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审计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审计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发布时间:

审计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发布时间:

审计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每章都有考点,分布较均匀,前六章都可以说是基础,后面的是应用,在前面理解清楚的前提下,后面应用起来就有些把握了。 各章节考点分析 第一章最基础,考得题也都是选择题,像审计的定义,要素,分类,发展历程,职能、作用等,考点分布均匀, 第二章注册会计师的基本原则,威胁独立性的情形及防范措施,特定情况下对独立性原则的应用(选择题),保密,可以披露的三种情况。 第三章中执业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及鉴证业务(审计业务、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的内容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个人感觉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里面的内部控制及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总体应对措施等要后面几章的基础是要全面掌握的,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也很重要,前面的这里理解不了,后面的做题时就有些困难了。 七至十一章是对前面的应用,各个环节主要帐户的审计,内部控制、控制测试等都有相同的地方,要融会贯通,对实质性程序可根据《会计制度设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进行理解了掌握的。 十二章占的比例小,但是简单,还是不能放弃的,审计报告的种类及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出具的条件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分为小自考和大自考,小自考分为学校命题考试和统考,学校命题考试就是学校老师出题监考改卷评分,另外还有部分科目就要参加全省统一的自考。大自考就是所有科目都要参加自考办以省为单位统一的自学考试。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执业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 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鉴证业务准则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称为“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基本准则”;第二层的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分别称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业务鉴证业务准则”审计准则的六大类别:一般原则与责任、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审计结论与报告、特殊领域审计准则百位数编号的含义:新的审计准则的编号借鉴了会计科目的编号,千位数为1的代表审计准则,其中:百位数为1的代表审计的一般原则与注册会计师的相关责任准则,百位为2的代表风险评估与应对准则,百位数为3的代表审计证据准则百位为4的代表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百位为5的代表审计结论与报告,百位为6的代表特殊领域。千位为2的代表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千位为3的代表相关服务准则。千位为4的代表相关服务准则。千位为5的代表质量控制准则。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a.准则框架体系趋同;b.准则项目和内容趋同.(在审计准则内容上,中国准则体系充分采纳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特征:a.在考虑中国特色的基础上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b.完善了现有的执业准则体系;c.强化了会计事务所的质量控制;d.引入风险向导审计的理念和方法;e.强调了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f.增加了对新业务事项、高风险事项的审计规定;g.进一步强化并促进了岁注册会计师行业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要求。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a.经济全球化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趋势,要求我国加速实现准则国际趋同,减少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障碍,改善了我国经济贸易环境;b.注册会计师面临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及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迫切要求我们大力改进注册会计师准则,增强审计的有效性。增进社会公从对行业的信心,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运行,保护社会公从利益。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拓展的原因:a.受托责任要求的增强,拓展了注册会计师执业鉴证业务的内涵。b.公司组织结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注册会计师提供鉴证服务提供了更多机会。c.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鉴证业务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d.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的加剧,推动了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的发展。 基于责任方认定的鉴证业务与直接报告鉴证业务的联系与区别:a.注册会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不同;b.预期使用者能否获取责任方认定;c.责任方的责任不同;d.鉴证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存在差异。通用目的审计业务与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由于目的的不同,财务报表可分为通用目的和特殊目的两种报表。通用目的是为了满足广泛的使用者的共同信息需要;特殊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特殊目的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按照特殊编制基础(如收付实现制)编制的财务报告或其他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特殊目的的审计业务通常包括:a.对按照特殊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b.对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包括对财务报表特定项目,特定账户或特定账户的特定内容进行审计;c.对法规、合同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规定的遵循情况进行审计;d.对简要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等。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指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审计程序的目的包括:a.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b.通过实施控制测试,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审计的类型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审计的时间是指注册会计师何时实施审计程序,或指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审计的范围是指实施审计程序的数量,包括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控制活动的观察次数等。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原因及要求职业怀疑态度指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对客户及其所提供信息均保持必要质疑的思想状态。这里的审计主体不仅包括注册师,还包括政府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等一切具有审计资格的机构或人员。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假设管理层是不诚信的,但也不能假设管理层的诚信毫无疑问。职业怀疑态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凭证据“说话”。职业怀疑态度意味着,在进行询问和实施其他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不能因轻信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诚信而满足于说服力不够的审计证据。相应的,为得出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不应使用管理层声明替代应当获取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要求:a. 注册会计师不应将审计中发现的舞弊视为孤立发生的事项;b.如果从不同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或获取的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不一致,可能表明其中某项审计证据不可靠,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c.如果管理层的某项证明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矛盾,注册会计师应当调查这种情况,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应重新考虑管理层作出的其他声明的可靠性;d.如果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异常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做进一步的调查。审计风险固有局限性与合理保证由于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限制影响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导致固有限制的因素主要包括:a.选择性测试方法的运;b.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无论如何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只能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的保证,还因为内部控制存在下列固有局限性: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或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使内部控制被规避。);c.大多数审计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d.为形成审计意见而实施的审计工作涉及大量判断;e.某些特殊性质的交易和事项可能影响审计证据的说服力。】审计风险与重要性之间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一般是指金额的大小),审计风险就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作用:a.使被审计单位了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及需要提供的相互合作;b.作为被审计单位鉴定审计业务完成情况及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被审计单位约定义务履行情况的相互督促;c.如果出现法律诉讼,审计业务约定书是确定会计师和委托人双方应负责任的重要证据。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应做的工作:a.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要求。b.业务环境包括业务约定事项,签订对象特征,使用的标准,预期使用者的需求,责任方及其环境的相关特征,以及可能对签证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交易,条件和惯例等其他事项。c.在初步了解环境后,只有认为符合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等相关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并且拟承接的业务具备下列所有特征,注册会计师才能将其作为鉴证业务予以承接:1.鉴证对象适当2.使用的标准适当且预期使用者能获取该标准3.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以支持其结论。4.注册会计师的结论以书面报告形式表述,且表述形式与所提供的保证程度相适应5.该业务具有合理额目的。连续审计和审计业务变更情况下对于审计业务属的考虑在完成审计业务之前,如果被审计单位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业务变更为保证程度较低的鉴证业务或相关服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变更了业务的适当性。下列原因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要求变更业务:a.情况变化对审计服务的需求产生影响;b.对原来要求的审计业务的性质存在误解;c.审计范围存在限制项目质量复核与项目组内部复核的区别:A.复核主体不同。项目组复核是项目组内部进行的复核(包括项目负责人亲自试试的复核)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则是会计师事务所指派不参加与该业务的人员,独立地对特定审计业务实施的复核。后者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明显更高。B.复核对象不同。对每项审计业务,项目组都应当实施项目组内部复核,而会计师事务所支队特定审计业务才独立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必须进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原因在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范围广泛,审计一旦出现问题,社会经济影响比较重大,因此,必须严格把好审计质量关。C.复核要求不同。项目组对每项业务实施的复核比较详细具体。会计师事务所针对特定业务实施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应当突出重点,包括客观评价下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准备审计报告时得出的结论。审计工作底稿通常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分析表、问题备忘录、重大事项概要、询证函回函、管理层声明书、核对表、有关重大事项的往来信件(包括电子邮件),以及被审计单位文件记录的摘要或复印件。分析表: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执行分析程序的记录。核对表:一般是指事务所内部使用的,为便于核对对于某些特定审计工作或程序的完成情况的表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a.被审计单位的名称;b.审计项目的名称;c.审计时间或期间d.审计过程的记录;e审计标识(审计符号)及其说明(包括审计用色,即审计工作中用的各种颜色);f.审计结论;g.索引号及页次;h.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i.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j.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审计标识标识项目及含义 审计标识纵加核对 ∧横加核对 <与原始凭证核对一致 T与总分类账核对一致 G与明细分类账核对一致 S与试算平衡表核对一致 T/B已发询证函 C已收回询证函 C备注号 *注释 Note不适用或无业务发生 N/A未了事项 O/S已查核 √说明事项 △调整事项 Adj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a.审计工作底稿是连续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b.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对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提供了书面记录,使其成为审计报告的基础;c.审计工作底稿是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评价或考核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的依据;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认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能够提供其已经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的证据;d.审计工作底稿为审计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提供了可能,为判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遵守了审计准则的规定提供了书面证据;e.审计工作底稿对未来的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价值。审计工作底稿中应记录的重大事项:a.引起特别风险的事项;b.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该结果表明财务信息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或需要修正以前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针对这些风险拟采取的应对措施;c.导致注册会计师难以实施必要审计程序的情形;d.导致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事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点:a.所引用的资料是否详实可靠;b.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c.审计判断是否有理有据;d.审计结论是否恰当审计档案的保密要求除下列情况之外,事务所不得对外泄露:①法院、检察院及其其他部门在办理了有关手续后,可依法查阅②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执业情况进行检查时可查阅审计档案③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经委托人【书面】同意,在下列情况下,办理了有关手续后,可以要求查阅。A.被审计单位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后任注册会计师可以调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B.基于合并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需要,母公司所聘注册会计师可以调阅子公司所聘注册会计师,子公司不可调阅母公司的C.联合审计D.事务所认为合理的其他情况侵占资产的表现形式及实施手段表现形式: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或员工非法占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实施手段:⑴贪污收入款项⑵盗取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⑶使被审计单位对虚构的商品或劳务付款⑷将被审计单位资产挪为私用。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动机可能是掩盖侵占资产的事实。实际上,侵占资产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文件记录,其目的是隐瞒资产缺失或未经适当授权使用资产的事实。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⑴重大错报可分为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和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这两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舞弊是精心策划和蓄意实施的,因此,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通常大于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⑵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可分为管理层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和员工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前者被发现的难度往往高于后者,即管理层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通常大于员工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涉及文件记录真伪鉴别的审计责任:a.审计工作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大量的文件记录。b.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注册会计师也不是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的专家,而且可能无法发现文件记录中某些条款已发生变动。c.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情况使其认为文件记录可能是伪造的,或文件记录中的某些条款已发生变动,注册会计师应当作出进一步调查,包括直接向第三方询证,或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以评估文件记录的真伪。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时应考虑的因素:⑴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获取的信息,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以识别舞弊风险⑵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不仅要着眼与财务报表层次,而且要与认定层次相联系,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⑶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识别的舞弊风险的重大程度,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⑷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在收入确定方面的舞弊风险的考虑a.收入舞弊假设。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重大错报通常源于多计收入(例如提前确认或虚增收入)或少计收入(例如隐瞒收入),注册会计师在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过程中应当假定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定方面存在舞弊风险,并应当考虑哪些收入类别以及哪些收入有关的交易或认定可能导致舞弊风险。需要说明的是,该假定并不是要求注册会计师无端地得出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结论,而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阶段必须将收入确认领域设定为高风险领域。并引起其足够重视和采取相应措施。该假定的内在含义是:在重大错报的风险评估阶段,通常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其了解的情况和获取的信息有选择地确定哪些财务报告领域(如存货)或认定(如完整性)属于高风险领域,于是也有可能确定某些财务报表领域或认定不属于高风险领域,从而可能就会相应坚守应对措施;鉴于收入确认具有格外的重要性。审计准则没有在该领域留给注册会计师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面的选择权,而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条件地将收入确认评估为岑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在应对程序方面对其的要求也就非常严格。b.这项要求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和关键审计程序,其目的并不在于排除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其他可能途径(如高估存货或低估费用),而是在于导致注册会计师高度重视收入项目的舞弊风险并强化相应的审计资料配置和审计风险防范效果。

审计自考重点归纳总结汇总

自考审计学重点考点如下:

按照审计所依据基础和使用技术分类,审计分为:按照审计所依据基础和使用技术分类,审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账项基础审计,又称为详细审计,是在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较少、账目数量不多以及审计技术和方法不发达特定审计环境下产生。

第二类为制度基础审计、第三类为风险导向审计三类审计按照审计主体分类分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政府审计,又称为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主各级政府、财政。

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过程中,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第二类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

是组织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能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三类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为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

自考生复习方法:

泛读,这需要你先从头到尾把整本书读一遍,并对书的背景和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理解。书中的每一章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我们应该把握这些关联点,把知识全方位地联系起来。能把各种不同的知识串联起来就更好了。

摘要学习法。在自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摘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在做同步练习题和自测题时,对平时的摘要进行校对和更正非常重要,它有助于知识的深化。逻辑分类法。自考复习阶段,可适当地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按照全书的逻辑结构。

名词解释 1.1.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1.2.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的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3.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1.4.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 1.5.事前审计是指审计机构的专职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发生之前所进行的审计。 1.6.事中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审计。通常是指对工期较长的基建项目和承包合同期中执行情况等进行的审计。 1.7.事后审计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完成以后所进行的审计。 1.8.就地审计又称现场审计,是审计机构派出审计小组和专职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的审计。 1.9.顺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1.10.逆查法又称倒查法,是指按照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反的顺序依次进行审计的方法。 简答题 1.1.审计的定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 1.2.简述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3.简述详细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 1.4.简述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 1.5.简述会计报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 1.6.简述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一个单位时必须考虑利用其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原因。 1.7.审计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哪几类?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1.8.简述审计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使用的技术分类。 1.9.什么是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10.简述详查法和抽查法的概念、特点。 1.11.简述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12.简述审计人员选择审计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13.审计具有哪些职能? 1.14.简述审计职能的实现应具备的条件。 1.15.审计能发挥哪些作用? 1.16.简述审计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具体表现。 1.17.国家审计监督体系,一般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种审计机构组成,试述我国审计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2.1.简述《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的内容。 2.2.简述在确定哪些情况和业务尤其需要遵循客观性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2.3.简述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关注的内容。 2.4.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活动和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同行承担什么责任? 2.5.简述经济利益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 2.6.简述自我评价方面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 2.7.简述外界压力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 2.8.简述独立性威胁的防范措施。 2.9.简述在审计业务期间降低非审计业务威胁性的措施。 2.10.简述向由非上市公司转为上市公司的单位提供非鉴证服务而不会损害独立性应具备的要求。 2.11.对高级职员与鉴证客户之间长期关系所采取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2.12.简述可能产生重大经济利益或自我评价威胁的活动。 2.13.简述专业胜任能力的两个阶段。 2.14.简述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的违法行为或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应当采取的措施。 2.15.简述注册会计师可以披露客户的有关信息情形及应考虑的因素。 2.16.简述审计收费需考虑的因素。 2.17.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刊登广告的原因。 2.18.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招揽业务时所不允许的行为。 2.19.简述接受委托前的沟通内容。 3.1.简述我国制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应该达到的目标。 3.2.简述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作用。 3.3.简述执业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 3.4.简述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的内容。 3.5.简述三方关系的内容。 3.6.简述鉴证业务的基本分类内容。 3.7.简述审计业务的特点。 3.8.简述其他鉴证业务的特点。 3.9.简述相关服务的内容。 3.10.简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 3.11.简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措施。 3.12.简述会计师事务所针对顾客诚信方面应当考虑的事项。 3.13.简述会汁师事务所在确定是否接受新业务时需考虑的事项。 3.14.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在考虑解除业务约定或同时解除业务约定及其客户关系时制定的政策和程序要求。 3.15.简述确定复核人员的原则。 3.16.简述咨询的具体要求。 3.17.简述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定义及其政策和程序的制定要求。 3.18.会计师事务所针对业务工作底稿设计和实施适当的控制的目的是什么? 3.19.会计师事务所应从哪些方面对质量控制制度进行持续考虑和评价? 3.20.简述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防范措施。 4.1.简述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内容。 4.2.简述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包含哪些类别。 4.3.简述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4.4.当拟承接的业务具备哪些特征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将其作为审计业务予以承接。 4.5.简述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目的。 4.6.简述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4.7.简述注册会计师开展初步业务活动有助于确保在计划审计工作时达到的要求。 4.8.简述总体审计策略中包括的内容。 4.9.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为什么即使被审计单位经符合性测试被认定拥有非常健全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仍不能完全省略实质性测试程序? 5.1.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5.2.在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应对哪些事项予以特殊考虑? 5.3.简述实施控制测试的目的并说明在什么情形下控制测试是必要的。 5.4.按获取手段的不同可以将审计程序分为哪几类? 5.5.简述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 5.6.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适当的控制程序? 5.7.简述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审计工作底稿设计和实施适当控制的目的。 5.8.简述编制审计T作底稿的总体要求。 5.9.简述确定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内容和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 5.10.简述重大事项可能包括的内容。 5.11.审计报告归档之后,什么情形下注册会计师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修改或增加? 6.1.简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目的。 6.2.简述内部控制的要素。 6.3.可以从哪八个方面来理解内部控制? 6.4.试简述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哪些审计程序? 6.5.哪些情况表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6.6.简述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为提高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而采取的方式。 6.7.简述注册会计师在期中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存在的局限。 6.8.简述在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因素。 6.9.简述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某项控制的测试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 6.10.简述实质性程序和控制测试在时间选择上的异同点。 6.11.简述如何理解实质性分析程序的范围。 6.12.简述在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因素。 6.13.注册会计师应就哪些内容形成审计工作记录? 7.1.简述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7.2.简述向顾客开具账单这项功能所针对的主要问题。 7.3.简述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7.4.简述营业收入审计的实质性程序。 7.5.简述销售折扣与折让的实质性程序。 7.6.简述应收账款的实质性程序。 7.7.简述注册会计师应选作函证对象的项目。 7.8.简述函证实施过程控制的措施。 7.9.简述坏账准备审计的实质性程序。 7.10.简述应收票据的实质性程序。 7.11.简述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审计目标。 7.12.简述营业税金及附加审计的实质性程序。 8.1.简述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 8.2.简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内容。 8.3.简述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 8.4.简述应付账款的审计目标。 8.5.简述应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 8.6.简述应付账款的分析程序。 8.7.简述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 8.8.简述累计折旧的审计目标。 8.9.简述预付账款的审计目标。 8.10.简述预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 8.11.简述在建工程的审计目标。 8.12.简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性程序。 8.13.简述在建工程的实质性程序。 8.14.简述固定资产清理的审计目标。 8.15.简述固定资产清理的实质性程序。 9.1.简述生产与存货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9.2.简述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的三大系统。 9.3.简述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9.4.简述实施简易抽查的主要内容。 9.5.简述工薪的内部控制测试的步骤。 9.6.简述计时工资制下直接人工成本的内部控制测试内容。 9.7.简述制造费用的内部控制测试的主要内容。 9.8.简述存货的审计目标。 9.9.简述存货余额的实质性程序。 9.10.简述制定存货监盘计划应实施的工作。 9.11.简述对期末存货进行截止测试时应当关注的事项。 9.12.简述营业成本审计的概念及营业成本的审计目标。 9.13.简述“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及审计目标。 9.14.简述应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程序。 9.15.简述管理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10.1.简述筹资活动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10.2.简述投资活动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10.3.简述筹资业务内部控制的内容。 10.4.简述筹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 10.5.简述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 10.6.简述筹资业务的审计目标。 10.7.简述银行借款的实质性程序。 10.8.简述应付债券的实质性程序。 10.9.简述盈余公积的实质性程序。 10.10.简述未分配利润的实质性程序。 10.11.简述投资业务的审计目标。 10.12.简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实质性程序。 10.13.简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实质性程序。 10.14.简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质性程序。 10.15.简述长期股权投资的实质性程序。 10.16.简述投资收益的实质性程序。 10.17.简述其他应收款的审计目标。 10.18.简述其他应付款的审计目标。 10.19.简述长期应付款的审计目标。 10.20.简述所得税费用的审计目标。 10.21.简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审计目标。 10.22.简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质性程序。 10.23.简述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审计目标。 10.24.简述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实质性程序。 10.25.简述资产减值损失的审计目标。 10.26.简述资产减值损失的实质性程序。 10.27.简述营业外收入的审计目标。 10.28.简述营业外支出的审计目标。 10.29.简述营业外支出的实质性程序。 11.1.简述货币资金与各业务循环的关系。 11.2.简述有关货币资金的内控制度。 11.3.简述库存现金的审计目标。 11.4.简述库存现金盘点的程序。 11.5.简述银行存款的审计目标。 11.6.简述银行存款的实质性程序。 11.7.简述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目标。 11.8.简述其他货币的实质性程序。 12.1.简述管理层埘财务报表责任段应包括的内容。 12.2.简述注册会汁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 12.3.简述注册会汁师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情况。 12.4.简述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总体条件。 12.5.简述保留意见的涵义及注册会汁师应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审计学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每章都有考点,分布较均匀,前六章都可以说是基础,后面的是应用,在前面理解清楚的前提下,后面应用起来就有些把握了。 各章节考点分析 第一章最基础,考得题也都是选择题,像审计的定义,要素,分类,发展历程,职能、作用等,考点分布均匀, 第二章注册会计师的基本原则,威胁独立性的情形及防范措施,特定情况下对独立性原则的应用(选择题),保密,可以披露的三种情况。 第三章中执业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及鉴证业务(审计业务、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的内容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个人感觉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里面的内部控制及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总体应对措施等要后面几章的基础是要全面掌握的,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也很重要,前面的这里理解不了,后面的做题时就有些困难了。 七至十一章是对前面的应用,各个环节主要帐户的审计,内部控制、控制测试等都有相同的地方,要融会贯通,对实质性程序可根据《会计制度设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进行理解了掌握的。 十二章占的比例小,但是简单,还是不能放弃的,审计报告的种类及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出具的条件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审计学原理》根据其在审计学科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后课程的需要,分别阐述了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本质、职能与作用,审计的对象、目标与分类;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审计依据和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抽样方法,制度基础审计和计算机审计方法;在最后两章概括地介绍了审计准则和审计管理。全书共十二章,除第八章、第十二章考试不作要求外,其余各章都属于应了解、掌握的内容第一章总论(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的定义与本质2、我国和西方国家审计的发展3、审计的职能与作用4、审计基本假定5、审计法律责任(二)考核要求1、审计的定义与本质(1)识记:审计定义的概念(2)领会:审计产生的基础;审计的本质2、我国和西方国家审计的发展领会:我国审计发展的历史;西方国家审计发展概况3、审计的职能与作用(1)识记:审计职能的概念(2)领会:审计职能包含的内容;审计作用具体体现4、审计基本假定(1)识记:审计假设的概念(2)领会:国外审计基本假设;我国审计基本假设5、审计法律责任领会:审计法律责任基本内容第二章审计的对象、目标和分(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对象2、审计目标3、审计分类(二)考核要求1、审计对象(1)识记:审计对象的概念(2)领会:审计的一般对象和具体对象2、审计目标(3)识记:审计目标的概念(4)领会:审计总目标和具体目标3、审计分类领会:审计的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第三章 审计组织和人员(一)考核知识点1、国家审计机关2、内部审计机构3、社会审计组织4、审计人员(二)考核要求1、国家审计机关领会:国内外国家审计机关的隶属模式;我国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2、内部审计机构领会: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3、社会审计组织(1)识记:社会审计组织的概念(2)领会:社会审计的业务范围;社会审计组织的权限与义务4、审计人员(1)识记:审计人员的概念;审计职业道德的概念(2)领会:审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第四章 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依据2、审计证据3、审计工作底搞(二)考核要求1、审计依据(1)识记:审计依据的概念(2)领会:审计依据的分类;审计依据的特点2、审计证据(1)识记:审计证据的概念(2)领会:审计证据的作用;审计证据的种类;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和整理3、审计工作底稿(1)识记: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2)领会:审计工作底搞的作用;审计工作底搞基本结构和主要内(3)应用:审计工作底搞的编制和复核第五章 审计技术方法(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方法概述2、审计的一般方法3、基本审计技术4、辅助审计技术(二)考核要求1、审计方法概述(1)识记:审计方法的概念(2)领会:审计方法体系,审计方法的选用2、审计的一般方法(1)识记:顺查法和逆查法、详查法和抽查法的概念(2)领会:顺查法和逆查法的区别;详查法和抽查法的区别3、基本审计技术(1)识记: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盘存法、函证法、观察法和鉴定法的概念(2)应用:各种审计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4、辅助审计技术(1)识记:分析法、推理法、询问法和调节法的概念(2)应用:各种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第六章 审计抽样(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抽样概2、属性抽样3、变量抽样4、金额单位抽样(二)考核要求1、审计抽样概述(1)识记:判断抽查法和统计抽查法的概念(2)领会:判断抽查法抽查重点的确定;统计抽查法的抽查步骤(3)应用:随机抽取样本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2、属性抽样领会:属性抽样的步骤和方法3、变量抽样领会:变量抽样的步骤和方法4、金额单位抽样(1)识记:金额单位抽样的概念(2)领会:金额单位抽样的步骤和方法第七章 制度基础审计(一)考核知识点1、制度基础审计概述2、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容3、制度基础审计的方式(二)考核要求1、制度基础审计概述(1)识记:内部控制的概念;制度是基础审计的概念(2)领会:内部控制的结构与要素:内部控制基本方式;制度基础审计与帐目基础审计的区别2、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容领会: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内容3、制度基础审计的方(1)领会:制度基础审计的程序(2)应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第九章 审计程序(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程序概述2、国家审计的程序3、社会审计的程序4、内部审计程序的特点(二)考核要求1、审计程序概述(1)识记:审计程序的概念(2)领会:审计程序的作用2、国家审计的程序(1)识记:审计行政复议的概念(2)领会: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阶段所要做好的各项工作。3、社会审计的程序(1)识记: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2)领会:社会审计程序与国家审计程序的异同4、内部审计程序的特点领会:内部审计程序与国家审计程序的异同第十章 审计报告(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报告的作用和种类2、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3、审计报告的编写要求和方法(二)考核要求1、审计报告的作用和种类(1)识记:审计报告的概念;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的概念(2)领会:审计报告的作用;审计报告的分类2、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1)领会: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2)应用:国家审计报告和社会审计报告的撰写3、审计报告的编写要求和方法领会:编写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第十一章 审计准则(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准则的涵义和作用2、政府审计准则3、社会审计准则(二)考核要1、审计准则的涵义和作用(1)识记:审计准则的概念(2)领会:审计准则的作用2、政府审计准则领会: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内容;美国政府准则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的有关内容。3、社会审计准则领会: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内容;美国民间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有关内容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并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识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高层次的要求。(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1、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即不扩大和缩小考试范围,也不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基本上覆盖各章,适当体现重点内容。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5%,领会占45%,应用40%。3、合理安排难易结构,难易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最易占30%,较易占40%,较难占3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序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有:填空题、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附录:题型举例一、填空题(在下列题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内容)审计是独立检查( ),监督( )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二、判断题(下列命题中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国家审计报告的标题一般都是“审计报告”。( )三、单项选择题(将下列备选答案中正确的字母代号填入括号中)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是( )A、客观性; B、独立性;C、公正性; D、权威性四、多项选择题(将下列备选答案中正确的字母代号填入括号中)审计按其主体不同,可分为( )A、国家审计; B、企业审计;C、内部审计; D、社会审计五、名词解释1、审计证据2、审计准则六、简答题什么是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什么意义或作用?七、案例分析题(略)

审计自考重点归纳总结题

在存货计价审计中,如果企业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方法计价,则注册会计师应充分关注企业对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2、 存货截止测试 购货业务年底截止测试就是要检查截止至当年12月31日,所购入并已包括在12月31日存货盘点范围内的存货。购货交易正确截止的关键在于存货实物纳入盘点范围的时间与存货引起的借贷双方会计科目的入帐时间都处于同一会计期间。 按照购货业务正确截止的基本要求,若未将年终在余货物列入当年存货盘点范围,只要相应的负债亦同时记入次年帐内,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并不重要。 购货业务年底截止测试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抽查存货盘点日前后的购货发票与验收报告;第二,是查阅验收部门的业务记录,凡接近年底购入的货物,必须查明其相应的购货发票是否在同期入帐。 五、应付工资审计 1. 应付工资的审计目标 (1) 确定应付工资计提和支出的记录是否完整,计提依据是否合理; (2) 确定应付工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 (3) 确定应付工资的披露是否恰当。 2. 应付工资重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1) 获取或编制应付工资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帐数和明细帐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2) 对本期工资费用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性复核: a. 检查各月工资费用的发生额是滞有异常波动,若有,则要求被审计单位予以解释; b. 将本期工资费用总额与上期进行比较,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其增减变动原因,或 取得公司管理*关于员工工资水平的决议。 (3) 检查工资的计提是否正确,分配方法是否与上期一致,并将应付工资计提数与相关的成本、费用项目核对一致。 (4) 如果被审计单位实行工效挂钩的,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确认的效益工资发放额的认定证明,并复核有关合同文件和实际完成的指标,检查其计提额是否正确。 (5) 审查应付工资的披露是否恰当。 六其他相关帐户审计 第十三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本章为次重点章与难点章,属于审计实务。考点主要围绕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财务费用、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项目的审计目标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等相关内容。考生要了解筹资与投资循环的特性,理解内部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掌握主要账户的审计目标和重要的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历年考试在本章主要出客观题和综合题5分至6分。2001年财务报表审计综合题中涉及到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和短期投资项目的测试,历年财务报表审计的综合考题必涉及借款项目、应付债券项目或投资项目的测试。预计2002年本章命题为客观题和综合题。要求考生要将审计理论与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根据审计重要性理论,考虑重要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影响。理解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内控测试,掌握重要账户重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第三节借款审计 一、 借款的审计目标 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须将企业的负债完整的列示在资产负债项目的审计,主要是防止企业低估债务。低估债务经常伴随着低估成本费用,从而达到高估利润的目的。因此,低估债务不仅影响财务状况的反映。所以,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借款业务审计时,应将被审计单位是否低估借款作为一个关注的要点。借款的审计目标主要包括: (1) 了解并确定被审计单位有关借款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确定被审计单位在特定期间内发生的借款业务是否均已记录完毕,有无遗漏; (3)确认被审计单位所记录的借款在特定的期间是否确实存在,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承担; (4) 确认被审计单位所有借款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5) 确定被审计单位各项借款的发生是否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了有关债务契约的规定; (6) 确认被审计单位借款余额在有关会计报表上的反映是否恰当。 二、短期借款的重要实质性测试 (1) 获取或编制短期借款明细表 (2) 函证短期借款的实有数 (3) 审查短期借款的增加和减少 (4) 复核短期借款利息 (5) 确定短期借款在资产员债表上的反映是否恰当。 企业的短期借款在资产负债表上通常;短期借款"项目单独列示,对于因抵押而取得的短期借款,应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揭示,注册会计师应注意被审计单位对短期借款项目的反映是否充分。 三、长期借款的重要实质性测试程序 (1) 获取或编制长期借款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明细帐和总帐核对相符; (2) 对年度内增加的长期借款,应检查借款合同和授权批准,了解借款数额、借款条件、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并与相关会计记录相核对; (3) 审查长期借款的使用是否符合借款合同的规定,重点审查长期借款使用的合理性; (4) 向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函证重大的长期借款; (5) 对年度内减少的长期借款,注册会计师应检查相关记录和原始凭证,核实还款数额。 (6) 检查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是否已转列为流动负债; (7) 计算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各个月份的平均余额,选取适用的利率匡算利息支出总额,并与财务费用的相关记录核对,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高估或低估利息支出,必要时进行适当调整; (8) 审查企业抵押业期借款的抵押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属于企业,其价值和现实状况是否与抵押契约中的规定相一致; (9) 确定长期借款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充分披露。 长期借款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于长期负债类下,该项目应根?quot;长期借款"科目的期限末余额扣减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后的数额填写列,该项扣除数应当填列在流动负债类下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项目单独反映。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结果,确定被审计单位长期借款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列示是否充分,并注意长期借款的抵押和担保是否已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了充分的说明。 一、 应付债券的重要实质性测试程序 1. 取得或编制应付债券明细表 同其他负债项目的实质性测试一样,注册会计师应首先取得或编制应付债券明细表,并同有关的明细分类帐和总分类帐核对相符。应付债券明细帐通常都包括债券名称、承销机构、发行日、到期日、债券总额(面值)、实收金额、折价和溢价及其摊销、应付利息、担保情况等内容。 2. 审查债券产易的有关原始凭证 审查债券交易的各项原始凭证,是确定应付债券金额及其合法性的重要程序。 3.审查应计利息、债券折(溢)价摊销及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此项工作一般可通过审查债券利息、溢价、折价等帐户分析表来进行。该表可让企业代为编制,注册会计师加以审查,也可由注册会计师自己编制。 4. 函证"应付债券"帐户期末余额 为了确定"应付债券"帐户期末余额的真实性,注册会计师可以直接向债权人及债券的承销人或包销人进行函证。函证内容应包括应付债券的名称、发行日、到期日、利率、已付利息期间、年内偿还的债券、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偿还的债权及其他注册会计师认为应包括其他重要事项。 5.审查到期债券的偿还 对到期债券的偿还,注册会计师应审查相关会计记录,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 确定应付债券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充分披露 应付债券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于长期负债类下,该项目应根据"应付债券"科目的期末余额扣除将于一年内到期的应付债券后的数额填列,该扣除数应当填列在流动负债类下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负债"项目单独反映。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结果,确定被审计单位应付债券在会计报表上的反映是否充分,应注意有关应付债券的类别是否已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了充分的说明。第四节所有者权益的审计 主要了解是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合法性。 第五节投资的审计 一、投资的审计目标 (1) 确认投资是否存在; (2) 确认投资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3) 确认投资的增减变动及其收益(或损失)的记录是否完整; (4) 确认投资的计价方法(成本法或权益法)是否正确; (5) 确认投资的年末余额是否正确; (6) 确认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投资重要的实质性测试 (1) 获取或编制投资明细表 (2) 分析性复核 a. 计算短期投票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期货等高风险投资所占的比例,分析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安全性,要求被审计单位估计潜在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损失; b. 计算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析被审计单位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投资收益,判断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将当期确认的投资收益于从被投资单位实际获得的现金流量进行比较分析;将重大投资项目与以前年度进行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异常变动 (3) 实地盘点投资资产,并审查帐实是否相符 盘点投资资产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盘点库存证券。盘点时要有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在专场,盘点结果要填制盘点清单。二是将盘点清单与前述明细表中有关帐户相核对,并经企业管理人员签章后列入审计工作底稿。 如果企业的投资证券是委托某些专门机构代为保管的,注册会计师应向这些保管机构发出询证函,以证实投资证券的真实存在。 a. 清点股票数量 b. 清点债券数量 c. 通过向被投资者询证,审查其他投资资产是否存在 (4) 审查投资的入帐价值和投资收益 (5) 审查长期投资业务是否符合国家的限制性规定 (6) 审查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 (7) 审查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在分类上相互划转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对于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在分类上的相互划转,注册会计师应注意审查下面三个问题: a. 对今后一年内将要到期的内期债权投资,是否已从报表上"上期债权投资"剔除并单独列在"流动资产"类下"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权投资"项目内。 b. 长期投资转化为短期投资的合理性。 c. 检查有无长期投资性质的短期投资。 (8) 确定投资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第十四章 货币资金与特殊项目审计 基本内容 1.理解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 2.理解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及控制测试 3.掌握现金审计 4.掌握银行存款审计 5.了解其它货币资金审计 6.掌握特殊项目的审计 第一节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 一、 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 二、凭证和会计记录 1. 现金盘点表; 2. 银行对帐单; 3.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4. 有关科目的记帐凭证; 5.有关会计帐簿。 第二节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测试 一、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一个良好的现金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 现金收支与记帐的岗位分离; (2) 现金收入、支出要有合理、合法的凭据; (3) 全部收入及时准确入帐,并且支出要有核准手续; (4) 控制现金坐支,当月收入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 (5) 按月盘点现金,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以做到帐实相符; (6) 加强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审计。 现金的内部控制可以细分为收款、付款和零用现金内部控制 二、现金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1) 了解现金内部控制制度。 (2) 抽取并审查收款凭证。 (3) 抽取并审查付款凭证。 (4) 抽取一定期间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帐上总帐核对。 (5) 抽取一定期间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查验其是否按月正确编制并经复核。 (6) 检查外币资金的折算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与上年度一致。 (7) 评价现金内部控制制度。 第三节现金审计 一、 现金审计的目标 (1) 确定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在会计报表日是否确实存在,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 (2) 确定被审计单位在特定期间内发生的现金收支业务是否均已记录完毕,有无遗漏; (3) 确定现金余额是否正确; (4) 确定现金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重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1) 核对现金日记帐与总帐的余额是否相符 (2) 盘点库存现金 盘点库存现金是证实资产负债表所列现金是否存在的一项重要程序。 盘点时必须有被审计单位出纳员和会计主管人员参加,并由注册会计师参加进行盘点。盘点库存现金的步骤和方法有: a.制定库存现金盘点程序,实施突出性的检查,时间选择在上午上班前或下午下班时进行,盘点的范围一般包括企业各部门经管的现金。 b. 审阅现金日记帐并同时与现金收付凭证相核对。 c. 由出纳员根据现金日记帐加计累计数额结出现金结余额。 d. 盘点保险柜的现金实存数,同时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 e. 资产负债表日后进行盘点时,应调整至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 f. 盘点金额与现金日记帐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应查明原因,并作出记录或适当调整。 g. 若有冲抵库存现金的借条、未提现支票、未作报销的原始凭证,应在"库存现金盘点表"中注册或作出必要的调整。 (3) 抽查大额现金收支 (4) 审查现金收支的正确截止 (5) 确定现金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 第四节银行存款审计 一、 审计目标 (1)确定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中的银行存款在会计报表日是否确实存在,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 (2)确定被审计单位在特定期间内发生的银行存款收支业务是否均已记录完毕,有无遗漏; (3)确定银行存款的余额是否正确; (4)确定银行存款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重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1)银行存款日记帐与总帐的余额是否相符 (2)分析性复核程序 计算定期存款占银行存款的比例,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高息资金拆借。如存在高息资金拆借,应进一步分析拆出资金的安全性,检查高额利差的入帐情况;计算存放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占银行存款的比例,分析这些资金的安全性。 (3)取得并审查银行存款余款调节表 审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是证实资产负债表所列银行存款是否存在的重要程序。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通常应由被审计单位根据不同的银行帐户及倾向种类分别编制。如果经调节后的银行存款余额存在差异,注册会计师应查明原因,应作出记录或适当的调整。取得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后,注册会计师应检查调节表中未达帐项的真实性,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进帐情况,如果存在应于资产负债表日之前进帐的应作相应的调整。 (4) 函证银行存款余额 函证银行存款余额是证实资产负债表所列银行存款是否存在的重要程序。通过向往来银行的函证,注册会计师不仅可了解企业资产的存在,同时,函证还可用于发现企业未登记的银行借款。 函证明,注册会计师应向被审计单位在本年存过款的所有银行发函,其中包括企业存款帐户已结清的银行,因为有可能存款帐户已结清,但仍有银行借款或其他负债存在。同时,虽然注册会计师已直接从某一银行取得了银行对帐单和所有已付支票,但仍应向这一银行进行函证。 (5) 抽查大额银存款的收支。 (6) 审查银行存款收支的正确截止。 (7) 确定银行存款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名词解释 1.1.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1.2.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的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3.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1.4.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 1.5.事前审计是指审计机构的专职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发生之前所进行的审计。 1.6.事中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审计。通常是指对工期较长的基建项目和承包合同期中执行情况等进行的审计。 1.7.事后审计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完成以后所进行的审计。 1.8.就地审计又称现场审计,是审计机构派出审计小组和专职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的审计。 1.9.顺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1.10.逆查法又称倒查法,是指按照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反的顺序依次进行审计的方法。 简答题 1.1.审计的定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 1.2.简述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3.简述详细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 1.4.简述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 1.5.简述会计报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 1.6.简述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一个单位时必须考虑利用其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原因。 1.7.审计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哪几类?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1.8.简述审计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使用的技术分类。 1.9.什么是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10.简述详查法和抽查法的概念、特点。 1.11.简述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12.简述审计人员选择审计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13.审计具有哪些职能? 1.14.简述审计职能的实现应具备的条件。 1.15.审计能发挥哪些作用? 1.16.简述审计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具体表现。 1.17.国家审计监督体系,一般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种审计机构组成,试述我国审计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2.1.简述《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的内容。 2.2.简述在确定哪些情况和业务尤其需要遵循客观性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2.3.简述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关注的内容。 2.4.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活动和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同行承担什么责任? 2.5.简述经济利益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 2.6.简述自我评价方面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 2.7.简述外界压力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 2.8.简述独立性威胁的防范措施。 2.9.简述在审计业务期间降低非审计业务威胁性的措施。 2.10.简述向由非上市公司转为上市公司的单位提供非鉴证服务而不会损害独立性应具备的要求。 2.11.对高级职员与鉴证客户之间长期关系所采取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2.12.简述可能产生重大经济利益或自我评价威胁的活动。 2.13.简述专业胜任能力的两个阶段。 2.14.简述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的违法行为或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应当采取的措施。 2.15.简述注册会计师可以披露客户的有关信息情形及应考虑的因素。 2.16.简述审计收费需考虑的因素。 2.17.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刊登广告的原因。 2.18.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招揽业务时所不允许的行为。 2.19.简述接受委托前的沟通内容。 3.1.简述我国制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应该达到的目标。 3.2.简述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作用。 3.3.简述执业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 3.4.简述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的内容。 3.5.简述三方关系的内容。 3.6.简述鉴证业务的基本分类内容。 3.7.简述审计业务的特点。 3.8.简述其他鉴证业务的特点。 3.9.简述相关服务的内容。 3.10.简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 3.11.简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措施。 3.12.简述会计师事务所针对顾客诚信方面应当考虑的事项。 3.13.简述会汁师事务所在确定是否接受新业务时需考虑的事项。 3.14.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在考虑解除业务约定或同时解除业务约定及其客户关系时制定的政策和程序要求。 3.15.简述确定复核人员的原则。 3.16.简述咨询的具体要求。 3.17.简述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定义及其政策和程序的制定要求。 3.18.会计师事务所针对业务工作底稿设计和实施适当的控制的目的是什么? 3.19.会计师事务所应从哪些方面对质量控制制度进行持续考虑和评价? 3.20.简述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防范措施。 4.1.简述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内容。 4.2.简述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包含哪些类别。 4.3.简述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4.4.当拟承接的业务具备哪些特征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将其作为审计业务予以承接。 4.5.简述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目的。 4.6.简述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4.7.简述注册会计师开展初步业务活动有助于确保在计划审计工作时达到的要求。 4.8.简述总体审计策略中包括的内容。 4.9.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为什么即使被审计单位经符合性测试被认定拥有非常健全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仍不能完全省略实质性测试程序? 5.1.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5.2.在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应对哪些事项予以特殊考虑? 5.3.简述实施控制测试的目的并说明在什么情形下控制测试是必要的。 5.4.按获取手段的不同可以将审计程序分为哪几类? 5.5.简述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 5.6.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适当的控制程序? 5.7.简述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审计工作底稿设计和实施适当控制的目的。 5.8.简述编制审计T作底稿的总体要求。 5.9.简述确定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内容和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 5.10.简述重大事项可能包括的内容。 5.11.审计报告归档之后,什么情形下注册会计师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修改或增加? 6.1.简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目的。 6.2.简述内部控制的要素。 6.3.可以从哪八个方面来理解内部控制? 6.4.试简述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哪些审计程序? 6.5.哪些情况表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6.6.简述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为提高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而采取的方式。 6.7.简述注册会计师在期中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存在的局限。 6.8.简述在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因素。 6.9.简述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某项控制的测试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 6.10.简述实质性程序和控制测试在时间选择上的异同点。 6.11.简述如何理解实质性分析程序的范围。 6.12.简述在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因素。 6.13.注册会计师应就哪些内容形成审计工作记录? 7.1.简述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7.2.简述向顾客开具账单这项功能所针对的主要问题。 7.3.简述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7.4.简述营业收入审计的实质性程序。 7.5.简述销售折扣与折让的实质性程序。 7.6.简述应收账款的实质性程序。 7.7.简述注册会计师应选作函证对象的项目。 7.8.简述函证实施过程控制的措施。 7.9.简述坏账准备审计的实质性程序。 7.10.简述应收票据的实质性程序。 7.11.简述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审计目标。 7.12.简述营业税金及附加审计的实质性程序。 8.1.简述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 8.2.简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内容。 8.3.简述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 8.4.简述应付账款的审计目标。 8.5.简述应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 8.6.简述应付账款的分析程序。 8.7.简述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 8.8.简述累计折旧的审计目标。 8.9.简述预付账款的审计目标。 8.10.简述预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 8.11.简述在建工程的审计目标。 8.12.简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性程序。 8.13.简述在建工程的实质性程序。 8.14.简述固定资产清理的审计目标。 8.15.简述固定资产清理的实质性程序。 9.1.简述生产与存货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9.2.简述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的三大系统。 9.3.简述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9.4.简述实施简易抽查的主要内容。 9.5.简述工薪的内部控制测试的步骤。 9.6.简述计时工资制下直接人工成本的内部控制测试内容。 9.7.简述制造费用的内部控制测试的主要内容。 9.8.简述存货的审计目标。 9.9.简述存货余额的实质性程序。 9.10.简述制定存货监盘计划应实施的工作。 9.11.简述对期末存货进行截止测试时应当关注的事项。 9.12.简述营业成本审计的概念及营业成本的审计目标。 9.13.简述“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及审计目标。 9.14.简述应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程序。 9.15.简述管理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10.1.简述筹资活动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10.2.简述投资活动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10.3.简述筹资业务内部控制的内容。 10.4.简述筹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 10.5.简述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 10.6.简述筹资业务的审计目标。 10.7.简述银行借款的实质性程序。 10.8.简述应付债券的实质性程序。 10.9.简述盈余公积的实质性程序。 10.10.简述未分配利润的实质性程序。 10.11.简述投资业务的审计目标。 10.12.简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实质性程序。 10.13.简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实质性程序。 10.14.简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质性程序。 10.15.简述长期股权投资的实质性程序。 10.16.简述投资收益的实质性程序。 10.17.简述其他应收款的审计目标。 10.18.简述其他应付款的审计目标。 10.19.简述长期应付款的审计目标。 10.20.简述所得税费用的审计目标。 10.21.简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审计目标。 10.22.简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质性程序。 10.23.简述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审计目标。 10.24.简述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实质性程序。 10.25.简述资产减值损失的审计目标。 10.26.简述资产减值损失的实质性程序。 10.27.简述营业外收入的审计目标。 10.28.简述营业外支出的审计目标。 10.29.简述营业外支出的实质性程序。 11.1.简述货币资金与各业务循环的关系。 11.2.简述有关货币资金的内控制度。 11.3.简述库存现金的审计目标。 11.4.简述库存现金盘点的程序。 11.5.简述银行存款的审计目标。 11.6.简述银行存款的实质性程序。 11.7.简述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目标。 11.8.简述其他货币的实质性程序。 12.1.简述管理层埘财务报表责任段应包括的内容。 12.2.简述注册会汁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 12.3.简述注册会汁师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情况。 12.4.简述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总体条件。 12.5.简述保留意见的涵义及注册会汁师应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审计学重点归纳总结

自考审计学重点考点如下:

按照审计所依据基础和使用技术分类,审计分为:按照审计所依据基础和使用技术分类,审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账项基础审计,又称为详细审计,是在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较少、账目数量不多以及审计技术和方法不发达特定审计环境下产生。

第二类为制度基础审计、第三类为风险导向审计三类审计按照审计主体分类分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政府审计,又称为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主各级政府、财政。

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过程中,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第二类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

是组织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能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三类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为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

自考生复习方法:

泛读,这需要你先从头到尾把整本书读一遍,并对书的背景和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理解。书中的每一章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我们应该把握这些关联点,把知识全方位地联系起来。能把各种不同的知识串联起来就更好了。

摘要学习法。在自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摘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在做同步练习题和自测题时,对平时的摘要进行校对和更正非常重要,它有助于知识的深化。逻辑分类法。自考复习阶段,可适当地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按照全书的逻辑结构。

每章都有考点,分布较均匀,前六章都可以说是基础,后面的是应用,在前面理解清楚的前提下,后面应用起来就有些把握了。 各章节考点分析 第一章最基础,考得题也都是选择题,像审计的定义,要素,分类,发展历程,职能、作用等,考点分布均匀, 第二章注册会计师的基本原则,威胁独立性的情形及防范措施,特定情况下对独立性原则的应用(选择题),保密,可以披露的三种情况。 第三章中执业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及鉴证业务(审计业务、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的内容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个人感觉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里面的内部控制及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总体应对措施等要后面几章的基础是要全面掌握的,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也很重要,前面的这里理解不了,后面的做题时就有些困难了。 七至十一章是对前面的应用,各个环节主要帐户的审计,内部控制、控制测试等都有相同的地方,要融会贯通,对实质性程序可根据《会计制度设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进行理解了掌握的。 十二章占的比例小,但是简单,还是不能放弃的,审计报告的种类及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出具的条件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分为小自考和大自考,小自考分为学校命题考试和统考,学校命题考试就是学校老师出题监考改卷评分,另外还有部分科目就要参加全省统一的自考。大自考就是所有科目都要参加自考办以省为单位统一的自学考试。

  •   索引序列
  •   审计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   审计自考重点归纳总结汇总
  •   审计学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   审计自考重点归纳总结题
  •   自考审计学重点归纳总结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