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大学语文翻译

自考大学语文翻译

发布时间:

自考大学语文翻译

发布时间:

自考大学语文翻译

文言文其实很多都有固定意思,我记得高中有发一本资料书上面全是常见字词的翻译比如说“之”他在文言文中就那么几个意思,但是你要知道有哪些意思,有些融入文章中是不通顺的,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用词规律,用法等,有时候一个词语并不像现代语表示一个意思他要拆释,你只要记住一些固定搭配的意思就可以了,可以被一些重点句子,全背估计你考试也记不住那么多,多阅读,做题型吧。

不用。记住文言文翻译需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文言文其实很多都有固定意思,我记得高中有发一本资料书上面全是常见字词的翻译比如说“之”他在文言文中就那么几个意思,但是你要知道有哪些意思,有些融入文章中是不通顺的,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用词规律,用法等,有时候一个词语并不像现代语表示一个意思他要拆释,你只要记住一些固定搭配的意思就可以了,可以被一些重点句子,全背估计你考试也记不住那么多,多阅读,做题型吧。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鲁国大夫, 冉有、季路的主人)准备去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学生)去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即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祭祀主管,而且他的封地已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了。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夫子(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孔子说:“求!周任(古史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话,说:‘如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就去接受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假如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扶起,那又何必用那个扶瞎子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让猛虎、犀牛从笼子中跑了出来,把灵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 “颛臾,它的城墙坚固而且又靠近费(季氏的领地),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君子憎恶那种(嘴上)放弃说‘想得到它’,但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借口的做法。我听说,对于诸侯或大夫们来说,,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要担心境内不安定。因为分配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可言;社会和睦,人口就不会不多;境内安定了,就不会出现倾覆。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境外的人)仍不归服,那么就整修文教德化使他们归附;如果远方的人来了,那么就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由(子路)和求啊,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附;鲁国政权四分五裂又不能保全它,反而在国内谋划发动战争。我担心季孙氏氏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宫廷内部。”《赵威后问齐使》[译文] 齐王派使者来聘问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尊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音SHE)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她除去耳环首饰(不修饰自己),到老也不嫁人,为的是供养父母,这是引导百姓一起去尽孝心的人,为什么至今不给她封号呢?这两个处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加封号,如何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呢?於(音WU )陵的子仲还在吗?这个人的为人,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横向又不谋求与诸侯交好,这是引导百姓成为无用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他呢?”《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说呢?” 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耕作)不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那么鱼鳖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供养家人,丧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让每一家)有五亩地的宅院,又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轻软的)丝织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养育它们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亩的农田,不要占用他们的农作季节,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背头顶(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做了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事,还从来不曾有过。“(现在是)狗和猪在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还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救饥民;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用兵器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到您这儿来了。”《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到来,很多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水流宽大到辨别不清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间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自己这里了。他沿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脸朝东看去,看不见海水的尽头。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沾沾自喜)的脸色,仰视着向海若(海神)感叹说:“俗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很多道理后,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吧。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不多并轻视伯夷的德义,起先我不相信;现在我目睹了您难以穷尽的样子,如果我不到您的家门口就真是太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明白大道的人所讥笑了。” 北嗨若说:“井中之蛙不能跟它谈论大海,这是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了;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这是因为它被时令所限制了;见识浅陋人不能跟他谈论大道,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了。现在你从河岸出来,观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的丑陋,我将可以对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水流归人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可是(大海)不会满溢;海水从尾闾(排水口)泄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但(大海)不会空虚;春天、秋天大海的水量年年不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丝毫影响。这就是它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那是)不可能用量度来计数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我认为自己是禀受了阴阳之气,方得列形于天地之间。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觉得自己见闻太少,又凭什么自我夸耀呢?我盘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的湖泽中一样吗?盘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稗草籽在太仓中一样吗?称呼事物(种类)数量的名号叫做“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在九州,凡有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每个人不过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连续统治的,三王(不断)争夺的,仁义之人忧虑的,贤士们操心的,全都在这(小小的九州)里了。伯夷辞让它凭它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它凭它显示渊博,这样看来,他们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对河水的自我夸耀吗?”《谏逐客书》[译文] 我听说大臣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 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边从戎地计取由余,东面换得百里奚,从宋国礼迎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穆公重用了他们,(结果)兼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老百姓因此而富足,国家因此而强盛,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前来亲近归服,并且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国家)至今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谋,攻占了三川之地,西面并吞了巴蜀,北面收取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吞并了九夷地区,控制了鄢、郢一带,东面占据了成皋要塞,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就离散了六国的合纵之盟,使他们面朝西来事奉秦国,这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强化了王室(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对外)用蚕食政策逐步兼并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成就了功业。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当初要是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秦国没有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了随侯珠、和氏璧这类的珍宝,悬挂着明月珠,佩带着太阿剑,乘坐着纤离宝马,竖立着用翠羽编成的凤形旗,树立着用灵鼍皮蒙成的鼓。这几样宝物,秦国一种都不出产,而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的话,那么夜光璧就不会装饰在朝廷上,犀角、象牙雕制的器物就不会成为赏玩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就不会充满后宫,而各类骏马就不会挤满外边的马厩,江南的金、锡就不会做成你的器用,而西蜀的丹砂、靛青也不能作彩绘的颜料了。凡用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使人心意高兴,耳目愉快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出自秦国然后才可以,那么嵌有明珠的头簪,镶着珠玑的耳环,东阿产的丝绸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绣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面前;而那些随着时尚变化,打扮优雅、容貌艳丽、文静美好的赵国女子也就不会站在您的身边了。敲打瓦盆,叩击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边唱边喊使人耳朵听了愉快的,是地地道道的秦地音乐。而《郑风》、《卫风》、《桑间》、《韶虞》、《武象》类乐舞曲,都是异国的音乐。现在(大王)放弃敲打瓦盆,叩击瓦罐而接受郑、卫的音乐,不再听秦筝,而要听《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无非是快意的事当前,宜于观赏罢了。现在取用人材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管对不对,凡不是秦国的人就不要,凡是客卿的一律驱逐。这样那么就是,所看重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所轻视的则是人。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 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多,国土广大人民就多,兵器精良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任何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它的功德昭著。所以地不论东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四季(祭品)丰足美好,鬼神也就降赐福佑,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把脚裹住而不敢进人秦国,这就是人们说的“借给强盗兵器,送给小偷粮食”的做法。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可宝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在秦国,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却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自己的人来增加对手的力量,在内把自己搞虚,对外又跟诸侯结仇,(这样下去)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答李翊书》[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向李生足下禀告: 你来信中的文辞很好,而你又问得怎么谦虚而恭敬啊!能象这样,谁不愿意把自己懂得的仁义之道告诉你呢?道德有归处指日可待了,更何况作为道德外在表现的文章呢?不过我是人所说的望到孔子家的门墙还没有进入到他家门的人,又哪能真正知晓(道的)是和非呢?即使如此,我也不能不对你谈谈这个问题; 你所说的立言的想法是对的,你所写的文章与你所期求的,非常相似和接近了。不过,不知道你的志向是期求超过别人而被别人所取用呢?还是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境界呢?如果你期求超过别人而为别人所取用,那么你本来就已超过别人而可以被别人所取用了。如果你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境界,那么你就不要希望自己快速成功,不要被势位和利禄所诱惑,要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添加油脂希求灯光亮。根长得茂盛的树木,它的果实就会顺利成长;油脂肥沃的,灯光就会明亮,仁义的人,他的言辞自然就和善可亲。 不过这里又有些难处,我所做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了还是没有达到。虽然这样,我学习写文章已有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三代两汉的书我不敢翻阅,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吸收,居家好像忘掉了什么,外出好像丢掉了什么;神态时而庄重像是在凝思,时而茫然像是迷茫。当我从心里取出想的东西,倾注到手上写出来,务求除去陈言滥调,这真是非常困难的事啊!(起初)文章给别人看,(我)不了解他们的非议讥笑可以当作非议讥笑。像这样又有好些年,我始终不改变我的作法,这以后我才认识到;古书中与圣人之道是真相合还是假相合的地方,和虽然正合于圣人之道但还未达到完美境界的地方,这时黑和白就区分得清清楚楚了。而后务求除去自已文章中不可取之处,这才渐渐地有所得。当我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勃发就像流水奔泻一样不可遏止。当我再把文章拿给别人看的时候,别人如果讥笑我的文章,我就觉得高兴,别人如果称赞我的文章,我就觉得忧虑,这是因为在文章中,还有不合道的杂见在其中。像这样的情况又有好些年,这以后我写的文章气势浩大,;就像汹涌澎湃的江水一样奔流不止了。我又担心自己的文章不够醇正,就主动寻找抵御那些不纯的东西,平心静气地去审察它,直到文章韵内容都醇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即使这样,还是不可以不继续加强修养。要使自己(的修养)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沉浸在《诗》、《书》的渊源里,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泉,我终身如此。气(道德修养),如同水;言辞,如同水面上漂浮的东西。水势大,那么能够浮起的东西,不论大小都能浮起采。气和言辞的关系也像是这样:气盛,那么言辞的长短与声音的高低就都会恰到好处。 虽然我已做到这一步,又怎么敢说自己已接近成功了呢?即使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但自己被别人任用时,究竟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虽然如此,等待被别人任用的人。难道就像个器具一样吗?(这种等待别人任用的人,)用与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总合乎道,让自己的行为总合乎原则。如果为人所用,就把自己的才能献给别人;不为人所用时,就把自己的学说传给自己的门徒,写成文章流传下去而为后世取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古道的人少了。有志于古道的人,一定被当代的人所冷落,我的确是既高兴又悲愤。我多次称赞有志于古道的人,以此勉励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敢于赞美那些我觉得应该赞美的人,而去贬斥那些我觉得应该贬斥的人。向我提问的人很多,顾念你的言辞,志不在名利,姑且为你说说以上这些看法。《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 呜呼!兴盛衰亡的规律,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造成的吗?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晓这个道理了。 世人说:晋王临终时,把三技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是我们的仇敌;燕王,本是我扶立的;契丹,原跟我相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而归附了梁。这三仇未报是我遗留的憾事。给你三枝箭,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庄宗受命并把箭藏在太庙里,从此以后,用兵时就派遣官吏用一副少牢礼祭告太庙,请出那三技箭,用锦囊把箭装起来,亲自背着它向前进击,等到凯旋归来,再把箭放进太庙。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木匣装着粱朝君臣的首级一起送进太庙,向先王交还那三支箭,并把完成遗愿之功报告先王时,他盛大的意志和气概,可说是够豪壮的了。可是等到仇敌已灭,天下已定,(仅仅是)一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方响应,庄宗即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叛离逃散,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逃往何处,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又是一种何等衰败的景象啊!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容易吗?推究他成败的史实,还是都来自人的原因呢? 《尚书》说:“自满要招致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毁灭,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昌盛的时候,天下所有的豪杰,没有一个人能与他抗争;可是等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乐工就使他身处困境,而最终自身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在极细微的事上积累起来,而智勇又常常被所沉溺的事困惑,这难道仅仅限于伶人之类的事吗? 作《伶官传》一篇。《答司马谏议书》[译文] 安石陈说: 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以为跟您交游共处彼此相好的时日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政事常常不能契合,这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治国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啊。即使我想竭力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得到您的明察,所以(打算)简略地向您回复,不再一一自我辩说。可又考虑到承蒙您以厚意看待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宜简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读书人所争论的,特别看重名称和事实的关系。名称和事实的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事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夺原来官员的职权、滋生事端、与民争利、拒绝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领受命令,在朝廷上议订法令制度(公开)讨论修正,再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不能认为是侵夺了官吏的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以兴利除弊,不能认为是惹事生非;替国家理财,不能算是与民争利;驳斥荒谬的言论,责难巧言献媚的小人,不能认为是拒绝劝告。至于怨恨和指责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早就预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常常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好,而皇上却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也没有估量敌手的多少,只想出力帮助皇上来抗争他们,他们怎么会不气势汹汹呢?(当年)盘庚迁都的时候,相与怨恨的是众多的百姓,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他的法令,这是由于他考虑过这样做是适宜的然后采取行动,并认定做得对而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假如您责备我在位的时间长了,却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施恩泽给百姓,那么我是知罪了。假如说今天应当一切事都不去做,只要墨守前人的作为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见面交谈,内心对您不胜敬仰。《论毅力》[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 “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停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停了下来的。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刚倒下一筐土,只要前进,我也在往前进行。”孟子也说:“要有作为,就譬如掏井,掏到七八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还是一个废井。”成败的规律,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张中丞传后叙》[译文]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凭文章自负,写这篇传记也写得很详细周密。然而还是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立传,又不记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而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可是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而处在张巡之下,全无猜疑和妒忌,最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业和荣誉。睢阳城陷落而他被敌人俘获,只是与张巡死的时间先后不同而已。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明白理解两家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是接受被俘,怀疑他是怕死而向叛贼说了屈服的话。许远如果真的怕死,何苦守卫一块小小的地盘,吃他自己所爱之人的肉,来与叛贼抵抗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困守时,外面没有一点援军,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与君主而已,而叛贼告诉他们国家已经灭亡,国君已经不在了。许远看到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贼来得越来越多,一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外面已经毫无援兵可等待而仍然拼死守城,人吃人都将要吃光了,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了。许远不怕死是很清楚的了。哪有城被攻破,自己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最愚钝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吗? 指责许远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开据守睢阳城,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以此辱骂许远。这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不同。人将死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一根绳子并把它拉断,必定会有一个断处。旁观的人明白明白看到它们这样,却相随着责怪先患病的脏腑和绳子的断处,他们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可见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像张巡、许远他们所成就的事业,是如此卓越,还不能免于非议,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呢? 当张、许二位刚开始困守睢阳城的时候,哪能知道人家最终不来援救,该丢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不能据守,即使躲避到其他地方去又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他们没有救助而陷入绝望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剩下来的受伤致残和饥饿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围城,也必定达不到目的。张、许二公是贤明的,他们研判得相当精细。坚守一座城池,(牵制敌人的兵力)捍卫着整个天下,率领着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兵,抗击着百万日益增多的大军,掩护着江淮大地,阻止了叛贼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那是谁的功劳呢?在这个时候,弃城逃跑,图谋活命的人,不能用一、二来计算;掌握着强大的军队,坐视不救的人,四处都是。不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以死守睢阳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那些发议论的人已把自己列于逆贼乱臣之中,制造夸大失实的言辞来帮助逆贼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幕府任职,屡次经过(汴、徐)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据说:南霁云向贺兰乞求救兵,贺兰忌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和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但喜爱南霁云的勇敢豪壮,所以不听他求救的话,竭力要留下他,准备了酒肉与歌舞,邀请南霁云人座。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吃什么了!我即使想要一个人吃些东西,但从道义上说也不忍心;纵然勉强吃了,也将咽不下去!”于是拔出佩刀斩断自己的一个手指,鲜血淋漓,给贺兰看。在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激奋地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最终没有发兵救援的意思,就骑马离开了。将要出城的时候,南霁云抽出箭来射佛寺的塔,箭头一半射进佛塔上的砖头里,他说:“我回去打败了敌人之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枝箭是用来做报仇的标记的。”我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佛塔告诉我。睢阳城陷落后,敌人用刀威胁张巡,要他投降,张巡不肯屈服,就把他拉走,将要斩杀他。敌人又劝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着南霁云喊道:“南八,好男儿不过一死罢了,不可做不义的事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原想将来要有所作为,您既然有话,我怎敢不去死呢?”于是也宁死不屈。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就跟随着张巡做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的时候,于嵩也曾在围城之中。张籍在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年纪六十多岁了。因为跟随过张巡的关系,起初曾当上了临涣县尉;他喜欢学习,没有什么书不读的。张籍当时还小,粗略地听到一些张巡、许远的事,没能详问。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像天神一样。他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你为什么老读这部书?”于嵩说:“还没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碰巧熟

不用,大学语文很简单的

大学语文自考课文翻译

文言文其实很多都有固定意思,我记得高中有发一本资料书上面全是常见字词的翻译比如说“之”他在文言文中就那么几个意思,但是你要知道有哪些意思,有些融入文章中是不通顺的,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用词规律,用法等,有时候一个词语并不像现代语表示一个意思他要拆释,你只要记住一些固定搭配的意思就可以了,可以被一些重点句子,全背估计你考试也记不住那么多,多阅读,做题型吧。

不用。记住文言文翻译需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文言文其实很多都有固定意思,我记得高中有发一本资料书上面全是常见字词的翻译比如说“之”他在文言文中就那么几个意思,但是你要知道有哪些意思,有些融入文章中是不通顺的,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用词规律,用法等,有时候一个词语并不像现代语表示一个意思他要拆释,你只要记住一些固定搭配的意思就可以了,可以被一些重点句子,全背估计你考试也记不住那么多,多阅读,做题型吧。

问题一:大学语文主要考什么? 大学语文考试础高考语文有点类似:一、语音部分知识 二、文学常识 三、判断(主要是对大学所学知识,如:四大名著中的部分相关内容) 四、古文。有选择和翻译 五、材料概括和写作 问题二:大学语文考试考什么吗 大学老师如果让自己的学生挂科了,自己还丢脸呢考试很简单的哈,我那个同学连课都没去过,都得了70多分,放心吧不是高中了,别有压力,老师不会为难的,你想想。肯定会给你及格的起码 问题三:大学语文考试考什么? 很简单的,就考一些阅读,还有诗词理解之类的,还有些中外名著赏析方面的,基本都是老师上课讲过的! 问题四:自考大学语文考哪些 自考大学龚文考语言知识的内容。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问题五:大学语文考什么大家知道吗 第一、疑问句,比如:大学语文考什么? 第二、被动句,比如:学了大学语文,那些知识点要被考? 哈哈,开玩笑的,其实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汉语做为我们的母语,出生一直陪伴我们到现在,那么你每读一段优美的句子,一篇富有诗意文章,你都积累了什么,沉淀了什么,你的内涵建设和语言组织达到了哪种级,在物欲震荡与浮华世界的背后你能否还保存你那份纯真素朴的文学素养,所以呢,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么多年你积累了多少。 最后,比如人家考你中国姓氏,如果你不会,你可以给他说一下,“尔等匹夫粗汉,安之姓氏之由来,名字之来历乎?” 哈哈,请采纳我! 问题六:大学语文是怎么考的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命题是自学考试的核心,是实现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专业标准的关键。对考生而言,首先就要了解命题的原则与要求、题型、试卷的难易等等相关考试信息。在些基础上把握考试重难点,确定考试对策,这样复习才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行总复习前,最关键的就是明白《大学语文》考什么,围绕目标才能针对性制定复习策略。依据大纲,《大学语文(本、专)》题型共有五种类型:即单项选择(20分),多项选择(10分)、词语解释(10分)、简析题(30分)、作文(30分)。可见,复习的重点可放在作文和简析题上,这两项分数的高低,关系到考试的成败,但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其次,考生如有可能应取得历次考试试卷。这既可熟悉题型,了解试题难易度,又可作为自测、练习之用,找出差距,尽快补缺补漏。由于自学考试试题大都来源于试题库,试题一般都覆盖到考试大纲的各章,题量也比较大。根据考试经验,历次考试的试题,大都出自试题库或者与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考生了解试题库的题型,可以大大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熟悉题型。寻找策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复习时了解考试题型,并辅之以有效的练习,才能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收到最好的效果。 1.单项选择 这部分20分,共20个小题,是考试中最容易拿分的题型了。因此考生应尽量做到不失分。单项选择主要考文学史知识,如作家生平、作品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中心论点、主要内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文章体裁等等,四选一,无论知不知道,都有25%的机率选到正确答案,相对容易得分。答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自己的识记,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既省时又有把握;二是把握不准时应采取比较的方法,排除筛选,确定唯一正确的答案。如2001年4月份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本)第9题: 李广死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对刻画李广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铺垫反托B、对比反托C、侧面烘托D、象征暗示(答案:C) 这道题考的是迁移能力。考生并不一定要熟悉原文,只须运用平时所学知识就可以做出正确答案。 2.多项选择 这部分共5题10分,多考综合比较的内容,在5个答案中选择2至5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难度较大。考试内容与单项选择题差不多,只是在答案的设置上更多一些,主要是看考生掌握知识是否全面,这是平时是否用功的最直接证明。答题只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知识点的熟悉掌握,采取比较法、排除法一一甄别,凭感觉来猜题、押题是行不通的。以2001年4月份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本)为例:第21题“下列文章,总体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达主旨的有()”、22题“下列作品中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的有()”、第23题“下列诗篇属于用乐府旧题的有()”、第24题“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运用白描手法的词句有()”第25题“鲁迅《风波》的主要艺术特点有()”,这五道题都有一定的难度。21、22、23题考艺术手法,23题考文体知识,第25题考艺术特点。根据这些考试内容,考生在复习时就要注意从这几个方面去把握重点课文。 3.词语解释 这部分共5题10分,以古文中的词语为主,兼考现代文的疑难词语。答题必须在理解全句的基础上,对应直译,然后落实某一个词的意义,务必准确、简洁、切不可写几个似是而非的答案,鱼目混珠。如2001年4月全国自考大学语文(专)第29题要求考生解释“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 问题七:大学语文 怎么考 一般来说把老师上课讲的复习一下,主要在复习阶段老师画的重点要作为重点复习,其次要掌握一些常识性的语文知识。 问题八:大学语文考试怎么考 考试很简单的哈,别有压力,老师不会为难的,我那个同学连课都没去过,都得了70多分,你想想,大学老师如果让自己的学生挂科了,自己还丢脸呢。肯定会给你及格的起码,放心吧不是高中了。 问题九:专升本的大学语文考的具体是什么内容? 文学概论。古文学,古代汉语,写作,外国文学 具体以考试大纲和复习资料为依据 问题十:大学语文主要考什么? 大学语文考试础高考语文有点类似:一、语音部分知识 二、文学常识 三、判断(主要是对大学所学知识,如:四大名著中的部分相关内容) 四、古文。有选择和翻译 五、材料概括和写作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鲁国大夫, 冉有、季路的主人)准备去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学生)去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即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祭祀主管,而且他的封地已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了。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夫子(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孔子说:“求!周任(古史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话,说:‘如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就去接受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假如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扶起,那又何必用那个扶瞎子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让猛虎、犀牛从笼子中跑了出来,把灵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 “颛臾,它的城墙坚固而且又靠近费(季氏的领地),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君子憎恶那种(嘴上)放弃说‘想得到它’,但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借口的做法。我听说,对于诸侯或大夫们来说,,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要担心境内不安定。因为分配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可言;社会和睦,人口就不会不多;境内安定了,就不会出现倾覆。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境外的人)仍不归服,那么就整修文教德化使他们归附;如果远方的人来了,那么就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由(子路)和求啊,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附;鲁国政权四分五裂又不能保全它,反而在国内谋划发动战争。我担心季孙氏氏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宫廷内部。”《赵威后问齐使》[译文] 齐王派使者来聘问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尊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音SHE)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她除去耳环首饰(不修饰自己),到老也不嫁人,为的是供养父母,这是引导百姓一起去尽孝心的人,为什么至今不给她封号呢?这两个处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加封号,如何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呢?於(音WU )陵的子仲还在吗?这个人的为人,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横向又不谋求与诸侯交好,这是引导百姓成为无用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他呢?”《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说呢?” 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耕作)不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那么鱼鳖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供养家人,丧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让每一家)有五亩地的宅院,又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轻软的)丝织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养育它们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亩的农田,不要占用他们的农作季节,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背头顶(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做了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事,还从来不曾有过。“(现在是)狗和猪在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还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救饥民;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用兵器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到您这儿来了。”《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到来,很多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水流宽大到辨别不清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间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自己这里了。他沿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脸朝东看去,看不见海水的尽头。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沾沾自喜)的脸色,仰视着向海若(海神)感叹说:“俗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很多道理后,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吧。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不多并轻视伯夷的德义,起先我不相信;现在我目睹了您难以穷尽的样子,如果我不到您的家门口就真是太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明白大道的人所讥笑了。” 北嗨若说:“井中之蛙不能跟它谈论大海,这是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了;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这是因为它被时令所限制了;见识浅陋人不能跟他谈论大道,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了。现在你从河岸出来,观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的丑陋,我将可以对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水流归人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可是(大海)不会满溢;海水从尾闾(排水口)泄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但(大海)不会空虚;春天、秋天大海的水量年年不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丝毫影响。这就是它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那是)不可能用量度来计数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我认为自己是禀受了阴阳之气,方得列形于天地之间。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觉得自己见闻太少,又凭什么自我夸耀呢?我盘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的湖泽中一样吗?盘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稗草籽在太仓中一样吗?称呼事物(种类)数量的名号叫做“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在九州,凡有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每个人不过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连续统治的,三王(不断)争夺的,仁义之人忧虑的,贤士们操心的,全都在这(小小的九州)里了。伯夷辞让它凭它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它凭它显示渊博,这样看来,他们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对河水的自我夸耀吗?”《谏逐客书》[译文] 我听说大臣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 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边从戎地计取由余,东面换得百里奚,从宋国礼迎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穆公重用了他们,(结果)兼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老百姓因此而富足,国家因此而强盛,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前来亲近归服,并且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国家)至今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谋,攻占了三川之地,西面并吞了巴蜀,北面收取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吞并了九夷地区,控制了鄢、郢一带,东面占据了成皋要塞,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就离散了六国的合纵之盟,使他们面朝西来事奉秦国,这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强化了王室(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对外)用蚕食政策逐步兼并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成就了功业。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当初要是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秦国没有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了随侯珠、和氏璧这类的珍宝,悬挂着明月珠,佩带着太阿剑,乘坐着纤离宝马,竖立着用翠羽编成的凤形旗,树立着用灵鼍皮蒙成的鼓。这几样宝物,秦国一种都不出产,而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的话,那么夜光璧就不会装饰在朝廷上,犀角、象牙雕制的器物就不会成为赏玩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就不会充满后宫,而各类骏马就不会挤满外边的马厩,江南的金、锡就不会做成你的器用,而西蜀的丹砂、靛青也不能作彩绘的颜料了。凡用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使人心意高兴,耳目愉快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出自秦国然后才可以,那么嵌有明珠的头簪,镶着珠玑的耳环,东阿产的丝绸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绣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面前;而那些随着时尚变化,打扮优雅、容貌艳丽、文静美好的赵国女子也就不会站在您的身边了。敲打瓦盆,叩击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边唱边喊使人耳朵听了愉快的,是地地道道的秦地音乐。而《郑风》、《卫风》、《桑间》、《韶虞》、《武象》类乐舞曲,都是异国的音乐。现在(大王)放弃敲打瓦盆,叩击瓦罐而接受郑、卫的音乐,不再听秦筝,而要听《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无非是快意的事当前,宜于观赏罢了。现在取用人材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管对不对,凡不是秦国的人就不要,凡是客卿的一律驱逐。这样那么就是,所看重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所轻视的则是人。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 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多,国土广大人民就多,兵器精良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任何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它的功德昭著。所以地不论东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四季(祭品)丰足美好,鬼神也就降赐福佑,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把脚裹住而不敢进人秦国,这就是人们说的“借给强盗兵器,送给小偷粮食”的做法。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可宝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在秦国,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却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自己的人来增加对手的力量,在内把自己搞虚,对外又跟诸侯结仇,(这样下去)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答李翊书》[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向李生足下禀告: 你来信中的文辞很好,而你又问得怎么谦虚而恭敬啊!能象这样,谁不愿意把自己懂得的仁义之道告诉你呢?道德有归处指日可待了,更何况作为道德外在表现的文章呢?不过我是人所说的望到孔子家的门墙还没有进入到他家门的人,又哪能真正知晓(道的)是和非呢?即使如此,我也不能不对你谈谈这个问题; 你所说的立言的想法是对的,你所写的文章与你所期求的,非常相似和接近了。不过,不知道你的志向是期求超过别人而被别人所取用呢?还是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境界呢?如果你期求超过别人而为别人所取用,那么你本来就已超过别人而可以被别人所取用了。如果你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境界,那么你就不要希望自己快速成功,不要被势位和利禄所诱惑,要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添加油脂希求灯光亮。根长得茂盛的树木,它的果实就会顺利成长;油脂肥沃的,灯光就会明亮,仁义的人,他的言辞自然就和善可亲。 不过这里又有些难处,我所做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了还是没有达到。虽然这样,我学习写文章已有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三代两汉的书我不敢翻阅,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吸收,居家好像忘掉了什么,外出好像丢掉了什么;神态时而庄重像是在凝思,时而茫然像是迷茫。当我从心里取出想的东西,倾注到手上写出来,务求除去陈言滥调,这真是非常困难的事啊!(起初)文章给别人看,(我)不了解他们的非议讥笑可以当作非议讥笑。像这样又有好些年,我始终不改变我的作法,这以后我才认识到;古书中与圣人之道是真相合还是假相合的地方,和虽然正合于圣人之道但还未达到完美境界的地方,这时黑和白就区分得清清楚楚了。而后务求除去自已文章中不可取之处,这才渐渐地有所得。当我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勃发就像流水奔泻一样不可遏止。当我再把文章拿给别人看的时候,别人如果讥笑我的文章,我就觉得高兴,别人如果称赞我的文章,我就觉得忧虑,这是因为在文章中,还有不合道的杂见在其中。像这样的情况又有好些年,这以后我写的文章气势浩大,;就像汹涌澎湃的江水一样奔流不止了。我又担心自己的文章不够醇正,就主动寻找抵御那些不纯的东西,平心静气地去审察它,直到文章韵内容都醇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即使这样,还是不可以不继续加强修养。要使自己(的修养)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沉浸在《诗》、《书》的渊源里,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泉,我终身如此。气(道德修养),如同水;言辞,如同水面上漂浮的东西。水势大,那么能够浮起的东西,不论大小都能浮起采。气和言辞的关系也像是这样:气盛,那么言辞的长短与声音的高低就都会恰到好处。 虽然我已做到这一步,又怎么敢说自己已接近成功了呢?即使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但自己被别人任用时,究竟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虽然如此,等待被别人任用的人。难道就像个器具一样吗?(这种等待别人任用的人,)用与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总合乎道,让自己的行为总合乎原则。如果为人所用,就把自己的才能献给别人;不为人所用时,就把自己的学说传给自己的门徒,写成文章流传下去而为后世取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古道的人少了。有志于古道的人,一定被当代的人所冷落,我的确是既高兴又悲愤。我多次称赞有志于古道的人,以此勉励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敢于赞美那些我觉得应该赞美的人,而去贬斥那些我觉得应该贬斥的人。向我提问的人很多,顾念你的言辞,志不在名利,姑且为你说说以上这些看法。《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 呜呼!兴盛衰亡的规律,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造成的吗?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晓这个道理了。 世人说:晋王临终时,把三技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是我们的仇敌;燕王,本是我扶立的;契丹,原跟我相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而归附了梁。这三仇未报是我遗留的憾事。给你三枝箭,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庄宗受命并把箭藏在太庙里,从此以后,用兵时就派遣官吏用一副少牢礼祭告太庙,请出那三技箭,用锦囊把箭装起来,亲自背着它向前进击,等到凯旋归来,再把箭放进太庙。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木匣装着粱朝君臣的首级一起送进太庙,向先王交还那三支箭,并把完成遗愿之功报告先王时,他盛大的意志和气概,可说是够豪壮的了。可是等到仇敌已灭,天下已定,(仅仅是)一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方响应,庄宗即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叛离逃散,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逃往何处,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又是一种何等衰败的景象啊!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容易吗?推究他成败的史实,还是都来自人的原因呢? 《尚书》说:“自满要招致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毁灭,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昌盛的时候,天下所有的豪杰,没有一个人能与他抗争;可是等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乐工就使他身处困境,而最终自身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在极细微的事上积累起来,而智勇又常常被所沉溺的事困惑,这难道仅仅限于伶人之类的事吗? 作《伶官传》一篇。《答司马谏议书》[译文] 安石陈说: 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以为跟您交游共处彼此相好的时日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政事常常不能契合,这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治国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啊。即使我想竭力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得到您的明察,所以(打算)简略地向您回复,不再一一自我辩说。可又考虑到承蒙您以厚意看待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宜简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读书人所争论的,特别看重名称和事实的关系。名称和事实的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事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夺原来官员的职权、滋生事端、与民争利、拒绝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领受命令,在朝廷上议订法令制度(公开)讨论修正,再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不能认为是侵夺了官吏的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以兴利除弊,不能认为是惹事生非;替国家理财,不能算是与民争利;驳斥荒谬的言论,责难巧言献媚的小人,不能认为是拒绝劝告。至于怨恨和指责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早就预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常常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好,而皇上却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也没有估量敌手的多少,只想出力帮助皇上来抗争他们,他们怎么会不气势汹汹呢?(当年)盘庚迁都的时候,相与怨恨的是众多的百姓,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他的法令,这是由于他考虑过这样做是适宜的然后采取行动,并认定做得对而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假如您责备我在位的时间长了,却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施恩泽给百姓,那么我是知罪了。假如说今天应当一切事都不去做,只要墨守前人的作为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见面交谈,内心对您不胜敬仰。《论毅力》[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 “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停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停了下来的。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刚倒下一筐土,只要前进,我也在往前进行。”孟子也说:“要有作为,就譬如掏井,掏到七八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还是一个废井。”成败的规律,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张中丞传后叙》[译文]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凭文章自负,写这篇传记也写得很详细周密。然而还是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立传,又不记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而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可是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而处在张巡之下,全无猜疑和妒忌,最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业和荣誉。睢阳城陷落而他被敌人俘获,只是与张巡死的时间先后不同而已。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明白理解两家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是接受被俘,怀疑他是怕死而向叛贼说了屈服的话。许远如果真的怕死,何苦守卫一块小小的地盘,吃他自己所爱之人的肉,来与叛贼抵抗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困守时,外面没有一点援军,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与君主而已,而叛贼告诉他们国家已经灭亡,国君已经不在了。许远看到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贼来得越来越多,一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外面已经毫无援兵可等待而仍然拼死守城,人吃人都将要吃光了,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了。许远不怕死是很清楚的了。哪有城被攻破,自己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最愚钝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吗? 指责许远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开据守睢阳城,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以此辱骂许远。这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不同。人将死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一根绳子并把它拉断,必定会有一个断处。旁观的人明白明白看到它们这样,却相随着责怪先患病的脏腑和绳子的断处,他们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可见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像张巡、许远他们所成就的事业,是如此卓越,还不能免于非议,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呢? 当张、许二位刚开始困守睢阳城的时候,哪能知道人家最终不来援救,该丢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不能据守,即使躲避到其他地方去又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他们没有救助而陷入绝望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剩下来的受伤致残和饥饿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围城,也必定达不到目的。张、许二公是贤明的,他们研判得相当精细。坚守一座城池,(牵制敌人的兵力)捍卫着整个天下,率领着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兵,抗击着百万日益增多的大军,掩护着江淮大地,阻止了叛贼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那是谁的功劳呢?在这个时候,弃城逃跑,图谋活命的人,不能用一、二来计算;掌握着强大的军队,坐视不救的人,四处都是。不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以死守睢阳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那些发议论的人已把自己列于逆贼乱臣之中,制造夸大失实的言辞来帮助逆贼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幕府任职,屡次经过(汴、徐)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据说:南霁云向贺兰乞求救兵,贺兰忌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和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但喜爱南霁云的勇敢豪壮,所以不听他求救的话,竭力要留下他,准备了酒肉与歌舞,邀请南霁云人座。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吃什么了!我即使想要一个人吃些东西,但从道义上说也不忍心;纵然勉强吃了,也将咽不下去!”于是拔出佩刀斩断自己的一个手指,鲜血淋漓,给贺兰看。在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激奋地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最终没有发兵救援的意思,就骑马离开了。将要出城的时候,南霁云抽出箭来射佛寺的塔,箭头一半射进佛塔上的砖头里,他说:“我回去打败了敌人之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枝箭是用来做报仇的标记的。”我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佛塔告诉我。睢阳城陷落后,敌人用刀威胁张巡,要他投降,张巡不肯屈服,就把他拉走,将要斩杀他。敌人又劝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着南霁云喊道:“南八,好男儿不过一死罢了,不可做不义的事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原想将来要有所作为,您既然有话,我怎敢不去死呢?”于是也宁死不屈。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就跟随着张巡做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的时候,于嵩也曾在围城之中。张籍在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年纪六十多岁了。因为跟随过张巡的关系,起初曾当上了临涣县尉;他喜欢学习,没有什么书不读的。张籍当时还小,粗略地听到一些张巡、许远的事,没能详问。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像天神一样。他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你为什么老读这部书?”于嵩说:“还没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碰巧熟

自考00087英语翻译课文翻译

如果没有学过专业课,语言学和教学法还是有一定难度,剩余的都是考的基本,所以如果报两门,建议考翻译,泛读和写作吧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英语二教材与翻译,自考英语二电子教材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英语二课文翻译:批评性阅读阅读纪实文学适合用批评性的阅读方法,因为在非文学类作品里,作者常常会提出某种观点或是寻求作者的态度。批评性的阅读方法系一种主动性很强的阅读方法。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理解作者所说的话。批评性的阅读方法还涉及到质疑和评估作者所说的话,涉及到对于作者所说的话要形成你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有批评性思维的读者,在这里我列出一些你应该做到的。仔细思考作者的写作背景。你可能正在读一篇与你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作者缩写的文章。或者,你可能正在读一篇谢雨不同于你所处的时代的文章。不论哪种情况,你必须能搞清楚通史好好考虑你的价值观和态度与作者的不同之处。合理质疑捉着所卓楚的论断。对于作者写出来的不要全盘接受。你在接受作者的观点之前,要确保作者提供了足够多的论据来支持其论点。你要仔细查看支持论断的事实`举例和统计数据。通史,你要查看作者是否参考了权威专家的著作。把作者所写的内容和该题材其他著作做对比。看看作者所写的内容与改题材领域其他人所写的是否一致。如果有不一致之处,要仔细评估该处作者提供的论据。认真分析作者所做的假设。假设指的是作者为了提出其论断所必须相信是正确的那些观点。在许多情况下,作者的假设都不是直接陈述出来的。这就意味着你必须通过仔细地阅读来找到作者的所做的那些假定。一旦你找到一个假设,你必须判断一下这个假设是否是合理的。评估作者的引用来源。评估时,要确定这些来源是合适的。举例来说,如果作者写的是关于物理学上里程碑式的成就,那么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可靠的引用。第二,要确定这些引用是相关的。如果文章主题是诗歌,那么爱因斯坦这个例子就是不相关的。最后,如果作者所写的这个主题是当今局势,那就一定要确保引用来源也是当前的。例如,如果作者讨论的是物理学当今的学科知识情况,那么20世纪早期爱因斯坦的研究可能就不太合适了。识别作者可能带有的偏见。有关美国政治的书面论述可能因作者是共和党人换货是民主党人迥然而异。写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好的反映出作者的偏见态度和立场。你需要在阅读作者的文章的过程中考虑到其可能带有的偏见。这也就是说,要有持保留态度看待作者所写的文章。通过做一个有批判性的读者,你会成为一个更加有见识和学问的人,并可能适当的改变你自己的观念。【注】我还有其他的文章的翻译,要吗?也是英语二的,2012年版的自考英语二考试教材和学习资料你好,英语二是2013版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自考书籍要根据你报考的科目来选择教材,所有课程的教材信息已经公布,在报考时自考办就有。根据教材信息购买教材根据考试科目安排报考科目根据报考科目和科目的教材信息购买教材教材信息已经公布,在报考时自考办就有报考时在购买。查询你报考课程的教材信息,根据教材信息购买教材,可以在网上购买也可以到自考办问问,或是大型书店都有。一、自考教材都是全国自考办指定的教材,一般考试大纲都是根据指定教材来出的,所以教材一定不能买错。自考教材一般在每次考试前发布考试安排与计划时同时公布各科目的指定教材,考生在选购时根据办发布的各课程的代码、主编、版本号等信息进行选购就可以了~二、购买自考教材或辅导教材的方式一般有三种:1、自考办教材服务部:正版教材、一般原价出售,无折扣2、自考实体书店:一般都是6~9折左右,根据书的质量有些差异,每个地区基本上都有几个自考书店的3、网上书店购买:个人比较推荐的方式,一般网上都还是非常容易购买的,而且折扣也比较大。你直接网上搜书名就可以了。以上,满意的话别忘了采纳哪里有自考英语的语音教材各大书店都有的呀。不知道您是在哪里的,要是在上海的话应该不会有这个问题的。。满大街都可以找到,尤其在学校附近的书店。自考英语大专的有网上课堂吗?请问哪里有自自考英语大专的视频教材呀?对。明年一月有招生。全名: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电话:010-88817912/13010-88811106邮箱:support@如果决定了,就赶快准备吧!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大学语文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译文

1、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你复习了老师教的知识吗?”

3、孔子说:“回顾你所学的知识,你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经验。因此,你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5、孔子说:“中宇,让我来教你对知识和无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6、孔子说:“当你看到一个既有能力又有美德的人,你就想和他一样好;当你看到一个不道德的人,你就要反省自己,看看你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7、孔子说:“当几个人聚在一起时,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如果你发现你和他们有同样的弱点,你应该及时纠正他们。

8、曾子说:“有雄心壮志的人必须坚强勇敢,因为他们有伟大的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促进“仁爱”视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难道这场斗争直到死都没有停止吗?它离我们很远吗?

9、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枯萎的。”

10、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崇拜?”孔子说:“这可能是宽恕!”不要把你不想做的事强加给别人。”

二、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鲁国大夫, 冉有、季路的主人)准备去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学生)去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即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祭祀主管,而且他的封地已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了。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夫子(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孔子说:“求!周任(古史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话,说:‘如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就去接受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假如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扶起,那又何必用那个扶瞎子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让猛虎、犀牛从笼子中跑了出来,把灵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 “颛臾,它的城墙坚固而且又靠近费(季氏的领地),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君子憎恶那种(嘴上)放弃说‘想得到它’,但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借口的做法。我听说,对于诸侯或大夫们来说,,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要担心境内不安定。因为分配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可言;社会和睦,人口就不会不多;境内安定了,就不会出现倾覆。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境外的人)仍不归服,那么就整修文教德化使他们归附;如果远方的人来了,那么就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由(子路)和求啊,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附;鲁国政权四分五裂又不能保全它,反而在国内谋划发动战争。我担心季孙氏氏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宫廷内部。”《赵威后问齐使》[译文] 齐王派使者来聘问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尊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音SHE)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她除去耳环首饰(不修饰自己),到老也不嫁人,为的是供养父母,这是引导百姓一起去尽孝心的人,为什么至今不给她封号呢?这两个处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加封号,如何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呢?於(音WU )陵的子仲还在吗?这个人的为人,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横向又不谋求与诸侯交好,这是引导百姓成为无用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他呢?”《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说呢?” 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耕作)不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那么鱼鳖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供养家人,丧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让每一家)有五亩地的宅院,又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轻软的)丝织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养育它们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亩的农田,不要占用他们的农作季节,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背头顶(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做了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事,还从来不曾有过。“(现在是)狗和猪在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还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救饥民;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用兵器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到您这儿来了。”《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到来,很多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水流宽大到辨别不清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间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自己这里了。他沿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脸朝东看去,看不见海水的尽头。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沾沾自喜)的脸色,仰视着向海若(海神)感叹说:“俗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很多道理后,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吧。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不多并轻视伯夷的德义,起先我不相信;现在我目睹了您难以穷尽的样子,如果我不到您的家门口就真是太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明白大道的人所讥笑了。” 北嗨若说:“井中之蛙不能跟它谈论大海,这是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了;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这是因为它被时令所限制了;见识浅陋人不能跟他谈论大道,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了。现在你从河岸出来,观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的丑陋,我将可以对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水流归人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可是(大海)不会满溢;海水从尾闾(排水口)泄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但(大海)不会空虚;春天、秋天大海的水量年年不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丝毫影响。这就是它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那是)不可能用量度来计数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我认为自己是禀受了阴阳之气,方得列形于天地之间。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觉得自己见闻太少,又凭什么自我夸耀呢?我盘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的湖泽中一样吗?盘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稗草籽在太仓中一样吗?称呼事物(种类)数量的名号叫做“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在九州,凡有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每个人不过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连续统治的,三王(不断)争夺的,仁义之人忧虑的,贤士们操心的,全都在这(小小的九州)里了。伯夷辞让它凭它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它凭它显示渊博,这样看来,他们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对河水的自我夸耀吗?”《谏逐客书》[译文] 我听说大臣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 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边从戎地计取由余,东面换得百里奚,从宋国礼迎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穆公重用了他们,(结果)兼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老百姓因此而富足,国家因此而强盛,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前来亲近归服,并且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国家)至今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谋,攻占了三川之地,西面并吞了巴蜀,北面收取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吞并了九夷地区,控制了鄢、郢一带,东面占据了成皋要塞,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就离散了六国的合纵之盟,使他们面朝西来事奉秦国,这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强化了王室(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对外)用蚕食政策逐步兼并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成就了功业。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当初要是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秦国没有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了随侯珠、和氏璧这类的珍宝,悬挂着明月珠,佩带着太阿剑,乘坐着纤离宝马,竖立着用翠羽编成的凤形旗,树立着用灵鼍皮蒙成的鼓。这几样宝物,秦国一种都不出产,而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的话,那么夜光璧就不会装饰在朝廷上,犀角、象牙雕制的器物就不会成为赏玩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就不会充满后宫,而各类骏马就不会挤满外边的马厩,江南的金、锡就不会做成你的器用,而西蜀的丹砂、靛青也不能作彩绘的颜料了。凡用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使人心意高兴,耳目愉快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出自秦国然后才可以,那么嵌有明珠的头簪,镶着珠玑的耳环,东阿产的丝绸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绣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面前;而那些随着时尚变化,打扮优雅、容貌艳丽、文静美好的赵国女子也就不会站在您的身边了。敲打瓦盆,叩击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边唱边喊使人耳朵听了愉快的,是地地道道的秦地音乐。而《郑风》、《卫风》、《桑间》、《韶虞》、《武象》类乐舞曲,都是异国的音乐。现在(大王)放弃敲打瓦盆,叩击瓦罐而接受郑、卫的音乐,不再听秦筝,而要听《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无非是快意的事当前,宜于观赏罢了。现在取用人材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管对不对,凡不是秦国的人就不要,凡是客卿的一律驱逐。这样那么就是,所看重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所轻视的则是人。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 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多,国土广大人民就多,兵器精良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任何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它的功德昭著。所以地不论东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四季(祭品)丰足美好,鬼神也就降赐福佑,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把脚裹住而不敢进人秦国,这就是人们说的“借给强盗兵器,送给小偷粮食”的做法。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可宝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在秦国,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却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自己的人来增加对手的力量,在内把自己搞虚,对外又跟诸侯结仇,(这样下去)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答李翊书》[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向李生足下禀告: 你来信中的文辞很好,而你又问得怎么谦虚而恭敬啊!能象这样,谁不愿意把自己懂得的仁义之道告诉你呢?道德有归处指日可待了,更何况作为道德外在表现的文章呢?不过我是人所说的望到孔子家的门墙还没有进入到他家门的人,又哪能真正知晓(道的)是和非呢?即使如此,我也不能不对你谈谈这个问题; 你所说的立言的想法是对的,你所写的文章与你所期求的,非常相似和接近了。不过,不知道你的志向是期求超过别人而被别人所取用呢?还是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境界呢?如果你期求超过别人而为别人所取用,那么你本来就已超过别人而可以被别人所取用了。如果你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境界,那么你就不要希望自己快速成功,不要被势位和利禄所诱惑,要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添加油脂希求灯光亮。根长得茂盛的树木,它的果实就会顺利成长;油脂肥沃的,灯光就会明亮,仁义的人,他的言辞自然就和善可亲。 不过这里又有些难处,我所做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了还是没有达到。虽然这样,我学习写文章已有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三代两汉的书我不敢翻阅,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吸收,居家好像忘掉了什么,外出好像丢掉了什么;神态时而庄重像是在凝思,时而茫然像是迷茫。当我从心里取出想的东西,倾注到手上写出来,务求除去陈言滥调,这真是非常困难的事啊!(起初)文章给别人看,(我)不了解他们的非议讥笑可以当作非议讥笑。像这样又有好些年,我始终不改变我的作法,这以后我才认识到;古书中与圣人之道是真相合还是假相合的地方,和虽然正合于圣人之道但还未达到完美境界的地方,这时黑和白就区分得清清楚楚了。而后务求除去自已文章中不可取之处,这才渐渐地有所得。当我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勃发就像流水奔泻一样不可遏止。当我再把文章拿给别人看的时候,别人如果讥笑我的文章,我就觉得高兴,别人如果称赞我的文章,我就觉得忧虑,这是因为在文章中,还有不合道的杂见在其中。像这样的情况又有好些年,这以后我写的文章气势浩大,;就像汹涌澎湃的江水一样奔流不止了。我又担心自己的文章不够醇正,就主动寻找抵御那些不纯的东西,平心静气地去审察它,直到文章韵内容都醇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即使这样,还是不可以不继续加强修养。要使自己(的修养)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沉浸在《诗》、《书》的渊源里,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泉,我终身如此。气(道德修养),如同水;言辞,如同水面上漂浮的东西。水势大,那么能够浮起的东西,不论大小都能浮起采。气和言辞的关系也像是这样:气盛,那么言辞的长短与声音的高低就都会恰到好处。 虽然我已做到这一步,又怎么敢说自己已接近成功了呢?即使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但自己被别人任用时,究竟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虽然如此,等待被别人任用的人。难道就像个器具一样吗?(这种等待别人任用的人,)用与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总合乎道,让自己的行为总合乎原则。如果为人所用,就把自己的才能献给别人;不为人所用时,就把自己的学说传给自己的门徒,写成文章流传下去而为后世取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古道的人少了。有志于古道的人,一定被当代的人所冷落,我的确是既高兴又悲愤。我多次称赞有志于古道的人,以此勉励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敢于赞美那些我觉得应该赞美的人,而去贬斥那些我觉得应该贬斥的人。向我提问的人很多,顾念你的言辞,志不在名利,姑且为你说说以上这些看法。《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 呜呼!兴盛衰亡的规律,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造成的吗?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晓这个道理了。 世人说:晋王临终时,把三技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是我们的仇敌;燕王,本是我扶立的;契丹,原跟我相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而归附了梁。这三仇未报是我遗留的憾事。给你三枝箭,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庄宗受命并把箭藏在太庙里,从此以后,用兵时就派遣官吏用一副少牢礼祭告太庙,请出那三技箭,用锦囊把箭装起来,亲自背着它向前进击,等到凯旋归来,再把箭放进太庙。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木匣装着粱朝君臣的首级一起送进太庙,向先王交还那三支箭,并把完成遗愿之功报告先王时,他盛大的意志和气概,可说是够豪壮的了。可是等到仇敌已灭,天下已定,(仅仅是)一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方响应,庄宗即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叛离逃散,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逃往何处,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又是一种何等衰败的景象啊!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容易吗?推究他成败的史实,还是都来自人的原因呢? 《尚书》说:“自满要招致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毁灭,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昌盛的时候,天下所有的豪杰,没有一个人能与他抗争;可是等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乐工就使他身处困境,而最终自身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在极细微的事上积累起来,而智勇又常常被所沉溺的事困惑,这难道仅仅限于伶人之类的事吗? 作《伶官传》一篇。《答司马谏议书》[译文] 安石陈说: 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以为跟您交游共处彼此相好的时日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政事常常不能契合,这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治国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啊。即使我想竭力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得到您的明察,所以(打算)简略地向您回复,不再一一自我辩说。可又考虑到承蒙您以厚意看待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宜简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读书人所争论的,特别看重名称和事实的关系。名称和事实的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事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夺原来官员的职权、滋生事端、与民争利、拒绝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领受命令,在朝廷上议订法令制度(公开)讨论修正,再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不能认为是侵夺了官吏的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以兴利除弊,不能认为是惹事生非;替国家理财,不能算是与民争利;驳斥荒谬的言论,责难巧言献媚的小人,不能认为是拒绝劝告。至于怨恨和指责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早就预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常常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好,而皇上却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也没有估量敌手的多少,只想出力帮助皇上来抗争他们,他们怎么会不气势汹汹呢?(当年)盘庚迁都的时候,相与怨恨的是众多的百姓,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他的法令,这是由于他考虑过这样做是适宜的然后采取行动,并认定做得对而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假如您责备我在位的时间长了,却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施恩泽给百姓,那么我是知罪了。假如说今天应当一切事都不去做,只要墨守前人的作为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见面交谈,内心对您不胜敬仰。《论毅力》[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 “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停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停了下来的。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刚倒下一筐土,只要前进,我也在往前进行。”孟子也说:“要有作为,就譬如掏井,掏到七八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还是一个废井。”成败的规律,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张中丞传后叙》[译文]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凭文章自负,写这篇传记也写得很详细周密。然而还是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立传,又不记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而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可是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而处在张巡之下,全无猜疑和妒忌,最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业和荣誉。睢阳城陷落而他被敌人俘获,只是与张巡死的时间先后不同而已。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明白理解两家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是接受被俘,怀疑他是怕死而向叛贼说了屈服的话。许远如果真的怕死,何苦守卫一块小小的地盘,吃他自己所爱之人的肉,来与叛贼抵抗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困守时,外面没有一点援军,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与君主而已,而叛贼告诉他们国家已经灭亡,国君已经不在了。许远看到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贼来得越来越多,一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外面已经毫无援兵可等待而仍然拼死守城,人吃人都将要吃光了,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了。许远不怕死是很清楚的了。哪有城被攻破,自己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最愚钝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吗? 指责许远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开据守睢阳城,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以此辱骂许远。这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不同。人将死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一根绳子并把它拉断,必定会有一个断处。旁观的人明白明白看到它们这样,却相随着责怪先患病的脏腑和绳子的断处,他们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可见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像张巡、许远他们所成就的事业,是如此卓越,还不能免于非议,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呢? 当张、许二位刚开始困守睢阳城的时候,哪能知道人家最终不来援救,该丢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不能据守,即使躲避到其他地方去又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他们没有救助而陷入绝望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剩下来的受伤致残和饥饿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围城,也必定达不到目的。张、许二公是贤明的,他们研判得相当精细。坚守一座城池,(牵制敌人的兵力)捍卫着整个天下,率领着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兵,抗击着百万日益增多的大军,掩护着江淮大地,阻止了叛贼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那是谁的功劳呢?在这个时候,弃城逃跑,图谋活命的人,不能用一、二来计算;掌握着强大的军队,坐视不救的人,四处都是。不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以死守睢阳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那些发议论的人已把自己列于逆贼乱臣之中,制造夸大失实的言辞来帮助逆贼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幕府任职,屡次经过(汴、徐)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据说:南霁云向贺兰乞求救兵,贺兰忌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和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但喜爱南霁云的勇敢豪壮,所以不听他求救的话,竭力要留下他,准备了酒肉与歌舞,邀请南霁云人座。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吃什么了!我即使想要一个人吃些东西,但从道义上说也不忍心;纵然勉强吃了,也将咽不下去!”于是拔出佩刀斩断自己的一个手指,鲜血淋漓,给贺兰看。在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激奋地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最终没有发兵救援的意思,就骑马离开了。将要出城的时候,南霁云抽出箭来射佛寺的塔,箭头一半射进佛塔上的砖头里,他说:“我回去打败了敌人之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枝箭是用来做报仇的标记的。”我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佛塔告诉我。睢阳城陷落后,敌人用刀威胁张巡,要他投降,张巡不肯屈服,就把他拉走,将要斩杀他。敌人又劝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着南霁云喊道:“南八,好男儿不过一死罢了,不可做不义的事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原想将来要有所作为,您既然有话,我怎敢不去死呢?”于是也宁死不屈。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就跟随着张巡做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的时候,于嵩也曾在围城之中。张籍在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年纪六十多岁了。因为跟随过张巡的关系,起初曾当上了临涣县尉;他喜欢学习,没有什么书不读的。张籍当时还小,粗略地听到一些张巡、许远的事,没能详问。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像天神一样。他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你为什么老读这部书?”于嵩说:“还没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碰巧熟

大学语文(要求要背诵的古文)2006-12-19 20:09《先秦诸子语录》《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论语*尧曰》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五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与之人,出纳之谓之有司。

《孟子*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上》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尽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老子》(四十七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墨子*非命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百姓人民之利。

《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上世之王者众矣,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移居二首(其一)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

世称靖节先生。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之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燕歌行 乐府旧题 高适(702-765)字达夫。

盛唐边塞诗代表诗人“高岑”。谴责将领的贪功冒进骄奢,对边塞士兵的同情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走马川行 岑参(715-770)将西北的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土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表现, 具有奇伟壮丽之美。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将军金甲也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登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 七言律诗之冠。

悲:漂泊憔悴、人生苦短、深秋萧瑟、羁旅他乡、暮年登高、体弱多病、孤苦伶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长恨歌 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锦瑟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

怅恨感,迷茫、悲清、哀怨、可望不可及。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蓝田”引自戴叔伦: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八声甘州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世称柳七。浪子。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水龙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关汉卿(1230-1310)号已斋。 散曲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谏逐客书 李斯选自《史记》论点鲜明,开门见山;论据充足历史事实现实事例;论证有利理论佐证;语言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 , 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三皇五帝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退了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记: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xia然,洼然,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累计,莫得 顿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鲁国大夫, 冉有、季路的主人)准备去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学生)去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即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祭祀主管,而且他的封地已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了。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夫子(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孔子说:“求!周任(古史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话,说:‘如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就去接受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

’(假如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扶起,那又何必用那个扶瞎子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让猛虎、犀牛从笼子中跑了出来,把灵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 “颛臾,它的城墙坚固而且又靠近费(季氏的领地),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君子憎恶那种(嘴上)放弃说‘想得到它’,但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借口的做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或大夫们来说,,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要担心境内不安定。因为分配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可言;社会和睦,人口就不会不多;境内安定了,就不会出现倾覆。

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境外的人)仍不归服,那么就整修文教德化使他们归附;如果远方的人来了,那么就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由(子路)和求啊,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附;鲁国政权四分五裂又不能保全它,反而在国内谋划发动战争。

我担心季孙氏氏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宫廷内部。”《赵威后问齐使》[译文] 齐王派使者来聘问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尊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

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音SHE)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

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她除去耳环首饰(不修饰自己),到老也不嫁人,为的是供养父母,这是引导百姓一起去尽孝心的人,为什么至今不给她封号呢?这两个处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加封号,如何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呢?於(音WU )陵的子仲还在吗?这个人的为人,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横向又不谋求与诸侯交好,这是引导百姓成为无用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他呢?”《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说呢?” 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耕作)不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那么鱼鳖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供养家人,丧葬死者没有遗憾了。

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让每一家)有五亩地的宅院,又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轻软的)丝织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养育它们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亩的农田,不要占用他们的农作季节,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背头顶(重物)走在路上了。

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做了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事,还从来不曾有过。“(现在是)狗和猪在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还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救饥民;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用兵器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大王。

二、

1、疾:“疾”通“嫉”,厌恶

辞:说的话

2、服:归服

来:招致

3、直:只不过

走:跑(古今异义)

4、树:种(名词活用做动词,树之以桑是介宾结构后置句)

衣:穿

5、斯:于是,那么

至:归附

6、语:谈论

虚:住所

7、少:小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轻:轻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8、俟:期待

膏:灯油

9、遂: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

晔:光明灿烂,闪光的样子

10、亟:立刻

弗:不

11、蔓:蔓延

图:谋划

12、兵:兵器

卒:士兵

13、孑:孤单

吊:安慰

14、零丁:孤独的样子

成立:成人自立(古今异义)

15、婴:缠绕

蓐:草席

16、除:授予

猥:鄙

三、

1、恐怕该责备你吧?

2、这样,如果远方的人不服,就用仁政招徕他们;来了之后,就要安抚他们。

3、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4、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5、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6、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7、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8、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9、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10、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

11、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

12、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

13、月亮照在木楼上和低矮的窗上,使人浮想联蹁,无法入睡

14、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

15、因此经常不受长官欢迎,而我则更加不顾这一切了。

16、小人喜欢议论别人过错,不喜欢成全别人的好事

17、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一定要到天上去

18、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

19、让深潭中潜伏的鲛龙起舞,让船上被抛弃的妇女哭泣

20、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

写灵山齐庵,当时修筑偃湖尚未完工

层峦叠嶂向西奔驰,又如万马回旋而来,万山千峰仿佛又要驰骋向东。眼前飞瀑,如突然受惊奔窜,水势湍急,直泻而下。向上溅起的水花,如晶莹的珍珠弹跳。一座小桥,横跨在湍急的溪流上,像一弯如弓的新月。而今人老了,该当过优闲的生活,可是老天爷却让我多管一事,统率山上如十万大军的挺拔长松。我在山中修筑的茅庐(即齐庵)虽小,但在龙蛇盘屈般的松林影边,在暴风骤雨般的松涛声中。

早晨,在清爽的空气中迎来东方的曙光,看三五座山峰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露出来,争先同我见面问好。(红日升起后,山色更是气象万千)。有的山峰像东晋时的谢家子弟,衣冠楚楚,风度磊落;有的山峰像汉朝司马相如赴临邛时的气派,门庭车骑相随、华贵雍容。我置身于其间,感受到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好像陶醉在太史公司马迁的文章之中。走在新筑的堤路上,我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工程何日完成,好让我能看到烟水蒙蒙的湖中美景?

需要的。

一、专升本大学语文每年的考题里,都会有古文名句默写。

二、虽然有古文默写的题目,但是一般分值都会太高,如果你想在这种题目上获得满分的话,当然需要背诵古文。如若你不在乎这点分数,那么你可以选择性地背诵一些重点名篇。

三、补充一下,关于背诵那些古文。一是,以前考过的名句肯定不会再考了,但是这篇文章如果还有其它名句,也还是要背诵一下的。二是,多做一些模拟试题,最起码里面的名句是要背诵一下的。三是,报一个辅导班的冲刺班,辅导机构会大概给你个背诵的范围,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总之,在分分必争的专升本考试中,这些可以不失分的题目最好还是难道,虽然背诵古文比较头疼,但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这点困难又算什么呢。

不用,大学语文很简单的

自考大学语文翻译题

简单的告诉你我是怎么过的。我语文很烂,但是不影响自考语文过掉。你可以去听那些所谓的专业的,跟真事儿似的所谓复习攻略,不过这种我一看就有距离感,头大。废话不多说。我的方法:文言文,把文章挨个研读一遍。怎么研读?答:首先看文章题目作者,这样记住。然后看文章,遇到注释,去看注释,完了继续往下,尽量多记。这样读完了能知道大概意思是什么,知道讲了个什么事儿就行了。词语解释尽量记住啊。这就是文言文复习方法现代文:文章作者记住,每篇文章读过一遍,知道讲的什么事儿。复习资料上看一两道简答题,能记多少记多少。完了一篇就这么完了,然后挨个这样研读。这就是现代文的复习方法小说读一遍知道讲的啥事儿就行,作者记住。完了按这样的方法复习,不用费很大劲,不用费太多时间就过了...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复习《大学语文》,最关键的就是要明白《大学语文》考什么,围绕目标才能针对性地制定复习策略。依据大纲,《大学语文》(本文以4学分为例,6学分只增一道古文翻译题)试卷共有七种类型:即单项选择(8分),多项选择(6分)、填空题(8分)、词语解释(8分)、简答题(8分)、简析题(22分)、作文(40分)。可见,复习的重点可放在作文和简析题上,这两项分数的高低,关系到考试的成败,但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一、理清线索,把握脉络。《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内容广泛,篇目繁多,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学各个阶段的作品。考生在总复习时应通晓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熟悉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流变,以文学发展为经线,以作家作品为纬线,识记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中国文学发展轮廓。这样考试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辨识文体,掌握特征。《大学语文》按文体分为四个单元,即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每一单元后都附有文体特点介绍。考生应认真研读,着重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如议论文的“三要素”、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立论和驳论;记叙文的“六要素”、线索、叙述方式、描写方式;说明文的种类、顺序、结构和八种说明方法;诗词的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古体诗、近体诗格式等。掌握这些文体特征不仅有利考试答卷,而且对作文的审题和写作都有很大帮助。 阅读课文,突出重点。考生应反复阅读教材,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每一课的重点:(1)细读作家作品介绍,熟悉作家成就、代表作、地位、文学(政治)主张及对后代的影响;(2)紧扣注释,读懂课文,尤其是文言文,一定要一字一句地抠,掌握常用实词和虚词、意动和使动用法、词类活用及被动句、倒序句、判断句等;(3)围绕提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结构包括文体、段落、层次、线索、顺序、开头、结尾等;内容包括写作意图、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人物形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每课都读懂弄通,考试时就能成竹在胸,迎刃而解。三、习练结合,巩固知识。复习和练习相结合,才能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练习应以课文“思考与练习”为重点,逐一解题,检查学习效果。学好课本的同时,结合考试大纲和教材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对教材的熟悉和对学习效果的检验,经过反复练习,知识自然而然掌握了。自学考试备考技巧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9年04月自考11748商务运营管理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06KB 2020年10月自考00144企业管理概论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363.19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大学语文自考教材考试重点,大学语文考试题及重点资料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大学语文好考吗你好:《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仿佛很“散漫”,容易满足于一知半解、星星点点。特别是成年人,急于掌握专业,无心留恋于文化基础。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大学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很多内容需要认真学习,历史、时代、作家、作品等等,都需要尽可能多多记住,以便于在头脑中绘制一张丰富多彩的文化地图。学习“中国文学史概述”记住“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为了大致了解中国的文学史,大致了解五十几位作家在历史上的地位,《大学语文》教材在《附录》中撰写了“中国文学史概述”,编制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这两篇虽然是《附录》,但还是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中国文学史概述”不仅有助于直接深入了解其中编入《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家和作品,对提高考试成绩,提高一般文化素质也是有帮助的。记住入选作家的生平经历等情况《大学语文》共收57位作家,65篇作品。其中57位作家都有300字到500字的简要介绍,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思想倾向、风格流派、艺术特点、历史地位、作品文集等。它们都是了解作家的必要资料,也是分析作品的参考资料。对于这些资料,考试题中常有,应该强迫自己记住。记住的方法可以用红笔在介绍中划线,也可以花费一点时间做更简要的笔记,要把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主要方面,如业绩、贡献、思想倾向、艺术风格流派、影响等记住。努力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大学语文》教材共收古文作品43篇,约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二。这43篇的字、词、句的注释比较详细,是为了适应自学考生的实际水平和便于“无师自通”而特意编辑的。对这些注释,可以根据自己的陌生程度和试题常见,为阅读常用的字词句进行笔录,便于重点复习。此外还有两个材料值得注意,一个是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中有关虚词的比较用法,一个是教材后边《附录》中“中国古代汉语语法常识”。这两个材料收词不多,而且举例一般出自《大学语文》,有助于复习。前者可以集中摘录下来,后者不妨用书而不必摘录。强记名言名句背熟10篇重点诗歌《大学语文》65篇,几乎篇篇都有名言名句。名言是文章中的一段话,往往语意畅达,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名言、名句、名段,考生应该记住,或应该记住大意。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10篇诗歌,最好抄成卡片,随时随地复习。认真阅读作品培养理解分析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下面三个方面:一是重在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二是重在理解作品和分析作品,学习前人优秀思想道德传统和表达技巧;再者是在前述两者的基础上练习写作,提高表达和应用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是通过阅读作品来进行;其次是结合作者的思想倾向来进行;再次是联系时代历史背景来进行,等等。这些方法可以综合起来运用。研究考试大纲和历届试题提高应查能力为了《大学语文》的自学和考试,还要仔细研究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和揣摸历届的试题。考试大纲概括地叙述了自学考试的方向,具体地例举了课程的自学考试内容,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及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考试标准等等,都有明确规定,是自学《大学语文》课程的依据。它十年如一日,保持稳定,应该经常放在案前以备随时参考。历届《大学语文》试题是根据考试大纲编制的,形态上也维持不变。考生通过对历届试题的研究,可以揣摸考试的标准、熟悉考试的题型、了解考试的范围、研究考试的内容、掌握答题方式。根据近几年的试题,大致有如下题型:一、单项选择题。它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作家作品知识、课文分析和文体知识。二、多项选择题。它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作家作品知识、课文分析、文体知识和语言知识。三、填空题。它的内容大致由四部分组成:作家作品知识、课文分析、文体知识和要求背诵的诗词。四、词语解释题。主要是古代文词语,也有近代文词语。五、古文翻译题。六、简答题,一般是考察课文分析。七、简析题,一般也是课文分析,主要是精读课文。八、作文。了解这些试题,我们就可以掌握学习和考试的主动权。自考的大学语文有哪些课文是重点的都不要去背,理解请问在哪里才能买到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全国高等教这类书很好买的,在各个自考报名点有售,而且各个考试书店也有.自考考试报错了大学语文专科报成本科自考考试报错了,大学语文专科报肯定通过了,本科比专科学历高嘛!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多看文言文就好,很简单的,对自己有信息哦

  •   索引序列
  •   自考大学语文翻译
  •   大学语文自考课文翻译
  •   自考00087英语翻译课文翻译
  •   自考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   自考大学语文翻译题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