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科学技术与社会重点笔记

自考科学技术与社会重点笔记

发布时间:

自考科学技术与社会重点笔记

发布时间:

自考科学技术与社会重点笔记

1中国近现代史刚要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英语 4学前教育原理 5学前游戏论 6学前比较教育 7学前教育史 8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 9课程与教学论 10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11学前教育心理学 1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13 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三选一)

学前教育,科学社会

第五章抽样 第一节抽样的概念与程序 1.S抽样——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经常从一个规模很大的研究对象中,选出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这个选举过程就是抽样,即抽样就是指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取一组元素的过程。 2.总体:在抽样中全部研究对象被称为总体。可分为研究总体和目标总体(即调查总体),样本只能推论目标总体而非研究总体。 3.样本:就是在抽样中,从总体中抽取的元素的集合。 4.抽样框:研究者在实际抽样中,经常是先找到一份近似涵盖所用总体元素的名单,然后从名单中抽取部分元素,这份名单就是抽样框。 5.元素:在抽样中,每一个具体的调查对象被称为元素。 6. 抽样单元:即抽样框中的总体元素,有时候抽样单元与分析单位相同; 7. 参数值:一般来说,总体的情况或者特征是未知的由参数值来描述; 8. 统计值:一般来说,样本的情况或者特征是已知的由统计值来描述; 9. 抽样误差:参数值与统计值之间的差异就是抽样误差,它是衡量样本代表性大小的标准,取决于总体的异质性的程度和样本的规模。 10. 两种抽样类型的差异; 抽样方法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其的区别是概率抽样能够比较精确地估算出抽样误差,根据被抽样出的少数对象的情况,便可以对全体对象的情况进行推论,而非概率抽样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对全体对象进行推论的,同等的被抽中的可能性是区别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根本标志。 11.Y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抽样的基本步骤; 分为三个步骤:设计抽样方案、抽取样本、评估样本等步骤。设计抽样方案:首先界定总体;其次是介绍抽样框的具体内容;第三是要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最后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总体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第二节非概率抽样 1.S非概率抽样——是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选取对象(抽取样本),即放弃随即原则。其抽样方法有:(方便抽样、配额抽样、判断抽样、雪球抽样)主要适用于很难编出抽样框的抽样。 2.方便抽样:又称为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使用对自己最为便利的方法来选取样本,这种方法很容易产生系统误差,样本代表性很差,典型的例子是电视台、报纸的街头拦人调查。 3.配额抽样:首先要根据某些参数值,确定不同总体类别中的样本配额比例,然后按比例在各类别中进行方便抽样。 4.判断抽样:又称为立意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其研究的目的或专家的判断来选取样本,对研究者个人的研究素质要求比较高。 5.雪球抽样:也称为网络抽样,是一种根据已有研究对象的介绍,不断辨别和找出其他研究对象的累积抽样方法。 6. L非概率抽样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非概率抽样的成本比较低,操作比较方便,但无法预先估计抽样误差,因此很难对总体情况做出可靠的推断。 7. Y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判断抽样的基本步骤; 首先: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择特别能提供信息的独特个案; 其次,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取很难接近的特殊人群;如城市流动人口; 最后,某种特殊的个案类型,以便于进行深入探究; 第三节概率抽样 1.S概率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也称为随机抽样。它是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仅能使研究者选取要素时避免各种形式的系统误差,而且还能估计出抽样误差的大小。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多阶段整群抽样等抽样方法。 2.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是指研究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来抽取样本。 3.系统抽样:又称为机械抽样,抽样效果与简单随机抽样相同,但操作起来却容易多,系统抽样的样本元素是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的,由于等间距抽取是最常用的规则,所以也称为等距抽样,是一种准随机抽样方法。 4.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次级总体),任何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样本元素。 5.整群抽样:是以群为抽样单元的抽样方法。 6. 一段整群抽样: 是整群抽构成样本,不再进一步抽样。多段整群抽样:是整群抽构成样本后,进一步抽取样群或元素。对群的抽样可以采用简单随机、系统或分层抽样方法进行。 7. L随机原则; 随机原则在数学上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意味着在选取对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排除任何事先设定的模式,使每一个对象被选中的概率都相等,即满足等概率要求,另一方面,对象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入选样本与其他对象无关,或者说,每一个对象的抽取都是相互独立的,是一种随机事件,即满足独立性要求;抽样过程中引入随机性有两条理由:首先,随机抽样由于排除了研究者个人对样本的主观决定,可避免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偏见。其次,随机抽样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因此可以计算参数值和抽样误差。概率抽样和等概率抽样在概念上并不相等, 概率抽样:非零概率被抽中,抽中概率可相等,称为等概率抽样,也可不等,称为不等概率抽样。随机抽样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8. Y结合具体实例,说明简单随机抽样的基本步骤:先建立抽样框,在从抽样框中选取元素构成样本。 9. 设计一个在百万人口的城市中进行一个千户居民调查的概率抽样方案,并说明这一方案所依据的原理;p102 第四节样本规模 1.S抽样精度:是指抽样中希望达到的精确度,其实就是能够容忍的抽样误差e.当总体规模到达一定的时候,抽样精度并不按照样本规模的增大而提高; 2.总体规模和总体异质性程度对样本规模的影响; 在确定精度的条件下,总体规模与样本规模之间是一种非线形关系,即总体规模增大到一定的时候,增大样本规模,其抽样精度不一定增大。 一般来说,给定抽样精度后,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所需样本规模也究越小,反之亦然。(总体标准差是反映总体元素之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 3.试析影响样本规模的各种因素? 抽样精度是影响样本规模的首要因素。抽样精度越高,样本规模也越大。对较大总体,在给定精度的条件下,总体规模与样本规模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样本增大并不会带来精度的线性增长。总体标准差是反映总体元素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给定抽样精度,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样本规模也越小,代表性越好。此外,研究者的财力、物力、人力和研究计划要使用的时间长短对样本规模都会有影响 4.L样本规模的估算方法; 其公式为 n=t*t*p(1-p)/e*e

自考科学技术社会重点笔记

二、查阅文献和文件 1.查阅文献的作用:了解以往的调查研究成果;了解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方法;了解调查地区、调查对象的历史状况及社会历史背景。了解和学习有关的政策、文件。 2.查阅文献的方法:利用图书馆和资料室的检索工具。利用已掌握的参考文献,逐步扩充文献资料来源。到调查地区、单位去查找或借阅有关资料。 三、初步探索 1.所谓初步探索是指在正式调查之前征询有关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的意见,到调查地点进行初步考察,与基层有关人员座谈,以便了解调查任务、确定研究课题、明确调查内容、增强感性认识,为提出研究假设和制定调查方法奠定基础。 2.初步探索的作用与探索性调查研究相同,他们都是到实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性研究一般是一项独立的调查研究,而初步探索是一项调查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4.初步探索的任务有两个: 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考察;为明确地提出研究假设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提出研究假设 一、研究假设的概念 1.所谓研究假设是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推测性或设想,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2.研究假设概括地说明了社会现象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因此它是对现象的一种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有以下几种特点: 研究假设必须是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而做出的尝试性的理论解释;研究假设必须能够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研究假设必须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研究假设必须与有效的观测技术项联系。 3.研究假设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由以往的实践经验或实地初步探索而得出的假设;由理论文献中得出假设。 二、研究假设的作用: 1.指导调查研究;2.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事实联系起来;3.探求新的理论知识; 三、研究假设的构成与形式 1.概念与变量 所谓概念是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和基本单位。 所谓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定义和界说而转换来的。 2.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示:X=Y 因果关系,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X是Y的原因,Y是X的结果。因果关系的条件是:(1)两个变量有共变关系;(2)两个变量的产生和变化有时间顺序。 虚无关系,两个变量之间如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写为:X不等于Y) 3.研究假设的陈述形式 条件式陈述:如果A,则B或只要有A,才会有B,通常说明两变量之间因果关系,但有时也只说明相关关系。 差异式陈述:A与B在变量Y上有(或无)显著差异,主要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或没有)相关关系。 四、调查研究是否事先都事先建立假设 并非任何调查研究都事先建立假设。(是非) 第三节 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要调查的一个个点,即调查对象,它是进行调查和抽样的基本单位。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特征汇集起来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集合或解释某种社会现象。调查内容是指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它们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具体项目或指标。

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过程 1.S测量——是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细致的系统观察而把握某种现象存在程度的过程。 2.测量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 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的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 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候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 第四,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第五,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3.测量过程; 首先,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或形成概念化认识(概念化过程)。其次,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 最后,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4.测量的评估:测量的成功与否,主要靠信度和效度两项技术性指标来评判。 5.自然科学测量;社会测量也是一种自然科学测量,是一种科学测量; 首先它是按照一定的程序的系统测量,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记录,可以重复的,客观的和能被检验的, 其次,它不仅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还是在一定理论背景下发生的; 最后,它有精心设计的测量工具,特别是有针对类似偏见这种非物理存在,发展出了特殊表工具; 第二节概念化与操作化 1.S概念化——是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即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了名义定义。 2.操作化;把概念抽象的名义定义进一步具体化,使其转化成能从经验上进行观察和测量的变量和指标,即在经验层次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变量:是概念的具体化,可以在经验层次上观测,表面事物在数量、等级或类别上的变动状态;可以直接观察的变量称为指标;指标比变量更加具体,直接从经验层次反映出概念内涵中某个层次的内容;指标和变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从经验层次上对概念含义的说明,只是综合层次略有差别而已。 3.四种测量层次:在量化测量中,测量指标的精确度是用测量层次来衡量的;按精确度由低到高,分为四层:1.定类测量。(即根据属性不同对人或者事件进行分类;)如1表示已婚,2表示未婚。2.定序测量。(不仅根据属性进行分类,而且还根据属性强度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顺序排列。这个距离不等于所测属性强度的间距。),如1表示好,2表示非常好,3表示差。3.定距测量。(以相等的固定间距来确定属性强度的实际距离。但数字相互之间的关系不等于属性强度的关系。)4.定比测量。(将属性强度间的比例关系用间距数字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出来) 4.L进行概念化的原因; 首先,概念是人们主观上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 其次,有些测量对象纯粹是一种理论建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定义 第三节指数与量表 1.S指数——是将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群整合为一个单一的分数。 2.量表——是一种将所测量的复合变量的各个方面都按同样的方式将其可取值按一定顺序排列出来的测量工具; 3.指数的建立过程; 首先:指标的选取。这是对指标进行表面效度检验(经可能挑选效度较高的指标)和相关性分析(应排除不相关的指标); 其次:指标的加权。即考虑每个指标在指数构成中的分量如何,对重要指标赋予特殊的分量。 最后处理缺失值的方法; A、如果数据中缺失值占的比重不大(如3%~5%之间),可以考虑删除那些含有缺失值的被访者。 B、如果指数有多个指标,可以考虑用已有数据的平均值来代替缺失值。 C、在大样本和指标较多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随机方法给缺失值赋值(不要采用随机赋值的方法); 4.量表的类型: 1) 李克特量表:在实际测量中,一般总是针对某个议题的不同层面,设计出不同的陈述,然后将每一个陈述的测量得分进行加总,用加总的综合得分来代表该议题的测量结果,这种测量形式就是李克特总加量表,,简称总加量或李克特量表。 2) 罗森伯格量表:是按照李克特总加量表的形式而设计的一个具体的量表,它反映了李克特总加量表的基本特点。 3) 语义差异量表:主要用来测量人们对观念、事物或他人的感觉。这种以形容词正反语为基础建立的量表称为语义差异量表。这种形容词大致分为三大类:评价(好与坏)、力度(强与弱)和行动(主动与被动),其中最常用的是评价。 第四节测量质量的评估 1.信度——指使用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事物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常见的信度有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a) 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信度,是用同一测量工具,在两种不同场合对同一群受试者前后测量两次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最简单,最直接评估信度的方法,但是其存在不足是第一次测量产生的练习效应会对第二次测量产生影响。 b) 复本信度:是在一个测量中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本来对同一群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时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也称为等值性信度。如学生考A卷和B卷的成绩都大致相同的话,说明信度较高,但是复本很难构造。 c) 折半信度:是为克服复本信度操作上的困难,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使用了一种变通的方法,即只用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组一群受试者实施一次测量,但将奇数题和偶数题分开计分,再计算奇数试题和偶数试题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2.效度——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常见效度有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 3.表面效度:指测量结果与人们头脑种的印象或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吻合程度高则表面效度高,测量是否有表面效度,主要基于个人主观判断。它是最容易评估,也是最基本的效度类型。 4.内容效度: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概念的全部内涵,实际是在检验由操作化得到的经验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地代表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其也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实现的,但是比表面效度随意性小。 5.准则效度:又称效标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一些能够精确表示被测概念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根据比较标准与测量结果之间是否在时间上有延迟,可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两种类型。 6.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与效度是评估测量质量的两个标准。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没有信度就不可能有效度,但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首先,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 其次,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再有,可信的测量,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重点笔记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教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哪些必看的书楼主你好,你问得太过宽泛,如果你是想考研,考社会保障专业,那么应该在你想考取学校的官网上看学校所指定的参考书目。如果是想了解社会保障专业的一些专业知识,建议你看郑功成或者钟仁耀教授主编的书目,比如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社会保障概论》。希望对你有帮助。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教材应该是一样的,这个难考吗?我在网上看过了,淘宝和博易上都是2005版的,没有新的,肯定是一样的了,这门考试难不?呵呵自考本科会计专业报考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需要考哪些?自考本科会计专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进入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障要买那些书我是大专生,刚上大一,想自考劳动和社根据专业的科目设置去购买教材,不买教材怎么学习和参加考试呢…到你当地的自考办或教委,或自考网站查询下这个专业都有哪些科目,再查下考试安排,自己计划下每次都考什么,然后去买教材学习。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劳动法不是保护劳动者的,是调节劳资关系的。

简述 劳动法 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答:联系 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 社会保险 领域存在交叉。 3 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 劳动关系 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别 1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2法律部门:在中央,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级政府都设有处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行政机关或具体工作部门。 3关系的主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 劳动合同 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4立法目的: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5解决程序:社会保障法引发的 劳动争议 ,由于具有某些私法关系的特点,主要适用民事程序来解决;劳动法争议引发的争议,由于具有较强的公法性,应主要采用行政 诉讼 程序。

自考劳动与社会保障重点笔记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内容介绍:本书分为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和法律救济三部分,共三编二十一章,系统地论述了劳动法基础理论、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劳动法主体、促进就业和职业培训、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和非全目制用工、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职工民主管理、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保障法主体、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障监督、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和实施,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不断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力求使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律问题,全面反映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现状和最新发展,并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阐述与分析。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为普通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内容系统简练,并附有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重点法律文本,适合高等学校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学生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时使用,也可作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的参考书。

这是其中一年的试题,我的博客上有06年到现在的几套该科试题。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试题课程代码:0332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的医疗保险合同的期限为()A.半年 B.1年C.2年 D.3年2.按我国《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小张与所在企业依法履行缴费义务满8年后,他可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A.6个月 B.12个月C.18个月 D.24个月3.女工李某从事有毒有害工作12年后要求退休,其法定最低退休年龄为()A.40岁 B.45岁C.50岁 D.55岁4.社会保障关系的特征不包括()A.保障的普遍性 B.内容的经济性C.主体的多方性 D.法律部门的多样性5.公民的生存权不包括()A.社会保障权 B.健康权C.劳动权 D.生命权6.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的类型不包括()A.赔偿责任 B.行政责任C.刑事责任 D.民事责任7.在劳动合同中依法产生的,在合同书中必须具有明确意思表示的内容,称为()A.明示条款 B.商定条款C.依法条款 D.法定条款8.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社会合作协议特征的是()A.多主体 B.内容广泛C.依靠协议各方信誉与合作来保障履行 D.强制性9.劳动合同的乙方是指()A.用人单位 B.劳动者C.公司老板 D.法定代表人10.集体合同生效的标志是()A.合同文书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B.集体合同双方首席代表在合同文书上签字C.集体合同文书报送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D.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11.有关集体协商代表的表述,下列错误的是()A.首席代表可以由工会和企业代表协商决定B.每方代表至少3人,并且人数对等C.各方都要有一个首席代表D.职工民主推举的代表需要经过半数职工以上的同意12.制定最低工资标准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包括()A.物价水平 B.家庭人口状况C.住房状况 D.城乡收入差距13.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支付工资不得低于()A.全国最低标准 B.行业最低标准C.当年最低标准 D.当地最低标准14.劳动保护法的主体是()A.用人单位 B.工作地的劳动者C.劳动保障部门 D.工会15.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每日标准工作时间不得超过()A.10小时 B.9小时C.8小时 D.7小时16.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不需劳动者负担费用的社会保险是()A.养老保险 B.失业保险C.工伤保险 D.医疗保险17.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的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A.5%左右 B.10%左右C.15%左右 D.20%左右18.《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规定,经办机构作出复查决定的期限为自接到复查申请之日起()A.10天内 B.15天内C.20天内 D.30天内19.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担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的应当是()A.职工代表 B.工会代表C.用人单位代表 D.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2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律意义上争议的法律特征是()A.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纠纷B.基于合同或法律规定的义务而发生C.关系到当事人的财产利益D.围绕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解除和终止而发生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劳动关系按照用人单位的性质,可以分为()A.政府部门劳动关系 B.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劳动关系C.营利组织劳动关系 D.个体经济组织劳动关系E.集体劳动关系22.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机关有()A.用人单位的工会组织 B.县级以上的工会组织C.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D.人民法院E.律师事务所23.下列不能作为最低工资组成部分的有()A.加班加点工资 B.下井劳动津贴C.法定的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 D.夜班补助E.高温劳动补助24.职工因工死亡后,其直系亲属可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获得的遗属抚恤费包括()A.丧葬补助金 B.供养亲属抚恤费C.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D.子女教育费E.配偶安置费25.《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职工停止享受工伤待遇的情形有()A.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 B.拒绝治疗C.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 D.经治疗完全恢复劳动能力E.已享受更优的养老保险待遇26.根据我国《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的规定,下列属于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的有()A.用人单位就缴费问题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生的争议B.小李退休后就养老金调整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生的争议C.小林因住房补贴而与企业发生的争议D.小刘因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而与经办机构发生的争议E.小张为解决配偶调动问题与单位发生的争议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27.国家机关与其工作人员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28.劳动者如有特殊情况不能上班,可自行请他人代为工作,并不违反劳动合同。()29.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宣告破产时,劳动者可以主张工资优先权,但不能主张其他费用(如休假补贴)的优先权。()30.生活有困难的中国公民都属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31.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概念及确认违约责任的条件是什么?32.简述集体协议与劳动合同的不同之处。33.中国三方协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4.女职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5.根据我国《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须满足哪些条件?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36.试述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律责任的概念、类型及构成要素。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37.谢某与某私营皮革厂于2002签订了五年期劳动合同。其中约定:劳动过程中出现伤残,责任自负。2004年谢某在操作机器时,因皮带断裂而砸伤左手,造成粉碎性骨折,经治疗后,被有关机构确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出院后,该厂以谢某不能再从事该工作为由提出解聘。为此,谢某向当地法院起诉,要求单位不得解除与自己的劳动合同。问:(1)谢某是否能够直接向法院起诉?为什么?(5分)(2)劳动合同中规定“伤残责任自负”条款是否有效?该劳动合同是否有效?(5分)(3)单位是否能解除同谢某的劳动合同?为什么?(5分)

一、社会保障与劳动保障的区别1、劳动保障,指劳动者不能继续从事劳动或暂时中断劳动,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2、社会保障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二、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保障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社会保障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劳动力再生产遇到障碍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以基本生活、生命的必要保障,以维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2、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适当缩小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贫富悬殊,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能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3、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总需求的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期,一方面由于失业增加、收入减少,用于社会保障的货币积累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因失业或收入减少而需要社会救济的人数增加,社会用于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也相应增加。这使社会保障的同期支出大于收入,从而刺激了消费需求和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其作用则正好相反。4、社会保障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社会保障制度在产生初期或许主要体现出稳定和与调节功能,但发展到已经明显的具备了促进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二是能够加快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三是能够促进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提高;四是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五是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另外,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透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5、社会保障具有互助的功能社会保障实质上体现了互惠互助以及在互惠互助中的他助与自助。社会保障采用责任分担机制,所以是一种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中使风险得到化解。除以上几大功能外,社会保障还具有防控风险、资本积累等功能。此外,社会保障可以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使劳动力流动渠道通畅,有利于调节和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考重点笔记

简述 劳动法 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答:联系 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 社会保险 领域存在交叉。 3 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 劳动关系 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别 1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2法律部门:在中央,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级政府都设有处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行政机关或具体工作部门。 3关系的主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 劳动合同 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4立法目的: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5解决程序:社会保障法引发的 劳动争议 ,由于具有某些私法关系的特点,主要适用民事程序来解决;劳动法争议引发的争议,由于具有较强的公法性,应主要采用行政 诉讼 程序。

自考劳动法重点内容如下:

考试知识点1: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

(5)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考试知识点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条件

(1)必须贯穿劳动法律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核心和灵魂;

(2)必须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

(3)必须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必须对劳动立法、劳动守法和执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考试知识点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2)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公平保护原则;

(4)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基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法律调节与“三方”对话相结合的原则。

考试知识点4: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2)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交错共存的特点;

(3)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双重意志;

(4)客体表现为兼有人身性与财产性的特定的劳动行为;

(5)围绕劳动者的保护展开的。

  •   索引序列
  •   自考科学技术与社会重点笔记
  •   自考科学技术社会重点笔记
  •   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重点笔记
  •   自考劳动与社会保障重点笔记
  •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考重点笔记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