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唐诗宋词研究课题

自考唐诗宋词研究课题

发布时间:

自考唐诗宋词研究课题

发布时间:

自考唐宋诗词研究课题

买本教辅,参照考试大纲,然后就狂背,真没什么捷径,背得到才做得起,加油哈。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唐宋词研究教材,唐宋词研究自考太难了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急!宋词研究自学考,上海考的试卷有么?我在上海,是今年选修《宋词研究》,去浙江自考网查了下,用的都是上海古籍出版的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浙江自考汉语言文学浙江大学07409宋词研究的大纲要到哪找呢?如果有配套的辅导教材就更好啦~~这门配套的辅导教材是没有的,网上有历年试卷可作练习之用。考试大纲在浙江教育考试院网上有。[07409]《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2010年12月自学用书:《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版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宋词研究》是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断代分体专题研究的课程,现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的选修课之一。宋词与唐诗、元曲并称。它继唐诗之后代表了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宋代文学的一个杰出成就。千余年来,词与诗并行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体式。词学也从宋至清,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专门之学。本课程涵盖从晚唐、五代至南宋末年的词史发展,而以宋词为主要对象,同时也旁及词学研究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文化,熟悉词体特征及其发展,掌握唐宋词流变的基本脉络,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状况和目前进展为,以丰富知识,拓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与研究能力。学习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了解与掌握词的体制以及小令、长调等词调类别;领会词的艺术特质,探讨词与诗在内容风格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若干重要差异;了解唐宋词的发展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阅读与熟悉宋词中的一些名家名作,并能够进行分析与鉴赏。本课程以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为主要教材。具体作品可阅读有关宋词选集,如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胡云翼《宋词选》、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可择便任选一种。二、考核目标第一章词源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体与词乐的关系,对词体的起源有正确的认识。考核知识点:词在唐五代时称为曲子或曲子词。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本义就是配合燕乐乐曲用以歌唱的歌词。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文艺。燕乐是唐代各种俗乐的总称,是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胡乐与中原本土的俗乐融汇而成的一种新乐。它继先秦雅乐、汉魏六朝清乐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由于燕乐兼容胡汉,在乐律、乐器、乐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风行于唐代宫廷及南北各大都市。公私宴会与娱乐场所,大都有燕乐乐曲的演奏。唐崔令钦《教坊记》有一张《曲名表》,记载了开元、天宝间唐玄宗建立教坊后所演奏的乐曲,有大曲与杂曲共324曲。这些教坊曲后来有很多被配上歌词传唱开来。它们就成了有声有辞、声辞相配的最早一部分词调。唐教坊曲和中晚唐的民间俗曲,都是词调的重要来源。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因此,要谈论词的起源,必须从词与燕乐的关系入手。不从词乐说起,词的起源以及词的体制、律调、作法等问题,将无从得到确切说明。但是词作为一种音乐文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伴酒的歌伎制度,以及文人同乐工歌伎交往中的特殊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不妨说,词是在综合这些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应该广泛地从文学的、音乐的、文化的各种角度,观照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于词起于何时,从宋代起,就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起于隋唐之际。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张炎《词源序》谓:“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一是起于盛唐。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她就以开元、天宝年间李衮“歌擅天下”说起,历数自唐至宋的词坛流变。一是起于中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这三种说法当然各有所据,然亦不免各有所偏。根据现有资料,这三种说法其实可以统一起来,它们实际指的是词依燕乐而兴的三个阶段。隋唐之际为燕乐的传入和兴起之始;盛唐曲调繁衍,流变日烦,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中唐则文人填词的风气渐开,“依曲拍为句”的填词方式至此方始确立。9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忆江南》词,可以作为词体确立的一个标志。其特点是以乐定词,由齐言转向杂言。此后就在按谱填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整套词的体制与格律。旧说李白曾作《菩萨蛮》两首词,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推为“百代词曲之祖”。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明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成为词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从现有资料来看,怀疑的理由比较充分,足以论定它们为李白所作的证据则颇感薄弱。词起于中唐之说,较之认为词起于盛唐,似乎更符合历史事实。考核要求:探讨词的起源须从它所依附的音乐背景入手第一节燕乐与词——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先秦以来诗、乐结合的三个阶段燕乐的形成、特点与运用燕乐定律的依据第二节唐教坊曲——唐五代词调的渊薮唐代教坊曲的兴起与《教坊记》唐代教坊曲与唐五代词兴起之间的关系第三节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词体的形成过程声诗与曲子词的异同《唐声诗》声诗入乐带来的矛盾宋人关于声诗演变为曲子词的几种不同解释词体确立的标志与大致的时间相传为李白二词的真伪问题1、什么叫燕乐?词的产生与燕乐有什么关系?研究词的起源,为什么必须从词乐入手?2、为什么说词起于中唐,其根据是什么?3、围绕托名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有过哪些争论?4、唐曲子与宋词的关系如何?第二章词体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体在形式体制上的基本特征,理解词与曲的关系。考核知识点:词在形式体制上的特点,源于它同燕乐之间“诗乐相生”的亲缘关系,由它作为燕乐曲辞的性质所决定。词曲相依,其方式就是由乐以定词,依曲以定体。曲调是一首歌曲的音乐形式,词调则是符合某一曲调的歌词形式。词调的长短、分段、韵位、句法以及字声,主要取决于曲调。这是词调对曲调的依从性。但词调一经成体,它就可以脱离曲调,作为一种新的格律诗体而被运用。这是词调对曲调的独立性。唐宋词人,在依曲定体的基础上,借鉴前代诗歌主要是唐代近体诗的声律,创制了千百个词调,使这种独具风度声响、有着严整而完备格律的词体得到了充分发展。词与诗在形式体制上的区别,主要有下列五点:一、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调名本是曲名,除了表明其音乐内容,有时还表示曲调的性质和令、引、近、慢等乐曲类别。词调就依曲为名,不而另外据词意立题。二、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居多。唐宋曲调的结构,大都分为两段,即由两个乐段组成一曲。初期的短词小令,乐止一段,少数长调慢曲,则多至三段、四段。词调的分片,就是依照乐曲的分段而来。片又称为“遍”或“阕”。词仅一片的为“单调”,两片的为“双调”,三片、四片的则称为“三叠”、“四叠”。三、词的押韵位置各调不同。乐曲有“均”,一均就是一个乐句。若干乐句组成一个乐段,若干乐段组成一个乐曲。词中一韵,就是乐曲中的一个乐句,若干乐段组成一个乐曲。词中一韵,就是乐曲中的一个乐句。词调《八声甘州》,即由八韵组成一曲。元夏庭芝《青楼集》记歌妓李定奴于勾阑中曾唱《八声甘州》,喝彩八声。四、词采用长短句,句法参差多变。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词的分句,则与曲拍有关。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就依曲调的节拍而定。词有了长短错综的句式与和谐的声调,即使不付之歌唱,吟诵起来也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五、词的字声配合更为严密。词的字声组合基本上和诗律相似,但变化甚多。有些词调除了分平仄,还要严辨四声阴阳。作词有“审音用字”之说,以文字声调与乐曲的音调相谐合。象周邦彦、姜夔等号称“知音”的词人,审音用字则更为讲究。了解词体的特点,词对曲的依从性,不能不首先予以注意。无视这一点,将无从说明词体的由来。但不能由此而把词看作曲的附属物,抹煞唐宋词人在创建这种新诗体方面的重要创造,词与燕乐既有“诗乐相生”的一面,同时又有“诗乐相妨”的一面。在唐宋词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词、乐相合与词、乐相离,这两种倾向就始终存在,互为消长。后面一种倾向后来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摆脱了词对曲的依从,词才取得了独立的文学生命,充分发挥其抒情功能。词与音乐这种始合而终离的关系,是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的。考核要求:词的性质与多种异名第一节词的创作——按谱填词按谱填词及其两种形式:音谱与词谱唐宋曲谱的基本状况:官谱、自度曲谱与通俗曲谱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保存了曲调最多而又最完整的宋词乐谱唐宋词在声、辞配合形式上,为何不可能是一字配一音?词谱取代音谱的原因宋代名家词起代词谱的作用词谱取代音谱后,按谱填词的含义有何变化?词谱的代表性著作按谱填词的双重影响第二节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词调与曲调的双重关系:依从性与独立性词调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词依曲定体的主要表现片的含义词调的分段单调双调及相关的名词,如阕、重头曲、大头曲、换头、过遍三叠及相关的名词,如双拽头四叠词的依腔押韵词押韵与近体诗押韵有什么区别?唐宋人关于“依曲拍为句”的不同理解词的一调多体现象词律对近体诗声律的继承与发展词协律的一般原则词中重视去声字词律发展的趋势词律中为何重视去声字的运用宋词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倾向:乐律化与诗化1、为什么诗词的形式体制主要是由它作为燕乐歌辞的性质决定的?2、词在形式体制上有哪些特点?3、举宋词数首加以标点、分片和标明韵位。第三章词调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调的来源、分类及其发展沿革的趋势。考核知识点:词调大都是从曲调转化而来的。唐宋词调,据清代万树《词律》、王奕清等《词谱》著录,总数在1000以上,其组成情况相当复杂。就它们的来源与作者说,有来自民间的,有创自唐教坊、宋大晟府等音乐机构的,也有一些是词人的自度曲。就它们的音乐成分说,有接近传统的清乐的,有属于来自西域的胡部诸乐的;出于燕乐系统的,唐代燕乐与宋代燕乐也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金元音乐。就它们的句式说,固然以长短句为主,但也有部分词调保持五言、六言、七言等整齐句式。就它们的运用方式说,词调绝大多数是单独运用、单谱单唱的,但它同时还用于歌舞、说唱、杂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其运用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用于转踏、鼓子词的,是同一曲调的联章;用于大曲、法曲的,是同一宫调的多种曲调的联套;用于诸宫调的,则是不同宫调的多种曲调的联套等等。唐宋词调,主要有大曲、杂曲两类。大曲是唐宋时代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奏成,一套大曲往往多至十余段甚至三十余段,全部演奏不易。通常是采用其中美听而能独立流传的一遍用作词调,称为“摘遍”。杂曲有令、引、近、慢诸体。令又称为小令、歌令、令曲、令章。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歌令一般调短字少,因此凡小调曲也可概称为令。引又称为引子,常用作一套乐曲中的序曲。近又称为引拍。引与近两类词调,其长短、字数大都介于小令与慢词之间,后来被视为中调。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一般字多调长,以一曲8韵的居多。令、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与唱法,在作法上也有所不同。乐曲有其时代性与地域性。唐宋两代乐曲的变动很大,词调的演变也就反映着乐曲的因革与兴衰。大体说来,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柳永、苏轼、周邦彦等在慢词的创制与运用上分别作出重要贡献。南宋时除姜夔、吴文英等词人自度曲外,词调发展呈现停滞状态,最后趋于衰落。音乐文艺的重心遂由词而转向金元曲子与南戏。考核要求:第一节词调的来源词调多种形式的来源与作者第二节曲类与词调大曲、法曲、曲破令、引、近、慢的含义与特点令、引、近、慢的均拍词调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来源、依据与缺陷唐宋其他曲体形式:品、中腔、踏歌、三台、促拍、序破子、木笪、诸宫调第三节词调的异体变格——乐曲移调变奏转调的含义与多种形式犯调的含义、宫调相犯与词调相犯、柳永与周邦彦等人的犯调之作偷声、减字的含义与常见词调添声、添字、摊声、摊破的含义与常见词调叠韵、改韵第四节选声择调择声情的含义常见词调的声情特点柳永、苏轼、辛弃疾等人选声择调的差异择新声的含义与原因新声与词的流传之间的关系唐宋词人择调的偏好择曲名的含义择调时须注意调名的常见几种类型词与调名的由合到分择调须咏调名本意的几种类型第五节词调的演变词调不断演变的原因唐五代词调的特征北宋词调的特征南宋词调的特征1、何谓令、引、近、慢?2、柳永、苏轼、周邦彦对丰富与发展北宋词调有过什么贡献?3、什么叫自度曲?姜夔十七首自度曲的价值何在?第四章词派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宋代若干重要词派的特征,理解宋词发展流变的过程。考核知识点:宋词承唐五代曲子词发展而来。结集于西蜀的《花间集》和李煜、冯延巳代表的南唐词,对两宋词坛有着重大影响。宋初西蜀欧阳炯、荆南孙光宪、南唐李煜先后入宋,为易代之际传递词风脉络。北宋前期词人,大都出于江南,主要继承了南唐词风。来自江西的晏殊和欧阳修,就使南唐词风入宋后又复炽转盛。清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说:“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晏殊之子晏几道,他的《小山词》自序,亦自谓“续南部诸贤绪馀”,即承继南唐词风。不过晏几道又渐染花间的秾丽,与晏、欧的疏隽闲雅,又有不同。花间词、南唐词所用的体调,概为小令。敦煌词与《尊前集》虽有长调慢曲,但不过偶见,未成风气。自中唐词之初起,下及北宋的2个多世纪中,以短章小词配合令曲的局面,基本上相沿未改,这个局面要直到柳永词的推开,始得改观。柳永以仁宗时代都市流行的新声慢曲,填词传唱,从而取代了唐五代旧有的小令,形成了长调为主、小令为辅的宋词格局。柳永的《乐章集》中,慢词长调多达100余首,使词调获得了新的重要来源。两宋慢词的兴盛,就是柳永开始的。柳永的歌词还远传到宋以外的西夏,据说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西北游牧地区也唱开了以汴梁的“京乐”为主的声调谐美的柳永词。柳永词从词调到作法,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他除了发展慢词,还采用了适合慢词的赋体的作法,善于铺叙,形容北宋承平气象和羁旅行役。柳永词的另一特色,就是近于俚俗,因此盛行于市井巷陌。但他的一些名作,俗中有雅,不乏风致。柳永词还下开金元曲子,在敦煌曲与金元曲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苏轼鉴于柳永等耽于风情、有失雅正的弊病,对宋词进行了全面改革。苏轼对词的全面革新,集中到一点,就是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说的“以诗入词。”苏轼在唐宋词史上的作用,在于提高词品,扩大词境,改变词风,推进词律。这几个方面的成就,都与他的“以诗入词”有关。不过“以诗入词”也是有限度的,决不等于诗词混一或诗词合流,苏诗与苏词,不仅体调不同,而且风味、情趣也各有所擅。苏轼一面大胆革新词风,一面又悉心尊重和维护词体的特点。他十分注意发挥词体音律谐美、句式参差、用韵错落等优长,创造了其古、近体诗所未能达到的独特的词的境界。因此,苏轼既“以诗入词”,正其本原;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苏轼对词的革新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明张綖《诗余图谱》提出词有二体:“一体婉约,一体豪放。”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就把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二派。苏轼的词,被认为是开了豪放一派。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渔家傲》写边塞秋思,王安石《桂枝香》写金陵怀古,可算是豪放派的先声。不过分宋词为婉约、豪放两派,并不全合宋词实际,已招致众多的异议。秦观的词,过去被尊为婉约派的正宗。李清照《词论》说秦观词的特点是“专主情致”。他是李煜之后最为本色的抒情词人。他的小令,兼有李煜的淡雅深婉和晏几道的妍丽俊逸,使南唐以来的抒情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周邦彦是北宋末的大词人。他精于乐律,知音识曲。对审定古调尤其是创制新调有重要贡献。周邦彦的词融化唐诗如己出,多取李贺、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清辞丽句入词,所以缜密典丽,富艳精工。他的词精研词法,讲究布局结构,可以示人以作词门径。周邦彦的《片玉集》在南宋被奉为典范。南宋后期,“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几乎成了一般词人的共趋的风尚。北宋著名词人,还有张先、贺铸等。张先与柳永大体同时,小令、长调俱工。他仍以小令的作法作长调,词风介乎晏、欧与柳永之间,正处于这两种词风的中间状态。贺铸曾任武职,刚直有侠气。他以《青玉案》一词著名。但除了这些哀怨之音,值得称道的还有《六州歌头》等慷慨豪迈之作,在北宋词中别创一格。赵鼎作于建炎元年的《满江红》,是现今可考的第一首南渡词。北宋沦亡之痛冲刷了原先弥漫词坛的笙萧细响,使一向远离政治的词,在这次空前的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的机运。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收有赵鼎、李光、李纲、胡铨四人的《南宋四名臣词》一卷,加上岳飞的《小重山》诸词,表明南宋词有个很好的开端。老词人张元干南渡时已60岁,他一变原来婉丽妩秀之体,他的《芦川词》以《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新州”、“寄李伯纪丞相”二词压卷,慷慨悲凉,郁塞不平,更为日后的辛弃疾爱国词派导夫先路。李清照对两宋词的发展有其特殊贡献。南宋以来的抒情词,经过二晏、欧阳修到秦观,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有时不免令人感到缺乏时代气息。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宋之际的沧桑巨变,她的前期词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自写闺阁心情,为传统的抒情词吹进了清新的空气;她的后期词则突出抒写苦难的时代中一个饱经忧患者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这些词就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李清照的词中,时代悲剧和她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艺术独创性完全融合在一起,使传统抒情词又一次得到充实和改造。在南宋时期,有继承大晟乐、专门作词应制的康与之、曹勋、曾觌等一派,有潇洒飘逸又颓唐自放的朱敦儒一派,但代表民族正气的辛弃疾爱国词派是这时期的主流。辛弃疾爱国词派,阵容甚壮,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它上承苏轼,南渡初一些“中兴名臣”为之前驱,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为之羽翼,之后犹不乏有力的后继者,如刘过,刘克庄,黄机等。它的余波,直至宋末元初的刘辰翁等人。有了辛弃疾词派,南宋词坛才出现了雄视一世的“虎虎有生气”的局面。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有620首,是宋代词人中创作数量传世最多的。辛弃疾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使词里跳动着国家民族的脉搏。词的艺术容量和抒情功能在他手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辛弃疾的词显然受到苏轼的影响,但辛词的风格主要来源于他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性格。苏、辛并称,二家词风实有同有异。认真说来,他们的不同之处,也许并不小于他们的相同之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就注意到苏、辛之间的重要区别。稼轩词的风格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化,在两宋词人中也较为突出。张孝祥亦是南渡大家。他仰慕苏轼,“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他的《于湖词》220余首,词风即介乎苏、辛之间。姜夔与辛弃疾的创作年代相若,他于稼轩词酣畅淋漓之外,另立一宗,向风慕义者,一时蜂起,形成了南宋中后期左右词坛的一个重要派别,其影响还一直下及于清初的浙派词。他的《白石道人歌曲》84首,辞语尔雅,韵度高绝,为宋词带来了新的意境和格调。清空和骚雅,便是姜夔词的主要特点,也是这一派词人追求的主要目标。姜夔词中有《扬州慢》等17首自度曲,都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有的完整的宋词乐谱,是研究南宋词乐的珍贵艺术文献。吴文英词,其源流承自周邦彦。不少人说吴文英的词象七宝楼台一样眩人耳目,但终不免晦涩。其实他于周邦彦的“明秀”之外,另创一种“隐秀”的风格。他的《梦窗词》330余首,即以绵密研炼见称。宋末词人大都近于江湖派人物,但宋亡之后,志士词和遗民词又有不少佳作。文天祥、刘辰翁等发扬苏、辛词风,周密、王沂孙、张炎、蒋捷等谨持周、姜衣钵,宋元之际词坛,主要就是这样两派。前者悲歌慷慨,后者凄断苦咽,这两种音色,虽有高低强弱的不同,但起协奏了宋词的尾声。考核要求:第一节唐宋词分派的由来宋代词论中析派、辨体之说的萌芽明清词论家以婉约、豪放论词的得与失清人论唐宋词派的多元化趋势第二节倚声椎轮大辂——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与整理《云谣集杂曲子》敦煌曲子词的作者与题材敦煌曲子词的特点第三节齐梁诗风下的《花间集》《花间集》的编者《花间集》的性质——“诗客曲子词”《花间集》的作者与选量温庭筠在花间词人中的地位与贡献温庭筠词的特点温庭筠词的代表作韦庄为何与温庭筠并称韦词与温词的差别《花间集》中的风土之作第四节南唐君臣与宋初词坛五代词的两个创作中心冯延巳在词史上的特殊地位冯延巳《阳春集》所收作品的真伪问题冯延巳词中的“寄托”问题冯延巳词的特点南唐君臣与西蜀君臣艺术修养及词风的差异李璟的创作李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煜词的分期、变化与代表作南唐词风对宋初词人的影响第五节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柳永的生平与柳词的创作时代柳词的分期与变化柳永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柳词的创调之功柳词多用赋体柳词雅俗并存的特色柳词的代表作柳词的影响第六节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全面改革词风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苏轼革新宋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苏轼词风的特点苏词的代表作苏词的影响第七节从秦观到周邦彦元祐词坛的主要作家秦观词的贡献与特点秦观词的代表作秦观词的影响贺铸词的特点贺铸词的代表作周邦彦词的逐渐流行及其原因周邦彦词的地位、特点与贡献周邦彦词的代表作周邦彦词的影响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不同个省份,安排的科目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去省自考网官网去看看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么?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内容差不多,统招的深度要难一些,自考的略微简单点。1.自考相对来宽进严出,而国家统招的本科需要参加高考并且分数上线才能被录取~!2.自考本科要通过大约33门功课才能拿毕业证!统招生是在学校上学,得上课,有老师教学,统招生的试卷通常都是学校出卷,相对来说好考一些,;3.自考生是大都是自己边工作边自学,不用上课,没有老师教,自考的话基本上都是全国统一卷,比较难考.我想请问一下 自考书的出版社不一样是不是内容也是不一样的?那如果买错了出版社的话最自考影响大么?自考唐宋词研究,有网友提供给你吗,我也想要一份你需要的资料“唐宋词研究”,我有24份历年自考试题,部分是带答案的,有的试题跟答案是连在一起的,有的是分开的,要你自己从文件夹里面找,这个专业逝江省好像基本每年都有考,不知道怎样才能给你……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诗庄词媚这一点上入手吧唐诗的盛起是什么时候,宋的词起又是什么时候唐灭时安史之乱,唐起时有玄武之变,几乎注定了诗的兵伐之气浓郁而宋时渐腐,程朱理学的当道,文人眠花宿柳自认风流……另,后人受这四个字影响,做诗便做得庄严,做曲则香浓艳丽,就好比现在网上,一人持正调发贴,一面又弄个马甲持反对意见,当然,古代文人是没什么马甲穿的,我们知道,词最初都是拿来唱的,由谁唱?伎者歌女这一派居多,是故这也是词媚的一个因素,即使有辛弃疾苏轼等做的豪迈战歌,也不过渺渺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一家之言,笑笑无妨——————————————参考一下,网上找到的东西————词,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因其独具的文化因子而呈现出特有的柔媚香艳的风格特征。所谓"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等等,都是在强调"词别是一家",与传统的诗歌不同,婉约派也因此而被视为词坛之正宗。虽然在艳情诗中同样也存在着"浓艳香软"的内容,但"诗庄词媚"的事实却依然存在。可见问题不在于诗歌是否能写媚艳的内容,而在于诗歌是否具有如同词一样的能够充分展现那种特有的媚艳情趣的"功能"。结构是功能的积淀。通过对结构的分析来把握诗词的表现功能,并进而阐释"诗庄词媚"的成因,应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整齐的五七言为代表的"齐言"是最典型的形式。因为它是以整齐规范的外观与灵活多变的内在结构相结合而建构起的既具有稳定的形态又具有活泼的生命的艺术形式。稳定的形态与活泼的生命构成的对立统一正与"中庸"的人生宗旨相一致。因而它也就成为最能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态的艺术形式。在诗歌中,每押一次韵便意味着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的获得。但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古体诗歌中,只有四个诗句,即两个韵脚,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诗歌结构单位,并在诗歌的整体背景上被"凸现"出来。这是因为:第一,自诗经时代开始,大部分民歌便是以四句歌词为一个独立的结构单位的。因为这种结构形式最易于被民间歌手掌握。过短,难以表述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过长,则难以驾驭。文人诗歌从一开始便自觉地继承了这种传统。第二,在远古,歌乐本是一体。演唱四句歌词的长度正应该是乐曲的基本长度。因而诗歌又必然地要受到乐曲长度的限制,维护从四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传统。第三,通过对比来说明抽象的情感与事物,是远古时期最常见的语言表述形式之一。表现在诗歌中便形成了前二句比兴,后二句叙事或抒情的基本模式。古代诗大都是以四个诗句为一个单位来结构作品的,而四个诗句往往又能完整地表述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这不仅使得诗歌的内容变得丰厚,而且也使得诗歌的过渡只能在各结构单位之间进行,因而在内容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形式的规范与内涵的丰厚使得古体诗的风格浑厚典雅,境界阔大。结构上的鲜明的阶段性又使其难以象散文一样细细地描述事件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而只能使抒情成为基本内容。在格律诗中,绝句本身只有四句,前两句写景或叙事,后两句抒情,或颠倒过来,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或叙事,是其基本结构方式。这正是远古时期通过对比来表述事理与情感的艺术手法的翻版。律诗则因有对仗的要求而使结构有了变化。对仗不仅要求上下两句的平仄、词性相对,还要求内容相对,既要能表现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或两种特征。这种通过两个方面或两种特征的对举来表现对象的本质的做法,必然会大大增加诗句的容量。因而律诗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构方式而以两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来结构作品,并在起承转合之间,存有明显的阶段性。二词诞生于民间,香艳俚俗是其早期特征,后经文人染指,步入艺术殿堂,经历了由俗向雅的转化。但与南朝、唐代的艳情诗相比,艳情词"俗"的特征仍很明显。艳情诗受传统诗风的影响,写男女之情重在"雅",表现的是一种"情趣"和对女性情感的"品味"。作者与表现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近似一种"欣赏"。艳情词则具有很强的世俗色彩,写男女之情重在"俗",表现的是爱恋的"过程"和对女性体态的"观赏"。作者与表现对象之间的距离较近,近似一种"把玩"。当然,这只是就整体而言,因为在雅俗之间,往往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雅的情趣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艳情诗可以成功地使用传统的抒情手法来表现其内容。但传统诗歌的结构模式和对仗要求却使得诗风趋于典雅、厚重。可以用它来写刻骨的相思,却难以用它来表现细腻的爱恋过程与女性体态的婉转流动。即使是南朝的宫体诗也比不上温柳词的婉曲细腻,便是一个证明。俗的把玩则重在感官感受,所以艳情词追求的是过程与细节的逼真、生动,是对女性体态(包括心灵感受)的细细描摹与层层铺叙。诗歌结构中存在的以四个诗句或一联对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较为固定的承转模式,对于表现词所追求的内容与风格显然具有较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词的描摹与铺叙非常细密婉曲,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限定,加上乐曲的限制,词便只能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重新结构作品。其结构单位因此而变得不再确定。以贺铸的《薄幸》为例:淡妆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便认得、琴心先许,欲绾合欢双带。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向睡鸭炉边,翔鸾屏里,羞把香罗暗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此词为怀人之作。上片写往事,下片写相思。写往事细腻媚艳,工笔描摹,重在人的形态与事的过程。写相思曲折婉转,通过种种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正是对事与物的观赏与把玩。如将其变为诗的结构形式,七言为:淡妆多态频回睐,琴心欲绾合欢带。风月逢迎轻浅笑,翔鸾屏里解罗带。烧灯不见人踏青,双燕丁宁何时再?春浓酒困闲昼永,睡起花梢日犹在。五言则为:淡妆偏多态,的的频回睐。认得琴心许,欲绾合欢带。画堂风月迎,轻笑娇无奈。炉边鸾屏里,羞解香罗带。过了烧灯后,不见踏青来。双燕丁宁意,往来重帘碍。春浓酒困时,昼永无聊赖。厌厌懒睡起,花梢日犹在。写同样的艳情,风格却大不一样。第一,文字减了许多,不能如词那样曲曲描摹。第二,形式规整,情感也就显得较为典雅,对事与物的"观赏"与"把玩"明显减弱。很明显,整齐的五七言与以四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结构形式是难以形成艳情词的那种媚艳婉转的风格的。其实,文人词从一开始便在音乐的影响下努力摆脱着以四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传统模式,并因此而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韵味。如《浣溪沙》上下片各三句,《临江仙》、《蝶恋花》上下片各五句,《望江南》共有五句,它们都是以三句或五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这些词牌,不仅为晚唐五代文人所喜爱,也为后人所喜爱。而《竹枝词》、《生查子》、《菩萨蛮》《浪淘沙》、《虞美人》等词牌,虽然在早期也曾被广泛使用着,但因其在结构上与诗歌并无太大的差异,所以在词牌渐渐增多之后便不大被使用了。从整体形式上看,诗词最明显的不同便是词分片而诗不分片。因为词分片,所以只要是"过片不断了曲意",作者便可在各片之中放开手脚去尽力描摹铺陈,而不用担心失去了内在的一致与含蓄的韵味,便可以不再担心过渡的困难而在各片内部普遍地表现出不受拘束的层层翻进,有如剥蕉,并由此而形成与诗歌不同的另一特征。仍以前述贺词为例。上片由初见、倾心再写到言笑、合欢,完全是直叙其事,却写十分地婉转曲折。下片则写眼前,以不见伊人写起,再由阻隔归到相思之苦。虽是在写相思,却由自身行为写出,整个过程亦写得非常曲折婉转。这种一事接一事,一句连一句,细细描摹,层层翻进的写法,正是前人所评之"有如剥蕉",也是词重视"过程"的具体体现。而这正是诗歌的结构模式难以完成的。三自古诗十九首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五七言便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形式。因为五七言是奇字句,音节上的不平衡便是必然的。格式塔心理学指出,在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种简化外界事物,使之趋于简洁、对称、平衡的倾向。五七言诗句在音节上的不平衡,使得读者在阅读,尤其是在吟诵诗句时具有了一种心理上的紧张感。读者只能通过延长某一音节的阅读或吟诵时间,才能获得一种新的心理平衡,即动态的平衡。其结果,表现在语言结构上,便是"三字尾"的形成。三字尾是构成五七言诗句音乐美的关键,也是五七言诗句在语法结构上最明显的标志。即使是在杂言体诗歌中也不例外。五七言诗句也因此而只能随着音乐的节奏与固定的结构去融铸合于节拍的内容,而难以象散文语言那样因较少形式的束缚可以去自由地描摹与陈述。平衡协调的音乐节奏最利于表现温柔敦厚的情感,再加上描写性与陈述性的减弱,便使得抒情而不是叙事,成为以五七言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的最基本内容。因为艳情词非常注重对女性体态与爱恋过程的描摹与陈述,描写性大于抒情性,因而它必然地要去寻求一种能更为自由、逼真地描述男欢女爱的过程与女性体态的婉转流动的语言形式。只有这种语言写出来的词,才称得上是"词人之词",否则便依然是"诗客曲子词"。在柳永之后,这种语言便得以形成。其特征,首先是以口语、俗语入词。一方面,因为口语俗语比文人诗歌语言更为自由灵活,具有更强的陈述性与描写性,所以它们既可以更有效地表现"俗"的内容,又可以更形象生动地描摹男欢女爱的"过程"。另一方面,因为词是要演唱的,只有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在演唱中被人们轻易地理解并获得人们的喜爱。"有井水处皆可歌柳词"正是因为柳词的浅近通俗。其次,是以大量的"骈体语言"入词。骈文虽然亦重音律,但远不如格律诗那么严格。它更注重语意、语气的连贯性、陈述性,而不是跳跃性。这正是它能够成为古代公文基本格式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骈体语言入词,既可改变诗歌单一的音乐节奏,也可在"美文"的基础上强化词的陈述与描写功能。第三,在词中仍保留着大量的诗歌语言,因而亦能如诗一样抒情,亦可获得与传统诗歌同样的抒情效果。这种在结构与形式上更加灵活的语言,配合着词的整体结构的更新,便使得词人们能更为成功地捕捉、描写事物与情感的细微变化,真实地展现恋情的"过程",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叙事、写景、抒情。因而能给读者展示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择其片段,柳永的《平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如将其改为诗句,则为:雨收云断处,凭栏送秋光。晚景渐萧疏,宋玉动悲凉。明显地失去了原作中的铺叙与婉曲,而表现出特有的典雅与厚重。再如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此段可分三层,铺叙描摹层层翻进,却无法改为整齐的五七言诗句。若硬改,只能将三个层次变为两个,大失原作意蕴。虽然词的语言的结构方式的形成亦是因为音乐的限制,但因为这种语言能够更准确、更精彩地表现曲折复杂、委婉含蓄的情感与心理特征,描摹铺叙各种景物、事件与复杂的过程所以一经形成,便获得了人们普遍的喜爱并成为词人们刻意追求的形式。也正是在这种语言和音乐的共同作用下,词律才得以形成。豪放词人们固然可以"以诗入词",也就是以诗的语言来写词,因为诗句表现的境界较为阔大,甚至可以构成如李白歌行体诗歌一样的风格,但因为有词律的限制,豪放词人们只能使用有限的词牌,因而也只能提供有限的词作而不能在词坛上与婉约词人展开全面的较量与竞争。后世欲为豪放词"翻案"者代有其人,最终都草草收兵。究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还在于诗词结构的不同。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不同的功能又要求着不同的表现内容。反过来说,词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特定的表现内容,特定的表现内容需要特定的表现功能,特定的表现功能又来自特定的结构(词体结构与语言结构)。词的语言结构一经形成,便成为词律的基础,豪放词人欲改变其内容而不改变其语言结构便处处感到困难,只能听任婉约词居于正宗。四在诗歌中,每押一次韵便意味着一个独立的内容的获得。通常所说的诗歌的跳跃、意义空白也大都是在韵脚之后出现或存在的。因此,在阅读或吟诵时,每一个读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等待下一个韵脚出现。只有在下一个韵脚出现时,读者才会舒一口气,才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宿感,才会充分审视全句的内容。在传统诗歌中,隔句押韵是常格。韵位排列均匀,节奏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也以较为舒缓的平声为主。一般来说,隔句押平声韵的诗歌宜于表达那种舒缓大度、平稳庄重、典雅正统的内容与情感,宜于表达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句句押韵给人造成的则是一种急迫感,因为每一个诗句都是一个表述内容的获得,故尔显得语气急迫,利于表达那种激昂不平或凄怨悲楚的情感。骈文则可以根据内容与表述的需要自由地安排韵脚的位置,还可以引入散文句式来调解语气,因而能够较为自由地对"事与物"进行详切的描述与说明。词的押韵充分吸取了诗与骈文的长处,构成了一种既有严整的规范,又有极大的自由度的押韵模式。在每一具体的词牌之下,韵位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程度不亚于格律诗。但因为各个词牌都有自己特定的韵位规定,所以在众多的词牌之下又呈现出极为多样的押韵模式。作者完全可以根据内容与写作的需要选定自己所需的词牌。以周邦彦《忆旧游》为例: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楼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蛩夜泣,乱雨萧萧。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花摇,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晓,两地魂消。 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上片写往事,凄凉而深沉。前二句为"记"字领起的两个四字句,写女主人公的相思模样。但韵脚并没有被安排在这里,使语气未足。在诗歌应押韵的地方没有押韵,读者只能憋着劲再往下读,从而增加心理紧张力。另外,前二句写人,后一句写景,前二对后一,内容的对映与结构的不平衡也在强化着读者的心理紧张力。直到第三句的末尾,韵脚出现,心理紧张力才得以释放,从而获得更大的美感。很明显,这种感受是在阅读隔句押韵的工稳格式时无法获得的。第四、五、六句也同样是三句一韵,在内容上却是前一对后二。这种前二对后一和前一对后二的交替变更使作品充满了变化,也更富于表现力,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七、八两句隔句押韵,使心理紧张得以舒缓,最后又是三句一韵,再次造成读者的心理紧张。这种利用韵脚的不同间隔而造成的心理上的起伏与缓急变化,非常符合苦苦相思而又自惭形秽的女性的曲折复杂的心理感受。下片由回忆转到眼前,情感更加激烈。开首便是四句押一韵,造成极大的心理紧张,接着三句一韵,心理紧张略有缓解,最后四句皆为隔句押韵,恢复到心理的平稳状态,极出色地表现出那种苦苦相思后的无奈。再看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藉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清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上片第一句即入韵,然后是隔一句押韵,再次是隔两句押韵。下片结构完全相同。韵脚的每一次出现都在时间上得到一定的延缓,同时也提示着内容的转折。这种节奏,不仅非常符合处于低沉的情绪中的人的心理的起伏变化,而且也使读者的心情步步紧迫,从而更真切地体味出作者的闲愁与无奈。张炎在《词源》中曾说:"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所谓"先择曲名"便是根据题目,即要表现的内容选择词牌。各个词牌的成熟与格律的建立是词人们经过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果,是艺术规律的结晶。一方面,严格的格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作者创作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在最能表现特定情感与内容的词牌下,作者又可借着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关键是要选择得当。"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在数以百计的词牌中进行选择,其间的自由度还是很大的。综上所述,造成"诗庄词媚"的原因,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诸种因素之外,诗词在结构上的不同也在功能上保证着这种差异。正是因为此,词才在脱离了音乐与市民阶层之后仍然保持着与诗歌的距离。因为这一点很少有人提及,故撰此文,以期引起同行们的注意。(作者单位:甘肃教育学院)——————————————引用完———————————————

自考唐诗宋词研究课题

请问有广东2010年10月份《唐宋词研究》(07564)的试卷吗?只记得主观题部分(简答和论述)也可以,谢谢了!

买本教辅,参照考试大纲,然后就狂背,真没什么捷径,背得到才做得起,加油哈。

1、浙江自考中,这两门有点冷门,但不能算很冷门,因为和这两门差不多的情况的自考课程(用省级自考教材的),还有为数几十门的课程是有的。2、其实,这些课程的通过率还是正常的,通过考试,主要就是看教材和利用历年真题进行练习、复习,就差不多了。这其中多看、多理解记忆教材内容是最主要的。3、这类课程因为是用省级自考教材的,总的考生数不多,所以各种复习资料、对应的教辅基本都是没有的。目前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情况。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唐宋诗词鉴赏自考教材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大连哪里可以买到这几本自考的练习册1,大连可以去黑石礁考试书店,大连长兴电子图书城,大连新华书店等地。2,如果上面书店没有,可以提前和书店人员说明你要的书。可以预定。3,还有就是如是全国统考课,你弄清楚书的出版社和作者,可以去淘宝上搜,价格便宜,量又足。自考学习《唐宋词研究》第一是,买好教材,任何考试以教材为准,教材永远比真题重要。你要知道,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带“研究”俩字的专业,表明这个专学的是文学理论,所以理论内容一定是考试的重点。吃透教材,你才能知道哪些理论才是重点。第二,掌握好重点篇目。《唐宋词研究》其实跟《唐宋散文研究》一样,你们所学习的篇目,肯定都是代表性篇目。这门科目的目的就是从通过篇目提炼写作特点,目的还是掌握写作特点。【篇目只是论述写作特点的一个工具而已,它是帮助你理解唐宋诗词理论的。但是,如果你对篇目不熟悉,比如:不会背诵篇目吧,你就根本无从谈论理论。因为考试题目中是不会给你原文的,晓得吧。】你只要掌握这些重点篇目的文学理论,在其他情况下遇到,你就会加以运用了。第三,大量翻阅参考书籍。你最喜欢哪首唐宋诗词?为什么?【作品名称】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作品作者】纳兰性德【创作年代】清【作品体裁】词编辑本段作品原文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有一种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大爱我是人间惆怅客欣赏唐宋诗词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平时写作什么的很有用对文学素养有好处以后给女生写**用得到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唐宋诗词研究题

买本教辅,参照考试大纲,然后就狂背,真没什么捷径,背得到才做得起,加油哈。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唐宋词研究教材,唐宋词研究自考太难了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急!宋词研究自学考,上海考的试卷有么?我在上海,是今年选修《宋词研究》,去浙江自考网查了下,用的都是上海古籍出版的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浙江自考汉语言文学浙江大学07409宋词研究的大纲要到哪找呢?如果有配套的辅导教材就更好啦~~这门配套的辅导教材是没有的,网上有历年试卷可作练习之用。考试大纲在浙江教育考试院网上有。[07409]《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2010年12月自学用书:《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版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宋词研究》是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断代分体专题研究的课程,现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的选修课之一。宋词与唐诗、元曲并称。它继唐诗之后代表了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宋代文学的一个杰出成就。千余年来,词与诗并行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体式。词学也从宋至清,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专门之学。本课程涵盖从晚唐、五代至南宋末年的词史发展,而以宋词为主要对象,同时也旁及词学研究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文化,熟悉词体特征及其发展,掌握唐宋词流变的基本脉络,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状况和目前进展为,以丰富知识,拓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与研究能力。学习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了解与掌握词的体制以及小令、长调等词调类别;领会词的艺术特质,探讨词与诗在内容风格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若干重要差异;了解唐宋词的发展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阅读与熟悉宋词中的一些名家名作,并能够进行分析与鉴赏。本课程以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为主要教材。具体作品可阅读有关宋词选集,如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胡云翼《宋词选》、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可择便任选一种。二、考核目标第一章词源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体与词乐的关系,对词体的起源有正确的认识。考核知识点:词在唐五代时称为曲子或曲子词。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本义就是配合燕乐乐曲用以歌唱的歌词。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文艺。燕乐是唐代各种俗乐的总称,是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胡乐与中原本土的俗乐融汇而成的一种新乐。它继先秦雅乐、汉魏六朝清乐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由于燕乐兼容胡汉,在乐律、乐器、乐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风行于唐代宫廷及南北各大都市。公私宴会与娱乐场所,大都有燕乐乐曲的演奏。唐崔令钦《教坊记》有一张《曲名表》,记载了开元、天宝间唐玄宗建立教坊后所演奏的乐曲,有大曲与杂曲共324曲。这些教坊曲后来有很多被配上歌词传唱开来。它们就成了有声有辞、声辞相配的最早一部分词调。唐教坊曲和中晚唐的民间俗曲,都是词调的重要来源。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因此,要谈论词的起源,必须从词与燕乐的关系入手。不从词乐说起,词的起源以及词的体制、律调、作法等问题,将无从得到确切说明。但是词作为一种音乐文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伴酒的歌伎制度,以及文人同乐工歌伎交往中的特殊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不妨说,词是在综合这些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应该广泛地从文学的、音乐的、文化的各种角度,观照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于词起于何时,从宋代起,就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起于隋唐之际。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张炎《词源序》谓:“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一是起于盛唐。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她就以开元、天宝年间李衮“歌擅天下”说起,历数自唐至宋的词坛流变。一是起于中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这三种说法当然各有所据,然亦不免各有所偏。根据现有资料,这三种说法其实可以统一起来,它们实际指的是词依燕乐而兴的三个阶段。隋唐之际为燕乐的传入和兴起之始;盛唐曲调繁衍,流变日烦,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中唐则文人填词的风气渐开,“依曲拍为句”的填词方式至此方始确立。9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忆江南》词,可以作为词体确立的一个标志。其特点是以乐定词,由齐言转向杂言。此后就在按谱填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整套词的体制与格律。旧说李白曾作《菩萨蛮》两首词,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推为“百代词曲之祖”。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明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成为词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从现有资料来看,怀疑的理由比较充分,足以论定它们为李白所作的证据则颇感薄弱。词起于中唐之说,较之认为词起于盛唐,似乎更符合历史事实。考核要求:探讨词的起源须从它所依附的音乐背景入手第一节燕乐与词——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先秦以来诗、乐结合的三个阶段燕乐的形成、特点与运用燕乐定律的依据第二节唐教坊曲——唐五代词调的渊薮唐代教坊曲的兴起与《教坊记》唐代教坊曲与唐五代词兴起之间的关系第三节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词体的形成过程声诗与曲子词的异同《唐声诗》声诗入乐带来的矛盾宋人关于声诗演变为曲子词的几种不同解释词体确立的标志与大致的时间相传为李白二词的真伪问题1、什么叫燕乐?词的产生与燕乐有什么关系?研究词的起源,为什么必须从词乐入手?2、为什么说词起于中唐,其根据是什么?3、围绕托名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有过哪些争论?4、唐曲子与宋词的关系如何?第二章词体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体在形式体制上的基本特征,理解词与曲的关系。考核知识点:词在形式体制上的特点,源于它同燕乐之间“诗乐相生”的亲缘关系,由它作为燕乐曲辞的性质所决定。词曲相依,其方式就是由乐以定词,依曲以定体。曲调是一首歌曲的音乐形式,词调则是符合某一曲调的歌词形式。词调的长短、分段、韵位、句法以及字声,主要取决于曲调。这是词调对曲调的依从性。但词调一经成体,它就可以脱离曲调,作为一种新的格律诗体而被运用。这是词调对曲调的独立性。唐宋词人,在依曲定体的基础上,借鉴前代诗歌主要是唐代近体诗的声律,创制了千百个词调,使这种独具风度声响、有着严整而完备格律的词体得到了充分发展。词与诗在形式体制上的区别,主要有下列五点:一、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调名本是曲名,除了表明其音乐内容,有时还表示曲调的性质和令、引、近、慢等乐曲类别。词调就依曲为名,不而另外据词意立题。二、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居多。唐宋曲调的结构,大都分为两段,即由两个乐段组成一曲。初期的短词小令,乐止一段,少数长调慢曲,则多至三段、四段。词调的分片,就是依照乐曲的分段而来。片又称为“遍”或“阕”。词仅一片的为“单调”,两片的为“双调”,三片、四片的则称为“三叠”、“四叠”。三、词的押韵位置各调不同。乐曲有“均”,一均就是一个乐句。若干乐句组成一个乐段,若干乐段组成一个乐曲。词中一韵,就是乐曲中的一个乐句,若干乐段组成一个乐曲。词中一韵,就是乐曲中的一个乐句。词调《八声甘州》,即由八韵组成一曲。元夏庭芝《青楼集》记歌妓李定奴于勾阑中曾唱《八声甘州》,喝彩八声。四、词采用长短句,句法参差多变。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词的分句,则与曲拍有关。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就依曲调的节拍而定。词有了长短错综的句式与和谐的声调,即使不付之歌唱,吟诵起来也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五、词的字声配合更为严密。词的字声组合基本上和诗律相似,但变化甚多。有些词调除了分平仄,还要严辨四声阴阳。作词有“审音用字”之说,以文字声调与乐曲的音调相谐合。象周邦彦、姜夔等号称“知音”的词人,审音用字则更为讲究。了解词体的特点,词对曲的依从性,不能不首先予以注意。无视这一点,将无从说明词体的由来。但不能由此而把词看作曲的附属物,抹煞唐宋词人在创建这种新诗体方面的重要创造,词与燕乐既有“诗乐相生”的一面,同时又有“诗乐相妨”的一面。在唐宋词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词、乐相合与词、乐相离,这两种倾向就始终存在,互为消长。后面一种倾向后来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摆脱了词对曲的依从,词才取得了独立的文学生命,充分发挥其抒情功能。词与音乐这种始合而终离的关系,是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的。考核要求:词的性质与多种异名第一节词的创作——按谱填词按谱填词及其两种形式:音谱与词谱唐宋曲谱的基本状况:官谱、自度曲谱与通俗曲谱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保存了曲调最多而又最完整的宋词乐谱唐宋词在声、辞配合形式上,为何不可能是一字配一音?词谱取代音谱的原因宋代名家词起代词谱的作用词谱取代音谱后,按谱填词的含义有何变化?词谱的代表性著作按谱填词的双重影响第二节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词调与曲调的双重关系:依从性与独立性词调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词依曲定体的主要表现片的含义词调的分段单调双调及相关的名词,如阕、重头曲、大头曲、换头、过遍三叠及相关的名词,如双拽头四叠词的依腔押韵词押韵与近体诗押韵有什么区别?唐宋人关于“依曲拍为句”的不同理解词的一调多体现象词律对近体诗声律的继承与发展词协律的一般原则词中重视去声字词律发展的趋势词律中为何重视去声字的运用宋词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倾向:乐律化与诗化1、为什么诗词的形式体制主要是由它作为燕乐歌辞的性质决定的?2、词在形式体制上有哪些特点?3、举宋词数首加以标点、分片和标明韵位。第三章词调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调的来源、分类及其发展沿革的趋势。考核知识点:词调大都是从曲调转化而来的。唐宋词调,据清代万树《词律》、王奕清等《词谱》著录,总数在1000以上,其组成情况相当复杂。就它们的来源与作者说,有来自民间的,有创自唐教坊、宋大晟府等音乐机构的,也有一些是词人的自度曲。就它们的音乐成分说,有接近传统的清乐的,有属于来自西域的胡部诸乐的;出于燕乐系统的,唐代燕乐与宋代燕乐也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金元音乐。就它们的句式说,固然以长短句为主,但也有部分词调保持五言、六言、七言等整齐句式。就它们的运用方式说,词调绝大多数是单独运用、单谱单唱的,但它同时还用于歌舞、说唱、杂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其运用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用于转踏、鼓子词的,是同一曲调的联章;用于大曲、法曲的,是同一宫调的多种曲调的联套;用于诸宫调的,则是不同宫调的多种曲调的联套等等。唐宋词调,主要有大曲、杂曲两类。大曲是唐宋时代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奏成,一套大曲往往多至十余段甚至三十余段,全部演奏不易。通常是采用其中美听而能独立流传的一遍用作词调,称为“摘遍”。杂曲有令、引、近、慢诸体。令又称为小令、歌令、令曲、令章。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歌令一般调短字少,因此凡小调曲也可概称为令。引又称为引子,常用作一套乐曲中的序曲。近又称为引拍。引与近两类词调,其长短、字数大都介于小令与慢词之间,后来被视为中调。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一般字多调长,以一曲8韵的居多。令、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与唱法,在作法上也有所不同。乐曲有其时代性与地域性。唐宋两代乐曲的变动很大,词调的演变也就反映着乐曲的因革与兴衰。大体说来,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柳永、苏轼、周邦彦等在慢词的创制与运用上分别作出重要贡献。南宋时除姜夔、吴文英等词人自度曲外,词调发展呈现停滞状态,最后趋于衰落。音乐文艺的重心遂由词而转向金元曲子与南戏。考核要求:第一节词调的来源词调多种形式的来源与作者第二节曲类与词调大曲、法曲、曲破令、引、近、慢的含义与特点令、引、近、慢的均拍词调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来源、依据与缺陷唐宋其他曲体形式:品、中腔、踏歌、三台、促拍、序破子、木笪、诸宫调第三节词调的异体变格——乐曲移调变奏转调的含义与多种形式犯调的含义、宫调相犯与词调相犯、柳永与周邦彦等人的犯调之作偷声、减字的含义与常见词调添声、添字、摊声、摊破的含义与常见词调叠韵、改韵第四节选声择调择声情的含义常见词调的声情特点柳永、苏轼、辛弃疾等人选声择调的差异择新声的含义与原因新声与词的流传之间的关系唐宋词人择调的偏好择曲名的含义择调时须注意调名的常见几种类型词与调名的由合到分择调须咏调名本意的几种类型第五节词调的演变词调不断演变的原因唐五代词调的特征北宋词调的特征南宋词调的特征1、何谓令、引、近、慢?2、柳永、苏轼、周邦彦对丰富与发展北宋词调有过什么贡献?3、什么叫自度曲?姜夔十七首自度曲的价值何在?第四章词派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宋代若干重要词派的特征,理解宋词发展流变的过程。考核知识点:宋词承唐五代曲子词发展而来。结集于西蜀的《花间集》和李煜、冯延巳代表的南唐词,对两宋词坛有着重大影响。宋初西蜀欧阳炯、荆南孙光宪、南唐李煜先后入宋,为易代之际传递词风脉络。北宋前期词人,大都出于江南,主要继承了南唐词风。来自江西的晏殊和欧阳修,就使南唐词风入宋后又复炽转盛。清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说:“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晏殊之子晏几道,他的《小山词》自序,亦自谓“续南部诸贤绪馀”,即承继南唐词风。不过晏几道又渐染花间的秾丽,与晏、欧的疏隽闲雅,又有不同。花间词、南唐词所用的体调,概为小令。敦煌词与《尊前集》虽有长调慢曲,但不过偶见,未成风气。自中唐词之初起,下及北宋的2个多世纪中,以短章小词配合令曲的局面,基本上相沿未改,这个局面要直到柳永词的推开,始得改观。柳永以仁宗时代都市流行的新声慢曲,填词传唱,从而取代了唐五代旧有的小令,形成了长调为主、小令为辅的宋词格局。柳永的《乐章集》中,慢词长调多达100余首,使词调获得了新的重要来源。两宋慢词的兴盛,就是柳永开始的。柳永的歌词还远传到宋以外的西夏,据说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西北游牧地区也唱开了以汴梁的“京乐”为主的声调谐美的柳永词。柳永词从词调到作法,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他除了发展慢词,还采用了适合慢词的赋体的作法,善于铺叙,形容北宋承平气象和羁旅行役。柳永词的另一特色,就是近于俚俗,因此盛行于市井巷陌。但他的一些名作,俗中有雅,不乏风致。柳永词还下开金元曲子,在敦煌曲与金元曲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苏轼鉴于柳永等耽于风情、有失雅正的弊病,对宋词进行了全面改革。苏轼对词的全面革新,集中到一点,就是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说的“以诗入词。”苏轼在唐宋词史上的作用,在于提高词品,扩大词境,改变词风,推进词律。这几个方面的成就,都与他的“以诗入词”有关。不过“以诗入词”也是有限度的,决不等于诗词混一或诗词合流,苏诗与苏词,不仅体调不同,而且风味、情趣也各有所擅。苏轼一面大胆革新词风,一面又悉心尊重和维护词体的特点。他十分注意发挥词体音律谐美、句式参差、用韵错落等优长,创造了其古、近体诗所未能达到的独特的词的境界。因此,苏轼既“以诗入词”,正其本原;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苏轼对词的革新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明张綖《诗余图谱》提出词有二体:“一体婉约,一体豪放。”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就把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二派。苏轼的词,被认为是开了豪放一派。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渔家傲》写边塞秋思,王安石《桂枝香》写金陵怀古,可算是豪放派的先声。不过分宋词为婉约、豪放两派,并不全合宋词实际,已招致众多的异议。秦观的词,过去被尊为婉约派的正宗。李清照《词论》说秦观词的特点是“专主情致”。他是李煜之后最为本色的抒情词人。他的小令,兼有李煜的淡雅深婉和晏几道的妍丽俊逸,使南唐以来的抒情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周邦彦是北宋末的大词人。他精于乐律,知音识曲。对审定古调尤其是创制新调有重要贡献。周邦彦的词融化唐诗如己出,多取李贺、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清辞丽句入词,所以缜密典丽,富艳精工。他的词精研词法,讲究布局结构,可以示人以作词门径。周邦彦的《片玉集》在南宋被奉为典范。南宋后期,“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几乎成了一般词人的共趋的风尚。北宋著名词人,还有张先、贺铸等。张先与柳永大体同时,小令、长调俱工。他仍以小令的作法作长调,词风介乎晏、欧与柳永之间,正处于这两种词风的中间状态。贺铸曾任武职,刚直有侠气。他以《青玉案》一词著名。但除了这些哀怨之音,值得称道的还有《六州歌头》等慷慨豪迈之作,在北宋词中别创一格。赵鼎作于建炎元年的《满江红》,是现今可考的第一首南渡词。北宋沦亡之痛冲刷了原先弥漫词坛的笙萧细响,使一向远离政治的词,在这次空前的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的机运。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收有赵鼎、李光、李纲、胡铨四人的《南宋四名臣词》一卷,加上岳飞的《小重山》诸词,表明南宋词有个很好的开端。老词人张元干南渡时已60岁,他一变原来婉丽妩秀之体,他的《芦川词》以《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新州”、“寄李伯纪丞相”二词压卷,慷慨悲凉,郁塞不平,更为日后的辛弃疾爱国词派导夫先路。李清照对两宋词的发展有其特殊贡献。南宋以来的抒情词,经过二晏、欧阳修到秦观,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有时不免令人感到缺乏时代气息。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宋之际的沧桑巨变,她的前期词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自写闺阁心情,为传统的抒情词吹进了清新的空气;她的后期词则突出抒写苦难的时代中一个饱经忧患者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这些词就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李清照的词中,时代悲剧和她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艺术独创性完全融合在一起,使传统抒情词又一次得到充实和改造。在南宋时期,有继承大晟乐、专门作词应制的康与之、曹勋、曾觌等一派,有潇洒飘逸又颓唐自放的朱敦儒一派,但代表民族正气的辛弃疾爱国词派是这时期的主流。辛弃疾爱国词派,阵容甚壮,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它上承苏轼,南渡初一些“中兴名臣”为之前驱,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为之羽翼,之后犹不乏有力的后继者,如刘过,刘克庄,黄机等。它的余波,直至宋末元初的刘辰翁等人。有了辛弃疾词派,南宋词坛才出现了雄视一世的“虎虎有生气”的局面。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有620首,是宋代词人中创作数量传世最多的。辛弃疾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使词里跳动着国家民族的脉搏。词的艺术容量和抒情功能在他手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辛弃疾的词显然受到苏轼的影响,但辛词的风格主要来源于他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性格。苏、辛并称,二家词风实有同有异。认真说来,他们的不同之处,也许并不小于他们的相同之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就注意到苏、辛之间的重要区别。稼轩词的风格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化,在两宋词人中也较为突出。张孝祥亦是南渡大家。他仰慕苏轼,“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他的《于湖词》220余首,词风即介乎苏、辛之间。姜夔与辛弃疾的创作年代相若,他于稼轩词酣畅淋漓之外,另立一宗,向风慕义者,一时蜂起,形成了南宋中后期左右词坛的一个重要派别,其影响还一直下及于清初的浙派词。他的《白石道人歌曲》84首,辞语尔雅,韵度高绝,为宋词带来了新的意境和格调。清空和骚雅,便是姜夔词的主要特点,也是这一派词人追求的主要目标。姜夔词中有《扬州慢》等17首自度曲,都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有的完整的宋词乐谱,是研究南宋词乐的珍贵艺术文献。吴文英词,其源流承自周邦彦。不少人说吴文英的词象七宝楼台一样眩人耳目,但终不免晦涩。其实他于周邦彦的“明秀”之外,另创一种“隐秀”的风格。他的《梦窗词》330余首,即以绵密研炼见称。宋末词人大都近于江湖派人物,但宋亡之后,志士词和遗民词又有不少佳作。文天祥、刘辰翁等发扬苏、辛词风,周密、王沂孙、张炎、蒋捷等谨持周、姜衣钵,宋元之际词坛,主要就是这样两派。前者悲歌慷慨,后者凄断苦咽,这两种音色,虽有高低强弱的不同,但起协奏了宋词的尾声。考核要求:第一节唐宋词分派的由来宋代词论中析派、辨体之说的萌芽明清词论家以婉约、豪放论词的得与失清人论唐宋词派的多元化趋势第二节倚声椎轮大辂——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与整理《云谣集杂曲子》敦煌曲子词的作者与题材敦煌曲子词的特点第三节齐梁诗风下的《花间集》《花间集》的编者《花间集》的性质——“诗客曲子词”《花间集》的作者与选量温庭筠在花间词人中的地位与贡献温庭筠词的特点温庭筠词的代表作韦庄为何与温庭筠并称韦词与温词的差别《花间集》中的风土之作第四节南唐君臣与宋初词坛五代词的两个创作中心冯延巳在词史上的特殊地位冯延巳《阳春集》所收作品的真伪问题冯延巳词中的“寄托”问题冯延巳词的特点南唐君臣与西蜀君臣艺术修养及词风的差异李璟的创作李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煜词的分期、变化与代表作南唐词风对宋初词人的影响第五节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柳永的生平与柳词的创作时代柳词的分期与变化柳永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柳词的创调之功柳词多用赋体柳词雅俗并存的特色柳词的代表作柳词的影响第六节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全面改革词风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苏轼革新宋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苏轼词风的特点苏词的代表作苏词的影响第七节从秦观到周邦彦元祐词坛的主要作家秦观词的贡献与特点秦观词的代表作秦观词的影响贺铸词的特点贺铸词的代表作周邦彦词的逐渐流行及其原因周邦彦词的地位、特点与贡献周邦彦词的代表作周邦彦词的影响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不同个省份,安排的科目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去省自考网官网去看看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么?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内容差不多,统招的深度要难一些,自考的略微简单点。1.自考相对来宽进严出,而国家统招的本科需要参加高考并且分数上线才能被录取~!2.自考本科要通过大约33门功课才能拿毕业证!统招生是在学校上学,得上课,有老师教学,统招生的试卷通常都是学校出卷,相对来说好考一些,;3.自考生是大都是自己边工作边自学,不用上课,没有老师教,自考的话基本上都是全国统一卷,比较难考.我想请问一下 自考书的出版社不一样是不是内容也是不一样的?那如果买错了出版社的话最自考影响大么?自考唐宋词研究,有网友提供给你吗,我也想要一份你需要的资料“唐宋词研究”,我有24份历年自考试题,部分是带答案的,有的试题跟答案是连在一起的,有的是分开的,要你自己从文件夹里面找,这个专业逝江省好像基本每年都有考,不知道怎样才能给你……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诗词的鉴赏主要考诗词中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自考唐宋诗词研究课题题目

基本的文学常识还是应该具备,论文题目基本变化不会太大,范围都局限在那一些。

美丽而忧伤——唐宋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先来吟诵几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佳篇: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当时明月照,曾照彩云归”。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无疑,月亮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也正由于诗人的情感观照,使这一意象在诗词意境的构造上显得如此美丽而忧伤。这不禁使我常常会陷入对这一诗歌意象的沉思中:是什么原因诱使诗人们如此关注这轮亘古恒久的月亮?又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们如此惊人雷同的将月亮作为他们抒发生命情怀的寄托?月亮意象究竟承载了怎样的象征含义呢? 一、“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 月缺月圆,月升月落,月亮是周期性变化着的,随着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时间和生命也在悄然飞逝,然而月缺了还有圆的时候,月落了还能再升起,而时间和生命呢?却只能是一去不再复返。面对着这轮恒久的月亮,诗人们油然而生对岁月无情生命短暂的深沉感慨。“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陈与义在对昔日旧游欢饮的追忆中流露出欢娱不在、青春易老、世事沧桑的感伤和悲叹。 其实在历史舞台上每个人都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相对于广袤无穷的宇宙和亘远永恒的月亮,诗人们越发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有限,人生无常,功业难成,历史兴亡……千古关情,异代同心。于是,李白在“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抒发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深沉慨叹。(李白《把酒问月》)张若虚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生命感悟,时光流逝,岁月难留,诗人也只好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喟然长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这看似消极无奈的叹息中,亦传达出诗人们参透生命的人生智慧和个性精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超越和洒脱。(李白《将进酒》)“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一种自勉和激励。(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友爱人伦的深切思念。 亲情、友情、爱情,是现实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可有时又挡不住它的离去,只好一个人默默地思念。因此,怀人伤别成了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月亮也就成了诗人们表达情爱遥寄相思的理想选择。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缠绵甜蜜的。“当时明月照,曾照彩云归”是惆怅伤感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情深执着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是孤寂凄凉的。(白居易《长恨歌》)“蹄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是悲怆痛心的。(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愁苦真挚的。(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古人尽管说:“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可是,诗人们还是自然地把月亮与情爱联系起来,这也许与嫦娥奔月的凄美神话不无关系。“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把酒问月》)嫦娥的孤独、寂寞、凄凉、忧伤,使诗人们看到月亮时也常会顾影自怜,并想起身处异地的亲人、友人、恋侣。“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们似乎又从这纤尘不染的月光中寻找到一种情感的对应。所以不管是在满月朗照的银辉下,还是在残月闲挂的寒光中,诗人们都愿向着这轮孤月默默地倾吐满腔的情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真挚炽热的情爱化作美好的祝愿交付于明月,明月也便成为这份深情厚谊的最好见证。 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故国家园的深厚依恋。 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依赖衍生出对土地深厚的依恋性。而且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伦理思想,即追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团圆、追求对故土家园的固守,已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因此历代文人也便表现出强烈的重土意识和回归意识。明月在形体色彩上给人以完整、圆满、皎洁、纯粹的完美感觉,成为诗人们离乡别国渴望回归渴望团圆的精神家园,于是,月亮也就成了他们抒发思乡之情的媒介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连飘逸潇洒向往游侠成仙的李白都难免乡恋乡愁,又何况别人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更可悲的是,宋人的背井离乡出于异族的欺凌,而非自愿。眼见京都沦陷,自己的故土家园遭到异族的侵略和践踏,不幸的词人怎能不痛心疾首、怆然泪下呢?词作中的故国家园之思也就更多了一份凄楚和悲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人亲临被金兵劫掠后的古城扬州,眼前的惨败景象使词人不禁潸然落泪,在今昔对比中抒写了黍离之悲。“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文天祥《酹江月·水天空阔》)“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乾坤能大》)文天祥极豪壮,一腔难忘故国、至死不渝的赤胆忠心真是明月可鉴。而一度追随文天祥参与抗元斗争的刘辰翁,则在宋亡不仕的隐居生活中默默地怀念过去的岁月,并对“海上”抗元斗争流露出向往关切之情。“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明月。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刘辰翁《柳梢青·铁马蒙毡》) 四、“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对羁旅迁谪的幽幽咏叹。 在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历程中,羁旅与迁谪的体验是相当普遍的。当一个士子还没有功成名就时,他不得不告别心爱的父母或妻子,踏上漫漫的求宦之路。当一个士子沉沦下僚的时候,他又不得不转徙各地,象蓬草一样听凭命运的拨弄。穿越时空的隧道,透过诗词的铅幕,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风尘仆仆的身影,感受到他们疲惫沉重的心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轮西沉的秋月映衬出诗人羁旅漂泊的困顿、孤凄与愁苦。(张继《枫桥夜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月亮的阴、晴、圆、缺又暗合了他们羁旅迁谪生活的磨难与痛苦。月亮意象也便承载了诗人们抒写羁旅愁怀和迁谪之思的丰富内涵。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秋意渐浓的夜晚,难以入眠的词人登高望月,心中充满了羁旅的惆怅,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滴滴的相思泪。词人的羁旅之感、迁谪之思又往往与乡愁、怀人、伤时融合在一起。“夜寒霜月,飞来伴孤旅。还是独拥秋衾,梦馀酒困都醒,满怀离苦。”(周邦彦《解蹀躞·候馆丹枫吹尽》)在阴冷的候馆里,只有寒冷的霜月陪伴,词人独拥秋衾,在梦和酒都醒之际,便剩下满怀的离愁了。而一生天涯沦落,遭遇坎坷的柳永更是在他的词作中抒写了这种苦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柳永《戚氏·晚秋天》) 面对这生活的磨难,人生的低谷,诗人们亦有着别样的表达。“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里的月亮是让人趋于宁静淡远、超脱旷达的,然而谁又能说这份幽独和洒脱中不透着贬谪转徙之苦呢? 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对边塞征战的凄婉哀怨。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南北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 南北朝·王褒《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隋·卢思道《从军行》),唐宋之前古诗人早就把“关山”与“明月”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乐府古题要解》里说:“《关山月》,伤离别也。”高悬夜空的明月能够跨越时空距离,无论是戍守边疆的征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他们在相思相忆却难相见时,只能把满腹的离愁幽怨寄托在千里相共的明月身上了。所以明月意象又蕴涵着边塞征战的凄婉哀怨,尤其在唐诗的创作中有着更为丰富的表达。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的《闺怨》)无不是这种凄婉哀怨情绪的啜泣诉说。盛唐时期诗人们又发展了边塞诗,赋予其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的明朗壮阔,“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可是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一份悲凉和哀婉。 与唐朝相比,宋朝无疑显得太柔弱了,两宋最终都是在外族的侵凌下而灭亡。在这种积贫积弱的时代,仅存不多的宋代边塞词在抒写边塞军人的苍凉意绪外,更融入了一腔爱国激情。“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一轮明月从南山上升起,多情地把它的光辉照到北方的沦陷区,被迫分离的南北同胞“千里共婵娟”,北方人民盼望着宋军收复失地,就连长安城里的“灞桥”“ 曲江”胜景都盼着宋军快快回来。词中寄寓了词人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的报国之志。 总之,是月亮给了诗人以美妙的艺术灵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创造了唐宋诗词不朽的艺术生命。而诗人的情感观照又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多情,使月亮意象在诗词意境的构造上显得美丽、忧伤。

你需要的资料“唐宋词研究”,我有24份历年自考试题,部分是带答案的(不低于3份),有的试题跟答案是连在一起的,有的是分开的,要你自己从文件夹里面找,这个专业逝江省好像基本每年都有考,不知道怎样才能给你……

到主考的学校网站上去看有公布的参考。自考办也有文本。报名的时候他会给你看选一个。我也刚报名

自考唐诗宋词研究课题题目

第一是,买好教材,任何考试以教材为准,教材永远比真题重要。你要知道,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带“研究”俩字的专业,表明这个专学的是文学理论,所以理论内容一定是考试的重点。吃透教材,你才能知道哪些理论才是重点。第二,掌握好重点篇目。《唐宋词研究》其实跟《唐宋散文研究》一样,你们所学习的篇目,肯定都是代表性篇目。这门科目的目的就是从通过篇目提炼写作特点,目的还是掌握写作特点。【篇目只是论述写作特点的一个工具而已,它是帮助你理解唐宋诗词理论的。但是,如果你对篇目不熟悉,比如:不会背诵篇目吧,你就根本无从谈论理论。因为考试题目中是不会给你原文的,晓得吧。】你只要掌握这些重点篇目的文学理论,在其他情况下遇到,你就会加以运用了。第三,大量翻阅参考书籍。

好多。每年不一样的

到主考的学校网站上去看有公布的参考。自考办也有文本。报名的时候他会给你看选一个。我也刚报名

请问有广东2010年10月份《唐宋词研究》(07564)的试卷吗?只记得主观题部分(简答和论述)也可以,谢谢了!

  •   索引序列
  •   自考唐宋诗词研究课题
  •   自考唐诗宋词研究课题
  •   自考唐宋诗词研究题
  •   自考唐宋诗词研究课题题目
  •   自考唐诗宋词研究课题题目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