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笔记整理

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笔记整理

发布时间:

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笔记整理

发布时间:

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笔记整理

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记得我念本科的时候,发展经济学还是一门比较核心的课程。随着经济学学术主流的认知和中国经济格调的确立,发展经济学似乎的确是开始消停了。从学术来看,似乎经验与试验下来,是进口替代也不成,出口导向也不成;大推进也不成,非平衡增长也不成;失败的大多数国家固然不成,而成功的小部分也随先后爆炸出破绽。于是最后得出一些结论,比如人力资本之较资本,金融之较产业,农业之较工业,市场之较计划,等等,两端对立到最后辨证统一,却不免还是废话。由而导出路径多元来,导出制度的人本意义来,就转向了新制度经济学去。后发展经济学可以用现代方法论来重写范式,可以用数学技术来精细种植课题,但这并不能给予发展经济学以新的生命力,因为缺乏政策意义的建设性。中国似乎是从极左矫枉过正到了极右去,既有的发展经济学成就被置若罔闻,就如同张培刚先生在跃进时代的荒废。新左的反动缺乏力量,不仅仅是偏激,文化、历史、政治、法律的影响固然已经为国外前沿所关注,却仍然未完整且传递隔阂于国内的平均知识水准。谭崇台先生力主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的三阶段划分说,是不以人云,不执两分,看清楚了渊源的。进一步说,发展经济学实际回到了经济学本原上,不妨将之视为一个大概念,将狭义定义的国家发展命题作为应用,而在理论上将之包容起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制度、技术,生产、分配,乃至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融合与分解。如此解构了发展经济学,才是真正的颠覆了发展经济学,也才能确定经济学在发展问题上的边界。此次重读了一遍发展经济学的通用教材,得到两点领悟。首先是进一步理解了相对价格与序数偏好的意义;理解了效用和需求的意愿约束与能力约束;理解了起于人、止于人的供给本质和供需的转化;理解了边际递减作为一个自然规律和作为一个现实约束的细分。其次是由将技术和制度对立,意识到了技术被制度诱致,技术是要素组合下的选择。技术是人和自然的组合,但制度却不只是人和人的契约。对于制度概念理解的继续深入是何其艰深,现在越来越了解汪丁丁的学术路径,但分工下对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一难穷尽和动态更新,二难这些学科本身尚未成熟到能与经济学印证、互助。物理学的不可测、混沌、相对论,似乎是蕴涵了经济与发展的核心,但这就抹杀了意义,除非定义意义只在于解释。当然或许如何科学与非科学都是只是解释。说法而已。那么看来,唯一能做一下的,还只是运用经济学去切入基因粮食种植之类的冷门罢了。

西方经济学 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 价格机制 这只“ 看不见的手 ”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 微观经济学 和 宏观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 方国 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 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国际经济学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 亚当·斯密 、 李嘉图 为代表的 古典经济学 说中的 国际贸易理论 ,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 代国 际经济分析的 起点 ,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 即以 凯恩斯 为代表的 新古典主义 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 贸易条件 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 节理 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 克鲁格曼 、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发展经济学自考重点笔记

在人口问题上的几个基本观点(一)人口增长并不是低生活水平、严重的不平等的基本原因;一种极端观点:把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和社会弊病都归因于人口的过快增长。批驳一:欠发达才是真正的问题,发展应当是唯一的目的。批驳二:世界资源流失和环境破坏也许是人们必须更为关心的问题。(二)迅速的人口增长确实强化了欠发达问题,使得发展的前景更为遥远。例证:人口——贫困周期理论(恶性循环);人口增长既是欠发达的原因又是欠发达的结果!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七个方面)1、强化了欠发达问题,使得发展的前景更为遥远。2、限制了经济增长;3、使贫困与不平等问题加剧;4、限制了教育的发展;5、健康受到影响;6、粮食短缺;7、环境恶化。结论:人口的过度增长已经给经济发展、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人口政策1、要重视人口问题;——计划生育政策。2、不仅重视人口变量本身,而且必须处理欠发达背后的社会和经济条件;3、提高妇女地位。

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考点:不平衡增长理论

1、代表:赫希曼

2、主要观点: 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它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所谓“引致投资最大化”的项目,就是指能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其它项目发展的投资项目。

所谓“联系效应”的项目,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两种形式。后向联系是指某个产业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而前向联系是指某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通常是指机构制造、汽车工业等。

3、评价

赫希曼认为,一个产业的联系效应,可以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来衡量。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表明该产业的联系效应大,否 则,联系效应小。一个国家在选择工业化模式时,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走不平衡增长的道路,以加快经济发展进程。在使用时,要注重国情的考 虑。

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考点: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

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内容

1、经常性开支;

2、经济活动服务开支;

3、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

4、利息支付;

(二)主要问题

1、公共投资增长慢;

2、经常性支出庞大与不足的矛盾;

3、补贴使资源配置效率低;

4、生产补贴过高;

5、军费开支过高;

经济学分很多门类,比如财税,金融,会计等。比如金融要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国际金融,银行会计学,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保险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财务管理学,对外经济管理概论,金融市场学。

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文化、文化生产、文化产业】

早期的文化概念,泰勒,《原始文化》,这个定义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广义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本质特征:

1、创造性

2、规范性和稳定性

3、通过一定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意义、交流情感、凝聚群体的符号系统。

怀特,“文化学之父”

文化不是由单个、孤立的文化符号组成的,它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符号系统所构成。

四分法:文化符号系统是由:

1、语言文化(最初、最重要)

2、精神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因,也是文化构成的核心)民间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神话、史诗、传说、古史、歌谣、言语、格言、谜语及民间歌舞、音乐、绘画、雕塑等,同样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3、器物文化(服饰、饮食、建筑、工艺品)

4、行为文化(完整的习俗文化、制度)

文化是由语言文化、精神文化、器物文化、行为文化所构成的一个符合的符号系统。

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为人类构筑了一个意义世界

②文化塑造社会

③文化塑造人

文化生产的历史发展:

一、远古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化生产是群体性的,文化消费也是群体性的。

二、古代阶段

就生产技术看,古代阶段是以铁器的产生和使用为标志。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文化生产和消费出现了两种情况:

第一,文化分离为精英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以文字文化(或书面文化)和礼仪文化为代表,民间文化则包括口传文化和习俗文化。

第二,精英文化的生产者是只是分子,具体看是个人而不是群体。消费者是整个统治阶级。

三、现代阶段

生产和消费从地方的和民族的封闭性转向了世界范围的开放性;不仅文化的封闭性被打破,文化的垄断性也被打破了;文化生产还是社会精英的专利。

四、消费社会阶段

文化方面:

第一,大众文化迅速崛起

第二,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消费大众是消费社会的主体

文化产业,就是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商业等服务性行业,

第四产业:信息产业

大卫•索斯比 《经济与文化》 文化产业行业构成画了一个的同心圆

文化产业的特征:

1、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

2、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是“全球性的”与“地方性”同时并存

3、文化产业具有强烈的创新性特点

文化产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1、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

第一种形态是印刷媒介,第二种形态是电磁媒介

2、消费社会的兴起

产业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国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

内容产业,生产和提供内容服务的产业,也可以说是为大众传播媒介提供传播内容的产业。

创意产业,最早源于英国,源于个体劳动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的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

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的联系与区别:

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及创意产业都强调产品生产的文化性、内容意义及创造性,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的构成部门是相同的。但他们有时有一定的区别,对不同名词的使用表示一定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新兴的产业发展重点。如文化产业侧重于文化及宣传部门所管辖关系的传统和新兴产业,内容产业更多的与媒体、通讯、信息产业联系在一起,而创意产业着眼于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提升与辐射。

【第二章文化经济运动与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经济,是以人的精神生产方式提供可供交换的劳动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

文化经济运动的历史形态与变迁:

精神的创造性劳动第一次获得了商品性的存在,并且第一次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交易实现其价值,即货币的表现形态:珠子的价格。

体现在物质载体上的文化经济形态,即文化的物质形态。这是最本原的文化经济形态,也是创意产业的最初形态。文化经济出现了由分工二导致的交换形态的细分:文化劳务形态或称文化服务形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地由有形财务的生产专项无形服务的生产。

文化经济形态,从最基本的历史规律变迁而来:物质经济向非物质经济发展,有形经济向无形经济(版权)发展,表现经济向符号经济发展,手工作坊经济向文化工业经济发展,机器复制经济向数字信息形态发展,单向行为经济向互动经济发展。

文化经济运动的历史形态大致可以分为:

物质形态、

非物质形态、

表现形态、

符号形态、

机器复制形态和数字信息形态等。

文化经济的非物质形态是以独立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符号的生命存在为主要特征的。

文化经济的手工作坊形态,是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后人力社会创造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文化经济形态,也是农耕时代最成熟的文化经济形态。

文化经济的机器复制形态,是现代文化产业形成和出现的标志。

现代文化产业形成的动因与历史条件:

1、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形成,为文化产业的空间存在培养了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使文化产业形态的现代形成成为可能。

市民阶层作为大规模的市场消费群体的产生,必然同时催生大规模的文化消费需求,当以手工作坊为代表的传统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的时候,文化产品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革命便成为文化产业形成所需要的文化生产力革命。

2、社会生产力形态的革命

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时期与后工业社会时期或信息社会时期

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组合方式。

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长称之为粗放式经济增长,主要特征是规模的扩张 (较为落后)

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文化创新、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的增长称之为集约型经济增长,主要特征是效益化 (较为发达)

文化增长方式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关系:

人的增长是规定和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运动与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真正影响和决定经济增长方式变动的最革命性的因素:人的因素。

文化增长对于经济增长方式革命的价值:文化增长,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智慧结晶对于提高人的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程度。

文化增长限度地发挥了人的智慧在社会财富创作过程中的作用,限度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高价值和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以最小的自然资源的消耗。

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方式革命的必然选择:(意义)

文化产业本身也有一个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不断革命的过程。而决定这一转变的核心就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内容两个方面都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文化资本形态的层面上完成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只有这样,文化产业才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提供先进的经济形态和产业模式,限度地提供人类社会发展所不断需要的生产力形态以及这种生产力形态不断革命的历史要求。

文化产业与未来文化经济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是改变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力量

口语,符号阶段,活字印刷,复制,电子媒介,电影电视电脑 从文化传播方式上看,电子媒介具有普及性、大众性和民主性。

二、视觉文化时代延生了视觉文化经济

视觉文化的意义:

①宣告了语言印刷文化中心地位的衰落

②更重要的还在于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大众把握世界的方式将发生一个根本的转折,即由依赖于亲身经历和语言向依赖于视觉、影像、形象等转变

三、虚拟存在的文化方式与虚拟文化经济

虚拟文化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影响:

①像其他新出现的传播媒介一样,电脑网络空间必将成为当代和未来文化生产的可资利用的形式

②网络还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就是帮助你找到有共同兴趣的社团,找到与你兴趣相合的人,而不管你的性格多么特别

【第三章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需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

⑴学习和教育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导方式

⑵休闲和文化旅游消费空间日趋广阔

⑶信息消费、数字娱乐消费方兴未艾

1、社会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是社会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必然结果

3、社会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是人们闲暇时间增多的必然反映

休闲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准。

文化产品,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而生产的产品,是具有特定文化含量的精神消费品。

它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经济属性。文化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文化产品的公益属性表现在:

①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

②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性功能

③营造文化环境,培养人们对所属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一定社会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从而维护社会的同一性和稳定。

文化穿透力,指特定文化可以适应不同国家、民族、性别、职业、年龄人们的需求而在社会中传播。

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与供给方式

供给主体:

一、政府 具有公众性、公益性和导向性

二、非盈利机构 特点一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二是盈利不分红

三、企业 以盈利为目的,提供经过购买才得到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包括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和民营文化公司。

此外还有外资背景的文化公司,作为个体的文化经纪人,民族民间工艺的制作者,传统文化创作者等。

文化产品供给方式:

市场化的供给方式和非市场化的供给方式,即付费的供给方式和免费的供给方式。 还有一种被称作是混合型方式

非市场的文化供给方式,其特征是公共服务性、非赢利性和先进文化的导向性

公益性文化,主要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那些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文化部类。

根本目标是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在某些领域也被称为公众文化。

公益性文化的必要性:

①是为保障全体成员的基本文化权利而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

②某些公共文化产品很难做到消费的独占性或排他性

公益性文化的构成:

从内容方面说,公益性文化主要由学术研究、博物馆、图书馆、公益性群众体育和非盈利性大众娱乐休闲文化等构成。

公益性文化的性质:

①公益性 追求社会效益为最主要目的

②创造性

③社会性

文化事业的地位:

文化事业不仅是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和推动力量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形象的主要代表,在塑造和提升自身文化形象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文化事业引导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向健康和先进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化环境,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升国民素质奠定的基础。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表现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总体情况,并促进社会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营性文化,是为满足社会不同的层次、不同个性的兴趣爱好,通过市场化的生产方式提供的。是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

内容:演出演艺、影视音像、书刊出版、报纸、网络、娱乐、广告、咨询、策划等。

经营性文化的主要特征:经营性和盈赢利性。

主要目的是通过企业的经营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的地位:

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担负着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

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

所以,文化产业在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向,也是文化建设、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关联性

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以文化为建设或发展的主要内容

②所服务的对象有很大的关联性

③社会功能是一样的

二、互补性

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内容方面形成互补

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文化需要,形成互补

③在社会功能方面形成互补

三、矛盾统一性

①主要目的体现出矛盾体

②社会功能有着对立关系

③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④都是由文化事业发展而来

【第四章文化产业结构】

文化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生产关系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文化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的一个系统。

物质文化结构决定文化产业结构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存在的业态发展水平:

1、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观念结构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意识形态结构影响文化产业结构、文化消费结构变化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变化

2、精神文化结构决定高文化产业结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的时代内容

3、制度文化结构规定了文化产业结构作为政治文化权利分配和权力体现的特殊安排

产业分类,是建立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它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产业政策制定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次产业分类法,把全部经济活动按照人类经济活动客观序列与内在联系,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第一产业:农业,通常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2、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主要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煤气、自来水、电力等

3、第三产业:金融、运输、运输、商业、保险等

我国于1985年开始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制度。文化、艺术被纳入第三产业,又可分为: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

产业分类不仅是人类经济活动自然分工的一个结果,而且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的诞生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分类体系:

⑴文化产业的实体:市场型文化产业与公益型文化产业

⑵形式结构:部门文化产业结构与空间文化产业结构

⑶地域结构:局域型文化产业与全域型文化产业

⑷发展结构:基础性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

⑸生产要素:技术文化产业与创意文化产业

⑹区域分类:以国家为划分:跨国文化产业和国别文化产业;

以行政区域划分:省域文化产业、市域文化产业;

以形态划分:跨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区文化产业;

以功能划分:社区文化产业、开发区文化产业、风景区文化产业、旅游区文化产业、休闲度假区文化产业等

⑺还可以分为意识形态产业、娱乐产业和艺术产业

文化产业形态是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中存在的生命样式。它们是以各自的生命个性为其主要特征的。

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产物被称之为核心产业,是因为这些领域相较于娱乐产业更直接的与国家文化安全相联系。

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1、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

2、文化传播服务

3、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4、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

5、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服务

6、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

【第五章文化产业组织】

文化产业组织,是现代产业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

文化市场结构与市场形态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由三大基本范畴:

①市场结构

②企业行为

③市场绩效

市场结构与文化市场结构:

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框架中,市场结构是最重要的范畴和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的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数量、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竞争形势。

文化市场结构类型:

⑴完全竞争性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最理想的市场类型,价格可以充分的发挥其调节作用

⑵完全垄断性市场结构

通过限制产量来控制价格,从而把价格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以获取的利润。在文化产业领域里对有些确实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行业和领域实行完全垄断。

⑶垄断竞争性市场结构

特点:文化市场既存在有限度的垄断,又存在着不完全的竞争

⑷寡头垄断性市场结构

最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是电视产业、唱片产业和艺术品拍卖业。而全球艺术品拍卖业则基本上被嘉士得和苏富比两家公司所垄断。

寡头垄断市场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价格比较稳定,便于政府的管理。

必须建立健全的文化市场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寡头垄断文化市场结构的形成更不能以牺牲国家文化礼仪和国家文化安全为代价,对寡头垄断实现有效的法律监管和政府文化行政控制,是培育有限程度上的寡头垄断文化市场的重要机制。

反映文化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

1>市场集中、

2>文化产品差异化、

3>规模经济水平、

4>产业进入与退出等 (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

文化产品差异化,是指文化企业在形成该企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实体要素上,或在提供文化产品过程的诸条件上,造成足以区别于其他同类文化产品以吸引买者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同其他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相区别,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能否形成文化产品差别化,也就是说能否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是一个文化企业能否在文化市场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产品产别化既是企业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影响文化市场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全额的经济收益增加的现象。

进入壁垒是构成先极端我国文化市场结构运动的主要因素

在决定文化市场结构的诸要素中,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选择是决定结构其他所要素的关键

文化企业行为与市场绩效

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和重要研究内容。

文化企业行为,指文化企业在生产该条件下有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理论和更大的市场占有率,适应市场要求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其中包括:

1、价格战略

核心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理论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制定价格时所追求的目标和采取的策略

2、产品战略

3、企业并购与集团化战略

企业并购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在产权关系上,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合并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的过程。

集团化,企业集团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的一种基本形式。组件企业集团,是企业最重要的市场行为

企业集团的多种形式:

①资本结合

②资金结合

市场结构是决定企业行为而决定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

市场绩效,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产量、价格、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及时条件等方面达到的现实状态。

市场绩效是以市场结构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化资源配置效率 是衡量文化市场绩效的最终的指标

②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

③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规模实现程度 ;

二是在具有连续流程特点的相关文化产业中,文化经济合理垂直结合及实现程度;

三是文化企业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

④文化产业组织结构的社会水平

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

文化产业组织与一般产业组织的区别:

文化产业组织的文化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具有直接影响和干预国家文化行为的力量与手段

文化产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形态的意义:

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性质特征,文化产业组织还是文化民主落实程度的一个标志。无论是利用还是控制文化产业组织运动,本质上不是对一种经济组织和产业组织的利用和控制,而是对一种社会组织的利用和控制。

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的趋势:

集团兼并、跨国文化企业集团的形成、文化产业组织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并影响政府的文化产业政策决策,将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文化产业空间存在形态的文化市场结构也将随着文化企业的多元化发展,而呈现出多种市场结构并存的局面。

西方经济学 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 价格机制 这只“ 看不见的手 ”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 微观经济学 和 宏观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 方国 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 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国际经济学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 亚当·斯密 、 李嘉图 为代表的 古典经济学 说中的 国际贸易理论 ,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 代国 际经济分析的 起点 ,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 即以 凯恩斯 为代表的 新古典主义 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 贸易条件 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 节理 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 克鲁格曼 、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笔记总结

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记得我念本科的时候,发展经济学还是一门比较核心的课程。随着经济学学术主流的认知和中国经济格调的确立,发展经济学似乎的确是开始消停了。从学术来看,似乎经验与试验下来,是进口替代也不成,出口导向也不成;大推进也不成,非平衡增长也不成;失败的大多数国家固然不成,而成功的小部分也随先后爆炸出破绽。于是最后得出一些结论,比如人力资本之较资本,金融之较产业,农业之较工业,市场之较计划,等等,两端对立到最后辨证统一,却不免还是废话。由而导出路径多元来,导出制度的人本意义来,就转向了新制度经济学去。后发展经济学可以用现代方法论来重写范式,可以用数学技术来精细种植课题,但这并不能给予发展经济学以新的生命力,因为缺乏政策意义的建设性。中国似乎是从极左矫枉过正到了极右去,既有的发展经济学成就被置若罔闻,就如同张培刚先生在跃进时代的荒废。新左的反动缺乏力量,不仅仅是偏激,文化、历史、政治、法律的影响固然已经为国外前沿所关注,却仍然未完整且传递隔阂于国内的平均知识水准。谭崇台先生力主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的三阶段划分说,是不以人云,不执两分,看清楚了渊源的。进一步说,发展经济学实际回到了经济学本原上,不妨将之视为一个大概念,将狭义定义的国家发展命题作为应用,而在理论上将之包容起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制度、技术,生产、分配,乃至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融合与分解。如此解构了发展经济学,才是真正的颠覆了发展经济学,也才能确定经济学在发展问题上的边界。此次重读了一遍发展经济学的通用教材,得到两点领悟。首先是进一步理解了相对价格与序数偏好的意义;理解了效用和需求的意愿约束与能力约束;理解了起于人、止于人的供给本质和供需的转化;理解了边际递减作为一个自然规律和作为一个现实约束的细分。其次是由将技术和制度对立,意识到了技术被制度诱致,技术是要素组合下的选择。技术是人和自然的组合,但制度却不只是人和人的契约。对于制度概念理解的继续深入是何其艰深,现在越来越了解汪丁丁的学术路径,但分工下对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一难穷尽和动态更新,二难这些学科本身尚未成熟到能与经济学印证、互助。物理学的不可测、混沌、相对论,似乎是蕴涵了经济与发展的核心,但这就抹杀了意义,除非定义意义只在于解释。当然或许如何科学与非科学都是只是解释。说法而已。那么看来,唯一能做一下的,还只是运用经济学去切入基因粮食种植之类的冷门罢了。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本科质量管理教材,自考本科质量管理,一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同济大学的工商管理,有哪些科目?毛泽东思想概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有实践考核环节)管理学原理金融理论与实务英语(二)质量管理(一)组织行为学高等数学(二)财务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管理咨询上海自考教材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大纲名称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版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0001)000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赵家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邓小平理论概论(0002)00023邓小平理论概论自学考试大纲邓小平理论概论钱淦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0003)00032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考试大纲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巩献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毛泽东思想概论(0004)00042毛泽东思想概论自学考试大纲毛泽东思想概论罗正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005)0005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9)★00096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自学考试大纲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顾学荣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大学语文(专)(0010)00104大学语文(专科)自学考试大纲大学语文(专科)徐中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大学语文(本)(0011)00116大学语文(本科)自学考试大纲大学语文(本科)徐中玉、钱谷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英语(一)(0012)00127英语(一)自学考试大纲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册)高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英语(二)(0015)001514英语(二)自学考试大纲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下册)高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计算机应用基础(0018)00184计算机应用基础自学考试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杨明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高等数学(一)(0020)★00206高等数学(一)自学考试大纲高等数学(一)微积分章学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高等数学(二)(0021)00219高等数学自学考试大纲高等数学(二)第一分册、第二分册姚慕生唐国兴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高等数学(工专)(0022)00227高等数学(工专)自学考试大纲高等数学(上下)陆庆乐马知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高等数学(工本)(0023)002310高等数学(工本)自学考试大纲高等数学(工本)陆庆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普通逻辑(0024)00244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大纲普通逻辑原理吴家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心理学(0031)00314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心理学张厚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学概论(0034)00346社会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社会学概论刘豪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美学(0037)00376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美学原理蒋孔阳朱立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法学概论(0040)00406法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法学概论吴祖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基础会计学(0041)★00415基础会计学自学考试大纲基础会计学王俊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0042)00427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张小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43)00434经济法概论(财经类)自学考试大纲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刘文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企业经济统计学(0045)00456企业经济统计学自学考试大纲企业经济统计学钱伯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财政与金融(0048)★00485财政与金融自学考试大纲财政与金融安体富周升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51)★0051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自学考试大纲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汪星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对外经济管理概论(0053)00535对外经济管理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对外经济管理概论郭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管理学原理(0054)★00546管理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管理学原理李晓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企业会计学(0055)00556企业会计学自学考试大纲企业会计学方正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国民经济核算与综合统计分析(0056)00566国民经济核算与综合统计分析自学考试大纲国民经济核算与综合统计分析钱伯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统计应用软件(0057)00576统计应用软件自学考试大纲统计应用软件顾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市场营销学(0058)★00585市场营销学自学考试大纲市场营销学郭国庆李先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投入产出分析(0059)00595投入产出分析自学考试大纲投入产出法邵汉青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财政学(0060)★00604财政学自学考试大纲财政学高培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国家税收(0061)00616国家税收自学考试大纲国家税收郝如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税收管理(0062)00624税收管理自学考试大纲税收管理李大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家预算管理(0063)★00634国家预算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国家预算管理李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纳税检查(0064)00645纳税检查自学考试大纲纳税检查刘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65)★00656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黄书田刘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货币银行学(0066)00666货币银行学自学考试大纲货币银行学王克华陈雨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财务管理学(0067)00676财务管理学自学考试大纲财务管理学王庆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外国财政(0068)00685外国财政自学考试大纲资本主义财政学王传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际税收(0069)00695国际税收自学考试大纲国际税收李久龙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70)00704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自学考试大纲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林万祥曹钟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社会保障概论(0071)00715社会保障概论自学考试大纲社会保障学李晓林王绪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0072)00725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自学考试大纲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庄毓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银行信贷管理学(0073)★00736银行信贷管理学自学考试大纲银行信贷管理学吴慎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央银行概论(0074)00745中央银行概论自学考试大纲中央银行概论潘金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证券投资与管理(0075)00755证券投资与管理自学考试大纲证券投资与管理任淮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国际金融(0076)00766国际金融自学考试大纲国际金融刘舒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金融市场学(0077)00775金融市场学自学考试大纲金融市场学周升业王广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银行会计学(0078)00785银行会计自学考试大纲银行会计许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保险学原理(0079)★00795保险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保险学原理张拴林陈继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财产保险学(0080)★00806财产保险学自学考试大纲财产保险郝演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学(0081)★00814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学蔡文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人身保险学(0082)00826人身保险学自学考试大纲人身保险学李继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船舶保险(0083)00833船舶保险自学考试大纲船舶保险李继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运输保险(0084)00844运输保险自学考试大纲运输保险张拴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再保险学(0085)00854再保险学自学考试大纲再保险学张拴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风险管理(0086)00865风险管理自学考试大纲风险管理李晓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英语翻译(0087)00876英汉翻译自学考试大纲英汉翻译教程庄绎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基础英语(0088)008812基础英语自学考试大纲英语(上)(下)吴顺昌黄震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际贸易(0089)00894国际贸易自学考试大纲国际贸易陈同仇薛荣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际贸易实务(一)(0090)00906国际贸易实务自学考试大纲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际商法(0091)00914国际商法自学考试大纲国际商法冯大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对外贸易(0092)00924中国对外贸易自学考试大纲中国对外贸易黄晓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际技术贸易(0093)00934国际技术贸易自学考试大纲国际技术贸易王玉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外贸函电(0094)00944外贸函电自学考试大纲外贸函电诸葛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经贸知识英语(0095)00956经贸知识英语自学考试大纲经贸知识英语王学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外刊经贸知识选读(0096)00966外刊经贸知识选读自学考试大纲外刊经贸知识选读史天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外贸英语写作(0097)00978外贸英语写作自学考试大纲外贸英语写作王关富、蒋显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国际市场营销学(0098)00985国际市场营销学自学考试大纲国际市场营销学吴世经、曾国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涉外经济法(0099)★00994涉外经济法自学考试大纲涉外经济法盛杰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国际运输与保险(0100)★01006国际运输与保险自学考试大纲国际运输与保险叶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101)01014外经贸经营与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外经贸经营与管理宋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世界市场行情(0102)01024世界市场行情自学考试大纲世界市场行情杨逢华林桂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证券投资学(0103)01035证券投资学自学考试大纲证券投资学罗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证券投资分析(0104)01045证券投资分析自学考试大纲证券投资分析任淮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证券业经营管理(0105)01054证券业经营管理自学考试大纲证券业经营管理刘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期货市场原理与实务(0106)01064期货市场原理与实务自学考试大纲期货市场原理与实务贺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现代管理学(0107)01076现代管理学自学考试大纲现代管理学刘熙瑞张康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0108)01086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许光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个体、私营经济管理(0109)01095个体私营经济管理自学考试大纲个体、私营经济管理蒋泽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企业法人登记管理(0110)01105企业法人登记管理自学考试大纲企业法人登记管理胡加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商标与广告管理(0111)01115商标与广告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商标与广告管理陈季修李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市场管理(0112)01125市场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市场管理赵丽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房地产评估(0122)01225房地产评估自学考试大纲房地产评估董黎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农业经济与管理(0135)01356农业经济与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农业经济与管理谭向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138)01384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自学考试大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贺耀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西方经济学(0139)01396西方经济学自学考试大纲西方经济学刘凤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国际经济学(0140)01406国际经济学自学考试大纲国际经济学佟家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发展经济学(0141)01416发展经济学自学考试大纲发展经济学于同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计量经济学(0142)01426计量经济学自学考试大纲计量经济学贺铿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经济思想史(0143)01435经济思想史自学考试大纲经济思想史王志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企业管理概论(0144)01445企业管理概论自学考试大纲企业管理概论谭道明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生产与作业管理(0145)01456生产与作业管理自学考试大纲生产与作业管理施礼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税制(0146)01464中国税制自学考试大纲中国税制郝如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人力资源管理(一)(0147)★01476人力资源管理自学考试大纲人力资源管理孙建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国际企业管理(0148)01486国际企业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国际企业管理徐子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149)01496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学考试大纲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冷柏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金融理论与实务(0150)01506金融理论与实务自学考试大纲金融理论与实务周升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企业经营战略(0151)01516企业经营战略自学考试大纲企业经营战略概论刘仲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组织行为学(0152)01524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组织行为学孙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质量管理(一)(0153)★01534质量管理自学考试大纲质量管理学焦叔斌陈运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企业管理咨询(0154)01544企业管理咨询自学考试大纲企业管理咨询刘仲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中级财务会计(0155)01558中级财务会计自学考试大纲中级财务会计杨金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成本会计(0156)01565成本会计自学考试大纲成本会计学贺南项目管理自考天津开考自考项目管理专业通知天津大学、各区、县教委、天铁集团教委、各助学单位: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对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造就和培养21世纪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决定自2006年7月起面向社会开考项目管理专业,遴选天津大学为该专业的主考院校,专业代码:669.望你们做好宣传和开考准备。附件: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项目管理专业考试计划一、指导思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项目管理专业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本专业着重培养与考核应考者对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历层次和规格本专业为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其专业培养规格总体上与普通高校同类专业水平相一致。本专业共设置14门课程,采用学分制计算,共计77学分。每门课程考试合格后,发给课程合格证书。凡取得本专业考试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证书,并通过毕业论文,思想品德符合要求者,经核验专科毕业证书及加考课程合格,由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发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项目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由主考院校授予学士学位。三、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项目管理专业培养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工程技术为基础、以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为特色的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通过学习能够对工业工程生产系统进行分析、设计、规划、运营、控制及其评价。能胜任工程建设、工程设计、外贸、金融机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或教学工作。本专业要求应考者努力学习马克斯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工程管理理论指导下,解决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四、课程设置及学分代码课程名称学分课程10553毛泽东思想概论2必考笔试20359英语14任选0049俄语14笔试0244日语14笔试30506管理经济学5必考笔试41069管理数量方法8必考笔试51072项目成本管理4必考笔试61073项目质量管理4必考笔试71074项目时间管理4必考笔试81075项目风险管理4必考笔试91076项目管理法规6必考笔试101077项目论证与评估5必考笔试111122工程建设项目管理5必考笔试121125工程造价管理6必考笔试131124工程监理4必考笔试141123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6必考笔试154836项目管理毕业论文0通过实践以下课程为专接本加考课160105管理学原理6加考笔试1、学科门类为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的专科及专科以上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2、其他学科门类的专科及专科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管理学原理”课程。五、毕业论文与要求考生在通过本专业考试计划中的10以上课程后,可以申请进行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由主考院校确定,毕业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考生独立完成。经审核答辩后,采用五级制评定成绩。毕业论文答辩合格后方能获得毕业证书。六、使用考试大纲和教材1、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毛泽东思想概论》罗正楷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英语《英语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俄语《俄语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大学俄语》丁树杞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大学俄语》丁树杞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日语《日语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日语教程》任卫平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管理经济学》吴德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管理数量方法《管理数量方法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管理数量方法》韩天锡、周禄新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项目成本管理》孙慧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6、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项目质量管理》王祖和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7、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项目计划与控制》卢向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8、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项目风险管理》沈建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9、项目管理法规《项目管理法规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何鸿峰、赵军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0、项目论证与评估《项目论证与评估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项目论证与评估》戚安邦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田元福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2、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工程造价管理》郭婧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工程监理《工程监理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工程建设监理》李清立主编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4、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自学考试大纲》天津考委制定七、新课程的说明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该课程主要学习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概念、系统理论、技术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与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征,货币的时间价值理论与方法,项目经济分析方法,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评估方法,工程建设项目范围管理、信息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与技术,及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主干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精选教材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现代项目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2、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造价的构成;工程造价的定额计价方法;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工程招投标估价与合同价款的确定;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竣工计算和保修期保修费的处理;案例分析。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知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管理的基础。课程以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密切结合实际,以突出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特色。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系统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知识的能力,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技能,提高项目管理水平。3、工程监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的法规、制度;工程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的目标控制;建设工程监理组织;建设工程监理规划;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和工程咨询的关系。建设工程监理是保证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实现项目目标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质量保证体系的不断完善,建设工程监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课程以建设工程监理的业务范围、相关法规、制度,解决相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密切结合工程实际,总结国内外成功的经验,通过精选教材和案例实施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建设工程监理的作用,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工程实践,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在本领域内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4、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是项目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内容构成与特点,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培养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精选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与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竣工验收及评价等单一领域的典型案例,以及大型、复杂综合案例为教学内容;以课堂引导、讨论、讲评、总结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工程建设项目案例分析的方法、内容和步骤;具备熟练运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与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竣工验收及评价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论证、决策的能力;掌握对大型、复杂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分析、决策的方法。为学生日后从事有关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资料: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笔记汇总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经济学就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要求用主客体的对称分析代替纯客体的线性分析,用五维空间分析代替平面二维分析,用复杂系统论分析代替还原论分析,用规范分析代替实证分析,用规模分析代替边际分析,用“边际效益分析”提升“边际效率分析”,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市场的核心机制,用国民福利体系代替GDP增长体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用科学发展代替增长。秉持线性思维方式不可能建构真正的发展经济学。核心概念——经济发展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是发展经济学核心概念。经济发展指包括质量与数量在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不仅是数量的增长。随着生产社会化、知识功能化与社会经济化,经济结构已经复杂化,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逐步趋同,GDP增长已经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即使经济增长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当今时代经济增长只有抽象的意义;用GDP来计算经济增长、衡量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效率的增长,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增长,是辨证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经济发展”概念把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区别开来,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经济学定位为发展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内容提要:跨入21世纪,面临着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大变化、大发展时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阶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行超长期预测,到2050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5万亿左右,人均约为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各国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1世纪中国的经济将会是什么情景,其发展趋势怎样?这不仅关系十几亿中国人的命运,也将影响世界的发展格局、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还太多、难以做出准确的预测,只能凭个人的认识与理想,并辅以定量方法的测算,做出不一定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供同志们批判和参考。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 20世纪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市义和官僚买办阶级,建立了新中国。在此基础上,中国实行了全面工业化,推进了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已取得显著成果,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是: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1978~1998年,GDP从3624.1亿元增至79552.8亿元,按1978年价格计算增长了5.38倍,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9.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4.9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7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47%。人均GDP从379元增至6404元,平均每年递增8.28%。到1997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7位。详见表1。 表1: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年份 GDP (亿元) GDP增长 速度(%) 第一产业 增长速度(%) 第二产业 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 增长速度(%) 1978 3624.1 11.7 4.1 15.0 13.7 1980 4517.8 7.8 -1.5 13.6 5.9 1985 8964.4 13.5 1.8 18.6 18.3 1990 18547.9 3.8 7.3 3.2 2.3 1994 46759.4 12.6 4.0 18.4 9.6 1995 58478.1 10.5 5.0 13.9 8.4 1996 67884.6 9.6 5.1 12.1 7.9 1997 74772.4 8.8 3.5 10.8 8.2 1998 79552.8 7.8 3.5 9.2 7.6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经历1978~1984年、1985~1987年、1988~1992年、1993至今的四个周期波动。与改革前相比,中国经济波动的周期拉长了,峰位、谷位落差降低了。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由过去追求高速度逐步转向兼顾发展与稳定、兼顾速度与效益、追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个建立,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作用增强,使经济运行摆脱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1996年、1997年软着陆的成功,使中国在1997年5月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 ——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产业结构严重脱离需求结构的畸形状态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计划经济国家的商品数量“短缺”现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瓶颈产业制约经济增长的现象得以缓解。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比较协调。接从业人员,三个产业的比例1985年为62.4:20.8:16.8;1998年改变为49.8:23.5:26.7。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85年为28.4:43.1:28.5;1998年改变为18.0:49.2:32.8,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有了初步的改善。 ——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 据1995年工业普查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厂的工业生产设备已占设备总量的90.5%;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和日内先进水平的分别达到26.l%和27.7%,比1985年提高了13.2和5.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和0.59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根据我们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的测算结果,1953~1977年期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值:1978~1995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上升到39.85%,仅次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46.84%)。 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2091.4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588人,小学生118人;大学生27.3人。中国的巨大人口,通过发展教育将成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作用增强 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已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正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从1988年开始,中国开始了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1990年代生产要素市场化速度有所加快。在1980年代,生产要素市场化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并以实物资本的形态进行。进入1990年代,土地、资金开始急速进入市场,推动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超常发展。这表明大量生产要素脱离了计划轨道,各经济主体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对中国经济运行方式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通过对计划、投资、财政、金融、收入分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前公有经济一统天下,国有经济在第二产业和多数第三产业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状况已被打破。1998年我国按工业总产值划分的经济结构是国有工业占28.5%,集体工业占38.3%,城乡个体工业占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私营、中外合资等)占19.9%。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199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239.3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15.7倍(其中出口为18.8倍),从1978年排在世界第32位跃升到第11位,表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海关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由1980年的50%上升到1998年的92%,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5%上升到33%以上。表明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有所提高。 实际利用外资数额不断增加,1996~1998年三年分别达到548.04亿美元、644.08亿美元利585.5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均在400亿美元以上。 ——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对过剩 在20世纪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经济基本是在短缺中运行的。进入1990年代以来,一般工业品出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中国经济发展走出资源约束的商品短缺时代,进入需求约束和市场制约的新阶段。目前,不仅一般工农业产品,而且生产资料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1998年下半年国内贸易部统计范围内的601种商品无一种是供不应求,半数以上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绝大多数农产品也供大于求,许多商品库存积压有增无减。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机制明显强化。自1993年以来,经济增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14.2%的高峰降至1999年的7.1%,平均每年下降0.91个百分点。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经济运行机制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由供给转向需求。在短缺经济时代,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给能力尤其是“瓶颈”产业供给能力的提高;在买方市场态势下,扩大投资不一定能够带动消费增长,企业投资只有与市场需求协调时才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脱离市场需求的投资增加只会产生更大的浪费。同时,企业为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展开了更激烈的竞争,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竞争的时代,生产和效益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发展中存在众多的困难与问题 总的看,在中国步入21世纪时,全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的阶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运行,但旧体制仍然在许多领域起作用,新旧体制双轨运行并存,转轨缓慢,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巨大困滩;经济高速增长与低效率、低质量并存,经济仍然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规模经济效益差;在国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当部分的国产商品生产能力过剩,销售困难与部分商品大量进口并存,国产名牌不断消失,一些“民族工业”被外资打压兼并,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出口高速增长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占主导地位并存,高档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内市场占有率日益下降: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奔向富裕与中西部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并存,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日益拉大;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与全社会的失业率上升并存,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速度加快与困难加大并存,这将使得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增加的趋势;少数人暴富与相当部分的城乡贫困人口并存,社会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工农业产品积压,产销率不高与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有效购买力不足并存;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存,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与大量低素质的剩余劳动力并存。 这些问题都是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决。这表明,我国的未来发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临的困难也是很大的。 21世纪上半叶(2000~2050年)中国经济长期预测 对2000~205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预测是超长期预测。未来50年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我们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如不发生世界大战,国内基本保持社会安定等),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预测。这里我们使用了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经济计量三者相结合的模型,预测中国在2000~2050年间人口、经济增长以及结构变化情况。下面就是预测结果与分析,有关预测模型的情况,将在本文的最后予以说明。 一、人口预测:总量不超过16亿,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1、人口总量和劳动力预测 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5年中国的人口数为12.1121亿,占世界总人口57.16亿的1/5。1995年世界的人口增长率为1.5%,中国则为1.06%。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政府加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人口出生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从1970年代初的20‰以上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在城市和乡镇企业发达的富裕农村,独生子女已经蔚然成风,成为居民的自觉要求。即使在较为贫困的边远地区和农村,群众也已经认识到,少生优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一环,多胎生育大大减少、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仍然在1000万以上。实现零增长还需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根据模型预测,中国大约在对世纪的30年代出现人口的零增长,其后为缓慢的负增长。各主要年份的人口数、劳动力数见表2。 表2:主要年份人口数与劳动力预测 年份 人口数 劳动力数 年份 人口数 劳动力数 1995 12.11 6.239 2025 15.50 7.748 2000 12.87 9.239 2030 15.72 7.748 2005 13.60 6.920 2035 15.84 7.703 2010 14.23 7.247 2040 15.85 7.655 2015 14.76 7.498 2045 15.72 7.569 2020 15.18 7.678 2050 15.52 7.437 其中,200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要可望不超过13亿,2010年达到14亿,2020年前后突破15亿。在2038年前后达到峰值15.86亿,其后则为负增长。同时可以推断,由于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以及随着人口出生率及劳动力比重的逐年下降,“人们老龄化”现象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后,按照目前对劳动力的界定,劳动力占人口比重将不到50%,非劳动力人口将超过8亿,2043年前后非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8.21亿,占当时总人口的51.95%。如果家庭人员结构的趋势不发生转折性转变:那么由于出生率的下降、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平提高等原因,非劳动力人口中老人将占大部分,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三次产业就业比重预测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劳动力结构一直保持这样的格局:农业劳动力始终占据第一位,1980年代以前,70%以上的劳动力都集中在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开始减少,但1990年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仍有60%。第二产业从1970年代末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拥有20%左右的劳动力,并且缓慢增加;1990年第二产业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为21.4%。第三产业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快速发展,但其比重低于其他产业,1990年为18.4%,进入1990年代后,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1994年,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二、三次产业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22.7%和23%:第一产业仍居首位,为54.3%。这说明,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在加快,且大都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1996年的统计数据,一、二、三次产业就业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50.5%、23.5%、26.0%。1978~1996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从占总数的70.5%下降到50.5%,平均1年下降1个百分点。这是非常巨大的变化,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模型预测结果见表3。 表3:1996~2050年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比重预测 单位:% 年份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年份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1995 52.2 230 24.8 2025 29.4 28.9 41.6 2000 49.1 24.2 26.7 2030 26.5 29.4 44.0 2005 44.3 25.6 30.1 2035 23.9 29.8 46.3 2010 40.0 26.7 33.4 2040 21.3 30.1 48.5 2015 36.1 27.6 26.3 2045 19.1 30.4 50.5 2020 32.6 28.3 39.0 2050 17.0 30.6 52.4 根据对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预测,未来劳动力结构将出现两次重大变化,从而变得更加合理。 第一次变化出现在2015年前后。2015年以前,尽管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不断下降,但仍然为劳动力最多的产业。2000年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不分别为49.1%、24.2%和26.7%。2010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变为40.0%、26.7%利33.4%。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面向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如研究与开发、技术培训、在职教育、产业产后服务、金融保险、贸易等等,发展速度会日益加快;同时,技术进步使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必将促使居民生活中自我服务的部分逐渐减少,生活服务的社会化使得面向生活的第三产业继续强劲增长。到2015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将超过第一产业,达到36.3%,成为容纳劳动力最多的主要产业。 第二个变化出现在2026年左右。这时,我国的工业化接近全面实现,第一产业劳动力继续向外转移,就业比重减少为28.8%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缓慢上升,达到29.1%,超过第一产业成为继第三产业后容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030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6.5%、29.4%和44.1%。2044年以后,第三产业将容纳全国一半以上劳动力就业,成为解决社会就业的决定性力量。205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17.0%、30.6%和52.4%,按就业比例从大到小的排序,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二、经济增长预测:21世纪中经济总规模将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模型预测结果,2000~2050这50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基本趋势是逐渐缓慢下降,50年的平均增年率为5,8%。其中,2000~2010年为8.1%;2011~2020年为6.4%;2021~2030年为5.4%;2031~2040年为4.9%;2041~2050年为4.3%。见表4。 表4:2000~2050年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预测 区间 GDP平均 增长率(%) 期末GDP总量 (万亿元,1995年价) 期末人均GDP (万元/人,1995年价) 2001-2010 8.1 19.7694 1. 6.4 36.7007 2. 5.4 52.2370 3. 4.9 100.5209 6. 4.3 153.0721 9. 5.9 - - 2031-2050 4.6 - - 从GDP的增长过程看,未来50年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10年。在此期间,经济增长保持平均8.0%左右的高速度,这既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又是我国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经济体制大转型阶段。到2010年,以1995年价格计算(下同),GDP总量将会接近20万亿元,人均约1.4万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达到小康,中东部地区、西部城镇以及部分农村进入富裕小康的生活水平。这一阶段内,大中型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中小城镇将普遍完成工业化,开始向后工业化或信息化社会转变;问时工业化过程全面向农村推进。东小部的绝大部分地区、西部地区的城镇及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将会达到小康,一部分城镇和小总值农村将开始向富裕小康迈进。 第二阶段:2011一2030年,GDP将以年均6%左右的中速增任。到2030年,GDP总量将会达到60万亿元左右,大均约4万元。那时,我国将全面完成工业化。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信息化,科学技术全面接近当时国际较先进水平,部分领域世界领先,经济技术总体实力居世界前列,人民平均生产水平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地区和大小城市的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阶段:2031~2050年,GDP年均增长仍可望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上。到2050年,GDP总量可能达到150万亿元左右,人均约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到那时,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若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国民经济将全面信息化;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三、三次产业结构变化预测与分析: 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在2000~2050年间,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表现在总量的迅速增加,而且也将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这是由于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经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各时段的年均增长率和期末三次产业结构情况见表5。 表5:2000~2050年三次产业增长速度与结构变化情况 区间 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期末三次产业结构(%)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2001-2010 5.8 8.1 9.0 14.1 51.5 34.4 2011-2020 4.2 5.5 7.5 11.5 50.2 38.3 2021-2030 3.4 5.0 6.6 9.4 48.0 42.6 2031-2040 2.8 4.3 5.9 7.7 45.3 46.9 2041-2050 2.0 3.5 5.3 6.2 42.1 51.7 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可大致说明如下:在2000年以前,由于中国政府重视第一产业和加强对农业投入的结果,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将会维持在5%左右的水平上。2000年以后的增长率逐渐缓慢下降。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在2000年以前仍处于首位,年均可超过10%,但增长率趋势是下降的,且下降得较快;2000年以后,增长率下降速度有所放慢。这是由于随着对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推进,企业的增长方式将逐步转变,从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企业将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山过去的速度——效益型增长转向效益——速度型增长,即企业首先讲究经济效益,通过效益的获得表现出一定的增长速度。 同时,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也必将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在某些领域实现跳跃性技术进步,大大减轻经济增长对传统工业的依赖程度。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信息社会是建立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基础结构发达完善的基础上的。信息化只能加快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可能代替工业化过程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的巨大需求。作为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可以与信息化同步进行,们决不可能跳过工业化直接进入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不会减少人们对交通运输等的需求;相反,信息化越发达,人们的出行率越高,物质流动越频繁。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尚未完成阶段,信息化使得社会经济运转效率提高,将会更加刺激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增长。第二产业在今后的十几年内,需求收入弹性仍然会继续上升,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居高不下;2010年以后才会逐步有所降低,但在人均物质产品拥有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以前,降低的速度仍然是缓慢的。 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增长会进一步加快,使得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人约在21世纪初期,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将超过第二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并一直保持下去。根据预测,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1%、7.1%、和8.4%;2030年增长速度为3.2%、4.6%、6.1%;2050年增长速度为1.6%、3.2%和5.0%。 三次产业的结构将随着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而出现根本性的变化。1995年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0%、48.8%和30.7%,2000年时三次产业的结构变为17.4%、51.7%和31.0%。2010年时这种结构变为14.1%、51.5%和34.4%。第二产业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地位一直要持续到2020年左右。到203O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将变为9.4%、48.0%和42.6%。在2038年以前,第二产业将一直保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最大份额,尽管这一份额在不断减少。2838年以后,第三产业将以46.0%的份额超过第二产业的45.9%,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在2047年左右,其份额将超过50%,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205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6.16%、42.10%和51.74%。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通常在计算三次产业的结构时,都按当年价计算的。但以上的计算结果却是在1995年(不变)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并不是未来各年以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如要考虑未来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就需要预测三次产业增加值在未来年份的平(缩)减指数。对于超长长期预测来说,这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在模型中未予考虑。但这里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估计,以说明未来以当年价计算时,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当三次产业增加值的价格上升幅度不同时,价格上升幅度大的;以当年价计算的结构比例也增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产品)和第三产业的价格上涨率要快于第二产业,因此,在用当年价计算三次产业结构时,第一、第三产业的比重将比用不变价计算的结果高。(《国民经济管理》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京文)

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考点:不平衡增长理论

1、代表:赫希曼

2、主要观点: 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它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所谓“引致投资最大化”的项目,就是指能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其它项目发展的投资项目。

所谓“联系效应”的项目,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两种形式。后向联系是指某个产业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而前向联系是指某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通常是指机构制造、汽车工业等。

3、评价

赫希曼认为,一个产业的联系效应,可以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来衡量。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表明该产业的联系效应大,否 则,联系效应小。一个国家在选择工业化模式时,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走不平衡增长的道路,以加快经济发展进程。在使用时,要注重国情的考 虑。

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考点: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

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内容

1、经常性开支;

2、经济活动服务开支;

3、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

4、利息支付;

(二)主要问题

1、公共投资增长慢;

2、经常性支出庞大与不足的矛盾;

3、补贴使资源配置效率低;

4、生产补贴过高;

5、军费开支过高;

:就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对象,分析和研究在不发达经济条件 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理论、政策和实践的经济学. 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经济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附属国纷纷取得独立的情况下产生的。代表人物初期以西方经济学家为主,后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及发达国家的激进经济学家。前期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后期重视农业发展,并着重于对个别国家或不同类型的经验分析。

  •   索引序列
  •   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笔记整理
  •   发展经济学自考重点笔记
  •   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笔记
  •   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笔记总结
  •   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笔记汇总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