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教育学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教育学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发布时间:

教育学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发布时间:

教育学自考知识点总结汇总

学前教育原理自考重点如下: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2、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3、预成论。4、欧文学校和福禄贝尔幼儿园。5、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福禄贝尔。6、现代学前教育思想: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7、艺友制。8、“活教育”理论。9、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0-1、5岁、1、5-3岁阶段)。10、最近发展区。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1、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学前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2、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学前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3、学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学前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4、学前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5、学前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1、儿童发展的概念。2、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3、遗传素质对学前教育的影响。4、社会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5、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6、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7、儿童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1、《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2、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3、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原则。4、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5、学前儿童智育实施的原则。6、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7、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8、学前儿童德育实施的原则。9、学前儿童美育的概念。10、学前儿童美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学知识点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它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3、 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1902年 “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4、 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5、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 教育没有阶级性。(3)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 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 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6、 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 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 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7、 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8、 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教育学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重点汇总: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学习理论、学习心理。

1、学生的认知发展:重点在于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以及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对于考生而言,可能皮亚杰的理论相对较容易理解,因为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很多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关联,比如孩子的“自我中心性”、“客体永恒性”和“守恒性”等。

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就相对晦涩难懂,因为其理论是从种系以及文化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人类的认知发展的,最典型的是他区分了人类的两种心理机能:人和动物均有的低级心理机能及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

2、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重点在于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这一理论流派的观点也是相对难理解的,因此,考生们需要结合实际事例来理解各个阶段的发展冲突与任务。

比如,婴儿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这就需要父母要充分满足婴儿的一切需求,这样婴儿才会建立起对外界环境的信任。

教育学概述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社会的发展,教育人的心理发展,教育目的和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师与学生

自考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是考试的一个考点,我们通过知识点的回顾和复习来巩固所学知识!以下是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欢迎阅览!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7、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8、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9、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10、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11、在个体早期生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关键期。 12、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14、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1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 1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扎实的事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等方面。 1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等方面。 1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教育_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 2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2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22、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23、“古之学者需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24、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5、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26、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27、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28、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29、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30、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31、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 32、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3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34、(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5、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36、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37、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38、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39、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40、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师考试教育综合常考教育学高频考点系列视频。适用于教师资格,教师招聘考试备考学习。

自考教育学知识点汇总总结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

(2)文字的出现

(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4)国家机器的产生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环境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在变成现实。

(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动力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直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6.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性质)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8.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重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个人本位教育首的论的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9.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0.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2.学校教育制度的趋势

从横向来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圣率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3.学科课程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1.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2.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3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

4.帮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

以上就是关于教育学简答重点汇总的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备考攻略等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哦!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记忆技巧:培根首提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纽斯来实现(《大教学论》(1632)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巴特去规范(《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康德大学讲(最早在大学(1776,德国柯尼斯堡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洛克画白板(代表作《教育漫画》、白板说)卢梭爱自然(代表作《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裴斯要心理(教育学心理学化)杜威来三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2.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记忆技巧1:最近股市很孟,不断跌停,很多人赔洛,陈奕迅就站在卢子上唱福夸。记忆技巧2:卢洛浮夸,太过苛求3.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4.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记忆技巧:直起弓,寻找一英(因)里外的狐狸当粮食。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6.教学方法: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c.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d.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记忆技巧:动嘴(语言)、动眼(直观)、动手(实践)、动脑(研究)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动眼:眼馋(参)动手:2次实战演练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7.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8.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记忆技巧:梦见佛给四个儿子9.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记忆技巧:关键词(规、加、即、延、特殊、个)快递公司规定:加急快件不得延误,必须满足每个人的特殊需求。

自考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汇总

1、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对德、智、体、美、个性等)施加影响(不论组织、计划、系统)都是教育 2、侠义: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有目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如、学校教育 3、更侠义:思想教育活动,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4、教育因素: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主体,自主自动)、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影响、教育措施)1、正规教育:认可的、全面系统、制度化、标准化 优点:效率高、知识全面、专门人员、雏形社会制度、质量高 2、非正规教育: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教育、无制度标准 优点:个性化、兴趣、生活、差异化 常见教育类型 : 1、家庭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家庭为单位、父母对孩子实施的有目的的教育。优缺点同非正规教育 注意:当下提倡家庭德育,家庭是每个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启蒙教育。主张家庭、社会、学校合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学校教育:正规教育,以学校为单位,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四有”教育,优缺点同正规教育 注意:普及学校教育,充分利用正规教育优点,加大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四个为了”,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社会教育:非正规教育,有社会人员进行的有目的的教育 注意: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都需要社会教育的支撑,提高社会教育的途径:图书馆、博物馆等1、含义:国家、学校、社会都必须与以保证的,适龄学生必须接受的国民教育 2、特点: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 3、现状:我国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今天我国要加强和完善义务教育的公平,重点在农村 4、趋势:向着高中和学前两个方向延长的呼声越来愈高 5、意义:义务教育能够增进一个国家教育的普及、能够实现全民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公民,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平等1、1、含义:人在一生中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口诀:从小到老一直学、超越学校围墙学、学习方式自主学、无所不包都要学、最终实现和谐民主) 2、意义:实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结合、能够体现和谐民主、满足广大人民对受教育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1、含义: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子系统、能对社会的其它系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能动的产生反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表现在教育的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2、特点:(1)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是有目的的培养然的活动 (2)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特点、原理 (3)他有自身内部的继承性、连续性、传统性 3、强调:教育之所以拥有相对独立性是因为教育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所以不能说教育“绝对”独立,要认识到他的“相对性”

教育学知识点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它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3、 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1902年 “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4、 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5、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 教育没有阶级性。(3)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 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 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6、 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 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 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7、 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8、 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

(2)文字的出现

(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4)国家机器的产生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环境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在变成现实。

(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动力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直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6.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性质)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8.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重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个人本位教育首的论的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9.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0.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2.学校教育制度的趋势

从横向来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圣率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3.学科课程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1.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2.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3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

4.帮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

以上就是关于教育学简答重点汇总的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备考攻略等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哦!

  •   索引序列
  •   教育学自考知识点总结汇总
  •   教育学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   自考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   自考教育学知识点汇总总结
  •   自考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汇总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