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串讲笔记名词解释汇总

自考串讲笔记名词解释汇总

发布时间:

自考串讲笔记名词解释汇总

发布时间:

自考串讲笔记名词解释汇总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命令:简称令,是领导机关颁发的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指挥性公文。 公布令:也可称为发布令或颁布令,它适用于国家公布法律,国家行政机关发布根据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 嘉奖令:是领导机关为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或集体而发布的命令。 议案:是有议案提出权的机构或人民代表,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建议性公文。 决定: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和安排的指导性公文。 个案型决定:对某些性质重要、影响较大的个人或事件作出的决定,目的是引起注意或警惕,扩大正面影响,缩小消极影响。 决议:是经领导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通过的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部署的指导性公文。 指示: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公文。 意见: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发表的对工作有指导性质的文件。 公告:是机关、团体向公众宣布重要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通告:是机关、团体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涉及法定事项的公告、通告:在宪法、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范围内,有关机构可以发布公告、通告,规定一些事项,有关人员必须遵守。 知照性公告、通告:这类公告、通告发布的目的,只是让群众或者有关人员知道,并不需要大家去遵守或者执行。 公报:是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的告知性文件。 会议公报:一般用以公布党的重要会议召开的情况及会议所作的决定。 统计公报:用来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情况的统计数字。 外交公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等在会谈或交往后发表的文件,主要公布会谈各方的观点及取得的共识。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发布性通知:用于发布行政规章制度及党内规章制度。 批转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如请示、报告等)给所属有关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 转发性通知:用于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给所属有关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 指示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指示下级机关如何开展工作。 任免性通知:用于任免和聘用干部。 事务性通知:用于处理日常工作中带事务性的事情。 通报:是在一定范围内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表彰先进型通报:用于表彰个体或群体的先进人物,公布他们的事迹,宣布给他们的奖励,分析他们的先进思想,指出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批评错误型通报:用于批评犯错误的个人或群体,公布他们的错误事实,宣布给他们什么处分,分析错误的性质,指明应吸取的教训。 传达事项型通报:用于将领导掌握的精神或情况传达给下属,以便下属在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自考串讲笔记名词解释

1.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项内容是战略环境分析,即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第三项内容是战略选择,选择企业合适的发展途径。最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2.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3.标杆管理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4.风险型决策: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风险性决策。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不能预先确知环境条件,各种决策方案未来的若干种状态是随机的。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管理主体有效整合组织资源,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过程。6.激励 通常和动机连在一起。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的精神状态。它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 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 在管理实践中,“激励“指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即为了特定目的而影响或满足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的行为的过程。7.目标管理: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7.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8.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9.反馈控制:亦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由于是时候控制,所以无法改变已经存在的事实。但可为未来活动提供借鉴。10.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它是保障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活动朝组织目标的方向前进,而且,控制系统越完善,组织目标就越易实现。11.程序化决策就是可以根据既定的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把决策目标和约束条件统一起来,进行优化的一种决策 管理学意义上的控制是指对组织内部的各项活动及其效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估,并从中发现偏差,进行校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和计划顺序实现的过程。12.组织设计:组织目标已经确定,决策与计划一旦制定,为了保证目标与计划的有效实现,管理者就必须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整合这个架构中不同员工在不同时空的工作并使之转换成对组织有用的贡献。组织设计涉及两方面的工作内容:在职务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的管理部门设计和纵向的管理层级设计。13、程序化决策: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至每当它出现时,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处理。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第二章 学校 一、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多,所占分值较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重点掌握。从题型来讲以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为主。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 学校概说 「识记」 (一)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领会」 (一)学校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第二节 学校文化 「识记」 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领会」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三节 学校管理 「识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 2、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3、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 4、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 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领会」 (一)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1、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2、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3、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 4、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 5、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二)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3、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4、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中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一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中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中小学规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中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 「例题·单选题」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 A.教师的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 B.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 C.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 D.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 「答案」D 「解析」此题目考查了中小学管理中学籍管理的内容。 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 「领会」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中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 (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2)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3)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自考串讲笔记名词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我想找串讲笔记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我就是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生。我告诉你成功的秘诀:买一本现代文学史的练习册,把这本练习册从头到尾背会就行了。因为光看课本条理性需要自己去总结,练习册本身就是重点的提炼。相信我,我就是这样修完整个本科课程的。祝你成功!

Unit7(第20讲—第22讲) 本课主要构词法 affixation (词缀法) 1. 名词后缀 -iondefinition 2. 名词后缀 -agemarriage 3. 名词后缀 -itysecurity 4. 形容词后缀 -alagricultural,industrial,traditional,social 5. 动词后缀 -izeindustrialize 本课简介 在Families这篇课文中,作者首先告诉我们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家庭”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家庭意味着某种归属这一点是所有人的共识。作者还对核心家庭和大家庭的演变进行了分析,从中我们更可以看出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作用的变化。 本课语言点 1. …a group of people related by blood or marriage, … 句子中的by常可与某些名词连用,在名词前面不加定冠词the,意思相当于“with regard to”,“according to”。请看下面的例句: 1) He is an Englishman by birth. (他祖籍英国。) 2) He is a teacher by profession. (他以医生为职业。) 3) By birth and by education Thomas Jefferson belonged to the highest social class, but he never looked down upon the working-class people. (按其出生和所受的教育,托马斯·杰弗逊都属于社会的了阶层,但他从来不轻视劳动人民。) relate是一个动词,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使联系”。请看例句: 1)It is not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relate the result to the cause. (人们要把结果和原因联系起来并不困难。) 2)It might be more helpful to you if you can relate theory to practice.(如果你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对你的帮助也许会更大。) relate还可解释为叙述;有关,涉及;相处得好 1) He related us a story vividly. (他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2) His talk rela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他的讲话涉及国际形势。) 3) He relates very well to his classmates. (他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 related可以做形容词用,意思是“有联系的,相关的。” 1) These four peopl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这四个人联系紧密。) 2) He is very much interesting in painting and the related arts. (他对绘画及其有关的艺术很感兴趣。) 2. …all those people descended from a common ancestor, …所有来自同一祖先的人们。 “descended from a common ancestor”是一个省略了that的定语从句,修饰people.descended from的意思是“传下,遗传”,如: 1) His family were descended from an Indian tribe. (他的家庭是印第安部落的后裔。) 2) Darwin concluded that men were descended from apes. (达尔文断定人由猿进化而来。) descend to 的意思是“屈尊,降低;转而说到” 1) The firm had descended to using nude pictures for advertising. (那家公司堕落到用*照做广告。) 2)Mr. Lee then descended to the details we had to be careful about.(李先生转而谈到了我们必须注意的细节问题。) common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共有的,共同的;普通的”,请看例句: 1)No doubt, this is a grammatical mistake common to beginners in English. (毫无疑问,这是英语初学者常犯的语法错误。) 2)How could you have no idea about this common knowledge? (对这个普通常识你怎么会一无所知。) 3)They have no common interests. (他们没有共同的爱好。) 3. Some people thank of a family as a mother, a father, and their children, … think of …as …是一个很常用的词组,意思是“把…看作…”,如: 1) He often thinks of himself as a genius. (他常把自己看作为天才。) 2) The Yellow River is thought of as the cradle of the Chinese nation. (黄河被看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与think of…as…意思相近的词组在英语中还有很多。如: regard…aslook upon…as… see…as…view…as… consider…as… 4. For others, having a family simply means having children. 本句中,having a family做主语,mean为谓语动词,having children 做宾语。mean在句中的意思是“意味着”。当mean作“意味着”解释时,在它的后面应该跟名词或者动名词,如: 1)Accepting the job would mean moving to another city. (接受这份工作将意味着我得搬到另一个城市去。) 2)A raise in the worker's salary will mean a cut in the profit. (增加工人的工资意味着利润的降低。) 当mean作“意欲,打算”解释时,在它的后面通常跟不定式,如: 1)I didn't mean to offend you. (我无意冒犯你。) 2)I meant to give you the book yesterday, but I forgot it. (我原打算昨天把书给你的,但我忘了。) 5. Some families have long histories, while others know very little about their ancestors. 请注意while的用法,在本句中while是一个表示转折意味的连词,意思是“然而”。如:Fred gambled all his money away while Jane saved every penny for her son's schooling. (弗雷德赌输了他所有的钱,而珍妮却为儿子的教育攒下每一分钱。) while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while的词义。 1)They decided to find a less expensive place to stay while in Paris.(在巴黎期间,他们打算找个更便宜的地方住。) 2)He looked at his watch several times while talking to her. (在跟她交谈时,他看了几次表。) 3)One group of children are quiet, while the second group was very active. (一组孩子很安静,而第二组孩子非常活跃。) 4)While I have sympathy for these people, I think they are guilty. (尽管我同情这些人,但我觉得他们有罪。) 5)We will succeed while we don't lose hope. (只要我们不失去希望,我们就会成功。) 6. No matter if it is young or old, large or small traditional or modern, every family has a sense of what a family is. no matter if 连接让步状语从句,更常见的是用no matter whether.除了no matter whether以外,no matter w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还有:no matter what, no matter who, no matter whose, no matter which, no matter when, no matter where, no matter how等等。而用wh-ever引导让步从句也是十分常见的。请看下面的例句: 1) No matter what happens, please let me know. (无论发生什么事,请让我知道。) 2) No matter who telephones, tell him I'm out. (无论谁来电话,告诉他我出去了。) 3) No matter how hard I tried, I couldn't succeed. (无论我多努力,我总不能成功。) 4) No matter whether you believe it or not, it's truth. (无论你信不信,那总是事实。) 5) No matter where you go, I will follow you. (无论你去哪里,我都跟着你。) 6) No matter which book you like you can have it. (无论你喜欢哪本书,你都可以拿去。) 7) No matter whose money it is, we can't spend it so carelessly. (无论是谁的钱,我们都不能这样随意地花) 上述某些句子可以用wh-ever表述如下: 1) Whatever happens, please let me know. 2) Whoever telephones, tell him I'm out. 3) However hard I tried, I couldn't succeed. 4) Wherever you go, I will follow you. 5) Whichever book you like, you can have it. 7. It is that feeling of belonging, of love and security that comes from living together, helping and sharing. 本句中的it代指课文前一句中的a sense of what a family is. feeling of belonging 意思为“归属感”。 security 是一个名词,意思是“安全”。 that comes from living together, helping and sharing 是定语从句,修饰that feeling of belonging, of love and security. 8.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from an agricultural to an industrial society, many nuclear families moved away from the family home in order to find work. 本句中的however是一个表示转折意味的副词,有承接上文的作用,可以使这个句子和前面的句子连接得更紧密,有些接近连词。请看例句: 1) This, however, is not your fault. (但这不是你的错。) 2) I'd like to go with you, however, my hands are full. (我很想和你一起去,可是我忙不过来。) 句中的with是一个介词,意思是“随着”,请看例句: 1)With the change of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the superstructure has to be transformed too.(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也必须改造。) 2)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ociety is changing rapidly.(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在迅速地改变。) with是一个十分常用的介词,请看下面的句子,注意with的用法和词意: 1)Who will go with you? (谁和你一起去?) 2)The teacher is very strict with us. (老师对我们很严格。) 3)At the news we all jumped with joy. (听了这个消息,我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With表示原因。) 4)He wanted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他想一举两得。With意为“用,以”,译法可灵活。) 5)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中国是一个有众多人口的国家。With表示“有,带有”) 6)He finished this work with great difficulty. (他好不容易才完成了这项工作。With引起短语作方式状语。) 7)He was sitting in a chair with his hands folded. (他双手交叉在胸前坐在椅子上。With引导独立结构:with+名词+过去分词,做方式状语。) 8)What's wrong with you? (你怎么了?with意为“就…来说”) 9)With you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you are sure to find a good job. (以(凭)你的知识和经验,你肯定会找到一份好工作。) 10)With all his shortcomings, he was a nice person. (尽管他有缺点,他还是个不错的人。) 句子中的in order to find work做目的状语,除了用in order to 以外,还可以用so as to,也可以把in order,so as省去,只用不定式。请看例句: 1)He decided to study harder (so as ) to catch up with the others. (他决定加紧学习好赶上别人。) 2)He ran out in a hurry (in order) to catch the last bus. (为了赶上末班车,他匆匆向外跑去。) 9. Therefore we can say that the nuclear family become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xtended family as the society industrializes. 句子中的therefore是一个副词,通常用来表示后面将要表述的内容是前面已经表述的内容的结果,也可以用来引导一个结论。类似的表达还有:so,consequently,as a result 等等。请看例句: 1)It rained, therefore the football match was put off. (天下雨,所以足球比赛延期了。) 2)He is too careless, as a result he failed the exam. (他太粗心,所以考试没及格。) 3)He was ill for about a month, consequently he lagged behind his classmates.(他病了一个月,因此落在了同学后面。) as the society industrializes随着社会的工业化。as是一个连词,表示“当…时”。请看例句: 1)As time goes on, you'll like this place better.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更喜欢这个地方。) 2)As he talked on he got more and more excited. (他谈着的时候,越来越兴奋。) 本课中还有: 1)The nuclear family is becoming smaller as parents want fewer children. 2)As social scientists study these two new family forms, they will be able to tell us more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nuclear family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10. social scientists now talk of two new family forms… 本句中的talk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在表达“谈论某人(某事)”时,talk后面应该用介词of或者about.请看例句: 1)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你们在谈什么?) 2)They are talking of visiting Mr. Zhang. (他们正谈论去看张先生的事。) 3) What do you mean when you talk about culture? (你谈论文化时指的是什么?) Text B The Changing American Family 短语表达 1. all over We hav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I have been looking all over for him. 2. provide for Father had to work very hard to provide food and clothes for the family. They are trying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the newcomers. 3. be expected to Parent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for their children. You are expected to be here before eight. 4. take care of The nurse took care of the old lady when her daughter was away. The cat and the dog were taken good care of. 5. on the other hand I don't think this proposal is workable. On one hand we don't have so much money, on the other hand time is too limited. 6. be considered to be H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candidate for the job. Father is considered to be a humorous and responsible person. 7. in addition (to) In addition, there are some magazines on the table. In addition to bread, we had some milk and eggs for breakfast. 8. make decision You have to make an immediate decision about the project. It is difficult for me to make a decision right now. 9. help with He hoped that his brother would help him with his math. At weekends I often help my mother with the housework. 10. in contrast In contrast with the low grade I got, Paul got a full mark on the biology test. Their club, in contrast, reached a membership of 2000 last year. 11. give up You will amount to nothing if you always give up easily. The doctor persuaded my father to give up smoking. 12. get ready for He go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in order to get ready for the exam. I haven't got ready for the interview yet. 13. be busy doing Mother is busy cooking in the kitchen. The teacher is busy distributing the test papers. 14. in conclusion She will say a few words about the arrangement in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the old people are happy in most of the Asian countries. 15. instead of Instead of getting the bike repaired he bought a new one. Who is going to the meeting instead of you?

自考00465名词解释汇总

自考教育学专业,先考什么科目好?你可以做一个考试计划,不管是先专业课还是两者搭配,就每次考几科这样可以考完就行。不是的,现在国考地区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不再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笔试科目变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因此你想要通过自考拿到,可以下载考纲买好教材,经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通过即可领取。自考作为国家大考,考试比较严格。总体来讲,对于自考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讲,自考确实存在一定难度。毕竟自考考试科目较多,而且专业性较强。在这方面对上班族和自身知识基础较差的自考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自考教育学本科到底有哪些科目需要考自考教育一般都是专升本,教育专升本考试科目包括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小学教育管理/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教育学(二),英语(二)/00467课程与教学论/02111教育心理学。其中英语(二)科目可以用三科校考代替,免考;同一时间有多科考试安排的,选择其中一科报考。一、报名条件:专科、高中、中职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及在籍学生,均可报名,免试入学。二、学制、学习形式:学制两年,学习形式为业余。扩展资料考试时间全国自学考试时间一般如下:自考每年开设4次(各省市开考的次数由省级考办决定),考试时间分别为1月、4月、7月和10月,自2022年起大部分地区已将考试次数调整为4月和10月两次,详细情况请咨询所在地自考办。报考之初,首先要查看当年自己所在省市都在什么时间考哪些课程,来确定自己要报考的科目。考试计划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开考专业,一般应在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中选择确定。专业考试计划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学历层次与规格、考试课程与学分、实践性环节学习考核要求、主要课程说明、指定或推荐教材及参考书、其他必要的说明等。专业考试计划实行课程学分制。

10月18日上午9:00--11:30(00405)教育原理(00464)中外教育简史(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036)教育预测与规划下午14:30----17:00(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10月19日上午9:00--11:30(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72)比较教育(03329)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午14:30----17:0000431)教学设计(00467)课程与教学论(03330)小学数学教学研究(10039)教育行政学

自考小学教育一般都是专升本,小学教育专升本考试科目包括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小学教育管理/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教育学(二),英语(二)/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2111 教育心理学。其中英语(二)科目可以用三科校考代替,免考;同一时间有多科考试安排的,选择其中一科报考。

你好,过程性考试就是把自学考试考生参加自学考试学习的过程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部分课程实行过程考核(包括考生网上学习、完成作业、参加实验或实习、参加平时考试等)和统一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学业综合评价办法。完全是个人自愿的,当然可以不参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统考成绩占70%,也就是说,比如平时成绩100分,就相当与总成绩有30分了,那么统考只要考30分就及格了。过程性考核课程,不分专业,只有课程,只要你的专业里面有那个课程,就可以参加。一般都是公共基础课程,才有过程性考核。13年4月考试,过程性考核的课程如下:(1)、高等数学(工专)(课程代码00022,7学分)(2)、高等数学(工本)(课程代码00023,10学分)(3)、基础会计学(课程代码00041,5学分)(4)、市场营销学(课程代码00058,5学分)(5)、现代管理学(课程代码00107,6学分)(6)、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代码00150,6学分)。(7)、审计学(课程代码00160,4学分)(8)、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6学分)(9)、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代码00465,4学分)(1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代码00530,6学分)(1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6学分)(12)、英语阅读(一)(课程代码00595,6学分)(13)、操作系统(课程代码02326,5学分)(14)、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代码02358,6学分)(15)、信号与系统(课程代码02354,5学分)(16)、计算机原理(课程代码02384,4学分)(17)、管理经济学(课程代码02628,5学分)(1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代码03707,4学分)(1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3708,2学分)。(20)、宪法学(课程代码05679,4学分) 没有学制限制,这也是自考的形式,全部修完就可以毕业。

自考串讲笔记

第十七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一节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概述 一、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危害 固体废物的概念 固体废物是指被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简称废物,通常也称作废弃物。 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废物往往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常常被科学家和再利用者们看作是“放错地点的原料”。 按照固体废物的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无机废物。 按照他们的形状可以分为固态废物(颗粒状、粉状、块状废物等)和半固态废物(如泥状废物、污泥等)。 按照它们的危害程度可分为危险废物和一般废物。 从管理的角度还可以将它们按来源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物的概念采用了概括性和列举性的解释。 所谓“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作为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所要控制和防治产生污染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上述分类中的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有关的危险废物。 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固体废物污染,是指因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不当而使其进入环境,从而导致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固体废物污染主要是指固体废物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后才直接或间接对人类以及环境要素所产生的危害。 在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方面, 首先,大量的固体废物会因堆放而占用土地以及造成土壤污染。 其次,固体固体废物还会污染水体和大气。 再次,固体废物如果堆置不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发生尾矿或粉煤灰库坝冲决泛滥。 此外,固体废物中的危险废物污染危害是的,易燃易爆、腐蚀性、剧毒性废物最容易造成即时性的严重灾害,而具有毒性或者潜在毒性的废物也会造成持续性的危害。 我国目前对固体废物的处置还处于低水平阶段。 全国目前已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近年来,因塑料包装物用量迅速增加,由此而导致的所谓“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立法 在对固体废物污染进行控制的技术和政策方面对固体废物采取减少产生、回收以及再利用,对于目前不可能进行再利用的固体废物则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主要方法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综合利用、对固体废物实行最终处置。 我国最早对固体废物进行管理的方式,是开展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1956年12月在国务院批转的《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中首次对矿产资源资源实行综合勘探、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方针和措施作出了规定。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全面地开展了有关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管理工作。 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起草制定固体废物管理方面的法律。199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二节 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主要法律规定 一、关于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规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原则。 对固体废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对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则,简称“三化”原则。 减量化是指在对资源能源的利用过程中,要限度地利用资源或能源,以尽可能地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资源化是指对已经成为固体废物的各种物质采取措施,进行回收、加工使其转化成为二次原料或能源予以再利用的过程。 无害化是指对于那些不能再利用、或依靠当前技术水平无法予以再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妥善的贮存或处置,使其不对环境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造成危害。 对固体废物实行“三化”的原则,其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但减量化是基础,根本措施是实行“清洁生产”和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减量化就相应实现了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实现减量化必须以资源化为依托,资源化可以促进减量化、无害化的实现,无害化又可以实现和达到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的。因此,在具体措施方面,也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的原则。 在固体废物的政策措施方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以通过规定国家鼓励的方式来贯彻“三化”原则的。 国家鼓励、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国家鼓励、支持综合利用资源,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国家鼓励、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知识。 国家鼓励、支持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置固体废物的措施。 国家鼓励科研、生产单位研究、生产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交易销纳的农用薄膜等。 对固体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 ⒉对固体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 是指对固体废物从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直到最终处置的全部过程实行一体化的管理。这通常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管理。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从第15条到第19条对贯彻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原则作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定。 首先,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 并且,不得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固体废物物。 最后,对于可能成为固体废物的产品的管理,规定应当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销纳的包装物。 ⒊对固体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该法所要管制的固体废物采取了概括性的规定,该法主要列举和规定:防治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三类固体废物造成环境的污染。 其中对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环境防治采取一般性的管理措施,而对危险废物则规定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 此外,该法还将液态废物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的污染防治,也列为防治对象。 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人民政府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主要职责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以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对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限期治理。 在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限期治理。 在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解除或者减轻危害的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职权 ⑴环境保护部门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职权。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统一的监测规范,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⑵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职权。 国务院建设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三、防治工业固体废物和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 对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建设项目执行环境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 建设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项目以及建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的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 所谓“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目前,对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实施。 ⑴界定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 ⑵制定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 ⑶建立、健全企业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 ⑷建立专用贮存设施、场所。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施行前,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没有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场所,或者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必须限期建成或者改造。并且,在限期内新产生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应当依法缴纳排污费。 对于在限期内提前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场 所或者经改造使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缴纳排污费的单位,自建 成或者改造完成之日起,不再缴纳排污费。 如果在限期内未建成或者经改造仍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要继续缴纳排污费,直至建成或者经改造符合环境保护标准为止。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的其他禁止性规范 关闭、闲置、拆除,需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核准。 在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对固体废物转移的控制 固体废物转移,是指将固体废物从某一地域运到另一地域的过程,但不包括在同一固体废物产生源内部的转移。 从固体废物的转移范围是否遗址国境来划分,可以将固体废物的转移分为境内、过境、越境转移三种。 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家禁止进口。 申请进口者必须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并具有利用废物的能力和相应的污染防治设备。 对于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向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任何企业不得进行废物的转口贸易。 防治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规定 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四、关于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特别规定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所谓危险特性,主要是指毒害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疾病性、放射性等。 特别规定: 实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制。47类 识别标志制。 一般而言,在危险废物的识别标志上除了要标注明显具有警告性、针对性的通用图案外,还应当简要记载危险废物的名称、种类及其危险特性的文字说明。 实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制 从事收集、贮存、鼾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 关于危险废物的处置规定 处置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进行。对于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的,还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 对于不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使其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这也被称为“行政代处置”。有关的处置费用由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予以承担。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设对危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置的设施。 有关危险废物发生污染事故时的强制应急措施和处理规定 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章 学校 一、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多,所占分值较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重点掌握。从题型来讲以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为主。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 学校概说 「识记」 (一)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领会」 (一)学校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第二节 学校文化 「识记」 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领会」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三节 学校管理 「识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 2、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3、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 4、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 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领会」 (一)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1、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2、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3、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 4、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 5、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二)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3、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4、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中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一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中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中小学规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中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 「例题·单选题」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 A.教师的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 B.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 C.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 D.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 「答案」D 「解析」此题目考查了中小学管理中学籍管理的内容。 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 「领会」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中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 (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2)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3)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十章运动和意志行为 1.神经系统引起或调节肌肉的收缩功能主要是通过类似突触结构的装置——神经肌肉接点的功能实现的。 (1)终板电位:神经肌肉接点由神经末梢一再分支并膨大而成为终板(终扣)终板与肌纤维膜以一定间隙相联系。神经末梢兴奋时终板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扩散到间隙后的肌膜上与受体结合产生终板电位。 (2)终板电位的性质类似突触后电位,是缓慢的级量反应,但它却比突触后电位强很多。所以,终板电位总能激发肌纤维发放动作电位并沿它的全长传导,引起它的受损。 (3)肌纤维的细胞质内,启动了能量供给机制,使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朊之间的横桥发生变化,两者发生相对位移,产生肌收缩运动。 2.运动单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一再分支,与许多肌纤维形成神经肌肉接点,该神经元兴奋发出神经冲动使这些纤维收缩。每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 神经效应器接点:平滑肌、腺体和心肌接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植物性神经末梢和它们之间的接点统称为神经效应器接点。①无论是形态上还是功能上神经效应器接点、神经元之间突触可以存在多种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接受数以千计的突触前成分,即一个神经元可与大量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这些突触的突触后电位可能是兴奋性的或抑制性的,它们之间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导致单位发放。②神经肌肉接点中每个纤维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有髓鞘的轴突末梢,且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因而只能引起一种兴奋性终板电位。③神经效应器接点中一个效应器细胞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无髓鞘神经纤维,可能有两类神经递质中的一种——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3.肌梭:是一种特殊的本体感受器,即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肌梭是单突触反射的反射感受器。 4.脊髓运动反射: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的简单运动过程,它是其他复杂反射活动的基础。脊髓运动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二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5.单突触反射、反射中枢及生理意义? (1)单突触反射:在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的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膝跳反射是单突触反射;跟腱反射是二突触反射活动。 (2)单突触反射的反射中枢:单突触反射的反射感受器是肌梭。单突触反射的中枢是脊髓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和脊髓大运动神经元(α的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 (3)生理意义:①是人体功能肌张力产生的最基本机制②是姿势和步行等运动功能得以实现的生理基础。 6.多突触反射:也称屈曲反射,腹痛时的卷曲姿势是泛化了的屈曲反射。除感觉和运动神经之外,还有大量中间神经元参与反射活动,称为多突触反射。 7.脊髓运动神经元发挥最后共同公路的功能时,存在着许多生理现象:聚合、发散、闭锁、易化、分数化等。 8.脑对运动功能的调节与控制:①横向的节段性控制:脊髓动物标本(或称孤立头标本)、脑干动物标本(或称孤立大脑标本)、间脑动物标本(或称去大脑皮层标本)都是这类研究的动物模型。②纵向控制系统:根据各脑结构运动功能的特点可分为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前庭系等三各纵向控制系统。 8脊髓动物标本及其症状,说明的问题,证明什么? (1)脊髓动物标本又称孤立头标本,是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脑。单突触反射和二突触反射的研究都是在脊髓动物标本上完成的。 (2)脊髓动物标本的横断手术后(延脑和脊髓之间横断切开),先出现脊髓休克现象,各种脊髓反射完全消失,肌张力降低呈现软性瘫痪状态。数小时或数天后,脊髓运动反射才逐渐恢复,可以观察到脱离脑控制的脊髓运动功能特点:单突触和二突触反射活动十分亢进,如果轻敲膝盖或对足部向上轻推时,都可看到小腿或足部出现痉挛性节律性运动,分别称膝痉挛和踝痉挛反射。异常亢进的脊髓反射造成全身肌张力增强,呈现硬性瘫痪状态,四肢伸肌与曲肌同时收缩,肌体发硬。如用力强行弯曲其肢体时可观察到铡刀样强直症状。如果这种病人能得到很好照料,他们即使长期卧床,肌肉也不萎缩,许多植物性神经功能还保持得很好。如排汗、排便、排尿以及阴茎勃起功能等。 (3)说明脑对脊髓运动功能具有控制调节作用,脱离脑的控制就会出现脊髓运动功能的亢进状态。 9.脑干动物标本及其症状,说明的问题,证明什么? (1)脑干动物标本(去大脑标本):在中脑水平上横断脑,横断以下部分称脑干动物标本,又称去大脑动物,横断以上部分称孤立脑标本。 (2)观察脱离大脑以后脑干对脊髓运动功能的作用有3种特殊反射亢进现象:去大脑强直、颈紧张反射、迷路反射。①大脑强直现象:去大脑以后动物四肢伸直、头颈向后挺直、眼球上翻。②颈紧张反射:向一侧扭转头部造成另一侧颈肌紧张时,发现颈肌紧张侧上下肢屈曲,而对侧(头面转向侧)上、下肢处于强直状态。③迷路反射:出现颈紧张反射的同时,还见到两眼与头面扭转的反方向转动。 (3)这3种反射现象表明去大脑控制以后脑干网状结构、红核、前庭核等功能亢进。 10.去大脑皮层动物(间脑动物):间脑动物的基低神经节,间脑和中脑保存着,翻正反射,步行正常,但由于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出现了去大脑皮层性强直姿势,表现为两上肢屈曲而两下肢强直。 11.结论:各高一级脑组织对低一级脑结构运动功能的控制作用大多是抑制性的;但红核、桥脑网状结构、中脑网状结构和前庭神经核对脊髓运动功能却实现着兴奋作用。这些结构脱离它们各自的高一级脑结构的控制,就会引出亢进的脊髓反射活动。 12.与运动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主要定位于中央前回的初级运动区(4区)、前运动区(6区)、额叶眼区(8区)。 13.传人的两大系统:特异性系统和非特异性系统;传出的两大系统: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4.运动功能柱:①在初级运动区皮层中,不仅类似初级感觉区与躯体点对点的空间对应关系,还有类似感觉功能柱一样的结构—运动功能柱。②初级运动皮层区内存在着与躯体运动功能的空间对应关系。③头面、唇舌、手在皮层中的运动代表区很大,而躯干部的运动代表区就非常小。对头面部皮层运动区精细结构的研究发现, 每个人脑均不相同,似乎人的面孔不同一样。④初级运动皮层内存在着与皮层表面垂直的运动功能柱,全部运动神经元都有共同的“运动效应野”。换言之,共同支配同一块肌肉在同一关节上运动的全部皮层神经元集中在同一个运动功能柱中。⑤每个运动功能柱不但发出下行神经冲动,还能接受来自该肌肉、关节及邻近皮肤的各种感觉传入冲动。⑥微电极电生理学研究发现,初级运动皮层的神经元电位活动有两种类型:一类神经元存在着自发的单位发放;另一类只在某项动作进行之前才开始发放神经冲动。后一类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加入锥体系。 15.锥体系的组成、功能及症状?受损伤后出现的反应? (1)锥体系的组成:锥体系的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初级运动皮层的大锥体细胞和额叶与顶枕颞的联络区皮层。锥体系由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组成。 (2)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系的运动功能:主要是发动随意运动,其次是调节和控制各级脑结构的运动功能。无论是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损伤、内囊的损伤,还是脑干以下锥体束的损伤,都会影响随意运动的正常进行。 (3)锥体系症状:锥体系受伤出现的特殊症状,是锥体系调节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统称之为锥体系症状。它包括——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阵弯反射。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诊断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几锥体束受损的根据。 16.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有什么症状? (1)上运动神经元又称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损表现为: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阵弯反射。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 (2)下运动神经元又称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表现为肌肉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软瘫、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 16.锥体外系及其运动功能及症状? (1)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的脑下行性纤维统称为锥体外系。这些纤维都不经过延脑腹侧的锥体,都不直接止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控制它的运动功能;而是通过中间神经元或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间接影响和调节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功能。 (2)锥体外系的组成:它组成,复杂纤维来自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 底核、黑质、红核和脑干网状结构。小脑系的神经纤维也可以看成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比较复杂,不仅包括许多下行性联系,还包括许多返回性纤维联系。 (3)功能:锥体外系在维持适度肌张力、姿势和随意运动的准确性中具有重要作用。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是随意运动的前提条件和准确性的保证。⑷锥体外系功能紊乱时的主要运动障碍是肌张力异常和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表现为齿轮样强直。当医生用力拉动病人弯曲的肢体就会感到似乎在拉动一个齿轮,时松时紧断断续续地逐渐把弯曲肢体拉直。齿轮样强直状态使病人常常半握两拳弯腰曲腿曲臂,走起路来是慌张步态,前冲欲倒的样子,由于脸部肌张力的异常,病人缺乏面部表情变换,呈假面具脸。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表现为静止型震颤、手足徐动、扭转性痉挛等。 17.小脑运动功能的传统认识和现代认识。 (1)长期以来,都认为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同躯体各部分的共济运动,保持适度肌张力与躯体的平衡状态。因此,它的功能与锥体外系大同小异,甚至可以认为小脑是锥体外系组成部分。近年研究发现,小脑是快速短潜伏期运动反应中枢,也是随意运动和习得性运动反应的最必须的基本中枢。 (2)小脑损伤的病人中,突出的症状是共济失调,表现为明显的意向性震颤。安静时并没有震颤的现象,只有当病人想说话或想做某一动作时,才表现出明显的震颤。在意向性震颤中,完成某项运动完全不必要的肌肉也参与了活动,而且这些肌肉完全不能协同工作,甚至使一个简单动作也变得非常复杂,失去连贯性。小脑引起精细运动功能的障碍,突出地表现为序列性运动和弹导式运动无法完成。 (3)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室和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实验室均发现,小脑是瞬眼条件反射运动行为的最基本中枢。对于短潜伏期的习得行为反应,小脑比其它脑区更为重要。 18.总结:各脑结构对运动功能的调节与控制作用虽各有不同,但他们构成统一的运动机能系统,对脊髓运动功能发生调节作用。①基底神经节以下的各级脑结构与锥体外系是调节张力提供随意运动的前提,保证运动的准确性;②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和锥体系执行随意运动的指令;③大脑联络区皮层可能还有小脑,对运动程序和指令的形成及执行运动程序的连续性、协调性发挥重要作用。

  •   索引序列
  •   自考串讲笔记名词解释汇总
  •   自考串讲笔记名词解释
  •   自考串讲笔记名词
  •   自考00465名词解释汇总
  •   自考串讲笔记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