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学考试语文笔记

自学考试语文笔记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语文笔记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语文笔记

1、思维导图与传统的线性记录方法不同,思维导图看起来像是同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对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很大帮助。你可以在一个主要的知识点上画一个新的分支,然后将它展开,使结构一目了然,并根据关键词将笔记形象化。其实,很多学生会把记笔记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但同时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输入、过滤和输出知识点,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用到你身上。2、大纲笔记顾名思义,就是用大纲的方法,以简洁的句子和项目依次记录书籍或课程的内容,使所学知识与大纲的方式相联系。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理科课程。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参考教学大纲,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进行教学。因此,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做笔记,一步一步地提炼重要内容,并记录在笔记本上。3、康奈笔记康奈记笔记法,又称5R笔记法,适用于所有讲座或每月,特别是课堂笔记。它注重笔记和学习。它结合了积极的思考和应用。笔记本的一页分为三部分:左侧为学习栏,右侧为提示栏,底部为一般结论栏。该方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记录:在听或读的过程中,试着在笔记栏中写下更重要或更有意义的论点和概念。简化:利用课后时间对课堂上记录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记录在提示栏中。背诵:盖好左边的笔记栏,根据右边提示栏的总结,在课堂上尽可能重复重要内容。回忆:在课堂上列出你的随机想法、个人观点和启发性的想法,并记录在总结栏中。复习:每周花10分钟浏览复习笔记。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大学语文自考教材考试重点,大学语文考试题及重点资料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大学语文好考吗你好:《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仿佛很“散漫”,容易满足于一知半解、星星点点。特别是成年人,急于掌握专业,无心留恋于文化基础。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大学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很多内容需要认真学习,历史、时代、作家、作品等等,都需要尽可能多多记住,以便于在头脑中绘制一张丰富多彩的文化地图。学习“中国文学史概述”记住“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为了大致了解中国的文学史,大致了解五十几位作家在历史上的地位,《大学语文》教材在《附录》中撰写了“中国文学史概述”,编制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这两篇虽然是《附录》,但还是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中国文学史概述”不仅有助于直接深入了解其中编入《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家和作品,对提高考试成绩,提高一般文化素质也是有帮助的。记住入选作家的生平经历等情况《大学语文》共收57位作家,65篇作品。其中57位作家都有300字到500字的简要介绍,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思想倾向、风格流派、艺术特点、历史地位、作品文集等。它们都是了解作家的必要资料,也是分析作品的参考资料。对于这些资料,考试题中常有,应该强迫自己记住。记住的方法可以用红笔在介绍中划线,也可以花费一点时间做更简要的笔记,要把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主要方面,如业绩、贡献、思想倾向、艺术风格流派、影响等记住。努力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大学语文》教材共收古文作品43篇,约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二。这43篇的字、词、句的注释比较详细,是为了适应自学考生的实际水平和便于“无师自通”而特意编辑的。对这些注释,可以根据自己的陌生程度和试题常见,为阅读常用的字词句进行笔录,便于重点复习。此外还有两个材料值得注意,一个是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中有关虚词的比较用法,一个是教材后边《附录》中“中国古代汉语语法常识”。这两个材料收词不多,而且举例一般出自《大学语文》,有助于复习。前者可以集中摘录下来,后者不妨用书而不必摘录。强记名言名句背熟10篇重点诗歌《大学语文》65篇,几乎篇篇都有名言名句。名言是文章中的一段话,往往语意畅达,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名言、名句、名段,考生应该记住,或应该记住大意。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10篇诗歌,最好抄成卡片,随时随地复习。认真阅读作品培养理解分析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下面三个方面:一是重在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二是重在理解作品和分析作品,学习前人优秀思想道德传统和表达技巧;再者是在前述两者的基础上练习写作,提高表达和应用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是通过阅读作品来进行;其次是结合作者的思想倾向来进行;再次是联系时代历史背景来进行,等等。这些方法可以综合起来运用。研究考试大纲和历届试题提高应查能力为了《大学语文》的自学和考试,还要仔细研究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和揣摸历届的试题。考试大纲概括地叙述了自学考试的方向,具体地例举了课程的自学考试内容,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及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考试标准等等,都有明确规定,是自学《大学语文》课程的依据。它十年如一日,保持稳定,应该经常放在案前以备随时参考。历届《大学语文》试题是根据考试大纲编制的,形态上也维持不变。考生通过对历届试题的研究,可以揣摸考试的标准、熟悉考试的题型、了解考试的范围、研究考试的内容、掌握答题方式。根据近几年的试题,大致有如下题型:一、单项选择题。它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作家作品知识、课文分析和文体知识。二、多项选择题。它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作家作品知识、课文分析、文体知识和语言知识。三、填空题。它的内容大致由四部分组成:作家作品知识、课文分析、文体知识和要求背诵的诗词。四、词语解释题。主要是古代文词语,也有近代文词语。五、古文翻译题。六、简答题,一般是考察课文分析。七、简析题,一般也是课文分析,主要是精读课文。八、作文。了解这些试题,我们就可以掌握学习和考试的主动权。自考的大学语文有哪些课文是重点的都不要去背,理解请问在哪里才能买到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全国高等教这类书很好买的,在各个自考报名点有售,而且各个考试书店也有.自考考试报错了大学语文专科报成本科自考考试报错了,大学语文专科报肯定通过了,本科比专科学历高嘛!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多看文言文就好,很简单的,对自己有信息哦

要是自己看清晰明了就好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笔记

多看看书才能过啊,自考的都不是很难的

要去理解意思,还有就是多背背古文单词翻译的意思,学会看形象字等等学到后面会觉得很有意思的

41、《一句话》 □ 文章中心思想 1925年闻一多从海外回来,目睹祖国的贫困、落后,深感痛心和失望;但他没有消沉,而是热切盼望中国能有一个大的变革。这首短诗,就是诗人对黑暗中国的揭露,对理想中国的企盼,对民众革命的信心,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 手法 诗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手法。“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其中“一句话”隐喻火种,“火”隐喻民众革命,“说出就是祸”暗示反动统治者对民众革命的惧怕和镇压,“能点得着火”暗示民众普遍存在着不满和反抗情绪;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黑暗、革命一触即发的社会现实。“火山”象征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象征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咱们的中国”,则暗示未来的祖国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 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复,仅将“突然”换成了“等到”,这用的是“反复”修辞手法。诗用反复,有一唱三叹之妙,不仅强调了“霹雳”和“咱们的中国”,突出了主题,而且高潮迭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这首诗形式整齐,语言自然平易而富于节奏感,有适于吟诵的特点。 42、《再别康桥》 □ 文章中心思想 《再别康桥》是1928年徐志摩出国讲学、再度游览剑桥后所写的诗篇,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寄托着他对西方文明的深挚向往和追求。 本诗以悦目赏心的诗性美感著称。这诗性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诗情画意的意象美。诗人的情感都是通过描写物象来渲染的,所以诗意含蓄而蕴藉。垂柳艳影、青荇柔波、榆潭彩虹、篙船星辉、夏虫笙箫,一个个画面动静交错、历历在目。作者将自己的身影、心意、向往糅合进画面,情与景水乳交融,使意象内涵丰富而韵味浓郁。其二是抒情手法的精彩多样。“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为物,托物寄情,贴切而易懂。以“夕阳中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以“别离的笙箫”喻“悄悄”,是通过美化对象来激发感情,新鲜而动人。“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象征,前者是即景暗示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隐喻美好理想,均意在言外。特别是反复用“轻轻来”、“悄悄走”的举止来渲染惜别之情的深挚,更是亲切感人。其三是诗歌体式的建筑美、音乐美。建筑美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完善、章节的整齐、句式的匀称;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的流畅、音节的顿挫、韵律的和谐。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本诗的建筑风格和音乐节律,与诗情的轻柔基调、诗人的幽微心态十分吻合,而首尾内容的呼应、形式的对称、韵律的合拍,则给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旋律感,相当委婉精妙。 43、《雨巷》 这首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或许包容着日常生活、现实斗争与抽象理念三个方面的丰富蕴含。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抒情主人公“我”孤独地撑着雨伞徘徊在悠长而无人走过的雨巷,是在等待梦中情人的出现。诗的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曾经有过的一段感情际遇。 从诗中反映的情绪来看,可将其置放于当时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中来加以阐释。1927年*失败,身为共青团员的戴望舒未免陷入痛苦与彷徨之中。这首短诗运用了如此之多的描写情感之词,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种孤独愁苦的情感主调,但内里生长的也不无思索、希望与探求的积极因素。 这首诗最富象征意味的是“丁香姑娘”。她是诗人的梦中情人和情感寄托的偶像,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好的化身。从日常生活层面看,“她”是“恋人”;从现实斗争层面看,“她”可以理解为“革命”;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看,“她”还可以被解读为“美”与“理想”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巷”是人生漫漫长路、狭窄天地的象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征,“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的破落与环境总值的低潮的象征,“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最主要的象征当然是“丁香姑娘”。 营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是这首诗的又一特色。意境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强调耐人品味的和谐整体的艺术空间。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织出雨中江南小城一隅的画面,显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浓郁韵味。 本诗的突出成就还在于诗歌节奏的音乐性方面。标点符号的运用,韵脚的有无,排列方式的变化,重复的大量出现,都与诗人内心情绪的变化谐调一致。诗歌语言的节奏其实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节奏。 4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 全文应重点掌握 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经风霜、深受灾难而今正在重新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殷切心意。 全诗共分四节,每一节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的意象群。第一节以一组象征意象,展现历史悠久的古国负重前行的艰难与缓慢。第二节则以“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感叹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第三节用一组富于生机与活力的意象,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第四节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本诗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题,看似非常平直,实质蕴涵着无穷的感慨。“祖国”一词的重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母亲一再受到历史重创的哀痛与今日重现光明的感奋。对祖国的热爱是人们永恒的普遍情感,而本诗则真实地传达了刚从*劫难中走出来的一代青年的复杂心态,使这种爱国之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 文章的主要特点 新颖传神的意象运用是本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点。以第一节为例,“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所组成的意象群,其共有的陈旧、颓败、贫瘠、阻滞的整体色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予祖国的沉重负载(“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虽无一词一句的现实描述和直抒胸臆,读者却能联系自己所了解的史实而深受感染。 “我”作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在各节中与作为祖国的“你”对举,具有灵活的象征含义,然而又都与祖国密切相关,是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意象代表,是诗人情感的倾诉主体。 全诗四个章节,情感逻辑层次清晰。从为祖国苦难的过去而悲伤,为祖国的希望未能实现而遗憾,到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的未来而欢呼,决心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献身,大致构成了一种逐层演进的关系,由沉重到热烈,由抑到扬,最后达到了高潮。 45、《我愿是一条急流》 □ 作者 裴多菲是匈牙利的伟大诗人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引述了殷夫所译他的《格言》:“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此诗曾在中国读者中广为流传。裴多菲不仅创作了许多战斗诗篇,也写了不少优美的情诗。《我愿是一条急流》就是献给他妻子森德莱?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 □ 本诗特点 本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表达深切的爱情。全诗五节,分别用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城堡的废墟与常春藤、草棚与烈火、云朵与太阳五组比喻,形象地抒发了“我”对“我的爱人”的炽热的爱情。这些喻体的选择,把夫妻之间相依为命、坚贞不渝的纯真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重与赞美。诗中“我”的形象都显得荒芜、简陋、残缺,只有在“我的爱人”的衬托与关爱下,才具有了生机与活力,形成和谐之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虔诚。在这些喻体的对应关系之间,还渗透着诗人对爱情和事业的献身精神。仔细体味关于“我”的诗句中诸如“崎岖”、“作战”、“毁灭”、“创伤”、“破碎”等词语,不难体察抒情主人公在艰难的逆境中,不仅因得到爱情的滋养而意志弥坚,而且矢志不移,决心为爱情以及更崇高的目标献身。1849年7月31日,诗人在塞盖斯瓦尔战役中阵亡,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格言》。 本诗的语言朴实,不加雕琢;结构匀称,节奏明快。 小说 46、《婴宁》 □ 本文应重点掌握 这篇小说之所以令读者喜爱,首先是由于它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她个性的表层是爱笑:无时无地的笑,千姿百媚的笑;内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整篇小说几成婴宁笑声的组曲、憨性的乐歌。无疑,这个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 还应当进一步看到的是: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达到了妙合无痕的境地。婴宁的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乱山幽谷之中,正是这样的特定环境,才养成了她纯真、痴憨而又略带狡黠的天性。尤其是让争奇斗妍的百花始终陪衬在她的周围,极尽类比、象征之能事,更是对她音容笑貌、独特个性的有力烘托。花与笑的交相辉映,是这篇小说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47、《宝黛吵架》 □ 本文应重点掌握 古典名著《红楼梦》通常是以行为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极少运用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描写手法写人。本文是一处例外。作者描述了恋爱中男女主人公吵架的起因和愈演愈烈并最终后悔的过程,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方法,深入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 本文的精到,在于揭示了恋爱中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悖反的普遍现象。爱到极处,反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秘。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情人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今天在我们周围还时时发生。 作者总括得好:“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点拨的正是这个道理。这种热恋中少男少女普遍而微妙的心理情态,如果作者不直接把它揭示出来,读者就很可能于无意中将它忽略了,而这或许正是曹雪芹一反常态,在这里采取直接心理描写方法的用心所在。 48、《断魂枪》 □ 本文应重点掌握 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以刀枪棍棒为代表的国术,面对强大凶残的坚船利炮,不得不谋求改变。身怀“五虎断魂枪”绝技的镖师沙子龙,一方面对往昔神枪的威风八面满怀留恋,一方面又在痛苦与无奈中将镖局改成客栈,并执意“不传”断魂枪。通过沙子龙的复杂心态,小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社会大变革时代一时找不到现实延续点和连接线的焦灼困境,揭示出当时国人在时代变迁中一时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的孤寂与悲凉。这一丰厚而沉重的思想内涵,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十分鲜明。沙子龙武艺高强,个性孤傲内向;孙老者嗜艺如命,个性豪爽固执;王三胜庸俗自私,个性争强好胜。但面对时代变革大潮,沙子龙虽无奈却成为“东方的大梦不得不醒”的醒者,而孙老者和王三胜则仍然沉潜在“东方的大梦”之中。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尽管作者对主要人物沙子龙着墨不多,但由于有孙老者和王三胜的多侧面对比烘衬,他的性格内涵和心态容量,却显得更为深沉、丰满。 作者善于通过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孙老者穿戴、辫子、眼神的肖像描写,对王三胜练武比武过程的动作描写,对沙子龙内在复杂心态的外在行为显现,尤为精彩。小说语言简洁生动,对话声口毕肖,比喻新奇贴切,极富表现力。 49、《哦,香雪》 □ 本文应重点掌握 如果把火车看作现代文明的象征,那么,台儿沟就是古老中国大地的缩影。火车终于开进了贫穷、落后、封闭、沉寂的深山,虽然只在台儿沟停站一分钟,但却具有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现代化转折和它尚处于初始阶段的隐喻意义。人们惊奇、向往、激动、流泪,情不自禁地追逐着火车跑;穿戴、谈吐、行为、心理,一切都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无疑是沉睡大地的觉醒,预示着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正在展开。 作者以动人的抒情笔调,歌唱了在这文明与原始的交汇中,后者所折射出来的质朴美。香雪就是这质朴美的化身。她心地纯真,“洁净如水晶的眼睛”,能使“爱计较的人也变得慷慨大方”;她性格执著,为了一个小小的“铅笔盒”心愿,竟能不顾后果地冲上火车;她生性胆怯,但趁着心愿满足的激情,也能勇敢地在暗夜荒山中独自穿行。小说以“哦,香雪!香雪!”的反复呼告收结,情感是复杂的:有对贫穷落后的怜悯,有对现代文明的召唤,有对质朴心灵的赞叹,也有对这质朴美可能被现代文明吞没的担忧。主题思想的多重性,更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 在火车进站的全景素描中,重彩濡染香雪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的新奇情节,中心画面鲜明突出,整体构思颇具匠心。而在这中心画面中,对香雪暗夜独行的心理刻画尤为精彩:有兴奋,也有恐惧,两者交替演进,切合人物的处境和心性,合情合理;围绕着铅笔盒勾勒行为举止,展现心理活动,彰显出人物战胜黑暗和恐惧的内在精神动力,令人信服;让周围环境随着香雪的情绪变化而转换色调,情景交融互动,呈现出一派诗化的意境美,真切感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深入揭示人物心灵,是这篇小说动人心弦的关键。 50、《金鲤鱼的百裥裙》 □ 本文应重点掌握 这是一篇真切动人、寓意丰富、讲究技法的小说。 通过金鲤鱼穿一次百裥裙梦想的破灭,小说表现了身为小妾的小人物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惨的一生。封建等级制度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使得穿什么衣服也成了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一种政治化的权力问题,由此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痛的心灵创伤。 问题不仅在于反对、阻止或质疑金鲤鱼穿百裥裙的许大太太、龚嫂子及周围的许多人,他们坚守穿衣的名分与权力;问题同样还在于金鲤鱼本人,她的梦想与反抗的深层动机,也还是出于与反对她的人一样的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事实上双方都被当时的传统意识形态控制住了。金鲤鱼的不幸命运,是与她传统思想的局限缠绕在一起的。她生下儿子,却对许大太太夺去儿子抚养毫无反抗,内心痛苦而隐忍为安。儿子成婚,她下定决心要穿百裥裙以争名分,但又唯恐结果难卜而未敢缝好衣裙。她儿子出国留学,以及后来在丧礼上的举动,都是悲愤心情下间接或直接的反抗行为,是对生母的真实情感忍无可忍的喷发,这对金鲤鱼的悲惨命运起到了很大的侧面烘托作用。 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颇具匠心。其一是首尾呼应,突出现代背景,而中间则倒叙金鲤鱼过去的故事,并通过金鲤鱼与珊珊祖孙两代人的命运对比,突出时代变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强化了金鲤鱼的悲剧意味。其二是以百裥裙为叙述的中心线索:一开头就是特写式的详尽描写,继而以“谜语”增加悬念,再次突出百裥裙如何成为金鲤鱼的“笑话”,最后写出百裥裙令人意外的“真相”——一件未完工、未穿过的衣裙。这样的叙述方式,单一集中而起伏跌宕,收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 小说的语言平实流畅,在不动声色中见出深味。 51、《苦恼》 这篇小说描述老马车夫姚纳内心的辛酸与苦恼。他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却能借此揭示出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整体构思具有以小见大的匠心。 小说围绕姚纳想向人诉说苦恼的可怜心愿展开情节,写他先后四次想向军人、青年、看门人、年轻马车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无奈地只能向小母马倾诉,小母马不仅听他倾诉,还“闻闻主人的手”。人无情而马有情的强烈对比,冷峻地揭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和小人物命运的悲惨,笔墨平淡而爱憎浓烈,发人深思。同时,作者又运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车夫姚纳的处境、神态和遭遇,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如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作品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及三个青年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小说的人物静态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也相当出色。 52、《麦琪的礼物》 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 作品构思精巧。这主要表现在材料的剪裁和故事结局的处理上。主人公德拉和杰姆各自牺牲自己的爱物以换钱购置对方的意中物,夫妻俩同样痴情,同样善良。但作者只详写了德拉卖发买表链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而对杰姆卖表买发梳一事则直到末尾方一笔点出。实际上是两条线索,一明写,一暗示,“一虚一实、双线并行”。采用这种构思方式,固然是为了避免重复,但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在作品末尾形成一个令人惊愕、出人意料而又不违背情理的精彩结局。 作者善于通过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描述德拉站在壁镜前决心卖掉秀发时的由兴奋、到惊骇、到留恋、到痛苦、再到坚定的心理过程,都是通过外在动作和表情描写来显现的,十分真切、细腻而生动传神。 小说写了一个喜剧故事,可其中又浸染着悲剧色彩,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与此相应的是语言的幽默诙谐。文中关于“一块八角七分钱”的交代,关于“信箱”、“门铃”、“名号”以及壁镜、秀发的描述,都是妙语连珠,意趣横生

多看文言文就好,很简单的,对自己有信息哦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笔记

41、《一句话》 □ 文章中心思想 1925年闻一多从海外回来,目睹祖国的贫困、落后,深感痛心和失望;但他没有消沉,而是热切盼望中国能有一个大的变革。这首短诗,就是诗人对黑暗中国的揭露,对理想中国的企盼,对民众革命的信心,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 手法 诗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手法。“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其中“一句话”隐喻火种,“火”隐喻民众革命,“说出就是祸”暗示反动统治者对民众革命的惧怕和镇压,“能点得着火”暗示民众普遍存在着不满和反抗情绪;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黑暗、革命一触即发的社会现实。“火山”象征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象征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咱们的中国”,则暗示未来的祖国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 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复,仅将“突然”换成了“等到”,这用的是“反复”修辞手法。诗用反复,有一唱三叹之妙,不仅强调了“霹雳”和“咱们的中国”,突出了主题,而且高潮迭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这首诗形式整齐,语言自然平易而富于节奏感,有适于吟诵的特点。 42、《再别康桥》 □ 文章中心思想 《再别康桥》是1928年徐志摩出国讲学、再度游览剑桥后所写的诗篇,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寄托着他对西方文明的深挚向往和追求。 本诗以悦目赏心的诗性美感著称。这诗性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诗情画意的意象美。诗人的情感都是通过描写物象来渲染的,所以诗意含蓄而蕴藉。垂柳艳影、青荇柔波、榆潭彩虹、篙船星辉、夏虫笙箫,一个个画面动静交错、历历在目。作者将自己的身影、心意、向往糅合进画面,情与景水乳交融,使意象内涵丰富而韵味浓郁。其二是抒情手法的精彩多样。“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为物,托物寄情,贴切而易懂。以“夕阳中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以“别离的笙箫”喻“悄悄”,是通过美化对象来激发感情,新鲜而动人。“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象征,前者是即景暗示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隐喻美好理想,均意在言外。特别是反复用“轻轻来”、“悄悄走”的举止来渲染惜别之情的深挚,更是亲切感人。其三是诗歌体式的建筑美、音乐美。建筑美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完善、章节的整齐、句式的匀称;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的流畅、音节的顿挫、韵律的和谐。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本诗的建筑风格和音乐节律,与诗情的轻柔基调、诗人的幽微心态十分吻合,而首尾内容的呼应、形式的对称、韵律的合拍,则给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旋律感,相当委婉精妙。 43、《雨巷》 这首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或许包容着日常生活、现实斗争与抽象理念三个方面的丰富蕴含。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抒情主人公“我”孤独地撑着雨伞徘徊在悠长而无人走过的雨巷,是在等待梦中情人的出现。诗的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曾经有过的一段感情际遇。 从诗中反映的情绪来看,可将其置放于当时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中来加以阐释。1927年*失败,身为共青团员的戴望舒未免陷入痛苦与彷徨之中。这首短诗运用了如此之多的描写情感之词,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种孤独愁苦的情感主调,但内里生长的也不无思索、希望与探求的积极因素。 这首诗最富象征意味的是“丁香姑娘”。她是诗人的梦中情人和情感寄托的偶像,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好的化身。从日常生活层面看,“她”是“恋人”;从现实斗争层面看,“她”可以理解为“革命”;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看,“她”还可以被解读为“美”与“理想”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巷”是人生漫漫长路、狭窄天地的象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征,“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的破落与环境总值的低潮的象征,“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最主要的象征当然是“丁香姑娘”。 营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是这首诗的又一特色。意境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强调耐人品味的和谐整体的艺术空间。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织出雨中江南小城一隅的画面,显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浓郁韵味。 本诗的突出成就还在于诗歌节奏的音乐性方面。标点符号的运用,韵脚的有无,排列方式的变化,重复的大量出现,都与诗人内心情绪的变化谐调一致。诗歌语言的节奏其实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节奏。 4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 全文应重点掌握 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经风霜、深受灾难而今正在重新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殷切心意。 全诗共分四节,每一节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的意象群。第一节以一组象征意象,展现历史悠久的古国负重前行的艰难与缓慢。第二节则以“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感叹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第三节用一组富于生机与活力的意象,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第四节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本诗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题,看似非常平直,实质蕴涵着无穷的感慨。“祖国”一词的重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母亲一再受到历史重创的哀痛与今日重现光明的感奋。对祖国的热爱是人们永恒的普遍情感,而本诗则真实地传达了刚从*劫难中走出来的一代青年的复杂心态,使这种爱国之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 文章的主要特点 新颖传神的意象运用是本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点。以第一节为例,“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所组成的意象群,其共有的陈旧、颓败、贫瘠、阻滞的整体色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予祖国的沉重负载(“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虽无一词一句的现实描述和直抒胸臆,读者却能联系自己所了解的史实而深受感染。 “我”作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在各节中与作为祖国的“你”对举,具有灵活的象征含义,然而又都与祖国密切相关,是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意象代表,是诗人情感的倾诉主体。 全诗四个章节,情感逻辑层次清晰。从为祖国苦难的过去而悲伤,为祖国的希望未能实现而遗憾,到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的未来而欢呼,决心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献身,大致构成了一种逐层演进的关系,由沉重到热烈,由抑到扬,最后达到了高潮。 45、《我愿是一条急流》 □ 作者 裴多菲是匈牙利的伟大诗人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引述了殷夫所译他的《格言》:“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此诗曾在中国读者中广为流传。裴多菲不仅创作了许多战斗诗篇,也写了不少优美的情诗。《我愿是一条急流》就是献给他妻子森德莱?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 □ 本诗特点 本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表达深切的爱情。全诗五节,分别用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城堡的废墟与常春藤、草棚与烈火、云朵与太阳五组比喻,形象地抒发了“我”对“我的爱人”的炽热的爱情。这些喻体的选择,把夫妻之间相依为命、坚贞不渝的纯真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重与赞美。诗中“我”的形象都显得荒芜、简陋、残缺,只有在“我的爱人”的衬托与关爱下,才具有了生机与活力,形成和谐之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虔诚。在这些喻体的对应关系之间,还渗透着诗人对爱情和事业的献身精神。仔细体味关于“我”的诗句中诸如“崎岖”、“作战”、“毁灭”、“创伤”、“破碎”等词语,不难体察抒情主人公在艰难的逆境中,不仅因得到爱情的滋养而意志弥坚,而且矢志不移,决心为爱情以及更崇高的目标献身。1849年7月31日,诗人在塞盖斯瓦尔战役中阵亡,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格言》。 本诗的语言朴实,不加雕琢;结构匀称,节奏明快。 小说 46、《婴宁》 □ 本文应重点掌握 这篇小说之所以令读者喜爱,首先是由于它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她个性的表层是爱笑:无时无地的笑,千姿百媚的笑;内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整篇小说几成婴宁笑声的组曲、憨性的乐歌。无疑,这个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 还应当进一步看到的是: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达到了妙合无痕的境地。婴宁的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乱山幽谷之中,正是这样的特定环境,才养成了她纯真、痴憨而又略带狡黠的天性。尤其是让争奇斗妍的百花始终陪衬在她的周围,极尽类比、象征之能事,更是对她音容笑貌、独特个性的有力烘托。花与笑的交相辉映,是这篇小说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47、《宝黛吵架》 □ 本文应重点掌握 古典名著《红楼梦》通常是以行为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极少运用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描写手法写人。本文是一处例外。作者描述了恋爱中男女主人公吵架的起因和愈演愈烈并最终后悔的过程,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方法,深入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 本文的精到,在于揭示了恋爱中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悖反的普遍现象。爱到极处,反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秘。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情人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今天在我们周围还时时发生。 作者总括得好:“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点拨的正是这个道理。这种热恋中少男少女普遍而微妙的心理情态,如果作者不直接把它揭示出来,读者就很可能于无意中将它忽略了,而这或许正是曹雪芹一反常态,在这里采取直接心理描写方法的用心所在。 48、《断魂枪》 □ 本文应重点掌握 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以刀枪棍棒为代表的国术,面对强大凶残的坚船利炮,不得不谋求改变。身怀“五虎断魂枪”绝技的镖师沙子龙,一方面对往昔神枪的威风八面满怀留恋,一方面又在痛苦与无奈中将镖局改成客栈,并执意“不传”断魂枪。通过沙子龙的复杂心态,小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社会大变革时代一时找不到现实延续点和连接线的焦灼困境,揭示出当时国人在时代变迁中一时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的孤寂与悲凉。这一丰厚而沉重的思想内涵,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十分鲜明。沙子龙武艺高强,个性孤傲内向;孙老者嗜艺如命,个性豪爽固执;王三胜庸俗自私,个性争强好胜。但面对时代变革大潮,沙子龙虽无奈却成为“东方的大梦不得不醒”的醒者,而孙老者和王三胜则仍然沉潜在“东方的大梦”之中。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尽管作者对主要人物沙子龙着墨不多,但由于有孙老者和王三胜的多侧面对比烘衬,他的性格内涵和心态容量,却显得更为深沉、丰满。 作者善于通过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孙老者穿戴、辫子、眼神的肖像描写,对王三胜练武比武过程的动作描写,对沙子龙内在复杂心态的外在行为显现,尤为精彩。小说语言简洁生动,对话声口毕肖,比喻新奇贴切,极富表现力。 49、《哦,香雪》 □ 本文应重点掌握 如果把火车看作现代文明的象征,那么,台儿沟就是古老中国大地的缩影。火车终于开进了贫穷、落后、封闭、沉寂的深山,虽然只在台儿沟停站一分钟,但却具有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现代化转折和它尚处于初始阶段的隐喻意义。人们惊奇、向往、激动、流泪,情不自禁地追逐着火车跑;穿戴、谈吐、行为、心理,一切都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无疑是沉睡大地的觉醒,预示着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正在展开。 作者以动人的抒情笔调,歌唱了在这文明与原始的交汇中,后者所折射出来的质朴美。香雪就是这质朴美的化身。她心地纯真,“洁净如水晶的眼睛”,能使“爱计较的人也变得慷慨大方”;她性格执著,为了一个小小的“铅笔盒”心愿,竟能不顾后果地冲上火车;她生性胆怯,但趁着心愿满足的激情,也能勇敢地在暗夜荒山中独自穿行。小说以“哦,香雪!香雪!”的反复呼告收结,情感是复杂的:有对贫穷落后的怜悯,有对现代文明的召唤,有对质朴心灵的赞叹,也有对这质朴美可能被现代文明吞没的担忧。主题思想的多重性,更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 在火车进站的全景素描中,重彩濡染香雪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的新奇情节,中心画面鲜明突出,整体构思颇具匠心。而在这中心画面中,对香雪暗夜独行的心理刻画尤为精彩:有兴奋,也有恐惧,两者交替演进,切合人物的处境和心性,合情合理;围绕着铅笔盒勾勒行为举止,展现心理活动,彰显出人物战胜黑暗和恐惧的内在精神动力,令人信服;让周围环境随着香雪的情绪变化而转换色调,情景交融互动,呈现出一派诗化的意境美,真切感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深入揭示人物心灵,是这篇小说动人心弦的关键。 50、《金鲤鱼的百裥裙》 □ 本文应重点掌握 这是一篇真切动人、寓意丰富、讲究技法的小说。 通过金鲤鱼穿一次百裥裙梦想的破灭,小说表现了身为小妾的小人物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惨的一生。封建等级制度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使得穿什么衣服也成了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一种政治化的权力问题,由此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痛的心灵创伤。 问题不仅在于反对、阻止或质疑金鲤鱼穿百裥裙的许大太太、龚嫂子及周围的许多人,他们坚守穿衣的名分与权力;问题同样还在于金鲤鱼本人,她的梦想与反抗的深层动机,也还是出于与反对她的人一样的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事实上双方都被当时的传统意识形态控制住了。金鲤鱼的不幸命运,是与她传统思想的局限缠绕在一起的。她生下儿子,却对许大太太夺去儿子抚养毫无反抗,内心痛苦而隐忍为安。儿子成婚,她下定决心要穿百裥裙以争名分,但又唯恐结果难卜而未敢缝好衣裙。她儿子出国留学,以及后来在丧礼上的举动,都是悲愤心情下间接或直接的反抗行为,是对生母的真实情感忍无可忍的喷发,这对金鲤鱼的悲惨命运起到了很大的侧面烘托作用。 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颇具匠心。其一是首尾呼应,突出现代背景,而中间则倒叙金鲤鱼过去的故事,并通过金鲤鱼与珊珊祖孙两代人的命运对比,突出时代变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强化了金鲤鱼的悲剧意味。其二是以百裥裙为叙述的中心线索:一开头就是特写式的详尽描写,继而以“谜语”增加悬念,再次突出百裥裙如何成为金鲤鱼的“笑话”,最后写出百裥裙令人意外的“真相”——一件未完工、未穿过的衣裙。这样的叙述方式,单一集中而起伏跌宕,收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 小说的语言平实流畅,在不动声色中见出深味。 51、《苦恼》 这篇小说描述老马车夫姚纳内心的辛酸与苦恼。他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却能借此揭示出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整体构思具有以小见大的匠心。 小说围绕姚纳想向人诉说苦恼的可怜心愿展开情节,写他先后四次想向军人、青年、看门人、年轻马车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无奈地只能向小母马倾诉,小母马不仅听他倾诉,还“闻闻主人的手”。人无情而马有情的强烈对比,冷峻地揭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和小人物命运的悲惨,笔墨平淡而爱憎浓烈,发人深思。同时,作者又运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车夫姚纳的处境、神态和遭遇,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如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作品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及三个青年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小说的人物静态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也相当出色。 52、《麦琪的礼物》 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 作品构思精巧。这主要表现在材料的剪裁和故事结局的处理上。主人公德拉和杰姆各自牺牲自己的爱物以换钱购置对方的意中物,夫妻俩同样痴情,同样善良。但作者只详写了德拉卖发买表链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而对杰姆卖表买发梳一事则直到末尾方一笔点出。实际上是两条线索,一明写,一暗示,“一虚一实、双线并行”。采用这种构思方式,固然是为了避免重复,但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在作品末尾形成一个令人惊愕、出人意料而又不违背情理的精彩结局。 作者善于通过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描述德拉站在壁镜前决心卖掉秀发时的由兴奋、到惊骇、到留恋、到痛苦、再到坚定的心理过程,都是通过外在动作和表情描写来显现的,十分真切、细腻而生动传神。 小说写了一个喜剧故事,可其中又浸染着悲剧色彩,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与此相应的是语言的幽默诙谐。文中关于“一块八角七分钱”的交代,关于“信箱”、“门铃”、“名号”以及壁镜、秀发的描述,都是妙语连珠,意趣横生

大学语文读书笔记 如果问中国人最熟悉的作家是谁,我相信答案一定是鲁迅。尤其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12年的基础教育,语文课上鲁迅的文章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平均下来,每年至少要学两篇他的文章。他以“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身份而为中国人熟知。在我这一代人的心目中,他更是“战斗、激愤和难懂”的代名词。而我亦不能免俗,想起初中和高中时到了学鲁迅文章的时候,我都会无谓地笑笑:“又来了!”,带着一丝嘲讽和无奈。 直至高中快毕业,我读《伤逝》,蓦然发现其中的哀婉忧伤,那种对于生活与人性剖析,决不是单单用“文思革”的那套理论就能读懂的,决不仅仅是在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 想到这里,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之前对鲁迅的解读,是多么的片面。模模糊糊的想起我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时候: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我们学《少年闰土》,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却读那篇文章,可背下的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那时的感觉,明明是优美而流畅的。只可惜,这些印象,在其后的岁月中,竟被逐渐忽视与淡忘。那个多面的、立体的、复杂的作者,被我们拍成了平面的革命宣传画,插上了思想家和战士的标签,高高地挂在了墙上,被人当作神一样供奉,让人敬而远之,让人兴趣全无,甚至连他那些高超的写作技巧、耐读的语言文字,都被我们无情的忽略。 本学期,心血来潮下,我选了语文课,又开始学语文。课程学习的第一个作家又是鲁迅,不过,这个鲁迅和我中学时起那个革命宣传画似的鲁迅似乎大有不同。我们告别了战斗性的杂文和小说,我们正在学的文章,是他彷徨矛盾的自序,使他充满哲理的《野草》。 初看《野草》,我的目光更多的落在了其瑰丽而浓墨重彩的那一面。比如《秋夜》中浓重的色彩、或嶙峋或温柔的种种形象;比如用着奇幻的色彩掩了哲思与彷徨的《死火》、《影的告别》;比如艰涩难懂而又布满死亡那个气息的《墓碣文》……这些文章的意象奇幻,所载之道艰深,从气质上来看,和我所接触过的鲁迅之文友极大的不同。再看《野草》,窥见了作者奇妙而复杂的心理世界。《秋夜》中那嶙峋的枣树、扑火的飞蛾、粉色的小花是在指示什么?是作者的心理活动,还真的是作者与相差17岁的学生间的爱情?《死火》和《影的告别》中的那些进退两难的困境,是不是鲁迅一直以来的心境,如他一直与社会保持的那种淡淡的疏离?《复仇》对旁观者的憎恶、《风筝》对曾经兄弟之情的追思,都不是直白的平叙,那些象征,那些暗示,须得细细体会。 待到我们上课时讲《野草》,选的课文却是那篇让人丈二和尚的《墓碣文》。课前读它,倘若说对那“自啮其身”的长蛇我们还能多多少少懂一些其中的意思的话,那开篇那些矛盾不已的言语,真真使人茫然了。直至老师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解读此文,才能把前言后语给说得通。可是对于对存在主义哲学仅仅是一知半解的我,恐怕还要再翻翻《西方现代哲学》才行。《墓碣文》短短数百字,其内容竟可艰深至此,可见鲁迅“思想家”之名非虚,只可惜我从前对这三字的理解,着实狭隘的紧。 传说鲁迅受尼采的影响很深。或许,他们真的是相似的:两个语言的天才、两个以攻击批判为本能的展示、两个矛盾的产物。本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让我对鲁迅的了解,又多出了几个维度。这样复杂多面的出色作家,实在是很容易引发我们对他的兴趣。或许,这正是鲁迅在现当代文坛上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学语文,特学是大学语文,都是结合以前的综合学习水平,因为不太难,难的只是一些文言文,古文,诗类的,要背。其它没什么的,提高一下自己的写作,可以看多一些书。

多看看书才能过啊,自考的都不是很难的

英文自学考试英语笔记

Unit9(第26讲—第28讲) 本课简介 在learned words and popular words这篇课文中,作者对学术词汇和普通词汇进行了定义。讲述了两类词汇之间的差异,并且指出把词分为学术的和普通的方便而且有道理。但是人们必须注意,把普通词汇理解为属于大众所有的词,而不是某个特定阶层的人们所拥有的东西。学术词汇也并非有学问之人专用,只是它的存在是由于书籍和文学的培养而不是日常会话的实际需要。 本课主要语言点 1. In every cultivated language there are two great classes of words which, taken together, make up the whole vocabulary. class在本句中的意思是“种类”,相当于type, category.如: 1)It is very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various classes of readers.(要满足各种读者的需要十分困难) 2)How many classes are you going to divide these books? (你打算把这些书分成几类?) class 还常用来表示“等级”,如:a second-class hotel (二等旅馆); an economy-class ticket (经济舱票);fly first class (乘头等舱航空旅行)。 class 也可以用动词用,意思是“把 …分类;把…看作”,如: 1)At 19 you are still classed as a teenager.(到了十九岁,你仍旧是青少年。) 2)He was classed as a genius (他被看作为天才) make up 在本句中的意思是“组成、构成”,请看例句: 1)Twenty-six boys and twenty-four girls make up the class (二十六名男生和二十四名女生组成了这个班) 2)Twelve doctors made up the medical team (十二名医生组成医疗队) 用被动语态时则应用be made up of,如: This engine is made up of 490 parts (这台发动机是由四百九十个部件装配而成的) taken together 过去分词短语做后置定语,对中心词做一些附加说明,相当于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要用逗号和中心词隔开,如: All the letters in the drawer, written in pencil, are from my brother.(抽屉里的这些用铅笔写的信都是我弟弟写的。) 2. First, there are those words with which we become familiar in ordinary conversation, which we learn, that is to say, from the members of our own family and from our friends, and which we should know and use even if we could not read or write. 句子中which引导的都是定语从句,修饰中心词words.第一个which的前面有介词with,这儿的with是familiar with中的介词前置了。Familiar with 意为“熟悉”。如:Are you familiar with the man standing over there?(站在那边的那个人你熟悉吗?) 请注意familiar with 与familiar to 的区别,familiar with 的主语通常是人,而familiar to的主语通常是物。如: 1)I am not familiar with this place. 2) This place is mot familiar to me. that is to say 是插入语,其作用是对整个一句话进行解释,类似的插入语还有so to speak, if I may say so, if you don't mind等等,如: 1)I'd really rather not go, if you don't mind 我确实不想去,你如果不介意的话。 2) The new emperor was, so to speak, a puppet.新皇帝可以说是个傀儡。 3.They concern the common things of life, and are the stock in trade of who speak the language concern 在句中的意思是“涉及,有关于”,如: 1)Don't interfere in things that don't concern you (别干预跟你无关的事)。 2)The energy problem concerns us all (能源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 stock的意思很多,如“存货”,“股票”,“公债券”,“牲畜”等。 1)They hold a rich stock of information (他们掌握着丰富的材料) 2)You cannot buy it because it's out of stock (你买不成了,货品已经脱销) 3)He used to have a stock farm (他曾经拥有一个畜牧场) 4)The fridge was carefully stocked up with food.(冰箱里周到地放满了食品) stock in trade 也可以写成stock in trade,意思是“例行工作”,“常规”,如: 1)Complaints were a stock in trade of an airport manager's job (机场经理的工作就是常常面对投诉) 2)He was the master of black humor, it was his stock in trade (他是黑色幽默大师,黑色幽默是他的专长) 4.Such words may be called “popular”, since they belong to the people at large and are not the possession of a limited class only. since 在句中引导的是一个原因状语从句,请看例句: 1)Since it was Saturday, he got up very late (因为是周六,他起床很晚。) 2)You can take the place of him since he is not interested (你可以取代他,因为他对这事不感兴趣) at large 在本句中的意思是“整个”,这个词组的意思还有很多,请看下面的句子: 1)The people at large love peace (大多数人热爱和平) 2)The virus is still at large (这种病毒还在蔓延) 3)The murderer is still at large (杀人犯仍逍遥法外) 4)He talked at large about his plans (他详尽地谈了自己的计划) 5)They made the arrangements at large (他们随意地做了安排 ) 5. 请注意区别与possession 有关的两个词组:in possession of sth……和 in the possession of sb. 1)He is in possession of this house (他拥有这所房子) 2)The house is in the possession of him 3)On the other hand, our language includes large number of words which are relatively seldom used in ordinary conversation. 英语中有许多表示启承转合的词语,阅语中注意这些词有助于我们提高理解力,写作中注意用这些词,有助于我们把文章写得连贯、有条理。On the other hand 在本句中用来表示不同或相反的语气,在前一段中讲了popular word 这一段中作者则要讲讲learned words. 表示不同或相反语气的词还有很多,比如:Conversely, however, on the contrary, unlike, whereas, yet等等。 前面我们提到过number可以与可数名词连用,而amount可与不可数名词连用,如: 1)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have passed the exam (许多学生已经通过了考试) 2)They paid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for the house (他们付了一大笔钱买了这座房子) 6.Their meanings are known to every educated person, but there is little occasion to use them at home occasion 通常可以做可数名词用,意思是“时刻、场合”;也可以做不可数名词用,意思是:“必要性、需要;机会”。如: 1)They're met on several occasions (他们已相遇过好几次) 2)They are occasions when you find it difficult to say “Good-bye”。(有时候你会觉得说“再见”很难。) 3)I don't remember I had occasion to blame him (我不记得我有责备他的必要) 7.In the latter, we are using a Latin Derivation which has exactly the same meaning 在前一句中用了“in the first case,” 本句中的“in the latter ”是指in the latter case .对两件事分别进行表述时,可以用in the first case, in the latter case 这一类词,条理非常清楚,也可以用the former,the latter 来表述。derivation 是derive 的名词形式。Latin derivation 意思是“拉丁语词源的词”,请看例句: 1)These words are derived from Latin (这些词由拉丁语派生而来) 2)The derivation of words is interesting (词的派生很有意思) 8. The terms “popular” and “learned”, as applied to words, are not absolute definitions.本句中的term意思是“术语、名称”,如: 1) I don't know how to put this term into Chinese (我不知道如何把这一术语译成中文) 2) Writer is hardly the term to apply to him (“作家”这一名称很难用在他身上) term 还有“期限;任期;学期”的意思,如: 1)During his 4-year term of office, he did a lot of things for the common people.(在他四年的任职期间,他为普通百姓做了不少事。) 2) He decided to rum for a second term (他决定竞选连任。) 3) The autumn term is coming to an end (秋学期快要结束了。) apply to 在句中的意思是“用于”,如: 1)This rule applies to upper class students only (这条规则只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2)I don't think what he says applies to you (我想他的话对你不适用) 3)They are eager to apply the theory to practice (他们急切地想把这一理论用于实践) apply for 则是“申请”的意思,如: 1)How many people have applied for the job?(有多少人申请了这个工作?) 2)They applied for permission to use the tennis court (他们申请使用网球场。) 9. Still the classification into “learned” and “popular” is convenient and sound .本句中的sound是形容词,意思是“正确的;明智的”,如: 1)He felt so happy that he had made a sound decision.(做了正确的决定,他感到很高兴。) 2)He was so carried away by power that he could not make any sound judgement(他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无法做出任何明智的判断) 请看下面几个句子,注意sound 在句中的意思: 1)He is sound in body and mind (他身心健康) 2)The house is sound .Don't hesitate to buy it (这所房了完好无损,别犹豫,买下它) 3)The baby is having a sound sleep.(宝宝在酣睡) 4)Father gave him a sound beating.(父亲给他一顿痛打) 10.When we call a word “learned” we don't mean that it is used by learned persons alone, but simply that its presence in the English vocabulary is due to book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literature rather than to the actual needs of ordinary people not (that)…。but (that)。意思“不是…。而是。”如: 1)I came here again not because I enjoy the scenery so much but because I like the people .(我又来这儿,不是因为我多喜欢这儿的景色,而是我爱这儿的人们。) 2)By calling him Shylock, I don't mean that he is named Shylock,but that he is as miserly as Shylock.(叫他夏洛克,我不是说他的名字叫夏洛克,而是说他像夏洛克一样吝啬。) due to 在句中的意思是“由于”,如: 1)His failure was due to carelessness (他的失败是由于粗心。) 2)Due to lack of funds,they had to postpone the project.(由于缺少资金,他们不得不推迟计划) rather than 在本句的意思是“不是…而是……”,“与其……不如…” 1) He is a writer than a teacher (与其说他是教师,不如说他是作家。) 2)He lay rather than sit in the armchair (与其说他是坐在扶手椅上不如说是躺在里面。) 本课主要词组 1.make up 2.be familiar with 3.learn from 4.belong to 5.at large 6.on the other hand 7.be knows to 8.acquaintance with 9.in a style 10. be of importance 11. in the first case 12. in the latter (case) 13. in print 14. apply to 15. come up 16. as to 17. as a whole 18. due to 19. rather than Text B how should you build up your vocabulary? 短语表达 1. build up (建立;增强;增加) They worked hard to build up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people in two countries. Get plenty of exercise every to build up your health. 2. come across (穿过,出现;遇到) They came across the street to meet me. A good idea came across my mind We are bound to come across difficulties, but we are determined to overcome them. 3. look up (查阅) If there are words you don't understand, look them up in the dictionary .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is matter, look up this book. 4. at top speed (以速度) He drove his car at top speed It's dangerous to corner at top speed 5. depend on (依靠;取决于) We'll depend mainly on ourselve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task depends on the solution of this major problem. 6. make sense (有意义、讲得通) What he said just now didn't make any sense to me. This sentence doesn't make any sense. 7. try doing sth(尝试做某事) You can try using another method to go it He tried climbing the mountain without any help. 8. come up with (提出,想出;提供) He is expected to come up with some ideas after he thinks about the problem. The TV network will come up with better shows in the future. 9. lead to(导致) Our discussions led to confusion. The earthquake led to heavy loss of life. 10. after all (毕竟) Don't expect too much of him, he is, after all, a child of 10. We didn't finish all the work. After all, we didn't have enough hands 11. provide with (提供) It is necessary that you provide them with all the equipment We are satisfied to be provided with these kitchen utensils 12. begin with (以……开始) The first word of a sentence should begin with a capital letter . To begin with, we ought to know what we are here for.

3. Diamonds are made from carbon. 由……制成,可以用be made from和be made of两个词组来表达。但是be made from通常指制成品已看不出原材料是什么,而be made of可以看出该物品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如: 1) Paper is made from some plants. (纸是由某些植物制成的。) 2) This beer is made from grain. (这种啤酒是用粮食酿制的。) 3) The houses were made of brick. (这些房屋是砖造的。) 4) This toy is made of cotton. (这个玩具是布做的。) 4. Scientists know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extreme heat and pressure changes carbon into diamonds. extreme在句中做形容词用,意思是“极度的”,如: 1) Extreme cold can wake a hibernating animal. (极度的寒冷能使正在冬眠的动物苏醒。) 2) They will have to endure extreme discomfort in winter. (冬天时,他们将不得不忍受极度的不适。) change…into意思是“把…转变为…”,如: 1) Water changes into vapour when heated. (水加热后转变为蒸气。) 2) Go to the bank and you can easily change these dollars into RMB. (你去银行就能很容易地把这些美元换成人民币。) 5. Such heat and pressure exist only in the hot, liquid mass of molten rock deep inside the earth. 请注意such与so之间的不同用法。such后面接名词,而so后面接形容词或副词。如: 1) I don't believe he could make such a mistake. (我相信他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 2) How can you go out on such a rainy day? (在这样的雨天里,你怎么能出门?) 3) He spoke so fast that I couldn't follow. (他说话太快,我听不懂。) 4) I'm so glad you could come. (你能来我真高兴。) mass在本句中的意思是“(聚成一体的)团、块”,比如: 1) a mass of hot air(一团热气) 2) a mass of sand(一堆沙) 3) Rain occurs when a mass of warm air is laden with water. (一团云聚集大量的水蒸气就形成了雨。) Mass也可以做形容词用,意思是“群众的”、“大量的”,如: 1) a mass meeting (群众大会) 2) mass education (大众教育) 3) mass media (大众传媒) 4) Mass production could very well cut the cost. (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 6. It is thought that millions of years ago this liquid mass pushed upward through cracks in the earth's crust. It is thought that…是一个很常用的句型,类似的句型在英语中很多,比如: 1) It is / was, has been…, reported that… 2) It is / was, has been…, stated that… 3) It is / was,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4) It is / was, has been…, mentioned that… 5) It is / was, has been…, believed that… 7. A. There are only four areas where very many diamonds have been formed. B. The first known area was in India, where diamonds were found thousands of years ago. 定语从句可分为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A句是限定性定语从句,B句是非限定性定语从句。A、B两句中都是用关系副词where来引导定语从句,修饰表示地点的名词。请看下面的句子,注意限定性定语从句一般不用逗号隔开: 1) Is there a shop around where we can get some fruit? (附近有什么商店可以买到水果吗?) 2)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we met yesterday. (这是我们昨天碰头的地方。) 3) The small town, where he once worked, has turned to be a modern city. (他曾经工作过的那座小城,已经变成现代化的城市了。) 8. In the 1600's…(十七世纪) In the 1720's…(十八世纪二十年代) In the 1800's…(十九世纪) 请注意年代的表达方法,以上的年代也可以表达为in the 1600s; in the 1720s; in the 1800s.如果我们要表达“在十七世纪初(中、末)期”,则可以说in the early(mid, late) 1600's/1600s. 9. Diamonds became very popular with the kings and queens of Europe. become / be popular with / among是一个常用词组,意思是“受…欢迎”,请看下面的句子: 1) These Chinese handicrafts are very popular with foreign friends. (这些中国工艺品很受外国朋友的喜爱。) 2) His novels are popular among young people. (他的小说很受年轻人的喜爱。) 3) Classical music is popular among more and more people. (古典音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10. India's supply of diamonds was finally running out after 2,500 yeas of mining the stones. Supply在句子中做名词用,意思是“供应”。Supply常常可以做动词用,意思是“供给,提供”。请看下面的句子: 1) Economic stability can be reached if demand and supply are in balance. (如果供求关系平衡的话,就能实现经济的稳定。) 2) Many materials are in short supply. (许多材料供应不足。) 3) The increasing world population will put a strain on food supply. (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将对粮食供应带来重负。) 4) You have to supply him with an answer. (你得给他提供一个答案。) 5) Most towns are supplied with tap-water and electricity. (大多数城镇都有自来水和电力供应。) run out是一个常用词组,意思是“用完,用尽”。请看例句: 1) Time is running out. We have to hurry. (时间快到了,我们得快点。) 2) My patience is running out. (我快要耐不住了。) 3) His luck seemed to have run out. (他的好运似乎结束了。) 我们也可以用run ou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run out of的主语应该是“某人”。如: 1) They have run out of money, so they have to find a job. (他们钱用完了,所以得找一份工作。) 2) I have run out of ink. (我的墨水用完了。) 11. People would pick up handfuls of gravel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treams and sort out the diamonds. -ful通常加在名词后面,构成形容词,如care-careful,help-helpful.而本句中的handful是一个名词,意思是“一把”,在单词部分,我们已经提到过,英语中有不少这样的词,如: 1) He gave me a basketful of beaches. (他给了我满满一篮子桃子。) 2) She put a spoonful of salt in the soup. (她往汤里撒了满满一勺盐。) 3) Tom is carrying an armful of books. (汤姆抱着一捆书。) sort out是一个常用词组,意思是“整理,分类”,如: 1) Sort out those of bigger size and put them in a box. (把大点的整理出来,放在盒子里。) 2) It took quite a while to sort out all our luggage. (把我们所有的行李整理好花了不少时间。) bottom在句子中做名词用,意思是“底部”。bottom还有“尽头、末端”的意思。请看例句: 1) There is some deposit in the bottom of the teapot. (茶壶底部有些沉淀物。) 2) At the bottom of the mountain, there is a beautiful village. (在山脚下有个美丽的村子。) 3) I felt grateful to you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我衷心地感谢你。) 4) Bottoms up. (干杯。) 12. These diamonds were probably carried from where they were formed to India by great sheets of moving ice that covered parts of the earth 20,000 years ago. where they were formed是where引出的名词性从句,作介词from的宾语。请看下面的句子: 1) He didn't say anything about where the accident took place. (他对事故在哪儿发生的只字未提。) 2) She hasn't made up her mind as to where she should go for the holiday. (她还没有决定到哪儿去度假。)

大学语文自考笔记

大学语文自考考试大纲上面的内容都是考试的重点。考生报名时可向自考办购买。如果考生基础不好,也可报助学班由老师辅导并划重点。 从哪里找到试题和答案? 试题及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启用前属绝密材料,启用后仍然属于国家秘密。全国考办自2002年起不再公布答案,考生可以通过购买相关辅导书得到更多历年试题的解析。想要免费的真题和答案可以登录。作为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的备考指导栏目就专门收录有自考的历年真题和模拟练习题,还有备考的知识点指导。登录网址()。 自考的复习方法: 1、网上下载历年试卷和考试大纲,把答案在教材书上找出来。因为自考试题是从题库中出来的,往往会反复考到,只要把这些题目都背下来,一般及格没有问题。 2、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就可以有好的成绩。 3、考试时,要把名词解释当简答题回答,凡是能记住的内容只要卷面允许,都写上去。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主要复习掌握四部分内容:(一)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共52篇课文,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诗词18篇,小说7篇,四部分内容所选的课文篇目,一篇一篇地阅读掌握,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考生一定要加强对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过去《大学语文》考试中,考核考生对课文的内容是否记忆的试题较多。1.《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中“仲尼”指的是A.伯夷 B.孟子 C.孔子 D.老子[答案]C[解析]这是考核一名大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常识的试题。没有丝毫难度。2.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提及他自己在德国的生活经历,用以说明的论题是A.抱定宗旨 B.端正学风 C.砥砺德行 D.敬爱师友[答案]D[解析]这是典型的考核是否阅读教材的试题。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共阐发“三事”: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阅读课文掌握阐发三事具体论述的内容。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3.下列著作中,作者为韩愈的是A.《壮悔堂文集》 B.《昌黎先生集》C.《震川先生集》 D.《樊川集》[答案]B[解析]课文中作者介绍的内容也是需要认真阅读掌握的知识内容。尤其是作家的主要代表作更需要掌握。《壮悔堂文集》:侯方域;《震川先生集》:归有光;《樊川集》:杜牧;韩愈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4.《先妣事略》一文中,“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的人物是A.外祖 B.周孺人C.大姊 D.老妪[答案]B[解析]这是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试题。先妣是周孺人;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5.杜甫《秋兴八首》的创作地点是A.夔州 B.长安 C.巩县 D.成都[答案]A[解析]掌握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这首诗,掌握时代背景。

  •   索引序列
  •   自学考试语文笔记
  •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笔记
  •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笔记
  •   英文自学考试英语笔记
  •   大学语文自考笔记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