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新闻伦理学自考知识点归纳图

新闻伦理学自考知识点归纳图

发布时间:

新闻伦理学自考知识点归纳图

发布时间:

新闻伦理学自考知识点归纳图

你不该问这个问题。。。你该问:“如何在百度中查新闻伦理的含义。”哈哈。。。原因是:回答都是贴来贴去。。。你自己就找不到。。。我教给你:在百度首页里进“百科”里查询。呵呵。。。

新闻伦理问题与对新闻伦理的研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人们对此进行探讨的结果。随着人们对新闻伦理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逐渐形成了新闻伦理学。新闻伦理涵盖的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者说职业伦理。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其他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总是与其所在的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反过来说,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总是要体现在其所属的编辑、记者身上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总是一致的。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更为科学、合理;虽然研究时候有所侧重,而且有时候分别研究也有其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在伦理上对新闻媒体的要求与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既有统属关系也有竞合关系。因此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也是新闻伦理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新闻伦理可以从新闻行业、单个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等三层次上来开展研究。新闻伦理是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新闻组织)和新闻工作者(编辑、记者、播音、主持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至于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道德表现与伦理规范,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以外的道德表现与伦理规范,显而易见不属于新闻伦理范畴。比如新闻媒介实体在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规范,应属于经济伦理,与新闻伦理无关;记者个人在家庭的道德表现应属于家庭道德范畴,也与新闻伦理无关。

新闻伦理问题与对新闻伦理的研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人们对此进行探讨的结果。随着人们对新闻伦理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逐渐形成了新闻伦理学。新闻伦理涵盖的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者说职业伦理。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其他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总是与其所在的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反过来说,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总是要体现在其所属的编辑、记者身上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总是一致的。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更为科学、合理;虽然研究时候有所侧重,而且有时候分别研究也有其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在伦理上对新闻媒体的要求与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既有统属关系也有竞合关系。因此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也是新闻伦理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新闻伦理可以从新闻行业、单个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等三层次上来开展研究。新闻伦理是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新闻组织)和新闻工作者(编辑、记者、播音、主持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至于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道德表现与伦理规范,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以外的道德表现与伦理规范,显而易见不属于新闻伦理范畴。比如新闻媒介实体在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规范,应属于经济伦理,与新闻伦理无关;记者个人在家庭的道德表现应属于家庭道德范畴,也与新闻伦理无关。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道德领域的反映与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职业道德观则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者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职业道德领域的反映与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对新闻职业道德原则、道德权利、道德义务和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系列观点和理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基础和核心,它是决定和统率其它内容的东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无产阶级各项事业的基本方针,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共产党宣言》,第36-37页,人民出版社)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共产党人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而存在,而战斗的。毛泽东的表述则更加明确。他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他还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591、592页,人民出版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体现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工作宗旨和工作方针,也包含着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要求,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内容。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个准则后来又经1994年4月和1997年1月两次修订,成为全国新闻界共同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条例。这个准则规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的六项基本要求,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这六条准则包括了对新闻工作者在政治、思想、业务多方面的道德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及其行为实践的一种具体表述和体现。六条准则集中表述了一个核心思想:即新闻工作者必须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真理;必须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事实负责、对法律负责。它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在品质和作风方面的严格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当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论新闻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新闻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新闻界应该怎样加强新闻伦理道德教育呢?这首先涉及到教育的内容。新闻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仅就《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包括的六个方面而言,就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我想着重从根本上谈两方面的教育。(一)、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道德观的教育当今世界,新闻伦理道德观基本上有两种,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伦理道德观,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伦理道德观。我们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我们的新闻队伍必须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道德观。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道德观的教育要把握三个基本点:1、进行母体教育,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奠定的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教育。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道德观的教育时,必然要涉及到它的母体即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这是不能逾越的。马恩对旧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品质以及共产主义道德等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马恩把伦理学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学习马恩对伦理道德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进而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学。应该说明的是,马恩一生和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对报刊事业和新闻工作有许多论述,其中包括对新闻伦理道德的论述。比如马克思很注重人民报刊体现出“真正的伦理精神,就像每一片蔷薇花瓣都表现了蔷薇的特质并散出蔷薇的芬芳一样”。2、重点是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伦理道德的一系列观点中,体现集体主义原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是其核心,它决定和统率其他内容。这就告诉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道德观的教育,重点是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3、正确对待西方新闻伦理道德观。资产阶级新闻伦理学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决定的,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闻伦理道德领域的反映,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服务的。资产阶级新闻学者在建构资产阶级新闻伦理学这门学科时,做了大量的理论工作和资料搜集研究工作。但限于学者们的阶级局限和认识局限,资产阶级新闻伦理学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这个“理”,就是规律。资产阶级新闻伦理学涉及的具体问题(也是西方新闻界一般新闻道德自律信条涉及的),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我们认同的。例如,它们认为记者不得接受贿赂,不得接受馈赠,这和我们要求记者清正廉洁、不搞“有偿新闻”是一致的。关于馈赠,它们提出的要求甚至近乎苛刻,连主办方赠送体育比赛入场券,记者都不得接受。理由是:以免影响记者报道的客观性。这对我们就颇有启示作用。又如,它们要求记者不得揭人隐私,不得诽谤他人、破坏他人名誉,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也是我们在记者职业道德方面向记者提出的要求。第二类问题,提法相同,但解释不同。例如,新闻报道要真实、客观、公正,从字面上看,资产阶级新闻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学的提法都是一样的,但具体解释则不尽相同,特别是对客观、公正的解释明显地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新闻观。资产阶级新闻伦理学以超阶级的纯客观的姿态来解释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这恰恰掩盖了资产阶级新闻报道的立场和价值取向,甚至某些偏见。第三类问题,是不可取的。它们对新闻自由的论述即一例。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提出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口号具有进步性,他们并为此付出了代价。我们尊重资产阶级在这方面获得的成果。其利用了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的言论出版自由这一成果。问题在于资产阶级新闻伦理学把新闻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来捍卫的时候,避而不谈这种自由的阶级性,更不去触及资产阶级标榜的新闻自由所带有的某些欺骗性。(二)、进行职业品德和道德理想的教育1、进行职业品德教育。新闻工作者天天都要写报道作文章,作文先做人。文品与人品,自古以来都是不可分的,都为社会看重。首先是人品,有了人品才有文品。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最后也要落实到做人上,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许多著名记者都很注重人品,严以律己,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邹韬奋和范长江就是两位。中国记协设立了邹韬奋新闻奖和范长江新闻奖,奖励那些成绩卓著的优秀编辑记者。学习韬奋,学习长江,要学习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还要学习他们的人品。对新闻工作者进行必要的职业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关系新闻工作者自身形象的问题,还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形象。个人形象和集体形象是互相联系的。做了有损新闻工作者自身形象的事,也必然影响到新闻媒体的形象,绝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因此,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实际上也就是维护新闻媒体在人民群众中多年形成的良好形象,给新闻媒体增光添彩。2、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所谓道德理想,是指人们依据并综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所追求、所向往的完善社会道德关系、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和具有高尚品德的典范人物。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理想,无产阶级的道德理想,从思想体系来说就是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写文章表彰的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中国共产党员张思德,就为我们树立了两个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道德理想的典范人物。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职业品德是由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理想决定的,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道德追求。因此,在进行新闻工作者的品德教育时,不应忘记道德理想的教育。对新闻工作者进行道德理想教育,应该而且有可能和他的职业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上文引韬奋的话时提到:“我十几年来所常以自勉的是要做个有益大众不为私图的新闻记者,我现在以及将来的志愿还是如此。”这既是韬奋的职业追求,也反映了韬奋根本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由人生观决定的,是人生观的反映,进行道德理想教育,对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实际上也就是进行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仅需要造就大批职业品德高尚的新闻工作者,而且需要造就大批有把职业追求和道德理想融为一体的新闻工作者。新闻伦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新闻伦理道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环环扣紧,方式方法多样。(一)抓学校教育大学新闻与传播院系是新闻从业者的摇篮,新闻专业的学生是新闻干部的后备军。因此,抓新闻伦理道德教育应从学校抓起。2000年初,有的报纸刊出一篇发自海南的消息:《记者敲诈公安局》。说的是两名年轻记者受报社委派到定安采访。他们以暗访赌场获得的材料,用曝光相威胁,敲诈当地公安局,要钱要物。他们的行为,触犯了《刑法》,被海南省人民检察院海口分院批准逮捕。消息说,这两位年轻记者是国内一所新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1999年8月被《海南特区法制报》聘为试用记者。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新闻教育发展很快,近年又有新发展。到2001年春,超过120所(点)。据我们了解,这么多的新闻院系中,能够系统规范地开展新闻伦理道德教育的并不多。美国大学的新闻院系,至迟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设了新闻伦理道德课程。1924年出版的纳尔逊·安特宁·克劳福德著的那本《新闻伦理学》,就是大学一个新闻道德课的基本课本。如果从那时算起,美国的大学对学生系统进行新闻伦理教育要早我们约70年左右。我们的新闻与传播院系应对学生的新闻伦理道德教育问题尽快采取措施,抓紧培养师资,选编教材,把新闻伦理道德课程纳入新闻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受到良好的、系统的新闻伦理道德教育。(二)抓岗前培训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新闻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在日益扩大的新闻队伍中仍不占多数,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大学新闻专业的系统训练。这表明抓岗前培训十分必要。对毕业于新闻院系的学生,岗前培训这一步也不可少。日本的新闻单位对招收的新成员,无论学的什么专业,都要经过岗前培训,才能上岗。不光是业务培训,更主要的是进行爱岗爱社的教育。各报社或有“社训”,或有“宗旨”,或有“伦理纲领”之类,对新成员进行这方面教育,实际上也就是进行新闻伦理道德的教育,进行敬业的教育。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也应把新闻伦理道德的教育作为重要一课来对待。(三)抓训练班训练班时间一般不长,能参加的人多,分期分批,不影响工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近年,上海的新闻单位加强新闻队伍的伦理道德教育就广泛运用了训练班这一形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四)抓一头一尾领导布置任务时,特别是在布置大型采访报道任务、战役性采访报道任务、突发事件采访报道任务时,强调模范地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很有必要。这样做,不只是预防那些可能违背职业道德的事发生,更重要的是,从积极方面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总结工作时,把职业道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总结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布置任务时讲职业道德,是抓“头”,总结工作时总结职业道德,是抓“尾”。抓一头一尾,警钟常鸣,是伦理道德教育经常化的有力举措。1995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由新闻出版署制定的《关于报刊社社长、总编辑(主编)任职条件的暂行规定》第二条指出:“报刊社社长、总编辑(主编)应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积极的开拓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把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报刊社领导任职的条件之一,说明主管新闻单位的领导机关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总之,抓住新闻伦理道德教育这个根本,“以德治业”,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必将得到大的提高,新闻单位的面貌也必将为之一新。

新闻伦理学自考知识点归纳

新闻伦理涵盖的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者说职业伦理。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其他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总是与其所在的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反过来说,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总是要体现在其所属的编辑、记者身上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总是一致的。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更为科学、合理;虽然研究时候有所侧重,而且有时候分别研究也有其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在伦理上对新闻媒体的要求与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既有统属关系也有竞合关系。因此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也是新闻伦理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新闻伦理可以从新闻行业、单个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等三层次上来开展研究。新闻伦理是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新闻组织)和新闻工作者(编辑、记者、播音、主持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至于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道德表现与伦理规范,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以外的道德表现与伦理规范,显而易见不属于新闻伦理范畴。比如新闻媒介实体在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规范,应属于经济伦理,与新闻伦理无关;记者个人在家庭的道德表现应属于家庭道德范畴,也与新闻伦理无关。

* 新闻选择与新闻传播 一、新闻选择的含义 选择是行为主体对行为目标或方案的搜寻、比较和确认。新闻选择是传播主体对报道目标或传播方案的搜寻、比较和确认。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 1. 新闻选择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2. 新闻选择过程的目标有两个:择真和择优; 3. 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即搜寻、比较和确认; 4. 新闻选择在本质上是从多种可行性方案中选取一个满意度较高的方案; 5. 新闻选择也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很强,但又有极严格的客观规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新闻选择的两个主要标准—— 一是新闻价值,二是政策法规和伦理道德 三、新闻传播行为的构成要素及其辩证关系 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新闻传播行为的三个构成要素是: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 这三个要素在新闻传播中是缺一不可的。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构成新闻传播行为的有机整体。 1. 事实是新闻传播行为中的客体,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新闻事实在传播行为中并非处于任人宰割的和随意摆布的软弱地位。 它在如下四点上起着决定或影响作用: 1) 客观事实的报道对象是传播行为的源头和起点。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 2) 客观事实和报道对象对传播行为的反馈制约 3) 新闻事实和报道对象*自身的冲击力激发传播行为的生成 4) 传播客体即报道对象直接参与新闻的传播行为 2. 新闻报道者也就是新闻报道的传播者,他是新闻传播行为的主体 新闻报道者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1) 新闻报道者即传播主体是新闻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 2) 新闻报道者分配接受者的注意力,安排社会舆论的议程; 3) 新闻报道者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评价表达自己的倾向。 辩证的来看,报道者的行为产不能随心所欲,也具有如下受动性: 1) 受到事实报道对象的制约; 2) 受到接受者即受众的制约; 3) 受到新闻报道者角色定位的制约 3. 新闻接受者,也就是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在新闻传播行为中兼有客体和主体的双重性质。受众是享有主动权和支配权的接受主体,其支配作用如下: 1) 受众的新闻需求,是驱动新闻传播行为的终极动力 2) 受众的未知和需知,是新闻选择的重要价值尺度和标准 3) 受众对新闻传播行为的广泛参与 四、新闻传播流程的五个环节 选择事实、加工制作、播报传递、受众接受、信息反馈 五、新闻传播的模式 模式是一种认识和表述事物性质及基规律的简约方式。新闻传播模式有两大类型:线性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 六、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是:如实又有选择地及时公开传播受众需知又未知的新闻事实的信息。其有五个基本点: 1. 新近发生的事实必须及公开的传播; 2. 新闻传播必须如实地反映新闻事实; 3. 新闻传播要针对受众的需知和未知; 4. 传播者作为中介,既要尊重事实,又要尊重受众,的实现途径就是从现有的大量事实中加以选择,既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同时又调整受众的认识和引导舆论; 5. 传播者的倾向性体现在他们对事实的比较、筛选和陈述中。 七、新闻手段的含义 1. 消息、通讯、评论、新闻图片及他编播形式的总称; 2. 泛指所有的新闻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等; 3. 是“用事实说话”的同义语,即通过对事实的客观报道表态达播者的立场和观点。

你不该问这个问题。。。你该问:“如何在百度中查新闻伦理的含义。”哈哈。。。原因是:回答都是贴来贴去。。。你自己就找不到。。。我教给你:在百度首页里进“百科”里查询。呵呵。。。

新闻职业道德,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顺便给你看一下新闻伦理学的教程我想你会有所领悟《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主编的《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我国,新闻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这方面的专著和教材只是近几年的事。《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根据新形势下大学新闻传播院系和新闻宣传单位加强新闻伦理道德教育的需要,在内容体系的建构上注意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并在系统性、时代感、针对性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特色。该书绪论部分,重点探讨了新闻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探讨了这门学科的性质、特征以及在我国形成和创立的历史。该书共十二章,由四大板块组成,第一大板块,对新闻职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责任、道德评价等进行了论述;第二大板块,对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与误导广告等道德失范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三大板块,对保守机密、保护著作权、尊重隐私权名誉权、提倡正当新闻竞争等有关德与法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第四大板块,对网络新闻道德这一新课题和新闻伦理道德教育进行了论述。结束语是对新闻伦理学研究的世纪展望。附录部分,汇集了包括中外新闻媒体和新闻团体的新闻道德自律信条,对读者开阔视野、学习新闻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新闻伦理学自考知识点归纳汇总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内容:①宣传宗教;②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③诬蔑法国*、支持波旁王朝的内容;④鼓吹开放中英贸易包括鸦片贸易的内容。《察世俗》一创刊就是和反动政治、鸦片贸易联系着的。 2、《察世俗》中的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如《月蚀》是最早的预告性的新闻,《告贴》是最早的广告,《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最早的新闻图画。《察世俗》的宣传方式,对以后的中文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1823年在马达维亚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和主编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8年在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吉德创办和主编的《天下新闻》;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和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8年在广州由麦都思等人创办的《各国消息》。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简称《东西洋考》,这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的内容也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的,也是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但其宗教色彩逐渐减退,政治、经济色彩越来越浓。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的目的主要是为商业服务,它宣传中外贸易时,强调中国人对外国人要公开、诚实。此外,《东西洋考》还大量介绍了东南亚和印度的情况,美化英国的殖民统治。在业务上,《东西洋考》设立新闻专栏,还选录《京报》。该刊所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稿件末尾的“编者按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现的内容。 5、从时间上说,葡文报纸出现最早;从影响上说,英文报刊;从创刊出版的地点说,鸦片战争前外文报纸最早出现在华南沿海地带,如澳门、广州等地。 6、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澳门创刊。 7、1827年11月8日,英国鸦片商人马地臣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了英文版的商业性报刊《广州纪录报》,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创刊时宣称“我们的主要努力是发表丰富而准确的物价行情”。它是当时影响的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迁往香港出版,改名《香港纪录报》。 8、《中国丛报》是1832年5月在广州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英文月刊。马礼逊、麦都思、郭士立等都曾为《中国丛报》撰稿。《中国丛报》是西方武力侵华的舆论阵地,对英美的侵华政策有明显的影响。 9、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它是英国侵略军的喉舌。 10、1842-1860年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即《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子子剌报》。 11、《中国之友》是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创办,一周后迁往香港,后由台仁特主编。该报敢于对香港政府的弊政和腐败行为进行猛烈攻击,台仁特曾因此入狱。该报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 12、《香港纪录报》前身是1827年11月在广州创刊的《广州纪录报》,曾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在报上连载。 13、《德臣报》又译为《中国邮报》,英商肖锐德和德臣创办,1845年2月在香港创刊,1974年8月停刊,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的英文报纸。 14、《子子剌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创办人是英商莫罗,莫罗和《中国之友》的台仁特一样,敢于揭露港英政府的弊端和官员的腐败行为,也曾被判入狱,该报也是香港历史悠久影响很大的一家英文报纸。 15、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年9月3日创刊,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它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内容:主要是时事新闻和评论,宗教宣传比重很少;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比较客观,是当时极有影响的一份中文报刊。 16、麦都思曾参编或主编过《遐迩贯珍》、《察世俗》、《特选撮要》、《东西洋考》、《各国消息》等中文报刊。 17、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大都是从英文商业报刊派生出来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是1858年1月由《子子剌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1864年该报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18、《香港华字日报》是中国人独立负责的商业报纸。 19、上海与香港一样,报业也是从外文报刊开始的,上海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它是1850年8月3日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并主编的英文周刊,被视为“英国官报”。 20、《字林西报》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21、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22、外报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法国人在上海出版的中文报刊《益闻录》、《圣心报》等,均为法国教会所办。《圣心报》是上海天主教所办报刊中历时最长的一家。 23、上海最早的教会报刊是1857年1月创刊的《六合丛谈》,它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 24、《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改革:①发表政论文章;②改革新闻报道;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25、《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充分利用人力、物力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③编印画报;④印书。 26、《申报》馆出版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后又先后出版《四溟琐记》和《环宇琐记》,这些都是我国近代早期的文艺期刊。《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 27、继《申报》之后,1882年4月字林洋行又创办了《字林沪报》,聘请蔡尔康任主笔,为吸引读者曾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并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28、1893年2月17日英商丹福士创办了《新闻报》,它以经济新闻特别是商业新闻为重点,以工商业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并以低于《申报》价格卖给读者,发行量大增,成了《申报》的劲敌。 29、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在报业发展上上海后来居上,取代了香港、广州而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30、在广州的英文报刊有《中国丛报》和《中国之友》等。《中国丛报》是一份侵华意图十分明显的外文报刊,而台仁特主编的《中国之友》是当时少见的对中国表示友好的报刊。 31、《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于1865年2月,是广州最早的中文报刊。 32、1872年,“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创刊,由丁韪良主编,这样外国人的办报活动就突破了中国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禁区。 33、《中国时报》是1886年11月创办的英文周刊。英商宓吉主编,也重视北方新闻和言论,人称业务上第一流的英文报刊。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1. 新闻的定义2. 新闻的功能3. 新闻的特征4. 新闻传播的特点5. 新闻报道的种类6. 新闻素材的获取和处理方法7. 新闻的诱导性和客观性的关系8. 新闻工作中的伦理道德问题9. 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10. 新闻媒介的分类和特点11. 媒介变革对新闻事业的影响12. 新闻传播中的风格及其作用13. 新闻节目的策划与制作14. 新闻与公共关系的关系15. 新闻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新闻伦理问题与对新闻伦理的研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人们对此进行探讨的结果。随着人们对新闻伦理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逐渐形成了新闻伦理学。

自考新闻摄影知识点归纳图

新闻摄影的准备工作

如今,新闻摄影从业者普遍使用数码单反相机进行拍照。在新闻摄影实战中,不同焦段的镜头、外置闪光灯、备用存储卡、备用电池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的摄影采访中,我一般配备三支镜头,它们的焦段分别为17-35mm,28-70mm,以及70-200mm,根据不同的拍摄素材选取相应的镜头。

在无目的采访时,我大多只携带一支17-35mm的镜头。采访中,摄影记者很多时候不仅要承担摄影的任务,还要负责文字记录。因此,录音笔、笔记本,以及无线网卡等也是我们需要常备的设备。

如果拍摄的场景选在音乐厅、体育场,或者大型会场,还需配备独脚架等装备,以便在灯光较暗或者不允许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

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们要争取提前到达采访区域,全面了解采访区域的环境设施和光照条件,并且最好能够拿到此次会议或活动的议程,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何利用好现场光

在新闻采访和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要熟悉各种题材的常规表现方法,充分了解各类活动的议程,观察现场的地形,以便选取最佳的拍摄角度。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室外光对活动现场的影响,室内灯光照度是否合适,如何设置闪光灯等问题。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分别在不同设置模式下进行拍摄,以保万无一失;在室外拍摄中,要考虑到阳光对拍摄的影响,必要时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通常情况下,公司会议和大型活动都是在弱光的氛围中进行,这就给我们的摄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借助现场光摄影的情况有以下三种:一、新闻现场不允许使用闪光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适当调高相机的感光度,增加快门速度,保证拍摄的成像质量;二、拍摄的场面太大或被摄主体远离拍摄地点;三、摄影记者要在画面中突出现场气氛。

利用现场光进行摄影时,我们应尽量选择大口径的镜头,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镜头。这类镜头光圈较大,可以确保一定的快门速度,因此成像质量会比较好。一般来说,我们大多采用手执相机的方式进行室内拍摄,这就要求快门速度不低于最低限度。如使用17-35mm的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要控制在1/15-1/30秒左右;使用28-70mm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应控制在1/30-1/60秒左右。

如何使用好闪光灯

我们这里所说的闪光灯是指外置闪光灯,其闪光头可以随意调整角度。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闪光灯直打被摄主体容易造成曝光过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把闪光头调整到一定的角度,伸出反光板,光源通过反光板和天花板进行反射。这样操作可以消除被摄主体的投影,改善光照不均造成的影响;如果会议现场空间狭小,被摄主体距镜头相对较近,可以将闪光灯调整到90度,通过天花板和周围的墙壁反光,打亮被摄的主体。

在日常的新闻摄影实战中,我们可以多尝试不同的闪光方式,不断积累闪光灯的使用经验。在拍摄领导人讲话,或者转瞬即逝场景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把闪光灯调整到TTL自动模式上,这样可以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拍摄的成功率较高,保险系数更大。

如何拍摄领导讲话和会场全景拍摄

领导讲话、演讲等场景之前,要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告诉他们在讲话中可以适当保持微笑,调整好坐姿,在感知到摄影记者准备拍照时,尽量给予一定程度的配合。

摄影记者在准备拍照前,也可以给领导一个手势或暗示,把握最佳的拍摄时机进行连拍与抓拍。在会议拍摄中,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演讲者的动向。发现演讲者渐入佳境进行脱稿讲话时,要立即上前进行连拍,将其最佳的表情和手势收入镜头中。

需要注意的是,会议现场的麦克、水瓶等物品可能会对被摄主体造成遮挡,破坏构图。我们在会议摄影中要注意寻找最佳的角度,尽可能避开遮挡物。

会议现场拍摄难度确实很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场光和闪光灯。在拍摄动辄数百人参加的大型会议时,我们要在构图中全盘考虑观众、主席台领导及主席台展板等要素,这个时候要巧用闪光灯。

我自己摸索出一个窍门:将外置闪光灯向上略微调整一个角度,这个时候,闪光灯输出的是最大的闪光量,保证距离较远的主席台曝光充分,而距离镜头较近的物体也不会造成曝光过度。在会场现场光足够的情况下,则可以关闭闪光灯,选择较大的光圈和快门速度(注意上述提到的最低快门限度),并以背板的LOGO或者主席台上就座的人物为标准进行平均测光。

如何挑选新闻照片

新闻照片的发稿形式主要包括单幅照片、组照和专题摄影。

单幅照片是摄影记者平时工作中最常用的发稿形式。单幅图片拍摄的基本要求是:表现有形象价值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间,注意细节、人物情感及体态语言。

组照可以是对同一新闻现场不同侧面的描述与表现,也可以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场景的组合。组照多用于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件,深化主题。我每年都会参与全国两会的新闻摄影报道。两会结束后,我会把会议现场,代表讨论的现场,以及代表和委员考察、交流、撰写议案等场面的照片挑选出来,形成组照,进行刊发。

专题摄影是指通过多张照片,多个角度反映一个新闻主题。每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要有开头照片、高潮照片及结尾照片,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故事。专题摄影要注意大场景、中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采用,以及横竖版照片的配搭,时间跨度较大,淡化时效性。

我们最终选择发布的照片要具备以下要素:一、被摄人物的动作、表情自然;二、最能代表新闻事件本质的瞬间;三、兼具特写与大场面;四、图片构图合理且具观赏性;五、图片动感较强;六、抓拍得到的图片。

新闻摄影应把视觉冲击力放在首位

“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历来被认为是新闻摄影的两大要素。

新闻摄影的形象价值主要是指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或称之为视觉吸引力。长期以来,许多新闻摄影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都认为在这两大要素中,新闻价值是首位的,因为新闻摄影是属于新闻范畴而不是属于艺术范畴。

然而,在近几年的新闻摄影教学中,多次让同学们在任何报纸或指定报纸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10幅新闻照片,发现同学们选择的标准首先是照片本身的画面效果,照片的新闻价值是处于第二位的'。

当和同学们探讨为什么不是首先考虑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时,许多同学说,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往往从报纸的文字报道或电视、广播上已经获悉,因而看照片时就更倾向于关注画面效果了。

重新审视我国长期以来的新闻摄影实践与读者对报纸上新闻摄影的评价,把照片的视觉冲击力要素放在首位,应当更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新闻摄影报道,更有利于新闻摄影报道的创新,也更切合读者对新闻摄影的需求。

一、重视读者视觉感受的选择 新闻宣传要“贴近群众”,研究读者的视觉感受与选择的特点,对改进新闻摄影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新闻摄影属于视觉新闻,它向大众传播新闻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形象。图片的标题与文字说明相对处于从属地位。读者选择新闻摄影报道时,首先也是选择图片的形象。

因为人们接受新闻摄影是从接受图片形象开始的,进而才会去阅读其文字说明。

一幅新闻照片如果本身没有视觉吸引力,则很少会有读者继续去看其文字说明了。当然,犹如对任何事物的判断有多面性,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的照片未必都是好照片,但好的新闻照片则必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

人的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视觉形式,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一词,就说明纳入视觉范围的东西仍可“不见”,“没看到”,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

它只看到吸引它的对象,也就是对它有较强刺激力、冲击力的对象。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对象会对读者的视觉产生较强的刺激、具有冲击力或吸引力呢?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视觉最不喜欢的东西,是那些静止不变的或者是那些不断重复的形象。所谓“熟视无睹”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当视觉面对一个陌生的对象时,才会“睁大自己的眼睛”。

人的视觉具有求新纳异的倾向,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者如想使自己拍摄的照片具有吸引力,就不能满足于拍摄人们普遍看得见的内容与形式,而应着力于把人们普遍“看不见”的内容与形式

变成“看得见”的摄影报道。 内容与形式均是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毫无疑问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仅仅“形式”(即照片的画面效果)是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也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仅仅是“内容”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则是第三等的,因其照片本身的画面效果对读者来说“熟视无睹”。新闻摄影者应想方设法拍出让读者有“第一次看到”而产生新鲜的感觉。

二、强化求新思维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 求新思维具有鲜明的喜新品质。它的思维指向是活跃的、积极的、向上的。

朝向那些过去没有发生过的、没有见到过的、没有报道过的对象。这种思维符合报刊属性。报刊的存在是为了报道新闻,一切着眼于一个“新”字。

新闻摄影的求新思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求内容之新;二是求形式之新。

内容的求新,要求新闻摄影去寻找、发现值得报道的对象。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在“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一文中,对此提出了六个主攻方向:一是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二是善于发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三是善于发现或者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四是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五是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六是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准确地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的趋势。

三、注重典型瞬间的抓取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读图时代。人们获取形象新闻并非只有新闻摄影一种媒介。相对于电视新闻,从传播新闻的角度,新闻摄影总体处于弱势地位。

前者是“动”的,后者是“静”的,前者是有声的,后者是无声的;前者可在新闻正在发生时同步传送报道,后者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才能与读者见面。面对这种弱势,新闻摄影还有没有优势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对新闻对象的典型瞬间的抓取,在于对新闻瞬间精华的定格,以使读者可以细细品味。

新闻摄影要想在与电视新闻的竞争中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就应扬长避短,注重典型瞬间的抓取。

一、新闻图片定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1)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二、使新闻图片具有画面冲击力的方法

(1)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师生》中,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正因为如此,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

(2)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

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前者选择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间,突出地表现了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着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象征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后者的画面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与一只类似鸡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3)善于捕捉幽默瞬间

在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间。这是一种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的瞬间。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幽默思维,幽默思维能够使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幽默瞬间画面常常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采摄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主要途径。

1987年12月7日,美苏关于裁减中程战略核导弹的谈判历时七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署了中导协议。美摄影记者蒂姆·克拉里在这一非常程式化和严肃的新闻事件中,采摄到了一个幽默瞬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签署协议交换文本后,将要握手祝贺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间。在拍摄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宛如商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视觉上尽管没有太强的冲击力,但却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4)善于采摄新颖瞬间

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记者特殊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新闻摄影所面临的题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种程式化、很少变化的题材,如体育比赛中的获奖,每年的人代会等等。捕捉新颖瞬间是让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人一筹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会,主席台都是一样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似乎很难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一位摄影记者把照相机绑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这样,拍摄点就向前移动了几十厘米,拍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他拍出来的会议照片使读者觉得新鲜。

胡越拍摄的《新记录诞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以2.38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中,朱建华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此时许多摄影记者纷纷涌上前,追随拍摄,胡越则冷静地站在看台上,拍摄了《新记录诞生》这幅独具一格的新闻照片——后面是热情激扬的观众和体育记者,前面是朱建华向观众欢呼致意——画面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5)拍摄出独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闻照片常常是新闻现场的独家照片,必须做好充分的采摄准备,除了必要的采访准备和技术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要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拍摄的独家新闻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照片内容是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地为悉尼时,在北京电视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现场人们或惊异、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异的一瞬。这是一张独家照片,其拍摄成功,无疑得益于记者事先的现场观察。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可以在会场正面摄像,所有的记者被安排到二楼,只能看到直播大厅众人的背影。刘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从哪个门冲到会场正面的距离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当牵动亿万人心的一刻来到时,他悄悄迅速地冲下楼,灵活地蹿到会场正面,非常冷静地拍下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

(6)仔细观察人物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新闻摄影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人的动作,动作是新闻摄影用以“说话”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即活动形象,或者是群体活动中的某种情节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物在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

(7)适当运用摆拍

对于摆拍现象,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文革’结束,因为那时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败的惟一标准。”

三、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

新闻图片冲击力与图片大小无关

目前,报纸中出现一种虚“大”现象。即报纸版面,无图不活,但新闻图片编发的“大”与“小”,应有一个“度”。把握这个“度”的命运的尺子,只能是“新闻含量”的“大”与“小”。然而,在某些编辑记者(包括少数总编辑在内)眼里,认为把图片发得越“大”,视觉效果越好,冲击力越强。

于是,图片编发的贪“大”之风似有加剧之势。长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读者贬为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同样,没有“新闻含量”的大而空的图片,就是一种“泡沫”。这种新闻图片虽然看起来篇幅很“大”,但由于内容平淡,无味,苍白,空洞,不仅没有丝毫的冲击力,只能挤占、浪费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一、会前的准备

首先需与客户沟通了解清楚会议拍摄的目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会议新闻拍摄,既要考虑到会场等大场景的拍摄,又要考虑到领导讲话等特写画面的拍摄,特别是重要的会议,拍摄者不可能靠领导太近,所以镜头的准备,必须考虑到广角端足够的广,远摄端能满足特写拍摄的要求。

在会议开始之前首先向会务组索要一分会议议程表,最好能提前一天到达拍摄现场,实地考察会场的大小、灯光情况、主宾位置、自己的机位等。服装也要准备,国际会议务必穿西服系领带,国内大中型会议基本上也应如此。应向主办单位领取一份胸卡,出入方便。

二、会前拍摄

一般的会议半天就结束了,比较简单。一些大型的会议可能分主会场、分会场,时间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天,议程多,会议当中,开幕式、闭幕式,以及一些有主要领导和重要人物参加的会议活动肯定是拍摄的重点。拍摄者事先应该对这些情况了然于胸,明确拍摄要求和重点。会议当天应当提前到场,把各种器材布置妥当。开会前可以拍摄一些会议背景材料,例如所拍摄的会场外面的布置、拍摄横幅等宣传标语,这样可以让观众一下子就知道会议的主要内容。

正式拍摄从签到处开始,重要来宾签到的镜头应该拍摄下来。重要来宾签到时,工作人员会给他们佩戴胸花,因此很容易识别谁是贵宾。主要来宾在会议开始前先要在贵宾室休息,要拍下主宾之间握手、交谈的镜头;

三、会议拍摄

在拍摄会场的时候,时机最好是在会议进行一会儿以后再拍摄,或者在领导讲话一会儿以后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避免主席台前有许多拍摄者的身影,影响画面的整洁和美观。还有就是尽量能找一个高点拍摄,这样拍出的照片场面大,层次和透视感好些。大会正式开始,要拍下主持入主持大会的镜头,全体代鼓掌的镜头,主席台全景,会场全景。然后是大会发言,每个发言人都要拍。我们在拍摄照片的时候,要熟悉和善于运用自己手中的镜头,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尽量包含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让照片说话。拍摄会议新闻,拍好会场照片、领导照片当然是必需的,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们在拍摄会议新闻时,除了要拍摄好必须的会议议程,还要“一心二用”,注意发现和拍摄一些会议议程以外的东西。或者说在拍摄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要有意拍摄一些规定动作之外的有趣的瞬间,好比文字记者采写的“花絮”。这些“花絮”照片是会议主体新闻照片的有益补充,容易被报纸采用。特别是报纸对主体新闻进行报道以后,如果要出图片专版进行进一步的报道,就需要大量这类的照片。

新闻摄影是对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体的新闻体裁。如今,新闻摄影已经成为当代新闻传播最为活跃的因素,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镜头

1、镜头的结构:透镜组、光圈、镜头筒

2、 镜头的种类

标准镜头:视角在50度左右,镜头的视角与人眼视角相似,拍摄景物的透视效果符合人眼的透视标准和习惯

广角镜头:又称短焦距镜头,视角大于70度以上,焦距短,视角大,景深长,适合拍摄景物前后清晰度大的照片,或在较窄范围内拍摄较大画面的照片

望远镜头:视角在40度以下,又分为中焦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焦距长、视角窄看得远,成像大,适合于拍摄不易于接近的被摄物体以及远距离的 *** 。

微距镜头:专门拍摄微小被摄或翻拍小画面图片为目的。解析度高,畸变像差极小,且反差较高,色彩还原佳。

变焦镜头:焦距可调节变化,视角焦距不断变大而在广角镜头的视角和望远镜头的视角之间。

二、 :必须了解的相机设定

光圈:是在镜头中间由数片互叠的金属叶片组成的可调节镜头通光口径的装置

作用:调节通光量,光线强时将光圈缩小,光线弱时将光圈开大。 改变景深范围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光圈系数:F系数指光圈的大小,是焦距与光孔直径的比。系数越小,通光量越大,系数越大,通光量越小。***成反比***

焦距***f***:是镜头的中心到胶片上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快门:是控制感光片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数值越大,快门慢,曝光时间短。B门也称慢门。

三、 :景别的分类、作用、拍摄要求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是摄像机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画面;

拍摄要求:

注意提炼大地的线条,以此来结构画面或导视;

注意地平线的处理;

注意拍摄云、雨等特殊天气现象,营造特定气氛

画面时间﹥8秒。

全景包括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全体、全貌;从人物来看,能清晰看到人物的全部动作。

拍摄要求:

人物头脚要全,但不能顶天立地;

是每个场景的总角度,用来交待人物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决定其它镜头的排程;

画面时间﹥7秒。

中景表现人物膝部以上活动。位置适当,适合观众的视觉距离,既能看到环境又能看到人活动和人物之间交流。

拍摄要求:

对人物形体动作的纪录和描写要注意把握决定性瞬间;

对环境背景的选择要注意烘托情绪气氛;

画面时间﹥5秒。

取景范围是由人物头部至腰或肩之间,主要用于介绍人物,展示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用来突出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幅度不太大的动作;

拍摄要求:

构图要讲究;

用光要讲究;

画面时间﹥4秒。

特写:取景范围由肩至头部,用以突出刻画被摄物件。能清楚看到人物由肌颤动和眼神变化而表露出来的感情。

特点: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人物占据整个画面;富于表现力,能感染观众。

大特写:用画面全部来表现人或物的某一生动或重要的区域性细节,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重点表现人物的细微表情的细节部分、人物形体、动作的细微变化等。

四、 :拍摄的角度

平摄角度:镜头与被摄物件在同一水平线上,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正常情况相似,被摄物件不宜变形,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适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

仰摄角度:拍摄点低于被摄物件,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前景高大,主体突出,能够改变前后景物的自然比例,产生一种异常的透视效果

俯摄角度:如实交代环境位置,数量分布、远近距离的特点,画面严谨、实在,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

五、 :新闻摄影的特性

新闻性:包括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新鲜性、接近性、时效性、趣味性。

形象性:新闻摄影的形象性是指新闻图片要用形象说话,用视觉形象表现新闻事件的情节、主要内容和新闻的意义,新闻资讯应蕴含与新闻形象之中。具有可视性,能将新闻事实直接呈现给读者,饱含可视的现场资讯。瞬间的典型形象性,对新闻事件瞬间记录,摄取的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截面和瞬间点,能代表事件的意义、说明事件的发展趋向或表现事件的状态与结果。历史的纪实形象。

真实性:被拍物体必须真实存在,新闻照片中的人必须是事件的当事人,新闻摄影时间、空间、物件是三位一体,新闻照片的形象必须真实、准确。

讯息类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

特点:1、拍摄时间往往十分有限,甚至时机转瞬即逝;2、拍摄地点和环境相对单一;3、分为可预见式拍摄和突发新闻拍摄

要求:快速抵达新闻现场,快速融入新闻事件,镜头的资讯量需要最大化,需要强调的关键镜头一个都不能少,不要浪费镜头时间,把握变与不变。***块、大、全、短***

深度报道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强烈的细节意识;充分发挥两级镜头的探索性;最大程度的发挥摄像机的形象叙事特点;慢镜头要注意保护某些被采访物件,也包括采访记者本身。

六、 :拍摄技巧

横竖画幅的四原则:主线的横竖决定画面的横竖,主体的移动方向决定画面的横竖,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关系决定画面的横竖,主体本身的形态决定画面的横竖。

突出主体的方法:1主体充满整个画面,或在画面上处于突出位置。2九宫格构图***三分法则***。3黄金分割。4通过线条来突出主体,选择一个突出线条构图的视点和画面,使得景象景物简化。

白平衡的调整、原因,怎么调:

手动白平衡调整方法:将一张白纸或其他白色物体置于现场拍摄光源下,在顺光条件下选择相机中的手动白平衡,将镜头对准白纸,通过改变拍摄距离或者变焦使白纸充满画面,然后按下相应的设定按钮。

原因:自然界中物体颜色会因照射光线性质的不同产生改变,摄影光源主要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影响色彩表现的主要是光线的色温,。日常生活中,太阳光、荧光灯、白炽灯、闪光灯等照明光源的色温千差万别,受光源色温的影响,被摄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但由于人类视觉具有“自动色彩矫正”功能,眼睛看到的摄像色彩通过大脑进行了修正,使色彩得到了自动还原。在数字摄影系统中为了准确还原景物色彩,采用白平衡技术,在拍摄前就必须对相机CCD或CMOS影像感测器的讯号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光源。

摄影操作基本要领***平、准、稳、匀***指什么和处理方法:

平:通过寻像器看到的景物图形应该横平竖直,即景物中的水平线应与荧光屏横边框相平行,垂直线与竖边框相平行。

方法:利用三角架上的水平仪,楼房,水平线,站立的人。使寻像器的竖框与垂直线平衡,横框与水平线平衡。

准:是指根据录制内容的要求准确地摄取一定的景物范围,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画面构图能准确地向观众表达出你所要阐述的内容。具体指物件、范围、起幅落幅、镜头运动、景深运用、焦点变化都要准。***推、拉、摇、移的起幅、落幅确定要准,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及各种拍摄角度都要做到准确、完美***

方法:多次演练,掌握技巧,熟悉内容。

稳:为了减少电视画面不必要的晃动,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的平稳,这是摄像员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不但要掌握正确的持机方式,而且要多拍多练。

无论是推、拉、摇,在起幅和落幅时都要保持画面的稳定。

“匀”是对拍摄速度的一种要求,无论是快还是慢,都有个匀速的问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在推、拉、摇、移、跟的拍摄中都存在着三个过程,即慢起速、匀速、慢减速至停止。

当然也有急起、急停的现象,它是为了表达剧本中特定的物件而采取的拍摄方法,一般运动拍摄都要求匀。

固定画面的拍摄:是指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焦距固定

运动摄像:推拉摇移

推:突出主体人物和重点形象,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区域性的关系,影响和调节画面的节奏,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

拉:具有很强的空间展示效果,有利于表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回收视线,利用拉镜头转场。

摇:表现较大的场景空间,交代同一场景中物体间的内在联络,通过摇摄的速度表现特定的情绪。

移: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画面空间是完整且连贯的,调动了人们视觉观看的感受。

电视访谈景别:一般使用近景和中景 原因: 方向一般是斜侧面,原因:

摄影知识点归纳

摄影知识点归纳,在摄影行业越来越吃香的时代中,学习摄影相关技术和知识的人逐渐的增多,关于摄影,好多初学者和预学者都很迷茫。以下是关于摄影知识点归纳内容分享。

摄影知识

一、摄影的历史

1、摄影技术的变迁:达盖尔版(1839-1850)→卡罗版(1841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卡罗摄影术”的技术,奠定了现代摄影术的基础。)→湿版(1851-1890,1851年,英国雕塑家阿切尔,发明了湿版摄影法。 )→干版(现代摄影雏形:19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马多克思,发明了干版摄影。 )

2、相机的变迁:伸缩木箱照相机 (1839)→柯达1号 (1888)→4又1/2单反相机 →莱卡 I型 (1925)→35CM单反相机(1949) →傻瓜相机(20世纪70年代)→拍立得(Polaroid)(1948)→数码相机(1995)。

31826年用8小时曝光 。感光材料:银版的发展,1839年它将曝光时间缩短到2至3分钟。

4、 伊斯曼的出现,给摄影史带来了新的革命,1889年,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的70毫米胶卷切成两条各宽35毫米的长条,并在两边打上卷片用的小方孔,这就是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毫米胶卷。 达盖尔的伸缩木箱摄影机。由于曝光时间过长,当时拍摄人像时,被拍摄者需要坐装有头部支撑架的特制座椅。

美国柯达公司于1934年推出了宽度为35毫米的胶片,很快成为最流行的胶卷和电影胶片类型,并一直持续使用至现今。

5、几次重大变革与相关人物:1931发明了电子闪光灯。1907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天然彩色片”透明正片,是真正实用的彩色片。1936年,伊斯曼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三层乳剂彩色片考贝以后,德国阿克发、日本富士、英国伊尔福等相继推出了彩色正、负片。

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兰德发明了一次成像摄影术。1945年,瑞典人哈斯布莱德设计了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并设“哈斯布莱德奖”――摄影界的“诺贝尔奖”。

1959年,佛克特兰德发明了变焦镜头。1965年,瑞典摄影家莱纳尔特·尼尔逊将电子显微镜与摄影技术相结合,进行显微摄影,《生命的奇迹》。1981年,日本SONY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传统的软件(底片)的数码照相(MAVICA)。

第一张彩色照片:1861年由詹姆士-克莱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对丝带三次拍摄成像的。呈现的是花格图案的丝带。

第一张数码照片(1957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的计算机先驱人物拉塞尔-基尔希(Russell Kirsch)研制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将照相机的照片直接传输至计算机内。

1880年美国人G.伊斯曼(GeorgeEastman) 发明了将卤化银乳剂均匀涂布在明胶基片上的新型感光材料----胶卷,并于1888年制造成功第一台柯达照相机。

二、摄影流派

1、绘画主义摄影: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 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2、自然主义摄影:1899年,由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最先提出。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3、纯粹主义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弘扬自身的优势,抛弃绘画的影响,提倡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求得摄影所特有的审美效果。

《明月高挂半圆山》 亚当斯(美) 《石阶之海》 W·伊文思(英)

4、新客观摄影:发生在德国20年代中期,又称为新现实主义摄影。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

5、纪实摄影:英文名称是Document Photography,其最初的含义指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但纪实摄影作为一个影响深渊的摄影流派,不同于单纯的记录事件的照片,除了记录的基本功能,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人道主义精神和历史文献价值的。

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根据摄影内容,纪实摄影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重大事件;第二是百姓生活;第三是社会风景。

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现时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6、超现实主义摄影: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

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7、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

新手怎么开始学摄影

1、做好持久战及长期投入的心理准备

摄影是一门很深很广的学科,可以说是一门玩到老学到老的兴趣学科,同时摄影方面的专业知识组成成分也比较复杂,入门知识学起来到练习好都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有人会说,给我一台相机一周内就能搞定,可是个人认为那些只是你学会了如何按快门,还没有学会如何在按快门前的思考与对摄影艺术的设计。

为什么说还要长期投入,因为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战练习都需要时间,甚至需要你付出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比如打工族的你想要购买一台好相机的话,可能都需要用很久的时间。有时候针对一种拍摄主题在进行实战练习的时候,一拍就是半天甚至是一天,但是就这样还不一定能拍出像样的作品。

2、坚持学习和实战练习

很多伙伴没有足够的耐心,以为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摄影理论知识,买一台高端的相机就可以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其实不然;如果你真的在短期内拍到了优秀的作品也有可能是运气好。

但是想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摄影眼,并经常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就需要不断地练习学习,才能让一些优用的思维习惯烙印在自己的大脑中,并形成优秀的摄影习惯。

因此在学习中坚持,在坚持中学习和练习,就这样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才能将一些知识与自己融为一体。另外建议在学习摄影理论知识之前记得要把相机的说明书看完,并结合功能篇的说明介绍对着相机一步步进行练习操作。

直到练习到心里想到什么参数,什么功能,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这样才能让你有更高效更多的机会拍摄到更好的作品。

3、学习一门系统且专业的摄影课程

很多人觉得只要在网上经常看一些摄影技巧就可以了,可是我想说的时,能通过自学成长的只是少数,何况还是通过碎片化知识进行学习和成长的更是少数。因此这里建议,如果你想要有条理系统性的规律性的学习摄影知识就需要去学习一套适合新手的摄影课程。

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可以跟着老师们设定的节奏前进。这样你不用去思考今天要去找什么知识,拍什么主题。

很多课程都是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学习模式。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就有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进步很多,如果有老师指导还可以帮助你及时纠正错误和明确方向。这样你才能更快更高效的进步。比如你可以试试这个课程:零基础学摄影,从入门到精通

4、不要忘了学习一些基础的摄影后期

说到这一点,估计有很多人会反对摄影后期,但是摄影也离不开后期,摄影毕竟也属于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艺术的核心主题在色彩及视觉上也离不开摄影后期的协助。

比如我们拍到的照片效果不能直接表达你内心的想法,或是在取景时因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不能精准地进行构图,也有可能用他原始的色彩与效果不能更好地传达你的情感,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后期对摄影作品进行色彩的强化或削弱,或对取景构图进行重构,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满意效果。

一、摄影技术

①熟悉摄影器材

不管你是用单反、微单甚至是手机拍照,你都要先熟悉你手里的器材。相机的说明书会很好的介绍你的器材,所以大家一定要看一遍器材的说明书。实在看不懂说明书就去网上搜搜看,配合着自己的说明书基本就能看懂了。

②摄影理论基础

当你熟悉了你的器材之后,就要去弄懂各种专业术语,比如:光圈大小、快门速度、感光度、景深等等一系列相关理论知识。另外,你还要去弄懂这些东西是怎么用的,它们之间该怎么搭配使用、拍摄什么样的环境要怎么去调整参数,这一系列都是要你去弄懂的。

③构图

如果你前面那些都懂了,那么你就要去学学构图方面的只是;构图是摄影的灵魂,如果你构图不好想要拍出好照片基本是不可能的。很多人觉得构图很简单,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构图包含了线条、色彩、光线、画面平衡等等一系列知识,并不是说随随便便学几个基础构图技巧就能弄懂的。

④后期处理

关于后期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很多了,希望大家不要再认为照片后期了就不真实。摄影是一门艺术学,不是真实学。现在哪怕那些拍纪实题材的,都会对照片做一些简单的后期处理。

现在的后期软件有很多,如果你只是个普通摄影爱好者,那么熟悉一个或者两个后期软件就行了,那些靠摄影吃饭的人懂的后期修图软件也就那么一两个。另外,你还要去弄懂饱和度、对比度、阴影、高光等等这些后期术语是什么意思,调它们会出现什么效果等等。

二、摄影审美

①培养摄影美感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一个场景自己拍出来的照片和别人拍出来的照片差距很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别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将这些美景用相机记录下来。

审美是一个不断培养的过程,需要用很长时间。建议大家多看那些好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么拍的。另外,就是多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美的感觉。

②自我审美素养提升

对于“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对美的认知、感受都各有不同。这个是一个非常空洞化的东西,我自己用语言也无法解释清楚。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去提升你的审美,到后期你都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你就不会陷入大众风的浪潮中。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以图片、文字为媒介,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此外,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战略管理与伦理自考知识点归纳图

试题 1正确得分 1.00/1.00 分标记试题试题正文1. 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通常都低于顾客对该产品或服务所赋予的价值,也就是顾客取得了( )。选择一项:A.差价B.产品溢价C.消费者剩余价值回答正确D.剩余价值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消费者剩余价值试题 2正确得分 1.00/1.00 分标记试题试题正文2. 卓越的价值创造并不必然要求企业拥有产业中最低的成本结构或创造出消费者眼中最有价值的产品,它要求的是( )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距大于其竞争对手。选择一项:A.消费者剩余价值B.感受效用回答正确C.可销售价格D.边际成本反馈试题 3正确得分 1.00/1.00 分标记试题试题正文3. 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卓越的盈利能力要求管理者在市场需求、不同产出水平下成本结构已知两个条件下,正确判断如何差异化,如何定价及如何( )。选择一项:A.开拓市场 B.提高销量C.促销D.创造价值回答正确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创造价值试题 4正确得分 1.00/1.00 分标记试题试题正文4. 在竞争定位和价值创造关系中,位于价值创造边界上的企业代表着某一产业内( )。选择一项:A.最失败的商业模式 B.最成功的商业模式回答正确C.最成功的竞争战略D.最失败的竞争战略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最成功的商业模式试题 5正确得分 1.00/1.00 分标记试题试题正文5. 价值创造边界上的创新、卓越品质、客户响应、品质可靠性和效率反映了该类商业模式的( )。选择一项:A.竞争手段B.边际成本C.边际效益D.竞争优势回答正确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竞争优势试题 6正确得分 1.00/1.00 分标记试题试题正文6. 成本领先战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产品单位成本比竞争对手更低的( )。选择一项:A.成本控制模式B.成本结构回答正确C.成本降低策略D.成本水平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成本结构试题 7正确得分 1.00/1.00 分标记试题试题正文7. 一般来说,为绝大多数细分市场提供产品的宽泛型差异化的企业并不多见,企业可能只选择自己具有独特差异化优势的( )。选择一项:A.行业市场B.目标市场C.区域市场D.细分市场回答正确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细分市场试题 8正确得分 1.00/1.00 分标记试题试题正文8. 全世界的汽车企业都在生产中型小轿车,同一款车再提供三种车型供消费者选择:经济型、豪华型和运动型,这种业务战略属于( )。选择一项:A.成本领先战略B.差异化战略C.最优成本战略回答正确D.集中化战略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最优成本战略试题 9正确得分 1.00/1.00 分标记试题试题正文9. 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柔性,能够适应新的产业,同时具备较强的市场信息获取能力,这种维持竞争优势方式是( )。选择一项:A.动态竞争优势回答正确B.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拉大与对手的差距C.尽量防止竞争对手模仿D.提高进入壁垒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动态竞争优势试题 10正确得分 1.00/1.00 分标记试题试题正文10. 企业试图在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两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可考虑采取的业务战略是( )。选择一项:A.市场细分战略B.集中化战略C.渗透战略D.最优成本战略回答正确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最优成本战略结束回顾

《企业战略管理》这门课程第五章的知识点包含基本竞争战略、蓝海战略、参考资源。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点记忆(第一、二章)

1、战略是一种计划:包含两个含义。第一、战略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之前制定的,具有前导性;第二、战略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开发和制定的计划,是一个理性思维的结果,具有主观性;

2、战略是一种计谋:强调战略是要在竞争中赢得竞争对手,或令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及受到威胁的智谋;

3、战略是一种模式:是一系列行动的模式或行为模式,或者是与企业的行为相一致的模式。在选择企业战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和尊重企业原有的行为模式,因为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如果需要改变企业的行为模式,那么需要充分认识到推行这种改变的难度;

4、战略是一种定位:企业必须要明确在自身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或在市场中的位置。将战略作为一种定位,涉及到企业如何适应所处环境的问题;

5、战略是一种观念:战略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战略观念通过个人的期望和行为而形成共享,变成企业共同的期望和行为;

6、战略设计企业的全局,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基本目标;

7、公司战略涵盖了公司的整体范围,平衡公司的业务组合,关注在每个战略业务单位中创造竞争优势;

8、公司董事会是公司战略的设计者,承担公司战略的终极责任;

9、公司战略的作用是确保各部门或职能之间协调运转、减少冲突,以整合各部门的工作,使它们能为公司战略做出最大贡献;

10、业务单位战略关注的是在特定市场、行业或产品中的竞争力;

11、战略的五个关键要素有:有愿景、具有可持续性、通过流程交付来传递、与获取竞争优势有关、利用企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12、一般应该在应用相关性和学术严谨性两个层面上检验战略是否良好;

13、应用相关性检验包括:价值增值检验、竞争优势检验、一致性检验;

14、学术严谨性检验包括:原创性检验、目标性检验、灵活性检验、逻辑一致性检验、风险和资源检验;

15、使命是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整体发展方向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也是企业的根本任务或其存在理由;

16、企业使命具备五个要素:反映企业定位、有导向作用、说明业务范围、有利于界定自身的企业形象、取决于影响战略决策的利益相关者的相对能力;

17、企业在实现使命过程中所追求的结果,构成了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具体化;

18、战略目标要有具体的数量特征和时间界限,一般为3-5年或更长;

19、战略目标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是战略实施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控制的评价标准;

20、战略分析是整个战略管理流程的起点,涉及到对外部影响因素、内部资源分析;

21、公司层面的战略选择包括成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收缩型战略;

22、业务单位层面的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和细分市场的集中化战略三个基本类型;

23、外部环境的分析着眼于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经营环境。内部环境的分析集中在资源、企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

24、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和文化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

25、政治风险包括:所有权风险、经营风险、转移风险;

26、政治法律环境因素的特点有:不可测性、直接性、不可逆转性;

27、行业生命周期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28、起步期的市场增长率较高,企业规模较小,但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产品设计、市场等策略上还不成熟,企业利润率较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

29、成长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技术渐趋定型,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竞争开始激烈;

30、成熟期的市场增长率不高,销售趋于稳定,利润增长幅度也变小。但是竞争更加激烈,买方市场形成,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更为困难,行业进入壁垒很高;

31、衰退期的市场增长率严重下降,会出现行业生产力过剩,替代品增多,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减少;

32、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取决于下列因素:竞争者的数量、行业增长率、行业的固定成本、产品的.转换成本、不确定性、战略重要性、退出壁垒;

33、工业细分是按照消费者类型、企业规模、贸易集团以及企业的地理位置来进行细分;

34、国际成长是指企业的大部分活动是在所在国以外进行且这些活动是按独立区域来管理,并通过把自己有价值的技能和产品推向外国市场而获得收益;

35、跨国成长是指企业在许多国家经营,但总部仍设在其所在地;

36、全球化成长是指在全世界范围生产和销售同一类型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根据最大限度地获取低成本竞争优势的目标来规划其全部的经营活动,它们按照研究与开发、生产、营销等活动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分散在少数几个最有利的地点,但产品和其他功能则采取标准化和统一化以节约成本;

37、国际化经营的动因有:寻求资源、寻求市场、寻求效率、战略性地寻求资产;

38、国际贸易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为:阶段1---产品在高收入国家中被开发,因为这些国家具有最大的潜在需求,而且制造商能迅速对国内需求做出反应。阶段2---创始者的出口市场中的企业开始在本国以较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生产出相同的产品。阶段3---在生产成本低的国家,企业开始在其他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市场与高收入国家竞争出口往其他国家的业务。阶段4---低成本国家与高收入国家同时竞争其高收入国家的国内业务;

第三章

39、按照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主要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

40、企业的资源只要分为三种,即: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组织资源;

41、衡量企业的研发能力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研发计划、研发组织、研发过程、研发效果;

42、生产管理能力主要涉及的五个方面为:生产过程、生产能力、库存管理、人力管理、质量管理;

43、企业营销涉及的三种能力为: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活动能力、市场决策能力;

44、企业财务涉及的两种能力为:筹集资金的能力、使用和管理所筹集资金的能力;

45、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关键测试为:对顾客是否有价值、与企业竞争对手相比是否有优势、是否很难被模仿或复制;

46、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47、能够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五种资源为:竞争优势资源、稀缺资源、不可被模仿资源、不可替代资源、持久资源;

48、企业搜集竞争对手信息的6种主要方式为:1)与顾客进行沟通;2)与供应商、代理人、发行人以及行业分析师沟通;3)对竞争对手实地考察;4)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5)通过私下沟通、电话交谈以及网上交谈的方式询问对方的产品;6)雇佣竞争对手的员工;

49、选取基准对象时,企业应该关注的基准领域有:占用较多资金的活动、能显著改善与顾客关系的活动、能最终影响企业结果的活动;

50、基准类型包括:内部基准、竞争性基准、过程或活动基准、一般基准、顾客基准;

51、考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做的是资源审计;

52、资源审计的五个方面为:实物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物资源;

53、实物资源的审计需要分析其使用的成本效益,衡量资本生产力的一种方式是每单元资本的利润;

54、财务资源的四种融资方式为:内部资源、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资产销售融资;

55、三种价值链驱动因素为:市场差异化、质量保证、链条组织;

56、在分析企业竞争能力时应使用价值指标而不是成本指标;

57、对于管理人员来讲,最方便的融资方式是用企业的利润进行再投资;

58、价值链的五种基本活动有:进货后勤、生产经营、发货后勤、市场营销、服务;

59、价值链的四种辅助活动有: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采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

60、差异化的途径有: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分销渠道、技术发展、产品创新;

61、技术进步是企业提高其生产力和效率的核心;

62、SWOT分析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63、SWOT分析的四要素是: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64、业绩分析可用于识别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65、市场和行业分析的主要目标是:衡量市场和单个细分市场的吸引力、了解市场动态。

重点是一定要看的 最好是配合近几年的考试真题 那通过就没有问题了

  •   索引序列
  •   新闻伦理学自考知识点归纳图
  •   新闻伦理学自考知识点归纳
  •   新闻伦理学自考知识点归纳汇总
  •   自考新闻摄影知识点归纳图
  •   战略管理与伦理自考知识点归纳图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