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本科美学考试测验题

自考本科美学考试测验题

发布时间:

自考本科美学考试测验题

发布时间:

自考本科美学考试测验题

【第一篇】

6.1.艺术本体论讨论的问题是(A)

A.艺术的存在方式 B.艺术意象的生成规律 C.审美经验的发生规律 D.艺术创造主体的活动规律

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C)

A.图式化结构 B.接受者的心理建构 C.意象世界 D.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

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A)

A.艺术创造过程 B.艺术品中 C.艺术接受过程 D.艺术传播过程

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D)

A.集体无意识 B.普遍的互相联系 C.存在的实在性和荒谬性 D.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

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D)

A.创作冲动 B.主体的灵感 C.艺术操作 D.意象生成

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C)

A.不期而至的惊讶 B.理念与表象的交流 C.因感动、感应而引起的内在情感激荡 D.完全的精神升华

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C)

A.精神层面 B.初步 C.物态化和物化 D.形而上

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才是一的。(B)

A.实质上不存在 B.客观存在 C.人们心里的主观存在 D.完全不存在

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重要的是(D)

A.把想象变成物态化的存在 B.突破客观的规律 C.把想象与回忆结合起来 D.将其融会和整合

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D)

A.《法律篇》 B.《克力同篇》 C.《巴门尼德篇》 D.《伊安篇》

6.1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A)

A.艺术的形式 B.艺术品的不确定部分 C.用以填补艺术品空白的依据 D.败笔

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C)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D.审美特性的差异

6.13.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A)

A.黑格尔 B.布托 C.刘勰 D.柏拉图

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A)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5.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划分标准是(C)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6.艺术的特点为只能够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瞬间进行表现。(B)

A.绘画 B.雕塑 C.建筑 D.戏剧

6.17.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是(C)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18.与情感活动联系得最为紧密,也动态色彩的艺术是(C)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19.你认为下列哪一种艺术综合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共同特征?(D)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20.艺术接受的核心是(D)

A.接受主体的参与 B.艺术品的中介作用 C.鉴赏 D.意象的重建

6.21.波兰哲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特殊结构在于它的结构框架。(C)

A.格式塔 B.矛盾性 C.图式化 D.多义性

6.22.从整体上来看,艺术的接受是一个——的过程。(B)

A.飞跃 B.阶段性 C.不可控 D.有计划的

6.23.所谓“艺术接受的阶段性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对艺术品的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B)

A.结构 B.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C.空白与不确定处 D.意象的组织

6.24.在审美鉴赏中“悟”的阶段,形式符号最终被——了。(D)

A.抛弃 B.凝固 C.扬弃 D.克服

6.25.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悟”的境界很不容易达到,所以——就显得十分必须。(A)

A.审美鉴赏指导 B.超越观这一阶段 C.延长“品”这一阶段 D.细读文本

【第二篇】

7.1.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B)

A.礼 B.乐 C.术 D.射

7.2.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B)

A.尧的时代 B.舜的时代 C.禹的时代 D.周文王的时代

7.3.礼乐纳人学校教育是在(A)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始皇时期

7.4.《左传》中季札观乐时,非常推崇_____,认为它“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A.《颂》 B.《风》 C.《雅》 D.《诗》

7.5.在先秦时,美育的理想是(A)

A.乐 B.和 C.礼 D.仁

7.6.把和与同严格区分开来的是(B)

A.《乐记·乐情》 B.《国语·郑语》 C.《毛诗序》 D.《尚书o舜典》

7.7.“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着。”出自(D)

A.舜 B.朱熹 C.刘向 D.董仲舒

7.8.建安时期,首先提出“美育”一词的是(C)

A.曹操 B.曹丕 C.徐斡 D.阮籍

7.9.是人性觉醒、个性发展的时代,且使美育有了自己的范围,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的时期是(C)

A.先秦 B.两汉 C.魏晋 D.隋唐

7.10.朱熹提出的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D)

A.虚静 B.以物观物 C.文以载道 D.消融查滓

7.11.中国明清时期提出“见文当观心”观点的是(B)

A.李贽 B.金圣叹 C.汤显祖 D.李渔

7.12.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的是(A)

A.李渔 B.金圣叹 C.李贽 D.曹雪芹

7.13.近代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C)

A.王国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鲁迅

7.14.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的是(A)

A.蔡元培 B.梁启超 C.王国维 D.纳兰性德

7.15.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是(C)

A.王国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鲁迅

7.16.主张美育是“趣味教育”的是(B)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叶圣陶 D.鲁迅

7.17.认为美育“即情育”的是(C)

A.鲁迅 B.康有为 C.王国维 D.朱熹

7.18.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A)

A.古希腊罗马 B.中世纪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7.19.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人是(B)

A.毕达哥拉斯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D:康德

7.20.“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出自(D)

A.贺拉斯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7.21.“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出自(A)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普罗提诺 D.马佐尼

7.22.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化深入神学,古希腊罗马的“”被用来作为教会教育的内容。(A)

A.七艺 B.六艺 C.五经 D.四书

7.23.文艺复兴时期,取代神学观念的是(D)

A.虚无主义 B.自由主义 C.浪漫主义 D.人文主义

7.24.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正式出现的标志是(D)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C.贺拉斯的《诗艺》 D.席勒的《审美书简》

7.25.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是(C)

A.恩格斯 B.列宁 C.马克思 D.毛泽东

7.26.将“美和善”混为一谈的观点是(B)

A.美育是情感教育 B.美育是人格教育 C.美育是艺术教育 D.美育是道德教育

7.27.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A)

A.美是诉诸感性的 B.美可以潜移默化 C.美具有能动性 D.以上皆不对

7.28.在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载体是(B)

A.人物形象 B.感性形象 C.理性形象 D.自然形象

7.29.“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出自(A)

A.《文心雕龙》 B.《南词叙录》 C.《淮南子》 D.《绘事发微》

7.30.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是(D)

A.冉求 B.朱光潜 C.老子 D.孔子

7.31.“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D)

A.庄子 B.苟子 C.韩非 D.老子

7.32.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视为境界的是(C)

A.儒家 B.道家 C.佛教禅宗 D.理学家

7.33.提倡“顿悟顿修”的是(C)

A.老子 B.庄子 C.慧能 D.玄奘

7.34.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这表明人生的境界是(C)

A.道德境界 B.功利境界 C.审美境界 D.科学境界

【第三篇】

多项选择题

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ABC)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李泽厚 D.费希纳 E.布洛

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ABCE)

A.费希纳 B.弗洛伊德 C.荣格 D.蒋孔阳 E.布洛

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

A.艺术美 B.自然美 C.科技美 D.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E.心灵美

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ABCDE)

A.哲学 B.心理学 C.民俗学 D.人类学 E.社会学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ACD)

A.审美意识 B.审美意象 C.美学思想 D.美学学科 E.审美形态

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意识的是(ABCE)

A.《牡丹亭》 B.《红楼梦》 C.《俄狄浦斯王》 D.仰韶文化(鹰鼎) E.贝多芬的交响曲

1.7.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AB)

A.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中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 B.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中国大团圆 C.西方悲剧源远流长,中国在五四后才有悲剧意识 D.中国的悲剧意识强于西方 E.中国没有悲剧意识

1.8.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C)

A.审美意识的产生 B.专门的系统的美学着作问世 C.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D.对审美心理的探索 E.对审美关系的侧重

1.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ACD)

A.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B.完全是马克思独创 C.具有生成性 D.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 E.具有自发性

1.10.马克思对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即(ABC)

A.自我意识 B.人自身 C.现实的人 D.审美的人 E.道德的人

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即(ABC)

A.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 B.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 C.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中的自由 D.人在审美中的自由 E.人在欣赏中的自由

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AD)

A.个体内在性 B.自足性 C.圆融性 D.生成性 E.觉解性

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ABCD)

A.自然境界 B.功利境界 C.道德境界 D.天地境界 E.审美境界

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境界中有(ABCDE)

A.功利境界 B.伦 理境界 C.政治境界 D.学术境界 E.宗教境界

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AB)

A.从心境上看,超越功利,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B.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C.只具有一个层次 D.等同于人生境界 E.与人生境界对立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BCD)

A.超现实性 B.审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 C.超功利性 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交流 E.主观性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是(BCD)

A.神妙 B.崇高 C.喜剧和悲剧 D.丑和荒诞 E.意境

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AB)

A.以感性方式打动人心 B.提升人,使人本质力量得到揭示 C.以求真为目的 D.以求善为目的 E.是人类活动的一种

【第四篇】

2.1.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BC)

A.鉴赏力

B.审美兴趣

C.审美品位

D.审美个性

E.审美能力

2.2.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CD)

A.审美活动追寻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B.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一样揭示出事实并终止于事实

C.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包含着“善”

D.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终极关怀”

E.审美活动对现实世界根本否定

2.3.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着作是(AB)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判断力批判》

D.《共产党宣言》

E.《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2.4.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CD)

A.审美需要

B.审美趣味

C.审美主体

D.审美对象

E.审美经验

2.5.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BE)

A.色彩

B.体积

C.形状

D.音响

E.旋律

2.6.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规律,有(ABCDE)

A.多样统一

B.整齐一律

C.节奏韵律

D.均衡对称

E.对比调和

2.7.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AD)

A.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

B.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

C.开放性的系统

D.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

E.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2.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超越眭、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的有(CD)

A.“言有尽而意无穷”

B.“自由游戏”

C.“坐忘”

D.“非现实化”

E.“欲辩忘言”

2.9.以下着作属于主张巫术说的着作有(ACE)

A.《艺术的起源》

B.《艺术与知觉》

C.《金枝》

D.《美育书简》

E.《原始文化》

2.10.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的是(ABD)

A.审美愿望

B.审美理想

C.审美需要

D.审美趣味

E.审美体验

2.1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有(AC)

A.器物造型

B.固定装饰

C.器物装饰

D.非固定装饰

E.语言活动

2.1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装饰的是(ABE)

A.耳环

B.锥髻

C.文身

D.凿齿

E.戒指

现代美学考试的题型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选择题:提供若干个选项,要求考生在中选出正确答案。2.填空题:提供一些问题或不完整的语句,要求考生填写正确的答案或补全句子。3.简答题:要求考生对某个概念、理论、作品等进行简要阐述或回答问题。4.论述题:要求考生对某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形成完整的文字表达。5.分析题:要求考生对某个作品、事件、现象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6.综合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自考本科美学考试测验题难吗

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关规定可知,自考的命题是由全国考委统筹安排,并且分别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区域命题、省级命题的三种命题方式,那么自考的试卷难不难?

自考的试卷难不难?

自考考试试卷题并不难,自考考试题型都是根据考试大纲来出题的,所以只要认真复习,都不难的。

自学考试命题工作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简称“全国考委”)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省际协作命题、省级命题三级命题体制。

【全国统一命题】:全国统一命题对于不同省份来说,由于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等条件不同的问题,考生可能会觉得相对难,但是都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范围中出题。

【省际协作命题】:省际协作命题故名思意,是各省市联名的命题方式,根据协作命题者根据各省不同情况命题,相对于全国统一命题更加细化的命题,更加贴合各省考试大纲。

【省级命题】:省级命题考试内容和范围更加细化,针对本省的教学情况进行命题,考生会更多的熟悉考试题型。

自考题型有哪些?

自学考试的试题因学科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题型,常见的有填充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证明题、论述题、翻译题、作文题等。如果把这些试题按照它们的答案是否唯一、判卷给分是否客观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答案可用多种方式表述,受阅卷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试题,称为主观性试题。如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作文题、翻译题等。另一类是答案唯一,不受阅卷人主观因素影响的试题,称为客观性试题。如选择题、填充题、判断题、连接题、列举题等。

如何提高自己毕业的速度

1、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

基础较差的考生可以选择、难度比较难度低、加考数目少的、没有数学或者英语专业。比如,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专业。

2、合理安排考试科目

建议考生可以把专业课和公共课结合起来报考,一次不宜过多,以一次通过为目标。不要一次报考四科,给自己造成压力。

推荐阅读:

各省自学考试报名时间及入口汇总

各省自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汇总

各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汇总

不难,对于艺术考生特别是自考生,特别容易过的。我是统招生,学的也是美术,我们这个也不难过。我们学校自考的就更容易了。只要画得不是太离谱专业就能过,至于文化就还要简单一些。

我倒觉得难理解也就罢了,关键是背了书上的东西感觉全都不考~而且考了的就算是下来我翻书都不知道答案是啥。我说的是论述,我考了好几次了,选择题能得个二十六七,然后每次考四十来分我都醉了,烦死了

文学和美学密切相关 算专业课的 慢慢理解就会好吧 知识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自考本科美学平时测验题

<美学>换教材了.以前的考试题只能做为参考.

【 #自考# 导语】寒窗苦读十余载,今朝考试展锋芒;思维冷静不慌乱,下笔如神才华展;心平气和信心足,过关斩将如流水;细心用心加耐心,努力备考,定会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 《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四篇】》供您查阅。篇一 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的学科。(A)A.低级的感性认识 B.人的意志 C.理性 D.意念 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D) A.理念论 B.先验主体论 C.绝对精神论 D.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B) A.意念 B.实践 C.精神 D.物质 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B) A.柏拉图 B.黑格尔 C.康德 D.席勒 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A) A.自由 B.实践 C.劳动 D.阅读 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C) 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封建社会 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B) A.多向度的人 B.单面人 C.双重性格的人 D.多重性格的人 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B) A.学习 B.觉解 C.实践 D.艺术 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C) A.自发性 B.内在性 C.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D.动态性 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的是(A) A.天地境界 B.道德境界 C.功利境界 D.自然境界 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C) A.功利境界 B.学术境界 C.艺术境界 D.*境界 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B) A.知识 B.体验 C.美 D.存在 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A) A.自由 B.限制 C.必然 D.可能 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B) A.毫无瓜葛 B.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C.同一个概念 D.包含关系 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C) A.同时的 B.在后的 C.在前的 D.无所谓先后 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D) A.崇高 B.荒诞 C.喜剧 D.气韵 1.37.审美经验是一种(A) A.感性体验 B.感官体验 C.认识 D.感官快感 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括(D) A.艺术创造 B.艺术作品 C.艺术接受 D.艺术欣赏 1.39.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这是(B) A.广义的美育 B.狭义的美育 C.美育 D.以上都不是 1.40.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义的美育,都是通过——才能实现。(D) A.人生境界 B.实践 C.生存实践 D.审美活动 1.41.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A) A.审美活动 B.审美理想 C.审美意象 D.审美心理篇二 2.1.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A)A.审美需要 B.抽象思维 C.审美理想 D.认识能力 2.2.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位置的是(D) A.审美需要 B.审美经验 C.审美趣味 D.审美理想 2.3.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B) A.主体的个体特征 B.后天的社会因素 C.审美对象的客观特征 D.人的生理素质 2.4.“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A) A.审美趣味相对化 B.审美趣味绝对化 C.审美趣味个性化 D.审美趣味主观化 2.5.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D) A.信仰关系 B.认识关系 C.审美关系 D.本己性精神交流 2.6.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D) A.自律性 B.个性化 C.开放性 D.形式符号性 2.7.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的特性。(A) A.自律性 B.超越性 C.自我性 D.开放性 2.8.美感产生于(A) A.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B.动物向人的自然进化过程 C.人的本能的升华过程 D.人的自我表现的过程 2.9.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B) A.惊异 B.领悟 C.体验 D.澄明 2.10.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才能自动展现出来。(B) A.审美距离 B.静观体验 C.陌生化 D.热情投入 2.11.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的特征。(D) A.虚无性 B.具体性 C.不可捉摸性 D.非实体性 2.12.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C) A.欧阳修 B.苏轼 C.梅尧臣 D.柳宗元 2.1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C) A.自由创造 B.交感巫术 C.自由游戏 D.劳动先于艺术 2.14.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B) A.加达默尔 B.弗洛伊德 C.柏格森 D.贝尔 2.15.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B) A.泰勒 B.弗雷泽 C.卡o毕歇尔 D.普列汉诺夫 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D) A.表现说 B.劳动说 C.本能说 D.巫术说 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B) A.有意味的形式 B.劳动先于艺术 C.自由游戏 D.巫术礼仪活动 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C) A.异性的吸引 B.游戏的冲动 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D.祭祀的崇拜 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A.人类的生产劳动 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C.人类社会分工 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2.20.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D) A.语言艺术 B.家庭生活 C.劳动工具 D.巫术礼仪活动 2.21.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B) A.人类开始运用语言 B.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C.人类具有思维能力 D.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 2.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为主题。(B) A.婚姻恋爱 B.狩猎生活 C.巫术仪式 D.耕种篇三 3.1.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总结构成了(A)A.审美形态 B.审美范畴 C.审美活动 D.审美经验 3.2.认为审美形态是美的形态的逻辑出发点是(C) A.认为美是主观的 B.认为美中有人的体验 C.认为美是客观的,完全外在于人 D.认为美在实践中形成 3.3.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风格的观点,是将审美看成一种文化大风格,这种观点是(C) A.完全正确的 B.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最主要的特征 C.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某些重要特征,但不全面 D.完全错误的 3.4.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类型的观点(A) A.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 B.顾及到了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 C.是美的类型说 D.是审美类型说 3.5.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范畴的观点(D) A.是美的范畴说 B.是审美范畴说 C.很全面 D.犯了主客二分和现成论的错误 3.6.将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等同的观点(B) A.是正确的 B.随着对人生境界研究的重视而出现 C.人生境界具有审美形态的表形特征 D.在古希腊时就如此 3.7.“虚实”不仅在文学意境中使用,还可以在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甚至现实生活的兵法中使用,这说明了审美形态具有(B) A.统摄性 B.广泛性或普适性 C.历史性 D.现实性 3.8.“意象”不能称为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这种说法(B) A.是正确的,意象与审美形态毫无关系 B.是正确的,意象不具有普适性或广泛性 C.是错误的,意象就是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 D.是错误的,意象具有广泛性 3.9.中国哲学之“道”包含的对立统一的原则,贯穿于阳刚与阴柔,意与境等,说明审美形态具有(A) A.统摄性 B.广泛性或普适性 C.历史性 D.现实性 3.10.中国古代的“神”及其有关的神韵等。在当今社会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审美形态的(C) A.统摄性 B.广泛性或普适性 C.历史性 D.现实性 3.11.将丑和荒诞作为审美形态是在(D) A.古希腊 B.文艺复兴 C.中世纪 D.19世纪中叶后 3.12.中国古代的诗学背后往往有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是审美形态的(B) A.历史性 B.贯通性 C.兼容性 D.二重性 3.13.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这是审美形态的(C) A.历史性 B.贯通性 C.兼容性 D.二重性 3.14.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C) A.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 B.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统一 C.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D.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 3.15.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A) A.诗性和音乐性的 B.戏剧性和雕塑性的 C.抒情性和叙事性的 D.绘画性和音乐性的 3.16.西方早期审美形态的实质是(B) A.诗性和音乐性的 B.戏剧性和雕塑性的 C.抒情性和叙事性的 D.绘画性和音乐性的 3.17.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的是(B) A.席勒 B.索绪尔 C.鲁迅 D.*金 3.18.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而不像西方重视语法,所以它表现出一种(D) A.哲学性 B.逻辑性 C.清晰性 D.诗性 3.19.和西方的审美文化不同,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的特征是(A) A.世俗化 B.形而上性 C.宗教化 D.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3.20.理念论的*学内容,是道德至上的原则,具体到美学中,就表现为(C) A.真与善合一 B.真与美合一 C.美与善合一 D.以上都不是篇四 3.21.在理性主义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时,讲出“上帝死了”的人是(B)A.叔本华 B.尼采 C.罗兰巴特 D.德里达 3.22.审美形态的出现与哲学息息相关,丑和荒诞出现的哲学背景是(C) A.人文主义盛行 B.理性主义兴起 C.非理性主义兴起 D.古典主义盛行 3.23.中国哲学几千年基本上没变,下面的哪句话可以说明?(D) A.变则通 B.物化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天不变道亦不变 3.24.许多审美形态都是最初表现为(C) A.自然形态 B.社会形态 C.艺术形态 D.人生形态 3.25.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是(A) A.优美和崇高 B.悲剧和喜剧 C.丑和荒诞 D.优美和丑 3.26.明确将美分为秀美和威严两类,并说前者可以看作女性美,后者可以看作男性美的是(C)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西塞罗 D.本雅明 3.27.在狭义上,美主要指(C) A.崇高美 B.悲剧美 C.优美 D.喜剧美 3.28.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相关的是(A) A.康德 B.歌德 C.雅斯贝斯 D.席勒 3.29.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C)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托尔斯泰 3.30.下列对优美的理论探讨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B) A.古希腊时期,把优美与美划等号 B.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三角形 C.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D.英国画家荷迦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3.31.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C) A.对象的物性特性 B.对象的形式特征 C.审美效应 D.生理效应 3.32.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来进行研究的是(B) A.朗吉弩斯 B.博克 C.索绪尔 D.歌德 3.33.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征是“无形式”的着作是(A) A.《判断力批判》 B.《美学》 C.《论崇高》 D.《谈美书简》 3.34.西方美学,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C) A.朗吉弩斯 B.博克 C.毕达哥拉斯 D.歌德 3.35.朗吉弩斯将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对举的美来论述的着作是(C) A.《拉奥孔》 B.《美学》 C.《论崇高》 D.《论崇高与美》 3.36.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D) A.博克 B.席勒 C.黑格尔 D.康德 3.37.康德认为,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C) A.数学的崇高 B.力学的崇高 C.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D.艺术的崇高 3.38.利奥塔德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其将整个美学体系建立在(B) A.悲剧上 B.崇高上 C.荒诞上 D.丑上 3.39.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D) A.一除悯和恐惧 B.对立理想的冲突 C.永恒正义的和解 D.历史必然性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3.40.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原因是(D) A.表现冲突和毁灭 B.表现巨大的哀伤 C.具有崇高性 D.表现毁灭,也表现抗争

【第一篇】

6.1.艺术本体论讨论的问题是(A)

A.艺术的存在方式 B.艺术意象的生成规律 C.审美经验的发生规律 D.艺术创造主体的活动规律

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C)

A.图式化结构 B.接受者的心理建构 C.意象世界 D.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

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A)

A.艺术创造过程 B.艺术品中 C.艺术接受过程 D.艺术传播过程

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D)

A.集体无意识 B.普遍的互相联系 C.存在的实在性和荒谬性 D.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

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D)

A.创作冲动 B.主体的灵感 C.艺术操作 D.意象生成

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C)

A.不期而至的惊讶 B.理念与表象的交流 C.因感动、感应而引起的内在情感激荡 D.完全的精神升华

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C)

A.精神层面 B.初步 C.物态化和物化 D.形而上

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才是一的。(B)

A.实质上不存在 B.客观存在 C.人们心里的主观存在 D.完全不存在

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重要的是(D)

A.把想象变成物态化的存在 B.突破客观的规律 C.把想象与回忆结合起来 D.将其融会和整合

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D)

A.《法律篇》 B.《克力同篇》 C.《巴门尼德篇》 D.《伊安篇》

6.1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A)

A.艺术的形式 B.艺术品的不确定部分 C.用以填补艺术品空白的依据 D.败笔

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C)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D.审美特性的差异

6.13.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A)

A.黑格尔 B.布托 C.刘勰 D.柏拉图

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A)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5.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划分标准是(C)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6.艺术的特点为只能够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瞬间进行表现。(B)

A.绘画 B.雕塑 C.建筑 D.戏剧

6.17.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是(C)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18.与情感活动联系得最为紧密,也动态色彩的艺术是(C)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19.你认为下列哪一种艺术综合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共同特征?(D)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20.艺术接受的核心是(D)

A.接受主体的参与 B.艺术品的中介作用 C.鉴赏 D.意象的重建

6.21.波兰哲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特殊结构在于它的结构框架。(C)

A.格式塔 B.矛盾性 C.图式化 D.多义性

6.22.从整体上来看,艺术的接受是一个——的过程。(B)

A.飞跃 B.阶段性 C.不可控 D.有计划的

6.23.所谓“艺术接受的阶段性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对艺术品的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B)

A.结构 B.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C.空白与不确定处 D.意象的组织

6.24.在审美鉴赏中“悟”的阶段,形式符号最终被——了。(D)

A.抛弃 B.凝固 C.扬弃 D.克服

6.25.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悟”的境界很不容易达到,所以——就显得十分必须。(A)

A.审美鉴赏指导 B.超越观这一阶段 C.延长“品”这一阶段 D.细读文本

【第二篇】

7.1.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B)

A.礼 B.乐 C.术 D.射

7.2.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B)

A.尧的时代 B.舜的时代 C.禹的时代 D.周文王的时代

7.3.礼乐纳人学校教育是在(A)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始皇时期

7.4.《左传》中季札观乐时,非常推崇_____,认为它“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A.《颂》 B.《风》 C.《雅》 D.《诗》

7.5.在先秦时,美育的理想是(A)

A.乐 B.和 C.礼 D.仁

7.6.把和与同严格区分开来的是(B)

A.《乐记·乐情》 B.《国语·郑语》 C.《毛诗序》 D.《尚书o舜典》

7.7.“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着。”出自(D)

A.舜 B.朱熹 C.刘向 D.董仲舒

7.8.建安时期,首先提出“美育”一词的是(C)

A.曹操 B.曹丕 C.徐斡 D.阮籍

7.9.是人性觉醒、个性发展的时代,且使美育有了自己的范围,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的时期是(C)

A.先秦 B.两汉 C.魏晋 D.隋唐

7.10.朱熹提出的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D)

A.虚静 B.以物观物 C.文以载道 D.消融查滓

7.11.中国明清时期提出“见文当观心”观点的是(B)

A.李贽 B.金圣叹 C.汤显祖 D.李渔

7.12.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的是(A)

A.李渔 B.金圣叹 C.李贽 D.曹雪芹

7.13.近代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C)

A.王国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鲁迅

7.14.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的是(A)

A.蔡元培 B.梁启超 C.王国维 D.纳兰性德

7.15.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是(C)

A.王国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鲁迅

7.16.主张美育是“趣味教育”的是(B)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叶圣陶 D.鲁迅

7.17.认为美育“即情育”的是(C)

A.鲁迅 B.康有为 C.王国维 D.朱熹

7.18.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A)

A.古希腊罗马 B.中世纪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7.19.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人是(B)

A.毕达哥拉斯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D:康德

7.20.“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出自(D)

A.贺拉斯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7.21.“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出自(A)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普罗提诺 D.马佐尼

7.22.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化深入神学,古希腊罗马的“”被用来作为教会教育的内容。(A)

A.七艺 B.六艺 C.五经 D.四书

7.23.文艺复兴时期,取代神学观念的是(D)

A.虚无主义 B.自由主义 C.浪漫主义 D.人文主义

7.24.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正式出现的标志是(D)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C.贺拉斯的《诗艺》 D.席勒的《审美书简》

7.25.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是(C)

A.恩格斯 B.列宁 C.马克思 D.毛泽东

7.26.将“美和善”混为一谈的观点是(B)

A.美育是情感教育 B.美育是人格教育 C.美育是艺术教育 D.美育是道德教育

7.27.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A)

A.美是诉诸感性的 B.美可以潜移默化 C.美具有能动性 D.以上皆不对

7.28.在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载体是(B)

A.人物形象 B.感性形象 C.理性形象 D.自然形象

7.29.“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出自(A)

A.《文心雕龙》 B.《南词叙录》 C.《淮南子》 D.《绘事发微》

7.30.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是(D)

A.冉求 B.朱光潜 C.老子 D.孔子

7.31.“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D)

A.庄子 B.苟子 C.韩非 D.老子

7.32.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视为境界的是(C)

A.儒家 B.道家 C.佛教禅宗 D.理学家

7.33.提倡“顿悟顿修”的是(C)

A.老子 B.庄子 C.慧能 D.玄奘

7.34.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这表明人生的境界是(C)

A.道德境界 B.功利境界 C.审美境界 D.科学境界

【第三篇】

多项选择题

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ABC)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李泽厚 D.费希纳 E.布洛

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ABCE)

A.费希纳 B.弗洛伊德 C.荣格 D.蒋孔阳 E.布洛

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

A.艺术美 B.自然美 C.科技美 D.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E.心灵美

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ABCDE)

A.哲学 B.心理学 C.民俗学 D.人类学 E.社会学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ACD)

A.审美意识 B.审美意象 C.美学思想 D.美学学科 E.审美形态

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意识的是(ABCE)

A.《牡丹亭》 B.《红楼梦》 C.《俄狄浦斯王》 D.仰韶文化(鹰鼎) E.贝多芬的交响曲

1.7.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AB)

A.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中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 B.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中国大团圆 C.西方悲剧源远流长,中国在五四后才有悲剧意识 D.中国的悲剧意识强于西方 E.中国没有悲剧意识

1.8.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C)

A.审美意识的产生 B.专门的系统的美学着作问世 C.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D.对审美心理的探索 E.对审美关系的侧重

1.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ACD)

A.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B.完全是马克思独创 C.具有生成性 D.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 E.具有自发性

1.10.马克思对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即(ABC)

A.自我意识 B.人自身 C.现实的人 D.审美的人 E.道德的人

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即(ABC)

A.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 B.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 C.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中的自由 D.人在审美中的自由 E.人在欣赏中的自由

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AD)

A.个体内在性 B.自足性 C.圆融性 D.生成性 E.觉解性

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ABCD)

A.自然境界 B.功利境界 C.道德境界 D.天地境界 E.审美境界

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境界中有(ABCDE)

A.功利境界 B.伦 理境界 C.政治境界 D.学术境界 E.宗教境界

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AB)

A.从心境上看,超越功利,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B.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C.只具有一个层次 D.等同于人生境界 E.与人生境界对立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BCD)

A.超现实性 B.审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 C.超功利性 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交流 E.主观性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是(BCD)

A.神妙 B.崇高 C.喜剧和悲剧 D.丑和荒诞 E.意境

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AB)

A.以感性方式打动人心 B.提升人,使人本质力量得到揭示 C.以求真为目的 D.以求善为目的 E.是人类活动的一种

【第四篇】

2.1.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BC)

A.鉴赏力

B.审美兴趣

C.审美品位

D.审美个性

E.审美能力

2.2.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CD)

A.审美活动追寻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B.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一样揭示出事实并终止于事实

C.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包含着“善”

D.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终极关怀”

E.审美活动对现实世界根本否定

2.3.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着作是(AB)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判断力批判》

D.《共产党宣言》

E.《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2.4.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CD)

A.审美需要

B.审美趣味

C.审美主体

D.审美对象

E.审美经验

2.5.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BE)

A.色彩

B.体积

C.形状

D.音响

E.旋律

2.6.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规律,有(ABCDE)

A.多样统一

B.整齐一律

C.节奏韵律

D.均衡对称

E.对比调和

2.7.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AD)

A.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

B.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

C.开放性的系统

D.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

E.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2.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超越眭、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的有(CD)

A.“言有尽而意无穷”

B.“自由游戏”

C.“坐忘”

D.“非现实化”

E.“欲辩忘言”

2.9.以下着作属于主张巫术说的着作有(ACE)

A.《艺术的起源》

B.《艺术与知觉》

C.《金枝》

D.《美育书简》

E.《原始文化》

2.10.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的是(ABD)

A.审美愿望

B.审美理想

C.审美需要

D.审美趣味

E.审美体验

2.1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有(AC)

A.器物造型

B.固定装饰

C.器物装饰

D.非固定装饰

E.语言活动

2.1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装饰的是(ABE)

A.耳环

B.锥髻

C.文身

D.凿齿

E.戒指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 B.悟C.观 D.品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 B.兴象C.喻象 D.抽象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A.仿象 B.兴象C.喻象 D.抽象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A.符号说 B.表现说C.游戏说 D.教化说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 D.席勒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A.形象性 B.愉悦性C.独创性 D.逻辑性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 B.社会C.人生 D.艺术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 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 D.审美的个性17."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直觉 B.通感C.想象 D.表象18.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黑格尔 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 D.卢梭19.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A.美感的主体差异 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美感的一般特点 D.美感的感觉特征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 B.民族性C.阶级性 D.地域性2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A.总的指导意义 B.具体方法的意义C.重要启示意义 D.实践意义22.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A.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C.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D.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23.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 )A.既批判丑,又肯定美 B.既制造丑,又创造美C.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 D.丑中有美,美中有丑24.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25.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A.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B.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C.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D.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26.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人类的审美需要27.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这一现象说明( )A.美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B.美在移情C.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D.美取决于距离28.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休谟C.博克 D.康德2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 )A.突出了美的感性因素 B.强调了美的理性内容C.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 D.更具有思辨的意味30.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A.心手相应 B.刻镂无形C.胸有成竹 D.气韵生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31.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境为无我之境的有(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E."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2.布莱克说:"从一粒沙里看一个世界",这说明审美是( )A.感性具体的 B.以小见大 C.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D.透过现象看本质 E.直观个别的形象33.狄德罗认为"美在关系",他所说的关系主要包括( )A.一事物自身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等关系B.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C.由想象力移植到物体上的关系D.事物与人的关系E.在虚拟世界里创造出来的关系34.李泽厚认为,美的特点主要有( )A.典型性 B.观念性 C.客观社会性D.主客观统一性 E.具体形象性35.美学思想不同于审美意识的特点主要在于( )A.它以直观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意识层B.它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C.它是对人自身审美需要的把握D.它是对客观事物审美属性的反映E.它具有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36.寓教于乐37.美学研究的对象38.生命的机械化39.集体无意识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40.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41.简述喜剧性的效果42.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分,共26分)43.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附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44.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美学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 2.D 3.C 4.B 5.A6.D 7.C 8.A 9.D 10.B11.B 12.D 13.A 14.B 15.B16.B 17.B 18.B 19.B 20.A21.A 22.C 23.B 24.B 25.A26.A 27.C 28.D 29.C 30.A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CDE 32.ABCE 33.ABD 34.CE 35.BE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生理学观点。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产生的。42.(1)区别:① 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 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2)联系:① 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 美育中的情感活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分,共26分)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潮儿"的对比联想。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了外在的形式符号。应该是要进行现场手绘的吧。

自考本科美学考试测验题怎么做

看教材,看一考通,一考通的题目做完。看下历年真题出题的轨迹,没那么难的。

看教材,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看真题,揣摩答题思路。以不变应万变,没什么难的

【 #自考# 导语】寒窗苦读十余载,今朝考试展锋芒;思维冷静不慌乱,下笔如神才华展;心平气和信心足,过关斩将如流水;细心用心加耐心,努力备考,定会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 《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四篇】》供您查阅。篇一 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的学科。(A)A.低级的感性认识 B.人的意志 C.理性 D.意念 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D) A.理念论 B.先验主体论 C.绝对精神论 D.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B) A.意念 B.实践 C.精神 D.物质 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B) A.柏拉图 B.黑格尔 C.康德 D.席勒 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A) A.自由 B.实践 C.劳动 D.阅读 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C) 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封建社会 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B) A.多向度的人 B.单面人 C.双重性格的人 D.多重性格的人 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B) A.学习 B.觉解 C.实践 D.艺术 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C) A.自发性 B.内在性 C.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D.动态性 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的是(A) A.天地境界 B.道德境界 C.功利境界 D.自然境界 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C) A.功利境界 B.学术境界 C.艺术境界 D.*境界 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B) A.知识 B.体验 C.美 D.存在 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A) A.自由 B.限制 C.必然 D.可能 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B) A.毫无瓜葛 B.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C.同一个概念 D.包含关系 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C) A.同时的 B.在后的 C.在前的 D.无所谓先后 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D) A.崇高 B.荒诞 C.喜剧 D.气韵 1.37.审美经验是一种(A) A.感性体验 B.感官体验 C.认识 D.感官快感 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括(D) A.艺术创造 B.艺术作品 C.艺术接受 D.艺术欣赏 1.39.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这是(B) A.广义的美育 B.狭义的美育 C.美育 D.以上都不是 1.40.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义的美育,都是通过——才能实现。(D) A.人生境界 B.实践 C.生存实践 D.审美活动 1.41.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A) A.审美活动 B.审美理想 C.审美意象 D.审美心理篇二 2.1.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A)A.审美需要 B.抽象思维 C.审美理想 D.认识能力 2.2.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位置的是(D) A.审美需要 B.审美经验 C.审美趣味 D.审美理想 2.3.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B) A.主体的个体特征 B.后天的社会因素 C.审美对象的客观特征 D.人的生理素质 2.4.“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A) A.审美趣味相对化 B.审美趣味绝对化 C.审美趣味个性化 D.审美趣味主观化 2.5.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D) A.信仰关系 B.认识关系 C.审美关系 D.本己性精神交流 2.6.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D) A.自律性 B.个性化 C.开放性 D.形式符号性 2.7.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的特性。(A) A.自律性 B.超越性 C.自我性 D.开放性 2.8.美感产生于(A) A.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B.动物向人的自然进化过程 C.人的本能的升华过程 D.人的自我表现的过程 2.9.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B) A.惊异 B.领悟 C.体验 D.澄明 2.10.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才能自动展现出来。(B) A.审美距离 B.静观体验 C.陌生化 D.热情投入 2.11.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的特征。(D) A.虚无性 B.具体性 C.不可捉摸性 D.非实体性 2.12.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C) A.欧阳修 B.苏轼 C.梅尧臣 D.柳宗元 2.1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C) A.自由创造 B.交感巫术 C.自由游戏 D.劳动先于艺术 2.14.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B) A.加达默尔 B.弗洛伊德 C.柏格森 D.贝尔 2.15.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B) A.泰勒 B.弗雷泽 C.卡o毕歇尔 D.普列汉诺夫 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D) A.表现说 B.劳动说 C.本能说 D.巫术说 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B) A.有意味的形式 B.劳动先于艺术 C.自由游戏 D.巫术礼仪活动 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C) A.异性的吸引 B.游戏的冲动 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D.祭祀的崇拜 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A.人类的生产劳动 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C.人类社会分工 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2.20.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D) A.语言艺术 B.家庭生活 C.劳动工具 D.巫术礼仪活动 2.21.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B) A.人类开始运用语言 B.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C.人类具有思维能力 D.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 2.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为主题。(B) A.婚姻恋爱 B.狩猎生活 C.巫术仪式 D.耕种篇三 3.1.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总结构成了(A)A.审美形态 B.审美范畴 C.审美活动 D.审美经验 3.2.认为审美形态是美的形态的逻辑出发点是(C) A.认为美是主观的 B.认为美中有人的体验 C.认为美是客观的,完全外在于人 D.认为美在实践中形成 3.3.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风格的观点,是将审美看成一种文化大风格,这种观点是(C) A.完全正确的 B.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最主要的特征 C.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某些重要特征,但不全面 D.完全错误的 3.4.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类型的观点(A) A.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 B.顾及到了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 C.是美的类型说 D.是审美类型说 3.5.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范畴的观点(D) A.是美的范畴说 B.是审美范畴说 C.很全面 D.犯了主客二分和现成论的错误 3.6.将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等同的观点(B) A.是正确的 B.随着对人生境界研究的重视而出现 C.人生境界具有审美形态的表形特征 D.在古希腊时就如此 3.7.“虚实”不仅在文学意境中使用,还可以在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甚至现实生活的兵法中使用,这说明了审美形态具有(B) A.统摄性 B.广泛性或普适性 C.历史性 D.现实性 3.8.“意象”不能称为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这种说法(B) A.是正确的,意象与审美形态毫无关系 B.是正确的,意象不具有普适性或广泛性 C.是错误的,意象就是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 D.是错误的,意象具有广泛性 3.9.中国哲学之“道”包含的对立统一的原则,贯穿于阳刚与阴柔,意与境等,说明审美形态具有(A) A.统摄性 B.广泛性或普适性 C.历史性 D.现实性 3.10.中国古代的“神”及其有关的神韵等。在当今社会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审美形态的(C) A.统摄性 B.广泛性或普适性 C.历史性 D.现实性 3.11.将丑和荒诞作为审美形态是在(D) A.古希腊 B.文艺复兴 C.中世纪 D.19世纪中叶后 3.12.中国古代的诗学背后往往有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是审美形态的(B) A.历史性 B.贯通性 C.兼容性 D.二重性 3.13.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这是审美形态的(C) A.历史性 B.贯通性 C.兼容性 D.二重性 3.14.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C) A.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 B.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统一 C.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D.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 3.15.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A) A.诗性和音乐性的 B.戏剧性和雕塑性的 C.抒情性和叙事性的 D.绘画性和音乐性的 3.16.西方早期审美形态的实质是(B) A.诗性和音乐性的 B.戏剧性和雕塑性的 C.抒情性和叙事性的 D.绘画性和音乐性的 3.17.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的是(B) A.席勒 B.索绪尔 C.鲁迅 D.*金 3.18.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而不像西方重视语法,所以它表现出一种(D) A.哲学性 B.逻辑性 C.清晰性 D.诗性 3.19.和西方的审美文化不同,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的特征是(A) A.世俗化 B.形而上性 C.宗教化 D.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3.20.理念论的*学内容,是道德至上的原则,具体到美学中,就表现为(C) A.真与善合一 B.真与美合一 C.美与善合一 D.以上都不是篇四 3.21.在理性主义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时,讲出“上帝死了”的人是(B)A.叔本华 B.尼采 C.罗兰巴特 D.德里达 3.22.审美形态的出现与哲学息息相关,丑和荒诞出现的哲学背景是(C) A.人文主义盛行 B.理性主义兴起 C.非理性主义兴起 D.古典主义盛行 3.23.中国哲学几千年基本上没变,下面的哪句话可以说明?(D) A.变则通 B.物化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天不变道亦不变 3.24.许多审美形态都是最初表现为(C) A.自然形态 B.社会形态 C.艺术形态 D.人生形态 3.25.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是(A) A.优美和崇高 B.悲剧和喜剧 C.丑和荒诞 D.优美和丑 3.26.明确将美分为秀美和威严两类,并说前者可以看作女性美,后者可以看作男性美的是(C)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西塞罗 D.本雅明 3.27.在狭义上,美主要指(C) A.崇高美 B.悲剧美 C.优美 D.喜剧美 3.28.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相关的是(A) A.康德 B.歌德 C.雅斯贝斯 D.席勒 3.29.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C)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托尔斯泰 3.30.下列对优美的理论探讨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B) A.古希腊时期,把优美与美划等号 B.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三角形 C.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D.英国画家荷迦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3.31.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C) A.对象的物性特性 B.对象的形式特征 C.审美效应 D.生理效应 3.32.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来进行研究的是(B) A.朗吉弩斯 B.博克 C.索绪尔 D.歌德 3.33.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征是“无形式”的着作是(A) A.《判断力批判》 B.《美学》 C.《论崇高》 D.《谈美书简》 3.34.西方美学,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C) A.朗吉弩斯 B.博克 C.毕达哥拉斯 D.歌德 3.35.朗吉弩斯将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对举的美来论述的着作是(C) A.《拉奥孔》 B.《美学》 C.《论崇高》 D.《论崇高与美》 3.36.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D) A.博克 B.席勒 C.黑格尔 D.康德 3.37.康德认为,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C) A.数学的崇高 B.力学的崇高 C.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D.艺术的崇高 3.38.利奥塔德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其将整个美学体系建立在(B) A.悲剧上 B.崇高上 C.荒诞上 D.丑上 3.39.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D) A.一除悯和恐惧 B.对立理想的冲突 C.永恒正义的和解 D.历史必然性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3.40.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原因是(D) A.表现冲突和毁灭 B.表现巨大的哀伤 C.具有崇高性 D.表现毁灭,也表现抗争

美学本科自考阶段测试题

题型只有选择题和判断题,超星美学原理考试答案如下:部分内容: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三)1下列美学范畴,属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是A、崇高B、悲剧性C、优美D、气韵正确答案: D2盛唐时期的诗歌意象世界不同于晚唐时期的诗歌意象世界是因为()。A、时代风尚的差异B、统治者的个人喜好C、作者的差异D、诗歌地位的差异正确答案: A3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文艺复兴时期崇尚性感的人体美。B、“装模作样”往往是精英分子追随小资产阶级生活风气的一种体现。C、中世纪认为超越尘世的灵魂是生活的最高的概念和唯一的目的。D、时尚一般能够超越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的区分。正确答案: B4审美的重要领域不包括()。A、时尚美B、自然美C、社会美D、艺术美正确答案: A5服装是阶级隔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正确答案: √6时尚可以超越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的区分。()正确答案: √7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B、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C、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 D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B、社会中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C、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个人的格调不会产生影响。D、时代风貌是那个时期意象世界所显示的时代特色。正确答案: C9不属于时尚特点的是A、影响面广B、渗透力和扩张力强C、具有时间性D、地域性正确答案: D10时尚是上层人士的特权正确答案: ×11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过程。正确答案: √12《时装信使》是哪个国家的时装杂志A、英国B、法国C、美国D、意大利正确答案: B13《时装信使》每期要刊出3种左右的新发型。()正确答案: ×14君主专制主义极盛时期的标志色调是黑的或者白的底色上的金色。()正确答案: √15在当代社会时尚和时髦的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不是因为()。A、精英集团为了精英和大众之间的文化差异B、社会大众接受能力提高C、商家为了自身利益加快推陈出新D、上层社会为了体现自身地位正确答案: B16“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A、地位认同B、财富认同C、文化认同D、属性认同正确答案: C17能显示大唐前期的博大胸襟的陵墓是?A、永陵B、长陵C、乾陵D、端陵正确答案: C 自然美(上)1李泽厚认为()。A、自然美是独立的B、不存在自然美C、自然美应存在于社会之中D、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正确答案: D2主张美是客观的的学者认为自然美存在于()。A、人的审美意识中B、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中C、社会的主流审美风尚中D、上层社会的审美格调中正确答案: B3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B、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C、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正确答案: C4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A、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B、它的狭义指的是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C、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 D5“构成自然界美的是指我们想起的或者预示人格来的东西”是()的观点。A、罗斯金B、车尔尼雪夫斯基C、黑格尔D、杜汉诺夫正确答案: B6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正确答案: D7所有的自然风景都是美的。正确答案: ×8自然美就是在自然物、自然风景上面显现的审美意象。正确答案: √9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正确答案: √10以下说法有误的是?A、自然美是一个历史范畴B、自然是全美的C、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有高低之分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与人的审美意识有关正确答案: B11黑格尔对自然美的看法是?A、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B、美在于自然物的属性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正确答案: A12属于美学领域的有①自然美②社会美③环境美④技术美⑤雕塑美A、①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正确答案: C13“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说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是()的观点。A、黑格尔B、钱钟书C、朱光潜D、古德洛维奇正确答案: C14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A、自然的面貌B、人对自然的改造程度C、人对自然的心理状态D、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答案: D15艺术美和自然美是美的重要形态。正确答案: √16在审美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的物质性。正确答案: ×完整美学原理答案请参考: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诗人的职责不在于像历史学家那样描述已经发生过的事,不在于描写历史的真实;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这些事是可信的、是带有普遍性的。显然,亚里士多德在艺术(诗)中不是在谋求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在谋求艺术的真实。这种艺术真实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是在艺术世界中对历史事实的简单重复,而是能表现出未来可能发生的符合历史逻辑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补充: 境——竟,一般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用于精神领域始见于 《庄子》 ,《庄子》:“荣辱之境”(《逍遥游》)、“是非之境”(《秋水》)、“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齐物论》)等。 补充: 西方 美学 上的“距离”论,就是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 功利 距离的体会。“距离”论的提出者 瑞士 心理学家 布洛 (Edward Bullough,1880~1934)提出了一个“雾 海航 行”的例子来说明,他说在大海航行中突然遇到 大雾 ,这对大多数旅客来说,都是极不愉快的经验,伴随着人们的是焦虑、恐惧和紧张等等。但是只要我们把眼前的可能发生的危险等抛在一边,换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看这景象,周围的大雾迷迷原原,变成了半透明的乳状的帷幕,这不是很美吗?这里实际上是对已有的经验换了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即所谓在 观照 中“插入了距离”。布洛解释说: 距离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而是相当复杂的。它有否定的抑制的一面——割断事物的实用的方面以及我们对待事物的实践态度,它还有积极的一面——精心制作在距离的抑制作用所创造的新的基础上的经验。因此,这种对事物作有距离的观看,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正常的观看。通常,经验总是把同一方面向着我们,即具有最强的时间的 感染力 的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事物不直接不实际地触及到我们的那些方面,我们一般也意识不到同我们的自己的 接纳 印象的自我相分离的印象。事物颠倒过来,意外地观看通常未注意到的方面,这使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这就是 艺术 的启示。 所谓“艺术的启示”也就是在换了一个视角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本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义和诗意的方面。 补充: 《 论语 ·阳货》载 孔子 语:“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孔子《诗》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从内核的层面,它论述了《诗》与 伦理 观念,尤其是“仁”、“礼”的关系;从功能的层面,它表述了《诗》的经世之用与进德之功;从阐释的层面,它点明了《诗》的阐释路径,因为有“可以”,就有一个“如何可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阐释。下面我们就结合《诗论》,来讨论《诗》是如何“兴”、“观”、“群”、“怨”的,必要时也将应用传世文献中的孔子论《诗》材料。 “兴”,作为阐释学意义的“兴”其实就是“取譬”,而功能意义上的“感发志意”则是“取譬”于《诗》的结果,所以孔安国与 朱熹 的注无所谓谁对谁错,着眼点不同而已。从阐释的形态来看,古人的论说引《诗》基本上是取譬似的,古人引诗每每于结尾处缀以“此之谓也”之习语,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实际上就点出了引《诗》作为譬性思维的取义特征。此外,“赋诗 断章 ”从赋诗者当下的情境看也是取譬似的。所以,以《诗》取譬是先秦人最主要的用《诗》形式。先秦人取譬用《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显性的,就是直接就诗句的字面义来取譬,比如《 论语·述而 》孔子引《小雅·小旻》之“不敢暴虎,不敢 冯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来批评子路只有血气之勇,却缺乏“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智谋及谨慎。另一种模式是隐性的,也就是从字面不能直接申发出说诗者的含义,需要说诗者“引譬连类”予以发掘,最终突破语言的浅表视域,落到言语之外。就像子夏由孔子“绘事后素”申发出“礼后”那样。同样, 子贡 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悟出“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同样也受到孔子的称赞。 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取譬,都要 遵从 “类”的约束。在先秦时,“类”是一个 社会学 概念,然后被引进了 语言学 领域。“类”具有 宗法 性和同一性。一旦形之于思维,成为取譬的标准,“类”就有了伦理的和 逻辑 的双重特性。逻辑的标准可以利于思维间关系的构建,以保证取譬的成功。而且“类同”是“有以同”,这就使得取譬的范围可以很广,同一事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取譬,同一事物也可以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取譬。如果说事物间的同一性是取譬的外在规定的话,则伦理性的标准就构成了取譬的内在 张力 ,从根本上规范了取譬的方向。子贡、子夏之所以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因为他们的取譬是以宗法伦理、修身养德为归依的。有违于此就是“不类”,就像 《左传》 昭公元年,楚令尹歌 《大明》 之首章,俨然以王自取譬,赵孟就讥其“不类”;三家以《雍》彻,孔子也讽刺说:“‘相维辟公, 天子 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都属于取譬不类。 就传世文献来看,孔子论《诗》多为引诗,是“取譬”似的。《诗论》中也有这种取譬解诗形式,第6、7、21、22等简皆是。比如孔子说:“《鸤鸠》吾信之”。《鸤鸠》属 《曹风》 ,《毛诗》以为是刺诗,而孔子则无所谓美刺,他只是取譬于“其仪一兮,心如结”,以说明君子当有均一之德。说“吾信之”不是别的,信“德”也。 “观”, 郑玄 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均是 从政 治角度切入的。但我认为如果将“观”作此理解,就与“群”、“怨”,至少与“怨”相包容了,这无疑会削减“兴观群怨”作为理论整体的表述广度。所以“观”至少有两用,施用政治,即为观人情之 厚薄 ,识风俗之盛衰;施用于个人,即为观人“ 情志 ”。而且主体是观人“情志”,因为即便是政治的兴衰也是通过个体的情志反映出来的。从传世文献及上博简《诗论》看,“观”是孔子非常重要的一种解《诗》模式,那种“吾于……见……”、“吾于……知……”、“吾以……得……”等句式就是“观”的视角所特有的 表达方式 。其次,从“观”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特别重视对 诗歌 中个体情感的把握,形成了以“情志”解《诗》的独特视角。《诗论》解诗,有好几处谈到“志”。比如,第8简其论《小旻》云:“《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也。”第19简“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也当为解某诗语,第26简论《蓼莪》:“《蓼莪》有孝志”,等等。如果说“志”偏向于理性,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则“情”就是 心理结构 中的“欲望”,是人本性的真实反映。《诗论》有好几处谈到了“情”,如第9简:“《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第10简其说《 燕燕 》:“《燕燕》之情”,第18简其说《杕杜》:“《杕杜》则情喜其至也”,第19简说《 木瓜 》:“《木瓜》其藏愿而未得 达也 ”,第25简说《兔爰》:“《有兔》不逢时”,等等。而政治的兴衰,民风的厚薄就寓于诗歌主人公的情感中。比如《诗论》说《兔爰》“不逢时”,何谓“不逢时”?《 说苑 ·敬慎篇》记孔子读《诗》至《正月》之六章,则感慨说:“不逢时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废道;违上离俗则危身;世不与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则孽也。是以桀杀 关龙 逢,纣杀王子 比干 。故贤者不遇时,常恐不终焉。”所以孔子常说“天下无道则隐”,那么《诗论》以“不逢时”评《兔爰》不就是含有“天下无道”的意思吗?最后,“观”有各种各样的角度,以“观”解诗也就了多重视角。比如《 柏舟 》, 《孔丛子》 说“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而《诗论》评《柏舟》曰“闷”。“匹夫执志之不可移”有称赞的意味,而“闷”就有了讥讽意,何哉?因为君子 遁世 无闷,就像《孔丛子》论《考槃》那样。所以《柏舟》的主人公就只能当“匹夫”之谓。 总之,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用“观”的方法,从“情志”的角度解《诗》,使得孔子对诗旨能有准确的把握,而且是多视角的。这是孔子重“情”的《诗》学思想在解诗中的反映,它使得孔子不仅比此前的解《诗》 高明 ,也比他以后的解《诗》者高明。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我认为均不确,“群”就是“别群”,也就是“君子”、“小人”之辨。辨别君子、小人关乎进德, 《论语》 一书,“君子”一词凡107见,“小人”凡23见,每每相较而言,可见孔子对“君子”、“小人”之辨的重视程度。就 《诗经》 而言,有许多诗篇言及“君子”之德,或“小人”之行,故有“君子之诗”,有“小人之诗”。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解《诗》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在先秦时还可能比较流行,如 《孟子·告子下》 载高子论《小雅·小弁》为“小人之诗”。这种解诗方式也见诸《诗论》,如第25简“《肠肠》小人”,第27简“《仲氏》君子”就是。或曰,孔子曰《 诗三百 》“ 思无邪 ”,则于“小人之诗”,何以“无邪”?事实上校诸《诗论》可知,孔子并非对所有诗都是持赞成态度,有的也是批评的,如《柏舟》之“闷”,《墙有茨》之“慎密不知言”,还有第28简以“恶而不闵”评诗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熹《集注》解释“思无邪”为:“凡《诗》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是有道理的。读“君子之诗”,知何以为君子;读“小人之诗”,知何以规避小人,故曰:“诗可以群”。 “怨”,孔安国、郑玄皆注:“刺上政”。朱熹注:“怨而不怒”。二者都将之归于政治,过于褊狭。《诗》固然可以怨刺上政,但绝不仅限于此。翻开《诗经》,怨词满眼,有悯乱嫉恶之怨,有旷夫思妇之怨;既有忧国忧民之思,也有一已之私情,如统统归结为“怨刺上政”,则殊为无据。《诗论》第8简论《雨无正》、《节南山》曰“皆言上之衰,王公耻之”,怨刺的对象是 周天子 ;论《小弁》、《巧言》曰“皆言流人之害”,第9简论《祈父》曰“《祈父》之责,亦有以也”等,皆为刺当权者,概括起来,这些都可以称为“刺上政”。而第17简“《 扬之水 》其爱妇悡”,“悡”,《 说文 》注“恨”,又曰“怠”。但校之今本《诗经》的三首以《扬之水》名篇的诗都不相吻合,当为逸诗。诗写的是 怨妇 之“恨”,就不能归为“刺上政”。第29简“《涉溱》(即《郑风·褰裳》)其绝”是针对“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而言的,是“爱而不得”的绝 情诗 ,故曰“绝”。这种“怨”也是怨妇之“怨”,非以“刺上政”也。 孔子从“怨”的角度解《诗》也可以看作是对个体情感的 张扬 ,正如他自己在述自己作 《春秋》 之意时说的那样:“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所以,以“怨”解诗,也是孔子重“情”《诗》学思想的阐释实践。 以上我们就《诗论》与孔子《诗》学思想的重诂做了简单的论述。我们认为,《诗论》对我们重新认识孔子的《诗》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孔子《诗》学思想中重“情”的一面,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孔子解《诗》的实例,让我们对孔子《诗》学思想的认识落到了具体的实处。而且正确的评价孔子论《诗》、解《诗》重“情”,对于重新构建中国诗 学理论 史也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先秦只有“诗言志”,而“诗缘情”要到 西晋 时 陆机 《文赋》 出,才出现。那么既然孔子就有了“诗言情”的观念,那么,“诗言志”还会是先秦惟有的诗学观念吗?“诗缘情”还会是魏晋的新风尚吗?

你这个专业的试题确实太难找了,我在自考365和中国自考网上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试题。建议你还是在当地的自考书店买真题吧。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2019年自考本科教材,自考本科美学2019年10月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思修2019年教材改版和2015年版本有啥不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版本有差别,用新本想自考大专,需要看什么书应该是教材吧,每一科都有教材哇。在购买教材前,考生先要了解相关的自考政策,一本《考生必读》是必不可少的。考生可以通过该书熟悉自考各专业当前计划、“自考课程考试时间表”及与自考相关的各种政策等。在系统学习自考相关政策后,考生还要随时关注考试院自考办发布的最新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考试院网站和北京考试报了解。自考注册、报名、考试、实习实验、毕业论文、毕业手续、学位申请、计划调整等通知及招生信息。每次考试报考前,考生还要仔细查看《报考通知》,每次自考报名、照相、领取准考证、查询领取考试通知单的时间都会在提前公布的《报考通知》上特别注明,很多新考生不事先了解通知内容,以为网报结束就没事儿了,结果错过了新生照相,注册和报考信息被取消,错过了当次参加考试的时机。考生参加自考,课程教材必不可少。考试院自考办每年会在七八月份公布下一年全年的自考课程时间表及课程使用教材表,便于考生能提早规划自己下一年的学习计划。考生可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综合信息系统查询自己专业的教材目录,按照教材信息购买正版教材。推荐关注: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19年4月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安排及教材目录》的通知自考本科的教材哪里可以购买呢?看你报了哪几门,在自考办可以定购书的,一般自考办附近都有专门卖自考书的书店,也可以在淘宝网上买。建筑工程技术专科自考本科需要买哪些教材?建筑工程技术专科自考本科4 工程数学 6 本课程分为“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部分考试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   索引序列
  •   自考本科美学考试测验题
  •   自考本科美学考试测验题难吗
  •   自考本科美学平时测验题
  •   自考本科美学考试测验题怎么做
  •   美学本科自考阶段测试题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