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传播学概论自考视频讲解全集

传播学概论自考视频讲解全集

发布时间:

传播学概论自考视频讲解全集

发布时间:

自考传播学概论视频讲解全集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传播与策划自考教材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传播与策划专业学什么 传播与策划专业学哪些内容1、传播与策划专业学习的课程有新闻传播学基础、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视频录制与制作、短片创作、微电影编导、纪录片编导、影视摄像、影视剪辑、影视包装、商业摄影、数字图片处理、新闻采访与写作、数字视频调色、三维影视包装、新媒体营销策划、媒体传播基础、视听语言、影视美术设计。2、媒体营销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品牌策划与设计、项目策划书写作、广告策划与设计、公关策划及实施、商业摄影、影视广告拍摄、数字音频与视频编辑、网页布局与设计、传播学概论、传播心理学、纪录片创作、媒体调查与受众分析、品牌栏目传播策划、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视觉传播、广告策划与创意、媒介经营与管理、电视摄像、摄影基础等。传播与策划专升本考高数几传播与策划属于广场影视类,广播影视类属于文史类的学科,文史类专升本的考试科目没有高数,公共科目是语文和英语。传播与策划属于广场影视类,广播影视类属于文史类的学科,文史类专升本的考试科目没有高数,公共科目是语文和英语如果是文史类的,考大学语文,如果是艺术类的,考艺术概论,如果是经管类,考管理学。理工科类的专业才需要。专插本有很多种专业的,文科类的考管理学、理工类考高数、艺术类考艺术概论、民法类考民法学、师范类考教育理论。外语类考大学语文…当然不止考这一科,每个专业考五门科目,具体看你报考院校的招生简章。如果是文史类的,考大学语文,如果是艺术类的,考艺术概论,如果是经管类,考管理学。理工科类的专业才需要。专插本有很多种专业的,文科类的考管理学、理工类考高数、艺术类考艺术概论、民法类考民法学、师范类考教育理论。外语类考大学语文…当然不止考这一科,每个专业考五门科目,具体看你报考院校的招生简章。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么?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内容差不多,统招的深度要难一些,自考的略微简单点。1.自考相对来宽进严出,而国家统招的本科需要参加高考并且分数上线才能被录取~!2.自考本科要通过大约33门功课才能拿毕业证!统招生是在学校上学,得上课,有老师教学,统招生的试卷通常都是学校出卷,相对来说好考一些,;3.自考生是大都是自己边工作边自学,不用上课,没有老师教,自考的话基本上都是全国统一卷,比较难考.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你可以上你所在省的自考网上看一下上面都有介绍哪个学校开考该专业,考该专业要考哪些具体课程的详细介绍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概念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2.议程设置(问答1) 问答: 1.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填空)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时空因素;②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③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 概念: 1.舆论: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2.沉默螺旋理论中的舆论观(见“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3.意见气候: 问答: 1.“沉默螺旋”理论的内容及其新近的发展与不足: “沉默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这个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不足:①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到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要注意“中坚分子”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重要意义: 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①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说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第三节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概念: 1.主流化: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2.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3.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研究有哪三方面:①制度分析。②讯息系统分析。③培养分析。 问答: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在培养社会共识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 概念: 1.知识沟: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上限效果的三条论据: 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 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3.信息沟 问答: 1.知识沟理论与上限效果理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如何看待这些矛盾之外? 艾蒂玛等人所指了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是存在的,但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出现“饱和”后,会开始另一种新知识的追求,知识总量会增加。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知识的实际价值已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的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2.知识沟研究近年来有哪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各取得了什么成果? 一是E.M.罗杰斯倡始的“创新与普及”研究,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三是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 普及研究的成果,意味着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或“知识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研究的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当地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这些学者主张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应从战略上作一个转变,把援助的重点放在贫困阶层,尤其是放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上。 世界的信息和传播事业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信息垄断体制,造成了许多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声音”支配国际事务的现象。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第五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概念:编码与释码理论(题3) 问答: 1.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分为哪些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具有什么关系? 以效果而论,①由“魔弹论”所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②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③70年代以后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之强有力性的“宏观效果理论”。 关系:“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70年年代至今的效果理论则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日前的效果理论在三个方面存在分歧: ①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与分化。强调大众传播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整合效果的: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议程设置功能。强调社会分化效果的: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②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评价——肯定与否定。肯定:上限效果。否定: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③关于受众的性质——“能动”与“被动”。魔弹论认为受众是无保护的、孤立的。有限效果论与被动受众观对立。传播流程研究提出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论。 3.霍尔的“编码释码”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霍尔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一个编码和释码的过程,认为媒介的信息生产是一种按照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事物进行符号化作业的活动,其目的是为这些事物赋予“占统治地位的语义”;另一方面受众的释码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有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和妥协式解读等。“编码与释码”过程所体现的,实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或意识形态与众多的非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妥协的关系。探讨社会的异质性、多元性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4.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具有哪些特点 ①双向性。 ②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③媒体功能的融合,即“多媒体化”。 ④国界的消失。 5.9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研究面临着哪些新课题? 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是功能互补还是互斥。 ②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③“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 ④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 ⑤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诱发犯罪,智能犯罪。 6.简述我国近年来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和不足之处 我国对传播效果问题的实证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80年代初,以随机抽样和无记名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的受众调查开始在我国出现。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实施的《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查》,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利用计算机进行抽样和数据处理的受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1988年实施《全国新闻界对新闻改革态度的调查》,是我国首次对传播工作意识和心态进行的调查。 我国传播效果调查分为:媒介接触调查,评价性调查,专题调查。 我国的传播效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特点是现状把握型和经验总结型调查多,而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型调查少,对理论模式的总结不足。

传播学概论自考视频讲解全集

自考传播与策划专业有哪些课程?关于这个问题自考平台教务老师就简单为大家说一下。 自考传播与策划专业有哪些课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说明略)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说明略) 3.传播学概论(课程说明略) 4.广告学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通过广告学的基础理论、广告运作的基本流程、广告活动的管理和规范等与广告学相关的一系列原理与理论讲解,使考生能够掌握必要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对广告学的基本知识和传播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能对周围的广告活动和广告现象进行深度的剖析。 5.新媒体概论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使考生充分了解新媒体的基本理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及新媒体的产业和管理,提高新媒体的理论水平,掌握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能够运用新媒体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媒体行业内的现实问题,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及从事传媒行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6.广告策划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是传播与策划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让考生掌握从事设计分析、策划、执行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能力,并能熟练地结合企业广告活动进行广告策划与策划书撰写,提升考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7.新闻编辑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以深入剖析各类新闻媒介的共同规律和基本原则,讲解新闻编辑的主要任务和作用以及技术操作层面的理论。采用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并重的方式,以独立的案例为出发点,引导考生将新闻编辑业务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将编辑业务的各个环节整体串联,掌握从设计新闻产品、策划报道、选稿改稿到版面设计的全过程操作。 8.创意写作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以培养创意写作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培养和提高考生掌握与运用创意写作理论知识的能力为主要任务,使考生具有写作的创新意识,培养并提高考生写作、分析、鉴定、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并为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9.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以培养考生具有创意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提高考生对文化产业认识和掌握创新创意实践技术能力为主要任务,使考生具有对当代文化和多种文化活动形式创新的认知,培养考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能够展开创意策划、创业、管理等活动的实践能力。 10.多媒体信息基础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培养对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处理制作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培养和提高考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所涉及的原理与应用为主要任务。通过学习数字媒体技术所涉及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游戏等诸多媒体在采集、编辑、分发、传播、存储、管理、分析、检索、交互、版权认证以及内容安全等诸多方面的技术,培养考生全面了解和正确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使考生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视频音频制作、图形动画、游戏制作、媒体压缩、Web集成、大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等技术应用。 11.多媒体技术(实践)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以培养考生能够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综合设计应用为目标,以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做支撑,通过对多媒体关键技术、多媒体软硬件平台、音频数据的获取与编辑、数字图像处理、动画原理及制作、数字视频的采集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工具等内容的学习,使考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数据基本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合成与展现过程以及操作方法,理解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原理,对文本、图形、图像、音效、动画、视频等媒体元素进行综合应用。 12.文字图形创意(实践)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旨在培养考生从新的角度观察、认识、理解熟悉的事物,并准确地运用图形创意的基本语言表现这些事物。通过设计制作的实践,加深考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使考生审美意识得以提升,创造性思维得以启发。注重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融于一体,理论知识与典型案例相结合,增强实用性,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13.视频编辑(实践)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以培养视频编辑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提高考生掌握与运用视频编辑技术为主要任务,并以现有的影视动画资料为基础,串联起整个非线性编辑流程的知识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具有视频编辑的创新意识,培养并提高考生作品制作的能力,并为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4.图形图像处理(实践)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数字图形制作、图像校色、图像调整、多图像合成、创意广告制作等技巧,在大量动手实践学习中学到真正的技能。除了考核考生的实践操作,还从配色、构图、商业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能力考核,为考生从事设计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15.平面广告设计(实践) 在河北自考中本课程有效的整合了构成基础、广告设计、图形创意、平面设计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使考生获得平面广告设计的基本素养,具备VI设计、海报设计等方面得设计技能,了解平面广告设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性质以及应具有的工作态度,掌握平面广告设计各项通用技能与职业技能。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传播学是公共关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又将揉进国内外传播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具体内容可概括为:讲授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主题性理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等;也包括层面性理论:人际传播论、群体传播论、组织传播论、大众传播论等。基础理论还包括这些理论中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形式,如受众研究中的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社会参与论,效果研究中的魔弹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效果论等。既讲授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各种研究视角,如经济学视角、学视角、大众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各个分支,如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意识形态学派。同时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和利用学术会议适当讲授一些传播学的前沿理论,如传媒经济学、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叙述理论、媒介生态学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如博客、维客、摩客、手机短信等,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新近出现的媒介事件为切入点,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分析,适当讲授,如媒介朋友、新型人类悲哀、虚拟婚姻。引导学生在现代性和中国问题这两大核心命题之下,把西方学理放在本土问题及其特殊现实语境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性于一身。

自考传播学概论视频讲解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1. 跨专业自考山东大学新闻学本科,都要考哪些科目 不需要加考,你只需要考专业课程设置里面的课程就可以 自学考试是正规考试,监考很严,没有交过少钱就能过的,至少在我们山东没有 2. 新闻学自考本科 一、北京自考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表 2006-5-23 16:9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01C1503)新闻学(本科段)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非笔试课程代码 非笔试课程名称 非笔试课程学分 备注 00004 *** 思想概论 2 0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00182 公共关系学 4 00642 传播学概论 6 00633 新闻学概论 6 00653 中国新闻事业史 6 加考课 00654 新闻采访写作 10 00655 报纸编辑 6 00658 新闻评论写作 6 00659 新闻摄影 5 00660 外国新闻事业史 6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4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 4 10019 新闻伦理与法规 7 00015 英语(二) 14 3门选考1门 00016 日语(二) 14 00017 俄语(二) 14 10056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 0 ========北京的情况供你参考。 二、00004 *** 思想概论 2 0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两门是公共课。 3.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自考课程 课程设置: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类型 考试方式 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必考 笔试 2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必考 笔试 3 00659 新闻摄影 5 必考 笔试 4 00642 传播学概论 6 必考 笔试 5 00660 外国新闻事业史 6 必考 笔试 6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 4 必考 笔试 7 00529 文学概论(一) 7 必考 笔试 8 08250 广播电视原理 4 必考 笔试 9 08247 电视节目策划 4 必考 笔试 10 11437 主持人节目 5 必考 笔试 11 06999 毕业论文 不计学分 必考 实践考核 12 00015 英语(二) 14 选考 笔试 13 00658 新闻评论写作 6 选考 笔试 14 01181 电视节目导播 6 选考 笔试 15 01170 电视画面编辑基础 6 选考 笔试 16 00633 新闻学概论 6 加考 笔试 17 00654 新闻采访写作 10 加考 笔试 18 00653 中国新闻事业史 6 加考 笔试 19 00655 报纸编辑 6 加考 笔试 20 00024 普通逻辑 4 加考 笔试 课程设置:必考课11门47学分;选考课4门32学分;加考课5门32学分。 说明: 1、101至104课程中须选考不少于14学分。 2、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201至204课程,已取得相同名称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考。 3、港澳不考001、002课程,须加考231课程。 4、本专业仅接受专科(或以上)毕业生申办毕业。 4. 北京新闻学自考本科考试科目 1、首先告诉你的是,你可以直接接考北京自考新闻学的课程,不用加考课程,因为你原先学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与北京自考新闻学同属于传播类型的专业。 2、根据最新的课程调整情况:你共需考11门课程,外加一篇毕业论文。 另外提醒你的是,你需考的这些新闻学专业的本科课程如果各科成绩均在65分(含)以上,且毕业论文一次通过,成绩是良(含)以上,即可申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 3、具体需要考试的课程有一下11门: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外语(选考)——英语(二)、日语(二)、俄语(二) 三选一 4.新闻评论写作 5.新闻摄影 6.外国新闻事业史 7.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8.新闻伦理与法规 9.传播学概论 10.公共关系学 11.新闻事业管理 4、至于独立本科还是本科段更为合适,北京自考的新闻学专业的本科阶段,好像没有划分独立本科和本科段。 5. 自考新闻学专业中哪些科目比较难 新闻学总体来说难度一般,依然是记忆为主,需要背的地方比较多。这里着重讲一下比较难的几门科目,分别是外国新闻事业史、传播学概论、文学概论。 外国新闻事业史属于客观而且跨度比较大的科目,考试的试题可以说特别细致,如果你有比较多的知识点没有掌握,考试还是很有挑战的。接下来就是传播学概论了,这门科目的一些理论非常容易混淆,学习中稍微没有点耐心,会让人非常抓狂。比如同一个传播现象会有很多种理论,很容易记混。建议大家先把传者、受众、媒体、效果等基本概念搞清楚了,再开始学习这门科目。 新闻学同样有3门替考课,如果你英语不好就可以选择多考3门来代替英语1门。另外建议刚开始接触这个专业的同学,可以从最简单的科目开始,比如新闻事业管理、公共关系学、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摄影,这几门全凭记忆了,把重点记住能够理解到就可以了。 6. 自考新闻学专业(本科段)都要考哪些课程 1、新闻学专业(本科段)必考课程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摄影、传播学概论、新闻评论写作、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一)、毕业论文。 2、新闻学专业选考及加考需要学的课程: 唐宋词研究、文体写作、礼仪学、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写作、中国新闻事业史、报纸编辑、普通逻辑 。 (6)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专业课程扩展阅读: 新闻学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1、基础能力 ①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②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③具有较强的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较高的审美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即汉语运用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2、专业能力 ①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新闻单位从业的综合素质,具有随时在工作中捕捉和发现新闻的能力。 ②掌握各类媒体新闻业务(比如采访、报纸编辑、摄影摄像、电视节目制作、节目播音主持等知识)知识和技能,胜任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等工作。 ③用摄影、录音摄像和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和制作能力。 ④与新闻有关活动的调研、策划、组织和管理能力。 ⑤用英语从事与新闻有关活动的能力。 ⑥敬业爱岗、尽职尽责,有一定的职业操守,不做交易新闻,不做假新闻。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7. 新闻学专业是不是自考最简单的 我就是考的自考新闻学,在重庆考的。只有11门课程。我看其他很多专业,都内要考十容几门,多则十六门课程呢。所以自考新闻学,算是相对简单的了。你好好学习,每次考试尽可能的通过两、三科,那么你只要花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全部科目啦~ 8. 自考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有哪些 一年考一次的:新闻评论写作 新闻摄影 外国新闻事业史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传播学概论 公共关系学 文学概论(1) 新闻事业管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经济法概论 政治学概论 以上都是一年考一次的 但里面有选考课程 9. 关于自考新闻学(本科) 我也计算机网络专业(大专学历),06年自考了本科新闻学专业的考试,一共有十一门考试,我考过了 *** 思想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还有马克思的一门,英语考过大学英语四级就可以申请免考英语.还有六门新闻学方面的专业课,这个最后考好了,先考比较简单一点的. 一年只有两次考试机会.只要认真一个月,就能搞定的. 还有,不用考专科接考本科的加考课,这个自考和我们的专业是两码事,你想的太复杂了.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传播学概论自考视频讲解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概念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2.议程设置(问答1) 问答: 1.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填空)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时空因素;②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③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 概念: 1.舆论: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2.沉默螺旋理论中的舆论观(见“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3.意见气候: 问答: 1.“沉默螺旋”理论的内容及其新近的发展与不足: “沉默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这个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不足:①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到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要注意“中坚分子”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重要意义: 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①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说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第三节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概念: 1.主流化: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2.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3.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研究有哪三方面:①制度分析。②讯息系统分析。③培养分析。 问答: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在培养社会共识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 概念: 1.知识沟: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上限效果的三条论据: 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 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3.信息沟 问答: 1.知识沟理论与上限效果理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如何看待这些矛盾之外? 艾蒂玛等人所指了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是存在的,但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出现“饱和”后,会开始另一种新知识的追求,知识总量会增加。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知识的实际价值已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的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2.知识沟研究近年来有哪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各取得了什么成果? 一是E.M.罗杰斯倡始的“创新与普及”研究,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三是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 普及研究的成果,意味着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或“知识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研究的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当地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这些学者主张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应从战略上作一个转变,把援助的重点放在贫困阶层,尤其是放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上。 世界的信息和传播事业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信息垄断体制,造成了许多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声音”支配国际事务的现象。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第五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概念:编码与释码理论(题3) 问答: 1.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分为哪些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具有什么关系? 以效果而论,①由“魔弹论”所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②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③70年代以后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之强有力性的“宏观效果理论”。 关系:“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70年年代至今的效果理论则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日前的效果理论在三个方面存在分歧: ①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与分化。强调大众传播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整合效果的: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议程设置功能。强调社会分化效果的: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②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评价——肯定与否定。肯定:上限效果。否定: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③关于受众的性质——“能动”与“被动”。魔弹论认为受众是无保护的、孤立的。有限效果论与被动受众观对立。传播流程研究提出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论。 3.霍尔的“编码释码”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霍尔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一个编码和释码的过程,认为媒介的信息生产是一种按照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事物进行符号化作业的活动,其目的是为这些事物赋予“占统治地位的语义”;另一方面受众的释码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有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和妥协式解读等。“编码与释码”过程所体现的,实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或意识形态与众多的非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妥协的关系。探讨社会的异质性、多元性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4.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具有哪些特点 ①双向性。 ②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③媒体功能的融合,即“多媒体化”。 ④国界的消失。 5.9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研究面临着哪些新课题? 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是功能互补还是互斥。 ②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③“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 ④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 ⑤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诱发犯罪,智能犯罪。 6.简述我国近年来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和不足之处 我国对传播效果问题的实证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80年代初,以随机抽样和无记名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的受众调查开始在我国出现。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实施的《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查》,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利用计算机进行抽样和数据处理的受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1988年实施《全国新闻界对新闻改革态度的调查》,是我国首次对传播工作意识和心态进行的调查。 我国传播效果调查分为:媒介接触调查,评价性调查,专题调查。 我国的传播效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特点是现状把握型和经验总结型调查多,而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型调查少,对理论模式的总结不足。

安徽大学自考新闻学本科考试课程有:00642传播学概论、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82公共关系学、00321中国文化概论、00015英语(二)、00658新闻评论写作等。新闻学专业考试安排考试须知1.提前到达考点,以免耽误考试。2.携带2B铅笔、0.5mm黑色墨迹签字笔、橡皮擦等考试所需的文具。3.请广大考生切实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考试纪律,诚信应考。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33号令),对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违规违纪行为的界定及处罚作了明确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中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为他人提供作弊器材或帮助的;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的等三种情况,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对违纪、作弊的考生,除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并记入考生诚信考试电子档案外,其违纪、违规行为和处理结果也将记入考生的毕业生登记表。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传播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本专业培养具备在新媒体环境中从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传播等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各大媒体、新媒体公司、各组织单位的信息传播部门从事相应工作的理论修养深厚、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信息传播人才。

传播学概论自考视频讲解课

传播学是公共关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又将揉进国内外传播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具体内容可概括为:讲授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主题性理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等;也包括层面性理论:人际传播论、群体传播论、组织传播论、大众传播论等。基础理论还包括这些理论中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形式,如受众研究中的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社会参与论,效果研究中的魔弹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效果论等。既讲授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各种研究视角,如经济学视角、学视角、大众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各个分支,如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意识形态学派。同时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和利用学术会议适当讲授一些传播学的前沿理论,如传媒经济学、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叙述理论、媒介生态学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如博客、维客、摩客、手机短信等,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新近出现的媒介事件为切入点,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分析,适当讲授,如媒介朋友、新型人类悲哀、虚拟婚姻。引导学生在现代性和中国问题这两大核心命题之下,把西方学理放在本土问题及其特殊现实语境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性于一身。

福建师范大学自考新闻学本科考试科目:00642传播学概论、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659新闻摄影、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82公共关系学、0321中国文化概论、00015英语(二)、00312政治学概论、00658新闻评论写作、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00642传播学概论、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659新闻摄影、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00182公共关系学、00321中国文化概论、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00312政治学概论、00658新闻评论写作、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 考试科目安排建议 1、考试科目表和报名时间都会在主考学校的网站上公布,若是还未公布,可以参考去年这个时候的考试时间,因为每年的考试时间和科目变动不大,选择什么科目是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的,只要时间不冲突,至于时间上一定要把握好,什么时候是报名时间网站上都会有,错过了时间就错过了这次考试。 2、若是第一次考试的话,科目不宜多,理由:一、你对自学考试还不是很了解,它是一个考试范围大,知识点浅薄的考试。二、是需要一定的复习时间和内容才会顺利过关的考试。三、它是60分万岁的考试。因此,我建议你:选择感兴趣的二到三门科目。 充分利用好时间复习 抓住业余的缝隙时间,利用这些碎片时间进行突击复习。如可以在公交上用手机背背单词,背背英语作文。甚至在跑步时想想教材的出题逻辑。时间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半工半读。但好在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如果你挤,总会有的。所以如果工作实在是很忙,就只好利用睡眠时间了,但合理安排计划一下,把时间分配一下,制定出这周的作息时间,你会发现,以分钟计算时间的人,比以小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60倍。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   索引序列
  •   自考传播学概论视频讲解全集
  •   传播学概论自考视频讲解全集
  •   自考传播学概论视频讲解
  •   传播学概论自考视频讲解
  •   传播学概论自考视频讲解课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