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学考试教育学重点

自学考试教育学重点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教育学重点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教育学重点

第二章 学校 一、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多,所占分值较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重点掌握。从题型来讲以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为主。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 学校概说 「识记」 (一)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领会」 (一)学校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第二节 学校文化 「识记」 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领会」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三节 学校管理 「识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 2、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3、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 4、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 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领会」 (一)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1、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2、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3、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 4、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 5、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二)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3、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4、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中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一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中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中小学规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中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 「例题·单选题」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 A.教师的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 B.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 C.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 D.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 「答案」D 「解析」此题目考查了中小学管理中学籍管理的内容。 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 「领会」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中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 (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2)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3)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学自学考试重点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第二章 学校 一、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多,所占分值较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重点掌握。从题型来讲以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为主。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 学校概说 「识记」 (一)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领会」 (一)学校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第二节 学校文化 「识记」 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领会」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三节 学校管理 「识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 2、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3、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 4、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 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领会」 (一)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1、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2、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3、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 4、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 5、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二)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3、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4、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中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一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中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中小学规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中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 「例题·单选题」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 A.教师的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 B.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 C.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 D.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 「答案」D 「解析」此题目考查了中小学管理中学籍管理的内容。 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 「领会」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中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 (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2)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3)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自学考试体育教育学重点

自考体育专业是比较简单的,如果是自考专科,基本上就是一些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很简单,心理学本科学校有: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

自考体育技术专业都考什么

体育教育专业自考学科为中国近现代史规划纲要、马克思现实主义基本概念总论、田径运动、运动训练学、体育手机游戏、体育科学研究基础理论和方法、体育教育、篮球赛、体操(二)、体育制图、英文(二)、体育健康保健学、体育史、体育企业管理学、体育市场营销、网球、健身操、乒乓球赛、网球、有氧舞蹈、网球(实践)、有氧舞蹈(实践)、体育文化教育论文、田径运动(实践)、体操(二)(实践)、篮球赛(实践)。

体育自考有什么科目?

体育自考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邓小平基础理论总论;法律基础知识与品德修养;语文(专);教育(一);英文(一);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健康教育知识;体育社会心理学;院校体育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田径运动;体操;体育运动(足、篮、排);传统武术;教育实习6周。

自考体育大学本科专业学校有哪些

1、技术专业体育学校: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军体院)等。

2、师范类院校有体育更专业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

以同乡会版本号为例子,因2022年心理学成绩还没发布,故临时还是要以2021年心理学大学的排名

为例子吧!

1、北京师范大学:全国第1名。

2、北京大学:全国第1名。

3、华南师范大学:全国第3名。

4、华东师范大学:全国第3名。

5、西南大学:全国第5名。

6、清华大学:全国第5名。

7、浙江大学:全国第7名。

8、华中师范大学:全国第7名。

9、复旦大学:全国第9名。

10、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全国第9名。

自考体育考试本科课程包括:教育学、毕业论文、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等。全国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大学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邓小平理论概论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语文(专); 教育学(一); 英语(一)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 健康教育; 体育心理学 ; 学校体育学 ;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 田径 ; 体操 ; 球类运动(足、篮、排); 武术 ; 教育实习6周。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学重点

学前教育自考重点是什么?1、必考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前游戏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比较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毕业论文。2、选考科目儿童文学名著导读、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英语(二)、美育基础、普通逻辑。3、加考科目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注,考生报考的院校不同,其考试科目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考试科目以当地考试院或报考院校公布为准。自考学前教育如何备考?一、熟读自考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学习以教材为主,这是无疑的。新学一门课程应先通看教材,用笔勾划自认为重点的句子和内容。有时间的话尽量看得细一些,这一阶段不必一定要作记忆,而是理解为主。在学习自考课程时,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工具,考试内容都在教材里。拿到教材后,考生要通过翻看目录、大纲等,对该门课程有一个初步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将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巩固。二、利用学前教育自考专业复习资料理解教材之后看看复习题、做做模拟试题,通过记忆力。三、利用学前教育自考专业真题真题对于自学考试的复习也是十分重要的,不是为了找重合的题目,而是从历年真题中掌握出题的规律,而且通过练习真题大家也能够更明白自己哪里没有复习到位,然后才能够有的放矢,更好的抓紧有限的时间,提高复习的效率。另外进行真题练习时最好是按照考试规定的时间来做,这样的话能够模拟考试时的压力,以求客观的反映自己的水平。通过模拟测试来判断自己的水平是否已经到达了考核标准。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比较学前教育00401自考重点如下:

1、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目的、对象、方法、特征。研究目的:借鉴他国学前教育经验,改进本国学前教育实践;另一方面向外国介绍本国学前教育成就经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研究对象:从研究领域(范围)来说,涉及学前教育的警个领域。

研究方法:调查法《参观访问法、现场研究法、问卷法):文献法:比较法(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分析法特征:开放性、跨科学性、可比性。

2、学前比较教育的意义P16。加深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吸取外国学前教育的经验教训,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借鉴。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3、学前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学前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以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全面考察学前教育,而非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研究和分析问题。研究学前教育与政治。

以动态、发展的观点考察学前教育,而非静止、凝固不变的观点研究分析问题;研究必须适当追溯历史,搞清学前教育的来龙去脉:同时高瞻远瞩,展望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用实践标准检验学前教育理论,而非主观想象来分析判读问题实践原则,一是收集真实可靠的资料,科学分析:二是研究后得出的经验、规律等必须回到实践中检验。外国的新的学前教育制度理论并不一定好而合理。只有实践证明有良好效果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东西。

教育学自考重点

教育学自考考什么? 1.必考科目:毛概、马经、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外教育简史、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学毕业实习 2.选考科目:英语、认知心理、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 3.加考科目:教育学(B)、心理学(A)、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学校管理史 教育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1)新技术教育领域 这主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包括去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授教育技术学课程以及去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做教育技术人员及网络教育。 (2)中小学里做管理人员或教师。 中小学校,现在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别缺乏,而且随着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比较稳定,越来越多教育类专业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小学校。 (3)出版社、报社,出版社 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比较教育自考重点是什么?

1.重要代表人物:

(1)【法】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著有《关于比较教育工作的纲要和初步意见》(1817年)是比较教育诞生的标志。主要观点:认为比较教育应该对欧洲各国当前的主要教育机构、教育制度、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比较分析,吸取各国的经验,从而为教育改革提供改进的意见。

(2)【美】康德尔:著有《比较教育》认为“比较教育是教育史研究的继续,它把教育史研究延伸到现在,以阐明教育和多种文化形式之间必然存在的密切联系”。

(3)【英】汉斯:提出“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比较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代表作:《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

(4)【日】冲原丰:“比较教育学是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把两个以上国家的教育,以现代化为中心进行比较研究,是一门包括外国教育学在内的学科。”

(5)【苏联】索科洛娃:“研究当前世界中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的和个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揭示他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哲学基础,以及民族的特点”。代表作:《比较教育学》。

(6)【中国】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解释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代表作:《比较教育学》。

2.比较教育定义:

比较教育是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当代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以及国际社会的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建构关于外国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文化理解,探讨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的教育研究领域。

3.学科性质:

黎成魁认为,“比较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

自考教材如何购买

1、找考试院购买

(1)考试院有公布购买渠道的

部分省市考试院有公布当地自考教材购买渠道,如:线上商城、线下商店。考生按照考试院公布的信息进行访问购买即可。

(2)考试院没有公布购买渠道的

部分省市考试院没有公布自考教材购买渠道的,考生自行去网上各大商城、或者找认识的自考学姐、学长购买相关教材即可(切记对照考试院公布的当年自考考试大纲、教材目标安排表购买)。

2、各大商城(某宝、某当、某东、某鱼)

3、往届学姐学长

Tips:购买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对照考试院当年公布的考试大纲、教材目录来购买,以免错过最佳复习时间;以及教材不建议一次性全部考试科目购买完毕,建议当次考哪些科目就购买哪些教材。

  •   索引序列
  •   自学考试教育学重点
  •   教育学自学考试重点
  •   自学考试体育教育学重点
  •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学重点
  •   教育学自考重点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