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发布时间: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发布时间: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学习 方法 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生物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 记忆方法 等。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欢迎大家学习!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名词: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 ,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 (探)、 0(洋)、H(亲)、N(丹)、S(留)、 P(人people)、Ca(盖)、Mg(美)K(家) 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4、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 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名词: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2、结合水:与细胞内 其它 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公式: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2、基因(或DNA)的碱基:信使RNA的碱基:氨基酸个数=6:3:1

语句: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P~P~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 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① 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注意: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有核酸控制的。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 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两者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基团、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三种含氮碱基。

怎样学才可以学好生物

1.观察方法

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所以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

(1)顺序观察 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2)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3)动态观察 对生物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生殖发育的观察都属于动态观察。动态观察的关键是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变化。例如观察根的生长,在幼根上等距画墨线后的继续培养过程中,重点就是观察各条墨线间距离的变化,从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长的结论。

(4)边思考边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带着问题观察,边思考、边观察。

2 .做笔记的方法

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总结 中外许多学者的 经验 ,可以说,做笔记是一条成才的途径。做笔记的方式很多,在生物学学习中,主要有阅读笔记、听讲笔记和观察笔记三种。

(1)阅读笔记

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 读书笔记 。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资料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 心得体会 等。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 文章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2)听讲笔记

即听 报告 、听讲座和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3)观察笔记

即在生物课内外对生物形态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时所作的记录。做这种笔记要注意细节,注意前后比较和过程变化,并要抓住特征。

3.思维方法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思维方法在学习方法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在实际运用时,既可先分析后综合,也可先综合后分析,还可以边分析边综合。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比较和归类互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过比较,认识生物的异同点之后,才好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只有把生物进行归类,才好进行比较。因此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

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抽象和概括也是互为前提的,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抽象中以概括,概括中以抽象,以达到对知识正确、深入的掌握。

4.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用的几种。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 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另外,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一要联系自然实际;二要联系生产实际;三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目不仅需要学习上课老师所讲的内容,另外,还要课后自己补充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另外还要作适量的习题。但最为重要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概念的理解,最有效的记住,用理解记忆和联想记忆的方法,一般,自己理解的知识,更有深刻的映像,很清晰的思路,作习题是为了巩固概念,加深自己的映像,使得自己的知识更加的牢靠。一般,高二上学期的生物课,记忆性的东西较多,这些都是最为基本的知识,你只要对基本的概念理解到为就可以了。而下半学期理论性的东西较多,不仅需要记忆,还要增加适量的习题,特别是算概率的题目,还有DNA的复制那几章,需要用作习题的方式来帮助理解。高三时,要特别的注重实验,注重实验的一般的研究角度和入手的方法,分析误差的常规的方法,作适量的题目,对实验更加熟练,了解实验的类型,但是,课本是很重要的,不要为作题而作题,还是要回归到课本上。总之,学习方法是自己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因人而宜。生物学其实很简单,重要你用心学,一定会学习的很棒的,加油吧,祝你成功!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相关文章:

★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汇总

★ 高中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最新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 最新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总结

★ 最新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分子与细胞》 元素 细胞膜 基质 化学成分 结构与功能 细胞质 化合物 细胞核 细胞器 细胞 生物膜系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细胞工程 减数分裂 高一生物内容构成 (一)走近细胞 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 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 (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 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 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 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 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 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吸 Pi (细胞质基质) 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 (叶绿体) 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 ADP (每个活细胞) 合成代谢(化学能) 体温(热能) 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 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 色素 (1/4) 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 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总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 (14CH2O) 3H2O 固定 [3H] 还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 (CH2O) ↓ ↓ ↓ ↓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 ↓ ↓ ↓

有很多学生在备考学考生物时,因为之前没有对知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备考时整体效率低下。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生物学考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知识点总结: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5.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6.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67.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9.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70.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7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72.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74.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5.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6.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78.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8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在育种工作中,人们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83.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84.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88.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89.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9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2.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93.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9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95.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9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97.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98.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99.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的稳态。

100.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101.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极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102.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103.大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0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特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10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一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二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三是环境污染,四是由于外来特种的入侵或引种到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使这些地区原有特种的生丰受到威胁。

高考生物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每一个生物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2)高考身体时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4)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①排除法:根据高考生物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②赋值法:让某些生物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③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生物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④直接法:运用所学的高中生物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⑤观察法:面对生物选择题,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生物规律和生物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⑥熟练使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多个对象时,一般要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

生物的基本特性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新陈代谢作用 应激性 生长、发育、生殖 遗传和变异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新陈代谢是活细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物学发展 三阶段: 描述性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细胞学说》——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奠定了基础; 《物种起源》——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孟德尔;DNA双螺旋结构; 生物科学发展 生物工程、医药、农业、能源开发与环保 疫苗制造——核心:基因工程 抗虫棉;石油草;超级菌 生命的物质基础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 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分类: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 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水——自由水、结合水 无机盐的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糖类——单糖、二糖、多糖。 脂质——脂肪、类脂、固醇 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形态、功能。 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脏摩擦,缓冲外界压力。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维生素D、性激素;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 蛋白质与核酸 蛋白质和核酸都是高分子物质。 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蛋白质结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和肽链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功能:催化、运输、调节、免疫、识别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分类:真核生物、原核生物 细胞具有非常精细的结构和复杂的自控功能。 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细胞膜 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磷脂、蛋白质。 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糖被的结构:蛋白质+多糖。 细胞壁:纤维素、果胶 功能: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选择透过性:自由扩散(苯)、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糖被功能:保护和润滑、识别 细胞质 基质——营养物质 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各种细胞器是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和单位。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是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 内质网——光面:脂类、糖类合成与运输 粗面:糖蛋白的加工合成 核糖体 高尔基体 液泡对细胞的内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和膨胀状态。 细胞核 结构:核膜、核仁、染色质 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但不是半透膜 染色质——DNA+蛋白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和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功能: 核孔——核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 原核细胞 主要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其细胞壁不含纤维素,而主要是糖类和蛋白质。 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但有分散的核糖体。 拟核 裸露DNA 细胞相对较小 细胞增殖 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有细胞周期 动物与植物有丝分裂区别:前期、末期 不同种类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不同。 分裂间期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意义: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细胞分化 仅有细胞的增殖,而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最大限度。 细胞稳定性变异是不可逆转的。 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全能性表现最强的细胞是已启动分裂的干细胞; 受精卵具有最高全能性。 细胞癌变 细胞畸形分化。 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病毒。 癌细胞由于原癌基因从抑制变成激活状态,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的。 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变化;细胞膜变化。 细胞衰老 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映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了变化。 特征:水分减少,新陈代谢减弱;酶的活性降低; 色素积累,阻碍了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 呼吸速度减慢,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第三章 生物新陈代谢 在新陈代谢基础上,生物体才能表现(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酶 酶是活细胞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蛋白质、核酸) 特征:高效性、专一性。 需要的适宜条件:适宜温度和PH ATP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形成途径:动物——呼吸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形成方式:ADP+Pi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转化十分迅速,总是处于动态平衡。 光合作用 意义:除了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贮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以及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外,还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蓝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地球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 水分代谢 渗透作用必备条件: 具有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蒸腾作用是水分吸收和矿质元素运输的动力。 矿质代谢 矿质元素以离子形式被根尖吸收。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矿质元素的利用形式:N、P、Mg Ca、Fe 营养物质代谢 三大营养物质的基本来源是食物。 糖类:食物中的糖类绝大部分是淀粉。 脂类:食物中的脂类绝大部分是脂肪。 蛋白质:合成;氨基转换;脱氨基 关注:血糖调节、肥胖问题、饮食搭配。 只有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才能维持健康,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甘油&脂肪酸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 动物性食物所含氨基酸种类比植物性食物齐全。 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他们之间可以转化,但是有条件,而且转化程度有明显差异。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相关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 包括: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稳态: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稳态意义: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呼吸作用 分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有氧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 意义: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供能;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新陈代谢类型 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自养型:光能自养、化能自养 异养型 需氧型 厌氧型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激素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植物 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定向运动。 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等有关。 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应用:促扦插枝条生根;促果实发育;防落花果。 动物——体液 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调节是通过改变细胞代谢而发挥作用。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血糖调节。 动物——神经 生命活动调节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来完成。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形式——神经冲动。 兴奋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细胞间传递 神经调节以反射方式实现;体液调节是激素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来调节。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神经中枢功能——分析和综合 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位变化、双向 细胞间传递——突触、单向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器官共同调节作用下形成的。 行为受激素、神经调节控制。 先天性行为:趋性、本能、非条件反射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主要方式:条件反射 动物后天性行为最高级形式:判断、推理 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通过学习形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处主导地位。 性激素与性行为之间有直接联系。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发育和性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动物性行为。 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迁徙、织网、哺乳) 生活体验和学习对行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判断、推理是通过学习获得。 学习主要是与大脑皮层有关。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使产生的后代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单子叶:玉米、小麦、水稻 双子叶:豆类(花生、大豆)、黄瓜、荠菜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遗传和变异作用。 个体发育 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植物个体发育 花芽形成标志生殖生长的开始。 受精卵经过短暂休眠;受精极核不经休眠。 胚柄产生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发育。 动物个体发育 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含色素的动物极总是朝上,保证胚胎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 生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短暂而迅速的重演。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发育早期具有羊膜结构,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增强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遗传和变异 遗传物质基础 DNA的探索: 转化因子的发现→转化因子是DNA→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基因的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 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NA分子结构:DNA双螺旋结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不同排列构成了DNA的多样性,也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DNA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精确、准确地进行,保持了遗传的连续性。 各种生物都公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中心法则的书写。 一个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 生物变异 不可遗传:不引起体内遗传物质变化 可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产生原因,是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受外界影响,使纺锤体形成受破坏,从而染色体加倍。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原因之一。 多倍体育种营养物质增加,但发育延迟、结实少。 单倍体育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稳定的纯系品种,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优生措施 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生物进化 进化基本单位---——种群 进化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生物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不同种群之间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必要条件。 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光: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光对动物的影响很明显。(繁殖活动) 温度:温度对生物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决定陆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群 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数量变化:“J”曲线、“S”曲线。 研究数量变化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防治方面。 影响种群变化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生物群落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生态系统 结构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成分间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据此实现对能量的多极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一个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低,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如果有啥生物上的难题,欢迎来到“高中生物吧”O(∩_∩)O~: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重点句第一章 走近细胞1.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3.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具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从母细胞分裂产生。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5.细胞中的化学元素,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6.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7.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作肽键。8.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功能有:结构蛋白、催化(酶)、运输(载体)、信息传递(激素)、免疫(抗体)等。9.核酸是由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连接而成的长链,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核酸分DNA和RNA两种。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碱基是A、T、G、C。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碱基是A、U、G、C。10.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是淀粉,人和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是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11.脂质分脂肪、磷脂和固醇等。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脂的运输。1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13.一般来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绝大部分是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和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14.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15.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骨架,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作用是相对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16.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17.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18.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19.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20.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21.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的分泌物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形成有关。22.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23.中心体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24.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26.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27.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28.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29.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大分子的运输是胞吞和胞吐。其中需要载体的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消耗能量的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30.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除自变量外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称为无关变量。31.除了一个因素以,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作对照实验。一般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32.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33.分子从常态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3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35.ATP分子简式:A-P~P~P。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36.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分别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CO2在第二阶段产生,水在第三阶段产生。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作发酵。溴麝香草酚蓝鉴定CO2(蓝变绿变黄),重铬酸钾鉴定酒精(橙色变成灰绿色)。37.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这些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38.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产物有[H]和ATP。暗反应阶段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39.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多少、光照强度、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4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41.自然状态下有性生殖的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要经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为成体。细胞的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42.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43.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44.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45.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46.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47.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48.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保持着细胞全能性。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49.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50.癌细胞的特征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表面发生变化。51.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癌变是一种多基因累积效应。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重点句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3.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5.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6.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作基因型。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9.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10.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1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1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1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1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XX)和ZW型(雄性:ZZ,雌性:ZW)。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1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1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1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9.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20.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21.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从亲代个体传到子代个体。22.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排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23.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和翻译(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两个过程。24.遗传密码是指mRNA上的碱基排序。25.密码子是指m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密码子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2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7.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基因型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28.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频率很低的、不定向的、少利多害的。29.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是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30.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基因工程。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3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加、移接、颠倒)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异(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32.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和全部遗传信息。33.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34.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35.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低温处理和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作用于分裂前期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36.单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特点是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37.人类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常显多并软,常隐白聋苯,伴X隐色盲血友,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38.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DNA全部碱基序列。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39.基因的“剪刀”:限制酶;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基因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40.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41.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4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4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作基因频率。44.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45.物种:能够在自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46.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出现生殖隔离。47.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48.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重点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2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2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2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25.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26.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7.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28.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29.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30.“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3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3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3.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3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5.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36.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3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38.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3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其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40.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4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4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4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利用的特点。4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45.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46.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7.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8.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49.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50.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5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5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5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由于我本身是学计算机的,现在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生物信息学。所以,仔细学习一下分子生物学很有必要,因为很多生物的实验原理以及生物学概念(转座子、增强子、顺式调控元件等等)在看论文的时候如果没接触过,很容易看的头大。因此本文面向的主要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物信息等领域的初学者。 废话不多说了,我阅读的教材是朱玉贤的第4版,由于是从阅读到中间开始记录的。部分没有记录的章节要点稍后补全。 第5、6章主要讲常用的实验技术,对明白生物相关的论文为什么要做某些实验,以及在要找相关的数据的时候,用哪种实验的数据都很有帮助。 重组DNA通常是通过将特定DNA片段整合到病毒或者质粒等载体上,构成重组DNA,通过侵染或者注入等形式进入宿主细胞。使得宿主细胞得以表达某些DNA,通常的目的有:合成蛋白质,研究某些DNA的功能等。 重组DNA的必备原料有: 部分载体具有多克隆位点:即包含多个限制性酶切位点,他们是外源基因的插入部位,通过多克隆位点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DNA重组,如可以同时获得多种抗性。 蓝白斑筛选:DNA重组并得以在宿主内表达的菌落呈白色,而非转化的菌落呈蓝色。 细菌转化:将外源的DNA分子和载体进行重组后,需要将其送到宿主内,通常如大肠杆菌等对重组后的DNA吸收能力差,需要使用如氯化钙处理,才能够较好的吸收这些重组DNA,使其在宿主细胞内表达。 经过Cohen和Boyer等人的研究发现:某些高等生物如非洲爪蟾的基因,也可以通过DNA重组技术移到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中,并能够成功表达。 由于DNA链的多核苷酸呈阴离子状态,放在电场中,会向正极移动,移动的距离和构成DNA的核苷酸的数量相关(因为每个核苷酸带的电量基本是相同的),由于其带的电荷量以及分子大小的不同,在电泳中迁移的速率不同,迁移的距离也不同,故能够分离DNA片段。 通常凝胶对DNA片段的分辨能力与浓度有关。相同类型的凝胶,浓度越高,截止的空隙越小,对DNA分子的分布能力越强,就可以分离更小尺寸的DNA片段。反之,浓度越大,只能分离长度较大的片段。 对于超大DNA片段(>50kb),普通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很难分离,因此发明了脉冲电场凝胶电泳。 PCR是体外快速扩增待定基因或DNA序列的常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基于聚合酶制造的PCR仪实际就是一个温控设备,能在变性温度,复性温度,延伸温度之间很好地进行控制。 PCR反应五要素:引物(PCR引物为DNA片段,细胞内DNA复制的引物为一段RNA链)、酶、dNTP(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模板DNA和缓冲液(其中需要Mg2+)。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笔记

近代生物学指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结束时间段所发展起来的生物科学。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末是近代生物学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生物学研究中,主要有维萨里等人的解剖学,哈维的生理学,林耐的分类学以及拉马克等人的进化学说。19世纪的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时代。生物学的各主要领域都获得较大的进展。如细胞学说的提出,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定律的发现。巴赫和巴斯德等人则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使其在农业和医学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巴普洛夫等人推动了动物生理学的巨大发展。…… 近现代生物学最有影响力的进展(个人认为):1,生物进化——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 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细胞生物学——细胞学说的提出 1838~1839 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 1858 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一学说的建立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革命导师 恩格斯 曾把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并誉为 19 世纪最重大的自然科学发现之一。3,遗传学——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了现在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遗传规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1875~1884年弗莱明、施特拉斯布格、贝内登、赫特维希等的发现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奠定了基础。生物遗传规律和染色体、基因等被联系在一起。…… 20世纪的生物学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

星期五(1月8日) 星期六(1月9日) 星期日(1月10日)计算机网络080709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015英语(二)02331数据结构04747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0023高等数学(工本)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03141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2379计算机网络管理 03142互联网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本科)专业简介计算机网络(本科)专业简介专业代码:080709一、考试课程及学分序号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1 公 共 课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3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10 4 00015 英语(二) 14 09470 创业理论与实务 7 不考英语(二)的加考该两门课程 06445 现代生物学进展 8 5 专业基础课 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4 含实验1学分(04748) 6 2331 数据结构 5 含实践2学分(04734) 7 4742 通信概论 5 8 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4 9 2335 网络操作系统 5 10 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5 含实验2学分(04736) 11 04751 计算机网络安全 3 12 专业课 2379 计算机网络管理 3 13 3141 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 5 14 3142 互联网及其应用 5 含实验1学分(03143) 必做 7999 毕业设计 不计学分 总学分 不低于75 二、学习书目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王顺生,李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卫兴华,赵家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3.高等数学(工本)《高等数学(工本)》,陈兆斗、高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4.英语(二)《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下册),高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5.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夏宽理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版)。6.数据结构《数据结构》,黄刘生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7.通信概论《通信概论》,曹丽娜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版)。8.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杨明福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版)。9.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徐甲同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0.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丁宝康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版)。11.工程经济《工程经济》,陈锡璞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2.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雷震甲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版)。13.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张公忠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4.互联网及其应用《互联网及其应用》,袁保宗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5.创业理论与实务《创业理论与实务》,迟英庆等主编,江西人民出16.现代生物学进展(第5、6、10、11、12章不做考试要求)《基础生命科学》(第二版),吴庆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总结

生物的基本特性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新陈代谢作用 应激性 生长、发育、生殖 遗传和变异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新陈代谢是活细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物学发展 三阶段: 描述性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细胞学说》——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奠定了基础; 《物种起源》——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孟德尔;DNA双螺旋结构; 生物科学发展 生物工程、医药、农业、能源开发与环保 疫苗制造——核心:基因工程 抗虫棉;石油草;超级菌 生命的物质基础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 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分类: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 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水——自由水、结合水 无机盐的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糖类——单糖、二糖、多糖。 脂质——脂肪、类脂、固醇 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形态、功能。 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脏摩擦,缓冲外界压力。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维生素D、性激素;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 蛋白质与核酸 蛋白质和核酸都是高分子物质。 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蛋白质结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和肽链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功能:催化、运输、调节、免疫、识别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分类:真核生物、原核生物 细胞具有非常精细的结构和复杂的自控功能。 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细胞膜 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磷脂、蛋白质。 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糖被的结构:蛋白质+多糖。 细胞壁:纤维素、果胶 功能: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选择透过性:自由扩散(苯)、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糖被功能:保护和润滑、识别 细胞质 基质——营养物质 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各种细胞器是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和单位。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是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 内质网——光面:脂类、糖类合成与运输 粗面:糖蛋白的加工合成 核糖体 高尔基体 液泡对细胞的内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和膨胀状态。 细胞核 结构:核膜、核仁、染色质 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但不是半透膜 染色质——DNA+蛋白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和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功能: 核孔——核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 原核细胞 主要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其细胞壁不含纤维素,而主要是糖类和蛋白质。 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但有分散的核糖体。 拟核 裸露DNA 细胞相对较小 细胞增殖 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有细胞周期 动物与植物有丝分裂区别:前期、末期 不同种类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不同。 分裂间期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意义: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细胞分化 仅有细胞的增殖,而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最大限度。 细胞稳定性变异是不可逆转的。 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全能性表现最强的细胞是已启动分裂的干细胞; 受精卵具有最高全能性。 细胞癌变 细胞畸形分化。 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病毒。 癌细胞由于原癌基因从抑制变成激活状态,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的。 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变化;细胞膜变化。 细胞衰老 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映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了变化。 特征:水分减少,新陈代谢减弱;酶的活性降低; 色素积累,阻碍了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 呼吸速度减慢,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第三章 生物新陈代谢 在新陈代谢基础上,生物体才能表现(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酶 酶是活细胞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蛋白质、核酸) 特征:高效性、专一性。 需要的适宜条件:适宜温度和PH ATP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形成途径:动物——呼吸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形成方式:ADP+Pi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转化十分迅速,总是处于动态平衡。 光合作用 意义:除了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贮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以及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外,还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蓝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地球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 水分代谢 渗透作用必备条件: 具有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蒸腾作用是水分吸收和矿质元素运输的动力。 矿质代谢 矿质元素以离子形式被根尖吸收。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矿质元素的利用形式:N、P、Mg Ca、Fe 营养物质代谢 三大营养物质的基本来源是食物。 糖类:食物中的糖类绝大部分是淀粉。 脂类:食物中的脂类绝大部分是脂肪。 蛋白质:合成;氨基转换;脱氨基 关注:血糖调节、肥胖问题、饮食搭配。 只有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才能维持健康,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甘油&脂肪酸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 动物性食物所含氨基酸种类比植物性食物齐全。 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他们之间可以转化,但是有条件,而且转化程度有明显差异。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相关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 包括: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稳态: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稳态意义: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呼吸作用 分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有氧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 意义: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供能;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新陈代谢类型 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自养型:光能自养、化能自养 异养型 需氧型 厌氧型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激素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植物 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定向运动。 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等有关。 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应用:促扦插枝条生根;促果实发育;防落花果。 动物——体液 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调节是通过改变细胞代谢而发挥作用。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血糖调节。 动物——神经 生命活动调节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来完成。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形式——神经冲动。 兴奋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细胞间传递 神经调节以反射方式实现;体液调节是激素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来调节。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神经中枢功能——分析和综合 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位变化、双向 细胞间传递——突触、单向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器官共同调节作用下形成的。 行为受激素、神经调节控制。 先天性行为:趋性、本能、非条件反射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主要方式:条件反射 动物后天性行为最高级形式:判断、推理 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通过学习形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处主导地位。 性激素与性行为之间有直接联系。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发育和性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动物性行为。 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迁徙、织网、哺乳) 生活体验和学习对行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判断、推理是通过学习获得。 学习主要是与大脑皮层有关。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使产生的后代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单子叶:玉米、小麦、水稻 双子叶:豆类(花生、大豆)、黄瓜、荠菜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遗传和变异作用。 个体发育 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植物个体发育 花芽形成标志生殖生长的开始。 受精卵经过短暂休眠;受精极核不经休眠。 胚柄产生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发育。 动物个体发育 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含色素的动物极总是朝上,保证胚胎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 生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短暂而迅速的重演。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发育早期具有羊膜结构,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增强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遗传和变异 遗传物质基础 DNA的探索: 转化因子的发现→转化因子是DNA→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基因的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 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NA分子结构:DNA双螺旋结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不同排列构成了DNA的多样性,也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DNA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精确、准确地进行,保持了遗传的连续性。 各种生物都公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中心法则的书写。 一个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 生物变异 不可遗传:不引起体内遗传物质变化 可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产生原因,是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受外界影响,使纺锤体形成受破坏,从而染色体加倍。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原因之一。 多倍体育种营养物质增加,但发育延迟、结实少。 单倍体育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稳定的纯系品种,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优生措施 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生物进化 进化基本单位---——种群 进化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生物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不同种群之间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必要条件。 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光: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光对动物的影响很明显。(繁殖活动) 温度:温度对生物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决定陆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群 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数量变化:“J”曲线、“S”曲线。 研究数量变化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防治方面。 影响种群变化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生物群落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生态系统 结构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成分间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据此实现对能量的多极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一个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低,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分子与细胞》 元素 细胞膜 基质 化学成分 结构与功能 细胞质 化合物 细胞核 细胞器 细胞 生物膜系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细胞工程 减数分裂 高一生物内容构成 (一)走近细胞 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 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 (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 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 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 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 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 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吸 Pi (细胞质基质) 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 (叶绿体) 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 ADP (每个活细胞) 合成代谢(化学能) 体温(热能) 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 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 色素 (1/4) 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 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总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 (14CH2O) 3H2O 固定 [3H] 还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 (CH2O) ↓ ↓ ↓ ↓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 ↓ ↓ ↓

生物的基本特性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新陈代谢作用 应激性 生长、发育、生殖 遗传和变异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新陈代谢是活细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物学发展 三阶段: 描述性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细胞学说》——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奠定了基础; 《物种起源》——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孟德尔;DNA双螺旋结构; 生物科学发展 生物工程、医药、农业、能源开发与环保 疫苗制造——核心:基因工程 抗虫棉;石油草;超级菌 生命的物质基础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 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分类: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 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水——自由水、结合水 无机盐的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糖类——单糖、二糖、多糖。 脂质——脂肪、类脂、固醇 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形态、功能。 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脏摩擦,缓冲外界压力。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维生素D、性激素;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 蛋白质与核酸 蛋白质和核酸都是高分子物质。 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蛋白质结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和肽链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功能:催化、运输、调节、免疫、识别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分类:真核生物、原核生物 细胞具有非常精细的结构和复杂的自控功能。 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细胞膜 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磷脂、蛋白质。 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糖被的结构:蛋白质+多糖。 细胞壁:纤维素、果胶 功能: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选择透过性:自由扩散(苯)、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糖被功能:保护和润滑、识别 细胞质 基质——营养物质 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各种细胞器是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和单位。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是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 内质网——光面:脂类、糖类合成与运输 粗面:糖蛋白的加工合成 核糖体 高尔基体 液泡对细胞的内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和膨胀状态。 细胞核 结构:核膜、核仁、染色质 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但不是半透膜 染色质——DNA+蛋白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和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功能: 核孔——核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 原核细胞 主要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其细胞壁不含纤维素,而主要是糖类和蛋白质。 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但有分散的核糖体。 拟核 裸露DNA 细胞相对较小 细胞增殖 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有细胞周期 动物与植物有丝分裂区别:前期、末期 不同种类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不同。 分裂间期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意义: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细胞分化 仅有细胞的增殖,而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最大限度。 细胞稳定性变异是不可逆转的。 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全能性表现最强的细胞是已启动分裂的干细胞; 受精卵具有最高全能性。 细胞癌变 细胞畸形分化。 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病毒。 癌细胞由于原癌基因从抑制变成激活状态,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的。 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变化;细胞膜变化。 细胞衰老 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映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了变化。 特征:水分减少,新陈代谢减弱;酶的活性降低; 色素积累,阻碍了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 呼吸速度减慢,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第三章 生物新陈代谢 在新陈代谢基础上,生物体才能表现(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酶 酶是活细胞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蛋白质、核酸) 特征:高效性、专一性。 需要的适宜条件:适宜温度和PH ATP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形成途径:动物——呼吸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形成方式:ADP+Pi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转化十分迅速,总是处于动态平衡。 光合作用 意义:除了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贮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以及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外,还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蓝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地球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 水分代谢 渗透作用必备条件: 具有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蒸腾作用是水分吸收和矿质元素运输的动力。 矿质代谢 矿质元素以离子形式被根尖吸收。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矿质元素的利用形式:N、P、Mg Ca、Fe 营养物质代谢 三大营养物质的基本来源是食物。 糖类:食物中的糖类绝大部分是淀粉。 脂类:食物中的脂类绝大部分是脂肪。 蛋白质:合成;氨基转换;脱氨基 关注:血糖调节、肥胖问题、饮食搭配。 只有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才能维持健康,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甘油&脂肪酸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 动物性食物所含氨基酸种类比植物性食物齐全。 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他们之间可以转化,但是有条件,而且转化程度有明显差异。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相关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 包括: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稳态: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稳态意义: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呼吸作用 分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有氧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 意义: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供能;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新陈代谢类型 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自养型:光能自养、化能自养 异养型 需氧型 厌氧型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激素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植物 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定向运动。 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等有关。 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应用:促扦插枝条生根;促果实发育;防落花果。 动物——体液 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调节是通过改变细胞代谢而发挥作用。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血糖调节。 动物——神经 生命活动调节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来完成。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形式——神经冲动。 兴奋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细胞间传递 神经调节以反射方式实现;体液调节是激素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来调节。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神经中枢功能——分析和综合 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位变化、双向 细胞间传递——突触、单向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器官共同调节作用下形成的。 行为受激素、神经调节控制。 先天性行为:趋性、本能、非条件反射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主要方式:条件反射 动物后天性行为最高级形式:判断、推理 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通过学习形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处主导地位。 性激素与性行为之间有直接联系。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发育和性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动物性行为。 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迁徙、织网、哺乳) 生活体验和学习对行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判断、推理是通过学习获得。 学习主要是与大脑皮层有关。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使产生的后代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单子叶:玉米、小麦、水稻 双子叶:豆类(花生、大豆)、黄瓜、荠菜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遗传和变异作用。 个体发育 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植物个体发育 花芽形成标志生殖生长的开始。 受精卵经过短暂休眠;受精极核不经休眠。 胚柄产生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发育。 动物个体发育 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含色素的动物极总是朝上,保证胚胎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 生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短暂而迅速的重演。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发育早期具有羊膜结构,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增强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遗传和变异 遗传物质基础 DNA的探索: 转化因子的发现→转化因子是DNA→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基因的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 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NA分子结构:DNA双螺旋结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不同排列构成了DNA的多样性,也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DNA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精确、准确地进行,保持了遗传的连续性。 各种生物都公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中心法则的书写。 一个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 生物变异 不可遗传:不引起体内遗传物质变化 可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产生原因,是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受外界影响,使纺锤体形成受破坏,从而染色体加倍。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原因之一。 多倍体育种营养物质增加,但发育延迟、结实少。 单倍体育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稳定的纯系品种,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优生措施 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生物进化 进化基本单位---——种群 进化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生物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不同种群之间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必要条件。 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光: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光对动物的影响很明显。(繁殖活动) 温度:温度对生物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决定陆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群 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数量变化:“J”曲线、“S”曲线。 研究数量变化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防治方面。 影响种群变化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生物群落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生态系统 结构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成分间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据此实现对能量的多极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一个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低,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如果有啥生物上的难题,欢迎来到“高中生物吧”O(∩_∩)O~:

你好,自考历次真题和答案可以网上看看有没有,一般自考辅导试卷有专门的历次考试试题的。自考书籍主要是教材、大纲和辅导书模拟题历次考试真题,可以网上试试,或是有卖那种历次考试真题的试卷的辅导资料的可以,或是模拟试题都是可以的。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近代生物学指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结束时间段所发展起来的生物科学。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末是近代生物学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生物学研究中,主要有维萨里等人的解剖学,哈维的生理学,林耐的分类学以及拉马克等人的进化学说。19世纪的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时代。生物学的各主要领域都获得较大的进展。如细胞学说的提出,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定律的发现。巴赫和巴斯德等人则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使其在农业和医学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巴普洛夫等人推动了动物生理学的巨大发展。…… 近现代生物学最有影响力的进展(个人认为):1,生物进化——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 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细胞生物学——细胞学说的提出 1838~1839 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 1858 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一学说的建立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革命导师 恩格斯 曾把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并誉为 19 世纪最重大的自然科学发现之一。3,遗传学——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了现在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遗传规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1875~1884年弗莱明、施特拉斯布格、贝内登、赫特维希等的发现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奠定了基础。生物遗传规律和染色体、基因等被联系在一起。…… 20世纪的生物学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背诵和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重点及笔记总结,供参考。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本科知识点归纳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 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 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 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主要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3)新月社—— 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4)语丝社—— 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5)其他社团—— 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1、实绩: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 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 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从进化论中,他得出了“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的观点。其论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都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题的。因此,鲁迅进化论的特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尚不能认识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1912)1902年春—1909年夏,鲁迅在日本留学。其间经历了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仙台学医、东京从文三个阶段。弘文期间:鲁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跑书店,听演讲,往集会,追求新知识和真理。赴日不久和同学许寿裳一起剪掉了辫子。1903年写下著名的《自题小像》,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封建思想。撰写文言小说《斯巴达克之魂》,宣扬战斗到底的斗争精神。仙台学医:1904年鲁迅耻于与清国留学生为伍,来到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学救国。1905年下半年因课间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认识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国人的灵魂”,遂于1905年底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回到东京。东京从文:回东京后,鲁迅主要从事文艺活动,评介外国优秀文艺作品,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积极推介外国被压迫民族文学。并开始撰写政治论文,对近代以来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抨击。1907年撰写了长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站在民主革命立场,批判复古派和洋务派,提出改造中国道路——启发民智,改造革命,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909年下半年,鲁迅离日回国。(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12-1916)1909年8月鲁迅回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科教员。次年8月应蔡元培邀请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教授生理卫生课并担任监学。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王金发成立绍兴府军政分府,并自任都督。鲁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担任。5月,迁到北京,鲁迅随部去京,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长,8月被任命为检事,主管文化教育,至1926年离任。残酷的现实,使鲁迅对革命从希望变为失望、颓唐,此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鲁迅的最后十年(1927-1936)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到上海不久,鲁迅和太阳社、创造社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斗争中开始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上从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原因:A、严酷的、长期的阶级斗争的锻炼;B、自觉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C、***人的影响;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鲁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培养了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冯雪峰等大批文学青年,写下《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56岁。鲁迅著作一览小说集:《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35万字)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书信:《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日记:二本(1916.5.5—1936.10.17)(约82万字)另有70万字佚文、佚诗。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   索引序列
  •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笔记
  •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总结
  •   现代生物学进展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