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社会工作实务自考重点总结

社会工作实务自考重点总结

发布时间:

社会工作实务自考重点总结

发布时间:

社会工作实务自考重点总结

第一节医务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第一节医务社会工作概述:社会工作师! 逻辑基础、含义与分类来源:考试大的美女我们 一、逻辑基础 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含义 广义:将社会工作的知识、技术、态度与价值应用于健康照顾工作,并侧重于疾病与人们社会功能间的关系,协助受到实际的或潜在的疾病、伤害或失能影响的服务对象,增强、恢复和促进其社会功能。 狭义: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知识与技术于医疗卫生机构,从社会及心理层面来评估并处理案主的问题,以医疗团队之一分子共同协助病患及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 三、分类 1、预防性;治疗性(补救性);发展性 2、医院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不同领域社会工作者可能遇到的与健康有关的问题(表14-1) 第一节医务社会工作概述:实务主题 一、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 二、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预防暴力 四、青少年健康教育 五、参与初级健康照顾 六、参与急诊性短期健康照顾 七、参与康复和长期照顾 八、照顾者的服务 第一节医务社会工作概述:特点 一、需要了解医疗服务体系,具有相关医疗知识 1、疾病预防和促进机构、急性照顾机构、非住院照顾机构、长期照顾机构;卫生行政组织的运作与医疗保健政策 2、医疗体系中普存的矛盾:医院效益Vs.病人需要;医生专业Vs.医院行政 二、团队工作 1、团队构成: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营养师等 2、社工角色:社会及心理诊断;情绪辅导;参与治疗计划的制订;帮助病人适应治疗过程 第二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医院社会工作 二、公共卫生社会工作 三、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采集者退散 第二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医院社会工作(1) 一、常规社会工作服务 (一)目标:1对病人(1)关注并消除由疾病带来的心理社会影响 (2)帮助病人适应住院生活,妥善安排病人出院事宜 (3)对病人群体的支持与教育 2对医院:参与医疗团队,给出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建议 (二)常规工作 1、筛查和寻找服务对象 2、危机介入(信息、精神支持、订立目标、重建生命意义) 3、心理社会评估和介入 4、简短辅导 5、哀伤辅导 6、出院计划 7、出院后服务和外展 二、长期照顾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给慢性病人、老人、残障人士的健康照顾、个人护理服务与社会服务,包括全面评估;协调各项服务;运用社区资源;倡导) 1、机构长期照顾:提供直接服务;协助服务对象恰当运用服务;强化沟通;维护治疗性环境;促进机构与社区的交流 2、居家长期照顾:评估;直接服务;连接与协调各项服务;倡导 第二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医院社会工作(2)来源: 三、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以团队形式进行) 对象:濒死患者及其家属 服务:缓和性照顾和支持性照顾,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信仰等方面 1、提供信息和经济援助(解释临终关怀) 2、与社区服务机构打交道 3、行政和管理作用(招募、培训志愿者、为团队提供精神支援) 4、提供直接服务给病人和家属(辅导、哀伤辅导等) 5、促进病人、健康照顾系统和整个社会接受临终关怀的理念 四、艾滋病社会工作服务 1、核心议题:提供服务时的文化适用性问题(患者特殊的生活方式);服务对象的耻感(偏见与歧视);分析问题的生态观(强调生态系统的影响,动员社会资源与个人潜能) 2、服务内容:预防性服务;个案管理;辅导及心理治疗(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同辈支持(同病相怜);对照顾者的支持 第二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 一、逻辑基础 疾病与社会状况的紧密关联 二、服务内容 1、评估社区健康需求 2、运作健康项目 3、计划和评估健康服务 4、参与初级预防运动(基本健康教育、戒烟教育、艾滋病教育、性安全教育、毒品预防等) 第二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一、工作理念的转变 1、道德解释(道德教育) 2、心理卫生解释(精神科)来源: 3、社区精神健康运动(社区为本的照顾体系) 二、服务内容 1、心理治疗 2、个案管理(代表服务对象进行倡导;联系资源;监督介入计划;协调问题解决方式) 3、照顾照顾者 第三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服务方法类型 一、直接服务 与服务对象有面对面的互动,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法等,是治疗取向的 二、间接服务 与服务对象没有直接互动,而是跟服务对象的代理人、与健康相关的机构、服务涉及的社区互动;包括社区组织、政策实践与管理实践 第三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工作 一、个案工作的过程 申请与接案;预估;计划和介入;结案与评估 二、重点 了解患者与家属和疾病相关的各种社会、经济、家庭、情绪等问题,收集资料,综合分析,建立社会心理诊断,再针对问题予以处置。社会心理诊断是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责任,内容包括 (1)病人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病人家庭生活及经济状况,家庭心理动力关系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评估(家庭) (3)病人改善困境的动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可以运用的资源状况(优势,资源) (4)病人的社会角色及病人角色适应,人际关系,情绪反应等(社会的,心理的) 表14-2,医务个案工作常见问题与社会工作服务 第三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小组工作 一、工作方法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将患者及家属组成团体,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经验分享、情绪支持和相互讨论的过程,协助病人及家属应对疾病的反应与治疗有深入了解,帮助他们恢复生活的信心、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二、类型 (1)按疾病种类分:糖尿病病友小组,癌症病人小组等 (2)按成员身份分:病人小组,病人家属小组 (3)从成员出入控制分:封闭式小组,开放式小组 (4)按性质分:社会支持小组,教育小组,自助小组 三、工作过程 招募小组成员——疾病经验分享——相关情绪表达——学习应对技巧——建立互助网络——寻求生命意义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小组工作与医院工作的协调 2、小组成员的选择注重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结合 3、封闭式小组成员以10人左右为宜。 4、小组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结合 第三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社区工作 一、帮助患者及其家庭获得制度性与非制度性资源(经济、心理与社会支持) 制度性资源: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全国和地方的救助和补助政策和相关政府部门、社区补助规定和相关机构、各类慈善基金会等。 非制度性资源:社区内各类民间团体,家庭,亲戚朋友,志愿者等。 二、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运动(反歧视) 第四节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1) 一、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与制度环境来源:考试大 1、城市医疗服务的现状 1)健康问题严重,生活方式待健康化,传染性与非传染的慢性疾病增加,健康服务需求增加。 2)医疗费用负担沉重 3)医疗服务输送体系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滞后 2、农村医疗服务现状 3、医患纠纷频发 第四节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2) 二、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未来发展方向 1、积极介入医患纠纷 2、协助病人获得经济补助

第一节接案 接案阶段知识点 1.接案工作的目的 2.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3.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重点) 4.不能建立关系的原因 5.避免过早终止关系的策略 6.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1.接案工作的目的 (1)澄清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的期望和义务 (2)激励服务对象 (3)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的改变 (4)促使服务对象积极参与改变的过程 (5)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2.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 (2)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 (3)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4)使“潜在服务对象”变成“现有服务对象” (5)与服务对象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3.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1)做好会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 资料准备:服务对象材料、是否接受过服务、是否有特殊事项、走访社区 拟定面谈提纲 (2)会谈 (3)收集资料(结合预估) (4)初步预估 (5)建立专业关系 建立专业关系的五要素 与服务对象准确沟通想法和感受、沟通相互之间的资料、沟通充满亲切感和关怀、角色互补、建立信任 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 (6)决定工作进程 终结服务:缺乏人员、对象或问题不符、其他机构有特权、服务对象不接受、看法和期待不一致 转介其他服务 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7)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内容:服务对象问题的初步界定、机构和社工可提供的服务、相互的角色期望和暂定的工作时间长度 (7)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4.不能建立关系的原因 (1)社工与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 (2)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 (3)临时事件或外部障碍 (4)服务对象不愿意接受服务 (5)社会文化因素 (6)不同专业间的配合问题 5.避免过早终止关系的策略 (1)增进彼此关系:信任、有吸引力、专业知识 (2)订立明确的接案工作指引 (3)订立初步协议:短期协议、防止畏难 (4)回应服务对象的迫切需要:当前需要 (5)运用网络资源:协同工作 (6)不断给予鼓励 6.接案应注意的问题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弹性)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 (4)保证服务对象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自考社区社会工作重点总结

第一重要是家庭,第二重要是社区。

根据我国城市社区工作的实际状况和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重点有社会服务 、 社区就业 、 社区治安和社区教育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多选)

一、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

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单位制和街居制 P329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是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

首先,单位体制不仅是生产组织,也是一个复合组织,兼有政治、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功能,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管理方式。

其次,国家通过“街—居”(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对少数的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与社会优抚对象进行社区行政管理。

2、市场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社区制 P329~P330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推行“社区建设”,有别于传统的“街居制”,民政部通过调整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上下隶属关系,赋予居委会更多社区事务自主权,来倡导“社区制”。从街道组织看,这种多元主体包括: 政党组织(主要是共产党) 、 政府组织 、 企业事业单位组织 、 社区自治组织 和 社会团体 。 (多选)

二、社区服务: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于社区服务领域广泛,内容丰富,所以人们对其体系的概括也不尽一致,有的从内容的结构角度出发,分为核心内容(重点内容)——福利性服务,中间部分(一般内容)——行政事业性服务,边缘内容(辅助内容)——商业性服务;有的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分为特殊对象的服务和一般居民的服务;有的从社区服务的层次出发,分为以福利机制维持的正式层次服务、以市场机制作为驱动力的准正式层次服务和以互动机制发挥作用的非正式层次。

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社区服务政策要求及其实践成果,我国社区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各类弱势人群的福利服务:

所谓弱势人群,是指在经济、社会竞争中牌不利地位,因而存在着种种生活困难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以及优抚对象等。他们或者失去了劳动能力,或者不具备劳动能力、生活能力,或者因为下岗、失业等问题存在上严重的生活困难。社区提供的福利服务具体包括:

(1) 为老年人提供的福利服务:

从社区服务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养老服务;二是文化教育服务;三是健康服务;四是再就业服务;五是婚姻服务。

(2) 为残疾人提供的福利服务:

通过小区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一是康复服务(主要);二是安置服务;三是生活服务。

(3) 为优抚对象提供的福利服务:

小区为优抚对象提供的服务包括:一是贯彻落实政府的优抚政策,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主要);二是帮助优抚对象解决住房、就医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困难;三是开展军民联谊活动,开设培训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训班等。

(4) 为青少年提供的福利服务:

具体内容有:一是生活照顾服务;二是校外教育;三是失足青年的帮教。

(5) 为贫困者提供的福利服务:

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小区组织努力,发展小区服务,帮助他们 再就业 (主要);二是执行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三是动员小区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失分济困活动。

(6) 为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提供的福利服务:

近年来,我国外来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业的潮流持续高涨,且大多数在建筑业和商业服务领域就业,为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但这个群体本身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口没有正当职业或正常的收入来源,同时又不愿意选择回乡,从而导致了“问题民工”的出现,这部分人员中有不同程序违法行为的人数在日益增多,给城市治安带来了隐患。二是即使是有正当职业和正常收入的外来人口,他们也存在着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提高人文素质的问题。

2、面向小区普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

与一般意义的社会福利事业不同,中国城市的小区服务兼有“福利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的双重任务,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 (多选)

街道、居委会不能不把普通群众提供全民利民的服务作为小区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服务包括:居民生活服务、家务劳动服务、文化生活服务。

三、我国社区就业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

(1) 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主要包括:

一是结合社区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生活服务的需要,大力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修理维护等全民利民的服务岗位,特别是面向居民家庭和个人的家政服务岗位;

二是结合驻社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剥离部分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开发物业管

理、卫生保洁、商品递送等社会化服务岗位;

三是结合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需要,开发健身、娱乐以及老年生活照料等工作岗位;

四是结合社区组织建设、公开管理和公益性服务的需要,大力开发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等 社区工作岗位 ,特别是开发社区保洁、保安、保绿、车辆看管等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年龄较大、再就业困难且家庭收入低的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2) 鼓励多种形式就业:

一是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创办各种全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

二是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等各种经济形式,举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小企业从事社区服务,实现自谋职业;

三是鼓励企业事业单位、街道基层组织等举办以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

2、宣传和执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从1998年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1) 税收优惠政策;

(2) 工商登记优惠政策:

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三年内可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性收费等,为下岗职工自谋职工和组织起来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3) 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政策;

(4) 场地安排优惠政策。

3、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

(1) 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提出的要求,我国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已经把工作职能拓展和延伸到社区,并与民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市、区、街三级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网络。

(2) 开展就业培训:

社区社会工作者应配合街道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就业 培训 工作,提高社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4、解决社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等实际困难

四、社区治安:

1、我国社区治安的组织体系:

社区治安的'管辖部门,从狭义上讲,是指管辖地区治安工作的公安机构及派出所。从广义上讲,社区治安的职能部门包括与治安工作密切相关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的保卫部门。此外,我国宪法确定的 “治安保卫委员会” (简称“治保会”)是群众性自治的治安保卫组织。

2、社区治安的主要内容:

(1) 宣传教育工作: (多选)

1 法律政策的宣传,包括通过各种形式讲解宪法、刑法、民法、治安管理条例、交通法规、消防条例、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现阶段与治安有关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目的是帮助社区居民增强法治意识。

2 社会治安防范知识的宣传,包括介绍治安形势、发案特点以及教授防范知识(包括人防、物防、技防知识)等,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建立安全防范意识。

(2) 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工作:

1 群防群治的工作,即组织开展值班巡逻、看门护院、安全检查等群防群治工作,落实防盗、防火、防破坏、防其他治安灾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2 保护案发现场,提供破案线索。通常是根据当地环境和现场情况迅速划定现场保护范围,组织警戒,不许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

3 依法对被管制、剥夺政治利、缓刑、假释、监外就医的刑事处罚人员和监视居住的被告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进行帮助教育。对于上述特殊人员,社区组织应成立监督考察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

(3) 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一是要搞好宣传,重点是宣传户口登记条例、身份证条例、暂住人口管理规定、暂住人员租赁房屋管理规定等;二是建立户口协管队伍,协助公安机关宣传有关法令、督促外来人口申报登记、协办暂住登记、注意发现可疑情况;三是深入了解人口情况:一方面要对社区基本居民有充分的认识,从中发现社区居民骨干,培养壮大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社区重点人员进行监控。

(4) 向政府及公安机关反映社区治安动态,以及对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五、社区教育:

1、社区教育的含义:

2、社区教育的内容:

(1) 从社区教育的基本目标看: (多选)

1 补偿式教育,即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及系统的活动补偿社区居民没有接受的正规教育的知识空间。

2 控制式教育,即通过一些宣传教育的活动,重点控制不守公德和秩序的行为,

3 发展式教育。这种社区教育着重于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挖掘居民在知识、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个人潜能和积极性,协助居民体察社会,发现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并聚集个人和集体的力量,改善社会创造平等和谐的社会。

发展式教育的核心是达到思想解放,形成批判性思维,其重点是对居民进行意识提升,使社区居民了解社会对每个个体的责任和应提供的权利保障,同时也教育居民掌握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应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一类重点)

(2) 从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看: (多选)

1 家庭生活教育,通常是运用讲座、展览、小组及宣传活动,灌输给居民家庭沟通和人际相处的态度和方法。

2 公民教育,是我国社区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强调要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社区青少年为对象,以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

3 成人教育,早期的工作工作以扫盲为主,现时期则以提供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短期课程为主,这类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4 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社区为单位,向居民提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知识。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也包括由社会工作者推动的以“反歧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社区社会工作指以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那么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又是什么呢?

一、社区分析内容

1、社区基本情况分析

(1)社区历史

(2)社区的自然环境与设施包括区位与边界、环境设计与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商业服务和经济等。

(3)社区居民包括社会人口情况、住房状况、职业状况、文化传统、民俗和价值观念非正式的网络和结构、社区居民的理解能力。

(4)社区内正式结构和组织包括社区直接提供服务的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驻扎在社区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辖区单位)。

(5)社区权力和领导包括选举政治、行政管理政治、市民政治、社区政治等。

2、社区问题/需要分析

(1)社区问题的分析包括了解社区问题产生的背景、界定社区问题、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等。

(2)社区需求的分析熟悉需求的层次(马斯洛),关注 Bradshaw 的需求类型,为具体的需求评估提供指导。Bradshaw 的需求类型:①规范性需求(normative need)– 以现存的某些标准或常模来界定需求– 标准通常来自惯例、权威(专家、行政人员)或一般共识②感觉性需求(perceived need)– 透过有需要的人来界定– 人们透过想象及感受,来觉知自己有何种需求及需求程度③表达性需求(expressed need)– 透过有需要的`人真正寻求得到服务来界定– 以满足与否或是满足程度来定义④比较性需求(relative need)– 也可以称为比较性需求(comparative need)– 以相似的区域或人口群作为比较,评量两者间所得到服务的差距3、社区资源分析社区资源是指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的一切自然物质资源和人为的社会文化制度。

社区资源的类型包括如下几种:人力资源:社区领袖、政府领导、志愿者、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及其它们的智慧技术等。

物力资源:物质资源、场地和设备财力资源:各种来源的资金。人文资源:人民认可、喜爱的文化性内容人缘资源:运用各种资源的动力、媒介和人际关系。

二、准备阶段的工作重点

1、确定主要任务和行动方案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定社会服务机构介入社区的任务,进而确定服务方案,并筹集经费、招募和培训人员,准备介入社区。

2、确定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介入方法包括:利用社区观察、街头访问、家庭访问等方法,认识社区和建立关系;通过提供服务接近社区居民。

3、社会服务机构做好自己的准备,包括人员、资金、支持体系等。

三、启动阶段的工作重点

1、行动方针和主要任务2、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3、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实现四、巩固阶段的工作重点1、行动方针和主要任务

2、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3、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实现五、评估阶段的工作重点第一,主要任务。第二,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第三,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实现。第四,注意事项。社区工作各阶段的行动方针

社会工作实务自考重点

本文“2017年”,跟着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第三章儿童社会工作 复习引导 本章从儿童的需求、特点等出发,以儿童社会工作方法结束,全面、具体、细致地向考生展示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工作内容及应用方法。考生要重点掌握本章所特有的理论和专业方法。本章共4个考点,从历年真题来看,儿童社会工作作为单独的考点出现的几率并不大。但是随着近几年人们对儿童的关注,以及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儿童社会工作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今后出题的概率有可能会加大,所以考生依然不能放松对本章的复习。 本章往年出题情况:2014年1题;2015年1题。 考点解读 考点一:儿童的需要及问题 考生不仅要记住儿童需要的4个方面指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每个方面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1.儿童的需要 儿童的发展包含了身体从弱小到强大、智力从低到高、心理人格从无到有以及行为从稚嫩到趋于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需要获得不同方面的照顾、引导、支持和保障才能完成。 (1)生存的需要。包括生命存在的需要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2)发展的需要。包括: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得到父母的爱和适当管教,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拥有受教育的机会,有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满足其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求知欲;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有适合儿童且安全的娱乐场所,为儿童形成良好的娱乐休闲态度、方式和行为提供教导和培养。 (3)受保护的需要。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人为的伤害。这些人为的伤害主要包括对儿童的虐待、忽视和剥削。 (4)社会化需要。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促使儿童的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角色。注意,新版教材将儿童原来的需要由6个方面整合为4个方面。 2.儿童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的生活照料和成长教育状况得到普遍改善的同时,儿童在养育、保健、照料、教育、保护等方面仍然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 (1)儿童生存的问题。包括:新生儿健康问题、儿童营养问题、儿童户籍问题。 (2)儿童发展的问题。包括:贫困的问题、家庭监护的问题。 (3)儿童保护的问题。包括:儿童遗弃的问题、儿童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的问题、儿童被性侵的问题、儿童被忽视的问题、儿童被拐卖的问题。 注意:旧版教材中的儿童问题是以年龄阶段划分。各阶段根据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等方面进行描述,新版教材是根据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三方面中常见的问题来归类。 考点二: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 本考点需要考生关注的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虽然儿童是未成年人,但我们也不能包办服务,要遵循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坚守儿童中心的原则、服务个别化原则、儿童发展的原则、儿童参与的原则等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原则来开展服务。 儿童社会工作有以下4个特点: (1)明确了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 (2)界定了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范围。 (3)聚焦亲职能力建设,突出家庭监护服务。 (4)兼顾了专业理想和本土化实务路径之间的平衡。 注意:本考点在新版教材中的4个特点是全新的观点。比照旧的特点来说,更有针对性、更恰当。 考点三: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儿童是处于迅速发展过程中的权利主体,儿童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使儿童得到适切的养育和照料.儿童身心能够健康发展以及儿童受到保护免遭伤害。因此儿童社会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支持性儿童服务;补充和改善家庭状况的补充性儿童服务;救助和保护儿童的替代性儿童服务。 1.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传播理念和知识。包括:母婴保健服务;婴儿早期喂养理念和实践;幼儿早教;科学育儿。 (2)提供家庭支持服务。包括:亲职辅导;婚姻辅导;家庭辅导;亲子关系辅导。 (3)开展儿童支持服务。包括:儿童问题辅导;儿童的娱乐和休闲;儿童的社会化引导。 2.补充和改善家庭状况 (1)补充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包括:连接现有政策资源;就业援助。 (2)补充和改善家庭监护状况。包括:亲职教育;“四点半课堂”。 3.救助和保护儿童 (1)儿童收养服务。儿童收养服务的环节和程序包括:送养儿童信息发布;收养人/收养家庭招募;收养人,收养家庭评估;收养人/收养家庭培训;送养儿童与收养人/收养家庭适配;办理收养手续;送养儿童进入收养家庭;收养后跟踪回访;评估结案。 (2)家庭寄养服务。家庭寄养的服务环节包括:寄养家庭招募;筛选合格家庭;评审合格家庭;寄养家庭培训;儿童与寄养家庭适配:寄养监督与支持;寄养结案。 (3)机构养育服务。目前,我国提供机构养育的机构是儿童福利院或社会福利院.机构养育的对象多为病残弃婴或孤儿。 注意:在旧版教材中,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介入角度来分析的.新版教材删掉了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 主要是从儿童成长中的需要回应来进行描述。 考点四: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儿童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考点中,历年来主要是从儿童社会工作者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三大手法来阐述。本次教材改版,对这一考点的内容基本上做了全面的修改,在历年的考题中没有具体考过这一知识点内容,本次教材修改本节知识点可操作性及指引性更强。特别是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及特殊问题的儿童团体辅导,尤其值得考生注意。 儿童社会工作方法指的是儿童社会工作者为了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而采用的专门且权威的实务方法,它包括聚焦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评估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 1.儿童社会工作的评估 评估是指儿童社会工作者为明确儿童服务需求而开展的服务需求评估,即儿童社会工作者按照专业规范,采用人户走访、相关人员访谈以及观察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儿童及其周围环境状况,对儿童服务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1)评估的方法。包括:家庭走访;实地观察;会谈;查阅文档。 (2)评估的工具。评估工具即指帮助儿童社会工作者完成儿童需求评估实务工作的标准用具。它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过程工具,此类工具多为观察指标表、访谈提纲、心理或行为量表,用于了解某一个儿童个体的具体成长发展的状态:另一类是结果工具.此类工具多为记录表,用于记录某一个儿童个体的成长状态是否符合他所在的儿童成长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 注意:旧版教材中较多心理学常用的量表。本版教材的两个评估工具比较符合儿童社会服务的专业介入需求,作为新增知识点,考生需要熟悉掌握。 2.儿童社会工作的个案辅导 在完成了儿童服务需求评估之后.儿童社会工作者就需要根据评估的结果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干预服务。个案辅导是一种社会工作的干预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家庭。这里重点了解游戏辅导。 (1)游戏辅导的定义。 (2)游戏辅导的理论依据。包括心理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行为理论。 (3)常见的游戏辅导形式和类型。①常见的游戏辅导形式有沙盘游戏、看图讲故事、戏剧表演、体育游戏等。②根据游戏的功能可分为感觉运动性游戏、功能性游戏、建筑性游戏、戏剧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五大类型;根据游戏的进行过程可分为无导向游戏辅导和导向型游戏辅导。 (4)游戏辅导的特点。包括:儿童参与游戏是受本能驱使的;辅导游戏是由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过程是充满想象力的:儿童是主动参与到游戏中的;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是快乐的。 (5)游戏辅导适用的范围。包括:一般的儿童心理困惑,需要获得心理成长;儿童心理或行为问题。 (6)游戏辅导的原则。包括: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原则;接纳的原则;反馈的原则;儿童中心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3.儿童社会工作的团体辅导 儿童团体辅导是将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儿童群体的一种专业干预方法。 (1)团体辅导的类型。 包括发展性团体辅导、治疗性团体辅导。其中,发展性团体辅导以教育引导和提供资讯为主,其目标是帮助儿童应对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者困难,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种团体辅导的方式在学校环境中得到广泛运用:儿童治疗性团体辅导以为高风险儿童提供行为、态度或价值理念的引导和矫正,以及为身心创伤儿童提供康复为主,其目标是帮助儿童获得对自己的认同,认识自己的权利,在摆脱困境的同时提升自身应对困境和挑战的能力。一般说来,团体互动的方式能够增加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但是发展性辅导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没有治疗性团体成员之间的深入。 (2)学校辅导课程。 学校辅导课程是儿童团体辅导在校园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班级为单位,根据班级儿童的发展阶段,设计和开展系列班级主题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辅导课程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活动。其理论依据是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 (3)离异家庭儿童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并不是帮助离异家庭儿童的唯一方式,却是最佳方式。其一般优势在离异家庭儿童的辅导中表现为:同龄人更愿意与同龄人交流;团体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成员对父母离异现象有更加全面和更加现实的了解:成员对团体的忠诚有助于提高成员应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这些优势是个案辅导无法做到的。 注意:适合开展团体辅导服务的儿童群体还包括: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学习困难儿童、服刑人员子女、被父母遗弃的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儿童等等。换句话来说,在应考和具体的实务工作中,只要具有同质性的儿童问题和需要,均可考虑采用儿童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 4.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 (1)儿童友好社区的概念。 儿童友好社区是指整体环境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区。社区倡导是社区工作方法中的一种,常用于在社区中传播新的理念和引导新的行为方式。其主要标志包括:社区能够保障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社区有条件让儿童能与同伴见面和玩耍;社区能够保护儿童免遭伤害;儿童在社区里有干净的饮用水和卫生的环境:社区能够为儿童提供所需的教育、医疗和紧急庇护服务;儿童能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社区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作用。尤其是在与儿童自身相关的社区事务中。

社区社会工作主要内容考点

社区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的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社区社会工作主要内容考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

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单位制和街居制 P329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是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

首先,单位体制不仅是生产组织,也是一个复合组织,兼有政治、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功能,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管理方式。

其次,国家通过“街—居”(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对少数的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与社会优抚对象进行社区行政管理。

2、市场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社区制 P329~P330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推行“社区建设”,有别于传统的“街居制”,民政部通过调整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上下隶属关系,赋予居委会更多社区事务自主权,来倡导“社区制”。从街道组织看,这种多元主体包括: 政党组织(主要是共产党) 、 政府组织 、 企业事业单位组织 、 社区自治组织 和 社会团体 。 (多选)

二、社区服务: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于社区服务领域广泛,内容丰富,所以人们对其体系的概括也不尽一致,有的从内容的结构角度出发,分为核心内容(重点内容)——福利性服务,中间部分(一般内容)——行政事业性服务,边缘内容(辅助内容)——商业性服务;有的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分为特殊对象的服务和一般居民的服务;有的从社区服务的层次出发,分为以福利机制维持的正式层次服务、以市场机制作为驱动力的准正式层次服务和以互动机制发挥作用的非正式层次。

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社区服务政策要求及其实践成果,我国社区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各类弱势人群的福利服务:

所谓弱势人群,是指在经济、社会竞争中牌不利地位,因而存在着种种生活困难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以及优抚对象等。他们或者失去了劳动能力,或者不具备劳动能力、生活能力,或者因为下岗、失业等问题存在上严重的生活困难。社区提供的福利服务具体包括:

(1) 为老年人提供的福利服务:

从社区服务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养老服务;二是文化教育服务;三是健康服务;四是再就业服务;五是婚姻服务。

(2) 为残疾人提供的福利服务:

通过小区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一是康复服务(主要);二是安置服务;三是生活服务。

(3) 为优抚对象提供的福利服务:

小区为优抚对象提供的服务包括:一是贯彻落实政府的优抚政策,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主要);二是帮助优抚对象解决住房、就医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困难;三是开展军民联谊活动,开设培训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训班等。

(4) 为青少年提供的福利服务:

具体内容有:一是生活照顾服务;二是校外教育;三是失足青年的帮教。

(5) 为贫困者提供的福利服务:

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小区组织努力,发展小区服务,帮助他们 再就业 (主要);二是执行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三是动员小区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失分济困活动。

(6) 为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提供的福利服务:

近年来,我国外来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业的潮流持续高涨,且大多数在建筑业和商业服务领域就业,为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但这个群体本身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口没有正当职业或正常的收入来源,同时又不愿意选择回乡,从而导致了“问题民工”的出现,这部分人员中有不同程序违法行为的人数在日益增多,给城市治安带来了隐患。二是即使是有正当职业和正常收入的外来人口,他们也存在着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提高人文素质的问题。

2、面向小区普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

与一般意义的社会福利事业不同,中国城市的小区服务兼有“福利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的双重任务,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 (多选)

街道、居委会不能不把普通群众提供全民利民的服务作为小区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服务包括:居民生活服务、家务劳动服务、文化生活服务。

三、我国社区就业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

(1) 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主要包括:

一是结合社区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生活服务的需要,大力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修理维护等全民利民的服务岗位,特别是面向居民家庭和个人的家政服务岗位;

二是结合驻社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剥离部分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开发物业管

理、卫生保洁、商品递送等社会化服务岗位;

三是结合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需要,开发健身、娱乐以及老年生活照料等工作岗位;

四是结合社区组织建设、公开管理和公益性服务的'需要,大力开发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等 社区工作岗位 ,特别是开发社区保洁、保安、保绿、车辆看管等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年龄较大、再就业困难且家庭收入低的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2) 鼓励多种形式就业:

一是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创办各种全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

二是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等各种经济形式,举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小企业从事社区服务,实现自谋职业;

三是鼓励企业事业单位、街道基层组织等举办以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

2、宣传和执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从1998年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1) 税收优惠政策;

(2) 工商登记优惠政策:

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三年内可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性收费等,为下岗职工自谋职工和组织起来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3) 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政策;

(4) 场地安排优惠政策。

3、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

(1) 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提出的要求,我国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已经把工作职能拓展和延伸到社区,并与民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市、区、街三级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网络。

(2) 开展就业培训:

社区社会工作者应配合街道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就业 培训 工作,提高社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4、解决社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等实际困难

四、社区治安:

1、我国社区治安的组织体系:

社区治安的管辖部门,从狭义上讲,是指管辖地区治安工作的公安机构及派出所。从广义上讲,社区治安的职能部门包括与治安工作密切相关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的保卫部门。此外,我国宪法确定的 “治安保卫委员会” (简称“治保会”)是群众性自治的治安保卫组织。

2、社区治安的主要内容:

(1) 宣传教育工作: (多选)

1 法律政策的宣传,包括通过各种形式讲解宪法、刑法、民法、治安管理条例、交通法规、消防条例、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现阶段与治安有关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目的是帮助社区居民增强法治意识。

2 社会治安防范知识的宣传,包括介绍治安形势、发案特点以及教授防范知识(包括人防、物防、技防知识)等,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建立安全防范意识。

(2) 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工作:

1 群防群治的工作,即组织开展值班巡逻、看门护院、安全检查等群防群治工作,落实防盗、防火、防破坏、防其他治安灾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2 保护案发现场,提供破案线索。通常是根据当地环境和现场情况迅速划定现场保护范围,组织警戒,不许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

3 依法对被管制、剥夺政治利、缓刑、假释、监外就医的刑事处罚人员和监视居住的被告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进行帮助教育。对于上述特殊人员,社区组织应成立监督考察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

(3) 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一是要搞好宣传,重点是宣传户口登记条例、身份证条例、暂住人口管理规定、暂住人员租赁房屋管理规定等;二是建立户口协管队伍,协助公安机关宣传有关法令、督促外来人口申报登记、协办暂住登记、注意发现可疑情况;三是深入了解人口情况:一方面要对社区基本居民有充分的认识,从中发现社区居民骨干,培养壮大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社区重点人员进行监控。

(4) 向政府及公安机关反映社区治安动态,以及对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五、社区教育:

1、社区教育的含义:

2、社区教育的内容:

(1) 从社区教育的基本目标看: (多选)

1 补偿式教育,即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及系统的活动补偿社区居民没有接受的正规教育的知识空间。

2 控制式教育,即通过一些宣传教育的活动,重点控制不守公德和秩序的行为,

3 发展式教育。这种社区教育着重于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挖掘居民在知识、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个人潜能和积极性,协助居民体察社会,发现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并聚集个人和集体的力量,改善社会创造平等和谐的社会。

发展式教育的核心是达到思想解放,形成批判性思维,其重点是对居民进行意识提升,使社区居民了解社会对每个个体的责任和应提供的权利保障,同时也教育居民掌握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应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一类重点)

(2) 从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看: (多选)

1 家庭生活教育,通常是运用讲座、展览、小组及宣传活动,灌输给居民家庭沟通和人际相处的态度和方法。

2 公民教育,是我国社区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强调要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社区青少年为对象,以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

3 成人教育,早期的工作工作以扫盲为主,现时期则以提供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短期课程为主,这类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4 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社区为单位,向居民提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知识。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也包括由社会工作者推动的以“反歧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社会工作实务自考重点内容

社工证考试内容

《社会工作实务》主要是侧重于实际操作。考题是以主观题为主,一共是5道题,需要考生根据案例进行分析。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见,要充分的分析案例内容和题材。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试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社会政治问题等等。考题为客观题,考试的时候只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即可。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涉及到了有关于社会工作的法律和法规,以及相关的政策考试的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只需要正确做出选择。

社工证考试科目

1、初级(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设置“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客观题)和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客观题)2个科目,应试人员须在1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方可取得职业水平证书。

2、社会工作师考试设置“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客观题)、“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客观题)和“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主观题)3个科目,应试人员须在连续2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方可取得职业水平证书。

3、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设置“社会工作实务(高级)”(主观题)1个科目,应试人员通过该应试科目可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成绩合格证明。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知识点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就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概念

1.模式

“模式”是对现象所做的概括和总结,是以一种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方式描述事物发展运行的过程,是将现象所具有的共同元素进行提炼和概括后的一种抽象,它能够为行动提供指引。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不断出现的问题,描述了该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要素。

2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就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为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组织起助人思想和行动、为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巧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框架,指示着助人活动的方向,是一个结构化的适用于所有社会工作领域和服务对象的一般性的实务方法。

(二)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包括人们生活所处的各个社会环境系统的理论。重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这些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都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狼孩、学校恐惧症、星期一上班综合征,“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

2 .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是由各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其功能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人类社会系统的特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每个子系统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一个社会系统就是一个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社会组织,系统的每个部分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1+1>2 )

(2 )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

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强调超出服务对象自身问题来评估他们生活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关于系统的新知识,使整合社会和心理现象的概念成为可能,也使社会工作对环境由原先采取的静态观点转向一种动态的观点。

①系统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

a .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通用社会工作模式强调人与环境是交叉互动、相互影响的,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

b .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努力了解个人与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互动的形态和互动的规则,包括文化习俗等对人们互动的影响。

c .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解决问题,满足需要。

②系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对服务对象问题所持的观点:

a .对服务对象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疾病医疗模式或心理病理模式,即对问题的分析不再是一种个人归因。

b .对个人问题的评估,焦点不仅在于服务对象个人内在生理或心理的行为特征层面。而且涉及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层次相关的外在环境的特质、功能和运作情况。

c .服务对象问题的相关层面或系统的各部分是动态的,需要对问题进行不断的和连续的评估。

d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处理需要采取周延和连续的整合观点。

3 .生态系统理论

(1)生态系统理论的含义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有机体或有生命力的系统和其所处环境间维持着持续交流的关系。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相互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塑造。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需握有取得资源的机会,否则无法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间,主张人类发展是成长中的个人与其环境间长期交流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个人特质因素的产物。

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人类的发展公式是:D=f (P·E),即发展是人与环境(Person in Environment )的函数,主张个人的发展是主动的、有目的和目标的,人会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及选择。

(2 )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

①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指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的意义,运用时间线方法可以重现服务对象所经历的集体历史事件。(时间线)

②人际关联

人际关联是指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建构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所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的照顾关系。

③能力

能力是指通过个人与环境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立个人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具体而言,此种“能力”涵盖了从幼年生活经验发展出的自我效能感,能与他人建立有效而关怀的人际关系,有做决定的能力和自信,有能力动员环境资源及社会支持。

④角色

角色表现是一种互惠性期待的社会层面角色,而不是个人的角色期待,是个人内在历程及社会参与的桥梁,受到个人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

⑤地位与栖息地

栖息地是指个人所在文化脉络中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地位是指个人在其所在的环境或社区中所拥有的成员地位。

⑥适应力

适应力是指在人与环境的交流过程中,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反应以达到最佳的调和度。

(3 )生态系统理论的工作切入点

①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个人在亲密情境下的人际关系活动形态与角色扮演;它包括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子系统。

②中观系统

中观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工作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中观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一为中间系统;二为外在系统。

③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比家庭等中观系统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影响个人的四个重要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各系统层次在更宏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关联。

(4 )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实务的任务

社会工作实务具体应关注:

①人与环境的调和程度。即关注人与环境场的适应性、互惠性、相互性和调和度,环境对人的压力程度、人和群体的因应策略,以及环境的问题。

②环境的品质。环境包括物理和社会两方面。物理环境包括人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社会环境包括复杂的各类科层组织,以及人际间的社会网络。

③生活中的问题。社会工作实务应聚焦于服务对象与环境交流时环境是否符合其生命任务和成熟发展的需要。

(5 )生态系统理论下的整合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不仅要对服务对象进行直接的服务工作,也要对服务对象问题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经济、政治动力的全人系统分析与评估,同时进行个案倡导、社会政策及公共计划等宏观的间接工作,以有效地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其与环境间的 “调和度”。

4 .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1)优势视角 (能力视角)内容

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 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2 )优势视角的宗旨:动员服务对象的力量 (抱负、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3 )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

①每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他们的内在和外在资源。

②创伤、虐待、疾病和挣扎可能是伤害,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

③假定你不知道成长和转变能力的上限,认真地对待个人、群体和社区的抱负。

④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协作才能最好地为他们服务。

⑤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4 )优势视角强调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是一个增能的过程,它鼓励服务对象的自决,支持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增能 “意味着帮助个人、群体、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务目标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人们从压抑中解放自己,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并不是为他人增能,而是帮助人们自我增能。

(三)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分析范式

1.内外影响力范式

(1)含义

内外影响力范式是指试图解释为什么对相同的处境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行为,协助社会工作者理出其中的头绪,它是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的一种具体操作化。

(2 )内外影响力理论的基本假设

人自身及其环境中的各种力量促成了他用某种方式行事,正是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特定的行为。

(3 )社会工作者可以用这个分析范式协助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制订干预计划。这个分析范式还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进行预防性工作。

2 .社会功能发挥

内外影响力范式是一个工具,它帮助社会工作者解释人在环境中不能发挥好作用的一些原因。通用社会工作实务关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把着眼点放在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上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功能发挥得如何,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功能。

3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的发展都要经过几个普遍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逐步攀升的,是成长的。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通用过程模式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有系统地、全面地思考个人或者群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找出影响个人或群体的内外因素,进而给予协助,消除影响人们成长和发展的那些个人和社会因素。(流浪未成年人)

4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1)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

①非正式(或自然)的资源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非正式资源系统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帮助个人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借钱、照料)

②正式的资源系统

a .群团组织,包括工作单位、各种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福利和

扩大人们的权利,通过直接提供资源,帮助其成员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

b .社会性资源,它们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例如学校、医院、社区机构。

以上两种资源系统组成了人们完成生命任务与履行社会角色的非正式和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也构成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处境。

(2 )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

社会工作对问题产生根源的认识,不是简单地归结于个人,而是认为,人之所以产生问题,根源在于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互动。一般来说,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关系有三种类型:

①人在资源系统中的互动。

②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

③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

这三种互动关注到互动各系统之间联结的性质以及人与他们的各种资源系统之间的关系。

(3 )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个人问题不但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相关,而且与社会公共问题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社会的公共问题是以个人问题为基础的。

社会工作不仅要为有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服务和资源,而且要研究个人问题对形成社会问题的影响。将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社会问题对个人的影响反映和演绎出来是社会工作的责任。

二、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通用过程模式将助人过程看作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程序。

1.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

(1)社会工作只是协助人们改变现状的媒介,媒介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助人关系。

(2 )改变是一种过程。改变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是服务对象逐步形成自我改变意识,达到助人自助目标的过程。

(3 )改变必须是一种主动与自发的过程。改变是一种具有高度的自动性与自发性的行为,因此,必须启发与促进服务对象内心的动机与愿望,使改变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 .运用综合方法

通用过程模式在理论取向上采取综合的立场,从各种知识和方法中选取最好和最适当的加以综合运用。

3 .工作过程阶段化

通用过程模式将助人过程划分为逻辑上前后相连的几个阶段。通用过程模式将助人过程区分为不同阶段并不意味着助人过程是截然分开的、各自独立的。相反,分解划分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助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阶段可以交叉和重叠。

4 .工作任务阶段化

在通用过程模式中,助人的每一阶段对服务对象都是重要的,都有与之相联系的具体任务,社会工作者完成每一项任务也都需要专门的技巧。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不好,会影响到完成下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

5 .整合的价值观

通用过程模式整合了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在每一阶段的工作中都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接纳。整合的社会工作价值有助于社会工作者专业责任的履行。

(二)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1.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 (危机介入)。

通用过程模式假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都有面对面地接触,服务对象参与所有工作阶段。

2 .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

尽管通用过程模式的各阶段有先后顺序,但这并不是说必须完成一个阶段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助人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而不是直线式的,社会工作者在完成一项工作后都要看看上一个阶段的工作是否需要再进一步进行跟进。

3 .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通用过程模式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向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引导;它只能作为助人过程中的路标,而不能将其看做是全部真实立体的助人场景。

三、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一)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

1.改变媒介系统

“改变媒介”是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和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他是在 “问题—解决”的改变过程中是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媒介。

在很多情况下,服务对象的改变媒介并不只是社会工作者,而是由与服务对象有关的具有不同专长的助人者所组成,形成一个“改变媒介系统”。这个媒介系统通过有组织的、结构性的工作,达到助人改变的目标。

2 .服务对象系统

(1)服务对象系统是指: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服务对象系统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

(2 )社会工作机构求助的服务对象的类型

①自己主动求助的。

②邻居、熟人、朋友介绍的。

③其他机构转介来的。

④有关司法机构要求的。

(3 )“现有服务对象”与“潜在的服务对象”

①当服务对象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服务时,即成为“现有服务对象”。(求助治疗网瘾的母亲)

②当服务对象没有求助,但可能需要社会工作的服务,或者是妨碍他人或系统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时,他即成为“潜在的服务对象”。

3 .目标系统

(1)目标系统是指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2 )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

服务对象系统并不总是为达到改变目标而要被改变的系统,服务对象系统并不一定就等于目标系统。一般来说,目标系统大于服务对象系统,而且具有时效性。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有时还可能是交叉的

4 .行动系统

(1)含义

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这些人是与社会工作者一起进行改变努力的行动系统。

(2 )改变媒介可以与一个或几个行动系统一道工作,完成不同的改变任务,实现不同的目标。

(二)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1.四个基本系统帮助社会工作者识别出改变服务对象系统所必须完成的一般任务。

2 .四个基本系统使社会工作者懂得需要改变的不只是服务对象系统。社会工作者不能假设求助的人就是主要的介入目标,因为服务对象系统不一定与目标系统完全吻合。

3 .行动系统的规模或组成只有在确立了改变的目标系统之后才能确定。

4 .由于社会工作者必须与不同的系统建立关系,所以与一个系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巧,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系统。

5 .组织也是一个系统。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在改变过程中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除了与个人、群体、社区工作以外,组织也会成为社会工作者处理问题时的改变目标。这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与组织工作所需的知识,同时也懂得如何推动组织的改变。

6 .因为行动系统在整个改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不断诊断行动系统的情况。

社会工作实务自考重点归纳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知识点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就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概念

1.模式

“模式”是对现象所做的概括和总结,是以一种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方式描述事物发展运行的过程,是将现象所具有的共同元素进行提炼和概括后的一种抽象,它能够为行动提供指引。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不断出现的问题,描述了该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要素。

2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就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为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组织起助人思想和行动、为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巧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框架,指示着助人活动的方向,是一个结构化的适用于所有社会工作领域和服务对象的一般性的实务方法。

(二)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包括人们生活所处的各个社会环境系统的理论。重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这些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都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狼孩、学校恐惧症、星期一上班综合征,“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

2 .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是由各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其功能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人类社会系统的特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每个子系统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一个社会系统就是一个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社会组织,系统的每个部分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1+1>2 )

(2 )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

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强调超出服务对象自身问题来评估他们生活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关于系统的新知识,使整合社会和心理现象的概念成为可能,也使社会工作对环境由原先采取的静态观点转向一种动态的观点。

①系统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

a .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通用社会工作模式强调人与环境是交叉互动、相互影响的,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

b .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努力了解个人与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互动的形态和互动的规则,包括文化习俗等对人们互动的影响。

c .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解决问题,满足需要。

②系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对服务对象问题所持的观点:

a .对服务对象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疾病医疗模式或心理病理模式,即对问题的分析不再是一种个人归因。

b .对个人问题的评估,焦点不仅在于服务对象个人内在生理或心理的行为特征层面。而且涉及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层次相关的外在环境的特质、功能和运作情况。

c .服务对象问题的相关层面或系统的各部分是动态的,需要对问题进行不断的和连续的评估。

d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处理需要采取周延和连续的整合观点。

3 .生态系统理论

(1)生态系统理论的含义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有机体或有生命力的系统和其所处环境间维持着持续交流的关系。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相互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塑造。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需握有取得资源的机会,否则无法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间,主张人类发展是成长中的个人与其环境间长期交流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个人特质因素的产物。

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人类的发展公式是:D=f (P·E),即发展是人与环境(Person in Environment )的函数,主张个人的发展是主动的、有目的和目标的,人会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及选择。

(2 )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

①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指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的意义,运用时间线方法可以重现服务对象所经历的集体历史事件。(时间线)

②人际关联

人际关联是指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建构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所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的照顾关系。

③能力

能力是指通过个人与环境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立个人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具体而言,此种“能力”涵盖了从幼年生活经验发展出的自我效能感,能与他人建立有效而关怀的人际关系,有做决定的能力和自信,有能力动员环境资源及社会支持。

④角色

角色表现是一种互惠性期待的社会层面角色,而不是个人的角色期待,是个人内在历程及社会参与的桥梁,受到个人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

⑤地位与栖息地

栖息地是指个人所在文化脉络中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地位是指个人在其所在的环境或社区中所拥有的成员地位。

⑥适应力

适应力是指在人与环境的交流过程中,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反应以达到最佳的调和度。

(3 )生态系统理论的工作切入点

①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个人在亲密情境下的人际关系活动形态与角色扮演;它包括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子系统。

②中观系统

中观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工作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中观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一为中间系统;二为外在系统。

③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比家庭等中观系统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影响个人的四个重要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各系统层次在更宏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关联。

(4 )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实务的任务

社会工作实务具体应关注:

①人与环境的调和程度。即关注人与环境场的适应性、互惠性、相互性和调和度,环境对人的压力程度、人和群体的因应策略,以及环境的问题。

②环境的品质。环境包括物理和社会两方面。物理环境包括人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社会环境包括复杂的各类科层组织,以及人际间的社会网络。

③生活中的问题。社会工作实务应聚焦于服务对象与环境交流时环境是否符合其生命任务和成熟发展的需要。

(5 )生态系统理论下的整合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不仅要对服务对象进行直接的服务工作,也要对服务对象问题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经济、政治动力的全人系统分析与评估,同时进行个案倡导、社会政策及公共计划等宏观的间接工作,以有效地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其与环境间的 “调和度”。

4 .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1)优势视角 (能力视角)内容

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 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2 )优势视角的宗旨:动员服务对象的力量 (抱负、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3 )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

①每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他们的内在和外在资源。

②创伤、虐待、疾病和挣扎可能是伤害,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

③假定你不知道成长和转变能力的上限,认真地对待个人、群体和社区的抱负。

④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协作才能最好地为他们服务。

⑤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4 )优势视角强调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是一个增能的过程,它鼓励服务对象的自决,支持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增能 “意味着帮助个人、群体、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务目标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人们从压抑中解放自己,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并不是为他人增能,而是帮助人们自我增能。

(三)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分析范式

1.内外影响力范式

(1)含义

内外影响力范式是指试图解释为什么对相同的处境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行为,协助社会工作者理出其中的头绪,它是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的一种具体操作化。

(2 )内外影响力理论的基本假设

人自身及其环境中的各种力量促成了他用某种方式行事,正是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特定的行为。

(3 )社会工作者可以用这个分析范式协助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制订干预计划。这个分析范式还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进行预防性工作。

2 .社会功能发挥

内外影响力范式是一个工具,它帮助社会工作者解释人在环境中不能发挥好作用的一些原因。通用社会工作实务关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把着眼点放在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上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功能发挥得如何,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功能。

3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的发展都要经过几个普遍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逐步攀升的,是成长的。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通用过程模式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有系统地、全面地思考个人或者群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找出影响个人或群体的内外因素,进而给予协助,消除影响人们成长和发展的那些个人和社会因素。(流浪未成年人)

4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1)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

①非正式(或自然)的资源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非正式资源系统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帮助个人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借钱、照料)

②正式的资源系统

a .群团组织,包括工作单位、各种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福利和

扩大人们的权利,通过直接提供资源,帮助其成员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

b .社会性资源,它们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例如学校、医院、社区机构。

以上两种资源系统组成了人们完成生命任务与履行社会角色的非正式和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也构成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处境。

(2 )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

社会工作对问题产生根源的认识,不是简单地归结于个人,而是认为,人之所以产生问题,根源在于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互动。一般来说,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关系有三种类型:

①人在资源系统中的互动。

②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

③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

这三种互动关注到互动各系统之间联结的性质以及人与他们的各种资源系统之间的关系。

(3 )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个人问题不但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相关,而且与社会公共问题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社会的公共问题是以个人问题为基础的。

社会工作不仅要为有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服务和资源,而且要研究个人问题对形成社会问题的影响。将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社会问题对个人的影响反映和演绎出来是社会工作的责任。

二、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通用过程模式将助人过程看作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程序。

1.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

(1)社会工作只是协助人们改变现状的媒介,媒介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助人关系。

(2 )改变是一种过程。改变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是服务对象逐步形成自我改变意识,达到助人自助目标的过程。

(3 )改变必须是一种主动与自发的过程。改变是一种具有高度的自动性与自发性的行为,因此,必须启发与促进服务对象内心的动机与愿望,使改变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 .运用综合方法

通用过程模式在理论取向上采取综合的立场,从各种知识和方法中选取最好和最适当的加以综合运用。

3 .工作过程阶段化

通用过程模式将助人过程划分为逻辑上前后相连的几个阶段。通用过程模式将助人过程区分为不同阶段并不意味着助人过程是截然分开的、各自独立的。相反,分解划分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助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阶段可以交叉和重叠。

4 .工作任务阶段化

在通用过程模式中,助人的每一阶段对服务对象都是重要的,都有与之相联系的具体任务,社会工作者完成每一项任务也都需要专门的技巧。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不好,会影响到完成下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

5 .整合的价值观

通用过程模式整合了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在每一阶段的工作中都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接纳。整合的社会工作价值有助于社会工作者专业责任的履行。

(二)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1.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 (危机介入)。

通用过程模式假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都有面对面地接触,服务对象参与所有工作阶段。

2 .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

尽管通用过程模式的各阶段有先后顺序,但这并不是说必须完成一个阶段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助人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而不是直线式的,社会工作者在完成一项工作后都要看看上一个阶段的工作是否需要再进一步进行跟进。

3 .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通用过程模式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向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引导;它只能作为助人过程中的路标,而不能将其看做是全部真实立体的助人场景。

三、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一)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

1.改变媒介系统

“改变媒介”是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和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他是在 “问题—解决”的改变过程中是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媒介。

在很多情况下,服务对象的改变媒介并不只是社会工作者,而是由与服务对象有关的具有不同专长的助人者所组成,形成一个“改变媒介系统”。这个媒介系统通过有组织的、结构性的工作,达到助人改变的目标。

2 .服务对象系统

(1)服务对象系统是指: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服务对象系统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

(2 )社会工作机构求助的服务对象的类型

①自己主动求助的。

②邻居、熟人、朋友介绍的。

③其他机构转介来的。

④有关司法机构要求的。

(3 )“现有服务对象”与“潜在的服务对象”

①当服务对象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服务时,即成为“现有服务对象”。(求助治疗网瘾的母亲)

②当服务对象没有求助,但可能需要社会工作的服务,或者是妨碍他人或系统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时,他即成为“潜在的服务对象”。

3 .目标系统

(1)目标系统是指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2 )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

服务对象系统并不总是为达到改变目标而要被改变的系统,服务对象系统并不一定就等于目标系统。一般来说,目标系统大于服务对象系统,而且具有时效性。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有时还可能是交叉的

4 .行动系统

(1)含义

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这些人是与社会工作者一起进行改变努力的行动系统。

(2 )改变媒介可以与一个或几个行动系统一道工作,完成不同的改变任务,实现不同的目标。

(二)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1.四个基本系统帮助社会工作者识别出改变服务对象系统所必须完成的一般任务。

2 .四个基本系统使社会工作者懂得需要改变的不只是服务对象系统。社会工作者不能假设求助的人就是主要的介入目标,因为服务对象系统不一定与目标系统完全吻合。

3 .行动系统的规模或组成只有在确立了改变的目标系统之后才能确定。

4 .由于社会工作者必须与不同的系统建立关系,所以与一个系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巧,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系统。

5 .组织也是一个系统。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在改变过程中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除了与个人、群体、社区工作以外,组织也会成为社会工作者处理问题时的改变目标。这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与组织工作所需的知识,同时也懂得如何推动组织的改变。

6 .因为行动系统在整个改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不断诊断行动系统的情况。

社会工作实务介入通用过程知识点

关于介入又称社会工作的实施、行动、执行和改变,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按照服务协议落实社会工作计划的目标,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解决预估中确认的问题,从而实现助人计划的重要环节。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实务介入通用过程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介入的特点

1.含义

介入又称社会工作的实施、行动、执行和改变,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按照服务协议落实社会工作计划的目标,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解决预估中确认的问题,从而实现助人计划的重要环节。

2 .介入的特点

(1)介入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

(2)干预是介入的核心。

(3)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

(4)介入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二)介入的分类

1.直接介入

直接介入是指以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为关注对象,针对他们所采取的行动,重点在于改变服务对象家庭或群体内的人际交往,或改变个人、家庭和群体与其环境中的个人和社会系统的关系和互动方式。

2 .间接介入

间接介入是指以个人、家庭、小组、组织和社区以至更大的社会系统为关注对象,由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采取行动,通过介入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系统间接帮助他们的行动。间接系统的介入通常也称为改变环境的工作或中观和宏观社会工作实务。

(三)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2 .个别化。

3 .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4 .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5 .瞄准服务目标。

6 .考虑经济效益 (效率)。

(四)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1.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

(1)帮助服务对象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以达到改变的目标。在这里,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辅导者、促进者、提供意见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2 )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现有的外部资源。运用外部资源的目的是将服务对象系统与资源系统联结起来以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2 .进行危机介入

危机介入是一种特殊的介人,目的在于去除服务对象的紧张情绪,恢复功能,使他们走出危机。危机介入的技巧包括:

(1)将焦点放在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发挥功能上,而不是解决整个问题。

(2)帮助宣泄由危机带来的紧张情绪,给予支持,以防精神崩溃。

(3)介入目标要现实。

(4)担任教导角色,包括告诉服务对象应该做什么,同时也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

活动是指针对某些既定的目标或者任务的行动。社会工作者运用活动作为帮助服务对象的介入行动,协助他们发展某些特别的社会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策略时,要考虑下列因素:

(1)介入目标。活动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活动一定要与介入目标相吻合。

(2)服务对象的情况。活动要符合服务对象的'能力和特殊需要。

(3)资源和设备的配合。开展活动需要场地、资金和设备,所以活动要与机构的能力和资源条件相配合。

4 .调解行动

调解行动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中的系统一起找到利益共同点、从而带来改变的介入策略。调解的重点是通过服务对象与环境系统的互动,消除冲突,满足共同需要。

进行调解介入时,社会工作者要做到:

(1)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系统进行接触。

(2)协助环境系统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

(3)协助双方界定共同目标。

5 .运用影响力

为有效帮助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能够影响服务对象改变的力量,包括:诱导、劝导、利用关系、利用环境。

(五)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1.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

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争取社区资源时,常用的方法是让社区内有影响力的人物参与。

运用社区人力资源时的主要技巧包括:

(1)识别谁是有影响力的人。

(2)具有与“有影响力”的人建立关系、与服务对象一道工作的技巧。

(3)具有说服和游说、令人信服的陈述和表达技巧。

(4)把握工作目标的技巧。

2 .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

与系统在一个地区内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常常不止一个机构或者组织,但它们都各有自己的助人计划。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这些服务资源进行协调,并注意掌握一些原则。协调服务时,社会工作者要掌握下列原则:

(1) 团结不同专业的服务人员以实现共同目标。

(2) 了解各方的不同观点,协助建立共同目标。

(3)识别各专业的长处和差别,划分职责。

(4)与各方沟通情况,为有效协调打下基础。

(5)协调前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协调效率,减少协调成本。

3 .制订计划创新资源

当发现社会有新的需要但却缺乏有效服务资源时,社会工作者就要考虑筹划发展新资源。

发展创新服务和资源时要留意:

(1)控制规模。

(2)争取机构和社区的支持。

(3)设立必要的组织以承担工作。

(4)社会工作者角色依计划的性质而定。

4 .改变环境

改变环境的工作也称环境介入、环境改变术,其目的在于改变服务对象周围的环境,以促成服务对象的改变,达到服务的目标。

环境介入中的“环境”一词意指围绕着服务对象的整个外部世界。环境介入不仅包括改变环境的意图和努力,同时也包含通过对环境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而改变个人和集体观念的过程。

5 .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

当组织或机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阻碍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发挥时,就要尝试去改变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来满足服务对象系统的需要。

当社会工作者希望从内部改变组织时要运用如下技巧:

(1)在了解评估机构的基础上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2)全员参与。

(3)以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方法推衍改变。

第一重要是家庭,第二重要是社区。

根据我国城市社区工作的实际状况和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重点有社会服务 、 社区就业 、 社区治安和社区教育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多选)

一、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

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单位制和街居制 P329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是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

首先,单位体制不仅是生产组织,也是一个复合组织,兼有政治、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功能,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管理方式。

其次,国家通过“街—居”(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对少数的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与社会优抚对象进行社区行政管理。

2、市场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社区制 P329~P330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推行“社区建设”,有别于传统的“街居制”,民政部通过调整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上下隶属关系,赋予居委会更多社区事务自主权,来倡导“社区制”。从街道组织看,这种多元主体包括: 政党组织(主要是共产党) 、 政府组织 、 企业事业单位组织 、 社区自治组织 和 社会团体 。 (多选)

二、社区服务: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于社区服务领域广泛,内容丰富,所以人们对其体系的概括也不尽一致,有的从内容的结构角度出发,分为核心内容(重点内容)——福利性服务,中间部分(一般内容)——行政事业性服务,边缘内容(辅助内容)——商业性服务;有的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分为特殊对象的服务和一般居民的服务;有的从社区服务的层次出发,分为以福利机制维持的正式层次服务、以市场机制作为驱动力的准正式层次服务和以互动机制发挥作用的非正式层次。

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社区服务政策要求及其实践成果,我国社区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各类弱势人群的福利服务:

所谓弱势人群,是指在经济、社会竞争中牌不利地位,因而存在着种种生活困难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以及优抚对象等。他们或者失去了劳动能力,或者不具备劳动能力、生活能力,或者因为下岗、失业等问题存在上严重的生活困难。社区提供的福利服务具体包括:

(1) 为老年人提供的福利服务:

从社区服务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养老服务;二是文化教育服务;三是健康服务;四是再就业服务;五是婚姻服务。

(2) 为残疾人提供的福利服务:

通过小区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一是康复服务(主要);二是安置服务;三是生活服务。

(3) 为优抚对象提供的福利服务:

小区为优抚对象提供的服务包括:一是贯彻落实政府的优抚政策,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主要);二是帮助优抚对象解决住房、就医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困难;三是开展军民联谊活动,开设培训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训班等。

(4) 为青少年提供的福利服务:

具体内容有:一是生活照顾服务;二是校外教育;三是失足青年的帮教。

(5) 为贫困者提供的福利服务:

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小区组织努力,发展小区服务,帮助他们 再就业 (主要);二是执行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三是动员小区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失分济困活动。

(6) 为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提供的福利服务:

近年来,我国外来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业的潮流持续高涨,且大多数在建筑业和商业服务领域就业,为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但这个群体本身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口没有正当职业或正常的收入来源,同时又不愿意选择回乡,从而导致了“问题民工”的出现,这部分人员中有不同程序违法行为的人数在日益增多,给城市治安带来了隐患。二是即使是有正当职业和正常收入的外来人口,他们也存在着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提高人文素质的问题。

2、面向小区普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

与一般意义的社会福利事业不同,中国城市的小区服务兼有“福利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的双重任务,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 (多选)

街道、居委会不能不把普通群众提供全民利民的服务作为小区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服务包括:居民生活服务、家务劳动服务、文化生活服务。

三、我国社区就业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

(1) 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主要包括:

一是结合社区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生活服务的需要,大力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修理维护等全民利民的服务岗位,特别是面向居民家庭和个人的家政服务岗位;

二是结合驻社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剥离部分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开发物业管

理、卫生保洁、商品递送等社会化服务岗位;

三是结合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需要,开发健身、娱乐以及老年生活照料等工作岗位;

四是结合社区组织建设、公开管理和公益性服务的需要,大力开发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等 社区工作岗位 ,特别是开发社区保洁、保安、保绿、车辆看管等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年龄较大、再就业困难且家庭收入低的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2) 鼓励多种形式就业:

一是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创办各种全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

二是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等各种经济形式,举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小企业从事社区服务,实现自谋职业;

三是鼓励企业事业单位、街道基层组织等举办以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

2、宣传和执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从1998年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1) 税收优惠政策;

(2) 工商登记优惠政策:

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三年内可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性收费等,为下岗职工自谋职工和组织起来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3) 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政策;

(4) 场地安排优惠政策。

3、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

(1) 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提出的要求,我国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已经把工作职能拓展和延伸到社区,并与民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市、区、街三级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网络。

(2) 开展就业培训:

社区社会工作者应配合街道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就业 培训 工作,提高社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4、解决社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等实际困难

四、社区治安:

1、我国社区治安的组织体系:

社区治安的'管辖部门,从狭义上讲,是指管辖地区治安工作的公安机构及派出所。从广义上讲,社区治安的职能部门包括与治安工作密切相关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的保卫部门。此外,我国宪法确定的 “治安保卫委员会” (简称“治保会”)是群众性自治的治安保卫组织。

2、社区治安的主要内容:

(1) 宣传教育工作: (多选)

1 法律政策的宣传,包括通过各种形式讲解宪法、刑法、民法、治安管理条例、交通法规、消防条例、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现阶段与治安有关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目的是帮助社区居民增强法治意识。

2 社会治安防范知识的宣传,包括介绍治安形势、发案特点以及教授防范知识(包括人防、物防、技防知识)等,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建立安全防范意识。

(2) 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工作:

1 群防群治的工作,即组织开展值班巡逻、看门护院、安全检查等群防群治工作,落实防盗、防火、防破坏、防其他治安灾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2 保护案发现场,提供破案线索。通常是根据当地环境和现场情况迅速划定现场保护范围,组织警戒,不许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

3 依法对被管制、剥夺政治利、缓刑、假释、监外就医的刑事处罚人员和监视居住的被告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进行帮助教育。对于上述特殊人员,社区组织应成立监督考察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

(3) 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一是要搞好宣传,重点是宣传户口登记条例、身份证条例、暂住人口管理规定、暂住人员租赁房屋管理规定等;二是建立户口协管队伍,协助公安机关宣传有关法令、督促外来人口申报登记、协办暂住登记、注意发现可疑情况;三是深入了解人口情况:一方面要对社区基本居民有充分的认识,从中发现社区居民骨干,培养壮大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社区重点人员进行监控。

(4) 向政府及公安机关反映社区治安动态,以及对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五、社区教育:

1、社区教育的含义:

2、社区教育的内容:

(1) 从社区教育的基本目标看: (多选)

1 补偿式教育,即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及系统的活动补偿社区居民没有接受的正规教育的知识空间。

2 控制式教育,即通过一些宣传教育的活动,重点控制不守公德和秩序的行为,

3 发展式教育。这种社区教育着重于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挖掘居民在知识、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个人潜能和积极性,协助居民体察社会,发现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并聚集个人和集体的力量,改善社会创造平等和谐的社会。

发展式教育的核心是达到思想解放,形成批判性思维,其重点是对居民进行意识提升,使社区居民了解社会对每个个体的责任和应提供的权利保障,同时也教育居民掌握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应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一类重点)

(2) 从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看: (多选)

1 家庭生活教育,通常是运用讲座、展览、小组及宣传活动,灌输给居民家庭沟通和人际相处的态度和方法。

2 公民教育,是我国社区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强调要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社区青少年为对象,以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

3 成人教育,早期的工作工作以扫盲为主,现时期则以提供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短期课程为主,这类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4 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社区为单位,向居民提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知识。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也包括由社会工作者推动的以“反歧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   索引序列
  •   社会工作实务自考重点总结
  •   自考社区社会工作重点总结
  •   社会工作实务自考重点
  •   社会工作实务自考重点内容
  •   社会工作实务自考重点归纳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