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自考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发布时间:

自考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发布时间:

自考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自考是考研还是考试 主要是哪个方面 哪个大学的 怎么发给你。。。

一、 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概念 2.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实施的概念 城市规划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是政府的职能,也涉及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 1. 政府实施城市规划 直接行为——根据规划,制定实施计划与政策;通过财政拨款等手段,直接投资建设项目;根据目标,制定有关政策来引导城市的发展。 控制和引导行为——对于非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控制和引导,以加强管理。 2. 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 参与项目的投资,关心井监督规划的实施。 遵守城市规划的规定和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客观上有助于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 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 对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使城市经济、社会和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按照规划进行 (三) 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 1. 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2. 使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适应,满足并平衡城市人的需要与利益 3. 使城市功能不断优化及保持动态平衡 二、 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行政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及政府行政职能的关系 2. 熟悉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它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 3. 了解行政区划的有关知识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及政府行政职能的关系 1. 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 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定和实施城市公共政策,要有公共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以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企业高强度开发;破坏自然人文环境),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 2. 城市规划实施与行政权力 城市规划实施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有法律保障,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无不与行政权力相联系。 1989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要求。 (二) 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 1.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人民政府的关系 2.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 (三) 行政区划的有关知识 1. 行政区划的概念 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将国土划分成为若干层次和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设置地方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2. 基本要素 一定规模人和面积的地域空间 设有相应行政机构的行政中心 明确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 行政区有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名称 3. 合理的行政区划 三、 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和原则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 2.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机制 3.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 4.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经济机制 5.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机制 6. 掌握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 1. 法制机制 通过法律、法规为城市规划行政行为授权和提供实体性、程序性依据。 司法程序——行政诉讼,维护公民利益。 法律机制是行政行为的执行保障。 2. 行政机制 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宪法、法律、法规的授权,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规定、计划、标准、通知许可等行政方式来实施城市规划。 法理基础 城市规划行政机构享有羁束权限及自由裁量权限。 有效条件 ① 法律对行政程序和权限有明确、完整的授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② 行政管理的主体明确、结构完整。 ③ 公众服从管理。 ④ 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3. 财政机制 通过公共财政的预算拨款,直接投资重要设施 发行财政债券来筹集建设资金,加强城§市建设 通过税收杠杆来促进和限制某些投资和建设活动 4. 经济机制 有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政府借贷 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的收费 出让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 5. 社会机制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有了解情况、反映意见的正常渠道 社会团体在制定城市规划并监督其实施的有组织的行为 新闻媒体对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报道和监督 政务公开,健全的信访、申述受理和复议机构及程序 (二) 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 1. 行政合法原则 2. 行政合理原则 3. 行政效率原则 4. 行政统一原则 5. 行政公开原则

第五章. 主要专项规划 一、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 2. 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及红线划示 3. 了解城市交通的特征及交通调查的基本知识 4. 熟悉城市交通及对外交通的主要设施及规划要求 5. 熟悉城市交通政策的概念及制定原则 6. 熟悉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 1. 城市综合交通 对外交通 城市交通 2. 城市交通系统——由三个系统组成 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 城市道路系统(通道) 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与控制) (二) 城市对外交通 1. 铁路 铁路设施:直接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客、货运设施;铁路专用设施 铁路客运站 会让站、越行站 中间站 ① 中间站是客货合一的小站,多设在中小城市,采用横列式布置,间距20-40km。 ② 按客站、货场和城市的相对位置有三种布局方式,规划应尽可能将铁路布置在城市一侧,货场要方便货运,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区段站 货运站 编组站 2. 公路 公路分类、分级 公路布局 长途汽车站的类型 客运站 货运站 技术站 公路过境车辆服务站 3. 港口 港口基本情况 港口城市规划布局要点 4. 机场 机场分类 机场布局 ① 机场宜设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即机场跑道轴线方向与城市市区平行或与城市边缘相切(最小距离5-7hm)。 ② 如跑道轴线方向通过城市,则跑道一端与城市边缘酌距离至少15 Km。 ③ 与城市的距离应不近不远(10—30 km),若地形条件限制,则设于远郊。 ④ 避免通讯干扰,与铁路编组站、电气化铁路、 高压线、变电站、电讯台、广播站、有高频设备或x光设备的单位保持适当距离。 ⑤ 机场与城市的交通联系应在30分钟以内,建设快速路或用其他方式(地铁、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等)联系。 (三)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基本要求 满足组织城市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① 各级道路成为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用地的分界线。 ② 是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用地的通道。 ③ 组织城市景观(交通功能道路宜直,生活性道路宜自然)。 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 ① 道路功能同毗邻用地性质相协调(要注意避免在交通性道路两侧安排可能产生或吸引大量人流的生活性设施与用地,在生活性道路两侧同样避免布局会产生或吸引大量车流、货流的交通性用地)。 ② 道路系统完整(各级道路级配合理),交通均衡分布(减少多余的出行距离及不必要的往返运输和迂回运辅,减少跨越分区或组团的远距离交通)。 ③ 适当的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宰(8%-15%、20%—30%)。一般城市中心区的道路网密度较大,边缘区较小;商业区的道路网密度较大,工业区较小。 ④ 要有利于交通分流(形成快速与常规、交通性与生活性、机动与非机动、车与人等不同系统)。 ⑤ 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条件(不越级衔接,尽量正交;交叉口道路不超过5条,交叉角不小于60~)。 ⑥ 与对外交通衔接得当(内外道路有别,不能混淆而产生冲突;城市道路与铁路场站、港区码头和机场之间要联系方便)。 满足环境和管线布置的要求 ① 道路能避免正东西方向;应有利于夏季通风、冬季抗御寒风。 ② 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交通性道路穿越生活居住区。 ③ 道路规划为工程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 3.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现状调查,资料准备及图纸 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 交通规划初步方案 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 编制道路系统规划说明书 4. 城市道路分类 按城市骨架分类 ① 快速路——联系组团间交通、中长距离交通、快速交通;是城市与高速公路的联系通道,应布置在城市组团之间的绿化分割带中;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物。 ② 主干路——联系城市各组团及对外交通枢纽、中距离交通服务、常速的道路。 ③ 次干路——组团内联系,位于主干道之间,较低速度,属集散交通。 ④ 支路——汇集交通量。 按道路功能分类 ① 交通性道路——满足交通运输要求,车速快、车辆多、车行道宽,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可分为货运交通干道、客运交通干道和客货混合交通干道。 ② 生活性道路——满足生活性交通要求(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可分为生活性干道、生活性支路。 5. 城市干道网类型 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① 适于地形平坦城市,有利于建筑的布置。 ② 由于平行方向有多条道路,交通分散、灵活性大,但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非直线系数大;增加放射道路,又产生复杂的交叉口和三角形街坊。 ③ 交通穿越中心区。 环行放射式道路系统 ① 以广场组织城市,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郊联系。 ② 环行干道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和郊区之间的联系。 ③ 放射形干道易把外围交通引入市中心,环行干道促使城市呈同心圆不断向外扩张。 自由式道路系统 ① 因地制宜,不规则布局,非直线系数较大。 ② 较易形成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 混合式道路系统 ① 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系统,是大城市发展后期形成的效果较好的一种道路网形式,如北京等城市。 ② 链式道路网,由一两条主要交通干道作为纽带,串联较小范围的道路网而形成,如兰州等城市。 6. 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 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 ① 不得直接与城市生活性道路、交通性次干道相连。 ② 对于特大城市,可以直接引到城市中心地区边缘,连接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环路,再由此环路与城市快速路相连。 ③ 对于较大城市,通过立体交叉引出联络交通干道,与城市快速路网连接。 ④ 对于小城镇,通过立体交叉引出联络交通干道,与主干道连接。 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 ① 可以直接与城市外围干道相连,要避免直通城市中心。 ② 把公路与城市交通分离开来,有两种方式——立交、公路绕城改道。 7. 城市交通枢纽布局 货运交通枢纽 客运交通枢纽 设施性交通枢纽 8. 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局 交叉口间距 快速路1 500-2 500M,主干道间距700-1 2l00m,次于道350-500m,支路150-250m。 道路网密度 ① 城市干道网密度:于道(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规范——大城市为2.4-3km/km2;中等城市为2.2-2.6KM/KM2。 建议——大城市为3—5km/km2;中小城市为2.5-4km/km2。 ② 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规范——大城市为5-7kM/kM2;中等城市为5-6kn/km2。 建议—6—8 km/kM2。 道路红线宽度 ① 道路红线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分割带四部分。 ② 道路实际宽度根据周边用地功能、交叉口而发生变化。红线不应该是一条直线。 ③ 快速路红线宽度60—l00m,主干路40—70m,次干路30—50m,支路20—30m。 道路横断面类型 多种形式,各有利弊,正确选用。 ① 一块板道路——适合机非交通量一方较大、另一方较小,或两方都不大的状况;能适应 ② 两块板道路——解决对向快速车流的干扰,车速大于50km/h时设置(高速公路、快速路);具有景观绿化要求;有高差的分割带;机非分离;可在交通干道交通量较大的一侧设置辅助道路。 ③ 三块扳道路——机非分道行驶,保障交通安全;景观效果好;对向机动车互相影响,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而又有车速、畅通要求,自行车交通量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道;不适应于机动车和自行车交通量都很大的交通性干道;不适应于城市快速路;占地大、投资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受限。 ④ 四块扳道路——解决对向机动车互相影响;交叉口问题多;占地、投资大;一般不宜采用。 (四) 城市交通调查与分析 1. 交通基础资料调查与分析 2. 城市道路交通调查与分析 3. 交通出行OD调查 OD调查的目的 出行的起、终点调查,以得到现状交通的流动特性。 交通区划分 居民出行调查 货运出行调查 (五) 城市交通规划 1.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 2. 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作用 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协调各种运输方式 提出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使交通系统获得效益 3.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 现状交通问题分析——矛盾:交通拥挤,肇事,环境污染,景观被破坏;原因:交通需求增长(人口增加,经济发展) 规划目标——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建成相对完善的交通设施,有效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交通需求预测方法——顺序总体需求预测;直接总体需求预测;个体行为需求预测 规划方案的制定 规划方案评价的原则——有效率原则;有效性原则 规划方案的实施 (六) 城市交通政策 1. 城市交通政策的概念 2. 城市交通政策的内容——政策目标;政策背景;区域范围;政策种类;、执行机构;城市交通法规 3. 城市交通政策的基本特征 针对性与目标效用 多相关性与整体性 稳定性与可变性 较大的可变性 交通政策向法规延伸,以取得该调控手段的法律效力 4. 我国城市交通政策概况 (七) 城市公共交通 1. 城市公共交通的类型与特征 2. 考核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四个方面——迅速、准点、方便、舒适 3. 公共交通规划的要求 4. 公共交通线路系统规划 不同类型的城市应有不同形式的公共交通线路系统 线路规划的原则 公共交通线路规划 公交站场规划 公共交通站场有三类——公交车场、公交枢纽站和公交停靠站。 ① 公交停靠站的站距:公共汽车和电车500-800m;公共汽车大站快车1 500-2000m;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800-1 200m;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1 000—2000m。 ② 公交停靠站同向换乘距离不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方向迎面错开30m;在道路平面立交或立体交叉口设置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③ 快速路、主干路上的公交停靠站不应占用行车车道,应采用港湾式布置

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简答题:1、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相互关系,以减少居住一工作、居住一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3)居住用地的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在接近工业区时,要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并按环保等法规规定的间隔设必要的防护距离,为营造卫生、安宁的居住生活空间提供环境保证。(4)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便于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适宜的用地形状将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6)居住区用地选择应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7)居住区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居住用地应有相应的发展安排与空间准备。4、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对自然环境条件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等;(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包括地面水体的面阔,水深,水位,流速,水质,流量等.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硫化度,硬度及动态等;(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水与湿度等;(4)地形条件,宏观上划分的地形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在小地区范围,包括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与规划相关的地形条件还有:地面高程,各用地部位间的高差,坡度等.5. 城市用地选择适用性评价所涉及的方面是什么?1),城市与自然环境。自然对城市的影响,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关系到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等多方面;城市对自然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加剧,形成热岛等不利城市气候环境,土壤结构改变,地面下沉,水质恶化,温室效应。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3)、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6、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哪些布局方式?并论述其优缺点。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形态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形态,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其优点是便于集中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内容.城市各项用地紧凑,有利于提高出行效,方便居民生活,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只要用地条件许可,大多采用这种布局方式。此类城市形态最大的问题是要处理好城市用地的近期与远期的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给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此类型的城市又可进一步分成网格状、环形放射状、星状、带状和环状等五种形态。2.松散式布局的城市形态 分散式的城市形态主要有组团式、星座式、城镇组群式等三种类型分散式的城市形态最主要的是组团状。所谓组团状,是指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的用地,城市组团之间大多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系统的分隔,这种发展形态是受到城市用地条件限制而产生的。分散式的城市形态的优点是接近自然、容易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缺点是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较大。 星座式是分散式城市形态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外围发展若干个小城镇,也称为母城和卫星城的模式。此外.分散式城市形态最为极端的是城市组群式,常见于典型的工矿城市。 城市形态布局的形式的演变趋势,一是大城市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二是中小城市以向心集中型为主。7. 城市整体布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一、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人类社区,促进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要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在面对城市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8、城市的发展的根本动因?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了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徒弟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2,城市布局的变化。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聚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城市主要交通工具的出现,增加了城市用地的类型。3,城市与环境。城市面积的扩展,使市民接触自然环境的距离愈远,工业在城市中必然对环境产生污染,致使城市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对环境也产生了负面效应。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和人口的聚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使城市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9、城市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分为哪几类?(1)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甚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3)道路用地:居作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4)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10. 城市规划宏观调控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表现在:①保障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②规范土地和房地产市场;③在符合社会总体利益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配置、开发与使用;④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公众的利益。11、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人口和社会系统构成城市的社会系统,一般可以从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几个方面观察和分析。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一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城市中的政治团体是代表不同阶级或者阶层利益,或者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组织。城市中的政权构成和行政管理受到各国各地区社会制度的影响。城市人口系统的构成是城市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仅涉及人群分类学,更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别、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组社会集团间的社会冲实与交融,以及他们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城市人口系统主要指作为城市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原理和理论的分析。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文化系统由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使用和储存四个方面构成,涉及教育科研、文化传媒、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展览、体育卫生等。12、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就是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保护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要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13、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和依据分别是什么?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的不同特点,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这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明确城市的性质,便于在城市规划中把规划的一般原则与城市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更加切合实际。2)正确拟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它有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1)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即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2)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研究去,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方面。14、城市功能主要包括哪些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综合体。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15、论述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及其社会目标。田园城市”理论创想者霍华德协商,对田园城市下了个简短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他的主要观点包括: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建设新型城市,把城市生活的优点与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 (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16、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产生、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到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性特点,因地制宜。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考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城市规划的编制 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合理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的城镇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设计全国、省域、市(县)域以及跨行政区域等不同范围和层次。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职能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5)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消防、防洪、抗震防灾规划总体布局 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1)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12)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13)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三)总体规划的期限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重要建设项目做出安排。期限一般为5年。 分区规划 (一)分区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大、中城市可根据需要编制分区规划。 分区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二)分区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 2)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规模。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 4)确定绿化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城市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细分地块并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和用地界线 2)确定各地块建筑容量、高度控制及建筑形态、交通、配套设施及其他控制要求 3)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4)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5)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1)用地性质2)用地面积3)建筑密度 4)建筑限高5)容积率6)绿地率 7)公建配套项目8)建筑后退红线 9)建筑后退边界10)社会停车场 11)配建停车场12)地块出入口方位 13)建筑形体、艺术风格、色调、标志物等城市设计内容 修建性详细规划 (一)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的空间组织、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 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现在城市规划原理出来了第四版了吧……

自考是考研还是考试 主要是哪个方面 哪个大学的 怎么发给你。。。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重点总结

1,现代设计的一般含义,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设想、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计划、构思的形成;(2)视觉传达方式,即把计划、构想、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3)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2,现代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大的形态:(1)现代环境设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或者称为工业设计。(2)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以及企业形象及标志设计。(3)染织服装设计,包括时装设计与成衣设计、染织品设计等。(4)非物质设计,包括各类数字多媒体设计等。

现在城市规划原理出来了第四版了吧……

城市规划专业在校期间系统学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与规划历史、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经济、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专业知识,并学习人文科学基础、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结构与构造、城市社会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遗产保护、区域规划、旅游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建设场地设计、村镇规划、工程地质等相关知识。

1 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及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现特征: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2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 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1)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建议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 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 (5)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3 城乡规划法的基本框架。城乡规划法全面定义与界定了城乡规划行政的各个维度:城乡规划的制定,主要界定了各类法定规定的编制主体与审批主体、主要编制内容,以及各自的审批程序;城乡规划的实施,不仅强调了新区开发和建设,旧城区改建,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风景名胜区周边建设中的城乡规划实施要点,还详细界定了“一书两证”的使用条件及审批与受理程序;城乡规划的修改,主要规定了各类法定城乡规划修改的前提和审批程序;监督检查,主要阐述了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主体以及有权采取的相应措施;法律责任,主要阐述了违反本法相关规定的组织和责任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永续发展的概念,永续为什么是城市发展的生存底线?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永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指出:“永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感念:(1)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求,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2)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永续发展的战略意义(觉得这个稍微像点,书上屁屁踢上都找不着明确答案)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的永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永续发展,关系重大。城市规划正是着眼于长远、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地、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落实永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5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1)、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是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2)、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来相互连接,从而形成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会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3)、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梯度是指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的空间演变过程梯度发展模式: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从发展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本土资源密集型产业起步,并尽快接过从高梯度地区外溢出的产业。反梯度发展模式:在承认和接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落后地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发展的态势,改变三次产业渐次发展的顺序,可跨越某些中间发展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身具有优势的高端产业,形成相对较高的产业分工梯度,成为新的“次极化”经济核。(4)、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6 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市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1)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最基本标杆,是估算未来居住、零售办公空间需求、工业生产空间需求以及城镇设施空间需求,甚至一些类型开放空间(如公园)需求的基础。(2)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人口结构可以按照年龄、性别、家庭类型(如单身、有子女)、种族/文化、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进行分组。(3)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7 不同性质的城市规划工作内容的侧重点。答:性质不同的城市,其规划的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重点。如在工业为主的城市规划中,要着重于原材料,劳动力的来源,能源,交通运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情况工业布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的分析研究。而在风景旅游城市中,风景区和风景点的布局,城市的景观规划,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设施的布置及旅游路线的组织等都是规划工作要特别注意的。历史文化名城更要充分考虑有价值的建筑街区的保护盒地方特色的体现。尤其应当特别重视影响城市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的研究,每个城市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存在着不同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妥善解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搞好城市规划的关键。社会因素也是城市规划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少数名族地区的城市要充分考虑并体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业岗位的安排。老年人问题的解决及城市中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团体间的协调等社会发展条件也应高度重视。8 用地评定的分类。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最先受到重视,至今依然应当重视的建筑适宜性评价,即评价城市建设的工程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分为三类:一类用地,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乎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即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用地,这取决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9 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答:1,建设现状和使用。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如现有村,镇或其他地上,地下工程设施。2,重大基础设施。指限制或促进城市发展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铁路和重大水利,能源措施。3,区域关系。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或者地区的关联程度。4,市政设施配套。指可能选择用地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市政设施环境条件。5,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指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指所在区域自然环境背景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7,文化遗存。指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10 城市布局形态的类型及其特点。大体上分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集中式布局的城市,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用地紧凑,节约,有利于保证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可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分散式布局的城市,主要特征是城市空间呈现非集聚的分布方式,包括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11 城市道路横截面的形式及其特点。一块板: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四块板:-------(书上或PPT上有的,自己找呵)

自考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1 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人口比例和土地比例)和(复合)综合指标法2 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工程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将其分为三类,三类用地的定义: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3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指向:“田园城市”:城市的分散发展。柯布西耶:城市的集中发展4 总体规划的报批:县辖建制镇→县人民 县政府所在地的镇→市人民政府 建制市→ 省政府 直辖市,省会(自治区),百万人口以上国务院指定城市→国务院5 城市的含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6 城镇化: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7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8 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由“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到大。9 城市规划区的含义(区分城市建成区、城市市域):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城市市域:城市行政区规划范围内所有的国土面积。市域>规划区>建成区10 我国城市居住用地人均指标: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20~32%,用地指标18~28㎡/人p213按照居住用地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比例计算城市居住用地面积11按照城市的用地形态和道路骨架形式,可以大体上归纳为哪两类,分别包含哪些城市类型:集中式布局的城市和分散式布局的城市。集中式布局的城市包括网格状,环形放射状。分散式布局的城市包括组团状,带状(现状),星状(指状),环状,卫星状。12城市性质的确定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为主。13 详细规划阶段,用地分类应达到什么深度?在详细规划阶段,用地进一步细分,在用地名称上,除相同功能性质的仍然沿用外,还需增加新的用途类别。例如,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用地又可细分为住宅用地,道路用地,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P21314 人口性别比的计算: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15城市性质的定义: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16城镇人口:是指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由三部分构成,即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17逆城市化: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18城市规划区: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19 城市热岛:城市的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散出大量的热,使得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形成一个岛状的热中心的现象。20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21 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22 人口年龄构成:是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23诺瑟姆S形曲线所表征的意义,看图说明 发展速度 产业结构初期阶段(30%拐点之前): 速度缓慢, 一产>50%,二三产在20%左右空间形态(点状结构) 年增长率<0.3% 加速阶段(30%~60%之间) 增长率提高 一产下降,二产三产上升,地位交错(面状或带状结构大都市区) 1.5~2.5倍饱和阶段 (60%拐点以后) 速度回落 三产>50%,二产30%左右,一产<10%(网状结构,一体化增强)24唐长安与以往都城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1)打破“前朝后市”朝市易位(2)“官民不想参”。专设皇城,把中央衙制集中在宫城南的大街两侧。(3)规模尺度超前。长安城宫殿、衙门只占全城10%,每个坊面积25—70公顷25古希腊城市所具有的特点:(1)道路系统——方格网;(2)街坊面积比较小,最大30*52m(3)城市中心——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26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1)城市规划区范围(2)控制开发区域(3)建设用地规划(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5)历史文化遗产保护(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7)城市防灾工程27城市化(urbanization)的四个含义:(1)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2)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3)农村产业转化为非农业产业;(4)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扩散的过程28 城乡规划的编制层次:城市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城)——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29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类方法,城市产业可以分为哪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服务产业。P9630居住区道路交通的三种组织形式:(1)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2)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3)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31 绿地率及标准: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标准: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应低于25%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地块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100%绿地率指标是以控制其下限为准,这里的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公共绿地内占地面积不大于百分之一的雕塑,亭榭,水池等绿化小品建筑可视为绿地。32居住区\居住组团及各自人口规模: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33小学\中学服务半径: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34居住区文化类服务设施布置方式三种:(1)沿街线状布置(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35居住区规划结构三级与两级布置的基本形式:(1)居住区—居住小区;(2)居住区—居住组团;(3)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p49736 行列式布置的几种形式:(1)山墙错落(2)单元错开拼接:1.不等长拼接2.等长拼接(3)成组改变朝向(4)扇形、直线形(5)曲线形(6)折线形 p50537山墙错落的几种形式:(1)前后交错(2)左右交错(3)左右前后交错38组团的分隔方式:(1)用绿化分隔(2)用公共建筑分隔(3)用道路分隔(4)用河流分隔(5)利用地形高差分隔 p50839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40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41人口毛密度:人口毛密度=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总面积(人/h㎡)p54242容积率的计算: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即总建筑面积(毛)密度43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民住户数的比率44住区绿地与居住区公共绿地的组成:住区绿地组成:(1)公共绿地(2)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3)宅旁和庭院绿地(4)街道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的组成:居住区公园,游园,林荫道,组团绿地 P53145居住区四类用地及含义: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其代码用R01表示。公建用地: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其代码用R02表示。道路用地:指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其代码用R03表示。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集中绿地),包括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代码用R04表示。46小区路两侧高层住宅建筑控制线间距: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47高层住宅山墙距小区路:48老年公寓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h的标准49底层商业建筑人行通道的设置:50高层住宅建筑间距: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米,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米51小区道路路面宽度.:6~9m52宅前路宽度:不宜小于2.5m53回车场地尺寸:不小于12m×12m54高层日照间距定性分析:全面分析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是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 交通联系 污染隔离平行布置 互不干扰 距离短有穿越 隔离带宽垂直布置 在某方向干扰 距离长无穿越 隔离带窄混合布置 互不干扰 距离短无穿越 隔离带窄综合增长率法:城市人口总数=城市现状总人数×(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年限=城市现状总人数×(1+综合增长率)年限 P122

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简答题:1、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相互关系,以减少居住一工作、居住一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3)居住用地的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在接近工业区时,要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并按环保等法规规定的间隔设必要的防护距离,为营造卫生、安宁的居住生活空间提供环境保证。(4)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便于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适宜的用地形状将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6)居住区用地选择应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7)居住区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居住用地应有相应的发展安排与空间准备。4、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对自然环境条件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等;(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包括地面水体的面阔,水深,水位,流速,水质,流量等.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硫化度,硬度及动态等;(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水与湿度等;(4)地形条件,宏观上划分的地形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在小地区范围,包括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与规划相关的地形条件还有:地面高程,各用地部位间的高差,坡度等.5. 城市用地选择适用性评价所涉及的方面是什么?1),城市与自然环境。自然对城市的影响,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关系到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等多方面;城市对自然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加剧,形成热岛等不利城市气候环境,土壤结构改变,地面下沉,水质恶化,温室效应。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3)、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6、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哪些布局方式?并论述其优缺点。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形态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形态,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其优点是便于集中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内容.城市各项用地紧凑,有利于提高出行效,方便居民生活,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只要用地条件许可,大多采用这种布局方式。此类城市形态最大的问题是要处理好城市用地的近期与远期的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给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此类型的城市又可进一步分成网格状、环形放射状、星状、带状和环状等五种形态。2.松散式布局的城市形态 分散式的城市形态主要有组团式、星座式、城镇组群式等三种类型分散式的城市形态最主要的是组团状。所谓组团状,是指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的用地,城市组团之间大多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系统的分隔,这种发展形态是受到城市用地条件限制而产生的。分散式的城市形态的优点是接近自然、容易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缺点是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较大。 星座式是分散式城市形态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外围发展若干个小城镇,也称为母城和卫星城的模式。此外.分散式城市形态最为极端的是城市组群式,常见于典型的工矿城市。 城市形态布局的形式的演变趋势,一是大城市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二是中小城市以向心集中型为主。7. 城市整体布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一、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人类社区,促进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要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在面对城市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 8、城市的发展的根本动因?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了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徒弟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2,城市布局的变化。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聚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城市主要交通工具的出现,增加了城市用地的类型。3,城市与环境。城市面积的扩展,使市民接触自然环境的距离愈远,工业在城市中必然对环境产生污染,致使城市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对环境也产生了负面效应。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和人口的聚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使城市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9、城市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分为哪几类?(1)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甚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3)道路用地:居作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4)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10. 城市规划宏观调控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表现在:①保障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②规范土地和房地产市场;③在符合社会总体利益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配置、开发与使用;④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公众的利益。11、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人口和社会系统构成城市的社会系统,一般可以从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几个方面观察和分析。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一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城市中的政治团体是代表不同阶级或者阶层利益,或者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组织。城市中的政权构成和行政管理受到各国各地区社会制度的影响。城市人口系统的构成是城市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仅涉及人群分类学,更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别、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组社会集团间的社会冲实与交融,以及他们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城市人口系统主要指作为城市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原理和理论的分析。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文化系统由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使用和储存四个方面构成,涉及教育科研、文化传媒、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展览、体育卫生等。12、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就是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保护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要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 13、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和依据分别是什么?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的不同特点,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这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明确城市的性质,便于在城市规划中把规划的一般原则与城市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更加切合实际。2)正确拟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它有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1)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即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2)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研究去,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方面。 14、城市功能主要包括哪些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综合体。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15、论述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及其社会目标。田园城市”理论创想者霍华德协商,对田园城市下了个简短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他的主要观点包括: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建设新型城市,把城市生活的优点与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 (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16、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产生、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到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性特点,因地制宜。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一、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知识结构体系 (一)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 2. 中国古代城市中影响的典型 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 中轴对称。 ② 东西两市。 ③ 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 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 ① 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②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 ① 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 ② 突出8km中轴线。 ③ 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 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 奴隶制社会 古希腊的城市 ① 公元前5世纪,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 ② 代表城市——米立都城。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由希波丹姆(Hippodamus)所提倡与系统化了的方格网式街道网布局形式 ③ 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集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 古罗马的城市 ① 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② 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 ③ 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 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城市的有机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不少城市(如佛罗伦萨)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 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 3.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代表作品: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巴黎——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宫殿、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二、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3.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 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 知识结构体系 (一)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 社会经济背景 关键词:工业化 工业城市 城市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2. 知识背景 19世纪开始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屉,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制度等方面的基础。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 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 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 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 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 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二)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2.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 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3. 其他的理论探索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1882年提出。 ① 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② 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③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④ 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的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戈涅尔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 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① 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入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② 在经济和艺术之间,他强调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格迪斯的学说 生物学家格迪斯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① 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② 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三)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1. 《雅典宪章》(1933年)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人手,对城市恬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城市看成丁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入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四)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如下: 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 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 分化为两种形式: ① 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 ② 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① 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②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同时从属于某个大城市。 ③ 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①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② 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③ 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 ① 1942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② 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 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城市聚集区——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2 500万人以上。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3. 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 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引力模型)。 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 4.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关联。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三、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 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知识结构体系 (一)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1. 经济全球化基本特征 2.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二)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三)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3.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 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1. 知识经济四个特点 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 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成本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 2. 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知识经济将催生各种高科技园区,它将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大的中心城市仍然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基地。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1. 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2. 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六)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1. 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2. 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自考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简答题:1、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相互关系,以减少居住一工作、居住一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3)居住用地的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在接近工业区时,要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并按环保等法规规定的间隔设必要的防护距离,为营造卫生、安宁的居住生活空间提供环境保证。(4)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便于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适宜的用地形状将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6)居住区用地选择应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7)居住区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居住用地应有相应的发展安排与空间准备。4、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对自然环境条件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等;(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包括地面水体的面阔,水深,水位,流速,水质,流量等.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硫化度,硬度及动态等;(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水与湿度等;(4)地形条件,宏观上划分的地形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在小地区范围,包括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与规划相关的地形条件还有:地面高程,各用地部位间的高差,坡度等.5. 城市用地选择适用性评价所涉及的方面是什么?1),城市与自然环境。自然对城市的影响,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关系到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等多方面;城市对自然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加剧,形成热岛等不利城市气候环境,土壤结构改变,地面下沉,水质恶化,温室效应。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3)、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6、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哪些布局方式?并论述其优缺点。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形态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形态,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其优点是便于集中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内容.城市各项用地紧凑,有利于提高出行效,方便居民生活,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只要用地条件许可,大多采用这种布局方式。此类城市形态最大的问题是要处理好城市用地的近期与远期的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给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此类型的城市又可进一步分成网格状、环形放射状、星状、带状和环状等五种形态。2.松散式布局的城市形态 分散式的城市形态主要有组团式、星座式、城镇组群式等三种类型分散式的城市形态最主要的是组团状。所谓组团状,是指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的用地,城市组团之间大多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系统的分隔,这种发展形态是受到城市用地条件限制而产生的。分散式的城市形态的优点是接近自然、容易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缺点是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较大。 星座式是分散式城市形态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外围发展若干个小城镇,也称为母城和卫星城的模式。此外.分散式城市形态最为极端的是城市组群式,常见于典型的工矿城市。 城市形态布局的形式的演变趋势,一是大城市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二是中小城市以向心集中型为主。7. 城市整体布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一、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人类社区,促进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要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在面对城市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8、城市的发展的根本动因?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了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徒弟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2,城市布局的变化。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聚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城市主要交通工具的出现,增加了城市用地的类型。3,城市与环境。城市面积的扩展,使市民接触自然环境的距离愈远,工业在城市中必然对环境产生污染,致使城市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对环境也产生了负面效应。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和人口的聚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使城市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9、城市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分为哪几类?(1)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甚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3)道路用地:居作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4)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10. 城市规划宏观调控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表现在:①保障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②规范土地和房地产市场;③在符合社会总体利益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配置、开发与使用;④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公众的利益。11、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人口和社会系统构成城市的社会系统,一般可以从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几个方面观察和分析。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一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城市中的政治团体是代表不同阶级或者阶层利益,或者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组织。城市中的政权构成和行政管理受到各国各地区社会制度的影响。城市人口系统的构成是城市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仅涉及人群分类学,更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别、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组社会集团间的社会冲实与交融,以及他们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城市人口系统主要指作为城市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原理和理论的分析。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文化系统由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使用和储存四个方面构成,涉及教育科研、文化传媒、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展览、体育卫生等。12、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就是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保护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要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13、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和依据分别是什么?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的不同特点,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这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明确城市的性质,便于在城市规划中把规划的一般原则与城市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更加切合实际。2)正确拟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它有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1)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即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2)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研究去,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方面。14、城市功能主要包括哪些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综合体。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15、论述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及其社会目标。田园城市”理论创想者霍华德协商,对田园城市下了个简短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他的主要观点包括: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建设新型城市,把城市生活的优点与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 (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16、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产生、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到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性特点,因地制宜。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 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概念 2.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实施的概念 城市规划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是政府的职能,也涉及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 1. 政府实施城市规划 直接行为——根据规划,制定实施计划与政策;通过财政拨款等手段,直接投资建设项目;根据目标,制定有关政策来引导城市的发展。 控制和引导行为——对于非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控制和引导,以加强管理。 2. 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 参与项目的投资,关心井监督规划的实施。 遵守城市规划的规定和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客观上有助于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 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 对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使城市经济、社会和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按照规划进行 (三) 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 1. 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2. 使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适应,满足并平衡城市人的需要与利益 3. 使城市功能不断优化及保持动态平衡 二、 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行政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及政府行政职能的关系 2. 熟悉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它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 3. 了解行政区划的有关知识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及政府行政职能的关系 1. 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 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定和实施城市公共政策,要有公共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以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企业高强度开发;破坏自然人文环境),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 2. 城市规划实施与行政权力 城市规划实施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有法律保障,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无不与行政权力相联系。 1989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要求。 (二) 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 1.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人民政府的关系 2.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 (三) 行政区划的有关知识 1. 行政区划的概念 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将国土划分成为若干层次和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设置地方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2. 基本要素 一定规模人和面积的地域空间 设有相应行政机构的行政中心 明确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 行政区有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名称 3. 合理的行政区划 三、 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和原则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 2.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机制 3.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 4.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经济机制 5. 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机制 6. 掌握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 1. 法制机制 通过法律、法规为城市规划行政行为授权和提供实体性、程序性依据。 司法程序——行政诉讼,维护公民利益。 法律机制是行政行为的执行保障。 2. 行政机制 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宪法、法律、法规的授权,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规定、计划、标准、通知许可等行政方式来实施城市规划。 法理基础 城市规划行政机构享有羁束权限及自由裁量权限。 有效条件 ① 法律对行政程序和权限有明确、完整的授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② 行政管理的主体明确、结构完整。 ③ 公众服从管理。 ④ 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3. 财政机制 通过公共财政的预算拨款,直接投资重要设施 发行财政债券来筹集建设资金,加强城§市建设 通过税收杠杆来促进和限制某些投资和建设活动 4. 经济机制 有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政府借贷 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的收费 出让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 5. 社会机制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有了解情况、反映意见的正常渠道 社会团体在制定城市规划并监督其实施的有组织的行为 新闻媒体对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报道和监督 政务公开,健全的信访、申述受理和复议机构及程序 (二) 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 1. 行政合法原则 2. 行政合理原则 3. 行政效率原则 4. 行政统一原则 5. 行政公开原则

现在城市规划原理出来了第四版了吧……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城规考研最重要的一本书,现在建议先整体看一遍,有个大致的框架,特别是你是跨考的。然后再仔细琢磨,这个最好在暑假完成。考研的时候这本书要翻烂,有人甚至拿来背,可见有多重要。总之,一遍遍看

  •   索引序列
  •   自考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   自考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重点总结
  •   自考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   自考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