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下载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下载

发布时间: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下载

发布时间: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下载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 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 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 2) 中世纪, 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 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 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 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 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 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 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 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由上而下”:行而上,由抽象理论研究演绎到具体现象的研究方法。 8、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 例:①“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 ②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老*欧米哀尔)的形象—化丑为美。 9、美学研究的对象:(名/简) 答: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0、美学为什么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第二,艺术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第三, 艺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 第四, 通过艺术研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1、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 (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3)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唯物辩证法是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古学的方法等具体方法在美学研究中都有用武之地。 1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就是说,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说明,虽然有美的事物,但当审美主体处在异化的状况下无法欣赏美的东西,审美依赖主体的条件、心境。 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来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第四,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第五,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其他许多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如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 1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也就是人的本质相联系。从人的本质出发探讨美的本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 第二章 美 论 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几个方面的求解路径: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求美 1、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所以数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坚持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个根本性的立场,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美来自于数的秩序,音乐就是对立面的和谐,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书中提出自己的美学理论:1) 美是认识能力的对象,2) 美是看上去使人偷悦的东西称作是美的,3) 美即在恰当的比例,4) 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他更倾向于认为,审美的愉悦取决于被观看的事物,他强调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指称美在本质上是由于具有客观的依据而成为认识的对象,美被认为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观属性。 3、荷加斯《美的分析》书中: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4、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探求美的合理性、片面性? 合理性: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 片面性:①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虽然认为是客观的,但不认为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认为是自然就有的;②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③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总之,事物的客观属性是美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或者直接把美看成是事物的感性形式,是行不通的。原始民族很少认为花是美的,极少以植物作为描写对象,原因是还没有成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部分,所以不是美感的对象。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1、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的,精神的,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理念是美的本质。这种美的理念“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2、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认为美是理念。 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本质在于客观的运动的发展的理念。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念是不变的,在黑格尔这里,理念却按照辩证法的逻辑,在自我的矛盾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 1、英国经验主义派休谟认为,因为外和的秩序和结构“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征。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快感。2、美国的马歇尔:美在于人的感官的快乐3、桑塔耶纳: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美感就是快感,美的本质和源泉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性的象征,表现了人们无意识中的性本能的冲动。贡献:首次发现了美、审美活动和艺术同人类被压抑的无意识的紧密联系。5、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认为“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他所说的“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 五、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1、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论述: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美是生活”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学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脱离具体生活的偏颇。 这个命题的内涵在于: 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可宝贵的东西。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够显示生活的就是美的; 反之,凡是不利于生活的,不能显示生活的,就是丑的。 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把美既不是看成物的属性,也不看成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是看作人的生活本身,认为美的属性正是生活的属性,从而首次明确地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对于后来唯物主义美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结论:“美是生活”的命题虽然浅显易懂,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理由: ①生活包含着多种可能性,有美也有丑,不能说凡是生活都美,从而不能简单说美是生活。 ②“美是生活”的讲法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的呢?如果不是则违反了他的第一句话,如果是又违反他第二句话。 ③ 他还把个人对亲爱的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因此,他虽然正确的从客观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入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生理学相混杂的境地。 (3)总之,“美是生活”不能成为关于美的正确命题。 六、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七、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英国的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人的审美感受的获得同人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有关。(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2、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时间距离”说,认为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时间距离有关。(由于我们同当代的文艺作品之间缺乏时间距离,利害的联系太密切了,因此,我们很难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2、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蔡仪出版过一本《新美学》,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 朱光潜是怎么区别“物”和“物的形象”的含义的: “物”指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 积极性:正确的指出了“物的形象”和外在的客观事物不能划等号 缺点:没有把“物的形象”看成是劳动的产物,而认为是一种生产实践。 3、美的可定义性问题: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 答:试图彻底否定对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可能性,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美的总是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因而需要做专门的探讨,因此,美的本质问题和美的可定义性既不应否定也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因此,美的本质问题不但无法否定,而且也是可以探讨的。 要在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坚持多层次和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出新的探索。) 4、美的观念: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论述:你认为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怎样理解美是一个开发性的系统?) 我认为美的观念上应实行一种变革,把美视为开放性的系统。 第一、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探索美。 第二、应当把美既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的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就应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认识到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 总之,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应该在美的观念上实行一种变革,把美视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5、马克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审美感觉的来源,人类审美感觉只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全部历史。 6、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 人是“世界的美”2)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 美是自由的形象4) 美在创造中 第三章 美感论 1、 美感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2、18世纪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3、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4、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旧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在记忆中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 联想的范围非常广阔,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1)接近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映。例“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 (2)相似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例:霜叶红于二月花 (3)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5、论述:举实例说明对比联想的特征。 (1)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2)举例 例1:陶渊明诗中有“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从万物的“有托”联想到孤立的“无依”,这一“无依”就显得格外触目,各位深切,显示当时诗人个人处境。 例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豪门大院内灯红酒绿,院外冻死穷人的对比,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社会的弊端。 例3:唐代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描写古代一个商人的妻子,商人丈夫与弄潮儿形成对比联想,商人丈夫离别无讯与定时守信的弄潮儿的尖锐对比,揭示了怨妇对丈夫的情谊和怨恨。 (3)以上例子说明,通过对比联想,对立的景物或现象可以交错呈现或结合一体,可以使人对现实生活是的对比关系得到更鲜明更深刻的感受。 6、通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心理现象,指从感觉的整体出发,在诸心理功能统一的基础上,不同感觉之间的感受借助于想象力的作用而相互挪移,各感官相互为用,更换官能的感受领域。这是一种辅助的心理功能。(简单说,就是指不同感觉之间的汇通。) 例:“红杏枝头意闹”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他们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体现多种感官的相互汇通,是通感现象。 7、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 (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 个性应当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的结合。但是个性要独立,要自由,而社会却要规范,要限制,这二者的矛盾怎样解决呢?要通过审美欣赏、审美创造活动来解决。 (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 审美总是不离具体的形象,但要由具体的感性的感知中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不仅与具明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例钱钟书“如水中盐,蜜中花”。 (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的统一 论述:结合实例论述自觉性与非自觉性关系(或试述美感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 ①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或意识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人的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能力、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而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和和客体的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和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而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 ②例1,宋代词人张孝祥《过洞庭湖》“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其中,“悠然心会”,说明人通过长期社会实践,积累了审美欣赏能力,形成感受美的感官,所以才能够悠然心会,是一种瞬间的审美感受,一种直觉,这是自觉性:“妙处难与君说”,但美妙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述,无法用清晰、明确的意识来整理清楚,是非自觉的。 例2,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尤其是最后两句,“真意”指诗人在庐山的怀抱里流连忘返,获得的瞬间的审美感受,这种瞬间的感受来自于诗人长期淡泊的生活而来,这是他审美自觉性的表现:“欲辩已忘言”,要辩解,说明却已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明显的表现了非自觉性。 ③这一实例表明,美感活动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的统一。 (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1、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的是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 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把它与优美并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的,是18世纪英国思想家博克。他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一书。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2、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3、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悲剧性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悲,不悲不能成为悲剧,但悲不等于哭、悲哀、悲惨。 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 (1) 命运悲剧:索福克斯《奥狄浦斯王》,希腊命运悲剧的典型代表。 (2) 性格悲剧:文艺复兴以后,17世纪新古典主义《哈姆雷特》。 (3) 社会悲剧:8、19世纪出现,巴尔扎克《高老头》,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玩偶之家》。 (4) 生命悲剧: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悲剧。托尔斯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弟间的悲剧。 (5) 荒谬悲剧。 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例,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剧的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京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悲剧性的效果 (1) 悲剧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 (2) 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主要指精神是情*的提升,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 (3) 精神提升,精神境界由低级到高级。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 5、生命的机械化:法国学者柏格森1900年《笑》一书中提出来的,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作为这种创造的推动力的,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本能“生之冲动”。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机构化,阻碍生命的前进。生命的最基本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6、喜剧性的效果—笑的特征 论述:谈谈你对喜剧看法 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是引起人们的笑,笑是喜剧性最显著的特征。喜剧性的笑有3个特征: (1) 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 (2) 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 (3) 笑要有共鸣,笑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面产生的。 总之,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就是笑。 7、论述:丑的美学意义(或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 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 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再次, 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是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最后, 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 例:罗丹《老*》(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人们看到时,

...看不懂你这是啥意思~谁要?。。。。什么意思。。。。我在网上随便查了下复制下来给你看下吧~美] 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 一,它表示感官愉悦的强形式。 二,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 三,专指审美对象。 朱光潜讲,”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这个观点与唯独对为甚麼感觉到美作出客观解释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同构说可视为统一理论的不同表达:外在世界(物理)与内在世界(心理)的”力”在形式结构上有”同形同构”或者说”异质同构”关系,即它们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 由於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大脑中引起了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物我同一,从而,人在对各种对称、比例、均衡、节奏、韵律、秩序、和谐...中,产生互相映对符合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 人类依照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主观需要,这个改造了世界的客观现实存在的形式便是美,所以,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这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与结果。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对自然秩序、形式规律,人类逐渐熟悉了、掌握了、运用了,才使这些东西具有了审美性质。 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意见和志向,是一种自由。 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上。 你想干甚麼就干甚麼,恰恰是奴隶,是不自由的表现,是做了自己动物性的情绪、欲望,以及社会性的偏见、习俗的奴隶。 自由是由於对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 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伟大行动力量。 这种力量之所以自由,正在於它符合或掌握了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一种”造型”-改造对象的普遍力量。 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艺术讲究”无法而法,是为至法”。 有法表现为无法,目的表现为无目的。...於是再也看不出目的与规律、形式与内容、需要与感受的区别、对峙,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目的成了无目的的目的性,”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同和”。 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 [社会美] 由於与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规律、形式打交道,逐渐把它们抽取、概括、组织起来(均指实践活动),成为能普遍适用、到处可用的性能、规律和形式,这时主体活动就具有了自由,成为合规律性与目的性即真与善的统一体。这个统一在这里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善的形式。善本身好像就是一种形式,是能改造一切对象、到处适用的形式力量,於是这种实践活动的美的实质,恰恰在於它的合规律性的内容,即真成了善的内容。 因为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可以注意几点。 一。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 首先是呈现在群体或个体的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然後才表现为静态成果或产品痕迹。 亚里士多德讲悲剧就强调行为和情节,现实生活过程在艺术理论上的反应。其次才呈现在成果或产品上。我们对其欣赏并不只是种形式美的观赏,而是能从中感到社会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社会巨大前进的内容,善成了真的形式。人们直接看到的是善,是社会合目的性,但它之所以能建成,却又是符合规律性(真)在起作用。 二。历史尺度。 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深入,使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和产品成果不断发展扩大,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社会美的标准、尺度和面貌。 像历史的废墟、传统的古迹等等也都属此范围。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种深沈的历史感受。 三。技术工艺和生活规律。 如何在工具本体之上生长出情感本体、心理本体,保存价值理性、田园牧歌和人间情味,这就是我所讲的”天人合一”。不仅有”自然的人化”,而且还有”人的自然化”。这恰好是儒道互补的中国美学精神。 我讲的”天人合一”,首先不是指使个人的心理二首先是使整个社会、人类从而才使社会成员的个体身心与自然发展,处在和谐统一的现实状况里,靠人类的物质实践,靠科技工艺生产力达到极大发展和对这个发展所作的调节、补救和纠正来达到。 形式美及其一般规律或特徵,尽管本身是自然界的规律及现象,却又正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把它们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的。 ”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收缩和内在化。 作为真正艺术的原始纹样、装饰,并不是模拟自然的动植物,也不是知性的象徵符号,而是直接与心灵对应的”抽离”。这种”抽离”在於挣脱现实世界及自然事物的变动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命,以得到宁静、永恒、幸福的绝对、必然和法则。这就是”抽象”的形式美的根源。 原始陶器的抽象几何纹饰,它实际表现的是一种稳定性、程序性、规范性的要求、实现和成果。 外在自然世界的杂多、变换、混乱、无秩序,通过这种活动,获得了整理、澄清和安顿,使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程序性日益呈现出来,而且成为人的意识对象。各种形式结构,各种比例、均衡、节奏、秩序,亦即形成规律和所谓形式美,首先是通过人的劳动操作和技术活动去把握、发现、展开和理解的。它乃是人类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感性中的结构,感性中的理性]。它们是[有意味的形式]。 人在这形式结构和规律中,获得了生存和延续,这就是人在形式美中获有安全感、家园感的真正根源。 [自然美] 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仍然来自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正确的道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自然的人化”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和谐、小巧、光滑、对称是掌握了的规律性。不和谐、巨大、杂乱在这里也是作为一种掌握了的规律性。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徵”。 自然美恰恰相反,真是形式,善是内容。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原始人为甚麼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实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究竟有没有纯粹的形式美?” 可以说有,因为的确有为全人类共有的形式美,它是超时代、超阶级的;但也可以说没有,因为的确没有脱离整个人类历史的形式美,没有人类社会,形式美是不存在的。 [人的自然化]有三层意思。 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友好和睦,相互依存,不是去征服、破坏,而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 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人的栽花养草、游山玩水、流连景观、投身於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三是人通过某种学习,如呼吸吐纳,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天”(自然)合一的境界状态。 ”人的自然化”是情感(心理)本体的建立,中国古代对上述三层涵义的”人的自然化”及它的”天人合一”观念,对走向後现代的社会,可以有参考借鉴意义。 科学世界与客观世界到底是甚麼关系?是否就是简单化的直接的对应、反映关系?看来不是。 彭加勒(H.Poincare)说,”发明就是选择”,选择不可避免地要受感情的影响以及支配,其中包括科学上的美感。 抽象总是一种简单化的手段,一种新的美则表现为简单化的结果。 ”通向美的问题”和直觉正是他们所发现或引导他们去发现科学的真理,爱因斯坦把这叫”自由的创造”,我们把这叫”以美启真”。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有许多相同的结构,他们相互对应、同形同构,有些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用理知直观,即通过科学美而感受到和发现它。 一、基本概念(识记)1.美和美的东西:(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2)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的事物。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客观属性中去探求美代表人物有: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b.古罗马的西塞罗。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c.黑格尔(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西尼雪夫斯基。(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3.人的本质属性:(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对美的逻辑性建构,应奠基在对人的本质属生的逻辑界定上。(2)人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a.自然的属性,也就是物质性和动物性。b.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更内在的本质属性。c.无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还是物质性和精神性,它们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所以,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3)作为审美关系的主体的人,其本质属性的系统化预设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而这三个逻辑层面的系统整合,就在总体上显现出人的本质属性。(4)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种全面的、完整的人的身上,所以,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性建构,由此而达成对人的本质的系统化理解,就为更高层次上的美的逻辑性建构铺设了哲学基础。4.多层累的突创(1)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这是有关美的创造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2)基本含义:a.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b.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子整个地抓住我们。5.美的形成和创造所依赖的基本层面:(1)自然物质层:审美对象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这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说明美虽然不是某种固定的物质属性,但又不能离开物质属性。(2)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性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人化了的感觉形象。在知觉表象这个层次,客观已经在向主观转化,物质已经在向精神转化。它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契机。(3)社会历史层:人类的审美感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可以说,社会历史层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4)心理意识层:意识指的是人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既有个人的心理意识,又有社会的心理意识。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承载着这些因素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关系的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5)在上述四个层面中,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而心理意识层则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6)正是由于美一方面是多层因素的积累,另一方面又是突然的创造,所以美能把复杂归于单纯,把多样归为统一,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的有机的整体。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正因为美是各种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积累,所以,我们就不能把美简单化,也不能把美固定化,认为美的永远是美的。与传统美学相反,我们应当把美的形成和创造看成是由多层次的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把美看成是一个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的复合体,一个处于恒变恒新的创造之中的开放性系统。二、基本理论1.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差异(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如,漂亮小姐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却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如上海东方明珠塔或广西桂林山水的美就会因气候条件和人的心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美。(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红颜与白发,大海与小溪,都各自有着独特的美。(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或色或声来说明美,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2.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是什么?其片面之处又在哪里?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因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建立的,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物,必然离不开感性的形式。我们感知到一朵花的美,就是通过花的颜色和形状来感知的。这样,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也就很自然了。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有其片面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当自然现象还纯粹是自然现象,还没有人化,没有变成人的现实的时候,是谈不上美的。对于人来说,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方才可能是美的,因此,当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形象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它们不是从物理学的意义上或生物学的意义上来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而是从它们对人的生活意义上来构成这一内容和形式。例如花,我们欣赏它的美,并不是欣赏它有多少花瓣、它的颜色的化学成分等,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形象来欣赏它的欣欣向荣,它的颜色娇艳,它的姿态妍媸等等。也就是说,美虽然离不开事物的自然属性,但自然属性本身却不是美,美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因为,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均衡对称的东西,可以是美的,但不均衡不对称的东西也未必不美。因此,仅仅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出发不能说它一定美。(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比如,人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徒有外表和形式而缺乏内容就不美。3.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为例,说明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的本质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也认为美是理念。但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而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论,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核心内容在于:(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例如,勇敢的精神是理念,但仅有关于勇敢的精神的概念还不成其为美,勇敢的精神还必须显现为感性的英雄形象,这时才美。(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显现为感性的形象。由于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4.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去寻找美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是什么?与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客观论相反,坚持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的美学家,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看到了美所具有的令人愉悦、能在情感上感染人的属性,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另一方面,由于各人的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以,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于是,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而那此限于从人的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西方美学家,最终往往会否定美的客观标准。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人物是谁?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从基本的倾向来看,在争论中形成代表性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由于吕荧和高尔泰的观点错误比较明显,认同的人极少,影响也不大,在讨论中很快就消失了。(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他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此外,朱光潜还愈来愈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这使得他对主观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把主观理解为实践中的主体,理解为主观能动的主体。这样,主客观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发现事物美成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的关系。在这里,主观与人也差不多成了同义语。(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那样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观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美的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认为美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活。而且,美尽管是人类社会才有的产物,但它却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李泽厚指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因此,美有两个特点,从本质、规律和理想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观社会性的特点。从可感形态方面来说,美又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6.美学界何以会出现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观点?(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创作行为的兴起和不断更迭,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在艺术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现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既然难以给艺术下定义,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那种统一的美或美的艺术的概念来涵盖现代艺术。(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统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由于美和艺术在文化区域、族群和时空条件上有着异常复杂的存活机制,而且越到现代显得越复杂,而且,随着现代美学的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随着世界各民族在美的观念上的跨文化传统的不断推进,美的观念上的差异性也将得到充分的显现。这样,要想以某种简单化的原则把诸多差异性融汇在一起,试图在美的本质问题上达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7.对美的定义进行逻辑性建构的必要性。(1)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因此既需要对此作语义化的阐释和结构性的分析,更需要作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2)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世界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3)超越传统美学中那种简单地下定义的方法,扬弃现代西方美学中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思潮,在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就有望得出更为系统化和更具合理性意味的命题。8.在美的观念上要认识到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1)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所作的一些探讨,表现出明显的形而上学观念,这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是不利的。在美的观念上,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一些形而上学观点,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对美加以读解。(2)美不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属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如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等。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这一价值,是人的自我创造,也是人的自我实现。(3)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深究美的形成和创造。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也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图片下载

很多小伙伴问,关于美学自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自考知识点的相关问题,今天本站编辑就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美学自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自考知识点全部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美学自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美学自考知识重点:1、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的爱好和倾向,它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现,具有强烈的社会性。2、美感:主体在具体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立起来的呈现出的审美主体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出主体直观到超越功利、伦理、认识的人生境界,体验出人和世界的意义而表现出来的幸福感、自由感和愉悦感。 3、审美意识:审美主体在具体的活动中被具有独特性质的个体深深吸引,而情不自禁的对之进行领悟、体会、咀嚼,进而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4、寓教于乐:古罗马贺拉斯提出,将美育看作娱乐和道德教育的统一,要求文艺要具有艺术魅力,以感动给人以教益。5、审美直观: 直观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它是指不需要概念推理能够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直观分为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通过主体感觉器官不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是指通过直觉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6、美感欣赏活动:指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提出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7、费希纳:倡导“自上而下”研究美学的方法,实验学家命运悲剧。自考本科教育学要考哪些科目自考本科教育学要考的科目如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外教育简史、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认知心理、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这一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教育学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中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和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点总结是什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点如下:1、强度越高的钢筋要求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越高,提高粘结强度的办法是将钢筋表面轧成有规律的突出花纹,也即带肋钢筋(我国为月牙纹)。2、屈服强度fy loweryield ,是钢筋强度的设计依据。3、余热处理钢筋RRB400Ⅳ级钢筋强度太高,不适宜作为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配筋,一般冷拉后作预应力筋。4、钢筋的塑性指标主要有两个:延伸率和冷弯性能。这两个指标反映了钢筋的塑性性能和变形能力。5、预应力钢丝是以优质高碳钢盘条经等温淬火再拉拔而成的钢丝。第一次复习自学考试教材应该做什么?知识点怎样能记得更牢固?很多自考生在正式进入复习阶段,开始第一遍复习教材的时候,容易找不到方法,一页一页继续看,继续啃知识点,其实,有可能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考生们可以尝试这样做。01多分析多总结在第一次复习教材的时候,每学习一个章节都做一次总结,总结出这个章节的知识点,易错点,重点,难点等,等到以后再复习这个章节的时候也能很方便明了地看懂这个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在做题之后也要分析总结,看自己错在哪里,如果是粗心,那之后就要多注意、仔细一点,如果是知识点还未掌握,那就再去攻克。02循环复习,不断巩固记忆是有时间限制的,要记的内容我们不断去复习。复习完一个章节之后,在下次复习下一个章节前把之前的那个章节温习一遍。这样可以加强之前章节知识点的掌握,能够不断进行巩固,也可以检测一下你是否忘记了上一章节所学的知识点了。03一定要坚持学习很多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平时上班,业余时间本来就不多,还总想着玩玩手机,打打游戏。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事情,至少在考试前是不可松懈的。每天都要坚持看看,复习温习一下之前复习的,再学习一点新的知识点,一直坚持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试。04报读考前辅导班如果考生的基础水平实在是不好,自己复习,静不下来看书,记不住知识点,那么就可以选择一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前辅导班,上辅导课进行学习。有专业的自考辅导班的老师面授课辅导,这样复习起来就不用那么吃力,也容易掌握书中的知识点。总之,考生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复习教材,讲究方法,讲究效率。八月份自考就开始了,还有好多内容没记,越急越记不住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一、学以致用:理解的知识就要运用,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该记住的东西要马上记住,并及时巩固,反复运用,以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二、重复是记忆之本:学习、尝试记忆、重复、巩固、再重复,直到倒背如流、运用自如才放过。三、反复思考:思考是一座桥,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你自己的东西。四、温故而知新:注意知识内在之间的联系、比较,注重知识之间的整理归纳,将零星的知识串连起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链,便于对比,也便于选择,更利于应用。五、理解加上总结等于记忆。六、突出重点:可以全面复习,但不要面面俱到,还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这样成效才好,学得又轻松。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00602教材电子版,自考美学教材电子版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那里可以免费下载自考教材的电子书??在网上应该能找到请提供可以下载自考教材资料的电子书籍的网站。这些个网站是我精心收集的 对我帮了不小忙 希望对你有帮助://ibook8.com/有没有自考的,给点电子版的教材呗自学考试,都是去当地自考办报名自考。自考流程是:自考报名——预订或买教材——拿到书,自己看书学习——按期参加考试——全部课程考出——申请毕业——拿到专科、本科学历。注册会计师有电子版教材吗?有的啊,有些论坛就有更新的,你可以去相应的科目版块里去看一下。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整理下载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2019年自考本科教材,自考本科美学2019年10月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思修2019年教材改版和2015年版本有啥不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版本有差别,用新本想自考大专,需要看什么书应该是教材吧,每一科都有教材哇。在购买教材前,考生先要了解相关的自考政策,一本《考生必读》是必不可少的。考生可以通过该书熟悉自考各专业当前计划、“自考课程考试时间表”及与自考相关的各种政策等。在系统学习自考相关政策后,考生还要随时关注考试院自考办发布的最新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考试院网站和北京考试报了解。自考注册、报名、考试、实习实验、毕业论文、毕业手续、学位申请、计划调整等通知及招生信息。每次考试报考前,考生还要仔细查看《报考通知》,每次自考报名、照相、领取准考证、查询领取考试通知单的时间都会在提前公布的《报考通知》上特别注明,很多新考生不事先了解通知内容,以为网报结束就没事儿了,结果错过了新生照相,注册和报考信息被取消,错过了当次参加考试的时机。考生参加自考,课程教材必不可少。考试院自考办每年会在七八月份公布下一年全年的自考课程时间表及课程使用教材表,便于考生能提早规划自己下一年的学习计划。考生可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综合信息系统查询自己专业的教材目录,按照教材信息购买正版教材。推荐关注: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19年4月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安排及教材目录》的通知自考本科的教材哪里可以购买呢?看你报了哪几门,在自考办可以定购书的,一般自考办附近都有专门卖自考书的书店,也可以在淘宝网上买。建筑工程技术专科自考本科需要买哪些教材?建筑工程技术专科自考本科4 工程数学 6 本课程分为“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部分考试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00602教材电子版,自考美学教材电子版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那里可以免费下载自考教材的电子书??在网上应该能找到请提供可以下载自考教材资料的电子书籍的网站。这些个网站是我精心收集的 对我帮了不小忙 希望对你有帮助://ibook8.com/有没有自考的,给点电子版的教材呗自学考试,都是去当地自考办报名自考。自考流程是:自考报名——预订或买教材——拿到书,自己看书学习——按期参加考试——全部课程考出——申请毕业——拿到专科、本科学历。注册会计师有电子版教材吗?有的啊,有些论坛就有更新的,你可以去相应的科目版块里去看一下。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 C )

A.培养审美能力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D.规范社会文化

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 D )

A.虚拟性B.敏感性C.想象性D.情感性

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 B )

A.审美快感B.意象C.形式D.物象

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B )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

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D.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这可以说明美育是( A. )

A.感性的B.愉快的C.不可抗拒的D.自然而然的

6.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A )

A.艺术批评B.艺术接受C.艺术品D.艺术创造

7.下列学说中,中西美学家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的是( C )

A.游戏说B.模仿说C.表现说D.娱乐说

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C )

A.《论美书简》B.《判断力批判》C.《审美教育书简》D.《美学》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

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人类社会的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10.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

A.立普斯B.费希纳C.布洛D.丹纳

1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 )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l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D )

A.毕达哥拉斯B.爱迪生C.托马斯。班纳特D.博克

13.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D )

A.社会关系的解放B.生活方式的变革C.思想观念的自由D.创造性的发挥

14.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根本的缺陷在于( C. )

A.脱离人的美感经验来谈美B.脱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来谈美

C.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D.脱离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谈美

1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C )

A.毕达哥拉斯学派B.伊壁鸠鲁派C.英国经验派D.精神分析学派

16.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应该是( C. )

A.鲍姆嘉登B.鲍桑葵C.维柯D.康德

17.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 C )

A.喜剧B.悲剧C.优美D.崇高

18.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会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B )

A.美感的主体差异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美感的一般特点D.美感的感觉特征

19.“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B. )

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

20.美感的生理基础就是( B )

A.呼吸器官B.感觉器官C.运动器官D.思维器官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下载百度云

《美学(一)》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美学(第1卷)》作者黑格尔是西方近代以来第一位对艺术和美学所面临的问题做出全面分析的哲学家,他站在哲学主度,以概念的普遍性对艺术进行性研究,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当中,虽然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在其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理论和艺术批评,鉴赏理论上唯物的因素也有所体现。

《美学原理》(叶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美学原理

作者:叶朗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4

页数:460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

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

主要著作有《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

《美学(第一卷)》([德国] 黑格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美学(第一卷)

作者:[德国] 黑格尔

译者:朱光潜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1997-02

页数:378

内容简介: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蝶主,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本书讲述了美学的范围、地位、艺术美的概念,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式等。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

很多小伙伴问,关于美学自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自考知识点的相关问题,今天本站编辑就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美学自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自考知识点全部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美学自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美学自考知识重点:1、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的爱好和倾向,它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现,具有强烈的社会性。2、美感:主体在具体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立起来的呈现出的审美主体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出主体直观到超越功利、伦理、认识的人生境界,体验出人和世界的意义而表现出来的幸福感、自由感和愉悦感。 3、审美意识:审美主体在具体的活动中被具有独特性质的个体深深吸引,而情不自禁的对之进行领悟、体会、咀嚼,进而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4、寓教于乐:古罗马贺拉斯提出,将美育看作娱乐和道德教育的统一,要求文艺要具有艺术魅力,以感动给人以教益。5、审美直观: 直观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它是指不需要概念推理能够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直观分为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通过主体感觉器官不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是指通过直觉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6、美感欣赏活动:指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提出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7、费希纳:倡导“自上而下”研究美学的方法,实验学家命运悲剧。自考本科教育学要考哪些科目自考本科教育学要考的科目如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外教育简史、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认知心理、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这一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教育学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中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和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点总结是什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点如下:1、强度越高的钢筋要求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越高,提高粘结强度的办法是将钢筋表面轧成有规律的突出花纹,也即带肋钢筋(我国为月牙纹)。2、屈服强度fy loweryield ,是钢筋强度的设计依据。3、余热处理钢筋RRB400Ⅳ级钢筋强度太高,不适宜作为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配筋,一般冷拉后作预应力筋。4、钢筋的塑性指标主要有两个:延伸率和冷弯性能。这两个指标反映了钢筋的塑性性能和变形能力。5、预应力钢丝是以优质高碳钢盘条经等温淬火再拉拔而成的钢丝。第一次复习自学考试教材应该做什么?知识点怎样能记得更牢固?很多自考生在正式进入复习阶段,开始第一遍复习教材的时候,容易找不到方法,一页一页继续看,继续啃知识点,其实,有可能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考生们可以尝试这样做。01多分析多总结在第一次复习教材的时候,每学习一个章节都做一次总结,总结出这个章节的知识点,易错点,重点,难点等,等到以后再复习这个章节的时候也能很方便明了地看懂这个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在做题之后也要分析总结,看自己错在哪里,如果是粗心,那之后就要多注意、仔细一点,如果是知识点还未掌握,那就再去攻克。02循环复习,不断巩固记忆是有时间限制的,要记的内容我们不断去复习。复习完一个章节之后,在下次复习下一个章节前把之前的那个章节温习一遍。这样可以加强之前章节知识点的掌握,能够不断进行巩固,也可以检测一下你是否忘记了上一章节所学的知识点了。03一定要坚持学习很多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平时上班,业余时间本来就不多,还总想着玩玩手机,打打游戏。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事情,至少在考试前是不可松懈的。每天都要坚持看看,复习温习一下之前复习的,再学习一点新的知识点,一直坚持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试。04报读考前辅导班如果考生的基础水平实在是不好,自己复习,静不下来看书,记不住知识点,那么就可以选择一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前辅导班,上辅导课进行学习。有专业的自考辅导班的老师面授课辅导,这样复习起来就不用那么吃力,也容易掌握书中的知识点。总之,考生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复习教材,讲究方法,讲究效率。八月份自考就开始了,还有好多内容没记,越急越记不住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一、学以致用:理解的知识就要运用,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该记住的东西要马上记住,并及时巩固,反复运用,以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二、重复是记忆之本:学习、尝试记忆、重复、巩固、再重复,直到倒背如流、运用自如才放过。三、反复思考:思考是一座桥,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你自己的东西。四、温故而知新:注意知识内在之间的联系、比较,注重知识之间的整理归纳,将零星的知识串连起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链,便于对比,也便于选择,更利于应用。五、理解加上总结等于记忆。六、突出重点:可以全面复习,但不要面面俱到,还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这样成效才好,学得又轻松。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看不懂你这是啥意思~谁要?。。。。什么意思。。。。我在网上随便查了下复制下来给你看下吧~美] 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 一,它表示感官愉悦的强形式。 二,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 三,专指审美对象。 朱光潜讲,”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这个观点与唯独对为甚麼感觉到美作出客观解释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同构说可视为统一理论的不同表达:外在世界(物理)与内在世界(心理)的”力”在形式结构上有”同形同构”或者说”异质同构”关系,即它们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 由於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大脑中引起了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物我同一,从而,人在对各种对称、比例、均衡、节奏、韵律、秩序、和谐...中,产生互相映对符合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 人类依照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主观需要,这个改造了世界的客观现实存在的形式便是美,所以,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这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与结果。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对自然秩序、形式规律,人类逐渐熟悉了、掌握了、运用了,才使这些东西具有了审美性质。 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意见和志向,是一种自由。 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上。 你想干甚麼就干甚麼,恰恰是奴隶,是不自由的表现,是做了自己动物性的情绪、欲望,以及社会性的偏见、习俗的奴隶。 自由是由於对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 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伟大行动力量。 这种力量之所以自由,正在於它符合或掌握了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一种”造型”-改造对象的普遍力量。 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艺术讲究”无法而法,是为至法”。 有法表现为无法,目的表现为无目的。...於是再也看不出目的与规律、形式与内容、需要与感受的区别、对峙,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目的成了无目的的目的性,”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同和”。 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 [社会美] 由於与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规律、形式打交道,逐渐把它们抽取、概括、组织起来(均指实践活动),成为能普遍适用、到处可用的性能、规律和形式,这时主体活动就具有了自由,成为合规律性与目的性即真与善的统一体。这个统一在这里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善的形式。善本身好像就是一种形式,是能改造一切对象、到处适用的形式力量,於是这种实践活动的美的实质,恰恰在於它的合规律性的内容,即真成了善的内容。 因为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可以注意几点。 一。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 首先是呈现在群体或个体的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然後才表现为静态成果或产品痕迹。 亚里士多德讲悲剧就强调行为和情节,现实生活过程在艺术理论上的反应。其次才呈现在成果或产品上。我们对其欣赏并不只是种形式美的观赏,而是能从中感到社会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社会巨大前进的内容,善成了真的形式。人们直接看到的是善,是社会合目的性,但它之所以能建成,却又是符合规律性(真)在起作用。 二。历史尺度。 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深入,使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和产品成果不断发展扩大,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社会美的标准、尺度和面貌。 像历史的废墟、传统的古迹等等也都属此范围。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种深沈的历史感受。 三。技术工艺和生活规律。 如何在工具本体之上生长出情感本体、心理本体,保存价值理性、田园牧歌和人间情味,这就是我所讲的”天人合一”。不仅有”自然的人化”,而且还有”人的自然化”。这恰好是儒道互补的中国美学精神。 我讲的”天人合一”,首先不是指使个人的心理二首先是使整个社会、人类从而才使社会成员的个体身心与自然发展,处在和谐统一的现实状况里,靠人类的物质实践,靠科技工艺生产力达到极大发展和对这个发展所作的调节、补救和纠正来达到。 形式美及其一般规律或特徵,尽管本身是自然界的规律及现象,却又正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把它们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的。 ”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收缩和内在化。 作为真正艺术的原始纹样、装饰,并不是模拟自然的动植物,也不是知性的象徵符号,而是直接与心灵对应的”抽离”。这种”抽离”在於挣脱现实世界及自然事物的变动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命,以得到宁静、永恒、幸福的绝对、必然和法则。这就是”抽象”的形式美的根源。 原始陶器的抽象几何纹饰,它实际表现的是一种稳定性、程序性、规范性的要求、实现和成果。 外在自然世界的杂多、变换、混乱、无秩序,通过这种活动,获得了整理、澄清和安顿,使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程序性日益呈现出来,而且成为人的意识对象。各种形式结构,各种比例、均衡、节奏、秩序,亦即形成规律和所谓形式美,首先是通过人的劳动操作和技术活动去把握、发现、展开和理解的。它乃是人类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感性中的结构,感性中的理性]。它们是[有意味的形式]。 人在这形式结构和规律中,获得了生存和延续,这就是人在形式美中获有安全感、家园感的真正根源。 [自然美] 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仍然来自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正确的道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自然的人化”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和谐、小巧、光滑、对称是掌握了的规律性。不和谐、巨大、杂乱在这里也是作为一种掌握了的规律性。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徵”。 自然美恰恰相反,真是形式,善是内容。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原始人为甚麼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实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究竟有没有纯粹的形式美?” 可以说有,因为的确有为全人类共有的形式美,它是超时代、超阶级的;但也可以说没有,因为的确没有脱离整个人类历史的形式美,没有人类社会,形式美是不存在的。 [人的自然化]有三层意思。 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友好和睦,相互依存,不是去征服、破坏,而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 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人的栽花养草、游山玩水、流连景观、投身於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三是人通过某种学习,如呼吸吐纳,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天”(自然)合一的境界状态。 ”人的自然化”是情感(心理)本体的建立,中国古代对上述三层涵义的”人的自然化”及它的”天人合一”观念,对走向後现代的社会,可以有参考借鉴意义。 科学世界与客观世界到底是甚麼关系?是否就是简单化的直接的对应、反映关系?看来不是。 彭加勒(H.Poincare)说,”发明就是选择”,选择不可避免地要受感情的影响以及支配,其中包括科学上的美感。 抽象总是一种简单化的手段,一种新的美则表现为简单化的结果。 ”通向美的问题”和直觉正是他们所发现或引导他们去发现科学的真理,爱因斯坦把这叫”自由的创造”,我们把这叫”以美启真”。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有许多相同的结构,他们相互对应、同形同构,有些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用理知直观,即通过科学美而感受到和发现它。 一、基本概念(识记)1.美和美的东西:(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2)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的事物。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客观属性中去探求美代表人物有: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b.古罗马的西塞罗。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c.黑格尔(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西尼雪夫斯基。(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3.人的本质属性:(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对美的逻辑性建构,应奠基在对人的本质属生的逻辑界定上。(2)人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a.自然的属性,也就是物质性和动物性。b.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更内在的本质属性。c.无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还是物质性和精神性,它们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所以,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3)作为审美关系的主体的人,其本质属性的系统化预设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而这三个逻辑层面的系统整合,就在总体上显现出人的本质属性。(4)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种全面的、完整的人的身上,所以,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性建构,由此而达成对人的本质的系统化理解,就为更高层次上的美的逻辑性建构铺设了哲学基础。4.多层累的突创(1)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这是有关美的创造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2)基本含义:a.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b.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子整个地抓住我们。5.美的形成和创造所依赖的基本层面:(1)自然物质层:审美对象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这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说明美虽然不是某种固定的物质属性,但又不能离开物质属性。(2)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性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人化了的感觉形象。在知觉表象这个层次,客观已经在向主观转化,物质已经在向精神转化。它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契机。(3)社会历史层:人类的审美感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可以说,社会历史层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4)心理意识层:意识指的是人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既有个人的心理意识,又有社会的心理意识。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承载着这些因素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关系的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5)在上述四个层面中,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而心理意识层则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6)正是由于美一方面是多层因素的积累,另一方面又是突然的创造,所以美能把复杂归于单纯,把多样归为统一,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的有机的整体。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正因为美是各种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积累,所以,我们就不能把美简单化,也不能把美固定化,认为美的永远是美的。与传统美学相反,我们应当把美的形成和创造看成是由多层次的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把美看成是一个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的复合体,一个处于恒变恒新的创造之中的开放性系统。二、基本理论1.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差异(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如,漂亮小姐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却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如上海东方明珠塔或广西桂林山水的美就会因气候条件和人的心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美。(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红颜与白发,大海与小溪,都各自有着独特的美。(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或色或声来说明美,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2.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是什么?其片面之处又在哪里?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因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建立的,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物,必然离不开感性的形式。我们感知到一朵花的美,就是通过花的颜色和形状来感知的。这样,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也就很自然了。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有其片面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当自然现象还纯粹是自然现象,还没有人化,没有变成人的现实的时候,是谈不上美的。对于人来说,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方才可能是美的,因此,当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形象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它们不是从物理学的意义上或生物学的意义上来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而是从它们对人的生活意义上来构成这一内容和形式。例如花,我们欣赏它的美,并不是欣赏它有多少花瓣、它的颜色的化学成分等,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形象来欣赏它的欣欣向荣,它的颜色娇艳,它的姿态妍媸等等。也就是说,美虽然离不开事物的自然属性,但自然属性本身却不是美,美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因为,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均衡对称的东西,可以是美的,但不均衡不对称的东西也未必不美。因此,仅仅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出发不能说它一定美。(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比如,人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徒有外表和形式而缺乏内容就不美。3.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为例,说明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的本质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也认为美是理念。但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而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论,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核心内容在于:(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例如,勇敢的精神是理念,但仅有关于勇敢的精神的概念还不成其为美,勇敢的精神还必须显现为感性的英雄形象,这时才美。(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显现为感性的形象。由于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4.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去寻找美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是什么?与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客观论相反,坚持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的美学家,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看到了美所具有的令人愉悦、能在情感上感染人的属性,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另一方面,由于各人的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以,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于是,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而那此限于从人的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西方美学家,最终往往会否定美的客观标准。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人物是谁?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从基本的倾向来看,在争论中形成代表性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由于吕荧和高尔泰的观点错误比较明显,认同的人极少,影响也不大,在讨论中很快就消失了。(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他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此外,朱光潜还愈来愈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这使得他对主观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把主观理解为实践中的主体,理解为主观能动的主体。这样,主客观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发现事物美成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的关系。在这里,主观与人也差不多成了同义语。(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那样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观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美的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认为美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活。而且,美尽管是人类社会才有的产物,但它却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李泽厚指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因此,美有两个特点,从本质、规律和理想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观社会性的特点。从可感形态方面来说,美又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6.美学界何以会出现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观点?(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创作行为的兴起和不断更迭,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在艺术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现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既然难以给艺术下定义,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那种统一的美或美的艺术的概念来涵盖现代艺术。(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统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由于美和艺术在文化区域、族群和时空条件上有着异常复杂的存活机制,而且越到现代显得越复杂,而且,随着现代美学的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随着世界各民族在美的观念上的跨文化传统的不断推进,美的观念上的差异性也将得到充分的显现。这样,要想以某种简单化的原则把诸多差异性融汇在一起,试图在美的本质问题上达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7.对美的定义进行逻辑性建构的必要性。(1)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因此既需要对此作语义化的阐释和结构性的分析,更需要作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2)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世界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3)超越传统美学中那种简单地下定义的方法,扬弃现代西方美学中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思潮,在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就有望得出更为系统化和更具合理性意味的命题。8.在美的观念上要认识到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1)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所作的一些探讨,表现出明显的形而上学观念,这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是不利的。在美的观念上,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一些形而上学观点,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对美加以读解。(2)美不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属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如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等。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这一价值,是人的自我创造,也是人的自我实现。(3)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深究美的形成和创造。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也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   索引序列
  •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下载
  •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图片下载
  •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整理下载
  •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下载百度云
  •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