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本科微观经济学试题

自考本科微观经济学试题

发布时间:

自考本科微观经济学试题

发布时间:

微观经济学自考试题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价格消费曲线是指在一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消费者收入水平为常数的情况下,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对应的两种商品最佳购买组合点组成的轨迹。也就是当某一种物品的价格改变时的消费组合。 技术系数即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有可变技术系数与不变技术系数之分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是由于委托人不能确知代理人的行为而产生的问题,它是指经理或工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的满足水平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改变。

总收益TR=pq=100q^3/2 ,边际收益MR=150q^1/2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150q^1/2=2,得q^1/2=1/75得p=100/75=4/3

一、单选题。1~5 B A B B B 6~10 D A D A A二、多选题。1、AB 2、AB 3、AC 4、BC 5、AC 三、判断题。1~5 B A A A A 6~20 B B A A B注:单选第2题:E={(20-10)/10}/{(10-12)/12}=-6单选第3题: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无弹性)单选第9题:K(Q)=I/P,所以斜率不会变,但I(收入)变化会改变截距。判断题第4题:资源的稀缺性同样适合计划经济,不只存在于市场经济,就连最早的自然经济也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只是需求没有那么强烈而已。判断题第8题:微观经济学对单个、部分消费者与厂商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对整个经济体进行宏观分析。(如有问题,一起探讨,如有错误,不吝赐教!)

1-5 B A A A B判断1B 2A(寡头是指有少数几家销售商不是一定一家) 3 A(是用1.2.3 来表示效用) 4B5A(不同消费者喜好不同) 6B 7B 8A 9A 10B 判断题第八题不确定~其他应该没错了

微观经济学自考本科试题

第一题 (2)如果他们之间可以交易 那么CA+CB小于等于80+60的最接近的值 求解 这是个不等式方程 高中就会解 我就不解了(3)思路和第二问一样 只是CA"=CA+T 会了吧?第二题 你的问题有问题 真的 我读不懂 条件多了 那个8单位劳动是L吗? 还有Q(X)=2L1/2 什么意思 X的函数后面怎么没有X呢? L又是函数吗? 没有给出啊

1、巴西在生产咖啡上有绝对优势:巴西生产1磅咖啡仅需要1个劳动小时,而阿根廷需要两个 阿根廷在生产酒上有比较优势:阿根廷生产1瓶酒的机会成本是2磅咖啡,因为生产1瓶酒需要4个小时,而4个小时可以生产2磅咖啡 ,巴西生产1瓶酒的机会成本是5磅咖啡 3、美国普通的公立四年制学院或大学每年的教育费用:1986-87: $1,414 (1986的CPI = 109.6)2006-07: $5,834 (2006的CPI = 203.8)解决办法:把1986的数字转换为“今天的美元”$1,414 x (203.8/109.6) = $2,629即使经过了通货膨胀校正,1986年的学费仍比2006年的学费低得多!4、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地说,它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因此,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生产要素。如果其他条件是一定的,那么一个经济社会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资本数量越多,产出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劳动的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资本的数量则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2)生产要素效率: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而且与生产要素效率的高低相关。如果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不变,那么生产要素的效率越高,总产出的增长就越快;反之,生产要素的效率越低,总产出的增长就越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影响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①技术进步。即指通过技术革新、改造、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②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指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的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指掌握料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的增加。③制度创新。通常是指对现存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例如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税收制度、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等以及对现存的企业制度的变革。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都会极大地促进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常常把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视为除劳动、资本之外的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第三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则把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资本(机器、工厂、道路)和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等四个要素视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则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包括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变的,而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都是可变的。丹尼森把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看作是产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单位投入量所实现的产出量。据此,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7个。这7个因素是:① 劳动者的数量以及劳动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② 包括非全日制劳动者工作的时数;③ 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④ 资本存量的规模;⑤ 资源配置状况;⑥ 规模经济;⑦ 知识进展。上述7个因素中,前四项基本属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后三项属于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库兹涅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发达国家100多年来的统计资料进行分类研究,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中探索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① 生产率的提高;② 经济结构的变化;③ 知识存量的增长。实际上,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增长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程度和贡献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这时,人口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就成为经济增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资本积累曾一度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尽管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正是由于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所以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出现了多个经济增长模型

一、单选题。1~5 B A B B B 6~10 D A D A A二、多选题。1、AB 2、AB 3、AC 4、BC 5、AC 三、判断题。1~5 B A A A A 6~20 B B A A B注:单选第2题:E={(20-10)/10}/{(10-12)/12}=-6单选第3题: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无弹性)单选第9题:K(Q)=I/P,所以斜率不会变,但I(收入)变化会改变截距。判断题第4题:资源的稀缺性同样适合计划经济,不只存在于市场经济,就连最早的自然经济也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只是需求没有那么强烈而已。判断题第8题:微观经济学对单个、部分消费者与厂商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对整个经济体进行宏观分析。(如有问题,一起探讨,如有错误,不吝赐教!)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寡头垄断:就是少数企业控制整个市场,他们供应的商品占这个市场最大最主要的份额。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选择题答案bdbcb

自考微观经济学本科试题

效用 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程度。价格消费曲线 是指在一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消费者收入水平为常数的情况下,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对应的两种商品最佳购买组合点组成的轨迹。也就是当某一种物品的价格改变时的消费组合。技术系数 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保持产出不变的前提下,某一种投入要素增加一单位,另一种投入要素需要减少的量。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代理人追求其自身的目标,而不是最大化委托人的利润的问题。替代效应 当效用水平保持不变时,由于商品价格变动而导致的对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变化。

供给的价格弹性有时候也被简称为"供给弹性"。它表示价格变动1%引起供给量变动的程度。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同需求的价格弹性一样,也是由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确定。根据经济学中的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的,即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越大,企业的生产就会随之变化。供给的价格弹性可以根据es值的大小分为五种类型。es>1表示供给富于弹性;es<1表示供给缺乏弹性;es=1表示供给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es=∞表示供给完全弹性;es=0表示供给完全无弹性。现实经济生活中,供给单一弹性、供给完全无弹性和供给完全富于弹性比较少见,大多数商品的供给不是富于弹性就是缺乏弹性。如一些不可再生性资源如土地的供给,以及那些无法复制的珍品的供给价格弹性等于零,而在劳动力严重过剩地区劳动力供给曲线具有完全弹性(无穷大弹性)的特点。

一、 单项选择

1. 产量的增加量除以生产要素的增加量的值等于:( c)

A 平均产量

B 边际成本

C 边际产量

D 平均成本

2. 生产要素(投入)和产量水平的关系叫:( a)

A 生产函数

B 生产可能性曲线

C 平均成本曲线

D 总成本曲线

3.使用50个单位的劳动,一个厂商可以生产出1800单位的产量,使用60个单位的劳动,一个厂商可以生产出2100单位的产量,额外一单位劳动的边际产量是:( b)

A 3

B 30

C 35

D 36

4.如果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上升,这时候,生产函数表现出:( b)

A 收益保持不变

B 收益递减

C 成本递减

D 收益递增

5.我们知道,在生产过程中一种要素的收益递增发生在:( b)

A 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产量增加。

B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

C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平均产量增加。

D在其他要素也相应增加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

6.在生产者均衡点上:( d)

A MRTSLK = w/r

B MPL/w = MPk/r

C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D 上述都正确

7.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d)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减少了

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提高了

D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降低了

8.当雇佣第7工人时,每周产量从100单位增加到110单位,当雇佣第8个工人时,每周产量从110单位增加到118单位。这种情况是:( a)

A 边际成本递减

B 边际成本递增

C 规模收益递增

D 劳动密集型生产

9.如果某厂商增加一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三单位资本,而仍生产同样的产出量,则MRTSLK为:( b)

A 1/3

B 3

C -3

D 6

10.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曲线上的各点代表:( d)

A 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是不能变化的

B 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

C 不管投入各种要素量如何,产量总是相等

D 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有是相等的

11.等成本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b)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增加了

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提高了

D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12.等成本线围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c)

A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B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13.如果确定了生产要素组合,( d)

A 在生产函数已知时可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B 就可以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C 在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D 在生产函数和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确定总成本曲线上的一个点

14.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d)

A 时间长短

B 可否调整产量

C 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 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二、 多项选择

1.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过程中能帮助生产的各种手段,它包括:( abce)

A 资本

B 劳动

C 土地

D 大海

E 企业家的才能

2.平均产量是( ad)的函数:

A 总产量

B 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C 边际产量

D 可变要素的数量

E 不变要素的数量

3. 产量曲线具有如下性质:( abcde)

A 凸向原点

B 斜率为负

C 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D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产量越大

E 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4. 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有:( abc)

A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能会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进而提高效率

B 某些技术和投入只有在足够大的产量规模时才可使用

C规模收益递增还有可能由于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

D 企业规模扩大后更易于管理

E 企业规模越大,产量就越大从而收益递增

5. 在短期内,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如下:( acd)

A 生产第一阶段的特征是MPL>APL>0

B生产第一阶段的特征是MPL

C生产第二阶段的特征是APL> MPL

D生产第三阶段的`特征是APL> MPL;MPL≤0

E生产第二阶段的特征是APL< MPL<0

三、 概念题

生产函数 劳动边际产量 劳动平均产量 等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 等成本线 生产者均衡 规模收益不变 规模收益递增 规模收益递减

四、 问答题

1. 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哪一个?为什么?

2. 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中,问: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阶段?

3. 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五、 计算题

1. 已知生产函数为Q=KL—0.5L病0.32K玻琎表示产量,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令上式的K=10。

(1) 写出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函数和边际产量(MPL)函数。

(2) 分别计算当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

(3) 证明当APL达到极大时APL=MPL=2。

2. 假定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为既定,短期生产函数Q= –0.1L+6L+12L。求解:

(1)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2)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3) 假如每个工人工资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求利润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参考答案:

四、1. 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和边际产量中他将更关心劳动的边际产量。我们知道,厂商的理性决策在劳动的第二阶段,在这个区域中,劳动的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都是递减的,但其中却可能存在着使利润极大化的点,劳动的第二阶段的右界点是使用权劳动的边际产量为零的点。因此,只要增雇的这名工人的边际产量大于零,即能够总产量的增加,企业主就可能雇佣他。

2. 厂商不会在劳动的第一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处于递增状态,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这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也会使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有所提高;厂商也不会在劳动的第三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使用权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同样,厂商了不会在生产的第一、三阶段经营,所以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阶段,这时劳动及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正的(尽管是递减的),只有在此阶段才存在着使利润达到极大值的要素的最优组合。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价格消费曲线是指在一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消费者收入水平为常数的情况下,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对应的两种商品最佳购买组合点组成的轨迹。也就是当某一种物品的价格改变时的消费组合。 技术系数即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有可变技术系数与不变技术系数之分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是由于委托人不能确知代理人的行为而产生的问题,它是指经理或工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的满足水平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改变。

自考本科微观经济学试题

一、单选题。1~5 B A B B B 6~10 D A D A A二、多选题。1、AB 2、AB 3、AC 4、BC 5、AC 三、判断题。1~5 B A A A A 6~20 B B A A B注:单选第2题:E={(20-10)/10}/{(10-12)/12}=-6单选第3题: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无弹性)单选第9题:K(Q)=I/P,所以斜率不会变,但I(收入)变化会改变截距。判断题第4题:资源的稀缺性同样适合计划经济,不只存在于市场经济,就连最早的自然经济也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只是需求没有那么强烈而已。判断题第8题:微观经济学对单个、部分消费者与厂商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对整个经济体进行宏观分析。(如有问题,一起探讨,如有错误,不吝赐教!)

总收益TR=pq=100q^3/2 ,边际收益MR=150q^1/2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150q^1/2=2,得q^1/2=1/75得p=100/75=4/3

第一题 (2)如果他们之间可以交易 那么CA+CB小于等于80+60的最接近的值 求解 这是个不等式方程 高中就会解 我就不解了(3)思路和第二问一样 只是CA"=CA+T 会了吧?第二题 你的问题有问题 真的 我读不懂 条件多了 那个8单位劳动是L吗? 还有Q(X)=2L1/2 什么意思 X的函数后面怎么没有X呢? L又是函数吗? 没有给出啊

1、巴西在生产咖啡上有绝对优势:巴西生产1磅咖啡仅需要1个劳动小时,而阿根廷需要两个 阿根廷在生产酒上有比较优势:阿根廷生产1瓶酒的机会成本是2磅咖啡,因为生产1瓶酒需要4个小时,而4个小时可以生产2磅咖啡 ,巴西生产1瓶酒的机会成本是5磅咖啡 3、美国普通的公立四年制学院或大学每年的教育费用:1986-87: $1,414 (1986的CPI = 109.6)2006-07: $5,834 (2006的CPI = 203.8)解决办法:把1986的数字转换为“今天的美元”$1,414 x (203.8/109.6) = $2,629即使经过了通货膨胀校正,1986年的学费仍比2006年的学费低得多!4、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地说,它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因此,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生产要素。如果其他条件是一定的,那么一个经济社会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资本数量越多,产出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劳动的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资本的数量则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2)生产要素效率: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而且与生产要素效率的高低相关。如果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不变,那么生产要素的效率越高,总产出的增长就越快;反之,生产要素的效率越低,总产出的增长就越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影响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①技术进步。即指通过技术革新、改造、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②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指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的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指掌握料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的增加。③制度创新。通常是指对现存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例如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税收制度、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等以及对现存的企业制度的变革。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都会极大地促进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常常把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视为除劳动、资本之外的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第三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则把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资本(机器、工厂、道路)和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等四个要素视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则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包括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变的,而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都是可变的。丹尼森把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看作是产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单位投入量所实现的产出量。据此,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7个。这7个因素是:① 劳动者的数量以及劳动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② 包括非全日制劳动者工作的时数;③ 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④ 资本存量的规模;⑤ 资源配置状况;⑥ 规模经济;⑦ 知识进展。上述7个因素中,前四项基本属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后三项属于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库兹涅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发达国家100多年来的统计资料进行分类研究,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中探索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① 生产率的提高;② 经济结构的变化;③ 知识存量的增长。实际上,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增长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程度和贡献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这时,人口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就成为经济增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资本积累曾一度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尽管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正是由于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所以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出现了多个经济增长模型

自考微观经济学试题题库

一、单选题。1~5 B A B B B 6~10 D A D A A二、多选题。1、AB 2、AB 3、AC 4、BC 5、AC 三、判断题。1~5 B A A A A 6~20 B B A A B注:单选第2题:E={(20-10)/10}/{(10-12)/12}=-6单选第3题: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无弹性)单选第9题:K(Q)=I/P,所以斜率不会变,但I(收入)变化会改变截距。判断题第4题:资源的稀缺性同样适合计划经济,不只存在于市场经济,就连最早的自然经济也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只是需求没有那么强烈而已。判断题第8题:微观经济学对单个、部分消费者与厂商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对整个经济体进行宏观分析。(如有问题,一起探讨,如有错误,不吝赐教!)

一、 单项选择

1. 产量的增加量除以生产要素的增加量的值等于:( c)

A 平均产量

B 边际成本

C 边际产量

D 平均成本

2. 生产要素(投入)和产量水平的关系叫:( a)

A 生产函数

B 生产可能性曲线

C 平均成本曲线

D 总成本曲线

3.使用50个单位的劳动,一个厂商可以生产出1800单位的产量,使用60个单位的劳动,一个厂商可以生产出2100单位的产量,额外一单位劳动的边际产量是:( b)

A 3

B 30

C 35

D 36

4.如果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上升,这时候,生产函数表现出:( b)

A 收益保持不变

B 收益递减

C 成本递减

D 收益递增

5.我们知道,在生产过程中一种要素的收益递增发生在:( b)

A 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产量增加。

B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

C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平均产量增加。

D在其他要素也相应增加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

6.在生产者均衡点上:( d)

A MRTSLK = w/r

B MPL/w = MPk/r

C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D 上述都正确

7.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d)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减少了

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提高了

D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降低了

8.当雇佣第7工人时,每周产量从100单位增加到110单位,当雇佣第8个工人时,每周产量从110单位增加到118单位。这种情况是:( a)

A 边际成本递减

B 边际成本递增

C 规模收益递增

D 劳动密集型生产

9.如果某厂商增加一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三单位资本,而仍生产同样的产出量,则MRTSLK为:( b)

A 1/3

B 3

C -3

D 6

10.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曲线上的各点代表:( d)

A 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是不能变化的

B 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

C 不管投入各种要素量如何,产量总是相等

D 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有是相等的

11.等成本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b)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增加了

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提高了

D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12.等成本线围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c)

A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B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13.如果确定了生产要素组合,( d)

A 在生产函数已知时可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B 就可以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C 在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D 在生产函数和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确定总成本曲线上的一个点

14.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d)

A 时间长短

B 可否调整产量

C 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 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二、 多项选择

1.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过程中能帮助生产的各种手段,它包括:( abce)

A 资本

B 劳动

C 土地

D 大海

E 企业家的才能

2.平均产量是( ad)的函数:

A 总产量

B 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C 边际产量

D 可变要素的数量

E 不变要素的数量

3. 产量曲线具有如下性质:( abcde)

A 凸向原点

B 斜率为负

C 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D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产量越大

E 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4. 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有:( abc)

A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能会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进而提高效率

B 某些技术和投入只有在足够大的产量规模时才可使用

C规模收益递增还有可能由于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

D 企业规模扩大后更易于管理

E 企业规模越大,产量就越大从而收益递增

5. 在短期内,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如下:( acd)

A 生产第一阶段的特征是MPL>APL>0

B生产第一阶段的特征是MPL

C生产第二阶段的特征是APL> MPL

D生产第三阶段的`特征是APL> MPL;MPL≤0

E生产第二阶段的特征是APL< MPL<0

三、 概念题

生产函数 劳动边际产量 劳动平均产量 等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 等成本线 生产者均衡 规模收益不变 规模收益递增 规模收益递减

四、 问答题

1. 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哪一个?为什么?

2. 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中,问: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阶段?

3. 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五、 计算题

1. 已知生产函数为Q=KL—0.5L病0.32K玻琎表示产量,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令上式的K=10。

(1) 写出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函数和边际产量(MPL)函数。

(2) 分别计算当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

(3) 证明当APL达到极大时APL=MPL=2。

2. 假定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为既定,短期生产函数Q= –0.1L+6L+12L。求解:

(1)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2)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3) 假如每个工人工资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求利润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参考答案:

四、1. 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和边际产量中他将更关心劳动的边际产量。我们知道,厂商的理性决策在劳动的第二阶段,在这个区域中,劳动的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都是递减的,但其中却可能存在着使利润极大化的点,劳动的第二阶段的右界点是使用权劳动的边际产量为零的点。因此,只要增雇的这名工人的边际产量大于零,即能够总产量的增加,企业主就可能雇佣他。

2. 厂商不会在劳动的第一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处于递增状态,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这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也会使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有所提高;厂商也不会在劳动的第三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使用权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同样,厂商了不会在生产的第一、三阶段经营,所以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阶段,这时劳动及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正的(尽管是递减的),只有在此阶段才存在着使利润达到极大值的要素的最优组合。

1、巴西在生产咖啡上有绝对优势:巴西生产1磅咖啡仅需要1个劳动小时,而阿根廷需要两个 阿根廷在生产酒上有比较优势:阿根廷生产1瓶酒的机会成本是2磅咖啡,因为生产1瓶酒需要4个小时,而4个小时可以生产2磅咖啡 ,巴西生产1瓶酒的机会成本是5磅咖啡 3、美国普通的公立四年制学院或大学每年的教育费用:1986-87: $1,414 (1986的CPI = 109.6)2006-07: $5,834 (2006的CPI = 203.8)解决办法:把1986的数字转换为“今天的美元”$1,414 x (203.8/109.6) = $2,629即使经过了通货膨胀校正,1986年的学费仍比2006年的学费低得多!4、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地说,它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因此,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生产要素。如果其他条件是一定的,那么一个经济社会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资本数量越多,产出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劳动的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资本的数量则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2)生产要素效率: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而且与生产要素效率的高低相关。如果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不变,那么生产要素的效率越高,总产出的增长就越快;反之,生产要素的效率越低,总产出的增长就越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影响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①技术进步。即指通过技术革新、改造、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②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指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的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指掌握料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的增加。③制度创新。通常是指对现存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例如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税收制度、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等以及对现存的企业制度的变革。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都会极大地促进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常常把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视为除劳动、资本之外的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第三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则把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资本(机器、工厂、道路)和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等四个要素视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则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包括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变的,而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都是可变的。丹尼森把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看作是产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单位投入量所实现的产出量。据此,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7个。这7个因素是:① 劳动者的数量以及劳动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② 包括非全日制劳动者工作的时数;③ 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④ 资本存量的规模;⑤ 资源配置状况;⑥ 规模经济;⑦ 知识进展。上述7个因素中,前四项基本属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后三项属于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库兹涅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发达国家100多年来的统计资料进行分类研究,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中探索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① 生产率的提高;② 经济结构的变化;③ 知识存量的增长。实际上,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增长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程度和贡献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这时,人口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就成为经济增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资本积累曾一度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尽管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正是由于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所以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出现了多个经济增长模型

  •   索引序列
  •   微观经济学自考试题
  •   微观经济学自考本科试题
  •   自考微观经济学本科试题
  •   自考本科微观经济学试题
  •   自考微观经济学试题题库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