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政治经济学真题2021解析

自考政治经济学真题2021解析

发布时间:

自考政治经济学真题2021解析

发布时间:

自考政治经济学真题2021解析

3.13 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为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答: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应从两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动。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其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这两个原因使得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并导致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14 单个资本的增大有哪些形式? 答:单个资本的增大,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①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社会劳动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所以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②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借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3.15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为什么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答: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生活极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没有保障,许多人陷于失业和等待救济的贫困境地。②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这个规律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同无产阶级失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表明,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以,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3.16 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积累有何历史作用? 答:①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并使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沦为雇佣工人的过程。经过资本原始积累,迅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②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及期确立后的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列宁曾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单的论点来概括: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3.17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进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相矛盾并日益深化,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②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的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③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客观上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4.1 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内涵。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②产业资本的功能。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4.2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职能形式的职能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②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职能。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 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3 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答:①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经历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就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4 什么是资本循环? 答:资本循环的内涵。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4.5 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是什么关系? 答:①资本周转的内涵。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地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就是资本周转。②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二者的区别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出来,并揭示资本正常循环所需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6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 答: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①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其价值才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固定资本。②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于这些方面的资本价值,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流动资本。 4.7 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①考察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方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即预付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在计算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时,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就可计算出预付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②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4.8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①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②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4.9 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两方面的区别: ①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拥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②二者的数量一般不相同。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一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4.10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答:①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原因。社会资本再生产即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一方面包括生产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正因为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因而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②社会总产品的内涵。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4.1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①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划分成两大部类。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部类,二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I部类。第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②两个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它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1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发? 答:①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出现。②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使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爆发。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大大下降,企业纷纷倒闭,从而使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并不会停止,积压商品会逐渐减少,这样,便会逐步渡过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答案 1.1 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答: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6世纪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当时由于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学派重商主义。从17世纪中叶起,工场手工业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应运而生。进入19世纪 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开始尖锐化,产生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并逐步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②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的同时,还产生了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抨击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和矛盾方面虽然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它把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开明之士,终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9世纪中叶,产生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当时时代的客观要求,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和发展的?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条件和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它们当中的科学因素。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它第一次指明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指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需要有大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回答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新的经济思想与理论,特别是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3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答:①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这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弄清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必然性。②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认识生产关系变化和变革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才能适时地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 1.4 怎样理解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答:①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②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原因。这是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从而有普遍性的要素。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③劳动过程的其他新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5 怎样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答:①生产力具有内在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就在于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断解决。这些矛盾如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需要的矛盾、劳动者未能掌握新的科技新的工具的矛盾、新旧生产资料之间不配套和不协调的矛盾、劳动者之间由于在技术和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而在生产过程中互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等等。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这些内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是推动整个生产力系统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反作用只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重要的社会条件,而不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内因。正因为生产力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因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依靠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1.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它们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关系。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有什么样或要求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即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在某些环节或方面,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这就要求调整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若人为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状况,反而不利于甚至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若生产关系滞后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结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7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看做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的评价,要遵循生产力标准。②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③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④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运用和借鉴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以及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同时还可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等。 1.8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旦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教育了人民,掌握了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的某些一般规律,特别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运行机制,它还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而且有利于我们在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制定和执行反映经济规律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造世界观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世界观。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2.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2.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2.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2.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2.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2.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2.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2.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2.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2.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2.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2.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2.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2.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3.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3、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3.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3.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6、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3.7、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3.8、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3.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3.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3.1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019政治经济学自考真题解析

“真爱一世情建豪”是香港著名演员张国荣的儿子。张国荣于1956年7月12日出生于香港,是香港乐坛及电影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经凭借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和深厚的演技,获得了无数的粉丝和崇拜者。然而,在2003年4月1日,张国荣在香港因抑郁症自杀离世,年仅46岁。他的离去给全球华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惊和悲痛。张国荣有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叫做“真爱一世情建豪”,小儿子叫做“长泽雅美”。张国荣的离世对两个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真爱一世情建豪”,他当时只有不到10岁。虽然他很小,但也能感受到亲人离开的痛苦和悲伤。在张国荣的影响下,“真爱一世情建豪”也成为了一位优秀的舞者和演员,参加过许多舞台演出和电影作品。

真爱一世情建豪是中国著名演员喻恩泰的儿子,他的全名叫做喻建华,是喻恩泰的长子。喻恩泰是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都非常知名的演员,曾经在数十部电影、电视剧中担任主角或配角。他以慈祥、亲和力强的形象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喻恩泰自己也是一个非常注重家庭的人,在生活中特别重视与家人的关系。他与妻子结婚多年,育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喻建华出生于1982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之后回到中国发展,并凭借出众的外表和演技成为了一名演员。喻建华的代表作品包括《青涩岁月》、《我们结婚吧》等电视剧,他凭借自己的演技和颜值赢得了很多粉丝的喜欢。除此之外,喻建华还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可以说,喻恩泰一家人在演艺圈和社会中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誉,并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了许多粉丝的喜欢和支持。

真爱一世情建豪是香港著名影星张国荣的继承人,也是其遗产的继承人之一。张国荣是香港影坛的巨星,他在音乐、电影、电视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和影响力,是华语影坛的重要人物之一。真爱一世情建豪是张国荣与其男友陈韵晴所收养的孩子之一。据悉,张国荣因为一直没有结婚生子,所以选择了收养孩子来延续香港文艺名人的传承。陈韵晴则是香港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和歌手,两人一起育有多位孩子,其中真爱一世情建豪也是他们深爱的孩子之一。张国荣于2003年4月1日在香港瑞安医院突发自杀身亡,年仅46岁。他的离世对全球华人乃至整个国际音乐电影业都造成了很大的震动。虽然张国荣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留下的音乐、电影作品以及精神财富,将永载史册,并继续影响着后人的创作和生活。

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3.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4.经济规律:是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5.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6.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确良内在的、特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A.物质资料生产B.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C.生产资料D.生产力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D)A.生产力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C.生产关系D.物质资料生产3.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A.产品归谁所有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C.生产力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D)A.人们不能认识它B.人们不能利用它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D)A.社会运动的规律B.生产力运动的规律C.自然规律D.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7.商品是(A)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B.直接满足生产者需要的劳动产品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D.直接以税收形式上缴的劳动产品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是(B)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B.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B)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10.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B)A.生产同一商品时的两次劳动B.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C.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D.生产两种商品的劳动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B)A.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剩余劳动时间决定的1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B.没有关系C.在一定条件下按相同方向变化13.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A)A.使用价值量越多B.商品价值总量越小C.商品价值总量越大D.使用价值量越少14.货币的本质是(D)A.纸币B.铸币C.特殊商品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B)A.价格等于价值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价格高于价值D.价格低于价值16.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C)A.人们的自觉调节来实现的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C.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D.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17.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B)A.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B.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18.社会分工是指(A)A.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B.同一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C.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D.企业内部的分工四、多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BC)A.分配决定生产、消费、交换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C.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D.生产对分配、消费、交换具有反作用E.四个环节互起决定作用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AB)A.生产资料B.劳动力C.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E.生产方式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AC)A.使用价值B.生产价格C.价值D.交换价值E.价格5.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AC)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和基础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内容和形式6.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BD)A.个别劳动B.具体劳动C.复杂劳动D.抽象劳动E.社会劳动7.商品的价值量与(BC)A.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B.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劳动生产率成正比E.劳动生产率无关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BC)A.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D.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E.商品价格始终成反比9.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有(ABDE)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等价形式D.一般价值形式E.货币形式10.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ADE)A.待售商品总量成正比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E.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11.货币的职能有(ABCDE)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12.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AD)A.社会的需求结构B.社会的产业结构C.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E.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13.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ABC)A.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B.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C.产品的社会化D.生产资料占用的社会化E.消费资料使用的社会化14.从历史上看,分工有三种,即(ABC)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个别分工D.家庭分工E.集体分工六、简答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有何特点?(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4)经济规律的特点: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答:(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和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待售的商品价格水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5.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答:(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2)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2)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而支配这些规律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全过程的是价值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因此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3)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七、论述题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单个企业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呢?答:(1)商品的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劳动生产率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变小。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面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2.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有何影响?3.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原理,说明如何防止通货膨胀。4.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和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2009年04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试题课程代码:000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C)A.奴隶社会经济 B.封建社会经济C.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D.社会主义社会经济 2.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B)A.劳动技术 B.生产工具C.容器 D.生产场所3.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就能够执行(A)A.价值尺度的职能 B.流通手段的职能C.支付手段的职能 D.贮藏手段的职能4.根据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二产业是(C)A.农业和工业 B.轻工业和重工业C.工业和建筑业 D.工业和服务业[color=Red]说明: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color][color=Red]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color][color=Red]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color]5.商品的二因素是(B)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C.交换价值和价值 D.价值和剩余价值6.商品价值的实体是(B)A.私人劳动 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7.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B)A.供求均衡 B.公平竞争C.价格稳定 D.自由买卖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A.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B.消费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全部物质资料成为商品9.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B)A.工人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 B.工人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工人转移旧价值的时间 D.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10.资本家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D)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C.垄断利润 D.平均利润11.在销售阶段,资本形态的转化是(C)A.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B.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C.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D.商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12.年剩余价值率表示(C)A.预付固定资本的增殖程度 B.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C.预付流动资本的增殖程度 D.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13.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A)A.社会总产品 B.社会货币资本总量C.全部消费资料之和 D.全部生产资料之和1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量的关系表现在(B)A.二者相等 B.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D.二者没有关系15.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C)A.流通领域中商品买卖的差额 B.流通中创造的价值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共同创造的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6.利息率的变动区间是(A)A.利润率和零之间 B.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C.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 D.年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1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D)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B.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C.农业工人工资低于其他部门 D.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经营18.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A)A.竞争目的相同 B.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C.竞争范围扩展 D.竞争手段没有变化1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被称为“万能的垄断者”的机构是(B)A.工业企业 B.银行C.商业企业 D.政府部门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A)A.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B.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C.半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21.二次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D)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C.国际托拉斯 D.跨国公司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D)A.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联合国的专门机构C.有着贸易政策的多边协定 D.各国在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联合23.被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时期是()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一战、二战期间C.20世纪50—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以来24.股份公司的出现是()A.对资本主义私人财产的否定 B.直接触动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根本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5.劳动收入包括(C)A.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B.私营经济中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和管理劳动收入C.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收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薪收入D.以上三个方面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按劳分配(D)A.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的 B.是以企业为单位的C.只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 D.不受市场机制的制约27.宏观调控的经济总量平衡是指(B)A.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平衡 B.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C.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平衡 D.三大产业之间的平衡28.我国财政政策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是(A)A.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借贷、国家债务 B.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利率、国家债务C.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投资、国家债务D.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国家债务29.我国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D)A.人均GDP达到相当高程度 B.劳动生产率达到相当高程度C.城市化率达到相当高程度 D.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城市化率、科技教育水平都达到相当高程度30.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有(D)A.财政信贷、商业信贷 B.财政信贷、直接投资C.商业信贷、直接投资 D.财政信贷、商品信贷、直接投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在经济学说史上出现过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A.西斯蒙第 B.普鲁东C.马尔萨斯 D.萨伊E.巴师夏32.任何社会再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是()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C.物质资料再生产 D.价值再生产E.生产关系再生产3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及其特点是()A.雇佣工人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过程 B.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D.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E.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34.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C.流动资本 D.固定资本E.生产资本35.职能资本包括()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 D.银行资本E.虚拟资本36.国家直接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所具有的特征是()A.投资额巨大 B.资本投入周期短C.风险大 D.风险小E.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十分必要37.战后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包括()A.各种国际经济组织 B.国际经济协议C.地区性经济集团 D.八国首脑会议E.经济政治联合体38.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主要有()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C.对外经济政策 D.收入政策E.产业政策39.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A.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B.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C.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 D.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E.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4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是()A.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生活资料B.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C.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 D.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而可靠的市场E.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答案:(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3)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性。(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42.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答案:(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二者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43.简述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答案:(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赢利或亏本的标志。(3)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44.简述资本全球化的根源。答案: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45.简述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答案: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b]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b]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离开本国人民的努力,一味依赖外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更有必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冲锋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以来外力,迷信外国,是十分有害的。只有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本国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总体小康的特征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答案: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政治经济学自考真题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3.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4.经济规律:是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5.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6.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确良内在的、特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A.物质资料生产B.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C.生产资料D.生产力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D)A.生产力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C.生产关系D.物质资料生产3.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A.产品归谁所有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C.生产力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D)A.人们不能认识它B.人们不能利用它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D)A.社会运动的规律B.生产力运动的规律C.自然规律D.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7.商品是(A)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B.直接满足生产者需要的劳动产品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D.直接以税收形式上缴的劳动产品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是(B)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B.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B)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10.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B)A.生产同一商品时的两次劳动B.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C.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D.生产两种商品的劳动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B)A.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剩余劳动时间决定的1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B.没有关系C.在一定条件下按相同方向变化13.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A)A.使用价值量越多B.商品价值总量越小C.商品价值总量越大D.使用价值量越少14.货币的本质是(D)A.纸币B.铸币C.特殊商品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B)A.价格等于价值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价格高于价值D.价格低于价值16.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C)A.人们的自觉调节来实现的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C.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D.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17.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B)A.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B.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18.社会分工是指(A)A.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B.同一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C.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D.企业内部的分工四、多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BC)A.分配决定生产、消费、交换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C.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D.生产对分配、消费、交换具有反作用E.四个环节互起决定作用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AB)A.生产资料B.劳动力C.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E.生产方式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AC)A.使用价值B.生产价格C.价值D.交换价值E.价格5.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AC)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和基础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内容和形式6.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BD)A.个别劳动B.具体劳动C.复杂劳动D.抽象劳动E.社会劳动7.商品的价值量与(BC)A.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B.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劳动生产率成正比E.劳动生产率无关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BC)A.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D.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E.商品价格始终成反比9.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有(ABDE)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等价形式D.一般价值形式E.货币形式10.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ADE)A.待售商品总量成正比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E.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11.货币的职能有(ABCDE)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12.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AD)A.社会的需求结构B.社会的产业结构C.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E.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13.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ABC)A.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B.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C.产品的社会化D.生产资料占用的社会化E.消费资料使用的社会化14.从历史上看,分工有三种,即(ABC)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个别分工D.家庭分工E.集体分工六、简答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有何特点?(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4)经济规律的特点: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答:(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和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待售的商品价格水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5.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答:(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2)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2)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而支配这些规律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全过程的是价值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因此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3)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七、论述题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单个企业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呢?答:(1)商品的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劳动生产率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变小。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面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2.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有何影响?3.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原理,说明如何防止通货膨胀。4.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和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2009年04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试题课程代码:000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C)A.奴隶社会经济 B.封建社会经济C.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D.社会主义社会经济 2.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B)A.劳动技术 B.生产工具C.容器 D.生产场所3.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就能够执行(A)A.价值尺度的职能 B.流通手段的职能C.支付手段的职能 D.贮藏手段的职能4.根据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二产业是(C)A.农业和工业 B.轻工业和重工业C.工业和建筑业 D.工业和服务业[color=Red]说明: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color][color=Red]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color][color=Red]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color]5.商品的二因素是(B)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C.交换价值和价值 D.价值和剩余价值6.商品价值的实体是(B)A.私人劳动 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7.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B)A.供求均衡 B.公平竞争C.价格稳定 D.自由买卖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A.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B.消费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全部物质资料成为商品9.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B)A.工人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 B.工人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工人转移旧价值的时间 D.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10.资本家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D)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C.垄断利润 D.平均利润11.在销售阶段,资本形态的转化是(C)A.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B.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C.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D.商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12.年剩余价值率表示(C)A.预付固定资本的增殖程度 B.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C.预付流动资本的增殖程度 D.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13.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A)A.社会总产品 B.社会货币资本总量C.全部消费资料之和 D.全部生产资料之和1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量的关系表现在(B)A.二者相等 B.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D.二者没有关系15.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C)A.流通领域中商品买卖的差额 B.流通中创造的价值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共同创造的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6.利息率的变动区间是(A)A.利润率和零之间 B.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C.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 D.年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1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D)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B.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C.农业工人工资低于其他部门 D.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经营18.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A)A.竞争目的相同 B.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C.竞争范围扩展 D.竞争手段没有变化1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被称为“万能的垄断者”的机构是(B)A.工业企业 B.银行C.商业企业 D.政府部门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A)A.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B.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C.半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21.二次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D)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C.国际托拉斯 D.跨国公司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D)A.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联合国的专门机构C.有着贸易政策的多边协定 D.各国在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联合23.被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时期是()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一战、二战期间C.20世纪50—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以来24.股份公司的出现是()A.对资本主义私人财产的否定 B.直接触动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根本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5.劳动收入包括(C)A.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B.私营经济中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和管理劳动收入C.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收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薪收入D.以上三个方面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按劳分配(D)A.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的 B.是以企业为单位的C.只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 D.不受市场机制的制约27.宏观调控的经济总量平衡是指(B)A.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平衡 B.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C.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平衡 D.三大产业之间的平衡28.我国财政政策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是(A)A.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借贷、国家债务 B.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利率、国家债务C.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投资、国家债务D.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国家债务29.我国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D)A.人均GDP达到相当高程度 B.劳动生产率达到相当高程度C.城市化率达到相当高程度 D.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城市化率、科技教育水平都达到相当高程度30.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有(D)A.财政信贷、商业信贷 B.财政信贷、直接投资C.商业信贷、直接投资 D.财政信贷、商品信贷、直接投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在经济学说史上出现过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A.西斯蒙第 B.普鲁东C.马尔萨斯 D.萨伊E.巴师夏32.任何社会再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是()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C.物质资料再生产 D.价值再生产E.生产关系再生产3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及其特点是()A.雇佣工人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过程 B.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D.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E.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34.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C.流动资本 D.固定资本E.生产资本35.职能资本包括()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 D.银行资本E.虚拟资本36.国家直接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所具有的特征是()A.投资额巨大 B.资本投入周期短C.风险大 D.风险小E.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十分必要37.战后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包括()A.各种国际经济组织 B.国际经济协议C.地区性经济集团 D.八国首脑会议E.经济政治联合体38.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主要有()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C.对外经济政策 D.收入政策E.产业政策39.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A.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B.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C.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 D.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E.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4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是()A.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生活资料B.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C.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 D.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而可靠的市场E.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答案:(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3)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性。(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42.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答案:(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二者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43.简述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答案:(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赢利或亏本的标志。(3)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44.简述资本全球化的根源。答案: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45.简述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答案: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b]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b]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离开本国人民的努力,一味依赖外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更有必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冲锋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以来外力,迷信外国,是十分有害的。只有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本国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总体小康的特征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答案: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2016年10月自考公共课《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链接: 

如果资源不正确,或者版本不正确,欢迎追问

级差地租(differentialrent)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 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

自考政治经济学真题答案解析

级差地租(differentialrent)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 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

1.级差地租(differentialrent)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 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2.(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贸易顺差问题3.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而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1.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年诶资源培植效率的提高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消极作用;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第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其他国家,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一、单选题 1.在经济学说发展,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是( ) A.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始人马克思 D.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 C.物质资料生产 D.劳动力的支出 3.要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必须 ( ) A.保持长期稳定不变 B.落后于生产力状况 C.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 D.超越生产力状况 4.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是 ( )。(2012.1 真题) A.社会方式和自然方式 B.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C.自然方式和市场方式 D.计划方式和行政方式 5.人类社会进入铁器时代是在( ) A.原始公社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早期 C.奴隶社会中期 D.奴隶社会末期 6.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经济制度 C.历史文化传统 D.现实国情 7.商品是 ( )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任何社会的劳动产品 C.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D.不要求等价补偿的物品 8. 形成商品二因素的原因是 ( ) A.生产商品的劳动需要人和工具 B.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C.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9. 通货膨胀是指 ( ) A.任何形式的货币流通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现象 B.伴随商品生产一同出现的现象 C.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 D.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产生的现象 10.一般价值形式是指( )。(2012.7 真题) A.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B.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C.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种商品上 D.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11.工作日绝对延长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 )。 (2011.7 真题)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12.I(v+△v+m/x)=II(c+△c)是 ( ) A.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D.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13.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 ) A.商品的个别价值 B.商品的社会价值 C.商品的生产价格 D.商品的垄断价格 1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2012.4 真题)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的等级差别 C.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D.土地的稀缺 15.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 ) A.C+V B.C+V+M C.V+M D.C+M 16.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一般情况下 ( ) A.低于其商品价值总额 B.高于其商品价值总额 C.等于其商品价值总额 D.与商品价值总额无关 1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金融资本 B.银行资本 C.工业资本 D.商业资本 18.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 A.垄断消灭竞争 B.垄断缓和竞争 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垄断和竞争并存 1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 A.1978年改革开放 B.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1954年宪法的颁布 2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是( ) A.按资分配 B.平均分配 C.按劳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22.一般来说,第二产业是( )(2011.7 真题) A.农业和畜牧业 B.工业和建筑业 C.信息业和房地产业 D.商业和金融业 23.关于农业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起着关键作用 C.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 D.农业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4.我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 ) A.保证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D.实现共同富裕 25.2012年,国务院决定将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上调至17%。这种调节经济的手段属于 ( )手段 A.行政 B.财政 C.经济 D.法律 26.下列各项,不属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有 ( ) A.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B.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C.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2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夺主要集中在() A.经济领域 B.政治领域 C.争夺世界霸权 D.重新分割世界领土 28.发达国家之间在商品出口上发生冲突属于( )(2011.7 真题) A.生产领域的矛盾 B.贸易领域的矛盾 C.投资领域的矛盾 D.金融领域的矛盾 29.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 )(2012.7 真题) A.从质量型向数量型转变 B.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从内涵型向外延型转变 D.从效益型向速度型转变 3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二、多选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 A.认识它 B.利用它 C.消灭它 D.发现它 E.创造它 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是( ) A.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B.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C.经济体制可以脱离经济制度独立地存在和运转 D.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体制可以发生变化 E.不同的经济制度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C.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D.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E.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 4.下列关于货币的说法是正确的选项有() A.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与支付手段 B.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外化 C.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D.货币是以观念的形式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的 E.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 ( ) A.延长劳动日 B.增加劳动强度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E.提高商品的价格 6.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所表示的经济关系的差别在于( ) A.利润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D.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E.利润率模糊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社会资本是 7.金融寡头在政治上建立统治的途径有( )(2011.7 真题) A.“个人联合” B.金融寡头亲自担任政府要职 C.聘请过去的军政要员到企业任职 D.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 E.使自己的代理人担任政府机关要职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 ( ) A.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B.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C.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D.所指的“劳”是指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 E.还没有成为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9.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变动的总趋势是 ( ) A、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 B.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 C.第三产业的结构逐渐下降 D.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E、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数量迅速增加 10. 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关系的特征是 ( ) A.敌对的 B.具有相互依赖性 C.仍具有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性质 D.融合的性质 E.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 三、简答题 1.简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 2.简述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作用的二重性。 3.价值是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4.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5.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1.论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含义及其关系。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个人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3.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有何影响?应如何应对?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知识点:导论难度:22、答案:C知识点:导论难度:33、答案:C知识点:导论难度:34、答案:B知识点:第1章难度:35、答案:D知识点:第1章难度:36、答案:A知识点:第1章难度:37、答案:A知识点:第2章难度:28、答案:C知识点:第2章难度:49、答案:D知识点:第3章难度:310、答案:C知识点:第3章难度:311、答案:A知识点:第4章难度:312、答案:C知识点:第5章难度:313、答案:C知识点:第5章难度:3解析: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社会平均利润,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价值也就转变为生产价格。故答案为C。 14、答案:B知识点:第5章难度:215、答案:C知识点:第4章难度:316、答案:B知识点:第5章难度:517、答案:A知识点:第6章难度:418、答案:D知识点:第6章难度:219、答案:A知识点:第7章难度:220、答案:C知识点:第7章难度:321、答案:C知识点:第7章难度:322、答案:B知识点:第8章难度:323、答案:B知识点:第8章难度:324、答案:A知识点:第9章难度:225、答案:C知识点:第9章难度:326、答案:D知识点:第10章难度:227、答案:A知识点:第11章难度:228、答案:B知识点:第11章难度:229、答案:B知识点:第8章难度:230、答案:B知识点:第12章难度 二、多选题 1、答案:ABD知识点:导论难度:22、答案:ABDE知识点:第1章论难度:53、答案:ABD知识点:第2章难度:34、答案:BCE知识点:第3章难度:35、答案:AB知识点:第4章难度:36、答案:BCE知识点:第5章难度:47、答案:ABCDE知识点:第6章难度:48、答案:ABCD知识点:第7章难度:49、答案:ABD知识点:第8章难度:310、答案:BCE知识点:第11章难度:3 三、简答题 1、答案:⑴ 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⑵ 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另一方面,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⑶ 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实现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 知识点:第2章难度:32、答案: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1)信用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信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信用可以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进企业规模扩大;信用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约流通费用;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国家可以通过信用工具调控国民经济运行。(2)信用也加深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主要表现在: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出发生产过剩危机;还会引发信用危机,如果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不能得到偿还,就会导致商业信用减少,从而银行无法收回贷款,造成信用危机;信用刺激投机,引发经济秩序混乱。 知识点:第3章难度:43、答案:(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现在,商品不再以价值为标准出售,而是以生产成本加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3)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平均分配的结果。 知识点:第5章难度:54、答案:(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比上年总量的增长比例,反映的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只要经济总量增加了,也就实现了经济增长。(2)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质量的提高。(3)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包含着比经济增长更广泛的内容。经济发展包含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能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有经济增长但是没有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发展。 知识点:第8章难度:45、答案: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非歧视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主要体现为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等条款。(2)透明度原则。透明度原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缔约国可以保护本国某些产业,但保护的手段必须是透明的;二是各缔约国的贸易法规、政策、措施应是充分透明的。(3)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单方面优惠原则(4)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一般情况下适用于各成员的贸易条款,在特定情况下成员可以采取例外和保障措施,即不承担或不履行已的义务。 知识点:第10章难度:3四、论述题1、答案:(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而个别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方式来实现的。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积聚要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也受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因此,资本积聚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发展,被资本集中突破。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存在的若干规模较小的资本,通过吞并或联合,合并为较大的资本。(2)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关系: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有着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资本积聚的增长能够促进资本集中的发展,而资本集中也能加速资本积聚。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也有重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二者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不同,限制二者增长的因素不同,二者增长速度不同。 知识点:第4章难度:32、答案:(1)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效率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指权利和机会平等。按照公平原则的要求,个人所得到的收入的多少应以所依据的分配尺度来确定,收入应与决定收入的尺度相对应。(2)个人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之间既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又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实行,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但也造成了个人收入差距。任个人收入差距发展逐步扩大,会使公平和效率走向极度失衡,影响经济的发展。允许适度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3)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再次分配要更加重视公平,避免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知识点:第4章难度:33、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外部给各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威胁和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引进外资不当,可能会使本国产业政策受到冲击。而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失去了主动权。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使一国的对外贸易利益受到损害。第三,经济全球化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资本市场更加统一、开放,但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又会使金融危机在国际间迅速传播和扩大。第四,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扩散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使各国经济运行的困难增加。第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加强国际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协调,而国际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协调是以各主权国家让渡部分经济权力为前提的,这又会使各国政府调控本国经济的能力因此而弱化。(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做到:第一,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第二,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各国政府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区域性的国家间经济合作。第三,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建立国家层次的经济安全预警及重大冲突处置机制,就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

政治经济学自考真题答案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3.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4.经济规律:是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5.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6.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确良内在的、特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A.物质资料生产B.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C.生产资料D.生产力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D)A.生产力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C.生产关系D.物质资料生产3.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A.产品归谁所有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C.生产力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D)A.人们不能认识它B.人们不能利用它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D)A.社会运动的规律B.生产力运动的规律C.自然规律D.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7.商品是(A)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B.直接满足生产者需要的劳动产品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D.直接以税收形式上缴的劳动产品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是(B)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B.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B)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10.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B)A.生产同一商品时的两次劳动B.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C.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D.生产两种商品的劳动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B)A.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剩余劳动时间决定的1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B.没有关系C.在一定条件下按相同方向变化13.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A)A.使用价值量越多B.商品价值总量越小C.商品价值总量越大D.使用价值量越少14.货币的本质是(D)A.纸币B.铸币C.特殊商品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B)A.价格等于价值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价格高于价值D.价格低于价值16.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C)A.人们的自觉调节来实现的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C.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D.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17.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B)A.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B.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18.社会分工是指(A)A.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B.同一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C.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D.企业内部的分工四、多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BC)A.分配决定生产、消费、交换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C.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D.生产对分配、消费、交换具有反作用E.四个环节互起决定作用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AB)A.生产资料B.劳动力C.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E.生产方式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AC)A.使用价值B.生产价格C.价值D.交换价值E.价格5.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AC)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和基础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内容和形式6.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BD)A.个别劳动B.具体劳动C.复杂劳动D.抽象劳动E.社会劳动7.商品的价值量与(BC)A.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B.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劳动生产率成正比E.劳动生产率无关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BC)A.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D.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E.商品价格始终成反比9.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有(ABDE)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等价形式D.一般价值形式E.货币形式10.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ADE)A.待售商品总量成正比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E.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11.货币的职能有(ABCDE)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12.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AD)A.社会的需求结构B.社会的产业结构C.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E.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13.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ABC)A.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B.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C.产品的社会化D.生产资料占用的社会化E.消费资料使用的社会化14.从历史上看,分工有三种,即(ABC)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个别分工D.家庭分工E.集体分工六、简答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有何特点?(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4)经济规律的特点: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答:(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和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待售的商品价格水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5.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答:(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2)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2)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而支配这些规律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全过程的是价值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因此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3)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七、论述题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单个企业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呢?答:(1)商品的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劳动生产率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变小。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面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2.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有何影响?3.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原理,说明如何防止通货膨胀。4.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和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2009年04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试题课程代码:000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C)A.奴隶社会经济 B.封建社会经济C.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D.社会主义社会经济 2.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B)A.劳动技术 B.生产工具C.容器 D.生产场所3.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就能够执行(A)A.价值尺度的职能 B.流通手段的职能C.支付手段的职能 D.贮藏手段的职能4.根据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二产业是(C)A.农业和工业 B.轻工业和重工业C.工业和建筑业 D.工业和服务业[color=Red]说明: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color][color=Red]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color][color=Red]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color]5.商品的二因素是(B)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C.交换价值和价值 D.价值和剩余价值6.商品价值的实体是(B)A.私人劳动 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7.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B)A.供求均衡 B.公平竞争C.价格稳定 D.自由买卖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A.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B.消费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全部物质资料成为商品9.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B)A.工人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 B.工人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工人转移旧价值的时间 D.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10.资本家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D)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C.垄断利润 D.平均利润11.在销售阶段,资本形态的转化是(C)A.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B.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C.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D.商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12.年剩余价值率表示(C)A.预付固定资本的增殖程度 B.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C.预付流动资本的增殖程度 D.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13.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A)A.社会总产品 B.社会货币资本总量C.全部消费资料之和 D.全部生产资料之和1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量的关系表现在(B)A.二者相等 B.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D.二者没有关系15.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C)A.流通领域中商品买卖的差额 B.流通中创造的价值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共同创造的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6.利息率的变动区间是(A)A.利润率和零之间 B.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C.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 D.年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1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D)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B.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C.农业工人工资低于其他部门 D.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经营18.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A)A.竞争目的相同 B.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C.竞争范围扩展 D.竞争手段没有变化1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被称为“万能的垄断者”的机构是(B)A.工业企业 B.银行C.商业企业 D.政府部门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A)A.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B.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C.半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21.二次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D)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C.国际托拉斯 D.跨国公司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D)A.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联合国的专门机构C.有着贸易政策的多边协定 D.各国在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联合23.被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时期是()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一战、二战期间C.20世纪50—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以来24.股份公司的出现是()A.对资本主义私人财产的否定 B.直接触动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根本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5.劳动收入包括(C)A.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B.私营经济中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和管理劳动收入C.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收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薪收入D.以上三个方面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按劳分配(D)A.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的 B.是以企业为单位的C.只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 D.不受市场机制的制约27.宏观调控的经济总量平衡是指(B)A.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平衡 B.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C.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平衡 D.三大产业之间的平衡28.我国财政政策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是(A)A.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借贷、国家债务 B.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利率、国家债务C.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投资、国家债务D.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国家债务29.我国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D)A.人均GDP达到相当高程度 B.劳动生产率达到相当高程度C.城市化率达到相当高程度 D.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城市化率、科技教育水平都达到相当高程度30.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有(D)A.财政信贷、商业信贷 B.财政信贷、直接投资C.商业信贷、直接投资 D.财政信贷、商品信贷、直接投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在经济学说史上出现过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A.西斯蒙第 B.普鲁东C.马尔萨斯 D.萨伊E.巴师夏32.任何社会再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是()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C.物质资料再生产 D.价值再生产E.生产关系再生产3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及其特点是()A.雇佣工人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过程 B.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D.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E.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34.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C.流动资本 D.固定资本E.生产资本35.职能资本包括()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 D.银行资本E.虚拟资本36.国家直接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所具有的特征是()A.投资额巨大 B.资本投入周期短C.风险大 D.风险小E.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十分必要37.战后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包括()A.各种国际经济组织 B.国际经济协议C.地区性经济集团 D.八国首脑会议E.经济政治联合体38.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主要有()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C.对外经济政策 D.收入政策E.产业政策39.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A.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B.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C.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 D.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E.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4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是()A.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生活资料B.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C.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 D.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而可靠的市场E.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答案:(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3)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性。(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42.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答案:(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二者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43.简述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答案:(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赢利或亏本的标志。(3)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44.简述资本全球化的根源。答案: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45.简述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答案: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b]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b]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离开本国人民的努力,一味依赖外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更有必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冲锋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以来外力,迷信外国,是十分有害的。只有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本国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总体小康的特征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答案: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级差地租(differentialrent)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 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

1.级差地租(differentialrent)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 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2.(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贸易顺差问题3.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而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1.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年诶资源培植效率的提高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消极作用;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第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其他国家,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   索引序列
  •   自考政治经济学真题2021解析
  •   2019政治经济学自考真题解析
  •   政治经济学自考真题答案解析
  •   自考政治经济学真题答案解析
  •   政治经济学自考真题答案及解析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