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中国古代论文选读自考真题答案

中国古代论文选读自考真题答案

发布时间:

中国古代论文选读自考真题答案

发布时间:

中国古代论文选读自考真题答案

我认为不难的,因为我喜欢古代文学的,如果你也喜欢她,并认真学习,应该也不难,切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不仅仅是背背背的,重要的是理解性题目。

二、名词解释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出处《论语?阳货》,原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它说出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观”,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群”,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强调了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其意义是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传统的形成有非常积极的影响。2、(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相联系的。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3、(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在《孟子?万章上》篇中提出来的。文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4、(《史记》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历述文王、屈原等人的事迹后,结合自身创作的真实体会,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主张,在遭到反对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立言”的产物。“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但最主要是它的面对逆境而奋起抗争的精神。“发愤著书”说对后人文学创作影响是巨大的,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正是如此。三、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A 5、A四、翻译题(提示:任选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解释其文学理论上的含义)1、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思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翻译:略含义:这段说提出了“知人论世”说。知人,是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有所了解;论世,是说对作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进行考察,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2、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也,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天道》)翻译: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含义: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所谓“言不尽意”,作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思,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意思;二是说文学作品应该追求一种委婉、含蓄和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五、问答题1、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是什么?要求文学作品的“尽善尽美”、雅正中和,是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审美特征。“尽善尽美”说出处《论语?八佾》。“善”指仁义道德,“美”指雅正中和之美。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孔子追求“尽善尽美”、雅正中和的文艺思想,体现了他的“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2、试简析《论语》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的解释见前。3、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孔子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诗可以怨”。“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不良的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论题。4、《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庄子哲学本身崇尚自然,主张清净无为。因此,在文艺美学思想上,庄子派把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作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作为其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的原则。《庄子》明确提出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将尊重自然绝对化,这无疑存在着片面性,但《庄子》中的一些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故事,如“疱丁解牛”、“轮扁斫轮”等,无不阅发其艺术创造的精辟思想,即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其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斧凿痕迹,从而达到天生化成的境界。后世受《庄子》影响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也都把这种境界作为对文学评论的一个标准,不是否定艺术创造,而是重视那种无人为造作之迹的合乎天然的艺术创造,即反对雕琢堆砌,主张淳朴无华,反对矫揉造作,主张天然化成。这是《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对后代文学艺术家艺术创造影响的主要方面。5、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司马迁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汉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司马迁既写了他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作业2参考答案(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典论?论文》的“文以气为主”说:《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的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主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他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2、(《文心雕龙》的)“神思”说: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志气(情志、气质)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前者“统其关键”,后者“管其枢机”。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后果。3、(陈子昂的)“风骨”和“兴寄”说:陈子昂对齐梁文风的批评主要是二点,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马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因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兴寄”和“风骨”说。“兴寄”要求作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要表现诗人的理想追求和对社会的政治见解。“风骨”就是要诗人用建安风力表达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所形成的艺术风格。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创作均呈现了“风骨”的审美内涵。尤其是《登幽州台歌》仅二十二个字,却几乎将他在《感遇》三十八首里所表现的直面现实、壮志难酬的主旨包含其中了,那苍凉的意境、悲凉的心境、骨气铮铮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正是陈子昂的登高一呼,拉开了整整一代诗风的序幕,迎来了“盛唐气象”。陈子昂开一代诗风的功绩不可磨灭。故元好问评子昂:“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4、(司空图的)“韵味”说:“韵味说”是在钟嵘“滋味”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味外味”的问题。司空图的“韵味”说本于钟嵘的“滋味”说,但有所发展变化。钟嵘之“味”建立在“味”有迹可寻的基础上,而司空图所强调的是味外之味,即越越酸咸等有形迹之味的另一种难以具说、难以言喻的“味”,不是人的口舌所能感觉得到的,而是要通过人的内心感悟、精神体验来产生一种无形无迹的审美愉悦。5、(司空图的)“四外”说:“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为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致”,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学、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的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三、单项选择题1、C 2、D 3、D 4、C 5、C四、翻译题(提示:任选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解释其文学理论上的含义)1、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钟嵘《诗品序》)翻译:略含义: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关键在于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2、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诗贯六义,则讽喻、抑扬、渟蓄、温雅,皆在其间矣。(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翻译:略含义:这段话提出了“味外之味”的观点。它指的是意境的特殊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其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第二,司空图并未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五、问答题1、简述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以气为主”说的内涵及其文论史上的重要意义。曹丕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主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他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也说明了文章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曹丕是最早将哲学领域中“气”的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的人,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形成这个传统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2、简述《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创作灵感的论述。《文心雕龙?神思》对文学创作过程的神思现象和灵感活动进行了科学的理性的阐释。首先,刘勰阐述了灵感活动和艺术想象特征和情状。当创作灵感来到时,神思活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具有跨时空的特点。“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精神活动的范围无边无际,为文运思。其次,刘勰提出,灵感活动的过程始终离不开“物”,即“思理为妙,物与神游”的特点。“神与物游”是指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它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神驰于眼见的物象之中;另一个层次是神驰于内视中之物象(即心象)之间。灵感活动中的想像既有眼见物象也有心中物象,始终与物象相联正是艺术构思灵感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再次,刘勰还强调了灵感中的感情成分。作家的思想感情非常饱满深入,沉浸在想像的世界里,“吟咏之间,嚅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另外,刘勰还认为,创作的灵感活动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和一定的才、学。虚静状态下,神思灵感活动才能不受干拢,顺利进行;同时,刘勰肯定了禀赋和学识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之秉才,迟速异分”,并把“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与虚静的精神状态,同时并列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3、简要评述钟嵘《诗品序》里提出的“自然英旨”说。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了“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只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与“自然英旨”说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内涵是一致的。以“直寻”为中心的“自然英旨”论,对后代诗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简析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风骨”和“兴寄”的内涵和影响。陈子昂对齐梁文风的批评主要是二点,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马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因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兴寄”和“风骨”说。“兴寄”要求作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要表现诗人的理想追求和对社会的政治见解。“风骨”就是要诗人用建安风力表达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所形成的艺术风格。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创作均呈现了“风骨”的审美内涵。尤其是《登幽州台歌》仅二十二个字,却几乎将他在《感遇》三十八首里所表现的直面现实、壮志难酬的主旨包含其中了,那苍凉的意境、悲凉的心境、骨气铮铮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正是陈子昂的登高一呼,拉开了整整一代诗风的序幕,迎来了“盛唐气象”。陈子昂开一代诗风的功绩不可磨灭。故元好问评子昂:“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5、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与钟嵘的“滋味”说相比较,它有什么发展和深化?探讨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阐释了他的“韵味”说。“韵味说”是在钟嵘“滋味”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味外味”的问题。司空图的“韵味”说本于钟嵘的“滋味”说,但有所发展变化。钟嵘之“味”建立在“味”有迹可寻的基础上,而司空图所强调的是味外之味,即越越酸咸等有形迹之味的另一种难以具说、难以言喻的“味”,不是人的口舌所能感觉得到的,而是要通过人的内心感悟、精神体验来产生一种无形无迹的审美愉悦。作业3参考答案(宋金元、明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即“诗穷而后工”说,说诗人经困厄的人生境遇,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前人司马迁、韩愈等人也有类似说法,是说创作主体的生活环境与创作潜能之间的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欧阳修认为,一是诗人“穷”而“自放”,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2、(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她认为词和诗有各自的特点,在表现内容和格调上,以及声律运用上都有着不同。正所谓“诗庄词媚”。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较为严格细密。李清照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的音乐美。3、(严羽的)“别材”、“别趣”说: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其理论基础即是“妙语”和“兴趣”。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语”上。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趣”便是“兴趣”,而不是那种纯理性,而是生动的形象、真实的情感。4、(公安派的)“性灵”说: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了著名的“性灵”说,见于他的《序小修诗》。“性灵”说的核心是“真”,即“真心,真性情”,再则是针对前、后七子提出的,对七子派摹拟秦、汉古文提出了批评。第三,在批评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即“独抒性灵”,求变求新。三、单项选择题1、B 2、B 3、A 4、B 5、C四、翻译题(提示:任选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解释其文学理论上的含义)1、大抵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历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故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翻译:略含义:“妙悟”说。“妙悟”是就创作主体而言,严羽认为孟诗高于韩诗的原因是在于“兴趣”。严羽推重盛唐诸人,是因为“妙悟”。这段说明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2、盖诗文至近代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仿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于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尝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复?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袁宏道《叙小修诗》)翻译:略含义:说明了袁宏道的诗学主张是变,反对陈陈相因。文学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各极其变,这样才“可贵”。五、问答题1、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韩愈“不平则鸣”说有何异同之处?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指的是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都有相类似的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知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中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2、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历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严羽所说孟浩然学历不如韩愈,而诗趣在韩愈之上,是因为“妙悟”的原故。这就是说孟浩然所写的诗纯真流露,按诗创作规律写出了“妙悟”,有了“妙悟”即“别趣横生”。韩愈在这点上即近于宋诗,理性太重。3、结合盛唐诗歌创作,谈谈你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严羽对宋诗的批评首先赞赏了唐诗,列举孟诗与韩诗比较,认为孟浩然学历不如韩愈但诗歌超过韩愈,是因为孟浩然有“别材别趣”。而宋诗崇尚学问,讲理性,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乏唐诗那种“妙语”的“兴趣”,即丰富隽秀的审美情趣,批评了宋诗的主流倾向。4、李贽“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代文论有何影响?李贽的文学主张即“童心”说。所谓“童心”即“真心”。李贽的“童心”说,是以人的先天本真作为核心,以后天的读书治学作为保真修纯的基础,以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不懈地修炼真诚作为评价指标,从而构建了其“童心”说的真纯思想体系,并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回答了“童心”说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价值。因此,李贽的“童心”说同明代前、后七子的形式主义文学划清了界线,又直接开启了公安派“性灵”说的先河,影响极为深远。5、浅析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的背景和内涵。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主要代表,为了评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他提出了著名的“性灵”说,见于他的《序小修诗》。“性灵”说的核心是“真”,即“真心,真性情”,再则是针对前、后七子提出的,对七子派摹拟秦、汉古文提出了批评。第三,在批评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即“独抒性灵”,求变求新。

我有00814的真题试卷及答案,都是自己整理的,请问你需要吗

不难,关键是要根据考试大纲和复习资料做好全面复习,网上有考试大纲和复习资料的下载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答案

高纲0916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 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贡献,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中值得借鉴的有益因素,争取古为今用,为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做贡献。(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同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的深刻思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性质、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创作技巧等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各种文体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与原因的了解不断加深,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交叉影响。考生通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系统掌握以上内容。具体要求:首先是借助注释通读各篇选文,了解该篇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文学观点,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其次是认真阅读每篇选文后的说明,加深对本篇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理论范畴的理解,争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三,最好能精读文论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一步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关系极为紧密,与文学概论等相关课程也有一定联系。本课程是历代文学批评家运用一定的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思考、讨论、评价的结晶,既有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也有对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等等关系的探询。因此,考生如果能认真学好上述有关课程,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并掌握。二、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先秦部分(一) 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尚书·尧典》《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关于文学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思想。(二) 学习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作用与价值等的认识。(三)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 领会:《尚书》《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书的性质及其有关对文学的论述。2、 掌握:《尚书》中关于早期文学与乐、舞关系的论述;从《诗经》某些篇章看讽刺诗的产生原因;《论语》中关于文与道德的关系、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论述;《墨子》中关于“尚用”与“尚质”的有关论述和“言有三表”的理论主张;《荀子》有关“言”与“乐”的主要观点。3、 熟练掌握:诗言志;诗无邪;兴观群怨;绘事后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两汉部分(一)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汉代对文学的有关论述,体现了汉代对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特征、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诗歌的美刺功能的新认识。(二 )学习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毛诗序》等文选,掌握相关理论。(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理解《毛诗序》《史记·太史公自序》《论衡》《楚辞章句》等篇目所体现的主要思想。2、掌握:《毛诗序》对诗歌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式、社会作用的有关论述;司马迁《史记》一书的文学思想基础;《史记》对《春秋》的评价;《论衡》中的作家论,特别是品评作者的标准;汉代对屈原作品思想性的争论。3、熟练掌握:诗有六义;发乎情,止乎礼义;发愤著书;露才扬己。魏晋六朝部分(一)课程内容本时期是中国文学思想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代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批评巨著。(二)学习要求要求精读《典论·论文》等本时期的重要文选,理解、掌握相关理论体系、概念、观点。(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理解《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的主要观点。2、掌握:曹丕对文学的价值、作者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文学体裁的不同特征、文学的批评态度的问题的认识;陆机对文学创作过程的系统论述;陆机对独创的认识、对行文乐趣的分析;《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性质与地位;《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想象的有关论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体现的文学史观;《诗品序》的主要内容。3、熟练掌握:文以气为主;文人相轻;“朝华”“夕秀”;神与物游;“文变染乎世情”;“梗概而多气”;滋味说。唐宋部分(附:金代部分)(一) 课程内容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高度发展的时期,文学理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少理论思考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文体意识继续加强,对诗、词、文等每一文体都有着全面细致的论述。(二)学习要求要求通读教材上所选各篇理论著作,精读《修竹篇序》《戏为六绝句》《诗式》《与元九书》《论词》《沧浪诗话》《论诗三十首》等代表作,基本了解这一时期对各体文学作品的系统论述和对前代相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教材中本时期所选各篇的代表性观点。2、掌握: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主张提出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影响;杜甫《戏为六绝句》论诗的主要内容;《诗式》对诗歌的地位、取境、四声八病、用事、继承与创新等问题的认识;白居易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诗歌的作用等问题的阐述;韩愈《答李翊书》的主要内容;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体现的“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梅尧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的艺术境界;欧阳修关于文与道的关系的论述;王安石关于文与辞的关系的论述;李清照对词的见解与要求;张戒关于诗歌艺术风格涵蓄蕴藉的主张;严羽《沧浪诗话》关于“诗之法有五”“诗之品有九”的论述;严羽“妙悟说”的内涵及其影响;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品评的人物及所体现的诗学主张。3、熟练掌握:汉魏风骨;庾信文章老更成;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韵外之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发纤穠于简古”(苏轼);“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词)“别是一家”;“琢琱自是文章病”(陆游);“工夫在诗外”;诗有别材(诗有别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元明清部分(附:近代部分)(一)课程内容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继续深化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小说戏曲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进入近代以后,中西文学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新变。这些内容,都是本时期文学理论家关注的热点内容。(二)学习要求认真阅读有关文论篇目,注意本时期文学理论新的发展,特别是对小说戏曲的相关论述和中西文论相结合后的新理论。(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重点领会《词源》《录鬼簿序》《忠义水浒传序》《曲律》《序山歌》《西游记题词》《闲情偶记》《原诗》《论文偶记》《儒林外史序》《花部农谭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人间词话》《摩罗诗力说》等篇章所论述的相关文学理论。2、掌握:张炎《词源》的评词标准及其对贡献;钟嗣成《录鬼簿》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所提出的复古主张的内涵;李开先对民间歌谣的认识的意义;李贽《忠义水浒传序》所体现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答吕姜山书》所体现的理论理论主张;袁宏道论诗“变”之内涵及其价值;王骥德《曲律》中表达的戏曲理论主张;钟惺《诗归序》中所表达的竟陵派的诗歌理论内容;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对小说虚构理论的阐述;李渔戏曲理论的主要贡献;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分析;叶燮《原诗》中阐述的“理、事、情”与“才、胆、识、略”的主要艺术思想;刘大櫆《论文偶记》中阐述的有关古文理论;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与小说艺术的分析;《红楼梦》第一回对小说创作的思考;袁枚性灵说的内涵及其对格调说的批评;龚自珍对封建思想叛逆在文学上的主要表现;刘毓崧《古谣谚序》中体现的民间文学思想;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中表达的诗歌改革主张的主要内容;梁启超对小说地位及其与政治关系的理论分析;章炳麟《文学总略》中对“文学”一词的阐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体系;《摩罗诗力说》中体现的鲁迅的文学观。3、熟练掌握:“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真诗只在民间”;“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神韵说;花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附录 题型示例一、选择题1、“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出自A、杜甫《戏为六绝句》 B、陆游《论诗》 C、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D、赵翼《论诗》二、名词解释1、境界说三、简答题1、简要说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表达的“文以明道”这一文学思想的内涵。四、论述题1、结合《儒林外史》试析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与艺术的分析是否合理。

我有00814的真题试卷及答案,都是自己整理的,请问你需要吗

ABACBBB

江苏自考历年试卷里面自考选项,就有汉语言文学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0530 02年4月 03年4月 04年4月 05年4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0532 02年4月 03年4月 04年4月 05年4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0533 02年10月 05年10月 外国文学作品选0534 02年10月 03年10月 05年10月 现代汉语0535 02年4月 03年4月 04年4月 05年4月 古代汉语0536 02年4月 05年10月 写作(一)0506 02年4月 03年4月 04年4月 05年4月 普通逻辑0024 02年4月 04年4月 03年4月 01年10月 教育学(一)0429 02年10月 05年4月 心理学0031 02年10月 05年4月 05年10月 文学概论0529 02年10月 03年10月 05年10月 05年10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很详细,很不错的!)希望 你能取得好的成绩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真题及答案

B,C,A,B,B,B,C

我有00814的真题试卷及答案,都是自己整理的,请问你需要吗

书店有卖的,不贵的

中国古代论文选读自考真题及答案

我只有08年10月份的一。BCBDA CBCDD BCABD DACAD ABADC BDACB二。1-abcde 2-abe 3-bde 4-bde 5-abc三。1.指杨万里的是个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的活泼自然风趣诙谐。以绝句最为出色。2、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以七言为体,以叙述故事为主。分为东城调和西城调,代表作家为罗松窗,韩小窗。3-明末清初小说 ,以青年爱情婚姻为题材,代表作品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4-是梁启超首先提出的,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兼备的衡量标准,后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纲领。1899-1903是诗界革命的盛期四1-蔡珪,骨力较为苍劲,清切雄健。党怀英,体物精细,寄兴高妙。王庭筠,诗律精严生新,无险怪生涩之病。2-贯云石性格旷达,归隐作品风格或慷慨豪放,或通俗自然,一些写恋情的作品具有民间俗谣俚曲的味道,颇具北曲的淳朴气息3-科场不幸,促使其对科举弊端加以揭露抨击,农村教书先生生活时期有机会研习学问和搜集民间传说。南方幕僚生活使其眼界开阔,有机会接触各阶层人物。4-天演论,原富,法意,名学,等译著,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严译精心撰述,形成渊雅风格,具有较高文学价值,使译文较原文更富于文学性。严复虽然用古文翻译书,但其文体仍有一定的自由度,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亦有贡献。五,1-陆游的诗歌创作贯穿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最显著的特征是善为悲壮,他的诗多感时伤世,悲愤激昂。他的诗诸体皆备,古体诗意气豪迈,律诗对仗工稳而流转圆美,绝句极有丰神,他的诗风格多样,除雄浑悲壮外,尚有清淡秀逸,简练自然之风。注:以上要点需结合作品展开论述。2-情节的幻想色彩。由题材,主题的理想型决定了牡丹亭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即富于幻想色彩的情节。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与意境。作者具有抒情诗人气质,他以抒情诗的手法,揭示人物内心的感情。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与人物塑造融为一体,达到传神的境界。注:同上

书店有卖的,不贵的

高纲0916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 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贡献,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中值得借鉴的有益因素,争取古为今用,为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做贡献。(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同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的深刻思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性质、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创作技巧等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各种文体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与原因的了解不断加深,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交叉影响。考生通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系统掌握以上内容。具体要求:首先是借助注释通读各篇选文,了解该篇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文学观点,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其次是认真阅读每篇选文后的说明,加深对本篇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理论范畴的理解,争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三,最好能精读文论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一步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关系极为紧密,与文学概论等相关课程也有一定联系。本课程是历代文学批评家运用一定的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思考、讨论、评价的结晶,既有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也有对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等等关系的探询。因此,考生如果能认真学好上述有关课程,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并掌握。二、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先秦部分(一) 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尚书·尧典》《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关于文学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思想。(二) 学习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作用与价值等的认识。(三)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 领会:《尚书》《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书的性质及其有关对文学的论述。2、 掌握:《尚书》中关于早期文学与乐、舞关系的论述;从《诗经》某些篇章看讽刺诗的产生原因;《论语》中关于文与道德的关系、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论述;《墨子》中关于“尚用”与“尚质”的有关论述和“言有三表”的理论主张;《荀子》有关“言”与“乐”的主要观点。3、 熟练掌握:诗言志;诗无邪;兴观群怨;绘事后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两汉部分(一)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汉代对文学的有关论述,体现了汉代对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特征、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诗歌的美刺功能的新认识。(二 )学习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毛诗序》等文选,掌握相关理论。(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理解《毛诗序》《史记·太史公自序》《论衡》《楚辞章句》等篇目所体现的主要思想。2、掌握:《毛诗序》对诗歌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式、社会作用的有关论述;司马迁《史记》一书的文学思想基础;《史记》对《春秋》的评价;《论衡》中的作家论,特别是品评作者的标准;汉代对屈原作品思想性的争论。3、熟练掌握:诗有六义;发乎情,止乎礼义;发愤著书;露才扬己。魏晋六朝部分(一)课程内容本时期是中国文学思想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代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批评巨著。(二)学习要求要求精读《典论·论文》等本时期的重要文选,理解、掌握相关理论体系、概念、观点。(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理解《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的主要观点。2、掌握:曹丕对文学的价值、作者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文学体裁的不同特征、文学的批评态度的问题的认识;陆机对文学创作过程的系统论述;陆机对独创的认识、对行文乐趣的分析;《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性质与地位;《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想象的有关论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体现的文学史观;《诗品序》的主要内容。3、熟练掌握:文以气为主;文人相轻;“朝华”“夕秀”;神与物游;“文变染乎世情”;“梗概而多气”;滋味说。唐宋部分(附:金代部分)(一) 课程内容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高度发展的时期,文学理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少理论思考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文体意识继续加强,对诗、词、文等每一文体都有着全面细致的论述。(二)学习要求要求通读教材上所选各篇理论著作,精读《修竹篇序》《戏为六绝句》《诗式》《与元九书》《论词》《沧浪诗话》《论诗三十首》等代表作,基本了解这一时期对各体文学作品的系统论述和对前代相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教材中本时期所选各篇的代表性观点。2、掌握: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主张提出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影响;杜甫《戏为六绝句》论诗的主要内容;《诗式》对诗歌的地位、取境、四声八病、用事、继承与创新等问题的认识;白居易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诗歌的作用等问题的阐述;韩愈《答李翊书》的主要内容;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体现的“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梅尧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的艺术境界;欧阳修关于文与道的关系的论述;王安石关于文与辞的关系的论述;李清照对词的见解与要求;张戒关于诗歌艺术风格涵蓄蕴藉的主张;严羽《沧浪诗话》关于“诗之法有五”“诗之品有九”的论述;严羽“妙悟说”的内涵及其影响;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品评的人物及所体现的诗学主张。3、熟练掌握:汉魏风骨;庾信文章老更成;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韵外之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发纤穠于简古”(苏轼);“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词)“别是一家”;“琢琱自是文章病”(陆游);“工夫在诗外”;诗有别材(诗有别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元明清部分(附:近代部分)(一)课程内容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继续深化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小说戏曲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进入近代以后,中西文学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新变。这些内容,都是本时期文学理论家关注的热点内容。(二)学习要求认真阅读有关文论篇目,注意本时期文学理论新的发展,特别是对小说戏曲的相关论述和中西文论相结合后的新理论。(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重点领会《词源》《录鬼簿序》《忠义水浒传序》《曲律》《序山歌》《西游记题词》《闲情偶记》《原诗》《论文偶记》《儒林外史序》《花部农谭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人间词话》《摩罗诗力说》等篇章所论述的相关文学理论。2、掌握:张炎《词源》的评词标准及其对贡献;钟嗣成《录鬼簿》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所提出的复古主张的内涵;李开先对民间歌谣的认识的意义;李贽《忠义水浒传序》所体现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答吕姜山书》所体现的理论理论主张;袁宏道论诗“变”之内涵及其价值;王骥德《曲律》中表达的戏曲理论主张;钟惺《诗归序》中所表达的竟陵派的诗歌理论内容;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对小说虚构理论的阐述;李渔戏曲理论的主要贡献;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分析;叶燮《原诗》中阐述的“理、事、情”与“才、胆、识、略”的主要艺术思想;刘大櫆《论文偶记》中阐述的有关古文理论;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与小说艺术的分析;《红楼梦》第一回对小说创作的思考;袁枚性灵说的内涵及其对格调说的批评;龚自珍对封建思想叛逆在文学上的主要表现;刘毓崧《古谣谚序》中体现的民间文学思想;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中表达的诗歌改革主张的主要内容;梁启超对小说地位及其与政治关系的理论分析;章炳麟《文学总略》中对“文学”一词的阐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体系;《摩罗诗力说》中体现的鲁迅的文学观。3、熟练掌握:“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真诗只在民间”;“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神韵说;花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附录 题型示例一、选择题1、“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出自A、杜甫《戏为六绝句》 B、陆游《论诗》 C、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D、赵翼《论诗》二、名词解释1、境界说三、简答题1、简要说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表达的“文以明道”这一文学思想的内涵。四、论述题1、结合《儒林外史》试析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与艺术的分析是否合理。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及答案

高纲0916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 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贡献,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中值得借鉴的有益因素,争取古为今用,为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做贡献。(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同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的深刻思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性质、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创作技巧等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各种文体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与原因的了解不断加深,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交叉影响。考生通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系统掌握以上内容。具体要求:首先是借助注释通读各篇选文,了解该篇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文学观点,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其次是认真阅读每篇选文后的说明,加深对本篇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理论范畴的理解,争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三,最好能精读文论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一步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关系极为紧密,与文学概论等相关课程也有一定联系。本课程是历代文学批评家运用一定的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思考、讨论、评价的结晶,既有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也有对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等等关系的探询。因此,考生如果能认真学好上述有关课程,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并掌握。二、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先秦部分(一) 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尚书·尧典》《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关于文学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思想。(二) 学习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作用与价值等的认识。(三)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 领会:《尚书》《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书的性质及其有关对文学的论述。2、 掌握:《尚书》中关于早期文学与乐、舞关系的论述;从《诗经》某些篇章看讽刺诗的产生原因;《论语》中关于文与道德的关系、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论述;《墨子》中关于“尚用”与“尚质”的有关论述和“言有三表”的理论主张;《荀子》有关“言”与“乐”的主要观点。3、 熟练掌握:诗言志;诗无邪;兴观群怨;绘事后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两汉部分(一)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汉代对文学的有关论述,体现了汉代对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特征、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诗歌的美刺功能的新认识。(二 )学习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毛诗序》等文选,掌握相关理论。(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理解《毛诗序》《史记·太史公自序》《论衡》《楚辞章句》等篇目所体现的主要思想。2、掌握:《毛诗序》对诗歌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式、社会作用的有关论述;司马迁《史记》一书的文学思想基础;《史记》对《春秋》的评价;《论衡》中的作家论,特别是品评作者的标准;汉代对屈原作品思想性的争论。3、熟练掌握:诗有六义;发乎情,止乎礼义;发愤著书;露才扬己。魏晋六朝部分(一)课程内容本时期是中国文学思想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代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批评巨著。(二)学习要求要求精读《典论·论文》等本时期的重要文选,理解、掌握相关理论体系、概念、观点。(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理解《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的主要观点。2、掌握:曹丕对文学的价值、作者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文学体裁的不同特征、文学的批评态度的问题的认识;陆机对文学创作过程的系统论述;陆机对独创的认识、对行文乐趣的分析;《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性质与地位;《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想象的有关论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体现的文学史观;《诗品序》的主要内容。3、熟练掌握:文以气为主;文人相轻;“朝华”“夕秀”;神与物游;“文变染乎世情”;“梗概而多气”;滋味说。唐宋部分(附:金代部分)(一) 课程内容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高度发展的时期,文学理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少理论思考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文体意识继续加强,对诗、词、文等每一文体都有着全面细致的论述。(二)学习要求要求通读教材上所选各篇理论著作,精读《修竹篇序》《戏为六绝句》《诗式》《与元九书》《论词》《沧浪诗话》《论诗三十首》等代表作,基本了解这一时期对各体文学作品的系统论述和对前代相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教材中本时期所选各篇的代表性观点。2、掌握: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主张提出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影响;杜甫《戏为六绝句》论诗的主要内容;《诗式》对诗歌的地位、取境、四声八病、用事、继承与创新等问题的认识;白居易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诗歌的作用等问题的阐述;韩愈《答李翊书》的主要内容;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体现的“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梅尧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的艺术境界;欧阳修关于文与道的关系的论述;王安石关于文与辞的关系的论述;李清照对词的见解与要求;张戒关于诗歌艺术风格涵蓄蕴藉的主张;严羽《沧浪诗话》关于“诗之法有五”“诗之品有九”的论述;严羽“妙悟说”的内涵及其影响;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品评的人物及所体现的诗学主张。3、熟练掌握:汉魏风骨;庾信文章老更成;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韵外之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发纤穠于简古”(苏轼);“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词)“别是一家”;“琢琱自是文章病”(陆游);“工夫在诗外”;诗有别材(诗有别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元明清部分(附:近代部分)(一)课程内容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继续深化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小说戏曲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进入近代以后,中西文学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新变。这些内容,都是本时期文学理论家关注的热点内容。(二)学习要求认真阅读有关文论篇目,注意本时期文学理论新的发展,特别是对小说戏曲的相关论述和中西文论相结合后的新理论。(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重点领会《词源》《录鬼簿序》《忠义水浒传序》《曲律》《序山歌》《西游记题词》《闲情偶记》《原诗》《论文偶记》《儒林外史序》《花部农谭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人间词话》《摩罗诗力说》等篇章所论述的相关文学理论。2、掌握:张炎《词源》的评词标准及其对贡献;钟嗣成《录鬼簿》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所提出的复古主张的内涵;李开先对民间歌谣的认识的意义;李贽《忠义水浒传序》所体现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答吕姜山书》所体现的理论理论主张;袁宏道论诗“变”之内涵及其价值;王骥德《曲律》中表达的戏曲理论主张;钟惺《诗归序》中所表达的竟陵派的诗歌理论内容;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对小说虚构理论的阐述;李渔戏曲理论的主要贡献;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分析;叶燮《原诗》中阐述的“理、事、情”与“才、胆、识、略”的主要艺术思想;刘大櫆《论文偶记》中阐述的有关古文理论;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与小说艺术的分析;《红楼梦》第一回对小说创作的思考;袁枚性灵说的内涵及其对格调说的批评;龚自珍对封建思想叛逆在文学上的主要表现;刘毓崧《古谣谚序》中体现的民间文学思想;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中表达的诗歌改革主张的主要内容;梁启超对小说地位及其与政治关系的理论分析;章炳麟《文学总略》中对“文学”一词的阐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体系;《摩罗诗力说》中体现的鲁迅的文学观。3、熟练掌握:“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真诗只在民间”;“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神韵说;花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附录 题型示例一、选择题1、“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出自A、杜甫《戏为六绝句》 B、陆游《论诗》 C、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D、赵翼《论诗》二、名词解释1、境界说三、简答题1、简要说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表达的“文以明道”这一文学思想的内涵。四、论述题1、结合《儒林外史》试析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与艺术的分析是否合理。

你可以在百度一下“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与答案”,在百度文库中一般会有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与答案。

答案你要自己找了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政策的是( )A.税收政策 B.民族政策C.宗教政策 D.语言文字政策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A.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3.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A.一条 B.二条C.三条 D.四条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 )A.练兵作用 B.实战作用C.保护作用 D.绿化作用5.考古发掘证明,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 )A.变异的结果 B.退化的结果C.排斥的结果 D.汇聚融合的结果6.周人重农,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且赋予它某种( )A.“政道”含义 B.“武道”含义C.“文道”含义 D.“神道”含义7.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 )A.“无为” B.“无不为”C.“自在” D.“逍遥”8.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 )A.畜牧业的萌芽 B.制陶业的萌芽C.农耕业的萌芽 D.手工业的萌芽9.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主要记录了( )A.元代食谱 B.宋代食谱C.清代食谱 D.明代食谱10.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 )A.先秦时期 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11.相传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是( )A.先秦时期人 B.西汉时期人C.东汉时期人 D.三国时期人12.三省六部制中,六部隶属于( )A.三省 B.尚书省C.中书省 D.门下省13.下列关于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无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 B.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D.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14.分封制的瓦解开始于( )A.西周时期 B.东周以后C.战国时期 D.先秦时期15.天子自称为“朕”开始于( )A.轩辕黄帝 B.秦始皇赢政C.汉高祖刘邦 D.汉武帝刘彻16.中国古代思想家多曾思考过礼的起源问题。其中,认为礼的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C.荀子 D.韩非子17.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老子》 B.《管子》C.《商君书》 D.《韩非子》18.东晋葛洪所撰重要道教理论著作是( )A.《老子五千文》 B.《太平洞极经》C.《神农本草经集注》 D.《抱朴子·内篇》19.人生在世,应该有所害怕,有所畏惧。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C.老子 D.周公20.下列选项中,演化出汉赋的是( )A.楚辞 B.大雅C.小雅 D.周颂21.尊崇自然作为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其哲学基础是( )A.天人合一 B.知行合一C.中庸之道 D.抽象思维22.现代汉语主要有( )A.六大方言 B.七大方言C.八大方言 D.九大方言23.在言语形式方面反对言辞华美的著名历史人物是( )A.宋玉 B.王充C.萧统 D.陆机24.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将明清以来的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 )A.三个阶段 B.五个阶段C.六个阶段 D.七个阶段25.“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 )A.贺麟和冯友兰 B.梁濑溟和熊十力C.唐君毅和牟宗三 D.余英时和杜维明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司马迁将楚地一分为三,其分别叫做( )A.东南楚 B.东楚C. 西南楚 D.南楚E.西楚27.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作用有( )A.物质交流 B.中外文化的沟通C.佛教的东传 D.西域丝绸的输入E.西域先进政治文明的输入28.科举考试造就了大批优秀文化人才,以下人物属中唐时期人才高峰期涌现的有 ( )A.韩愈 B.柳宗元C.白居易 D.刘禹锡E.欧阳修29.下列有关“天人合一”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天人合一”观念起源于西周B.“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汉代董仲舒提出的C.荀子《天论》篇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D.“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有着密切的联系E.“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30.先秦时期,对“名”、“实”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思想家有( )A.孔子 B.墨子C.庄子 D.尹文子E.孟子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狭义文化32.“塞北江南”33.宗法制34.《诗经》35.禅宗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为什么说中国具有文化发展的广阔地理舞台?37.简述中国古代礼与俗的区别。38.简述“中庸之道”价值观。39.简述汉语的特点。40.简述秦始皇“书同文”的政策及其意义。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论春秋战国时代是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42.试述我国传统市商的经营之道。

去自学考试辅导网站上找,365、自考大、中国自考人。祝你好运!

  •   索引序列
  •   中国古代论文选读自考真题答案
  •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答案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真题及答案
  •   中国古代论文选读自考真题及答案
  •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及答案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