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答案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答案

发布时间: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答案

发布时间: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著作是( ) A.《周髀算经》 B.《孙子算经》 C.《九章算术》 D.《几何原本》 2.目前许多国家都允许并鼓励小学哪个年级的学生使用计算器( ) A.低年级 B.中年级 C.低、中年级 D.中、高年级 3.我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 ) A.《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B.《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C.《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D.《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4.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是整数教学中哪一个循环圈的教学重点( ) A.20以内的数 B.100以内的数 C.10000以内的数 D.多位数 5.强调“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 A.布鲁纳 B.皮亚杰 C.奥苏贝尔 D.杜威 6.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 ) A.能动的主体 B.被动的主体 C.能动的客体 D.被动的客体 7.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依靠的中介环节是( ) A.观察 B.操作 C.表象 D.想象 8.录像是一种( ) A.光学教学媒体 B.音响教学媒体 C.声像教学媒体 D.综合性教学媒体 9.新授课最常用的一种课型是( ) A.探究研讨课 B.讲练课 C.自学辅导课 D.引导发现课 10.教学评价的数量化原则主张评价应尽可能( ) A.定量 B.定性 C.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1.从产生根源上,可把学习动机分为( ) A.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B.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C.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 D.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12.11~15岁的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 A.感觉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3.把数学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依据是( ) A.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阶段 B.数学思维活动的总体规律 C.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向 D.数学思维品质 14.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应是( ) A.教育学知识 B.教育心理学知识 C.教学论知识 D.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15.用一根拉紧了的线绳来表示“直线”,这种概念的表示法是( ) A.规定外延的方式 B.发生式定义 C.原始概念描述法 D.属差式定义 16.质数与合数这两个概念从外延上看是( ) A.并列关系 B.交叉关系 C.矛盾关系 D.对立关系 17.能够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解、巩固和简单应用的题型是( ) A.匹配题 B.是非题 C.序列题 D.填空题 18.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的几何教学内容增加了( ) A.平行线 B.圆柱 C.圆锥 D.扇形 19.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是( ) A.讲解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操作实验法 20.视线能完全沿着图形轮廓不断地积极活动,这是几岁孩子观察图形时的特点( )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1.数学学科的特点是( )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发展性 D.思想性 E.应用的广泛性 22.对小学生初步的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 ) A.正确的四则计算能力 B.辩证思维能力 C.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D.初步的空间观念 E.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广义的教材包括( ) A.教科书 B.教学挂图 C.教学软件 D.教学指导书 E.练习册 24.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材应兼顾( ) A.当今与未来 B.“幼小”与“小中”的衔接 C.必要与可能 D.统一与灵活 E.发展与提高 25.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应遵循的原则有( ) A.暴露认知建构过程的原则 B.信息交流多向性原则 C.信息反馈调控的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E.知情交融的原则 26.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包括( ) A.弄清问题 B.寻求解法 C.进行解题 D.巩固练习 E.回顾评价 27.按其使用功能可把直观手段分为( ) A.教具 B.学具 C.实物直观 D.模象直观 E.语言直观 28.教学评价的功能有( ) A.导向功能 B.反馈功能 C.选择功能 D.激励功能 E.改进功能 29.小学生解析应用题的方法有( ) A.分析法与综合法 B.假设法 C.类比法 D.转化法 E.代数方法 30.根据数学思维活动的总体规律可把数学思维分为( ) A.逻辑思维 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 D.直觉思维 E.集中思维 31.属于数学书面语言的有( ) A.数学符号 B.扩大 C.缩小 D.图式 E.倍 32.数学思维品质主要包括( ) A.思维的深刻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敏捷性 D.思维的批判性 E.思维的独创性 33.非智力因素在认知活动中具有( ) A.始动作用 B.定向作用 C.加工作用 D.维持作用 E.调节作用 34.学生理解应用题题意的途径有( ) A.演示 B.模拟 C.图示 D.图解 E.复述题意 35.小学生对几何图形进行操作实验的方式主要有( ) A.划分 B.剪拼 C.折叠 D.画图 E.测量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数学学习 37.演示法 38.形象思维 39.数学灵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小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特点是什么? 41.简述探究研讨课的基本结构。 42.影响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43.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以“9+5”的教学为例说明数学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 45.造成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46.老师:“什么是质数?” 学生:“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 请你诊断学生的错误所在及错误原因,并提出补救措施。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41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2.D 3.C 4.B 5.C 6.A 7.C 8.C 9.B 10.C 11.A 12.D 13.D 14.D 15.C 16.D 17.D 18.D 19.B 2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21.ABE 22.ACDE 23.ABCDE 24.ABCD 25.ABCE 26.ABCE 27.AB 28.ABDE 29.ABDE 30.ACD 31.AC 32.ABCDE 33.ABDE 34.ABCDE 35.ABCDE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37.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的实物、教具等,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38.形象思维是依托于对形象材料的意会,从而对事物作出有关理解的思维。 39.数学灵感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关系的一种突发性的领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1)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较易。 (2)实现数学思考方法的迁移较难。 (3)易受狭隘的思维定势的干扰。 41.(1)明确教学任务,准备操作材料。 (2)探究。 (3)研讨。 (4)得出结论。 (5)阅读课本。 (6)巩固练习。 42.(1)认知结构。 (2)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 (3)抽象概括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 43.(1)职业道德素质; (2)文化科学素质; (3)业务能力素质; (4)心理素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45.(1)感知比较粗略。 (2)情感比较脆弱。 (3)注意不够稳定。 (4)思维定势干扰。 (5)短时记忆较弱。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46.(1)错误所在及原因: 质数的定义应为: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与它自身外,再没有其它的正约数了,这样的自然数叫做质数。 学生回答的错误在于: ①没有指明质数是大于1的自然数; ②没有说出正约数只能有1和其本身。 对于质数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表达不严密。 (2)补救措施: 应帮助学生理解或澄清概念,可利用讲解、提问、练习等方式。

教育学大纲百度就有 试卷你去淘宝买一份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 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 17-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 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 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 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 年的 《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 及 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 《五经》 。 考点: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书经》 《诗经》 《易经》 《礼记》 《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 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 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 供了物质基础。 4.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 二战以后,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b。 a。 教育的群民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d。 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 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 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 (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战过后期, 《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 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 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 。 。 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 《学记》 主张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主张“学不 足邋 等” ,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 (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 (1762) ,洛 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 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 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在做中学” 。 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 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 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 ,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 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 。人力资本理论的 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 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 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 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3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 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4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 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 2.学校文化的特征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 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认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价值成分;四、理想成分 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 渡性的产物。 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3.多样性 4.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 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 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 环境的范围 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 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 $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 一方法。 $3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考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 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 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 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第五章 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 (辨析)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 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 人身权、受教育权。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 。传道者角色 (2) 。授业、解惑者角色 (3) 。示范者角色 (4) 。管理者角色 (5) 。朋友角色 (6) 。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 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 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 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 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 教学结果、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 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 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 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一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 $4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5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教学( 第七章 教学(上) $1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 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 , “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 , , , , 范围。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 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 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教学( 第八章 教学(下) $1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备课:包括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 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 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1.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考点)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 $2 教学

考试辅导频道检索。

专家编写·紧扣大纲·命中率高!本系列试卷由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百名命题专家,根据最新教材及最新《自考大纲》精心编写,具有以下特点: 标准性:试卷题型、题量、难度与正式考卷一致,并附最新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全面性:10套标准预测试卷,全面覆盖《大纲》规定考查的知识及能力,并突出重点。 预测性:每套试卷均由命题专家根据历年试题对命题规律进行总结和预测后,题题精选而成,命中率高。

对不起,这个没有。因为国家已经不公布自学考试的答案了。谢谢。

我明晰,严燕生,但愿说对了有``

试题有,答案没有。国家并没有公布过自考的答案,网路中的答案都是网友自己从书上找来的,还有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找前几年出的辅导书,后面一般都有前两年的试题和答案。

稍微用点心吧同学,连书都不想翻,你不想学没人会帮你。因为答案可能分布在书的任何一页,怎么可能就考那么几页呢是不

自己动脑筋,就会发现题目其实很简单,加油哦!相信你一定能行!~_~ *_*

网上是找不到的,就算找到有人提供也不一定正确,建议你到自考书店购买一考通,里面会有历年的试题及答案。祝你顺利!

你好,自考历次真题和答案可以网上看看有没有,一般自考辅导试卷有专门的历次考试试题的。自考书籍主要是教材、大纲和辅导书模拟题历次考试真题,可以网上试试,或是有卖那种历次考试真题的试卷的辅导资料的可以,或是模拟试题都是可以的。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及答案

2017年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冲刺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有成功地完成( )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2.道德发展阶段论最早是由( )提出的。

A.华生

B.巴甫洛夫

C.皮亚杰

D.斯金纳

3.根据加涅对技能的分类,将主动句“风吹倒了大树”改为被动句“大树被风吹倒了”属于( )。

A.动作技能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操作技能

4.某人智力年龄是l0岁,实际年龄是8岁,此人的比率智商是( )。

A.80

B.90

C.100

D.125

5.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

A.记忆力

B.意志力

C.思维力

D.注意力

6.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 )。

A.健康的人格

B.健康的习惯

C.健康的心理

D.健康的生活

7.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以( )为主。

A.主体学生

B.正常学生

C.异常学生

D.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8.以打球、游泳等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属于(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9.掌握了“水果”这个概念,再学习苹果、梨子等概念,属于(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强化学习

10.下列学习策略中,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

A.谐音联想法

B.分散复习

C.多种感官参与

D.画出系统结构图

11.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抽象思维

12.(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A.梅伊曼

B.杜威

C.布鲁纳

D.罗杰斯

13.小鹏通过学习后说出“志向”的含义。这种水平的学习主要属于( )。

A.言语信息学习

B.智慧技能学习

C.认知策略学习

D.态度学习

14.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位学生家长,大家都把视线转向他。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想象力

D.观察力

15.1937年出版《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的人是( )。

A.卡特尔

B.塔佩斯

C.奥尔波特

D.霍兰德

二、名词解释

1.有意后注意

2.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

3.分题讨论法

4.学校心理辅导

三、简答题

1.简述小学儿童在社会性交往中的表现。

2.有效练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3.简述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简要说明记忆的基本过程。

四、论述题

论述如何调适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

五、案例题

1.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问题:你从孔子教育学生的实例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2.徐×,女,l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少先队干部,班级学习委员。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为某单位的会计,独生子女。徐×从小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温顺,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是父母疼爱的“掌上明珠”。但父母和教师对该生的期望都过高,要求也过严。父母要求女儿门门功课必须在95分以上,有时算术期考得了98分,在班里居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满意,认为丢掉那两分太不应该。对于孩子的业余爱好,父母也抓得很紧,目标是“琴棋书画”样样能通。他们请人教孩子学电子琴,又托人安排孩子到区少年宫参加少儿书画培训;父亲精通棋术,抽空便教女儿下围棋、下象棋,时间给女儿安排得满满的。教师对该生的期望也很高,经常以这个学生的作文为范例,在全班进行讲评。由于父母和教师的过高期望和要求,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更加刻苦用功,丝毫不敢懈怠。从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徐×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有时一拿书本就觉得头痛.两眼好像要冒金花,课堂上有时也感觉脑袋发晕。

问题:案例中反映了小学生学习中的什么问题,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与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能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这样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

2.C [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

3.B [解析]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把心智技能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运用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

4.D[解析]智商计算公式:IQ一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5.B [解析]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6.C[解析]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

7.B [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以正常学生为主,即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

8.C [解析]运动记忆是以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形象记忆的一种形式,记忆的对象是各种运动的动作形象,如打球,游泳等。

9.B [解析]下位学习又叫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派生物,他们之间是类属关系。

10.A[解析]谐音联想法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将无意义材料变为有意义材料以帮助记忆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

11.A[解析]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的一种辩证思维形式,其中发散思维是其核心。

12. D[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13.A[解析]言语信息学习指掌握以言语信息形式传递的内容,或学习结果以言语信息形式表达出来。如用语言说出“志向”的含义。

14.B[解析]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程度意志努力的注意属有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属无意注意。

15.C[解析]人格心理学随着1937年奥尔波特的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而宣告成为独立学科,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

二、名词解释

1.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

2.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3.分题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_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或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4.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频率更大,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加,社会性交往也更富有组织性。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4)儿童开始形成同伴群体。

2.[参考答案]

有效练习的条件是:(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7)让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及时改进。

3.[参考答案]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一般能力是人们完成各种各样活动所共同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而特殊能力是在完成某种活动或作业时所需要的能力。

联系: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特殊能力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与完善。

4.[参考答案]

记忆有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称为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正视心理冲突的大量存在后,重要的是要善于调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观念武装自己。充实提高自勉自慰,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欲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目标是教师主客观适应的焦点,所以教师调适角色冲突,提高角色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目标。教师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会增强,角色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

(3)在艰苦工作中,广大教师能保持乐观坚定的精神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充满师爱。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4)教师要减少人际冲突。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交善处,开朗豁达,容人之短。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1)学生个性心理存在着差异。

每个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事物、事件都各有自己的倾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有不同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应该弄清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

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现同样类型的错?

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的特性。

②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者的自尊心,则无疑是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2.[参考答案]

该案例是小学生学习疲劳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案例介绍可以看到,这个小学生的学习疲劳完全是因父母和教师的过高期望和要求所引起的。孩子算术考了98分,父母仍不满意;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本来就够紧张的了,父母又用"琴棋书画"的古代淑女标准要求女儿,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叫苦不迭,以致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疲劳。

对于这种情况,应着重向孩子的父母讲明,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又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千万不能把父母的愿望强加于子女,不能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给孩子留有余地,使他们感到学习节奏的和谐及快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也才是对孩子成长的真正关心舞口爱护。

一、单项选择题 1.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A)。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B)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学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现象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A)。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5.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论》 B.《雄辩术原理》 C.《理想国》 D.《巨人传》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A)。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C)。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9.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0.“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1.周恩来称赞的“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民主教育家是(D)。 A.蔡元培 B.徐特立 C.杨贤江 D.陶行知 12.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B)。 A.巴班斯基 B.赞可夫 C.加里宁 D.凯洛夫 14.192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优化教学 B.范例教学 C.发展教育 D.终身教育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美国教育家是(A)。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斯金纳 16.1901年,由立花铣三朗讲述、王国维翻译的(B)刊载于《教育世界》上,是一部在我国流行面广、影响力较大的日本教育著作。 A.《教育论》 B.《教育学》 C.《大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7.1919年,著名教育家(C)来华讲学,此后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 A.桑代克 B.盖顿 C.杜威 D.克伯屈 18.解放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A)。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冈察洛夫的《教育学》 C.巴拉诺夫的《教育学》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 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2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B)。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22.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D)。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23.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B)。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24.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斯宾塞的《教育论》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C)。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26.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7.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B)。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8.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B)。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杨贤江 D.徐特立 29.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D)。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30.倡导发现法教学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C)。 A.斯金纳 B.杜威 C.布鲁纳 D.加涅 31.提出“范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A)。 A.根舍因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赞科夫 3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B)。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 B.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 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33.建国初期从前苏联译介的大量教育学教材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D)。 A.申比寥夫等合著的《教育学》 B.斯米尔诺夫著的《教育学初级读本》 C.叶希波夫·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 D.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34.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C)。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梅依曼 D.洛克 35.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D)。 A.梅依曼 B.拉伊 C.凯洛夫 D.勒温 36.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法 37.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38.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C)。 A.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发展性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BD)。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ABCDE)。 A.教育哲学 B.教学论 C.教育科研方法 D.学校管理学 E.外国教育史 3.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ACDE)。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斯宾塞的《教育论》 E.卢梭的《爱弥儿》 4.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ABCE)。 A.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B.凯洛夫《教育学》 C.克鲁普斯卡姬《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D.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E.马卡连柯《教育诗》 5.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ADE)。 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儿童中心 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 6.教育实验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是(ABCD)。 A.有变革 B.可重复操作 C.有理论假说 D.有控制 E.全面科学 7.下列教育研究方法中属于调查法的是(ABCDE)。 A.观察 B.测验 C.问卷 D.查阅资料 E.谈话 8.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更大的(BE)。 A.计划性 B.实用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 E.广泛性 9.文献法就是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科研方法,下列属于文献的是(ABCDE)。 A.会议记录 B.期刊 C.录音 D.评述 E.文摘 10.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BCDE)。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11.调查法的具体方式有(ABCDE)。 A.查阅文献资料 B.测验 C.观察 D.问卷 E.谈话 12.《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BCD)。 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长善救失 13.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AC)。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 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4.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ABCE)。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15.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ABCD)。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杨贤江 E.朱熹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论著有(ABD)。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E.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BCD)。 A.交往领域 B.动作技能领域 C.认知领域 D.情感领域 E.思维领域 18.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CDE)。 A.有变革 B.有被试 C.有理论假说 D.可重复操作 E.有控制 三、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门科学。 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答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3.狭义的社会教育是在______和______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 答案:家庭 学校 4.现代社会教育包括______教育机构和______教育机构两大类。 答案:校外儿童 校外成人文化 5.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答案:社会 人的身心 6.教育科学是以______和______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7.教育是______和社会生产延续的手段,它通过______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答案:个人发展 培养人 8.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____》。 答案:论语 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战国晚期____所著的《____》。 答案:乐正克 学记 10.____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答案:亚里斯多德 11.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____》。 答案:雄辩术原理 12.1623年英国哲学家____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答案:培根 13.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是捷克教育家____,他所著的《____》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答案: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____。 答案:康德 15.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______所著的《____》在西方被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他的教育思想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答案: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他的教育目的论,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答案:伦理学 心理学 17.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______,其主要代表著作是《____》。 答案: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18.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______和______基础。 答案:世界观 方法论 19.克鲁普斯卡娅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____》,被认为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答案: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20.“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______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的教育思想。 答案:蔡元培 21.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现代教育理论家______的《____》。 答案: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22.美国当代教育家______倡导发现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其代表作是《教育过程》。 答案:布鲁纳 23.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______”。 答案:发展教学论 24.德国教育家根舍因倡导______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答案:范例教学 25.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出了____的教育理论。 答案:全面发展 26.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____领域、二是____领域、三是____领域。 答案: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27.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______,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理论的______。 答案:科学总结 源泉 28.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集中体现在它应该能够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是什么、______ 和 ______。 答案:为什么 怎么样 29.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主要表现在:解释______,指导______,推动______。 答案: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 30.在教育原理的有关课题或问题的研究中,可供我们运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统计法、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 答案: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31.观察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__和______。 答案:抽样观察法 应用观察法 32.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一名称的是德国教育家______。 答案:梅伊曼 33.实验法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答案:单组法 等组法 循环法我这只有09年的,你去相关网站找找,很多的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 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 17-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 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 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 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 年的 《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 及 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 《五经》 。 考点: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书经》 《诗经》 《易经》 《礼记》 《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 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 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 供了物质基础。 4.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 二战以后,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b。 a。 教育的群民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d。 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 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 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 (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战过后期, 《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 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 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 。 。 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 《学记》 主张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主张“学不 足邋 等” ,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 (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 (1762) ,洛 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 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 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在做中学” 。 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 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 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 ,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 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 。人力资本理论的 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 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 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 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3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 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4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 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 2.学校文化的特征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 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认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价值成分;四、理想成分 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 渡性的产物。 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3.多样性 4.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 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 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 环境的范围 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 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 $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 一方法。 $3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考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 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 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 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第五章 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 (辨析)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 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 人身权、受教育权。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 。传道者角色 (2) 。授业、解惑者角色 (3) 。示范者角色 (4) 。管理者角色 (5) 。朋友角色 (6) 。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 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 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 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 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 教学结果、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 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 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 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一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 $4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5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教学( 第七章 教学(上) $1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 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 , “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 , , , , 范围。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 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 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教学( 第八章 教学(下) $1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备课:包括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 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 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1.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考点)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 $2 教学

教育学大纲百度就有 试卷你去淘宝买一份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答案解析

基本上都在5月报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答案通过自己思考出来的,在网上是问不到答案的哈多想想,答案错了没关系的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思考 才是自己的答案,多思考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育学大纲百度就有 试卷你去淘宝买一份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lo分) 1.完整的品德结构包括——、——、——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 2.原理学习的实质是——。 3.创造性一般由创造性意识、——和——三部分构成。 4.皮亚杰认为,6—8岁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9一10岁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巡守规则,他们不再把准则或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不可改变的,皮亚杰称这一阶段为——阶段。 5.由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激起学习动机称为——。而要求掌握、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称为——。 二、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可单选或多选,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耷括号中)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D.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记忆以( )占优势。 A.语词逻辑记忆 B.抽象记忆 C.形象记忆 D.机械记忆 3.下列哪些观点强调了内部心理过程、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A.试误说 B.社会学习理论 C.发现学习理论 D.接受学习理论 4.表征陈述性知识的单位是( )。 A.图式 B。产生式 C.命题网络 D。命题 5.影响问题解决的情境因素主要有( )。 A.功能固着 B.知觉情境 C.有关的知识背景 D。定势 6.道德品质的指导基础是( )。 A.道德观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7.韦纳认为,学生往往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以下方面的因素:( )。 A.运气 B.能力 C.努力 D,任务难度 8.儿童在知道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时发生的学习属于(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顿悟学习 9.根据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包括( )等类型。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10.当儿童主要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才去做好事时,这名JL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在 (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实验法 2.学习 3.问题解决 4.成就动机 5.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

教育学大纲百度就有 试卷你去淘宝买一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答案通过自己思考出来的,在网上是问不到答案的哈多想想,答案错了没关系的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思考 才是自己的答案,多思考吧.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多少分

小学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综合素质》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题型包含:单项选择题(29题,每题2分,共58分)、材料分析题(3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写作题(1题,共50分)三大类。

一、考试对象

试点省份内所有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参加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

试点工作启动前已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持毕业证书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二、考试时间

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统考和自主考试。

统考地区:陕西、吉林、江苏、浙江、湖北、上海、广西、海南、河北、山东、安徽、山西、贵州、广东(2015年增加)。

学历条件:

申请教师资格与应当具备的学历条件:

1、幼儿园教师: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小学教师资格: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初中教师资格: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高等师范本科学校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5、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习指导教师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6、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由于不同年份、不同学校的试卷设计可能不同,因此无法提供准确的阜阳师范大学专升本小学教育专业各题型分值。建议您参考该校官网或相关招生信息,了解具体的考试试卷结构和题型分值。同时也可以参考过往考试的评分标准,以及备考资料和模拟试卷中给出的题型、分值等相关信息。

自考学前教育科目分数达到60分就及格,考生如果只是以及格为目标,要考过其实很简单,因为自考的内容基本都是教材上的内容。 自考学习 1全面提升学习兴趣,比机械记忆强太多 学习兴趣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对于刚接触的学习材料抱有新鲜感,利用好这心态,进行最全面的学习备考材料,圈要点、查资料、做笔记。全面学习的趣味性非常高,考生也能基本掌握考试内容。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2深入学习,发掘重点 当我们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就要开始深入学习,对照考纲挖掘所学内容里的重点,最后将书里的重点内容,反复记忆、消化。 因为自考试题是从题库中出来的,往往会反复考到,只要把这些题目都牢记于心,及格率大大增加。 3熟能生巧,量化试题 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就可以有好的成绩。 在复习的时候,也不仅仅看书、做笔记这么简单,要知道我们是自考生!在读书复习的时候,大量做考卷做试题,才能让我们自己发现不足之处重点突破。 4知识有共性,举一反三 在我们不断进行学习、做习题的时候,还要学会总结,易错的地方马上纠正,并发现这些所学知识的共性,学会举一反三。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阜阳师范大学专升本考试的分值分配是根据四级考试的分值分配设定的。四级考试的分值分配如下:1、听力:20分2、阅读:30分3、完形填空:20分4、翻译:15分5、作文:15分这样的分值分配是根据四级考试考查的知识点和技能来设定的,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考试,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   索引序列
  •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答案
  •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及答案
  •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答案解析
  •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
  •   小学创造教育自考填空题多少分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