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

课程代码:0000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B.辩证法 C.可知论D.认识论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在于它的() A.发展变化性B.矛盾普遍性 C.相对稳定性D.客观实在性 5.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二元论D.不可知论 6.在意识内容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 A.社会的产物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8.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11.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冬去春来,夏尽秋至B.夜去昼来,昼尽夜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3.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生存于社会中的人 D.一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18.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根本原因,应当到()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19.社会结构是指() A.人类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的汇集 B.人类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统一 D.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 20.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生产斗争、政治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能力的范畴 21.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的产物 D.不同民族进行掠夺战争的结果 22.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C.它能被多数人所接受D.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4.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这说明改革() A.具有社会性B.具有普遍性 C.具有人民性D.具有阶级性 2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26.科学是() A.人类的一切知识B.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 C.知识的理论体系D.正确的思维方法 27.交往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 A.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B.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 C.积极交往和消极交往D.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28.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 A.实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束缚 C.摆脱规律的制约D.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29.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B.贡献和索取的关系 C.理想和现实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0.中国战国时期的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终始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进步论B.历史倒退论 C.历史循环论D.历史唯物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A.牛顿力学B.细胞学说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2.下列各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的有()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B.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C.事物运动处于某种特殊状态D.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E.事物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33.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34.“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这句话的含义有() A.现象就是本质B.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离的 E.本质第一性,现象第二性 35.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36.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因为() A.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 C.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D.人口增长过快会增加劳动力就业的困难 E.人口增长必须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3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8.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各有其特殊性,其表现有() 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有各自的特点 B.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有些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D.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更替的形式和道路各有特点 E.社会制度性质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 39.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阶段和阶级斗争学说内容的有() A.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阶级斗争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C.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 D.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E.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0.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看法的错误在于() A.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成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 B.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不变的,而不是变化的 C.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成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D.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阶级性,看作是人的共同本质 E.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神赐的,而不是人自身形成的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历史形态。(7分) 42.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7分) 4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6分) 44.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及真理的谬误的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12分) 46.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的作用。(12分) 47.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2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无论的根本错误是(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 A.*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问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演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杜会形态的有( )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 有(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哲学自学考试真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E.科学主义 3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是不可分割的 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3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 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36.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 A.文学艺术等知识因素 B.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C.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D.渗透性因素 E.准备性因素 37.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下列各项属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有 ( )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自由职业人员 E.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3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E.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4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 A.人的本质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E.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不是超阶级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要说明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7分) 4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6分) 44.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2分) 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12分) 47.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2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无论的根本错误是(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 A.*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问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演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杜会形态的有( )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 有(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自学考试马哲真题

1、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各个方面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参考答案:D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B、它们互相配合 C、它们相互渗透D、它们互相决定 参考答案:A 3、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主体是() A、社会主要矛盾 B、人民群众 C、科学家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确定 参考答案:B 4、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的基础是() A、社会根本性质B、社会物质基础 C、社会基本矛盾D、社会存在 参考答案:C 5、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经济基础B、生产关系C、生产力D、上层建筑 参考答案:C 6、有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机制"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是一个辩证过程 D、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是内容 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参考答案:ABCDE 7、有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作用机制的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是一个辩证过程 D、经济基础是形式,上层建筑是内容 E、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参考答案:ABCE 8、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因素有() A、生产力B、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C、意识形态D、上层建筑E、政治 参考答案:ABD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基础强大 E、人民群众运动活跃 参考答案:ABC 10、下面属于"群众观点"的是() A、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D、把人群众当作英雄E、向人民群众学习 参考答案:ABCE 11、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中() A、简单地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 B、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要对旧事物采取全盘否定、抛弃的态度 D、要对一切现存事物都特怀疑的态度 参考答案:B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或状态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或趋向 参考答案:B 13、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 A、砍伐树木B、碾碎谷种 C、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D、洪水冲毁庄稼 参考答案:C 14、我国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参考答案:D 15、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参考答案:B 16、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 A、度B、属性C、量D、特殊矛盾 参考答案:C 17、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学会:() A、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B、在现实中把握问题,在问题中把握现实 C、在现存中把握未来,在未来中把握现存 D、在理论中把握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理论 参考答案:A 18、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B、内在的联系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E、外部的联系 参考答案:BD 19、辩证的否定是() A、外力作用的结果 B、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 C、事物内部肯定方面战胜否定方面 D、事物的自我否定 E、绝对的否定 参考答案:BD 20、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A、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E、生产方式决定自然界的变迁 参考答案:ABCD

试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作者:网 友 文章来源:网友 点击数:6625 更新时间:2019-5-18 17:20:56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假如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假如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假如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假如顺利也罢,假如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更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年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假如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更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际操作与认识的关系 实际操作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际操作,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术。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试卷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E.科学主义 3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是不可分割的 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3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 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36.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 A.文学艺术等知识因素 B.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C.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D.渗透性因素 E.准备性因素 37.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下列各项属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有 ( )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自由职业人员 E.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3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E.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4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 A.人的本质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E.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不是超阶级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要说明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7分) 4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6分) 44.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2分) 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12分) 47.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是( )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B.意识对物质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C.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最初的历史形态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自然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条件是( ) A.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B.被统治阶级奋起反抗统治阶级 C.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资产阶级由进步阶级变为反动阶段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普遍联系性 C.永恒发展性 D.直接现实性 5.某种思想是否正确,在于它( ) A.是否符合领导的意图 B.是否符合多数人的意见 C.是否符合人们的主观愿望 D.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6.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制定的 B.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不能认识 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物质的 B.实践的 C.相互联系的 D.发展变化的 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0.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 ) A.事物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整体变化和局部变化不同步性的表现 11.*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医生给病人看病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耕种土地 D.演员演唱歌曲 14.人们通过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这说明人的认识不仅具有摹写性,而且具有( ) A.社会性 B.创造性 C.客观性 D.历史性 15.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在于,它具有( )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社会性和历史性 D.主观性和能动性 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等于承认(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因为( ) A.实践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C.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D.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8.对生态平衡影响的因素是( ) A.动物的活动 B.植物的变化 C.人类的活动 D.微生物的繁殖 19.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 D.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20.在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中,最直接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劳动者 B.劳动工具 C.劳动对象 D.教育发展程度 21.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交换方式 B.产品分配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2.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 )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B.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力量 D.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23.在欧洲历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18世纪的法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英国,但在哲学方面却于英国;19世纪中叶的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当时的英国和法国,但在哲学上却高于英国和法国。这说明( ) A.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没有普遍性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24.社会革命的爆发取决于多种原因,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B.革命家的出现和革命思想的形成

哲学自学考试真题下载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客观性 B.实践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运动的 B.发展的 C.实践的 D.矛盾的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 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9.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 ) 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B.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 C.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D.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10.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12.私人购车的增多,带动了中国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修车业、洗车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一果多因 B.一因多果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13.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14.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6.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情感意志 C.是否具有血缘关系 D.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19.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社会形式是指(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合方式 D.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20.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 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 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意在说明( )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的 B.社会发展是一种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自发过程 C.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D.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起作用 2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开拓进取与保守落后之间的矛盾 B.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C.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 )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无论的根本错误是(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 A.*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问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演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杜会形态的有( )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 有(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   索引序列
  •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
  •   哲学自学考试真题
  •   自学考试马哲真题
  •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试卷
  •   哲学自学考试真题下载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