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比较文学研究真题答案

自考比较文学研究真题答案

发布时间:

自考比较文学研究真题答案

发布时间:

自考比较文学研究真题答案

重点在3 5 6题 也可以写答案梗概 1。比较文学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与传统的文学研究相比,比较文学具有什么样的显著特征? 2。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什么?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内涵? 3。 博采众家之长是鲁迅先生取得巨大文学成就的秘诀之一。请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分析曾对鲁迅先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国文学因素。 4。以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为例说明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5。试以你熟悉的某一部(或多部)作品为例说明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通常具有哪几个层次。 6。以比较的眼光简述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中国在建国初期曾经有人提出过,红楼梦与守望的麦田比较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怎么搜教材真题,自考真题答案怎么找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资料去哪里找自考的历年真题和资料去哪里找?学会搜索自己想要的自考资料是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哪里去找呢?1.哔哩哔哩俗称B站,可以说是一个宝藏网站了,也有手机APP,它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热门频道里还有专门的学习分区,,比如你想找自考外国文学史讲解视频搜,根据关键词搜索,挑一个自己最能接受的风格,在碎片时间都可以看起来,如果有教材,也可以对照教材,随时做重点标记,相对于理清每个科目的整体框架,是非常不错的。最感人的是视频都是免费的。2.百度文库百度文库也有自己的APP,百度文库的强大在于,你能发现很多真题,根据课程名称和代码,就能找到了。所有自考的宝宝们都知道,一套历年真题抵得上10套模拟题,自考的考纲重要内容都在真题里,每年自考的难易程度不会出现忽高忽低状况,重复性也非常高,所以多下载真题刷题哦。我建议大家可以搜索近十年以来某个科目的真题,按照年份全部打印出来,因为在自己打印的资料上,你可以拿荧光笔画出自己薄弱的,容易混淆的,记错的知识点,这样每次翻开,一目了然,便于复习和巩固记忆。如果需要会员,我们可以到某宝花几元钱买个百度文库会员,10年真题尽收眼底,再也不会担心浪费钱了。根据你想要知道的问题,自考名称进行搜索,有海量的资源和大神们的回答,也许有个问题正好是你想问的。如果还想要便宜的网课,可以到二手平台上去搜索一下,上面各种资料,视频课件,教材等,还可以找到一些不错的科目的网课,但是这个要注意甄别,水平差别很大,自己判断好。5.百度网盘百度网盘也是自考宝宝们搜索各类资料的好地方,找到之后直接下载,网盘的容量非常之大,可以把自己的科目资料分类整理到网盘里,随时想起来就打开学习和巩固。不要太方便哦。按照考试科目或者代码来搜索,比较有名的就是一考通和自考通,相当于英语界的新东方,教材资料比较齐全,这种资料要做前期的基础学习,后期考前冲刺还得是和历年真题结合起来备考。7.喜马拉雅纸质资料有时候看烦了,视频也看腻了,不妨在上下班路上,睡觉前,甚至你所能利用的碎片时间,戴上耳机,用自考音频来学习,喜马拉雅APP上有很多优秀的高校老师的上课音频,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有一个北师大的一名教授的课堂,妙语连珠,生动有趣的很呢。所以我们自考备考的方法应该是多维度交叉进行,不仅限于科目教材,视频讲解,音频讲解历年真题,科目课件,如果我们想要学好英语,不仅要背单词,也是需要看美剧,听英文歌曲是一样的道理。自考至少多少分算合格自考单门科目的满分为100分,成绩达到60分便为及格。此外,如果想拿到自考的毕业证的话,需要确定好需要修读的学分总数,考完本专业考试计划所规定的所有理论课程且成绩合格才有资格申请毕业。有人知道自考本科的真题资料在哪里找吗?跪求!!!我本人以前也参加了自考,除了自己买一些自考各科的教材外,我也自己从一些网站上搜集一些免费的自考学习资料。我当时是觉得橙鹿学历宝这个网站很正规,基本就锁定这个网站了,下载资料、查院校、查专业、查成绩,甚至一些考试通知我都是直接看这个网站。自考自己学习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希望你能坚持下来。争取能够一次性就通过各科考试,这样可以尽快地完成自考学业,早日拿到毕业证。百度上面有这方面的信息。《财务管理学》历年真题的答案哪里有?我是浙江的,在浙江自考网上找365自考网!请问有知道网络上哪有自考真题答案的吗?我是福建的我一般在这里下载试卷/答案这里的自考资料比较全的了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比较文学研究真题及答案

关于南开大学考研的一些资料

链接: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资源有问题可以追问

重点在3 5 6题 也可以写答案梗概 1。比较文学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与传统的文学研究相比,比较文学具有什么样的显著特征? 2。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什么?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内涵? 3。 博采众家之长是鲁迅先生取得巨大文学成就的秘诀之一。请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分析曾对鲁迅先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国文学因素。 4。以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为例说明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5。试以你熟悉的某一部(或多部)作品为例说明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通常具有哪几个层次。 6。以比较的眼光简述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定义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1 教堂山会议 2 母题二,问答题(12X5=60分)1,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试述阐发研究与阐释学的相同与相异。3,从“媒介学”的角度,谈谈林译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所起的作用和贡献。4,试以“文学和心理学”为例,谈谈你对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研究“的认识。三,论述题(20分)试述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基本发展走向及主要特点。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初试试题科目 比较文学基础一 名词解释(5X8=40分)1 “模子”理论 2 巴罗克 3 基亚 4 “总体文学” 5 “美国学派”二 问答题(60分)1,试述“比较视域”所包含的基本学术要素及其定义。2,试述“影响研究”与“接受研究”的同异。3,“五四”前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4,试述“阐发研究”的基本理论要素及其形成过程。三 论述题(50分)1,试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反复法选择合适的作品及形象,进行依次具体的分析论述。2,如何理解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初试试题科目 比较文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 “直线式渊源” 2 “回返影响” 3 卡雷,格林兄弟二、简答题:1,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相同、相异。2,谈谈比较文学的文学性 。3,20世纪下半以来,比较文学面对了哪些挑战和机遇?三、论述题:1,谈谈比较文学的前景?2,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谈谈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南京某知名高校保送研究生考试复(2007-05-22 09:38:41)1,结合一部你喜欢的欧美文学名著,谈一谈它的艺术特点。2,谈一谈古希腊悲剧的成就。3,谈一谈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流派和分期,以及特点。4,谈一谈南开版朱维之编著的文学史的优劣。5,谈一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心理描写手法的不同。6,谈一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题 2001年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 科目:欧美文学史 一,解释(20) 1,“潘多拉的盒子” 2,骑士文学 3,古典主义 4,心里分析小说 二,简要谈谈你本人对下列作品最深的一点体会(20) 1,《十日谈》 2,《呼啸山庄》 3,《卡拉码佐夫兄弟》 4,《万尼亚舅舅》 三,(4选3,60) 1,普希金被尊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请在“奠基”,“开创的”意义上谈他对俄国文学的贡献。(20) 2,莫泊桑,契诃夫均为短篇小说大师,试分析二人创作上的不同特点,简述二人对西方短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20) 3,在西方文学史上,“乌托邦”文学形成了一个传统,请例举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文学理论(2007-03-24 10:48:27) 、术语解释(20分)1、典型人物 2、自然主义 3、隐含读者 4、诗无达诂二、连线题(20分)1、摹仿说 席勒2、缘情说 马克思3、寓教于乐 白居易4、童心说 陆机5、《二十四诗品》 苏珊"朗格6、《与元九书》 贺拉斯7、《沧浪诗话》 李贽8、《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严羽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司空图10、《情感与形式》 亚里士多德三、简答题1、文学语言层的美学功能2、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四、分析题1、刘勰:感物说(是以诗人感物……亦与心而徘徊。)2、黑格尔:“内容非他也,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也;形式非他也,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也。”五、论述题(50分)1、文学审美情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为什么?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外文学史 试卷代码:449一、填空1、中国古代典籍中最具神话学价值的是( )2、楚辞的最早编订者( ),第一个作注的是( )时期的( ),书名( )3、被称为曲状元的是( )4、金素痕是长篇小说( )2004吉大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试题 p1(2007-03-24 10:47:59) 名解释: ib{ukm 古今之争 LnO_?Au"R 四七社 Xq|4 . 狂飚突进运动 !XgE38+X1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 (!tr @\ze 简答: 9|>#_3DBR 古希腊文学与罗马文学比较 h9 O2]Ef 辛格的叙事理论 Px/_Hb.eVV 论述: BKG8"$9]Hs 结合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谈他的创作特色 pXZTzVcJD 托尔斯泰的对人类心灵探索的意义2006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考研试题(2007-03-24 10:47:01) 2006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考研试题[推荐]中外文学(1)简述达达主义的主要内容10分(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论述其中的时空意识20分(3)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文学角度出发,谈谈中国古代“中国文学”与“汉文学”的区别15分(4)谈谈《镜花缘》的异域想象及其意义25分(5)举例分析哥特式小说的艺术特征30分(6)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50分中外文论(1)试述“春秋笔法”的修辞内涵10分(2)古希腊“摹仿说”和浪漫主义“表现说”的区别20分(3)为下段文字标点,并对其进行评价25分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4)试简述西方关于悲剧(tragedy)的论述30分(5)请简述〈源氏物语〉中“美意识”的特征15分(6)谈谈你对文学性的理解50分东北师大04~06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试题(2007-03-24 10:46:16) 外国文学史2004年卷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1威塞克斯小说 : 托马斯•哈代(1840—1928年)是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的故乡道塞特郡是他一生的居所,也为他的大部分小说提供了一个外部的蓝图。 哈代最有成就的作品是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一系列小说。威塞克斯是道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他这些小说展示了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2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针对托尔斯泰的“独白小说”。大意为:陀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小说具有对话性。 3 迷茫的一代: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4 梅塘集团 : 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伯桑,某夜聚会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伯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到一致称赞。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为艺术而艺术 拉普 荷马式比喻亚瑟王传说系统 第四堵墙 : 戏剧术语。在镜框舞台上,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三面墙,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堵墙”。 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 第四堵墙的概念,是适应戏剧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环境的要求产生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台上表现室内环境、房间缺少第四堵墙就显得不真实的说法。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也涉及了第四堵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池座的观众隔离开。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三面墙”布景形式的日趋定型,位于台口的这道实际不存在的“墙”变成箱式布景房间第四堵墙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堵墙”之称。最早使用“第四堵墙”这个术语的是法国戏剧家让•柔琏。1887年他提出,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堵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 左拉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复制, 这对第四堵墙概念的出现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它的发展和传播则与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演出实践分不开。在19世纪民主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种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易卜生、契诃夫、高尔基、萧伯纳等人的戏剧创作对促成舞台上第四堵墙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表演、导演理论中使用的“第四堵墙”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观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为了帮助演员造成这样强烈的生活真实的幻觉,有时在布景中沿台口大幕线布置一些能唤起第四堵墙幻觉的道具,如背向放置桌椅、花瓶架之类,并利用这些道具支点,安排一些演员背朝观众的舞台调度等等。三一律 破晓歌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1、俄狄普斯情结;2、教育小说的基本特征;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所提出的创作思想;4、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5、“新小说派”的创作特征。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1、论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延宕;2、论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社会历史观念;3、论 厄内斯特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外国文学史2005年卷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镀金时代 传奇体小说 狂飙突进 为艺术而艺术 史诗剧 拜论式英雄 扁平人物 大学才子派 死海古卷 歌舞伎 阿克梅派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1、狄奥尼索斯精神和阿波罗精神的关系;2、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3、传奇与现代小说的分别;4、民间史诗的基本特征;5、分析印度古代诗人迦梨陀娑的戏剧《沙恭达罗》的艺术理想。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1、论 威廉 莎士比亚化创作的美学依据;2、论 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的诗歌主题;3、论 弗郎茨 卡夫卡 小说中荒诞情节的功能。 外国文学史2006年卷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万物有灵论: 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万物有灵观念的理论。起初由英国学者泰勒提出,后来德国学者冯特又从心理学意义上对之补充发挥。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泰勒因而采用拉丁文anima(意即灵魂、生命或气息)来为之命名,认为原始人相信anima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故称万物有灵。但其理论以宗教进化论为基础,即断定宗教经历了灵魂观、鬼神观和上帝观的进化发展。此后英国学者马莱特曾以前万物有灵论对之提出修改,认为原始人在形成万物有灵观念之前已经有了相信整个物质世界都具有生命的观念,其理论故又名物活论。由于万物有灵论和前万物有灵论都缺乏历史确证,因此已不再被宗教学所采用。主神奥丁 罗宾汉谣曲 《圣经旧约》埃达 悲剧 表现说 湖畔派诗人反英雄角色 苏联解冻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二、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1、《圣经雅歌》中的爱情描写有何特征?2、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斯》的主题是什么?3、莫里哀的《伪君子》的开场好在哪里?;4、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表达了怎样的女性观?5、拜伦和雪莱的诗风有何不同?三、简述下列各题(每题15分,共45分)1、论 狄更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2、论 西奥多 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3、如何理解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思想席勒式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伦敦)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从马克思的原话中清楚可见,所谓“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里既有对席勒戏剧缺点的揭示,更有对拉萨尔的这种缺点恶性发展的批评。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席勒是十八世纪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也是著名的美学家。他的剧作影响很大。恩格斯说他的剧本《强盗》,“歌颂一个向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都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席勒的剧作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他的剧本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生活逻辑、让人物宣讲作者政治理想、缺乏性格真实等等。这表现在上述两个剧本中是明显的,在《唐•卡洛斯》中更为突出。这种创作结果是席勒的美学思想的必然产物。他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认为:“在文明的状态中,由于人的天性这种和谐的竞争只不过是一个观念,诗人的任务就必然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者表现理想。”席勒就是重在表现观念理想的,强调用主观方式写作,这给他的作品增强了抒情色彩和动情效果,但有时也影响了社会历史真实性。当然,“席勒式”不是指席勒的全部作品的全部特点,而仅仅在指创作中一种偏向,在接触席勒作品时,如果不是特别喜爱这种偏向,那席勒还是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评的《济金根》作者拉萨尔,他对席勒特别偏爱,而且把他的剧作中的“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当作成功的艺术经验加以标榜,并且变成自己写作剧本的指导原则,以致最后写出了比席勒还席勒化的《济金根》,所以,马克思所指出的“席勒式”,与其说是揭示席勒剧作的缺欠,还不如说是批评拉萨尔的观念图解方式更为确切。拉萨尔在写作《济金根》时,他把济金根作为“普遍精神”的“化身”,并描写了这个抽象的观念,于是没落的必然要灭亡的反动骑士阶级,被写成了“时代精神”的代表,并企图以十六世纪骑士起义的失败,比附1848——1849年的革命失败,认为都是“智力过失”导致了起义的失败,实际是同情历史上的反动阶级,并为现实中的背叛民主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辩护。在拉萨尔的“席勒式”倾向中,他的“悲剧观念”是图解的思想基础。拉萨尔认为:“革命力量是在于革命的狂热,在观念对自己本身的强力和无限性的这种直接信赖。”据他解释说,“狂热”就是“忽视有限的实行的手段和现实错综复杂的困难”,所以关键问题在于“狂热”要达到革命的目的,“必须深入到现实错综复杂中去,必须借助有限的手段转入行动”。拉萨尔又认为“狂热”在转入行动时,很容易与“有限手段”搅在一起,委身这种手段,这时“狂热”就要“遭到破灭”。拉萨尔把“狡智”看作是“有限手段”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他得出结论说:“遭受失败的大多数革命——任何真正的历史专家都应该同意这一点——都是碰到这种狡智而垮台的,或者至少是一切企图专靠这种狡智的革命都遭到了失败。”其实,拉萨尔的这种悲剧观念,是他背弃对于历史运动进行科学分析,所凭空捏造的悲剧模式,其性质属于唯心主义的创作指导思想。然而拉萨尔的谬误,不仅在于他的关于写作的指导思想是错的,还在于他抱定这个观念不放,在历史的现实的革命运动面前,削足适履地让历史和现实适应他的悲剧观念,并以现实为牺牲品,用歪曲的形象图解他的观念——实际是演绎他“先行”的悲剧主题。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对拉萨尔的剧本,肯定它的矛盾冲突是可以成立的,但却否定了主题。因为,十六世纪骑士济金根领导的下层贵族起义和当时伟大的农民战争,这两种“国民运动”,前者反教会、反诸侯,后者全面地反对封建制度,形成了与封建阶级的广泛的社会矛盾,而这两种斗争的结果如恩格斯所说:“两次起义都失败了,主要是由于最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即城市市民的不坚决”。马克思虽然肯定了剧本的“悲剧性的冲突”,但却认为为作者“所选择的主题”,并不适合于表现这种冲突,也就是说,拉萨尔描写十六世纪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的矛盾斗争的情节设置,虽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剧本并不是从这个实际社会矛盾中,提炼出事态应有的主题意义,而是用他的超历史超现实逻辑的悲剧观念为主导思想,拉来济金根以为图解,说明:“革命的狂热”委身于“狡智”,“狂热遭到破灭”,“观念的无限的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辨证矛盾”,是一切革命的中心点,叫人承认剧本的这一唯心主义宗旨。在马克思看来,这不仅不是剧本接触的十六世纪的社会矛盾冲突事实中所包含的主题,也不是1848至1849年德国革命失败的历史中所能开掘出的主题,它完全是拉萨尔的“幻想”。马克思批评了拉萨尔违背历史逻辑确定的“主题”,指出,拉萨尔借剧中的人物引发主题,以为如果济金根不是借骑士纷争的形式举行叛乱,而是打起反对皇权和公开向诸侯开战的旗帜,他就一定会胜利,这乃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幻想。实际上是席勒的表现理想的倾向一种更为观念化的表现。京大学2003年比较文学专业考研试题(2007-03-24 10:44:23) 中外文学:填空:《诗经》又叫什么名字?“纪传体”由哪几部分组成?亚洲三位获诺贝尔奖的作家及获奖作品。简答:根据王维的一首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谈中国诗歌语言美学特征。《原野》的象征意义。论述:鲁迅对传统文学的评价。“浮士德精神”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如何理解福楼拜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中外文论:填空:给出几位作家,说他们的代表作品。本雅明、巴赫金、福科、王骥德、、、、名词解释:三一律简答: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就是那段历史学和诗学一为描述已发生的事,一为描述可能发生的事那段)给出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作解释。(是汉儒关于“思无邪”的认识。)论述:外国文论对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影响。北京大学2004年比较文学专业考研试题(2007-03-24 10:43:32) 中外文学:1、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伏羲女娲传说,日本创世神话和朝鲜“檀君”神话,分析东亚文明神话(形成?)的特征。(可从神话人类学……等诸多方面选择一切入点论述)2、述《格列佛游记》的主题3、通过莎士比亚戏剧,分析福斯塔夫性格4、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形象5、分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并以此论述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中外文论1、诗品序中的一段话(“诗有三义……”),标点,翻译,简述2、给了一段毛诗大序和一段古今和歌真名集序的原文,通过以上引言论述中国和日本古典诗歌“美意识”的异同。3、分析亚理士多德《诗学》中“诗”的涵义(范畴?)4、论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联系5、结合中外文论史实,谈谈对“理解的确定性”这一范畴的认识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试题(2007-03-24 10:39:28)

去淘宝搜一下,或者去南开大学的研究生部看看,一般大学都有卖本校历年的研究生试题的,我和同学都是在学校买的,如果你人不在天津,或者你可以拖在南开的同学问一问。只能帮你这么多了,不好意思,呵呵。你的串号我已经记下,采纳后我会帮你制作

比较文学研究自考真题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课程计划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0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02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专业核心课03 00037 美学 6 04 00536 古代汉语 8 05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6 06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7 07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7 08 00540 外国文学史 6 09 00541 语言学概论 6 选考课推荐选考课(选考课不得少于4门、学分不得低于18学分)10 00015 英语(二) 14 11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5 12 01210 对外汉语教学法 6 13 01213 汉英语对比 6 14 06160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5 15 10396 比较文学研究 5 16 10397 论文写作研究 5 17 10398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 5 18 10399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5 19 10401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5 20 1060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 5 毕业环节 21 10196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单科总分100分,60分及以上合格。自考流程:考生报名前要查阅当地的报考简章,确定当地报名时间及报考专业;考生选择报考专业,确定当地考试科目,然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报名、缴费、拿考试对应的相关书本及复习资料。报名分两种形式:网上报名、现场报名;最后是复习书本资料准备考试。

比较文学通论(孟昭毅) 南开大学出版社 自考教材你去淘宝搜 很多卖自考书籍的,而且还有考完自考 二手的自考书籍都很便宜~

我自己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考的话,相关的专业书是必须的,而且像是现代汉语中的语音、文字、语法,特别是语音和语法方面,语法可能会相对较难;古代汉语中,像是很多古文里的字句,还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类的,诗词韵律、联律我们现在也在学习。

自考有哪些内容要看报考什么专业专业不同考试内容不同报考后考过报考专业的所有科目考试即可无需去学校上课自学或者报班学习希望回答能够帮助你你也可以追问

自考比较文学研究真题

你百度搜索一下“湖南自考论坛”汉语言文学的串讲讲义基本上都更新完了,网上有资料的都收集齐全了,只方便你看了。

无他,唯手熟耳。多读书,读多几遍,增强语感。再加上适当的知识梳理,应无问题。

湖南省汉语言文学(本科)考试计划2005-6-12 湖南省汉语言文学(本科)考试计划 【大 中 小】 专业代号:C050105 主考学校:湖南师范大学 学历层次和规格 本专业为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在总体上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本科水平相一致。 各门课程采用学分制。课程考试采用百分制记分,60分及格。每门课程考试及格后,发给单科合格证书。 凡取得本考试计划规定的11门理论课程及1门毕业论文的合格成绩,学分总数达到67学分,政治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者,发给本科毕业证书。 凡全部课程考试及毕业论文成绩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由国务院已授权的主考院校授予学士学位。 报考条件 凡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及专科以上毕业生均可报考本专业,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如下分类: (1)、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 (2)、其他专业专科及专科以上毕业生也可报考,但须加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等三门课程; 考试课程代号、名称和学分 1、理论考试课程设置序号 课程代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必考 选考 01 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02 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03 0015 英语(二) 14 04 0037 美学 6 05 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6 06 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7 07 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7 08 0540 外国文学史 6 09 0541 语言学概论 6 10 11 1 8058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5 任选两门 2 8059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 5 3 8079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5 4 8002 比较文学研究 5 5 8042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 5 6 8057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5 7 8025 论文写作研究 5 合 计 67 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设置序号 课程代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S1 7074 毕业论文 合计 3、说明: (1)、申请免试英语(二)的考生须加考三门选考课程。 (2)、应考者在取得所有理论课程考试及相应课程实践的合格成绩后,方可报考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一般由主考学校公布,应考者任选一题,要求选题紧密联系实际,实验设计合理,观点鲜明,格式规范,一般不少于8000字。毕业论文要求应考者独立完成,经审查答辩后采用五级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凡发现毕业论文抄袭或由他人代写者,取消获得本科学历的资格,毕业论文不及格者,不得授予本科学历。 新旧计划课程顶替办法 现课程计划与原开考计划课程衔接表新计划课程 原开考计划中课程 序号 课程代号 课程名称〔过渡课程代号〕 学分 备注 必考 选考 01 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002] 2 022政治经济学 02 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26] 3 03 0015 英语(二)[006] 14 006英语、019俄语、020日语 04 0037 美学[165] 6 165美学概论 05 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163] 6 163中国现代文学史(含当代) 06 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164] 7 164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7 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161] 7 161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8 0540 外国文学史[176] 6 176中国通史、西方美学史 09 0541 语言学概论[162] 6 162语言学概论 10 11 1 8058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171] 5 任选两门 171红楼梦研究 2 8059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172] 5 172电影文学 3 8079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5 167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4 8002 比较文学研究[169] 5 169史记研究 5 8042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173] 5 173语法修辞研究 6 8057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68] 5 168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7 8025 论文写作研究[166] 5 166马列文论 S1 7074 毕业论文

善于从集体讨论中复习,比个人冥思苦想的复习好处多。但讨论应以个人钻研、独立思考为基础,事先要有准备。讨论中也要开支脑筋,不能有依赖思想。讨论应有明确的中心,人数不宜多(二三人即可),而且要和个人的学习安排结合起来,才能直到促进复习的作用。

比较文学自考真题答案

是中文系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还是外国语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楼答案完全不靠谱,二楼的已经是很多年前网上的东西了。 那么就说说中文系的吧。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两门专业课考试分别为“中外文学”和“中外文论”,满分都是150分,没有中文系其他专业要考的“大综合”部分。报考时须在两个研究方向(1、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国外中国学)中选择一个,但考试出题是不分方向的,所有考生做的都是同一套试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参考书目(中文系不指定书目,本书目为北大中文考研工作室发布)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 董学文《文学原理》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 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 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 毕业去向和研究方向无关,可以看北大中文专业考研答疑专区里的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去向表。 命题特点及试题举例分析。 按考试涉及的学科来划分,“中外文学”主要考察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当代文学较少涉及甚至不考,但也不能忽视,要稍带复习。各门学科所占的分值不是很固定,现代文学有时占30分,有时占50分,古代文学占10-30分不等,剩下的分数就是外国文学了,其中东方文学主要涉及东亚(日本、朝鲜和越南)文学和圣经文学,所占分值不大,一般在15分左右;“中外文论”主要考察西方文论、中国古代(含近代)文论,并且结合比较文学和文论出比较诗学方面的考题。覆盖面较广,出题点很难预测,分值分布也时有变化。07年古代文论占30分、西方文论50分,比较诗学70分;08年古代文论30分、西方文论40分,比较诗学80分。 从考试题型上看,近五年的惯例是“中外文学”和“中外文论”各出五、六道大题,一般都是论述题,有时“中外文论”考试中会用一个名词解释,或若干填空,或若干简答,或一段文言文标点、翻译、评述等题型来代替五六道论述题中的一两道。每门考试的五六道大题中,一般前两三道题分值较低,占30-60分,后三道题分值较高,占90-120分。 这里说一下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它的身份较为特殊,在“中外文学”中一般考应用,与具体文学史相结合;在“中外文论”中,一般与中外文论相结合,考察考生在比较诗学方面的掌握以及考生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认识和看法,基本上都为最后的论述题,也有可能考比较文学方面的名词解释,例如08年考了“拼贴”(collage)这一名词解释。 北大中文系无论哪个专业,考研的试题都注重考查我们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简单考查知识点本身的记忆情况,所以千万不要只满足于背下了书上的一个个知识点,这一点请大家切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考题,不仅偏重于考查考生对外国文学的熟悉程度,还要求我们能够把外国文学放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下加以分析,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外国文学知识基础,对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也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例如08年“中外文学”中的一道30分的论述题:用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研究方法分析一首唐代律诗或绝句。此题看上去似乎是在考查古代文学的知识点,但这其实并不是关键所在。这道题的本意是考查我们能否在答题时充分地融入新批评的理论观点,并恰当地运用到分析唐诗上面,也就是考查我们在比较文学视角下,以西方文学批评的理论观点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北大的比较文学专业课考试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的文化热点十分关注。所以平时应该注意阅读一下《中华读书报》等文学报刊中报道的中外文化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很可能会在考试中遇到。例如08年“中外文学”中的两道大题,都涉及到了时下的文化热点:一道40分的题是“分析《哈利·波特》(小说或电影)或类似文本(如《指环王》)的文类、风格和母题”(07年《哈利·波特》最后一部问世,此系列宣告完结),另一道50分的题是“分析张爱玲小说与中西小说的关联”(张爱玲近几年一直是研究热点,07年底更因电影《色戒》而迅速升温)。 复习方法和复习计划: 考生应该在3月份以前确定报考学校和专业。如果3月份开始复习,可将复习计划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取在9月之前把所有的参考书过一遍,划出重点。 第二阶段,做自己的专业课笔记,争取在11月底完成。 第三阶段,抛开书本,拿着自己的笔记复习,加强记忆。 政治在9—10月份开始复习,12月初复习第二遍。英语每天都必须保持一定的复习量,重点在做真题上。阅读和作文为重中之重。 如果是7月份才开始复习,必须将专业课复习的第一遍在两个月之内解决,之后再开始复习政治。这时候应该没有时间细细整理笔记了。建议将整理笔记的重点放在西方文论和外国文学上,因为这两个方面涉及的知识点最多且分值最大,也是考生相对薄弱的环节;比较文学的知识可以在图书馆翻阅相关的入门书籍,将其中涉及流派、代表人物和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浏览一遍,掌握的放过,没有掌握的强化记忆和理解,就不一定抱着参考书了;古代文论则必须从大处着眼,放过细小知识点,总结出清晰的文论发展脉络。 总的说来,如果准备考研要用到十分力,那么五分应该在专业课上,四分在外语上,一分在政治上。 很多考研的同学都不知道该怎样协调看参考书和看文学作品的时间分配,一般有一定文学阅读积累的同学,要在10月份以前查漏补缺,而且不能只局限于读小说,诗歌、散文,尤其是戏剧也要引起相当的重视。文论方面,可以挑比较重要的原典好好研究一下,不要贪多,例如亚理士多德的《诗学》或钟嵘的《诗品》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要注意勤于思考,最好做一做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这样可以锻炼思维输出能力,想法也会渐渐有独创性和深度。如果在10月以后还要在阅读原典上纠缠,就得不偿失了,因为时间根本不够。 如果深感自己文学积累欠缺,那么应该尽量找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专著来阅读和研究。也可参照历年考试真题来发掘出题重点。一般近十年间出现的文学作品和文论考点都是复习重点。 如果复习文论感到困难,可以先复习相关的文学史,因为文学史脉络是文论的基础。如复习古代文论之前最好复习古代文学史,复习西方文论之前最好复习完西方文学。 在复习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不少其他问题。首先是每天的时间安排。不建议每天都早起,自己是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就保持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每天的复习时间要在7个小时以上,最重要的是兴奋点来的时候一定是在学习。也不建议通宵熬夜,一天两天可以,长此以往,不到考研最后阶段人就已经垮了。其次是学习上遇到难题怎么办。如果方便的话最好到北大上一两次研究生的课,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也许能结识到上一届考上的师兄师姐,可以向他们讨教经验,问他们是怎么复习的,怎么答题的。如果他们的建议和自己的复习有明显出入,就应该考虑适当进行调整。 另外,在初试前不建议联系导师,因为这样往往效果适得其反。导师的论文及专著应该找来看一看,但没必要精读,只要知道他们最近的研究方向和大致观点就行了。 需要提醒学弟学妹们注意的是,考研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考研考的是大家的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复习期间出现情绪上的问题其实是很正常的,关键在自我调节,可以通过写日记、找同学聊天等抒发郁闷。在考研过程当中最好不要孤军奋战,建议找几个考友,每天一起复习。 chaomi2588,以上我的回答希望能令你满意。

来源乐黛云著:《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有按自己需要的整理和文句改动,不多。快速浏览啊,就做得这个样啦~ 第一章 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第一节 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第二节 文学研究的另一种途径:比较文学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以文学为一个整体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歌德1872年提出,可解释为世界各民族最优秀的,具有世界意义和世界水平的文学宝藏的总和。第三节 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美)孟而康(Earl Miner):“需要了解是比较诗学之母。”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互识”。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第四节 比较文学寻求他种文化的应和比较文学的另一个功能:“互证”。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第五节 比较文学在与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的关系中寻求文学的生长点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首先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了自身的特点;其次,“互补”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也不是把自己变得和对方一样;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全心的诠释和理解(“双向阐释”);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略)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略) 第四章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略) 第五章 差别·类同·流变第一节 “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第二节 素材—题材—题旨—主题素材(Raw Material):触发作者思考的原始材料。题材(Subject Material):素材经剪裁写入作品。题材往往包含一个信号,一个想法。在现代小说中题材不只是客观的具体事件,主观的意象、象征、某种行为、心理也可以构成题材。题旨(Motif,亦称母题):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主题(Theme):类似的题材可以抽取共同的题旨,这些题旨多次出现在不同做品的不同主题中。题旨更依赖客观素材,主题则更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作家对主题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美学决定。不同的主题往往反映着许多无法解决的人生的共同难题。(“和而不同”的视野和基础)(法)圣伯甫(Saint Beuve):主题和她所借以表现的形式宾白无直接的必然联系。歌德:一方面“世界毫无保留地提供题材”,另一方面“意义(即作家对整个时间的看法)从他(作者)逢迎的灵魂中升起”,“这两者不自觉地遇合在一起,以至最终不可能分清哪一部分产生了后来的结果。”柯尔提斯(Ernest Robert Gurtius):“主题是关系到人对世界独特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是诗人固有的。” 第三节 题材、题旨和主题的比较研究实例分析 第四节 主题和题材的流变传统继承,引进,独创。 第五节 意象、象征、原型的比较研究意象: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中特殊含义和文学以为的具体形象。同一客观事物构成的意象在不同文学体系中有很大差异。象征:象征和比喻不同之处是它的喻体缺席。象征所强调的不是直接的象征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意义。意象、象征与“套语”或译“惯用语”(topos)并无绝对界限。惯用语与中国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典故”有很多共同处。原型:一般是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题旨、意象等等。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做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布莱克(Willian Blake):《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任务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形象。尼采:希腊悲剧中的一些主要人物都“只是酒神这为最早主角的面具”。维柯:深化是一种隐喻,是一种想象的“类概念”,以及和这些想象的类概念相应的一些寓言故事。荣格(Gral.G..Jung):远古心理经验“沉淀”在下意识深处,不知不觉凝聚为深化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并引起人类强烈共鸣。(比)莱维·施特劳斯(Levi Stranss)《神话集》:神话是接近最深层的心灵结构的原始表现,是人类“心灵结构”外化的最初形态。神话是人类集体创造的梦,价值在于它的无意识的,绝对自由的想象成分。弗莱(Northrop Frye):把莱维·施特劳斯的深化理论推广到一般的文学分析。“文学总的说来是‘移位的’神话。”神话中有的原型模式在一般文学中都能找到,并构成文学的基本模式。 第六章 接受·影响·交流第一节 接受理论的基本内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依萨(Wolfgang Iser)提出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审美对象”。(对比绘画、雕塑)文学欣赏是一个“历时”的过程;依赖于对象的不实际存在,不是功过“感知”,而是功过“呈象”,即赋予不存在以存在;阅读时“我”居于篇章之内:文学欣赏过程的主观性、创造性和广阔的想象余地,对一部伟大作品的接受和诠释往往很不相同。接受的实现和特点:接受屏幕,期待视野。文学就是一种框架,能最大限度激发读者想象,使他们体认到对象之直接感知所无法呈现的那些方面。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者并未写在纸上但却可以提供读者再创造的潜在可能性。创作过程本身包含着接受过程;文学史不再是单纯的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作品被接受的历史。垂直接受(历史发展的)和水平接受(同时并存的)决定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不断变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 第二节 传统的影响研究模仿、同源、借用、流行都和影响有关却不完全等同。影响需要一定条件,影响的种子只有落在那片准备好的土地上才会萌芽生根,同时又会被它所成长的土壤和气候所局限和改造。影响的全过程:“启发(一种心理的或思想的启发,某种外来的东西突然照亮了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给予一种解决的新的可能)—促进—认同—消化变形(appropriation)—艺术表现”,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表现为某些环节。 第三节 接受理论与影响研究接受和影响是同一过程的两面。接受的“反射”现象。负影响:(法)梵乐希(Paul Valery):“影响是两个精神神秘的接触”,这种接触会使作家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拒绝接受影响。“因此受影响最深的作家可能边成最伟大的。”布鲁姆(Harold Bloom)《影响的焦虑》:作者企图从前人影响的阴影下摆脱,有多种抗拒方式。由于接受屏幕不同,一部作品在本国和外国被接受的状况也肯定不同;对外国作品的接受往往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接受者的不同个性;通过关于接受的研究可以考察时代的变化;接受理论为比较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编写完全不同于过去体制的新型文学史的可能。 第四节 接受与影响的多种模式 第七章 诠释·理解·翻译第一节 诠释的多样性作品意义的构成:传统的方式;新批评派的方式,“作者已死”;结构主义分析;叙述学方式;心理学分析,艺术是“拒绝欲望的现实与满足欲望的幻想之间的缓冲地带”(弗洛伊德)。 第二节 诠释循环与过度诠释 第三节 互动认知与双向诠释能指漂浮强调差别。“他者原则”,“互动原则”,“远景思维空间”,“双向阐释”。 第四节 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英)罗纳德·诺克斯(Ronald Knox)文学翻译归结为:以何为主?译者是否有权选择任何文体与词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英)德莱顿:“在我掌握了这位虔诚的作者(指他译的维吉尔)的全部材料之后,我是使他说这样一种英语,倘若他生在英国,而且生在当代,他自己说话就会使用这种英语。”在一连续的光谱中,无论从哪一点出发,都可产生精彩的译文。(德)鲁道夫·潘维治(Rudolf Pannwitz):“必须通过外国语言来扩展和深化本国语言”,而“翻译家的基本错误是试图保存本国语言的偶在状态,而不是让自己的语言受到外来语言的有力影响。”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一切语言的创造性作品中都有一种无法交流的东西,它与可以言传的东西并存”。译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将这种“无法交流的东西”从原著的魔咒中解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不同时突破自己语言的种种障碍,促进其发展。把原著比做一个圆,而译作则好比这个圆的切线,仅仅在一点上与圆相切,随即在语之流的王国中,开始自己的行程。经过一段时间,有生命力的原著又需要有新的译作出现。 第八章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第一节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关于诗的比较研究,要求具体、细致、逐字逐词地精雕细琢,同时又要顾及与之有关的广阔文化领域。文学性这一美学中心问题,必须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首先从诗歌的历史传统来看,西方最早的诗篇是叙事诗,中国诗歌的传统是以抒情为主。其次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影响西方文学发展的三大外在因素是希腊神化、基督教教义和近代科学,尤其是神化和宗教,无论是希腊的多神教或是基督教的一神教,都使西方诗歌的题材及主题中有一个高踞其上或蕴涵其内的,或明或暗的住宅宇宙的神。中国文化建立在儒道两教的基础上,或重人事或崇虚无,同西方相比都不是真正超世的,没有西方诗歌中的对立观念,多写人与自然的摸切和现实人生情怀等,并呈现为物我合一和情景合一的主要形式。朱光潜:“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语言上,汉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音、形统一为汉诗的基本单位;西方诗歌如英诗,音、形统一只能靠音节,音节成为英诗基本单位。汉字声调形成中国格律诗特有的平仄互协、句法相对的自合节拍特点。英诗以音节的轻重来决定节拍。汉诗押尾韵,英诗压头韵和中间韵。英文中,声音刚强、含义朴拙的单音词往往源自古英文,发音柔和含义文雅的复音词往往来自拉丁文,这种对比产生了诗作中运用选择这两类词汇来形成戏剧性对比的修辞技巧。汉字的单音节特点,使“双声”“叠韵”成为中国诗律上重要技巧。汉语没有时态、语态和性数的字形变化,也不必在誓词中如英诗那样非要有主语、谓词和冠词、连接词等,而且诗中的词可以倒置和改换词性,是文字简洁蕴涵丰富,增添读者身临其境之感,有更强的无时间性与广垠性的境界。 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从发展渊源看,小说是吸收之前叙事文体特征的最后出现的叙事文体。小说结构的形成几乎包含了小说的全部。中国古典小说结构布局的目的,是把生活中复杂错综地发生着的事件整理为头绪分明的线索,以期明确而饱满地表现主题。西方小说结构布局偏重于将生活中普通的事加以组合,突出清洁的吸引里,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对主题的思考与想象,作者喜将种种线索交错在一起,忽隐忽现。结构的手段不是使矛盾显明,而是使之隐蔽,读者必须各个发觉,才能明白主题的全部内涵。叙事角度是谈结构时不可避免的问题。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影响,大部分用全知观点。西方小说大多随着人物目光行进,作者、人物、读者处于同一地平线,成一种立体走向的趋势。有的小说不一定用第一人称,而往往采用人物的特定角度来叙述。场景方面,西方小说多以人物对话、氛围、细节描写等构成不同的场景,在其中完成任务性格、心理与行动的塑造。精彩的断片小说几乎就是在一个场景中完成,以致“截取人生片段”成为短篇小说的定义。中国古典小说写场景主要为突出行动,而行动的流动并不必界定空间,只是按时间叙述即可。人物塑造上,中国重秩序、以规范界定个人,中国小说家较少直接去写内心,更大成就是通过外表,通过动作去写隐藏其下的内心。西方小说重视对内心的探索与发掘,常常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展示人物气质、才能、心智、感情多方面的复杂混合及其过程。俄国是最善于沉思的民族,俄国小说一出现,西方文学就越过了天真认识世界表现自我的阶段,而进入深邃的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展现得更为深广。 第三节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戏剧是虚实文学与抒情文学的结合,它以一种摒除作者插入、由人物自己表演的方式出现。1.文体渊源看,史诗和抒情诗。“事件中心”原则和接近抒情文体(人物特定际遇中的心情),祭典和娱众。动作作为重心。亚里士多德:对于行动的模仿。莎士比亚:性格与动作不可分割。斯坦尼斯拉夫基:潜台词。2.矛盾,冲突,高潮。西:“意志的冲突”(劳逊),冲突相互关联,冲突解决是集中的。中:抒情偏于独白。3.高潮的起落欧洲传统戏剧的观众由于不知而期待,中国观众由于已知而期待。不知而期待要求戏剧出人意料,已知的期待要求戏剧入情入理。西:阶梯式上升,最后回落解决冲突。中:高潮迭起。4.戏剧结构中国吸取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牵枝蔓,不存暗线。西方戏曲由于时间制约,多半在冲突已经形成时开始戏剧行动,而过去的事件——冲突的成因则通过多种手段来表达,各种矛盾似众渠汇河,形成高潮。莱辛:“自然中的一切都是互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交织在一起,互相转换,互相转变的。但是,这种无限纷纭复杂的情况,只是无限精神的表现。有限精神为了享受这种无限精神的表现,就必须取得一种能够给原来没有界限的自然划出界限的本领;必须取得一种能够选择一种可以随意转移自己注意里的本领。”中:线状结构,时空自由,折子戏。西:完整。5.虚拟与写实西:真实显现生活的法则,有技巧地回避无法展现的事件或动作。中:涵虚无性是中国美学的特征,真实感淡薄。时空随台词叙述而变化,人物独白时其他人物虚化。 第四节 中西文类比较研究 第五节 文类的划分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在创作上承继和发扬了《新青年》的文学“为人生”的主张,取得较大成绩,把倡导时期的新文学推向前进的第一个团体,是文学研究会。 从成员个人来说,早在“五四”初期,叶绍钧、冰心、朱自清、王统照等人均已开始发表作品。但文学研究会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真正组成一支创作力量,并形成一种创作倾向,则是在团体建立了一个时期之后。通过他们编辑出版的《小说月报》等刊物和“丛书”,文学研究会逐渐吸引和培养着一批青年作者。他们的创作,大多关切着现实人生,描绘着作者比较熟悉的人和事,探索着“五四”以后许多知识青年中风靡一时的“人生究竟是什么”等问题;虽然作者各自的思想并不相同,对问题的答案并不相同,但他们对当时黑暗污浊社会采取不满和揭露的态度则是大体一致的。一部分作品(如利民的《三天劳工底自述》,王思玷的《偏枯》、《瘟疫》,李渺世的《买死的》,徐玉诺的《一只破鞋》、《农村的歌》等)还突破了学校生活和恋爱婚姻的较为狭窄的题材范围,以同情态度写到了劳动者的苦难和挣扎。比起文学革命初期的一些作品来,它们在艺术上也有所进展:诗歌进一步摆脱了旧格律的束缚;散文开始有了比较熟练地运用白话来写出的“漂亮和缜密”(注: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的抒情文字;小说则已不象早先《新潮》里某些作品那样“往往留存着旧小说上的写法和语调”(注: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而能更多地采取“写实”手法,使用活的口语,绘制出若干活泼真切的人生图画。凡此种种,无不显示了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努力。 冰心(谢婉莹)是文学研究会中较早开始创作活动的作家之一。同“五四”时期许多青年作者一样,她最初(一九一九年)在《晨报》第七版上发表的,也多半是“问题小说”。《两个家庭》用对照的写法提示了改造旧家庭建立新生活的必要。《斯人独憔悴》通过学生反帝运动所引起的父子矛盾,写出了封建专制家长的可鄙可厌。《去国》描写一个学成归国的留学生空有爱国之志而不得施展其才的痛心遭遇,揭露了军阀统治下政局的黑暗腐败已到了扼杀一切生机的地步。《庄鸿的姊姊》、《最后的安息》则对遭受各种压迫和不平等待遇的妇女的悲惨命运,寄予真挚的同情。从这些后来收入《去国》集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五四”爱国运动和汹涌澎湃的新思潮曾经怎样冲击过作者,而作者又曾经怎样关切过当时的现产问题,对封建当权势力有过怎样的不满。然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相当软弱的人物(如颖铭、英士),他们并没有经受什么严重压力,也没有进行什么正面反抗,就被旧势力“不战而胜”。对于被压迫妇女,作品也只是为她们指出了一条争取“受教育”的路。这种情况说明:作者虽然受到“五四”流潮的影响,有了一些与时代气氛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思想,但优裕的生活地位、狭窄的生活圈子、跟下层人民隔离等种种条件限制着她,使她并没有真正产生反抗黑暗现实的强烈要求和变革旧制度的革命激情。到“五四”高潮过去以后,思想上的矛盾和苦闷有所发展,基督教教义和泰戈尔哲学便对她有了更深的影响。在许多文艺青年继续摸索前进的情况下,冰心却如她自己后来所说:“退缩逃避到狭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注:《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这就有了小说《超人》(《超人》集)、《悟》(《往事》集)和诗集《繁星》、《春水》。《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原是孤独恨世的“冷心肠”的青年。作者通过一个具有臆造成分的偶然事件,使他得到了启示,认识到人们应该“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因为“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情节与此相近的《悟》,更明白地宣扬了一种“世界是爱”的空想。对于许多涉世未深而已感到困恼的知识青年,冰心这类小说自然颇能投合他们的心理;加之作者善于以优美的文字烘染出浓郁的抒情气氛,因此它们曾经在当时发生过较大的影响。《繁星》、《春水》里许多晶莹清丽、赢得不少人喜爱的小诗,捕捉着刹那间的感受和思索。这些诗行在苦闷忧伤感情的排遣之中,同样浸透了母爱和“博爱”的内容,象“人类啊!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者如此讴歌“爱”的哲学,把母爱和童真几乎当作救世福音,这在她自己固然是想借以躲开“心中的风雨”,求得内心的平静,而对读者却或多或少起了导致逃避现实斗争的作用。比较早年的小说和诗,冰心的散文倒是获得了较高成就的。作者说过:“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注:北新书局版《冰心全集·自序》)这说明她自己也对散文更为喜爱。较早的一篇《笑》,是新文学运动初期有名的用白话写成的美文。后来的《梦》、《往事(二)》、《寄小读者》、《山中杂记》,也都能给读者一种近似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美感。它们大部分写成于国外,但其中并没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恋情绪,有的倒是对祖国、故乡、家人的怀念。母爱、童真之类内容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但色调有了一些改变:增多了幻想破灭后的失望,探索人生意义得不到解答的苦恼,以及追忆童年生活时带有的怅惘和哀愁,间或还流露出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赞叹。这种情况预示了作者在较多地接触社会人生实际、破除空想、经历长期曲折道路之后可能会有的某种转变(后来写下的《姑姑》集里的《分》,《关于女人》集里的《张嫂》等小说,就多少露出了这种端倪)。从艺术上说,冰心的散文笔调轻倩灵活,文字清新隽丽,感情细腻澄澈;既发挥了白话文流利晓畅的特点,又吸收了文言文凝炼简洁的长处;它们显露了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也表现了一个有才华的女作家独有的风格。 诗歌和散文方面另一个有特色有成就的作者是朱自清(1898—1948)。他于“五四”初年即写新诗,曾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一个诗刊——《诗》的编者之一。诗作分别收入《踪迹》(诗文集)与《雪朝》第一集中。一些咏物寓意的短诗(如《北河沿的路灯》、《煤》),借灯光、煤火等形象,寄托了向往未来、渴望光明之情。《送韩伯画往俄国》以“红云”喻苏俄,赞美一个“提着真心”“向红云跑去”的友人。《光明》一诗结语所提示的“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也表现出作者积极的正视现实的精神。然而,作者并不真的知道如何去造个光明,因此常常在一些诗中(如《匆匆》)流露出“游丝”般的怅惘和幻灭后的痛苦。一九二二年写成的长诗《毁灭》,同样浸透着这种寂寞空虚的感情。可贵的是,就在感到前途一片迷茫的境况里,主人公“我”并不陷入消极悲观,仍然鞭策着自己继续向前追求。他收敛起所有的幻想,“还原了一个平平常常的我!”“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在失望之后又鼓起勇气来不懈地进取的生活态度,充分表现出朱自清这个民主主义诗人仆实诚恳的性格,也预示了他后来长时间内所走的人生道路。长诗以二百多行的篇幅,通过由低抑到轻扬、盘旋回荡的律调,曲折顿挫地抒写了自己思想感情上的矛盾及其克服过程,显示出较深的功力。《毁灭》无论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过了当时一般诗歌的水平。朱自清也有些较好的写景小诗,如《细雨》一首:“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就用熨贴的比喻表现出了新鲜的感受,显得清隽可喜。 作为一个爱国、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朱自清在“五卅”前后革命渐趋高涨的年代里,曾经较多地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激情。这在他一九二四年起写下的一部分诗文中留有鲜明的印记。在《赠A.S.》中,他赞美过“手象火把”、“眼象波涛”、“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的革命者。当帝国主义反动派制造出“五卅”惨案后,他写下《血歌》(注:《小说月报》第16卷第7号,1925年7月),愤激的感情如“火山的崩裂”。他还以“三一八”斗争亲历者的身分,在《执政府大屠杀记》一文中对军阀暴行作出有力的揭露和控诉。另有一些散文也从侧面接触到了若干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通过生活中一件小事,揭示了帝国主义加于半殖民地人民身上的歧视、压迫和屈辱;从西洋孩子高傲凶恶的一瞥上,看到了“缩印着”的近百年来“一部中国的外交史”。《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温州的踪迹》之四)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者的真挚同情和对人身买卖现象的强烈不满,并从寻找社会原因的角度提出了“这是谁之罪呢?”的问题。《航船中的文明》则从旅途生活的一角对“男女分坐”之类所谓“精神文明”作了尖锐的讽刺。所有这些文字,都说明朱自清后来经过长期的徘徊、摸索,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决不是偶然的。但是,从散文艺术本身来看,代表了朱自清的较高成就的,主要还不是这些战斗性较强的文字,而是收入《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等抒情性的散文。著名的《背影》一篇,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记叙,抒写了怀念老父的至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身影,曾经引起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零状况中的许多小资产阶级读者的感叹。从这类散文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这些作品(连同后来写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散文集)虽然缺少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气派,但以它们自己的艺术成就,“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注: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尽了向旧文学示威的作用。 主要从事小说与诗歌创作的王统照(1897—1957),“五四”初年也曾以“美”和“爱”作为弥合缺陷、美化人生的药方。短篇《沉思》里那个做模特儿的女子琼逸,想借艺术之力给人生以光明,不愿被别人自私地占有,便正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微笑》一篇里的小偷阿根,因狱中女犯的一次“微笑”而受了感化,出狱后“居然成了个有些知识的工人”,更是有意地渲染了“美”与“爱”的近于神秘的“魔力”。这些收在《春雨之夜》集里的作品,的确象作者晚年自评的那样:往往“从空想中设境或安排人物”,“重在‘写意’”(注:《〈王统照短篇小说选集〉序言》),显示了较多的弱点。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溺在这类虚幻的境界中,以幻想来代替现实。他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在《雪后》、《春雨之夜》等短篇中,作者带着失望和苦闷,表现了美好愿望在丑恶现实面前不得不破灭的主题。在诗集《童心》里,种种朦胧理想和追求幻灭之后,他终于叫喊出:“我宁愿全得罪人间,我只要去荒莽中觅得同情”(注:《童心·同情的寻觅》)。在最初的中篇《一叶》中,对人生的失望甚至使作品带上了一定的悲观色彩。然而这些也正是作者“思路渐渐地变更”、“将虚空的蕲求打破了不少”(注:《〈霜痕〉序言》)的起点。一九二三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中篇《黄昏》,对地主恶行加以揭露,便较早地显示出这种倾向。而从短篇《湖畔儿语》到《号声》、《霜痕》两集里的一些作品,更可以看出作者逐渐将笔端移向不合理现实的暴露和控诉上面。《湖畔儿语》借流浪儿童的答话,侧面写了一个贫民家庭的困境。《生与死的一行列》为那些孤苦无告而只能“相濡以沫”的下层劳动者鸣不平。《沉船》对外国商轮贪利超载、沉没灾民的罪行表示抗议。《鬼影》、《司令》等篇则对旧制度下种种荒淫混乱的社会现象予以讽刺和抨击。这些短篇虽然颇近于纪实性的散文,但已渐次消除了“五四”初年作品里那些关于“美”、“爱”和人生哲理的玄想,现实主义成分有了增长。即使象《搅天风雪梦牢骚》等篇仍有较重的感伤情调,也确如作者《〈号声〉自序二》中所说,“与民国十年左右的空想的作品”不同,它们是“已经切实地尝试到人间的苦味”的产物(注:参阅1937年6月开明书店初版《王统照短篇小说集》的作者自序)。一九二四年以后写下的收在《这时代》集里的诗,透过朦胧的意象和稍嫌艰涩的文字,也多少反映了这种变化(如《烈风雷雨》、《轿夫的话》等篇)。作者思想随时代而有所进展,生活积累逐渐增多,这些条件使他在三十年代写下了较为扎实的长篇。 作品更富于玄想成分、风格也和王统照很不相同的,是许地山(落华生,1893—1941)。他早年受过佛家思想影响,后又研究宗教,这些在他作品中自然地留下了印记。与此同时,个人从台湾到内地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对社会上多种人事的广泛接触与了解,又不能不推动他正视苦难的现实,关注被压迫者。宗教色彩和对现实生活的大胆反映,出世思想和平民主义,相互纠结在一起,便构成了许地山早期作品在文学研究会创作中的特殊格调。最初的短篇《命命鸟》,描写一对青年爱侣被迫自杀的悲剧故事,对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控诉。但女主人公那种虔诚的宗教感情,相偕投水时极其从容欣慰的态度,却是作者涅盘归真的佛教思想在作品中的具体反映。《缀网劳蛛》一篇,通过女主人公尚洁的半生经历,表现了封建男权社会中妇女所受的惨重压迫。尚洁把生活比作极易残破的“蛛网”,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象蜘蛛一样不停地补缀这个破网。这种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努力进取的,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却又有不少消极妥协成分和宿命倾向。在《商人妇》中,作者为一个被卖后流浪异邦备尝辛酸的妇女的命运,表示同情和慨叹。这些收在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里的早期作品,往往以闽粤或国外的南洋、印度等地为背景,有浓重的地方色彩,故事情节曲折,语言晓畅明快,人物性格大多坚韧厚实,富有生活毅力,但又常带着宗教的虔诚和命定论的思想,很少对不合理现实进行正面反抗。在作者自称为“杂沓纷纭”(注:《空山灵雨·集前弁言》)的早年的散文集《空山灵雨》中,积极成分与消极成分也错综并存。著名的《落花生》一文,充满着一种朴实、淳厚的情致,表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性格。《春的林野》虽然轻敷着一层返朴归真的色调,但春光的明媚可爱,万物的富有生机,洋溢于字里行间。《鬼赞》、《万物之母》等篇却从“生本不乐”的观点出发,赞美弃绝一切感官的骷髅,表现了浓重的虚无思想。许地山创作上的这种复杂情况,后来逐渐有所变化。一九三四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春桃》,尽管有强悲酸为欢笑的悬空之处,但却生动地写出了遭受苦难的劳动人民之间的纯厚情谊和他们的高尚品格,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善良、坚强、豪爽、泼辣,性格迥异于尚洁的劳动妇女形象;它标志着作者创作上的重大进步。抗战爆发后,随着政治上和人民的日益接近,作者更写出了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铁鱼的鳃》这样的佳篇。 女作家庐隐(黄英,1898—1934),也是以探索人生问题来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的。最初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一些短篇,接触了社会现实的某些方面。例如《一封信》写贫家女儿被恶霸巧夺为妾以至惨死的悲剧;《两个小学生》揭露军阀政府屠杀请愿的小学生的罪行;《灵魂可以卖么?》倾诉纱厂女工的不幸遭遇,提出“灵魂应享的权利”问题。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类题材“多半由间接听来,或者空想出来的”(注:《庐隐自传》),缺少真切的体验,因此作品的实感较着,技巧也颇为幼稚。生活领域的狭窄,使她只能主要去描写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物。从《或人的悲哀》起,“‘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在她的作品中就成了主调”(注: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庐隐和冰心几乎是同时发问的,然而答案却截然不同。如果说冰心的作品是想把读者从人生烦苦中引向“爱”的温软的梦境,那么庐隐却象她自己所说,是想努力“打破人们的迷梦,揭开欢乐的假面具”(注:《庐隐自传》),引读者去恨世,厌世。《或人的悲哀》中的亚侠,受不住环境刺激和疾病折磨而自杀;《丽石的日记》里的丽石,在同性恋爱的幻想破灭之后,抑郁地死于“心病”;《海滨故人》里露沙等一伙聚首言欢的女友,曾几何时即风流云散,离情悠悠,空自叹息。收在短篇集《海滨故人》中的这些作品,都在恋爱问题的外衣下,发出对“恶浊的社会”、“糟糕的人生”和“人类的自私心”的诅咒。女主人公大多刚从狭小的家庭牢笼中挣扎出来,热情里带有过敏,空想而怯于行动,好强而其实脆弱,因此只能在矛盾中度着苦闷、哀伤的生活。这里面自然印有庐隐个人的经历以及叔本华厌世哲学对她的影响,却也代表了“五四”以后一部分已经觉醒而仍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重压的女知识青年共有的精神状态。此后的短篇集《曼丽》、《录海潮汐》中,《父亲》和《秦教授的失败》等篇揭露了旧家庭代表人物的种种丑态,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当权势力的愤慨,较有社会意义;更多的作品主题情调仍如《海滨故人》,甚至有更浓重的悲观厌世色彩。庐隐的这些小说,大多采取自传式的书信体或日记体,文字清浅、直切、劲健、自然,并不炫奇斗巧,但缺少琢磨,故事结构也不免松散拖沓。一九二九年以后发表的《归雁》、《象牙戒指》、《女人的心》等中篇,布局较前严整,风格转向明快,悲观色调较少,但在题材的选取和反映生活的深度方面并无新的开拓,已较少受人注意。一九三六年初作为遗著出版的中篇《火焰》,正面描写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一二八”之战,虽然近于报告速写,却表现了作者关心现实的精神和突破旧题材的可贵努力。 稍后开始短篇小说创作的,还有鲁彦和郑振铎。鲁彦(王衡,1901—1944)最初的作品收在《柚子》集里。他自己说:“写那些文章的时候,我的年纪还轻,所以特别来得热情,呼号、咒诅与讥嘲常常流露出来。”(注:《关于我的创作》)有不少篇(如《狗》、《秋雨的诉苦》)其实是讽刺人们自私、愚昧、麻木心理的随笔体散文。《柚子》一篇借谐谑的议论的柚子似的人头的描写,控诉了封建军阀杀人如麻的罪行。在短篇《许是不至于罢》中,作者用诙谐之笔,揭示出财主王阿虞的阴暗心理及其狡猾的处世哲学,剖析了剥削者虚伪丑恶的灵魂,但把农民写得过分自私和缺乏觉悟。这一短篇开始显示出鲁彦作品的艺术特色。到《黄金》集里的一些小说,作者更有意使用冷峻地描绘生活与刻划人物的方法,现实主义成分有了增长。《黄金》一篇中的如史伯伯,从小康家庭突然中落之后,受尽周围人们的奚落和冷遇,陷于凄惶不可终日的窘境。尽管作者对如史伯伯有所同情,但严峻的生活逻辑,使他只能在作品结尾时让主人公从梦中得到“希望和欢乐”。跟冷酷的现实对照,这个圆满的梦,便包含了对本身也有严重思想弱点的主人公的讽刺。作品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经济势力侵入和农村封建恶势力逼迫之下,广大小有产者不得不迅速破产,并且在社会心理方面自然地形成了人人自危和世情浇薄的状况;从而对金钱势力、势利观念及旧习俗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有力的鞭打。从这些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境界上,都可以看出作者受了鲁迅和俄国、东欧某些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郑振铎(1898—1958)早年的贡献主要是在文学活动的组织工作方面,他编辑文艺刊物,撰写理论批评,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但也写了少量作品。除《雪朝》集里所收新诗和《山中杂记》所收散文外,还写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以朴实的文字留下了一组“将逝的中国旧家庭的片影”(注:郑振铎:《家庭的故事》集前《自序》),如寄食者的死(《五老爹》),投靠者的一生(《王榆》),浪子的漂荡(《九叔》),弃妇的憔悴(《三年》)等。《猫》、《风波》、《书之幸运》诸篇则表现了知识分子的生活习好和情趣。以上两们作者的小说创作,正如文学研究会里别的一些作家一样,到三十年代都有新的发展。

  •   索引序列
  •   自考比较文学研究真题答案
  •   自考比较文学研究真题及答案
  •   比较文学研究自考真题
  •   自考比较文学研究真题
  •   比较文学自考真题答案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