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概念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2.议程设置(问答1) 问答: 1.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填空)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时空因素;②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③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 概念: 1.舆论: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2.沉默螺旋理论中的舆论观(见“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3.意见气候: 问答: 1.“沉默螺旋”理论的内容及其新近的发展与不足: “沉默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这个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不足:①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到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要注意“中坚分子”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重要意义: 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①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说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第三节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概念: 1.主流化: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2.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3.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研究有哪三方面:①制度分析。②讯息系统分析。③培养分析。 问答: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在培养社会共识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 概念: 1.知识沟: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上限效果的三条论据: 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 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3.信息沟 问答: 1.知识沟理论与上限效果理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如何看待这些矛盾之外? 艾蒂玛等人所指了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是存在的,但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出现“饱和”后,会开始另一种新知识的追求,知识总量会增加。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知识的实际价值已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的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2.知识沟研究近年来有哪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各取得了什么成果? 一是E.M.罗杰斯倡始的“创新与普及”研究,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三是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 普及研究的成果,意味着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或“知识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研究的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当地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这些学者主张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应从战略上作一个转变,把援助的重点放在贫困阶层,尤其是放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上。 世界的信息和传播事业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信息垄断体制,造成了许多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声音”支配国际事务的现象。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第五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概念:编码与释码理论(题3) 问答: 1.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分为哪些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具有什么关系? 以效果而论,①由“魔弹论”所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②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③70年代以后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之强有力性的“宏观效果理论”。 关系:“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70年年代至今的效果理论则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日前的效果理论在三个方面存在分歧: ①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与分化。强调大众传播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整合效果的: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议程设置功能。强调社会分化效果的: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②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评价——肯定与否定。肯定:上限效果。否定: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③关于受众的性质——“能动”与“被动”。魔弹论认为受众是无保护的、孤立的。有限效果论与被动受众观对立。传播流程研究提出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论。 3.霍尔的“编码释码”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霍尔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一个编码和释码的过程,认为媒介的信息生产是一种按照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事物进行符号化作业的活动,其目的是为这些事物赋予“占统治地位的语义”;另一方面受众的释码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有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和妥协式解读等。“编码与释码”过程所体现的,实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或意识形态与众多的非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妥协的关系。探讨社会的异质性、多元性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4.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具有哪些特点 ①双向性。 ②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③媒体功能的融合,即“多媒体化”。 ④国界的消失。 5.9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研究面临着哪些新课题? 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是功能互补还是互斥。 ②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③“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 ④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 ⑤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诱发犯罪,智能犯罪。 6.简述我国近年来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和不足之处 我国对传播效果问题的实证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80年代初,以随机抽样和无记名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的受众调查开始在我国出现。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实施的《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查》,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利用计算机进行抽样和数据处理的受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1988年实施《全国新闻界对新闻改革态度的调查》,是我国首次对传播工作意识和心态进行的调查。 我国传播效果调查分为:媒介接触调查,评价性调查,专题调查。 我国的传播效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特点是现状把握型和经验总结型调查多,而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型调查少,对理论模式的总结不足。

广播电视概论2023章节测试答案_广播电视概论超星尔雅答案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广播电视概论2023章节测试答案_广播电视概论超星尔雅答案解决办法,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广播电视概论2023章节测试答案_广播电视概论超星尔雅答案1.1认识媒介(一)1、【单选题】传播学经典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作者是()。A、拉扎斯菲尔德B、拉斯韦尔C、勒温D、施拉姆我的答案:B2、【单选题】传播学中拉斯韦尔的5个W理论的要素不包括()。A、什么途径B、在哪里C、什么内容D、产生什么效果我的答案:B3、【单选题】大众传媒属于()的传播。A、点对点B、面对面C、点对面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C4、【单选题】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的观点。A、麦克卢汉B、施拉姆C、勒温D、拉斯韦尔我的答案:A5、【判断题】传播是人的一种本质的生存方式。()我的答案:1.2认识媒介(二)1、【单选题】媒介就是信息是()的观点。A、麦克卢汉B、施拉姆C、勒温D、拉斯韦尔我的答案:A2、【单选题】媒介融合是因为()出现以后才出现的。A、印刷技术B、数字技术C、互联网技术D、大众传播技术我的答案:B3、【单选题】后工业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是()。A、人际传媒B、大众传媒C、网际传媒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C4、【判断题】网际传播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个综合体。()我的答案:5、【判断题】大众传媒包括报纸、电影、广播、电视这些媒介。()我的答案:1.3认识媒介(三)1、【单选题】传播者在现代工业社会里通常以()的形式出现。A、公司B、机构C、政府D、个体我的答案:B2、【单选题】NBC、BBC和CCTV的节目差异很大,是因为()。A、它们的社会功能不一样B、它们的性质不一样C、它们属于不同的人D、以上说法都对我的答案:D3、【单选题】被誉为电视之父的是()。A、卢米埃尔B、马可尼C、麦克卢汉D、贝尔德我的答案:D4、【判断题】西方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我的答案:2.1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一)1、【单选题】电话、电报传播属于()的传播。A、点对点B、面对面C、点对面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A2、【单选题】()是第一种电子媒介。A、广播B、电视C、电报D、互联网我的答案:C3、【判断题】马可尼被称为有线电之父。()我的答案:X4、【判断题】通用公司的工程师费森登最早将无线电波用来传递声音,由此诞生了最早的广播。()我的答案:2.2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二)1、【单选题】第一个采用收费广播,即广告的公司是()。A、AT&T公司

全国2012年4月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传播类型中,属于所有传播活动基础的是(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早建成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布雷多克在5W传播模式基础上提出了7W传播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情境和( ) A、理解 B、记忆 C、注意 D、动机 4、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是( ) A、随机抽样 B、非随机抽样 C、雪球抽样 D、定额抽样 5、被施拉姆比喻为“雷达功能”的传播功能是( ) A、授予地位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环境监测功能 D、舆论监督功能 6、对传播活动的控制有多种形态,其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是( ) A、自我控制 B、经济控制 C、政治控制 D、受众控制 7、《通讯的数学理论》这篇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论的基本问题,它的作者是( ) A、施拉姆 B、德福勒 C、申农 D、伯洛 8、人类在文字发明前运用了多种传播手段,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是( ) A、口头交流 B、结绳记事 C、利用图画传递信息 D、利用烽火传递信息 9、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第一关是受众的( ) A、选择性暴露 B、选择性注意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理解 10、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该阶段关于传播效果的核心观点是( ) A、“皮下注射论” B、“使用与满足论” C、“有限效果论” D、“沉默的螺旋论” 11、按照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人们对于公共事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主要来自( ) A、组织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奇斯曼 B、哈贝马斯 C、加纳姆 D、菲尔索夫 13、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 A、施拉姆 B、麦奎尔 C、拉斯韦尔 D、麦克卢汉 14、在申农—韦弗模式中,被称为“不速之客”的要素是( ) A、媒介 B、讯息 C、噪音 D、信宿 15、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波特 16、大众传播大量的内容属于( )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7、与受众的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语是( ) A、见贤思齐 B、见仁见智 C、爱屋及乌 D、择善而从 18、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指出,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 ) A、强大的 B、有限的 C、微弱的 D、中性的 19、大众传播学赖以形成的基础学科是( ) A、新闻学 B、传播学 C、广告学 D、公共关系学 20、内容分析所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将直接影响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个最小单位是( ) A、内容分析题材 B、内容分析单元 C、内容分析体例 D、内容分析主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Communication除了译为汉语“传播”外,还可以译为( ) A、交流 B、沟通 C、通讯 D、过程 E、解读 22、传播模式有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之分,下述选项中属于线性模式的有( ) A、德弗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E、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3、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有一篇文章中总结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它们是( ) A、监督舆论 B、麻醉精神 C、授予地位 D、重申社会准则 E、消遣娱乐 24、柯日布斯基等学者从语义学角度提出了语言的若干特征,它们是( ) A、语言是发展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动态的 E、语言是静态的 25、受众的主要特征有( ) A、广泛 B、分散 C、混杂 D、被动 E、隐匿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6、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为______。 27、传播学的三大分支是人际传播学、______和大众传播学。 28、在传播模式中,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______机能,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 29、在抽样调查中,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______。 30、皮亚杰把儿童的谈话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的,一种是社交性的。 31、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通常被称为______。 32、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______的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33、西方传播学界通常把德国人______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并印出《圣经》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份。 34、受众理论中的个人差异论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之所以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原因在于受众______的千差万别。 35、数字化技术把诸如声音、文字、图像等可感信号,通过______转换成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即计算机语言可以处理的信号。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大众传播 37、丹斯模式 38、文化传递功能 39、教育性信息 40、社会关系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设计问卷应遵循哪些原则? 42、简述报刊集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43、麦克卢汉认为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44、“培养分析”研究最初着眼于什么问题?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45、罗杰斯认为传播学传统学派有哪些特征?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说拉斯韦尔对创立传播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47、“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各自有哪些利与弊?请举例论述。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试题真题及答案

自考历年试题及答案: 谢谢支持啊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编导联考)是面向全省报考普通高等学校广播电视编导类专业的考生组织的专业基础测试,是我省普通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导联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潜质。 Ⅱ.考试环节、科目及分值 一、考试环节编导联考由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笔试200分,面试100分。二、考试科目及分值1.笔试科目一:综合知识及命题写作(100分)科目二:影视作品分析及命题编故事(100分)2.面试科目一:自我介绍(10分)科目二:命题演讲,材料评析或命题创意(考生随机抽取一种)(40分)科目三:回答考官提问(50分) Ⅲ.考试内容、形式及题型示例(笔试部分) 综合知识及命题写作一、综合知识部分(一)考查目的1.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2.考查考生对学习本专业所应具备的戏剧、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常识的掌握程度。3.考查考生对学习本专业所应具备的广播电影电视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二)考试内容1.文学常识(1)《诗经》中的民歌代表作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2)屈原、《楚辞》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3)《左传》与编年体史书(4)司马迁、《史记》与纪传体史书(5)“三曹七子”(6)唐诗宋词的重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7)“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8)“三言二拍”(9)中国章回小说与四大古典名著的成就(10)鲁迅小说和杂文的主要成就(11)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作品(12)茅盾、巴金的长篇小说(13)老舍的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14)曹禺的戏剧作品(15)沈从文、丁玲、周立波的小说创作和田汉的戏剧创作(16)茅盾文学奖(17)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戏剧(18)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9)巴尔扎克及其《人间喜剧》(20)普希金及其诗歌创作(21)托尔斯泰及其长篇小说(22)高尔基及其文学成就(23)海明威、卡夫卡的小说(24)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25)泰戈尔及其文学成就(26)文学体裁的“三分法”与“四分法”2.艺术常识(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2)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3)南戏与昆曲及其重要剧作(4)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及其艺术成就(5)李渔及其戏剧理论(6)四大徽班与京剧的形成、“四功五法”、京剧的行当、京剧四大名旦及戏曲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7)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及其代表作品(8)戏剧的种类,如悲剧、喜剧、悲喜剧等(9)戏剧性(10)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其代表作品(11)莎士比亚及其四大悲剧作品(12)三一律(13)欧洲现代戏剧之父及其四大社会问题剧(14)契诃夫及其戏剧代表作品(15)世界三大戏剧体系(16)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与荒诞派戏剧及其代表剧作家和他们的重要戏剧作品(17)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及其戏剧代表作(18)器乐的分类(19)器乐作品的演奏形式(20)声乐作品的演唱形式(21)古典音乐及其曲式分类(22)中国音乐体裁及西方音乐体裁(23)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门德尔松、约翰·施特劳斯、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24)聂耳、冼星海、陈钢、贺绿汀、华彦钧、雷振邦、王洛宾等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25)电影音乐(26)民间舞蹈(27)现代舞(28)芭蕾舞剧(29)“文房四宝”与“书法五体”(30)中国绘画的三大题材(31)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舫、顾宏中、张择端、齐白石、徐悲鸿、黄永玉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品(32)“南宋四家”、“扬州八怪”(33)工笔画与写意画(3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35)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36)米勒、罗丹、列宾、莫奈、梵高、毕加索等重要画家及其代表作品3.广播电视电影常识(1)广播的发明(2)广播的类型(3)电视的发明(4)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5)电视的类型(6)电视节目(7)电视栏目与电视频道(8)推、拉、摇、移、跟、升降等镜头(9)长镜头(10)远、全、中、近、特写等景别(11)构图常识(12)顺光、逆光、顶光等不同光线的表现力(13)拍摄角度(14)色彩常识(15)后期制作基本常识(16)电视分镜头剧本、电视文学剧本(17)电视电影(18)电影制片、电影导演、电影编剧、电影编辑(19)主流电影(20)类型电影(21)电影院线(22)电影的发明及中国电影的诞生(23)格里菲斯与现代电影叙事形式的确立(24)卓别林的作品及其所反映的喜剧精神(25)重要电影流派的代表导演及其主要作品(26)中外电影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27)重大的国际电影节及中国电影获奖作品(三)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分析题等。二、命题写作部分(一)考试目的叙事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一种主要功能,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叙事能力。命题写作主要考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生的叙事能力和将来学习本专业所应具备的写作能力。(二)考试要求1.内容健康,观点正确,中心明确。2.内容具有较强的原创性。3.设置人物和情节,具有较强的故事性。4.结构完整、合理,层次清楚。三、考试形式、分值及时量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综合知识与命题写作合卷。2. 考试分值:满分100分,其中综合知识40分,命题写作60分。3.考试时量:120分钟。四、题型示例题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戏剧作品《雷雨》、《日出》的作者是………………………( )A.鲁迅 B. 郭沫若 C. 曹禺 D. 老舍题型二:填空题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是 。2.20世纪20年代是喜剧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喜剧演员首推以主演《流浪汉》、《淘金记》等电影闻名的喜剧大师 。题型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的打“×”。)1.号称“悬念大师”,善于用悬念手法编导电影作品的导演是美国的斯皮尔伯格。( )题型四:名词解释1.电影导演2.喜剧题型五:简答题1.简述《水浒传》的主题思想。题型六:分析题1.阅读下列诗歌,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庆 全 庵 桃 花谢 枋①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①谢枋,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题型七:命题写作题题目:除夕要求: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记叙文。 影视作品分析及命题编故事一、影视作品分析部分(一)考查目的1.考查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2.考查考生对影视艺术常识的掌握程度。3.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写作能力。(二)考试要求1.评析性文章属于议论文范畴。不要写成感想式的读后感、随笔、散文之类的文章。2.字数不少于1000字。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应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三)考核知识点1.作品的题材和主题。2.作品的结构。3.视听语言的初步解读。4.作品的显著特色。5.作品存在的不足。(四)考试题型1.播放一部时长50分钟以内的影视作品或作品段落,考生观看后,根据要求写出一篇评析性文章(影视作品只播放1遍)。2.播放一部时长50分钟以内的影视作品或作品段落,考生观看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影视作品只播放1遍)。二、命题编故事部分(一)考查目的1.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考查考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考查考生创作、编写故事的能力。4.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写作能力。5.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本专业的潜在素质。(二)考试要求1.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写作。2.字数不少于600字,篇幅不要太长。3.故事性强。三、考试形式、分值及时量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影视作品分析与命题编故事合卷。2.考试分值:满分100分,其中影视作品分析70分,命题编故事30分。3.考试时量:160分钟(含看片时间)。四、题型示例(一)影视作品分析题型一:通过观看北京电视台2003年电视系列片《非凡抗击》中的一集:《市民英雄》,撰写一篇评析文章,要求如下:1.文章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试分析本片内在的结构特点和全片主旨;②举例说明本片在影像表达上的主要特点;③举例说明本片在音乐运用上的特点。2.保持文章的相对完整,不能写成问答形式,行文时可以调整以上内容的顺序,但不能合并问题。3.不要写成读后感、随笔、散文等。4.字数不少于1000字。题型二:通过观看北京电视台2003年电视系列片《非凡抗击》中的一集:《市民英雄》,回答下列问题:1.本片中关学曾老人琴书表演段落在视觉元素使用上有何特点?2.举例说明本片在声音运用上的特点。3.试阐述本片如何表现过去时空。(二)命题编故事题型一:请利用下列三个词语编写一个故事,在编写的故事中,三个词语都必须出现,且至少有两个是故事的关键词。字数不少于600字。 超市 小女孩 暴风雪题型二:请以“夜场电影”为题编写一个故事,字数不少于600字。题型三:请根据下列图片编写一个故事,字数不少于600字。(图片略)题型四:请根据所给材料编写一个故事,字数不少于600字。 看看能否帮到你 我的朋友

我整理的北电编导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以做参考吧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计35分。请将答案写在试卷上。) 1、《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离骚》的作者是屈原。 2、悲剧作品《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古希腊早期喜剧的代表作家阿里斯托芬素有“喜剧之父”之称;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雨果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 3、艺术的七大门类分别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摄影、书法。 4、美术作品《拾穗者》是法国19世纪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我国西安附近出土的秦始皇及兵马俑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话剧《茶馆》的作者是著名戏剧家老舍;雕塑作品《地狱之门》的作者是罗丹。 5.电影诞生于1895 年的法国巴黎卢米埃尔兄弟;有声电影的出现是1927年;彩色电影的诞生是1935年。 6、我国国歌又名《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由聂耳作曲。 7、艺术的三大作用是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对生活下判断。 8、中国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导演是谢晋;电影《英雄》的导演是张艺谋;日本电影《罗生门》的导演是黑泽明。 二、选择题 1、新中国的第一部是(C ) A、《中华儿女》 B、《钢铁战士》 C、《桥》 D、《八女投江》 2、中国古代作品《道德经》的作者是(A ) A 、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墨子 3、《诗学》的作者是(A ) A、亚里士多德 B、柴可夫斯基 C、莱辛 D、莎士比亚 4、《义勇军进行曲》曾出自于我国三十年代的影片(C ) A、《大路》 B、《渔光曲》 C、《风云女儿》 D、《桃花劫》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做高权利机关是(B ) A、中华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D ) A、诺曼底战役 B、敦刻尔克战役 C、珍珠港事变 D、斯大林格勒 7、世界电影史中,50年代末的电影“新浪潮”运动缘起在(B ) A、意大利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8、《史记》的作者是(A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老子 D、孔子 9《生活与美学》的作者是(C ) A、马赞 B、塞尚 C、车尔尼雪斯基 D、爱因汉姆 10、影片《林家铺子》的导演是著名电影导演(A ) A、水华 B、汤晓丹 C、崔嵬 D、郑君里 三、名词解释 艺术技巧:是作家、艺术家提炼素材,提示题材意义,安排作品结构,运用语言、线条、色彩、体积、音响等材料塑造形象、运行艺术传达的手段和能力,是艺术作品内容得以有效表现、作品艺术性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 电影时空的特殊性:电影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电影作为时空艺术区别于单纯的时间艺术,也区别于单纯的空间艺术,而且还区别于其他时空综合艺术,其关键在于它的特殊时空综合性,即它是一维时间二维空间的特殊三维艺术。 细节: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 漫画:以简练的手法直接表露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绘画,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习惯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和形式,有较强的讽刺、歌颂、抒情、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并善于表达世事人情的看法,尤以讽刺与幽默见长。 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具有典范意义或有代表性的音乐(不包括民间音乐)。 四、简答题 1.简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答: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2)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3)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 (4)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2.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你认为目前存在什么样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答:主要问题: (1)选材上存在刻板、符号化、模式化、个人倾向严重,与观众欣赏角度脱离等诸多问题。(存在着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问题,把主旋律理解得很狭隘,将主旋律题材化,认为只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模题材、国家重点工程题材才是主旋律,还有把主旋律与多样化对立起来,把主旋律与作品的群众性、普及性割裂开来,认为主旋律作品不需要市场检验,导致一些作品根本没有可看性。) (2)发行渠道的闭塞导致无法完成产业化经营,既无足够的回报,则难有更多资本投入以支持创作。 (3)缺乏精品意识,创作方向缺少竞争力。难有突破,少有创新。 (4)评奖机制欠佳,既无由国际影响力的奖项,又无有观众基础的、符合观众心理的权威。 3.电影剧作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关系? 答:(1)情节的发展,是由于人物的行动而产生的。情节就是描写人对于事所采取的行动;在事件中由于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不同或某一部分相同,于是在行动中间,有的人互相联系起来了。有的人却互相矛盾冲突起来,这就使事件不断演化(也就是情节不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情节的发展是由于人的行动而来的,人的行动又是根据它的性格而产生的,所以,情节的发展就服从于人物的性格来发展,它不可能是脱离了人物性格,凭空而来的。 (2)人物的形象,通过情节来刻画出来的。因为,要看出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性格(思想、感情……)就只有从他在对事对人上,究竟抱着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看得出来。描写这些人物在对事对人上的态度和行动,就正是情节的任务。情节如果不负起这个任务,就不会有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看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发展的描写,实际上是同一东西,它们之间是相因为用,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情节如果不根据人物性格而凭空去发展,它就一定不会是“合情合理”的;情节的发展不合情理(因为它脱离了人物性格凭空去发展),也就不会有突出的、深刻的形象。 4.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有哪三个特点? (1)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体面貌和逻辑; (2)注意典型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 (3)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5.你对中国电视剧的现状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想法? 答:(1)中国电视剧消费量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制作力量规模庞大。有着覆盖面积庞大的放映播放网络支持。同样,也存在市场局面混乱,缺乏规范;制作队伍素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名品精品少,缺乏宣传且没有足够获取回报;发行网络、制作设施设备存在浪费。 (2)市场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规、监督管理队伍和办法;缺乏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和人才等级评定制度;缺乏产业式的制作发行意识和专业知识、精品意识;投资方、制作团队短视行为普遍;重复投资等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3)充分利用中国电视剧市场巨大的消费空间;规范电视剧市场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选用机制,提高电视剧的制作质量,多出精品名品;完善宣传和发行渠道,使其能获取较好的回报,从而带动区域发展;充分利用资源,杜绝重复性投资,消除投资方、制作团队的短视行为,节省资源;多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简述题中主观题部分无标准答案,鼓励考生各抒己见,勇于创新。本帖提供答案仅供参考。 解决方法: (1)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解放思想。 (2)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产业发展机制。(要切实完成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遵循电影产业规律,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大力进行市场营销,努力扩大市场份额,规范电影市场秩序,学习借鉴民营机构在宣传发行上的成功经验,使优秀国产影片赢得市场,占领市场。) (3)需要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大胆创新。(要突破固有创作模式,精心锤炼情节、人物,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争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结合起来。) (4)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影评奖,建立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各项电影评奖制度,改进评奖方式,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喜欢不喜欢作为检验作品的标准,更好地让人民群众来参与评判。) (以上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法应相对应提出,尽量由个人创新发挥。)

点击选择你的科目进入即可考试大还设有模拟考场,练练呗!祝你成功!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真题及答案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 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 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 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 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 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 ,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一共需要考20门课程(含选修课), 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日语(二)、俄语(二)、综合英语(四)、电视艺术概论、电视采访、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艺术片创作、广播新闻节目创作、电视节目包装与编排、外国新闻事业史、电视传播概论、影视精品解读、非线性编辑、电视片结构、专题知识讲座、数字摄影技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自考考试计划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404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真题试题 格式:PDF大小:183.16KB 2018年04月自考07008采购与仓储管理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306.54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2015年10月自考试卷及答案百度网盘免费资源在线学习

链接:

2015年10月自考试卷及答案 2016年10月自考复习攻略 16年4月考试试题和答案 外国文学史00540.docx 全国2016年04月网络工程.docx 全国2016年04月混凝土结构设计02440和答案.docx 全国2016年04月05678《金融法》.docx 全国2016年04月05677《法理学》.docx 全国2016年04月03350《社会研究方法》.docx 全国2016年04月03349《政府经济管理概论》.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662《新闻事业管理》.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642《传播学概论》.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541《语言学概论》.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docx 全国2016年04月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docx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真题及答案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2007》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2006|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2006|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2006-04.jpg|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2006-03.jpg|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2006-02.jpg|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2006-01.jpg

《03 2016年新闻传播实务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pdf》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

本题库精选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名校的12套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及详解。其中,中国人民大学近年考研真题提供高清视频讲解,由圣才名师从考查知识点、试题难度、相关考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讲解。通过该部分,考生可以熟知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度。

第二篇为章节题库。本部分按照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实务题进行分类,精选名校考研真题,并补充典型试题,所有试题均有详解。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同时精选了大量现实案例并进行了分析。

第三篇为模拟试题。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仿真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难度和风格,精心编写了2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全国2012年4月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传播类型中,属于所有传播活动基础的是(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早建成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布雷多克在5W传播模式基础上提出了7W传播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情境和( ) A、理解 B、记忆 C、注意 D、动机 4、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是( ) A、随机抽样 B、非随机抽样 C、雪球抽样 D、定额抽样 5、被施拉姆比喻为“雷达功能”的传播功能是( ) A、授予地位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环境监测功能 D、舆论监督功能 6、对传播活动的控制有多种形态,其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是( ) A、自我控制 B、经济控制 C、政治控制 D、受众控制 7、《通讯的数学理论》这篇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论的基本问题,它的作者是( ) A、施拉姆 B、德福勒 C、申农 D、伯洛 8、人类在文字发明前运用了多种传播手段,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是( ) A、口头交流 B、结绳记事 C、利用图画传递信息 D、利用烽火传递信息 9、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第一关是受众的( ) A、选择性暴露 B、选择性注意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理解 10、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该阶段关于传播效果的核心观点是( ) A、“皮下注射论” B、“使用与满足论” C、“有限效果论” D、“沉默的螺旋论” 11、按照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人们对于公共事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主要来自( ) A、组织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奇斯曼 B、哈贝马斯 C、加纳姆 D、菲尔索夫 13、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 A、施拉姆 B、麦奎尔 C、拉斯韦尔 D、麦克卢汉 14、在申农—韦弗模式中,被称为“不速之客”的要素是( ) A、媒介 B、讯息 C、噪音 D、信宿 15、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波特 16、大众传播大量的内容属于( )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7、与受众的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语是( ) A、见贤思齐 B、见仁见智 C、爱屋及乌 D、择善而从 18、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指出,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 ) A、强大的 B、有限的 C、微弱的 D、中性的 19、大众传播学赖以形成的基础学科是( ) A、新闻学 B、传播学 C、广告学 D、公共关系学 20、内容分析所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将直接影响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个最小单位是( ) A、内容分析题材 B、内容分析单元 C、内容分析体例 D、内容分析主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Communication除了译为汉语“传播”外,还可以译为( ) A、交流 B、沟通 C、通讯 D、过程 E、解读 22、传播模式有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之分,下述选项中属于线性模式的有( ) A、德弗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E、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3、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有一篇文章中总结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它们是( ) A、监督舆论 B、麻醉精神 C、授予地位 D、重申社会准则 E、消遣娱乐 24、柯日布斯基等学者从语义学角度提出了语言的若干特征,它们是( ) A、语言是发展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动态的 E、语言是静态的 25、受众的主要特征有( ) A、广泛 B、分散 C、混杂 D、被动 E、隐匿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6、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为______。 27、传播学的三大分支是人际传播学、______和大众传播学。 28、在传播模式中,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______机能,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 29、在抽样调查中,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______。 30、皮亚杰把儿童的谈话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的,一种是社交性的。 31、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通常被称为______。 32、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______的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33、西方传播学界通常把德国人______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并印出《圣经》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份。 34、受众理论中的个人差异论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之所以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原因在于受众______的千差万别。 35、数字化技术把诸如声音、文字、图像等可感信号,通过______转换成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即计算机语言可以处理的信号。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大众传播 37、丹斯模式 38、文化传递功能 39、教育性信息 40、社会关系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设计问卷应遵循哪些原则? 42、简述报刊集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43、麦克卢汉认为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44、“培养分析”研究最初着眼于什么问题?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45、罗杰斯认为传播学传统学派有哪些特征?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说拉斯韦尔对创立传播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47、“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各自有哪些利与弊?请举例论述。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试题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传播类型中,属于所有传播活动基础的是(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早建成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布雷多克在5W传播模式基础上提出了7W传播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情境和( ) A、理解 B、记忆 C、注意 D、动机 4、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是( ) A、随机抽样 B、非随机抽样 C、雪球抽样 D、定额抽样 5、被施拉姆比喻为“雷达功能”的传播功能是( ) A、授予地位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环境监测功能 D、舆论监督功能 6、对传播活动的控制有多种形态,其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是( ) A、自我控制 B、经济控制 C、政治控制 D、受众控制 7、《通讯的数学理论》这篇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论的基本问题,它的作者是( ) A、施拉姆 B、德福勒 C、申农 D、伯洛 8、人类在文字发明前运用了多种传播手段,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是( ) A、口头交流 B、结绳记事 C、利用图画传递信息 D、利用烽火传递信息 9、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第一关是受众的( ) A、选择性暴露 B、选择性注意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理解 10、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该阶段关于传播效果的核心观点是( ) A、“皮下注射论” B、“使用与满足论” C、“有限效果论” D、“沉默的螺旋论” 11、按照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人们对于公共事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主要来自( ) A、组织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奇斯曼 B、哈贝马斯 C、加纳姆 D、菲尔索夫 13、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 A、施拉姆 B、麦奎尔 C、拉斯韦尔 D、麦克卢汉 14、在申农—韦弗模式中,被称为“不速之客”的要素是( ) A、媒介 B、讯息 C、噪音 D、信宿 15、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波特 16、大众传播大量的内容属于( )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7、与受众的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语是( ) A、见贤思齐 B、见仁见智 C、爱屋及乌 D、择善而从 18、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指出,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 ) A、强大的 B、有限的 C、微弱的 D、中性的 19、大众传播学赖以形成的基础学科是( ) A、新闻学 B、传播学 C、广告学 D、公共关系学 20、内容分析所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将直接影响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个最小单位是( ) A、内容分析题材 B、内容分析单元 C、内容分析体例 D、内容分析主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Communication除了译为汉语“传播”外,还可以译为( ) A、交流 B、沟通 C、通讯 D、过程 E、解读 22、传播模式有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之分,下述选项中属于线性模式的有( ) A、德弗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E、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3、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有一篇文章中总结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它们是( ) A、监督舆论 B、麻醉精神 C、授予地位 D、重申社会准则 E、消遣娱乐 24、柯日布斯基等学者从语义学角度提出了语言的若干特征,它们是( ) A、语言是发展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动态的 E、语言是静态的 25、受众的主要特征有( ) A、广泛 B、分散 C、混杂 D、被动 E、隐匿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6、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为______。 27、传播学的三大分支是人际传播学、______和大众传播学。 28、在传播模式中,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______机能,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 29、在抽样调查中,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______。 30、皮亚杰把儿童的谈话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的,一种是社交性的。 31、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通常被称为______。 32、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______的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33、西方传播学界通常把德国人______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并印出《圣经》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份。 34、受众理论中的个人差异论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之所以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原因在于受众______的千差万别。 35、数字化技术把诸如声音、文字、图像等可感信号,通过______转换成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即计算机语言可以处理的信号。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大众传播 37、丹斯模式 38、文化传递功能 39、教育性信息 40、社会关系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设计问卷应遵循哪些原则? 42、简述报刊集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43、麦克卢汉认为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44、“培养分析”研究最初着眼于什么问题?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45、罗杰斯认为传播学传统学派有哪些特征?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说拉斯韦尔对创立传播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47、“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各自有哪些利与弊?请举例论述。

广播电视概论2023章节测试答案_广播电视概论超星尔雅答案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广播电视概论2023章节测试答案_广播电视概论超星尔雅答案解决办法,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广播电视概论2023章节测试答案_广播电视概论超星尔雅答案1.1认识媒介(一)1、【单选题】传播学经典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作者是()。A、拉扎斯菲尔德B、拉斯韦尔C、勒温D、施拉姆我的答案:B2、【单选题】传播学中拉斯韦尔的5个W理论的要素不包括()。A、什么途径B、在哪里C、什么内容D、产生什么效果我的答案:B3、【单选题】大众传媒属于()的传播。A、点对点B、面对面C、点对面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C4、【单选题】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的观点。A、麦克卢汉B、施拉姆C、勒温D、拉斯韦尔我的答案:A5、【判断题】传播是人的一种本质的生存方式。()我的答案:1.2认识媒介(二)1、【单选题】媒介就是信息是()的观点。A、麦克卢汉B、施拉姆C、勒温D、拉斯韦尔我的答案:A2、【单选题】媒介融合是因为()出现以后才出现的。A、印刷技术B、数字技术C、互联网技术D、大众传播技术我的答案:B3、【单选题】后工业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是()。A、人际传媒B、大众传媒C、网际传媒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C4、【判断题】网际传播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个综合体。()我的答案:5、【判断题】大众传媒包括报纸、电影、广播、电视这些媒介。()我的答案:1.3认识媒介(三)1、【单选题】传播者在现代工业社会里通常以()的形式出现。A、公司B、机构C、政府D、个体我的答案:B2、【单选题】NBC、BBC和CCTV的节目差异很大,是因为()。A、它们的社会功能不一样B、它们的性质不一样C、它们属于不同的人D、以上说法都对我的答案:D3、【单选题】被誉为电视之父的是()。A、卢米埃尔B、马可尼C、麦克卢汉D、贝尔德我的答案:D4、【判断题】西方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我的答案:2.1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一)1、【单选题】电话、电报传播属于()的传播。A、点对点B、面对面C、点对面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A2、【单选题】()是第一种电子媒介。A、广播B、电视C、电报D、互联网我的答案:C3、【判断题】马可尼被称为有线电之父。()我的答案:X4、【判断题】通用公司的工程师费森登最早将无线电波用来传递声音,由此诞生了最早的广播。()我的答案:2.2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二)1、【单选题】第一个采用收费广播,即广告的公司是()。A、AT&T公司

  •   索引序列
  •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试题及答案
  •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试题真题及答案
  •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真题及答案
  •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真题及答案
  •   自考电视传播概论试题答案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