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整理

自考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整理

发布时间:

自考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整理

发布时间: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1、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也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 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下述三个方面: (1)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 国内政治存在着一个公共权威。国际政治则不同,它不存在国内政治这样的公共权威。 (2)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 在国内政治中,利益构成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各种社会集团的利益。在国际政治中,除了国家利益,事实上还存在着不同民族的民族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政治行为主体不同 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各个阶级、阶层、政府、政党、政治团体、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这些政治行为主体。 在国际关系中,即在国际法上的正式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有决定意义的基本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 3、为什么说主权国家是基本行为主体 (1)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限度地调动、配置、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 (2)主权国家是人类生活诸共同体的合法总代表。 (3)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4、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作为主权国家,必须具备四方面的基本要素——固定的领土、定居的居民、统一政权、国家主权。 5、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物的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6、国家主权在国际政治中对国家的意义 国家主权对于处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国家具有尤为重大的意义。 (1)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获得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2)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 (3)国家主权是一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 (4)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遵循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 7、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指由若干主权国家或非国家组织依据条约或协议,为达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国际团体和国际机构。 国家间国际组织是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目的和利益,通过共同签定条约而建立的常设性组织,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非国家间国际组织,是由个人、社会团体或政党所建立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8、国际组织的分类 (1)按照其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如:一战以后的国际联盟,二战以后的联合国。 专门性国际组织如: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海事组织等。 (2)按照成员构成和处理事物的地域范围划分: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3)按照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 政治性国际组织、经济性国际组织、军事性国际组织和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性国际组织。 9、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政治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总体态势。 10、战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过程 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和资本主义国家力量。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成为5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的主要矛盾。以非战争性对抗和对立为核心内容的“冷战”是两大国际政治基本力量基本联系的结构、样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 万隆会议(1955年)标志第三世界的形成,此后作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不断发展。 在东西南北矛盾这一世界矛盾的基础上,决定了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三个世界力量为主干、东西南北关系复杂交错的国际政治格局。 世界正向着多级化方向发展,多级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日益深化。 11、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其基本要点是要求在国际政治中发生矛盾、纠纷和争执的各行为主体,只能以和平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选择,反对诉诸战争、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手段。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的内政与对外关系有明确的界限。 (4)互不侵犯原则。 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发动侵略战争,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手段以及其他方式侵犯犯其他国家。 (5)和平共处原则。 在国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发展友好关系,和睦相处,进行广泛合作。 13、国际法 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它是在国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和活动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和。 国际法的基本构成仍然可以概括为平时法,战争法和中立法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14、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1)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 (2)国际法在主权国家处理关系过程中形成,其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3)国际法约束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依靠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 15、国际法的重要作用 国际法的作用具有如下四个方面: 1、国际法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 2、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3、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4、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关系提供基本行为准则。

自考考试科目有12-16门左右,考生需要通过所有课程才能申请毕业,但是自考的一些考试科目复习自考很少,比如考政治学概论,现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自考生认真备考,争取一次通过考试。自考政治学概论重要知识点归纳政治的含义在西方,“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中国古代的“政治”,核心含义是统治,政治主要是指“治国平太下”的活动。【选择】1、非马.......主义的关于政治的解释:【选择】(1)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正在写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国家是国内法律秩序所创造的社团。”(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拉斯韦尔,“政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马克斯.韦伯,“政治意指力求分配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代表人物:戴维.伊斯顿,“权威性价值分配说”。2、根据马.......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选择&简答&论述】(1)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是马.......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2)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阶级关系是政治活动的主导因素,一切政治关系均直接表现为或最终可归结为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特点。(3)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是政治权力的最终载体,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4)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3、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名词】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1、马.......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东西。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选择】2、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选择】3、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政治学在古代的发展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是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掌握政治权力的时代。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1)儒家: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典籍:《论语》和《孟子》。代表人物:孔子,“礼治”——“为国以礼”,“德治”——“为政以德”。孟子:“王道”——“以德行仁”。(2)法家:与儒家相对立的主要流派。典籍:《韩非子》。代表人物:韩非,“霸道”,“以法治国”。他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本,形成了一整套法家的治国理论。(3)道家: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统治。代表人物:老子,“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放弃对国家的治理,而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2、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学【选择】(1)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代表:1.柏拉图的《理想国》,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初萌芽。2.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基督教神学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政治学成为神学统治的思想工具。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1.鼓吹原罪学说、神创等级理论和君权神授论。2.主张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与教权。(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政治学逐步摆脱了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近代以来政治学的发展1、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学【选择】(1)15世纪至16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①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A. 被马.......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主张: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为了夺取权力和掌握权力,可以不择手段。B. 布丹的《共和六论》,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主张建立脱离教会集权统治的世俗政权和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②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揭开了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史的第一页。(2)17世纪到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A. 资产阶级: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弗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B. 无产阶级:英国的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是这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典型代表。(3)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A. 资产阶级: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在个人主义基础上提出了近代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原则,抽象地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则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合作和社会团结”的必然性,主张用“社会政体”来代替国家;用“社会团结”来调和阶级对立;用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观念同无产阶级日益成熟的革命思想相抗衡。B. 无产阶级: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4)19世纪后期,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 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2.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主要以国家权力为主要研究方向;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以政策的制定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5)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里学和文化人类的研究方法。其重要缺陷就是缺乏价值判断。马.......主义政治学的发展1、马.......、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选择】2、《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选择&简答】(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的专政。(2)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政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4)系统阐发了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5)系统阐发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1、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也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 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下述三个方面: (1)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 国内政治存在着一个公共权威。国际政治则不同,它不存在国内政治这样的公共权威。 (2)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 在国内政治中,利益构成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各种社会集团的利益。在国际政治中,除了国家利益,事实上还存在着不同民族的民族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政治行为主体不同 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各个阶级、阶层、政府、政党、政治团体、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这些政治行为主体。 在国际关系中,即在国际法上的正式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有决定意义的基本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 3、为什么说主权国家是基本行为主体 (1)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限度地调动、配置、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 (2)主权国家是人类生活诸共同体的合法总代表。 (3)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4、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作为主权国家,必须具备四方面的基本要素——固定的领土、定居的居民、统一政权、国家主权。 5、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物的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6、国家主权在国际政治中对国家的意义 国家主权对于处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国家具有尤为重大的意义。 (1)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获得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2)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 (3)国家主权是一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 (4)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遵循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 7、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指由若干主权国家或非国家组织依据条约或协议,为达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国际团体和国际机构。 国家间国际组织是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目的和利益,通过共同签定条约而建立的常设性组织,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非国家间国际组织,是由个人、社会团体或政党所建立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8、国际组织的分类 (1)按照其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如:一战以后的国际联盟,二战以后的联合国。 专门性国际组织如: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海事组织等。 (2)按照成员构成和处理事物的地域范围划分: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3)按照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 政治性国际组织、经济性国际组织、军事性国际组织和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性国际组织。 9、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政治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总体态势。 10、战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过程 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和资本主义国家力量。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成为5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的主要矛盾。以非战争性对抗和对立为核心内容的“冷战”是两大国际政治基本力量基本联系的结构、样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 万隆会议(1955年)标志第三世界的形成,此后作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不断发展。 在东西南北矛盾这一世界矛盾的基础上,决定了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三个世界力量为主干、东西南北关系复杂交错的国际政治格局。 世界正向着多级化方向发展,多级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日益深化。 11、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其基本要点是要求在国际政治中发生矛盾、纠纷和争执的各行为主体,只能以和平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选择,反对诉诸战争、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手段。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的内政与对外关系有明确的界限。 (4)互不侵犯原则。 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发动侵略战争,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手段以及其他方式侵犯犯其他国家。 (5)和平共处原则。 在国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发展友好关系,和睦相处,进行广泛合作。 13、国际法 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它是在国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和活动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和。 国际法的基本构成仍然可以概括为平时法,战争法和中立法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14、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1)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 (2)国际法在主权国家处理关系过程中形成,其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3)国际法约束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依靠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 15、国际法的重要作用 国际法的作用具有如下四个方面: 1、国际法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 2、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3、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4、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关系提供基本行为准则。

自考考试科目有12-16门左右,考生需要通过所有课程才能申请毕业,但是自考的一些考试科目复习自考很少,比如考政治学概论,现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自考生认真备考,争取一次通过考试。自考政治学概论重要知识点归纳政治的含义在西方,“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中国古代的“政治”,核心含义是统治,政治主要是指“治国平太下”的活动。【选择】1、非马.......主义的关于政治的解释:【选择】(1)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正在写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国家是国内法律秩序所创造的社团。”(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拉斯韦尔,“政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马克斯.韦伯,“政治意指力求分配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代表人物:戴维.伊斯顿,“权威性价值分配说”。2、根据马.......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选择&简答&论述】(1)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是马.......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2)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阶级关系是政治活动的主导因素,一切政治关系均直接表现为或最终可归结为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特点。(3)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是政治权力的最终载体,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4)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3、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名词】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1、马.......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东西。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选择】2、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选择】3、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政治学在古代的发展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是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掌握政治权力的时代。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1)儒家: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典籍:《论语》和《孟子》。代表人物:孔子,“礼治”——“为国以礼”,“德治”——“为政以德”。孟子:“王道”——“以德行仁”。(2)法家:与儒家相对立的主要流派。典籍:《韩非子》。代表人物:韩非,“霸道”,“以法治国”。他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本,形成了一整套法家的治国理论。(3)道家: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统治。代表人物:老子,“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放弃对国家的治理,而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2、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学【选择】(1)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代表:1.柏拉图的《理想国》,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初萌芽。2.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基督教神学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政治学成为神学统治的思想工具。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1.鼓吹原罪学说、神创等级理论和君权神授论。2.主张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与教权。(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政治学逐步摆脱了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近代以来政治学的发展1、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学【选择】(1)15世纪至16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①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A. 被马.......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主张: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为了夺取权力和掌握权力,可以不择手段。B. 布丹的《共和六论》,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主张建立脱离教会集权统治的世俗政权和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②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揭开了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史的第一页。(2)17世纪到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A. 资产阶级: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弗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B. 无产阶级:英国的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是这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典型代表。(3)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A. 资产阶级: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在个人主义基础上提出了近代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原则,抽象地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则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合作和社会团结”的必然性,主张用“社会政体”来代替国家;用“社会团结”来调和阶级对立;用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观念同无产阶级日益成熟的革命思想相抗衡。B. 无产阶级: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4)19世纪后期,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 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2.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主要以国家权力为主要研究方向;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以政策的制定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5)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里学和文化人类的研究方法。其重要缺陷就是缺乏价值判断。马.......主义政治学的发展1、马.......、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选择】2、《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选择&简答】(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的专政。(2)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政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4)系统阐发了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5)系统阐发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自考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整理

1、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2、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3、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4、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5、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点: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公共权利的设立。 6、剥削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神权论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2.契约论 契约论的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阶级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结果。其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集契约论说之大成。 3.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7、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的具体含义: 第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国家是统治阶级。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 8、公共权力(国家权力、政治权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9、国家三要素 往往从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故称为“国家三要素”说。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10、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 它们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 11、国家消亡的条件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1、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也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 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下述三个方面: (1)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 国内政治存在着一个公共权威。国际政治则不同,它不存在国内政治这样的公共权威。 (2)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 在国内政治中,利益构成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各种社会集团的利益。在国际政治中,除了国家利益,事实上还存在着不同民族的民族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政治行为主体不同 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各个阶级、阶层、政府、政党、政治团体、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这些政治行为主体。 在国际关系中,即在国际法上的正式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有决定意义的基本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 3、为什么说主权国家是基本行为主体 (1)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限度地调动、配置、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 (2)主权国家是人类生活诸共同体的合法总代表。 (3)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4、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作为主权国家,必须具备四方面的基本要素——固定的领土、定居的居民、统一政权、国家主权。 5、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物的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6、国家主权在国际政治中对国家的意义 国家主权对于处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国家具有尤为重大的意义。 (1)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获得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2)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 (3)国家主权是一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 (4)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遵循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 7、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指由若干主权国家或非国家组织依据条约或协议,为达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国际团体和国际机构。 国家间国际组织是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目的和利益,通过共同签定条约而建立的常设性组织,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非国家间国际组织,是由个人、社会团体或政党所建立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8、国际组织的分类 (1)按照其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如:一战以后的国际联盟,二战以后的联合国。 专门性国际组织如: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海事组织等。 (2)按照成员构成和处理事物的地域范围划分: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3)按照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 政治性国际组织、经济性国际组织、军事性国际组织和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性国际组织。 9、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政治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总体态势。 10、战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过程 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和资本主义国家力量。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成为5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的主要矛盾。以非战争性对抗和对立为核心内容的“冷战”是两大国际政治基本力量基本联系的结构、样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 万隆会议(1955年)标志第三世界的形成,此后作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不断发展。 在东西南北矛盾这一世界矛盾的基础上,决定了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三个世界力量为主干、东西南北关系复杂交错的国际政治格局。 世界正向着多级化方向发展,多级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日益深化。 11、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其基本要点是要求在国际政治中发生矛盾、纠纷和争执的各行为主体,只能以和平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选择,反对诉诸战争、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手段。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的内政与对外关系有明确的界限。 (4)互不侵犯原则。 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发动侵略战争,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手段以及其他方式侵犯犯其他国家。 (5)和平共处原则。 在国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发展友好关系,和睦相处,进行广泛合作。 13、国际法 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它是在国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和活动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和。 国际法的基本构成仍然可以概括为平时法,战争法和中立法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14、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1)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 (2)国际法在主权国家处理关系过程中形成,其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3)国际法约束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依靠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 15、国际法的重要作用 国际法的作用具有如下四个方面: 1、国际法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 2、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3、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4、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关系提供基本行为准则。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汇总

天津市图书馆有售

我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我们学校东门就是人民大学出版社,买这类图书最好来一趟北京图书馆,里面很全,天津到北京很近啊,天津的大型图书管也应该有的,还有可以在网上购书,找些政治学论坛或者群,里面有很多资源共享的。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政治 首先,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高中政治的基础和前提。高中政治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常识。学习这些内容,如果不能够很透彻地理解,那么你的学习将会很吃力---“看不懂、背不进、容易忘”。因此,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在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 第三,课后及时复习。哪怕是简单过一遍书和笔记。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你学习的效率。 对于政治主观题的解答,前提是熟悉课本。把课本吃透!即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必须和必要的。然后,就要通过做练习,即把所背的内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巩固所背内容。 这是基本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做如下建议:解答主观题时审题很重要。试想,问题都没有弄明白,如何解答?审题的目的就是清晰题目的指向。即问题要求你回答的是什么和要求你怎样回答。比如这样一道问题:结合以上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出3个要点:1、“运用经济常识观点、概念”。题目要求用这部分知识回答,就要从这部分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而不能用哲学观点或者政治常识观点,或者其它。2、“结合以上材料”。题目要求要结合材料,你就不能够脱离材料或者只答观点,而不和材料结合。3、“分析”。题目要求分析,你就不仅要答出所体现的经济学观点,还要分析“为什么”以及“如何做”。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你必须熟悉课本。“熟悉课本”就是要清晰课本的块状结构,从而找出各块内容间的联系。要做到这点,就要求你必须背熟课本的内容。要高效率地背诵,就要在理解地基础上记忆。要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认真听老师讲课和积极思考是基本方法。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1)运用记忆技巧: 例如,将关键词提炼出来着重记忆,最后将其他词汇补充完整形成完整记忆。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的关键词是:调节……分配,刺激……提高,促使……分化。 又如联想记忆, 做好知识的迁移,知识是有连带性的,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新视角、新层面的认识,这时我们不必重新记忆,只需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加工即可。如市场、市场经济的作用。 再如协同记忆,多种感官联动,耳听,眼看,手写,口念,效果可能好些。 记忆的方法很多,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方法。 (2)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时间与遗忘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对待遗忘最好的良药就是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定时复习,巩固记忆;经过多次复习后,知识即可成为长久记忆。 (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常说常用,随时随地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说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如用价值规律说明钢材价格的升降。改变学习形式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而且语言要规范、运用政治术语要准确。 (4)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首先要仔细比较这些知识点的异同,找出它们相同和相异的原因,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它们放在一起掌握,第二,找出区分的关键词;整理出比较表,使异同一目了然。第三,把这些知识点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如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价格,只有研究价格的背后时我们才用价值。总之要比较异同,整理异同。

买一本和大纲贴近的辅助教材,把要考的内容记住,在考试之前把历年的真题做一遍,对考试考些什么有个数。

自考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整理汇总

学习是没有捷径的,想快速的复习,只能挑一些重点了。

很好,支持。

第一章 绪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 (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 (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因此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作这样的表述: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域: (1)政治学基础理论。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哲学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儒学: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韩非:法治和霸道。 老子、庄子:无为而治。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 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 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质、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 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第一,提出了国家的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上述观点表明,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考试大收集整理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阐明两个观点: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时间问题。 第二,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缘家庭。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原始公社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是社会的生产单位,基本单位。共同名称、宗教信仰和墓地。 氏族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产生、发展、繁荣、解体四个阶段。 原始氏族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管理组织。组织机构——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氏族组织也随之解体。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 (1)畜牧业和农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部落有了剩余产品。 (2)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 (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长,晚辈及奴隶。 家长制家庭特点:(1)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2)父权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 (1)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2)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有决定意义的生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二个结果: (1)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金属货币。 (2)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氏族与部落居民杂居起来 恩格斯对国家的产生论断说明三点: (1)历史现象,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秩序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破坏,也不许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者集团破坏。 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三种形式: (1)雅典国家的形式。(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德意志国家的形式。 国家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如下两点: (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国家公共权力的设立。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划分:指对一定地域上的居民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管理。 公共权力: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只有公共权力的强制力机关才能维持社会的存在。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2.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3.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国家的本质问题,也成为政治学中的核心问题。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三层含义:(1)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阶级统治。(3)是个机器。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有三方面: 第一,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第二,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第三,赋税制度的确立。 阶级权力通过一定形式上升为国家权力的结果。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的必要条件。 国家权力特性主要表现: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国家三要素:主权、领土、居民。 国度: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 两种职能的关系: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内部职能,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的角度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在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国家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逐渐走向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 国家消亡的条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使阶级及其差别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 最高级的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已经消除了,阶级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国家消亡的条件。 必须消灭阶级差别,国家才会消亡。 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解决了所有制,消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从政治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要有阶级斗争存在国家就不会消亡。 其中主要是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还需要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要有法,就需要有保证法律实现的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关。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国家的消亡的途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表明了过程的渐进性:是指国家消亡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使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和精神条件的逐渐完备、人们之间关系的逐渐改变,作为强制性的暴力机器的国家,才逐渐地成为社会上所不需要的东西。考试大收集整理. .......还有很多,给你个网站,那里有好多。

政治很简单,那么复杂干什么权力在民众的手里直接选举总统

  •   索引序列
  •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   自考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整理
  •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汇总
  •   自考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整理汇总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