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广播电视概论知识点总结

自考广播电视概论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

自考广播电视概论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

自考广播电视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如 1、广播电视 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统称为广播。按照传播型号分为广播和电视;按照传输方式分为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卫星广播和网上广播;按照覆盖范围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按照技术标准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2、新闻直播 广播电视的直播,是节目“直接播出”的简称,是指不经过预先录音或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广播电视传播形式。3、滚动播出 指广播电视新闻首播之后,以正点为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在后续播出时新闻的重要程度增减删改,并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每次播出都增加新信息、淘汰旧内容,而非简单的重播。滚动播出是发挥广播电视传播优势、高密度大信息量播发新闻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4、板块式节目 “板块”是借用地质学中的一个概念,在广播电视学中用于对集合式广播电视节目的一种形象称呼。版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连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亦称“杂志型节目”。有以下特点:板块式节目编排集中,时间长度基本固定;板块式节目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板块式节目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向性的特点。5、广播电视新闻 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6、深度报道 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广播电视传播优势的新发展;报道深度体现于对事件背后本质的揭示和信息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把书看一下 每个老师出题风格不一样 弄清发展史 和基本的一些概念 如 什么事节目 什么是栏目 、、、、、、

绪论 什么叫信息? 信息论的奠基人申农从通信理论的角度把信息定义为“对不确定性的消除”。“控制论之父”维纳则从人、动物、机器的通信过程相统一的观点出发,把信息与系统的有序性联系起来,认为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的标志:“信息量实质上就是负熵”。我国学者居延安认为,信息是由发生源发出并用载体进行传递的,反映新内容、新知识,为接受体所理解的信号和消息。 哲学家把信号同物质、能量一起列为事物构成的三大要素。 信息包括生物、机械、人类信息三大类。人类信息又分为直接信息、间接信息、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等多种。什么是符号? 符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其内容。符号是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到,它包括声音、文字、图像、图画、手势、姿态等。 传播、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媒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传播:传播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间利用一定的载体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的传递活动。传播现象的核心是“传”,它是指“观念、知识等的分享、传送或交换”。传播的五要素是:谁、说什么、怎样说、媒介、受着。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工具,是联系传者与受着的纽带。 传播媒介分为多种类别:人际传播(当面交流、信件沟通、电报、手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印刷媒体:报纸、刊物,电子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 从上诉可见,有些媒体是单一层面的,有些事全层面的,如网络、手机既是人际交流媒介,同时也是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此类媒介是完成大众传播活动的中介物,是联系传播者与社会大众的媒介。它为社会公众公开传播和提供大量信息的工具,如书籍、报纸、刊物、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 大众传播具有三个特征:(1)拥有广大的受传者;(2)信源是机构或组织;(3)采用某种技术大量复制信息。 新闻媒介:新闻媒介指以传播新闻为主要职责的媒介,多为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 信息与人是什么关系? 人是信息动物:人是能够思维的高级动物,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只有在同外界进行连续信息交往的条件下,才能正常思考、生活。科学家得出的结论表明:人是力求获得关于外界最多信息的生物,最能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可能性最大。 广播的定义是什么? 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按传送方式,它可以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从传播信号看,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同时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现在还可以加上新的传播技术:网络广播和数字广播。第一章 广播电视史前史 一、人类早期通过哪些媒介进行沟通? (一)通过视听的沟通是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 最早的人际传播主要是人际沟通---人们靠观看对方的表情、动作和收听简单的声音,此外还有少量的图画,来了解各自提供的信息。 语言的形成和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最早的人造传播媒介是语言,它同时又是视听的内容。 口头语言能系统、形象地建立声音和客观事物、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使人类将声音同它们所知的对象分离开来,所以有助于人类更有效的利用信息、从事信息传播活动。有了语言以后,人类运用它进行口说耳听的口头传播,语言的共享区域就是信息传播的范围。 语言传播的优点是:口、耳、眼、身并用,传播的理解、接受率高,传递比较迅速、准确、丰富,且自由灵活,还有反馈及时。然而,在相应技术发明之前,口头语言转瞬即逝,其传递的信息无法离开人的记忆系统被单独的保存下来;同时口头语言将传播距离局限在声音所及的范围之内,虽然可以通过“接力棒”的方式延伸信息传播的距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会造成信息的“走样”。这一切使得口头传播的局限性很大,且内容的准确性、保留型差。 文字的发明和运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文字创制经历了三个阶段:象形阶段、表意阶段和音标阶段。 优点:文字能把语言长久的记录下来,保存在记忆的知识、历史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传统法律、教义,都能以较大的保真性记载后长期保存,传向远方、传与后世。用文字传递的信息比用口头语言传递得更准确,传递范围也更广;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大规模的社会管理控制提供了可能。 文字传播是伟大的人类进步,它极大地克服了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是人类有了准确的历史记录方法。人们的经验因此能有效记录,大范围的传播、沿用,并使人类社会扩大、统一,发展、进步开始加速。文字至今仍为方便、有效的传播媒介。 缺点:文字在共时性分享信息上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短处,特别是手写传播的早期,书写、传递速度缓慢。加之不像语言已有数万年的世代相传,已演变成了人类自然习得的能力,文字则需要长期学习才能掌握;因而至今世界各国无论多么发达,都仍有一定比例的文盲,就是证明。 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 文字的初期复制主要靠人工抄写,因此速度很慢;作品储存、搬运困难、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传播,甚至引发了文化的垄断。 纸张的发明,让文字插上了翅膀,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 印刷术的运用,让书籍成为最早大批量生产的信息产品,从此开始出现了大众传播媒体。 新闻媒介诞生,发明印刷机 1609年在德国出版了《报道与新闻报》,这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伴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出现的报纸是文字传播信息的一次伟大飞跃,它标志着人类的新闻传播从局限于亲身传播、群体传播飞跃到大众传播即面向整个社会的高效传播。 古时候曾有哪些图像传播形式和认识? (一)原始的图画及光传播 原始人最早将图画、画像、地图刻画在岩石上,以实现记录、传播的需要。 我国古时对光影的认识与应用 汉初齐少翁用纸剪的人、物在白幕后表演,用光照射,将人、物影像印在白幕上,幕外的人可以看到影像的表演。这就是产生与汉代、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它是光学理论初级、朴素的运用。 古代曾有哪些声音媒介,其传播效果如何? 器材发声:如手鼓、号等 语言传播:口耳相传如《荷马史诗》 第二节 近代相关科技发明 四、电的发明过程及原理是什么? 发现静电--发现电流--电动力学诞生--无线电的发明 电通信发明的顺序和规律是什么? 发明有限电报--铺设海底电缆--发明无线电通信 视觉信号记录与传输设备的发明历程是怎样的? 照相机--传真机--电影 电影技术的出现将静态的摄影技术升格为动态的图像和声音实录技术,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保留下历史活动的真实影像,而且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形象生动的艺术活动手段。 听觉信号传输设备的发明历程有什么特点? 电话--留声机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广播电视概论自考重点知识总结

绪论 什么叫信息? 信息论的奠基人申农从通信理论的角度把信息定义为“对不确定性的消除”。“控制论之父”维纳则从人、动物、机器的通信过程相统一的观点出发,把信息与系统的有序性联系起来,认为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的标志:“信息量实质上就是负熵”。我国学者居延安认为,信息是由发生源发出并用载体进行传递的,反映新内容、新知识,为接受体所理解的信号和消息。 哲学家把信号同物质、能量一起列为事物构成的三大要素。 信息包括生物、机械、人类信息三大类。人类信息又分为直接信息、间接信息、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等多种。什么是符号? 符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其内容。符号是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到,它包括声音、文字、图像、图画、手势、姿态等。 传播、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媒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传播:传播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间利用一定的载体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的传递活动。传播现象的核心是“传”,它是指“观念、知识等的分享、传送或交换”。传播的五要素是:谁、说什么、怎样说、媒介、受着。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工具,是联系传者与受着的纽带。 传播媒介分为多种类别:人际传播(当面交流、信件沟通、电报、手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印刷媒体:报纸、刊物,电子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 从上诉可见,有些媒体是单一层面的,有些事全层面的,如网络、手机既是人际交流媒介,同时也是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此类媒介是完成大众传播活动的中介物,是联系传播者与社会大众的媒介。它为社会公众公开传播和提供大量信息的工具,如书籍、报纸、刊物、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 大众传播具有三个特征:(1)拥有广大的受传者;(2)信源是机构或组织;(3)采用某种技术大量复制信息。 新闻媒介:新闻媒介指以传播新闻为主要职责的媒介,多为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 信息与人是什么关系? 人是信息动物:人是能够思维的高级动物,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只有在同外界进行连续信息交往的条件下,才能正常思考、生活。科学家得出的结论表明:人是力求获得关于外界最多信息的生物,最能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可能性最大。 广播的定义是什么? 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按传送方式,它可以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从传播信号看,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同时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现在还可以加上新的传播技术:网络广播和数字广播。第一章 广播电视史前史 一、人类早期通过哪些媒介进行沟通? (一)通过视听的沟通是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 最早的人际传播主要是人际沟通---人们靠观看对方的表情、动作和收听简单的声音,此外还有少量的图画,来了解各自提供的信息。 语言的形成和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最早的人造传播媒介是语言,它同时又是视听的内容。 口头语言能系统、形象地建立声音和客观事物、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使人类将声音同它们所知的对象分离开来,所以有助于人类更有效的利用信息、从事信息传播活动。有了语言以后,人类运用它进行口说耳听的口头传播,语言的共享区域就是信息传播的范围。 语言传播的优点是:口、耳、眼、身并用,传播的理解、接受率高,传递比较迅速、准确、丰富,且自由灵活,还有反馈及时。然而,在相应技术发明之前,口头语言转瞬即逝,其传递的信息无法离开人的记忆系统被单独的保存下来;同时口头语言将传播距离局限在声音所及的范围之内,虽然可以通过“接力棒”的方式延伸信息传播的距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会造成信息的“走样”。这一切使得口头传播的局限性很大,且内容的准确性、保留型差。 文字的发明和运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文字创制经历了三个阶段:象形阶段、表意阶段和音标阶段。 优点:文字能把语言长久的记录下来,保存在记忆的知识、历史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传统法律、教义,都能以较大的保真性记载后长期保存,传向远方、传与后世。用文字传递的信息比用口头语言传递得更准确,传递范围也更广;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大规模的社会管理控制提供了可能。 文字传播是伟大的人类进步,它极大地克服了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是人类有了准确的历史记录方法。人们的经验因此能有效记录,大范围的传播、沿用,并使人类社会扩大、统一,发展、进步开始加速。文字至今仍为方便、有效的传播媒介。 缺点:文字在共时性分享信息上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短处,特别是手写传播的早期,书写、传递速度缓慢。加之不像语言已有数万年的世代相传,已演变成了人类自然习得的能力,文字则需要长期学习才能掌握;因而至今世界各国无论多么发达,都仍有一定比例的文盲,就是证明。 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 文字的初期复制主要靠人工抄写,因此速度很慢;作品储存、搬运困难、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传播,甚至引发了文化的垄断。 纸张的发明,让文字插上了翅膀,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 印刷术的运用,让书籍成为最早大批量生产的信息产品,从此开始出现了大众传播媒体。 新闻媒介诞生,发明印刷机 1609年在德国出版了《报道与新闻报》,这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伴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出现的报纸是文字传播信息的一次伟大飞跃,它标志着人类的新闻传播从局限于亲身传播、群体传播飞跃到大众传播即面向整个社会的高效传播。 古时候曾有哪些图像传播形式和认识? (一)原始的图画及光传播 原始人最早将图画、画像、地图刻画在岩石上,以实现记录、传播的需要。 我国古时对光影的认识与应用 汉初齐少翁用纸剪的人、物在白幕后表演,用光照射,将人、物影像印在白幕上,幕外的人可以看到影像的表演。这就是产生与汉代、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它是光学理论初级、朴素的运用。 古代曾有哪些声音媒介,其传播效果如何? 器材发声:如手鼓、号等 语言传播:口耳相传如《荷马史诗》 第二节 近代相关科技发明 四、电的发明过程及原理是什么? 发现静电--发现电流--电动力学诞生--无线电的发明 电通信发明的顺序和规律是什么? 发明有限电报--铺设海底电缆--发明无线电通信 视觉信号记录与传输设备的发明历程是怎样的? 照相机--传真机--电影 电影技术的出现将静态的摄影技术升格为动态的图像和声音实录技术,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保留下历史活动的真实影像,而且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形象生动的艺术活动手段。 听觉信号传输设备的发明历程有什么特点? 电话--留声机

1.编导的文学常识 第一部分 考试环节及科目 一、考试环节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术科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笔试满分160分,面试满分140分。 二、考试科目 1、笔试(满分160分) ①科目一:综合知识及命题写作(综合知识30分,命题写作50分,共80分) ②科目二:影视作品分析(80分) 2、面试(满分140分) ①科目一:命题演讲、命题讲故事或根据材料编故事(70分) ②科目二:回答考官提问(30分) ③科目三:自我介绍(10分) ④科目四:特长展示(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30分)第二部分 《综合知识及命题写作》考试大纲 一、综合知识部分 (一)考核目标 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常识和素养,是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设立综合知识考试科目,旨在达到以下考核目标: 1.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 2.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本专业所应具备的戏剧、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常识。 3.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本专业所应具备的广播电影电视基本常识。 (二)考试形式 1.闭卷集中考试,满分30分。 2.与命题写作合卷考试,时间共90分钟。3.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三)考试要求 1.对基本知识识记准确,对基本概念理解正确。 2.文字通顺,表述准确。 3.卷面整洁。 (四)考核知识点 1.文学常识: (1)《诗经》中的民歌代表作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 (2)屈原、《楚辞》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 (3)《左传》与编年体史书 (4)司马迁、《史记》与纪传体史书 (5)“三曹七子” (6)“唐诗宋词”的重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7)散文“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 (8)“三言二拍” (9)中国章回小说与四大古典名著的成就 (10)鲁迅小说和杂文的主要成就 (11)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作品 (12)茅盾、巴金的长篇小说 (13)老舍的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 (14)曹禺的戏剧作品 (15)沈从文、丁玲、周立波的小说和田汉的戏剧创作 (16)“茅盾文学奖” (17)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戏剧 (18)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9)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 (20)普希金和他的诗歌创作 (21)托尔斯泰和他的长篇小说 (22)高尔基和他的文学成就 (23)海明威、卡夫卡的小说 (24) *** 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25)泰戈尔和他的文学成就 (26)文学体裁的“三分法”与“四分法” 2.艺术常识: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2)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3)南戏与昆曲及其重要剧作 (4)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及其艺术成就 (5)李渔及其戏剧理论 (6)四大徽班与京剧的形成、京剧的“四功五法”、京剧的行当、京剧四大名旦及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 (7)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及其代表作品 (8)戏剧的种类,如悲剧、喜剧、悲喜剧等 (9)戏剧性 (10)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其代表作品 (11)莎士比亚和他的四大悲剧作品 (12)三一律 (13)欧洲现代戏剧之父及其四大社会问题剧 (14)契柯夫及其戏剧代表作品 (15)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16)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与荒诞派戏剧及其代表剧作家和他们的重要戏剧作品 (17)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及其戏剧代表作 (18)民族乐器的基本分类及西洋乐器的基本分类 (19)器乐演奏形式的分类 (20)声乐的分类和演唱形式的分类 (21)古典音乐 (22)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威尔地、约翰·施特劳斯、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23)音乐的体裁,如交响乐、摇滚乐、爵士乐等 (24)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 (25)聂耳、冼星海、陈钢、贺绿汀、华彦钧、雷振邦、王洛宾等作曲家及其各自的代表作品 (26)电影音乐 (27)民间舞蹈 (28)现代舞 (29)芭蕾舞剧 (30)“文房四宝”与“书法五体” (31)中国绘画的三大题材 (32)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顾闳中、张择端、齐白石、徐悲鸿、黄永玉等画家及。 2.编导的文学常识 第一部分 考试环节及科目 一、考试环节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术科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笔试满分160分,面试满分140分。 二、考试科目 1、笔试(满分160分) ①科目一:综合知识及命题写作(综合知识30分,命题写作50分,共80分) ②科目二:影视作品分析(80分) 2、面试(满分140分) ①科目一:命题演讲、命题讲故事或根据材料编故事(70分) ②科目二:回答考官提问(30分) ③科目三:自我介绍(10分) ④科目四:特长展示(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30分)第二部分 《综合知识及命题写作》考试大纲 一、综合知识部分 (一)考核目标 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常识和素养,是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设立综合知识考试科目,旨在达到以下考核目标: 1.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 2.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本专业所应具备的戏剧、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常识。 3.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本专业所应具备的广播电影电视基本常识。 (二)考试形式 1.闭卷集中考试,满分30分。 2.与命题写作合卷考试,时间共90分钟。 3.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三)考试要求 1.对基本知识识记准确,对基本概念理解正确。 2.文字通顺,表述准确。 3.卷面整洁。 (四)考核知识点 1.文学常识: (1)《诗经》中的民歌代表作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 (2)屈原、《楚辞》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 (3)《左传》与编年体史书 (4)司马迁、《史记》与纪传体史书 (5)“三曹七子” (6)“唐诗宋词”的重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7)散文“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 (8)“三言二拍” (9)中国章回小说与四大古典名著的成就 (10)鲁迅小说和杂文的主要成就 (11)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作品 (12)茅盾、巴金的长篇小说 (13)老舍的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 (14)曹禺的戏剧作品 (15)沈从文、丁玲、周立波的小说和田汉的戏剧创作 (16)“茅盾文学奖” (17)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戏剧 (18)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9)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 (20)普希金和他的诗歌创作 (21)托尔斯泰和他的长篇小说 (22)高尔基和他的文学成就 (23)海明威、卡夫卡的小说 (24) *** 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25)泰戈尔和他的文学成就 (26)文学体裁的“三分法”与“四分法” 2.艺术常识: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2)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3)南戏与昆曲及其重要剧作 (4)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及其艺术成就 (5)李渔及其戏剧理论 (6)四大徽班与京剧的形成、京剧的“四功五法”、京剧的行当、京剧四大名旦及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 (7)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及其代表作品 (8)戏剧的种类,如悲剧、喜剧、悲喜剧等 (9)戏剧性 (10)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其代表作品 (11)莎士比亚和他的四大悲剧作品 (12)三一律 (13)欧洲现代戏剧之父及其四大社会问题剧 (14)契柯夫及其戏剧代表作品 (15)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16)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与荒诞派戏剧及其代表剧作家和他们的重要戏剧作品 (17)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及其戏剧代表作 (18)民族乐器的基本分类及西洋乐器的基本分类 (19)器乐演奏形式的分类 (20)声乐的分类和演唱形式的分类 (21)古典音乐 (22)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威尔地、约翰·施特劳斯、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23)音乐的体裁,如交响乐、摇滚乐、爵士乐等 (24)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 (25)聂耳、冼星海、陈钢、贺绿汀、华彦钧、雷振邦、王洛宾等作曲家及其各自的代表作品 (26)电影音乐 (27)民间舞蹈 (28)现代舞 (29)芭蕾舞剧 (30)“文房四宝”与“书法五体” (31)中国绘画的三大题材 (32)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顾闳中、张择端、齐白石、徐悲鸿、黄永玉等画家及。 3.编导的文学常识 第一部分 考试环节及科目 一、考试环节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术科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笔试满分160分,面试满分140分。 二、考试科目 1、笔试(满分160分) ①科目一:综合知识及命题写作(综合知识30分,命题写作50分,共80分) ②科目二:影视作品分析(80分) 2、面试(满分140分) ①科目一:命题演讲、命题讲故事或根据材料编故事(70分) ②科目二:回答考官提问(30分) ③科目三:自我介绍(10分) ④科目四:特长展示(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30分)第二部分 《综合知识及命题写作》考试大纲 一、综合知识部分 (一)考核目标 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常识和素养,是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设立综合知识考试科目,旨在达到以下考核目标: 1.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 2.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本专业所应具备的戏剧、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常识。 3.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本专业所应具备的广播电影电视基本常识。 (二)考试形式 1.闭卷集中考试,满分30分。 2.与命题写作合卷考试,时间共90分钟。 3.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三)考试要求 1.对基本知识识记准确,对基本概念理解正确。 2.文字通顺,表述准确。 3.卷面整洁。 (四)考核知识点 1.文学常识: (1)《诗经》中的民歌代表作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 (2)屈原、《楚辞》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 (3)《左传》与编年体史书 (4)司马迁、《史记》与纪传体史书 (5)“三曹七子” (6)“唐诗宋词”的重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7)散文“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 (8)“三言二拍” (9)中国章回小说与四大古典名著的成就 (10)鲁迅小说和杂文的主要成就 (11)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作品 (12)茅盾、巴金的长篇小说 (13)老舍的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 (14)曹禺的戏剧作品 (15)沈从文、丁玲、周立波的小说和田汉的戏剧创作 (16)“茅盾文学奖” (17)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戏剧 (18)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9)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 (20)普希金和他的诗歌创作 (21)托尔斯泰和他的长篇小说 (22)高尔基和他的文学成就 (23)海明威、卡夫卡的小说 (24) *** 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25)泰戈尔和他的文学成就 (26)文学体裁的“三分法”与“四分法” 2.艺术常识: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2)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3)南戏与昆曲及其重要剧作 (4)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及其艺术成就 (5)李渔及其戏剧理论 (6)四大徽班与京剧的形成、京剧的“四功五法”、京剧的行当、京剧四大名旦及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 (7)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及其代表作品 (8)戏剧的种类,如悲剧、喜剧、悲喜剧等 (9)戏剧性 (10)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其代表作品 (11)莎士比亚和他的四大悲剧作品 (12)三一律 (13)欧洲现代戏剧之父及其四大社会问题剧 (14)契柯夫及其戏剧代表作品 (15)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16)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与荒诞派戏剧及其代表剧作家和他们的重要戏剧作品 (17)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及其戏剧代表作 (18)民族乐器的基本分类及西洋乐器的基本分类 (19)器乐演奏形式的分类 (20)声乐的分类和演唱形式的分类 (21)古典音乐 (22)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威尔地、约翰·施特劳斯、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23)音乐的体裁,如交响乐、摇滚乐、爵士乐等 (24)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 (25)聂耳、冼星海、陈钢、贺绿汀、华彦钧、雷振邦、王洛宾等作曲家及其各自的代表作品 (26)电影音乐 (27)民间舞蹈 (28)现代舞 (29)芭蕾舞剧 (30)“文房四宝”与“书法五体” (31)中国绘画的三大题材 (32)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顾闳中、张择端、齐白石、徐悲鸿、黄永玉等画家及 4.关于广播电视编导的一些知识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文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创作、管理广播、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传播学、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作业练习、认识实习、毕业作业、毕业实习等。课程作业练习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要求安排,认识实习在寒暑假中完成,毕业作业安排在毕业实习之前5周在校内完成。毕业实习一般安排20周,毕业实习结束后要求交回毕业实习作业和毕业实习鉴定,毕业实习作业与毕业论文同时考核。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导演、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 5.高清电视的基本知识 高清播放机、无线高清机顶盒 专业销售。 北京市超凡鸿运科技有限公司1、HDTV-High Difinition Television高清电视,高清电视不等于数字电视,HDTV有2种:模拟HDTV(日本1990年开始研制,1992年试播)和数字HDTV(数字技术产生后) SDTV-Standard Difinition Television 2、高清:是多项技术的共同结晶:数字电视技术、先进的像素与分辨率技术和广播技术。数字电视采用与计算机相同的数字编码方式,对图像和声音进行处理。 图像更加清晰,色彩更加鲜艳。但是数字电视要达到高清水平,还得依靠广播技术。 数字技术可以让电视台采用比普通模拟电视高得多的分辨率来播出节目,也就是所说的高清晰度。 3、480i,1080i,720p i:interlaced隔行扫描 p:progressive逐行扫描 4、各国对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完全转换时间表 荷兰:2006年12月11日终止播放模拟信号,成为全球第一个完全使用数字信号电视的国家 加拿大:没有中止模拟节目播出的具体计划 美国: 计划时间是 2009 年 4 月 7 日 日本: 计划时间是 2011年 中国: 计划时间是 2015年 欧洲: 德国预计2010年,但可能推迟到2016年;英国预计2012年,推迟到2015年;意大利预计2006年,推迟到2020年。 5、特点:高清电视标准中提高了分辨率,采用了逐行扫描和提高帧频的技术,更符合人们的观看16:9的宽画幅,提高了电视的收看效果。 6、高清技术(HDTV)标准 1)电视制式的技术特征 当前电视制式的主要技术特征是行频、场频、扫描方式、宽高比。 制式决定了电视所携带的信息量和显示质量。数字高清是多种制式并存,针对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制式。 2)HDTV清晰度等级 HDTV有清晰度等级不同的图像三种显示格式,分别是:720P(1280*720P),1080/60i/50i(1920*1080i),1080/24p/25p/30p(1920*1080p)(p:逐行扫描; i: 隔行扫描) 1920*1080i是清晰度指标最高的,广电总局于2000年8月发布了GY/T 155-2000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标准,将1080/50i确定为中国的高清晰度电视信号源标准,采用1080/50i作为高清信号源标准的一个突出优点是1080/50i与我国现行的标清信号源576/50i (PAL)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上/下变换,为顺利从标清向高清过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080/24P(简称24P或24F)是一种专门用于后期制作的高清晰度电视格式,它采用的24帧逐行扫描方式与每秒24幅画面的电影胶片具有每帧电视图像与每幅画面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在进行胶片与磁带的相互转换时不会产生因帧频变换而带来的图像质量损失。 1080/24P是电影与电视结合的最佳桥梁,已经被美国的节目制作行业,特别是采用胶片作为前期拍摄的节目制作公司接受为后期制作的标准,正在成为国际间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交换标准。 3)码率显著的提高 计算下HDTV的基带码流。 根据SMPTE 274M数字电视标准中,采用10比特量化时,HD数字电视信号的基带码率是1485Mbps(亮度信号的取样频率*量化比特数+2个色差信号的取样频率*量化比特数= 74.25(MHz)*10 (Bit)+2*37.125(MHz)*10(Bit)),其中有效码率为829.44Mbps。而根据ITU-R601数字电视标准,采用10比特量化时,SD数字电视信号的基带码率是270Mbps,其有效码率为165.888Mbps。 因此,HDTV的绝对码率是旧的PAL制SDTV的5.5倍,有效码率是SDTV的5倍。高码率成为高清节目的最大特点,是制作与传输环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7、高清信号的传输 1)高清信号的传输方式:模拟、数字。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即将播出的高清电视不可能采用模拟传输方式。 数字信号的传播速率达每秒19.39兆字节,如此大的数据流传输速度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所以高清电视的播出就牵涉到了数字电视的传输问题。 在中国,卫星数字电视的传输,国家采用DVB-S标准;广电总局推荐使用DVB-C作为中国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的行业标准。地面播出数字传输技术标准还没有确定,但同时根据目前的技术,数字电视的地面传输还不能支持高清节目。 2)传输过程中使用的压缩编码 HD的基带码流高达1.5Gb/s。与标清服务相比,分发高质量HD节目需要5倍的带宽。 传输高清信号首先要对其进行压缩。采取有效的压缩办法,从质量和效率上去平衡,从而保证基于目前IT技术的网络能够满足高清节目所要求的带宽和存储量。 目前的HDTV传输压缩标准DVC-S,DVB-C使用的是MPEG-2压缩编码。后来发展起来的WMV9,H.264等编码压缩技术与MPEG-2相比,能节省一半多的带宽,这将对HD节目的分发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下一代HDTV传输压缩标准中,MPEG-4和微软的编解码方案(正从Windows Media 9变体为Video Codec-1/VC-1)竞争激烈。在欧洲,MPEG-4占上风。 Premiere World将把MPEG-4用于其下一代压缩。去年推出HD业务的法国广播机构也在考虑MPEG-4。 但目前MPEG-4要求相当高的许可费用。 对于VC-1,虽然VC-1是蓝光盘和HD-DVD解码方案的一部分,但至今还不是一种标准。 有些广播机构质疑微软方案在专业领域的表现。但在端到端系统解决方面,微软已提出方案,并获。 6.关于影视编导的知识 影评:研究性、理论性、欣赏性 电影:通过照相录音手段,把外界影像,以及声音摄入在胶片上,放影视相,声音等内容。 (附电主观意识,具有文学性,注重冲突性,绘画性,用二维画面表现三维让人感受四维空间。) 电影艺术:通过表演、造型、音乐、蒙太奇,以电影艺术,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电影特点:高度逼真性、假定性、综合性、运动性、群众性。 景别:在镜头镜框焦距固定的前提下取景距离变化会形成远近大小不同的画面,这些不同的画面称为景别。 镜头远近形成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作用:1营造磅礴的气势2用来抒情表现一定优美的情调 3刻画渺小、孤独、悲愤的气势 全景: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的全貌的影视画面,塑造环境中人或物表现人物间相应性格特点。 中景:膝盖以上或场景大部分。作用:既展示人物的形体动作又展示人物的神态使观众对人物认识有整体感,表现两三个人在当中的活动,让观众注意到他们间的关系。 近景:胸部以上或与此相当的景物,肩部的影视。画面表现透露人物性格的面部表情和细微的动作,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剧情中产生与人物的感情交流。 特写:表现成年人局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对象细部或局部的画面。细节善于展现人物的细微形体变化直接反应人物的内心活动将人物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这些细微的动作引起观众的注意强调特定的含意。 蒙太奇含义:将电影的镜头与镜头进行分配、剪辑、衔接、组合,以组成电影的片段和场面,最后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的艺术手段。 蒙太奇功能:叙事作用,打乱时间顺序来表现若干镜头;按不同的景别,不同的空间造型;按一定的艺术要求,组合形成流畅的顺序,带来影片的时空变化,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的形成,使故事不断的变化发展,将静态艺术转化为动态艺术。 引寓蒙太奇:是一种独特的电影比喻,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或交替表现进行类比含蓄而形象的表达,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事件的某种情绪色彩。引寓蒙太奇往往将类比的不同事件之间具有某种相类似的特征突出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导演的寓意或领略事件的某种情绪色彩从而深化并丰富事件的形象,情节发展上力求贴切、自然、含蓄、图解、直露。 顺序蒙太奇:将许多镜头按逻辑时间顺序分段聚集在一起使各种片段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主要用于讲述故事展现事件。 平行蒙太奇:运用平行发展的手法把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场合的事件连接起来交替出现在荧幕上使剧情发展紧凑有序。 作用:1具有张力有紧凑感2有条不紊,脉络清晰 对比蒙太奇:会叙述关联的对比关系为意,把两个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形象连接在一起进行对比形成强烈鲜明对比从而达到增强印象启迪思想,这种对贫与富、乐与苦、生与死、高尚与卑下、胜利与失败,在形式上有景别的大小角度的俯仰,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冷暖和浓淡,声音的强弱,动与静强烈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在默片时代运用比较广泛。 色彩蒙太奇:用色彩和黑白镜头交叉剪辑,形成色彩的强烈对比和迅速变化,以展现各种时空的事态变化与发展,表现乐心境的外化。 声画蒙太奇:把各自独立的没有直接联系的声音画面有机组合起来同步同位从而产生新的寓意升华产生新的思想含义。 交叉蒙太奇:是由平行蒙太奇发展而来的,平行蒙太奇只是注重情节的统一主题的一致,剧情或事件的内在联系而交叉蒙太奇则是把并列表现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索严格的同时性,密切的因果关系和迅速频繁的交替表现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或决定另一条或数条线索的发展互相依存,依次促进,最后几条线索汇合在一起。 作用:造成激烈紧张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新,引起悬念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手法影片中常用来表现追捕和惊险的场面。 心理蒙太奇:通过镜头组接或声音画面有机结合直接而生动的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例如表现人物的闪念、回忆、梦境、幻觉、想象、思索甚至潜意识的活动。 心理蒙太奇是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特点:形象(声音或画面)的片段性,叙述的不连续性节奏的跳跃性带有人物的强烈主观色彩。 心理蒙太奇在现代电影中运用比较广泛。 复现蒙太奇:代表一定寓意的镜头或场面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互相渲染等艺术效果。 元素包括人物、景物、场面、动作、调度、物件、细节、语言、音乐、音响、光影、色彩等。产生独特寓意特殊的艺术效果,特别是人物命运性格生理变化,以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同构蒙太奇:1用相同或相似的空间结构(指具体的东西)转换场产生不同的叙事作用。2人物关系的同构,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共同爱好、观点等把几个不同人物有效地结合起来。 蒙太奇段落:影片中有若干蒙太奇句子或场面有机组合的可以表现相当完整大的大单元,根据电影文学剧本中的情节自然段落来划分。 关于电影的色彩 色彩具有表情性影视的色彩无疑是表达情感的方式。 色调:影视画面中总的色彩的组织与配置他与某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 7.考编导专业 电视编导的专业及方向(考试内容) 一、广播编导专业 初试:①面试 形象考察、自我介绍 ②回答主考老师提问 复试:①画面组合(根据所提供的若干画面,编写成一个画面叙事段落或故事) ②影视作品评析(看片分析) 二、广播编导专业(电视编导方向) 初试:①面试 自我介绍 ②回答主考老师提问(高中所学知识) 复试:①面试 a回答考官提问 b命题演讲(根据背景材料提示自己命题演讲) ②笔试 电视节目分析 三、广播编导专业(文艺编导方向) 初试:①自我介绍 ②特长展示 ③回答考官提问 复试:①面试 a根据考官提供的背景资料谈自己的观点(即兴评述) b回答考官提问 ②笔试:电视作品分析 【参考用书:《影视传媒专业高考指南》(中央戏剧学院教师编写.中国传媒出版社出版,中国影视编导网有售.咨询qq905001818.一本决对有用的教学用书和学习用书.查看目录请登录中国影视编导网 )】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概念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2.议程设置(问答1) 问答: 1.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填空)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时空因素;②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③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 概念: 1.舆论: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2.沉默螺旋理论中的舆论观(见“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3.意见气候: 问答: 1.“沉默螺旋”理论的内容及其新近的发展与不足: “沉默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这个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不足:①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到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要注意“中坚分子”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重要意义: 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①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说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第三节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概念: 1.主流化: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2.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3.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研究有哪三方面:①制度分析。②讯息系统分析。③培养分析。 问答: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在培养社会共识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 概念: 1.知识沟: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上限效果的三条论据: 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 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3.信息沟 问答: 1.知识沟理论与上限效果理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如何看待这些矛盾之外? 艾蒂玛等人所指了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是存在的,但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出现“饱和”后,会开始另一种新知识的追求,知识总量会增加。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知识的实际价值已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的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2.知识沟研究近年来有哪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各取得了什么成果? 一是E.M.罗杰斯倡始的“创新与普及”研究,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三是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 普及研究的成果,意味着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或“知识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研究的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当地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这些学者主张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应从战略上作一个转变,把援助的重点放在贫困阶层,尤其是放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上。 世界的信息和传播事业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信息垄断体制,造成了许多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声音”支配国际事务的现象。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第五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概念:编码与释码理论(题3) 问答: 1.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分为哪些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具有什么关系? 以效果而论,①由“魔弹论”所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②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③70年代以后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之强有力性的“宏观效果理论”。 关系:“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70年年代至今的效果理论则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日前的效果理论在三个方面存在分歧: ①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与分化。强调大众传播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整合效果的: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议程设置功能。强调社会分化效果的: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②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评价——肯定与否定。肯定:上限效果。否定: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③关于受众的性质——“能动”与“被动”。魔弹论认为受众是无保护的、孤立的。有限效果论与被动受众观对立。传播流程研究提出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论。 3.霍尔的“编码释码”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霍尔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一个编码和释码的过程,认为媒介的信息生产是一种按照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事物进行符号化作业的活动,其目的是为这些事物赋予“占统治地位的语义”;另一方面受众的释码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有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和妥协式解读等。“编码与释码”过程所体现的,实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或意识形态与众多的非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妥协的关系。探讨社会的异质性、多元性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4.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具有哪些特点 ①双向性。 ②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③媒体功能的融合,即“多媒体化”。 ④国界的消失。 5.9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研究面临着哪些新课题? 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是功能互补还是互斥。 ②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③“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 ④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 ⑤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诱发犯罪,智能犯罪。 6.简述我国近年来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和不足之处 我国对传播效果问题的实证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80年代初,以随机抽样和无记名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的受众调查开始在我国出现。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实施的《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查》,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利用计算机进行抽样和数据处理的受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1988年实施《全国新闻界对新闻改革态度的调查》,是我国首次对传播工作意识和心态进行的调查。 我国传播效果调查分为:媒介接触调查,评价性调查,专题调查。 我国的传播效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特点是现状把握型和经验总结型调查多,而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型调查少,对理论模式的总结不足。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 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 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 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 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 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 ,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具体看省考试院通知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如 1、广播电视 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统称为广播。按照传播型号分为广播和电视;按照传输方式分为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卫星广播和网上广播;按照覆盖范围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按照技术标准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2、新闻直播 广播电视的直播,是节目“直接播出”的简称,是指不经过预先录音或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广播电视传播形式。3、滚动播出 指广播电视新闻首播之后,以正点为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在后续播出时新闻的重要程度增减删改,并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每次播出都增加新信息、淘汰旧内容,而非简单的重播。滚动播出是发挥广播电视传播优势、高密度大信息量播发新闻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4、板块式节目 “板块”是借用地质学中的一个概念,在广播电视学中用于对集合式广播电视节目的一种形象称呼。版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连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亦称“杂志型节目”。有以下特点:板块式节目编排集中,时间长度基本固定;板块式节目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板块式节目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向性的特点。5、广播电视新闻 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6、深度报道 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广播电视传播优势的新发展;报道深度体现于对事件背后本质的揭示和信息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把书看一下 每个老师出题风格不一样 弄清发展史 和基本的一些概念 如 什么事节目 什么是栏目 、、、、、、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9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12任选两门00244经济法概论600312政治学概论600321中国文化概论500529文学概论(一)700662新闻事业管理4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初中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9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12任选两门00244经济法概论600312政治学概论600321中国文化概论500529文学概论(一)700662新闻事业管理4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 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 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 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 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 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 ,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   索引序列
  •   自考广播电视概论知识点总结
  •   广播电视概论自考重点知识总结
  •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
  •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汇总总结
  •   电视传播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初中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