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本科社会学概论题库

自考本科社会学概论题库

发布时间:

自考本科社会学概论题库

发布时间:

社会学概论自考题库

2014年4月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已经公布如下,请各位考生及时查看,尽请关注!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属于斯宾塞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的是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动力学》 C.《社会静力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发展 B.社会行动 C.社会心态 D.社会问题 3.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艾尔弗雷德?舒茨创立了 A.现象学社会学 B.后现代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符号社会学 5.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太炎 D.谭嗣同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指的是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 C.文献法 D.实地研究 7.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的步骤是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8.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被称为 A.自然资源 B.文化 C.人口 D.环境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被称为 A.文化采借 B.文化冲突 C.文化传播 D.文化震惊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被称作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优越主义 C.文化排斥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1.再社会化也称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类型中,金钱借贷属于 A.指导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契约式合作 D.自发性合作 15.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16.配偶双方或配偶一方曾有过婚史,而且配偶双方或一方将与前夫或前妻所生的子女带到新的家庭,这种家庭被称为 A.丁克家庭 B.断代家庭 C.重组家庭 D.残缺家庭 17.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 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D.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18.在组织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是 A.组织设计 B.组织沟通 C.组织控制 D.组织决策 19.“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 A.麦克雷戈 B.巴纳德 C.法约尔 D.洛斯奇 20.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奥尔森提出的是 A.搭便车理论 B.价值累加理论 C.资源动员理论 D.乌合之众理论 21.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可以分为 A.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主要劳动和次要劳动 22.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凡勃伦提出的是 A.消费文化论 B.消费社会论 C.生活风格理论 D.炫耀性消费理论 23.在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中,麦吉提出的概念是 A.田园城市 B.组合城市 C.城乡融合区 D.城市区域 24.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大起大落阶段是 A.1949-1957年 B.1958—1977年 C.1978年至今 D.1978—2000年 25.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被称为 A.等级 B.种族 C.阶层 D.种姓 26.1949-1952年中国的基本阶级格局包括 A.两个阶级 B.三个阶级 C.四个阶级 D.五个阶级 27.农民因拆迁离开了原来的村子,迁到另一个村庄继续务农,这种流动属于 A.水平流动 B.结构流动 C.自由流动 D.竞争流动 28.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是 A.退缩主义 B.形式主义 C.反叛 D.革新者 29.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这种观点来自于社会问题研究理论中的 A.社会解组理论 B.价值冲突理论 C.社会病理学 D.社会建构理论 30.在社会现代化理论中,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是 A.世界体系理论 B.信息社会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社会学的功能表现为 A.整合功能 B.研究功能 C.教育功能 D.社会管理功能 E.社会批评功能 32.暗示根据受动条件,可以分为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模仿暗示 E.反暗示 33.资源动员理论认为,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包括 A.时间资源 B.参与者规模 C.金钱与物质资源 D.外界支持 E.理念资源 34.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模式有 A.北欧模式 B.南美模式 C.墨印模式 D.欧美模式 E.中国模式 35.社会变迁的原因有 A.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B.观念的改变 C.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D.外来入侵 E.人口状况的改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统计调查 37.社会网络 38.社会运动 39.城市群 40.偏差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如何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目标。 42.简述社会的特征。 43.简述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44.简述社区的功能。 45.简述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联系实际论述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 47.论述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这篇《2014自考社会学概论考点:社会学的特征》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学的特征 四个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反映的是社会学的( ) A.整体性特征;B.经验性特征;C.综合性特征;D.应用性特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的特征。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科学,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是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社会学。

现在应该没得哦

自考本科社会学概论题库

d(成员难以替代)a(基本理论)

自考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可以登录查找。作为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的备考指导栏目就专门收录有自考的历年真题和模拟练习题,还有备考的知识点指导。点击底部咨询官网。 自考的优势 1、解决就业问题。在提升学历的同时,还拓宽自己的职场范围,为自己往更好方向发展的时候提供了一张入场券。 2、升职加薪。在一个公司工作,如果没有本科学历,是很受限的,单在工资就低别人很多,然后升职方面更是没戏,因此这里就突出本科毕业证的重要性,它可以为你升职加薪提供了基础条件。 3、考研究生。因为本科学历可以直接报考研究生,而专科生只能在专科毕业满两年,或两年以上,才能以同等学历报考研究生。另外,本科在职研究生,还可以申请硕士学位,但如果你是专科,今后若想在职获取硕士学位,机会渺茫。 4、考公务员。无论在哪个城市,报考公务员都是需要本科以上的学历,因此有报考公务员想法而自己又是专科学历的朋友,那么自考本科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5、出国留学。自考本科证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而且含金量仅次于全日制本科。如果有了本科证,就可以在国外直接报读更高一级学历了,不需要在国外再浪费时间,这样会省许多费用。 6、职称评定。如今社会上各种职称评定对学历的最低要求都是本科,特别是教师行业、外企行业和国家单位等,假设你没有本科证,那么就丧失了评定职称的机会。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具体问题是?

自考本科社会学概论真题题库

文科专业做什么题啊?浪费时间。你永远也想不到社会学概论出的题有多偏。你想在大题目里碰到书上的死知识,那纯粹是想多了,现在流行的都是理论联系实际。难度瞬间成指数级上升。而且考试重点并不是平均摊。有的章节可以考到好几个知识点,而有的章节可以一题不考。如果有的考生估算错重点,那直接嗝屁,只能等下一次考试了。所以考试还是需要运气的。你能想象2020年10月份的自考,社会学概论的所有简答题都是考知识点的特征?估计当场想撕试卷的人不在少数吧!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 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 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15.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导领域内知道人们的规则体系,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16.设备系统:制度的实行和表现,最后还要依赖于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质设备。设备系统包括实用的设备和象征性的设备。 17.越轨行为:是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18.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19.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20.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21.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主要是指经济上、物质上和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 22.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社区组织的核心是把社区中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姐姐社区的问题。 23.生活方式:所谓身国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24.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一种积聚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简答及论述 1. 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社会现象,是人类自己的创造,其他动物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生物现象,是本能行为。(3)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标,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2)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3. 社会交往的意义 1)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语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3)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4.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及其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社会化的内容 基本社会化: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提供角色人选 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 5.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和。(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和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6.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也称初级群体或首属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社会关系。初级群体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在库利看来,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居。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组织;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期交往中成员之间形成了多种角色关系,淡化了角色间的界线。第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在初级群体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是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的。第四,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亲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初级社会群体总是想方设法加满足;第六,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同正式组织比较,从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初级群体的满足手段是多方面的。 7.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一, 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组织起来的,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加固定。 第二, 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担负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的就简单明了。 第三, 社会组织成员间不那么亲密。由于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是工作关系,对事不对人,因而起成员之间的关系少带感情。 第四, 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年个万亿毫 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 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9. 社区的要素: (1)有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有一定的地域界限,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3)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4)有自己的区域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文化;(5)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认同感。 10.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从人类的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化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也有分化。 1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是社会分裂为不同阶级的一个重要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提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1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概念系统,它是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这些理论支持和维护该社会制度的存在。它包括社会学说、社会理论、社会价值观等。(2)规则系统是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作为人们以往活动经验的结晶,它指出在既定情况下人们该如何行动以保证更有效地达致自己的目标。(3)组织系统是检查和推动社会制度运行机构和组织体系,它是社会制度的实体。组织系统是该社会制度目标和任务的载体,是该社会制度所包含的规则的实践者。组织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是依照行为规则系统实现目标的有组织的人们的行为系统。它包括各类相关组织和机构、组织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4)设备系统是该社会制度正常运行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它既包括实用的设备,如从事工业生产的厂房、工具和资金,也包括象征性和设备,即有助于人们顺利活动的符号,如校徽、商标等,它们是该制度的代表性符号。社会制度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形成一个现实的功能系统。在这四个要素中,概念系统、规则系统是社会制度的“灵魂”,组织系统、设备系统是其“驱体”。 14.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社会中不是永恒的。具体说来区别在于: 第一, 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不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而法律只干涉破坏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触犯法律的那些行为,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第二, 二者被只车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的力量来支持的,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的。 第三, 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禁止,违法者就要被处罚,甚至剥夺生命;而道德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示范和劝阻,违反道德的人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 15.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 (1)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2)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不协调状态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16.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具体措施 (1)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2)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表现为:待业、失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虽然我们在解决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问题仍十分严重。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两个方面。 (3)我国解决就业问题途径是: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17.社会工作的功能 (1)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4)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18.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阻滞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19.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任务和目标都是帮助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因失业、贫困、疾病、生理缺陷而陷入困难者。但又有差异:(1)社会保障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保障人民生活的一套制度,是关于何种社会成员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享受保障的一套规定;而社会工作是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活动。(2)社会工作的范围比社会保障稍宽一些,比如一些志愿服务组织的服务活动就是在社会保障之外的,但它属于社会工作。(3)社会保障的目标则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工作则更多着眼于受助者困难的解决及其内在发展。 20.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理论的思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境地。 21.社会流动的类型及划分的意义 由于划分流动的标准不同,因而流动类型也多种多样。按照流动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按流动参照物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研究社会流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研究垂直流动,可以解决我过目前干部制度中的终身制问题,干部能上能下,有利于建设成为一支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年轻化的干部队伍,研究水平流动,可以解决我过用人不合理的现象,加强人才交流,既可以解决用人不合理现象,防止近亲繁殖,也可以相互交流文化知识,有利于各类人才的脱影而出,等等。 填空题 1. 人要进行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自身的生产。在生产中体现出两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2. 人类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劳动 3. 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 世界大同的座右铭 4.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5. 孔德在提出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研究社会的科学 6.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7. 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定名为《群学肆言》 8.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9.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10. 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11.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12. 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科教科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13. 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客观性,社会性 14. 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15. 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规范三类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17.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8. 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19. 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20. 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优势,而不是需要的更替 21.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2. 美国心理学家米德把人的自我意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群体游戏阶段 23. 为了说明自我意识的特征,库利引入了镜中自我 24. 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5. 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人交往和群体交往 26. 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27. 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顺应 28. 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特点是破坏性 29. 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的开创者 30. 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对符号相互作用论作出了贡献,他强调个人主观的情景定义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31. 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是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32. 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33. 集体行为的特征是非组织性,突发性和反常性 34. 集体行为的类型是骚动,传闻,社会动荡不安,社会运动 35. 集体行为的成因是环境因素,结构性压力,一致性压力,一致的信念,催发因素,宣传鼓动者,社会控制力 36. 人的社会化进程,是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 37.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8. 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人有语言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9. 巴莆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 40. 巴莆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41. 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42. 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43. 社会群体的形成愿意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某些需要 44. 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 45. 初级社会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46. 人际关系亲密是初级社会群体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47. 初级社会群体保持较小的规模 48. 初级社会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49.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 50.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51. 从家庭结构的角度,通常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 52. 以组织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和军事组织 53. 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54. 社会组织构成的要素有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的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必要的物质设备 55. 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是能量交换关系 56. 组织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集中决策模式,一种是米住决策模式,其决定性的因素是环境的需求,组织的资源,组织能力,上级指令 57. 就其形态而言,整体目标较为宏观,概括,笼统,部门目标较为具体,明确 58. 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如下基本内容,岗前培训,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技能标准化,成果标准化 59. 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60. 家长制是手工业作坊饿管理方式,是与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社会组织状况有关 61. 古典管理理论的空同特点是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认为为中心,从而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 62. 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 63. 管理雪茄麦格雷戈则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64. 当代管理学派反映出当代管理理论的两种特点,一是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一是借助数学工具,计算机将组织管理模式化,最优化 65. 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行政因素干预管理,重人性,轻规则 66. 社区一次由的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最先使用 67. 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微型社区 68. 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69. 社区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系统理论 70. 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强 71. 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 72. 传统农村社区的特征有农业是主要的,几乎是唯一的产业,家庭是基本生活单位和组织形式,血缘关系是主要纽带,乡土观念浓重,生活水平低,土地占有是划分农村阶级与阶层的标准 73.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74. 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 75. 解放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发展不平衡 76. 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以下三个观点: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77. 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智力等 78. 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79. 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声望,权利 80. 结实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功能论,需要论,天才论 81. 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制,种姓制,阶级 82.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83. 我国目?/ca>

我有些是纸质版的,要的话留给地址给你邮寄过去,自己付邮费哦

2014年4月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已经公布如下,请各位考生及时查看,尽请关注!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属于斯宾塞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的是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动力学》 C.《社会静力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发展 B.社会行动 C.社会心态 D.社会问题 3.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艾尔弗雷德?舒茨创立了 A.现象学社会学 B.后现代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符号社会学 5.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太炎 D.谭嗣同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指的是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 C.文献法 D.实地研究 7.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的步骤是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8.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被称为 A.自然资源 B.文化 C.人口 D.环境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被称为 A.文化采借 B.文化冲突 C.文化传播 D.文化震惊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被称作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优越主义 C.文化排斥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1.再社会化也称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类型中,金钱借贷属于 A.指导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契约式合作 D.自发性合作 15.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16.配偶双方或配偶一方曾有过婚史,而且配偶双方或一方将与前夫或前妻所生的子女带到新的家庭,这种家庭被称为 A.丁克家庭 B.断代家庭 C.重组家庭 D.残缺家庭 17.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 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D.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18.在组织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是 A.组织设计 B.组织沟通 C.组织控制 D.组织决策 19.“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 A.麦克雷戈 B.巴纳德 C.法约尔 D.洛斯奇 20.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奥尔森提出的是 A.搭便车理论 B.价值累加理论 C.资源动员理论 D.乌合之众理论 21.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可以分为 A.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主要劳动和次要劳动 22.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凡勃伦提出的是 A.消费文化论 B.消费社会论 C.生活风格理论 D.炫耀性消费理论 23.在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中,麦吉提出的概念是 A.田园城市 B.组合城市 C.城乡融合区 D.城市区域 24.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大起大落阶段是 A.1949-1957年 B.1958—1977年 C.1978年至今 D.1978—2000年 25.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被称为 A.等级 B.种族 C.阶层 D.种姓 26.1949-1952年中国的基本阶级格局包括 A.两个阶级 B.三个阶级 C.四个阶级 D.五个阶级 27.农民因拆迁离开了原来的村子,迁到另一个村庄继续务农,这种流动属于 A.水平流动 B.结构流动 C.自由流动 D.竞争流动 28.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是 A.退缩主义 B.形式主义 C.反叛 D.革新者 29.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这种观点来自于社会问题研究理论中的 A.社会解组理论 B.价值冲突理论 C.社会病理学 D.社会建构理论 30.在社会现代化理论中,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是 A.世界体系理论 B.信息社会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社会学的功能表现为 A.整合功能 B.研究功能 C.教育功能 D.社会管理功能 E.社会批评功能 32.暗示根据受动条件,可以分为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模仿暗示 E.反暗示 33.资源动员理论认为,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包括 A.时间资源 B.参与者规模 C.金钱与物质资源 D.外界支持 E.理念资源 34.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模式有 A.北欧模式 B.南美模式 C.墨印模式 D.欧美模式 E.中国模式 35.社会变迁的原因有 A.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B.观念的改变 C.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D.外来入侵 E.人口状况的改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统计调查 37.社会网络 38.社会运动 39.城市群 40.偏差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如何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目标。 42.简述社会的特征。 43.简述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44.简述社区的功能。 45.简述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联系实际论述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 47.论述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社会学概论自学考试题库

第一部分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A.人的产生 B.劳动的产生 C.文化的产生 D.文明的产生2.学校教育属于(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3.下列关于我国家庭周期的变化错误的是( )A.家庭建立时间由早变晚 B.家庭建立时间由晚变早C.生育期由长变短 D.家庭的生命周期有延长趋势4.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作(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人学研究》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的主题是( )A.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 B.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分层C.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流动 D.全球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6.使现代社会学成为正式的大学课程,并成为第一位学院派社会学家的是(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7.有两对或两对以上都是异代的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大家庭 D.主干家庭8.确定一个社区大体上的地域范围或疆界的客观标志是( )A.社区中心的服务范围 B.社区人员流动范围C.行政区划 D.其他9.社会变迁是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 )A.变化 B.革命 C.变异 D.延续10.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私有制 B.社会分工 C.人性“恶”发展结果D.社会分化11.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其本性要求整个社会更加严密地( )A.系统化 B.经济化 C.人性化 D.组织化12.体现孙本文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成果的是(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心理学》C.《现代中国社会问题》 D.《当代中国社会学》13.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是( )A.学校 B.伙伴群体 C.家庭 D.阶级14.标志着社区研究开始的著作是( )A.《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 B.《社区与社会》C.《社区权力结构》 D.《中等市镇》15.托夫勒把信息社会的来临称为( )A.第一次浪潮 B.第二次浪潮 C.第三次浪潮 D.第四次浪潮16.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A.文化特质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文化群17.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土文化的过程是( )A.文化传播 B.文化采借 C.文化濡化 D.文化交流18.把社会看做是惟一真实存在的是( )A.社会唯实论 B.社会唯名论 C.历史唯物论 D.形而上学19.下列关于社会学发展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欧洲向美国转移 B.从美国向欧洲转移C.从欧洲向亚洲转移 D.从亚洲向欧洲转移20.下列不属于结构性社会问题的是( )A.腐败问题 B.恐怖主义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 D.毒品问题21.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对社会的科学认识,既不在于整体也不在于个人,而在于(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C.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D.家庭与家庭的关系22.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性质的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 B.阶级关系C.民族关系 D.生产关系23.精神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是( )A.哲学 B.科学 C.宗教 D.价值观念24.在金钱借贷方面的合作应属于( )A.自发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指导性合作 D.契约式合作25.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26.家庭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是( )A.婚姻制度 B.生育制度C.亲子制度 D.家庭财产继承制度27.纵向角度考察社区的标准主要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人们之间的精神纽带C.社会价值 D.人的素质28.“分工理论最早的阐发者”是( )A.卢梭 B.亚当•斯密 C.韦伯 D.马克思29.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 C.组织 D.人的本质30.社区横向格局中,社区内的各个组织或个体之间的关系是( )A.直接隶属关系 B.非直接隶属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最突出的社会互动理论有( )A.符号互动论 B.冲突论B. 拟剧论 D.交换论E.常人方法学32.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 )A.人口 B.区位C.经济 D.文化E.组织33.“国际社会四大恶”指的是( )A.恐怖主义 B.地区冲突C.种族冲突 D.核武器扩散E.毒品走私34.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包括( )A.观察法 B.实验法C.比较法 D.实证法E.统计法35.社会福利包括(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C.社会服务 D.公共福利E.社会保障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解释性功能37.文化濡化38.组织39.社区纵向格局40.阶级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1.简述现代我国的家庭暴力现象出现的新特点。42.如何理解社会化的内涵?43.社会制度的创新与变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4.社会问题防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45.社会学有哪些功能?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如何实现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47.试述利益群体的相互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D 3.B 4.B 5.A 6.C 7.D 8.A 9.C 10.A11.D 12.C 13.C 14.B 15.C 16.A 17.B 18.A 19.A 20.D21.A 22.A 23.D 24.D 25.D 26.A 27.A 28.B 29.B 30.B二、多项选择题31.ACE 32.ABCDE 33.ABDE 34.ABC 35.ABCD三、名词解释36.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也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37.是指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38.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39.是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40.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四、简答题41.(1)家庭施暴者涉及各个阶层。(2)夫妻互殴现象增多。(3)家庭暴力的攻击性增强,后果严重。42.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43.(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2)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直接原因。(3)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44.(1)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是可以认识的。(2)人类社会积聚了大量社会问题防治的经验和理论,为制定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3)世界和各国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抑制社会问题的机制,为社会问题的防治提供了物质基础。(4)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为社会问题的预防提供了国际条件。45.(1)研究功能,包括:①描述性功能;②解释性功能;③预测性功能;④规范性功能。(2)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②帮助人们合理选择。(3)社会管理功能,包括:①建立规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馈信息。(4)社会批评功能。五、论述题46.社会学中国化与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实现这个目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第三,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四,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第五,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47.利益群体的相互作用对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是社会中不同地位人们的个人利益实现程度的指示器,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利益调节制衡机制的推动力。我国社会学界认为,利益群体间的互动对社会的作用往往呈现出这样一种机制:社会群体成员利益实现的程度影响其态度及行为状态;一定的社会态度和行为状态影响着相应的社会活动的发展;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又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状况。由此可见,人们通过参与社会并在利益群体中实现的利益越多,其态度与行为也就越积极;反之,人们的社会活动可能处于被动消极状态,社会发展则会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有效地协调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大多数人的社会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4月自考马上来了,相信管理类的同学对于《社会学概论》十分熟悉,《社会学概论》是公共管理类等近20个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必修课之一,那么社会学概论究竟考什么内容呢?快跟着小编看下去!一、社会学概论考试内容《社会学概论》内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是社会学的入门课程。所以,这一门课程是具有通识性,基础性特点的课程,不要求大家深入理解具体抽象的社会学具体理论的内核原理和深层次的逻辑结构,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不用害怕考试时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题目,因为这一类具有深刻探究意义的题目完全不考。再者,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关这门课程的重难点,重点要求我们用社会学视角,运用一些社会学理论和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难点在于对社会学基本概念(学术术语),基本理论(学术流派)及其观点的理解,记忆等等。二、社会学概论考试题型第一模块是客观题:(1)单选,30题,每题1分,共30分。(2)多选,5题,每题2分,共10分。只需要大家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理论记忆好,咱们对于社会学概论的选择题就能掌握80%的正确率了!第二模块是主观题:(1)简答,5题,每题6分,共30分。(2)论述,3题,每题10分,共30分。对于简答题这种题型来说,依然是不会考察哪些晦涩难懂的学科术语,重点在于考察某一基本概念的地位、形式、特征、重要性、意义、构成要件和原因等。论述题就需要我们记忆较多的重要知识点了,往往每题都需要我们写起码5个小点,分点展开论述,爱考察的形式有:某一概念的具体构成、具体内涵、原则、挑战或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等,基本上万变不离其宗。同时针对主观题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尽量把简答题写满。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题库

名词解释1. 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 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 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15.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导领域内知道人们的规则体系,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16.设备系统:制度的实行和表现,最后还要依赖于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质设备。设备系统包括实用的设备和象征性的设备。 17.越轨行为:是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18.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19.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20.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21.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主要是指经济上、物质上和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 22.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社区组织的核心是把社区中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姐姐社区的问题。 23.生活方式:所谓身国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24.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一种积聚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简答及论述 1. 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社会现象,是人类自己的创造,其他动物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生物现象,是本能行为。(3)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标,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2)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3. 社会交往的意义 1)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语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3)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4.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及其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社会化的内容 基本社会化: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提供角色人选 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 5.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和。(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和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6.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也称初级群体或首属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社会关系。初级群体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在库利看来,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居。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组织;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期交往中成员之间形成了多种角色关系,淡化了角色间的界线。第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在初级群体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是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的。第四,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亲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初级社会群体总是想方设法加满足;第六,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同正式组织比较,从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初级群体的满足手段是多方面的。 7.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一, 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组织起来的,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加固定。 第二, 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担负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的就简单明了。 第三, 社会组织成员间不那么亲密。由于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是工作关系,对事不对人,因而起成员之间的关系少带感情。 第四, 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年个万亿毫 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 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9. 社区的要素: (1)有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有一定的地域界限,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3)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4)有自己的区域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文化;(5)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认同感。 10.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从人类的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化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也有分化。 1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是社会分裂为不同阶级的一个重要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提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模拟题里也有这道,答案也是C……我也很不明白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A.《实践与反思》 B.《国家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5.社会学的管理功能之一表现在 A.预测性功能 B.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C.社会批评 D.提供模式 6.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是 A.实证主义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C.人文主义方法论 D.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7.问卷的主要类型有 A.结构式和非结构式 B.自填式和代填式 C.典型式和非典型式 D.参与式和非参与式 8.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是

4月自考马上来了,相信管理类的同学对于《社会学概论》十分熟悉,《社会学概论》是公共管理类等近20个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必修课之一,那么社会学概论究竟考什么内容呢?快跟着小编看下去!一、社会学概论考试内容《社会学概论》内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是社会学的入门课程。所以,这一门课程是具有通识性,基础性特点的课程,不要求大家深入理解具体抽象的社会学具体理论的内核原理和深层次的逻辑结构,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不用害怕考试时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题目,因为这一类具有深刻探究意义的题目完全不考。再者,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关这门课程的重难点,重点要求我们用社会学视角,运用一些社会学理论和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难点在于对社会学基本概念(学术术语),基本理论(学术流派)及其观点的理解,记忆等等。二、社会学概论考试题型第一模块是客观题:(1)单选,30题,每题1分,共30分。(2)多选,5题,每题2分,共10分。只需要大家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理论记忆好,咱们对于社会学概论的选择题就能掌握80%的正确率了!第二模块是主观题:(1)简答,5题,每题6分,共30分。(2)论述,3题,每题10分,共30分。对于简答题这种题型来说,依然是不会考察哪些晦涩难懂的学科术语,重点在于考察某一基本概念的地位、形式、特征、重要性、意义、构成要件和原因等。论述题就需要我们记忆较多的重要知识点了,往往每题都需要我们写起码5个小点,分点展开论述,爱考察的形式有:某一概念的具体构成、具体内涵、原则、挑战或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等,基本上万变不离其宗。同时针对主观题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尽量把简答题写满。

  •   索引序列
  •   社会学概论自考题库
  •   自考本科社会学概论题库
  •   自考本科社会学概论真题题库
  •   社会学概论自学考试题库
  •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题库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