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发布时间: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发布时间: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财政与金融》包括财政与金融两个方面的内容,重点阐述财政与金融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关实务。财政部分主要阐述了财政的产生与发展、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的职能与作用、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公债、国家预算管理等;金融部分主要阐述了金融基础、信用、利率、货币的供给与需求、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等,还阐述了财政与金融的宏观调控等问题。

太笼统了 重点3。4。5。6。7。8。9。10。14章

211高校自考本科艺术设计,一年内毕业,考试次数少,免考多达9门,自考163网-自考本科报名、自考政策、自考资讯平台。dwu

重点章节: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重点知识点:国家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单利和复利的计算利率的种类汇率及标价方法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金融工具的特征金融市场的功能国库券发行价格的计算债券交易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金融衍生工具特点与功能金融期权的种类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贷款的种类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含义与构成投资银行业务的内容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派生存款及其影响因素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影响货币政策四大目标的关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

建筑项目是反映经常项目扣资本项目收支差额的项目,因为这种项目反映出来的也就是经常项目,所以它这个资本项目就可以体现出来一个建筑项目的支差额的项目。

找方法了。财政与金融嘛多看看书 ,记得到就答的起,财务管理要多注意公式 。温故而知新。

自考学习以自己学习为主,主要参考教材和考试大纲加上一些网上学习资料,此外就是历年的考试真题。重点就是吃透考试大纲,用好教材,这是出题的根本,最好是在买一套模拟题做做,巩固学习成果,要制定计划花时间好好学习的。自考要靠真知识才能通过的,多努力吧总体上讲自考课程考试安排要先易后难,基础课程简单,专业课程难一些,一次考试最多报考4科,所以一次考试选择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有难有易,提高备考效率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汇总

自考《财政与金融》复习试题汇总(含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C )。A 国民生产总值 B 商品价值 C 一部分社会产品 D 社会总产值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D )。A 增加就业 B 调节社会收入 C 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D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在财政收入形式中,占比重最大的收入是( A )。A 税收 B 公债 C 规费 D 国有资产收益4、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标志是( B )。A 纳税人 B 课税对象 C 税率 D 税目5、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从性质上看属于( C )。A 消费性支出 B 补偿性支出 C 积累性支出 D 转移性支出6.在编制预算时就已经安排了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人,称为( C )A.决算赤字 B.财政赤字 C.赤字财政 D.财政结余7、以上个财政年度的指标为基础,按照本财政年度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的预算编制形式我们称其为( A )。A 增量预算 B 零基预算 C 一般预算 D 特别预算8、消费贷款属于( D )A 商业信用 B 银行信用 C 国家信用 D 消费信用9、在现代信用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是( B )A 商业信用 B 银行信用 C 国家信用 D 消费信用10、我国的中央银行属于( A )。A 单一型 B 复合型 C 跨国型 D 准中央银行型11、以下不属于同业借款形式的是( B )。A 同业拆借 B 回购协议 C 转贴现 D 转抵押12、证券买卖双方成交后2~3天内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称为( A )。A 现货交易 B 期货交易 C 期权交易 D 信用交易13、1美元 =6.23元人民币,是属于( C )A 单一标价法 B 换算标价法 C 直接标价法 D 间接标价法14、中央银行在经济衰退期应采取( B )法定存款准备金。A 调高 B 降低 C 不改变 D 取消15、政府在经济高涨时应( B )。A 买入证券 B 卖出证券 C 都可以 D 不能用买卖证券调控经济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经济稳定的含义包括( A C E )。A充分就业 B 通货紧缩 C 物价稳定 D 经济滞胀 E 国际收支平衡2.税收具有(ACD )的特征A.强制性 B.层次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E.深刻性3、税收制度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是( ABCDE )A.纳税期限 B.纳税环节 C.纳税人 D.征税对象 E.税率4、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 C D E )。A 文教科卫支出 B 社会救济 C 国企技改资金 D 国道建设费 E 医疗经费5、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ABCD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E.商业保险6、货币当局对货币调控的手段通常有( ABC )A.公开市场操作 B.贴现率 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D.直接管制 E.行政手段7、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具有( B C D E )特点A 分利 B 分税 C 分权 D 分征 E 分管8、金融工具具有( A B C D )特点。A风险性 B偿还性 C流动性 D收益性 E 虚拟性9、我国政策性银行有( A D E )A 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 B 交通银行 C 光大银行D 国家开发银行 E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0、下面属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有( B D )A 国家预算 B 利率 C 税收 D 公开市场业务 E 国债三、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5分,共15分)1、公共产品一般都是无形产品。 ( × )2、财政收支活动既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又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 )3.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双方面让渡。( × )“双”改为“单”4.中央国库业务由财政部代理。( ×)“财政部”改为“中国人民银行”5. 对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的企业,财政都可以进行补贴。( × )只对政策性亏损补贴6、消费税、增值税、资源税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 × )消费税是中央独享7、我国采用的预算年度是跨年制。( × )是历年制8.借款负债是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选.“借款”改为“存款9、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 )10、采取“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如果控制力度过猛,容易导致经济萎缩,失业率上升。( √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某零售商店销售一台数字电视机(含税)售价为6000元,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假定购入该商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进项税额为500元,请计算该商店(一般纳税人)应缴纳增值税税额。(小数保留二位)解:该商品的销项税额=6000÷(1+17%)×17%=871.79元该商品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500元该商店应缴纳增值税税额=871.79-500=271.79元2.某企业因生产急需流动资金,将一张面额为50万元、距到期日尚需120天的票据以9%的年贴现率卖给银行,问企业能获得多少贴现款。(小数保留二位)解: 贴现所得额=50 X (1-9% X 120/360) =48.5万元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及其实现途径。答: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实现记经济稳定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 支平衡、合理的经济增长率。(2分)实现途径:(1)通过财政预算政策进行调节:当社会总需求〉社会总共给时,实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结余政策);当社会总需求〈社会总共给时,实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赤字政策);当社会总需求=社会总共给时,实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中性政策)。¥5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自考《财政与金融》复习试题汇总(含答案)自考《财政与金融》复习试题汇总(含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C )。A 国民生产总值 B 商品价值 C 一部分社会产品 D 社会总产值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D )。A 增加就业 B 调节社会收入 C 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D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在财政收入形式中,占比重最大的收入是( A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1、货币的出现与商品交换紧密相连,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2、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人们的劳动有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分。 3、所有的私人劳动者的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总劳动,从而使劳动具有了社会劳动的属性。 4、私人劳动要求得到社会承认它具有社会意义并转化为社会劳动。解决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唯一途径是交换。 5、交换解决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6、一切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体力或脑力。 7、等价交换原则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8、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9、金属货币的优点:易于分割;易于保管;价值高,易携带。 10、金属货币最初是以条块形态流通的,每次交易都要鉴定金属条块的成色。 11、我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铜铸币,银铸币是清朝末期才开始铸造。金铸币在我国较少铸造。 12、西方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是银元。 13、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都属于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 14、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主要形式有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15、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北宋——交子。 16、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也是一种纸制货币。 17、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发挥着与银行券同样的购买功能,称为“存款货币”。 18、电子货币是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19、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卡,1989年中国工商银行发行了牡丹卡,1990年之后,各家银行相继推出推出自己的银行卡。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贮藏、世界货币。 2、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实际包括计价单位、交易媒介、支付手段三个相辅相成的功能。 3、货币的贮藏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4、以货币形式贮藏的最大缺点就是收益较低。 第三节 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3、国家对货币单位的规定通常包括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4、流通中的货币有主币和辅币。主币又称本位币。主币的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5、无限法偿货币具有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辅币为有限法偿。 6、在欧美,足值的本币基本上实行“自由铸造”制度。 7、国家货币制度类型大致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前三类统称为金属货币制度。8、银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法律规定白银为货币币材,用白银铸造的银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溶化;与银币同时流通的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9、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10、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 11、纯粹的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来的。 1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13、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 14、目前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2005年7月21日后,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5、二次大战后主要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两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1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又挂钩”是指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2)实行固定汇率制。(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7、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18、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将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难以维持。这种矛盾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19、1974年4月1日,货币与黄金完全脱钩,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20、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一是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政策进行监督,并且尽量缩小汇率波动幅度;二是黄金非货币化;三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四是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活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21、1991年1月1日,欧元诞生,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成功范例。 22、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是蒙代尔提出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二、主要概念 1、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2、铸币: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国家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3、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 4、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也是一种纸制货币。 5、存款货币:在商业银行开立的活期存款账户中存入的用于转账结算的货币 6、电子货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形式的信用货币。即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7、足值货币: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8、不足值货币: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也是信用货币。 9、计价单位:是指用货币去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 10、交易媒介: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交易媒介,马克思称其为流通手段。11、支付手段:在商品赊购赊销现象中,用于支付赊购商品款项的货币即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12、财富贮藏: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13、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14、货币单位: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这就是货币单位。 15、无限法偿:是指法律保护取得支付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收。 16、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17、主币:指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又称本位币。 18、辅币:是指1个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 19、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将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难以维持。这种矛盾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20、区域货币一体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建立的一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 三、要点领会 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1)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他从商品和商品交换入手,用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富有逻辑地论证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须性。 (2)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人们的劳动有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分:一方面,私有制使私人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了私有属性,是他个人的私人劳动,由此劳动生产出来的物品归他个人所有;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又使每个私人生产者只能生产一种或有限几种产品,而整个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是由所有的私人生产者的劳动来满足的。因此,所有的私人劳动者的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总劳动,从而使劳动具有了社会劳动的属性。于是,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要求得到社会承认它具有社会意义并转化为社会劳动。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途径是交换。 交换解决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3)商品价值论 确定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提出了价值的概念。即一切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体力或脑力。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抽象的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的价值质上相同,因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 (4)一般等价物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得到表现的。通过交换,价值取得了可以捉摸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就是价值形式。当某一种商品从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时,货币就产生了。 由此可看出,货币本身是一种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这种商品也由此而具有了双重使用价值 因而说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推动货币形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动力 4 推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产生的需求。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伴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的商品交换对充当媒介的货币产生更高的要求,不仅货币的数量要能够伴随着不断增长的商品数量而保持同步的增长,而且还要使得到交换更加便利、安全和快速。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货币对自身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不断的扬弃,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 3、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易媒介时发挥交易媒介的职能。商品所有者将其商品卖出,挽回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他所需要的商品。货币作交易的媒介为交易服务,这就是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4、货币为什么具有财富贮藏职能 货币的财富贮藏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当货币成为能够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媒介时,它便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人们愿意将货币作为贮藏财富的一种形式。 5、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材料 (2)规定货币单位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5)规定货币的铸造与发行 6、自由铸造的意义 可以使铸币的市场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或者说,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保持货币币值、物价的稳定。 7、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8、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的区别 (1)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黄金为法定币材,金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溶化;辅币、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2)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不能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但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成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相同之处在于,也不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不同之处在于,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要想兑换黄金,只能先兑换成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该国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国家的外汇,然后再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 9、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 (1)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 (2)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5 (3)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10、我国人民币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人民币主币的单位是“元”,辅币的单位有“角”和“分”两种,分角、元均为十进制。 (2)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实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总量和结构进行管理和调控。 (3)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1、为什么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政府保证以1934年1月确定的35美元盎司黄金的官价向其他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兑换其持有的美元,其他各国政府则规定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根据本国货币法定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之比确定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 (2)实行固定汇率制。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IMF,对货币事项进行国际磋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1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1)美国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和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 (2)“双挂钩”的规定使美元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状况中,即“特里芬难题”; (3)20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日本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突破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垄断和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外汇收支出现大量逆差,黄金储备外流。 13、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 (1)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汇率制度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政策进行监督,并且尽量缩小汇率波动幅度; (2)黄金非货币; (3)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4)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活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自考金融理论实务知识点有哪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Self-taught higher education examinations),简称自学考试、自考,分为社会型考生和应用型考生。自学考试为人民群众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制度保障,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点击进入:自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当地政策,>>自考金融理论实务知识点可以登录猎考网查找。作为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猎考网的备考指导栏目就专门收录有自考的历年真题和模拟练习题,还有备考的知识点指导。登录网址自考学习1全面提升学习兴趣,比机械记忆强太多学习兴趣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对于刚接触的学习材料抱有新鲜感,利用好这心态,进行最全面的学习备考材料,圈要点、查资料、做笔记。全面学习的趣味性非常高,考生也能基本掌握考试内容。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2深入学习,发掘重点当我们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就要开始深入学习,对照考纲挖掘所学内容里的重点,最后将书里的重点内容,反复记忆、消化。因为自考试题是从题库中出来的,往往会反复考到,只要把这些题目都牢记于心,及格率大大增加。3熟能生巧,量化试题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就可以有好的成绩。在复习的时候,也不仅仅看书、做笔记这么简单,要知道我们是自考生!在读书复习的时候,大量做考卷做试题,才能让我们自己发现不足之处重点突破。4知识有共性,举一反三在我们不断进行学习、做习题的时候,还要学会总结,易错的地方马上纠正,并发现这些所学知识的共性,学会举一反三。以上是关于成人自考相关内容,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1. 金融方面的知识点是哪些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之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2)信用指一切货币的借贷,金融(狭义)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人们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来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是为了概括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信用与货币流通这两个经济过程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2. 金融学必备基础知识 一应定要学好英语,高等数学。 而且在大学期间尽量取得一部分学习和工作方面的荣誉。取得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等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3. 金融知识具体有哪些 金融学(Finance)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 *** 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 [1]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验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金融学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不知道可不可以帮到你呢 4. 金融类知识都包括什么 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授予经济学学位。 金融学专业的综合性很强,包含的范畴比较广,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租赁业和信托业5个行业。在本科阶段,金融专业学生除要掌握金融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接受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比如分析、预测股票和外汇价格的变动,掌握时机买卖证券赚取利润的技巧等。 此外,金融学专业还将告诉学生银行和保险公司怎样吸引存款和保险以及如何投资赚钱等。就业方面,金融专业学生主要进入各类金融和保险机构、大中型企业、投融资管理单位以及金融部门从事金融与管理。 金融业整体薪资水平在众多行业中排名靠前。随着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金融人才的绝对数量不足,特别是缺少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人才。 所以,考生选择金融专业,一旦学有所成,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5. 介绍金融基本知识的书有哪些 一、金融基本知识书籍——构建金融知识框架 1、首先是大多数行业人士都会为你推荐的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很多人真正读懂西方经济学都是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开始的,因为有趣、易懂,“十大经济学原理”令人印象深刻,当年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时感觉经济学像个严谨的老学究,读曼昆的就不一样了,像个会讲故事的朋友,即使不从事金融行业,相信你也会喜欢上她的。 这绝对是一本让人拿得起,放不下的枕边图书。如果学金融,估计很少有不读这本书的; 2、关于银行:推荐银行: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几个版本差别不大,中英文的都有,是金融专业本科生入门必学教材,在大学里一般课程设置为“货币银行学”; 3、关于证券机构:《证券分析》可以一读,机构里搞股票的较多,《股票作手回忆录》和《股市趋势技术分析》,重点是培养股票操作的思维,并不能作为什么金科法宝; 4、关于保险:保险《保险学原理》没有特别推荐的,只要是重点高校像人大,上海财大等出的都可以看,保险学基础主要是法律,保险中的基本经济关系看一下都会懂的。 二、财经期刊 以下是不错的期刊杂志: 1、《第一财经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 2、《财经》杂志和《财新周刊》,《财新》是由胡舒立离开财经团队后创办的(这两个杂志是比较严肃的财经刊物, 报道的也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事件或对象); Value价值》 《Money+》 《哈佛商业评论》模仿外媒思路,可以一读; 3、三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必不可少。 财经网站的分享: 1、国内财经新闻网站: 和讯、东方财富网、几大门户网站(腾讯 新浪 网易 凤凰)财经频道; 2、国外财经网站 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路透财经、彭博财经等,英文不好的可以阅读对应的中文网站; 3、财经论坛等 知乎、天涯、豆瓣等知名论坛的财经话题区; 4、 *** 网站类 银监会:监管信托,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 证监会:监管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一些关键的消息 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 协会类: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信托业协会等; 财经网站很多,要将碎片新闻整理出有效信息,首先得注意量的积累。 新闻不需要细嚼慢咽,只需了解重要资讯,所以首先你阅读的量得上去,否则别谈理解运用。 金融行业目前主要分三大块:银行等存贷机构,证券机构或者保险机构。 1、金融就是平衡和调整时间序列上的风险和收益,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时间序列上,不同的时间点的不同事物有不同收益水平和风险水平,例如有人有钱没处花于是存到银行(比如普通老百姓),有人着急要钱买原材料生产(比如各种企业); 2、所有金融行业的人,都是这个金钱转移环节上的一名小工人,了解金融市场就是为了了解各种金融机构在这之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再研究金融市场中的各种工具,债券,股票,期权期货,外汇,掉期,学习这些金融工具能帮助你了解如何更好更快更精确的把钱进行转移; 3、金融通过买卖、协议买卖、协议风险互保等等金融手段,把这些收益和风险联系起来,或者把原本的联系关系调整,所以在金融领域里,你要对第三点中说到的各种金融工具“知其所以然”,懂得理论,但更要贴合实际; 4、针对第三点,譬如你做金融的股票市场,你投机,则是看中了未来某股票的高价格,并且通过买入的手段,把未来高价格带来的收益调整到现在实现,你投资,那么你看重的就是股票的高收益高分红等因素;如果你做金融的保险,那就是把同行业或者同区域或者同社会的人们的风险联系起来,并且把与之相对的收益(损失)也联系起来;同样的财务、银行、货币、税收、基金、大宗交易、会计、这些都是金融的范畴。 6. 寻有关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点 经济金融类中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两种互补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 两种替代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是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理论。 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时的不同需求量的总称。 供给和需求决定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决定的条件是供给=需求。 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价格调节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价格机制能自发地调节经济。 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均衡价格。 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应该为负值,但一般取其绝对值。需求曲线的斜率并不是弹性系数。 总收益是价格和销售量的乘积。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基数效应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边际的含义是因变量的增加量。 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剩余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实际上是用无差异曲线的形式来表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作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需求定理是由消费者行为决定的 。就某一消费者而言,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商品组合提供的满足程度和顺序相同。 在四个生产要素中,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平均产量或总产量达到最大时,并不一定利润最大。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齐次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等常量线在形状上与无差异曲线相似,但它代表的是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 经济学上所言的短期是指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管理人员的工资属于固定成本。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 长期总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没有产量时没有总成本。长期成本曲线是一条与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的区别在于长期平均成本比较平坦。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比短期边际成本曲线要平坦。 长期边际成本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 从经济学来看,正常利润属于成本的一种。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短期边际成本的变动取决于可变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取决于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对个别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出发的平行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在既定价格下,市场对个别厂商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在各种类型的市场上,平均收益一定等于价格。 但只有在完全竞争的个别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就个别厂商而言,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与价格相等。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在短期中,厂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2616431商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停止营业点是由平均可变成本和价格水平决定的,在这一点上两者相等。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LMC=LAC。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上要获得正常利润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实现成本最小,即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于平均成本最低点。在完全竞争条件,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AR=LAC。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 分配理论就是要解决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工资是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劳动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劳动的成本。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了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经济学家认为给资本支付利息是因为消费的时间偏好。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 利息率取决于资本的需求和供给。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 地租的产生首先在于土地本身具有生产力。地租由土地的需求和供给决定。 准地租是指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 经济租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实际收入高于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收入的超额部分,也叫生产者剩余。 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 在市场经济中,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 社会福利政策是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和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学前提。国民生产总值是当年最终产品市场。 7. 谁知道一些关于金融方面的知识 1、广义的金融市场:泛指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的全部金融 *** 易活动,包括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各金融机构之间,资金供求双方之间所有的以货币为交易对象的金融活动,如存款,贷款,信托,租赁,保险,票据抵押与贴现,股票和债券买卖,黄金外汇交易等。 2、狭义的金融市场:一般限定在以票据和有价证券为金融工具的融资活动,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以及黄金外汇交易等范围之内。 3、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以票据和有价证券为金融工具的货币资金交易,黄金外汇买卖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等活动的总称。 4、初级市场:又称发行市场或一级市场,是资金需求者将金融资产首次出售给公众时所形成的交易市场。 5、二级市场:已发行的旧证券在不同投资者之间转让流通的交易市场。 6、金融工具:又称信用工具,它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7、股票:一种有价证券,它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8、普通股票:股份公司发行的一种基本股票,是最标准的股票。 9、优先股票:股份公司发行的在公司收益和剩余资产分配方面比普通股东具有优先权的股票。 10、债券:一种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约定时间承担还本付息义务的书面凭证。 11、国库券: *** 为弥补国库资金临时不足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 12、抵押公司债:发行债券的公司以不动产或动产为抵押品而发行的债券。 13、信用公司债:发行债券的公司不以任何资产做抵押或担保,全凭公司的信用发行的债券。 14、转换公司债:这种债券规定债券持有者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比例和一定条件转换成公司股票。 15、附新股认购权公司债:这种债券赋予持券人购买公司新发股票的权利。 16、重整公司债:经过改组整顿的公司,为了减轻债务负担而发行的一种利率较低的债券。 17、偿债基金公司债:这种债券规定发行公司要在债券到期之前,定期按发行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赢利作为偿还基金,交由接受委托的信托公司或金融机构保管,逐步积累以保证债券到期一次偿还。 18、金融债券: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筹措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证券法律和证券发行程序,利用自身的信誉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一种债券。 19、基金证券:又称投资基金证券,是由投资基金发起人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证明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额享有资产所有权,资产收益权和剩余财产分配权的有价证券,它是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某些权益组合的产物。 20、票据:出票人自己承诺或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或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可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 21、自由外汇:无需经过发行货币国的批准,即可在外汇市场上自由买卖,自由兑换为其他国家的货币,它们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被广泛地用作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 22、记账外汇:未经有关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则不能转换为别国货币,通常只能根据有关协定在协定国之间使用。 23、衍生金融工具:又称为金融衍生品,是指一类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的金融产品。 24、货币市场: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资产为交易标的物的短期金融市场。 25、同业拆借市场: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借贷活动形成的市场。 26、中央银行票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期限从3个月到1年不等。 27、预发行市场:现实中有一种国库券交易并不是在发行完成以后进行,而是在宣布发行的消息后立即交易,这种交易市场也称为预发行市场。 如美国的WI交易。 28、可转让大额定期存款单:由商业银行发行的,可以在市场上转让的存款证明。 29、回购协议:证券持有人在出售证券时与买方约定,双方在将来的某一日期由卖方以约定的价格,从买方手中购回相等数量的同品种证券。 30、增资:已成立的股份公司发行新股票,称为增资。 31、信用交易:又称垫头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客户向经纪人支付一定现款或股票作为保证金,差额部分由经纪人垫付的交易方式。 32、期权交易:又称选择权交易,是交易双方按约定的价格,在约定的时间内就是否购买或出售某种股票达成契约。 33、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以股票价格指数为对象的期货交易,其目的在于减少股票投资的风险,增加股票投资的吸引力。 34、股票指数期权交易:买卖以股票价格指数为基础的期权合约。 35、证券交易所:按照一定方式和规则组织起来的集中进行证券交易的场所,又称场内交易市场。 36、会员制:会员制组织形式的证券交易所是由经营证券业务的中介机构自愿组成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法人团体。 37、公司制:公司制组织形式的证券交易所是按公司法组织的,交易所收取发行者的“上市费”,并抽取证券成交的“手续费”和其他服务性费用。 38、佣金经纪人:接受客户委托,在交易所中代替客户买卖并按固定比例收取佣金的经纪人。 39、两元经纪人:又称专家经纪人,是专门接受佣金经纪人再委托,并代为买卖,收取一定的佣金。 40、特种经纪人:又称专业经纪人,是在交易所内具有特殊身份,又固定从事特种证券交易的经纪。

还有后面几章写不下了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 财政概述一、财政的产生1)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是指社会上存在着可供财政分配的那部分剩余产品。社会条件是指国家的产生。2)财政的定义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关系;财政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它是以国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成为一定形态下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二、财政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特点决定着封建制国家财政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封建制国家职能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利用财政为垄断组织在国家上的竞争服务,为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服务。社会主义财政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它是国家筹集、供应和管理社会资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工具,它体现着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三、财政的特征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四、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可以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即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它可以调节企业利润水平;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3)经济稳定即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该职能可以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通过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第二章 财政收入总论一、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二、按社会产品价值的构成分类1)生产劳动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用C表示2)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用V表示三、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1)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是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2)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该指标要受到三具因素的制约:国民收入问题;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四、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办法1)经验数据法即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的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2)要素分析法即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第三章 税收一、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二、税收的形式特征1)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说来,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2)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是指在征税前,预先规定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三、税制要素1)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交纳税款的主体。2)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征税的根据,即确定根据什么征税,是征税的客体。它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3)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4)附加、加成和减免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减税就是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交全部税款。5)违章处理是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对维护国家税法的强制性和严肃性有重要意义。四、税收分类1)按课税对象分类,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2)按税收的计税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5)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五、流转税1)对象和特点又称商品课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商品交换为前提,课征普遍;第二,税额与价格关系密切;第三,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普遍实行比例税率;第四,计征简单。2)主要税种增值税,是以商品价值中的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消费税,是以某些消费品的销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关税,是国家对进出本国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种。六、所得税1)概念和特点所得税又称收益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额,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总额中,通过各种方式分配到的那部分份额。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税负不易转嫁;第二,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第三,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第四,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2)主要税种三种:企业所得税、外间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七、其他课税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类。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类。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类。第四章 国债一、国债的概念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二、国债的特征1)有偿性: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2)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根据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并不能指派具体的承购人。3)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三、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四、国债制度1)国债的分类:按照国债发行的区域,可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按照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按照债券是否流通,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按照利率情况,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按照借债的方法,可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按照国债的计量单位,可分为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2)国债制度,包括国债分类、国债的发行、国债的偿还和国债市场。五、国债的发行1)国债的发行价格:平价发行,即发行价格等于证券票面金额。折价发行,即发行价格低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溢价发行,即发行价格高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2)国债的发行方式: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承受法:即由金融机构承购全部国债,然后转身社会销售,未能售出的差额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出卖法:即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售出国债。支付发行法:即政府对应支付现金的支出改为债券支付。强制摊派法:即国家利用政治强权迫使国民购买国债。六、国债的偿还1)国债的偿还方式有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等等五种。2)偿债资金来源主要有设立偿债基金、依靠财政结余、通过预算列支、举借新债等等。第五章 财政支出总论一、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1)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2)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二、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比较1)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2)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3)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4)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三、财政支出的规模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在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上主要有“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非均衡增长模型”。四、财政支出的原则1)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3)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节约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节省,即最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讲求效益是缓解财政收入的有效性与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3)“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六、政府采购制度1)政府采购:又称统一采购和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要商品和劳务的行为。2)政府采购特点:采购主体的特殊性;采购对象的多样性;采购资金的公共性;采购数量的规模性;政府采购的政策性;采购活动的非盈利性;政府采购的规范性;政府采购是典型的财政购买性支出;2)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政府采购法规、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管理等等。3)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采购行为法律化、制度化;采用集中或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采购过程中遵循竞争、透明和公平原则;采购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经费支出1)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与内容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2)国防经费支出的概念与内容国防经费支出 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我国的国防经费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以及用于专项工程和其他的支出,其中主要是用于陆、海、空各军兵种的经常费用,国防建设和国防科研费,还包括战争时期的作战费用。3)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经费支出的控制对于控制行政支出规模,优化行政支出结构来讲,应该:第一,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第二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第三,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机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二、文教科学卫生支出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与内容性质: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内容:按支出的部门划分,可分为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等等;按支出的用途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主要有定员定额管理、预算管理两大类。三、财政投资性支出1)政府投资的特点第一,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可以不盈利或低利;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2)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第二,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第三,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既可通过财政的投资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也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一、社会保障支出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推动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和社会优抚。2)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从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二是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二、财政补贴的概念与内容1)财政补贴的概念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在这种分配形式中,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是企业和居民;财政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财政补贴的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铁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2)财政补贴的内容按财政补贴的项目和形式分类,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外贸补贴、房租补助、职工生活补贴、财政贴息等等;按财政补贴的环节分类,可分为生产环节的补贴、流通环节的补贴 、分配环节的补贴和消费环节的补贴;按补贴的经济性质可分为生产补贴、生活补贴;按补贴的内容可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第八章 国家预算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一、国家预算的概念和组成1)概念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一览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2)组成国家预算的组成是指国家预算体系的组成环节。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从预算内容的分合关系上来看,国家预算又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二、国家预算的原则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确定预算形式和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国家预算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公开性:是指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过人代会(议会)审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使之置于人民监督之下。完整性:是指国家预算应包括它的全部财政收支。统一性:是指国家预算是由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组成。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都要列入各级预算中;下级预算都要包括在上级预算中;各级预算都要统一在国家预算中。可靠性:是指预算收支数九寒天的依据必须可靠,计算正确,不能假定,更不能任意编造。年度性:是指国家预算必须按年度编制,要列清全年的财政收支,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法律性:是指编制的国家预算一旦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之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贯彻执行。三、单式预算、复式预算概念1)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编制形式,它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统一编在一个总预算内。2)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预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四、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1)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时间编制预算草案;中央政府经常性预算不列赤字;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也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为编制预算收入的依据。国务院应当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2)预算执行,是指组织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过程,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动用预算费和周转金以及预算调整等内容。3)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五、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特点1)预算外资金的概念:预算外资金通常是指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2)预算外资金的特点主要有自主性、专用性、分散性和灵活性。六、国家预算管理体制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与实质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的职权的一项根本制度。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处理预算资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根据财力的集中与分散、财权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不同,我国的预算实行过以下四种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预算包干体制;建立在分税制基础上的分级预算体制。3)分税制的概念、内容和优点分税制是分税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多方面的内容。分税,是指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体系;分权,是指划分各级政府在税收方面的立法权、减免权和征管权;分征,是指分别设置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分管,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和使用各自的税款,不得混淆或平调、挤占。分税制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有利于理顺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第二,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促进整个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分税制改变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四,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收入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支援,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第九章 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一、财政政策与财政目标1)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措施与手段。2)财政目标是政府希望通过预定的财政措施的实施所能达到和实现的目的。3)财政目标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财政目标一旦确定,便具有必须实现的约束力;第二个特点是财政目标既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多元的;第三个特点是在时效上的阶段性。二、财政政策工具1)财政措施与财政信用措施: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财政信用措施是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2)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稳定器自动的稳定器也称内在的稳定器,指在经济中能够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的政策工具与活动。相机抉择的稳定器,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决定采取财政措施。三、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财政收支平衡,简称“财政平衡”,通常是指 年度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要实现财政平衡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财政收支平衡必须以财政收支结构的合理化为前提;第二,财政收支平衡必须是真实的平衡。四、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1)对经济的影响: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主要看财政赤字是在什么条件下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效果。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否具有“创造货币”的性质。2)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主要有财政发行、财政透支、运用上年财政结余(或累计结余)、发行公债等等。第十章 金融导论一、金融的构成1)金融的概念金融,概括地说,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具体地说,凡是货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的买卖、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3)信用,是指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间接融资则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其中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不是分别作为直接贷款人和直接借款人出现的,它们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信用关系,成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三、信用形式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3)国家信用,是指政府的借贷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4)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于生活消费。5)民间信用,即在民间个人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四、金融工具1)概念和特征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证明债务人的义务或债权人权利的证书。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偿还性、可转让性、安全性、收益性。2)种类商业票据,是在发生商业信用时立下的凭证,记载由商业信用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人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支票,是银行活期存款户向银行开出的,从其账户支付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付款命令书。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票据。大额存款单,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定期存款单。其通常不记名,面额固定,金额较大,并在市场买卖转让。五、信用的职能1)资金再分配职能。信用可以将其他方式所不能动员的闲置资金汇集起来,并投向需要资金的方面。这种以偿还为条件动员和再分配资金的职能便是信用的基本职能。2)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六、利率的种类和利率的制定及利率的作用1)利率的种类:如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市场利率与公定利率,等等。2)利率的制定:马克思认为,利率会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摆动。在我国确定利率水平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利率水平要适当;第二,要体现国家政策要求;第三,要理顺存贷款利率关系;第四,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第五,要考虑市场供求;第六,要参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3)利率的作用首先,适当的利率水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利率也是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经济利益的手段;再次,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你是在问期末考试的复习范围还是要演讲需要例子,还是什么。如果想了解的话,可以到专门的有关金融和财政的网站上去看哦,哪里会有很多各种大家对实时的评论哦。祝好运!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高中

还有后面几章写不下了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 财政概述一、财政的产生1)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是指社会上存在着可供财政分配的那部分剩余产品。社会条件是指国家的产生。2)财政的定义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关系;财政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它是以国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成为一定形态下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二、财政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特点决定着封建制国家财政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封建制国家职能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利用财政为垄断组织在国家上的竞争服务,为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服务。社会主义财政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它是国家筹集、供应和管理社会资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工具,它体现着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三、财政的特征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四、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可以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即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它可以调节企业利润水平;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3)经济稳定即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该职能可以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通过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第二章 财政收入总论一、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二、按社会产品价值的构成分类1)生产劳动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用C表示2)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用V表示三、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1)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是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2)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该指标要受到三具因素的制约:国民收入问题;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四、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办法1)经验数据法即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的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2)要素分析法即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第三章 税收一、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二、税收的形式特征1)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说来,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2)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是指在征税前,预先规定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三、税制要素1)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交纳税款的主体。2)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征税的根据,即确定根据什么征税,是征税的客体。它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3)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4)附加、加成和减免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减税就是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交全部税款。5)违章处理是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对维护国家税法的强制性和严肃性有重要意义。四、税收分类1)按课税对象分类,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2)按税收的计税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5)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五、流转税1)对象和特点又称商品课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商品交换为前提,课征普遍;第二,税额与价格关系密切;第三,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普遍实行比例税率;第四,计征简单。2)主要税种增值税,是以商品价值中的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消费税,是以某些消费品的销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关税,是国家对进出本国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种。六、所得税1)概念和特点所得税又称收益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额,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总额中,通过各种方式分配到的那部分份额。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税负不易转嫁;第二,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第三,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第四,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2)主要税种三种:企业所得税、外间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七、其他课税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类。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类。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类。第四章 国债一、国债的概念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二、国债的特征1)有偿性: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2)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根据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并不能指派具体的承购人。3)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三、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四、国债制度1)国债的分类:按照国债发行的区域,可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按照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按照债券是否流通,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按照利率情况,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按照借债的方法,可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按照国债的计量单位,可分为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2)国债制度,包括国债分类、国债的发行、国债的偿还和国债市场。五、国债的发行1)国债的发行价格:平价发行,即发行价格等于证券票面金额。折价发行,即发行价格低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溢价发行,即发行价格高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2)国债的发行方式: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承受法:即由金融机构承购全部国债,然后转身社会销售,未能售出的差额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出卖法:即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售出国债。支付发行法:即政府对应支付现金的支出改为债券支付。强制摊派法:即国家利用政治强权迫使国民购买国债。六、国债的偿还1)国债的偿还方式有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等等五种。2)偿债资金来源主要有设立偿债基金、依靠财政结余、通过预算列支、举借新债等等。第五章 财政支出总论一、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1)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2)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二、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比较1)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2)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3)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4)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三、财政支出的规模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在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上主要有“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非均衡增长模型”。四、财政支出的原则1)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3)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节约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节省,即最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讲求效益是缓解财政收入的有效性与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3)“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六、政府采购制度1)政府采购:又称统一采购和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要商品和劳务的行为。2)政府采购特点:采购主体的特殊性;采购对象的多样性;采购资金的公共性;采购数量的规模性;政府采购的政策性;采购活动的非盈利性;政府采购的规范性;政府采购是典型的财政购买性支出;2)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政府采购法规、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管理等等。3)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采购行为法律化、制度化;采用集中或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采购过程中遵循竞争、透明和公平原则;采购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经费支出1)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与内容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2)国防经费支出的概念与内容国防经费支出 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我国的国防经费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以及用于专项工程和其他的支出,其中主要是用于陆、海、空各军兵种的经常费用,国防建设和国防科研费,还包括战争时期的作战费用。3)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经费支出的控制对于控制行政支出规模,优化行政支出结构来讲,应该:第一,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第二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第三,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机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二、文教科学卫生支出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与内容性质: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内容:按支出的部门划分,可分为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等等;按支出的用途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主要有定员定额管理、预算管理两大类。三、财政投资性支出1)政府投资的特点第一,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可以不盈利或低利;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2)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第二,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第三,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既可通过财政的投资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也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一、社会保障支出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推动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和社会优抚。2)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从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二是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二、财政补贴的概念与内容1)财政补贴的概念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在这种分配形式中,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是企业和居民;财政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财政补贴的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铁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2)财政补贴的内容按财政补贴的项目和形式分类,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外贸补贴、房租补助、职工生活补贴、财政贴息等等;按财政补贴的环节分类,可分为生产环节的补贴、流通环节的补贴 、分配环节的补贴和消费环节的补贴;按补贴的经济性质可分为生产补贴、生活补贴;按补贴的内容可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第八章 国家预算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一、国家预算的概念和组成1)概念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一览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2)组成国家预算的组成是指国家预算体系的组成环节。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从预算内容的分合关系上来看,国家预算又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二、国家预算的原则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确定预算形式和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国家预算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公开性:是指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过人代会(议会)审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使之置于人民监督之下。完整性:是指国家预算应包括它的全部财政收支。统一性:是指国家预算是由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组成。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都要列入各级预算中;下级预算都要包括在上级预算中;各级预算都要统一在国家预算中。可靠性:是指预算收支数九寒天的依据必须可靠,计算正确,不能假定,更不能任意编造。年度性:是指国家预算必须按年度编制,要列清全年的财政收支,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法律性:是指编制的国家预算一旦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之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贯彻执行。三、单式预算、复式预算概念1)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编制形式,它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统一编在一个总预算内。2)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预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四、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1)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时间编制预算草案;中央政府经常性预算不列赤字;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也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为编制预算收入的依据。国务院应当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2)预算执行,是指组织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过程,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动用预算费和周转金以及预算调整等内容。3)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五、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特点1)预算外资金的概念:预算外资金通常是指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2)预算外资金的特点主要有自主性、专用性、分散性和灵活性。六、国家预算管理体制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与实质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的职权的一项根本制度。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处理预算资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根据财力的集中与分散、财权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不同,我国的预算实行过以下四种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预算包干体制;建立在分税制基础上的分级预算体制。3)分税制的概念、内容和优点分税制是分税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多方面的内容。分税,是指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体系;分权,是指划分各级政府在税收方面的立法权、减免权和征管权;分征,是指分别设置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分管,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和使用各自的税款,不得混淆或平调、挤占。分税制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有利于理顺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第二,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促进整个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分税制改变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四,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收入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支援,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第九章 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一、财政政策与财政目标1)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措施与手段。2)财政目标是政府希望通过预定的财政措施的实施所能达到和实现的目的。3)财政目标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财政目标一旦确定,便具有必须实现的约束力;第二个特点是财政目标既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多元的;第三个特点是在时效上的阶段性。二、财政政策工具1)财政措施与财政信用措施: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财政信用措施是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2)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稳定器自动的稳定器也称内在的稳定器,指在经济中能够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的政策工具与活动。相机抉择的稳定器,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决定采取财政措施。三、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财政收支平衡,简称“财政平衡”,通常是指 年度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要实现财政平衡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财政收支平衡必须以财政收支结构的合理化为前提;第二,财政收支平衡必须是真实的平衡。四、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1)对经济的影响: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主要看财政赤字是在什么条件下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效果。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否具有“创造货币”的性质。2)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主要有财政发行、财政透支、运用上年财政结余(或累计结余)、发行公债等等。第十章 金融导论一、金融的构成1)金融的概念金融,概括地说,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具体地说,凡是货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的买卖、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3)信用,是指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间接融资则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其中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不是分别作为直接贷款人和直接借款人出现的,它们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信用关系,成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三、信用形式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3)国家信用,是指政府的借贷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4)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于生活消费。5)民间信用,即在民间个人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四、金融工具1)概念和特征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证明债务人的义务或债权人权利的证书。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偿还性、可转让性、安全性、收益性。2)种类商业票据,是在发生商业信用时立下的凭证,记载由商业信用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人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支票,是银行活期存款户向银行开出的,从其账户支付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付款命令书。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票据。大额存款单,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定期存款单。其通常不记名,面额固定,金额较大,并在市场买卖转让。五、信用的职能1)资金再分配职能。信用可以将其他方式所不能动员的闲置资金汇集起来,并投向需要资金的方面。这种以偿还为条件动员和再分配资金的职能便是信用的基本职能。2)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六、利率的种类和利率的制定及利率的作用1)利率的种类:如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市场利率与公定利率,等等。2)利率的制定:马克思认为,利率会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摆动。在我国确定利率水平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利率水平要适当;第二,要体现国家政策要求;第三,要理顺存贷款利率关系;第四,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第五,要考虑市场供求;第六,要参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3)利率的作用首先,适当的利率水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利率也是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经济利益的手段;再次,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经济生活》知识要点总结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知识要点:1.商品的定义及基本属性(提示:商品的定义主要强调它的交换特征;对商品的基本属性只要做一般性了解即可);2.货币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提示: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作一般了解即可);4.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定义、纸币的优点(延伸:货币的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其中前两者是商品货币;纸币一样具有价值尺度、储藏手段等职能);5.纸币的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的知识要点:1.信用卡的含义及在使用上的特点和优点(提示:教材中指的是广义的信用卡);2.支票的含义、类型及在使用上的特点3.什么是外汇、汇率(提示:外汇定义中的支付手段是广义的;汇率就是货币买卖的价格;必须学会识别汇率升值与贬值;与其他物品一样,货币买卖的价格——汇率也由供求关系决定,主要是受购买力平价的影响);4.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包括两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知识要点:1.影响价格变动与差异的因素:直接与间接因素(提示:变动是时间维度,差异是空间维度;要知道间接因素是如何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2.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包括:需求扩大对价格的影响;需求缩小对价格的影响;供给扩大对价格的影响;供给缩小对价格的影响;3.价格与价值的关系;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5.企业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6.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提示:第一目是重点)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要点: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购买量之间的一般规律(提示:需求法则是针对同一时间而言的,必须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的知识要点有:1.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当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2.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提示:源于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 3.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的含义、区别及各自的适用范围4.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5.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大小变化的含义。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知识要点:1.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及求实心理所引发的消费现象的表现及对它们的评价(提示:如何区分从众与攀比);2.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提示:它与提倡贷款消费矛盾吗?);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示:与鼓励消费矛盾吗?)。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包括两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知识要点有:1.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及意义(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准确表述);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要点有: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3.混合所有制经济;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5.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作用;6.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7.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包括两框: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的知识要点有:1.公司的特点;2.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3.公司的组织机构;4.国有企业为什么要以公司制为方向;5.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6.企业兼并与破产。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的知识要点有:1.劳动的意义;2.就业的作用;3.我国的就业问题;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国家该怎么做;劳动者自己该怎么做;5.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6.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7.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国家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本人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包括两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知识要点有:1.储蓄存款的含义;2.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延伸:究竟什么是商业银行;我国的信用社);3.利息的含义及计算;4.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区别;5.商业银行的含义及其主要业务。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的知识要点有:1.股票的含义、特点及股东的主要权利;2.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及特点;3.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延伸:从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总结储蓄、股票及债券的特征);4.保险的含义及保险业务的种类(提示:严格说来保险不是投资)。5.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包括: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九课:征税和纳税;以及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两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要点有:1.按劳分配的内容、必然性;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延伸: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也是按要素分配。提示:不要对按要素分配作进一步的分类,如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4.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 的知识要点有:1.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2.公平的含义及社会主义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公平分配;3.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及为什么要效率优先;5.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包括两个框“财政收入和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一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知识要点有:1.财政收入的种类2.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3.财政支出的种类;4.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 的知识要点有:1.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表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发展;2.人民生活有保障的表现:财政是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具有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再分配作用;3、财政政策如何正确运用:经济不景气时如何运用;经济过热时又如何运用。第九课“征税和纳税”,包括两框:“税收及其种类”及“依法纳税”。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的知识要点有:1.税收的含义及特征;2.增值税的内容、优点(提示:不要求掌握计算);3.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特点、作用。(800到1600元)第二框“依法纳税” 的知识要点有:1.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2.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表现及其处罚。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包括: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以及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两个框“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要点有: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延伸: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2.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提示:强调价格、供求两个机制);3.市场调节的两大优点(提示:不要忽视它,不能把它与2混淆);4.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规则、社会信用制度。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示:究竟什么是公共物品。)。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知识要点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2.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提示:多挖掘经济手段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包括两个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知识要点有:1.总体小康的微观和宏观表现;2.总体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3.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的知识要点有:1.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延伸:国内生产总值的准确计算;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什么意思:经济增长是指产量或生产能力的扩大;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发生的结构性、体制性变化);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的主旨;4.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包括两个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要点有: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提示:比较优势要学会计算);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6.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的知识要点有:1.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4.对外开放是长期基本国策;5.对外开放在当前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6.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及战略措施;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8.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一、国家财政

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2)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2、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分为哪些部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情况?

(1)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支出分为: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①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②财政盈余:收入>支出,;③财政赤字:收入<支出,。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4、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占有或消费的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收入越多,意味着国家可以更好行使国家职能(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等)。当国民收入总量不断增加,各方面分配比例合理前提条件下,这一说法才能够成立。但是不能够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对企业的生产扩大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有国就有税--税收为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②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理解区分)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3、简述增值税的含义、纳税人、作用?

(1)含义: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①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4、简述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和作用?

(1)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税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2)纳税人:①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②在我国境内无住所而又不居住或者居住不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3)作用: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纳税人怎样做到依法纳税?

(1)原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的性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纳税人要做到依法纳税必须:①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②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6、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能区分四种行为即可)

(1)偷税:纳税人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2)欠税:纳税人不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4)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如果纳税人发生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7、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减少,你认为国家应该怎样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

一是"增收":从根本上讲,要加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影响财政最主要的原因;加强税收监管,减少税收流失;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开征新税种;发行国债等。

二是"节支"----实行机构改革,在国家机关等部门开展节约等活动,减少财政支出。

8、国家减免农业税包含了哪些经济道理?

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道理: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减免农业税正是我国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要求与具体体现。

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经济局限的道理:现代社会配置资源有市场和计划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配置资源时,存在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局限,国家就应该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的方式进行调节-----国家对农民减免农业税正是运用这些手段来缩小收入差距的表现。

体现了国家财政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巨大作用的道理: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的差距,保障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的和谐----对农业税的减免正是这种巨大作用的体现。

体现了全面小康的道理:我国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是一个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农业税的减免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所作的努力。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道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一种讲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实现与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发展----减免农业税正是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表现。

政府稳定物价的措施: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C、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D、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E、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节社会需求;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企业稳定物价的措施:

A、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B、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

C、遵守市场规则,不能哄抬物价。

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当前收入、预期收入、收入差距)

3、物价水平

4、消费环境

5、消费心理和消费观

6、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

【设问模式】运用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索引序列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汇总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   财政与金融自考知识点总结高中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