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归纳图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归纳图

发布时间: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归纳图

发布时间: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归纳图

1、预分派:如果项目团队成员是事先选定的,他们就是被预分派的。 2、多标准决策分析:通过多标准决策分析,制定选择标准,并据此对候选团队成员进行定级或打分。根据各种因素对团队的不同重要性,赋予选择标准不同的权重。 3、基本规则:用基本规则对项目团队成员的可接受行为做出明确规定。尽早制定并遵守明确的规则,有助于减少误解,提高生产力。 4、团队绩效评价:项目管理团队应该持续地对项目团队绩效进行正式或非正式评价。不断地评价项目团队绩效,有助于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调整沟通方式,解决冲突和改进团队互动。 5、虚拟团队可定义为具有共同目标、在完成角色任务的过程中很少或没有时间面对面工作的一群人。虚拟团队有一些缺点,例如,可能产生误解,有孤立感。 6、集中办公是指把部分或全部项目团队成员安排在同一个物理地点工作,以增强团队工作能力。“作战室”或“指挥部”是集中办公的--种策略。 7、优秀团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要依次经历以下5个阶段:(1)形成阶段(2)震荡阶段(3)规范阶段(4)发挥阶段(5)解散阶段 不管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增加一个人或减少一个人,都从形成期重新开始。 8、项目经理的权力有5种来源。 (1)职位权力,来源于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职位和职权。 (2)惩罚权力,使用降职、扣薪、惩罚、批评、威胁等负面手段的能力。 (3)奖励权力,给予下属奖励的能力。 (4)专家权力,来源于个人的专业技能。 (5)参照权力,由于成为别人学习参照榜样所拥有的力量。 职位权力、惩罚权力、奖励权力来自于组织的授权,专家权力和参照权力来自于管理者自身。 9、在项目环境中,冲突不可避免。不一致的需求、对稀缺资源的竞争、沟通不畅、进度优先级排序以及个人工作风格差异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冲突的起源。 10、有5种常用的冲突解决方法: (1)撤退/回避。从实际或潜在冲突中退出,将问题推迟到准备充分的时候,或者将问题推给其他人员解决。双方在解决问题上都不积极,也不想合作。撤退是一种暂时性的冲突解决方法。 (2)缓和/包容。强调一致、淡化分歧(甚至否认冲突的存在);为维持和谐与关系而单方面退让一步。这是一种慷慨而宽厚的做法,为了和谐和大局,而迀就对方,或者暂时放下争议点,谋求在其他非争议点与对方协作。缓和也是一种暂时性的冲突解决方法。 (3)妥协/调解。为了暂时或部分解决冲突,寻找能让各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满意的方案。双方在态度上都愿意果断解决冲突,也愿意合作。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双方都做了让步,都有得有失。妥协是双方面的包容,包容是单方面的妥协。 (4)强迫/命令。以牺牲其他方为代价,推行某一方的观点;只提供赢输方案。通常是利用权力来强行解决紧急问题。一方赢,一方输。 (5)合作/解决问题。综合考虑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采用合作的态度和开放式对话引导各方达成共识和承诺。这是冲突双方最理想的结果,前提是双方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愿意倾听对方。 1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5层需要掌握。 12、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第一类是保健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工资薪水、公司政策、个人生活、管理监督、人际关系等。当保健因素不健全时,人们就会对工作产生不满意感。但即使保健因素很好时,也仅仅可以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意,却无法增加人们对工作的满意感,所以这些因素是无法起到激励作用的。 第二类是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是与员工的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的,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是高层次的需要,包括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发展机会等。 13、X理论、Y理论需要掌握 14、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1)目标效价(2)期望值。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水平等于目标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即:激发力量=目标效价X期望值。 15、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角色与职责,定义项目所需的岗位、技能和能力。 (2)项目组织图,说明项目所需的人员数量。 (3)人员配备管理计划,说明需要每个团队成员的时间段,以及有助于项目团队参与的其他重要信息 16、可釆用多种格式来记录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职责。大多数格式属于以下三类层级型、矩阵型和文本型。通常,层级型可用于规定高层级角色,而文本型更适合用于记录详细职责。 17、组织分解结构(OBS)与工作分解结构形式上相似,但是它不是根据项目的可交付成果进行分解,而是按照组织现有的部门、单元或团队排列,并在每个部门下列出其所负责的项目活动或工作包。 18、责任分配矩阵(RAM)是用来显示分配给每个工作包的项目资源的表格。RAM的一个例子是RACI矩阵。是最直观的方法 19、文本型。如果需要详细描述团队成员的职责,就可以采用文本型。 20、项目组织图是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它以图形方式展示项目团队成员及其报告关系。基于项目的需要,项目组织图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非常洋细或高度概括的。 21、人员配备管理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说明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项目团队成员,以及他们需要在项目中工作多久。应包括:(1)人员招募(2)资源日历(3)人员遣散计划(4)培训需要(5)认可与奖励(6)合规性(7)安全 22、对于一个新分配来的项目团队成员,项目经理应该负责确保他得到适当的培训 23、不管冲突对项目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项目经理都有责任处理它) 24、360°反馈是指绩效信息的收集可能来自多个渠道,多个方面,包括上级领导、同级同事和下级同事。(了解) 25、要进行团队内部成员考核,首先需要分解任务,不然无法进行考核。 26、对于核心人员,一定要注意其突然离职,因此,要用到AB角色配置 1、基本沟通模型包含5个基本状态:已发送、已收到、已理解、已认可、已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2、在组织中的沟通渠道主要分为正式沟通渠道、非正式沟通渠道。注意区分。 3、沟通管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描述将如何对项目沟通进行规划,结构化和监控。该计划包括如下信息。 (1)通用术语表 (2)干系人的沟通需求 (3)需要沟通的信息,包括语言、格式、内容、详细程度 (4)发布信息的原因 (5)发布信息及告知收悉或做出回应(如适用)的时限和频率 (6)负责沟通相关伯息的人员 (7)负责授权保密信息发布的人员 (8)将要接收信息的个人或小组。 (9)传递信息的技术或方法。 (10)为沟通活动分配的资源,包括时间和预算。 (11)问题升级程序,用于规定下层员工无法解决问题时的上报时限和上报路径。 (12)随项目进展,对沟通管理计划进行更新与优化的方法 (13)项目信息流向图、工作流程(兼有授权顺序)、报告清单、会议计划等 (14)沟通制约因素,通常来自特定的法律法规、技术要求和组织政策等。 沟通管理计划中还可包括关于项目状态会议、项目团队会议、网络会议和电子邮件信息等的指南和模板。沟通管理计划中也应包含对项目所用网站和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说明。 4、通过沟通需求分析,确定项目干系的信息需求,包括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格式,以及信息对干系人的价值。项目经理还应该使用潜在沟通渠道或路径的数量,来反映项目沟通的复杂程度。潜在沟通渠道的总量为n*(n-1) /2,其中,n代表干系人的数量。(掌握) 5、沟通技术:可以采用各种技术在项目干系人之间传递信息。可能影响沟通技术选择的因素包括:(1)信息需求的紧迫性(2)技术的可用性(3)易用性(4)项目环境(5)信息的敏感性和保密性 6、沟通方法:可以使用多种沟通方法在项目干系人之间共享信息。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分为:(1)交互式沟通。(2)推式沟通(3)拉式沟通 7、报告绩效:报告绩效是指收集和发布绩效信息,包括状况报告、进展测量结果及预测结果。应该定期收集基准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了解和沟通项目进展与绩效,并对项目结果做出预测。较为详尽的报告可能包括: (1)对过去绩效的分析。 (2)项目预测分析,包括时间与成本。 (3)风险和问题的当前状态。 (4)本报告期完成的工作。 (5)下个报告期需要完成的工作。 (6)本报告期被批准的变更的汇总。 (7)需要审查和讨论的其他相关信息。 8、项目干系人管理是指对项目干系人需求、希望和期望的识别,并通过沟通上的管理来满足其需要、解决其问题的过程。项目干系人管理能够带来以下好处。 (1)将会赢得更多的资源,通过项目干系人管理,能够得到更多有影响力的干系人的支持,自然会得到更多的资源。 (2)快速频繁的沟通将能确保对项目干系入需要、希望和期望的完全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需求管理是项目干系人管理的一部分。 (3)能够预测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影响,尽早进行沟通和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以免受到项目干系人的干扰。 9、干系人登记手册。用于记录已经识别的干系人的相关详细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评估信息、干系人分类。应定期查看并更新干系人登记册,以为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干系人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识别出新的干系人。10、干系人管理计划,为有效调动干系人参与而制定的管理策略。通常包括: (1)关键干系人的所需参与程度和当前参与程度。 (2)干系人变更的范围和影响。 (3)干系人之间相互关系和潜在关系。 (4)项目现阶段的干系人沟通需求。 (5)需要分发给干系人的信息。 (6)分发相关信息的理由,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7)向干系人发送信息的频率和时限。 (8)随着项目的进展,更新和优化干系人管理计划的方法。 11、管理干系人参与包括以下活动。 (1)调动干系人适时参与项目,以获得或确认他们对项目成功的持续承诺。 (2)通过协商和沟通管理干系人的期望,确保项目目标实现。 (3)处理尚未成为问题的干系人关注点,预测干系人未来可能提出的问题。 (4)识别和讨论这些关注点,以便评估相关的项目风险。 (5)澄清和解决巳经识别出的问题。 12、干系人分析,干系人分析是系统的收集和分析各种定量与定性信息,以便确定在整个项目中应该考虑哪些人的利益。通过干系人分析,识别出干系人的利益、期望和影响,并把他们与项目的目的联系起来。干系人分析也有助于了解干系人之间的关系,以便利用这些关系来建立联盟或者伙伴合作,从而提供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应该对干系人施加不同的影响。 干系人分析的步骤如下。 (1)识别干系人及其相关信息。 (2)分析干系人可能的影响并把他们分类和排序。 (3)评估干系人对不同情况可能做出的反应,以便制定相应策略对他们施加正面影响。 干系人分类模型如下。 (1)权利/利益方格。根据干系人的职权大小和对项目结果的关注(利益)程度进行分类。 (2)权利/影响方格。干系人的职权大小以及主动参与(影响)项目的程度进行分类。 (3)影响/作用方格。干系人主动参与(影响)项目的程度及改变项目计划或者执行的能力进行分类。 (4)凸显模型。根据干系人的权力(施加自己意愿的能力)、紧迫程度和合法性对干系人进行分类。 13、比较所有干系人当前参与程度与计划参与程度。干系人的参与程度可按照如下标准分类。 (1)不知晓。(2)抵制。(3)中立。(4)支持。(5)领导。 可在干系人参与评估矩阵中记录干系人的当前参与程度。 14、阻碍有效沟通的因素:(1)沟通双方的物理距离(2)沟通的环境因素(3)缺乏清晰的沟通渠道(4)复杂的组织结构(5)复杂的技术术语(6)有害的态度

1、成本的类型(1)可变成本(2)固定成本(3)直接成本(4)间接成本(5)机会成本(6)沉没成本 2、应急储备和管理储备:两者的区别必须会。 (1)应急储备是包含在成本基准内的一部分预算,用来应对已经接受的已识别风险,以及已经制定应急或减轻措施的已识别风险。应急储备通常是预算的一部分,用来应对那些会影响项目的“已知-未知”风险。例如,可以预知有些项目可交付成果需要返工,却不知道返工的工作量是多少,可以预留应急储备来应对这些未知数量的返工工作。使用前不需要得到高层管理者审批。 (2)管理储备是为了管理控制的目的而特别留出的项目预算,用来应对项目范围中不可预见的工作。管理储备用来应对会影响项目的“未知-未知”风险。管理储备不包括在成本基准中,但属于项目总预算和资金需求的一部分,使用前需要得到高层管理者审批。当动用管理储备资助不可预见的工作时,就要把动用的管理储备增加到成本基准中,从而导致成本基准变更。 3、成本基准是经批准的按时间安排的成本支出计划,并随时反映了经批准的项目成本变更(所增加或减少的资金数目),被用于度量和监督项目的实际执行成本。 4、成本管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描述将如何规划、安排和控制项目成本。在成本管理计划中规定:(1)计量单位(2)精确度(3)准确度(4)组织程序链接(5)控制临界值(6)绩效测量规则(7)报告格式(8)过程描述(9)其他细节。 5、项目成本估算的主要步骤,编制项目成本估算需要进行以下三个主要步骤。 (1)识别并分析成本的构成科目。 (2)根据已识别的项目成本构成科目,估算每一科目的成本大小 (3)分析成本估算结果,找出各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成本,协调各种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6、项目预算包括经批准用于项目的全部资金。成本基准是经过批准且按时间段分配的项目预算,但不包括管理储备。 7、成本基准是经过批准的、按时间段分配的项目预算,不包括任何管理储备,只有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程序才能变更,用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的依据。成本基准是不同进度活动经批准的预算的总和。 8、项目成本控制包括: (1)对造成成本基准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 (2)确保所有变更请求都得到及时处理。 (3)当变更实际发生时,管理这些变更。 (4)确保成本支出不超过批准的资金限额,既不超出按时段、按WBS组件、按活动分配的限额,也不超出项目总限额。 (5)监督成本绩效,找出并分析与成本基准间的偏差。 (6)对照资金支出,监督工作绩效。 (7)防止在成本或资源使用报告中出现未经批准的变更。 (8)向有关干系人报告所有经批准的变更及其相关成本。 (9)设法把预期的成本超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9、技木分析,可用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1)回收期:是指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与原始投资额相等时所经历的时间,即原始投资额通过未来现金流量回收所需要的时间。 (2)投资回报率:是指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即企业从一项投资活动中得到的经济回报。 (3)内部报酬率:又称内含报酬率(IRR)、内部收益率,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它实际上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 (4)现金流贴现:就是把企业未来特定期间内的预期现金流量还原为当前现值。 (5)净现值(NPV):是指一个项目预期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实施该项计划的现金支出的现值的差额。10、类比估算:在项目详细信息不足时,例如在项目的早期阶段,就经常使用这种技术来估算成本数值。类比估算通常成本较低、耗时较少,但准确性也较低。 11、自下而上估算是对工作组成部分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首先对单个工作包或活动的成本进行最具体、细致的估算;然后把这些细节性成本向上汇总或“滚动”到更高层次,用于后续报告和跟踪。自下而上估算的准确性及其本身所需的成本,通常取决于单个活动或工作包的规模和复杂程度。 12、历史关系:有关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可据以进行参数估算或类比估算的历史关系。可以基于这些历史关系,利用项目特征(参数)来建立数学模型,预测项目总成本。(了解) 13、挣值分析,必须会! 14、自制或外购的决定需要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5、成本估算人员应考虑有关风险的因素,因为风险的应对措施需要成本,风险也几乎总是增加成本和延迟进度,但是,在进行成本估算的时候,不需要考虑项目的盈利情况。 16、确定资源费率:就是了解本项目中需要用到什么资源,每种资源的单价。 17、成本预算的步骤: (1)将项目总成本分摊到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各个工作包。分解按照自顶向下,根据占用资源数量多少而设置不同的分解权重。 (2)将各个工作包成本再分配到该工作包所包含的各项活动上。 (3)确定各项成本预算支出的时间计划及项目成本预算计划。 1、全面质量管理(TQM)有4个核心的特征:即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面方法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结果的质量管理。 2、六西格码意为“六倍标准差”,采用DMAIC (确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改进方法对组织的关键流程进行改进,优越之处在于从项目实施过程中改进和保证质量,而不是从结果中检验控制质量。这样做不仅减少了检控质量的步骤,而且避免了由此带来的返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六西格玛管理培养了员工的质量意识,并把这种质量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 3、质量测量指标:比如准时性、成本控制、缺陷频率、故障率、可用性、可靠性和测试覆盖度等。 4、质量核对单:是一种结构化工具,通常具体列出各项内容,用来核实所要求的一系列步骤是否已得到执行。 5、质量保证旨在建立对未来输出或未完输出(也称正在进行的工作)将在完工时满足特定的需求和期望的信心。质量保证部门或类似部门经常要对质量保证活动进行监督。质量保证应该贯穿整个项目生命期,给质量的持续改进过程提供了保证,质量审计是质量保证的有效手段。项目质量保证活动包括:如何建立质量标准,如何确立质量控制流程,如何进行质量体系的评估。 6、成本收益分析法:对每个质量活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就是要比较其可能的成本与预期的效益。达到质量要求的主要效益包括减少返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升干系人满意度及提升赢利能力。 7、质量成本法:质量成本指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发生的所有成本,包括为预防不符合要求、为评价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因未达到要求而发生的所有成本。 8、标杆对照:标杆对照是将实际或计划的项目实践与可比项目的实践进行对照,以便识别最佳实践,形成改进意见,并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9、实验设计:实验设计(DOE)是一种统计方法,用来识别哪些因素会对正在生产的产品或正在开发的流程的特定变量产生影响。 10、质量审计,又称质量保证体系审核,是对具体质量管理活动的结构性的评审。质量审计的目标是: (1)识别全部正在实施的良好及最佳实践。 (2)识别全部违规做法、差距及不足。 (3)分享所在组织或行业中类似项目的良好实践。 (4)积极、主动地提供协助,以改进过程的执行,从而帮助团队提高生产效率。 (5)强调每次审计都应对组织经验教训的积累做出贡献。 质量审计可以是事先安排,也可随机进行。在具体领域中有专长的内部审计师或第三方组织都可以实施质量审计可由内部或外部审计师进行。 11、过程分析:过程分析是指按照过程改进计划中概括的步骤来识别所需的改进。过程分析包括根本原因分析——用于识别问题、探究根本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的一种具体技术。 12、七种基本质量工具,用于在PDCA循环的框架内解决与质量相关的问题。分为老七工具和新七工具。 1)老七工具:老七工具包含因果图、流程图、核查表、帕累托图、直方图、控制图和散点图 (1)因果图,又称鱼骨图或石川馨图,用来追溯问题来源,回推到可行动的根本原因。 (2)流程图,也称过程图,用来显示在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成一个或多个输出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步骤顺序和可能分支。 (3)核查表,又称计数表,是用于收集数据的查对清单。 (4)帕累托图,用于识别造成大多数问题的少数重要原因。在帕累托图中,通常按类别排列条形,以测量频率或后果。 (5)直方图,用于描述集中趋势、分散程度和统计分布形状。与控制图不同,直方图不考虑时间对分布内的变化的影响。 (6)控制图,可以使用质量控制图及七点运行定律寻找数据中的规律。七点运行定律是指如果在一个质量控制图中,一行上的7个数据点都低于平均值或高于平均值,或者都是上升的,或者都是下降的,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因为非随机问题而接受检查。控制图可用于监测各种类型的输出变量。 (7)散点图:可以显示2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一条斜线上的数据点距离越近,2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就越密切。 2)新七工具包含亲和图、过程决策程序图、关联图、树形图、优先矩阵、活动网络图和矩阵图。 (1)亲和图。亲和图与心智图相似。针对某个问题,产生出可联成有组织的想法模式的各种创意。 (2)过程决策程序图(PDPC)。用于理解一个目标与达成此目标的步骤之间的关系。PDPC有助于制订应急计划,因为它能帮助团队预测那些可能破坏目标实现的中间环节。 (3)关联图。关系图的变种,有助于在包含相互交叉逻辑关系的中等复杂情形中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可以使用其他工具(诸如亲和图、树形图或鱼骨图)产生的数据,来绘制关联图。 (4)树形图。也称系统图,可用于表现诸如WBS、RBS和OBS(组织分解结构)的层次分解结构。 (5)优先矩阵。用来识别关键事项和合适的备选方案,并通过一系列决策,排列出备选方案的优先顺序。先对标准排序和加权,再应用于所有备选方案,计算出数学得分,对备选方案排序。 (6)活动网络图。过去称为箭头图,包括两种格式的网络图:AOA (活动箭线图)和AON(活动节点图)(7)矩阵图。一种质量管理和控制工具,使用矩阵结构对数据进行分析。在行列交叉的位置展示因素、原因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强弱。 13、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是指从目标总体中抽取一部分相关样本用于检查和测量,以满足质量管理计划中的规定。可以降低质量控制的成本。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归纳

自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主要学习经济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思维、系统分析及技术工具的基本训练,掌握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基本能力。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国际视野、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潜质,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组织从事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自考/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自考/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专升本考试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自考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

一、基础篇1、管理(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必要性(3)管理的含义

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2.管理是一项有目标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4)管理的特性: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5)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6)管理有效的衡量

2、管理者分类:(1)按层次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2)按从事工作的领域和专业不同,分为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技能:(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基层管理最重要的技能)(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对于高、中、基层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3)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高层管理最重要的技能)3、管理学(1)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2)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3)管理学的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系统方法;(4)管理学的相关学科: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4、管理理论的产生(1)早期的管理(2)管理理论的萌芽: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简述亚当斯密提出的对管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见解。答:(1)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认为经济效益的追求依靠提高效率完成,而效益的提高依靠分工协作,只有分工协作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出了“经纪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认为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理论形成总的社会利益。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归纳总结

1、成本的类型(1)可变成本(2)固定成本(3)直接成本(4)间接成本(5)机会成本(6)沉没成本 2、应急储备和管理储备:两者的区别必须会。 (1)应急储备是包含在成本基准内的一部分预算,用来应对已经接受的已识别风险,以及已经制定应急或减轻措施的已识别风险。应急储备通常是预算的一部分,用来应对那些会影响项目的“已知-未知”风险。例如,可以预知有些项目可交付成果需要返工,却不知道返工的工作量是多少,可以预留应急储备来应对这些未知数量的返工工作。使用前不需要得到高层管理者审批。 (2)管理储备是为了管理控制的目的而特别留出的项目预算,用来应对项目范围中不可预见的工作。管理储备用来应对会影响项目的“未知-未知”风险。管理储备不包括在成本基准中,但属于项目总预算和资金需求的一部分,使用前需要得到高层管理者审批。当动用管理储备资助不可预见的工作时,就要把动用的管理储备增加到成本基准中,从而导致成本基准变更。 3、成本基准是经批准的按时间安排的成本支出计划,并随时反映了经批准的项目成本变更(所增加或减少的资金数目),被用于度量和监督项目的实际执行成本。 4、成本管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描述将如何规划、安排和控制项目成本。在成本管理计划中规定:(1)计量单位(2)精确度(3)准确度(4)组织程序链接(5)控制临界值(6)绩效测量规则(7)报告格式(8)过程描述(9)其他细节。 5、项目成本估算的主要步骤,编制项目成本估算需要进行以下三个主要步骤。 (1)识别并分析成本的构成科目。 (2)根据已识别的项目成本构成科目,估算每一科目的成本大小 (3)分析成本估算结果,找出各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成本,协调各种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6、项目预算包括经批准用于项目的全部资金。成本基准是经过批准且按时间段分配的项目预算,但不包括管理储备。 7、成本基准是经过批准的、按时间段分配的项目预算,不包括任何管理储备,只有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程序才能变更,用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的依据。成本基准是不同进度活动经批准的预算的总和。 8、项目成本控制包括: (1)对造成成本基准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 (2)确保所有变更请求都得到及时处理。 (3)当变更实际发生时,管理这些变更。 (4)确保成本支出不超过批准的资金限额,既不超出按时段、按WBS组件、按活动分配的限额,也不超出项目总限额。 (5)监督成本绩效,找出并分析与成本基准间的偏差。 (6)对照资金支出,监督工作绩效。 (7)防止在成本或资源使用报告中出现未经批准的变更。 (8)向有关干系人报告所有经批准的变更及其相关成本。 (9)设法把预期的成本超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9、技木分析,可用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1)回收期:是指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与原始投资额相等时所经历的时间,即原始投资额通过未来现金流量回收所需要的时间。 (2)投资回报率:是指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即企业从一项投资活动中得到的经济回报。 (3)内部报酬率:又称内含报酬率(IRR)、内部收益率,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它实际上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 (4)现金流贴现:就是把企业未来特定期间内的预期现金流量还原为当前现值。 (5)净现值(NPV):是指一个项目预期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实施该项计划的现金支出的现值的差额。10、类比估算:在项目详细信息不足时,例如在项目的早期阶段,就经常使用这种技术来估算成本数值。类比估算通常成本较低、耗时较少,但准确性也较低。 11、自下而上估算是对工作组成部分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首先对单个工作包或活动的成本进行最具体、细致的估算;然后把这些细节性成本向上汇总或“滚动”到更高层次,用于后续报告和跟踪。自下而上估算的准确性及其本身所需的成本,通常取决于单个活动或工作包的规模和复杂程度。 12、历史关系:有关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可据以进行参数估算或类比估算的历史关系。可以基于这些历史关系,利用项目特征(参数)来建立数学模型,预测项目总成本。(了解) 13、挣值分析,必须会! 14、自制或外购的决定需要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5、成本估算人员应考虑有关风险的因素,因为风险的应对措施需要成本,风险也几乎总是增加成本和延迟进度,但是,在进行成本估算的时候,不需要考虑项目的盈利情况。 16、确定资源费率:就是了解本项目中需要用到什么资源,每种资源的单价。 17、成本预算的步骤: (1)将项目总成本分摊到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各个工作包。分解按照自顶向下,根据占用资源数量多少而设置不同的分解权重。 (2)将各个工作包成本再分配到该工作包所包含的各项活动上。 (3)确定各项成本预算支出的时间计划及项目成本预算计划。 1、全面质量管理(TQM)有4个核心的特征:即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面方法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结果的质量管理。 2、六西格码意为“六倍标准差”,采用DMAIC (确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改进方法对组织的关键流程进行改进,优越之处在于从项目实施过程中改进和保证质量,而不是从结果中检验控制质量。这样做不仅减少了检控质量的步骤,而且避免了由此带来的返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六西格玛管理培养了员工的质量意识,并把这种质量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 3、质量测量指标:比如准时性、成本控制、缺陷频率、故障率、可用性、可靠性和测试覆盖度等。 4、质量核对单:是一种结构化工具,通常具体列出各项内容,用来核实所要求的一系列步骤是否已得到执行。 5、质量保证旨在建立对未来输出或未完输出(也称正在进行的工作)将在完工时满足特定的需求和期望的信心。质量保证部门或类似部门经常要对质量保证活动进行监督。质量保证应该贯穿整个项目生命期,给质量的持续改进过程提供了保证,质量审计是质量保证的有效手段。项目质量保证活动包括:如何建立质量标准,如何确立质量控制流程,如何进行质量体系的评估。 6、成本收益分析法:对每个质量活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就是要比较其可能的成本与预期的效益。达到质量要求的主要效益包括减少返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升干系人满意度及提升赢利能力。 7、质量成本法:质量成本指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发生的所有成本,包括为预防不符合要求、为评价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因未达到要求而发生的所有成本。 8、标杆对照:标杆对照是将实际或计划的项目实践与可比项目的实践进行对照,以便识别最佳实践,形成改进意见,并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9、实验设计:实验设计(DOE)是一种统计方法,用来识别哪些因素会对正在生产的产品或正在开发的流程的特定变量产生影响。 10、质量审计,又称质量保证体系审核,是对具体质量管理活动的结构性的评审。质量审计的目标是: (1)识别全部正在实施的良好及最佳实践。 (2)识别全部违规做法、差距及不足。 (3)分享所在组织或行业中类似项目的良好实践。 (4)积极、主动地提供协助,以改进过程的执行,从而帮助团队提高生产效率。 (5)强调每次审计都应对组织经验教训的积累做出贡献。 质量审计可以是事先安排,也可随机进行。在具体领域中有专长的内部审计师或第三方组织都可以实施质量审计可由内部或外部审计师进行。 11、过程分析:过程分析是指按照过程改进计划中概括的步骤来识别所需的改进。过程分析包括根本原因分析——用于识别问题、探究根本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的一种具体技术。 12、七种基本质量工具,用于在PDCA循环的框架内解决与质量相关的问题。分为老七工具和新七工具。 1)老七工具:老七工具包含因果图、流程图、核查表、帕累托图、直方图、控制图和散点图 (1)因果图,又称鱼骨图或石川馨图,用来追溯问题来源,回推到可行动的根本原因。 (2)流程图,也称过程图,用来显示在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成一个或多个输出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步骤顺序和可能分支。 (3)核查表,又称计数表,是用于收集数据的查对清单。 (4)帕累托图,用于识别造成大多数问题的少数重要原因。在帕累托图中,通常按类别排列条形,以测量频率或后果。 (5)直方图,用于描述集中趋势、分散程度和统计分布形状。与控制图不同,直方图不考虑时间对分布内的变化的影响。 (6)控制图,可以使用质量控制图及七点运行定律寻找数据中的规律。七点运行定律是指如果在一个质量控制图中,一行上的7个数据点都低于平均值或高于平均值,或者都是上升的,或者都是下降的,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因为非随机问题而接受检查。控制图可用于监测各种类型的输出变量。 (7)散点图:可以显示2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一条斜线上的数据点距离越近,2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就越密切。 2)新七工具包含亲和图、过程决策程序图、关联图、树形图、优先矩阵、活动网络图和矩阵图。 (1)亲和图。亲和图与心智图相似。针对某个问题,产生出可联成有组织的想法模式的各种创意。 (2)过程决策程序图(PDPC)。用于理解一个目标与达成此目标的步骤之间的关系。PDPC有助于制订应急计划,因为它能帮助团队预测那些可能破坏目标实现的中间环节。 (3)关联图。关系图的变种,有助于在包含相互交叉逻辑关系的中等复杂情形中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可以使用其他工具(诸如亲和图、树形图或鱼骨图)产生的数据,来绘制关联图。 (4)树形图。也称系统图,可用于表现诸如WBS、RBS和OBS(组织分解结构)的层次分解结构。 (5)优先矩阵。用来识别关键事项和合适的备选方案,并通过一系列决策,排列出备选方案的优先顺序。先对标准排序和加权,再应用于所有备选方案,计算出数学得分,对备选方案排序。 (6)活动网络图。过去称为箭头图,包括两种格式的网络图:AOA (活动箭线图)和AON(活动节点图)(7)矩阵图。一种质量管理和控制工具,使用矩阵结构对数据进行分析。在行列交叉的位置展示因素、原因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强弱。 13、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是指从目标总体中抽取一部分相关样本用于检查和测量,以满足质量管理计划中的规定。可以降低质量控制的成本。

1、预分派:如果项目团队成员是事先选定的,他们就是被预分派的。 2、多标准决策分析:通过多标准决策分析,制定选择标准,并据此对候选团队成员进行定级或打分。根据各种因素对团队的不同重要性,赋予选择标准不同的权重。 3、基本规则:用基本规则对项目团队成员的可接受行为做出明确规定。尽早制定并遵守明确的规则,有助于减少误解,提高生产力。 4、团队绩效评价:项目管理团队应该持续地对项目团队绩效进行正式或非正式评价。不断地评价项目团队绩效,有助于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调整沟通方式,解决冲突和改进团队互动。 5、虚拟团队可定义为具有共同目标、在完成角色任务的过程中很少或没有时间面对面工作的一群人。虚拟团队有一些缺点,例如,可能产生误解,有孤立感。 6、集中办公是指把部分或全部项目团队成员安排在同一个物理地点工作,以增强团队工作能力。“作战室”或“指挥部”是集中办公的--种策略。 7、优秀团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要依次经历以下5个阶段:(1)形成阶段(2)震荡阶段(3)规范阶段(4)发挥阶段(5)解散阶段 不管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增加一个人或减少一个人,都从形成期重新开始。 8、项目经理的权力有5种来源。 (1)职位权力,来源于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职位和职权。 (2)惩罚权力,使用降职、扣薪、惩罚、批评、威胁等负面手段的能力。 (3)奖励权力,给予下属奖励的能力。 (4)专家权力,来源于个人的专业技能。 (5)参照权力,由于成为别人学习参照榜样所拥有的力量。 职位权力、惩罚权力、奖励权力来自于组织的授权,专家权力和参照权力来自于管理者自身。 9、在项目环境中,冲突不可避免。不一致的需求、对稀缺资源的竞争、沟通不畅、进度优先级排序以及个人工作风格差异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冲突的起源。 10、有5种常用的冲突解决方法: (1)撤退/回避。从实际或潜在冲突中退出,将问题推迟到准备充分的时候,或者将问题推给其他人员解决。双方在解决问题上都不积极,也不想合作。撤退是一种暂时性的冲突解决方法。 (2)缓和/包容。强调一致、淡化分歧(甚至否认冲突的存在);为维持和谐与关系而单方面退让一步。这是一种慷慨而宽厚的做法,为了和谐和大局,而迀就对方,或者暂时放下争议点,谋求在其他非争议点与对方协作。缓和也是一种暂时性的冲突解决方法。 (3)妥协/调解。为了暂时或部分解决冲突,寻找能让各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满意的方案。双方在态度上都愿意果断解决冲突,也愿意合作。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双方都做了让步,都有得有失。妥协是双方面的包容,包容是单方面的妥协。 (4)强迫/命令。以牺牲其他方为代价,推行某一方的观点;只提供赢输方案。通常是利用权力来强行解决紧急问题。一方赢,一方输。 (5)合作/解决问题。综合考虑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采用合作的态度和开放式对话引导各方达成共识和承诺。这是冲突双方最理想的结果,前提是双方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愿意倾听对方。 1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5层需要掌握。 12、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第一类是保健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工资薪水、公司政策、个人生活、管理监督、人际关系等。当保健因素不健全时,人们就会对工作产生不满意感。但即使保健因素很好时,也仅仅可以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意,却无法增加人们对工作的满意感,所以这些因素是无法起到激励作用的。 第二类是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是与员工的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的,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是高层次的需要,包括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发展机会等。 13、X理论、Y理论需要掌握 14、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1)目标效价(2)期望值。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水平等于目标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即:激发力量=目标效价X期望值。 15、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角色与职责,定义项目所需的岗位、技能和能力。 (2)项目组织图,说明项目所需的人员数量。 (3)人员配备管理计划,说明需要每个团队成员的时间段,以及有助于项目团队参与的其他重要信息 16、可釆用多种格式来记录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职责。大多数格式属于以下三类层级型、矩阵型和文本型。通常,层级型可用于规定高层级角色,而文本型更适合用于记录详细职责。 17、组织分解结构(OBS)与工作分解结构形式上相似,但是它不是根据项目的可交付成果进行分解,而是按照组织现有的部门、单元或团队排列,并在每个部门下列出其所负责的项目活动或工作包。 18、责任分配矩阵(RAM)是用来显示分配给每个工作包的项目资源的表格。RAM的一个例子是RACI矩阵。是最直观的方法 19、文本型。如果需要详细描述团队成员的职责,就可以采用文本型。 20、项目组织图是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它以图形方式展示项目团队成员及其报告关系。基于项目的需要,项目组织图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非常洋细或高度概括的。 21、人员配备管理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说明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项目团队成员,以及他们需要在项目中工作多久。应包括:(1)人员招募(2)资源日历(3)人员遣散计划(4)培训需要(5)认可与奖励(6)合规性(7)安全 22、对于一个新分配来的项目团队成员,项目经理应该负责确保他得到适当的培训 23、不管冲突对项目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项目经理都有责任处理它) 24、360°反馈是指绩效信息的收集可能来自多个渠道,多个方面,包括上级领导、同级同事和下级同事。(了解) 25、要进行团队内部成员考核,首先需要分解任务,不然无法进行考核。 26、对于核心人员,一定要注意其突然离职,因此,要用到AB角色配置 1、基本沟通模型包含5个基本状态:已发送、已收到、已理解、已认可、已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2、在组织中的沟通渠道主要分为正式沟通渠道、非正式沟通渠道。注意区分。 3、沟通管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描述将如何对项目沟通进行规划,结构化和监控。该计划包括如下信息。 (1)通用术语表 (2)干系人的沟通需求 (3)需要沟通的信息,包括语言、格式、内容、详细程度 (4)发布信息的原因 (5)发布信息及告知收悉或做出回应(如适用)的时限和频率 (6)负责沟通相关伯息的人员 (7)负责授权保密信息发布的人员 (8)将要接收信息的个人或小组。 (9)传递信息的技术或方法。 (10)为沟通活动分配的资源,包括时间和预算。 (11)问题升级程序,用于规定下层员工无法解决问题时的上报时限和上报路径。 (12)随项目进展,对沟通管理计划进行更新与优化的方法 (13)项目信息流向图、工作流程(兼有授权顺序)、报告清单、会议计划等 (14)沟通制约因素,通常来自特定的法律法规、技术要求和组织政策等。 沟通管理计划中还可包括关于项目状态会议、项目团队会议、网络会议和电子邮件信息等的指南和模板。沟通管理计划中也应包含对项目所用网站和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说明。 4、通过沟通需求分析,确定项目干系的信息需求,包括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格式,以及信息对干系人的价值。项目经理还应该使用潜在沟通渠道或路径的数量,来反映项目沟通的复杂程度。潜在沟通渠道的总量为n*(n-1) /2,其中,n代表干系人的数量。(掌握) 5、沟通技术:可以采用各种技术在项目干系人之间传递信息。可能影响沟通技术选择的因素包括:(1)信息需求的紧迫性(2)技术的可用性(3)易用性(4)项目环境(5)信息的敏感性和保密性 6、沟通方法:可以使用多种沟通方法在项目干系人之间共享信息。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分为:(1)交互式沟通。(2)推式沟通(3)拉式沟通 7、报告绩效:报告绩效是指收集和发布绩效信息,包括状况报告、进展测量结果及预测结果。应该定期收集基准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了解和沟通项目进展与绩效,并对项目结果做出预测。较为详尽的报告可能包括: (1)对过去绩效的分析。 (2)项目预测分析,包括时间与成本。 (3)风险和问题的当前状态。 (4)本报告期完成的工作。 (5)下个报告期需要完成的工作。 (6)本报告期被批准的变更的汇总。 (7)需要审查和讨论的其他相关信息。 8、项目干系人管理是指对项目干系人需求、希望和期望的识别,并通过沟通上的管理来满足其需要、解决其问题的过程。项目干系人管理能够带来以下好处。 (1)将会赢得更多的资源,通过项目干系人管理,能够得到更多有影响力的干系人的支持,自然会得到更多的资源。 (2)快速频繁的沟通将能确保对项目干系入需要、希望和期望的完全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需求管理是项目干系人管理的一部分。 (3)能够预测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影响,尽早进行沟通和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以免受到项目干系人的干扰。 9、干系人登记手册。用于记录已经识别的干系人的相关详细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评估信息、干系人分类。应定期查看并更新干系人登记册,以为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干系人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识别出新的干系人。10、干系人管理计划,为有效调动干系人参与而制定的管理策略。通常包括: (1)关键干系人的所需参与程度和当前参与程度。 (2)干系人变更的范围和影响。 (3)干系人之间相互关系和潜在关系。 (4)项目现阶段的干系人沟通需求。 (5)需要分发给干系人的信息。 (6)分发相关信息的理由,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7)向干系人发送信息的频率和时限。 (8)随着项目的进展,更新和优化干系人管理计划的方法。 11、管理干系人参与包括以下活动。 (1)调动干系人适时参与项目,以获得或确认他们对项目成功的持续承诺。 (2)通过协商和沟通管理干系人的期望,确保项目目标实现。 (3)处理尚未成为问题的干系人关注点,预测干系人未来可能提出的问题。 (4)识别和讨论这些关注点,以便评估相关的项目风险。 (5)澄清和解决巳经识别出的问题。 12、干系人分析,干系人分析是系统的收集和分析各种定量与定性信息,以便确定在整个项目中应该考虑哪些人的利益。通过干系人分析,识别出干系人的利益、期望和影响,并把他们与项目的目的联系起来。干系人分析也有助于了解干系人之间的关系,以便利用这些关系来建立联盟或者伙伴合作,从而提供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应该对干系人施加不同的影响。 干系人分析的步骤如下。 (1)识别干系人及其相关信息。 (2)分析干系人可能的影响并把他们分类和排序。 (3)评估干系人对不同情况可能做出的反应,以便制定相应策略对他们施加正面影响。 干系人分类模型如下。 (1)权利/利益方格。根据干系人的职权大小和对项目结果的关注(利益)程度进行分类。 (2)权利/影响方格。干系人的职权大小以及主动参与(影响)项目的程度进行分类。 (3)影响/作用方格。干系人主动参与(影响)项目的程度及改变项目计划或者执行的能力进行分类。 (4)凸显模型。根据干系人的权力(施加自己意愿的能力)、紧迫程度和合法性对干系人进行分类。 13、比较所有干系人当前参与程度与计划参与程度。干系人的参与程度可按照如下标准分类。 (1)不知晓。(2)抵制。(3)中立。(4)支持。(5)领导。 可在干系人参与评估矩阵中记录干系人的当前参与程度。 14、阻碍有效沟通的因素:(1)沟通双方的物理距离(2)沟通的环境因素(3)缺乏清晰的沟通渠道(4)复杂的组织结构(5)复杂的技术术语(6)有害的态度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归纳汇总

自考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

一、基础篇1、管理(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必要性(3)管理的含义

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2.管理是一项有目标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4)管理的特性: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5)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6)管理有效的衡量

2、管理者分类:(1)按层次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2)按从事工作的领域和专业不同,分为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技能:(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基层管理最重要的技能)(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对于高、中、基层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3)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高层管理最重要的技能)3、管理学(1)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2)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3)管理学的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系统方法;(4)管理学的相关学科: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4、管理理论的产生(1)早期的管理(2)管理理论的萌芽: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简述亚当斯密提出的对管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见解。答:(1)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认为经济效益的追求依靠提高效率完成,而效益的提高依靠分工协作,只有分工协作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出了“经纪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认为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理论形成总的社会利益。

软考中级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包含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共两个科目,各科目考试知识点有所不同。基础知识考试题型为客观选择题,应用技术考试题型为主观问答题。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属于软考中级资格考试,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大纲中各科目的考试知识点范围如下:考试科目1:1.信息系统基础知识1.计算机科学基础1.1数制及其转换●二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等常用数制及其相互转换1.2数据表示●数的表示:原码、补码、反码,整数和实数的机内表示方法,精度与溢出●非数值表示:字符和汉字的机内表示,声音和图像的机内表示●校验方法和校验编码1.3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计算机中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逻辑代数基本运算1.4数据结构与算法基本概念2.计算机系统知识2.1计算机硬件知识2.1.1计算机系统组成和主要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CPU和存储器的组成、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I/0接口的功能、类型和特性●常用I/0设备的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CISC/RISC、流水线操作、多处理机、并行处理基本概念2.1.2存储系统●高速缓存、主存类型●虚拟存储器基本工作原理,多级存储体系●RAID类型和特性●存储介质特性及容量计算2.2计算机软件知识2.2.1操作系统知识●操作系统的类型、特征和功能●中断控制、进程、线程的基本概念●处理机管理(状态转换、同步与互斥、分时、抢占、死锁)●存储管理(主存保护、动态连接分配、分页、虚存)●设备管理(I/0控制、假脱机)●文件管理(文件目录、文件的结构和组织、存取方法、存取控制、恢复处理、共享和安全)●作业管理●汉字处理,人机界面●操作系统的配置2.2.2程序设计语言和语言处理程序基础知识●汇编、编译、解释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数据、运算、控制和传输,过程调用的实现机制●各类程序设计语言的主要特点和适用情况2.3系统配置和方法2.3.1系统配置技术●C/S系统、B/S系统、多层系统、分布式系统●系统配置方法(双份、双重、热备份、容错和群集)●处理模式(集中式、分布式、批处理、实时处理和Web计算)●事物管理(并发控制、独占控制、故障恢复、回滚、前滚)2.3.2系统性能●性能指标和性能设计,性能计算、性能测试和性能评估2.3.3系统可靠性●可靠性指标与设计,可靠性计算与评估2.4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辅助设计、科学计算、人工智能、远程通信服务等基础知识●多媒体应用基础知识3.计算机网络知识3.1协议和传输●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拓扑、0SI/RM、基本的网络和通信协议)●TCP/IP协议基础●传输介质、传输技术、传输方法、传输控制3.2局域网和广域网●LAN拓扑、存取控制、LAN的组网、LAN间连接、LAN-WAN连接●互联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网络性能分析(传输速度、线路利用率、线路容量)和性能评估●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点●网络安全(加密解密、授权、防火墙、安全协议)●远程传输服务3.3常用网络设备和各类通信设备3.4网络管理与网络软件基础知识●网络管理(运行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网络软件(网络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工具)4.数据库基础知识4.1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4.2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集中式数据库系统、Client/Server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4.3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SQL的功能与特点●用SQL进行数据定义(表、视图、索引、约束)●用SQL进行数据操作(数据检索、数据插入删除/更新、触发控制)●安全控制和授权●应用程序中的API、嵌入SQL4.4数据库的管理与控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特征●数据库事务管理、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技术、并发控制4.5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基本知识5.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管理知识5.1信息化、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开发基本知识●信息化、信息系统、信息工程概念●信息系统结构与中间件技术●知识产权、信息系统、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信息系统开发工具、开发环境、开发方法概念●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基本知识5.2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系统分析的目的和任务●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和工具●系统规格说明书●系统总体结构设计、详细设计●系统设计说明书●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与统一建模语言(UML)5.3系统实施基础知识●系统实施的主要任务●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程序设计风格●系统测试的目的、类型和方法●测试设计和管理●系统转换知识5.4系统运行管理知识●系统(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各类人员的职责●系统的成本管理、用户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系统运行操作(系统控制操作、数据I/O管理、操作手册)●资源管理(硬件资源管理、软件资源管理、数据资源管理、网络资源管理、相关设备和设施管理、文档管理)●系统故障管理(处理步骤、监视、恢复过程、预防措施)●分布式系统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工具(自动化操作工具、监视工具、诊断工具)●系统运行管理的标准化5.5系统维护知识●系统维护的内容(软件维护、硬件维护、数据维护)●系统维护的类型(完善性维护、适应性维护、纠错性维护、预防性维护)●系统维护方法(日常检查、定期检查、预防维护、事后维护、远程维护)●按合同维护●系统维护工作的特点●系统的可维护性(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系统维护的组织管理5.6系统评价基础知识●系统的技术评价(目标评价、功能评价、性能评价、运行方式评价)●系统成本的构成●系统经济效益的评价(性能效益、节省成本效益)及其评价方法6.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基本概念●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犯罪的防范,网络入侵手段及其防范●容灾●加密与解密机制,认证(数字签名、身份认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安生管理措施●私有信息保护●可用性保障(备份与恢复、改用空闲的线路和通信控制设备)7.标准化知识●标准化的概念(标准化的意义、标准化的发展、标准化机构)●标准的层次(国际标准、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代码标准、文件格式标准、安全标准、软件开发规范和文档标准基础知识8.专业英语●正确阅读并理解相关领域的英文资料考试科目2:信息系统管理(应用技术)1.系统管理计划1.1确认系统管理要求●管理级的系统管理要求(长期信息化战略、系统管理所要求的重要事项、用于管理的重要计算机资源)●用户作业级的系统管理要求(管理范围、管理策略、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计划、管理预算)1.2明确向用户提供的系统与服务、服务等级与责任范围1.3确定成本计算与服务计量办法1.4制订系统运行规章制度1.5制订长期与短期的系统管理计划●面向用户的系统管理计划(服务时间、可用性、提供的信息量、响应速度、培训、服务台、分布式现场支持)●建立系统管理组织与系统运行管理体制●面向运行的系统管理计划(运行管理、人员管理、成本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维护管理、安全管理)2.系统管理2.1系统运行●各类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运行计划的制订与调整●运行操作过程的标准化●消耗品管理、数据输入输出管理、存档与交付管理●系统运行管理报告2.2用户管理●用户注册管理及其管理方法●用户管理报告2.3操作管理●系统操作指南(系统运行体制、操作员工作范围、操作规章制度、系统运行操作手册)●作业管理(作业调度管理、作业处理情况检查、作业处理结果检查)●作业运行的分析改进●操作员组的管理(划分工作职责、作业交付规则提高操作质量)2.4计费管理●计费系统(成本核算与事后支付系统,应付费资源,计费系统的选择)●计费数据的收集、收集计费数据的工具●计费单位与计算方法●事后付费与事前付费的差别以及各种措施2.5成本管理●系统运行成本(初始成本项与运行成本项)●系统运行费预算和决算●系统运行成本的管理(预算与决算的差别分析,降低成本的方法)●用户方成本2.6人员管理●职责系统●职工教育与培训●外包管理2.7分布式站点的管理●分布式系统常见的问题●分布式系统的运行管理2.8采用运行管理系统●系统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运行支持系统、远程运行系统、自动运行系统、无人系统操作●分布式系统中运行管理系统的使用2.9系统管理标准2.9.1建立系统管理标准●划定系统管理标准的范围,确定系统运行标准项目●运行操作过程标准、工作负载标准●对监视运行状态的管理●系统更新管理2.9.2分布式系统操作过程的标准化2.9.3标准的修订3.资源管理3.1硬件管理●识别待管理的硬件●硬件资源管理、硬件配置管理、硬件资源维护3.2软件管理●识别待管理的程序与文档●软件开发阶段的管理、软件运行阶段的管理、软件更新管理●程序库管理、软件包发行管理、文档管理●软件资源的合法使用与保护3.3数据管理●数据生命周期和数据资源管理●数据管理(数据管理员、数据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管理)●企业级数据管理(数据标准化、数据字典、数据目录、信息系统目录)●数据库审计支持3.4网络资源管理●待管理项目的识别(通信线路、通信服务、网络设备、网络软件)●网络资源管理(登记管理的准备、资产管理、命名规则和标准)●配置管理(网络设备配置图与连接图、地址管理、更新管理)●网络资源维护●网络管理(网络运行监视、网络故障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审计支持3.5相关设施和设备的管理●电源设备管理、空凋设备管理、楼宇管理、应急设备管理、分布式现场的设备管理4.故障管理4.1故障监视●设置待监视项目、监视的内容和方法4.2故障的调查●收集故障信息、隔离故障、确定故障位置、调查故障原因4.3恢复处理●恢复作业的准备、恢复处理的形式●主机故障的恢复、数据库故障的恢复、网络故障的恢复、相关设备故障的恢复、作业非正常情况的恢复●故障处理及恢复涉及的有关人员4.4故障记录与防再现措施●故障的记录与报告、故障原因分析●评估与改进故障处理过程、审查类似设备与软件、处理故障工作流程的标准化4.5分布式系统的故障管理●分布式系统的故障问题、故障监视、故障分析、故障恢复●分布式系统中防止故障再现5.安全管理5.1安全管理措施5.1.1安全管理措施的制订●安全策略、应急计划、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的项目(威胁的识别、待保护项目)●风险管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保险)5.1.2物理安全措施的执行设备与相关设施的安生管理、防灾管理)5.1.3技术安全措施的执行(系统安全措施、数据安全性措施)5.1.4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运行管理(信息中心出入管理、终端管理、信息管理)●防犯罪管理(篡改数据/程序、黑客、窃听、非法数据泄露)5.1.5信息系统安全有关的标准与法律法规5.2安全管理的实施●运行管理手册、用户手册、安全性检查洁单●分析研究登录数据、安全性审计支持●分布式系统现场的安全性●安全性强度测试6.性能管理6.1信息系统的性能评价6.1.1性能评价标准与方法●性能评价项目与目的●评价标准●性能监视与评价方法6.1.2性能分析与评价●性能评价的时机,获取性能评价数据●性能下降原因分析,改进性能的建议6.2系统性能管理6.2.1系统性能评估●系统性能评估项目(电源、CPU处理速度、主存容量、Cache容量、磁盘容量、磁盘存取速度、通信线路速度)●当前系统负载、预计系统负载6.2.2系统性能改进●性能扩充的模拟(模拟工具、极限性能计算、增加选件)●改进系统的建议●系统用户培训6.3分布式的性能管理●分布式系统性能及其评价标准●分布式系统性能管理的因素(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平衡考虑)7.系统维护7.1制订系统维护计划●系统维护的需求(设置系统维护项目以及相应的维护级别)●系统维护计划(维护预算、维护需求、维护管理体制、维护承诺、维护人员职责、维护时间间隔、设备更换)●系统维护的实施形式(每日检查、定期维护、预防性维护、事后维护)7.2系统维护的实施7.2.1维护工作流程7.2.2软件维护●各类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合同开发的软件,市场购买的软件)的维护●软件维护的合同,系统集成与维护的合同7.2.3硬件维护(硬件维护的合同,硬件备件及其保存)8.系统转换8.1制订系统转换规划8.2设计新系统运行体制8.3系统转换的试验●分析系统转换的影响、选择可用的系统、选择验证项目、设置评价标准、转换系统的准备●转换实验●转换实验结果的评价及转换工作量评估8.4系统运行的试验●临时(并行)运行的试验与评价、正常运行的试验与评价8.5执行系统转换8.5.1制订系统转换实施计划●确定转换项目(软件、数据库、文件、网络、服务器、磁盘设备)●起草作业运行的临时规则●确定转换方法(立即转换、逐步转换、平台切换)●确定转换工作步骤和转换工具●撰写转换工作实施计划和系统转换人员计划8.5.2系统转换的实施8.5.3系统转换的评估9.开发环境管理●开发环境的配置、开发环境的管理、分布式系统中开发环境的管理10.与运行营理有关的系统评价10.1评价项目●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时机(系统规划时、系统设计时、系统转换时、系统运行时)●设置评价项目(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运行)10.2各个评价项目的评价标准●性能(事务处理响应时间、作业周转时间、吞吐量、故障恢复时间、控制台响应时间)●系统运行质量(功能评价,稳定性评价、可用性评价、可维护性评价)●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运行成本、系统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平衡)10.3系统改进建议●修改或重建系统的建议,改进系统开发方案的建议10.4分布式系统的评价11.对系统用户的支持●对用户提供的支持(支持的范围、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服务结果的记录、对用户的培训、服务台)●处理用户的新需求(标识用户的新需求、对系统改进需求进行管理)●对潜在用户的咨询服务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猎考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下方免费复习资料内容介绍:2022下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知识点口诀 格式:DO大小:55.11KB 希赛2021系统分析师考前必备4页纸(内部资料) 格式:PDF大小:1655.25KB资格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操作系统知识点归纳图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具体看考试大纲

这是自考专科相对而言非常简单的考试,考试难度低于全国计算机一级上级考试。

考试大纲如下(部分地区更新到2007的办公软件):

【硬件配置环境】

考核用机为奔腾III500以上兼容机,内存不少于128M,最好256M,硬盘不小于3G,VGA彩显,带鼠标器和键盘。

软件配置环境

本考核项目涉及软件的版本为中文Windows2000Professional、中文Word2000和中文Excel2000.

[考核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如何安全使用计算机。

2.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3.了解Windows2000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2000的基本操作方法。

4.了解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ord2000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实际问题。

5.了解Excel2000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并能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

6.了解PowerPoint2000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7.了解网网络初步知识。

[考核范围]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2.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3.计算机维护和安全。

二、计算机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Windows的基本术语、桌面的基本组成和键盘及鼠标的基本操作概念。

3.Windows的基本操作概念:桌面管理、窗口操作、使用菜单、工具栏和对话框操作。

4.中西文输入概念。

5.Windows应用程序的安装、删除、启动、切换和退出的概念。

6.Windows的文件基本操作概念:文件的查找、选定、复制、删除、恢复和建立快捷方式。

7.Windows的文件夹管理:文件夹的创建、查找、复制、删除、移动和重命名。

8.Windows的系统环境设置:键盘及鼠标、显示器及打印机设置、添加新硬件。

三、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

1.了解中文Word2000功能及特点,掌握Word2000的窗口组成与操作界面的概念。

2.掌握文档的建立和文本编辑的概念:输入文本,打开文档,选定文本内容,剪切、复制和粘贴文档内容,撤消与恢复操作功能,保存和关闭文档。

3.掌握Word编辑与排版的基本概念:

(1)字体格式编排:字体、字号与字形等效果的一般设置方法,在“字体”对话框中设置文字的多种效果,首字下沉的设置,格式的复制。

(2)段落格式编排:段落与段落标记,标尺的作用,“段落”对话框。

(3)并列项编排:项目符号和编号的概念与设置。

(4)查找与替换:无格式的查找,带格式的查找,查找特殊字符,替换。

(5)文档视图:六种模式的特点及其切换。

4.掌握图形使用的基本概念:在文档中插入图片,来自文件的图形插入,剪贴画的插入,调整图形大小,裁剪图形,移动、复制、删除和编辑图片,图文环绕方式设置;插入艺术字,改变和调整艺术字的式样。

5.掌握表格设计的基本概念:表格的创建及行列处理,插入表格,在表中输入内容,表格的选定,调整单元格高度和宽度,处理表格元素,设计表格格式,格线、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文本与表格的转换。

6.掌握页面设置与文档打印操作的基本概念:页眉和页脚的设置,页码的插入,页面的设置(字符数/行数的设置,页边距的设置,纸张大小和来源的设置,版面的设置),分页,打印预览窗口,打印文档(指定打印范围、份数和内容,重新选择并设置打印机)。

四、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00

1.了解中文Excel2000功能及特点,掌握Excel2000的窗口组成与操作界面的概念。

2.掌握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概念,数据的输入、移动、复制和清除,公式和函数。

3.掌握工作表的基本编辑概念:移动和复制,插入和删除,查找与替换,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

4.掌握工作表的格式化基本操作概念:用工具按钮或菜单命令进行格式化,行高、列宽及网格线的调整,格式复制和删除。

5.掌握数据图表化基本操作概念:了解图表类型和组成,掌握创建和编辑图表操作,掌握图表格式化操作。

6.掌握数据管理和分析基本操作概念:建立、打开和编辑数据清单,排序和筛选数据,分类汇总,创建和编辑数据透视表。

7.掌握工作表打印的基本操作概念:页面设置,打印预览和打印。

五、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00

1.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启动、退出和窗口操作界面。

2.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概念:创建、打开和保存演示文稿。

3.幻灯片的基本操作概念:幻灯片插入、复制和删除,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或艺术字,幻灯片格式化。

4.幻灯片的修饰概念:模板的使用,配色方案及背景设置。

5.幻灯片放映概念:隐藏和切换幻灯片,动画效果设置。

6.演示文稿的打印、打包和解包基本概念。

六、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掌握计算机网络一般常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主要功能,几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

2.掌握Internet使用:因特网基本概念、因特网的域名和地址含义,因特网的接入方式和提供的主要服务。

3.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软件的使用:网络浏览的基本概念,浏览器的启动,收藏夹的使用。

4.电子邮件软件的使用:电子邮件的一般概念,邮件的建立,邮件的接收和发送,邮件的阅读、回复与转发。

5.掌握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影响计算机的不安全因素,如何保护计算机。

[考核形式]

1.考核全部上机完成。

2.考核题型:

(1)选择题:30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考核内容涉及教材所有内容;

(2)WORD操作题:3大题,共40分;

(3)EXCEL操作题:1大题,6小题,共30分。

【备考建议】

1、本人使用全国计算机二级题库,只训练了2月,就顺利的通过了计算机二级

2、同理,建议你去网上购买全国计算机一级题库,按照计划,每天练习1小时

坚持1个月,可轻而易举的通过的

如以上回复不满足你:公号里有答主专升本和自考等其他相关问题,欢迎围观

有志者,事竟成,本科才是你是最终目标!加油,祝你成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日益走进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硬件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

(1)单总线结构;

(2)、双总线结构;

(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

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 主存—辅存层次 和 主存—Cache层次。

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看,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

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

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

7、数据的表示方法 原码和反码

[+0]原=000…00 [—0]原=100……00 [+0]反=000…00 [—0]反=111…11

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 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特性:并行性、共享性

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虚拟存储器:是指一种实际上并不以物理形式存在的虚假的存储器。

页架:把主存划分成相同大小的存储块。

页:把用户的逻辑地址空间(虚拟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个与页架大小相同的部分,每部分称为页。

页面置换算法有:

1、最佳置换算法OPT

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3、最近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RU

4、最近未使用置换算法NUR

使独占型设备成为共享设备,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系统的效率。

SPOOL系统:实现虚拟设备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又Spooling系统,假脱机系统。

作业调度算法:

1、 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FIFO:按照作业到达系统或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来选择。

2、 优先级调度算法:按照进程的优先级大小来调度,使高优先级进程得到优先处理的调度策略。

3、 最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每个作业都有一个优先数,该优先数不但是要求的服务时间的函数,而且是该作业为得到服务所花费的等待时间的函数。 以上三种都是非抢占的调度策略。

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

定义:以应用为中心,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于特定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计算机系统。

特点:硬件上,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特点、使用专用的嵌入式CPU。软件上,代码体积小、效率高,要求响应速度快,能够处理异步并发事件,实时处理能力。

应用:从航天飞机到家用微波炉。

滑动窗口协议规定重传未被确认的分组,这种分组的数量最多可以等于滑动窗口的大小,TCP采用滑动窗口协议解决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通过系统学习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2.软件工程 专业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

软件工程的目标是: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适用性、有效性、可修改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可互操作性和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追求这些目标有助于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减少维护的困难。

3.网络工程 专业

网络工程是指按计划进行的以工程化的思想、方式、方法,设计、研发和解决网络系统问题的工程。培养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可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各类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的高级网络科技人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网络工程的专业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的高级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4.数字媒体技术 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开放式的平台,主要包含场景设计、角色形象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交互技术,是主要针对游戏开发、网站美工和创意设计类工作设计的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从事数字媒体开发与数字传播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将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可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商贸、教育、信息咨询及IT相关等领域,

5.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的特设专业,结合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是将软件设计与硬件设计一体化,并结合电力电子学的一门专业。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相关的训练,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及相关工作的能力。

  •   索引序列
  •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归纳图
  •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归纳
  •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归纳总结
  •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归纳汇总
  •   自考操作系统知识点归纳图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