皇上来抗争他们,他们怎么会不气势汹汹呢?(当年)盘庚迁都的时候,相与怨恨的是众多的百姓,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他的法令,这是由于他考虑过这样做是适宜的然后采取行动,并认定做得对而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假如您责备我在位的时间长了,却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施恩泽给百姓,那么我是知罪了。假如说今天应当一切事都不去做,只要墨守前人的作为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见面交谈,内心对您不胜敬仰。《论毅力》[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 “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停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停了下来的。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刚倒下一筐土,只要前进,我也在往前进行。”孟子也说:“要有作为,就譬如掏井,掏到七八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还是一个废井。”成败的规律,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张中丞传后叙》[译文]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凭文章自负,写这篇传记也写得很详细周密。然而还是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立传,又不记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而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可是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而处在张巡之下,全无猜疑和妒忌,最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业和荣誉。睢阳城陷落而他被敌人俘获,只是与张巡死的时间先后不同而已。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明白理解两家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是接受被俘,怀疑他是怕死而向叛贼说了屈服的话。许远如果真的怕死,何苦守卫一块小小的地盘,吃他自己所爱之人的肉,来与叛贼抵抗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困守时,外面没有一点援军,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与君主而已,而叛贼告诉他们国家已经灭亡,国君已经不在了。许远看到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贼来得越来越多,一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外面已经毫无援兵可等待而仍然拼死守城,人吃人都将要吃光了,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了。许远不怕死是很清楚的了。哪有城被攻破,自己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最愚钝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吗? 指责许远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开据守睢阳城,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以此辱骂许远。这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不同。人将死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一根绳子并把它拉断,必定会有一个断处。旁观的人明白明白看到它们这样,却相随着责怪先患病的脏腑和绳子的断处,他们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可见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像张巡、许远他们所成就的事业,是如此卓越,还不能免于非议,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呢? 当张、许二位刚开始困守睢阳城的时候,哪能知道人家最终不来援救,该丢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不能据守,即使躲避到其他地方去又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他们没有救助而陷入绝望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剩下来的受伤致残和饥饿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围城,也必定达不到目的。张、许二公是贤明的,他们研判得相当精细。坚守一座城池,(牵制敌人的兵力)捍卫着整个天下,率领着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兵,抗击着百万日益增多的大军,掩护着江淮大地,阻止了叛贼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那是谁的功劳呢?在这个时候,弃城逃跑,图谋活命的人,不能用一、二来计算;掌握着强大的军队,坐视不救的人,四处都是。不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以死守睢阳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那些发议论的人已把自己列于逆贼乱臣之中,制造夸大失实的言辞来帮助逆贼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幕府任职,屡次经过(汴、徐)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据说:南霁云向贺兰乞求救兵,贺兰忌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和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但喜爱南霁云的勇敢豪壮,所以不听他求救的话,竭力要留下他,准备了酒肉与歌舞,邀请南霁云人座。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吃什么了!我即使想要一个人吃些东西,但从道义上说也不忍心;纵然勉强吃了,也将咽不下去!”于是拔出佩刀斩断自己的一个手指,鲜血淋漓,给贺兰看。在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激奋地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最终没有发兵救援的意思,就骑马离开了。将要出城的时候,南霁云抽出箭来射佛寺的塔,箭头一半射进佛塔上的砖头里,他说:“我回去打败了敌人之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枝箭是用来做报仇的标记的。”我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佛塔告诉我。睢阳城陷落后,敌人用刀威胁张巡,要他投降,张巡不肯屈服,就把他拉走,将要斩杀他。敌人又劝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着南霁云喊道:“南八,好男儿不过一死罢了,不可做不义的事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原想将来要有所作为,您既然有话,我怎敢不去死呢?”于是也宁死不屈。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就跟随着张巡做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的时候,于嵩也曾在围城之中。张籍在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年纪六十多岁了。因为跟随过张巡的关系,起初曾当上了临涣县尉;他喜欢学习,没有什么书不读的。张籍当时还小,粗略地听到一些张巡、许远的事,没能详问。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像天神一样。他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你为什么老读这部书?”于嵩说:“还没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碰巧熟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鲁国大夫, 冉有、季路的主人)准备去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学生)去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即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祭祀主管,而且他的封地已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了。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夫子(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孔子说:“求!周任(古史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话,说:‘如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就去接受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

’(假如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扶起,那又何必用那个扶瞎子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让猛虎、犀牛从笼子中跑了出来,把灵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 “颛臾,它的城墙坚固而且又靠近费(季氏的领地),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君子憎恶那种(嘴上)放弃说‘想得到它’,但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借口的做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或大夫们来说,,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要担心境内不安定。因为分配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可言;社会和睦,人口就不会不多;境内安定了,就不会出现倾覆。

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境外的人)仍不归服,那么就整修文教德化使他们归附;如果远方的人来了,那么就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由(子路)和求啊,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附;鲁国政权四分五裂又不能保全它,反而在国内谋划发动战争。

我担心季孙氏氏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宫廷内部。”《赵威后问齐使》[译文] 齐王派使者来聘问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尊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

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音SHE)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

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她除去耳环首饰(不修饰自己),到老也不嫁人,为的是供养父母,这是引导百姓一起去尽孝心的人,为什么至今不给她封号呢?这两个处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加封号,如何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呢?於(音WU )陵的子仲还在吗?这个人的为人,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横向又不谋求与诸侯交好,这是引导百姓成为无用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他呢?”《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说呢?” 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耕作)不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那么鱼鳖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供养家人,丧葬死者没有遗憾了。

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让每一家)有五亩地的宅院,又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轻软的)丝织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养育它们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亩的农田,不要占用他们的农作季节,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背头顶(重物)走在路上了。

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做了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事,还从来不曾有过。“(现在是)狗和猪在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还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救饥民;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用兵器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大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

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

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

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

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11月19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惨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

这消息在20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猛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墨,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 志摩……死……谁曾将这两个句子联在一起想过!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那样刚刚站在壮年的顶峰上的一个人。

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谁又会想到他死? 突然的,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沉入永远的静寂,不给我们一点预告,一点准备,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现在那不能否认的事实,仍然无情地挡住我们前面。

任凭我们多苦楚的哀悼他的惨死,多迫切的希冀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容,事实是不会为体贴我们这悲念而有些须更改;而他也再不会为不忍我们这伤悼而有些须活动的可能!这难堪的永远静寂和消沉便是死的最残酷处。 我们不迷信的,没有宗教地望着这死的帏幕,更是丝毫没有把握。

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我们不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这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那一天下午初得到消息的许多朋友不是全跑到胡适之先生家里么?但是除却拭泪相对,默然围坐外,谁也没有主意,谁也不知有什么话说,对这死! 谁也没有主意,谁也没有话说!事实不容我们安插任何的希望,情感不容我们不伤悼这突兀的不幸,理智又不容我们有超自然的幻想!默然相对,默然围坐……而志摩则仍是死去没有回头,没有音讯,永远地不会回头,永远地不会再有音讯。

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着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 在我们前边展开的只是一堆坚质的事实: “是的,他十九晨有电报来给我……” “十九早晨,是的!说下午三点准到南苑,派车接……” “电报是九时从南京飞机场发出的……” “刚是他开始飞行以后所发……” “派车接去了,等到四点半……说飞机没有到……” “没有到……航空公司说济南有雾……很大……”只是一个钟头的差别;下午三时到南苑,济南有雾!谁相信就是这一个钟头中便可以有这么不同事实的发生,志摩,我的朋友! 他离平的前一晚我仍见到,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次晨南旅的,飞机改期过三次,他曾说如果再改下去,他便不走了的。

我和他同由一个茶会出来,在总布胡同口分手。在这茶会里我们请的是为太平洋会议来的一个柏雷博士,因为他是志摩生平最爱慕的女作家曼殊斐儿的姊丈,志摩十分的殷勤;希望可以再从柏雷口中得些关于曼殊斐儿早年的影子,只因限于时间,我们茶后匆匆地便散了。

晚上我有约会出去了,回来时很晚,听差说他又来过,适遇我们夫妇刚走,他自己坐了一会,喝了一壶茶,在桌上写了些字便走了。我到桌上一看:—— “定期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

我怔住了,心中一阵不痛快,却忙给他一个电话。 “你放心,”他说,“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哪能便死?……” 话虽是这样说,他却是已经死了整两周了! 凡是志摩的朋友,我相信全懂得,死去他这样一个朋友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这事实一天比一天更结实,更固定,更不容否认。

志摩是死了,这个简单惨酷的实际早又添上时间的色彩,一周,两周,一直的增长下去……” 我不该在这里语无伦次的尽管 *** 我们做朋友的悲哀情绪。归根说,读者抱着我们文字看,也就是像志摩的请柏雷一样,要从我们口里再听到关于志摩的一些事。

这个我明白,只怕我不能使你们满意,因为关于他的事,动听的,使青年人知道这里有个不可多得的人格存在的,实在太多,决不是几千字可以表达得完。谁也得承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世间便不轻易有几个的,无论在中国或是外国。

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时候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尚未去康桥。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认识到影响他迁学的逖更生先生。

不用说他和我父亲最谈得来,虽然他们年岁上差别不算少,一见面之后便互相引为知己。他到康桥之后由逖更生介绍进了皇家学院,当时和他同学的有我姊丈温君源宁。

一直到最近两月中源宁还常在说他当时的许多笑话,虽然说是笑话,那也是他对志摩最早的一个惊异的印象。志摩认真的诗情,绝不含有丝毫矫伪,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

源宁说,有一天他在校舍里读书,外边下了倾盆大雨——惟是英伦那样的岛国才有的狂雨——忽然地听到有人猛敲他的房门,外边跳进一个被雨水淋得全湿的客人。不用说他便是志摩,一进门一把扯着源宁向外跑,说快来我们到桥上去等着。

这一来把源宁怔住了,他问志摩等什么在这大雨里。志摩睁大了眼睛,孩子似的高兴地说:“看雨后的虹去。”

源宁不止说他不去,并且劝志摩趁早将湿透的衣服换下,再穿上雨衣出去,英国的湿气岂是儿戏,志摩不等他说完,一溜烟地自己跑。

《左传》隐----- 【原文】 初,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之宠弟乎?”公曰:“,。”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

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见也。”

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不匮,永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郑伯,指。

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县一带。

克,战胜。段,之弟。

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境内。②〔初〕当初。

《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以前。③〔〕名掘突,的儿子,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北。

后为楚所灭。⑤〔曰武姜〕叫武姜。

武姜,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⑥〔共(gōng)叔段〕的弟弟,名段。

他在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

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

恶,厌恶。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

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

即位,君主登上君位。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

邑,人所聚居的地方。⒁〔虢(guó)叔死焉〕的国君死在那里。

虢,指东虢,古国名,为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别的,另外的。

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东南。

⒄〔大〕同“太”。⒅〔祭(zhài)仲〕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为“一雉”。

21〔国〕国家。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因繁体作“叁”)。

国,国都。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26〔不堪〕受不了。

焉辟害①?”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使滋蔓④。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除,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⑥,子⑦姑⑧待之!”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贰于己⑾。

⑿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⒀?欲与大叔⒁,臣请事之⒂;若⒃弗与,则请除之⒄,无生民心⒅。”公曰:“无庸⒆,将自及⒇。”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

公曰:“不义不昵24 ,厚将崩25。”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29。公闻其期30,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诸33鄢。

五月辛丑34 ,大叔出奔共35。遂姜氏于城颍36 ,而誓之37曰:“不及38,见也!”既而悔之。

39为颍谷封人40 ,闻之,有献于公41。公赐之食42 。

食舍肉43。公问之,对曰:“小人44有母,皆尝小人之食45矣,未尝君之羹46,请以遗47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48我独无!”注释: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

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④〔滋蔓〕滋生,蔓延。

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⑦〔子〕您。

古时对男子的尊称。⑧〔姑〕姑且、暂且。

⑨〔既而〕不久。

曹操行状自述

本人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虽在世时日不多,然颇多建树。今风寒入颅,头痛欲裂,恐将不久于人世。俗语云“盖棺论定”,吾不屑舞文弄墨之小儿,妄下断语,乱定是非,故将自己一生撮其要者,自述行状如下。

首先,吾志向远大,有霸王之气。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或只愿偏安于一隅,或只见蝇头之小利,皆为碌碌之小人,实非成就大事者。吾与玄德煮酒论英雄之时,就曾立下誓言,要一一剿灭之,后果天遂人愿。北方遂定,鼎足始成。败者为寇,成者为王。以吾之成就,进位汉丞相,宜也。方今我心腹之患,三分只余其二。不能吞吴灭蜀,吾之憾也。

其次,吾求贤若渴,将士颇能用命。当初为讨伐贼臣董卓,吾发矫诏,树起招兵旗。忠勇之士,云集响应。乐进、李典、夏侯兄弟、曹氏兄弟先后效命麾下。后在兖州,吾又招贤纳士。自此,吾手下文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等,武有于禁、典韦及先期投奔的众武士,后又收得猛将许褚、杨奉部将徐晃、吕布部将张辽等。后逢张绣之变,幸得典韦以死相救。非典,吾死者数矣!

再次,吾处事果断,该出手时就出手。杀吕伯奢全家,虽然有失卤莽,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何况董贼遍发通缉令,见利忘义者卖友求荣,也未可知。若当断不断,恐反受其乱,不如先下手为强。文臣杨修,摇唇鼓舌,乱我军纪,扰我军心,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吾也必除之。顺我者未必昌,然逆我者必亡之。断不可效妇人之仁,持儒家之见也。

第四,吾以身作则,堪为军士典范。想当初吾于征战途中,曾颁下禁令:不得践踏已然成熟之麦田,否则杀无赦。然不自意胯下坐骑失控,逸入麦田之中。如此举动,何以服众?吾乃拔剑自刎以示谢罪。怎奈左右阻挠,方以割发代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有“头发事小,代首事大”之说。割一次发,权当将自己斩首一次。如此,众将士焉有不服之理?

最后,吾文采斐然,有大男儿之气概。诗自“ *** ”以降,多矫揉造作、无病 *** 之作。既为堂堂八尺男儿,于诗中全然不见男儿坦荡之气,反多顾影自怜、唧唧我我之态。令人读之无味,效之无益。吾之诗篇,如《短歌行》《龟虽寿》等,虽不能谓开一代之诗风,亦一扫前人颓丧之气。屈平、渊明以外,自谓无人能及。如撰诗史,吾当居其中一席,此不妄也。

汉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撰

诸葛亮临终遗表

蜀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春二月,诸葛亮引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而进,直指祁山。此即六出祁山,目标固在伐魏也。

魏主曹睿遣大将军司马懿统兵迎敌。魏蜀两军在渭水之滨,相持数月。久攻不克,诸葛亮忧劳成疾,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乃于是年秋八月二十三日,手书遗表,以达后主刘禅。其表云——

臣统兵伐魏,六出祁山,与贼兵相持日久,久攻未克。近来偶感风寒,觉大不适。盖天意将亡我乎?吾料大去之期不远矣。出师未捷,身之将死,痛哉惜哉!

臣一介草民,蒙先主不弃,得明帝提携;委以重任,授以要柄;领司令调度,操生杀予夺;得逞卧龙腾飞之志,尽遂报国安民之心。虽死而此生无憾也。

臣所憾者,惟不能报先帝知遇之恩,成兴复汉室之大业也。想当初,先帝三顾茅庐,顶风冒雪,其求贤若渴之诚心,虽木人亦为之心动。亮敢不为之效命?虽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后值虢亭兵败,先主病危,乃于白帝城托臣以孤。其知人善任之明举,即石人亦为之垂泪。亮敢不效犬马之劳?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北方未定,大业未成,而臣将撒手西归,枉负先帝知遇之恩,愧对先主托孤之明。亮与先帝黄泉下相见,将何颜以对?此臣死有不甘者也。

北伐之举,屡遭动议;六出祁山,无功而还。此乃天不绝魏,时不我助。非亮有意逆天意而为之,实乃深恐先帝托付不效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亦足见臣未负先帝之托、未伤先帝之明也。

臣死之后,军中大事已尽委伯约(姜维),吾已有锦囊授彼,助其从祁山安全撤兵。一应善后事宜,多有交代。愿陛下稍安勿躁,以保贵体安康。

臣家有薄田,子弟衣食无忧。臣驱策于外,了无积蓄。臣死后,断不可使吾子弟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罪臣诸葛亮绝笔

写罢遗表,将一应事务安排妥当,诸葛亮于当晚薨于军中,寿五十四岁。

第一,要了解全书的整体结构。

从《大学语文》(专)一书的目录中可以看出,全书大致分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歌等四种体裁形式。此外,在每一种类型的范文后都附有一篇“阅读与写作”,这部分内容对我们学习和写作同类文章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明确考试大纲,联系课后提示学习课文。

在该书的最后附有《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大纲中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全书的结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还有他们在考试中所占分数的比率。在了解大纲基本内容后再开始学习课文,然后再联系课后提示和课前作者的简历背景,展开地毯式学习,把握好这两部分内容是我们学好课文的关键。最后,在结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挖掘文中的重要段落。在这三遍“攻击”之后,一篇课文就应该没有什么疑点或漏洞了。

第三,注重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的学习。

从考试大纲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文言文和古代诗词在考试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我们在学好白话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古文的学习。在古文中重点考核作家作品知识、部分诗词的背诵以及对文中重要字、词、句的理解等几部分内容。针对这几部分内容,我认为:一、“列表比较法”是我们尽快掌握作家作品知识的捷径。比如按作者所处的朝代、社会、地位、主要代表作品、作品的特点、时代背景等几个方面制定出一个大的表格,这样记忆起来就很方便了;二、晨读是一种很好的背诵、理解古文(或诗词)的方法。在使用允许的情况下,每天清晨用半小时去朗读文言文(或诗词),一段时间后便会收到同等时间、环境中最佳的回报,“一天之计在于晨”嘛;三、要想全面系统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段落的古今意思,还是要靠最原始的方法——反复阅读记忆。

第四、多做、多写、多练、把握好冲刺阶段。

大多数自考生可能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当你全面学习课文后,也该临近考试了。在紧要的冲刺阶段,一套完整的模拟试卷是不可或缺的复习资料。认真做好每一道复习题,并善于从每一份试卷中查找不足,总结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试卷,洞察考试趋向是我们复习的关键。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想顺利的通过该科目的考试,就必须具备较好的写作功底。当然,这种功底只能靠自己平时多看范文(或者写作指导之类的书籍),同时要求自己多写、多练。也只有自己多看、多写、多练,才有可能在考场上获得灵感,获得超常成绩。

自学考试文言文写作

第一,要了解全书的整体结构。从《大学语文》(专)一书的目录中可以看出,全书大致分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歌等四种体裁形式。此外,在每一种类型的范文后都附有一篇“阅读与写作”,这部分内容对我们学习和写作同类文章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明确考试大纲,联系课后提示学习课文。在该书的最后附有《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大纲中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全书的结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还有他们在考试中所占分数的比率。在了解大纲基本内容后再开始学习课文,然后再联系课后提示和课前作者的简历背景,展开地毯式学习,把握好这两部分内容是我们学好课文的关键。最后,在结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挖掘文中的重要段落。在这三遍“攻击”之后,一篇课文就应该没有什么疑点或漏洞了。第三,注重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的学习。从考试大纲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文言文和古代诗词在考试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我们在学好白话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古文的学习。在古文中重点考核作家作品知识、部分诗词的背诵以及对文中重要字、词、句的理解等几部分内容。针对这几部分内容,我认为:一、“列表比较法”是我们尽快掌握作家作品知识的捷径。比如按作者所处的朝代、社会、地位、主要代表作品、作品的特点、时代背景等几个方面制定出一个大的表格,这样记忆起来就很方便了;二、晨读是一种很好的背诵、理解古文(或诗词)的方法。在使用允许的情况下,每天清晨用半小时去朗读文言文(或诗词),一段时间后便会收到同等时间、环境中最佳的回报,“一天之计在于晨”嘛;三、要想全面系统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段落的古今意思,还是要靠最原始的方法——反复阅读记忆。第四、多做、多写、多练、把握好冲刺阶段。大多数自考生可能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当你全面学习课文后,也该临近考试了。在紧要的冲刺阶段,一套完整的模拟试卷是不可或缺的复习资料。认真做好每一道复习题,并善于从每一份试卷中查找不足,总结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试卷,洞察考试趋向是我们复习的关键。

《大学语文》是所有自考专科的同学们必考的科目,也是大家从小就熟悉的语文考试,面临拿到一本书,应该如何学习,才能顺利通过考试呢,下面学知学就给大家分享下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都顺利通过《大学语文》的考试!第一,要了解全书的整体结构从《大学语文》(专)一书的目录中可以看出,全书大致分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歌等四种体裁形式。此外,在每一种类型的范文后都附有一篇“阅读与写作”,这部分内容对我们学习和写作同类文章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明确考试大纲,联系课后提示学习课文在该书的最后附有《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大纲中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全书的结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还有他们在考试中所占分数的比率。在了解大纲基本内容后再开始学习课文,然后再联系课后提示和课前作者的简历背景,展开地毯式学习,把握好这两部分内容是我们学好课文的关键。最后,在结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挖掘文中的重要段落。在这三遍“攻击”之后,一篇课文就应该没有什么疑点或漏洞了。第三,注重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的学习从考试大纲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文言文和古代诗词在考试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我们在学好白话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古文的学习。在古文中重点考核作家作品知识、部分诗词的背诵以及对文中重要字、词、句的理解等几部分内容。针对这几部分内容:1、“列表比较法”是我们尽快掌握作家作品知识的捷径。比如按作者所处的朝代、社会、地位、主要代表作品、作品的特点、时代背景等几个方面制定出一个大的表格,这样记忆起来就很方便了;2、晨读是一种很好的背诵、理解古文(或诗词)的方法。在使用允许的情况下,每天清晨用半小时去朗读文言文(或诗词),一段时间后便会收到同等时间、环境中最佳的回报,“一天之计在于晨”嘛;3、要想全面系统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段落的古今意思,还是要靠最原始的方法——反复阅读记忆。第四、多做、多写、多练、把握好冲刺阶段大多数自考生可能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当你全面学习课文后,也该临近考试了。在紧要的冲刺阶段,一套完整的模拟试卷是不可或缺的复习资料。认真做好每一道复习题,并善于从每一份试卷中查找不足,总结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试卷,洞察考试趋向是我们复习的关键。作文,是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想顺利的通过该科目的考试,就必须具备较好的写作功底。当然,这种功底只能靠自己平时多看范文(或者写作指导之类的书籍),同时要求自己多写、多练。也只有自己多看、多写、多练,才有可能在考场上获得灵感,获得超常成绩。

语文就是三种,阅读理解,写作,文言文,从这三个角度做好就没有问题

~莫要拍砖~ 这位仁兄,看文言文,看不懂整篇就看问题上问的找有关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文言文里一般都有几个词经常出现,很重要,这类词要搞懂,基本上大概意思就出来了,再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看不懂也得看懂”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说的,其实还是要多积累,像 虚词 这类的,我们老师很注重积累,练习册上的所有文言文都当课本上的文章讲。

倒装句什么的. ++++++++++++++++++++++++= 以下是我从网上搜到的,希望对你有用~ 一、在日常学习中,要养成自觉阅读大量文言文的良好习惯,认真积累文言知识,善于疏通文言语句,注重培养文言语感,深度探究文本意蕴。 二、认真钻研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过的“古文阅读题”,寻找解题规律。

三、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把握内容要点与行文层次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做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词,定主宾;明语法,辨句式;明修辞,巧判断。

=======================(后边的不喜欢就直接无视掉。)

最后我想说:其实没什么技巧,真有技巧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像那些高手们,可能你问他怎么做,他也说不出来,任何东西都是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都花费了时间的就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当我们学习时,往往只有几句话,就概括了其含义,我们是不可能真正一下子就懂得,因为王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穷尽一生悟道,在经历了人生的叠嶂起伏后,才得出的道理,不是几个字就能概括得了的。

学文言文也是一样,虽然用不了几十年,但不下一番功夫是不会有好成绩的,这就是所谓‘技巧’。

首先要打好基础,推荐读自学考试的〈古代汉语〉(要全国的,不要北京的)或王力先生著〈古代汉语〉,然后准备几本工具书,如〈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广泛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要以先秦2汉文章为主,帮你依次推荐几本,〈聊斋志异〉〈古文观止〉(最好是带白话翻译和注解的)〈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庄子〉〈史记〉读完史记,你的古代汉语水平至少等于汉语言专业本科生水平啦.读古代文章一定要注意几个要点: 一、要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只有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风土人情,才能更容易的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要知道作者的生平简历。

这个不比当代的人的文章,你好理解他的社会心态和人生观,因为我们都处在同一时代;但是古文就不同,古代人和你的视角明显不一样,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很重要。 三、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文法。

这个比较专业了,不过在现在的语文高中课本上可以找到。比如一些古文中特有的文法现象,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

四、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汉字。比如通假字现象,异读现象等等。

比如很常见的“不亦说(悦)乎”。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不要觉得学古文很受累 用心去感受先贤的智慧 相信你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

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

“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

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

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

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

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

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

我的古文还不错,高中在古文方面都不会丢太多分~~先介绍下我的经验哈~~1、上课笔记要做好,几乎每次考试都要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上课把老师的笔记做好,下课多看一下,有点印象,最好是可以结合在句子中解释。

其实到高考复习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多题都差不多,只要多看几次都能猜到下面会怎样出题。2、稍微练习点习题。

其实根本不需要像别人说的每天做题,那样不疯才怪。都知道那东西不好玩,所以真正会练的人在真的不多,你只要每周做三到四篇就相当不错了,但要坚持一段时间哦~~3、看到一篇新的文言文,你可以试着翻译下,有时候偶尔猜到的东西会记忆深刻哦~~。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

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1.既然说理解 那就是让你写出它的含义和作用.比如是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你就先说出它是通过(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套用官话)地表现出了.2.赏析句子就是像第一题那样3.词语有的是夸张 有的是别的 比如比喻什么的你可以写运用了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总之,如果是比喻 必须有“把.比作.,生动形象.”4.这个好处 可以理解为作用 可以说是紧扣中心我觉得你的理解太狭隘了 “理解”和“含义”“作用”在语文里,其实是一个意思 因为你理解到的,就是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不懂可以继续问 平时多听听、多看看别人怎么点评,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

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一 . 解题步骤 1. 快速阅读全文. 首先要跳过空格不看选项,快速地阅读全文一至两遍,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掌握大意.如果是故事性的文章就要抓住其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及结果.快速阅读时宁粗勿细,切忌只盯住一个句子仓促解题,这样势必因胸无全局而误入歧途.快速阅读时,还要注意找出关键词,这些词在文中起支撑骨架的功能,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故事的线索. 2. 有根据地选词填空. 在掌握文章大意后,再阅读全文(包括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同时进行逐个选词填空.在选词时要注意观察,对空格前后部分句子作深入分析,分析空格在句中的意思及句法功能;要寻找启示,进行逻辑推断.如短文难度较大,尤其是难于选词时,从本句的前后观察中一时尚不得要领,就要进一步扩大到上下文分析,依据短文自身完整的语言环境进行合符逻辑的推理、判断,从而使所选的每一项都有依据. 3. 还原检查,突破难点. 完成选择后,将答案代入短文,再从头到尾看一至两遍.看是否顺理成章,独立成一篇短文且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从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检查无误后便可完成,否则就得重新选择. 二 . 解题技巧 1. 重视首尾句. 完形填空所选短文一般无标题,但首句通常不设空格,它很可能是文章开篇的重要交待,为预测全文大意提供重要信息.尾句往往是段落的灵魂.首尾句往往是段落的主题句,在主题句中,一般可能出现文章的背景知识,故事性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等,抓住并理解主题句对通观全文有很大的帮助. 2. 先易后难. 可首先选出那些只要根据上下文就能确定的、直接的、明显的答案,即固定词组、常见句型或明显的语法结构等.对于生疏的人名、地名以及次要的修饰语可暂时搁置.假如某个空格太难而一时把握不准该选哪一个,还是先把它放在一边进行“冷却”,把容易做的全部做好,这样就增强了信心,同时也降低了考题的难度,有利于难题的不攻自破. 3. 充满信心,集中精力. 答题时头脑中切忌出现自己“解不出”、“做不完”或“看不懂”等坏信号,若那样就很可能导致惨败结局.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可使答题一气呵成,既有利于答题效率的提高,又能保证答题的准确性. 三 . 答题需注意的地方 1. 选用词汇方法. 动词与介词或副词的固定搭配,如: put on, go out .介词与名词的搭配,如: in the evening, on the evening of Christmas Day .副词与形容词的选用常常要考虑上下文所表达的意思而定.连词的选用要从句子结构及上下文关系来考虑,如: not only … but also, not … until, so … that .其他固定搭配词组.如: quite a few, or so 等等. 2. 语法方面. 解题中要注意时态(主句与从句)、语态及主谓一致等方面. 3. 全文表达的中心思想方面. 一般来说,任何一位作者在行文时都紧紧围绕他早已确定的中心思想.如果考生能尽快归纳出中心思想,并牢记在心,然后,着重注意单句与中心思想的关系,再去填空就不难找到正确答案.尤其对生词及难句的推测要围绕中心去想.不要一下子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空白处,而忽略其与全句、全文的关系,或单凭自己的想象而偏离主题,尤其要注意适合单句的选择未必适合全文.。

自学考试文言文难嘛

自考的考试难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自考是考完专业的所有科目就可以毕业,最快是一年半可以考完所有的科目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属于文科的专业,比较多的是背诵和理解,要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学起来不会很难,但是要是基础比较差的,汉语言文学会学到的文言文,是真的头疼。不过我在他们这里自考的时候,老师有帮我们整理知识点,我们考前的时候背一背考试的问题也不大。

语文提分慢,除了文言文。要提高文言文,上课听课是很重要的,平时练习也很重要。而那些语文练习册里,总结的实词意思,看看就好,你记不住,也没办法灵活运用。你应该准备一个语文笔记本(最好活页本),然后在平时练习文言文的时候,把平时做题见到和上课老师讲到的古文字词和它的意思写下来。然后下次如果再见到同样的古文字词,但是又有不同的意思,就在第一次写的之后再补上去。我的笔记中,有很多古文实词,它们往往有很多种意义,但这不是我一次就写全的,而是通过做题遇到的含义,一次一次补全的。这样的笔记,记忆深刻,而且自己能运用到做题之中。前面讲的是实词,而一些虚词和顾问句式结构,自己很难总结,就一定要看练习册上的总结。一般他的总结后面都是有例子的,尽量去理解和记忆。我中午的时候,会有20来分钟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我做一篇文言文。这样做了一个月,以后考试中的文言文,所向披靡。在此顺便介绍几个考场技巧:在考文言文的时候:1、如果你们看到后面选择题中有类似于“下面对于原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这种问题,先看一看选项,下面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不对,其他的就可以帮助你理解原文。2、先看让你翻译的句子和字词,然后再回去看原文,看的时候把需要翻译的地方划出来,一来提醒自己注意,二来往往需要翻译的句子都是本文故事情节的关键所在。

重庆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是热门专业,该专业不仅可以考公,而且毕业后还可以当老师,所以有很多人选择,那么重庆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难不难?有哪些优势?来了解一下!

一、重庆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难不难?

不难,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重庆属于文科专业,主要以背诵记忆为主,没有计算方面的试题,所以相对来说难度并不大,通过几率还是很高的。自考生平时多看教材,了解考试大纲内容,熟悉掌握知识点,是容易通过的。

二、重庆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优势:

1、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科目少,就11科,适合在职人员也适合在校生。

2、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考公,考编的热门专业,能考公务员偏文职的岗位,考小学及初中的教师编制。

3、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是成人教育中社会认可度最高的,仅次于统招。

4、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历还可以考资格证书,初中教资,小学教资,幼儿教资都可以。

5、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一考2个证书,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申请学位要求的条件也低。

三、重庆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具体怎么复习?

1、熟读教材,自考试题题型分值固定,知识点覆盖面大,涉及教材的各个部分。熟读课本,答案在教材的注释和讲解中。如:文言文翻译和重点题讲解。自考不考教材以外的内容,说得越清楚越明白的知识点考得越多,教材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

2、了解命题大纲和考试大纲。学科不同题型各有不同,了解题型把握要点,对掌握知识应对考试有预想不到的好处。命题范围在大纲中有明确规定,是把握考试重点明确复习方向的依据。仔细揣摩复习应对是提高及格率的保证。

3、多练习一下往年的真题,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考能力,明确掌握知识的程度,增加自信心,清楚复习的方向。有时上一次考过的试题原题是下多次考试的试题,考前碰碰运气也很重要。

4、任何学科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概念体系之上。关于概念的记忆,其实没有这么诀窍,概念的理解程度,与个人对学科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是成正比的。所以大家在复习汉语言文学这一门专业时也应该做到反复记忆,加深理解。

5、考前三天,应全面检查一次复习内容,对一些未掌握、未记忆的内容要补缺,弄懂补记,不留缺口,不能有侥幸心理,考前1天,不能迟于晚上十点睡觉,以保持考试日精力充沛。

你好,很高兴解答你的问题。自考的难度主要在于坚持,汉语言文学相比其他专业而言,不考数学和英语,因此考试的难度较低,所以自考难度不大,坚持、根据老师的课程规划学习就可以考试通过。希望会对你有帮助,同时也希望在咱们这里可以帮你学有所成。

自学考试文言文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各组字中,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只逐戒武 B.修腾徒切 C.曰亦甘刃 D.取莫狱祭 2.下列各组字中,形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胜月誊 膝 B.地吐徒坠 C.嬴赢羸蠃 D.衷衰裹裏 3.下列各组字中,属繁简字的一组是( ) A.罢疲 B.避辟 C.煖暖 D.爱爱 4.《逍遥游》:“斥安鸟 笑之曰:‘彼且奚______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空格内应补入的词请从下列同义词中选一个( ) A.往 B.之 C.去 D.适 5.下列各句中加 词用其本义的一句是( ) A.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女桑。 B.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C.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6.《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句中“倡优”的用法是( ) A.名词作主语 B.名词作前置宾语 C.名词作状语 D.名词作谓语 7.《郑伯克段于鄢》:“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句中“以”的词性属( ) A.介词 B.连词 C.语气词 D.语气副词 8.《论语 公冶长》:“子曰:‘盍各言尔志 ’”句中“盍”的意思是( ) A.同“盖” B.同“何不” C.同“何” D.同“曷” 9.下列各句中,含被动句式的一句是( ) A.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D.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10.下列各句中,“请”用作表敬副词的一句是( ) A.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B.及庄子即位,为之请制。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玄(谢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词中,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的是( ) A.江 B.臭 C.驰 D.色 E.丈夫 2.下列各组词在上古属同义词的有( ) A.皎皑皙 B.坐跪跽 C.给予与 D.侵袭伐 E.行走亡 3.《冯谖客孟尝君》:描写冯谖“倚柱弹其剑而歌”,紧接“长铗归来乎”后面的语句有 ( ) A.食无鱼 B.居无庐 C.出无车 D.无以为家 E.无以为宇 4.下列句子中加 的语词属联绵词的有( ) A.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B.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C.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D.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E.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5.《老子》:“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句中意动用法的词有( ) A.上 B.下 C.先 D.重 E.害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句中“党”是______的通假字:“常”是______的通假字。 2.《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其中“归”的读音是_______,“诸”是_______的合音字。 3.《孟子》:“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其中“岁”指_______,“兵”指_______. 4.《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其中“鼓”的词性属_______,“说”后来写作_______. 5.《田单列传》:“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其中“乐”的读音是_______,有“隙”的意思是_______. 6.《始得西山宴游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其中“日”的意思是_______,“穷”的词性属_______. 7.《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其中“辄”的读音是_______,“曾”的词性属_______. 8.律诗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如七律首联出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其对句的平仄格式就是_______. 四、语词解释题(解释加______语词,每组语词2分,共20分) 1.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其又何尤: 曷其有极: 2.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人或说: 都以霸: 3.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疏属: 市掾: 4.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市贾不贰: 莫之或欺: 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女弱女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愁予: 木叶下: 五、古文标点题(为下面一段古文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本大题10分)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六、古文今译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事亲孝,与士信……分别有让,恭俭下人。 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3.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5.[圣王]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七、古文阅读题(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本大题共20分)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 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 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一)解释文中加______语词:(10分) 1.蹴琨觉: 2.纠合骁健: 3.遭残贼: 4.命将出师: 5.击楫而誓: (二)指出文中的判断句(4分) (三)指出文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语句(4分) (四)指出文中含形容词使动用法的语句(2分)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古代汉语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53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D 3.D 4.D 5.A 6.C 7.B 8.B 9.A 1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ACD 2.ABD 3.ACD 4.ACE 5.DE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傥 尝 2.kuì 之于 3.年成 兵器 4.动词 悦 5.yuè 有裂痕(有隔阂,不和睦) 6.每日(每天) 动词 7.zhé 语气副词 8.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语词解释题(每组语词2分,共20分) 1.其又何尤:难道又怨谁呢 曷其有极:哪里才有尽头 2.人或说:人们中有的劝说 都以霸:定都(建都)并建立霸业 3.疏属:远房亲属 市掾:管理市场的属员(辅助人员) 4.市贾不贰:市场上的价格不会两样 莫之或欺:没有人欺骗他 5.愁予:使我发愁 木叶下:树叶坠落 五、古文标点题(每错2处扣1分,扣完10分为止,不倒扣,共10分)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沛 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 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六、古文今译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事奉长辈亲人孝顺,交往士人讲信用……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为人恭敬约束对人谦虚逊让。 2.我听说掌管国家的君主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忧虑没有好名声。 3.因此圣人不期求学习古代,不效法那些一成不变的措施,研究社会的实际情况,据此对它采取措施。 4.燕国的军队被扰乱逃跑,齐人追击败逃的敌人,所经过的城邑都背叛了燕国重回齐国怀抱。 5.〔圣王〕不是能耕种而供给他们吃的,织布而供给他们穿的,而是为百姓开发那物资财富的途径啊。 七、古文阅读题(共20分) (一)解释文中加______语词(每组语词2分,共10分) 1.蹴琨觉:用脚踢醒刘琨 2.纠合骁健:集合强壮的兵马 3.遭残贼:受残害 4.命将出师:命令将领出兵 5.击楫而誓:敲击船桨而发誓 (二)指出判断句(4分)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此非恶声也 (三)指出名词用作动词的语句(4分) 自相鱼肉 (四)指出形容词使动用法的语句(2分)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下面对“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临”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 A.面对 B.临视 C.哭悼死者 D.从高处向低处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 A.德之不脩,学之不讲.[讲:讲解] B.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憋闷, 积] C.多行不义必自毙。[毙:死亡] D.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逆:违背] 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 A.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B.敢问以国报隹谁者奈何 C.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A.响:回声—声音 B.色:脸色—颜色 C.狱:案件—监狱 D.坟:土堆—坟墓 7.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 A.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伯牛有疾,子问之。 B.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C.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D.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10.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其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是( ) A. 怕乎无为,澹乎自持。 B. 子为父死,亡所恨。 C.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 D.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11.下列句子,“之”连接主谓结构的一句是( ) A.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蝨. C.姜氏何厌之有 D.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 抑亦盗跖之所筑与 12.“君为我呼入”句中的“为”字,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 ) A.动词,作谓语。 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13.“太后之色少解”的“少”字,其词性是( ) A.形容词 B.副词 C.名词 D.动词 14.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 ) A.射之,豕人立而啼。 B.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踵门而告文公。 15.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於”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 A.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乱於治;迷於言,惑於语. B.臣之客欲有求於臣。 C.上古竞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 D.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16.下列句子,具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 A.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 D.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7.下列句子,具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C.孟尝君客我。 D.关中阻山河四塞。 18.下列句子,具有前置宾语的一句是( ) A.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B.谁与,哭者 C.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D.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9.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B.楚左君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D.千金,重币也。 2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的“莫”字,其词性是( ) A.副词 B.名词 C.形容词 D.无定代词 2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简化字的是( )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C.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D.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22.下列句中的“诛”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 A.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B.於予与何诛 C.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D.不诛之则为乱. 23.下列各组汉字,形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条 倏 脩 修 B.谷 毂 彀 縠 C.胜 腾 誊 滕 D.旗 施 旌 旂 24.下列各组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 ) A.甘 朝 问 篇 B.即 戒 鸣 及 C.行 莫 亦 大 D.雷 遘 集 各 25.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 A.词诠 B.经传释词 C.说文解字 D.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6.《诗经 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后面的诗句,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A.七月在宇,八月在户,九月在野,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B.七月在户,八月在野,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C.七月在野,八月在户,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D.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27.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 ) A.仄起仄收式 B.仄起平收式 C.平起仄收式 D.平起平收式 28.古代注疏在辨析意义相同或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常用的注释用语是( ) A.谓之 B.谓 C.犹 D.之为言 29.根据教材所标注的古音,对“大宛、吐蕃、莫邪、仆射”标音全对的一组是 A.Dàyuān Tǔbō Mòxié pūyì B.Dàyuān Tǔbō Mòxié pūshè C.Dàyuān Tǔfān Mòyē pūyì D.Dàyuān Tǔbō Mòyē pūyì 30.在“宣子说,乃轻币”句中,“说”字后来通常用“悦”代替,下面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说”字的情况相类似的一句是( ) A.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C.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饟。 D.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在《诗经 七月》中,“十月”之后出现的词语有( ) A.纳禾稼 B.获稻 C.亨葵及菽 D.纳于凌阴 E.塞向墐户 3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联绵词的是( ) A.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B.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C.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D.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33.下列各组词在上古属于同义词的有( ) A.追—逐 B.贫—穷 C.省—视 D.盗—贼 E.更—改 34.下列各组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结构都具备的有( ) A.末 然 人 牧 B.凤 亦 焚 徒 C.上 燕 徒 闻 D.车 采 灸 逐 E.羊 亦 佞 鸣 35.下列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文意的是( ) A.《楚辞 离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 B.《诗经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郑笺:“视鼠有皮,虽处高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C.《诗经 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逹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D.《左传 隐公元年》:“不义不暱,厚将崩。”孔颖逹疏:“高大而坏谓之崩。” E.《诗经 采薇》:“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 36.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县官: 3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 38.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书: 39.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患: 40.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忄瞿奔辟而忝两君。 忝: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 41.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为: 42.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是: 43.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或: 4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孰与: 45.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所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古今意义,并以此为例,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词义色彩上发生的变化: (1)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3)冯唐已老听吹嘘。 (4)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6)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47. 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本义是昏暮,但是它主要被借用来表示语言中的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什么)”,昏暮的意思后来用“暮”字表示。“夫”字的 本义是成年男子,但是它同时也被借用记录语言中的指示代词,如“夫执舆者为谁”。“疲”字的本义是疲劳,但古书里疲劳的意思常用“罢”来记录。请分析一下 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共同点及区别。 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癸酉,师陈于鞌。丙阝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48.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49.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50.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51.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52.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六、古文标点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53.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 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秦穆公使贾人载盐,微诸贾人。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将车之秦。秦穆公观盐,见百里奚牛肥,曰:“任重道远以险,牛何以肥也 ”对曰:“臣饮食以 时,使之不以暴。有险,先後之以身,是以肥也。”秦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具沐浴,为衣冠,与坐。公大悦。异日,与公孙支论政,公孙支大不宁,曰:“君耳 目聪明,思虑审察,君其得圣人乎 ”公曰:“然。吾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公孙支遂归,取雁以贺,曰:“君得社稷之圣臣,敢贺社稷之福。”公不辞,再 拜而受。明日,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里奚,曰:“秦国处僻,民陋以愚无知,危亡之本也。臣自知不足以处其上,请以让之。”公不许.公孙支曰:“君不用宾相 而得社稷之圣臣,君之禄也;臣见贤而让之,臣之禄也。今君既得其禄矣,而使臣失禄,可乎 请终致之。”公不许.公孙支曰:“臣不肖而处上位,是君失伦也。 不肖失伦,臣之过;进贤退不肖,君之明也。今臣处位,废君之德而逆臣之行也。臣将逃。”公乃受之。故百里奚为上卿以制之,公孙支为次卿以佐之也。 (一)54.从文中找出两句宾语前置句,并说明它们前置的类型 (二)55.从文中找出两句判断句,写在下面(如多写,评分时只取前两句) (三)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 56.任重道远以险. 57.臣饮食以时,使之不以暴。 58.吾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 59.进贤退不肖,君之明也。 (四)说明文中加着重点号词的词性和意义(若无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6分) 60.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 以: 61.使将车之秦。 之: 62.有险,先后之以身。 之: 63.敢贺社稷之福。 敢: 64.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里奚。 致: 65.民陋以愚无知,危亡之本也。 以: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古代汉语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53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A 3.C 4.B 5.D 6.D 7.D 8.A 9.C 10.D 11.A 12.C 13.B 14.A 15.A 16.C 17.A 18.A 19.C 20.D 21.A 22.B 23.D 24.B 25.D 26.D 27.A 28.A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 32.BD 33.ACE 34.AE 35.AB 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6.县官:汉代对天子或朝廷的称呼。 (答“天子”、“皇上”、“朝廷”都算对) 37.待:凭藉,依靠。 38.书:文字。(或:认字,写字) 39.患:担忧,忧虑。(或:畏惧) 40.忝:辱。使蒙受耻辱(或带来耻辱)。 41.以:介词。为:动词。以为:把………作为。 42.代词(或“指示代词”) “这”(或“此”)(或“起复指作用”)。 43.或:无定代词。 有人。 44.孰:疑问代词。与:介词。 孰与:表示比较,这句中意为“何如”、“哪里比得上”。 45.所:代词(辅助性代词)。以:介词。 “所以”在本句中意为“用……方法”、“用……手段”。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6.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中性词;现代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带贬义。 下流:地位低下,处境低下,中性词;现代指品德恶劣,贬义词。 吹嘘:替人宣扬、称扬,中性词:现代指说大话,贬义词。 爪牙:古代用于人,指得力助手,褒义词;现代指走狗帮凶,贬义词。 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贬义词;现代为中性词,在“锻炼意志”等场合还含有褒义。 上述实例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变化,有的从原来的中性词发展为贬义词。也有的从原来的贬义词变为中性词或褒义词。 47.共同点:“莫”作无定代词。“夫”作指示代词,“罢”表疲劳的“疲”都是假借现象(或同音假借)。 区别:“莫”借作无定代词为本无其字的假借;但“莫”字的本义由后起字“暮”承担。“夫”借作指示代词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夫”字兼表本义和借义(或未造后起字。)。 “罢”借作“疲”为本有其字的通假(或假借)。 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8.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 49.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 50.如果有地势不平(或“难行”)的路,我一定要下来推车,你难道知道这些情况吗 51.怎么能由于伤重而坏了国君的大事呢 52.(张侯)把右手所持的缰绳并握在左手中,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击鼓。 六、古文标点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邹 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 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西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 (一)54.牛何以肥也?(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 是以肥也。(“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二)55.本文中的判断句有:危亡之本也;君之禄也;臣之禄也;臣之过;君之明也。 (三)56.(车子)负载很重,路途遥远又不好走。 57.我按时给它(牛)喂食喂水,并且不用粗暴的手段役使它。 58.我喜欢那百里奚说的话,他像是个圣人(贤明、明智的人)。 59.举用有贤能的人,黜退不贤的人,是您圣明的体现。 (四)60.以:介词,用。 61.之:动词,到…去。 62.之:代词,作宾语(指牛)。 63.敢:副词,表谦敬。 64.致:动词,交出。 65.以: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相当于“而”)。

  •   索引序列
  •   自学考试文言文
  •   自学考试语文文言文阅读
  •   自学考试文言文写作
  •   自学考试文言文难嘛
  •   自学考试文言文题目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