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文选序的译文: 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上书谏吴王(参考译文) 我听说“能够行为完美无瑕的人一定会昌盛,做不到的人就会灭亡。”舜没有立锥之地,而拥有了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那么大的村落,而能够在诸侯之间称王。汤武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上天日月星辰运行正常,没有发生特异的自然现象,对下不伤害百姓的心,是因为用仁政来治理天下。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忠臣不惧怕杀头而(对君主)进行直谏,处理事情没有缺漏或错误的谋划,功绩流传万世。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献上愚笨的忠心,希望大王对我的话稍微考虑一下以表现您的怜悯之心。 用一根线的负担,系起千钧的重物,上面悬挂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面靠着不可测度的深渊,虽然我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担心线将断绝。马就要受惊,却去击鼓惊吓它;系物的线将要断绝,又给它增加重量。系物的线在高处断绝,不能在接好;重物掉进深渊,不能在把它取出来。形势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能否避免祸患只在一念之间,当中连一根头发都容不下。假使能听从忠臣的话,所有的行动一定能够免于灾祸,如果一定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比累起的蛋还危险,比登天还难。改变自己的做法,比翻过手掌还容易,比泰山还安稳。现在要享尽天赐的寿数,享尽无穷的乐趣,终保王侯的威势,不从做翻掌这样的事情出发,来得到像泰山那样的安稳,却要趁着累卵的危险,经历登天的困难,这就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 若有人对自己的影子和脚迹有所畏惧,那人欲逃避现实,回首狂奔,结果脚迹愈多愈乱,影子随身在后,追逐得更快,不知在阴暗处歇息一会,影子与足迹自然而然地消失无踪。想让别人听不到,不如不说话。想让别人不知道,不如不做。想让热水凉下来,一个人烧火,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也没有效果,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烧火。不在那里采取决断的措施,却在这边施救,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养由基,是楚国善于射箭的人。距离杨叶百步远,射箭百发百中。杨叶那么大,能够百发百中,可以称得上善射了。可是他射箭的距离,只在百步之内罢了,和我比起来(自己所见甚远),简直不懂得射箭。福的产生有它的开端,祸的产生有它的起始,接受福的开端,止住祸的起始,祸从哪里来呢? 泰山上流下的水能够穿透石头,拉到尽头的井绳可以磨烂井栏。水不是穿石的钻,井绳不是开木的锯,不断的磨损才使它这样。一铢一铢地称,称到一石一定会有差错;一寸一寸的量,到一丈就会有差错。以石和丈来称量,简便又少出差错。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足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这是凭借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打磨砥砺,看不见它的损坏,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於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太山之溜穿石,殚极之(纟冗)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而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磨蹐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不好意思,不大全,将就一下吧)文选序》注释(部分) 序 式观1元始2,眇觌3玄风4,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5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6,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7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8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10微增冰之凛11。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12,变其本而加厉13。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来。自兹以降,源流实繁,邑居14则有凭虚亡是15之作,畋游16则有《长杨》《羽猎》17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18,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19之意既伤,抑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睢》《麟趾》,正始之道著20;桑间濮上21,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自炎汉22中叶,厥23涂24渐异,退传有“在邹”之作25,降将著“河梁”之篇26,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27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28吉甫29有穆若之谈30,季子有至矣之欢31。 1 式观,仰观。 2 元始,起始。 3眇觌,远观 眇 miǎo 【形】 (会意兼形声。从目,从少,少亦声。本义:一只眼小);觌 觌 dí 【动】见;相见 4 玄风,天子清静无为的教化。《文选·虞亮让中书令表>》:“沐浴玄风”。吕延济注:“沐浴天子道教”。 5斯文,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6 书契,指刻在甲骨等上的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7 时义,对时政的见解。旧时铨试官员项目之一。?时代意义。 8 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亦指栈车。《文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吕向注:“椎轮,古栈车。”大辂,亦作“大路”。玉辂,古时天子所乘之车。《书·顾名》:“大辂在宾阶面。”孔传:“大辂,玉。”孔颖达疏:“《周礼》巾车掌王之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是为五辂也……大辂,辂之最大,故知大辂玉辂也。”《礼记·乐记》“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 10 曾,竟,乃。 11 凛 lǐn 形声。从仌(bīng)冰。禀(bǐng)声。本义:剌骨的寒冷 12 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13 变本加厉,原意是在本来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后来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 14 邑居,里邑住宅。亦谓聚邑而居。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田野不辟而饰亭落,邑居五墟而高其郭。”马非百注:“邑居,城市住宅。” 15 凭虚亡是,凭虚,指凭虚公子。晋潘岳《西征赋》,指西宾所以言于东主,安处所以听于凭虚也。 亡是,指亡是公。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后因以“亡是公”指实际上不存在的人物。 16 畋 tián 【动】 会意。从攴(pū)田。“攴”表示手的动作。本义:打猎 17 扬雄《长杨赋》《羽猎赋》 18 匪,非;从流,从谏如流,听从善意的规劝,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 19 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楚辞·九辩》 20 《毛诗序》曰:“《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刘良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 21桑间濮上 桑间,在濮水上,春秋时卫国的地方。相传当时附近男女常在这里聚会。《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台,声色生焉。” 22 炎汉,汉自称以火德王,故称炎汉。李周翰注:“汉火德,故称炎。” 23厥 jué 【代】 其; 24涂,道路。也作“途”。 25。《汉书》所录汉之四言之作,有《在邹诗》一首。 26河梁之篇,指传为李陵所作的《携手上河梁》一诗。关于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产生时代和作者问题。 27 镳 (镳) biāo 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分道扬镳(喻趋向不同)。同“镖”。 28 谓扬其德业。赞其成功也。(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卷第一并序) 29 吉甫,晋应贞字。汝南南顿人,魏侍中璩之子也。贞有《临丹 赋》。帝于华林园宴射,贞赋诗最美。 30 穆若,温和;穆清。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31 季子,季札。见舞招>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

1。文选主要是让你看多了,慢慢的很多古文的意思就会明白。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最好都能大概地看一遍。最起码心里要有个印象。2。有一部分是从书上的文选里出题。3。课后习题我基本上不看。4。有背诵写默写的题。有6分(专科,本科的不清楚)个人觉得,还是要多看文选,看多了很多古文自己也就会翻译了。能大概地理解一篇文章的意思,那么小部分不明白的词汇也可以根据联想推理等弄出来。建议下载个历年试题看看,对题型有个大概了解会比较好。10月份刚刚考过古代汉语,我书都没有全部看完,仅仅看了里面的文选。当时也是抱着要重考的态度去的,没想到过了。祝你好运!

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正文原文原文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於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太山之溜穿石,殚极之(纟冗)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而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磨蹐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文选序》注释(部分) 序 式观1元始2,眇觌3玄风4,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5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6,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7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8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10微增冰之凛11。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12,变其本而加厉13。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来。自兹以降,源流实繁,邑居14则有凭虚亡是15之作,畋游16则有《长杨》《羽猎》17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18,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19之意既伤,抑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睢》《麟趾》,正始之道著20;桑间濮上21,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自炎汉22中叶,厥23涂24渐异,退传有“在邹”之作25,降将著“河梁”之篇26,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27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28吉甫29有穆若之谈30,季子有至矣之欢31。 1 式观,仰观。 2 元始,起始。 3眇觌,远观 眇 miǎo 【形】 (会意兼形声。从目,从少,少亦声。本义:一只眼小);觌 觌 dí 【动】见;相见 4 玄风,天子清静无为的教化。《文选·虞亮让中书令表>》:“沐浴玄风”。吕延济注:“沐浴天子道教”。 5斯文,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6 书契,指刻在甲骨等上的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7 时义,对时政的见解。旧时铨试官员项目之一。?时代意义。 8 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亦指栈车。《文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吕向注:“椎轮,古栈车。”大辂,亦作“大路”。玉辂,古时天子所乘之车。《书·顾名》:“大辂在宾阶面。”孔传:“大辂,玉。”孔颖达疏:“《周礼》巾车掌王之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是为五辂也……大辂,辂之最大,故知大辂玉辂也。”《礼记·乐记》“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 10 曾,竟,乃。 11 凛 lǐn 形声。从仌(bīng)冰。禀(bǐng)声。本义:剌骨的寒冷 12 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13 变本加厉,原意是在本来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后来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 14 邑居,里邑住宅。亦谓聚邑而居。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田野不辟而饰亭落,邑居五墟而高其郭。”马非百注:“邑居,城市住宅。” 15 凭虚亡是,凭虚,指凭虚公子。晋潘岳《西征赋》,指西宾所以言于东主,安处所以听于凭虚也。 亡是,指亡是公。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后因以“亡是公”指实际上不存在的人物。 16 畋 tián 【动】 会意。从攴(pū)田。“攴”表示手的动作。本义:打猎 17 扬雄《长杨赋》《羽猎赋》 18 匪,非;从流,从谏如流,听从善意的规劝,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 19 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楚辞·九辩》 20 《毛诗序》曰:“《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刘良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 21桑间濮上 桑间,在濮水上,春秋时卫国的地方。相传当时附近男女常在这里聚会。《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台,声色生焉。” 22 炎汉,汉自称以火德王,故称炎汉。李周翰注:“汉火德,故称炎。” 23厥 jué 【代】 其; 24涂,道路。也作“途”。 25。《汉书》所录汉之四言之作,有《在邹诗》一首。 26河梁之篇,指传为李陵所作的《携手上河梁》一诗。关于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产生时代和作者问题。 27 镳 (镳) biāo 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分道扬镳(喻趋向不同)。同“镖”。 28 谓扬其德业。赞其成功也。(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卷第一并序) 29 吉甫,晋应贞字。汝南南顿人,魏侍中璩之子也。贞有《临丹 赋》。帝于华林园宴射,贞赋诗最美。 30 穆若,温和;穆清。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31 季子,季札。见舞招>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

自考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遗 wèi 〔动〕 (1) 给予;馈赠 [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 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置币遗单于。

——《汉书·李广苏建传》 裘葛之遗。——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 (3) 送交;交付 [turn over;hand over;pay] 遗赵王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 遗权书曰。

——《资治通鉴》 以书遗操。 (4) 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 (5) 输送 [carry]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 (6) 加给 [add]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诗·邶风》 (7) 另见yí 基本词义 -------------------------------------------------------------------------------- 遗 遗 yí 〔动〕 (1) (形声。从辵(chuò),贵声。

本义:遗失) (2) 同本义 [lose]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

——《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

注:“弃也。” 郢人有遗燕相过书者——郢书燕悦 亡矢遗镞。

——汉·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

——唐·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

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ave out]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abandon] 故旧不遗。

——《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

——《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

留下 [hand down;leav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

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fet]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

注:“忽忘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

——《史记》 (14) 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leave over;hand down] 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

——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

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leave]。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遗泣。

——《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abolish;annul]。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词性变化 -------------------------------------------------------------------------------- 遗 遗 yí 〔名〕 (1) 遗失之物 [lost articles] 高祖取楚如拾遗。

——《汉书》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 姓 (3) 另见wèi 常用词组 -------------------------------------------------------------------------------- 遗案 yí'àn [cases left over by]∶遗留下来需要处理的案件 遗产 yíchǎn [legacy;inheritance;heritage] 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遗臭万载 yíchòu-wànzǎi [bad name for thousands of years;remainforever infamous] 死后臭名一直流传,永远受人唾骂。

亦作“遗臭万年” 遗传 yíchuán (1) [heredity]∶通过细胞染色体由祖先向后代传递的品质 遗传学 (2) [inheritance]∶先人所流传下来的 遗传学 yíchuánxué [heredity;geics] 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存 yícún (1) [leave over] 遗留下来 这些石刻遗存至今已有千年 (2) [historical remains]∶也指古代遗留下来的东西 遗毒 yídú (1) [congenital syphilis]∶病名。又名胎毒 (2) [pernicious influence;evil legacy;harmful tradition]∶过去留下来的有害的思想、风气等 遗范 yífàn [good example set up by our predecessors] 前人树立并留传下来的规范 遗范尚存 遗风 yífēng [custom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余风,余音。

指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特点或某个时代留传下来的风气 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史记·吴太伯世家》 扬郑卫之浩乐,结激楚之遗风。——《淮南子·原道训》 遗腹 yífù [posthumous] 父亲死后出生的。

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

这句话是某年北京自考《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题目。

原文: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臝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於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臝葬。

标准译文:

杨王孙回信说:“听说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自白看着他们的亲人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臝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用缯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果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祁侯说:“说得好!”于是(按杨王孙的遗愿)臝葬。

标准译文都在上面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说开头三段的作用:文章前三段写了父亲在60岁时不想进城和70岁时父亲选好一片地作为百年之后的安身之所,这与父亲后来坚决要进城,确定自己死后要葬在城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赞美了父亲一辈子都在为“我”着想的伟大品格。

附《父亲的遗愿》全文

“时间像个推子,一不小心就把发际线向后推了半尺。”他刚大学毕业那年,回到老家,父亲摸着自己光秃秃的脑袋这样对他说。他脸上虽然笑着,心头却忽地一软。那一刻,他坚定了要把父母接到城里的打算,谈不上让他们享福,但至少在身边有个照应。60岁的父亲却坚定地说“不”,说以他的身体,再劳动个10年根本不成问题。父亲说:“与其去城里拿个木剑练太极,不如拿个锄头在乡下种地。”他想再劝,父亲来一句:“人挪活树挪死,我就是一棵树。”言下之意,去城里等于要命。

转眼父亲就7O岁了。除了偶尔来城里小住,他和母亲多半时间都生活在老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每年春节回一次家,来去匆匆。有一年回家,父亲走在前面,他跟在后面,父子俩一起走到了地头,并肩坐在山脚下,父亲指着一片地说:“百年之后,安身之所。”这里葬着父亲的父亲,父亲选这里为安身之所,他理解。

他不喜欢听父亲说到死,想安慰父亲,却找不到一句合适的话。于是,他忍着眼泪,表了决心:“等我将来死了,就睡在你边上。”父亲愣了一下,说:“等你成了老骨头,得留给你儿子才对。”然后,父子俩就笑了。

生死的话匣,自从这次打开之后,再也没有合上。每次父子相见,父亲都会谈到刚去世的同龄人,老头子的感慨多起来,但好在并不悲观。之前总是不肯请木匠做棺,最终还是默默请人做了。看到新做的棺材,他抱怨:“早早地做这个干什么?怪吓人的。”父亲就笑了:“这把年纪随时都会死,人死了不装起来,才吓人呢。”说完,父亲还幽了儿子一默:“我死了,在进棺之前,你得挠挠我的脚板心,看我还笑不笑。”

一晃又几年过去了,父亲已是满头白发。他回去的次数多了。夏天回一次,春节回一次。虽说来回奔波很疲惫,但心情总是好的。去年冬天,父亲忽然来电话,要来城里过年。他简直是欢天喜地,马上驱车千里回家接人。临行之前,父亲请左邻右舍来家里喝酒,酒桌上的父亲非常骄傲,说这次去城里就不回来了,他要去享儿子的福了……

那年的年夜饭,他和妻子说要在饭店订。母亲说去饭店费钱,她在家里做就是了。一向节俭的父亲,却破天荒要去饭店吃,还点了一瓶家乡的好酒。父亲吃得尽兴,喝到微醺后还哼起了小曲儿。回到家,父亲却冲进卫生间剧烈呕吐。他以为父亲醉了,母亲悄悄说,像这样的呕吐有一段时间了。他一下紧张了,父亲却指着“养胃丸”说:“这药管用。”他便没怎么在意。春节过后,上班下班,转眼春天来了。

那天深夜,他在书房,父亲走进来说,在街边看到花圈店,门口写着“殡葬―条龙”服务,就顺藤摸瓜,坐车去郊区的墓地看了。“嗨,城里的墓地真大。有树有草有花儿的,真幽静。”父亲这样说的时候,他愣了,父亲则像个孩子似的继续唠叨,“我一下喜欢上那地方了,还想着回头死了,当一回城里人……你看行不行?”他没有吱声,父亲声音变小了:“花不了多少钱,有一种树葬,感觉挺好的。你放假后去看一眼,把那树当作是我……”

自始至终,他都没说话,到最后认认真真地点头。等父亲出去后,他却泪如雨下。父亲一天天老去,生死离别的场景越来越紧迫,他预料得到,但却不知道如何面对。

半个月之后,父亲央母亲做了一桌好菜,等着他和妻儿回来。吃完饭,父亲咳嗽了两声,看着他说:“我怕是不行了。”父亲说,他的病,跟村里去世的几个人一样……父亲拉了拉他的手,说:“你妈,我就交给你了。”说完又把他的手,放在念高中的孙子手里说:“我把儿子交给你啦!”

第二天一早去医院检查,已是胃癌晚期。他抱怨父亲一直隐瞒,又懊悔自己怎么就没发现。父亲坚决放弃治疗,理由是“治与不治都得死”。老家得这种病的人,最后都去世了。他没有坚持,因为医生也说,太晚了。

都说落叶归根,他问父亲回不回?父亲摇头,说他想做一回城里人……

按照父亲的遗愿,父亲在一棵松树下长眠。每逢周末,他和母亲都会去墓地坐一会儿。松树还小,父亲的名字刻在小石块上,只有名字,没有生平。父亲分明在那里,他是一棵一天天长大长粗的树,这让他踏实。

有一天,他问母亲,父亲怎么突然想当个城里人?他如何舍得那一口好棺?母亲流着眼泪说:“你爸想让你安心,说你在城里没根儿,他埋在这里,你就有根儿了。他还说,回老家扫墓路途太远,他来了,你就不用长途奔波……”

他想,这辈子父亲从未被打倒过。如果有来生再有缘做父子,父亲也一定是打不倒的吧?因为父亲在倒下之前,都还在想着,怎么撑他这个儿子一把……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原文内容: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原文大意: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

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处偏远,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

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

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

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

古代汉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於”(“于”)字句,“为”字句,“见”字,“被”字句。下面逐一分析。 1、“於”字句 上面讲过,被动句的施事者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於”的作用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於”字的这种用法出现得比较早,据研究材料,西周金文中已经出现。如: (1)矢乍(作)册麦易(赐)金于辟矢。《麦尊》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侯作册,麦被辟候赏赐了金(铜)。 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於”的出现,使被动句在表意上明显凸现,因而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甲骨文中,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有意念上的被动句,全文中出现了有“於”作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但仍有不少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当无形式标志时,主动句与被动句是同形的,容易发生混淆。甲金文意念上的被动句如: (2)鹿禽(擒)。 (3)麦易(赐)赤金。《麦方鼎》 例(2)不会产生歧义,译为现代汉语是“鹿被捉住了”,例(3)就费踌躇了,因为主语为人,既可能是动作的施事者也可能是动词的受事者,根据文意,应是后者,译成现代汉语是“麦被赐予赤金”。不难看出,“於”字对识别主动句被动句起看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主语为人而容易引起混淆时,“於”的有与否就成了主动被动的标志。如: (4)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5)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6)物物而不拘於物。《荀子•天论》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沿人者食於人。《许行》 (8)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於”字句中被动的意义是由及物动词来表示的,而不是“於”本身能表示被动,“於”的作用只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由于“於”字的功用,它一出现之后,后代在容易发生混淆的地方都用“於”了,但还有个别地方仍然主动被动同形,要予以充分注意。如: (9)西域诸国大率士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汉书•西城传》师古注——“服属于匈奴,为其所投使也。” (10)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同上)师古注——“安息以条支为外国,如言蕃国也。” 二例都有“某役属某”,但前例为被动句,后例为主动句,颜师古担心读者理解错,故加以注解。 还应该指出来的是,介词“於”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有时不容易确定。 (11)屈原放逐於楚国。《盐铁论•相刺》 (12)昔司马喜膑脚於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例(11)的“放逐於楚国”可以理解为“被楚国放逐”也,可以理解为“在楚国被放逐”。例(12)的“膑脚於宋”可以理解为“被宋人挖去膝盖”,也可以理解为“在宋国被挖脚膝盖骨”。正因为“於”虽然使主动被动有识别的标志,但也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纠缠不清,所以,当有更好的被动句式产生之后,它就让位于新的更好的形式了。 2、“为”字句 “为”字表示被动时是介词,读作wei(其它介词读wei)。“为”字句最典型的结构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如: (1)卒为天下笑。《鲁仲连义不帝秦》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3)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6)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上述六例中,前二例主语没有出现,中二例主语为人,后二例主语为非生物,可以看出,在主语出现时,主语如果是非生物,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句子被动的性质没有改变,只是变成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已,主语如果是人,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则句子就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了,如例(3)变为“身笑”。 上述被动结构中,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如: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9)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齐晋鞌之战》 上述含“为”的被动句,无论施事者是否出现,其结构都跟现代汉语的“被”字句相同,只要简单地把“为”释成“被”就可以了。 “为”字表被动时后来还发展出“为……所”式,“为字后面的施事者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据王力先进研究,“为……所”式出现于汉代。如: (10)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11)卫太子所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12)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13)复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5)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亡。《史记•李将军列传》 上述六例,前四例施事者出现了,后二例施事者没有出现,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省略,出现的频率远没有前者多。相对而言,“为……所”式只比原来的句式多了一个“所”字,但被动的意味更明显,且没有歧义,故它出现后便成了一种比“於”字还要常用的句式,直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如“为风雪所阻”,“为事实所证明”。而原来那种不用“所”的句式,由于“为”字还有其他意义,有时候会产生歧义,故后来比较少用了,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看到。容易产生歧义的例子如: (16)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17)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16)的“为”可以是介词“替”,可以是介词“被”,还可以是动词“成为”,分别译为“后代一定替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被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例(17)的“为”可以理解为动词“成为”,也可以理解为介词“被”,前者可译为“像我韩信也已成为俘虏了”,后者可译成“像我韩信已经被俘虏了”。正因为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后来被“为……所”所取代。 3、“见”字句 单纯用“见”作被动的被动句结构比较简单,其结构为“见+动词”,施事者不出现。如: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韩非子•说林上》 (3)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5)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只用“见”的被动句,“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上述后二例“见疑”、“被谤”对举,“为戮”、“见疑”对举。 “见”字句如果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需要与“於”字句配合使用,组成“见+动词+於+施事者”的结构。如: (5)臣诚恐见斯於上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韩非子说难》 上述只用“见”的“见+动词”结构,后来产生了另一种新用法,“见”不再表被动,而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有人把这种用法的“见”称为副词)。如: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7)的“慈父见背”意为慈祥的父亲背我而去,例(8)的“或见恕”意为“或许原谅我”。现代汉语的“见谅”、“见怪”、“见笑”还保存了这种用法。由于同一结构可表达两种意思,容易产生歧义,故“见+动词”这种句式后来很少使用。 4、“被”字句 “被”用于被动句是最后起的,大致出现于战国末期,“被”用于被动句是从“被”的动词义“遭受”发展而来的。如: (1)而民不被其泽。《孟子•离娄上》 (2)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末期,“被”字由遭受义发展为表示被动,如: (3)今兄弟被侵,必攻也,廉也;知已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4)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以上“被”字还有明显的动词义,汉以后“被”逐渐虚化,纯粹表示被动,但开始只有“被+动词”的形式,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5)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稍后,才出现了行为的主动者,魏骨之后逐渐得到推行。如: (6)臣被尚书召向。(蔡邕《被收时表》) (7)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被”字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后,“被”字句的基本格式得以完成。由于“被”字句没有歧义,尽管它是最后起的句式,却得到广泛运用,一直用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句式。 从上面我们看到被动句的整个发展情况:开始是主动被动同形,没有形式标志,接着出现了“於”字句,再接着出现了“为”字句和“见”字句,最后出现了“被”字句。由于“於”字句、“见”字句和“为”字句都可能产生歧义,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表意明确,于是这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式终于被被动意味较强且无歧义的“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这是语言发展中优胜劣败的结果。 这知识古代汉语中的一个细节知识,因版面有限,你可登入 ,这可是个专门学习汉语的网站,其中中文专业课和中文考研栏目就有很多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

都是书上的文选 我和你同一专业 我考过的!把书上的文言文全翻译一遍 考试时大题是三选二或者是五选三,建议选整段翻译的不要选逐句翻译的,整段翻译的大体意思对了就会得分!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本科古代汉语教材文选,自考本科古代汉语历年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学古代汉语买什么书或是教材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自考书店里有一本书叫《古代汉语》。全部都是繁体字。里面从汉字的起源开始讲。而且里面的文言选段都是很精典而且很实用。至于《古汉语字典》说实话,买不买无所谓。因为当你看了那本书之后,会对汉字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而且读多了基本上生字就少了。也用不到。当然了,因人而异,如果您的基础相当差,那就要买了。如果不是很差,建议不要买。自己捉摸一下就通了。当然,《古代汉语》这本书是为自考学生编的。如果看完之后,感觉不是很深。可以看《四书五经》。这个对增长知识有相当大的帮助。自考古代汉语的侧重点1。文选主要是让你看多了,慢慢的很多古文的意思就会明白。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最好都能大概地看一遍。最起码心里要有个印象。2。有一部分是从书上的文选里出题。3。课后习题我基本上不看。4。有背诵写默写的题。有6分个人觉得,还是要多看文选,看多了很多古文自己也就会翻译了。能大概地理解一篇文章的意思,那么小部分不明白的词汇也可以根据联想推理等弄出来。建议下载个历年试题看看,对题型有个大概了解会比较好。10月份刚刚考过古代汉语,我书都没有全部看完,仅仅看了里面的文选。当时也是抱着要重考的态度去的,没想到过了。祝你好运!今年自考会计本科的教材?今年自考会计本科的教材?去专门的自考书店才有,像上海书城就没有的!自考本科的教材哪里可以购买呢?看你报了哪几门,在自考办可以定购书的,一般自考办附近都有专门卖自考书的书店,也可以在淘宝网上买。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00536古代汉语选文翻译

您说的是专科 还是本科呢 都给你写下来吧 专科(01C0501)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0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00002 邓小平理论概论 3 00003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2 00506 写作(一) 7 00529 文学概论(一) 7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6 00531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5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6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6 00534 外国文学作品选 6 00535 现代汉语 7 00536 古代汉语 8 1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4 本科0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0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00037 美学 6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6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6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6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7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7 00540 外国文学史 6 00541 语言学概论 6 00819 训诂学 5 00820 汉字学概论 5 00015 英语(二) 14 外语3门选考1门 00016 日语(二) 14 00017 俄语(二) 14 10054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0 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多看看 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网站 自考专栏

语法,字词解释与翻译是相当的多.像语法一般是出选择题,问你,打点的字什么意思,或用了什么手法,或有什么作用.解释题也是.默写有一道,挖空形式.然后诗词格律一般涉及一道...

08年浙江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1050105) 主考院校:浙江大学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3 00015 英语(二) 14 4 00037 美学 6 5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66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7 7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7 8 00540 外国文学史 6 9 00541 语言学概论 6 选修课(任选两门)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5 00422 唐诗研究 4 07409 宋词研究 4 00812 鲁迅研究 4 07317 茅盾研究 4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4 00815 西方文论选读 4 00819 训诂学 5 008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4 06008 影视文学 412 21001 毕业论文 不计学分加考课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6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6 00536 古代汉语 8 总计学分 66 说明: 1、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2、非本专业专科及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加考课”; 3、“00015英语(二)”课程须参加我省教育考试机构组织的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三级或以上笔试。35周岁以上考生可免考英语(二),但须加考3门(在选考课中加考),或在其他专科起点本科专业中选考不低于14学分的若干专业课程。免考英语(二)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4、凡通过原设置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2门课程的,不再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只通过其中一门课程的考生,须参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考试。希望能帮到你!

浙大有!详询浙大有关部门!

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

通论肯定是要吃透的,个人感觉如此。如果说古代汉语考试除掉通论所说的各种语法现象以及音韵知识,那还剩下什么呢?常用词的话,能全部记下来就最好了,记不下来也不会太怎么,我觉得把文选里面的字词全部疏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判断能力和语感的把握,只要不是太生僻的词一般都能够搞定。而即使碰上较为生涩的词,从功利的角度说,别人也照样不知道。以后学习的机会还有很多嘛。所以,文选就十分重要了。我觉得很有必要将每一个词都落实,尤其是第一册先秦的文选,里面有很多词我们看起来面熟但是真要解释却又似是而非。第一遍复习的时候该怎么做我也不知道,我的做法就是疏通文意,把每一个词都弄懂,长句尽量翻译。疏通文意之后再背诵效果应该会更好吧。通论和文选的复习顺序,这个还真没有想过……留待高人解答。至于语言学纲要和现代汉语,也就是看书啊。把书上的知识全部弄清楚,不在于背诵,而在于理解。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纲要要背的东西不多,顶多就是几个名词解释,许多东西是看自己的理解的。当然了,这也要看学校怎么出题,有些学校就喜欢在教材上抠一句话然后挖掉一两个词让考生填。文言文吧?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在前和在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其说的方向和范围。2.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翻译原则: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从这几方面去做。1.字字要落实,不可能遗漏。2.代词要置换,不可有含糊。3.活用应译清,不可无对应。 4.句式要细辨,不可无交代。二、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三、对于词的基本意义(不是特定语境的)只要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组合方法疏通即可。三、对于词的特定含义,要对照语境落实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一定要明白对实词是作合情合理的引申,所以推敲要反复仔细考虑语境。要注意瞻前顾后,联系前后文作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三、要重视语意的合理搭配和对应关系。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某些难以确定的词的含义。四、表述要连贯完整,省略成分要补充。文言文翻译歌决: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务老师,听见很多自考的同学在问自考古代汉语怎么学(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相关问题,那么今天教务老师来告诉同学们这些问题的解答!自考古代汉语怎么才能考过啊建议报辅导课程,网校的课程由辅导老师对教材及考试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讲解,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试的重点、难点、考点所在,为顺利通过考试做好知识上、技巧上的准备。网校的课程价格便宜,没有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并且有权威的专家会在24小时之内回答你在答疑板上提出的任何问题,楼主可千万不要因为一门课程而影响正常毕业。古汉语的分类古汉语的词一般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是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把语法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怎么快速学习古代汉语这本书啊,自考的书,太多了,求指教重点。谢谢这个用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可以说是没有捷径的。唯勤而已矣!大家一致认为诸门课程中属古代汉语最难,但是我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分数也不高不到80吧,七十几忘了。感觉也不是很难。学习古汉语就像学习第二种语言,算然字你大部分认得,但是他的意思却不一定是现在的那个意思,虽有联系但有的已经想去甚远。语法也大有不同。我感觉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了,不知道你的底子怎样,如果你高中学过的古文你现在不看注释能够翻译个八九不离十,随便每个词的解释及用法大都熟悉的话,这门课也不算难,只是这门课把知识系统化深入化了。我这也有些经验希望能够帮助你,老生常谈的——兴趣很重要。我高中的时候迷恋《庄子》我是从这本书开始真正领略到文学艺术之美,刚开始只是对他的哲学思想感兴趣,后来发现这本书真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一部书。庄子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这本书我读了好多遍,刚开始当然只是“啃”罢了。一手《古汉语字典》一手《庄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而且把字典的释义抄在书上,以供以后方便。就这样反复一两年吧。之后发现读起文言文来比以前利索许多了。第二就是基础,我感觉我的基础还可以。这要感谢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但是在他们手中棍棒的淫威之下背了老多课文,默写了好多词语解释。当时是很不情愿,但是后来发现确实对我帮助很大,当时学的语法神马的知道后来才渐渐明白。高中的语文课我基本没有听过,但是课文我都读了,其余时间都在看《庄子》不是我不努力只是我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狗屁的什么中心思想上。因为在那个年龄是很难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的,只要能够读懂就行了。至于深层西的东西到日后自然会明白。至于第三条,就是针对考试的,因为只能用成绩衡量你的水平。1)历年的真题是千万不能少的,因为这样你可以具体感知试题的难度以及大概的出题方向方式。2)学习的时候做笔记。功夫在平时,做笔记不是机械的抄书上的重点。是你在学习中对这个阶段的总结,首先你得对学过的只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比如六种造字法,你学完之后就要回想一下,你记住了几条?是否真正理解?虽然有时你大体能够知道点意思,但具体用的是什么造字法就不十分确定了。这样的话建议你用笔记的方式把这几种方式列举出来,然后把书上的例子也列在后面,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字体拆开分析那一部分是指形的那一部分是会意的那一部分是表音的。这样你一直坚持到把书看完。然后开始做真题,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之后,再去翻看自己的笔记加强薄弱的地方。不要认为这是件苦差事,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知识掌握了之后以后就能举一反三了。比如碰到“尔虞我诈”你就知道这初中时老师讲着是倒装语句是不太正确的,因为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是放在谓语之后的,例如孔子就说过“莫愁人之不己知”意思就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顺序是完全不一样。就像英语说”goodmorning“是把形容词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我们则说”早上好“刚开始学英文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很奇怪呢?现在是不是习惯了?同样的道理,你读古文读惯了也就不觉得不自然了。第三条就是我学习时候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方法当然不只一种,但是就这门考试来说我感觉我的通过是和我这样做的方法有很大关系的,因为我自认为我的基础比大部分人好一点。但是如果我看书的时候马马虎虎掉以轻心,拿以前的零碎知识来应付的话是不可能考过的。也预祝你考试顺利,记住,好东西都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知识学问也是一样。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思想家无一不是超人的勤奋。我辈这等鲁钝之人能不加倍努力乎?怎么学好古代汉语学科?谢谢但就咬文嚼字来说,一个比较有用的办法就是换。把学过的古汉语词句,找到相应的词去代替。重复念几遍,效果很明显,积累多了,就可以总结归纳了,其实字典里有。自己归总一下。再看字典补充。最后,要适应古文的节奏。真的这点很重要。那时候没有句读只能靠经验。所以你要适应古人的思维方式。一般说来先秦的文章,很拗口。之后就很有平仄了。真的读进去,很有美感、怎么复习自考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史(二)?我刚买了两本古代汉语的书,正在学习中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详细可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具有假借关系的是( )A.选贤与能,讲信修(修)睦。B.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智)乎?C.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臧宣叔逆晋师,且道(导)之。2.下列各组汉字,前后两字读音(包括古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州——洲 B.杂——襍C.雕——雕 D.钟——钟3.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田 末 牧 特 B.鱼 本 孟 恭C.人 上 逐 苏 D.刀 刃 亦 泪4.下列各组汉字,有相同意符的一组是( )A.造 徒 徙 近 B.胜 肺 胡 朝C.祈 视 祁 禁 D.闾 闻 闽 闺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简化字的是( )A.今尔出於崖涘,观於大海,乃知尔丑。B.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C.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D.姜氏欲之,焉辟害?6.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C.是社稷之臣也。 D.客果有能也。7.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 )A.作主语 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C.作状语 D.作定语8.下列各句中,含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句子是( )A.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C.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D.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9.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表示程度轻微的是( )A.太后之色少解。B.苛政暴吏,甚於虎也。C.寡人之民不加多。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0.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 )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D.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11.下列句子中,介词“乎”用来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C.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D.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12.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A.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B.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C.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D.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13.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 )A.贫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农。B.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C.故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14.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许子奚为不自织? B.沛公安在?C.且焉置土石?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15.下列句子中,“所”字专门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A.所杀大臣,多吕后力。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C.诺,恣君之所使之。 D.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16.《祭十二郎文》中的“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的“尤”应解释为( )A.忧虑 B.伤心C.气愤 D.责怪1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其中的“讲”应解释为( )A.讲究 B.精深C.研究 D.教授1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同义连用的是( )A.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B.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C.田地肥广,草木饶衍。D.后世圣人易之所宫室。1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数罟不入洿池。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C.冯唐已老听吹嘘。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20.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为双音复合词的是( )A.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B.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C.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D.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2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的不是本义的是( )A.若网在纲,有修而不紊。B.以防止水。C.庄公寤生,惊姜氏。D.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22.下列句子“责”用本义的一句是A.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B.责毕收,以何市而反?C.躬自厚而薄责於人。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23.下列对同义词“耻”和“辱”的辨析中,表述完全准确的是( )A.二者语法功能不同:“耻”带动词性宾语,“辱”带名词性宾语。B.二者感情色彩不同:“耻”为中性词,“辱”含贬义。C.二者程度深浅轻重不同:“耻”的程度较轻,“辱”的程度较重。D.二者侧重的方面不同:“耻”侧重用于事件,“辱”侧重用于人。2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擐甲执兵,固即死也”中的“兵”用的是本义。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的“年”用的是本义。C.“斗”由酌酒器引申指斗星,是因为它们的形貌性状相似。D.“肉食者谋之,又何闲焉”的“闲”,用的是引申义。2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所表意义与现代相同的一句是( )A.吾闻汉购我头千金。B.资用乏绝,去秦而归。C.却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26.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某个字的本义及其与字形的关系,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 )A.《说文解字》 B.《康熙字典》C.《辞海》 D.《辞源》27.近体诗李白《渡荆门送别》首联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由此推下去,其尾联对句的平仄格式应该是( )A.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C.仄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平2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叠韵联绵词的是( )A.十月蟋蟀入我牀下B.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C.嫂虵行匍伏。D.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29.下列加重着号的古书旧注术语中,指明古书在抄写中误增文字的一项是( )A.“汉以为池”,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疑今本“吾”下有脱字。C.“诵四方之传道。”郑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D.“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30.下列工具书汇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语辞的一部是( )A.《词诠》 B.《诗词曲语辞汇释》C.《经传释词》 D.《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B.子为父死亡所恨。[恨:遗憾]C.下流多谤议。[谤:从旁公开批评某人的短处]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丈夫:女子的配偶]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愤怒]3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且表示“将要”意义的是( )A.此时鲁仲连适游赵。B.乘累捷之势,挚垂亡之国,何患不克!C.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D.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E.行略定秦地。3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假借义的是(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C.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D.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E.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34.下列句子中,有指示代词充当定语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C.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D.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E.吾翁即若翁。35.在后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中包括的注解有( )A.西汉毛亨《诗故训传》B.东汉郑玄《毛诗笺》C.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又叫“疏”)D.唐陆德明《毛诗音义》(又叫“释文”)E.宋朱熹《诗集传》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36.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食:37.被於宗庙之崇。被:38.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墐:39.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荒忽:40.操其奇赢,日游都市。奇赢:(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41.朋酒斯飨,曰杀羔羊。斯:4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或:43.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44.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乃:45.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46.根据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连词“之”的用例,归纳总结连词“之”的用法和特点,要求结合具体句例说明。(3分)(1)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2)民之有口也,犹士之有山川也。(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4)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5)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6)晋公子重耳之及於难也,晋人伐诸蒲城。(7)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8)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7.从下列材料中,分析出古今词义差别的几种情况。(4分)(1)售,古义指把商品卖掉,今义指整个销售活动。(2)坟,古义指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只指掩埋尸体的土堆。(3)焚,古义指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4)恨,古义指遗憾、不满,今义指仇恨。(5)下流,古义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今义指人品低下。48.默写《季氏将伐颛臾》中,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既来之,则安之”之间的文句。(3分)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把下列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49.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50.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51.当是时,楚兵冠诸侯。5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53.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六、古文标点题(10分)54.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蜀中类试相传主司多私意与士人相约为 暗号李季章季永同登庚戌科己酉赴类省试二公皆以文名一时而律赋非所长乡人侯某者以能赋称因资之以润色既书卷不以诗示侯侯疑其必有谓将出门侯故少留李遂先出而侯踵其后至纳卷所扣吏以二李卷子欲借一观以小金牌与之吏取以示则诗之景联皆曰日射红鸾扇风清白兽樽侯即於己卷改用之既而皆中选二李谢主司主司问此二句惟以授於昆仲何为 又以与人李怳然不知所以他日微有所闻终身与侯不协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直!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驩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者,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仁。明主察焉,宗庙太宁。夫人臣犹贵仁,况於人主乎?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词(4分)5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不义:56.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就:57.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及:58.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干:(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或语法作用,并解释其意义(10分)59.择不处仁,焉得知焉:60.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夫:6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虽:62.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卒:63.人臣而仁,国治主仁而:(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性,并解释其意义(6分)64.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以为:65.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然而:66.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

语法,字词解释与翻译是相当的多.像语法一般是出选择题,问你,打点的字什么意思,或用了什么手法,或有什么作用.解释题也是.默写有一道,挖空形式.然后诗词格律一般涉及一道...

自考古代汉语文选翻译全部

古代汉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於”(“于”)字句,“为”字句,“见”字,“被”字句。下面逐一分析。 1、“於”字句 上面讲过,被动句的施事者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於”的作用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於”字的这种用法出现得比较早,据研究材料,西周金文中已经出现。如: (1)矢乍(作)册麦易(赐)金于辟矢。《麦尊》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侯作册,麦被辟候赏赐了金(铜)。 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於”的出现,使被动句在表意上明显凸现,因而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甲骨文中,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有意念上的被动句,全文中出现了有“於”作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但仍有不少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当无形式标志时,主动句与被动句是同形的,容易发生混淆。甲金文意念上的被动句如: (2)鹿禽(擒)。 (3)麦易(赐)赤金。《麦方鼎》 例(2)不会产生歧义,译为现代汉语是“鹿被捉住了”,例(3)就费踌躇了,因为主语为人,既可能是动作的施事者也可能是动词的受事者,根据文意,应是后者,译成现代汉语是“麦被赐予赤金”。不难看出,“於”字对识别主动句被动句起看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主语为人而容易引起混淆时,“於”的有与否就成了主动被动的标志。如: (4)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5)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6)物物而不拘於物。《荀子•天论》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沿人者食於人。《许行》 (8)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於”字句中被动的意义是由及物动词来表示的,而不是“於”本身能表示被动,“於”的作用只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由于“於”字的功用,它一出现之后,后代在容易发生混淆的地方都用“於”了,但还有个别地方仍然主动被动同形,要予以充分注意。如: (9)西域诸国大率士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汉书•西城传》师古注——“服属于匈奴,为其所投使也。” (10)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同上)师古注——“安息以条支为外国,如言蕃国也。” 二例都有“某役属某”,但前例为被动句,后例为主动句,颜师古担心读者理解错,故加以注解。 还应该指出来的是,介词“於”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有时不容易确定。 (11)屈原放逐於楚国。《盐铁论•相刺》 (12)昔司马喜膑脚於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例(11)的“放逐於楚国”可以理解为“被楚国放逐”也,可以理解为“在楚国被放逐”。例(12)的“膑脚於宋”可以理解为“被宋人挖去膝盖”,也可以理解为“在宋国被挖脚膝盖骨”。正因为“於”虽然使主动被动有识别的标志,但也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纠缠不清,所以,当有更好的被动句式产生之后,它就让位于新的更好的形式了。 2、“为”字句 “为”字表示被动时是介词,读作wei(其它介词读wei)。“为”字句最典型的结构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如: (1)卒为天下笑。《鲁仲连义不帝秦》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3)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6)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上述六例中,前二例主语没有出现,中二例主语为人,后二例主语为非生物,可以看出,在主语出现时,主语如果是非生物,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句子被动的性质没有改变,只是变成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已,主语如果是人,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则句子就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了,如例(3)变为“身笑”。 上述被动结构中,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如: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9)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齐晋鞌之战》 上述含“为”的被动句,无论施事者是否出现,其结构都跟现代汉语的“被”字句相同,只要简单地把“为”释成“被”就可以了。 “为”字表被动时后来还发展出“为……所”式,“为字后面的施事者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据王力先进研究,“为……所”式出现于汉代。如: (10)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11)卫太子所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12)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13)复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5)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亡。《史记•李将军列传》 上述六例,前四例施事者出现了,后二例施事者没有出现,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省略,出现的频率远没有前者多。相对而言,“为……所”式只比原来的句式多了一个“所”字,但被动的意味更明显,且没有歧义,故它出现后便成了一种比“於”字还要常用的句式,直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如“为风雪所阻”,“为事实所证明”。而原来那种不用“所”的句式,由于“为”字还有其他意义,有时候会产生歧义,故后来比较少用了,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看到。容易产生歧义的例子如: (16)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17)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16)的“为”可以是介词“替”,可以是介词“被”,还可以是动词“成为”,分别译为“后代一定替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被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例(17)的“为”可以理解为动词“成为”,也可以理解为介词“被”,前者可译为“像我韩信也已成为俘虏了”,后者可译成“像我韩信已经被俘虏了”。正因为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后来被“为……所”所取代。 3、“见”字句 单纯用“见”作被动的被动句结构比较简单,其结构为“见+动词”,施事者不出现。如: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韩非子•说林上》 (3)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5)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只用“见”的被动句,“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上述后二例“见疑”、“被谤”对举,“为戮”、“见疑”对举。 “见”字句如果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需要与“於”字句配合使用,组成“见+动词+於+施事者”的结构。如: (5)臣诚恐见斯於上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韩非子说难》 上述只用“见”的“见+动词”结构,后来产生了另一种新用法,“见”不再表被动,而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有人把这种用法的“见”称为副词)。如: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7)的“慈父见背”意为慈祥的父亲背我而去,例(8)的“或见恕”意为“或许原谅我”。现代汉语的“见谅”、“见怪”、“见笑”还保存了这种用法。由于同一结构可表达两种意思,容易产生歧义,故“见+动词”这种句式后来很少使用。 4、“被”字句 “被”用于被动句是最后起的,大致出现于战国末期,“被”用于被动句是从“被”的动词义“遭受”发展而来的。如: (1)而民不被其泽。《孟子•离娄上》 (2)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末期,“被”字由遭受义发展为表示被动,如: (3)今兄弟被侵,必攻也,廉也;知已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4)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以上“被”字还有明显的动词义,汉以后“被”逐渐虚化,纯粹表示被动,但开始只有“被+动词”的形式,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5)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稍后,才出现了行为的主动者,魏骨之后逐渐得到推行。如: (6)臣被尚书召向。(蔡邕《被收时表》) (7)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被”字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后,“被”字句的基本格式得以完成。由于“被”字句没有歧义,尽管它是最后起的句式,却得到广泛运用,一直用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句式。 从上面我们看到被动句的整个发展情况:开始是主动被动同形,没有形式标志,接着出现了“於”字句,再接着出现了“为”字句和“见”字句,最后出现了“被”字句。由于“於”字句、“见”字句和“为”字句都可能产生歧义,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表意明确,于是这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式终于被被动意味较强且无歧义的“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这是语言发展中优胜劣败的结果。 这知识古代汉语中的一个细节知识,因版面有限,你可登入 ,这可是个专门学习汉语的网站,其中中文专业课和中文考研栏目就有很多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本科古代汉语教材文选,自考本科古代汉语历年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学古代汉语买什么书或是教材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自考书店里有一本书叫《古代汉语》。全部都是繁体字。里面从汉字的起源开始讲。而且里面的文言选段都是很精典而且很实用。至于《古汉语字典》说实话,买不买无所谓。因为当你看了那本书之后,会对汉字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而且读多了基本上生字就少了。也用不到。当然了,因人而异,如果您的基础相当差,那就要买了。如果不是很差,建议不要买。自己捉摸一下就通了。当然,《古代汉语》这本书是为自考学生编的。如果看完之后,感觉不是很深。可以看《四书五经》。这个对增长知识有相当大的帮助。自考古代汉语的侧重点1。文选主要是让你看多了,慢慢的很多古文的意思就会明白。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最好都能大概地看一遍。最起码心里要有个印象。2。有一部分是从书上的文选里出题。3。课后习题我基本上不看。4。有背诵写默写的题。有6分个人觉得,还是要多看文选,看多了很多古文自己也就会翻译了。能大概地理解一篇文章的意思,那么小部分不明白的词汇也可以根据联想推理等弄出来。建议下载个历年试题看看,对题型有个大概了解会比较好。10月份刚刚考过古代汉语,我书都没有全部看完,仅仅看了里面的文选。当时也是抱着要重考的态度去的,没想到过了。祝你好运!今年自考会计本科的教材?今年自考会计本科的教材?去专门的自考书店才有,像上海书城就没有的!自考本科的教材哪里可以购买呢?看你报了哪几门,在自考办可以定购书的,一般自考办附近都有专门卖自考书的书店,也可以在淘宝网上买。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当鸟儿的翅膀被系上黄金,鸟儿就飞不起来了!——泰戈尔1、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非十二子》2、不以誉喜,不以毁怒。——明·海瑞《令箴》3、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宋·朱熹4、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6、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7、不在乎别人是否赏识他的人,必然成功。

——金基尔8、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锷《南宁寓庐联》9、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

——法国10、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诸葛亮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12、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明·洪自诚1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棵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这《诫子书》14、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15、过于烦恼和过于愉悦都是过高评价世界的方式,前者比后者更糟。

——哈利法克斯16、贪欲之人,无有厌足。弘一大师。

——《修行法语》17、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薛宣《读书录》18、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唐·杜牧19、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唐·白居易20、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锁。

——清·李汝珍21、完美的行为产生于完全的无功利之心。——切萨雷·帕韦泽22、贪材,权欲和虚荣心,弄得人痛苦不堪,这是大众意识的三根台柱,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支撑着毫不动摇的庸人世界。

——[前苏联]艾特到托夫23、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觉得,对于生命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态度,将抵偿他自身的一切缺点。——威廉·詹姆斯24、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宋·范促淹《岳阳楼记》25、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咏云》26、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蔡锷集·序及按语》27、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运远,浮名薄利休羡。——宋·赵师侠28、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

——唐·僧尚颜29、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30、幽境自能外见,高怀独出世间痴。

——宋·惠洪31、一个人绝不会仅仅因为用憎恶的眼光看待世人就能显出他的优越。——夏多布里昂32、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庄子33、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完全舍弃了功利观点。

——皮尔斯34、欲寡则心自诚。——宋·程颢、程牙刷《二程全书·元丰已未》35、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

——《宋史·隐逸列传》36、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明·洪自诚37、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

——明·薛宣《读书录》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翻译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节选自古籍《小五义》第五十回 张家庄三人重结拜 华容县二友问牧童且说张豹上树林找徒弟,他本来没本事,谁还肯拜他为师哪?皆因有个便宜:拜他为师,跟他学本事,一家无论有多少口人,娶儿嫁妇,红白大事,吃喝穿戴,全是师傅供给。

这个徒弟就挤破了门了。可有一样,得他如意才收,他不如意不要。

总得像他那么浑,他才要哪。拜了师傅,家内就有了饭了,故此他的徒弟连一个会本事的没有。

如今用着徒弟了,拿了家伙,直奔马家酒铺。原来艾虎受了阴二大爷的指教。

少刻来了一人,蓝壮帽,蓝箭袖,薄底靴子,丝带围腰,白脸面,细条身子。来到跟前,众人说:“掌柜的来了。”

抱拳带笑说:“众位乡亲们,为我们两个人的一点小事,劳累众位,实在使小可居心不安。方才在家中等候听信,家中人回去送信,说是那村夫又不知得罪了那位。”

众人指道:“就是这位壮士。”过来与艾虎身施一礼,说:。

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

这句话是某年北京自考《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题目。

原文: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臝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於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臝葬。

标准译文:

杨王孙回信说:“听说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自白看着他们的亲人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臝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用缯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果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祁侯说:“说得好!”于是(按杨王孙的遗愿)臝葬。

标准译文都在上面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好; 是这样翻译的;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纹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呢?”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尉佗还送给陆生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不少其他礼品,也价值千金。陆生终于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施主,我看你骨骼清奇,

器宇轩昂,且有慧根,

乃是万中无一的武林奇才.

潜心修习,将来必成大器,

鄙人有个小小的请求,采纳吧。.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 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 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 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用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

现在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之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

大家吟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未尽兴,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

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诗作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 1.陆游筑书巢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 *** ,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闲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渭南文集》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 *** ,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董遇谈“三余”勤读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董遇传》 译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

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

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 (张)溥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

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

天监三年,父亲出任巴西,子舆经蜀的道路艰险难,请求侍从,以孝养获许。父亲为宁蜀,子舆也跟着。父亲在路上感到心脏病,每到一定叫,子舆也晕倒。到父亲去世,悲痛将切断的两次。奉灵柩还乡,秋水仍然强壮。巴东有淫预石,高出约二十丈,到秋天的到来,这样才能像见了。其次有瞿塘大滩,我的旅行,队伍来到这,石头还不见。子舆抚心长叫,当夜五更水忽然退减,安水流向南下流。和度,水恢复,行为人说:“过度干预如包袱根本不通,瞿塘峡水退为庾公。”

刚从四川,有一对斑鸠巢船中,等到又栖息在房屋旁边,每次听到哭泣的声音,一定要飞屋檐,悲鸣激烈。

吴,字子颜,南阳宛人。中国人质绍文厚,被传唤,然后见知己。建武二年,韩奉平侯广泛。明年春天,苏茂于广州伟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以节省音乐广泛。韩医嗯轻骑的战争将是有害的,堕马受伤。商务也。诸将说,汉语和日语: “敌前和易受伤害后,害怕公众心目中。 ”汉族是一个春天包裹到著名的牛脊椎骨残疾人,军队说: “今天,秋封侯。街面的大会! ”因此激怒了士官,是时代的天然气。旦日,齐,进入鼓,建设大型溃疡。李县,当时共有5名守长,这是反镇。欲攻的诸将,汉族不听,说: “这样的反戈,与犯罪也长期守。侵略性士兵谁不敢轻了! “移檄县是如此接近守长,并感谢该市。五信名称相率归降。明年,超过50,000的速度窃贼夜袭中营,军事恐惧混乱,一动不动地躺在韩肯尼迪,它只是一套。商业精英作出即夜意外,大破其公开。

谢丰舟,袁籍需将有1000万人攻击汉族,因此,其他人将超过抢劫刘,因此可能不会被保存。汉族和第一世界战争,失败,到墙上。韩理的乃召诸将说: “我想对潜艇仍然在南部司,和士兵皇家。成败的机器,在这一个。 ”旗旗这么多树,所以,我们不烟花,晚上引兵黄金所有权和刘所有军事,丰富,如在不知情。明日,汉指出,士兵的脸,是大突破。韩从征服,战争诸将见陈不利,或惶惧,往往失去了度;情绪镇定汉族,李方整设备,人员调动人民群众。韩试图抵消,他的妻子买了在该行业领域。韩也,所以这一天: “外层空间司。吏士不足田宅他买甚至更多! ”和死亡的王子,由于日本益郈钟。

  •   索引序列
  •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   自考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   自考00536古代汉语选文翻译
  •   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
  •   自考古代汉语文选翻译全部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