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教育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教育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发布时间:

教育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发布时间:

教育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教育育管理考试科目: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成人高考专升本

报考条件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证书者

报名时间 成考报名时间一般在8月左右,届时,当地主管部门会下发报考通知、各高校招生计划、报名方式等。

报名方法 各位考生登录当地教育考试院网站进行网上报名。

考试时间 10月的第三个周末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公共经济学教材,公共经济学自考重点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经济学需要学习那些课程那些教材经济学专业简介专业代码:020115一、考试课程及学分序号类别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1公共基础课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2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0015英语149910财经应用写作7不考英语的加考该两门课程9911创业理论与实务74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选考一门3601服务营销学554184线性代数4选考一门5963绩效管理46专业基础课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4含上机1学分0138中国近现代经济史470009政治经济学680143经济思想史59专业课0139西方经济学6100140国际经济学6110142计量经济学6160141发展经济学617必做6999毕业论文不计学分总学分72已通过“数据处理概论”课程者,可以免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程。三、学习书目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王顺生,李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卫兴华,赵家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3.英语《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柳金甫、王义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汪星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6.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贺耀敏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7.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顾学荣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8.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王志伟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刘凤良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0.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佟家栋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1.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贺铿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于同申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3.服务营销学《服务营销学教程》,李怀斌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4.绩效管理《绩效管理》,顾琴轩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5.财经应用写作《财经应用写作》,傅家柏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6.创业理论与实务《创业理论与实务》迟英庆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7.线性代数《线性代数》,刘吉佑、徐诚浩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经济学自考科目经济学本科自考科目,如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本作者0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罗正楷00009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卫兴华顾学荣00015英语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高远00021高等数学高等数学第一、二分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姚慕生唐国兴00041基础会计学基础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王俊生00042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张小裴00043经济法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刘文华00048财政与金融财政与金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安体富周升业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汪星明00138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贺耀敏00139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刘凤良00140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佟家栋00141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于同申00142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贺铿00143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王志伟科学教育分类达人何晓强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辽宁大学自考专业都有哪些啊~?专业名称主考院校地址电话邮编传真汉语言文学辽宁大学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024-86864514110036024-86864514工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计算机及应用律师广告经济法学法律英语经济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国际经济法自考本科哪个专业比较好考?自考本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考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学位英语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授予成人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自考本科毕业后可获得本科毕业证。自考本科考试科目和难度自考考试科目是根据考生报考专业定的,考试科目较多,一般有十几门甚至二十几门考试科目,考生须全部通过之后方可申请毕业。自考本科考试难度较大,自考并不好考。自考通过率最高的专业自考通过率最高的专业——计算机据美国市场分析公司国际数据公司(IDC)发表的报告,2001年--2004年,全球所需的IT专业人才约为50万人,但到2004年全球对IT人才的需求将增加到180万--300万人,全球IT业将出现严重的人才饥荒。美国信息技术统计协会的资料也显示,美国每年IT人才短缺成倍数增长,短缺人数将从1998年的35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85万人。2004年后,欧洲短缺IT人才也将达170万人。自考通过率最高的专业——市场营销目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好像是哪里都需要,哪里又都不想去。这里的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做市场营销需要有经验,而应届毕业生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同时做市场营销是非常累的,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做不来,这也吓跑了一大部分的毕业生。所以就出现了企业找不到想要的营销人员,而毕业生也不好找工作并存的现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里,不仅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都在讲市场营销。自考通过率最高的专业——金融行业因为现在整个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金融专业学生的出口除了个别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办事处或者有限的几个分行以外,主要的出口渠道还是集中在几大商业银行,而目前的国有银行已经是机构臃肿,所以在短期内市场需求不会大旺盛。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也会在增加,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香港贸发局一项研究报告认为,现时在内地营业的142家外资银行,大部分在两年内获利或达到收支平衡。报告认为,内地未来经济发展带动的资金需求,将为外资银行带来庞大的业务机会。相应地,金融专业的人才将会得到重视,其市场价值将重新体现。自考通过率最高的专业——英语专业师范类英语专业应该成为热门,因为传统的英语教育是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现在英语教育的年龄不断往前移,从以前的中学移到现在的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所以对于师范类英语人才的需求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从我们现有的师资来看,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教师还是非常缺乏的。管理类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直接报名参加所报考专业科目进行考试,所有科目通过(有选考科目按照选考指示进行选考)修够学分即毕业。全靠自己那么当地自考办(所报考省教育考试院或地方自考官网先查看)报名,流程:自考报名选考科目——预订或买教材(书)——拿到书,自己看书学习——按期参加考试——全部课程考出——申请毕业——拿到专科、本科学历。这样学习形式的自考的费用相对低廉的,报考自考每科几十元左右,加上教材费用。难度较大。想参加培训自己找有开设有你要考专业信得过的助学单位(如继续学院,教育机构......)培训方式他们各自定,一般会全权负责,费用贵各助学单位自己定价,相对轻松点。主考院校及专业信息每次报考时间报考科目书籍版本等到所报考省教育考试院或地方自考官网查询为准。靠自己感觉有困难,应该找有实力有操作经验正规有注册助学单位辅助。最好实地考察和选择分多期付款与过一门付一门的方式。我助学机构开设自考快班(一年至一年半),签约报名、协议保过、分期付款;详情等!到我百度空间+QQ或电话号码咨询我!希望能帮到您,请不要忘记及时认真的对您的提问作出采纳,打造一个高品质、高效率的知道平台,谢谢------自考太难,多的要考十几门,如果选择了太难的,迟迟毕不了业,那就太闹心了!哪个简单,就考哪个呗!关于自考,大部分人自考就是为了拿个学历。那么,自学什么专业最容易过?我是立瀚英才职业教育的老师,自考本科哪个专业比较好考?总结如下目前自考专业中以法律,中文,心理学等文科类专业的通过率较好,同时给你一点学习小方法吧,到当地自考办报名,选择一下专业及所报科段,而后根据本季开考的科目选报一下应考科目,到自考书店买一单科教材,也要买些习题资料,因那里的题型与考题接近。将教材认真通读,根据课后的提示进行学习,同时你也应该购买一些,习题资料,这类资料里的题型与考题很接近,有时还会有原题出现的。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最主要的一点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记,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自考学历是一个意志力与耐力相结合的学历,是考验一个人的坚韧性的试金石,加油啊,希望你可以成功。很多人参加自考,都想自考一些简单的专业,那么自考什么专业最容易考过呢?自考本科有哪些科目自考本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各科类统考科目为、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选择的专业不同分为1.文史类:、英语、大学语文2.理工类:、英语、高等数学3.经济管理类:、英语、高等数学。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考试的科目因选择的专业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1、如法律专业的专业课包括:民法、刑法、商法、国际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1356666法等。2、专业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其中还有学位课程专业课和非学位课程专业课。3、部分专业的专业课还分为必考课和选考课:必考课就是必须要考的课程,选考课程是指根据专业方向选择几门有关的课程,考生只需要根据学分要求选择自己要考的课程就可以了。扩展资料:自考本科的优势:1.就业本科学历比专科学历找工作的优势显而易见,专科学历,无形之中将丧失许多理想的工作机会。当然,高学历并不必然能事业成功,许多没有学历的人一样创业很成功,但当今社会通常学历越高工作机会越多,上升空间越大,发展速度越快。2.工资定级我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都是按照学历定工资,本科工资比专科工资高一档次,较规范的企业也是按学历定工资,上岗工资本科工资比专科工资高500元以上是正常的。而且本科以上的奖金和提升机会都比专科相对多一些,当然也有部分企业部分岗位,尤其是一些未成型的企业,并不以学历定岗,只考虑为其创造了多少效益。3.人事改革许多单位(尤其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提拔干部、竞选领导基本条件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即使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却没有竞选资格,机遇摆在面前却抓不住,在职人员若在规定年限拿不到本科及以上,在人事改革中会直接导致下岗,即专科以下即使找到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面临下岗失业的危险。4.考研有了本科学历,不需,就可以直接报考全国统招研究生,而专科生只能在满两年后以同等学力报考研究生,或满5年报考统招研究生。尽管国家规定允许满两年后以同等学力报考研究生,但许多大学实际上却不愿招收专科生,会在许多方面设障碍,要求发表论文,加试专业课,英语达到什么水平等。另外,在职获取硕士学位还要有学士学位,如果是专科,今后若想在职获取硕士学位,机会渺茫。5.考证许多国家职业资格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在公证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的司法考试报名条件要求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国家承认均可,不分专业,如许多律师本科都不是学法律的,学中文的、经济的、化工的,什么专业都有。而如果只是专科,不管是哪个专业,也不管毕业于哪个学校,也不管个人有什么背景关系,就一生永远做不了公证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了。6.考公务员根据我国公务员考试的相关规定,要求报考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证书,部分地区对学历要求放宽到专科学历,具体的报考条件考生可咨询当地招生办。所谓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证书,也包含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即已经取得专科文凭的学生通过自考本科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自考本科生是可以持该学历参加公务员考试的。7.留学许多国家都承认我国的本科学历,尤其是自考,在几种专升本途径中相对难度高,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非常高,世界上二十几个主要发达国家都承认我国的自考,有了本科,就可以在国外直接报读更高一级学历。8.职称评定如今各类职称评定几乎都与学历挂钩,在评定高级职称时专科以下基本上没有机会,许多的单位的主管领导几乎都是由高级职称的人担任的,没有高级职称会丧失许多当主管领导的机会,而没有本科,又会丧失评高级职称的机会。9.其他以上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本科最基本的用途,不管是哪种本科,也不管是哪种专业,没有更高一些的学历,人生会失去许多机会,事实上,现实社会中很多方面高学历都是必要的。即使自己毕业自主创业,许多人挣了钱后,又都想花更多的钱去谋取高学历,来武装和包装自己。参考资料

答:(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自考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

专业核心课程(9门48学分)、选考课程(不低于25学分)、毕业论文。教育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2、教育管理原理(6);3、教育经济学(6);4、教育法学(4);5、教育管理心理学(6);6、中外教育管理史(6);7、教育评估和督导(6);8、教育统计与测量(6);9、教育预测与规划(5)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国名经济统计与收入流量循环

①名义、实际、潜在GDP、GNP的含义。

②六种总量之间的关系(五种收入总量+GDP)。

③三种统计方法(它们从哪些方面统计的)。

④分清个人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总储蓄、经济体内部的储蓄。

⑤事前平衡与事后平衡。

重点的名词解释

第二章 消费、净出口与投资需求理论

①简单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与消费函数之谜。

②恒久性收入说、生命周期说的主要内容。

③实际利率与现期消费之间的关系(分借款者、储蓄者)。

④消费理论中,什么是李嘉图等价;

投资理论中,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投资引诱、托宾的q、简单的投资函数与投资陷阱。

⑤什么是边际进口倾向;什么是实际汇率。

宏观经济学重要公式

第三章 总需求分析之一:商品市场均衡

①国民收入乘数理论的主要内容(区别:投资乘数、财政乘数、对外贸易乘数)。

第四章 货币市场均衡:货币供给与需求

①M0、M1、M2、M3的含义。

②中央银行的只能&资产负债表结构。

③货币乘数。

④中央银行直接、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主要手段。

⑤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鲍莫尔交易性“平方根法则”;货币需求的三个命题。

希望以上知识对你有所帮助,更多有关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可以看这个网盘,非广告,全免费。上面的图片都是里面内容截图的,练习题、名词解释、重点知识等,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考研选择学校和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经济学这个学科包含将近20个二级专业。不同的专业的报考难易程度、学习过程、就业前景、发展道路也是大不相同。下面猎考考研小编整理了“教育经济学考研考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101思想政治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201英语:也叫英语一。学术类型的专业考英语一。3、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同学们准备了《22考研全年备考规划》,从基础择校到各学科备考,从干货分享到直播解读,应有尽有! 点击领取>>以上就是猎考考研小编整理的“教育经济学考研考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能考上理想的院校。更多经济学考研信息尽在猎考考研经济学频道!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

宏观经济学自考重点:

1.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4.一般价格水平: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5.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6.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7.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

8.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9.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0.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12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3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14.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5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6.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7.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18.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19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成为法定准备金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20.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1.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22.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2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24.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25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26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给出的关于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性关系: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之间具有反向关系。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代替工资上涨率。

27.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人们宁可牺牲持有生息资产会取得的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政策保持在手边。)

28.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29.灵活偏好陷阱:当货币需求变得具有完全的利息率弹性,即在某一较低的利息率水平下,人们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而会上升,从而持有债券竟会遭受损失,这是人们对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因而无论实际货币供给如何增加也不会是利息率在下降。

30.恩格尔曲线: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31.投资陷阱:投资的利率调节与传导是国民收入决定的重要机制。根据凯恩斯投资函数理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越低投资越多,利率越高投资越少,由于利率调节与传导机制的存在,投资的增减变化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混合产出利率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

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这里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掌握)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0、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经济学常识的知识总结 就是央行印多点钞票,让市场上多点钱。例如,一个国家生产力是可以生产1000个汽车,每个汽车=1块,这个国家就有了1000块。这时,如果再印多1000块(量化宽松),这个国家就有了2000块,但是,生产力还是1000个汽车,那么现在每辆汽车就等于2块了。 就是说以前你工资是3000块,花一块就可以买到1量车,现在工资不变,还是3k,却要花2块买一辆车。那你的生活不就越来越辛苦了吗。 你懂这个就可以了: 其实都是从这边”经济能量守恒“来的:MV=PQ , M指货币供应量,V指货币周转率,P指商品价格(也叫物价总水平),Q指商品总量。 当市场化发展到一个稳定阶段后,V可以看作是常量,不必考虑。那么如果M的增长率超过Q的增长率,P就会增长,也就是通胀。通胀的定义就是:货币超发(即M/Q增长),或者物价总水平P上涨,二者是一回事。 2.选修·经济学常识 知识点归纳 最高分悬赏 《经济学常识》学案(完整归纳版)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斯密的理论贡献(1)斯密的理论产生的背景18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的加速、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和科技进步的加快,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加快发展。 但受重伤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束缚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观念和政策依然存在。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支持。 (2)斯密的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①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②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他的观点看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 但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4)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①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2、斯密的政策主张(1)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①斯密的增加财富理论,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财富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论,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它的观点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 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③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须国家的宏观调控。(2)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由各国的优势。在对外贸易的时候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于从中获得好处。 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1)李嘉图理论的产生①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增加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实行自由贸易,以便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廉价的原材料。②由于“谷物法”的存在,国外廉价的谷物进不来,致使国内市场谷物价格昂贵。 同时谷物价格的提高必然带来商品成本的上升,这不利于降低英国产品价格,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①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②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同时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3)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①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②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③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1)经济自由与 *** 职能李嘉图认为通过市场是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他认为 *** 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①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③如何认识比较成本说。有利方面比较正确地反映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局限性,一国参与国。 3.经济基本常识 《经济学常识》在常识和经济学原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任何人,《经济学常识》都是进行有效经济学思考的指引。《经济学常识》的文字简单、清晰而直白。但又没有因为过于简化而失去了重要的洞见和结论。这《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个真知灼见——即经济进步来自于竞争性市场、个人创新和有限 *** 。 无论你现有的经济学知识水平如何,无论你是一个初学者或是经济学或者商学的学生亦或是一位企业主管或政策制定者,你都会从这《经济学常识》中受益。 如果每一个人都读《经济学常识》,我们的政治会变更加开明,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 《经济学常识》是每一个对财富创造和有效公共政策原理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 《经济学常识》将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如果每一个高中毕业生都能理解这本书的主旨,那么人们作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公民时将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而国家也将会更加繁荣。 “《经济学常识》在常识和经济学原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任何人,本书都是进行有效经济学思考的指引。本书的文字简单、清晰而直白,但又没有因为过于简化而失去了重要的洞见和结论。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真知灼见——即经济进步来自于竞争性市场、个人创新和有限 *** 。” ——维克拉夫·克劳斯 捷克共和国总统 “对于那些试图理解经济世界是如何运行以及为什么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核心因素的人们来说,这本书是必读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读了《经济学常识》,我们的政治会变得更加开明,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柯尼·马克 美国国会参议员 “本书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剖析精彩而富有洞见。他们的经济学精微奥妙,然而表达却简单、凝练、流畅。没有拗口的专业术语。” ——米尔顿·弗里德曼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经济学常识》为我们提供了世界是如何在不由任何人掌控的情况下创造财富的入门知识,因为有市场激励的存在——人们各司其职,专注于他们最擅长的领域,无意中改善了其他人的福祉。这是人类追求幸福和消除贫困的惟一途径。” 4.经济学常识的知识总结 就是央行印多点钞票,让市场上多点钱。 例如,一个国家生产力是可以生产1000个汽车,每个汽车=1块,这个国家就有了1000块。这时,如果再印多1000块(量化宽松),这个国家就有了2000块,但是,生产力还是1000个汽车,那么现在每辆汽车就等于2块了。 就是说以前你工资是3000块,花一块就可以买到1量车,现在工资不变,还是3k,却要花2块买一辆车。那你的生活不就越来越辛苦了吗。 你懂这个就可以了:其实都是从这边”经济能量守恒“来的:MV=PQ , M指货币供应量,V指货币周转率,P指商品价格(也叫物价总水平),Q指商品总量。当市场化发展到一个稳定阶段后,V可以看作是常量,不必考虑。 那么如果M的增长率超过Q的增长率,P就会增长,也就是通胀。通胀的定义就是:货币超发(即M/Q增长),或者物价总水平P上涨,二者是一回事。 5.总结一下,选修2《经济学常识》的知识点 1.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 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2.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 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3.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斯密是第一个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人。 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的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他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4.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原理 斯密的增加财富理论,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财富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因此他主张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但他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 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消 *** 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斯密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 受“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商品生产者为了盈利的目的,会把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使人们把资本投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能够增进社会利益。 他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没有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5.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由各国的优势。 各国将本国全部资源用于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换取本国需要的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6.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李嘉图的一元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李嘉图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李嘉图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因而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7.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未能对此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 8.经济自由与 *** 职能 李嘉图认为,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他认为 *** 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9.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因此,国家不应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应废除“谷物法”。 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对比较成本学说的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6.(8分)经济学常识 试题答案: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对所有市场主体具有制约作用。 (2分)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才能提高企业效益。 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4分)“老字号”如果不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品牌优势会逐渐减弱,在市场竞争中终将被淘汰。 (2分) 试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老字号”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论证题,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创新运用能力的考查,即对学科思想方法领悟和掌握程度的考查。本题从经济学常识的角度,从马克思价值规律理论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其相关的知识点,即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对所有市场主体具有制约作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经济学二自考知识点总结汇总

经济学名词解释: Okun’s law 奥肯法则 由奥肯发现的周期波动中的GDP和失业之间的经验关系。这一法则指出,当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较早估计的比率是 3:1)。 Oligopoly 寡头 不完全竞争的一种。在这种情形中,一个行业为少数几个供给者所支配。 Open economy 开放经济 一种经济体系,它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和资本的国际贸易活动(即进日和出口人而一个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则是没有进出口的经济。 Open-economy multiplier 开放经济乘数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漏出的收人既流向储蓄也流向进口。因此,投资或政府支出的开放经济乘数由下式可求:开放经济乘数式中MPS—边际储蓄倾向,MPm—边际进口倾向。 Open-market operations 公开市场业务 为影响银行准备金、货币供给和利率,中央银行所进行的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买入证券时,中央银行所支付出去的货币,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导致货币供给扩大。而卖出证券时,货币供给就被减缩。 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 经济品的次优(next-best)使用(或机会)价值,或曰所牺牲掉的可供选择的其他用途的价值。比如说,用来开采一吨煤的投入,其可供选择的最佳使用是生产10蒲式耳的小麦。那么一吨煤的机会成本就是10蒲式耳的小麦。这些小麦能被生产出来但实际上却没有生产。机会成本对于评价非市场性商品诸如环境卫生和安全等十分有用。 Ordinal utility 序数效用 需求理论所用的一种无标度(dimensionless)的效用衡量方法。序数效用可以表明个人在A与B中更偏好A,但不能表明他究竟偏好多少。也即,任何两组商品都可以相对排序,但绝对差异无法衡量。这与基数效用(有标度的效用)概念不同,基数效用有时用于风险行为分析。基数效用的一个例子是:我们说某物质在100克时比它在50克时热两倍。 Other things constant 其他因素不变 一个短语,有时写为“ceteris paribus。表示:被观察的那个因素发生变化,而其他因素依旧或固定不变。例如,一个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因素(如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会下降。 Outputs 产出 用于消费或进一步加工生产的各种有用的商品和服务。 P Paradox of thrift 节约体论 一个最早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原则。即一个社会增加其储蓄的企图,可能导致其实际储蓄数量的减少。 Paradox of value 价值悖论 这样一种悖论:许多生活必需品(如水)的“市场”价值很低,而许多奢侈品(如钻石)“使用”价值很小,但市场价格很高。这一悖论由以下事实解释:价格不反映一件商品的总效用,而是反映它的边际效用。 Pareto efficiency(or Pareto optimality) 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 见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ciency)。 Partial-equilibrium analysis 局部均衡分析 一种分析方法。在某些因素不变(如忽略收入变化)的前提条件下,分析各种变量对单个市场的影响。 Partnership 合伙制 两人或多人共同经营的非公司形式的企业,不像公司那样只承担有限的责任。 Patent 专利 一种赋予发明者的排他性权利,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如美国为20年)控制其发明的使用权。专利造成暂时垄断,作为对发明活动的酬报。像其他知识产权一样,专利是促进个人或小企业进行发明的一种手段。 Payoff table 支付矩阵 博弈论中,用来描述两个人或多个参与人的策略和支付的矩阵。不同参与人的利润或效用就是支付。 Payoffs 支付 见支付矩阵(payoff table)。 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竞争 参见完全竞争(competition, perfect)。 Personal income 个人收入 衡量税收抵扣前收入的一个指标,确切地说,等于可支配个人收入加上净税收。 Personal saving 个人储蓄 收人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换言之,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 Personal savings rate 个人储蓄率 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个人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 由A·W·菲利普斯首先提出的一种几何图形,显示的是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在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中,向下倾斜的“替代性”的菲利普斯曲线一般只在短期中成立。在长期中,通常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而且对应于最低可持续失业水平。 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 政策无效性定理 一个定理,认为在理性预期、价格工资灵活的情况下,被预期到的政府货币或财政政策实际上不能影响实际产出或失业。 Portfolio theory 投资组合理论 一种经济投资理论,讨论理性投资者如何将自己的资本分配在不同的金融资产中——也就是说,他们怎样将其资本“组合”成一种最佳搭配状态。 Positive economics 实证经济学 参见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normative vs. positive economics)。 Post hoc fallacy 后此谬误 来自拉丁语“post hoe,ergo propter hoc”,意为在这个之后发生,所以是因为这个”。如果这样推理:“因为A先于B,所以A引起B”,那么,就会发生这种谬误。 Potential GDP 潜在GDP 高就业的GDP,或更精确地说,在既定的技术状况和人口规模条件下可以达到的且不致加速通货膨胀的最高水平的GDP。现今一般认为:它是那个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相应的产出水平的等价物。 Potential output 潜在产出 与潜在GDP(potential GDP)同义。 Poverty 贫困 今天,美国政府将“贫困线”定义为可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收入水平。 PPF 见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Present value(of an asset) (资产的)现值 在一段时间内能带来一系列收入的资产的当前价值。估价这一系列的收人需要将每一部分收入折现。折现是用折现率(也即一种利率)对未来的收入加以折算。 Price-elastic demand 有价格弹性的需求(或有弹性的需求) 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超过1的情况。这时,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另外,有弹性的需求意味着:当价格下降时,由于需求量增加得非常之大,以至于总收益(价格*数量)会上升(参见非价格弹性的需求)。 Price-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弹性系数(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Ep)等于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具体计算百分比时,分子取新老需求量的平均数,分母取新老价格的平均数,不计负号。参见有价格弹性的需求、非价格弹性的需求和单位弹性的需求。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供给的价格弹性 在概念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相似,只不过它衡量的是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更精确地说,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供给弹性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最为有用。 Price flexibility 价格灵活性 “拍卖”市场上(如许多原料商品和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在这些场合,价格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立即作出反应。(对照管理价格) Price index 价格指数 表示在给定的时段里,一组商品的平均价格如何变化的一种指数。在计算平均数时,不同商品的价格一般要根据其经济重要性作加权处理。(例如在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时,加权的依据就是每种商品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份额)。 Price-inelastic demand 无价格弹性的需求(或无弹性的需求) 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小于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下降时,总收益下降;当价格上升时总收益上升。无价格弹性的需求的一个极端是完全无价格弹性的需求,这意味着当价格上升或下降时,需求量完全没有变化。(参见有价格弹性的需求和单位弹性的需求)。 Private goods 私人品 见公共品(public goods)。 Producer price index 生产者价格指数 大量批发销售的商品(如钢、小麦以及石油)的价格指数。 Product, average 平均产品 见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产品差别 类似商品之间存在着的使它们不至于成为完全替代品的因素。如,因位置差别使得在不同地点出售的同型号的汽油成为不完全的替代品。具有产品差别的企业面对的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而不是完全竞争情况下的那种水平的需求曲线。 Product,marginal 边际产品 见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 Production function 生产函数 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确定某一组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的关系式(或数学函数)。它用于某个企业,或作为总生产函数用于整体经济。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种几何图形,显示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商品的各种组合。通常简化地选择两种商品:大炮和黄油。PPF外部的点(其右上部)的产品组合不可能得到,而PPF内部的点则缺乏效率,因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或者是因为资源使用不当,或者是所用的生产技术已经过时。 Productivity 生产率 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术语(总产出除以劳动投入是劳动生产率)。如果相同数量的投入生产了更多的产出,则生产率就增长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的改善和资本深化。 Productivity growth 生产率增长 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生产率增长的速率。例如,如果劳动生产率指数1990年为100,而1991年为101.7,则1990年到1991年生产率增长为每年1.7%。 Productivity of capital, net 净资本生产率 参见收益率(rate of return)。 Productivity slowdown 生产率减速 大约在1973年左右,美国发生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急剧滑坡。 Profit 利润 (l)在会计学中,是指所售商品的总收人减去合理确定的成本(参见收益表)。(2)在经济理论中,是指总收入与生产这些商品所用资源的全部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Profit-and-loss statement 损益表报告书 参见收益表。 Progressive, proportional, and regressive taxes 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累进税对富人征税较重,累退税正好相反。更精确地说,一种税,如果对高收入者的平均税率(即税收除以收人)较高,它就是累进税。如果收入越高的人平均税率越低,就是累退税。如果对各种收入水平的平均税率都相同,就是比例税。 Property rights 产权 产权定义为个人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买卖、使用资本品和其他财产的能力。 Proportional tax 比例税 参见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Proprietorship individual 个人业主制企业 由私人所有并经营的企业。 Protectionism 保护主义 一国所采用的目的在于保护国内产业,防止进口品竞争的各种政策(最普通的是对进口征收关税和实行配额管理)。 Public choice 公共选择 也称为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 theory)。研究政府作出选择和指导经济的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结合部。这一理论有不同于市场理论之处,它强调政治家的“选票最大化”行为这个因素,而这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形成对比。 Public debt 公共债务 见政府债务(government debt)。 Public good 公共品 指这样一种商品,其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整个公众,而不管其中任何个人是否愿意消费。例如,一项根除天花的保健措施对所有人都起了保护作用,而决不只是那些付钱接种疫苗的人。而私人品,如面包,如果被一个人消费,就不可能被另外的人消费。

汇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2.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指将现实汇率经过相对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的汇率,即名义汇率(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外国价格水平与本国价格水平之比。3.名义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情况。4.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比率。5.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6.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凯恩斯所认为人们对货币的偏好,也就是对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7.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也译为“灵活偏好”或“流动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一概念首先由凯恩斯提出。8.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吃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9.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10.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是指厂商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降低平均成本而支付给工人的比市场出清工资高的工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工数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可以解释尽管存在超额劳动供给,企业也不能削减工资,因为尽管削减工资减少了企业的工资总额,但它还会降低工人的生产率和企业利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二[2007-1-1 20:03:59]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3、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们劳动的产品。4、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6、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销售。7、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8、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9、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0.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BE)A.私有制的出现B.社会分工C.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剩余产品的出现D.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E.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经济形式的社会有(DE)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E.社会主义社会3.商品和劳动产品的相互联系是(BD)A.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属性B.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C.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D.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E.商品和劳动产品都是用于交换的物品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BC)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E)A.私人劳动 B.简单劳动巳具体劳动 D.社会劳动E.抽象劳动6.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ADE)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C.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D.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E.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7.商品的价值量与(BC)A.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B.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E.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成正比8.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是(ABDE)A.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B.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C.商品流通是由货币流通引起的D.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E.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9.市场经济是 (ACDE)A.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B.生产者之间劳动交换的一种形式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D.从微观方面优化资源配置E.在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阶段出现的10.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各自配置社会资源的领域是(AD)A.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B.市场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C.计划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D.计划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E.计划经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配置社会资源11.统一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ABC)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 D.保障机制E.就业机制三、名词解释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四、简答题2.1 什么是商品经济?答:①商品经济的内涵。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②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产品交换经济是直接通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交换而进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它存在于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通过等价交换而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2.2 商品有哪些特点?答:①商品的涵义。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②商品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对人们有用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第二,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一般是人们劳动的产品。第三,有用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第四,有用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去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才成为商品。2.3 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是什么?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 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并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②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因而

经济学二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二[2007-1-1 20:03:59]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3、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们劳动的产品。4、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6、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销售。7、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8、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9、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0.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BE)A.私有制的出现B.社会分工C.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剩余产品的出现D.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E.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经济形式的社会有(DE)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E.社会主义社会3.商品和劳动产品的相互联系是(BD)A.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属性B.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C.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D.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E.商品和劳动产品都是用于交换的物品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BC)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E)A.私人劳动 B.简单劳动巳具体劳动 D.社会劳动E.抽象劳动6.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ADE)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C.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D.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E.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7.商品的价值量与(BC)A.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B.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E.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成正比8.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是(ABDE)A.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B.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C.商品流通是由货币流通引起的D.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E.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9.市场经济是 (ACDE)A.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B.生产者之间劳动交换的一种形式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D.从微观方面优化资源配置E.在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阶段出现的10.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各自配置社会资源的领域是(AD)A.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B.市场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C.计划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D.计划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E.计划经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配置社会资源11.统一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ABC)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 D.保障机制E.就业机制三、名词解释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四、简答题2.1 什么是商品经济?答:①商品经济的内涵。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②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产品交换经济是直接通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交换而进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它存在于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通过等价交换而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2.2 商品有哪些特点?答:①商品的涵义。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②商品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对人们有用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第二,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一般是人们劳动的产品。第三,有用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第四,有用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去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才成为商品。2.3 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是什么?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 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并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②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因而

汇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2.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指将现实汇率经过相对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的汇率,即名义汇率(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外国价格水平与本国价格水平之比。3.名义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情况。4.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比率。5.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6.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凯恩斯所认为人们对货币的偏好,也就是对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7.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也译为“灵活偏好”或“流动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一概念首先由凯恩斯提出。8.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吃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9.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10.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是指厂商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降低平均成本而支付给工人的比市场出清工资高的工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工数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可以解释尽管存在超额劳动供给,企业也不能削减工资,因为尽管削减工资减少了企业的工资总额,但它还会降低工人的生产率和企业利润。

宏观经济学自考重点: 1.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4.一般价格水平: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5.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6.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7.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 8.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9.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0.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12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3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14.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5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6.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7.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18.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19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成为法定准备金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20.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1.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22.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2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24.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25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26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给出的关于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性关系: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之间具有反向关系。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代替工资上涨率。 27.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人们宁可牺牲持有生息资产会取得的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政策保持在手边。) 28.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29.灵活偏好陷阱:当货币需求变得具有完全的利息率弹性,即在某一较低的利息率水平下,人们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而会上升,从而持有债券竟会遭受损失,这是人们对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因而无论实际货币供给如何增加也不会是利息率在下降。 30.恩格尔曲线: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31.投资陷阱:投资的利率调节与传导是国民收入决定的重要机制。根据凯恩斯投资函数理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越低投资越多,利率越高投资越少,由于利率调节与传导机制的存在,投资的增减变化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混合产出利率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 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   索引序列
  •   教育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   自考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
  •   自考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
  •   经济学二自考知识点总结汇总
  •   经济学二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