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

发布时间: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

发布时间: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

3.13 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为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答: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应从两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动。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其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这两个原因使得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并导致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14 单个资本的增大有哪些形式? 答:单个资本的增大,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①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社会劳动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所以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②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借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3.15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为什么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答: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生活极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没有保障,许多人陷于失业和等待救济的贫困境地。②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这个规律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同无产阶级失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表明,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以,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3.16 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积累有何历史作用? 答:①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并使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沦为雇佣工人的过程。经过资本原始积累,迅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②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及期确立后的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列宁曾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单的论点来概括: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3.17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进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相矛盾并日益深化,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②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的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③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客观上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4.1 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内涵。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②产业资本的功能。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4.2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职能形式的职能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②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职能。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 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3 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答:①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经历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就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4 什么是资本循环? 答:资本循环的内涵。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4.5 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是什么关系? 答:①资本周转的内涵。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地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就是资本周转。②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二者的区别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出来,并揭示资本正常循环所需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6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 答: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①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其价值才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固定资本。②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于这些方面的资本价值,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流动资本。 4.7 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①考察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方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即预付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在计算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时,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就可计算出预付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②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4.8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①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②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4.9 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两方面的区别: ①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拥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②二者的数量一般不相同。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一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4.10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答:①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原因。社会资本再生产即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一方面包括生产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正因为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因而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②社会总产品的内涵。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4.1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①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划分成两大部类。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部类,二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I部类。第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②两个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它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1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发? 答:①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出现。②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使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爆发。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大大下降,企业纷纷倒闭,从而使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并不会停止,积压商品会逐渐减少,这样,便会逐步渡过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1. 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 第一,人类要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越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可见,科技包括在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3.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特点。 答:①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第一、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但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④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4.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答: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②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5.货币是作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答:①货币萌发于最早的偶然交换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③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怎样的? 答: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③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b.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7.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①G-W-G‘这个公式适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它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无论是G-W,还是W-G都应等价,而不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价值增殖了。 ③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能创造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8.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③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产M.劳动者以其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旧价值到新产品中,同时,他的抽象劳动则凝结到产品中形成了新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④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制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9.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答: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②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③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10.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特征。 答:①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②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一,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③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所有资本的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预付资本的大小。 12.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继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③产业资本运动要不断进行,必须作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相结合。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的互为条件的。 1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①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即I(V+M)=IIC.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I(C+V+M)=IC+IIC,II(C+V+M)=I(V+M)+II(V+M)。 14.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答:①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指第I部类生产比第II 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其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②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剩余价值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比重越发增大,可变资本比重越南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比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更快。 ③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片面地增长。 15.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答:①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包括生产商品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和V对资本家来说,就是他的生产成本。商品价值中的C+V之所以独立为生产成本,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的。 ②生产成本范畴产生后剩余价值不再是可变资本的增殖,而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一个增加额,即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并进而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它就转化为利润。 ③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和内容,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自学考试教材的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这章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学习研究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但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则是在学习完全部课程内容后,才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这章共三节,第二节是重点。 第一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一节介绍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对什么是经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做了解释,学习者对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应有所了解。较为重要的是教材中的第四、五两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和其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问题。前一问题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要求:它深深的植根于现实经济运行的土壤中;它不是封闭、凝固、静止的学说,不是某种教条,而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拘泥于前人的个别语句,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和发展。后一问题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经济科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没有狭隘阶级私利的局限,没有阶级偏见妨碍他们如实地揭示客观真理,只有无产阶级能坚持以科学态度去探索、认识、反映客观经济规律。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这一节是本章重点,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个问题: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即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供人消费的生活资料人类才能生存和繁衍下去,只有生产不断发展前进,人类社会才能进步。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也即人的有目的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的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劳动对象即人的劳动加于其上的自然物或经人加工过的物质,后者称为原料。劳动资料则是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人们用来从事劳动的各种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其中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统称为生产资料,是劳动过程的客观物质因素。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人们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界和劳动对象,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不断发展的,总的说包括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两方面,即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或者说劳动者是生产力和主观要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生产力的客观要素或物质条件则更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但是生产工具在发展,劳动对象在扩充,而且在现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运输、能源、信息等也日益成为生产力体系中独立的要素。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尤其是一个社会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生产力中包含科学技术,科技因素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方面,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其次,今天的科技已是一种与生产并列的人类基本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它的突破可以使生产力获得跳跃式发展,从而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的另一方面是社会生关系,即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即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首先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是接连不断的进行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生产关系还包括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经济关系。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简单地说即是生产决定后三者,后三者对生产起反作用。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其客观性表现在:人不能消灭或改造经济规律,不能任意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无论人认识经济规律与否,它都在起作用,人若违反了经济规律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但是,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说经济规律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客观经济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了,人可以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经济规律、利用经济规律,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如下特点:绝大多数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一旦这种经济条件消失,这个经济规律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经济规律虽然没有阶级性,但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而人是有阶级性的,由于经济活动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在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问题上就会有阶级和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 四、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重视生产力的状况 政治经济学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它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它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其上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意义 这一节的两个问题,前者可简要把握以下几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抽象法是研究经济问题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要了解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中,还要借鉴一切人类优秀科研成果,借鉴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的一切新方法新手段来发展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后者可简要把握如下三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归纳

5.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特别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 (2)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3)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因而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平均利润率就是这样形成的。 5.3.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1)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成生产价格。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现在,商品是以生产成本加千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2)生产价格和价值有一定的差别。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而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构成,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所构成,平均利润是按照预付资本的比例所获得的利润,因而生产价格表现为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在量上,商品价值量与生产价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大体相等。(3)生产价格未脱离价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为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5.4.为什么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其中,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最终只能归结为剩余价值。因此,生产成本并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2)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3)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其差额也就是平均利润同剩余价值的差额。但是,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多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正是另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少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因此,从全社会角度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为什么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它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同样,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阐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第三,从全社会看,在量上,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总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进行的,既发生了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本身。 5.6.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为什么存在超额利润? 答:(1)超额利润是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的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不断进行部门内部的竞争。(2)超额利润的形成。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我们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以每个部门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既定前提的。但是,在同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别。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因而它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是按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这样,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在于,个别企业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生产了超额剩余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只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化,超额剩余价值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这样,超额剩余价值就会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除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获得超额利润。 5.7.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些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产生的现象。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要形成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 6.1.怎样认识商业资本的产生及其职能? 答:(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产业资本家自己既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又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并节约流通资本的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为其推销商品服务。这样,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由商业资本专门执行的职能,商业资本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2)商业资本形成为一种独立资本形式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于,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是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这就为商业资本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是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中,本来必须有一部分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3)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4)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经济学原理》内容精要:《经济学原理》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为“导言”,主要阐述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思想。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是研究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经济学在研究社会财富和经济现象的同时,也对人本身进行研究。马歇尔还强调从人的心理因素和动机两个方面来研究经济,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的动力和阻力这两个方面。马歇尔认为经济规律就是对经济倾向的叙述,它较自然科学来说是不精确的。他还指出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获取经济知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对一系列的经济学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在这一篇中,马歇尔介绍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主要有财富、市场、消费、生产、劳动、收入、资本、利息和利润等。他将人们想要得到的东西称为财货,但并不是所有的财货都是财富,所谓财富是指一切直接有助于人们获得产业效率的精力、才能和习惯。他还认为并非所有的劳动都具有生产的性质。

第三篇“论欲望及其满足”,主要研究消费及需求理论,具体理论有用货币间接衡量货物的边际效应、需求规律、需求弹性、消费者的选择原则和消费者剩余等。马歇尔的需求理论是以人的欲望为出发点的,他的需求规律是:需求量随价格的下跌而增大,或随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马歇尔认为.消费者购买某物所得的满足通常会超过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及所放弃的满足,从而在购买中得到多余的满足。如果对它进行经济衡量,则是消费者为购买此物而愿付出的价格减去购买此物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剩余额,这个剩余部分就称为消费剩余。

第四篇“生产要素”,着重阐述了生产与供给学说。马歇尔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四大类,其中组织指企业经营和工业组织。

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主要论述了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用需求、供给和价格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论证他的均衡价格论,这种理论是经济学中价值决定问题上供求论的另一种表述。马歇尔将均衡价格按时间长短分为三类:极短时间内暂时的市场价格,短时期内正常市场价格,长时期的正常价格。除此之外,马歇尔还讨论了垄断与均衡价格之间的关系,并对垄断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充满信心。

第六篇“国民所得分配”,共分为13章,主要研究分配问题。这部分介绍了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四种分配形式。在工资理论中,马歇尔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供求均衡,其大小由劳动要素的需求与供给来决定。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分为纯利息和毛利息两种,资本的价格指的是纯利息。利润是资本家经营管理企业的组织生产以及承担风险的报酬,它包括三个方面:资本供给、经营能力供给、组织管理能力供给。

3.13 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为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答: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应从两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动。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其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这两个原因使得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并导致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14 单个资本的增大有哪些形式? 答:单个资本的增大,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①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社会劳动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所以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②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借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3.15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为什么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答: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生活极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没有保障,许多人陷于失业和等待救济的贫困境地。②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这个规律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同无产阶级失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表明,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以,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3.16 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积累有何历史作用? 答:①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并使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沦为雇佣工人的过程。经过资本原始积累,迅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②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及期确立后的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列宁曾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单的论点来概括: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3.17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进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相矛盾并日益深化,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②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的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③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客观上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4.1 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内涵。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②产业资本的功能。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4.2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职能形式的职能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②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职能。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 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3 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答:①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经历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就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4 什么是资本循环? 答:资本循环的内涵。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4.5 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是什么关系? 答:①资本周转的内涵。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地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就是资本周转。②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二者的区别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出来,并揭示资本正常循环所需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6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 答: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①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其价值才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固定资本。②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于这些方面的资本价值,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流动资本。 4.7 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①考察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方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即预付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在计算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时,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就可计算出预付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②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4.8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①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②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4.9 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两方面的区别: ①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拥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②二者的数量一般不相同。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一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4.10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答:①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原因。社会资本再生产即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一方面包括生产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正因为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因而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②社会总产品的内涵。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4.1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①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划分成两大部类。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部类,二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I部类。第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②两个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它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1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发? 答:①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出现。②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使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爆发。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大大下降,企业纷纷倒闭,从而使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并不会停止,积压商品会逐渐减少,这样,便会逐步渡过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总结

简介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ies)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详解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知识点,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知识点,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知识点,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知识点,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知识点,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知识点,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知识点,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ductivity)的差别。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知识点,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知识点,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b) 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c) 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从高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从低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况),或者从这两者之间某个地方开始,决策者都面临这种权衡取舍。知识点,经济学十大原理运用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相互影响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运行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原理》内容精要:《经济学原理》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为“导言”,主要阐述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思想。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是研究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经济学在研究社会财富和经济现象的同时,也对人本身进行研究。马歇尔还强调从人的心理因素和动机两个方面来研究经济,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的动力和阻力这两个方面。马歇尔认为经济规律就是对经济倾向的叙述,它较自然科学来说是不精确的。他还指出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获取经济知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对一系列的经济学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在这一篇中,马歇尔介绍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主要有财富、市场、消费、生产、劳动、收入、资本、利息和利润等。他将人们想要得到的东西称为财货,但并不是所有的财货都是财富,所谓财富是指一切直接有助于人们获得产业效率的精力、才能和习惯。他还认为并非所有的劳动都具有生产的性质。

第三篇“论欲望及其满足”,主要研究消费及需求理论,具体理论有用货币间接衡量货物的边际效应、需求规律、需求弹性、消费者的选择原则和消费者剩余等。马歇尔的需求理论是以人的欲望为出发点的,他的需求规律是:需求量随价格的下跌而增大,或随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马歇尔认为.消费者购买某物所得的满足通常会超过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及所放弃的满足,从而在购买中得到多余的满足。如果对它进行经济衡量,则是消费者为购买此物而愿付出的价格减去购买此物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剩余额,这个剩余部分就称为消费剩余。

第四篇“生产要素”,着重阐述了生产与供给学说。马歇尔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四大类,其中组织指企业经营和工业组织。

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主要论述了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用需求、供给和价格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论证他的均衡价格论,这种理论是经济学中价值决定问题上供求论的另一种表述。马歇尔将均衡价格按时间长短分为三类:极短时间内暂时的市场价格,短时期内正常市场价格,长时期的正常价格。除此之外,马歇尔还讨论了垄断与均衡价格之间的关系,并对垄断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充满信心。

第六篇“国民所得分配”,共分为13章,主要研究分配问题。这部分介绍了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四种分配形式。在工资理论中,马歇尔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供求均衡,其大小由劳动要素的需求与供给来决定。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分为纯利息和毛利息两种,资本的价格指的是纯利息。利润是资本家经营管理企业的组织生产以及承担风险的报酬,它包括三个方面:资本供给、经营能力供给、组织管理能力供给。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ies)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笔记

如何解释不同国家历史中不同增长的经历,富国如何维持高生活水平,穷国如何加快经济增长并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些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 人均真实GDP表明各国生活水平差别很大,由于增长率的差别,随着时间推移,高增长率的国家成为超级经济大国,如日本。低增长率的国家仍然生活在悲惨的贫困中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异可以归结为一个词,生产率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物品与服务,它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能力 决定生产率的因素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简称资本,资本的特征是,它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资本是生产过程的投入,也是过去生产过程的产出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 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包括可再生的何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产别引起了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一些差别,如美国历史上的成功部分是由于有大量适合耕种的土地供给,中东国家富有是因为正好位于最大的储油区。自然资源虽然很重要,但不是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如日本进口自然资源,向自然资源丰富的经济出口制成品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一种技术是公共知识,一种是私人拥有的。区分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是有必要的,技术知识是指社会对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解,人力资本是只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劳动力的资源消耗 提高未来生产率的一种方法是把更多现期资源投资于资本的生产,社会如果更多地投资于资本,就需要牺牲现期物品与服务的消费 收益递减:随着收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在长期中,高储蓄率引起高水平的生产率和收入,但没有高增长率,因为收益递减,高储蓄率带来的高增长只是暂时的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性 国内居民的储蓄不是异国投资于新资本的唯一方法,另一个方法是外国人的投资 两种形式:由外国实体拥有并经营的资本投资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由国内居民经营的投资称为外国有价证券投资 虽然国外投资的部分收益流回外国所有者手中,这种投资也增加了一国的资本存量,导致更高的生产率和工资,另外,来自国外的投资也是穷国学习富国先进技术的一种方式。因此经济学家都鼓励来自国外投资的政策,往往意味着取消对外国人拥有国内资本的限制。 世界银行是一个从先进国家得到资金,并用这些资金向欠发达国家发放贷款,以便这些国家投资于道路等其他资本,另外提供资金有效运用咨询的国际组织。世界银行是二战后建立的,战争给我们的教训是,经济不景气往往引起政治动乱、国际局势紧张以及军事冲突,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繁荣,世界银行的成立目的就在于此。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繁荣和物质资本投资同样重要。但也同样有机会成本,上学就放弃了本可以作为劳动力赚到的收入。 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特别重要,因为人力资本带有正外部性。因此教育的社会收益远大于个人收益,这种观点证明了我们看到的以公共教育为形式的大量人力资本投资补贴的正确性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更健康的工人生产率更高,因此对人口的健康进行适当投资是一锅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方法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价格实现供求平衡,价格制度发生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经济中广泛尊重产权,即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行使权力的能力。 法院在市场经济中所起到的总要作用是强制保护产权,在欠发达国家中不完善的司法制度不能很好的保护产权。另外政治的不稳定性也是威胁,革命和政变很普遍时,产权在未来能否得到尊重就值得怀疑,国内居民就没有储蓄投资和开办企业的激励 穷国实行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外向型政策会更好,贸易就像一种技术,能把一种物品变成另一种物品 一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量不仅取决于政府政策,还取决于地理环境,因此有天然海港的国家比没有这种资源的国家跟容易进行贸易 今天的生活水平高于一个世纪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知识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知识是公共物品,没有消费竞争性,长期来看也没有排他性。因此政府应该像在提供国防这类公共物品上起的作用一样,在鼓励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起作用 政府用研究资金鼓励知识进步,用减税锅里企业从事研究与开发。另一种方式是通过专利制度,给予发明者在规定年限内排他性地生产产品的权利。本质上专利给予发明者对其发明的产权,这就把新思想从公共物品变成了私人物品,增加了个人和企业对从事研究的激励 人口直接影响劳动力规模,人口多意味着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工人多,但同时也意味着消费物品和服务的人口多,因此不一定意味着普通公民的生活水平高。除了人口规模外,还影响其他生产要素: 导致自然资源紧张: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可能导致自然资源紧张,但事实证明,人类的创造力增长抵消了人口增加所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是人们的生产率更高了,经济增长使饥饿不如过去那么普遍,而且饥荒的出现通常都是收入分配不平等或政治不稳定的结果 稀释了资本存量: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人口对资本积累的影响,人口增加是每个工人分配的资本就减少,引起生产率和人均GDP的减少;就人力资本而言,这个问题最明显,高人口增长的国家教育体系负担更重 促进了技术进步:世界人口增长一直是技术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发动机。

国家收入&生活费用的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总收入,被认为是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指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在某一既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 GDP  Y=C+I+G+NX  consumption消费 :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investment投资:购买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物品(资本设备,存贷和建筑物,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 government  purchase政府购买:地方州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社保等不计) net export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物品的支出-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出口) 通货膨胀:物价平均上升的比率 名义GDP(现期价格) 真实GDP (不变价格) GDP平减指数 :名义/真实 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费物价指数 CPI inflation rate 通货膨胀率 =(第二年GDP平减-第一年GDP平减)/第一年GDP平减 =(第二年CPI平减-第一年CPI平减)/第一年CPI平减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加更快的特征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鼓励储蓄与投资是政府促进增长的一种办法,并且在长期中也是提高一个经济生活水平的一种方法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得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金融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储蓄者用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期限,信用风险,税收待遇) 股票: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 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共同基金):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存在一种利率,真实利率,既是储蓄收益,又是借款成本) 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 基本金融工具 金融学:研究人们如何在某一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学科 效用:一个人对福利或满足的主观衡量 贴现:寻找一定量未来货币现值的过程 年金:在死亡之前每年的一笔定期收入(保险公司支付) 风险的多元化: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有效市场假说(即使有效市场假说不是对世界的准确描述,也包含了大量真理的成分) 失业 失业者:能够工作且在之前4周内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还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被招回工作岗位的人 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着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又是长期的(通常是不同企业间劳动需求变动的结果)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失业保险、政府政策、工会、效率工资、最低工资法→大于均衡工资导致失业 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货币&物价 货币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 流动性: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货币是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 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即使不作为货币,东西本身也有价值,如黄金)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 货币存量:经济中流通的货币量(通货、存款、基金等,不包括信用卡)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当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时,创造了货币) 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准备金率的倒数) 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 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给)、贴现率(贷款利率上升,减少准备金率,减少供给) 货币增长&通货膨胀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的理论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货币是计价单位,但是短期中对真实变量有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V=(P*Y)/M=(物价水平即GDP平减指数*产量即真实GDP)/货币量 M*V=P*Y  数量方程式    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他三个变量中的一个上,物价水平必然上升,产量必然上升或流通速度必然下降  通常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是较为稳定的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费雪效应:当美联储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即,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调整 通货膨胀的成本: 购买力下降是错误的,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 引起的税收扭曲 计价的混乱与不便 未预期到的物价变动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财富的再分配 贸易 贸易盈余: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 资本净流出NCO:本国居民购买外国资产减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 净出口=资本净流出 储蓄=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 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真实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比率 真实汇率=名义利率*国内价格/国外价格 第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均价(任何一个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如果不一样则存在套利会使得最后均价) 根据这个理论,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利率必然反映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 购买力平价的局限性: 1.许多物品不容易进行贸易,套利有局限性 2.即使可贸易的物品,当在不同国家生产时,也并不能完全替代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政府预算赤字提高了真实利率,挤出了国内投资,引起了美元升值,并使贸易余额倾向于赤字 贸易政策:关税、进口配额 资本外逃: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地减少 资本外逃增加了真实利率,降低了其在外汇市场上的价值 总需求&总供给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经济波动: 1.无规律且不可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 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1.消费者更富有,刺激了消费品需求 2.利率下降,刺激了投资品需求 3.通货贬值,刺激了进出口需求 总需求曲线向下方倾斜: 1.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真实财富,鼓励了消费支出  2.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了投资支出  3.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真实汇率下降,鼓励了净出口支出 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短期是向右上方倾斜(黏性工资,黏性价格,对相对价格的错觉) 当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短期产量就背离其长期水平 产品供应量=自然增长率+a(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物价水平) 滞胀: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利率上升,货币需求量下降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边际消费倾向MPC: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 乘数=1/(1-MPC)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通货膨胀&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负相关) 在长期中,失业并不取决于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 自然失业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牺牲率: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比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 理性预期:当人们在预测未来时,可以充分运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政府政策的信息的理论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牺牲率可以是零:如果政府做出了低通货膨胀政策的可信承诺,人们的理性就足以使它们立即降低其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将向下移动,而且经济将很快达到低通货膨胀,而无须付出暂时高失业和低产量的代价 宏观政策的争论 零通货膨胀 支持:通货膨胀有很多成本,即使有好处也很少。此外小胡通货膨胀的代价——压低产量和就业——只是暂时的。如果中央银行宣布一项可行的降低通货膨胀的计划,从而直接降低通货膨胀预期,那么甚至连这种代价也可以减少。 反对:温和的通货膨胀给社会只带来很小的成本,而降低通货膨胀所需的衰退则代价高昂 平衡政府预算 支持:预算赤字通过增加子孙后代的税收并减少他们的收入而把不工作的负担加在他们身上 反对:赤字只是财政政策的一小部分 税收激励储蓄 反对:许多刺激储蓄的变动主要使富人收益,且对私人储蓄只有微小的影响,通过降低政府预算赤字来增加公共储蓄可以提供更直接、更平等地增加国民储蓄的方法。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总结题

1. 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 第一,人类要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越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可见,科技包括在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3.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特点。 答:①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第一、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但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④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4.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答: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②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5.货币是作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答:①货币萌发于最早的偶然交换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③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怎样的? 答: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③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b.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7.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①G-W-G‘这个公式适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它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无论是G-W,还是W-G都应等价,而不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价值增殖了。 ③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能创造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8.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③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产M.劳动者以其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旧价值到新产品中,同时,他的抽象劳动则凝结到产品中形成了新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④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制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9.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答: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②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③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10.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特征。 答:①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②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一,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③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所有资本的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预付资本的大小。 12.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继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③产业资本运动要不断进行,必须作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相结合。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的互为条件的。 1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①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即I(V+M)=IIC.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I(C+V+M)=IC+IIC,II(C+V+M)=I(V+M)+II(V+M)。 14.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答:①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指第I部类生产比第II 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其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②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剩余价值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比重越发增大,可变资本比重越南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比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更快。 ③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片面地增长。 15.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答:①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包括生产商品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和V对资本家来说,就是他的生产成本。商品价值中的C+V之所以独立为生产成本,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的。 ②生产成本范畴产生后剩余价值不再是可变资本的增殖,而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一个增加额,即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并进而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它就转化为利润。 ③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和内容,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百度搜索一下“湖南考友论坛”,在自考专区里面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音频课件,历年试题,讲义。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加我百度HI。最后祝你考试顺利,工作顺利。

5.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特别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 (2)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3)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因而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平均利润率就是这样形成的。 5.3.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1)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成生产价格。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现在,商品是以生产成本加千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2)生产价格和价值有一定的差别。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而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构成,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所构成,平均利润是按照预付资本的比例所获得的利润,因而生产价格表现为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在量上,商品价值量与生产价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大体相等。(3)生产价格未脱离价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为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5.4.为什么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其中,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最终只能归结为剩余价值。因此,生产成本并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2)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3)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其差额也就是平均利润同剩余价值的差额。但是,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多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正是另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少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因此,从全社会角度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为什么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它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同样,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阐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第三,从全社会看,在量上,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总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进行的,既发生了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本身。 5.6.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为什么存在超额利润? 答:(1)超额利润是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的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不断进行部门内部的竞争。(2)超额利润的形成。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我们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以每个部门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既定前提的。但是,在同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别。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因而它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是按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这样,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在于,个别企业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生产了超额剩余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只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化,超额剩余价值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这样,超额剩余价值就会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除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获得超额利润。 5.7.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些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产生的现象。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要形成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 6.1.怎样认识商业资本的产生及其职能? 答:(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产业资本家自己既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又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并节约流通资本的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为其推销商品服务。这样,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由商业资本专门执行的职能,商业资本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2)商业资本形成为一种独立资本形式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于,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是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这就为商业资本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是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中,本来必须有一部分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3)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4)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   索引序列
  •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
  •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归纳
  •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总结
  •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笔记
  •   经济学原理自考重点总结题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