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成人自考中国近代史试卷分析总结

成人自考中国近代史试卷分析总结

发布时间:

成人自考中国近代史试卷分析总结

发布时间:

中国近代史成人自考试卷分析总结

复习最重要的就是跟着老师走,上课听讲,下来之后总结、归纳、理解记忆、做题实战运用。此外,复习中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学科情况、薄弱科目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规划时间,查缺补漏、复习提升。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四个结合”复习法:

一、纵横结合:从纵横两个维度宏观上、总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体系。

从纵向的维度,就是要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160多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前三章叙述1840至1919年80年的历史,主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第四至第七章叙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的历史,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胜利的历史;第八至第十章介绍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近60年的历史。

从横向的维度,就是要在把握上述历史脉络的基础上,着重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1、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

认清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是认清一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依据。所谓基本国情,包括这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特点、面对的中心任务等。

2、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及重要人物的主要事迹、功过是非。

例如,1840年以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以及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洪秀全、洪仁玕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奕等与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与戊戌变法;孙中山等与辛亥革命。

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创,等等。这些历史事件,有的胜利了、成功了,要把握其胜利的主要原因、成功的基本经验;有的失败了,要把握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及教训。相应地,还要把握相关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评价。

3、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党派组织、重要会议和文献著述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4、把握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经验。

二、记忆与理解相结合

在目前的几门公共政治理论课中,带有“历史课”色彩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生在复习这门课程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其“历史课”的性质和特点,注意掌握其所涉的历史背景、历史课中的相关知识点,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会议、著作及重要的时间、地点等。这门课的复习中,记忆题是占有一定的比重的。

三、历史与理论相结合

既要了解基本历史知识,弄清历史发展脉络,更要把握历史规律、基本理论、基本经验等理论问题。从考试内容看,主观性试题依然考基本理论、原理、历史经验、教训、重要结论等。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扩展资料: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纲要涵盖了中国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940至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至1949)和“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辉煌的历史征程”(1949至2007)三段近170年的历史。

虽然,中国的历史课是从小就接触的,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别于高校的历史课,它是通过近现代历史来学习政治理论,这一点是广大考生要高度重视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对于近代史,我们高中已经学过,所以我感觉背试卷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对于其他科目我个人自考都是这么自学的,就是第一遍在考试前三四个月左右是看书,就看书,不用多记,因为记了到考试还是会忘了的。第二遍在考试前的一个月是把书通过目录来理清思路整理一遍,并做好思路的笔记。第三是在考试前的半个月就开始背笔记。我是这么学的,而且效果比较好,一般都一次性过朋友加油~

我对自考科目。文科背的多,理科少点,书读百遍,什么都好办,书读三遍,必须在9天看完三遍,你自己就会亦收的

成人自考中国近代史试卷分析总结

呵呵,没有必要死记硬背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只需要理解,而且考试的时候考的很活,也不是那么死板的。一般多做一点练习题,一般都能过。还有就是最好买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那么考试肯定能过的;祝你好运。

对于近代史,我们高中已经学过,所以我感觉背试卷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对于其他科目我个人自考都是这么自学的,就是第一遍在考试前三四个月左右是看书,就看书,不用多记,因为记了到考试还是会忘了的。第二遍在考试前的一个月是把书通过目录来理清思路整理一遍,并做好思路的笔记。第三是在考试前的半个月就开始背笔记。我是这么学的,而且效果比较好,一般都一次性过朋友加油~

从逐题分析到整体分析从每一道错题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分析思路是: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②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③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④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⑤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拿出一个总体结论了。通常情况下,我们考试丢分的原因大体有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①所谓“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与考试发挥没有关系。②所谓“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③所谓“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研究这三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2从数字分析到性质分析要点有三:①统计各科因各种原因的丢分数值。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②找出最不该丢的5~10分。这些分数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即。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总分提高也就很可观了。③任何一处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复习最重要的就是跟着老师走,上课听讲,下来之后总结、归纳、理解记忆、做题实战运用。此外,复习中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学科情况、薄弱科目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规划时间,查缺补漏、复习提升。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试卷分析总结

2021 年 4 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权威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题干】1840 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选项】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B【解析】1840 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中国从夏商时期进入奴隶制社会,从战国末期进入封建社会,从 1840 年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 1949 年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从 1956 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考点】2.【题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选项】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答案】C【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注意题干中的“最主要”。【考点】3.【题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选项】A.《南京条约》B.《黄埔条约》C.《虎门条约》D.《望厦条约》【答案】D【解析】1840 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考点】4.【题干】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 )。【选项】A.《四洲志》B.《海国图志》C.《资政新篇》D.《盛世危言》【答案】C【解析】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作为统筹全局的建议。《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有个致命弱点是通篇未涉及农民和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5.【题干】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选项】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答案】A【解析】1841 年广州三元里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B 项为 19 世纪五十年代,C 项为 1895 年马关条约之后,D 项为 1900 年前后。【考点】6.【题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选项】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C.思想文化保守D.军事装备落后【答案】A【解析】自 1840 年至 1919 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B 项为主要易错选项,注意是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考点】7.【题干】近代中国向西方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选项】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答案】A【解析】近代中国向西方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洋务运动时期。8.【题干】1918 年 5 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选项】A.《阿 Q 正传》B.《狂人日记》C.《药》D.《祝福》【答案】B【解析】1918 年 5 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其他选项均为鲁迅小说,但不是第一篇。【考点】9.【题干】1951 年底至 1952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运动是( )。【选项】A.肃反运动B.整风、整党运动C.“三反”运动D.“五反”运动【答案】C【解析】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的严重发展,1951 年底到 1952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现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考点】10.【题干】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 )。【选项】A.优先发展轻工业B.优先发展重工业C.重点发展农村经济D.重点发展城市经济【答案】B【解析】1953 年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大力发展钢铁、煤、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等。【考点】11.【题干】1922 年 1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 )。【选项】A.香港海员罢工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考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D.省港工人罢工【答案】A【解析】1922 年 1 月,香港海员大罢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较量成为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B 项为 1922 年 9 月 14 日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人指挥下举行的罢工,C 项为 1923 年 2 月 4 日京汉铁路工人举行的全路总罢工,D 项为 1925 年 6 月发生的事界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考点】12.【题干】八七会议提出的总方针( )。【选项】A.***B.***C.***D.***【答案】【解析】【考点】13.【题干】1933 年 11 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鼐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是( )。【选项】A.宁都起义B.福建事变C.西安事变D.二二八起义【答案】B【解析】1933 年 11 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的,又称“福建事变”。A 项为 1931 年二十六路军发动的反蒋起义,C 项为 1936 年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的事件,D 项为 1947 年台湾人民发动的起义。【考点】14.【题干】1938 年 3 月,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选项】A.台儿庄战役B.桂南战役C.枣宜战役D.中条山战役【答案】A【解析】1938 年 3 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 1 万余人,取得大捷。其他选项为迷惑性选项,重点把握台儿庄战役即可。【考点】15.【题干】1936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地是( )。【选项】A.四川懋功地区B.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C.西藏甘孜地区D.陕北吴起镇【答案】B【解析】1936 年 10 月,红二、红四、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长征。16.【题干】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是( )。【选项】A.1964 年 10 月B.1966 年 10 月C.1967 年 10 月D.1970 年 4 月【答案】D【解析】科学技术成果:1964 年 10 月,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 年 10 月,装有核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 1967 年 6 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 年 4 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考点】17.【题干】1962 年初中共中央为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和明确工作方向而召开的会议是( )。【选项】A.南宁会议B.武昌会议C.庐山会议D.“七千人大会”【答案】D【解析】为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和明确工作方向,1962 年 1、2 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后被称为“七千人大会”。A 项为迷惑性选项,是 1958 年初召开的一次会议,B 项为迷惑性选项,是第一次郑州会议后,1958 年底召开的一次会议,C 项为 1959 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考点】18.【题干】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的重要思想是( )。【选项】A.双重监督B.“三个主体,三个补充C.健全法制D.“两条腿”走路【答案】B【解析】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为大会所采纳,并写入决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考点】19.【题干】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是( )。【选项】A.1997 年 7 月 1 日B.1997 年 12 月 20 日C.1999 年 7 月 1 日D.1999 年 12 月 20 日【答案】A【解析】考察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 年 12 月 20日,澳门回归祖国。20.【题干】1988 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选项】A.深圳经济特区B.珠海经济特区C.厦门经济特区D.海南经济特区公【答案】D【解析】1983 年 4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1988 年 4 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沿海经济特区。【考点】21.【题干】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重要文献是( )。【选项】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告台湾同胞书》C.《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九项方针》D.《反国家分裂法》【答案】B【解析】1979 年 1 月 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其他为迷惑性选项。【考点】22.【题干】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是()。【选项】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答案】A【解析】【考点】23.【题干】1971 年 10 月,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是()。【选项】A.恢复了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B.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D.实现了中法关系正常化【答案】B【解析】1971 年 10 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此,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支中坚力量。A 项时间为1972 年 5 月 10 日,C 项时间为 1972 年,D 项时间为 1964 年。【考点】24.【题干】2004 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是( )。【选项】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答案】B【解析】2004 年 9 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考点】25.暂缺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26.【题干】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答案】(1)向皇帝上书:康有为在 1895 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2)著书立说: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②梁启超:《变法通义》。③谭嗣同:《仁学》。④严复:《天演论》(3)介绍外国的变法。(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①上海:梁启超《时务报》;②天津:严复《国闻报》;③湖南:《湘报》。27.【题干】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答案】(1)中共二大在中共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2)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3)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8.【题干】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特点。【答案】(1)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2)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29.【题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其斗争的政策和原则【答案】(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2)共产党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3)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30.【题干】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答案】和平赎买的特点是:(1)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地所有制;(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2)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33.【题干】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答案】(1)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如何实现:①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必须弘扬中国精神。③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更多真题及答案解析可以关注我们!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

1、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3、洋务派部分成员: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恭亲王奕欣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4、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5、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6、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答:1/自学考试是国家认可的文凭,报考自考考试科目众多,下面小编为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1.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②主张:学习西方,进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③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变法失败)。④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⑤意义与启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2.长征的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结束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这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2.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2.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3.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益于十月革命的影响.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还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自学考试近代史纲要难不难背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虽然以理解、记忆为主,但是如能合理规划复习步骤的话,相信是能事半功倍的。首先,考生可以先找来历年真题,查看考试题型,总结出复习方向。然后,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做好详细的时间安排表并严格执行。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主,其他资料为辅。很多考生之所以觉得中国近现代史纲科目很难,是因为不能理清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会经常将这些时间混淆。所以,考生如出现这种情况的话,要先梳理好时间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将事件包含的人物记下来。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不能单纯的靠死记硬背,主要还是理解为好。单纯考背下来的话,只适应考前临时抱佛脚的

1、分析考试难度,如试卷难度是否与预期相符,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等的难易程度如何。2、成绩分布情况。3、对试卷各部分进行分析。4、具体问题与错题分析:着重分析考生在哪些问题上失分较多。5、考试反思与建议。

中国近代史自学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历史是初中的一门科目,想要学好历史一定要先总结知识点。下面是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要求惩办三个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6月3日以后,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标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等;追求民主、科学,探讨真理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的精神;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产阶级不妥协的彻底革命精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等。

(1)时间:1926年-1927年;主体:广东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

(2)目的: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3)讨伐对象及顺序: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5)胜利进军的成果:①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后,又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②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6)胜利的根本原因: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目的:逼迫蒋介石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历史试卷分析写法学生版:

1。试卷结构

本卷为开卷试卷,共有两大题和29个子题,总分100分。题型分为多项选择题和综合题,得分比例为50:50。1&mdash25为单选题,其中1&mdash6为考察世界古代史,7&mdash17为考察世界近代史,18&mdash25为考察中国近代史,

26&mdash29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26为13分,27为10分,28为13分,全部考查世界近代史,29分为14分,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分数比为70:30

2。试卷的主要特点〔1002〕〔1000〕(1)在基础和弹性设计〔1002〕〔1000〕的基础上,可以以教材为重点,以新课程的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不带偏见和奇怪的问题。试卷以学生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书中没有几个问题可以直接阅读。大多数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必要的分析、比较、演绎和归纳来解决。测试数据来自教科书,但设计灵活。

(2)强烈的时代感,突出当前的政治热点

时代感充分体现在多项选择题2、3、7、12、18、20、23、25和综合题28、29中。总分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这些材料与最近在各地举行的两会和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要处理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和其他材料,特别是问题29联系在一起。

它以中国的屈辱和崛起为线索,激发学生思考中国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因此他们必须将历史和现实进行比较,它实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发人深省和发人深省的。这些话题与时事密切相关,但它们并没有脱离学生的学习、知识和能力范围。

(3)大概括性,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基础上

大概括性,突出选择题5、7、8、11、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其中,综合性问题是大跨度、高泛化的问题。

问题29一个主题考察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高度集中的。这些问题充分考验了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和实际应用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说没看到你的试卷,所以我只能教方法,还望采纳。分三部分写一、分析错题。为什么会错,是马虎?还是原本就不会?或者是平时“不求甚解”的原因,导致换汤不换药的题目还是不会。(重点分析)二、分析对的题目。有人说“对的题目还分析什么啊”。当然要!要从中找出重点,知识的重点,也就是考点。比如说考几次试,这类的题目一直出现,或者出现地概率很高,我们在试卷分析时就要把它列为重点。就是说即使这次做对了,也要在平时地学习中经常巩固。三、总结。通过这次考试,还是说通过这几次考试,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科中哪方面不足,就比如说历史,你的哪段历史不是很清楚,经常犯错?还有就是已经很好的了,就是说你这段历史已经滚瓜烂熟了,这样平时你就可以少花点心思巩固记忆就好了。最后就是下定决心,以后会怎样认真的学习,怎样的踏实,不会再马虎,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等等。 回答者: 501324507 | 三级 | 2011-2-25 16:28我是教初二历史的。这是我的一个质量分析~~本来是幻灯片,现在我把文字版发出来吧~~一·关于本次历史试卷题目单项选择题【24分, 12小题】史实分析题【10分, 5小题】归纳列举题【20分, 3道题】材料分析题【22分, 2大题】延伸探究题【24分, 2大题】二:各班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情况分析(1.这个建议你做成图表,2.然后再弄一个各个班的不同分数段成绩学生统计表)三:具体题目分析: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1至9课内容。期中5题、8题、12题为较难题目,学生出现错误很多。史实辨析题:即判断对错题。此题超出本次考试规定复习范围,考查的为12课和13课的未学内容。归纳列举题:14题-16题。期中较难题为第14题,需要学生的归纳和解读问题能力。而15题和16题则是单纯的基础知识考查。以后需要加强同学归纳历史的能力。材料解析题:两道材料题,分别考查第八课和第九课的内容。综合来看,这两道材料题,学生们答得比较一般。其中,17题第二问是大多数同学的易错题目。18题最后一问,则是部分同学的错误题目。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差,以后再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训练。延伸探究题:这两道大题,几乎所有同学都答的非常不错。分别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和中国人的近代化探索三部曲相关内容。尤其是20题,近代化探索这道读图题,同学们都答的非常标准。以后在此方面,也会一直加强训练,保持下去。四:本次考试的进步与不足A:进步与积极方面首先,对于图片与具体知识的结合,即识图能力,有了一定提高。能够将平时强调的历史事实,与历史图片结合起来。其次,卷面良好。大多数同学读做到了不空白试卷,认真作答每一道试题。态度积极。再次,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对于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正确掌握。不足:对于材料的分析能力比较差,不能将所给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变通能力与分析归类能力需要进一步训练。以后在教学中,会加大材料题的比重。对于所学知识的归纳与综合能力较差。以后,会加强对于归纳列举类型题的训练。马虎大意,读题不认真。导致一部分同学因为马虎,至少失分在5分左右。对于自己过于不自信,答案左思右想,改了又改,结果把正确的答案改成错误的,通过批卷,发现好多同学都有此种现象。五:教学反思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加大对于材料题,列举题,分析题的训练比重,与难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把握线索能力,自主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对于整个中国近代史大前提的认知,学会用史实说话,用所学知识说话,以史为纲,一切从史实出发。关于马虎大意现象,要特别强调,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犯类似错误。。。。一个个复制太难了,。。。。大概就这些,,但愿能帮到你~~

我是教初二历史的。这是我的一个质量分析~~本来是幻灯片,现在我把文字版发出来吧~~一·关于本次历史试卷题目单项选择题【24分, 12小题】史实分析题【10分, 5小题】归纳列举题【20分, 3道题】材料分析题【22分, 2大题】延伸探究题【24分, 2大题】二:各班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情况分析(1.这个建议你做成图表,2.然后再弄一个各个班的不同分数段成绩学生统计表)三:具体题目分析: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1至9课内容。期中5题、8题、12题为较难题目,学生出现错误很多。史实辨析题:即判断对错题。此题超出本次考试规定复习范围,考查的为12课和13课的未学内容。归纳列举题:14题-16题。期中较难题为第14题,需要学生的归纳和解读问题能力。而15题和16题则是单纯的基础知识考查。以后需要加强同学归纳历史的能力。材料解析题:两道材料题,分别考查第八课和第九课的内容。综合来看,这两道材料题,学生们答得比较一般。其中,17题第二问是大多数同学的易错题目。18题最后一问,则是部分同学的错误题目。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差,以后再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训练。延伸探究题:这两道大题,几乎所有同学都答的非常不错。分别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和中国人的近代化探索三部曲相关内容。尤其是20题,近代化探索这道读图题,同学们都答的非常标准。以后在此方面,也会一直加强训练,保持下去。四:本次考试的进步与不足A:进步与积极方面首先,对于图片与具体知识的结合,即识图能力,有了一定提高。能够将平时强调的历史事实,与历史图片结合起来。其次,卷面良好。大多数同学读做到了不空白试卷,认真作答每一道试题。态度积极。再次,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对于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正确掌握。不足:对于材料的分析能力比较差,不能将所给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变通能力与分析归类能力需要进一步训练。以后在教学中,会加大材料题的比重。对于所学知识的归纳与综合能力较差。以后,会加强对于归纳列举类型题的训练。马虎大意,读题不认真。导致一部分同学因为马虎,至少失分在5分左右。对于自己过于不自信,答案左思右想,改了又改,结果把正确的答案改成错误的,通过批卷,发现好多同学都有此种现象。五:教学反思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加大对于材料题,列举题,分析题的训练比重,与难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把握线索能力,自主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对于整个中国近代史大前提的认知,学会用史实说话,用所学知识说话,以史为纲,一切从史实出发。关于马虎大意现象,要特别强调,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犯类似错误。。。。一个个复制太难了,。。。。大概就这些,,但愿能帮到你~~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试卷分析总结

试卷分析是七年级历史教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激励、矫正、强化、示范的作用,特别是复习阶段又有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揭示规律、提高能力的功能。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试题分析:

这份试题是**县2015年七年级升级学业质量调研测试卷,共四大题型:单向选择题、简答题、材料解析题、探究题。试题涵盖七年级下册全册。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共20题,40分,每题2分。内容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可以说每个章节都涉及到了,而且还突出了重点、难点和疑点,又紧扣课标,不偏不怪,难易适中,方寸把握得较好,完全可以考察出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情况,也可考察出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第二题是解答题,适当地有辅助材料,选择了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政治方面,为加强统治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很有现实的意义。我们反对君主专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但我们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不排除借鉴历史,加强中央集权,减少离心离德的地方分裂因素。历史是割不断的,总是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另一个是经济方面。经济是硬实力,发展经济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线。一切历史的都是现实的,这样的选题是有现实意义的。这些题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技能,都是学生必须而且应该掌握的。

第三题是材料解析题,从另外两个角度考察学生:一个是科技文化,一个是对外政策。科技文化主要涉及到四大发明。对外政策涉及到开放和封闭两种基本方式、两种基本史实、产生的影响,以及史实给后人的借鉴。一正一反,让我们更加坚定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四题是探究题。主题是统一是大趋势,各统治阶级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主要选取了唐、元、明、清这些统一朝代的主要史实,在运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民族政策、对外战争的意义及规律性的结论,面对南海和东海岛礁争端,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总之,这份题覆盖全册,又结合现实,突出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民族政策、国家统一等重要方面,点面结合,全面而又有侧重地考察学生,是一份很不错的调研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七年级共61名学生,及格人数41人,不及格人数20人。及格人数中90分段6人,80分段20人,70分段10人,60分段5人。优生26人,中生15人,跟队生20人。中转优,差转中,即培优转差的教学任务还很艰巨。

第一题:错误较多的选择题有1、9、15、16,其余的各个题基本上都有错误,分布在全年级不同的学生身上。这些题反映了学生还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教师还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分层优化,对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面多进行培养,继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

第二题:21小题,满10分,满分的同学还不少,说明这方面知识掌握的还不错。(4)小题正确答案是军机处,但部分同学答内阁,说明学生在纷乱的知识面前还需要比较辨识,分析判断。22题满8分,多错在(1)和(3)题,(1)题对应历史史实是两宋或南宋,这个知识点学生应该是掌握了的,但领会不了图的意思,前呼后应,就是经济重心南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形成定局,属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测查。(3)题满4分,多数同学失掉2分,虽然答案超过两方面,而且都是正确的,但有一点不在标准答案上。以后标准答案要宽泛一点,不要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题:除了时间判断失误,扣分多的地方就是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事件的意义、影响。这提醒老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要素,要抓住这些线索梳理知识,环环相扣,历史演变的脉络就清楚了。

第四题:探究题中,意义和结论错误的比较多,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人、事、物内涵及影响的挖掘和理解。历史的最高境界就是探寻规律,探究题最高的层次就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有价值的感悟、规律性的认识。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教的方面:

第一、备教材,备学生,甚至一生都在备课。

第二、没有历史的厚度,就不会有现实的深度。反过来,教师要想真正吃透历史,必须深入社会生活,拓展社会生活的空间,带着对生活社会的理解去研读历史,活化历史。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生动活泼,具有生活气息,发挥社会价值。

第三、备讲辅批考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抓铁留痕,踏石留印。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辛勤,一份收获。

第四、教师要不断学习,特别是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并积极尝试,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会成就自己。

第五、加强教学研究,不仅向书本学习,还应向同事学习,依靠教育科研来提高教学质量。

2、学的方面:

第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

第二、修因重于修果。过程和方法比知识和能力重要,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这两个方面都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伴随学生一生,学生就是最大的赢家,知识和成绩只是从属的产品。

第三、认真听课成绩只能好一时,认真自学成绩好一辈。学生要有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

第四、学生不仅要吃透课本,还要加强训练,能力是练出来的。只有把吃透课本和加强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学的战场上才会无往而不胜。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25个,50分,非选择题四个,5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两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5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5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并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解题审题能力;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判断,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个别失分较严重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况: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审题能力较差。

5、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略显不足。有些同学完全答不到点子上。

6、复习不到位。例如选择题失分较多的第16题、21题、22题,都是基础知识;第28.29题还有0分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复习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应深刻反思。

三、关于教学与考试的理性思考

2014年七年级期中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考试,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在教学教程中,要抓主干、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一般规律。同时,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历史人名、地名、历史专用名词的书写训练,力求消灭错别字。

5、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或引用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比较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7、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期中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下面对本学期的期中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五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列举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可以说题型多样,接近中考试题类型。

从题量上看共五个大题,设计出了32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近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20小题: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B,此题得分率只有0.56,这是由于学生对皇帝的贡献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6小题显然是学生空间感弱、地理知识缺陷造成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8小题第2、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31小题,要求学生结合谈谈对应当如何考试的看法,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9小题第3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不少学生举的例子不恰当。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

历史作为中考学科已经几年了,但从重视的角度看还不够。第一,从初二年级的成绩来开,校与校、班与班之间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均分差距在15---20分之间,这说明了有的学校、有的教师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造成差距较大,为初三年级的历史教学埋下了隐患。第二,从初二年级的试卷来看,学生答题的质量普遍不高,书写不整齐,空白的试卷较多,说明了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近代史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占中考分值的近一半,所以学校一定要给初二年级充足的课时,保证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近代史的知识,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要求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准确无误。

2、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

《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兼职教师也可参看练习册的学习目标)

3、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4、加强训练,注重巩固

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5、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图片,一定要让学生识记、理解、掌握。

7、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1)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经济技术进步,必须先改变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一是腐朽的社会制度,二是经济制度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从根本上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农民阶级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2)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3)太平天国未能正确认识儒学. (4)战略上的失误 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1)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溶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故要发展近代企业,要维护民族资本;要想培养洋务人才,要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2)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故不可一切仰赖外国,需自己独立自主 (3)新式企业,需要新的管理体制.给予商人一定的发言权,委派技术人员,以营管理. 4、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 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郡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一次思想的解放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了新的积极变化 (5)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势,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郡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一次思想的解放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了新的积极变化 (5)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势,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原因: (1)没有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2)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4)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要求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答: (1)资本主义列强间激烈争夺引发了一战,战后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日本对华资本输出增加;1917,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新的反帝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部分;1919共产国际成立,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亚非拉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2)资本主义列强的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始和发展。1929年到1933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互相配合,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抵抗日本的侵略,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开始想全世界扩张,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确制定应对策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 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与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主张实行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使中国继续走半殖半封的社会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两国中国之命运 继续半殖半封的旧中国,或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人民所唾弃,其反动统治也根本上被推翻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得到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认可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3)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 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原因:分清敌友,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 第二,走群众路线的方法 原因: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充分发动群众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以农村为革命重点,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这些是应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集体奋斗凝聚了集体的智慧。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 “左”倾错误? 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2)(主要原因)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遵义会议表明革命的政党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才能逐渐成熟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势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避免奴役的厄运,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要求。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国人们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补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作用:使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49年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人民革命的道路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2)第一,建立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下篇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要求.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说明什么?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农业和手工业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要求先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以年代为线索,将重要的事件按照发生的前后顺序进行排列,就像大树一样,先长出树干,再就一些重要的事件进行扩展(从其起因,经过,其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

1、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3、洋务派部分成员: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恭亲王奕欣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4、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5、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6、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   索引序列
  •   中国近代史成人自考试卷分析总结
  •   成人自考中国近代史试卷分析总结
  •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试卷分析总结
  •   中国近代史自学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试卷分析总结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