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公共经济学自考重点归纳汇总

公共经济学自考重点归纳汇总

发布时间:

公共经济学自考重点归纳汇总

发布时间:

公共经济学自考重点归纳汇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门公共课,如果你在当在自考一年有四次考试机会(一四七十月)的话,至少有两次考这门课的机会.此门课只要是考过的人都知道相对比较容易,也比较好过.

一、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税收原则之一。它是关于税收负担公平地分配于各纳税人的原则,即国家征税要使每个纳税人随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当,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

公平税负原则曾被亚当·斯密列于税收四大原则之首。公平包括公正、平等、合理等。公平税负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重含义:横向公平要求经济条件相同的纳税人负担数额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要求经济条件不同的人负担不同数额的税收。

西方经济学家曾就税收如何公平地分配于纳税人,提出过诸多观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受益负担公平说。亦称“受益原则”。如亚当·斯密、卢梭等人曾根据社会契约论和税收交换学说,提出过的受益原则。其认为,凡是受自政府提供的福利多的多纳税,这才是公平。

即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服务所享受利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和其税负应为多大。享受利益多的多纳税,享受利益少的少纳税,不享受利益的不纳税。

(2)天赋能力公平说。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公平学说,其依据人们的天赋基础准则,即征税应不妨碍人们按天赋才能进行收入分配。如果人们的税后收入符合人们的天赋能力差别,则税收是公平的。

(3)最小牺牲或最大效用说。即若征税后能使社会的收入获得最大效用的,税收就是公平的。

(4)量能负担说。亦称“支付能力说”。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纳多少税或其税收负担多大。纳税能力大的多纳税,纳税能力小的少纳税,无纳税则不纳税。

近代,由于西方社会财富和个人所得分配日趋不均,税收作为矫正收入分配悬殊差距的作用也日趋重要,公平税负原则也日益受到重视。更多的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税收按每个人的纳税小来负担才是公平的。税负公平问题是税收理论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税收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

二、衡量税收公平原则

1、受益标准受益标准亦称“利益说”,即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获得效益多者应多纳税,获得效益少者可以少纳税,不获得效益者则不纳税。

从表面上看,这一原则有一定的合理性。既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偿付从私人经济中所得到的商品和劳务,那么人们也应对具有公益性的政府支出,按照其获得效益的多少做出相应分摊。

如果税收不是按照纳税人享受政府支出效益的多少来课征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就成为对使用者的一种补助金。因为有些人享受这种服务是在其他人蒙受损失的情况下进行的。

它只能用来解释某些特定的征税范围,而不能推广到所有场合,如它可用来说明汽车驾驶执照税、汽油消费税、汽车轮胎税等税种,是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公路建设支出获得效益的多少来征收的,但却不能说明政府的国防、教育、社会福利支出的受益和纳税情况。

每个人从国防和教育支出获得的效益很难说清,也就不可能根据每个人的受益情况确定其应纳税额的多少。至于社会福利支出,主要是由穷人和残疾人享受的,在他们的纳税能力很小甚至完全没有纳税能力的条件下,又如何根据受益原则向他们多征税呢?

所以,就个别税种来说,按受益原则征税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如我国车船使用税就是按受益原则来分摊的税收,即谁拥有并使用车船,享受公路、河流、湖泊或邻海的设施,谁就负担税收,不使用的车船不征税。但就税收总体来说,按受益原则来分摊是做不到的。

显然,这条原则只能解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有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

2、支付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亦称“能力说”,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应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

在西方经济学界,这是迄今公认的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准。但如前所述,同意按照纳税能力征税是一回事,怎样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是另一回事。西方经济学界对纳税能力如何测度的问题说法不同,其中主要存在着主观说和客观说的争议。

3、机会标准

机会标准是指税收负担按纳税人取得收入的机会的大小来分摊。纳税人取得收入的机会的大小是以其支配的生产要素的量来衡量。一般认为,纳税人支配的生产要素相等,在平均资金盈利率决定价格的条件下,就是获得盈利的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就被认为是公平的,反之被认为是不公平的。按盈利机会来分摊税收有利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缺乏可行性。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的拥有量多少和经营者盈利多少并不是真正相关的。

仅就生产要素本身来说,劳动者的素质、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劣等,对盈利水平起决定作用。

扩展资料:

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效率与公平的相容性

税收的效率与公平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认为它们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没有效率,公平只是浅层次的公平,即使形式上留有公平的痕迹,也不过是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公平也是效率的前提。

因为失去了税收的公平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高增长,效率的标志就无法反映。可见,效率与公平的选择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将相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公平与效率的不相容性

公平与效率历来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其间存在着很深的排他性。要么强调效率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换取效率的提高;要么强调公平,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公平的实现。

(三)效率与公平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必须正确处理好税收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要注重解决主要矛盾。新税制条件下,我国效率与公平的选择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税收公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税收公平原则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公共经济学教材,公共经济学自考重点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经济学需要学习那些课程那些教材经济学专业简介专业代码:020115一、考试课程及学分序号类别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1公共基础课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2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0015英语149910财经应用写作7不考英语的加考该两门课程9911创业理论与实务74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选考一门3601服务营销学554184线性代数4选考一门5963绩效管理46专业基础课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4含上机1学分0138中国近现代经济史470009政治经济学680143经济思想史59专业课0139西方经济学6100140国际经济学6110142计量经济学6160141发展经济学617必做6999毕业论文不计学分总学分72已通过“数据处理概论”课程者,可以免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程。三、学习书目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王顺生,李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卫兴华,赵家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3.英语《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柳金甫、王义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汪星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6.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贺耀敏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7.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顾学荣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8.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王志伟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刘凤良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0.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佟家栋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1.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贺铿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于同申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3.服务营销学《服务营销学教程》,李怀斌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4.绩效管理《绩效管理》,顾琴轩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5.财经应用写作《财经应用写作》,傅家柏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6.创业理论与实务《创业理论与实务》迟英庆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7.线性代数《线性代数》,刘吉佑、徐诚浩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经济学自考科目经济学本科自考科目,如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本作者0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罗正楷00009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卫兴华顾学荣00015英语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高远00021高等数学高等数学第一、二分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姚慕生唐国兴00041基础会计学基础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王俊生00042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张小裴00043经济法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刘文华00048财政与金融财政与金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安体富周升业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汪星明00138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贺耀敏00139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刘凤良00140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佟家栋00141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于同申00142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贺铿00143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王志伟科学教育分类达人何晓强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同意楼上的回答,一楼的明显不懂

公共经济学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特别是以政府及相关组织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校正市场失灵而采取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与措施,及其对宏观经济均衡与私人部门的影响。本课程着重介绍市场失灵的主要成因、公共部门的决策与行为模式、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理论、预算管理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和相关经济模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主要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涉及市场经济的基本状况、运行规律以及各相关要素的具体问题做出一般性分析;运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方法,更好地认识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各项经济职能及其决策与行为。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两根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三大专业内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四大理论特征——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政治领域的人和经济领域的人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体利益不同,分别表现为获得选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选民)或预算最大化(官员)等。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如果只有两个被选方案,多数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个被选方案,就会出现“投票的悖论”。投票的悖论——对多个被选方案进行投票,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 案例单峰偏好理论拟通过修正阿罗五原则解决投票悖论。其内容是限定每个选民的偏好只能有一个峰值。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义和在现实中的表现。中位选民——将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博特“用脚投票”理论“用脚投票”理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这一理论因其忽视了投票的悖论、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评。奥茨的分权定理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社会经济越发展,公共支出越扩张。用于维护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动规模扩大是公共支出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增长引致论此理论认为公共支出扩张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公共收入增加则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为经济发展,外在为战争与灾难。发展阶段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不同。劳动生产率论此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政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出发,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有关预算的主要理论观点******预算均衡论。认为以市场竞争为前提设立的各项财政制度本身就是经济内部的自动稳定器,无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预算均衡论在实践上体现为年度均衡预算和周期均衡预算。功能预算论。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着眼于预算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追求没有通胀的充分就业。其核心是相机抉择。高度就业预算论。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由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净税收入来确定,预算要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用于公债的还本付息。强调预算不只要烫平经济周期,而且要致力于在经济循环中取得动态平衡。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功利主义。功利即效用,效用递减规律是其基础。(1)政府应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应搞平均主义。正义论。主张政府应选择公正的分配政策,应使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机会平等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强调分配过程的正当。反对以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权利。倒U型理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入分配将“先恶化,后改善”。早期恶化和后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响。新福利经济学。帕雷托认为公平会影响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优和帕雷托改进的概念,强调提高效率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卡多尔和希克斯以“假想补偿原则”进行了发展,表明以效率为目标的分配,能够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福利。

一、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税收原则之一。它是关于税收负担公平地分配于各纳税人的原则,即国家征税要使每个纳税人随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当,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

公平税负原则曾被亚当·斯密列于税收四大原则之首。公平包括公正、平等、合理等。公平税负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重含义:横向公平要求经济条件相同的纳税人负担数额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要求经济条件不同的人负担不同数额的税收。

西方经济学家曾就税收如何公平地分配于纳税人,提出过诸多观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受益负担公平说。亦称“受益原则”。如亚当·斯密、卢梭等人曾根据社会契约论和税收交换学说,提出过的受益原则。其认为,凡是受自政府提供的福利多的多纳税,这才是公平。

即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服务所享受利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和其税负应为多大。享受利益多的多纳税,享受利益少的少纳税,不享受利益的不纳税。

(2)天赋能力公平说。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公平学说,其依据人们的天赋基础准则,即征税应不妨碍人们按天赋才能进行收入分配。如果人们的税后收入符合人们的天赋能力差别,则税收是公平的。

(3)最小牺牲或最大效用说。即若征税后能使社会的收入获得最大效用的,税收就是公平的。

(4)量能负担说。亦称“支付能力说”。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纳多少税或其税收负担多大。纳税能力大的多纳税,纳税能力小的少纳税,无纳税则不纳税。

近代,由于西方社会财富和个人所得分配日趋不均,税收作为矫正收入分配悬殊差距的作用也日趋重要,公平税负原则也日益受到重视。更多的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税收按每个人的纳税小来负担才是公平的。税负公平问题是税收理论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税收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

二、衡量税收公平原则

1、受益标准受益标准亦称“利益说”,即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获得效益多者应多纳税,获得效益少者可以少纳税,不获得效益者则不纳税。

从表面上看,这一原则有一定的合理性。既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偿付从私人经济中所得到的商品和劳务,那么人们也应对具有公益性的政府支出,按照其获得效益的多少做出相应分摊。

如果税收不是按照纳税人享受政府支出效益的多少来课征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就成为对使用者的一种补助金。因为有些人享受这种服务是在其他人蒙受损失的情况下进行的。

它只能用来解释某些特定的征税范围,而不能推广到所有场合,如它可用来说明汽车驾驶执照税、汽油消费税、汽车轮胎税等税种,是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公路建设支出获得效益的多少来征收的,但却不能说明政府的国防、教育、社会福利支出的受益和纳税情况。

每个人从国防和教育支出获得的效益很难说清,也就不可能根据每个人的受益情况确定其应纳税额的多少。至于社会福利支出,主要是由穷人和残疾人享受的,在他们的纳税能力很小甚至完全没有纳税能力的条件下,又如何根据受益原则向他们多征税呢?

所以,就个别税种来说,按受益原则征税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如我国车船使用税就是按受益原则来分摊的税收,即谁拥有并使用车船,享受公路、河流、湖泊或邻海的设施,谁就负担税收,不使用的车船不征税。但就税收总体来说,按受益原则来分摊是做不到的。

显然,这条原则只能解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有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

2、支付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亦称“能力说”,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应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

在西方经济学界,这是迄今公认的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准。但如前所述,同意按照纳税能力征税是一回事,怎样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是另一回事。西方经济学界对纳税能力如何测度的问题说法不同,其中主要存在着主观说和客观说的争议。

3、机会标准

机会标准是指税收负担按纳税人取得收入的机会的大小来分摊。纳税人取得收入的机会的大小是以其支配的生产要素的量来衡量。一般认为,纳税人支配的生产要素相等,在平均资金盈利率决定价格的条件下,就是获得盈利的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就被认为是公平的,反之被认为是不公平的。按盈利机会来分摊税收有利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缺乏可行性。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的拥有量多少和经营者盈利多少并不是真正相关的。

仅就生产要素本身来说,劳动者的素质、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劣等,对盈利水平起决定作用。

扩展资料:

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效率与公平的相容性

税收的效率与公平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认为它们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没有效率,公平只是浅层次的公平,即使形式上留有公平的痕迹,也不过是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公平也是效率的前提。

因为失去了税收的公平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高增长,效率的标志就无法反映。可见,效率与公平的选择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将相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公平与效率的不相容性

公平与效率历来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其间存在着很深的排他性。要么强调效率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换取效率的提高;要么强调公平,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公平的实现。

(三)效率与公平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必须正确处理好税收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要注重解决主要矛盾。新税制条件下,我国效率与公平的选择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税收公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税收公平原则

同意楼上的回答,一楼的明显不懂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税收的“横向公平”,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税收的“纵向公平”,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有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受益原则,是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获得效益多者应多纳税,获得效益少者可少纳税,不获得效益者则不纳税。受益原则在解决税收公平问题方面具有局限性。支付能力原则,亦称“能力说”,是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可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支付能力原则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怎样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测度标准的不同,可分为以客观标准测度的客观说和以主观标准测度的主观说。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消费三种尺度。主观说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定其纳税能力的尺度。而牺牲程度的i914定,又以纳税人纳税前后从其财富得到的满足(或效用)的差量为准,具体有均等牺牲、比例牺牲和最小牺牲三种尺度。

自考公共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门公共课,如果你在当在自考一年有四次考试机会(一四七十月)的话,至少有两次考这门课的机会.此门课只要是考过的人都知道相对比较容易,也比较好过.

《公共经济学》这门课程第三章的知识点包含公共收入的构成、公共收入的基本原则、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参考资源。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税收的“横向公平”,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税收的“纵向公平”,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有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受益原则,是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获得效益多者应多纳税,获得效益少者可少纳税,不获得效益者则不纳税。受益原则在解决税收公平问题方面具有局限性。支付能力原则,亦称“能力说”,是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可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支付能力原则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怎样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测度标准的不同,可分为以客观标准测度的客观说和以主观标准测度的主观说。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消费三种尺度。主观说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定其纳税能力的尺度。而牺牲程度的i914定,又以纳税人纳税前后从其财富得到的满足(或效用)的差量为准,具体有均等牺牲、比例牺牲和最小牺牲三种尺度。

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两根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三大专业内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论特征——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

政治领域的人和经济领域的人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体利益不同,分别表现为获得选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选民)或预算最大化(官员)等。

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如果只有两个被选方案,多数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个被选方案,就会出现“投票的悖论”。

投票的悖论——对多个被选方案进行投票,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 案例

单峰偏好理论拟通过修正阿罗五原则解决投票悖论。其内容是限定每个选民的偏好只能有一个峰值。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义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中位选民——将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脚投票”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

这一理论因其忽视了投票的悖论、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评。

奥茨的分权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

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社会经济越发展,公共支出越扩张。

用于维护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动规模扩大是公共支出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

增长引致论

此理论认为公共支出扩张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则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为经济发展,外在为战争与灾难。

发展阶段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不同。

劳动生产率论

此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政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出发,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自考公共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归纳

自考经济学主要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发展演进、学派差异及争论重点;熟悉经济学理论运用的市场环境、政策依据和政策效果;了解经济学理论发展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

该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免费领取自考学习资料、知识地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门公共课,如果你在当在自考一年有四次考试机会(一四七十月)的话,至少有两次考这门课的机会.此门课只要是考过的人都知道相对比较容易,也比较好过.

《公共经济学》这门课程第三章的知识点包含公共收入的构成、公共收入的基本原则、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参考资源。

公共经济学自考重点归纳

留一下邮箱吧。给你发过去。

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两根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三大专业内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论特征——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

政治领域的人和经济领域的人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体利益不同,分别表现为获得选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选民)或预算最大化(官员)等。

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如果只有两个被选方案,多数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个被选方案,就会出现“投票的悖论”。

投票的悖论——对多个被选方案进行投票,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 案例

单峰偏好理论拟通过修正阿罗五原则解决投票悖论。其内容是限定每个选民的偏好只能有一个峰值。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义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中位选民——将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脚投票”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

这一理论因其忽视了投票的悖论、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评。

奥茨的分权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

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社会经济越发展,公共支出越扩张。

用于维护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动规模扩大是公共支出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

增长引致论

此理论认为公共支出扩张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则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为经济发展,外在为战争与灾难。

发展阶段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不同。

劳动生产率论

此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政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出发,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公共经济学原理是一个系列的概念,具体内容包括:资源配置中的公共理性市场配置效能与效果分析 公共物品及其提供 市场外部性及其矫正公共预算及其管理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政府间财政关系 公共资产管理 经济政策概要公共规制的理论与实践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一国具体的公共支出结构不是某一个因素决定的,而要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 ...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一国具体的公共支出结构不是某一个因素决定的,而要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等,是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影响公共支出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经济发展阶段、财政支出规模、制度变迁和国家经济政策等。 一、政府职能与公共支出结构政府职能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职能,主要是运用政治手段(包括专政机关和军事手段),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基本利益,维护本国在国际上的主权和利益;(2)经济职能,主要是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活动,实现国家宏观政策目标,促进经济发展,为实现统治阶级的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创造物质基础;(3)公共职能,主要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发展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事业,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从长期历史进程来看,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职能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变化趋势,其基本特征是:政府的政治职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政府的经济职能、公共职能不断上升。也就是说,从广义上讲,政府的职能作用伴随时代节拍处于扩大化的趋势,这与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生产关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政府职能的扩大,对于加速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政府职能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公共支出结构也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1.自由竞争时期。这一时期,三大理论体系支撑着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1)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因此市场经济不会发生需求不足问题,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会发生;(2)市场经济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三大机制的调节作用,会自动趋于充分就业均衡;(3)利息率能够自发调节储蓄和投资达到均衡。在这种背景下,市场机制被认为是万能的,政府的作用受到否定和排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被完全对立起来,政府职能范围被局限于极端微小的领域。廉价政府决定了财政的职能作用是弱小的、无足轻重的,因此,公共支出的范围和结构非常狭窄。在这一时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沦》中,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和公共支出结构作了典型限定,政府职能仅限于以下三项:一是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二是保护个人,使其免受其他人的迫害或压迫;三是建设某些公共设施。与政府三项职能相对应的公共支出结构为:国防义务——国防支出,司法行政义务——司法支出,公共设备及土木工程义务——公共土木事业支出。从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联邦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平均低于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1930年,联邦政府支出仍保持在接近3%的水平上。在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经济基本上能够依靠市场机制自身的调节保持经济的正常运行。2.1929年大萧条后的全面干预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充分发达,制度演进产生的内在矛盾也在日渐累积和深化。到1929年经济危机和大萧条爆发时,其严重程度已直接威胁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存。凯恩斯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定义为一种由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短期非均衡状态,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投资需求,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市场机制得以重新恢复。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核心在于消费倾向,其政策传导过程表现为财政政策手段→收入分配变化→社会总需求改变→财政政策目标实现。这一阶段“市场失灵”的范围除了传统内容外,更主要的是新出现的部分,包括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垄断、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信息不对称等。这些缺陷的弥补客观上需要政府介入,以效率准则为主导,加强收入再分配和宏观调控,通过政策调控稳定经济运行。公共财政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三大职能,即有效配置资源、公平收入分配和稳定宏观经济。财政活动的范围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迅速扩大,政府支出随之急剧扩张,发达国家的政府支出从 1960年占GDP的28%迅速上升到1994年的 50%.随着对“市场失灵”认识的深化,以及公共产品理论的确立,政府行为与市场活动形成了一体化和相互替代的关系,公共支出广泛进入新的“市场失灵”领域,传统的支出结构随之发生演变。从美国联邦支出的变动情况来看,1945-1975年,国防支出占联邦支出的比重从89.49%下降到26.03%,而健康、医疗、收入保障、社会保障等转移性支出却在不断上涨,其中收入保障从1.23%上升到15.09%,社会保障从0.29%上升到19.46%,整个转移性支出的比重从1.75%上升到42.21%.由此可见,联邦支出应对“市场失灵”的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共支出结构的以上变动,尤其是转移性支出在公共支出中地位的上升,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实现职能目标的直接表现,也是政府直接实施公平社会收入政策的表现。

  •   索引序列
  •   公共经济学自考重点归纳汇总
  •   公共经济学自考重点归纳总结
  •   自考公共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   自考公共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归纳
  •   公共经济学自考重点归纳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