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社会问题概论自学考试

社会问题概论自学考试

发布时间:

社会问题概论自学考试

发布时间:

社会问题概论自学考试

比较偏文科的考试都是可以做历年真题的,做真题可以帮助了解试卷结构和难度,当然,有时间最好把书本内容过一遍,再做几套模拟题,没时间就在考前一两个星期做真题看重点!

打听一下你考学校的你将来的导师。剩下的你知道该怎么办吧!

4. 文化堕距的概念 5. 文化的功能 6. 在改革与对外开放中怎样正确地对待非评比性文化 7.文化特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的概念。六、社会角色 1. 社会角色概念 2. 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说明具体的社会角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归属的类型 3.角色冲突的概念、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 4.角色中断、角色不清、角色失败的概念十、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涵义 2.社会组织的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4.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给个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组织活动的影响 5.家长制管理方式的特征及适用性 6.科层制管理方式的特征及优缺点 十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概念 2.解释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3.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 4.社会流动的概念 5.社会流动的类型 6.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7.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有哪些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5.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6.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7.“迟发展效应”的概念及表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要求能运用相关理论对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2014年4月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已经公布如下,请各位考生及时查看,尽请关注!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属于斯宾塞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的是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动力学》 C.《社会静力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发展 B.社会行动 C.社会心态 D.社会问题 3.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艾尔弗雷德?舒茨创立了 A.现象学社会学 B.后现代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符号社会学 5.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太炎 D.谭嗣同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指的是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 C.文献法 D.实地研究 7.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的步骤是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8.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被称为 A.自然资源 B.文化 C.人口 D.环境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被称为 A.文化采借 B.文化冲突 C.文化传播 D.文化震惊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被称作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优越主义 C.文化排斥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1.再社会化也称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类型中,金钱借贷属于 A.指导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契约式合作 D.自发性合作 15.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16.配偶双方或配偶一方曾有过婚史,而且配偶双方或一方将与前夫或前妻所生的子女带到新的家庭,这种家庭被称为 A.丁克家庭 B.断代家庭 C.重组家庭 D.残缺家庭 17.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 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D.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18.在组织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是 A.组织设计 B.组织沟通 C.组织控制 D.组织决策 19.“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 A.麦克雷戈 B.巴纳德 C.法约尔 D.洛斯奇 20.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奥尔森提出的是 A.搭便车理论 B.价值累加理论 C.资源动员理论 D.乌合之众理论 21.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可以分为 A.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主要劳动和次要劳动 22.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凡勃伦提出的是 A.消费文化论 B.消费社会论 C.生活风格理论 D.炫耀性消费理论 23.在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中,麦吉提出的概念是 A.田园城市 B.组合城市 C.城乡融合区 D.城市区域 24.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大起大落阶段是 A.1949-1957年 B.1958—1977年 C.1978年至今 D.1978—2000年 25.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被称为 A.等级 B.种族 C.阶层 D.种姓 26.1949-1952年中国的基本阶级格局包括 A.两个阶级 B.三个阶级 C.四个阶级 D.五个阶级 27.农民因拆迁离开了原来的村子,迁到另一个村庄继续务农,这种流动属于 A.水平流动 B.结构流动 C.自由流动 D.竞争流动 28.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是 A.退缩主义 B.形式主义 C.反叛 D.革新者 29.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这种观点来自于社会问题研究理论中的 A.社会解组理论 B.价值冲突理论 C.社会病理学 D.社会建构理论 30.在社会现代化理论中,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是 A.世界体系理论 B.信息社会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社会学的功能表现为 A.整合功能 B.研究功能 C.教育功能 D.社会管理功能 E.社会批评功能 32.暗示根据受动条件,可以分为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模仿暗示 E.反暗示 33.资源动员理论认为,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包括 A.时间资源 B.参与者规模 C.金钱与物质资源 D.外界支持 E.理念资源 34.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模式有 A.北欧模式 B.南美模式 C.墨印模式 D.欧美模式 E.中国模式 35.社会变迁的原因有 A.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B.观念的改变 C.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D.外来入侵 E.人口状况的改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统计调查 37.社会网络 38.社会运动 39.城市群 40.偏差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如何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目标。 42.简述社会的特征。 43.简述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44.简述社区的功能。 45.简述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联系实际论述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 47.论述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A 绝对没错~~信我!

现在应该没得哦

2014年4月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已经公布如下,请各位考生及时查看,尽请关注!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属于斯宾塞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的是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动力学》 C.《社会静力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发展 B.社会行动 C.社会心态 D.社会问题 3.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艾尔弗雷德?舒茨创立了 A.现象学社会学 B.后现代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符号社会学 5.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太炎 D.谭嗣同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指的是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 C.文献法 D.实地研究 7.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的步骤是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8.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被称为 A.自然资源 B.文化 C.人口 D.环境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被称为 A.文化采借 B.文化冲突 C.文化传播 D.文化震惊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被称作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优越主义 C.文化排斥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1.再社会化也称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类型中,金钱借贷属于 A.指导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契约式合作 D.自发性合作 15.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16.配偶双方或配偶一方曾有过婚史,而且配偶双方或一方将与前夫或前妻所生的子女带到新的家庭,这种家庭被称为 A.丁克家庭 B.断代家庭 C.重组家庭 D.残缺家庭 17.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 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D.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18.在组织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是 A.组织设计 B.组织沟通 C.组织控制 D.组织决策 19.“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 A.麦克雷戈 B.巴纳德 C.法约尔 D.洛斯奇 20.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奥尔森提出的是 A.搭便车理论 B.价值累加理论 C.资源动员理论 D.乌合之众理论 21.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可以分为 A.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主要劳动和次要劳动 22.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凡勃伦提出的是 A.消费文化论 B.消费社会论 C.生活风格理论 D.炫耀性消费理论 23.在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中,麦吉提出的概念是 A.田园城市 B.组合城市 C.城乡融合区 D.城市区域 24.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大起大落阶段是 A.1949-1957年 B.1958—1977年 C.1978年至今 D.1978—2000年 25.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被称为 A.等级 B.种族 C.阶层 D.种姓 26.1949-1952年中国的基本阶级格局包括 A.两个阶级 B.三个阶级 C.四个阶级 D.五个阶级 27.农民因拆迁离开了原来的村子,迁到另一个村庄继续务农,这种流动属于 A.水平流动 B.结构流动 C.自由流动 D.竞争流动 28.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是 A.退缩主义 B.形式主义 C.反叛 D.革新者 29.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这种观点来自于社会问题研究理论中的 A.社会解组理论 B.价值冲突理论 C.社会病理学 D.社会建构理论 30.在社会现代化理论中,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是 A.世界体系理论 B.信息社会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社会学的功能表现为 A.整合功能 B.研究功能 C.教育功能 D.社会管理功能 E.社会批评功能 32.暗示根据受动条件,可以分为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模仿暗示 E.反暗示 33.资源动员理论认为,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包括 A.时间资源 B.参与者规模 C.金钱与物质资源 D.外界支持 E.理念资源 34.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模式有 A.北欧模式 B.南美模式 C.墨印模式 D.欧美模式 E.中国模式 35.社会变迁的原因有 A.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B.观念的改变 C.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D.外来入侵 E.人口状况的改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统计调查 37.社会网络 38.社会运动 39.城市群 40.偏差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如何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目标。 42.简述社会的特征。 43.简述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44.简述社区的功能。 45.简述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联系实际论述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 47.论述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为广大考生整理了2014自考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题,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 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8、组织的核心是 ( ) A.组织的目标 B.权力的划分 C.组织的结构 D.组织的功能 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 ) A.经济生活 B.社会化 C.社会控制 D.社会参与 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 )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 C.组织 D.人的本质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 ( ) A.速度日趋加快 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 E.相关性日趋增强 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 A.家庭规模小 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 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D.家庭规模扩大 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 3、文化的空间结构包括 ( ) A.文化区 B.文化区域 C.文化圈 D.边际文化 E.多元文化 4、社会学的主要特征有 ( ) A.整体性 B.综合性 C.广泛性 D.应用性 E.多样性 5、下列有关社会唯名论正确的是 ( ) A.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 B.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 C.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 D.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研究对象 E.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6、文化交流包括 ( ) A.文化接触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移植 E.文化融合 7、帕森斯认为群体具有的功能有 ( ) A.适应环境 B.实现目标 C.统一内部 D.维持价值 E.更新价值 8、宏观社会控制包挂哪些方面的控制 ( )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意识形态 E.心理 9、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者有 ( )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E.马克思 10、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简括为 ( ) A.技能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行为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E.文化社会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组织结构 2、制度化控制 3、社会现代化 4、社会问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2、简述社会舆论在社会控制中的重要性。 3、社会组织中非正式结构存在的基本原因及其功能分析。 4、简述文化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正向社会化与负向社会化简论。 2、试论社会现代化与“全盘西化”。

社会概论学自考题

4月自考马上来了,相信管理类的同学对于《社会学概论》十分熟悉,《社会学概论》是公共管理类等近20个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必修课之一,那么社会学概论究竟考什么内容呢?快跟着小编看下去!一、社会学概论考试内容《社会学概论》内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是社会学的入门课程。所以,这一门课程是具有通识性,基础性特点的课程,不要求大家深入理解具体抽象的社会学具体理论的内核原理和深层次的逻辑结构,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不用害怕考试时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题目,因为这一类具有深刻探究意义的题目完全不考。再者,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关这门课程的重难点,重点要求我们用社会学视角,运用一些社会学理论和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难点在于对社会学基本概念(学术术语),基本理论(学术流派)及其观点的理解,记忆等等。二、社会学概论考试题型第一模块是客观题:(1)单选,30题,每题1分,共30分。(2)多选,5题,每题2分,共10分。只需要大家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理论记忆好,咱们对于社会学概论的选择题就能掌握80%的正确率了!第二模块是主观题:(1)简答,5题,每题6分,共30分。(2)论述,3题,每题10分,共30分。对于简答题这种题型来说,依然是不会考察哪些晦涩难懂的学科术语,重点在于考察某一基本概念的地位、形式、特征、重要性、意义、构成要件和原因等。论述题就需要我们记忆较多的重要知识点了,往往每题都需要我们写起码5个小点,分点展开论述,爱考察的形式有:某一概念的具体构成、具体内涵、原则、挑战或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等,基本上万变不离其宗。同时针对主观题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尽量把简答题写满。

自考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可以登录查找。作为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的备考指导栏目就专门收录有自考的历年真题和模拟练习题,还有备考的知识点指导。点击底部咨询官网。 自考的优势 1、解决就业问题。在提升学历的同时,还拓宽自己的职场范围,为自己往更好方向发展的时候提供了一张入场券。 2、升职加薪。在一个公司工作,如果没有本科学历,是很受限的,单在工资就低别人很多,然后升职方面更是没戏,因此这里就突出本科毕业证的重要性,它可以为你升职加薪提供了基础条件。 3、考研究生。因为本科学历可以直接报考研究生,而专科生只能在专科毕业满两年,或两年以上,才能以同等学历报考研究生。另外,本科在职研究生,还可以申请硕士学位,但如果你是专科,今后若想在职获取硕士学位,机会渺茫。 4、考公务员。无论在哪个城市,报考公务员都是需要本科以上的学历,因此有报考公务员想法而自己又是专科学历的朋友,那么自考本科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5、出国留学。自考本科证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而且含金量仅次于全日制本科。如果有了本科证,就可以在国外直接报读更高一级学历了,不需要在国外再浪费时间,这样会省许多费用。 6、职称评定。如今社会上各种职称评定对学历的最低要求都是本科,特别是教师行业、外企行业和国家单位等,假设你没有本科证,那么就丧失了评定职称的机会。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社会学概论论述题

2014年4月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已经公布如下,请各位考生及时查看,尽请关注!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属于斯宾塞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的是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动力学》 C.《社会静力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发展 B.社会行动 C.社会心态 D.社会问题 3.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艾尔弗雷德?舒茨创立了 A.现象学社会学 B.后现代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符号社会学 5.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太炎 D.谭嗣同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指的是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 C.文献法 D.实地研究 7.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的步骤是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8.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被称为 A.自然资源 B.文化 C.人口 D.环境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被称为 A.文化采借 B.文化冲突 C.文化传播 D.文化震惊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被称作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优越主义 C.文化排斥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1.再社会化也称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类型中,金钱借贷属于 A.指导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契约式合作 D.自发性合作 15.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16.配偶双方或配偶一方曾有过婚史,而且配偶双方或一方将与前夫或前妻所生的子女带到新的家庭,这种家庭被称为 A.丁克家庭 B.断代家庭 C.重组家庭 D.残缺家庭 17.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 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D.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18.在组织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是 A.组织设计 B.组织沟通 C.组织控制 D.组织决策 19.“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 A.麦克雷戈 B.巴纳德 C.法约尔 D.洛斯奇 20.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奥尔森提出的是 A.搭便车理论 B.价值累加理论 C.资源动员理论 D.乌合之众理论 21.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可以分为 A.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主要劳动和次要劳动 22.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凡勃伦提出的是 A.消费文化论 B.消费社会论 C.生活风格理论 D.炫耀性消费理论 23.在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中,麦吉提出的概念是 A.田园城市 B.组合城市 C.城乡融合区 D.城市区域 24.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大起大落阶段是 A.1949-1957年 B.1958—1977年 C.1978年至今 D.1978—2000年 25.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被称为 A.等级 B.种族 C.阶层 D.种姓 26.1949-1952年中国的基本阶级格局包括 A.两个阶级 B.三个阶级 C.四个阶级 D.五个阶级 27.农民因拆迁离开了原来的村子,迁到另一个村庄继续务农,这种流动属于 A.水平流动 B.结构流动 C.自由流动 D.竞争流动 28.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是 A.退缩主义 B.形式主义 C.反叛 D.革新者 29.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这种观点来自于社会问题研究理论中的 A.社会解组理论 B.价值冲突理论 C.社会病理学 D.社会建构理论 30.在社会现代化理论中,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是 A.世界体系理论 B.信息社会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社会学的功能表现为 A.整合功能 B.研究功能 C.教育功能 D.社会管理功能 E.社会批评功能 32.暗示根据受动条件,可以分为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模仿暗示 E.反暗示 33.资源动员理论认为,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包括 A.时间资源 B.参与者规模 C.金钱与物质资源 D.外界支持 E.理念资源 34.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模式有 A.北欧模式 B.南美模式 C.墨印模式 D.欧美模式 E.中国模式 35.社会变迁的原因有 A.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B.观念的改变 C.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D.外来入侵 E.人口状况的改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统计调查 37.社会网络 38.社会运动 39.城市群 40.偏差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如何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目标。 42.简述社会的特征。 43.简述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44.简述社区的功能。 45.简述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联系实际论述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 47.论述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这篇《2014自考社会学概论考点:社会的基本要素》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口(识记、领会) 1、人口的概念(识记、领会) 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口数量和质量(识记、领会) (1)人口数量。 (2)人口质量。人口质量也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3、人口问题 素质、流动、分布、老龄化、性别。 (二)自然资源(识记、领会) 1、什么是自然资源:概念、类型; 2、自然资源的特点: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分布不均匀性; 3、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地位: (1)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类也改变着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这种依赖关系。 (三)环境 1、环境概念; 2、功能; 3、环境利用与保护。

2020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题

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构成要素 主要指构成社会问题的基本成分或单元。对于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社会学家有不同的看法。美国社会学家R.C.富勒认为,社会问题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前者表现为威胁社会安全的一种或数种情况;后者表现为社会上多数人公认这种危害,并有组织起来加以解决的愿望。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也认为,社会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共同生活发生了障碍,一是社会进步发生了障碍。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社会问题涉及的人数,或为社会全体成员,或为社会部分成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C.W.米尔斯区分了个人麻烦和公共问题两个方面。他认为,在社会上流行一时,同时又使个人深感其害的问题不一定就是社会问题。只有超出个人特殊生活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制度或历史有关的,威胁社会多数成员价值观、利益或生存条件的公共问题,才具备形成社会问题的条件。 6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越来越重视社会问题构成要素的分析。R.K.默顿提出了一种两维分析方法,认为一方面社会问题从类型角度应有社会解组和离轨行为之分;另一方面社会问题应有潜在性和外显性两种特性。与此同时,有些社会学家强调社会问题的破坏性,认为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应包括问题的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即社会问题必然是社会共同具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和功能失调、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发生紊乱,并直接造成社会日常生活的破坏。 中国社会学家大多从4个方面来考察社会问题的构成。有的学者认为,判定一种社会现象是否为社会问题,应从以下 4个方面来考察:①发生的情境;②价值、规范和利益几个方面的失调或破坏;③并非由个人或少数人引起或所能负责的;④必须有多数人或整个社会采取行动加以改进。另一些学者认为,社会问题的构成应考虑它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问题的性质和社会后果等4个方面。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下述4种要素构成: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的情况;②这种情况必定影响许多人;③这种失调情况必须引起许多人的注意;④必须通过集体行动予以解决。 社会问题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4个方面。普遍性,指社会问题自始至终存在于每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变异性,指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社会,表现各不相同,各具特性;复合性,指社会问题在产生原因、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以及后果等方面的复杂的性质,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常常是几种社会问题同时并存,并引起一系列破坏性的社会后果;周期性,是指社会问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时间规律性。通常说,社会问题总的时间进程及其阶段性,是周期性的两个基本含义。社会学家则特别强调周期性中潜伏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当代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 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德国社会学家较早开始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把社会问题理解为劳工问题。许多人都对劳资关系、阶级矛盾、分配关系、就业、工会、罢工、劳工住宅及妇女就业等开展过广泛研究。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较为宽泛。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要有一种适合、平衡和规律,才能使社会关系协调,才有社会运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如果一旦失去适合、平衡和规律,就会出现社会问题。早期美国社会学家大多将社会问题的起因归结为社会变迁时发生的社会失调。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认为,社会变迁时快时慢,这一快一慢之间往往出现文化失调,社会问题即产生于文化失调。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富勒提出,多数人认为偏离他们持有的某些社会规范的社会状况即为社会问题。4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归纳了当时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种种解释,认为对社会问题下定义可以有 4种角度:①奥格本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失调的角度。②认为社会问题并无特殊内容,无论什么社会情况,只要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以求调整和补救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③社会心理学派认为,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见得到的现象,更主要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判断。④富勒等人提出的社会问题的主客观标准。其中,客观标准就是说它是可以确认的,其存在具有数量上的可验证情境;主观标准指人们认识到某种社会问题对其价值观造成威胁的情形。孙本文在总结归纳社会问题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他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人总结了40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研究,提出社会问题应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社会期望或愿望的事物安排的中断;社会规定的正当东西的破坏;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的脱节。依据这种理解,他们认为社会问题有社会解组和离轨行为两种类型。还有贫富差距也是社会问题啊,我可是学经济学的哦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模拟题里也有这道,答案也是C……我也很不明白

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1.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2. 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   索引序列
  •   社会问题概论自学考试
  •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   社会概论学自考题
  •   自考社会学概论论述题
  •   2020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题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