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归纳

发布时间: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归纳

发布时间: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消费】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消费及其类型、信用工具与外汇【生产、劳动与经营】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理财的选择【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与分配、财政与税收【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百度搜索一下“湖南考友论坛”,在自考专区里面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音频课件,历年试题,讲义。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加我百度HI。最后祝你考试顺利,工作顺利。

此书出的试题比较偏,书上的内容有些需要加以概括,以下是一本书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第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产生与发展(一)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指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范围的经济学,我国现在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学。(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7世界中叶产生,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后又出现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因格斯创立闻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获得重大发展。第二节政经济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经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的来说是社会产生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新变化和新特点。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人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第一节物质资料生产(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要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作用。(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三)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和生产要素劳动过程有三个简单要素。生产要素的内容。第二节社会生产力(一)社会生产力的构成社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二)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生产力状况和劳动生产率考察社会生产力必须衡量生产力的状况,即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平;还需衡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四)分工与协作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的性质和旧社会分工。简单协作与复杂协作。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第三节社会生产关系(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第四节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一)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背诵钱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三)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人类社会经历的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第五节经济规律(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三)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四)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经济规律体系。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第一节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一)生产向再生产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再生产过程。(二)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四)外延扩大再生产和酅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一)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在社会化生产的国民经济整体中,存在着复杂的比例关系。比例关系制约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比例关系。(二)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内容和类。狭义的和广义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增长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经济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特点是质量的变化。(二)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性。衡量经济增长率的主要指标。(三)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经济增长速度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四)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趋势。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第一节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一)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自经自足的劳动联系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经济形式的特点。(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形式的特点。(三)产品交换经济产品交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表式。产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经济形式的特点。第二节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交换产品的必要(二)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第三节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第四节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一)商品价值的形式形成商品价值的因素。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所构成。(二)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创造商品新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创造价会下的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包括工人、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活劳动。(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第五节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和价值都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这个矛盾的表现。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第六节货币的产生和职能(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商品价格。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第七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二)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一)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的条件。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过程。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途径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力成为商品必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本质。(二)资本的本质(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依据。区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四)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工作日长度的确定。(二)树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剩余额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动化。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原因。(五)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第五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件工资。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概念。影响实际工资变动的因素。资本主义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第六节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些重要特点,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在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听形式。(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袝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实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日益尖锐化。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七章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顺序经历三个阶段。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必顺具备两个条件:并存性和继起性。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万死一生中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必须不断运动。第二节资本的周转(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周转次数和周转速度资本的周转速度同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关系。(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转转速度取决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智囊产。资本周转速度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固定资本的损耗和折旧。(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资本周转与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年剩余价经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社会资本扩在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能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是一条客观规律。生产资料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形成和影响。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规律。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条件。商业资本的独立存在,具有重要作用。(二)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来源和形成的具体途径。商业利润的实质。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而获得补偿。纯粹流通费用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的扣除面获得补偿。(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商业资本家通过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获得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的本质。(二)利息和利息率。利息的来源。利息的本质,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率的决定。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存在两种趋势的原因。(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并存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种趋势始终并存,交替占优势。(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垄断资产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部分调整,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第三节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历史过程(一)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历史的必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曲折历史过程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并存局面,使它们之间即存在矛盾与斗争,又要彼此和平共处。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节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途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途径。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二)我国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必要性和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意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科学性和重要意义。(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因。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消灭剥削必须消灭私有建立公有制。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体现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私有制经济和剥削。(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第十三章所有制结构第一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具有必然性。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基础。(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五)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第二节公有制的内容和实现形式(一)公有制经济的内容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而且应当适当分离。2.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万分和集体万分属于公有制经济范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定的所有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第三节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必要性。国有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第四节非公有制经济(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个体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三)私营经济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四)外资独营经济外资独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五)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外合营经济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三资企业的重要作用。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原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二)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和作用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反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高低过分悬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生产的推动作用。(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模式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有其特点。(四)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货币工资形式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庭承包分配方式。我国的工资制改革。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原因。这种分配结构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的原因和意义。(三)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除按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自考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消费】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消费及其类型、信用工具与外汇【生产、劳动与经营】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理财的选择【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与分配、财政与税收【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二、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三、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四、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么样: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这是个自学网站: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 自学考试 - 道客巴巴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2 所有权 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3 产权 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4 产权制度 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 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6 制度创新 ① 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 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 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不断演进。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1 商品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2 商品经济 ①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和市场经济。3 使用价值 有用性,价值的载体,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产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没有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4 交换价值 ①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 价值 ① 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① 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②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③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任何人不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6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态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7 抽象劳动 ①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8 价值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9 个别劳动时间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前者指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后者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价值。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的。)11 劳动生产率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②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12 价值规律①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②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⑶ 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13 市场经济 ①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14 资源配置 ①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②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各有其特征,优缺点。二 简答题1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①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③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④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2、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②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③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2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① 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② 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③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①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② 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③ 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④ 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4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点!)1)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2)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创造了新价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3)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4)管理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的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当然也和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形成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构成商品的价值。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贡献。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归纳图

此书出的试题比较偏,书上的内容有些需要加以概括,以下是一本书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第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产生与发展(一)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指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范围的经济学,我国现在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学。(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7世界中叶产生,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后又出现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因格斯创立闻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获得重大发展。第二节政经济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经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的来说是社会产生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新变化和新特点。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人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第一节物质资料生产(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要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作用。(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三)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和生产要素劳动过程有三个简单要素。生产要素的内容。第二节社会生产力(一)社会生产力的构成社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二)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生产力状况和劳动生产率考察社会生产力必须衡量生产力的状况,即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平;还需衡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四)分工与协作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的性质和旧社会分工。简单协作与复杂协作。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第三节社会生产关系(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第四节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一)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背诵钱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三)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人类社会经历的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第五节经济规律(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三)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四)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经济规律体系。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第一节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一)生产向再生产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再生产过程。(二)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四)外延扩大再生产和酅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一)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在社会化生产的国民经济整体中,存在着复杂的比例关系。比例关系制约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比例关系。(二)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内容和类。狭义的和广义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增长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经济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特点是质量的变化。(二)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性。衡量经济增长率的主要指标。(三)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经济增长速度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四)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趋势。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第一节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一)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自经自足的劳动联系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经济形式的特点。(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形式的特点。(三)产品交换经济产品交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表式。产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经济形式的特点。第二节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交换产品的必要(二)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第三节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第四节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一)商品价值的形式形成商品价值的因素。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所构成。(二)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创造商品新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创造价会下的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包括工人、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活劳动。(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第五节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和价值都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这个矛盾的表现。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第六节货币的产生和职能(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商品价格。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第七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二)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一)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的条件。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过程。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途径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力成为商品必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本质。(二)资本的本质(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依据。区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四)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工作日长度的确定。(二)树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剩余额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动化。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原因。(五)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第五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件工资。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概念。影响实际工资变动的因素。资本主义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第六节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些重要特点,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在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听形式。(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袝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实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日益尖锐化。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七章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顺序经历三个阶段。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必顺具备两个条件:并存性和继起性。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万死一生中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必须不断运动。第二节资本的周转(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周转次数和周转速度资本的周转速度同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关系。(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转转速度取决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智囊产。资本周转速度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固定资本的损耗和折旧。(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资本周转与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年剩余价经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社会资本扩在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能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是一条客观规律。生产资料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形成和影响。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规律。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条件。商业资本的独立存在,具有重要作用。(二)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来源和形成的具体途径。商业利润的实质。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而获得补偿。纯粹流通费用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的扣除面获得补偿。(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商业资本家通过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获得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的本质。(二)利息和利息率。利息的来源。利息的本质,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率的决定。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存在两种趋势的原因。(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并存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种趋势始终并存,交替占优势。(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垄断资产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部分调整,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第三节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历史过程(一)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历史的必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曲折历史过程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并存局面,使它们之间即存在矛盾与斗争,又要彼此和平共处。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节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途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途径。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二)我国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必要性和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意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科学性和重要意义。(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因。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消灭剥削必须消灭私有建立公有制。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体现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私有制经济和剥削。(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第十三章所有制结构第一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具有必然性。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基础。(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五)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第二节公有制的内容和实现形式(一)公有制经济的内容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而且应当适当分离。2.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万分和集体万分属于公有制经济范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定的所有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第三节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必要性。国有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第四节非公有制经济(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个体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三)私营经济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四)外资独营经济外资独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五)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外合营经济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三资企业的重要作用。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原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二)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和作用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反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高低过分悬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生产的推动作用。(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模式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有其特点。(四)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货币工资形式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庭承包分配方式。我国的工资制改革。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原因。这种分配结构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的原因和意义。(三)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除按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1.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课程之一.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校各科类专科专业的学生参加本课程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成绩是对这些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也是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检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考试大纲是依据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本课程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其及格标准为应用性、职业型大学专科专业的合格标准.一、考核目标本课程考试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分为“识记”、“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识记:能对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定义进行准确说明和解释.掌握:能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经济规律进行正确说明和分析.运用:能正确认识重要的理论知识和经济规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价.二、考核内容本课程考核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理论知识.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理论知识.(一)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规律.2.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二)资本主义部分3.剩余价值的生产(1)货币转化为资本.(2)剩余价值的生产.(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率.(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6)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4.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2)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3)社会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5)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的来源.(6)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股票价格.(7)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土地价格.5.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战后的进一步发展.(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和竞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4)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6.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特点.(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历史过渡性.(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三)社会主义部分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4)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市场机制及其主要特点.(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内涵,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4)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5)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方式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6)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9.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 *** 经济职能的转变.10.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1)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3)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2.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3.考试时间:150分钟.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5.试卷内容比例: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约20%,资本主义部分约40%,社会主义部分约40%.6.题型比例: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含简答题、论。 2.政治经济学常识 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归纳总结(经济学常识) 总起来不少 一本书那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 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 教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进行了修改,复习时学生也要注意。 3.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由企业是巾-场的主体和企业的经营者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 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关于企业这一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在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要误 解为只有企业才是市场主体;正确理解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误认为“法人”。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股票价格的公式在教材中虽然是以小字出现的,也要认真阅读,弄清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 要侧重从国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针、改革进程发展的情况等。另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对它的主要职责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宏观上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微观上除了教材所说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如 扩大规模、面向市场、名牌战略、搞好服务、正当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 3.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它阐 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 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马克思发现劳 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 雇 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 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 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作出科 学分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 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 值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 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 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 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 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 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 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4.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 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政治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用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 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终结,科学经济学的开始。 5.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 本门课程的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分七章,这七章的内容结构是: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内容。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等内容。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等问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运行基础,调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内容。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二、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三、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四、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么样: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自考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图

1.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课程之一.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校各科类专科专业的学生参加本课程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成绩是对这些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也是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检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考试大纲是依据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本课程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其及格标准为应用性、职业型大学专科专业的合格标准.一、考核目标本课程考试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分为“识记”、“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识记:能对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定义进行准确说明和解释.掌握:能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经济规律进行正确说明和分析.运用:能正确认识重要的理论知识和经济规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价.二、考核内容本课程考核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理论知识.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理论知识.(一)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规律.2.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二)资本主义部分3.剩余价值的生产(1)货币转化为资本.(2)剩余价值的生产.(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率.(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6)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4.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2)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3)社会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5)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的来源.(6)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股票价格.(7)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土地价格.5.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战后的进一步发展.(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和竞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4)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6.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特点.(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历史过渡性.(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三)社会主义部分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4)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市场机制及其主要特点.(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内涵,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4)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5)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方式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6)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9.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 *** 经济职能的转变.10.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1)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3)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2.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3.考试时间:150分钟.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5.试卷内容比例: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约20%,资本主义部分约40%,社会主义部分约40%.6.题型比例: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含简答题、论。 2.政治经济学常识 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归纳总结(经济学常识) 总起来不少 一本书那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 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 教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进行了修改,复习时学生也要注意。 3.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由企业是巾-场的主体和企业的经营者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 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关于企业这一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在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要误 解为只有企业才是市场主体;正确理解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误认为“法人”。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股票价格的公式在教材中虽然是以小字出现的,也要认真阅读,弄清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 要侧重从国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针、改革进程发展的情况等。另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对它的主要职责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宏观上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微观上除了教材所说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如 扩大规模、面向市场、名牌战略、搞好服务、正当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 3.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它阐 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 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马克思发现劳 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 雇 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 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 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作出科 学分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 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 值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 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 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 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 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 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 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4.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 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政治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用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 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终结,科学经济学的开始。 5.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 本门课程的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分七章,这七章的内容结构是: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内容。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等内容。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等问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运行基础,调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内容。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二、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三、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四、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么样: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2.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2.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2.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2.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2.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2.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2.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2.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2.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2.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2.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2.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2.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2.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3.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3、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3.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3.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6、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3.7、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3.8、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3.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3.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3.1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二、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三、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四、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么样: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2.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2.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2.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2.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2.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2.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2.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2.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2.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2.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2.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2.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2.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2.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3.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3、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3.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3.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6、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3.7、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3.8、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3.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3.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3.1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黑体字第一章1. 劳动:劳动力的支出。2. 劳动对象: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3. 劳动资料: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4. 生产过程: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5.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6. 生产力标志着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7.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这种社会关系。8. 当人们生产关系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的时候,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9.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0.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1. 经济制度的总和又称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又称为上层建筑。12.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13.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第二章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 物的有用性是物的使用价值。3.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4.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6. 抽象劳动: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7.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8.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9. 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10.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11.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12. 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13. 货币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14.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15.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16.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情况叫做通货膨胀。17.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18.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9.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上价格价值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20. 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作用,称为市场调节。它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商品经济的表现。21. 市场经济是市场导向型的经济。22.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产业部门,所以称为第一产业。23. 工业是第二产业。24. 服务性产业统称为第三产业。25. 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以实物形式存在,纯粹的服务是以活动形式存在。26. 创新的精神产品的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第三章1.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4.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5.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劳动时间,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一部分劳动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6. 把剩余价值看做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得剩余劳动。7. 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8. 不必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9.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10.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11.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12.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的价格。13. 计时工资:劳动力的价格以一定时间来做计算单位。14. 计件工资: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工资。15. 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第四章1. 产业资本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最后回复到其出发点形式的全过程,是资本的循环。2. 资本的循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时,叫做资本周转。3.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转化为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4.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5.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6.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第五章1.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它反映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3.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利润称为超额利润。4.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和资本总额的比率。5. 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份剩余价值,即平均利润。6. 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叫做生产价格。7.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是货币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8. 利息是凭借货币所有权对企业利润的分割。9.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形成金融资本。10. 资本主义的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11. 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位置优劣不同所产生是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12. 由于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资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第二形态。13.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勒索到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14.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15. 土地价格等于“资本化的地租”。第六章1. 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2.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3. 资本累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4. 资本积聚就是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累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而扩大它的规模。5. 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6. 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量的增大。7. 内含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8. 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数量的这种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9. 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10.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11. 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简答题总结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或超前的生产关系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吗?判断: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3.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 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只有让渡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只有支付了价值才能得到使用价值。4. 货币和资本的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作用在于使两种价值相等的商品能够相互交换,由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货币不会在流通中改变价值。货币作为资本,结果不但能收回原来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还能获得新增加的剩余价值。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5.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确定的劳动日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缩短以致增加了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但必要劳动时间中工人的劳动是用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因此,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或者说相对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从国民经济的整体看,必须提高必要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就会使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下降,使必要劳动减少,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例关系改变,相对剩余价值增加。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VS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和起点,这是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长度有关,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要以工作日已经延长到必要劳动以上为前提,并以此为起点,变革劳动的技术过程和劳动组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7. 马克思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实现价值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实现价值增殖。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联系,不能使商品价值增殖。——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离开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能创造比自己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从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8. 资本运动三个阶段的关系:其一,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使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唯此,才能使资本不断地依次更替。其二,时间上继起。产业资本必须顺利地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否则,循环就会发生中断。其三,产业资本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互为条件。没有并存性,不会有继起性;没有继起性,也就不能在循环中保持并存性。9. 为什么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在同一工业部门或同一工种中,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往往是同时并存的,这说明两者并无实质的区别;——计件工资是在计时工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不论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度已时间为基础。所不同的是计时工资劳动由劳动的时间来计量,计件工资则由一定时间内劳动所凝结成的产品的数量来计量10.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能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所有权,而是劳动力使用权,并且是出让定期的劳动力使用权,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进行买卖的过程,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过程。11. 剩余劳动率和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率升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要劳动表现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剩余劳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劳动率表现为两个价值的比率, 即:剩余价值/必需生活资料价值由于必需生活资料价值采取工资形式,对企业而言,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可变资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可变资金转化为可变资本,即: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本质上,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现在,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包括占有剩余劳动。被资本占有的劳动力也就转化为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m表现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部分,所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m’的实质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程度。12. 利润率VS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关系。利润率=m/(c+v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m’= m/v,剩余价值率体现了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13. 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变化: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显然: 资本运动涉及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14.生产资本循环相对于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且表示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产。——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中间是生产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都是生产过程,而中间是流通过程。——生产资本的循环避免了货币资本循环的片面性,它告诉我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但又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15. 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从对象看,资本循环主要是用货币资本来表现,而资本周转主要用生产资本来表现。——从内容看,资本循环重点在于分析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的资本的形态变化。而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以及如何加快周转速度。——从资本量看,资本循环研究一笔预付资本怎样投资和收回,只研究一次运动中的资本量,而资本周转是研究单个资本企业的总预付资本量的运动。16.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产生于生产资本的不同周转,周转不同又是由于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固定资本周转一次,而流动资本可周转多次。——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逐渐收回,全部价值收回期间较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全部价值的收回期限较短。——固定资本的多种物质要素在发挥作用的时间内,不需要不断购买和更新;而流动资本的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不断地在实物形态上更新。17. 注意区别两组概念:——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按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形成(或者剥削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来区分的,其中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区分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首要的就是生产资本的组成,也就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配合关系。18. 年剩余价值率(M’)与剩余价值率(m’)的关系:年剩余价值率是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则是一个生产过程获取的剩余价值与同期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比率。两者在数量上的差别:即使剩余价值率相同,但如果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年剩余价值率也会出现不一致。两者在成因上的差别:预付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差别。19.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两者本来是同一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都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所创造的价值。但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之后,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而它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真相被掩盖了。20.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原因利润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是因为:——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采取了成本价格形式,因此剩余价值好像不是由可变资本、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因此,生于价值也好像是由资本产生的。21.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关系:马克思:“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原因是,资本家唯一而且首先关心的是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从理论上分析,是先有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然后再按利润率取得利润。22. 利润率的影响因素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它反映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其影响因素包括:——剩余价值率。其他条件既定,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正相关。——资本有机构成。可变资本占比越大,剩余价值就越多,利润率越高。——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越高。23.生产价格同商品价值的关系: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个别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发生了偏离,进而使生产要素的价值和成本价格发生了偏离。但是,只要从全社会总和的角度来考察,就可以看到:剩余价值总量和平均利润总量相等,成本价格总和和生产要素价值总和相等。因而,价值总和等于生产价格总和,可见,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24. 生息资本生息资本:也称为借贷资本,是基于资本运行过程中正常组成部分对货币资本的借贷关系而形成的。因此,生息资本或借贷资本是指货币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生息资本的形成,是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结果,这种经济关系是以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意志行为表现出来的,表现为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对立。生息资本的基本特征:生息资本是和一般商品资本不同的特殊资本,即所有权资本。在普通商品买卖中,让渡的是商品所有权,发生的是等价交换;但在货币资本借贷关系中,贷出方向借入方让渡的是货币资本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到期需要连本带息收回。25. 两种级差地租的区别和联系:——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都是等量资本投在土地上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但前者是等量资本投在不同土地上有不等生产率的结果,后者则是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土地上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都是形成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的一种转化形式,而且这种超额利润形成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但是,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形式却表现出差异。在级差地租Ⅰ情况下,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是比较容易的。但在级差地租Ⅱ情况下,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由于资本家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的生产率不同的结果,事先很难确定。因此,超额利润到地租的转化被限制在狭小且不稳定的界限内。26.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比较:——本质相同:都是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实质都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形成不同:绝对地租是由于农业资本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从而农产品价值大于社会生产价格产生超额利润,并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而转化为地租的;而级差地租是由于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使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产生差额,并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而形成的。——两者均与土地所有权有关,在绝对地租场合是土地私有权直接产生地租。但在级差地租场合,土地私有权不直接产生地租,而是把超额利润从农业资本家手里转到土地所有者手里的原因。——范围有差别,绝对地租是任何等级的土地都要支付的,而级差地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支付的。一般来说,最坏的土地不交级差地租,严格说来最坏土地不支付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还是要支付的。比较项目 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原因 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量 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条件 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别;追加投资而产生的生产率差异 农业比工业的有机构成更低取得原因 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源泉 剩余价值27. 为什么说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简单再生产按照原来的规模再重复进行,因此会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原有规模的再生产,但不会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更大规模生产。——扩大再生产将剩余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资本,从而可以添购更多的生产资料,雇佣更多的工人,这样在此后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更大规模上生产。

  •   索引序列
  •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归纳
  •   自考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归纳图
  •   自考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图
  •   政治经济学自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