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认知心理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认知心理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认知心理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认知心理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11.论述问题解决的通用策略。答: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纽威尔和西蒙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几条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一只密码箱有三个转钮,每一转钮有0-9十位数字,现要采用算法策略找出密码打开箱子,就要逐个尝试三个数字的随机组合,直到找到密码为止。算法策略优点是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 而且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2)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常用的启发性策略包括: ①手段一目的分析。手段-目的分析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实现子目标;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手段-目的分析是人们比较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它对解决复杂的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②逆向搜索。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例如,人们要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往往是在地图上先找到日的地,然后查找一条从目的地退回到出发点的路线。逆向搜索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一些几何类型问题较适合采用这一策略。 ③爬山法。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仁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这样→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 12.简述依恋的含义、类型及阶段。 答:婴儿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是:将积极性行为指向母亲,最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感到很大安慰,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或焦虑时母亲的到来可以使婴儿感觉安全,当饥饿寒冷疲倦疼痛时,首先寻找母亲。 类型包括: 第一,安全型依恋。 第二,回避型依恋。 第三,反抗型依恋。 发展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13.结合遗忘的规律和原因,论述减少遗忘的方法或策略。 记忆保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遗忘随时问的增加而增加; (2)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1)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如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2)压抑造成遗忘。如因动机或情绪造成遗忘。 (3)脑损伤造成遗忘。如脑外伤、中毒、营养不良造成遗忘。 减少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的强度和节奏应该依据遗忘的规律进行,如开始时复 习的强度和密度要大。 (3)减少前后学习材料的相互干扰。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14.结合至少三种理论论述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 要点: (1)攻击行为的界定。 (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死亡本能导致攻击行为。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4)认知理论则侧重用对社会性线索的敌意性归因等认知成分鳃释攻击行为。 (5)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源自祖先为适应生存而具备的各种攻击本能(如争夺食物、保护领地)。 (2)(3)(4)(5)中每答对一项给3分,此四项总分不超过9分。 15.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也越大,在高级需要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在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晚。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就会出现直接的生命危机;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系统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与需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能够揭示人们之间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因此在管理上应用非常多,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进行福利、工资、奖金和保障条件的设置。 16.论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 维果斯基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对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教育与儿童智力发展有着非常独特的看法。有关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关系,他有着三个比较重要的思想: 1、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发展状况,在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水平,又要儿童通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儿童。 2、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儿童发展,它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表现、水平和速度。 3、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的问题上,维果斯基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他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观点是有关教学和儿童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指导儿童教学,提供更为合理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安排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7.论述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动机的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人们在成功的机会很小时,也会坚持某种行为,这时人的长远信念起决定作用。 18.论述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例如,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6个苹果,2个人平分,每人能分到几个",却不能回答3+3=?幼儿的这种思维特点与其知识贫乏及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是分不开的。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在解决同一个任务中,幼儿园小班儿童更多的是在感知水平上解决问题,而中班和大班儿童逐步地学会在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水平比婴儿期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形象思维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幼儿对其经验范围内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园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像或表象调节,言语在动作过程中不起什么作用,只有在做完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已能在行动之前就用言语表达想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等,这时儿童的言语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请论述两者的区别。答:情绪情感的含义及区别如下: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由一定的剌激情景引起的,当环境符合人们的需要时,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否则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 ②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变化快,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情境的影响很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 2.什么是知觉恒常性?它有哪些主要种类? 答:知觉恒常性是知觉的重要特性,其含义和种类如下: (1)知觉恒常性的含义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稳定性的知觉特征。知觉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个重要特性,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 (2)恒常性的种类 ①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是指当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变化的知觉特性。它的形成主要由于经验的作用。 ②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观察者对物体的知觉大小完全随视象大小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心理特性。产生这种特性的原因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以及对观察距离等剌激条件的主观加工。实际上大小恒常性也处在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③明度恒常性。明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明度恒常性也处于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实际上,人们知觉到的物体明度或视亮度,并不取决于照明的条件,而是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④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是指对于知觉者熟悉的物体,当其实际的颜色因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趋向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如黑色的术炭,不管在阴暗还是阳光下,总知觉为黑色。红旗,不论在黄光还是蓝光照射下,总被知觉为红色。 3.比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的不同观点。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有不同观点。 (1)二者对于认知结构定义的认识不同 ①皮亚杰对于认知结构的认识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a.结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具有一定关系或功能的因素构成的组合。皮亚杰认为主体依赖结构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点。 b.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不能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因为主体需要对外界信息进行调整和转化,以使其与当前的认知结构相匹配。 c.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通过顺应过程不断得到修正。在智力活动中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独立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但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结构的改变,而顺应则是质的变化。 d.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智力结构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不平衡的状态,主体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建立新的平衡。 ②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和斯滕伯格对认知结构的定义 a.弗拉维尔指出,认知结构是由一系列认知项目按照某种联系方式而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构成组织的元素的存在是相对稳定、持久的,而不是暂时性的;二是结构是存在于表面行为背后的基础,具有共同性和潜在性,由结构所支持的现象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结构的实质却是稳定不变的。 b.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结构三成分理论。他认为,组成认知结构的有三个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的作用是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操作成分的作用是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它还具有三种不同的职能,即编码、联系、反应;知识获得成分的作用是选取问题情况中的有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所储存知识相联系。这三种认知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2)二者对于认知能力发展原因的认识不同 ①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认知结构本身不断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弗拉维尔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之功能的不断被激活、工作有效性不断提高、结构中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而逐渐实现的。 ②斯腾伯格与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分析和阐述也有很明显的不同。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斯滕伯格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取得协调一致工作效果的渐进过程,是个组成部分反复相互激活的结果。 4.说明内容参照和常模参照的区别。 答:内容参照和常模参照的区别是: (1)定义不同 ①内容参照又叫范围参照,它是将被试对指定范围中的内容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标准的一种参照标准,内容参照属于标准参照。 ②常模参照是以与被测者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为标准的一种参照标准,即以常模团体作为参照标准。 (2)解释分数的方法不同 ①内容参照分数的解释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确定测验所包含的内容或技能的范围,二是编织一个能报告测验成绩的量表。 ②标准参照是根据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来进行解释测验分数。在标准参照中常模是解释分数的依据。 (3)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 ①内容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这种测验常常用来检验学习效果,看对指定的内容范围掌握得如何或达到某一标准,不考虑个体在团体中的位置。测验项目要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所要考察的学习材料。 ②常模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测查个体差异,强调个体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不关心个体具有的真正能力和水平。测验项目要求具有适当的难度和一定的区分度,如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等。 (4)衡量测验优劣的指标不同 ①内容参照测验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 ②常模参照测验主要用用难度和区分度作为衡量标准。难度指项目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5)适用的测验范围不同 ①内容参照测验主要用于学绩测验以及能确定出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资格测验,比如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②常模参照测验用于测定人在某个群体内的相对位置,比如智力测验,学籍测验,成就测验等。 5.实验设计中取样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这些原则? 答:(1)取样的原则 ①取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使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是完全均等的原则。 ②取样还应遵循代表性原则。代表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有效的代表总体的一种原则。 (2)遵循代表性原则和随机性原则的原因 ①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都是针对特定总体进行,但是研究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逐一进行研究,而必须从总体中抽取出代表总体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这就是说当抽取出的样本具有代表总体特征时,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才会有意义。可见对总体推论的可靠性直接依赖于样本的代表性,如果样本不能很好地代表总体,即使在研究过程中无关变量控制得再好,统计方法运用得很恰当,对总体的推论都是不可靠的,因此应该遵循代表性原则。 ②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样本代表总体。此外,遵循随机性原则进行抽样,可以对抽样误差的范围进行预算或控制,使研究者可以客观地评价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和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决定样本的容量大小。③研究对象的取样是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关键环节,涉及到研究的效度,特别是外部效度。取样科学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节省人力、时间、费用,还有利于减少研究"污染"范围因此一定要按照随机性和代表性原则抽取样本。 6.简述知觉特性。 答:知觉的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由于人的知觉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知觉选择性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这就是说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有密切的关系。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帮助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稳定性的知觉特征。知觉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个重要特性,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知觉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知觉恒常性除了能够使人获得对物体本身特点的精确知觉而不受外界变化了的条件影响外,也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重要能力,它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7.简述造成遗忘的原因。 答:引起遗忘的原因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这是指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抑制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过的材料对新材料的学习与保持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的材料对前面学过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有些研究表明,干扰也是短时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 (2)由衰退引起遗忘。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这是最被人们接受的说法。在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情况下,未经注意或重述的学习材料,可能由于痕迹衰退而遗忘。但衰退说很难用实验证实,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痕迹衰退的结果。 (3)由压抑造成的遗忘。这是由动机或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例如,人们对某些令他悲痛、伤感、羞愧、内疚的往事抱回避的态度,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因此,这种遗忘也叫动机性或情绪性遗忘。弗洛伊德德临床实践发现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虽然压抑说没有实验材料的支持,但它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也具有一定意义。 (4)由提取失败引起遗忘。这种学说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因为人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这就是说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人们也无法想起曾经记住的信息。这就像在一个图书馆中找一本书,不知道书名、著者和检索编号,就很难找到这本书。 (5)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如脑部受到打击或失血过多引起倒摄遗忘,即对受伤前不久的东西出现遗忘。随着损伤恢复,记忆可慢慢得到恢复。 8.简述皮亚杰关于智力发展机制的观点。 答:皮亚杰以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为基础,对儿童智力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智力结构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儿童遇到新的信息时,由于新信息与原有的智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差异,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儿童会试图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克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基本途径: (1)忽略。当外界的信息与儿童现有的智力结构差距过大,以至于儿童根本不可能对此做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儿童就会通过忽略的方式,重新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时不会引起儿童原有智力图式的变化。 (2)同化。儿童只需要对外界信息略作调整或根本就不需要进行任何调整,就可将此纳入已有的智力结构中从而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中去。 (3)顺应。儿童通过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应的过程。这时,儿童智力发展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这样,儿童智力发展又进一步完成了主体对客体的又一次适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地从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运动而获得发展的。 9.简要说明投射测验的优缺点。 答:投射测验探索个体心理深处活动的测验,属于人格测验。它的优缺点如下: (1)投射测验优点 ①可对人格作综合的、完整的探讨,对被试的内心生活作深层次的探索,并作出动态解释;②测验的日的具有隐蔽性,题目内容掩饰性好;③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适用范围很广。可广泛用于人格的跨文化研究,是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 (2)投射测验缺点 ①评分缺乏客观的标准,难以量化; ②大部分的投射测验缺乏充分的常模材料; ③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不易建立; ④原理复杂深奥,未经过专门训练者不易使用; ⑤与其他测验相比,被试的反应更易受实施情景的影响。 10.在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中,因素A有2个水平,因素B有3个水平,且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条件的被试人数为4人。试确定:在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和被试内设计两种条件下,各需要多少名被试? 5.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中,因素A有2个水平,因素B有3个水平,且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条件的被试人数为4人。试确定:在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和被试内设计两种条件下,各需要多少名被试? 答:(1)完全随机设计又称被试间设计,它是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因为实验有两个因素A和B,因素A有2个水平,因素B有3个水平,所以实验处理为:2x3=6种。每个被试只能接受→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且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条件的被试人数为4,这样完全随机设计需要4x6=24个被试。 (2)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题目中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被试为4人,在被试内设计中,每个人都可以参加6种实验处理,因此被试内设计只需要4个被试。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名词解释1A.V.L单元 大多数心理学家常把听觉的(an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2 Stroop效应 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 3 编码 从一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刺激形式,或者从一种符号系统转变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6 范畴大小效应范畴大小效应是指,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判断更快。按照特征比较模型,小范畴定义特征的数目更多,因此,特征比较需要花的时间应该更长(不是更短),这显然同范畴大小效应的实验发现相矛盾。 9 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10 可得性启发法 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11 控制性加工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中的一种注意加工形式。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它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 12 两种记忆说 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两种记忆说的典型代表是Waugh和Norman最早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模型。13 模式识别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人的模式识别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的相应的范畴,对它加以命名,即给刺激一个名称。 14 内隐记忆 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15 启动效应 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 16 启发法 是指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它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地解决。比较常见的启发法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和计划等。18 情景记忆 按照贮存的信息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 22 双作业任务 一种常见的注意研究的范式,要求受试者同时进行两项作业,而研究者的兴趣通常在于两项作业之间的相互干扰的程度。 28 字词优势效应 这个效应是Reicher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如work中的k),比识别一个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如字母串orwk中的k)的正确率要高。29 自动化加工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其中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就很难予以改变。30 自上而下加工 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31 组块 是指将若干较小的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该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米勒1956年首先提出。米勒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所得比特为单位的,而是以组块为单位的。 六、简答题 5 简述集理论模型。 答案要点:该模型由Meyer提出。是关于语义记忆的特征模型的一种。在该模型中,基本的语义单元为概念,每个概念都有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息集可分为样例集和属性集或特征集。样例集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属性集或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这些特征称为语义特征。这样来看,语义记忆就是由无数的这种信息集所构成的。然而,这些信息集或概念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当要从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来对句子作出判断时,就可以分别搜索属性集,再对两个属性集进行比较,根据其重叠程度来作出决定两个集的共同属性越多,重叠程度就越高。重叠程度高时,就可以做出肯定判断,反之则作出否定判断。6 简述记忆信息加工三级模型。 答案要点:Atkinson和Shiffrin提出的记忆系统的模型。他们认为记忆有三种存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这个模型中,外部信息最先输入感觉登记,它按照感觉通道可以分为视觉的、听觉的等等,即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等。感觉登记有丰富的信息,但很快可以消失。其中有些信息进入短时存储。进入短时存储的信息可具有不同于原来感觉的形式,即要进行变换或编码,编码单元为AVL单元(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并且信息也能较快的消失,虽然速度比感觉登记要慢。在没有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存储中可保持15-30s。短时存储是一个加工系统,它有两个功能: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信息通过各个槽道,借助复述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有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和视觉的编码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相对地来说是永久性的,但它们可以因消退、干扰或者强度减少而不能被提取出来。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出来,就转入短时记忆了。该模型还认为:信息从一个存储转到另一个存储,多半是受人控制的。人对感觉登记中短暂存储的信息进行扫描,得到选择的那些信息经过识别而进入到短时存储。此外,有些信息还可以直接从感觉登记进入长时存储,不经过短时存储的中介。信息从短时存储进入到长时存储的所依赖的复述也同样体现出人的控制。总之,对记忆的信息流程的控制是该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7 简述加工水平说。 答案要点:Craik和Lockhart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看记忆系统,最早提出来提出了加工水平说。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时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Craik等人曾经用一系列的实验来支持他们的理论。这些实验的典型形式是所谓的不随意学习,即让被试完成一定的任务,不要求他们进行识记,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的对他们进行再认或回忆的测验。实验的关键在于所安排的任务需要体现不同水平的加工。一些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8 简述衰减模型。 答案要点:Treisman对过滤器模型提出的改进模型。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非追随耳的信息要想受到高级分析,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阈限。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鸡尾酒会效应”。照Treisman看来,主义的选自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还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 10 简述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答案要点:1、信息加工就是符号进行操纵。2、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1)加工的对象:符号结构;(2)加工的构成: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3)关于加工器的功能:A、一组信息处理过程;B、短时记忆: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或者输出的符号结构;C、解说器:将A和B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关于程序: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复制以及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 11 简述知觉的直接理论。 答案要点:刺激物说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12简述中枢能量理论。 答案要点:中枢能量理论把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于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他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个人的长期倾向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选择。中枢能量理论能很好的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 14 哪些生物学证据支持特征分析说? 答案要点:特征分析说就是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合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比较,一旦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1)Pritchard利用技术使客体在眼睛运动条件下,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不变,得到客体的固定网像,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客体的知觉并不是立即消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渐消失,消失的是完整的特征,暂留的也是一定模式。(2)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皮层的一系列神经元中。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特别强烈,存在特征觉察器。 2 试评述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异同。 答案要点: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看法。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这个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这两个对立的模型各有其论据,自60年代以至现在,始终引起激烈的争论,同时也推动了实验研究的开展。现在对于这两个模型,心理学还没有充分的根据来肯定一个并否定另一个。但是,较多的心理学家倾向于知觉选择模型,原因之一是反应选择模型显得太不经济了:所有的输入都得到包括高级加工在内的全部加工,然后大多数经过分析的信息几乎立即被忘记了。不过这还不是最有力的论据,像这种看起来不经济的过程也不是不可能的,类似的现象在认知心理学的其他研究领域中也是存在的,比如Sternberg提出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其实,这两个模型也似乎不像有关双方所想的那样尖锐地对立。反应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记忆堵塞现象,它也是与认知系统加工能力有限联系着的。而且,这两个模型也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也可以同时受到注意,即都承认注意的分配。这就是一些实验结果既可以从知觉选择模型又可以从反应选择模型得到解释的重要原因。现在可以设想,注意既可以是知觉选择,也可以是反应选择,而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有不同的选择。当然,这两类模型在性质上的差别不应被忽视,而应该进一步加以研究。 从目前的实验研究来看,有两点似应加以改进:1.在迄今进行的实验研究中,主张知觉选择的人大多利用附加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他们所研究的是集中性注意;而主张反应选择的人大多应用非追随程序的双耳分听程序,他们所研究的是分配性注意。这两种实验的差别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对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来说,改变这种对某一个方法的侧重并应用多种方法无疑是有益的。2.以前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听觉感觉道内进行的,很少涉及其他感觉道。因此,利用其他感觉道特别是同时利用不同感觉道进行实验,将会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有利于揭示主义的实质和机制。 3 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答案要点: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中的著名代表Gibson则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Gibson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的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他强调观察者与环境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与动态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级差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看法。知觉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知觉是一种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在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知觉间接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但是知觉的直接理论过分轻视了视觉的分析处理表征的过程,以致于无法完备的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少对于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探讨。4试评述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答案要点:层次网络模型是Collins和Quillian提出来的,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一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不过它们说明另一些概念的。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相应地实行分级贮存。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由于概念按上下级关系组成网络,因此每个概念和特征都在网络中处于特定的位置,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要由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决定。Collins和Quillian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该模型,实验结果支持语义记忆具有层次网络结构的看法。层次网络模型的核心是概念是按逻辑得上下级关系而组成的网络。这使它具有简洁的特色,但是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层次网络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是极少的,概念之间既有垂直联系也有横向联系。在层次网络模型中,主要连线为“是一种”、“有”、“会”等性质的关系,没有涉及其他种类的关系。其次,层次网络模型节约了贮存空间但是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此外层次网络模型不能解释典型性效应。激活扩散模型是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也是一个网络模型。在该模型中用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模型中的结点表示一个概念,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愈短,表明联系愈紧密,两个概念有愈多的共同特征。在激活扩散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也是由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该模型假定,当一个概念被加工,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启动效应是对该模型的支持。激活扩散模型是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它用语义模型取代了层次结构,因此比层次网络模型显得更加全面和灵活。激活扩散模型更适合于人,可容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5 哪几个试验能够证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 答案要点:1、注意选择的模型发展。注意的心理机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早的实验课题之一,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明注意的选择机制,实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双耳分听技术。从布鲁德本特(Broadbent)最早提出早期选择模型以来,认知心理学家又先后提出了中期选择模型、晚期反应选择模型和资源限制理论等不同观点。2、注意选择反应选择模型。De 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之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注意的晚期的反应选择模型与早期(知觉)选择模型的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3、支持反应选择的实验。为探讨瓶颈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开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实验一: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支持反应选择模型实验二:Shiffrin等(1974)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们让被试在白噪音的背景上,识别一个特定的辅音。实验条件分为两种:一用双耳听,不确定辅音出现在哪个耳朵;二只用单耳听,确定辅音出现在哪个耳朵。得到的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条件下,对特定的辅音的识别率没有显著差异。 支持注意选择的反应选择模型。实验三:刘易斯(Lewis,1970)的分听实验。让被试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单词而忽视非追随耳中的任何信息。非追随耳呈现的信息而是单词,不过这些单词与追随耳的单词有时没有语义上的联系,有时却又是同义词。实验要求被试在执行分听任务是,对追随耳的单词作出声音反应,并测量从追随耳单词出现开始到被试对其作出反应之前的反应时。结果发现:非追随耳呈现是是追随耳单词的同义词时,被试对追随耳单词的反应时会延长,而非追随耳呈现无关单词时则观察不到这种效应。

认知心理学自考真题答案及解析

11.论述问题解决的通用策略。答: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纽威尔和西蒙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几条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一只密码箱有三个转钮,每一转钮有0-9十位数字,现要采用算法策略找出密码打开箱子,就要逐个尝试三个数字的随机组合,直到找到密码为止。算法策略优点是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 而且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2)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常用的启发性策略包括: ①手段一目的分析。手段-目的分析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实现子目标;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手段-目的分析是人们比较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它对解决复杂的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②逆向搜索。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例如,人们要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往往是在地图上先找到日的地,然后查找一条从目的地退回到出发点的路线。逆向搜索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一些几何类型问题较适合采用这一策略。 ③爬山法。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仁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这样→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 12.简述依恋的含义、类型及阶段。 答:婴儿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是:将积极性行为指向母亲,最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感到很大安慰,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或焦虑时母亲的到来可以使婴儿感觉安全,当饥饿寒冷疲倦疼痛时,首先寻找母亲。 类型包括: 第一,安全型依恋。 第二,回避型依恋。 第三,反抗型依恋。 发展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13.结合遗忘的规律和原因,论述减少遗忘的方法或策略。 记忆保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遗忘随时问的增加而增加; (2)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1)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如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2)压抑造成遗忘。如因动机或情绪造成遗忘。 (3)脑损伤造成遗忘。如脑外伤、中毒、营养不良造成遗忘。 减少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的强度和节奏应该依据遗忘的规律进行,如开始时复 习的强度和密度要大。 (3)减少前后学习材料的相互干扰。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14.结合至少三种理论论述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 要点: (1)攻击行为的界定。 (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死亡本能导致攻击行为。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4)认知理论则侧重用对社会性线索的敌意性归因等认知成分鳃释攻击行为。 (5)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源自祖先为适应生存而具备的各种攻击本能(如争夺食物、保护领地)。 (2)(3)(4)(5)中每答对一项给3分,此四项总分不超过9分。 15.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也越大,在高级需要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在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晚。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就会出现直接的生命危机;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系统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与需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能够揭示人们之间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因此在管理上应用非常多,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进行福利、工资、奖金和保障条件的设置。 16.论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 维果斯基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对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教育与儿童智力发展有着非常独特的看法。有关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关系,他有着三个比较重要的思想: 1、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发展状况,在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水平,又要儿童通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儿童。 2、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儿童发展,它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表现、水平和速度。 3、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的问题上,维果斯基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他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观点是有关教学和儿童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指导儿童教学,提供更为合理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安排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7.论述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动机的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人们在成功的机会很小时,也会坚持某种行为,这时人的长远信念起决定作用。 18.论述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例如,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6个苹果,2个人平分,每人能分到几个",却不能回答3+3=?幼儿的这种思维特点与其知识贫乏及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是分不开的。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在解决同一个任务中,幼儿园小班儿童更多的是在感知水平上解决问题,而中班和大班儿童逐步地学会在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水平比婴儿期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形象思维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幼儿对其经验范围内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园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像或表象调节,言语在动作过程中不起什么作用,只有在做完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已能在行动之前就用言语表达想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等,这时儿童的言语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和试题及答案我在上学吧网站上下载的

认知心理学自考真题答案解析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请论述两者的区别。答:情绪情感的含义及区别如下: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由一定的剌激情景引起的,当环境符合人们的需要时,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否则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 ②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变化快,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情境的影响很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 2.什么是知觉恒常性?它有哪些主要种类? 答:知觉恒常性是知觉的重要特性,其含义和种类如下: (1)知觉恒常性的含义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稳定性的知觉特征。知觉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个重要特性,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 (2)恒常性的种类 ①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是指当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变化的知觉特性。它的形成主要由于经验的作用。 ②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观察者对物体的知觉大小完全随视象大小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心理特性。产生这种特性的原因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以及对观察距离等剌激条件的主观加工。实际上大小恒常性也处在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③明度恒常性。明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明度恒常性也处于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实际上,人们知觉到的物体明度或视亮度,并不取决于照明的条件,而是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④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是指对于知觉者熟悉的物体,当其实际的颜色因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趋向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如黑色的术炭,不管在阴暗还是阳光下,总知觉为黑色。红旗,不论在黄光还是蓝光照射下,总被知觉为红色。 3.比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的不同观点。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有不同观点。 (1)二者对于认知结构定义的认识不同 ①皮亚杰对于认知结构的认识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a.结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具有一定关系或功能的因素构成的组合。皮亚杰认为主体依赖结构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点。 b.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不能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因为主体需要对外界信息进行调整和转化,以使其与当前的认知结构相匹配。 c.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通过顺应过程不断得到修正。在智力活动中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独立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但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结构的改变,而顺应则是质的变化。 d.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智力结构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不平衡的状态,主体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建立新的平衡。 ②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和斯滕伯格对认知结构的定义 a.弗拉维尔指出,认知结构是由一系列认知项目按照某种联系方式而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构成组织的元素的存在是相对稳定、持久的,而不是暂时性的;二是结构是存在于表面行为背后的基础,具有共同性和潜在性,由结构所支持的现象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结构的实质却是稳定不变的。 b.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结构三成分理论。他认为,组成认知结构的有三个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的作用是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操作成分的作用是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它还具有三种不同的职能,即编码、联系、反应;知识获得成分的作用是选取问题情况中的有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所储存知识相联系。这三种认知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2)二者对于认知能力发展原因的认识不同 ①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认知结构本身不断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弗拉维尔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之功能的不断被激活、工作有效性不断提高、结构中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而逐渐实现的。 ②斯腾伯格与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分析和阐述也有很明显的不同。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斯滕伯格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取得协调一致工作效果的渐进过程,是个组成部分反复相互激活的结果。 4.说明内容参照和常模参照的区别。 答:内容参照和常模参照的区别是: (1)定义不同 ①内容参照又叫范围参照,它是将被试对指定范围中的内容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标准的一种参照标准,内容参照属于标准参照。 ②常模参照是以与被测者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为标准的一种参照标准,即以常模团体作为参照标准。 (2)解释分数的方法不同 ①内容参照分数的解释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确定测验所包含的内容或技能的范围,二是编织一个能报告测验成绩的量表。 ②标准参照是根据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来进行解释测验分数。在标准参照中常模是解释分数的依据。 (3)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 ①内容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这种测验常常用来检验学习效果,看对指定的内容范围掌握得如何或达到某一标准,不考虑个体在团体中的位置。测验项目要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所要考察的学习材料。 ②常模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测查个体差异,强调个体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不关心个体具有的真正能力和水平。测验项目要求具有适当的难度和一定的区分度,如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等。 (4)衡量测验优劣的指标不同 ①内容参照测验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 ②常模参照测验主要用用难度和区分度作为衡量标准。难度指项目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5)适用的测验范围不同 ①内容参照测验主要用于学绩测验以及能确定出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资格测验,比如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②常模参照测验用于测定人在某个群体内的相对位置,比如智力测验,学籍测验,成就测验等。 5.实验设计中取样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这些原则? 答:(1)取样的原则 ①取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使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是完全均等的原则。 ②取样还应遵循代表性原则。代表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有效的代表总体的一种原则。 (2)遵循代表性原则和随机性原则的原因 ①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都是针对特定总体进行,但是研究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逐一进行研究,而必须从总体中抽取出代表总体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这就是说当抽取出的样本具有代表总体特征时,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才会有意义。可见对总体推论的可靠性直接依赖于样本的代表性,如果样本不能很好地代表总体,即使在研究过程中无关变量控制得再好,统计方法运用得很恰当,对总体的推论都是不可靠的,因此应该遵循代表性原则。 ②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样本代表总体。此外,遵循随机性原则进行抽样,可以对抽样误差的范围进行预算或控制,使研究者可以客观地评价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和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决定样本的容量大小。③研究对象的取样是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关键环节,涉及到研究的效度,特别是外部效度。取样科学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节省人力、时间、费用,还有利于减少研究"污染"范围因此一定要按照随机性和代表性原则抽取样本。 6.简述知觉特性。 答:知觉的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由于人的知觉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知觉选择性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这就是说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有密切的关系。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帮助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稳定性的知觉特征。知觉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个重要特性,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知觉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知觉恒常性除了能够使人获得对物体本身特点的精确知觉而不受外界变化了的条件影响外,也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重要能力,它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7.简述造成遗忘的原因。 答:引起遗忘的原因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这是指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抑制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过的材料对新材料的学习与保持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的材料对前面学过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有些研究表明,干扰也是短时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 (2)由衰退引起遗忘。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这是最被人们接受的说法。在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情况下,未经注意或重述的学习材料,可能由于痕迹衰退而遗忘。但衰退说很难用实验证实,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痕迹衰退的结果。 (3)由压抑造成的遗忘。这是由动机或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例如,人们对某些令他悲痛、伤感、羞愧、内疚的往事抱回避的态度,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因此,这种遗忘也叫动机性或情绪性遗忘。弗洛伊德德临床实践发现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虽然压抑说没有实验材料的支持,但它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也具有一定意义。 (4)由提取失败引起遗忘。这种学说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因为人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这就是说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人们也无法想起曾经记住的信息。这就像在一个图书馆中找一本书,不知道书名、著者和检索编号,就很难找到这本书。 (5)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如脑部受到打击或失血过多引起倒摄遗忘,即对受伤前不久的东西出现遗忘。随着损伤恢复,记忆可慢慢得到恢复。 8.简述皮亚杰关于智力发展机制的观点。 答:皮亚杰以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为基础,对儿童智力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智力结构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儿童遇到新的信息时,由于新信息与原有的智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差异,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儿童会试图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克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基本途径: (1)忽略。当外界的信息与儿童现有的智力结构差距过大,以至于儿童根本不可能对此做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儿童就会通过忽略的方式,重新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时不会引起儿童原有智力图式的变化。 (2)同化。儿童只需要对外界信息略作调整或根本就不需要进行任何调整,就可将此纳入已有的智力结构中从而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中去。 (3)顺应。儿童通过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应的过程。这时,儿童智力发展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这样,儿童智力发展又进一步完成了主体对客体的又一次适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地从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运动而获得发展的。 9.简要说明投射测验的优缺点。 答:投射测验探索个体心理深处活动的测验,属于人格测验。它的优缺点如下: (1)投射测验优点 ①可对人格作综合的、完整的探讨,对被试的内心生活作深层次的探索,并作出动态解释;②测验的日的具有隐蔽性,题目内容掩饰性好;③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适用范围很广。可广泛用于人格的跨文化研究,是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 (2)投射测验缺点 ①评分缺乏客观的标准,难以量化; ②大部分的投射测验缺乏充分的常模材料; ③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不易建立; ④原理复杂深奥,未经过专门训练者不易使用; ⑤与其他测验相比,被试的反应更易受实施情景的影响。 10.在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中,因素A有2个水平,因素B有3个水平,且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条件的被试人数为4人。试确定:在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和被试内设计两种条件下,各需要多少名被试? 5.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中,因素A有2个水平,因素B有3个水平,且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条件的被试人数为4人。试确定:在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和被试内设计两种条件下,各需要多少名被试? 答:(1)完全随机设计又称被试间设计,它是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因为实验有两个因素A和B,因素A有2个水平,因素B有3个水平,所以实验处理为:2x3=6种。每个被试只能接受→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且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条件的被试人数为4,这样完全随机设计需要4x6=24个被试。 (2)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题目中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被试为4人,在被试内设计中,每个人都可以参加6种实验处理,因此被试内设计只需要4个被试。

2019年自学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1分,共1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要一个选项是契合标题门槛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表现“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观念的医学形式是( ) A、神灵主义医学形式 B、自然哲学医学形式 C、生物医学形式 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形式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医学心理学研讨办法的是( ) A、察看法 B、调查法 C、测量法 D、个案法3、红、橙、黄等颜色通常被称为暖色,表现了觉得的( ) A、开展性特征 B、比对性特性 C、联觉特性 D、补偿性特性4、经过言语指点,人们可以更好的分辨图形中的植物外形,言语指点加强了知觉的 ( )A、选择性特征 B、了解性特征 C、比对性特征 D、恒常性特征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按内容分类的记忆方式的是( ) A、觉得记忆 B、心情记忆 C、抽象记忆 D、逻辑记忆6、“人逢喜事肉体爽”描绘的心情形态是( ) A、心境 B、应激 C、热情 D、惊慌7、下列关于詹姆斯—兰格心情理论的描绘,不正确的是( )A、在詹姆斯的理论中,以为环境惹起的内脏活动发生了心情 B、在兰格的理论中,以为心情是由内脏活动发生的C、在詹姆斯的理论中,以为“我们悲伤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惧怕了才发抖” D、在兰格的理论中,以为“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动”等是热情发生的缘由 8、以本人的亲身阅历和体验写下《一颗失而复得的心》一书,并且对古代心理卫生运举措出直接奉献的是( )A、比尔斯 B、皮内尔 C、詹姆斯 D、罗杰斯9、3岁的儿童处在言语开展的关键期,此时脑重曾经到达( ) A、800g B、1000g C、1300g D、1500g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心理应激源的是( ) A、提升过快 B、吸烟C、职业担负重 D、职业职责不清11、罕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作多与儿童对母亲的激烈依赖有关的心身疾病是( ) A、头痛 B、溃疡C、支气管哮喘 D、类风湿性关节炎12、下列各项中,与心身疾病的诊断有关的是( ) A、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和特殊反省明白器质性改动 B、疾病的发作有相平行的心理社会要素 C、扫除神经症和肉体疾病 D、由某种躯体疾病引发心理妨碍13、下列影响心理检验的被试者要素中,不包括( ) A、应试动机 B、施测要求 C、认知才能 D、生理形态14、罗夏墨迹图检验主要用于评价( ) A、智力 B、肉体症状 C、人格 D、行为15、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根据是( ) A、内脏反响学习 B、操作要求反射学说 C、示范作用 D、经典要求反射学说16、在医患沟通中,更逼真无效的方式是( ) A、非言语沟通方式 B、言语沟通方式 C、适当身体接触 D、坚持目光接触17、“主动一主动”型医患关系形式的原型是( ) A、父母—儿童 B、成年人—成年人 C、父母—婴儿 D、儿童—儿童18、心理护理要强调针对性,就是门槛心理护理必需做到( ) A、全体化 B、集体化 C、特殊化 D、人文明19、在慢性病患者中,比较罕见的行为是( ) A、患者角色行为缺如 B、患者角色行为抵触 C、患者角色行为减退 D、患者角色行为强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20、在人类疾病谱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为躯体疾病,二为_________,三为_________。21、人类的自我认识系统包括自我看法、_________和_________。 22、思想的根本特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23、依照社会内容的性质分类,心情可分为美感、_________和_________。 24、希波克拉底将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黏液质、_________和_________。

认知心理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将等量的液体放置于形状不同的容器中,儿童认为细高容器中的液体多于短粗容器中的液体。皮阿杰称该儿童是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在反射活动中,反应的结果和反应动作本身又构成刺激,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再沿传入神经返回到中枢,这种过程叫() A.反射B.反馈C.反应D.反常现象 3.下列备选答案中,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有关的是() A.刺激物本身的特点B.主体自身的状态 C.活动的目的与任务D.对事物本身和活动过程有兴趣 4.汽车司机在驾驶汽车的同时要特别集中精神注意观看周围道路上的情况和发生的一切障碍,这种注意品质称为()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紧张性 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稳定性 5.能够刚刚被人觉察的两个同类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A.差别感受性B.差别感觉阈限 C.绝对感觉阈限D.阈限值 6.一个来自侧面的声音先刺激同侧耳朵,后刺激对侧耳朵,声源便被定位在先获得刺激的一侧,它在空间定位的依据属于() A.两耳时间差B.两耳强度差 C.两耳频率差D.两耳位相差 7.长时记忆的编码性质是() A.自然编码B.视觉编码 C.听觉编码D.语义编码 8.识记是人获得和巩固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它是() A.信息的简单接受过程B.信息的贮存过程 C.信息的编码过程D.信息的提取过程 9.前苏联盲人作家杜布林斯基失明之后,仍能借助于过去经验保留的形象,对自然景物进行清晰、鲜明的描写,他的这种表象是() A.视觉表象B.听觉表象 C.运动表象D.动作表象 10.通过描写祖国大好山河诗词的朗诵,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祖国美好山河的景象,这种心理现象叫() A.表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幻想 11.我们无法通过感知了解未来天气变化的情况,但可以根据气象台的预测,推断未来天气的变化,这反映出思维的______特征。() A.直接性B.具体性C.间接性D.概括性 12.思维的物质外壳和工具是() A.表象B.实践活动C.言语D.语言 13.球这个概念是指“物理表面上任何一点与圆心的距离相等的立体”,这种解释在概念中是指() A.概念的内涵B.概念的外延 C.从现象说明概念D.从物理的角度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4.在推理中,从两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这种推理形式是() A.直接推理B.间接推理C.演绎推理D.归纳推理 15.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目标的过程,得出这一结论依据的观点是() A.尝试错误理论B.启发式理论 C.顿悟式理论D.信息论观点 16.功能固着是() A.习得的经验作用B.生来就有的 C.遗传的D.知识的迁移 17.临床观察,大脑皮层的41—42区威尔尼克中枢发生病变,会出现() A.失语症B.失写症C.听觉失语症D.视觉失语症 18.提出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心理学家是() A.古德曼B.高夫C.鲁墨哈特D.斯金纳 19.用斯坦福—比内量表测量智力:一个8岁的儿童,不仅通过了8岁的全部条目,还通过了9岁的5个条目,10岁的4个条目,11岁的3个条目,他的智商是() A.110B.115C.120D.125 20.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先天身体素质所起的作用() A.推动作用B.前提作用C.主导作用D.决定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21.认知心理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包括() A.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B.有助于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 C.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D.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质量 E.有助于改善自身的脾气、禀性 22.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性功能提出的假说和理论有() A.双耳分听理论B.过滤器理论C.全或无理论 D.衰减器理论E.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23.下列属于内部感觉的有() A.运动觉B.平衡觉C.内脏感觉 D.温度觉E.机体觉 24.空间知觉是由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其中有() A.触觉B.听觉C.视觉 D.机体觉E.运动觉 25.心理学家对于记忆的脑皮层定位进行研究,认为记忆的脑定位是() A.大脑皮层顶叶B.大脑皮层颞叶C.大脑皮层枕叶 D.大脑皮层额叶E.边缘系统 26.创造想象的主要条件有() A.个人的创造需要B.灵感C.自信心 D.原型启发E.创造者的思维积极活动 27.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指思维具有() A.直观性B.灵活性C.间接性 D.概括性E.创造性 28.概念运用的含义和作用是() A.理解概念的重要环节B.一般原理、法则的具体化 C.检验掌握概念深度的标尺D.增强学生掌握概念的自觉积极性 E.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 29.在阅读过程中,影响词辨认的因素有() A.词形B.语法C.词音 D.词频E.语言环境 30.能力概念的含义包括() A.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B.是完成活动必备的心理条件 C.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D.是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 E.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31.在神经活动过程中,由于兴奋集中的加强,使周围区域的抑制也得到加强,这种现象称之为___________. 32.根据布罗德本特的理论,神经系统的“过滤器”是按照___________的加工原则进行的。 33.眼球内的视网膜由若干层神经细胞组成,是眼球对光的敏感层,其最内层含有___________细胞。 34.当知觉对象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知觉的特征叫做知觉的___________. 35.表象中出现的事物形象和相应的客观事物十分近似,但和知觉相比,它的形象比较___________. 36.布鲁纳等人在概念形成的研究中使用的两类策略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7.熟练掌握英语的人,有助于学习法语和德语;会骑自行车的人,容易掌握摩托车的驾驶技能,这些促进知识、技能转移的例证,确切地说,叫做___________. 38.说话的人通过发音器官或手的动作,把语言说出或写出,这是言语的___________;听话或阅读的人通过自己的耳朵或眼睛,接受别人的言语,这是语言文字的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8分) 39.后象 40.双眼视差 41.对话言语 42.流体能力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3.如何理解认知心理的实质 44.再认和回忆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45.语言和思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46.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论述题(共14分) 47.试论述创造思维中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含义和作用。 七、案例题(共14分) 48. 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让学生解答。许多学生按照传统的方法逐个相加时,高斯却一下子就得出55的答案。之所以 如此之快,是因为他用了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他从全局看问题,从左向右看,每个数都增加1.从右向左看,每个数都减1,于是他发现依次把两次的数相加,其和 都是11,只要找出一共有多少个11,问题就解决了。试说明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并结合此案例分析高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特征(要求分析出三个心理特征即 可)。

心理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 )

A.笛卡尔 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

A.原因 B.动力 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

A.提出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

A.疏导宣泄 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

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 )

A.独立性 B.自我认识 C.自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

A.遗传素质 B.早期营养 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

A.补偿 B.相互作用 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

A.需要 B.目的 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2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22.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 )

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D.价值性

23 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

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24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25.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 )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26.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 )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2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28.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 )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29.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30.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

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31.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

A. 2岁 B. 4岁 C. 6岁 D. 8岁

32.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

A. 1岁 B. 3岁 C. 5岁 D. 7岁

33.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以下多少百分比的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 )

A. 50%-60% B. 60%-70% C. 70%-80% D. 80%-90%

34.人格的核心是 ( )

A.能力 B.智力 C.性格 D.气质

35.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36.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37.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38.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 )

A.避免失败者 B.力求成功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39.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

A.顺就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40.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持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41.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记忆术?( )

A.位置记忆法 B.关键词法 C.缩简法 D.视觉想象

42.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4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行为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

44.根据研究,以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

45.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46.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47.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 )

A.类属学习 B.总结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4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以下多少组块?( )

A.4 2 B.5 2 C.6 2 D.7 2

49.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50.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 )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5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5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5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5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5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5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 )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Y-G人格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5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5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郁型

5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6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6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又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 ( )

A. 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 D.跨文化研究

6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 )

A.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 D.跨文化研究

63.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 )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6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 )

A.华生 B.加德纳 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65. 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66、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

A.同化 B.顺化 C.平衡化 D.自动化

67、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 )

A.皮亚杰 B.加德纳 C.斯腾伯格 D.戴斯

68、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 )

A.强化学说 B.先天决定论 C.相互作用论 D.循序渐进论

69、一旦抚育者离开,儿童就会表现出类似哭闹行为,称为( )

A.“同步性交往(儿童与抚育者之间交互发生影响的•行为)

B.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抚养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C.陌生人焦虑(遇见陌生人,婴儿就会哭闹或者畏缩于母亲身上的现象)

D.分离焦虑

70、根据性别、年龄、技能、拥有物、居住地以及朋友对自己进行相应的分类,称为 ( )

A.自我评价

B.自我概念(将自我作为客体进行观察,形成一系列关于自己特质与特征的认识)

C.自我定义。

D.自我同一性(个体对“我”是谁,是干什么的,“我”的期望、信仰和价值观是什么的一致和内化的认识)

7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那六个层次( )

A. 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 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 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72、认知学习理论是谁提出的( )

A.布卢姆 B.加涅 C.澳苏贝尔 D.奥斯本

73、奥斯本提出了( )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

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D.头脑风暴法

74、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 )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75、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是( )

A. 言语信息 B. 智力技能 C. 动作技能 D. 认知策略

76、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77、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78、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 )

A.第一年 B.第2-3年 C.第3-4年 D.第五年以后

79、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与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 )

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80、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 )

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81、人工智能是属于( )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D.机器学习

82、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 )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 学生的学习 D.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83、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 )

A.桑代克 B.斯金钠 C.加涅 D.金布尔

84、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 )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奥苏贝尔 D.金布尔

85、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把学习分成( )

A.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

B.接受性学习、发现式学习

C.意义性学习、机械性学习

D.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学习、习惯学习

86、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 )

A. 奥苏贝尔 B.加涅 C.布鲁纳 D.塞伦

87、提出认知地图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 桑代克 B.苛勒 C.布鲁纳 D.托尔曼

88、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 )

A.效果律 B.应用律 C.失用律 D.准备律

89、根据强化物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90、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 )

A. 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 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91、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

A. 苛勒 B. 托尔曼 C. 桑代克 D. 巴甫洛夫

92、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93、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94、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 )

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 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 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 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95、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广阔兴趣

96、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属于以下那种因素的作用( )

A.熟悉性临近性 B.形似性与互补性 C.外貌 D.对等性或互惠性

97、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 )

A.互不相识、双方的表面接触、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B.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C.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D.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双方建立友谊

98、浪漫的爱的组成是( )

A.亲近和激情 B.亲近和承诺(友情的爱)

C.激情和承诺 D.亲近、激情和承诺(圆满的爱)

99、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

100、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

A.能力 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答案:

1.C 2.B 3.C 4.C 5.D

6.A 7.A 8.A 9.B 10.D

11.B 12.D 13.C 14.B 15.A

16.C 17.D 18.C 19.D 20.C

21.B 22.A 23.C 24.B 25.A

26. B 27.A 28.A 29.B 30.B

31.A 32.B 33.D 34..C 35.C

36.D 37.B 38.A 39..B 40.D

41.C 42.A 43.C 44..B 45.D

46.D 47.D 48.D 49.B 50.D

51、C 52、B 53、D 54、A 55、B

56、B 57、D 58、C 59、C 60、B

61、A 62、B 63、A 64、C 65、C

66、C 67、C 68、B 69、D 70、C

71、D 72、B 73、D 74、A 75、B

76、B 77、D 78、D 79、B 80、A

81、D 82、C 83、B 84、C 85、C

86、D 87、D 88、B 89、A 90、C

91、A 92、A 93、C 94、C 95、D

96、A 97、B 98、A 99、D 100、A

名词解释1A.V.L单元:大多数心理学家常把听觉的(an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2 Stroop效应 :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3 编码 :从一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刺激形式,或者从一种符号系统转变为另一种符号系统。6 范畴大小效应是指: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的时间也多。7 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8可得性启发法: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9控制性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中的一种注意加工形式。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它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10 两种记忆说 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两种记忆说的典型代表是Waugh和Norman最早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模型。13 模式识别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人的模式识别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的相应的范畴,对它加以命名,即给刺激一个名称。11 内隐记忆: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12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13 启发法 :是指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它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地解决。比较常见的启发法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和计划等。14 情景记忆:按照贮存的信息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15双作业任务:一种常见的注意研究的范式,要求受试者同时进行两项作业,而研究者的兴趣通常在于两项作业之间的相互干扰的程度。16 字词优势效应 :这个效应是Reicher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如work中的k),比识别一个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如字母串orwk中的k)的正确率要高。17自动化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其中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就很难予以改变。18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又称概念驱动加工。19 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的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该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米勒1956年首先提出。米勒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所得比特为单位的,而是以组块为单位的。20典型性效应:是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非典型成员的判断。六、简答题1. 简述集理论模型。答案:该模型由Meyer提出。是关于语义记忆的特征模型的一种。在该模型中,基本的语义单元为概念,每个概念都有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息集可分为样例集和属性集或特征集。样例集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属性集或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这些特征称为语义特征。这样来看,语义记忆就是由无数的这种信息集所构成的。然而,这些信息集或概念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当要从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来对句子作出判断时,就可以分别搜索属性集,再对两个属性集进行比较,根据其重叠程度来作出决定两个集的共同属性越多,重叠程度就越高。重叠程度高时,就可以做出肯定判断,反之则作出否定判断。2 简述记忆信息加工三级模型。答案要点:Atkinson和Shiffrin提出的记忆系统的模型。他们认为记忆有三种存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这个模型中,外部信息最先输入感觉登记,它按照感觉通道可以分为视觉的、听觉的等等,即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等。感觉登记有丰富的信息,但很快可以消失。其中有些信息进入短时存储。进入短时存储的信息可具有不同于原来感觉的形式,即要进行变换或编码,编码单元为AVL单元(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并且信息也能较快的消失,虽然速度比感觉登记要慢。在没有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存储中可保持15-30s。短时存储是一个加工系统,它有两个功能: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信息通过各个槽道,借助复述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有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和视觉的编码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相对地来说是永久性的,但它们可以因消退、干扰或者强度减少而不能被提取出来。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出来,就转入短时记忆了。该模型还认为:信息从一个存储转到另一个存储,多半是受人控制的。人对感觉登记中短暂存储的信息进行扫描,得到选择的那些信息经过识别而进入到短时存储。此外,有些信息还可以直接从感觉登记进入长时存储,不经过短时存储的中介。信息从短时存储进入到长时存储的所依赖的复述也同样体现出人的控制。总之,对记忆的信息流程的控制是该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3 简述加工水平说。答案要点:Craik和Lockhart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看记忆系统,最早提出来提出了加工水平说。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时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Craik等人曾经用一系列的实验来支持他们的理论。这些实验的典型形式是所谓的不随意学习,即让被试完成一定的任务,不要求他们进行识记,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的对他们进行再认或回忆的测验。实验的关键在于所安排的任务需要体现不同水平的加工。一些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加工水平说。4简述衰减模型。答案要点:Treisman对过滤器模型提出的改进模型。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非追随耳的信息要想受到高级分析,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阈限。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鸡尾酒会效应”。照Treisman看来,主义的选自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还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5简述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答案要点:1、信息加工就是符号进行操纵。2、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1)加工的对象:符号结构;(2)加工的构成: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3)关于加工器的功能:A、一组信息处理过程;B、短时记忆: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或者输出的符号结构;C、解说器:将A和B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关于程序: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复制以及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11 简述知觉的直接理论。答案要点:刺激物说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12简述中枢能量理论。答案要点:中枢能量理论把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于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他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个人的长期倾向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选择。中枢能量理论能很好的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14 哪些生物学证据支持特征分析说?答案要点:特征分析说就是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合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比较,一旦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1)Pritchard利用技术使客体在眼睛运动条件下,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不变,得到客体的固定网像,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客体的知觉并不是立即消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渐消失,消失的是完整的特征,暂留的也是一定模式。(2)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皮层的一系列神经元中。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特别强烈,存在特征觉察器。2 试评述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异同。答案要点: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看法。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这个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这两个模型也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也可以同时受到注意,即都承认注意的分配。从目前的实验研究来看,有两点似应加以改进:1.在迄今进行的实验研究中,主张知觉选择的人大多利用附加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他们所研究的是集中性注意;而主张反应选择的人大多应用非追随程序的双耳分听程序,他们所研究的是分配性注意。这两种实验的差别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对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来说,改变这种对某一个方法的侧重并应用多种方法无疑是有益的。2.以前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听觉感觉道内进行的,很少涉及其他感觉道。因此,利用其他感觉道特别是同时利用不同感觉道进行实验,将会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有利于揭示主义的实质和机制。3 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答案要点: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中的著名代表Gibson则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Gibson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的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他强调观察者与环境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与动态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级差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看法。知觉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知觉是一种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在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知觉间接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但是知觉的直接理论过分轻视了视觉的分析处理表征的过程,以致于无法完备的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少对于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探讨。4试评述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答案要点:层次网络模型是Collins和Quillian提出来的,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一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不过它们说明另一些概念的。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相应地实行分级贮存。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由于概念按上下级关系组成网络,因此每个概念和特征都在网络中处于特定的位置,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要由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决定。Collins和Quillian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该模型,实验结果支持语义记忆具有层次网络结构的看法。层次网络模型的核心是概念是按逻辑得上下级关系而组成的网络。这使它具有简洁的特色,但是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层次网络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是极少的,概念之间既有垂直联系也有横向联系。在层次网络模型中,主要连线为“是一种”、“有”、“会”等性质的关系,没有涉及其他种类的关系。其次,层次网络模型节约了贮存空间但是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此外层次网络模型不能解释典型性效应。激活扩散模型是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也是一个网络模型。在该模型中用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模型中的结点表示一个概念,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愈短,表明联系愈紧密,两个概念有愈多的共同特征。在激活扩散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也是由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该模型假定,当一个概念被加工,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启动效应是对该模型的支持。激活扩散模型是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它用语义模型取代了层次结构,因此比层次网络模型显得更加全面和灵活。激活扩散模型更适合于人,可容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5 哪几个试验能够证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答案要点:1、注意选择的模型发展。注意的心理机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早的实验课题之一,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明注意的选择机制,实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双耳分听技术。从布鲁德本特(Broadbent)最早提出早期选择模型以来,认知心理学家又先后提出了中期选择模型、晚期反应选择模型和资源限制理论等不同观点。2、注意选择反应选择模型。De 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之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注意的晚期的反应选择模型与早期(知觉)选择模型的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3、支持反应选择的实验。为探讨瓶颈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开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实验一: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支持反应选择模型实验二:Shiffrin等(1974)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们让被试在白噪音的背景上,识别一个特定的辅音。实验条件分为两种:一用双耳听,不确定辅音出现在哪个耳朵;二只用单耳听,确定辅音出现在哪个耳朵。得到的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条件下,对特定的辅音的识别率没有显著差异。 支持注意选择的反应选择模型。实验三:刘易斯(Lewis,1970)的分听实验。让被试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单词而忽视非追随耳中的任何信息。非追随耳呈现的信息而是单词,不过这些单词与追随耳的单词有时没有语义上的联系,有时却又是同义词。实验要求被试在执行分听任务是,对追随耳的单词作出声音反应,并测量从追随耳单词出现开始到被试对其作出反应之前的反应时。结果发现:非追随耳呈现是是追随耳单词的同义词时,被试对追随耳单词的反应时会延长,而非追随耳呈现无关单词时则观察不到这种效应。6.HAM就是人的联想记忆模型,也是一种网络模型,但其基本的表征单元是将概念连起来的命题,而不是单个的概念本身。Anderson和Bower区分4种主要的联想1上下文-事实联想2地点-时间联想3主语-谓语联想4关系-宾语联想

1、心理现象分为()。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理2、心理过程包括()。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A、 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在深度上对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A、 普通心理学B心理、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5、()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6、()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A、社会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A、1789 B、1879C、1798D、1897 10、()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11、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创立的。A、笛卡尔B、华生C、弗洛伊德D、罗杰斯12、"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D、人本主义1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A、眼睛B、耳朵C、鼻子D、舌1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A、阈限B、绝对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1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A、大小恒常B、形状恒常C、颜色恒常D、亮度恒常1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A、感觉B、注意C、记忆D、思维1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1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1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20、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B、信息的识别C、信息的选择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2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A、需要B、动机 C、兴趣D、理想2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2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2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2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26、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27、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28、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29、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A、l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30、心理学一般把解决问题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和检验假设。A.推理想象B.概括过程C.证明和实验D.提出假设3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3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3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34、()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A、同化B、顺化C、平衡化D、自动化35、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36、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A、布卢姆B、加涅C、奥苏贝尔D、奥斯本37、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38、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3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40、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4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A、人和动物的学习B、人类的学习C、学生的学习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42、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43、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注意力B、动机C、情感 D、意志44、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A、观察力B、记忆力C、意志力 D、思维力45、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B、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46、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A、直接兴趣B、间接兴趣C、中心兴趣D、广阔兴趣 4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A、归因B、印象C、自我认知D、态度48、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效应49、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能力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50、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A、从众B、顺从C、暗示D、模仿51、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A、服从B、从众C、模仿D、暗示52、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社会进步D、社会退步53、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熟悉性和临近性B、相似性与互补性C、外貌D、对等性或互惠性54、问题难度很大,解决问题最佳动机水平是()。A、越强越好B、中等强度C、弱动机D、较强动机55、下面的心理表现不属于气质范畴的是()。A、活泼好动B、正直勤奋C、精力充沛D、沉默寡言5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是()。A、脑的机能B、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C、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D、来自客观现实57、感觉适应和对比现象是发生在()。A、同一感觉中相互作用的结果B、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C、几种感觉综合起来相互作用的结果58、()对性格形成有直接影响。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自我教育59、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中,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力指向不同对象上,这是()。A、注意范围大B、注意转移好C、注意分配好D、注意稳定性好60、短时记忆中组块的意义在于()。A、能被意识到B、有利于编码C、增加保持时间D、扩大记忆容量 1、A2、D3、D4、C5、B6、FEDCBA7、C8、A9、B10、A 11、C12、A13、B14、B15、A16、B17、D18、C19、B 20、A 21、C22、B23、D24、A25、B26、D27、C28、C29、B30、D31、A32、B33、D34、C35、D36、B37、A38、B39、D40、A41、C42、C43、A44、C45、C46、D47、A48、D49、A 50、C51、C52、B 53、A54、C55、B56、B57、A58、A 59、C60、D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 A、布卢姆B、加涅 C、奥苏贝尔 D、奥斯本 3、奥斯本提出了(D)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 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D、头脑风暴法 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 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 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 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D) A、第一年 B,第2-3年C、第3--4年D、第五年以后 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 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对象D、教学媒体 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D) A、目标 B、策略 C、计划 D,评价 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B,D) 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动作技能 4、教学媒体包括(A、B,C,D,E) A、投影 B、录象 C、计算机 D、黑板 E、图片 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B,C,D) 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C,D,E) A、产生 B、准备C、孕育 D、明朗 E、验证 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B,C,D) A、独创性B、发散性C、灵活性D、突发性 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B,C,D) A、热爱学生 B、善于启发 C、勤学敬业 D、以身作则 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B,C,D) A、个人成就感B、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三、判断题 1、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3、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4、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5、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6、程序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7、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9、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10、认知教学观向行为主义教学观的过渡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11、“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 12、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B,C,D) 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斯金纳D、加涅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B,C) A、华生 B、加涅 C、奥苏贝尔 D,金布尔 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A,B,C,D,E) A、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 B、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 C、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D、学习需要练习 E、学习要受到强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B,C,D) A、知识的学习B、技能与熟练的学习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B,C,D,E) A、生理性要素 B、认知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志要素 E、社会性要素 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B,C) 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B、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C、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D、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7、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B,C)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联结律 8、斯金纳总结出的规律包括(A,B,C,D) A、习得反应 B,条件强化 C,泛化作用 D、消退作用 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B,C,D,E)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学习 E、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10、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B,C,D) A、努力奋斗 B、实事求是 C、独立意识 D、创新精神 三、判断题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3、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4、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5、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集体成熟引起的变化也是学习。 6、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研究。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9、负强化就是惩罚。 10、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D)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 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 A、能力 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 A、熟悉性和临近性 B、相似性与互补性 C、外貌 D、对等性或互惠性 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 A、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 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间变化的现象) B、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暗示 D、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 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A、服从B、从众 C、模仿D、暗示 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 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 C、社会进步 D、社会退步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B,C,D) 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2、大众传媒有(A,B,C,D)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互联网 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C,D) A、直接性 B、间接性 C、稳固性 D、综合性 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B,C,D) A、劝导宣传法 B、群体影响法 C、活动参与法 D、角色扮演法 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A、以利他为目的 B、自愿的 C、不期望回报 D、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 6、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 A、给老人让座B、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C、抢救落水儿童 D、与持枪歹徒搏斗 7、战争、恐怖活动属于 A、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B、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C、手段性侵犯行为 D、目的性侵犯行为 8、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 A、群体个数 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人的心理特点E、群体的性别比例 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 A、多方面收集信息 B、利用集体智慧 C、增加群体凝聚力 D、费时费力 E、议而不决 三、判断题 1、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2、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会减轻处罚。 3、通过参照测量法最后可以发现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权威人物。 4、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较女性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5、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6、穿着、行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7、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8、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9、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0、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自考认知心理学历年真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C.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科学 D.人文科学2.海洛因属于下列哪种心理促动药物?()A.镇静剂 B.兴奋剂C.迷幻剂 D.止痛剂3.感受性的大小与感觉阈限之间是()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C.函数关系 D.非确定性关系4.人们常常利用顺口溜、歌诀等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材料,这种记忆方法是()A.地点法 B.韵律法C.记笔法 D.特征法5.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思维过程是()A.分析 B.比较 C.抽象 D.概括6.第一个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人是()A.推孟 B.威克斯勒 C.比内 D.吉尔福特7.母性动机是一种()A.社会性动机 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 D.交往动机8.以下不属于心理特征系统的是()A.能力 B.兴趣 C.气质 D.性格9.提出“社会交换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沙赫特 B.库利 C.舒茨 D.霍曼斯10.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A.否认 B.压抑 C.转移 D.退行11.以下表述,哪个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的含义?()A.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B.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C.不可逆转的时期D.0~3岁的时期12.关于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下列哪种表述是正确的?()A.高智力必有高创造力 B.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C.创造力与智力无关 D.低智力也能产生高创造力13.以概念、原理等各种概括化知识为内容的记忆称为()A.程序性记忆 B.情景记忆C.技能记忆 D.语义记忆14.人们通常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保守,法国人爱好艺术、浪漫等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15.在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产生各种相应的行为,这就是动机的()A.指向功能 B.激活功能C.调节功能 D.维持功能1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说明了人格具有()A.独特性 B.稳定性C.统合性 D.复杂性17.“男孩象男孩,女孩象女孩”。这是儿童哪方面得到发展的结果?()A.认知发展 B.个性发展C.社会性发展 D.行为习惯发展18.第一个对智力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是()A.比内 B.达尔文 C.桑代克 D.高尔顿19.先有一个目标,当人们认识到它与当前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时,就要想出各种办法,采取活动来缩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之为()A.逆向工作法 B.爬山法C.算法式 D.手段——目的法20.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A.中间稍快 B.中间稍慢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21.“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人的知觉特征是()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 D.恒常性22.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反映了注意的哪种功能?()A.调节 B.维持 C.集中性 D.选择23.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哪种方法()A.观察法 B.测验法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24.掌握了正确的归因方式,具有坚定信念,勇于挑战和富于创造的人,表明他具有较高水平的()A.工作动机 B.成长动机C.交往动机 D.成就动机25.一个人确立自己的目标,并自学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努力去实现目标的心理品质是()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C.性格的理智特征 D.性格的情绪特征26.讲话风格是属于()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C.身体语言 D.表情27.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就是指()A.没有心理疾病 B.有正常的智力水平C.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D.乐于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8.“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姜还是老的辣”,说明以下哪种观点?()A.人越老越聪明 B.老年人流体智力没有衰退C.老年人晶体智力还在发展 D.老年人有个别差异29.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属于()A.非文字测验 B.文字测验C.速度测验 D.难度测验30.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推理?()A.三段论推理 B.条件推理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31.下列关于长时记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长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B.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为语音代码C.长时记忆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建构的过程D.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扮演着意识的角色32.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的声音属性是()A.音强 B.音高 C.音色 D.音律33.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这四种时间循环大致相当于()A.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 B.1年、28天、24小时、60分钟C.1年、30天、25小时、90分钟 D.1年、30天、25小时、60分钟34.以下哪项属于理论领域的心理学分支?()A.心理测量学 B.咨询心理学C.法律心理学 D.组织心理学35.伴随情绪反应而出现的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称之为()A.生理唤醒 B.主观体验C.外部行为 D.主观需要36.运动员为了追求更高、更强的目标,敢于冒险,勇于向自己的生理极限挑战,不断地刷新成绩,这种人格类型属于()A.智力T+型 B.智力T-型C.体格T+型 D.体格T-型37.个人由于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认知或行为上与多数人趋于一致的现象叫做()A.从众 B. 众从 C.去个性化 D.顺从38.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A.压力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B.挫折不仅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会对人产生负面的影响C.对引起焦虑的生活事件的评估,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D.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环境39.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论民族、国家、地区,儿童获得语言过程的顺序具有一致性。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什么特点?()A.普遍性 B.阶段性C.渐进性 D.适合性40.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思维?()A.常规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C.发散思维 D.创造性思维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41.催眠42.视觉适应43.智力的二因素说44.人格45.年龄特征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46.复习的策略47.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划分。4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49.应对挫折的策略。50.创造性思维具有哪些特征?51.失眠的表现及其类型。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52、53小题任选一题,不得多选,第54小题必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52.举例说明心理学在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53.根据影响人格形成因素,提出塑造学生优良人格的对策。54.请根据群体心理理论分析下面案例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并对两种观点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在我们国家,平均主义“大锅饭”曾经严重地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力发展缓慢,于是有人提出应大力强化人的独立自主意识,个体单干优于集体组织;但有的时候,集体的力量又是十分强大的,正如人们所说的“1+1大于2”“人心齐,泰山移”,因此,有人认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2.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了。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A信息传播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人际关系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A否认B文饰C投射D幻想18.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2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能有( )A.调节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2.知觉的特性包括(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 E.知名度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 ) A.潜在才能 B.能力倾向 C.性别倾向 D.性别态度 E.成就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 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E.外显性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1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A.横断研究法 B.封闭式研究法 C.纵向研究法 D.开放式研究法 E.群体序列研究法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心理学2.意识3.社会知觉4.思维5.流体智力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五、论述题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D 5A 6B 7B 8C 9C 10C 11B 12B 13B 14B 15A 16B 17B 18B 19B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BD 2.ABCE 3.ABCD 4.BCD 5.AB6.BCD 7.ABCDE 8.ABCDE 9.ACD 10.A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3.人格结构包括:(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4.(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答案要点:(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2.答案要点: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

2009年10月全国自考心理学历年真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 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由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称为()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控制变量 D. 调节变量 答案:A 2. 由于考试来临或需要进行重大抉择而产生的失眠,属于() A. 假性失眠 B. 情境性失眠 C. 药物性失眠 D. 失律性失眠 答案:B 3. 在感觉系统中,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的神经结构是() A. 感受器 B. 效应器 C. 传入神经 D. 大脑皮层 答案:A 4. 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称为() A. 直觉动作思维 B. 抽象逻辑思维 C. 具体形象思维 D. 创造性思维 答案:C 5. “爱护花木、保护儿童”所针对的并不是哪一个具体的物或人,而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 事物,这是思维的哪种特征() A. 间接性 B. 具体性 C. 直接性 D. 概括性 答案:D 6. “手舞足蹈、捶胸顿足”属于下列哪种表情() A. 面部表情 B. 身段表情 C. 语调表情 D. 言语表情 答案:B 7. 张飞争强好斗,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但鲁莽冒失,其气质类型是()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答案:A 8. 下列信息传递中,不属于非言语沟通的是() A. 手势 B. 音调 C. 书信 D. 表情 答案:C 9. 下列选项中属于建设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是() A. 转移 B. 升华 C. 幻想 D. 文饰 答案:B 10. 柯尔伯格使用“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些孩子认为海因兹不能偷 药,因为偷东西的行为不能得到普遍赞扬。持这种看法的孩子,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 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公正水平 答案:B 11.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华生 B. 詹姆斯 C. 杜威 D. 冯特 答案:D 解析:(P6)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一行动使心理 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 心理学的始祖。 12. 人们在做事时,通常需要将注意从一种活动转换到另一种活动上,注意的这种灵活转换现 象体现了哪种功能() A. 选择功能 B. 组织功能 C. 维持功能 D. 调节功能 答案:D 13. 在长时记忆中,占主导地位的编码方式是() A. 声音编码 B. 视觉编码 C. 语义编码 D. 情景编码 答案:C 14. 发散思维测验在下列哪种测量中最常用() A. 智力测量 B. 创造性测量 C. 人格测量 D. 兴趣测量 答案:B 15. “饥择食、渴择饮”,这种行为动机属于() A. 内在生理性动机 B. 外在生理性动机 C. 内在社会性动机 D. 外在社会性动机 答案:A 16. 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之为() A. 群体凝聚力 B. 群体规范 C. 群体的领导 D. 群体中的角色 答案:A 17.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论点出自哪一个心理学流派() A. 行为主义心理学 B. 认知心理学 C. 机能主义心理学 D. 格式塔心理学 答案:D 18. 听觉适宜刺激的振动频率范围在() A. 0~200赫兹 B. 20~2000赫兹 C. 10~5000赫兹 D. 20~20000赫兹 答案:D 19. 钢笔、铅笔、毛笔、签字笔、圆珠笔等各种笔,虽然外观不一、特点各异,但其共同属性 是“可以写字”。如此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提取出来,舍弃个别特征和 属性的过程是() A. 分析 B. 综合 C. 抽象 D. 概括 答案:C 20. 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事件的看法都与自己相一致的人。这符合下列影响人际吸引的哪一 个条件() A. 接近性 B. 熟悉性 C. 相似性 D. 互补性 答案:C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随意注意 答案:指有预定目的,(1分)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分)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1分) 2. 晶体智力 答案: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1分)由词汇、社会推理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2分) 3. 认知方式 答案: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1分)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1分)也叫认知风格。(1分) 4. 关键期 答案: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 易形成;(1分)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1分)这个关键 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1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答案:(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1分)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1分)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1分)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1分)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1分) 2. 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 答案: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的整合存在以下特点: (1)首因效应。(1分) (2)近因效应。(1分) (3)晕轮效应。(1分) (4)社会刻板印象。(2分) 3. 智力测验的性质。 答案:(1)对象是心理特质。(1分) (2)测量的间接性。(1分) (3)测量有误差。(1分) (4)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2分) 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1)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1分)归属、爱的需 要和尊重的需要,(1分)自我实现的需要。(1分) (2)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大;这些需要是天生的。(1分) (3)一般而言,在低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但有时人也会在低 层次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层次需要。(1分) 5.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案:(1)生物遗传因素。(1分) (2)社会文化因素。(1分) (3)家庭环境因素。(1分) (4)早期童年经验。(1分) (5)自然物理因素。(1分) 6. 身体语言的功能。 答案:(1)象征:人们对身体语言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约定俗成的身体语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 意义。(2分) (2)说明:身体语言常作为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1分) (3)调节:身体语言在沟通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1分) (4)情感表露:在沟通中,沟通者的身体语言也传达着很多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1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案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 。第3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 1. 联系实际说明学习的策略。 答案:常用而有效的学习策略有以下几种: (1)复习策略,复习策略可以避免遗忘,有利于信息的长久保持。 ①复习时间。应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1分) ②复习的次数。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1分) ③复习的方法。比较好的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1分) (2)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 ,使之结构合理化。(2分) 常用的组织策略: 群集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分类;(1分)摘要、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1分)其基本原理是 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和结构。(1分) 2. 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案:(1)因素:①问题表征的方式;②无关信息的干扰;③功能固着性;④心向。(4分) (2)举例(4分,每一条举例正确得1分) 3.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部分灾区民众产生了焦虑障碍,请列举焦虑障碍的五种类型并分 析焦虑的应对策略。 答案:(1)焦虑障碍的主要类型有: ①广泛性焦虑障碍。(1分) ②恐慌障碍。(1分) ③恐惧症。(1分) ④强迫症。(1分) ⑤创伤后应激症。(1分) (2)焦虑的应对策略(以下六点,每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最高5分) ①认清焦虑状况。 ②掌握克服焦虑的原则。 ③学会放松自己。 ④运用想象减轻焦虑。 ⑤进行理性思考。 ⑥接受专业治疗。 ............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请论述两者的区别。答:情绪情感的含义及区别如下: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由一定的剌激情景引起的,当环境符合人们的需要时,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否则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 ②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变化快,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情境的影响很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 2.什么是知觉恒常性?它有哪些主要种类? 答:知觉恒常性是知觉的重要特性,其含义和种类如下: (1)知觉恒常性的含义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稳定性的知觉特征。知觉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个重要特性,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 (2)恒常性的种类 ①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是指当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变化的知觉特性。它的形成主要由于经验的作用。 ②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观察者对物体的知觉大小完全随视象大小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心理特性。产生这种特性的原因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以及对观察距离等剌激条件的主观加工。实际上大小恒常性也处在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③明度恒常性。明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明度恒常性也处于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实际上,人们知觉到的物体明度或视亮度,并不取决于照明的条件,而是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④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是指对于知觉者熟悉的物体,当其实际的颜色因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趋向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如黑色的术炭,不管在阴暗还是阳光下,总知觉为黑色。红旗,不论在黄光还是蓝光照射下,总被知觉为红色。 3.比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的不同观点。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有不同观点。 (1)二者对于认知结构定义的认识不同 ①皮亚杰对于认知结构的认识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a.结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具有一定关系或功能的因素构成的组合。皮亚杰认为主体依赖结构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点。 b.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不能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因为主体需要对外界信息进行调整和转化,以使其与当前的认知结构相匹配。 c.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通过顺应过程不断得到修正。在智力活动中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独立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但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结构的改变,而顺应则是质的变化。 d.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智力结构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不平衡的状态,主体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建立新的平衡。 ②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和斯滕伯格对认知结构的定义 a.弗拉维尔指出,认知结构是由一系列认知项目按照某种联系方式而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构成组织的元素的存在是相对稳定、持久的,而不是暂时性的;二是结构是存在于表面行为背后的基础,具有共同性和潜在性,由结构所支持的现象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结构的实质却是稳定不变的。 b.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结构三成分理论。他认为,组成认知结构的有三个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的作用是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操作成分的作用是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它还具有三种不同的职能,即编码、联系、反应;知识获得成分的作用是选取问题情况中的有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所储存知识相联系。这三种认知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2)二者对于认知能力发展原因的认识不同 ①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认知结构本身不断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弗拉维尔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之功能的不断被激活、工作有效性不断提高、结构中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而逐渐实现的。 ②斯腾伯格与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分析和阐述也有很明显的不同。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斯滕伯格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取得协调一致工作效果的渐进过程,是个组成部分反复相互激活的结果。 4.说明内容参照和常模参照的区别。 答:内容参照和常模参照的区别是: (1)定义不同 ①内容参照又叫范围参照,它是将被试对指定范围中的内容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标准的一种参照标准,内容参照属于标准参照。 ②常模参照是以与被测者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为标准的一种参照标准,即以常模团体作为参照标准。 (2)解释分数的方法不同 ①内容参照分数的解释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确定测验所包含的内容或技能的范围,二是编织一个能报告测验成绩的量表。 ②标准参照是根据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来进行解释测验分数。在标准参照中常模是解释分数的依据。 (3)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 ①内容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这种测验常常用来检验学习效果,看对指定的内容范围掌握得如何或达到某一标准,不考虑个体在团体中的位置。测验项目要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所要考察的学习材料。 ②常模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测查个体差异,强调个体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不关心个体具有的真正能力和水平。测验项目要求具有适当的难度和一定的区分度,如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等。 (4)衡量测验优劣的指标不同 ①内容参照测验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 ②常模参照测验主要用用难度和区分度作为衡量标准。难度指项目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5)适用的测验范围不同 ①内容参照测验主要用于学绩测验以及能确定出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资格测验,比如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②常模参照测验用于测定人在某个群体内的相对位置,比如智力测验,学籍测验,成就测验等。 5.实验设计中取样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这些原则? 答:(1)取样的原则 ①取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使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是完全均等的原则。 ②取样还应遵循代表性原则。代表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有效的代表总体的一种原则。 (2)遵循代表性原则和随机性原则的原因 ①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都是针对特定总体进行,但是研究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逐一进行研究,而必须从总体中抽取出代表总体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这就是说当抽取出的样本具有代表总体特征时,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才会有意义。可见对总体推论的可靠性直接依赖于样本的代表性,如果样本不能很好地代表总体,即使在研究过程中无关变量控制得再好,统计方法运用得很恰当,对总体的推论都是不可靠的,因此应该遵循代表性原则。 ②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样本代表总体。此外,遵循随机性原则进行抽样,可以对抽样误差的范围进行预算或控制,使研究者可以客观地评价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和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决定样本的容量大小。③研究对象的取样是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关键环节,涉及到研究的效度,特别是外部效度。取样科学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节省人力、时间、费用,还有利于减少研究"污染"范围因此一定要按照随机性和代表性原则抽取样本。 6.简述知觉特性。 答:知觉的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由于人的知觉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知觉选择性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这就是说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有密切的关系。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帮助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稳定性的知觉特征。知觉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个重要特性,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知觉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知觉恒常性除了能够使人获得对物体本身特点的精确知觉而不受外界变化了的条件影响外,也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重要能力,它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7.简述造成遗忘的原因。 答:引起遗忘的原因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这是指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抑制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过的材料对新材料的学习与保持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的材料对前面学过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有些研究表明,干扰也是短时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 (2)由衰退引起遗忘。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这是最被人们接受的说法。在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情况下,未经注意或重述的学习材料,可能由于痕迹衰退而遗忘。但衰退说很难用实验证实,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痕迹衰退的结果。 (3)由压抑造成的遗忘。这是由动机或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例如,人们对某些令他悲痛、伤感、羞愧、内疚的往事抱回避的态度,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因此,这种遗忘也叫动机性或情绪性遗忘。弗洛伊德德临床实践发现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虽然压抑说没有实验材料的支持,但它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也具有一定意义。 (4)由提取失败引起遗忘。这种学说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因为人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这就是说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人们也无法想起曾经记住的信息。这就像在一个图书馆中找一本书,不知道书名、著者和检索编号,就很难找到这本书。 (5)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如脑部受到打击或失血过多引起倒摄遗忘,即对受伤前不久的东西出现遗忘。随着损伤恢复,记忆可慢慢得到恢复。 8.简述皮亚杰关于智力发展机制的观点。 答:皮亚杰以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为基础,对儿童智力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智力结构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儿童遇到新的信息时,由于新信息与原有的智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差异,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儿童会试图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克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基本途径: (1)忽略。当外界的信息与儿童现有的智力结构差距过大,以至于儿童根本不可能对此做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儿童就会通过忽略的方式,重新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时不会引起儿童原有智力图式的变化。 (2)同化。儿童只需要对外界信息略作调整或根本就不需要进行任何调整,就可将此纳入已有的智力结构中从而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中去。 (3)顺应。儿童通过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应的过程。这时,儿童智力发展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这样,儿童智力发展又进一步完成了主体对客体的又一次适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地从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运动而获得发展的。 9.简要说明投射测验的优缺点。 答:投射测验探索个体心理深处活动的测验,属于人格测验。它的优缺点如下: (1)投射测验优点 ①可对人格作综合的、完整的探讨,对被试的内心生活作深层次的探索,并作出动态解释;②测验的日的具有隐蔽性,题目内容掩饰性好;③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适用范围很广。可广泛用于人格的跨文化研究,是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 (2)投射测验缺点 ①评分缺乏客观的标准,难以量化; ②大部分的投射测验缺乏充分的常模材料; ③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不易建立; ④原理复杂深奥,未经过专门训练者不易使用; ⑤与其他测验相比,被试的反应更易受实施情景的影响。 10.在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中,因素A有2个水平,因素B有3个水平,且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条件的被试人数为4人。试确定:在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和被试内设计两种条件下,各需要多少名被试? 5.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中,因素A有2个水平,因素B有3个水平,且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条件的被试人数为4人。试确定:在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和被试内设计两种条件下,各需要多少名被试? 答:(1)完全随机设计又称被试间设计,它是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因为实验有两个因素A和B,因素A有2个水平,因素B有3个水平,所以实验处理为:2x3=6种。每个被试只能接受→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且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条件的被试人数为4,这样完全随机设计需要4x6=24个被试。 (2)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题目中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被试为4人,在被试内设计中,每个人都可以参加6种实验处理,因此被试内设计只需要4个被试。

  •   索引序列
  •   认知心理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   认知心理学自考真题答案及解析
  •   认知心理学自考真题答案解析
  •   认知心理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详解
  •   自考认知心理学历年真题答案解析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