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古代文学史一必背内容

自考古代文学史一必背内容

发布时间:

自考古代文学史一必背内容

发布时间:

自考古代文学史一必背内容

可以不考英语(二),另外选择一科替代学分? 不是一科,至少要选三科,够14学分 本科有一个选考组,选那里的课即可

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581——960)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一) 唐代的诗歌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的顶峰。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众多 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表现为数量的丰富。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有唐一代所创作的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的统计。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的一个记录(1)。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的。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的唐代,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的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白与杜甫的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这样的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清修的《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的《唐音统签》为校本。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所以唐代的诗歌的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2)。但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2、艺术精湛 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关于唐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的诗人,但是他的这一首题为《春怨》的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的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的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做的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的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短短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的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的功力。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由此可以看出唐人诗歌艺术的精湛。3、体裁全面 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的产生而同时诞生的,它是随着诗歌本身的发展完善而慢慢丰富起来的。先秦时期,诗歌的体裁最初是三言,而《诗经》多是四言,《楚辞》则以杂言居多。汉末五言诗产生,并逐渐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南北朝时期,诗歌体制趋于多样化,南朝齐梁时出现的“永明体”开始对诗歌的格律开始了探索,为近体诗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诗歌发展过程中,在体裁形式上积累与探索,为唐代诗歌体裁形式上的完备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所以,到了唐代,各种诗歌形式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故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慨叹道:“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歌体形形式上的发展,到了唐代,可以说是一次集大成,据前人对于《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所作的统计,其中五、七言古诗7244首,五、七言绝句9210首,五、七言律诗15474首,排律2004首。这个统计占《全唐诗的百分之七十,从这个不完全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人在诗歌体裁上运用之多样。4、影响广泛 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作家多,而且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及缁流、羽客,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并且这些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喜欢诗歌创作,所以胡应麟说:“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以帝王而言,唐代的帝王大多能诗,著名的如太宗李世民、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文宗李昂、德宗李适、宣宗李忱、昭宗李晔等。其中存诗一卷就有四帝。后妃则有武则天、徐贤妃、杨贵妃等。以童子而言,唐诗中早慧能诗者颇多,如骆宾王、杨炯、杜甫、徐惠、缪氏子、刘晏、林杰等。缁流羽客中有寒山、拾德、皎然、贯休、齐己、吴筠、陆羽等。妇人则有鱼玄机、薛涛、李冶等。不仅诗人的社会层次广泛,整个社会也都非常喜爱诗歌,唐诗在当时就以种种方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今存唐人唐诗选本即有十多种。白居易曾说他的诗被人“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说明当时人们对诗歌的普遍喜爱。不仅如此,唐诗还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宣宗李枕在白居易死后所写的《吊白居易》诗中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居易名,造化天子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怆然。”白居易的诗在日本深受欢迎,《源氏物语》即有不少地方受白氏影响(日本学者丸山青子有《源氏物语与白氏长庆集》的著述),等等。(二) 唐代的散文除了诗歌,其他文体在唐代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散文是唐代获得很高成就的一个方面。从六朝开始,中国散文创作渐渐走向骈俪化,骈文的创作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从西魏开始以至盛唐,要求改革文体的呼声一直不断,但直到中唐韩愈、柳宗元的出现,在文坛发动了一场古文运动,才使文体革新取得成功,对当时的文坛及众多的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所以得的实绩显示了古典散文在经过先秦两汉繁荣后的再次辉煌。他们所创作的优秀之作,至今仍脍炙人口。韩、柳创作以虽以散文名世,并把骈文作为变革的对象,但骈文的创作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与散文一样,出现了许多万口传诵的名篇。如以大散文眼光来看,两类都可归入散文范畴。整个唐代,骈散文创作的成就与数量,亦十分可观。清代嘉庆年间董诰等奉敕所编的《全唐文》收有作者3035人,骈散文共20025篇。但这个收录尚未完备,后来陆心源又编有《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续收777位作者,文2871篇,两者合计,作者3516人(去重复296人),文22896篇。近代以来,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发现,新出土的唐文数量极大,故《全唐文》的补遗、补编在不断进行。据西北大学《新编全唐五代文》编委会统计,其所收集的全国新出土的墓志、碑刻等可新增清编《全唐文》未收文1100余篇。由此可见,唐代散文创作,作家之众多与创作之繁荣。(三)唐代的小说唐代传奇小说的出现,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魏晋时期是我国小说创作的初期阶段,此时的小说尚不离搜奇记异,写法上以实录为指归,虽名为小说,而实与今天所说的小说尚有一定的距离。至唐人传奇,则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他们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与时代风貌,其小说不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塑造了十分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象《虬髯客传》、《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长恨歌传》等,至今仍保留他们的艺术魅力。唐代还出现了变文和话本,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后世的戏曲、白话小说和曲艺都有显著的影响。(四)唐五代词唐代还出现了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最初词是由民间兴起的。保存于敦煌石窟的曲子词,展示了唐词的最早形态,随着民间词的传播,文人亦开始了词的创作。唐代文人词的创作,相传最早是盛唐时期的李白,但学术界目前对李白词的真伪尚有争论,不过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已开始从事词的创作,则是毋容置疑的。到了晚唐五代,词由滥觞而渐成溪流(1),终于发展到宋代时,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而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唐五代词的引导作用,则是不容抹杀的。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关于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繁荣的原因,学术界曾有过热烈的讨论,但是关于唐代文学繁荣的最根本的原因究竟何在,至今大家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下面所述的几个方面,是促成唐代文学繁荣的一些因素,供大家研习时参考。(1)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煌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得走向繁荣。所以唐初的经济很快得到发展,形成了“贞观之治”。太宗之后,虽有则天称帝时的一段反复,但到了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又形成了著名的“开天盛世”。“贞观之治”与“开天盛世”前后交映,成为唐代乃至于封建时代繁荣盛世的象征与标志。《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时的情况是:“斗米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才三钱”。《通鉴》亦载开元末(740)的情况:“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西京、东京米斛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万里不持寸兵。”杜甫在《忆昔》诗里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去日出,齐纨兽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不仅经济繁荣,当时唐王朝国家的版图也空前扩大。盛唐时期唐王朝影响的范围东北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活跃的状态。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唐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的生活,有人漫游过大半个中国。如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的“放荡齐赵间,求马颇清狂”。孟浩然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两京”等等。这种漫游生活,不仅开阔了诗人的眼界,而且增强了诗人对社会的了解与对人生的体验。所以冯至先生在谈到漫游时说:“他们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或不幸的遭遇,自己也会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杜甫传》)漫游也改变了诗人的行为方式,许多诗人都具有侠客的气质,这样也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一种豪迈不羁的魅力。所以当时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空前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政治经济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唐王朝由盛转衰,但是面对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以及知识分子力图改革弊政而致力中兴,又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与激情。此外,由于社会的大变动,作家队伍的构成的变化,也是唐代文学的繁荣的一个原因。六朝时期,文学的主要作者是贵族(或者说世族地主)而到了唐代,作家队伍则主要为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与世族文人不同,他们比较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大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政治上比较进步的势力。他们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对政治现状常常有所不满而要求革新;他们能够吸取民间文艺的营养,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表现政治理想,等等。(2)政治的开明,思想的宽松活跃,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与当时思想、文化环境的的宽松、活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的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终唐一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虽然在各个时期互有消长,但基本上都得到了自由发展,并且呈现一种互相融和的趋势。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的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龟兹乐、胡旋舞、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长安这个世界性的名都的奇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手法。如山水诗与山水画、舞蹈与书法等的相互影响。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中则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等等,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如变文、词)也有积极的影响。(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加以奖励、提倡。唐太宗在作秦王时,于武德四年打败王世充后,就开设文学馆,置文学学士。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他在《帝京篇序》中说:“予以万机之暇,游息文艺。……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虽然是从儒家的文艺观出发,讲究文艺的实用,但“于万机之暇,游息文艺”也可以看出他对文艺的喜爱。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婉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宦赋诗,先成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新唐书·上官昭容》亦载:“婉儿常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唐玄宗是一个风流天子,不但对诗歌爱好,而且对其他艺术门类,如演唱、音乐也非常在行,曾设立“皇家梨园”,称歌伎为“皇家梨园弟子”。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学,王维死后,他曾关心王维的诗集编纂工作。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等等。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这对于吸引知识分子研习诗文,促进诗歌他人创作繁荣,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胡震亨《唐音癸签》说:“唐试初重策,兼重经,后乃觭重诗赋。中叶后,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咏所撰,叹惜移时。或复微行谘访名誉,袖纳行卷,予阶缘,士益竞趋扬名,殚工韵律。诗之日盛,尤其大关键”。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与提倡,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形成,应该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文学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的。在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汉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同时,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了高峰的。(5)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颇大,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学,其面貌也各不相同。春秋战国时期北风与南骚的不同,即是明证。自晋室南渡,南北方长期对峙,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下,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不同的风貌与特征。魏征《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即指出了南北文学的不同面貌。自隋统一之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上的一统,也带来了文化上交流与融合趋势的加快,南北的文风也在逐步的融合。清丽而又略嫌纤巧柔弱的南朝文学,与北朝的刚劲、粗犷、沉厚、朴实的文风相结合,为一种既优美又刚健的新文风的出现,提供了可能。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中所说的“若能擢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文学风貌。而唐代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探讨,终于将南北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范。三、唐代文学发展的分期唐代的诗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在唐代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段落,对此,前人早已有所认识。对于唐诗演进过程的描述,最为流行的大致有所谓“五唐说”和“四唐说”。五唐说最早始于宋代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以诗而论,则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并且指出,唐初是承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指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指大历才子之体。元和体是元白诸古诗。这五种体式的标示,实际上已勾勒出了唐诗流变的一个基本轮廓。严羽之后,元人杨士弘选录唐诗,编成《唐音》一书。他将严羽的五体并为“初、盛、中、晚”四体。到了明代的高棅,“四唐说”已扩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趋于定型。他在《唐诗品汇·总序》中指出:“有唐三年,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详而分之,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也,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以后,……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焉。”并且他从盛衰正变的指导思想出发,对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诗风作了论析,同时他在《品汇》当中对于唐诗各个阶段的嬗变潜衍过程也作了说明。从此四唐就不仅分体,而且成为唐诗的分期。按这个分法,初唐不包括高祖时代、中唐又太短,所以还不甚严密。明末沈骐在《诗体明辩》的序里分唐诗为“四大宗”,修正了这两处。此后,“四唐说”便为历代诗论家论唐诗流变所遵循。现在一般所说的初盛中晚的时限大致是: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为百年。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约七十年。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约七十年。当然这个分法,也有人根本反对,也有人推敲过各期界限。而现代人对唐诗发展演变的分期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五期、六期、八期等不同的分法(1)。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盛唐,是唐代诗歌达到繁荣的顶点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里,涌现出了十几位大诗人,他们以不相同的风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风》其一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杜甫无疑是两位最伟大的时代歌手。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一批诗人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另一批诗人分别以或宁静优美、或豪迈奔放的音符,弹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总体来说,这一代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诗歌则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伟大的诗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笔,在诗中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在诗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的开启者,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史上一位杰出伟大诗人。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棅称之为“中唐之再盛”。这时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而盛唐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为中唐诗人在诗歌艺术的创新与开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唐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出现了竟相创新的局面,诗人及流派的创作“如危峰绝壑,深涧流泉,并自成趣,不相沿袭”(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和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晚唐七十年,是唐诗的晚秋时节,但并非一片萧瑟。总体来看,由于晚唐政治形势的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两位诗人为晚唐之翘楚,他们的诗歌,无论其内容还是艺术都具有杰出的成就。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偓、郑谷等诗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人,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晚唐时局如西风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怀与艳情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而艳情绮思的题材在词这一新起的艺术形式中表现的更为充分。到了五代时期,词这种形式迅速发展,为后来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以书为本,看书就行了。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被誉“圣人”,也的确是有道理的,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别的不说,提高个人修养还是很有效的!孔老夫子认为最高境界是“中庸”,后来被发展成为“中庸之道”。“中庸”不仅是说个人道德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也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史记》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说的人大多已经灰飞烟灭了,他们的时代也早已过去,他们所提出的政治措施可能也不再适用。但人总是要发展的,历史总是要前进的,既然不变的是改变,那么关于如何适应改变的智慧也就不易衰老。有事后看看别人的失败与成功,真的很有用!3《孙子兵法》很佩服这些先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总结了这些将来战场上,常常出现的对战方法,以及对战心理。我最欣赏其中的‘谋攻篇’。21世纪了么,人与人之间,胜负的关键,便是生活阅历的累积,以及孙子兵法中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有时候方法很重要!4《曾国藩家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政治家一个毛泽东,一个蒋介石,两个老对手,一生都在相互斗争,有趣的是这两个人的“偶像”竟然都是同一个人——曾国藩。到底曾文正有何德何能,让两大领袖都对其崇敬有加? 一看便知!5《封神演义》《封神演义》一书深受《西游记》的影响,却又反其道而行之。《西游记》有“扬佛抑道”的倾向,《封神演义》则有明显的“崇道抑佛”的倾向,在《封神演义》中,太上老君成了绝对权威,观音、文殊、普贤,佛教三大菩萨,甚至与如来佛平起平坐的燃灯古佛,都成了元始天尊的弟子,而元始天尊又是太上老君的师弟。6《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且不提温酒斩华、对峙官渡、五关六将、大战长坂、赤壁相持、单刀赴会、连营七百、七纵蛮王、火烧上方、姜邓斗阵等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小处也尽是动人心的。我想我是爱那乱世的气魄,有心机谋略,有剑影刀光,有书生意气,有肝胆相向。7《水浒传》水浒是真义气还是假义气?一次次赚人上山,使其落草为寇,这些一个个极具张扬个性人物,曾经身居高位,武艺高强,都是各地小有名气的英雄好汉,如何被欺骗撰的的身败名裂之后,还能一结心头之恨,尽心尽力的为梁山水泊付出,难不成正是天罡星相聚,意气相投的魔力?8《红楼梦》真正的《红楼》,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它就是我们的泪水人生;就是那“乱烘烘你

自考本科古代文学史一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专业的重要基础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由于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很悠远,故把中国古代文学史按照历史阶段划分为三部分。该课程讲述了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状况,介绍了各个时期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说明了重要的文学现象,并介绍了相关文体的知识等内容。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认识到中国文学的特点和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本书是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教材相配套的辅导用书。编写依据:1.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的教材《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宁主编)。本书的特点:1.以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核知识点及能力层次为线索,按最新体例分章节进行编写。每章均列有考点透视,并将每一章节可能出现的所有考核知识按考试题型编写同步跟踪强化训练题,以便考生扎实、准确掌握本章内容。2.对每一章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解答并举例点评,又将本章最近出现过的考题进行题解,每章又附有知识网络图,这对于考生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掌握重点、难点,正确解答各种题型,富有切实的指导意义。3.附录部分包括两套模拟试题、一套最新全真试题及参考答案,以便考生及时了解最新考试动态及方向。为保证您顺利通过考试,我们建议您将本书与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标准预测试卷》配套使用。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背知识点如下:

一、初民的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

2.“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3.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4.或求雨,或祈年,是甲骨卜辞的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的心态和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的风貌。

5.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的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的存留。

二、上古神话传说

1.神话的基本特性: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话”了的现实生活,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2.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背知识点

以书为本,看书就行了。

第一章 歌谣神话与中国文学的起源歌谣 1.概念:从字义上看,“歌”与“谣” 曾是两种说唱形式 《诗经·魏风·园有桃》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汉《毛诗诂训传》) 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汉《韩诗章句》) 2.性质:歌谣属于民间文学,等同于民歌。 3.特点:话语的通俗性;内容的叙事性;传播的娱乐性。 4.意义:文学发生学看,文学创作源于民间、歌谣是文学最初始的形式。 5.歌谣的实存形式:最早《吕氏春秋》,还有《礼记》《山海经》《海南子》神话1.来源:“神话”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英语myth 一词,来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人叫mythos,意思是叙述诸神的故事。 2.西方“神话”的三个特点:初始性;神性;真理性 3.中国通行的神话定义: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近现代的学者,把西方的myth概念拿过来,用“神”字与“话”字结合,把 中国的历史传说、神仙故事、志怪故事等等叫做“神话”。 4.深化实存形式:不是早期的文学形式到战国中后期才产生。 5.故事:伏羲女娲、盘古。主要保存于《山海经》《山海经》(作者 年代 内容 意义) 1、年代:约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2、评价:《山海经》在清代以前被认为是一部充满奇异故事的地理著作。在“五四” 以后,被当作是中国神话的经典作品。《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怎样看待中国上古神话的散失演化(不发达论、低级论)˙神话历史化(删削与改造):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把天神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他的发展谱系。(黄帝四面、黄帝三百年)˙神话伦理化:神话在儒家手中被修改成合乎伦理的说教。神化人物失去其本来面 目。(黄帝和蚩尤、蚩尤旗)˙神话仙话化(宗教化)(西王母的仙化)˙中国“神”的抽象性:中国的神是“无位格神”,西方人的神是“位格神”˙中国人生的世俗性:胡适和鲁迅观点第二章 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自然分期 殷、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三古说(袁行霈) ˙依据: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诗经(上古文学的经典) 1.《诗经》不仅是“诗”,且是“经”(永恒性和真理性)。2.影响:中国历代的诗人都从《诗经》那里获得观念的启蒙和诗歌的灵感,并运用《诗 经》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表达自己。3.六义(或称“六诗”):《周礼》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六诗”4.雅颂体诗: ˙从形式上讲,“颂”是在宗庙祭祀等重大仪式上演奏的乐歌。 “颂”字的本义是祭祀的仪式,所以“颂”通“容”也就是祭祀的样子。 颂体诗是祭祀时歌颂先王丰功伟绩以赞美当朝统治者的赞美诗。 ˙从形式上说:“雅”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种政治活动仪式上演奏的乐歌。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以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 焉。” 雅诗是道德教化之用。 ˙“雅颂体”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体,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自古至今都是文人创 作的核心,是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5.风体诗˙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风的物化之功就是“风化”。 ˙“风体诗”的价值:“化下”; “刺上”。 ˙反映感情“温柔敦厚”“温柔敦厚”就是思想情感中正,不偏不倚。 ˙性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学界普遍认为风体诗是民歌。 ˙语言:句式整齐,用词典雅。 风的性质是名歌还是贵族文学? 风体诗是反映统治阶层贵族生活和思想情感的诗,是周代政府官员通过搜集或创作献给天子的诗,以让天子了解各诸侯国的风气、风尚,并通过风气、风尚了解各诸侯国的治理情况,其作用在于劝谏天子,补察时政。从文学的价值追求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文学创作理念。 风体诗队中国文学的影响:˙从表达方式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比兴”的审美价值。˙从文学的价值追求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文学创作理念˙风体诗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主要特征——现实(现世) 性。˙中国文化的生命价值观,导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世生活的关注,对人生现世价值的赞 美。诗人们强烈关注社会事件和日常生活。中国文学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具有一种 现实感悟的深刻性。 6.《周南·关雎》——风之始(《诗经》第一首作用:中国古人认为这是一首教化人情感中正的诗 。孔子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毛诗序》“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宛, 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词 1.定义: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即有音乐的歌词。 2.特点:传统词“以富为美”、“以艳为美”、“以柔为美”,是“艳科”、“小道”。3.李煜 王国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士大夫之词)元杂剧˙体制特点:“四折一楔子”˙关汉卿《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王实甫《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间波折的爱情故事 白朴《梧桐雨》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马致远《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清传奇:“南洪北孔”,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明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西厢系列(中古文学的经典) 西厢三幻 1.“一幻”——唐传奇《莺莺传》(《会真记》)梗概:大家闺秀与士子的爱情悲剧(悲剧根源:唐代门阀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 2.“二幻”——董解元《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 是说唱文学 张生:专情、软弱; 莺莺:“临危惟是哭泣而已”3.三幻——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借鉴了《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张生为痴情种的写法,将崔、张故事由一个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的自主婚姻战胜封建礼教的喜剧,成为爱情的经典。 西厢故事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结合朝代)?˙科举——中国文人的爱与恨˙男女之情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愫,也是人之本性的一种体现。˙儒家文化中的爱情:“发乎情,止乎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饿死事极小,失 节事极大”。˙《莺莺传》——始乱终弃 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他们对于情爱、婚姻和功名的矛 盾心理。 (重功名轻爱情的真实写照)˙《董西厢》——“从古到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这既是市民文人的情爱理想,其实也是人类普遍的爱情婚姻愿望,体现了金代新 兴文士阶层对传统门阀婚姻观念的否定,对新的门户观念和美满婚姻标准的肯定。˙《王西厢》——“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以情反礼”,体现了元代文人在特定处境下重爱情轻功名的心态。体现了市井阶 层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情”、“欲”的高度赞美。˙西厢系列故事经历了唐——宋——金——元的变化,涵盖了小说、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体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人对于功名、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情与理的矛盾,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说 1.概念:“小说”一词的最早出处: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通“悬”, “令”通“名”,“县令”,即“高名”。全句意谓:粉饰浅识小语来求取高名,那就与通晓大道理者相差太远了。 首次在文体意义上运用“小说”这个词:东汉初年 2.古代小说特殊性:琐屑,短小的“短书”、补史、实录; 小说在中国文化中被轻 视 ,一直延续到清末;维新人士把小说作为政治工具。晚明思潮(近古文学之基础) 1.时间:通常指的是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四代。 2.主张:正当欧洲进行文艺复兴之际,随着明王朝统治的松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萌动,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中国也渐渐地兴起了一股重个体、崇自我的社会思潮。它弘扬主体意识,追求个性解放,主张人的自由,强调人的尊严,肯定人的欲望。人们习惯把这一时代出现的心学思潮及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形成的重个体、崇自我的文学思潮统称为晚明思潮。 3.代表人物:“天生我大胆”——李贽(“童心说”)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性灵说”) 徐渭 张岱 冯梦龙4.代表作品:《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小说)、《牡丹亭》、 《长生殿》、《桃花扇》、《红楼梦》、《镜花缘》、《儒林外史》……《红楼梦》(近古文学的经典) 1.背景:《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作者为曹雪芹。但《红楼梦》中的贾府不能等同于曹 家,贾宝玉也不能等同于曹雪芹。 2.评价:《红楼梦》不是某一家族的历史传记,也不是隐藏某一迷案的谜语大全。它是 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世情小说,其中既有作者家族历史与个人遭际的影子(或 许其他家族),也有艺术的虚构。是一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的文学作品。 3.悲剧:《红楼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悲剧。其悲剧的内涵,延伸到了人生的方方面 面。大体而言,包涵了女儿悲剧(情的悲剧)和家族悲剧。二重悲剧结合,形 成囊括一切的人生悲剧。《红楼梦》人生悲剧的哲理意蕴:人生如梦;人生皆 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宝黛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贾、史、王、薛“好 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人生悲剧的哲理意蕴:人生如梦,人生若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4对上古、中古文学的继承与超越:˙文备众体: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文言文体与叙事白话文体,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 《红楼梦》的诗史结合,主人公形象的诗性气质,情节内容的诗性氛围, 环境景物的诗性特征(大观园)。˙古典小说顶峰(题材、人物、结构、主题)˙美学突破:化中和之美为彻头彻尾的悲剧之美˙思想启蒙:男尊女卑、二元对立的道德评判、传统人生价值观、对爱情婚姻的追求……˙王国维:《红楼梦》可谓悲剧之中的悲剧也。怎样理解《红楼梦》是作为一部小说的?第三章中国文学的母题母题1.定义:母题既指在神话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人类精神现象,也指从故事情节中 简化抽离出来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 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2.特点:母题是不变的、有限的,但通过母题却可以创造出干变万化、无比丰富的艺 术世界。在一般文学类型中,一部分作品的构成不是一个母题可以做到的, 它 往往需要很多个母题,相互作用而成。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 持 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 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3.叙事文学母题:战争、复仇、忠诚等,甚至是某些人物,情节单元,动作或魔术器物等。4.抒情文学母题:更多地表现为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意象”,如“落花”、“明月”、“逝水”等。5.中国文学的主要母体故事:霸王别姬,孟姜女,赵贞女型,人妖相恋,才子佳人, “三顾茅庐”,动物报恩等6.中国文学的主要人类精神母体:伤逝,怀古,不遇,伤春,悲秋,漂泊,隐逸,复仇。主题˙定义: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原型˙定义:原型是一种 “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霸王别姬》母题˙项羽——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英雄气概,儿女柔情。˙意义:1.英雄与美人(失败的英雄、多情的英雄) 2.爱与死亡 3.补白与重说的故事空间复仇母题˙存在形式:1.血亲复仇:伍子胥复仇、项羽等 2.侠义复仇:聂政毁容、荆轲刺秦等 3.痴心女子复仇:美迪亚 4.鬼神复仇:《霍小玉传》、《聊斋志异》中的《窦氏》等 5.家族与阶级复仇:《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文化内涵:复仇是一种原始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中国先秦时期原始的复仇天性经过儒家伦理的系统加工,逐渐定型化、稳固化,并成为个体对于家庭、家族的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伦理使命。复仇在中国古代社会既是一种需要法律打击的犯罪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为道德所推崇的高尚行为。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赞许复仇行为,复仇现象在各个朝代一直延续了下来。中国文学中的复仇母题往往以忠孝人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常)为旨归,又与善恶对立的道德模式结合起来,因此普遍受到推重。复仇母题成为文学家偏爱的一大素材,广泛存在于古今文学、影视剧中。西方文学的复仇则主要为了维护自我之尊严。怀古母题˙ 定义:怀古往往指诗人追忆历史人物的某种悲剧性遭遇与悲剧性结局时引发出的感伤悲哀的情感体验。˙存在形式:1、怀古诗 2、历史剧 3、讲史平话与历史小说˙代码:地域代码(金陵,长安,咸阳,赤壁……) 朝代代码(春秋吴国,六朝,安史之乱)人物代码(夏桀商纣,陈后主李后主,西施王昭君,杨贵妃,诸葛亮)˙怀古母题的文化内涵:1、历史的感伤:中国的历史是王朝更迭的“周期律”循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兴亡,盛衰,留给文人(特别是身处易代之际的文人)太多感慨与思考。怀古母题就是这一历史印记在文学中的遗留。2、强烈的史学意识与政治意识: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官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强烈的史学意识。 史学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写史不仅是不忘本,还有资治、劝惩、借古鉴今等作用。˙中国文学中的怀古母题不是单纯记载历史,而是借历史事实表达历史兴亡、王朝盛衰、物是人非等沧桑感慨,以表达其政治意识与人生感慨。第四章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中国文学的本原˙“本”:《说文》“本,木下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本”或“本根”的性质决定了“末”的性质。 荀子:“本末相顺,始终相应。”(《荀子·礼论》)˙“原”:《说文》: 原,水泉本也。“原”是“源”的决定因素。˙中国古人把“本原”二字连用,表示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一个事物之所以为一个事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文学的本原是“礼乐文化”中的“乐”。˙中国文学的最初形式——诗是乐语的一种形式。礼乐文化˙在周代以前,“礼乐”是一个带有鲜明原始宗教色彩的概念。˙礼:“礼”(“礼”)是祭神用的器具。 商代礼乐文化既具有原始宗教的神圣性,又具有王权垄断的世俗性,也就是政教合一。周朝统治者借用了“礼”的神圣性和世俗性,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制度和人伦规范,弱化神权,强化王权,这就是“周礼”。˙“礼”就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和人的等级规范。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强制。˙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等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或者叫根本属性。周公制定的“礼”,就是对人的等级的区别。因此必须制定“礼”来规定人的行为规范,建立是非标准。乐˙中国文学的本原是“乐”˙通过“乐”来教化人的心灵,使强制性的“礼”,变成人的道德要求,从内心里确认“礼”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从形式上讲,周乐是边唱边舞的一种形式。˙从意义上讲,“乐”是教化人心的一种方式。˙因为“乐”可以与政通,与伦理通。 通过“乐”,可以察知人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可以知道一个人道德境界的高低,一个社会治理的好坏。˙“乐”的作用:通过“乐”诉诸内心,诉诸情感的教化作用,强制性的“礼”,就变成了内在的“义”。人们对“礼”的遵从就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要求,整个社会就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六诗”的本义进一步说明:中国文学在本原上,就是一种进行政治和道德教化的文本。中国的诗是用来表达严肃庄重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是进行政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文学主体精神˙概念:文学精神就是以文学为载体,从中抽绎出来的有关文学的观念、思想意蕴、审美理想、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文体风范,以及创造主体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人格力量和艺术创造力。˙中国是实用主义的文学观。中国文学的本原决定中国文学之观念,文学观念决定文学之精神。˙周作人将中国文学划分为“言志”和“载道”言志1.内涵:《说文解字》“志,意也,从心之声。”“心有所之为志。”2.内容:诗人之志、民族价值理想之志(传统儒家伦理之志 )建功立业之志,驰骋沙场之志,救国济民之志,忠君报国之志,忧愤伤生之志,归隐田园之志,精神清洁之志,逸情之志(出世之志)等等。˙就个人承担的民族国家责任而言,诗言志,就是要言为民请命之志或建功立业之志。˙就个体生命意义而言,诗言志就是要言个人的生命情志,追求个体的生命自由。˙边塞诗——建功立业、拯时济世的进取精神˙田园诗——宁静悠远的隐逸情怀3.李白—诗仙 儒生 仙翁 侠客 李白集天才的诗人、游侠、隐士、道人、策士等于一身,兼有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 入世之志:“济苍生,安社稷”政治理想;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以姜子牙、诸葛亮、谢安自许。 出世之志: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对自由人生、独立人格的向往)4.杜甫 奉儒守官的家学、抒忠君忧国之志、悯时爱民之志、个人情性之志。载道1.发展沿革 ˙孔门师教 孔子谈诗(政治与伦理教化作用) 董仲舒(在汉代,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被看成文学的惟一功能与最高旨趣。) 孔门诗教观的集中体现——《毛诗序》˙唐宋古文运动 唐韩愈“文以明道”(道的核心是“仁义”) 以儒家思想作文学的人格修养。宋代理学家力求使文学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2.“道”本指天道,后来主要指儒家政治教化思想、伦理道德。˙文以载道主要两点:一是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即所谓兴礼义、察民情、振王道; 二是文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即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中国是宗法人伦社会,其结构模式是家国同构,因此,政治与伦理道德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在文学精神上,虽然唐以前更重视政治,唐以后更重视道德,但政治道德往往合二为一。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琵琶记》、《赵氏孤儿》……˙《琵琶记》(高明)——传奇之祖 《琵琶记》的教化观——“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赵氏孤儿》体现的政治道德主题——体现了传统的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舍生取义 的伦理精神以及善恶有报的道德观念。舍身取义的伦理精神——赵氏家族被尊为“报主的忠良”,“忠孝的公卿”;而屠贾则被定位为“蠹国的奸臣”,“损害忠 良”,“挠乱朝纲”的“奸贼”。赵武的复仇具有为民除奸的意义。4.载道观之评价:“载道” 是中外优秀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 了文学的发展。(《三国演义》的“拥刘贬曹”《水浒传》的“忠义”)˙西方文学也关注文学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文学将政治和道德教化作用视为文学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限制了文学的发展。

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581——960)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一) 唐代的诗歌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的顶峰。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众多 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表现为数量的丰富。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有唐一代所创作的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的统计。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的一个记录(1)。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的。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的唐代,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的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白与杜甫的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这样的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清修的《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的《唐音统签》为校本。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所以唐代的诗歌的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2)。但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2、艺术精湛 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关于唐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的诗人,但是他的这一首题为《春怨》的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的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的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做的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的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短短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的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的功力。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由此可以看出唐人诗歌艺术的精湛。3、体裁全面 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的产生而同时诞生的,它是随着诗歌本身的发展完善而慢慢丰富起来的。先秦时期,诗歌的体裁最初是三言,而《诗经》多是四言,《楚辞》则以杂言居多。汉末五言诗产生,并逐渐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南北朝时期,诗歌体制趋于多样化,南朝齐梁时出现的“永明体”开始对诗歌的格律开始了探索,为近体诗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诗歌发展过程中,在体裁形式上积累与探索,为唐代诗歌体裁形式上的完备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所以,到了唐代,各种诗歌形式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故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慨叹道:“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歌体形形式上的发展,到了唐代,可以说是一次集大成,据前人对于《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所作的统计,其中五、七言古诗7244首,五、七言绝句9210首,五、七言律诗15474首,排律2004首。这个统计占《全唐诗的百分之七十,从这个不完全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人在诗歌体裁上运用之多样。4、影响广泛 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作家多,而且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及缁流、羽客,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并且这些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喜欢诗歌创作,所以胡应麟说:“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以帝王而言,唐代的帝王大多能诗,著名的如太宗李世民、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文宗李昂、德宗李适、宣宗李忱、昭宗李晔等。其中存诗一卷就有四帝。后妃则有武则天、徐贤妃、杨贵妃等。以童子而言,唐诗中早慧能诗者颇多,如骆宾王、杨炯、杜甫、徐惠、缪氏子、刘晏、林杰等。缁流羽客中有寒山、拾德、皎然、贯休、齐己、吴筠、陆羽等。妇人则有鱼玄机、薛涛、李冶等。不仅诗人的社会层次广泛,整个社会也都非常喜爱诗歌,唐诗在当时就以种种方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今存唐人唐诗选本即有十多种。白居易曾说他的诗被人“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说明当时人们对诗歌的普遍喜爱。不仅如此,唐诗还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宣宗李枕在白居易死后所写的《吊白居易》诗中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居易名,造化天子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怆然。”白居易的诗在日本深受欢迎,《源氏物语》即有不少地方受白氏影响(日本学者丸山青子有《源氏物语与白氏长庆集》的著述),等等。(二) 唐代的散文除了诗歌,其他文体在唐代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散文是唐代获得很高成就的一个方面。从六朝开始,中国散文创作渐渐走向骈俪化,骈文的创作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从西魏开始以至盛唐,要求改革文体的呼声一直不断,但直到中唐韩愈、柳宗元的出现,在文坛发动了一场古文运动,才使文体革新取得成功,对当时的文坛及众多的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所以得的实绩显示了古典散文在经过先秦两汉繁荣后的再次辉煌。他们所创作的优秀之作,至今仍脍炙人口。韩、柳创作以虽以散文名世,并把骈文作为变革的对象,但骈文的创作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与散文一样,出现了许多万口传诵的名篇。如以大散文眼光来看,两类都可归入散文范畴。整个唐代,骈散文创作的成就与数量,亦十分可观。清代嘉庆年间董诰等奉敕所编的《全唐文》收有作者3035人,骈散文共20025篇。但这个收录尚未完备,后来陆心源又编有《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续收777位作者,文2871篇,两者合计,作者3516人(去重复296人),文22896篇。近代以来,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发现,新出土的唐文数量极大,故《全唐文》的补遗、补编在不断进行。据西北大学《新编全唐五代文》编委会统计,其所收集的全国新出土的墓志、碑刻等可新增清编《全唐文》未收文1100余篇。由此可见,唐代散文创作,作家之众多与创作之繁荣。(三)唐代的小说唐代传奇小说的出现,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魏晋时期是我国小说创作的初期阶段,此时的小说尚不离搜奇记异,写法上以实录为指归,虽名为小说,而实与今天所说的小说尚有一定的距离。至唐人传奇,则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他们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与时代风貌,其小说不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塑造了十分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象《虬髯客传》、《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长恨歌传》等,至今仍保留他们的艺术魅力。唐代还出现了变文和话本,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后世的戏曲、白话小说和曲艺都有显著的影响。(四)唐五代词唐代还出现了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最初词是由民间兴起的。保存于敦煌石窟的曲子词,展示了唐词的最早形态,随着民间词的传播,文人亦开始了词的创作。唐代文人词的创作,相传最早是盛唐时期的李白,但学术界目前对李白词的真伪尚有争论,不过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已开始从事词的创作,则是毋容置疑的。到了晚唐五代,词由滥觞而渐成溪流(1),终于发展到宋代时,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而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唐五代词的引导作用,则是不容抹杀的。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关于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繁荣的原因,学术界曾有过热烈的讨论,但是关于唐代文学繁荣的最根本的原因究竟何在,至今大家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下面所述的几个方面,是促成唐代文学繁荣的一些因素,供大家研习时参考。(1)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煌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得走向繁荣。所以唐初的经济很快得到发展,形成了“贞观之治”。太宗之后,虽有则天称帝时的一段反复,但到了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又形成了著名的“开天盛世”。“贞观之治”与“开天盛世”前后交映,成为唐代乃至于封建时代繁荣盛世的象征与标志。《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时的情况是:“斗米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才三钱”。《通鉴》亦载开元末(740)的情况:“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西京、东京米斛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万里不持寸兵。”杜甫在《忆昔》诗里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去日出,齐纨兽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不仅经济繁荣,当时唐王朝国家的版图也空前扩大。盛唐时期唐王朝影响的范围东北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活跃的状态。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唐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的生活,有人漫游过大半个中国。如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的“放荡齐赵间,求马颇清狂”。孟浩然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两京”等等。这种漫游生活,不仅开阔了诗人的眼界,而且增强了诗人对社会的了解与对人生的体验。所以冯至先生在谈到漫游时说:“他们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或不幸的遭遇,自己也会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杜甫传》)漫游也改变了诗人的行为方式,许多诗人都具有侠客的气质,这样也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一种豪迈不羁的魅力。所以当时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空前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政治经济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唐王朝由盛转衰,但是面对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以及知识分子力图改革弊政而致力中兴,又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与激情。此外,由于社会的大变动,作家队伍的构成的变化,也是唐代文学的繁荣的一个原因。六朝时期,文学的主要作者是贵族(或者说世族地主)而到了唐代,作家队伍则主要为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与世族文人不同,他们比较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大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政治上比较进步的势力。他们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对政治现状常常有所不满而要求革新;他们能够吸取民间文艺的营养,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表现政治理想,等等。(2)政治的开明,思想的宽松活跃,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与当时思想、文化环境的的宽松、活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的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终唐一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虽然在各个时期互有消长,但基本上都得到了自由发展,并且呈现一种互相融和的趋势。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的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龟兹乐、胡旋舞、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长安这个世界性的名都的奇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手法。如山水诗与山水画、舞蹈与书法等的相互影响。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中则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等等,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如变文、词)也有积极的影响。(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加以奖励、提倡。唐太宗在作秦王时,于武德四年打败王世充后,就开设文学馆,置文学学士。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他在《帝京篇序》中说:“予以万机之暇,游息文艺。……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虽然是从儒家的文艺观出发,讲究文艺的实用,但“于万机之暇,游息文艺”也可以看出他对文艺的喜爱。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婉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宦赋诗,先成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新唐书·上官昭容》亦载:“婉儿常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唐玄宗是一个风流天子,不但对诗歌爱好,而且对其他艺术门类,如演唱、音乐也非常在行,曾设立“皇家梨园”,称歌伎为“皇家梨园弟子”。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学,王维死后,他曾关心王维的诗集编纂工作。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等等。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这对于吸引知识分子研习诗文,促进诗歌他人创作繁荣,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胡震亨《唐音癸签》说:“唐试初重策,兼重经,后乃觭重诗赋。中叶后,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咏所撰,叹惜移时。或复微行谘访名誉,袖纳行卷,予阶缘,士益竞趋扬名,殚工韵律。诗之日盛,尤其大关键”。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与提倡,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形成,应该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文学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的。在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汉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同时,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了高峰的。(5)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颇大,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学,其面貌也各不相同。春秋战国时期北风与南骚的不同,即是明证。自晋室南渡,南北方长期对峙,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下,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不同的风貌与特征。魏征《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即指出了南北文学的不同面貌。自隋统一之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上的一统,也带来了文化上交流与融合趋势的加快,南北的文风也在逐步的融合。清丽而又略嫌纤巧柔弱的南朝文学,与北朝的刚劲、粗犷、沉厚、朴实的文风相结合,为一种既优美又刚健的新文风的出现,提供了可能。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中所说的“若能擢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文学风貌。而唐代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探讨,终于将南北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范。三、唐代文学发展的分期唐代的诗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在唐代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段落,对此,前人早已有所认识。对于唐诗演进过程的描述,最为流行的大致有所谓“五唐说”和“四唐说”。五唐说最早始于宋代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以诗而论,则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并且指出,唐初是承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指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指大历才子之体。元和体是元白诸古诗。这五种体式的标示,实际上已勾勒出了唐诗流变的一个基本轮廓。严羽之后,元人杨士弘选录唐诗,编成《唐音》一书。他将严羽的五体并为“初、盛、中、晚”四体。到了明代的高棅,“四唐说”已扩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趋于定型。他在《唐诗品汇·总序》中指出:“有唐三年,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详而分之,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也,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以后,……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焉。”并且他从盛衰正变的指导思想出发,对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诗风作了论析,同时他在《品汇》当中对于唐诗各个阶段的嬗变潜衍过程也作了说明。从此四唐就不仅分体,而且成为唐诗的分期。按这个分法,初唐不包括高祖时代、中唐又太短,所以还不甚严密。明末沈骐在《诗体明辩》的序里分唐诗为“四大宗”,修正了这两处。此后,“四唐说”便为历代诗论家论唐诗流变所遵循。现在一般所说的初盛中晚的时限大致是: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为百年。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约七十年。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约七十年。当然这个分法,也有人根本反对,也有人推敲过各期界限。而现代人对唐诗发展演变的分期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五期、六期、八期等不同的分法(1)。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盛唐,是唐代诗歌达到繁荣的顶点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里,涌现出了十几位大诗人,他们以不相同的风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风》其一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杜甫无疑是两位最伟大的时代歌手。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一批诗人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另一批诗人分别以或宁静优美、或豪迈奔放的音符,弹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总体来说,这一代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诗歌则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伟大的诗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笔,在诗中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在诗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的开启者,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史上一位杰出伟大诗人。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棅称之为“中唐之再盛”。这时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而盛唐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为中唐诗人在诗歌艺术的创新与开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唐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出现了竟相创新的局面,诗人及流派的创作“如危峰绝壑,深涧流泉,并自成趣,不相沿袭”(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和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晚唐七十年,是唐诗的晚秋时节,但并非一片萧瑟。总体来看,由于晚唐政治形势的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两位诗人为晚唐之翘楚,他们的诗歌,无论其内容还是艺术都具有杰出的成就。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偓、郑谷等诗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人,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晚唐时局如西风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怀与艳情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而艳情绮思的题材在词这一新起的艺术形式中表现的更为充分。到了五代时期,词这种形式迅速发展,为后来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版)这门课第二编 秦汉文学的知识点包含概说,第一章 汉赋,第二章 司马迁和《史记》,第三章 汉乐府诗,第四章 东汉文人五言诗。

自考中国古代史一必背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有: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1.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 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 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A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B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 “归家无望”。然而, “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3.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4.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秦时明月,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5.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A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B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是唐代田园诗的重要代表作。它向世人出色地展现出了一幅傍晚时分秋雨新霁的宜人美境,表达了诗人留恋自然的闲适情怀。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前句写“山居”,后句写“秋瞑”。“空山”二字点明独居山中,有如世外桃园,同时也为全诗勾勒出空旷静寂的背景:“新雨后”则点染出了骤雨初歇时的空山明净。“晚来秋”三字指出节令与时间,它与首句呼应,不仅点题,而且展示了一种明净爽宜的环境: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新鲜,景色绝妙,可以想见。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写山林中的自然景色。诗人抓住两种典型景物,用以静显动的手法,展现了两幅饱含诗情画意的画面:新雨刚住,皓月升空,如水的月光透过老松的虬枝泻落下来,林间仿佛悬起层层柔和、薄明的轻纱;清澈的泉水,漫过平滑的山石,欢快地跳跃着淙淙流去,一路波光点点。在诗人的心中,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写出了竹林外的人事活动。诗人此处使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再次渲染出两幅画面:溪边的竹林深处,不时传来嬉戏之声,不用问,这一定是浣纱的村姑正踏着月光结伴归来;水面上的翩翩荷叶,不时显露渔舟摇浆驶过的碧痕。“竹喧”与“莲动”分别透露出人归与舟行的动态,使得平静的画面顿添生气。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山居秋暝的美境,使得诗人不禁着迷陶醉,心底涌起强烈的抒叹:任凭烂漫的春花凋零消歇吧,这里的村景才是我的所爱。王孙(更指自己)要长留于此,尽情欣赏,独享其美!诗句间自然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全诗的最末一字“留”与开篇首字“空”遥相呼应,见出“可留”于“空山”之意,使得全诗意境、结构更趋完美。

6.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使:出使。 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湿。客舍:旅店。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7.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你没看见吗?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你没看见吗?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岑勋先生呵,丹邱先生呵,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让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仔

细听:钟鸣鼓响饮食如玉,何足珍贵?我只愿长醉享乐,不愿醒来受罪!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

③。“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

④。“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顿时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古来”二句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

⑤。“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

这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豪放的表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

8.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诗以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9.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10.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11.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12.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13.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14.左迁至篮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简注]①“左迁”,谪贬。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迎佛骨入宫供奉。韩愈时为刑部侍郎,上表极言其弊,被贬潮州刺史。②“封”,指《论佛骨表》。③“潮阳”,今广东潮阳。④“肯”,岂肯。⑤“秦岭”,终南山。⑥“瘴江边”,指潮州。当时岭南一带多瘴气。

首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第二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而遭贬的愤怨。“肯将衰朽惜残年”,则显示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五、六句,“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路渺渺,前途茫茫。“家何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最后一联,点出“示”字,是对侄孙“收骨瘴江”的后事嘱托,全诗言辞凄惋,感情沉郁,悲歌当哭,动人肺腑。

1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诗文解释」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纹身的地方,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词语解释」大荒:旷远的广野。

飐:吹动。 芙蓉:荷花。

百粤:指南方少数民族,即百越。

「诗文赏析」柳宗元与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五人同时在元和十年被召进长安,不久又因为参加朝中革新运动,同时外贬为边远的州刺史。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其他三人任漳州、汀州、封州刺史,柳的这首诗就是写给这四位朋友的。诗人登临城楼,触景生情,表达了对同被贬的友人的关切之情,抒发了自已对被贬的愤怒。全诗激越壮丽,对仗工整,意境辽阔,撼人心弦。

16.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

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17.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 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18.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19.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20.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面对春花秋月,回想过去有多少欢娱岁月!春风又来到了这里,金陵的故国生活更不堪回顾了。

宫殿里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思起伏翻腾,以「一江春水」喻愁思深广,「向东流」则进一步表现出愁思的绵绵不绝,永无尽期。声情凄婉,造境博大,似有含蓄不尽之意,充分表达出词人「伤心欲绝」的亡国之痛。

第三章 先秦散文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一. 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二.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一. 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二. 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一.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二. 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一.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二.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如“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等。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二.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三.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一.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沛。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三.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紝,嫂不为炊”。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四.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一. 雄辩色彩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二.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一. 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二.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逍遥游》三. 细腻逼真的描写。四. 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第四章 屈原和楚词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一. 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二.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一. 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二. 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一. 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二.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1.《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离骚》写恶咸降神。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三. 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四. 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四.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感恩阿谀之嫌。二.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A. 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肃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空阔凄疏之景等。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B. 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C. 《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一章 秦汉散文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一. 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二.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一.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二. 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回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笔记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第三章 汉代辞赋名词解释: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要描摹对象。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论述班固《两都赋》《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一. 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第四章 汉代诗歌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3.使用比兴手法。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叠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3.人生的飘忽如寄。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1.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2.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3.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4.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5.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6.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7.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你没看见吗?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你没看见吗?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岑勋先生呵,丹邱先生呵,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让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仔细听:钟鸣鼓响饮食如玉,何足珍贵?

我只愿长醉享乐,不愿醒来受罪!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

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8.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小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9.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中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10.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11.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12.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13.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14.左迁至篮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纹身的地方,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16.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

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17.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18.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19.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20.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面对春花秋月,回想过去有多少欢娱岁月!春风又来到了这里,金陵的故国生活更不堪回顾了。

宫殿里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问您有几分忧愁,就像那春水一样向东流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背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人。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因他作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高中语文第二册 23.《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 25.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爱弥儿》《忏悔录》等。 26.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少年时期便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集为《白洋淀纪事》,其中《荷花淀》等作品是广为流传的名篇。散文《黄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27.史铁生:北京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 28.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滕王阁序》是其骈文代表作。 29.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其散文代表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30.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著有《樊川文集》。 31.苏洵:字明允,别号老泉。北宋文学家。著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32.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世称王文公。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4.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5.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古文家。著有《震川文集》。 36.张溥:字天如,明代文学家,天启年间组织应社,崇祯初年又创复社,从事文学和政治活动。《五人墓碑记》选自他的《七录斋集》。 37.姚鼐:字姬传,一字梦古,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清代桐城派古文家。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选自该书。 38.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龚自珍全集》。己亥年在辞官归途中写了315首绝句,总题为《己亥杂诗》。 高中语文第三册 第一单元: 39.徐志摩(1896-1931)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康桥:剑桥 40.闻一多:现代著名爱国诗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重要诗集《红烛》《死水》,“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41.穆旦: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诗集《探险者》《九叶集》 42.舒婷: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3.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俄国斯文学奠基人,著名的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又叫《欧根·奥涅金》) 44.华兹华斯:英国“湖畔诗派”代表诗人。 45.裴多菲:匈牙利爱国诗人,代表诗歌《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第二单元: 46.《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4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通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48.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离骚》是《楚辞》代表作,我国古代最早的抒情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诗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为作章句。 49.《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注意:《木兰辞》不属汉乐府民歌) 。《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辑。 50.《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化知识: 槌床便大怒:“床”当作“坐具”讲,不作“卧具”。 初七及下九: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上九:二十九日;初九:中九 奄奄黄昏后: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19时至21时) 寂寂人定初:人定:十二时辰之一,是亥时(相当于21时至23时) 5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赞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第三单元:唐诗和宋词 53.唐诗 ①唐诗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 ②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诗歌风格“清新飘逸”。 ③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亦称杜工部。他的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也被后称尊称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④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 ⑤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为同一流派诗人。 补充: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 ⑥刘禹锡:字梦得,中唐诗人。中学课本作品《陋室铭》《石头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区别于李贺) 54.词 ①词出现于唐、五代时期,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扩为流行,被称为诗余,后改称词。又称长短句。 ②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诗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还有秦观(北宋),豪放派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 ③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派创新者。 ④苏轼:字子赡,号东坡居士,与其文苏洵、苏辙、今称“三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词上,扩大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先河,词风与辛弃疾相近,合称“苏辛”。苏轼的散文也非常出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⑤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 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最伟大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代表,词集《稼轩长短句》 ⑦姜夔:南宋词人,号白石道人。(千岩老人为萧德藻)代表作品《扬州慢》(“禾黍”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⑧陆游:号放翁,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现存古诗最多一个诗人。 第四单元: 55.郁达夫:原文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故都的秋》 56.巴金:原名李芾甘,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灭亡》,中篇小说《寒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代表作《灯》。 第五单元: 57.《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间,把从《史记》《汉书》到《明史》第24部史书定为“正史”,今称二十四史。(注:无《资治通鉴》) 58.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人间喜剧》(小说总称,共91部),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59.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60.其他作家代表作品: 博马舍(法) 《费加罗的婚礼》 拉伯雷(法) 《巨人传》 莫里哀(法) 代表作《伪君子》(又作《达尔丢弗》,主人公达尔丢弗),《吝啬鬼》(又作《悭吝人》,主人公阿巴贡) 补充,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屠格列夫:俄国作家,著名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猎人笔记》 高中语文第四册 61.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前五部小说为《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祝福》收入《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杂文集16部;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课文《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62.契诃夫,俄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剧本《樱桃园》。 63.沈从文,现代作家,代表作《边城》。 64.孙 犁,“白洋淀派”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另见26条) 65.赵树理,当代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等。 66.茅 盾,现代文学旗手之一,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 67.莫泊桑,19世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长篇小说《漂亮朋友》,短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68.高晓声,江苏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等。 69.施耐庵,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说《水浒传》。《智取生辰纲》选入课文。 70.罗贯中,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失街亭》选入课文。 71.冯梦龙,明末小说家,编印过“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 72.凌蒙初,明末小说家,编著过“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73.唐代传奇,有《柳毅传》(李朝威著)《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 74.吴敬梓,清代小说家,著有《儒林外史》。 75.蒲松龄,清代小说家,著有《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 76.李汝珍,清代小说家,著有《镜花缘》 77.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78.曹 禺,原名万家宝,著名剧作家,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79.老 舍,“人民艺术家”,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80.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著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早期创作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81.关汉卿,元代戏剧作家,著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 82.王实甫,元代戏剧作家,著有《西厢记》。该剧同《窦娥冤》代表了元杂剧最高成就。 83.汤显祖,明代戏剧作家,著有《牡丹亭》。 84.孔尚任,清代戏剧作家,著有《桃花扇》。 85.洪 升,清代戏剧作家,著有《长生殿》。 86.传 奇,是明代的主要戏曲样式,并持续到清代,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87.袁宏道,明代散文家,创立了“公安派”,与袁宗道、袁中道均以文学见长,时称“三袁”。 文学体裁 88.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89.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科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 90.元杂剧,是一种把歌唱、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分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角色有末(男角)、外末(老年男子)、旦(女角)、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净(花脸)、丑(小花脸)等。 91.现代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照剧情繁简和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92.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安、传奇、武侠、言情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高中语文第五册 93.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中很多重要的思想,如“仁政”论、“性善”论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孟子》向以长于譬喻和雄辩著称。《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四部儒家经典合称“四书”。(见17条) 94.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列的高峰。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称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越中览古》,杜甫的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如“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客至》《咏怀古迹》《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见53条) 95.元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并称我国“四大”古典小说。 96.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呐喊》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其中《阿Q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振聋发聩;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话题。(见5和61条) 97.现代派或现代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艺流派的总称。 意识流小说 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小说《墙上的斑点》,通过象征暗示,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表现化合物的“内心真实”。 表现主义 奥地利的弗兰茨。卡夫卡 小说《变形记》 反对以写实手法描写客观世界,而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受。 存在主义 萨特是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萨特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苍蝇》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恶心》在很多地方运用意识流技巧。 荒诞派戏剧 作家贝克特的戏剧——《等待多戈》是荒诞派代表作。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形成热潮。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第六单元: 98.韩愈:唐代文学家、诗人,“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99.柳宗元:唐代文学家,诗人,世称“柳河东” 100.根据课本P164 增补: 胡适《尝试集》 郭沫若《女神》 张爱玲《金锁记》 戴望舒《雨巷》 丁玲《沙菲女士日记》 当代: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邓友梅《在悬崖上》 宗璞《红豆》 陆文夫《小巷深处》 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戴厚英《人啊,人》 古华《芙蓉镇》 路遥《人生》 汪曾祺《受戒》 谌容《人到中年》 张贤亮《灵与肉》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阿城《棋王》 高中语文第六册 101.梁思成: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 102.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他身残志坚,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有《时间简史》。 103.王力、吕叔湘、张志公: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 104.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伟大的小说家,用十年时间创作了不朽名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著。《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人情小说的集大成者,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与总结,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艺术上,它既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创新精神。书中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憎恶“仕途经济”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精细处不让凤姐”的探春,“装愚守拙,随分从时”的薛宝钗,“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晴雯,被人贩子卖给薛蟠作妾的灵秀而薄命的女子香菱等。 105.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全文结语。 10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古希腊的普鲁塔克曾被称为“世界传记之王”,其作品《列传》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不过,《史记》比它还早产生几乎达两个世纪。 10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和人物著作。其中人物与先秦时的文学人物相比,明显具有鲜明的个性。此外,它的主观色彩与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作者自述写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思想价值主要表现在四点上:其一是表现了进步的文学观;其二是表现了进步的经济思想;其三是表现了强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其四是表现了豪迈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 108.《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他还为战国四君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立过传。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我只知道十个

文学院《古代文学》课程背诵篇目:注:华文行楷字体者为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入选篇目,先秦部分30篇,秦汉部分13篇,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29篇,隋唐五代部分93篇,宋金部分62篇,元代部分16篇,明代部分14篇,清代部分14篇,近代部分3篇。合计274篇。先秦部分 :一、诗歌:《诗经》:《关睢》、《芣苡》、《氓》、《伐檀》、《硕鼠》、《蒹葭》、《伯兮》、《相鼠》、《野有死麕》、《静女》、《将仲子》、《七月》、《东山》、《生民》《君子于役》、《采薇》二、散文:《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最后一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孟子•鱼我所欲也章》、《荀子•劝学篇》、《庄子•逍遥游》第1、2、3段三、辞赋和古代神话:《离骚》1--5段、《湘夫人》、《山鬼》、《国殇》、《涉江》、《哀郢》宋玉《九辩》第一段秦汉部分:一、辞赋张衡《归田赋》二、诗歌:乐府诗歌:《战城南》、《上邪》、《陌上桑》、《东门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二、散文李斯《谏逐客书》第3段 、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第9段、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一、辞赋王粲《登楼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曹植《洛神赋》第4段、庾信《哀江南赋》(序)二、诗歌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潘岳《悼亡诗》、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时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谢 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庾信《拟咏怀》(楚才称晋用)乐府民歌:《西洲曲》、《木兰诗》三、散文诸葛亮《出师表》、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吴均《与朱元思书》隋唐五代部分一、诗歌薛道衡《人日思归》、王绩《野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在狱咏蝉》、杨炯《从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王维《山居秋暝》、《使至塞上》、《汉江临眺》、《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观猎》、王湾《次北固山下》、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王翰《凉州词》、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闺怨》、《芙蓉楼送辛渐》、李颀《古从军行》、崔颢《黄鹤楼》、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蜀道难》、《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赠汪伦》、《望天门山》杜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石壕吏》、《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孟郊《游子吟》、韩愈《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秋词》、白居易《琵琶行》、《钱塘湖春行》、《观刈麦》、《赋得古原草送别》、李贺《雁门太守行》、《南园》、《李凭箜篌引》杜牧《泊秦淮》、《赤壁》、《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行》、李商隐《安定城楼》、《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夜雨寄北》、《马嵬》等等—来自于网络

骆宾王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背诗文20篇《在狱咏蝉》【原文】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穷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孟浩然

  •   索引序列
  •   自考古代文学史一必背内容
  •   自考本科古代文学史一内容
  •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背知识点
  •   自考中国古代史一必背知识点
  •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背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