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因: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从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2、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以往的哲学总是企图在科学之上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想穷尽一切知识,因而不然有许多不科学的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

3、从内容上来看,以往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往的哲学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是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

4、从哲学的使命上来看,以往的哲学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要科学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

5、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自封为最终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做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他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

1、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的分类标的为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受恩格斯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社会阶层能动地塑造社会现实,在这过程中也塑造了其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及社会阶层能够理性地实现阶层利益最大化。

2、辩证性

辩证性是一种实证为核心的从各个社会要素的关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入手研究社会进程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有着很强的整体倾向,认为不应该将社会现象彼此分割开研究,而将其作为整体,将各个部分考虑进入,动态的解读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3、自然哲学观点

存在的一切事物都蕴含着矛盾,都包含着二元论(矛盾)的成分。增长理论,及事物的总量不断增长。量变导致质变,即事物数量上的增长将导致事物的本质发生改变,该观点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并应用于阶级的研究当中。马克思支持进化理论,认为生命受到这三个规律的支配。

4、阶级冲突

马克思认为阶级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社会结构的改变是阶级利益冲突的结果。马克思定义阶级的方式是通过所有权定义的。社会阶级由资产定义,而非收入或其他现代理论所认为相关的要素。马克思认为阶级直接反应了其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课。你应该先报名啊,到自考办去报名。办了报名手续以后看什么时间考。拿上准考证。到考场参加考试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由于其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扩展资料: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马克思教材章节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主要考哪些章节马原分为马哲和政治经济学两部分要考察。你说的马哲主要考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两章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是必考的重点中的重点。抱歉,马哲内容精要,没有非重点。重在理解,背不完的,只能是尽量熟悉,可以应付选择题。但分析题你想靠背书来做,那太难了,背熟几十句常用的原理性概括,把对应原理先写上,再联系材料一顿写满。自考《马克思主原理》习题与解析1. 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水平。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3.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生产力标准,坚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三个代表”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4. 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关系?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人们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关系: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会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4.如何理解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改革是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既有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也是一场革命。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统治这种科学技术的社会形式。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一)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党要教育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的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个人,也不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结合实际,当代大学生应该作为“以人为本”的忠实实践者和表率。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你可以上你所在省的自考网上看一下上面都有介绍哪个学校开考该专业,考该专业要考哪些具体课程的详细介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自考大讲堂我向你推荐华夏大地自考网。我在它上面听的政治经济学的串讲,今年四月份考了80多分。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考

【篇一】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人类的认识本质上是实践的和社会的,是以一定的方法体系和思维方式社会历史地展开的,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不仅体现为知识的增加和更新,而且体现为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历史发展,在各种信息大规模增加和人的主体作用高度发挥的时代,使学生了解认识与思维方法,思维方式的关系,熟知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现代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思维方式的认识本质

思维方式作为一定时代的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既有其社会的本质,又有其认识的本质,就社会本质而言,任何思维方式都是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在人脑中的内化,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意识化、观念化的结果,是作为人的认知模式和评价模式的观念系统,就认识本质而言,思维方式体现着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双向运动,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双向转换过程的深刻体现。

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划分思维方式,它是由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构成的,是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的统一体,思维方式的外在系统由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三方面构成,思维方式的内在系统包括知识信息系统、动力调控系统和智力智慧系统三个子系统。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一、作为客观辩证法反映的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是指与人类意识相区别的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活动过程的辩证法,是指以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主观辩证法则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是指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人类的主观辩证法是在概念辩证本性的基础展开的。

二、概念体系构成的思维之网

人类的思维反映和把握客观世界是通过概念体系来进行的,概念体系是人类的思维之网,各个概念是这张思维之网上的各个“纽结”,从概念到概念体系,又是概念本身内在矛盾通过判断、推理、假说等具体的思维形式的运动,才能理解人类思维之网的形成和变迁,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主观辩证法。

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1)客观辩证法:外部世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支配整个自然界和社会;人的社会实践的辩证法。

(2)主观辩证法: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主观辩证法则采取主观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的自觉活动相联系。逻辑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本身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而为人的思维所独有

第一节 方法和方*

一、方法的发生和发展

思维方法对认识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联系;它对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重要的规范作用;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的程度。

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七大基础学科的排序中,数学第一,逻辑学第二。

本小节的教材上的叙述存在诸多问题。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上:什么是逻辑学?辩证逻辑是逻辑吗?等等。

逻辑哲学就是在技术的基础上,以非技术的方式研究逻辑问题。通俗地说,以技术方式研究逻辑问题,形成现代逻辑。与此相对,在这一基础上,以非技术的方式研究逻辑问题,形成了逻辑哲学。

三、方*

方*的意思就是说有了这个方法你就一通百通了。我们经常说要授人以渔而不授人以鱼,那个渔就是方法,你知道方法了就可以事半功倍,不知道方法你是事倍功半。所谓研究的方*化,就是使整个研究变得编程化,程序化。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征

思维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

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手段,思维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是中介性,此外还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统一性。

辩证思维是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而展开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体系演化等思维形式的矛盾运动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

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手段,思维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是中介性,此外还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统一性。

思维方法对认识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联系;它对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重要的规范作用;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的程度。

【篇二】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既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过程,又是通过实践而实现价值的过程,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在实践基础上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生和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

一、客观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特性在于其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观的唯物主义:真理观的首要问题。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什么是真理(1)

“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914年9-12月)

应该正确地把人们常说的真理区别为客观真理和概念真理。所谓客观真理即客观存在着的,不论人们是否认识而其自在的真理;概念真理即人们通过一定的认识过程,为客观真理赋予相应定义的概念化了的真理。一般说来,后者已经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是以无限对无限。一方面,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有无限种客观需要,有无限的认识能力,可以变换无限的认识角度,在无限不定的层次上和时间里,用无限变换的概念,去认识和阐述真理。另一方面,认识的客观对象是无限繁多的,认识领域是无限是广泛的。

任何哲学家都不该怀疑真理的存在。如果有人否认真理的存在,那就意味着他自己所说的一切都是毫无价值的废话。

第一节 真理

二、实践是鉴别真理和谬误的根本标准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其间也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真理和谬误

•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 (1)、两者相比较二存在,相互贯通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绝对真理(absolute truth)和相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

观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1)真理的绝对性

• A、任何真理都是包含在认识中的客观内容,不能被****,这一点是无条件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必须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 B、人类按认识的本性是可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必须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 (2)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 A、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 就必须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 B、承认我们的认识尚有待于深化,就必须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A、相对包含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 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 (2)、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

•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 3、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批判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类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的表现。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和可能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这是思维的非至上性。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正是由于这一矛盾的运动,才推动了真理的发展。

第二节 价值

• 一、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及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一种对于主体有用即有价值的东西,有用的程度越高,满足主体需要的范围越大,其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

• 二、价值的特征

• 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特点

• 三、价值与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价值评价作为主体观念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人们对一定客体是否具有满足需要的属性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统一

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两大原则的根基,在于马克思所说的客观尺度和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有区别。

【篇三】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文化的本质、结构和功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关系,以及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使学生树立一个这样的观点:即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要善于吸取、借鉴外来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外来优秀文化中国化、让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此加速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使中华民族重振雄风于世界

第一节 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概念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由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广义的文化是以各种各样民族的、区域的、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它的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它映现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它具有三个特点: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多样的形态。

二、人类发展和文化存在

人类与文化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双向建构关系。一方面,人类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具有超越主体的客观形式,具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人类社会特有的遗传机制。

文化的发展从总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1、建立在“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2、建立在“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

• 文化的发展是人发现人自身的过程,文化成果又加速社会的发展。

三、两种不同的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基础上阐述文化与社会和人类相互关系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P694-):

1、人类改造世界和改造人本身的活动是文化的起源和基础。2、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的标志和准绳。3、文化是具有自身利益相对独立性的“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

西方文化哲学的四种类型:理性主义的文化哲学、自然主义的文化哲学、结构功能的文化哲学、符号主义的文化哲学。它们的局限性主要有(P696-):1、无限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2、夸大了历史的偶然性而否认历史的规律性。3、夸大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运用范围,抹杀了文化进步的内在标志。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一、文化的分类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文化本身领域看,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

从文化的主体承担者看,文化可分为个体、群体、民族、世界文化。

从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文化可分为主、亚、反文化。

从文化的发展看,文化可分为原始、古代、现代以及未来文化。等等。

文化和文明是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二、文化的一般结构

思考:什么是结构?

文化结构指文化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联结方式。

文化系统的表层要素,是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背后,是人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活动方式,即“活动模式”或“活动样式”。

从文化产生过程看,文化是人们活动模式(经验)的保存和传递。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看,主要在于帮助人们掌握基本的活动方式。

在活动方式背后,是以文化符号的形式表现的“文化观念”。

文化产品、活动方式、文化观念是构成文化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不同类型的文化在基本结构上的共性,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性,并不排斥文化的民族性。

三、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具有信息功能;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具有认识功能。

第三节 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 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是从历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性、新旧交融性等特点,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塑造培养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而传统文化中的缺陷、糟粕又造就消极落后的国民同性。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我们要用批判继承的眼光,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三、文明(civilization)是文化进步(advancement)程度的标志(sign,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的法律化、制度化程度。

【篇四】

本章要求学生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以及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作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使他们能充分把握人的本质,实现其人生价值,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而竭尽自己的力量。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

• 一、人性的具体性

• 人性是指人在自己的社会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属性,人性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依据,人的本质在于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 二、人在历史发展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

• 个人发展的全面性是其现实关系和观念发展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它使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能应付自如,显示出更强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因而就更为自由,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人类越来越自觉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的解放,从而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可能一步步变为现实。

• 原理链接: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 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个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 人的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 人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他进入人的社会后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逐渐社会化的结果,人的个性是指属于个人特殊品质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自我意识的方式,人的个性化即逐步形成作为自己特殊品质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自我意识的方式的过程,在社会范围内普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标。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的内涵

通过创造物的价值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人满足自己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显示了人本身的价值,人的价值即人对人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二、人的价值的实现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创造客体价值的过程也是实现主体自身价值的过程,作为一种主体性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包括主体能力、主体作用、主体地位等全部主体性内容的实现,其中主体地位的实现是人的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

三、人的价值的评价

价值评价是主体的观念活动,是主体对于价值对象的价值功能的判断。

价值只是对主体而言的意义,因而必须以一定的主体作为评价的基准。

对于客体的价值的评价就是对于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的判断。

人的价值是一种主体价值,在人的价值中主客体关系转化为主体自身的目的性和工具性的关系。人是通过实现自己的工具性价值去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的意义的判断。

人的价值评价包含如下两方面内容:第一,人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工具性价值,几是否创造了客体价值。这是人的价值评价的基础。第二,人在实现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主体性价值,即他的工具性价值是否真的成了实现自己主体性价值的工具,这是人的价值评价的实质内容。

对人的价值评价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一定行为主体的“自我评价”;2、他人、社会对他的“社会评价”。

人的价值区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自我价值是人对于自身的意义。人的社会价值则是人对于社会的意义。人的价值评价尺度归根到底应是社会的尺度。

运用社会的尺度评价人的价值,就是看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评价人的价值必须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

第三节 人的自由

一、必然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一个主体性范畴,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充分的体现,人不能摆脱客观必然性的制约,不能超出客观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找自由,这就是人的自由的限度,但人在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内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决定,并通过实践把选定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获得自由,自由与必然是相互依存的,自由与必然的区分是相对的即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二、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三、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就社会整体而言。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也就是人类的解放,人类解放就其一般意义来说,包括人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含义,人类解放即获得自由度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表现为不同的水平,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阶段,是更高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理想境界。

【 #自考# 导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备考也需要一点点积累才能到达好的效果。 为您提供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一起看看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 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它是适应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它又是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总结,是人类以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的理论结晶。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从其理论特征上看,又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新的历史时代为新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政治经济上,19世纪30—40年代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已开始由资产阶级的争取政治平等的民主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争取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物质性的经济关系这一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发现,使得对历史的的唯物主义解释成为可能,进而使得完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创立成为可能。 自然科学上,一些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尤其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给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社会科学上,应古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经济解剖,创立了劳动价值论,高度评价了生产劳动的作用。这些重要重要成果,都为对于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 以往哲学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新世界观产生的前提:一方面,以往哲学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有益探讨积累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以往哲学与时代精神的背离及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新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由以出发的问题。 在近代哲学中,法国唯物主义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代表着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对立的方向,它们对于新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法国唯物主义:是一种感觉论、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把肉体感受性视为人的本质。一方面论证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陷入对社会历史的错误理解,否认人的任何选择自由得出极端决定论即宿命论的结论。法国唯物主义并没有彻底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没有合理地解决自由与必然的现实对立的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采取了同法国唯物主义截然对立的方式,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的一面,把能动的自我意识视为人的本质。其进步意义在于,把思维与存在理解为一种思维对于存在的把握活动,具有历史性的活动,肯定了矛盾存在的合理性,并肯定了扬弃矛盾。其局限性在于,只是虚幻地而不是真实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现实对立的问题。 费尔巴哈哲学:“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位”。其哲学是一种“人本学”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在人身上得以实现,人就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不仅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而且试图探讨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其局限性在于,费尔巴哈以抽象的人为基础所实现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仍然只能是一种抽象的同一,从而对于自由与必然的现实对立也就只能提供一种抽象的解决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进程 新的哲学世界观的历史使命在于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争提供理论的指导,因而这种哲学的创立是与共产主义的理论和运动密切相关的。因此,新哲学的创立首先就是要消除以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空想性质,科学地说明和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的科学论证,它的创立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大体上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物质实践的概念,力图把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全部历史归结为生产劳动的异化与扬弃异化的辨证运动过程。但是,这种对于实践概念的规定并不完备,在理论上无法说明异化劳动的起因,陷入循环论证的逻辑困难。于是进入下阶段的探索。 第二阶段进程是以《神圣家族》为标志的。在《神》中,马克思暂时防下列异化劳动理论而转到力图将法国唯物主义印象辩证法这一方向上。继承了从自然存在出发的唯物主义传统,一些重要观点,诸如要求从经济状况和工业状况的不同去理解归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不同等等,显然都已超出了法国唯物主义的眼界,但这里主要之点还是在出发点上强调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为能阐明物质利益与历史发展的中介关系,即未能归根到底从物质生产活动去说明历史发展,从而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实践概念的完备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的伟大变革的关键。实践的观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的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也就必然具备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理论特征。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重点理解)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1〉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2〉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肯定了自然界对于人的先在性,而且更在于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同时,实践概念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也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是密切相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揭示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使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 〈3〉认识论与本体论也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达成了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作为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也在同一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它的认识论。实践是以物质工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实际的把握,认识则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现象世界的观念的把握或象征性把握。两种把握活动应当是彼此一致且互为前提的。而且,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所以,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个方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其革命性、批判性特征,不仅在于它公开申明自己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而且更在于这种哲学本身就内在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这种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在逻辑上内含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基石的实践概念之中。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于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人类活动的基础。物质生产作为人对自然的否定性关系,是人类一切否定性即革命性活动之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的自由解放作为自己的宗旨,它也就必然要把革命地改造现实的实践提到首位。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内含否定性、革命性规定的实践概念作为自身的基础,便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 革命性、批判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也必然要体现在它的方法论之中。对现存事物不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同时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要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上去理解。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实践作为人对外部世界的否定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目的的活动,一种赋予外部世界以合目的性形式的创造性活动。因此,以内含否定性、革命性规定的实践概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高度尊重和红样人的主体性。现实而非抽象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作为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基石,不仅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而且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科学的和客观的,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理论的科学性是理论内容的客观真理性和逻辑形式的严密性、完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真理性不仅在于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体系,而且在于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客观性原则,因为实践概念中内含着客观性、受动性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逻辑上的严密性、完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为彻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建立确立了自觉的理论前提。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方面的客观真理性和形式方面的逻辑严密完整性达到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完整表现。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马哲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必然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实际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基础上,在批判旧哲学中产生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批判和清算旧哲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克服自身内在的矛盾的过程。 马哲的整个历史证明,它是和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这也正是它的实践性的充分体现。因此,我们既要在实践中坚持马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的具体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觉地总结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以推动哲学的发展。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许多哲学问题的新的认识。这一切展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发展的自然科学的生动画面,极大地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和自然科学理论自身的迅速变化,也提出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一)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具有本质差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表现在: 第一,阶级属性不同。马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现代西哲派系林立,“主义”繁多,反映着西方社会不同阶级、基层和集团的不同利益,总体上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资产阶级不同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理论实质不同。马哲立足于实践,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西哲从其主流来说,它们都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阴影。 第三,社会作用不同。马哲是服务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理论体系。现代西哲除了直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之外,有不少哲学流派长期脱离实际社会的发展。 第四,发展形态不同。马哲是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哲学,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有强大的自我更新的能力。现代西哲派别林立,形态多变。它的两大主流即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这两种思潮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方面常常各走极端、相互抵触。马哲则成功地实现了科学与人的辨证统一。 (二)对现代西哲的正确认识和研究 首先,研究现代西哲,有助于坚持和捍卫马哲。 其次,研究现代西哲,也有利于发展马哲。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马哲在中国的命运,已经同中国人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了旧社会的三座大山,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道路。 今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壮大,仍然深切地需要马哲的理论指导;而今日中国的马哲,也迫切需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世界的发展中进一步发展和建设自己。二者的健康发展和紧密结合,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光明前途的保证,也是马哲在中国得到繁荣和发展的保证。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和本质特征之一。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

【 #自考# 导语】当你真正想完成一件事时,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看到。备考漫漫长路, 和你一起默默地走下去。以下是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学说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统一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客观基础。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就是要把握辩证法唯物主义的条件论、过程论和决定论,把握辩证法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在哲学中,联系是一个普遍性极大的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普遍的。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的根据在于:第一,世界万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和基础。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任何具体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运动本身都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第三,事物可以互为中介,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可以通过无数“中介”或过度环节而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无限的总体系列。可见,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存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的体现。 要进一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还必须把握“中介”、“差别”这两个哲学范畴。 中介,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联系、中间层次。任何事物之间不论存在多大差异,都可以通过中间联系沟通起来。中介具有“间”性,具有沟通性,具有过度性。 差别,普遍联系的观点,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即其确定的界限为前提的。唯物辩证法指出,差异和界限只能在事物的相互比较中存在,没有联系也就无所谓区别;而差异双方总是互为中介、互相过度的。因此,具体的差异和界限具有相对性。差别在本质上也是联系的一种方式,即以对立的方式发生的联系。 二、普遍联系中的系统 在当代,普遍联系的思想走向具体化和伸层化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科学的系统观的确立。科学的系统观是具体全面地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其基本特征是,如实地把事物、过程当作系统,以对系统的深入、全面的把握。 “系统”,一般被规定为“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或“以规则的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形式结合着的对象的集合”,实质上是泛指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系统是事物由于客观的普遍联系而形成的存在形态,它具有一系列的重要特征: 首先是整体性特征,这是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表现为:第一,系统对外来作用能作为一个整体作出反应,而不管受到外来作用的是其中哪个部分。第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每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亦称为“系统质”。 其次是结构的有序性特征,即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保持内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内部活动的方向性、顺序性。 最后是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特征,即系统的分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结合趋向于强化整体功能的特征。组织化程度高即系统性强的事物,其内部结构优化(严密、有序、高效)的程度也就越高。 系统的上述特征显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深刻性和具体性。构成科学系统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原则有: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定量化原则、化原则等等。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运用。条件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改变条件、创设条件本身也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的存在、运动、发展,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体现。 “条件”是普遍联系范畴的具体化,它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普遍联系揭示的是联系的共性、普遍性,条件则是每一个具体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具体联系,揭示的是联系的个性、特殊性。 条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条件和非决定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同时,条件具有可变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条件和创设条件。 第二节、世界的运动发展 一、运动、变化、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世界观在同一层次上的两个方面,它们表达的是对同一对象世界客观本性的认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事物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一方面,任何运动都存在于、表现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运动就意味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任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本身的现实表现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意味着运动。普遍联系和运用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性质,也体现了它的辩证法全面性特征。 在辩证法范畴体系中,运动、变化、发展是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变化也是运动,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一般内容,即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范畴,就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即指事物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特别是指一种上升运动。 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物质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表现出来。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 二、世界发展的方向性及其表现 世界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实际上是指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和过渡的问题。现实世界中多种多样的变化从总体上说有三种方向的运动:〈1〉单一水平的转化,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变化;〈2〉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从有序向无序、从较复杂向较简单的变化;〈3〉上升的运动,即同下降相反的变化。 单一水平的转化带有局部的、暂时的性质。其实质上是处于另两个方向变化的从属地位的一种过渡性、准备性的状态。下降的运动不是发展的方向,也不是发展的主导趋势。上升的运动,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趋向和主流。 唯物辩证法关于现实世界发展方向性的理论深刻地阐明了现实世界中运动变化的多向性与定向性、上升与下降、前进与后退之间的统一,从而全面地、辨证地阐明了发展的总体方向性特征。 首先,肯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并承认具体变化方向的多阳性。 其次,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上升、前进也不是单一的、鼓励的过程,它还伴随有第二个分支即下降的、后退的过程。 再次,发展中的上升、前进也不是绝对的、直线式的,而是包含着局部的或暂时的倒退、停滞在内的曲折前进的运动。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 关于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也就是“过程论”的思想。“过程”范畴和“系统”范畴一样,标示着人类对于世界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的认识的深化。“系统”侧重于揭示世界的联系,而“过程”则侧重于揭示世界的发展。“过程”范畴是包含存在、时间、空间、结构、层次、运动的方向等等在内的总体性的辩证法范畴。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辨证唯物论的过程论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第二,前进的发展是事物和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第三,承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思想贯彻到底,就要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不可抵抗的规律。一切过程的总的方向和基本趋势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足见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所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历史的前进方向,适合于它存在的历史条件。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胎”中孕育成熟的,扬弃了旧事物的精华与糟粕。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为社会生活演化的进程所肯定。 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范畴与规律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环节而实现和战线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即是唯物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各个基本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则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本质即规律性。 在唯物辩证法学说里,范畴和规律没有实质的区别。范畴即基本概念是由词或词组表达的,而规律(科学规律)则是判断,它由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即范畴。规律实际上就是范畴之间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是一个范畴体系,也是一个规律体系。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都是从不同方面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性质,其中,质和量、对立和统一、肯定和否定等范畴所揭示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体系的三个规律主体——质量转化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理由是: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源泉。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事物的对立统一是辨证认识的实质。 总之,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坚持唯物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决定论是人类探究万事万物何以如此的理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丰富了决定论的内涵,把决定看承是一种说明事物和过程的普遍制约性、规定性的理论,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统一的理解。 决定论作为一种理论和学说是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深化的。大体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即自发决定论(不系统)、机械决定论(不彻底,导致预成论、宿命论、唯心主义目的论)和辨证决定论的形态。 马哲所主张的是辨证的决定论原则。辨证的决定论是对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相互统一的全面、辨证的理解。它首先是一种决定论,即承认事物和过程的存在、运动具有普遍的制约性和规定性。同时,它对客观决定关系的理解又是全面的、辨证的。它立足于物质形态及其普遍联系形式的无限多样化的基础上,既承认一般的、普遍的决定关系,又指出这种一般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特殊和个别而存在的,因此不把某中特殊的决定关系混同于一般。辨证唯物论的决定论原则的确立,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了又一块坚固的基石,是人类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 #自考# 导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备考也需要一点点积累才能到达好的效果。 为您提供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一起看看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 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它是适应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它又是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总结,是人类以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的理论结晶。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从其理论特征上看,又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新的历史时代为新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政治经济上,19世纪30—40年代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已开始由资产阶级的争取政治平等的民主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争取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物质性的经济关系这一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发现,使得对历史的的唯物主义解释成为可能,进而使得完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创立成为可能。 自然科学上,一些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尤其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给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社会科学上,应古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经济解剖,创立了劳动价值论,高度评价了生产劳动的作用。这些重要重要成果,都为对于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 以往哲学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新世界观产生的前提:一方面,以往哲学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有益探讨积累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以往哲学与时代精神的背离及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新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由以出发的问题。 在近代哲学中,法国唯物主义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代表着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对立的方向,它们对于新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法国唯物主义:是一种感觉论、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把肉体感受性视为人的本质。一方面论证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陷入对社会历史的错误理解,否认人的任何选择自由得出极端决定论即宿命论的结论。法国唯物主义并没有彻底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没有合理地解决自由与必然的现实对立的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采取了同法国唯物主义截然对立的方式,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的一面,把能动的自我意识视为人的本质。其进步意义在于,把思维与存在理解为一种思维对于存在的把握活动,具有历史性的活动,肯定了矛盾存在的合理性,并肯定了扬弃矛盾。其局限性在于,只是虚幻地而不是真实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现实对立的问题。 费尔巴哈哲学:“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位”。其哲学是一种“人本学”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在人身上得以实现,人就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不仅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而且试图探讨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其局限性在于,费尔巴哈以抽象的人为基础所实现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仍然只能是一种抽象的同一,从而对于自由与必然的现实对立也就只能提供一种抽象的解决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进程 新的哲学世界观的历史使命在于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争提供理论的指导,因而这种哲学的创立是与共产主义的理论和运动密切相关的。因此,新哲学的创立首先就是要消除以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空想性质,科学地说明和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的科学论证,它的创立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大体上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物质实践的概念,力图把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全部历史归结为生产劳动的异化与扬弃异化的辨证运动过程。但是,这种对于实践概念的规定并不完备,在理论上无法说明异化劳动的起因,陷入循环论证的逻辑困难。于是进入下阶段的探索。 第二阶段进程是以《神圣家族》为标志的。在《神》中,马克思暂时防下列异化劳动理论而转到力图将法国唯物主义印象辩证法这一方向上。继承了从自然存在出发的唯物主义传统,一些重要观点,诸如要求从经济状况和工业状况的不同去理解归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不同等等,显然都已超出了法国唯物主义的眼界,但这里主要之点还是在出发点上强调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为能阐明物质利益与历史发展的中介关系,即未能归根到底从物质生产活动去说明历史发展,从而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实践概念的完备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的伟大变革的关键。实践的观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的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也就必然具备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理论特征。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重点理解)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1〉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2〉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肯定了自然界对于人的先在性,而且更在于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同时,实践概念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也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是密切相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揭示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使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 〈3〉认识论与本体论也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达成了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作为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也在同一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它的认识论。实践是以物质工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实际的把握,认识则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现象世界的观念的把握或象征性把握。两种把握活动应当是彼此一致且互为前提的。而且,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所以,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个方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其革命性、批判性特征,不仅在于它公开申明自己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而且更在于这种哲学本身就内在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这种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在逻辑上内含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基石的实践概念之中。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于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人类活动的基础。物质生产作为人对自然的否定性关系,是人类一切否定性即革命性活动之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的自由解放作为自己的宗旨,它也就必然要把革命地改造现实的实践提到首位。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内含否定性、革命性规定的实践概念作为自身的基础,便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 革命性、批判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也必然要体现在它的方法论之中。对现存事物不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同时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要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上去理解。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实践作为人对外部世界的否定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目的的活动,一种赋予外部世界以合目的性形式的创造性活动。因此,以内含否定性、革命性规定的实践概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高度尊重和红样人的主体性。现实而非抽象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作为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基石,不仅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而且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科学的和客观的,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理论的科学性是理论内容的客观真理性和逻辑形式的严密性、完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真理性不仅在于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体系,而且在于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客观性原则,因为实践概念中内含着客观性、受动性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逻辑上的严密性、完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为彻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建立确立了自觉的理论前提。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方面的客观真理性和形式方面的逻辑严密完整性达到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完整表现。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马哲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必然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实际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基础上,在批判旧哲学中产生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批判和清算旧哲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克服自身内在的矛盾的过程。 马哲的整个历史证明,它是和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这也正是它的实践性的充分体现。因此,我们既要在实践中坚持马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的具体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觉地总结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以推动哲学的发展。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许多哲学问题的新的认识。这一切展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发展的自然科学的生动画面,极大地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和自然科学理论自身的迅速变化,也提出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一)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具有本质差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表现在: 第一,阶级属性不同。马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现代西哲派系林立,“主义”繁多,反映着西方社会不同阶级、基层和集团的不同利益,总体上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资产阶级不同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理论实质不同。马哲立足于实践,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西哲从其主流来说,它们都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阴影。 第三,社会作用不同。马哲是服务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理论体系。现代西哲除了直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之外,有不少哲学流派长期脱离实际社会的发展。 第四,发展形态不同。马哲是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哲学,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有强大的自我更新的能力。现代西哲派别林立,形态多变。它的两大主流即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这两种思潮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方面常常各走极端、相互抵触。马哲则成功地实现了科学与人的辨证统一。 (二)对现代西哲的正确认识和研究 首先,研究现代西哲,有助于坚持和捍卫马哲。 其次,研究现代西哲,也有利于发展马哲。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马哲在中国的命运,已经同中国人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了旧社会的三座大山,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道路。 今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壮大,仍然深切地需要马哲的理论指导;而今日中国的马哲,也迫切需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世界的发展中进一步发展和建设自己。二者的健康发展和紧密结合,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光明前途的保证,也是马哲在中国得到繁荣和发展的保证。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和本质特征之一。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然是需要学的,一般都是有军事训练,就业指导,还有音乐艺术欣赏。

自考本科是需要选专业的;自考本科的公共课有,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英语二,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自考都有什么专业?

从学科类别来看,自考技术专业可以分为:文学类、文学类、法学专业、管理类专业、金融类、理学类、工学专业、农学类、医学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建筑专业等。

自考怎么选专业?

在开始选专业前,一定要搞清自己的目标。

依据自考总体目标,大概能将自考群体分成4类:拿证为主导、工作需求、进修提高与个人爱好。

拿证为主导

如果你想要把毕业证书作为工作中必备品、想要快速获得一个本科学历得话,可以先从技术专业难度系数和拿证时长两角度考虑。

从难易度看,自考的热门专业难度系数排名如下所示:

中国语言文学、幼儿教育、行政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都需要了解记诵的学科<英语等文学类<学科比较多的法律法规<工商企业管理、金融等经济类<计算机类专业。

自考是个人自学和国家考试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有很大自考(社会型学生)跟小自考(应用性学生)二种类型。应该是初学者所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导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同学们在获得技术专业方案所规定的所有课程合格考试成绩、

进行主考官大学毕业考评或毕业论文答辩等其它实践教学每日任务、经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后,可得到毕业证,国民教育系列。合乎学位授予条件的自学考试本科大学毕业生,由有学位授予权的主考官院校按照相关规定,授予学士学位。

自考公共课:

自考公共课是所有专业都须选3—5门课程内容测试,一般的自考公共课选考课有《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二》,再根据专业大类的差异,自考公共课也有语文、高等数学、经济法概论、

英文(二)、概率统计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经济学原理(财)、英文(一)、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工本费)、物理学(工)、电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高等数学(工专)、高等数学基本、数量方法(二)、数论基本、互联网技术性、工程数学-线形代等,某些更专业的公共课可能会有一些差别。

自学考试 > 哲学(本科段) 专业代码:C010101 | 专业名称:哲学(本科段) 主考学校:中山大学 | 开考方式:面向社会 | 报考范围:全省及港澳地区公共课必考内容: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的教育考试方案 课程代号 课程名称 使用教材 学分 类型 考试方式 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必考 笔试 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必考 笔试 0015 英语(二)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下册] 14 必考 笔试 上册、下册 82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哲学) 7 必考 笔试 8261 自然辩证法 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概论) 8 必考 笔试 0034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2003年版) 6 必考 笔试 8263 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上下册) 6 必考 笔试 0037 美学 美学原理 6 必考 笔试 0321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5 必考 笔试 8264 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学 6 必考 笔试 0320 领导科学 领导科学 4 必考 笔试 8100 毕业论文(不计学分) 0 必考 实践考核 0182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 4 选考 笔试 0152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5 选考 笔试 0277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 6 选考 笔试 8088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8 加考 笔试 8089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6 加考 笔试 8090 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述 9 加考 笔试 8055 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引论 5 加考 笔试 0024 普通逻辑 普通逻辑原理 4 加考 笔试 备注:课程名称与使用教材可能会不一致。毕业要求:不少于12门且不低于67学分。课程设置:必考课12门67学分;选考课3门15学分;加考课5门32学分。说明:1、不考英语(二)者须选考0182,0152,0277不少于14学分。2、本专业仅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哲学、政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201至204,已取得相同名称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考。3、港澳考生不考0004、0005,但须加考0024。当然可以!!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科自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法国启蒙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0.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1.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1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5.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生活 D.信息交流 1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0.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 B.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 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外来势力侵犯 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C.它继承了人类的先进文化 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22.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 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 D.动力 26.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的个人在历的重大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们的思想动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D.剥削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下列关于人性的看法,属于正确观点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初,性本恶 C.人性无善无恶 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29.在价值关系中,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 )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中介 D.只能是价值客体 30.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 ) 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B.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C.他们的个人意志 D.他们的天赋条件

第八章 第一节社会进步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内在根据和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含义:社会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和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 内在根据: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选择、简答)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三、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和生产力标准的一致性:(选择、简答) 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客体进行选择和评价时所参照的标准。 1、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相一致,是指在阶级社会里进步阶级和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一致; 2、落后阶级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并不一致。 四、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并说明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事业:(论述题) 社会进步是通过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不可阻挡的,而社会进步又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不可避免的要遭到旧势力和反动阶级的反抗,这是社会进步曲折性和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意义: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符合客观规律,对此应坚信不移; 2、社会主义建设会有曲折和反复,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3、我们要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克报困难,促进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如果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回答意义时,把以上意义中的答题点中的“社会主义”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可。 第二节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 一、资产阶级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问题的观点:(简答) 1、它们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天赋的、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2、其主要缺陷是:①他们认为人的本性不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而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②他们认为人性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③他们认为人性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不变的,④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所以不能正确揭示人的本质; 3、其进步性是:①在人的神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反对神的至高无尚的权威,②反对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对人的统治,③反对了封建禁欲主义,对人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作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或如何理解人的本质)(简答或结合上一题出论述题)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实践中,特别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 3、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补充内容: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具体性和阶级性。(帮助理解或选择题) 三、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或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选择、简答)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征,社会属性是指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社会性。 1、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而社会性是人主要的,根本的属性; 2、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质; 3、社会属性制约着自然属性,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属性决定的,取决于人的社会关系; 4、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 5、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的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阶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每个人都隶属于一定的阶级,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不存在超队级的人性。 四、趋利避害和人性自私是人的本质观点的错误(为什么自然不是人的本质)(简答) 1、人性自私的观点是以趋利避害为论据,把它说成是人的本性就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2、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私有利产生以后才有了私有观念,私有制消灭以后私有观念塑性将逐步消灭,所以把自私说成是人的本性是不科学的。 第三节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的显著特点和人的价值的含义以及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简答或论述) 特点:每个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人既是价值的客体,又是价值的主体,是一者的统一,这是在价值关系上,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含义: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所做奉献的多少。人的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他们对个人,做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个人应获得的尊严和社会提供的保证个人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 关系: 1二者是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表现; 2、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不一致时,必须使自我价值服从社会价值,使个人利益服务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意义: 1、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才能获得自我价值,人的价值大小不是取决于自我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价值; 2、因此,人生一世主要不是为了索取和享受,而应该把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贡献放在首位; 3、要加强价值观的锻炼和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努力创造价值,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才能使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高度统一。 二、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或人的价值的实现和途径)(简答、选择) 条件: 1、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条件,包括:①个人的基体素质,②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③个人的意志、品质等; 2、取决于客观条件,包括:①个人所处的时代特点;②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③取决于机遇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发展; 3、取决于机遇,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发展。 三、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和职务高低的关系: 二者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一个人所任务越高,从事工作越重要,他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大,贡献也应当越多,因而它的社会价值也应当越大,但是职务高低,工作不同,不是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它是否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 四、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意义,即: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对人生观的其他方面有重要影响。 正确人生观的含义是:人生一世主要不是为了索取和享受,而应该把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贡献放在首位; 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个人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才能获得自我价值,人的价值大小不是取决于自我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价值。 五、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简答)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关系为: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不可分割的。 1、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并且世界观包含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2、人生观影响和制约世界观。 第四节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必然和自由的关系:(论述、简答、选择) 必然指事物的必然性、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关系: 1、必然是自由的前提和基础,自然受必然制约; 2、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为:①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②有阶级社会,自由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自由,③自由不是幻想的,而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获得的实际的自由; 3、既要反对夸大自由否认客观必然性的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又要反对夸大必然否认自由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宿命论。 二、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历史过程:(选择) 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人的活动不得不受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必然性,使自己从盲目力量的支配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而能够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状态。 关系: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和繁荣。 三、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关系:(选择) 人的解放是指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在自然规律面前获得自由就必然认识自然规律,驾驭和使用自然力,不受盲目的自然力量的支配和束缚,在社会规律面前实现,即:人类解放的实现都要通过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 四、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选择) 1、共产主义社会晤人类最现想的社会,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第二、消灭了私有制度,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消灭一切差别,人们完全平等;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而,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第四、人们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第五、国家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社会实现了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2、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完整的发展,是使个人潜力和智能的限度的发挥,是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发展实际上意味着人类的解放。

  •   索引序列
  •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考
  •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
  •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科自考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