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劳动关系学重点内容是什么

自考劳动关系学重点内容是什么

发布时间:

自考劳动关系学重点内容是什么

发布时间:

自考劳动关系学重点内容是什么

劳动关系专业主要学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政策、劳动心理学、社会保障概论、职业安全与卫生等内容。

劳动关系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劳动关系学、中外劳工历史与现状、集体谈判制度、职工民主管理与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政策、劳动心理学、社会保障概论、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社会学概论、劳动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工会法和工会组织、组织行为学、经济法概论、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薪酬管理、比较劳动关系、国际劳工标准与企业社会责任、危机管理等。

劳动关系专业专业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劳动关系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以从事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工作事件、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纪律及奖惩、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等方面形成的关系。 2、此外,与劳动关系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劳动争议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关系。 3、工会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因履行工会的职责和职权,代表和维持职工合法权益而发生的关系等等。 正确处理企业劳动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2、协商为主的解决原则。 3、以法律为准则。 4、劳动争议预防为主。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内部劳资关系: 1、立法。 2、发挥工会及党组织的作用。 3、培训主管人员。 4、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5、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相关阅读: 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劳动法》中所规范的劳动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法律特征: 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 3、劳动关……[更多] 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 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 劳动关系又称为劳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对劳动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是指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劳动法》从法律的角度确立和规范劳动关系,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更多] 证明劳动关系的几种证据 劳动争议案件,首先需要证明的就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存在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是最直接最有利的证据,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虽签定了劳动合同但却都有用人单位处保存,这就给劳动者举证带来了困难。笔者结合法律规定及法律……[更多]

自考劳动关系学重点内容

简述 劳动法 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答:联系 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 社会保险 领域存在交叉。 3 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 劳动关系 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别 1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2法律部门:在中央,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级政府都设有处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行政机关或具体工作部门。 3关系的主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 劳动合同 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4立法目的: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5解决程序:社会保障法引发的 劳动争议 ,由于具有某些私法关系的特点,主要适用民事程序来解决;劳动法争议引发的争议,由于具有较强的公法性,应主要采用行政 诉讼 程序。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工作事件、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纪律及奖惩、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等方面形成的关系。 2、此外,与劳动关系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劳动争议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关系。 3、工会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因履行工会的职责和职权,代表和维持职工合法权益而发生的关系等等。 正确处理企业劳动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2、协商为主的解决原则。 3、以法律为准则。 4、劳动争议预防为主。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内部劳资关系: 1、立法。 2、发挥工会及党组织的作用。 3、培训主管人员。 4、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5、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相关阅读: 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劳动法》中所规范的劳动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法律特征: 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 3、劳动关……[更多] 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 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 劳动关系又称为劳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对劳动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是指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劳动法》从法律的角度确立和规范劳动关系,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更多] 证明劳动关系的几种证据 劳动争议案件,首先需要证明的就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存在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是最直接最有利的证据,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虽签定了劳动合同但却都有用人单位处保存,这就给劳动者举证带来了困难。笔者结合法律规定及法律……[更多]

劳动关系学自考重点考什么内容

劳动关系专业主要学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政策、劳动心理学、社会保障概论、职业安全与卫生等内容。

劳动关系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劳动关系学、中外劳工历史与现状、集体谈判制度、职工民主管理与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政策、劳动心理学、社会保障概论、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社会学概论、劳动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工会法和工会组织、组织行为学、经济法概论、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薪酬管理、比较劳动关系、国际劳工标准与企业社会责任、危机管理等。

劳动关系专业专业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劳动关系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以从事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

1劳关主体利益明晰化。劳关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利益关系,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关的这种性质特点被掩盖 2劳关类型多样化。多样化指劳关不再是公有制的一统天下,除公有制劳关外,非公有制劳关会得到发展 3劳关的形成合同化。基于劳关主体的明晰和利益的多元化,以劳合的形式建立劳关 4劳关运行的市场化。按市场机制和规律规范劳关的运行是市济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5劳关规范的法制化。市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在市济条件下,劳关在构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将全部实现法制化。法律原则,法律方式是规范劳关的主要依据 (案)*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合的情形: 1劳动者患 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2劳动者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案)*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合的情形: 1在试用期内的 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用人单位未按劳合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的 (简)*劳合制度的作用: 1劳合制度是建立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条件 2有利于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和合理流动 4增强企业社会责任 5有利于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6促进劳动法制建设 *劳关: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以实现劳动为实质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劳关中的劳动: 1从主体看,它是以职工(雇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从目的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劳关所指的劳动力:按形态分: 1潜在形态和外在形态 2商品形态或非商品形态 *劳关的特征: 1它以劳动为目的,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方式,在人们运用劳动能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如果劳动力不投入使用,不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进入劳动过程,便不会产生劳关 2它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双重属性 3它的主体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即用人单位。其中,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及前后都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且在劳动过程中还是劳动力的支出者;用人单位以占有生产资料作为其成为劳动力使用者的必要条件 4它以劳动力的使用为核心,形成了二元权利结构。在劳关中,劳动力所有者以依法能够自由支配劳动力,且获得劳动力再生产保障为基本标志 5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6它是平等性与隶属性兼有的社会关系。其平等性表现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在劳动力市场相互选择和平等协商,以劳合的方式确立劳关,并可通过平等协商来延续,变更或终止劳关 7它的确立,变更和终止及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权利义务,都以特定方式实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经济体制下,实现方式有所不同 *劳关主体:指劳关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其中劳动者亦称劳动主体,用人单位亦称用人主体 *建立劳关的条件:指建立劳关的双方主体,即劳动主体(劳动者)和用人主体(用人单位)所应具备的资格 1劳动者的资格。指公民建立劳关,成为劳关主体的必备条件,一般由法律规定。它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两个方面⑴劳动权利能力。指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成为劳动者。劳动者成为劳关主体的必备条件⑵劳动行为能力。指法律认可的劳动者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劳动者参与劳关的实质性条件 2用人单位的资格,又称用人主体资格,指使用劳动力所必须具备的法定前提条件。它决定用人单位能否与劳动者建立劳关和建立什么样的劳关。用人单位的资格由有关法律规定,包括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两个方面。用人权利能力,指用人单位依法能够享有用人权利和承担用人义务的资格。它表明用人单位依法享受哪些用人的权利和承担哪些用人的义务 *劳关的运行:指劳关形成和存续的动态过程。它表现为劳关的发生,延续,变更,中止,终止等一系列环节和在这些环节之间,劳动主体和用人主体相关权利和义务的实现 劳关的延续:指劳关存在的有效期限延长。即既存在劳关在原有效期限届满后仍然存续一定期限。劳关的变更:指劳关主体双方在劳关中确定的内容及客体的变动。即劳关主体双方已有的相互权利义务及其指向的对象,在劳关存续期间所发生的某些变化。劳关的中止:指劳关存续期间,由于某种因素导致劳关主体双方主要权利义务在一定期限内暂时停止行使和履行,待中止期限届满后又恢复以前的正常状态。劳关的终止:指劳关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消灭,它是劳关运行的终结*集体合同的订立:订立集体合同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2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3协商一致原则。所谓协商一致,指集体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协商是处理劳关的重要方式,也是订立集体合同的基础 *调整劳关的原则:在市场条件下,调整劳关的基本原则的内容:1劳关主体权利义务统一的原则2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3保护劳关主体权益的原则。优先保护,指在特定条件下,当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对用人单位权益保护出现矛盾,发生冲突时,调整劳关应对劳动者实施优先保护4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既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 *劳合法律制度的内容:1劳合概念的界定2劳合的订立3劳合的履行4劳合的变更5无效劳合6劳合的解除和终止7违反劳合的法律责任8劳合的管理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指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一种制度。企度有两种模式:1授权式2纲要式。共同点:1都授权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并自行确定内容2都规定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程序和内容上必须合法3都确认劳动规章制度在协调劳关时具有法律效力‖企度的制定程序,一般规定的环节:1职工参与,指在制定劳动规章时要有职工代表参加,听取职工意见2报送审查或备案。劳动规章制度制定后,要报送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查或送其备案3正式公布。劳动规章制度要向全体职工以正式文件方式予以公布,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如何制定企业规章制度) *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从用人单位外部采取措施来协调劳关的法律制度 *劳合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劳合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关,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特征:1劳合的主体是特定的2劳合当事人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3劳人在职责上具有从属关系4劳合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实现,而不仅仅是劳动成果的给付 *劳合的内容:1劳关主体,即订立劳合的双方当事人的情况2劳合客体,即双方当事人在劳合中确定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它是双方当事人订立劳合的直接体现,也是产生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依据3劳合的权利义务,指双方当事人依据劳合享有的劳动权利和应当承担的劳动义务‖根据《劳动法》第19条规定,劳合的法定条款有:1劳合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合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合的责任 *劳合的订立:1劳合订立的原则⑴平等自愿的原则⑵协商一致的原则⑶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①订立劳合的主体必须合法②订的目的必须合法③订的内容必须合法④订的程序必须合法⑤订的行为必须合法2订立劳合的条件3订立劳合的主体⑴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一方必须是依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及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合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⑵劳动者。劳动者一方必须是有劳动能力,年满16周岁的劳动者,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还必须是年满18周岁的劳动者 *劳合的变更:指劳合双方当事人就已订立的劳合条款达成修改,补充或废止协议的法律行为 *劳合变更的条件:劳合变更,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并经双方协商一致。否则,所变更的内容无效1必须有正当理由2必须经劳合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 *劳合的解除:指劳合依法签订后,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当事人双方提前终止劳合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 *劳合的终止:指劳合期满或当事人约定劳合终止条件出现,及劳合一方当事人消失,无法继续履行劳合时结束劳关的行为。情形有:1劳合期满或当事人约定的劳合终止条件出现2劳合主体一方消失或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继续履行劳合3在目前工伤保险和残疾人康复就业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对因工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劳合期满也不能终止劳合,仍由原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医疗待遇 *无效劳合的认定:1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主体不合格⑴无劳动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与用人单位订立的劳合⑵用人单位与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订合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单位与劳动者订合⑷未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与劳动者订合⑸未取得就业许可的外国人与中国企业订立的在国内履行的劳合2内容不合法⑴违反法律,法规或政策的劳合⑵当事人规避法律订立的劳合3严重违反一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⑴因采取欺诈的手段签订的劳合⑵因采取威胁的手段订立的劳合⑶因乘人之危订合 *非全日制劳合的内容由双方协商确定,应包括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五项必备条款《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1、劳动关系的含义。(识记)(关键词)(课后1)答: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识记)(领会)(课后1)答: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识记)答: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特点。(识记)答: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5、对“劳动”的理解。(领会)答: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6、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领会)(课后3)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7、合作的含义。(识记)(关键词)答: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8、合作的根源。(识记)答: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获得满足的三个内容: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9、冲突的含义。(识记)(关键词)答: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10、冲突的根源。(识记)(课后4)答: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11、冲突的表现方式。(识记)答:冲突的表现方式包括明显的冲突和潜在的冲突。明显的冲突有:罢工。不太明显的冲突形式:各种 “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12、冲突的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领会)(课后2)答:冲突的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 冲突的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 13、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领会)答:1 文化因素。 2 非文化因素。包括:“客观”的工作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14、利用冲突与合作的原理来解释现实中劳动关系的有关现象。(应用)答: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冲突与合作。劳资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劳动关系非常复杂,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冲突和合作两个根本方面。任何文化的和客观的因素都只能影响冲突和合作的程度与表现形式,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冲突和合作的存在。冲突和合作的根源始终是劳动者与管理方关系的基础,这些根源对于了解劳动关系有重要的意义。从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比较,可以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有所收获:人力资源策略的局限性、理解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15、环境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领会)答:劳动关系受到来自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五大外部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对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力量对比的改变。技术环境的变化也会改变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技术种类工人的供求状况。政策环境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政策。在诸多环境政策中,就业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集体合同都适用于本企业的所有职工 *订立集体合同的程序:1审议。2签字。集体合同草案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企业工会主席代表双方签字。3报送与公布。集体合同签字后,要将合同文本报送劳动行政部门 *集体合同的效力:指集同发生作用的范围,包括对人的效力,时间效力和对劳合的效力1集同对人的效力2集同的时间效力3集同对劳合的效力 *争议/纠纷,即特定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 *劳动争议:即劳关当事人(雇主和雇员,或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的劳动权利义务纠纷 劳动争议的构成要素:劳议具有特定的主体,内容和客体。1劳议的主体,即劳议的当事人,劳动权利义务的承受者2劳议的内容,权利争议的内容涉及劳动权利与义务,发生在劳动法规定权利义务和劳合约定的条件范围内;利益争议的内容在法定权利义务之外3劳议客体,即劳议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行为,如解除劳合的通知;物质,如工资待遇等。

劳动关系学是全国统一卷,你可以在网上下到往年真题培训管理师安徽卷,题型是单选、多选、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题目比较简单,认真看书,都是大路上的知识点

自考本科劳动关系学什么内容

劳动关系主要研究社会学、管理学、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进行劳动事务的协调处理等。

劳动关系主要研究社会学、管理学、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进行劳动事务的协调处理等。例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管理,劳动报酬、工伤补偿的协商,企业员工关系的协调管理,辞退、社保、赔偿金等引发的劳动争议的仲裁等。

主要课程:《劳动关系管理》、《工会组织与管理》、《国际劳工标准》、《劳动合同制度与管理》、《劳动争议处理》、《集体合同与集体谈判》、《就业理论与实务》、《员工参与管理》、《劳工政策》、《员工关系管理》。

就业方向

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协调; 劳动司法机构:劳动执法监察、劳动争议仲裁。

考研方向

法律(非法学)、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劳动关系专业主要学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政策、劳动心理学、社会保障概论、职业安全与卫生等内容。

劳动关系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劳动关系学、中外劳工历史与现状、集体谈判制度、职工民主管理与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政策、劳动心理学、社会保障概论、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社会学概论、劳动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工会法和工会组织、组织行为学、经济法概论、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薪酬管理、比较劳动关系、国际劳工标准与企业社会责任、危机管理等。

劳动关系专业专业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劳动关系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以从事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重点

劳动法名词解释1. 劳动法:劳动法一词在我国可以做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理解的劳动法时只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过细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期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理解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中,除了包括上述的狭义劳动法中的法律规范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 2. 劳动:是指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所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于人类具有特殊的作用.首先,劳动对于人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劳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最基本条件;第三.劳动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 3. 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旨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4. 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5. 劳动法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6.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又称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劳动法适用于什么地方.什么任何什么时间.它包括空间适用范围.对人的适用范围和时间适用范围. 7. 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适用的地域范围.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8. 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对那些人发生效力.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法适用于基于订立劳动合同而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9. 劳动法的时间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生效和时效的时间.给居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法生效的时间为1995年1月1日. 10.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基本准则,他贯穿和体现在劳动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 11. 劳工法规:是指14世纪中叶到17世界末叶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花的封建贵族为了加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公开使用国家暴力,颁布的一系列血腥恐怖的关于劳工方面的法律.这些法规把背包多了土地的农民去感到资本家的工厂中做工.通过鞭打.烙印.酷刑等手段强迫他们服从雇用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接受延长工作时间,限制最高工资等苛刻的劳动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工法规”字时就是为了剥削工人,并且在进行中总是直接和工人居于敌对地位的关于工资雇用劳动的立法.” 12. 工厂立法:是指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颁布的一系列有关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180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最初的”工厂立法”只适用于某类工厂某些工人工作时间的限制,其后发展为不仅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女工与童工.安全与卫生.社会保险.职业培训等劳动关系的一切方面.并且还包括工会.集体合同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使用的主体范围也比较广泛,并最终形成独立的法律部门—劳动法. 13.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时1802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异步有关限制工作日长度的法律.该法律适用于纺织工厂18岁以下的学徒,其内容为学徒的工作时间每日限制在12小时并禁止学徒从事夜班劳动.该法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限制资本家剥削.专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因此这以法律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立法”的开端. 14. 国际劳工组织:是在巴黎和会上由与会各国一致同意建立的由各国政府.雇主.工人代表参加的国际组织,该组织与1919年6月正式宣布成立,1919年10月在华盛顿召开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国际劳工组织曾作为国际联盟的一个独立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1946年成为与联合国建立联系的第一个专门机构,是联合国专门负责劳动事务,社会事务的机构.该组织的宗旨在于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劳资双方合作扩大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工人生活与健康.其组织机构主要有国际劳工大会,理事会和国际劳工局,此外还设有许多产业性,专门性,地区性的委员会.中国是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15. 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是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立法原则以及<<费城宣言>>而制定的.公约一经会员国批准,就对批准国具有约束力,建议书对成员国没有约束力,职工各国在制定本国有关劳动法律时参考.公约和建议书提出的劳动立法标准,对成员国制定或修改本国劳动立法产生明显推动作用,成为劳动立法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对推动各国劳动立法趋向协调起着积极作用. 16. 法律关系:是指当事人依据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社会关系都是法律关系,只有社会为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而形成权利义务关系,才成为法律关系. 17.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18. 劳动法律关系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要素,就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19.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也即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其具有特定性,劳动法律关系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20.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和能力,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依照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公民自16周岁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也就是说,公民自16周岁起即具有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21.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依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公民自16周岁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也就是说,公民自16周最起即具有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22.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他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联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媒介,也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 23. 劳动权利即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是指劳动法律规范确认的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获得利益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享有权利的主体有权依法做出一定行为和不做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和不做出一定行为. 24. 劳动义务即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义务,是指负有的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为满足权利主体的要求,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义务主体依法做出一定行为和不做出一定行为,以保证权利主体的权利和利益得以实现. 25.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共同指向同一对象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因此客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在我国,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 26.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劳动法律师是主要包括行为和事件两种. 27. 行为是劳动法律事实的一种,是指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他是行为人依照劳动法律规范,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一定行为和不做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和不做出一定行为,从而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行为可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28. 劳动法律行为是指劳动者.用人单位做出的具有法律后果的行为,可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29. 劳动行政管理行为是指国家劳动行政管理机关行使劳动行政管理职权的行为,主要包括劳动力管理.工资管理.劳动安全卫生管理.职业培训管理.社会保险管理.劳动监督检查等行为. 30. 劳动仲裁行为是指劳动仲裁机构依法仲裁劳动案件的行为,包括劳动争议的调解行为和劳动争议仲裁行为. 31. 劳动司法行为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劳动案件的行为,包括一审人民法院,二审人民法院的劳动争议调解行为和劳动争议判决行为. 32. 事件是劳动法律事实的一种,是指不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他虽然不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或消灭.事件包括自然现象,如自然灾害,也包括劳动能力暂时或永久丧失.如患病,伤残,死亡等. 33. 劳动法律关系产生是指劳动者痛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34. 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是指劳动者痛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关系法律规范变更起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35. 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起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 36.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37. 劳动就业方针是指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劳动就业工作的总原则.他是党和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劳动力供求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为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和实现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所确定的指导劳动就业工作的总原则. 38. 劳动就业原则是指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就业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促进就业原则.平等就业原则,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原则,劳动者竞争就业原则,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就业原则等. 39. 国家促进就业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就业条件和扩大就业机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指标. 40. 平等就业是劳动法确定的劳动就业原则之一,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包括两种含义:以是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二是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41. 相互选择是劳动法确定的劳动就业原则之一,指在劳动就业中,劳动者有权自由选择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也有权自由选择劳动者. 42. 竞争就业是劳动法确定的劳动就业原则之一,指劳动者通过用人单位考试或考核竞争取胜而获得就业岗位. 43.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指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44. 职业介绍机构及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他有常年固定的服务场所.专制从事就业服务的工作人员和相应的工作设施.他在劳动行政部门领导下,运用市场机制调解劳动力供求,未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沟通联系和提供服务,促进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相互选择,未充分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服务. 45. 境内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境内就业服务工作的职业介绍机构,分为劳动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和非劳动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两类. 46. 境外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境外就业服务工作的职业介绍机构. 47. 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认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劳动者加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成员,承担一定的工种,岗位或职务工作,并且遵守该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则按照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且给据劳动法规和双方协议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享受本单位成员的各种权利和福利待遇. 48.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依法就双方的权利义务协商一致,设立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49. 平等自愿是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平等是指当事人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当事人以平等的身份订立劳动合同.自愿,是指订立劳动合同完全处于当事人的意志,任何以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也不允许第三者非法干预. 50. 协商一致是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指当事人双方在充分表达自己意思的基础上,经过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签订劳动合同. 51. 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是指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先后有序的行为规范.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52. 要约时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之一.是当事人一方向特定的或不特定的他方提出订立劳动合同的意思表示.提出要约得一方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人为受要约人. 53. 承诺是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之一.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包括应招标是和应招行为.前者是指受要约人在要约规定的期限内表示愿意接受要约的内容.后者是指受要约人按照要约人的要求提交有关证明文件,填写应招表格,接受考试,考核和体格检查等行为. 54. 录用合同是录用单位预备录用劳动者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 55. 聘用合同亦称聘任合同.他是聘用单位预备聘用劳动者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一般是用于有技术专长的特定劳动者. 56. 借调合同亦称借用合同.他是借调单位,被借调单位与借调职工之间,为借调职工从事某种工作,明确像互相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7. 定期劳动合同亦称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规定合同有效的起止日期的劳动合同. 58. 无定期劳动合同亦称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不规定合同终止日期的劳动合同. 59. 劳动合同的内容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达成的劳动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具体表现为合同条款. 60. 法定内容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劳动合同当事人必须遵照执行的具体内容. 61. 商定内容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协商规定的具体内容,又分为必要内容和补充内容.前者是指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内容,缺少他劳动合同就不能成立.后者并非劳动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缺少他劳动合同依然成立. 62. 劳动合同的形势是指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分为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 63. 劳动合同成立是指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设立劳动合同关系. 64. 劳动合同生效是指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起始时间. 65. 无效劳动合同是指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订立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66. 劳动合同鉴证是指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审查,证明劳动合同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一项行政监督,服务措施. 67. 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当事人双方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条件,履行自己应承担义务的行为.劳动合同的履行,必须由当事人双方共同完成,只有当事人双方各自履行自己所映衬干的义务,才能保证劳动合同履行. 68. 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当事人双方对依法成立,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条款所做的修改或增减.劳动合同的变更是因发生一定的福利事实而对依法成立的劳动合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变更,气质先与劳动合同条款内容的变更,不包括当事人的变更. 69.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他是发生一定的法律事实,导致有效的劳动合同在期限届满之前终止. 70. 法定解除即法定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因发生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况,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 71. 协商解除即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因某种原因,协商同意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 72. 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是指因解除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一次性的经济补偿金. 73.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劳动合同订立后,双方当事人不得随意终止劳动合同,只有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况出现,当事人才能终止劳动合同. 74. 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是指当事人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劳动合同的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所应承担的相应的经济的,行政的或刑事的责任.追究当事人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必须同时具备有因果关系的两项必要条件:一是当事人有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而是当事人本身有过错,包括主管的故意或行为的过失,只有当当事人由于自己的过错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劳动合同时,才需承担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75. 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他是签订集体合同的前提条件. 76. 集体合同亦称团体协约,劳动协约,集体协约,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77. 集体合同订立是指工会或职工代表与企业或事业组织之间,为规定职工集体劳动条件,依法就集体合同条款经过协商一致,设立集体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 78. 集体合同内容是指集体合同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 79. 标助兴条款是集体合同的核心内容.即规定劳动标准的条款.他制约着劳动合同的劳动标准,职工个人与企业,事业组织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劳动标准,职工个人与企业,事业组织订立的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注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乖叮叮 超级版主 UID 162 精华0 积分520 帖子453 威望520 金钱1715 阅读权限 150 注册2007-1-9 来自 青岛 状态 离线 #2发表于 2007-1-9 20: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接上 80. 目标性条款是集体合同的内容.即规定在合同规定内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主要措施的条款. 81. 程序性条款是具体合同的内容.即规定具体合同自身运行的程序规则的条款,包括具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续订以及违反集体合同责任的承担和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等. 82. 集体合同的履行是指集体合同主体双方按照集体合同规定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 83. 集体合同的变更是对依法成立,尚未履行完毕的集体合同条款所作的修改或增删. 84. 集体合同的解除是指提前终止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经集体合同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集体合同. 85. 集体合同的终止是指因某种法律事实的发生而导致集体合同法律关系消灭. 86. 工资是指基于劳动关系,用人单位给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的货币报酬.工资的概念也可以安劳动部有关部门有关解释: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87. 工资法律调整的原则是指关窗整个工资立法过程的指导思想和准则,也是贯彻执行工资法律制度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包括按劳分配原则,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的原则与用人单位自主分配和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原则. 88. 按劳分配原则是我国工资法律调整的基本原则.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老少得. 89. 工资总量是指用人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工资总额.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各类补贴,加班工资,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等. 90. 工资总量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对全国工资总量从宏观上进行调解和控制,以确保工资总额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一个科学,合理,协调的比例关系. 91. 最低工资是指用人单位对单位时间劳动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的工资,最低工资具有以下三个要件: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提供了正常的劳动;二是最低工资标准是由政府直接确定的,而不是劳动关系双方自愿协商的;三是只要劳动者提供了单位时间的正常劳动,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政府规定标准.最低工资也可以安劳动部有关解释: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油气所在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奖金,津贴,补贴,但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特殊劳动条件下的津贴和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92.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它使最低工资标准化. 93. 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和支付工资的形式.我国相形工资形式祝有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和奖金,津贴两种附助形式. 94. 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工资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支付工作的一种形式. 95. 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算的工作.其特点是不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报酬,而用一定时间内的劳动成果来计算. 96. 奖金是有效超额劳动报酬,是职工工资的补充形式,是对在工作和生产建设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职工的一种奖励. 97. 津贴是指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即生活费额为支出的工资补充形式. 98.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是指依法或按协议在非正常工作情况下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如职工在工作时间内履行国家和社会义务,法定假日,停工期间和生产废品,受处分时等非常情况下,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它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权利和基本生活的保障. 99. 探亲假工资是指依法支付给职工探望配偶,父母亲人期间的工资. 100. 广义上的工资保障是指实现”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的宪法原则的全部制度,如提高工资,稳定物价,扩大劳动就业,举办各种福利事业,修建住宅等确保工资水平稳定和提高的所有制度.狭义的工资保障,即<<劳动法>>调整的工资支付方法,禁止任意扣发工资和工资监督等制度. 101. 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绩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 102. 工资分配方式是指单位内部的工资制度,包括工资构成,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工资增长机制等. 103. 最低生活费用是指劳动者本人及其赡养人口为维持最低生活需要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吃,穿,住,行等方面.. 104. 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规定,在一昼夜之内或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105. 休息休假是指劳动者在任职期间,根据国家规定,不从事劳动和工作而自行支配的休息时间和法定节假日。 106. 工作日也称劳动日,是指法定的一日为计算单位的工作时间。 107. 标准工作日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法律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我国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 108. 缩短工作日是指少于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 109. 不定是工作日是指每日无固定的工作时间。 110. 公休假日是指职工工作满一个工作周以后的休息时间,一般情况下安排在每个星期日。 111. 法定节日是指由国家统一规定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 112. 探亲假是指职工工作地点与父母或配偶居住地不属同一城市而分居两地时,每年所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期。 113. 年秋家是指职工每年享有保留职务和工资的一定期限连续休息的假期。 114. 加班是指单位行政经过法定批准手续,要求职工在法定节日或工假日从事工作的时间。 115. 加点是指单位行政经过法定批准手续,要求职工在正常的工作日之外延长工作时间。 116. 劳动安全卫生又称劳动保护,他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的法律保障。 117. 安全技术规程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受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118. 伤亡事故是指劳动者在执行职务时所遭到的意外伤害。 119. 劳动卫生规程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职工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健康,防止,消除职业病和各种职业危害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120. 职业病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由于有害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长期影响所造成的人体器官的疾病。 121.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求采纳

自考劳动法的重点章节是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第五章特别规定。 自考命题 1.自考大多是参照普通全日制高校的水平层次来命题。 自考为的就是考验考生是否达到同等知识水平,命题和考试大纲比较接近,考验的是学生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和全日制的合格分数线相同,严格按照全日制考试来要求考生。 2.自考的命题范围 自考命题一般不会超过考试大纲和教材,为的就是让每道题考生都有能力答出来,查看考生是否复习到位。 3.自考试题类别 自考试题分为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两种类型。 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等。主要的考验考生知识的掌握,答案固定,都是教材中的知识点。 有简答题、论述题等。主要考验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叙述能力。这类题型大都要求考生将知识点与问题相融合,更加灵活的去答题。 因此,自考试卷命题并不全是全国统一命题!全国统一命题只能算是自考试卷命题形式的一种,自考是由不同种类的命题方式相结合,各省的试卷有它自己的特色。 有的考生会担心了,会不会不同地区自考难度也不一样呢? 不要担心,自考命题会围绕考试大纲来进行,考试难度不会超过考试大纲和教材,一般简单的基础题占70%左右。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   索引序列
  •   自考劳动关系学重点内容是什么
  •   自考劳动关系学重点内容
  •   劳动关系学自考重点考什么内容
  •   自考本科劳动关系学什么内容
  •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重点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