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2023年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报名

2023年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报名

发布时间:

2023年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报名

发布时间:

2023年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报名

书,要怎么读才对呢?对此,曾国藩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对读书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总的来说,他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我带你进入曾国藩的世界。

曾国藩是怎么读书的?

第一:要读经典

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不就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嘛。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什么读什么。虽然这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的多,忘的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二条: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呼啦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也就是一本没读懂,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国藩全集·家书》)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是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方式属于老牛拉破车,车破牛也累,不会有什么好的收获。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做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得边看边写写划划,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曾国藩全集·家书》)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做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第三: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她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了《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览》,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说起来,曾国藩虽然是一代大儒,但也不可能样样都擅长,那么他怎么可能在西学、算术、语言学各个方面都能给孩子以指导呢? 要说曾国藩真是一个海纳百川式的人物,当时他的幕府中网罗了天下最杰出的英才,包括像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一大批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不仅自己教儿子,还主张儿子向这些饱学之士学习。这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胸襟,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后来,他还主张从年幼的孩子中选拔一些聪明的、对西学感兴趣的儿童,由政府出资送他们出国去学习。正因为有他的一力提倡,于是近代历史上,有了第一批出国的留学学生,这第一批三十多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名叫詹天佑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所以,曾国藩所主张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仅是指读书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甚至也可以改变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本质就是想通过学习来使陈旧的中国脱胎换骨。不论结果如何,这种学习的姿态应该算是这个儒家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做个爱读书的人

爱读书的人,通常被冠以蕙质兰心的美誉。读书是人的深度美容。书让人豁达、宽容、博学、独立、多思和智慧。

爱读书的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字、做出来的事,都可以让人刮目相看。读书的人,是一道不事张扬、永远都让人回味的风景线。读书的妙处就是可以拉长青春,可以让美丽无限。“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绽放人生的芳华。

爱读书的人,一旦对书着了迷,便常常忘记很多琐事和苦恼。一书在手,静心安神。上下五千年,十万八千里,历史与瞬间,永恒与断裂,渺小与伟大,弹指一挥间。莲花瓣瓣飘馨香,书卷页页展忧愁。读书的人,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大气和潇洒。

爱读书的人,游走在书中时,所有的梦幻和理想、快乐和痛苦、期待和失望都写在纸上。而人不能总活在书里,走出来,同样面对无穷的家务、世俗的凡事、平淡的工作,却能安之若素。

爱读书的人,思维比较发达,想法相对复杂,精神追求较高。他不太喜欢到处结交酒朋肉友,讨厌无聊的逢迎,懒得吃喝应酬,宁愿节省时间独自对书闲谈。他们相对孤僻,或曰清高,或曰傻帽,因为贪恋书里的广阔、清淡与宁静。他们喜欢寂寞的时空。他们的世界很静很大。

爱读书的人,总是对爱有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他们相信爱无处不在,渴望永恒的真爱,因此,常被世俗的的爱冷落一边。读书的人拥有坚强与期待,宁愿用一生追寻爱,发现爱,读懂爱,享受爱。“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读书的人,信奉有爱就有痛,永远向着爱的天空微笑。

爱读书的人,把日子当成书来读,清风徐徐,水滴石穿,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无不在书中宣泄、消融。冰心一句响亮的“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睿智地告诉所有人,人生读书的结果,就是过滤杂质,收获快乐,然后,快乐地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01之谁来拯救笨小孩--二、无一日不读书--三、撑起两根穷骨头--曾国藩家训(四)《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曾国藩家训》01之谁来拯救笨小孩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 在曾国藩家训系列演讲中讲到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日晚间,一小偷溜至幼时的曾国藩家中,发现他正在认真读书,便觅到房梁上准备待他读毕离开,好大肆搜寻一番,他耐心窝在房梁上等待。 幼时的曾国藩正在背诵一篇文章,也不是很难,类似于《岳阳楼记》,他是反反复复的背,来来回回的诵,可总是背的速度赶不上忘的速度,怎么着就是背不下来,。 梁上君子已经睡了一觉,醒来发现笨小孩还在背同一篇文章,静听许久,还是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眼看天已微亮,再无机会,他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跳将下来,对着曾国藩怒吼到,你怎么这么笨!然后将岳阳楼记从头到尾背一遍,毫不卡顿,有如滔滔江水,连绵已绝以后便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然后扬长而去。 形象生动,对比明显,让人忍俊不禁。 曾国藩就读于私塾,受着正规教育,尽一整晚时间上不能背下一篇普通的文章。而作为梁上君子的小偷,于梁上准备作业之机,半睡半醒之间,恍恍惚惚之时,只是听曾国藩多次朗诵,便一字不漏的记下来。 谁聪明,谁愚笨,一眼便知,便以当时而论,谁的成就会更大,恐怕谁都不敢定论。 而今,这许多年过去,曾国藩之名震耳欲聋,彼时聪明之小偷何在? 向来成大事者,不是资质超群,生而知之者,而是不断超越自我,克诚克勤者。 二、无一日不读书 听到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印象深刻。 苏东坡有一句名言“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却将其改动变成:不可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立下读书誓言的几十年里,真正做到了无一日不读书。在晚年一只眼睛读瞎了,也还是坚持读书。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震惊,或许也很纳闷。爱读书的人不少,但是能这般坚持,每天都读书的人,历史上都搜不出几个吧? 想起现代人经常谈到自律,读过曾国藩家训后,我想称曾大人为自律界的鼻祖也不为过。 当然,要论起他爱读书,无一日不读书之事,必定有其渊源。 渊源还得从曾国藩爷爷说起,曾国藩爷爷,名曾玉屏,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无所事事之人,但有一次受到长者批评其无知,心受刺激,从此痛改前非,立下耕读传家的宏愿。 “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一心培养子孙的读书教育。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儿孙爱读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为什么曾国藩能做到无一日不读书呢?促使他立誓并坚持的,却是他那个经过17次科举考试才考上秀才的亲爹。 虽然在科举考试上实不如意,但是在对曾国藩的教育上却彰显了他不凡的智慧。 曾国藩中秀才,过举人后,雄心壮志,进京赶考。辛苦准备了两年,所有积蓄都花光了,身无分文,不料两次落榜。 二次落榜的曾国藩心中痛楚,却不想回家,于是在江浙游走散心。穷困潦倒的他无奈从父亲友人那借来100两银子。有了钱后,没想到又犯了书痴的毛病,将借来的全部家当,买了精刻的《二十三史》。(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的典籍合称)有史记,三国志,宋书,晋书等等。 狼狈踏上回家之路后,曾国藩心中忐忑,不知如何向父亲交代。最后只好一五一十的将实情告知父亲。 父亲了解情况后,非但没有埋怨他,只平平淡淡的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意为你偿还债务,但我希望你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细心研读。” 在当时,100两银子对这个家庭来讲却是一笔巨款。曾国藩听到父亲话,非但没有痛批他两次考试的失败,对他冲动花光100两买书的事,却也如此平实的教导。曾国藩心中大受鼓舞,从此发下誓言,如若不好好将买来的书读完,就是大不孝。由此开始了无一日不读书的人生征程。 曾国藩这一生,读书无数,关于选书和读书方法,曾国藩也有他独到的见解。 他在家训里提到: 1. 读书要读经典,经过岁月检验的,经过思想沉淀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 一个人读好书才能吸收到书中精华,由此树立个人正确的信仰和学习到安身立命的方法。 2.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是一种他提倡的沉浸读书法。 在这点上很多人都犯有不专心,不专注的毛病。记得我以前在大学里,每次去图书馆,总觉得好书太多,一次都借了好几本。最后该还的时候,经常一本也没有读完,或者每本只零碎翻过几页。四年来,也没真正读完几本书。如果当时能学习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一次只读一本书,读通读透,不但能理解和体会到书中的精华,读到更多的书,而且也可以真正享受到专注于当前的乐趣。 3. 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的兴趣和方向 曾国藩是文史大儒,也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但他却说,读书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科举考试,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的兴趣和方向。 曾国藩对儿子的读书教育的态度上便是如此。 曾国藩大儿子曾纪泽,晚清最有名的外交家。在年轻的时候,考了一次科举后。就不想考了,家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曾国藩知道后,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尊重儿子的喜好,让他选择自己的兴趣,研读西学。 他的另外一个儿子,曾纪宏,不喜欢文史,却喜欢数学,曾国藩也是全力支持。 因为要指导儿子,曾国藩不懂,就也找来这一块的书来研读。真正可谓难能可贵。 最后培养出了两个和父亲不一样却是同样出色的儿子。 曾国藩晚年时,对他的儿子曾纪泽说, 我一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事,要说有一件我能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 这话听来,真正是气势磅礴!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自己有愧)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曾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相骨——曾 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支持曾纪泽学西学,曾纪鸿学数学 读书方法:1.要读经典 2.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精读,沉浸其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3.培养个人的兴趣和志向 4.做笔记,包括所感所想,疑惑 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 三、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家并不富,是曾家家族是首富。尤其是九弟曾国荃。他们兄弟多,曾国荃一般在军中被称九帅,他贪婪,带兵狠。当时曾家五兄弟如狼似虎。最狠的正是曾国荃。他丧尽天良的是屠城。纵兵抢钱。知弟莫若兄,所以写信时说得守贫穷。拿自身为榜样,希望能让弟弟走上正途。但是几个弟弟在清廉上没办法。曾国荃最会抢劫,把钱运回老家。曾国藩想教育好弟弟。但是没辙,弟弟不听。后来曾国藩手下最清廉的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彭玉麟上了奏折,列了十条罪状。先给曾国藩看,请转递朝廷,他为难了。几个弟弟跟着出来打仗。三五弟死于战场,他觉得亏欠弟弟,护短。压了下去。曾国荃大兴土木,还替哥哥出主意,看老屋破旧,是曾国藩一支的,替他建,翻修了一下,还新建了几间,没敢特别搞,哥哥果然大怒,写信骂他。新房子搬出来就难了。曾国藩意思是由奢入俭难。 曾国藩和家人过得清苦,为什么一定要过穷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认为官场上穷字是保身之道。当时他是清朝最受重用的汉族官员。清不敢重用汉人,有实权的像兵权不敢放心地交给汉人,他是例外,这是时事所迫,组建湘军时,一开始大捷,趁势兵进湖北,打到武昌城下,收复三镇。咸丰高兴得很哪。没想到一书生能建此奇功。获此大胜,孰非意料所及?一高兴,封官许愿,封湖北巡抚。曾国藩一看,非常高兴有实权。但是官场规矩是你得客气客气一下。他写奏折,说自己才德不足,客气一番,大家都这么做,哪知道这个奏折一上,过了七天,咸丰批复下来了,让他想不到。“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抚。”那就算了,就不要当了。这不是逗你玩吗?咸丰还有一段话,还骂了他一顿。说上次奏折为什么不署湖北巡抚的官衔?曾国藩晕了,这是莫名其妙呀。大家都替他鸣不平,曾国藩却早知道是为什么。当时大捷确实高兴,大学士跟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身一嗥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想非国家之福也。”在老家丁忧,不过平民百姓,登高一呼四方响应,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咸丰一下想起满汉相防的祖训。所以咸丰一直小心提防。甚至慈禧也是小心提防,曾国藩明镜一样。打下天津后,湘军各级将领建议反了满清,曾国藩不肯。他身上有根深蒂固的君臣观。儒家造就了他不可能做反臣。他也知道起兵初满清时刻提防他。所以他在官场上一直如履薄冰。他懂得为官之道,明哲保身。这根本就得穷,不贪,就意味着没野心,不会给人把柄。组湘军,就拟口号,不怕死不贪财。这是岳飞的话,说明他是精忠报国。在钱财上没给人抓住过把柄。——穷能保身?岳飞如何海瑞如何?官场包身不在于穷富在于中庸,如陈平冯道李鸿章。 二是在人生上,穷也是善身之道。民间有俗话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其实对于男人来讲危险的是金钱和权力。名利场场场都是危局,硬到钱,男人没有不坏身的。所以小人喻于利。曾国藩只好下尽决心教育孩子。写给九岁的纪鸿的信,先鼓励,说他九岁就懂事,好。“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我并不希望当大官,只希望当君子。当君子最重要,一个条件是勤俭自持。最后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真是名言呀。这是治世之名言。所以我们看现在富二代问题,好像不知道怎么教育,曾家早提出了答案。有钱也得穷着养。——浮华过后过眼云烟,怕而远拒说明还未入道,入入出出才是真圣贤! 三是穷和人生信仰有关。他是标准的儒生。理学宗师自命。礼义廉耻是他的最高标准。一次李鸿章请曾家女眷吃饭,两个女儿吵了一架,两人只一条漂亮的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抢着要穿。妹妹抢不过就哭了。曾国藩说明年我还能做,答应给你单独做一条。小女儿高兴极了。这奇怪。至于要连任才给女儿做一条像样的裤子?完全是他向来这样要求自己。考中进士时,做过一件马褂,一辈子就一件,一穿穿了三十年。过年过节才穿,死时仍是新的一样。三十年呀。他有名言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为什么衣服也是旧的好呢?那是因为生活还是俭约为好。他叫一品宰相,每餐只吃一饭一菜,他只吃眼前菜。到扬州去视察时,有钱人多,拍马屁足,备下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不好拒绝,一去看傻了。奢侈到这种地步,他实在吃不下去,吃吃眼前几筷子菜。下来后,跟身边人解释了,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用这个表明自己的态度做无声的抗议。他有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样人生才生机盎然。还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穷不得,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人生。安贫乐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穷,有没有哪种说时容易做得难的事呢?——奢侈是不应该的,但奢侈也是相对的,我们吃烤馒头片恐怕于茹毛饮血的先人也是一种奢侈!苦吃得,福享得才是人生境界! 勤苦简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 曾国藩家训(四)《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静坐可以帮助人内心宁静,但是曾国藩之所以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最终写出备受后人称赞的《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静坐的习惯吗?说到曾国藩家训,不得不提的就是《曾国藩日记》。根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从公元1839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不懈长达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所以《曾国藩日记》不仅包括了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和为官之道等各个方面,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今天当我们翻开《曾国藩日记》,会发现两百多年前刚刚步入仕途的曾国藩其实是一个满身缺点、举止轻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有一个人送给曾国藩一个字,不但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的毛病,从此更省身也密、见理也明。而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也反反复复多次提到这个字,告诫子孙只要做到这个字就“便有几分真学问”。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送给曾国藩哪个字?为什么单凭着一个字就可以改变曾国藩的人生呢?)——再一次说明圣与贤可驯致 1838年,他考中进士,做京官了。官职工资都不高,只是低级的京官,但京官毕竟有面子。想把父亲接进京风光一下,两年后成行了。没多久,父亲要回家。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回家后,父亲写信给他,重要,不过是拉拉家常。最后不经意地给他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他一看,脸红了。立即惭愧得无地自容。说明他的缺点父亲都看不下去了。他是一身缺点,比一般人都严重。他能改掉是我讲的原因。这三节到底对不对呢?先看第一个节欲。这专指女色。 曾国藩是当世大儒,理学宗师,父亲居然要他节欲,难道他在这方面有问题?看史料,看他自己在日记中记下来的。像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一天,朋友纳了小妾,传说漂亮。一听说,他就坐不住了,约同学,去他家吃饭,要求看看。同学不肯,不行,欲强见之。同学拗不过,只好叫出来看。他们甚至还狎亵大不敬。这是不检点的行为,他后来非常后悔。把自己痛骂了一番。 没多久,二月一天,去汤鹏家吃饭看到绝色歌伎,老毛病又犯了,说些过分的话。不检点。所以父亲要他节欲不是空穴来风,后来他给自己写过戒条,第一条就是戒色。 再来看看节劳与节饮食,其实这两个节与节欲是一回事,也是浮夸等。与朋友们在一起,天天吃饭东家长西家短。每天在无聊中度过。他也说这样也蛮累的。但是乐此不疲,后悔却不悔改。一次去同学家聊天,半天才出来,出门看到同学,被拉着要去看杀人。一起去看。同去。然后两人去菜市口看。路上后悔了,想想自己理学自命,要做儒士,这是他应该去做的吗?这次先后悔了。但是,不好驳同学面子,也没看过,所以犹豫,徘徊良久,始归。 曾国藩的父亲告诫儿子要节欲,确实是有理由的,但是他竟然还在信里要求曾国藩节劳和节饮食,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记载,当时曾国藩是翰林院的学士,那是一个非常清闲的闲职,根本就不劳苦。而且曾国藩天生就比较瘦,从来没胖过,那么曾国藩的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到底从何而来呢?父亲能看得下到头这些吗?回老家写信告诫儿子。当然孟子也说过,食色性也。他不是流氓式好色,只是正常对欲念难把持的人。他觉得这也非常丢人的事。对有大志的人来说,难面对这样的现实。他看过信后,不啻当头棒喝。所以他写下:“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也。”父亲说的真不错,原来我有这么多毛病太可怕了。我一定要改掉,否则我是禽兽。他说过“不为圣人,便是禽兽”。所以立誓要改掉满身缺点,告别旧我。他接到父亲的“三节”后,痛下决心,三戒: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言多必失,不无端发怒,戒嫉妒戒掉贪婪。——我也有类似经历,痛下决心重新做人,可惜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手背TCC,训练止语,懊悔贪多嚼不烂喜欢小便宜贪嘴,看来文正公也是个凡夫,驯致圣贤。 (曾国藩下定决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曾国藩痛下决心改正缺点,也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但是他还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轻浮和浮夸一点也没改。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曾国藩根本不可能成为晚清一代儒、理学大家,那么在一百多年前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改变了曾国藩的人生呢?) 他的好学优点体现出来了,说出缺点,拜了两位老师。一是唐鉴一是倭仁。后者是他的觉得,教他写日记,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不容易原谅别人,把对的记得清楚,错记得不清楚。错过两天就忘了。一个有勇气的人不是面对敌人是面对自己。敢于面对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敢。能把自己的错误一点点记下来,然后每天看,触目惊心,就可以改正自己。所以曾国藩学过,就真的每天记下糗事,坚持一生。死前仍在记。一生反省自励。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他这些糗事,这就是东方的《忏悔录》。二是要敬要慎独,要有敬畏心。许多人口出大言,就是没有敬畏心。越是知识分子越要有敬畏。才能做好知识分子的本分。倭仁就教他要有慎独,《礼记》说到,在人前要做君子,在人后也要做到君子。人前容易做到君子模样。但一个人的时候就难,不是君子。君子要慎独,要诚以对天地,诚以对人。天知地知自己知呢。曾国藩刻苦勉励自己,遵照执行。问题是敬和慎独,是一种品质性要求,不是具体做法。与写日记不一样。写下错,未必会换来对呀?怎么能做对呢?他努力,但生活仍是老样,碰到事还不行。他写道:“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五十余日,未曾改得一过。”一条毛病没改掉。这一天,发狠说,“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这儿切一刀,之前死了,发誓重做新人。这狠心到决然的地步,十天后,日记又说了:“忽忽已过两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愈昏愈颓,以至不如禽兽。昨夜痛自猛省,以为自今日始。当斩然更新,不终小人之归。”太不像话了,怎么就奔着禽兽去呢?一定要改过呀。这一段他的心情也可以用“彷徨”与“呐喊”来概括。——而今才知道慎独的意思,太难了吧,独处君子岂不是少了许多乐趣?好像戴上紧箍咒还要自己给自己念咒,哇呀呀呀! 这时唐鉴送给他一个字,这是哪一个字呢? 唐鉴提一个方法,果然拯救了他。说起来一个字,但是操作性强。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曾国藩说:“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其,继继续续。”原来最重要的毛病是好动不好静,果然不多久,他面貌一新。他怎么做的呢?一是他特别主张,静坐。不论压力大,一定要找时间静坐。不论是禅宗,气功,都要求静坐,那讲双盘。这对人的韧带的要求高。曾国藩觉得单盘也可以。甚至不盘,一坐都算。双盘最大作用是身体形式上静下来了。其实脚是最喜欢动的。据说以前审女婿看他脚下的沙子,如果乱,不能要。人像汉字须稳固。这可以引发内心的宁静。二是临事淡泊守志。“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遇事时,要养成先静下来的好习惯。先淡定从容。他有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十七世纪荷兰有年轻人,少孤,家穷,学徒,家乡市政厅招人,工资低,他去应聘看门人,做了四五十年,按当时说法不思进取。没人尊重他。还受人侮辱。他总是淡然,对自己的生活不抱怨。为什么呢?全部心思都在另外一事上,他爱好是磨镜片,这难。手工磨,不容易。要安静。他只是要磨镜,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开启了一门学问。一生五百多个显微镜。开辟了微生物研究领域。带领人类第一次看到了细菌等。后来晚年时间英国皇家学会称他为荣誉科学家。女王亲自去拜访他。静下来不仅有大成就,还能养生。他一直活了九十多岁。他成功的秘诀是一如既往地安静,拿出手来晃了一下,安静地打磨,就能创造人生的价值。我的想法是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这首先就是要能安静下来。这个极端例子最能印证。曾国藩说养得胸中一种恬静。静能使人舒畅,幸福有价值。如果从他身上学一点守静的道理,这个讲座就不算白费功了。静下来,心地空灵了,他看到了人生成就的关键两个字。——还是老爸说的对啊,心浮气躁一事无成,但要习静增智。心中清宁无争谓之静,恬静的恬又作何解释?说文解字里:恬“ 内心怡然甜美 ”,静“内心安定没有杂念” 五、最败人得两个字 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曾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因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因一傲字致败;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我自己就是 浪费了很多时间的 一个人 我不打麻将 我不经常地听戏看电影 几年难得一次 我不长时间看电视 通常只看半个小时 我不串门子闲聊天 有人问我 那你大部分时间 都做了什么呢 我痛自反省 我发现 除了职务上地必须 及人情上 不能免得活动之外 我的大部分时间 都浪费了 我的好多时间 都糊里糊涂地度过去了 然而悔之晚矣 ——梁实秋 懒:无所事事;惰:做无聊的事 如何超越自己的惰性:勤 早起的好处: 1.可用的时间多了 2.思虑清晰,工作有效率 3.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 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相——曾 勤和劳要平衡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闲之光阴——曾 六、小家里的大智慧 今人都讲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曾 修身(对己对内)治国平天下(对世对外),齐家是之间重要的桥梁 曾国藩的家庭观念: 1.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 2.和以治家(孝悌) 3.勤以持家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不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曾 每天只要能抽一点时间来陪家人,陪孩子,这就是最好得家庭教育——曾纪泽 七、养活一团春意思 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一种情趣 曾国藩的趣: 1.对个人有重大意义 2.对亲情和家庭意义重大 3.对团队有重大意义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从家里来,亲情中来,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聊聊天 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曾 罚山神爷爷给自己看马 团练把总李,行个平行礼,云何用移封敌体?见者无不绝倒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有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报名

一、是通过考试选拔12至15岁的聪颖幼童。

二、是教会推荐。

资料简介:

1871年下半年,慈禧太后批准曾国藩、李鸿章的幼童留洋折,并由总理衙门总管,两江总督曾国藩主管。晚清一代,曾国藩的行政办事效率是比较高的,朝廷圣谕一下,曾国藩立即组成了两个班子。

其一为:“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事宜关防[沪局]”,由曾国藩的文案兼幕僚刘翰清为委员,驻扎在上海,负责招收、培训、选拔出洋幼童,实际就是出国前的培训学校。

其二为“奏派选带幼童驻洋肄业局事宜关防”,委员陈兰彬,副委员容闳,并委任了随行的中文教习和翻译,常年驻扎在美国。任务是携带幼童到美国学习,并刻制两枚蓝色关防大印,(晚清政府的临时机构均为蓝色关防)随后,由这两个班子拟定了一套详尽的出洋幼童管理办法。

当然,还有一套严格的学习管理办法,主要是强调在外国肄业,不能忘记朝廷恩典,逢初一、十五要面向东方遥拜大清皇帝,再拜孔圣先师,幼童人手一册《圣谕广训》。这个《圣谕广训》是什么书呢?他的全称是《御制圣谕广训》。

清朝取代明朝后,几乎全盘继承了前朝推行教化的法令制度,朱元璋制定的24字圣谕,由顺治皇帝稍微该几个字,变成当今皇上的六谕,康熙皇帝亲政后,有感于“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遂将六谕扩充为更加具体的上谕十六条。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减以惜材用, 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 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正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最近阅读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收获颇多。曾国藩的资质非常普通,论聪明最多中等,就是这样一位不是很聪明的普通人,却用自己的恒心和毅力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度,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佳,为普通人的成长提供了模范标本。因为不聪明,小时候的曾国藩在读书上无论下多大功夫,始终没有开窍,有一年他参加考试,成绩出来后,因文章太肤浅,被作为反面典型进行全省通报,这让曾国藩感受到屈辱,他把这份屈辱转化为动力,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以前做过的文章全部拿出来对照反思,苦思冥想,忽然开窍了,终于打通了学习之路,第二年就考中秀才,此后的考试一帆风顺,几年时间里,他考中进士。在京城做官时,因为遇到全国一些顶级人才,受他们影响,曾国藩想要改变和提高自己,30岁那年,曾国藩立志做一名圣人。这一立志,让曾国藩成了一名终身学习修行的楷模,他写下日课12项,每天对照执行,过程虽然有反复,但是曾国藩从没放弃自我成长的步伐,最终成为人品高尚伟大人物。从曾国藩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些方法,我们普通人如果对照这些方法,只要能做到,也一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人。1、结交良师益友。曾国藩的改变就是从认识一批优秀朋友开始的。都说环境能改变一个人,身边的朋友有时会决定你的人生走向。在京城,理学大师吴延栋、倭仁等都是全国顶尖人才,他们对自我要求严格,受他们影响,曾国藩思想得到洗涤,也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了。网络时代,和古人比,我们有更多机会优势接触到全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主动接近他,收集他的资料,或者报名参加他的课程。这几年,从网络上,我接触到很多同频优秀的人,看他们发在平台上的文章,也会参加他们的社群,和他们接触,让我很滋养,受益良多。2、立志。人一定要梦想和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在大海中航行,却没有指明灯引路,最终一定会迷失方向。自从立志做一名圣人后,就像给自己定下人生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曾国藩给自己定下12条日课,每天对照这12条标准,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一做,就是坚持终身。去年11月份我参加了笑薇老师的社群,这种读书写作的方式我非常喜欢,笑薇老师说她的目标是5年内带领1000名学员成为职业读书人。老师为这个目标一直在努力和坚持中。3、执行力。晚上想了千万条,早上起来走原路。光想不动,永远不会改变。曾国藩立下志向后,他就行动起来,检验他如何行动的标准就是,开始记日记,每天都写,从言行举止,从思想动态,无时无刻不在反思自己。这一点对我触动最大,我有比较重的拖延症,时间管理很不好,现在我定了一个近期小目标,就是不迟到,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提前完成,比如写作打卡,定下计划后,要提前1天完成,上班提前20分钟到。这是最小的目标,不迟到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从细节抓起,才叫真正的“实行”,但是很多人平时在细节上对自己要求,到了关键时刻,就会掉链子。而曾国藩的改变就是从一些小细节不放过自己,最终也成就了自己。4、做事要有恒。现在很多人也会写下自己的目标,特别是每年元旦,很多人通过网络平台晒出自己一年目标,但是真正能够执行的,并不多,包括我自己本人也是这样,记得年初时,我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写复盘,也只是开头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来就放弃了。曾国藩一开始也不是一位有恒的人,但是他善于反思自己,对做事不能坚持这一行为,天天检讨批判自己,在不断反思和斗争中,曾国藩战胜了自己,做什么事都能坚持到底。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很少,如果认准目标坚持下去,你已经打败了很多人了,相信也一定会成功的。曾国藩的成长之路,以上4点,我们可以复制和借鉴,因为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不聪明,也没有过人的特长,但是只要有改变的决心,就像当初曾国藩立志一样,坚持下去,我们也会脱胎换骨,成为更好的自己。

提到曾国藩,相信读者们都很熟悉,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在朝能治理国家,退朝能带兵打仗,被称为“晚晴四大名臣之首”,妥妥的一个英雄人物。但是这样一个权倾朝野的大臣,年少参加科考时曾被考官悬牌批责:文理不通,连小偷都讥讽他:竟然比猪还笨。曾国藩到底是年少有为被人构陷,还是事出有因呢?我们从头说起。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后经老师改名)出生于湖南长沙府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排行老大。曾国藩祖辈以务农为生,通过祖宗的勤劳耕作也积攒了一些家业。曾家生活虽然宽裕,但祖上都少有文化,祖祖辈辈都希望自家家族能出个进士,摆脱世代为农的命运。祖父曾玉屏阅历丰富,深知读书考官的重要性,于是豪掷千金供儿子曾麟书读书,但曾麟书并不是一块读书的料,拼死拼活也就考了个秀才。后来眼看儿子指望不上了,曾玉屏就寄希望于孙子曾国藩。曾国藩虚岁5岁就已经开了蒙,才八岁就读完了五经,九岁开始作八股文,十四岁就报名参加科考。这样一看,大家是不是觉得曾国藩是个天资聪慧的孩子?但可惜曾国藩天资平平啊,第一次科考并没有上榜。可曾国藩有个固执的祖父,同时也有个同样顽固的父亲。在祖父和父亲的坚持下,曾国藩继续读书。老天爷可能是想考验老曾家,曾国藩从十四岁开始科考,考一次失败一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榜上有名,自家孩子却被沦为乡里乡亲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说曾国藩愚笨不堪但勤劳刻苦。据说有一次,一个小偷潜入曾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再下手。结果没想到恰巧看见曾国藩在房间里背《岳阳楼记》,小偷盘算等曾国藩把书背完,没曾想他磕磕巴巴地背了一夜也没背下来。小偷困得不行,就趴在房梁上睡着了,几觉醒来发现曾国藩竟然还没背完,眼看天就要亮了,小偷气不打一处来,心一横牙一咬,“噌”的一下从房梁上跳下来,抢过曾国藩手里的书,指着曾国藩噼里啪啦地臭骂道:“瞧你笨成这样子了,你还读书?竟然比猪还笨,一篇文章有那么难吗?我一个文盲听了一晚上都会背了。”小偷说完立即背了起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小偷背完,一甩门,扬长而去。不管是考场失利,还是他人嘲笑,曾国藩并未因此而放弃,他也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他觉得自己不聪明,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愚笨,但他想要通过勤劳来弥补先天的不足。此后他读书就愈加刻苦了。道光十二年的早上,曾国藩与父亲又一次踏上了科考道路,父子俩提着沉重的考蓝,从家里出发要走一百二三十里到湘乡县城,再从县城走二百多里才到长沙府。前面两场的县试和府试都很顺利,这给父子俩极大的信心,在院试中他们也觉得发挥不错。曾家上下都期待着这次的“双喜临门”,等到放榜那天,曾国藩和父亲早早地来看榜,可没想到曾国藩在榜上找来找去,只发现了父亲曾麟书的名字。这是他第六次落榜了。旁人提醒曾国藩,在另一张告示牌上看看有没有他的名字,曾国藩兴匆匆地跑过,发现自己的名字确实在上面,不过这是阅卷老师的悬牌批责,阅卷老师说他的文章“文理不通”,简单说就是他的文章被列为“反面教材”了。这下可闹了大笑话了,“文理不通”是很严重的批评,这让曾国藩很难堪,主考官老师出于同情亦或者安慰就让他下次免县试和府试。曾国藩后来回忆自己的生平,说这是他生平第一大挫折。 “余生平吃数大堑……第一次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回家后的曾国藩十分颓废,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苦读未果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曾国藩把自己的文章和优秀文章作对比,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写文章太过拘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他分析了自己内在原因后,也找到了外部因素,那就是他父亲的教学方法有问题,父亲用的死记硬背的方法限制了他的思维,他想求得高师指点。这些年因供父子二人读书,家境已不复当年殷实了,但祖父依旧支持他外出求学。就这样,在高师的指点之下,曾国藩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文章写得比以前要好很多。道光十三年,又是科考年,曾国藩再一次提着考蓝,踏上科举之路,这一次他的脚步比以往更坚定更自信。在考场上,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一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闭眼默坐思考了半个时辰,在心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一气呵成完成了文章。放榜那天,他起了个大早,在人群中搜索自己的名字,果然,这一次他的名字赫然在列,曾国藩终于成了秀才了!曾家上下喜气洋洋,挂彩灯,放鞭炮,办酒席。老曾家终于扬眉吐气一回了。从这一年开始,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一路高歌。同年,曾国藩到长沙参加举人考试,考举人可比考秀才难多了,但再难的考试也挡不住曾国藩的好运,不久他就考取了举人。随后他又上京赶考,希望能三连捷报,考中进士。天不遂人愿,曾国藩终于考上了进士,进入了翰林。就这样,曾国藩就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迈开了一代宰辅的第一步。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以笨拙、踏实的方式去做每一件事。涓滴积累,水滴穿石,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这何尝不是你我之辈一世之追求!

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1〕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2〕,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3〕,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4〕。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5〕,虽子羔、原宪之贤〔6〕,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7〕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注释】〔1〕“独学”“则孤陋”两句:语出《礼记·学记》:“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陋(lòu漏):见闻狭窄。〔2〕资:费用。〔3〕古人与稽:语出《礼记·儒行》:“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稽(ji鸡),考证。〔4〕庶几:差不多。〔5〕面墙:比喻人不学习,就像面向墙壁而一无所见。语出《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饭,乘坚驱良,而面墙术学,不识臧否,斯故祸败所从来也。”〔6〕子羔:姓高,名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论语·先进》云:“柴也愚。”朱熹《集注》:“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馀。”又云:“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朱熹《集注》:“言子羔质美而未学,遽使治民,适以害之。”原宪:又名原思,字子思,孔子的弟子。《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7〕“十室”等三句:语出《论语·公冶长》。[译文]一个人读书做学问,如果不日日进取,就必定会一天天退步。[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难有作为。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习惯那里的世俗而不知觉醒。[如果]不幸处于穷困和偏僻的地方,没有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这样]可以与古人会合[一样],以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六七,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见],即使是象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最终对国家是没有帮助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凭孔子这样的对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这不是对今人是一种勉励吗?

我觉得曾国藩的那种勤俭持政的理念最应该被我们学习。

曾国藩虽然擅长学习,但是他待人接物、通晓为官之道,因此平步青云,成为圣人!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中,家中长辈都很有眼光的人,更注重孩子们的学识。曾国藩家中的大儿子更是家长们看中的对象。6岁时进入学堂读书,这位后来有着一番大作为的人,相比于其他人资质稍差了一些。大家也看到过很多讲曾国藩笨的故事,一整晚一片诗文都背诵不下来,小编觉得这其中肯定还是有夸张的成分。曾国藩的性格是很固执的,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后来参加考试没考上,从不放弃,直到考上为止。他的父亲也是一直考试,带始终只是个秀才,大家又把期望都寄托到曾国藩的身上,送他去了很多地方读书,一开始的考试一度都很不理想,但他选择了不放弃一直考下去,最终考上了翰林院,不负众望。曾国藩性格坚韧不拔,读书明理,待人接物都是很周到。他在官场上确实走的很稳很快,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成为了二品侍郎,如果曾国藩真的是个笨蛋,怎么会坐上那个位置。不过是每个人的优点不一样而已,有的人天生不适合学习。曾国藩从笨人到圣人,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的性格,为官之后的他,所有的事情都尽可能的自己处理,不假借他人之手。而且他更善于发现一个人的长处于劣势,知人善任。就算是最后成为高官,曾国藩也都坚持每天自我反省,检讨自己所做的事情,知错就改。很多人飞黄腾达之后被权利迷晕了眼睛,一度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聪明人与坚持的人,一开始前者会占上风,时间久了很可能会来一个后来居上,天赋是通往成功的跳板,可坚持才是夺得成功的秘诀。

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的

空谷幽兰,2022.4.17. 初中时代,作为学生的我们最喜欢的是听历史老师讲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比如李鸿章,当时在校园里流传着“李鸿章是卖国贼”的说法,而当时也有一个同学叫李鸿章,学生时代的我们就会常常拿他来开玩笑。其实老师给我们讲的历史故事只是其中一部分,关于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的讲解也是少之又少,以至于我们也曾认为曾国藩在历史上也是不好的形象。直到我本周阅读了《曾国藩传》,才知道曾国藩传奇的一生,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再笨的人,只要有目标,方法,终究会有逆袭的一天。《曾国藩传》作者是张宏杰,他是一位知名的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他著有畅销书《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他也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曾国藩传》主要讲了曾国藩一生所经历的事,他从6次考科举未中,到后来的一路开挂,是因为他抓住了机会和善于创造机会。《曾国藩传》一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让我们也看到了不一样的曾国藩。通读完全文,我认为曾国藩逆袭的原因主要是以下5点:01一、树立明确的目标曾国藩22岁时就跟着父亲曾麒书去考科举。可连续考了6次,都是落榜。落榜意味着要受他人嘲笑,所要承受的压力比常人要大。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件很屈辱的事。可是曾国藩却从不放弃,给自己立下的目标:要考上科举。关于曾国藩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晚,小偷去到曾国藩家,正好遇到曾国藩在背诵《岳阳楼记》。可小偷没想到,他都在屋顶上睡了两觉醒来,曾国藩也没背会,气得小偷跳下房梁,背诵完《 岳阳楼记》后就扬长而去。由此可见,曾国藩是真的很笨,连梁启超也曾说过:“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但他给自己立下了长远目标:一定要考上当官。因此他为了自己的长远目标不曾放弃。在第6次考试落榜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刻意练习。终于在第7次考试中考中了秀才。考中秀才后,他开启下一个目标考进士,一次只专心一个目标。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这么一类人:每个月都会给自己设定很多目标,当一个目标达到了,就开启下一个目标。其实,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在一个阶段只完成一个目标,前期的曾国藩是为了考上科举努力读书。我们在生活或者工作上一次只立一个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前进。02二、把交友当作第一大事清代名臣曾说过: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在古人心里,交友也是一件特别慎重的事。因为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你的视野有多宽广。曾国藩在湖南家乡时,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 交不到有质量的朋友。到了北京后,曾国藩迅速结交了一大批好朋友。并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忙,这不仅给他带来了名气,还对他后来的升迁有所帮助。晓晓在工作中是属于比较内向的人,平时也比较少说话。每天都是下了班就准时回家,很少跟同办公室的人交流。现在她想辞职也没有人帮忙介绍工作,只能在原单位干熬着。而李姐很注重社交,刚开始也在社交上吃过亏。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也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同事。当李姐要辞职时,在朋友和同事的介绍下,进入了一家五百强公司。现在她每个月的工资都是之前的好几倍。择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更不要因为自己内向而放弃了社交,放弃了结交朋友的机会。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职场或生活中,我们都要把择友这件事列入我们的人生规划时,让它成为一件大事。这样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才会去行动,去结交有质量的朋友。03三、坚持写反思日记常言道:人无完人。曾国藩早期也写过日记,可没坚持下来,加上当时写的是流水账,对于当时发生的需要改正的事件也不能及时改正。直到唐鉴和倭仁告诉他新的写日记的方法,曾国藩开始写反思日记。通过写反思日记,帮曾国藩戒掉了很难戒掉的烟瘾;也帮曾国藩在交友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曾国藩很容易得罪朋友,在写了反思日记后,与朋友之间有矛盾,意识到自己错误了,会主动跟朋友道歉和好。写日记很容易,可坚持写就很难了。而曾国藩却把写反思日记这件事坚持了下来。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在同样一件事情上犯错,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去进行反思。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每天睡觉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记录并反思,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并让自己慢慢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不间断地写。写日记,并不是流水账式地记录。而是需要记录你所做过的事情经过,并写下要改善的方法,去行动。最后就是要坚持写反思日记,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04四、保持开放思想,学会接纳在鸦片战争后,面对洋人的武器以及新思想,曾国藩选择的是接纳。比如西洋武器,曾国藩上报朝廷的做法是先购买,然后研究其中的秘密,方便自己制造。而在当时,很多人是拒绝洋人思想和洋人所造出来的武器。在新的阶段到来,唯有保持开放思想,接纳新的思想和新事物,才能让自己以及整个国家变得更好。就拿电商来说,电商刚开始出现时,很多人都是拒绝的。因为人们认为这并不能给我们好处以及便利。可在机会来临面前,他人接纳了这个新想法,他会比我们获得更多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事物瞬息万变,我们也要做好随时接纳新思想的准备,并学会识别。05五、识时务者为俊杰读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建立了一个军队“湘军”。湘军从强大到后来的不得不放弃,而这可以看得出来曾国藩是个审时度势的人。因为当时的形势,他不得不放弃这支军队,听从皇帝的安排,效忠于国家。在职场中,我们也要做各识时务的人。不要不知道自己的地位在哪,而一味地超过领导,这在职场是一大忌。工作中,我们要做个识时务的人,不要看不清情况。合上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余味十足。曾国藩的一生可以算是传奇的。他从开始很钝拙的人,到后来的一次次开挂。正是因为他懂得树立明确的目标,知道一个阶段只专注一个目标;在朋友的结交上,也是很慎重,并时常帮助他人,为他以后的升迁做下铺垫;在生活中,坚持写反思日记,并去改正。他同时又是个对待新事物保持着接纳的态度,不拒绝新事物的到来。但在官场上也懂得识时务。正是他的这些方法,让他逆袭了自己的这一生。

曾国藩虽然擅长学习,但是他待人接物、通晓为官之道,因此平步青云,成为圣人!

虽然曾国藩刚开始学习时表现并不出色,但因其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刻苦努力的毅力,以及坚持不懈得参加考试,最终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就。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1〕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2〕,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3〕,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4〕。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5〕,虽子羔、原宪之贤〔6〕,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7〕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注释】〔1〕“独学”“则孤陋”两句:语出《礼记·学记》:“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陋(lòu漏):见闻狭窄。〔2〕资:费用。〔3〕古人与稽:语出《礼记·儒行》:“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稽(ji鸡),考证。〔4〕庶几:差不多。〔5〕面墙:比喻人不学习,就像面向墙壁而一无所见。语出《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饭,乘坚驱良,而面墙术学,不识臧否,斯故祸败所从来也。”〔6〕子羔:姓高,名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论语·先进》云:“柴也愚。”朱熹《集注》:“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馀。”又云:“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朱熹《集注》:“言子羔质美而未学,遽使治民,适以害之。”原宪:又名原思,字子思,孔子的弟子。《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7〕“十室”等三句:语出《论语·公冶长》。[译文]一个人读书做学问,如果不日日进取,就必定会一天天退步。[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难有作为。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习惯那里的世俗而不知觉醒。[如果]不幸处于穷困和偏僻的地方,没有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这样]可以与古人会合[一样],以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六七,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见],即使是象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最终对国家是没有帮助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凭孔子这样的对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这不是对今人是一种勉励吗?

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的书

我觉得曾国藩的那种勤俭持政的理念最应该被我们学习。

1.《曾国藩》唐浩明 著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通俗,可读性强,艺术地再现了曾国藩平凡且辉煌的一生。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民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作品中得以表现。

2.《冰鉴》曾国藩 著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本书其实就是一本他个人对“面相学”的体会和研究报告。

3.《挺经》曾国藩 著

《挺经》讲的是如何做事,做人,不像现在的那些励志书籍讲的明明白白,书中给的故事和道理都需要自己的思考,自己领悟。

由于曾国藩没能完成他的这部《挺经》就告别了人世。该书的部分内容、篇章散见在《曾国藩杂著》及其弟子、幕僚的著述中。现在读者手中的《挺经》,是经资深研究员吴樵子历时数载,从《经史百家杂钞》、《湘乡曾氏文献》、《曾国藩年谱》、《曾国藩全集》,以及曾国藩的僚属、弟子的文集、笔记等一百二十余种典籍中辑佚、整理出来的。

全书按李鸿章口述的“挺经十八法”,共分十八卷,每卷分上、中、下三篇。每篇以经为纲,以事为纬,包括经文、经文注译、事典、点评四个部分,事典是从“事”的角度对经文的阐释,绝大多数是曾国藩的所作所为;点评也从经文出发,对经文中出现的以及历史上相类的人物、事件的总结、概括和评析。

4.《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著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为官鼎盛时期写给家里人的信的辑录,从中可看出曾国藩功高而不震主的秘密。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5.《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清] 曾国藩 原著,唐浩明 评点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和人脉关系。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致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

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么?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

6.《曾文正公嘉言钞》[清] 曾国藩 著,梁启超辑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曾文正公的文集非常之多,不适合一般人阅读,梁启超先生对他认为的精华部分做了摘录,非常方便阅读,白话文翻译也挺不错,此书适合经常翻阅。

7.《经史百家杂钞》[清] 曾国藩 著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上下)》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着、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拓展资料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基本没看过,谈不上推荐,只有罗列出来,看是否有你感兴趣的。 有关曾国藩的图书目录 蒋星德:《曾国藩之生平及其事业(1811-1872)》,商务印书馆,1935年。 胡哲敷:《曾国藩》,重庆中华书局,1943年。 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贵阳文通书局,1947年;岳麓书社,1985年。 汪世荣编:《曾国藩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59年。 六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全30册。1985年至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黎庶昌撰、梅季标点:《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 钟叔河整理点校:《曾国藩家书》,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隋丽娟:《曾国藩》,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 唐浩明:《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1991年,1997年;岳麓书社,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湖南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教子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萧一山:《曾国藩传》,重庆胜利出版社,1944年;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 张辉主编:《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 曾国藩著、刘毅政编:《曾国藩日记:求阙斋日记类抄》,金城出版社,1995年。 易孟醇:《曾国藩传》,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澧华:《曾国藩家藏史料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罗绍志、田树德:《曾国藩家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董蔡时:《曾国藩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曾国藩文集》(4册),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全注全译,共11册),昆仑出版社,1997年。 钟叔河汇编校点:《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海南出版社,1997年。 马东玉:《曾国藩本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池子华:《曾国藩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曾国藩家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主编:《名人评曾公》,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2003年第2版修订本。 徐泰来、罗绍志主编:《学者笔下的曾国藩》,岳麓书社,1997年。 唐河主编:《曾国藩通鉴》,华艺出版社,1998年。 罗益群:《曾国藩读书生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曾国藩著、吴樵子注释:《挺经: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 王颖:《官径:曾国藩为官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何贻锟:《曾国藩评传》,正中书局,193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曾剃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最新校译本:曾国藩家书》(3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编:《曾国藩传世经典》,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常鸿慈注释:《曾国藩如是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世田等点校:《曾国藩日记》(3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官品解读:曾国藩为官识人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人镜解读:曾国藩醒世书训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王太运、吴运梅编著:《曾国藩智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史林注释:《治心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文集》(中国古典文化精华,3册),京华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训》,岳麓书社,1999年。 《曾国藩传世箴言语录解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心述手记:心镜》,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 张一文:《曾国藩》(中华名将系列),军事出版社,2000年。 董丛林:《曾国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岳贵书、张鑫主编:《曾国藩全书》,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全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陈国庆编译:《曾国藩家书》,西安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日记》(3册),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日记》(3册),京华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语录解读》,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成功学全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张国华主编:《大变局时代整合社会资源的大师:五博士解析曾国藩》,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刘跃儒:《曾国藩成就一生的49个方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王俯民:《历史罪人曾国藩:曾国藩滥杀媚外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成晓军:《曾国藩的幕僚们》,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千古奇谋系列,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全集》(16册),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刘学慧:《曾国藩》(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唐陵编著:《中兴名臣曾国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周翠玲译注:《曾国藩谋略》,广州出版社,2001年。 伍志洪,余正平译注:《曾国藩家书》,广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反经:曾国藩反败为胜的八大策略》,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史林:《曾国藩教子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家书》,昆仑出版社,2001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与弟书》,岳麓书社,2002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教子书》,岳麓书社,2002年。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2册), 岳麓书社,2002年。 林之满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含《曾国藩大传》、《曾国藩成功秘笈》两种。 马道宗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经典人生大全》,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日记全集》(12册),京华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最有影响的家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操纵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仕途三部曲》(3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学精华:成就大事的 36 字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人生 33 个楷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史林译著:《曾国藩宦海密谈录:与心腹幕僚赵烈文的九十九次倾心交谈》,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掌控人生三十六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通经:曾国藩八十一个忠告》,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智谋人生全经》(4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反败手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制人攻心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迟双明编著:《曾国藩决断大事的 66 金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用人管人十大手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天舒:《人镜: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家训》,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 马道宗:《曾国藩正经》,台海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人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上官觉人解译:《曾国藩与孙子兵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外藏内敛百忍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成金编著:《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金城出版社,2003年。 《经史百家杂钞》(3册),西苑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掌控超常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 朱东安著:《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华文出版社,2003年。 《变经:反经谋胜的应变学智慧》,长安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满意请采纳

1、《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2、《曾国藩》

《曾国藩》:作者唐浩明,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曾国藩》是其《晚清三部曲》之一,本著作依据大量珍贵史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全面地刻画了曾国藩的文韬武略、进退宠辱、人生态度、人格学养、处世哲学、治军威权、行政手腕,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和文学形象,重现在读者面前。“晚清三部曲”之《曾国藩》,摒弃偏见、忠于历史,展现了雄阔的史家气魄和扎实的文学功力,是一部意义不凡的长篇历史小说巨制。

  •   索引序列
  •   2023年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报名
  •   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报名
  •   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
  •   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的
  •   曾国藩如何自学考试的书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