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图文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图文

发布时间: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图文

发布时间: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图文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的来说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5.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时应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要重视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要研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某些有效措施。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分值5.5)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将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3.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指劳动者,物的因素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力中其根本作用。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64.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了解生产力状况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P17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居于首要位置,起决定作用,其他三个方面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6.社会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P217.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P24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P26经济规律的类型:(1)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分值2)1.社会再生产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2.社会再生产按照规模来划分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3.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在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4.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农轻重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6.衡量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P357.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第四章 商品经济(分值8)1.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经济形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产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征是自给自足。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态。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一般条件)(2)生产资料和社会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3.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它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它的使用价值必须供别人、社会消费,必须通过买卖形式进入消费领域。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同时它还指有用物自身。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它是一切物品的共有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1)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成其为商品。(2)二者又是相互矛盾的,对买者和卖者来说,二者不可得兼,卖者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而获得价值,买者必须让渡价值而获得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价格。)5.劳动的两重性:劳动的两重性学说是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点;商品之所有具有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在质上不同,量上无法比较)抽象劳动:抛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价值。(抽象劳动质相同,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任何一种劳动,它既是与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又是与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两重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统一:生产者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支付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次不同的劳动,而是统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2)对立: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与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相联系的,只有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价值实现之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得到承认,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6.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一个普通的具有基本劳动能力的人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须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从事的劳动二者关系: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5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之所以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8.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9.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生产者的意义: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维持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被淘汰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存10.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和效率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1)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商品的价值量不变。(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而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它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是它不仅具有它本身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它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特特殊的使用价值)12.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其中有质变意义的是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因为这时等式右边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1)价值尺度: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货币,而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劳动量——内在尺度;商品价格——货币量——外在表现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2)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中的货币)一定时期内 待售商品数量X商品价格水平=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流通中 =所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产生通货膨胀,反之为通货紧缩。(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它像蓄水池,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4)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赊卖 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5)世界货币:黄金或白银越出一国范围,在国与国之间充当货币,发挥一般等价物的职能。13.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P63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分值2)1.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2.资源配置的目标: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包括:消费者个人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P684,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P69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P716.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7.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商品流通:W—G—W资本流通:G—W—G`直接区别:买与卖的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不同根本区别:A 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后者是为了获得价值。B 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两端价值相同而使用价值不同,后者发生了价值的增值。C 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问答)P86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P87

这是个自学网站: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 自学考试 - 道客巴巴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2 所有权 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3 产权 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4 产权制度 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 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6 制度创新 ① 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 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 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不断演进。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1 商品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2 商品经济 ①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和市场经济。3 使用价值 有用性,价值的载体,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产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没有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4 交换价值 ①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 价值 ① 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① 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②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③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任何人不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6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态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7 抽象劳动 ①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8 价值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9 个别劳动时间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前者指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后者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价值。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的。)11 劳动生产率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②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12 价值规律①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②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⑶ 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13 市场经济 ①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14 资源配置 ①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②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各有其特征,优缺点。二 简答题1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①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③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④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2、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②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③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2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① 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② 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③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①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② 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③ 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④ 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4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点!)1)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2)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创造了新价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3)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4)管理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的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当然也和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形成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构成商品的价值。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贡献。

1.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课程之一.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校各科类专科专业的学生参加本课程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成绩是对这些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也是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检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考试大纲是依据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本课程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其及格标准为应用性、职业型大学专科专业的合格标准.一、考核目标本课程考试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分为“识记”、“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识记:能对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定义进行准确说明和解释.掌握:能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经济规律进行正确说明和分析.运用:能正确认识重要的理论知识和经济规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价.二、考核内容本课程考核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理论知识.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理论知识.(一)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规律.2.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二)资本主义部分3.剩余价值的生产(1)货币转化为资本.(2)剩余价值的生产.(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率.(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6)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4.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2)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3)社会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5)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的来源.(6)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股票价格.(7)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土地价格.5.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战后的进一步发展.(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和竞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4)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6.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特点.(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历史过渡性.(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三)社会主义部分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4)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市场机制及其主要特点.(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内涵,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4)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5)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方式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6)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9.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 *** 经济职能的转变.10.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1)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3)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2.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3.考试时间:150分钟.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5.试卷内容比例: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约20%,资本主义部分约40%,社会主义部分约40%.6.题型比例: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含简答题、论。 2.政治经济学常识 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归纳总结(经济学常识) 总起来不少 一本书那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 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 教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进行了修改,复习时学生也要注意。 3.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由企业是巾-场的主体和企业的经营者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 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关于企业这一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在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要误 解为只有企业才是市场主体;正确理解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误认为“法人”。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股票价格的公式在教材中虽然是以小字出现的,也要认真阅读,弄清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 要侧重从国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针、改革进程发展的情况等。另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对它的主要职责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宏观上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微观上除了教材所说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如 扩大规模、面向市场、名牌战略、搞好服务、正当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 3.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它阐 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 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马克思发现劳 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 雇 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 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 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作出科 学分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 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 值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 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 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 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 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 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 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4.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 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政治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用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 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终结,科学经济学的开始。 5.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 本门课程的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分七章,这七章的内容结构是: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内容。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等内容。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等问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运行基础,调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内容。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图

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归纳总结(经济学常识) 总起来不少 一本书那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 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教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进行了修改,复习时学生也要注意。 3.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由企业是巾-场的主体和企业的经营者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 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关于企业这一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在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要误 解为只有企业才是市场主体;正确理解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误认为“法人”。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股票价格的公式在教材中虽然是以小字出现的,也要认真阅读,弄清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要侧重从国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针、改革进程发展的情况等。另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对它的主要职责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宏观上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微观上除了教材所说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如 扩大规模、面向市场、名牌战略、搞好服务、正当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等。 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基础知识上要把握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内容、企业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等内容,还要注意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 企改革的联系。4.产业和劳动者 本部分由三大产业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三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业问题已扩展为“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社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根据十六大精神,此部分需要注意的变化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要把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的基础知识放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去复习。 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还比较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力n快,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这个问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核的重点,它与经济结构调整、解决下岗和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三农”问题等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关于劳动者要把握劳动者主要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从和现实的联系上看,要重点把握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包括道德素质和技能素质,尤其是关于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另外,它和就业、人力资源发挥、劳动纠纷问题等都有内在联系。 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把握订立的原则、意义。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纠纷的增多、我国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同每个劳动者都有直接的联系。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容易混淆的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要注意加以区分。另外,复习时要注意与解决贫困人口、扩大就业问题相联系。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本部分由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需要在社会总产品(总产值)、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中去把握。 财政与税收的作用在比较中把握,注意其区别。财政预算的过程体现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因此可以和《政治常识》中人大的职权相联系。 需要注意的变化有:一个是财政收入,由于我国实行的“费改税政策”,因此目前主要是税、利、债三种形式,二是我国的费改税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堵住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 另外对财政赤字要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 6.银行和储蓄者 本部分由我国的银行和公民的储蓄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银行的产生、分类和职能、业务和作用、存款储蓄和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重点把握中央银行的性质及职能,把握中央银行的职能时要注意和政治学部分国家职能、经济学部分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复习。另外,有关银行利润、利率的知 识也需要很好地复习和掌握。 我国银行已成为发展经济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我国为扩大内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正确消费政策都和银行的作用有直接联系。 对储蓄的作用,要能够运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储蓄存款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折射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复习要放到关系中去看,包括债券与股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要用比较的方法,掌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如何投资理财使财产保值、增值,如何规避生活中的风险,都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本部分由商品服务市场和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 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于市场交易原则要把握原因、内容、每—一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依据、如何遵守等内容。从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看,我国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 体系,就必须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这体现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与道德经济的统一,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此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以及正确消费观的内容。从与实际的联系看,本部分涉及消费对社会需求的拉动作用。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教材重点、社会热点、学生联系实际紧密的交叉点,当然也就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本部分由当代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对 外贸易的含义、主要内容、方式与作用、基本原则。关于经济全球化,要从含义、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实质、影响、我国应如何应对及与政治多极化的关系等多方面去把握。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世贸组织规则的熟悉与利用以及对我国各方面改革提出的要求、三大产业如何应对挑战等都可能成为高考考查的问题。另外,复习中要注意其与政府机构 改革、“三农”、国企改革、经济全球化问题等的内在联系。 在外汇、汇率的问题上,要分清本币与外币的升值或跌落以及对经济的影响。还要注意我国市场经济在面向世界上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对外贸易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待贸易顺差与逆差,不仅要会辨别,还要能做辩证的分析,对其评价更应依据具体的条件而定。 我国对外贸易的原则和作用是重点,复习中要注意与我国与世界贸易与金融组织、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国企改革、技术创新、“走出去战略”、国家的经济安全等知识点相联系。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二、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三、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四、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么样: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汇总图

这是个自学网站: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 自学考试 - 道客巴巴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2 所有权 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3 产权 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4 产权制度 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 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6 制度创新 ① 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 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 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不断演进。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1 商品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2 商品经济 ①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和市场经济。3 使用价值 有用性,价值的载体,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产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没有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4 交换价值 ①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 价值 ① 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① 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②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③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任何人不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6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态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7 抽象劳动 ①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8 价值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9 个别劳动时间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前者指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后者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价值。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的。)11 劳动生产率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②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12 价值规律①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②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⑶ 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13 市场经济 ①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14 资源配置 ①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②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各有其特征,优缺点。二 简答题1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①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③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④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2、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②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③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2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① 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② 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③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①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② 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③ 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④ 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4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点!)1)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2)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创造了新价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3)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4)管理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的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当然也和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形成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构成商品的价值。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贡献。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二、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三、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四、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么样: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生活与消费】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消费及其类型、信用工具与外汇【生产、劳动与经营】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理财的选择【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与分配、财政与税收【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图片

自考马原理知识点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和广义解释: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基本内容: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基本立场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完善:

1844年《德法年鉴》的论文表明,马恩 完成了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历史唯物论,完成历史观的革命。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系统简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恩完成二个重要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

1876-78恩格斯《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我是本科来自杭州某双非财经院校金融学(浙财),每年成绩也一般,50排10几的样子,无省级获奖,无科研,唯一优点是英语基础好,四级630,六级546,数学也一般,2017年全国一卷数学109。

我考研初试成绩417分,其中政治79,英语一81,数学三138,专业课考了119,顺利被第一志愿录取。

关于择校

第一选择其实是复旦的专硕,但是因为学费228W又要自己租房子,会给父母一定压力,再加上家人更倾向于学硕,所以就决定考学硕。浙大的经济学专业课感觉都是书上的在能大范围内,再加上地域原因,选择浙大。

初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参照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指定参考书目为:

①《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美)曼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美)曼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③《微观经济学教程》,李建琴、史晋川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④《宏观经济学教程》,叶航、何樟勇、李建琴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考研经验

专业课

6月20号到7月15号

要求:看一遍红宝书,理解一下资本主义,做两遍计算题,社会主义直接看红宝书,看一遍就好了。勾勾画画。  首先7月开始背诵:7月15号到9月15号  要求:背诵第一遍,不按照曲线来背,就正常往前面背,两天一小复习,五天一大复习,(复习并不是说就要重新背,就是保证熟悉)在背诵的过程中主要是找逻辑,去理解一下大段大段的话,理好一章的框架,方 便第二遍背诵。

9月15日左右到10月15日

要求:一个月的时间背诵第二遍,第二遍应该会轻松一些,但是也不会轻松很多,你第一遍找好了逻辑,第二遍会快一些,再去巩固你的逻辑,不管是关键词还是你总结的什么帮助你背诵的东西。我这个时候尽量为快,没有再往前复习了,直接背着走。

10月15日到11月5号

要求:20天的时间背诵第三遍,这一遍应该明显感觉轻松很多,20天或者半个月就能背完一遍。

Ps:在背红宝书的时候,这个时候也在背真题的政治经济学作为补充了,大部分真题都在大纲里面背过了,就是补充背诵一下就可 以了!

11月5号到11月20号:

要求:红宝书应该可以背诵两遍,很快速,这个时候还要兼顾到热点,将热点与红宝书进行整合,整合起来背;热点的第一遍应该还是比较痛苦,但是要有舍得去背,背重点,但是我去年为了保险,是在11月把整本十四五规划都背了,结果论述题考的这么简单,无语了哈哈哈哈,但是保不齐今年还这么简单哈,所以还是好好准备;

11月20号到12月26号

反复背吧,背自己不会的那几章,反复背单独背,反复反复,而且这个时候能够让你大把背政治经济学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了,因为政治大题应该也要在这个时候提上日程了,所以合理分配比较重要哈。

政治:7月中旬-12月

7-9月徐涛强化课搭配肖秀荣1000题,先不要写在书上,准备一个刷题小本子(我买1000题的时候送了一本),然后刷完一遍刷错题。一天大概1-2 小时,强化课可以两倍速。

9-10 月 腿姐技巧课+腿姐 30天70分(难度稍微偏大一点,心态要好,不会的知识点可以找本小本子记一下,有空拿出来看看),然后刷错题。一天大概1-2小时。

11-12 月写每个老师,例如徐涛、腿姐、肖秀荣、米鹏……市面上能找到的模拟卷的选择题部分,每天可以写两张左右,除了肖秀荣的四套卷、八套卷,其他都可以用电子版(但我也买了腿姐和徐涛的,准备看看大题,但是没看),一天大概1-2小时。

12月看腿姐冲刺课和押题班,选择喜欢的老师的背诵手册,我背的是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也可以背徐涛的小黄书,差别不大。肖秀荣八套卷只读了几遍,四套卷和腿姐押题班背了大概四五遍。一天大概3-4 小时。

英语一

5-7月背背单词,不推荐看词汇课,太浪费时间。每天一小时7-9月当时实在不知道怎么准备,就看了经验贴说可以精翻,于是买了于慧100 篇,每天翻译一篇,对着参考翻译修改,一般都是买黄皮书,看个人选择。(感觉做精翻的好处是不用管后面翻译了,因为已经锻炼怎么翻译)然后稍微看了看唐迟的阅读课,感觉对自己帮助不大。 每天2-3小时。

10月看宋逸轩的新题型课,英一看了感觉有一点帮助,但是英二听我同学说没有必要。继续刷真题,刷到看到题就能想起文章内容知道选什么,就差不多了。每天 1-2小时。

11-12 月看了刘晓燕的英语作文班,感觉会多一点话讲,然后看了王江涛的作文书,背了一些作文,自己整理了一份模板,考研的时候几乎是照着模板套的,因为自己每次作文都丢好多分,没有什么大参考价值。然后为了保持手感和语感,刷了张剑的模拟题,有好几十篇,心态要好,题比较难,每次都大概5错3或者2的样子。主要是为了保持手感,不要较真,每天2-3小时。

英语准备的资料只需要真题。有很多同学会同时买英一英二的真题,把另一份作为补充的题库,其中英语一难度要稍高于英语二。但是由于我的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只买了英一20年真题。

强力推荐两个课程:①唐迟阅读强化课(配上一本书《阅读的逻辑》);②刘晓艳作文/新题型保命班(这个系列还有阅读、完形填空、翻译等,我因为没时间准备作文和新题型,所以只用到了这两块)

单词和阅读

想要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单词绝对是基石,否则连题目都看不懂。我也尝试过用所谓艾宾浩斯曲线直接背红宝书、用软件背单词、抄写单词等,但是真的坚持不下来,一是实在太枯燥了;二是这样的办法对我来说效果并不好,只要停下来就很容易遗忘;三是最重要的一点,有很多单词是一词多义或是熟词僻义,即使知道常见的用法也没用,把所有的意思硬背下来又需要很多精力,退一万步说,即使背下来了,看阅读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我完全抛弃了单词书,选择和高中一样,在阅读中学习单词。

有很多人说单词量需要达到xx,考研英语才能拿到xx分。要达到75分以上,有人说要6000词汇量,也有说需要8000,甚至还有人说需要一万往上的。实际上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考研英语想达到75分,只要在高中3500个单词基础上再学习800-1000个左右新单词就足够用了。虽说考研英语大纲单词总数超过了5500个,但是有千余个单词20年来都没有出现过一次,而有许多高频词是反复出现的。同时,想看懂阅读、做对题目根本不需要把一篇文章里的每个单词都看懂,只要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读懂几个关键句就行了。而这些关键句里的单词,八成以上是高频词。因此我打印了一份约总结了1000个高频词的资料(网上有很多,搜索英语一高频词即可)作为辅助材料,并且只背这1000个高频词。

一份英语一试卷的题型组成是:完形填空10分,阅读四篇共40分,新题型10分,翻译十分,小作文10分,大作文20分。其中,阅读+作文绝对是重中之重,是拉开分差的主力军,需要优先准备,也是接下来着重讲的部分。

三小门(完型,翻译,新题型)需要花费的时间不需要多,也拉不开差距。真正决定英语分数的是阅读和作文,在这两者之间又优先阅读,因为阅读比作文难。只要突破了阅读正确率这关,英语分数就能有质的飞跃。

单词必须要从考研开始背到考研结束。但是,早中晚各抽半个小时拿着厚厚的单词书背诵,我实在坚持不下来。我的做法是,把背单词的时间替换成:

每天早上起来+晚上睡前,各抽40分钟时间打开音频,大声地跟着音频朗读。不需要对文章完全地了解,只要打开中英文对照,跟着速度读下来,并且标记上生词就行。

此外,每天再用一个小时时间做1-2篇阅读。我把英一真题分为了两个部分,00-09年的真题用来音频跟读,10-21年的真题用来做题。

作文

因为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阅读,所以作文一直没有写。到后来时间越来越紧张,加上我自己又有畏难情绪,所以一直在拖延,迟迟落不了笔,感觉一个单词也写不出来,简单来说,就是清醒地看着自己拖延症发作的过程。到了考研前12天,我在万般无奈之下去找了刘晓艳老师的作文保命班。事实证明,没有时间准备作文的同学一定要听这个课程!它几乎能在一个星期里迅速拯救大小作文。我真的很感谢这个课,因为实在没时间准备作文了,最后花特别短的时间拿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此外,送给各位同学一句话:无论还剩下多少时间,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你可以学到进考场前最后一秒钟。一定要坚信时间是足够用的!

三小门

最后说说三小门的准备情况(我是放到11月份,阅读稳定下来之后再准备这三门的):

【完形填空】十年前的完形填空很难,我做一篇错10个以上都是家常便饭,很打击自信心,但是近几年的完形填空变得越来越简单,感觉除了个别单词外和高考难度差不多。在完全没练的情况下,近五年的完型真题我平均每篇只错了两个。今年初试我的完型也是错了两个。所以完型可以放到最后练,甚至没时间也可以不用练。

【新题型】新题型的篇幅比阅读长,但文章难度并没有更简单,甚至有些文章比

阅读还要难,所以新题型绝对不是需要逐字逐句看懂的题型(我一开始走入了这个误区,有强迫症一般非要把文章完全看懂),感觉它是“两分考单词,两分考行文逻辑,六分靠直觉”。新题型一定要在阅读正确率稳定下来之后再去准备,这样会容易许多。刘晓艳老师的“双向对对碰”原则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用,我在练习时,不是全对就是错两个。今年的初试新题型很简单,但是我错了一个,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翻译】翻译得分率好像是所有题型里得分最低的一种。和新题型一样,也建议在阅读正确率稳定下来以后再来准备。对翻译的练习我很佛系,首先一定要去了解翻译的技巧和规则,再根据技巧与规则去用真题进行练习。在初试前我只练习了四五篇,最终拿了一个平均分。我的翻译方式很简单:把一个长句切成几个小段,先逐段翻译,再调整语序和个别词汇的意思,把它整理成中国人说话的方式。最后,再运用几个小技巧如主动改为被动、从句的拆分等,把这个句子修缮好。

王江涛老师

数学三

5-7月一轮复习,用的是张宇的30讲,李永乐的线代,余丙森的概率论,其实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老师也就可以了,我只是比较善变。记得千万要边看课边刷题,刷的题是汤家凤的1800题,否则你看了一遍后就不知道你会什么了,刚开始学了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否定自己。每天 2-3小时。 8-9月强化看的是张宇的 18 讲,李永乐的线代,余丙森的概率论。写汤家凤1800的错题。因为我字比较丑,写了一遍书自己就懒得看了,就写了张宇的 1000 题,看到有朋友把错题记在word 里一个个搞懂,自己比较粗枝大叶就没有。只在错题本上记了错的比较多的题目。每天2-3小时。 10月 每天8:30-12:30写真题,记得留一两份以后模拟(英语也一样),零几年的都比较简单,后面17、18 等等会比较难一些,做好心理准备。每天3-4 小时。 11-12 月每天8:30-12:30 写模拟题,写市面上比较好的老师的模拟题,模拟题大多数偏难, 有时做到心理崩溃是很正常的事情,调整好心态,不会的题可以和同学讨论,当时我隔几天就把错题拿出来和朋友一起讨论,感觉挺有作用。每天3-4 小时。

考研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坐久了腰酸,学多了头疼情绪崩溃等等情况是很经常出现的,我室友就因为后期头疼间接放弃了考研,我朋友也三天两,头因为生病去医院,我自己后期也去了不少次,所以保持良好作息,每天坚持锻炼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考研心态要好,会有很多次崩溃,不像高考旁边所有人都在冲,有的人选择放弃,有的人一开始就和你走上的不是一条道路,但是你选择了这条路就要顶住质疑的目光,扛住身边人换学校找到工作的压力。每天学不完的知识,看不到的头,需要耐住寂寞,不光是学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学的进去,学不进去可以停下来休息休息,没有效率就停一会儿。

虽然寂寞是多数情况,但是人是群居动物,最好还是找一个研友,每天喝喝奶茶,拿外卖一人去一次,一起讨论讨论难题,回去的路上一起抽一抽政治,对自己很有帮助。每天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吃饭,一句话都不跟别人说,就会自闭。很庆幸我们学校分考研教室是把一个班分在一起,没时间出去吃大餐都可以点外卖到教学楼四五个人平摊。但是玩是次要的,"还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考研上岸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曾经也这么想,但是坚持下去或许也不难,一总有人会成功,不如拼劲全力试一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想,只有问题;做,才有答案。愿我们终将上岸!

大一政治经济学公式汇总如下:

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m’= m/v)。

2、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3、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4、年剩余价值量M=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率m’*资本周转次数n。

5、利润率=剩余资本/预付总资本,即p’=m/c。

1.政治复习(7月-12月)参考用书:肖秀荣全套、徐涛小黄书政治其实是投入时间少,但回报最多的科目,它不像英语那么有难度,也不像专业课那么繁多,可以说是考研里面最简单的科目。7-8月:精讲精练配合1000题做了两遍,然后把里面的知识点全部标出来,方便后期记忆。9月:开始知识点的记忆,并做历年真题10月:记忆知识点11月:关注形势与政策,做8套卷,背诵8套卷12月:做4套卷,背诵4套卷;准备考点的基本理论2.英语复习(3月-12月)由于考研英语没有听力,所以难度不算很大,只要把基础学好,想考高分不难。参考用书:恋练有词(个人不建议用)、张剑黄皮书、历年真题(英语一、英语二)视频推荐:唐迟的阅读,王江涛的作文,宋逸轩的完型3-6月:整理考研词汇,并打印出来进行记忆7-8月:1998-2010真题做了两遍9月:2011-2014真题做了三遍10-11月:2015-2017真题做了四遍,并总结作文模板12月:修改作文模板,知识点的归纳整理3.专业课复习(3月-6月,9月-12月)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图表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二、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三、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四、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么样: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第三节则对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等进行了阐述。所以,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价值的质、价值的量、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四个部分,而贯穿第二章始终的核心概念就是价值。 此外,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考生也要注意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考察商品价值量时,不仅要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必须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本章可以联系实际的原理比较多,比如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等。应该指出,商品、货币的一般原理和规律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完全适用的。因此,考生在学习这一章时,应学会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认识我国目前经济建设领域出现的实际问题。比如如何认识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及其具体体现等等。 4.本章基本名词、概念多,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严谨,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难度,但本章内容属基础性理论,基本的名词、概念和知识原理,必须很好理解和掌握。不然,很难理解和把握以下各章的内容。在学习本章时,考生在方法上要注意三点: (1)由于它是教材中理论性的一章,其中的许多概念、范畴、规律比较抽象,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要把本章各知识点的内容真正搞懂吃透,就不仅应记住各个概念、范畴、规律的定义和内容,而且应力求弄懂这些概念、范畴、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具体表现在哪里? (2)教材上许多内容是前后相连、一环扣一环的。在学习中可以尝试用前面的理论、知识来帮助理解后面的内容,也可以用后面阐述的规律、知识来加深对前面的基本概念、范畴的理解。如:要把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价格、生产价格、垄断价格这六个概念联系起来,比较着进行复习,掌握它们的内涵及内在联系。要把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个别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劳动、劳动力这几组概念区分开。 (3)我们天天在和商品、货币打交道;我们的经济工作,从企业的经济运行和国家的宏观调控,都必须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所以,结合实际生活事例来学习商品货币理论,便于加深理解,提高复习效率。比如,掌握货币的职能就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认识。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只有依据剩余价值理论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因而本章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重点章节。本章命题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意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等。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具体分折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里的关键是联系第二章的劳动价值论,学会运用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3.考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注意: (1)紧紧抓住剩余价值生产这一主线来把握全章内容。从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开始,到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再到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所有内容都沿着剩余价值生产这一中心线索向前发展。 (2)区分有关资本的几组概念,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职能资本与借贷资本等。它们分别在不同章节(第三、第四;第六章),复习时要把它们归纳在一起,着重弄清每组资本划分的依据、内涵、职能、意义等问题,并注意结合实际加以领会。 (3)弄清几对概念的相互关系。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二是劳动力、劳动与资本主义工资之间的关系,三是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之间的关系,四是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关系,五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本章的重点包括: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固定资本的损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分析前提,社会总资本简单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 2.本章的难点:(1)如何把握资本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关系,而且还是一种运动。为此,学习中一定要注意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的角度来考察资本流通过程,一定要明确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带来剽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进而认识到资本不仅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而且还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2)要明确生产资本的三种划分: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三种划分的依据、目的和意义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3)在学习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疑难之点是准确理解和掌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一系列实现条件,它体现了各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平衡关系,这是社会化大生产顺利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3.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一些原理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适用的。因此,要注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复习。比如,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所揭示的资本运动的规律对社会主义企业的启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一系列条件对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启示等等,望考生加以重视。 第五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重点在于掌握四个转化,即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要正确认识这些转化形式是如何一步步地掩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的。 2.本章的难点是:第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格不再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第二,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要进行区分,它们各自的含义、表达式及其经济意义是什么? 3.在学习方法上要注意和下一章的内在联系。这两章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发展了的具体形式,以及探索这些形式的相互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理论分析一步步接近于资本主义的现实。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劳动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六章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 1.主要内容包括: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形成,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利息和利息率,资本主义银行和银行利润,股份公司、股票和股息,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征,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实质、来源、形成条件和原因,土地价格。 2.该章的难点:(1)弄清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最易混淆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也是较易出题的知识点。要紧紧抓住本质去分析和说明现象,即用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性的东西去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系列具体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借贷资本、大土地所有权,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等等),揭示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要正确理解股票价格和土地价格的实质。它们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可以买卖,因而有价格。股票价格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人的资本化;同理,土地价格也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3.需要指出的是,本章和上一章中对某些经济现象和范畴的阐述、对某些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可以借鉴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及改革中的某些问题和政策。例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借鉴意义;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采取的土地政策有何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股份公司理论(股份公司的性质,其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性,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作用等)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有何现实意义。这些都是考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切实弄清楚的重要问题,也是本章最可能联系实际的考点。 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这一章考查的重点是:垄断的形成,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形式、历史作用和阶级实质,资本主义干预、调节经济的内容和方式,战后生产集中和垄断的新特点等。 2.本章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无论是垄断价格还是垄断利润,都不可能否定价值规律,即垄断价格及其与价值规律究竟是什么关系?在学习垄断价格时,要注意与前面第二、第五章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即把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生产价格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垄断价格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联系起来复习,注意“价值——生产价格——垄断价格”的发展脉络。 3.学习中要注意:(1)本章内容是围绕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这两大问题展开的。前者要紧紧抓住列宁概括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进行学习,后者要紧紧抓住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进行学习。学习时,要在一般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意掌握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内容。为此,要注意阅读报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现实,加强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本章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其内容虽然是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其中的某些知识点在学习时应当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的某些内容和形式,无疑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即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但也应看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才有可能、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一些形式、手段和政策,才有了所谓“遵循国际惯例”的必要性。 第八章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1.本章重点问题包括:资本输出,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经济一体化和地区集团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2.学习本章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这一章的内容现实性强,常见于媒体报道。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以及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本章的许多知识点,如“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等问题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这一章的考查,预计今后可能会有所加强。 (2)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无非是其国内经济关系的延伸,这种延伸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一种必然结果。所以,学习本章的内容应联系和运用前面几章的基本知识,不要割裂开来。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地位 1.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2.本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部分总结性的一章,是以上各章理论分析的一个结论。本章知识点少,命题的机会相应会少一些,若有,题型大多是选择题。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1.本章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基础和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由于本章知识点少,过去很少出题,今后命制主观性大题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要考查,预计主要是选择题,不排除有出简答题的情况。

  •   索引序列
  •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图文
  •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图
  •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汇总图
  •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图片
  •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图表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