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知识点总结

根据考生的需要,教务老师搜集整理了湖北自考06709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课程考试大纲的相关信息,以供考生查看。课程代码:06709课程名称:微生物遗传与育种本大纲指定教材为:现代微生物遗传学(第2版),化学工业出版社,陈三凤、刘德虎编著(2011年)。点击下载:湖北自考06709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课程考试大纲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小生物体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单细胞的、多细胞的(细胞集落)或无细胞的(缺乏细胞)的生物。微生物学包含许多子学科,包括病毒学、寄生虫学、真菌学和细菌学。真核微生物,如真菌和原生生物,拥有膜覆盖的细胞器,而原核生物——即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和古菌——通常没有细胞器。[1][2]微生物学家主要依赖于培养、染色和显微镜检查等传统方法鉴定微生物。然而,在普通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中,只有不到1%可以用目前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和坚定。[3]对于很多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微生物学家通常依赖分子生物学工具,如基于DNA序列的鉴定,例如细菌鉴定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病毒被模糊地鉴定为生物[4],其主要由核酸(DNA 或者RNA)以及外面包裹的蛋白质衣壳组成。如此简单的结构使得病毒不能自我复制和代谢,需要依赖于宿主细胞内的能量、物质和其他细胞器完成复制。值得注意的是,朊病毒则不是微生物,是一类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在发现微生物几个世纪之前,人们就预测有看不见的微小生命存在。例如,例如印度的耆那教徒和古罗马的马库斯·特伦提乌斯·瓦罗(Marcus Terentius Varro)。第一次记录的显微镜观察是霉菌的子实体,是由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发现的。据考证,耶稣会牧师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很可能是第一个看到微生物的人,他于1658年提到在牛奶和腐烂物质中观察到的微生物。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被认为是微生物学之父,他在1676年使用自己设计的简单的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19世纪,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在医学微生物学研究中逐步发展了科学的微生物学。虽然一些微生物各种人类疾病相关联,但是许多微生物也参与许多有益的过程,例如工业发酵(例如生产酒精、醋和乳制品)、抗生素的生产,并充当将DNA转移到复杂生物体如植物和动物的分子载体。科学家还利用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来生产生物技术上重要的酶,如 Taq聚合酶,报告基因,用于其他遗传系统和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酵母双杂交系统。细菌可用于工业生产氨基酸。谷氨酸棒状杆菌是最重要的细菌之一,每年生产200多万吨氨基酸,主要是L-谷氨酸盐和L-赖氨酸。[23]由于一些细菌具有合成抗生素的能力,它们被用于医学目的,例如链霉菌制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4]利用酵母进行酿造的发酵罐 啤酒许多生物聚合物如多糖、聚酯和聚酰胺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微生物用于生物技术生产具有适合高价值医学应用的定制特性的生物聚合物,例如组织工程学和药物输送。微生物还用于生物合成黄原胶、藻酸盐、纤维素、藻青素聚(γ-谷氨酸)、果聚糖、透明质酸、有机酸、寡糖、多糖和聚羟基脂肪酸酯等。[25]在土壤、沉积物和海洋环境中,微生物帮助生物降解或者生物修复生活、农业和工业废物以及地下污染。每种微生物降解有毒废物的能力取决于每一种污染物的性质。因为污染点通常有多种污染物类型,最有效的方法是微生物生物降解是使用细菌和真菌物种和菌株的混合物,使每种特定于生物降解一种或多种污染物。[26]共生微生物群落能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益处,包括帮助消化、产生有益的维生素和氨基酸以及帮助抑制病其他原微生物。食用发酵食品、益生菌(对消化系统有潜在益处的细菌)或益生元(用于促进益生菌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也可能会实现这些益处。[27][28]微生物群落如何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以及影响微生物群落的方法是研究的活跃领域。[29]研究表明微生物可用于治疗癌症。各种非致病性梭菌菌株可以在实体肿瘤中渗透和复制。梭菌载体可以用于肿瘤给药,它们递送治疗蛋白质的潜力已经在各种临床前模型中得到证明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7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过夜,可形成直径约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SPA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检测有A蛋白的存在。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CT)的关系如何。答:LT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其65℃30min可被破坏。LT分为LT-Ⅰ和LT-Ⅱ,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LT-Ⅰ是引起人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其结构包括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其中A亚单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A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ATP转变为cAMP。胞质内cAMP水平增高后,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LT-Ⅰ与霍乱肠毒素两者间的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他们的抗原高度交叉。

第一单元:细菌的结构与生理细菌是原核生物界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形态可分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微米,群体形态为菌落(菌苔)基本结构有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和核体细胞壁:肽聚糖(黏肽)、磷壁酸、脂多糖(内毒素)、染色特性(阳紫阴红)、L型细菌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闭合环状双股DNA分子特殊结构有鞭毛、菌毛、荚膜和芽孢荚膜: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胞内菌感染)鞭毛:运动器官菌毛:普通菌毛(黏附)和性菌毛(接合),电子显微镜观察芽孢:不是繁殖方式,是休眠状态,是抵抗不良环境的特殊存活形式,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或消毒是否彻底的标准。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瑞氏染色法、特殊染色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初染、媒染、脱色、复染)抗酸染色法:结核分支杆菌(蜡质、糖脂),红色,3%盐酸布氏杆菌:柯兹洛夫斯基染色,红色巴氏消毒:低温长时间,在60℃ 30min奶牛两病的检测:试管凝集试验和变态反应生长繁殖基本条件:温度和酸碱度群体生长繁殖:迟缓期、对数期(重点)、稳定期、衰亡期细菌代谢产物:热原质(又称致热源)、毒素、侵袭性酶类(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细菌素与抗生素细菌分解代谢:I(吲哚)M(甲基红)Vi(VP试验)C(枸橼酸盐)大肠杆菌:++--;产气杆菌: --++普通肉汤培养基:四种成分培养基:四种基本成分+(琼脂)、0.5%(半固体)、1.5%-2%(固体),注意与琼脂扩散试验的琼脂浓度区别(1%)麦康凯培养基:大肠杆菌(红色,分解乳糖)、沙门氏菌(无色,不分解乳糖)、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蓝灰色)、胆酸盐(抑制阳性菌)厌氧培养基:疱肉培养基;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膜(专性需氧菌,分支杆菌等)第二单元 细菌的感染正常菌群的作用:颉颃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非特异性)内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0.3%~0.4%甲醛毒血症:即病原菌侵入机体后,仅在局部生长繁殖而不入血,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并非病毒)人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第三单元 细菌感染的诊断样品保存液:30%无菌甘油缓冲盐水(细菌)、50%无菌甘油缓冲盐水(病毒)利用生化反应对肠道杆菌进行鉴定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特异性IgM抗体,可进行早期诊断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主要扩增DNART-PCR:主要扩增RNA,主要是病毒第四单元 消毒与灭菌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灭菌(杀灭所有病原微生物)、无菌(状态)、防腐(抑制物微生物)热力灭菌:干热和湿热灭菌;在同一温度下湿热效果好高压蒸汽灭菌法(121.3 ℃,15~30min):是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方法煮沸法:100℃ 30min左右,2%碳酸钠提高沸点巴氏消毒法:葡萄酒、牛奶等消毒,低温长时间(60℃ 30min)、高温短时间(70℃ 15s)、超高温瞬时间(132℃ 1-2s)热空气灭菌法:160℃,2h紫外线:265~266nm,表面消毒(穿透力弱),空间消毒电离辐射:“冷灭菌”,穿透力强,医用塑料制品消毒滤过除菌:0.22~0.45μm,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过氧乙酸:过氧化物类,不属于酸类!!!氢氧化钠(烧碱):2%水溶液杀灭繁殖体和病毒,4%溶液45min杀灭芽孢一般配成20%的石灰乳涂刷厩舍墙壁、畜栏及地面消毒熏蒸消毒,温度应不低于15℃,相对湿度60%~80%乙醇(75%)、碘酊(2%)季铵盐类(改变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通透性,常用浓度0.1%左右)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知识点汇总

一、微生物的定义

形体微小,肉眼看不到或很难看清它的个体的生物,只有通过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或几十万倍才能看清。人们称这些微小的生物为微生物微生物的一般特性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2、分布广、种类多

3、繁殖块

4、易于变异

5、易于培养

二、细菌

1、细菌形态

球状

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叠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杆状

长杆菌、短杆菌、球杆菌、棒状杆菌

螺旋状

弧菌、螺旋菌

2.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特殊结构

芽孢、荚膜、鞭毛、纤毛

细胞壁:细胞最外层。起维持菌体固有的外形、屏障、耐受压力的作用。

化学成分主要由粘肽(共有的)、蛋白质、脂类等组成

细胞膜:选择性渗透细菌体内外物质的交换,维持新陈代谢、参与呼吸作用。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由磷脂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组成。

细胞浆(质):是细胞膜包围着的部分,是细菌的基础物质、内在环境,是细菌合成蛋白质、核酸的场所。基础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脂类

细胞核:位于细胞浆内,控制着细胞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细菌的遗传变异信息。 荚膜:某些在细胞壁外包一层粘性物质,相对稳定的附于细胞壁外。具有保护、能源供应的作用。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糖或多肽类。

鞭毛:菌体内长出的细长丝状物 细菌的运动器官。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少量糖类、脂类。

纤毛:比鞭毛更细、短、直、硬,数量更多的毛发状细物。功能:获得营养,由蛋白质亚单位组成。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活的一定阶段,能在体内形成一个特殊的休眠体。

杀灭芽孢条件:121℃ 、20分钟,160℃ 、2小时。

判断灭菌是否彻底,一般以芽孢是否被杀灭作为标准。

3.微生物生长周期

1、滞留适应期(延迟期)2、对数生长期3、稳定期(最高生长期)4、衰亡期

三、酵母菌的特征

1.形态结构:大部分为单细胞,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壁、膜、质、核)。基本形态有卵圆形、球形、椭圆形。菌体无鞭毛,不能游动。

2.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其中芽殖是主要的繁殖方式,一般9-10个/代。

3.菌落特征:菌落比细菌菌落大而厚,在固体培养基上呈乳白色,少数为红色湿润、粘性、易被挑起。

四、霉菌的特征

形态结构:大部分为多细胞微生物。细胞由细胞壁、膜、质、核组成。

霉菌由菌丝和孢子构成。菌丝:有两部分,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2.繁殖方式:孢子是霉菌的主要繁殖器官。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为主)两种。

3.菌落特征:菌丝扩散生长、粗而长,形成的菌落比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菌落比较大。

五、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1、水分2、温度3、酸碱度4、气体 5、营养 水分

1、aw<0.9,大部分细菌生长受到抑制。

2、不同种类微生物对干燥的抵抗力不同:革兰氏阳性菌抵抗力大于阴性菌,球菌大于杆菌霉菌、酵母菌的孢子和具有芽孢的细菌抵抗力强

3、不同环境对干燥的抵抗力不同:糖、淀粉、蛋白质等物质存在时,抵抗力强。温度越低,抵抗力强。温度 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类 最低 最佳 最高

嗜热菌 40—45 55—75 60—90

嗜温菌 5—15 30—45 35—47

嗜冷菌 -5—5 12—15 15—20

低温菌 -5—5 25—30 30—35

酸碱度(PH值)

1、大部分细菌在PH=5-8生长良好,霉菌、酵母菌在PH=2-6生长良好。

2、PH小于2时,任何微生物都不能生长。

3、致病菌不能在 PH 低于 4.5 的条件下生长。芽孢不能在 PH 低于 4.5的条件下生长气体

1、需氧菌:仅在有氧的环境中生长。如霉菌

2、厌氧菌:仅在无氧的环境中生长

3、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长。如有些芽孢、酵母菌。

营养

1、碳2、氢3、氧4、氮5、硫6、磷7、矿物质

微生物知识要点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 球菌 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 杆菌 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数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排列,分为棒状杆菌、链状杆菌、球杆菌等。

(3) 螺形菌 菌体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 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约20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逐渐减慢,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3. 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二. 真菌

真菌是一类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的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包括单细胞与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称为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并交织成团,称丝状菌或霉菌。

真菌生长的最适的温度为22~28℃,最适的pH值为4~6。其繁殖能力强,但生长速度比细菌慢,常需1-4周才形成菌落。真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加热60~70℃ 1小时即被杀死,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和一些化学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2.5%碘酒、10%甲醛则较敏感。

1. 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1)霉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像一根透明胶管,它的直径一般为3-10微米,比细菌的细胞约粗几倍到几十倍。菌丝可伸长并产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

(2)霉菌的繁殖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有点像植物的种子,不过数量特别多,特别小。

霉菌的孢子具有小、轻、干、多,以及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每个个体所产生的孢子数,经常是成千上万的',有时竟达几百亿、几千亿甚至更多。这些特点有助于霉菌在自然界中随处散播和繁殖。对人类的实践来说,孢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接种、扩大培养、菌种选育、保藏和鉴定等工作,对人类的不利之处则是易于造成污染、霉变和易于传播动植物的霉菌病害。

(3)霉菌的菌落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而长,因而霉菌的菌落较大,有的霉菌的菌丝蔓延,没有局限性。菌落质地一般比较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附着物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

2. 酵母菌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例如,在水果、蔬菜、花蜜的表面和在果园土壤中最为常见。

(1)酵母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的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柠檬形或藕节形等。比细菌的单细胞个体要大得多,一般为1-5微米×5-30微米。

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

(2)酵母菌的繁殖

酵母菌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人把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作"假酵母",而把进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作"真酵母"。

(3)酵母菌的菌落

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微生物重点知识

一.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1. 水

水是各种生物细胞必需的。水是良好的溶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的作用。

2. 碳源

碳源是合成菌体成分的原料,也是微生物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整体上看来,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碳源范围极广,分为有机碳源和无机碳源两大类。凡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就是异养微生物,凡能利用无机碳源的微生物就是自养微生物。糖类是最广泛利用的碳源。

3. 氮源

氮源主要是供给合成菌体结构的原料,很少作为能源利用。与碳源相似,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说,能利用的碳源种类十分广泛。某些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利用空气中分子态的氮或利用无机氮化物如铵盐、硝酸盐合成有机氮化物。

4. 无机盐类

无机盐主要可为微生物提供除碳、氮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微生物需要的无机盐类很多,主要有P、S、K、Na、Ca、Mg、Fe等,其主要功能为构成菌体成分;调节渗透压;作为某些酶的成分,并能激活酶的活性等。

5. 生长因子

有些微生物虽然供给它适合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类,仍不能生长,还要供给一定量的所谓“生长因子”。其种类很多,主要是B族维生素的化合物等。生长因子可以从酵母浸出液、血液或血清中获得。

二.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的要求不同,可将其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凡能利用无机碳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叫自养菌;不能利用无机碳而需要有机碳才能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为异养菌。

根据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光能营养菌和化能营养菌。前者是从光线中获得能量,后者则从化学物质氧化中取得能量。

因此,根据微生物所需的碳源和能源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光能自养菌、光能异养菌、化能自养菌、化能异养菌等四类。

1、微生物的定义

什么是微生物呢?所谓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外形的一群低等的、原始的微小生物,如细菌。(体型微小,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的结构,结构简单,有的具有细胞构造,有的甚至没有细胞构造,生长繁殖快,对物质具有非常强烈的转化作用;容易引起变异,以致微生物的种类特别繁多,并且新的种类还在不断产生;数量多,分布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强,以致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如土壤、空气、水以及人和动植物体上都有微生物生活或生存)

2、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个体最小的生物。

2.1结构简单:微生物多数是单细胞;

2.2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在它的适宜37-44℃之间,20-30分钟繁殖一代)

2.3分布广.种类多(10万多种):自然界中到处都有,如水、空气、土壤等。

2.4个体小:小于0.1mm。在形态上,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需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大小以微米和纳米计量。

2.5适应性强,易变异。相对于高等生物而言,较容易发生变异。在所有生物类群中,已知微生物种类的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和昆虫。微生物种内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2.6代谢活性强,转化快。

3、微生物的分类

葡萄球菌

酵母菌芽痕

棒状杆菌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放线杆菌

分裂的大肠杆菌黑曲霉

黑曲霉弧状菌

脚气真菌酵母菌

蜡状芽孢杆菌链球菌

面包酵母啤酒酵母

球菌沙门氏菌

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源

水、空气、土壤、人和动植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极为广泛,水中、高山、海底、荒漠、极地、空气等到处都生存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它具备微生物正常发育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土壤中含有适当的水分;大多数中性偏碱,适合大多数微生物生长;

土壤中还含有气体,主要是CO2、O2和N2;

温度变化不大(10-25℃)。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细菌来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随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进入土壤的细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表层受日光照射和干燥的影响,不利于其生存,所以细菌数量少,离地面10-20厘米土层微生物最多.土层越深,菌数越少。

水中的微生物

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

受到污染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适合微生物的生存。静水中的微生物多,流水中的少;离岸近处微生物多,离岸远处少;经过大城市的河流,水受到污染,含有大量的粪便.并含有大量的致病菌。

水中的微生物

井水和泉水中细菌少,雨水、雪水中也少,城市上空的雨水细菌多,乡村上空雨水细菌少。

国家规定,自来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个/升

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由于缺乏营养物质、干燥及日光的照射,大部分的微生物被杀死,所以,空气中没有微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但由于空气的流动,风的作用,使地面的微生物飞扬到空中,因而,接近地面的空气层,就含有一定的微生物。

虽然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少,但危害大。因为空气流动快,流动的范围广,影响面大。

空气中的微生物

在冬春季节,更容易发生感冒等传染病,就是因为空气的传播,特别是在公共场所,人多,空气流通差,细菌多;

大城市上空微生物数量最多,乡村少;森林、草地和田野上空空气清洁,海洋、高山、冰雪覆盖的地面上空,微生物更为稀少。雨后空气特别新鲜。

人体中的微生物

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体。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

人体中的微生物

部位常见菌种

皮肤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耻垢杆菌等

口腔链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杆菌、螺旋体、梭形杆菌、

白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类白喉杆菌等

胃正常一般无菌

肠道类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厌氧性链球菌、粪链球菌

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杆菌、变形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

鼻咽腔甲型链球菌、奈氏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

乙型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眼结膜皮表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类白喉杆菌等

微生物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以及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微生物不仅种类繁多,其在生物圈中分布也是十分广泛的。上至10000米的高空,深至11000米的海底,都有微生物的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物体表和体内的各种条件适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科学家们在营养贫乏的岩石、矿山、荒漠都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

从以上对微生物的介绍,我们对微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甚至我们食用的食品也被他们入侵,而我们又无法用肉眼看见的他们,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日常食用食品中的微生物呢,他们对于我们来说过是敌还是友呢?

首先,我们先应该探究这些和我们形影不离的微生物会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伤害。

众所周知,微生物是导致传染病流行的最重要的病源之一。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如鼠疫,艾滋病,癌症,肺结核、疟疾、霍乱,伊波拉病毒、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如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危害力并没有减小,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另外,大部分的微生物具有腐化性,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这些粮食微生物中,数量最大、对粮食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霉菌及其代谢物。他们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粮食中的有机物,使之变质、霉腐,使粮食出现变质、变味、发热、生霉等症状,不但严重粮食安全储存,导致储粮质量劣变,而且还可能产生毒素污染,危急人畜安全。如欧洲的麦角中毒事件曾造成几千人死亡;1960年在英国东南部由于黄曲霉污染引起十万只火鸡死亡;最近中国蒙牛牛奶被检出含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的原因也是因为奶牛饲料因天气潮湿发生霉变,奶牛在食用这些饲料后,原奶中的黄曲霉毒素超标。

微生物不仅对人畜有重大的影响,对环境也是如此。以微生物对水造成的污染为例。微生物侵入水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有的是由土壤进入水中,有的是随尘埃一起沉降入水中,还有的是随垃圾、人畜粪便以及某些工业废弃物进入水体。某些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中之后,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而某些微生物则会导致水华、赤潮等现象,对水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

以上,我们对微生物的危害进行了探究,接着我们应该探讨下微生物给人畜及自然界带来的好处。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某些微生物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如1929年,青霉素的研究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

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科学家们有研制出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还有一种叫正常菌群的微生物,他们的营养来自宿主组织细胞的分泌液、脱落细胞,以及某些腔道中的食物碎屑和残渣等。菌群的代谢产物除供给细菌自身利用外,一部分可以被宿主吸收利用。例如,过去外科医生不太重视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大肠埃希氏菌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功能,所以在肠道手术后为避免发生感染,常用抗生素作预防性治疗。

再者,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发酵和腐化现象都对人类的财产和健康造成危害的。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的。以酸奶为例,利用乳酸菌发酵生产的酸牛乳其营养全面、风味独特,比牛乳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许多乳酸菌本身的微生物特性及代谢产物使得酸牛乳具有良好的保健医疗功效,如双歧杆菌及嗜酸乳杆菌等。它可以调节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防止腹泻的作用,降低胆固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免乳糖不耐症,促进乳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促进人体对乳中钙的吸收,增加维生素,改善矿物质的代谢吸收,调节机体微量元素的平衡,抑制致病菌和抗感染,抗辐射作用,抗高血压作用,抵抗衰老延长寿命,抗变异原性和抗肿瘤作用,分解毒素,防癌抗癌,具有美容作用。在地球化学生物循环中,微生物的腐化和分解作用是关键的一环。微生物作为生产者完成的是无机有机化的过程,直接为更高级的消费者提供营养;作为分解者是更主要的方面,完成的是有机无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整个地球物质化学循环过程中,一方面又清道夫的功能,是地球保持清洁和状态的恢复;另一方面为其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营养。

如今,我们常常可以从很多的报刊杂志上看到关于生物技术处理环境污染物的报道。如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利用微生物处理生活垃圾。借助EM复合菌剂的接种发酵,可以消除垃圾中的有害物质,病原菌虫等,达到变废为宝,有效解决了传统的垃圾焚烧或者垃圾填埋所造成的能源损耗、空气污染、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的问题。利用微生物治理大气污染。微生物用于烟气脱硫,不需高温、高压、催化剂,设备要求简单。利用自养生物脱硫,营养要求低,无二次污染,处理费用为湿法脱硫的50%。

从以上对微生物给人畜和自然界带来的利和弊的讨论,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对于那些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威胁的微生物我们应该时刻做好防备。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微生物是大部分传染病的始作俑者,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在源头消灭它,在传播途径断绝他。例如,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到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注意用药,不滥用抗生素。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环境里弥漫的微生物时刻腐化着我们的食物,那么,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如每餐尽量将食物吃完,少吃隔夜饭菜,不吃变质的食品,科学妥善保存好储粮。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某些病原微生物会污染水质,那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污水的管理,尤其是医院污水等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污水的管理,做好水质处理工作和水源的卫生保护,做好积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作为个人,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不喝生水,饮用水应该经过严格过滤净化并加热烧开方可饮用。

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利用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正确对待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我们就可以减小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让微生物为人类服务。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遗传性:亲代具有把他所有的形状给子代的特性。变异性:子代具有改变亲代遗传性状的特征。遗传型(genotype),表型(phenotype),变异(varition),饰变(modification)。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个典型实验: 转化试验:1928 年,F. Griffith,肺炎双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1944 年,O.T.Avery DNA RNA 蛋白质多糖DNA+DNA 酶RⅡ RⅡ RⅡ RⅡ RⅡ 少量SⅢ - - - ___ 噬菌体感染试验:1952 年,A. D. Hershey(侯喜) M. Chase(蔡斯) 病毒的重建试验: 1956 年,H. Fraenkel-Conrat (弗朗克-康勒脱) 噬菌体感染试验和病毒的重建试验的说明图见下页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蛋白质是否是遗传的物质基础?prpsc,蛋白质折叠。DNA 的结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糖(戊糖)+碱基+磷酸。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 胞嘧啶(C)。单链上的碱基不受配对的限制,决定了遗传的多样性。半保留的自我复制保证了生物遗传的相对稳定。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20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突变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发生可遗传的变化。突变的类型: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菌株:野生型菌株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能力,从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变异菌株。抗性突变型 (resistant mutant)菌株:野生型菌株发生基因突变而对某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产生抗性的菌株。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菌株:菌株发生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生长,而在另一种条件下无法生长。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菌株:菌株发生基因突变,而在个体形态或菌落形态上发生突变的菌株。抗原突变型(antigenic mutant)菌株:菌株发生基因突变,而在细胞抗原结构上发生变异的菌株。产量突变型(metabolite quantitative mutant)菌株:菌株发生基因突变,在代谢产物产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正变株(plus-mutant);负变株(minus- mutant)。突变率(mutation rate):一个细胞每一世代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群体中每一世代(分裂一次)产生突变的个数。突变率:10-8 基因突变的特点: 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自发性(10-6~10-9);稀有性;独立性;可诱变性;稳定性; 可逆性:回复突变(reverse(back)mutation)。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 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波动试验、彷徨试验;1943 年;S. E. Luria& M. Delbruck。涂布试验:1949 年,H.B.Newcombe 影印平板培养法(replica plating):1952 年,J. Lederberg 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的途径: 基因突变而产生抗药性; 抗药性质粒的获得(R 因子); 生理上的适应。基因突变及其机制: 右图为突变的类型。诱变(induced mutation): 碱基的置换(substitution),转换(transition),颠换(transversion)。两个例子:亚硝酸;5-溴尿嘧啶(碱基类似 物base analog)。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phase-shift mutation)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 转座(transposition):DNA 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从染色体某一部位转移到同一染色体的另一部位或其它染色体上的某一部位。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具有转座作用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转座子(transposon,Tn); 转座噬菌体(transposable phage)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由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引起;由DNA 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由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引起。遗传密码改变的表型效应:紫外线对DNA 的损伤及其修复紫外线(ultraviolet ray)对DNA 的损伤;嘧啶二聚体; 光复活作用(photo reactivation,photo restoration) 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突变与育种自发突变与育种( Breeding by spontaneous mutation) 从生产中育种;定向培育优良菌株。自然选育的目的:维持原有的产物的合成水平(稳产);诱变后的菌株群体中表现出各种生理特性需要纯化。诱变育种 (breeding by induced mutation) 诱变育种的几个方向:提高产量;改进产品质量;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左图所示) 出发菌株→诱变→初筛→复筛→放大→获得优良变异株。诱变育种两个主要的环节:诱变(induced mutation);筛选(screening)。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 诱变剂的选择:简便有效; 诱变剂的种类: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拟辐射物质(radiomemetic chemical); 诱变剂量的选择:存活率或死亡率曲线,剂量-诱变率曲线; 出发菌株(original strain)的选择:处理细胞所处的状态,一般为单孢子悬液; 表型延迟(phenotype lag):遗传型虽已突变,但表型却要经染色体复制、分离和细胞的分裂后才表现出来。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synergism);利用和创造形态、生 理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指标;设计高效的筛选方法:推理选育。突变株的筛选:产量突变株的筛选,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野生型菌株(wide type strain);原养型(prototroph); 回复突变株(back mutant, reverse mutant);基本培养基(minimum medium,MM); 补充培养基(supplemented medium,SM);完全培养基(complete medium,CM)。前体1→A→B→C→D→前体2 途径α β γ 酶↑ ↑ ↑ a b c 基因一个基因一条多肽链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四个环节: 诱变;淘汰野生型(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检出缺陷型(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法,逐个检出法,影印平板法);鉴定缺陷型(生长谱法)。维生素的生长谱营 养缺陷型菌株的应用:赖氨酸,研究代谢途径。氨基酸的生长谱研究代谢途径: 粗糙链孢霉(Neurospora crassa) 瓜氨酸- + + 鸟氨酸- - + 突变株Ⅰ 突变株Ⅱ 突变株Ⅲ 精氨酸+ + + 前体→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 艾姆氏试验(Ames test):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凡对微生物有效的诱变剂对高等动物同样有效;化学药剂对细菌的诱变率与其对动物的致癌率成正比;凡致癌物质都是诱变 剂,但并非所有的诱变剂都能致癌;95%的致癌剂有诱变作用, 约90%的非致癌剂就没有诱变剂的作用。材料: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菌株,老鼠肝脏抽提液。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知识点归纳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学科影响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也是高 等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发展及农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之一。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现代与未来人类的 生产活动及生活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2、吸收多、转化快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大小以u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插入表),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和环境信息接受面。这一特点也是微生物与一切大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 举例:乳酸杆菌:120,000;鸡蛋:1.5;人(200磅):0.3 2、吸收多、转化快 这一特性为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举例:3克地鼠每天消耗与体重等重的粮食;1克闪绿蜂鸟每天消耗两倍于体重的粮食;大肠杆菌每小时消耗2000倍于体重的糖;发酵乳糖的细菌在1小时内就可以分解相当于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产生乳酸;1公斤酵母菌体,在一天内可发酵几千公斤的糖,生成酒精; 3、生长旺、繁殖快 极高生长繁殖速度,如E.coli20-30分钟分裂一次,若不停分裂,48小时2.2×1043菌数增加,营养消耗,代谢积累,限制生长速度。这一特性可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基质转化为有用产品,缩短科研周期。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粮食霉变。 举例:Escherichiacoli(大肠杆菌)在最适的生长条件下,每12.5~20分钟细胞就能分裂一次;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的浓度一般为108~109个/ml;谷氨酸短杆菌:摇瓶种子→50吨发酵罐:52小时内细胞数目可增加32亿倍。利用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就可以实现发酵工业的短周期、高效率生产。例如生产鲜酵母时,几乎12小时就可以收获一次,每年可以收获数百次。 表 若干微生物的代时及每日增殖率 微生物名称 代时 每日分裂次数 温度 每日增殖率 乳酸菌 38分 38 25 2.7×1011 大肠杆菌 18分 80 37 1.2×1024 根瘤菌 110分 13 25 8.2×103 枯草杆菌 31分 46 30 7.0×1013 光合细菌 144分 10 30 1.0×103 酿酒酵母 120分 12 30 4.1×103 小球藻 7小时 3.4 25 10.6 念珠藻* 23小时 1.04 25 2.1 硅藻 17小时 1.4 20 2.64 草履虫 10.4小时 2.3 26 4.92 *为念珠蓝菌属(Nostoc)的旧称,与细菌同属原核生物。 4、适应强、易变异 极其灵活适应性,对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遗传物质易变异。更重要的是在于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 举例:万米深海、85公里高空、地层下128米和427米沉积岩中都发现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的种数,据1972年: 类型 低限 倾向种数 高限 病毒与立克次氏体 支原体 42 42 42 细菌与放线菌 > 蓝细菌 藻类 15051 23100 23100 真菌 37175 47300 68939 原生动物 24068 24068 30000 总数 79780 98727 127298 5、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区域广,分布环境广。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种数多。更重要的是在于微生物的生理代谢 青霉素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任何有其它生物生存的环境中,都能找到微生物,而在其它生物不可能生存的极端环境中也有微生物存在。 举例:青霉素生产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产黄青霉)的产量1943年为每毫升发酵液中含20单位青霉素,40多年来,经过世界各国微生物遗传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该菌产量变异逐渐积累,加上发酵条件的改进,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发酵水平每毫升已超过5万单位,甚至接近10万单位。微生物的数量性状变异和育种使产量提高的幅度之大,是动植物育种工作中绝对不可能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微生物发酵工厂都十分重视菌种选育工作。 微生物作用: 1、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作用 2、空气与水净化,污水处理 3、工农业生产:菌体,代谢产物,代谢活动 4、对生命科学的贡献编辑本段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每一分类单位之后可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 以啤酒酵母为例,它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是: 界(Kindom):真菌界 门(Phyllum):真菌门 纲(Class):子囊菌纲 目(Order):内孢霉目 科(Family):内孢霉科 属(Genus):酵母属 种(Species):啤酒酵母 种(species):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①菌株(strain)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组纯种后代菌群)。因此,一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 例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两个菌株:EscherichiacoliB和EscherichiacoliK12 菌株的表示法:如果说种是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那末菌株实际上是应用的基本单位,因为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产酶上种类或代谢物产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别! ②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为种内的再分类。 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从1976年后,不在使用变种一词。通常把实验室中所获得的变异型菌株,称之为亚种。 例如:E.colik12(野生型)是不需要特殊aa的,而实验室变异后,可从k12获得某aa的缺陷型,此即称为E.colik12的亚种。 ③型(form):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例如:按抗原特征的差异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微生物的命名:微生物的名字有俗名和学名两种。如:红色面包霉——粗糙脉孢霉;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学名—是微生物的科学名称,它是按照有关微生物分类国际委员会拟定的法则命名的。学名由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学名的命名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 ①双名法: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定名人+定名年份 属名:拉丁文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单数,首字母大写,表示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由微生物构造,形状或由科学家命名。种名:拉丁文形容词,字首小写,为微生物次要特征, 如微生物色素、形状、来源或科学家姓名等。 例:大肠埃希氏杆菌 Escherichiacoli(Migula)CastellanietChalmers1919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Rosenbach1884 当泛指某一属微生物,而不特指该属中某一种(或未定种名)时,可在属名后加sp.或ssp.(分别代表species缩写的单数和复数形式)。 例如:Saccharomycessp.表示酵母菌属中的一个种。 菌株名称:在种名后面自行加上数字、地名或符号等 例如:BacillussubtilisAS1.389AS=AcademiaSinica BacillussubtilisBF7658BF=北纺 ClostridiumacetobutylicumATCC824丙酮丁醇梭菌 微生物的定义 现代定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特点 个体微小,一般<0.1mm。 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机物维持生命。分类 原核类: 三菌,三体。 三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 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微生物;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编辑本段类群 种类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 、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细菌 (1)定义: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 (3)结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基本结构:细胞膜 细胞壁 细胞质 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放线菌 (1)定义:一类主要成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的,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3)形态构造:主要由菌丝组成,包括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可以成熟分化为孢子丝,产生孢子) (4)繁殖: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形式进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5)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彩色干粉病毒 (1) 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2)结构:[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monospace; font-size: 13px; line-height: normal; white-space: pre-wrap; "]蛋白质衣壳以及核酸(核酸为DNA或RNA)[/font] (3)大小: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利用会宿主细胞内的环境及原料快速复制增值。在非寄生状态时呈结晶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以 噬菌体为例: 吸附→DNA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示意图编辑本段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 水和无机盐 2 碳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 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4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根据碳源和能源分类 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 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微生物的作用 编辑本段贡献 现代生物学的若干基础性的重大发现与理论,是在研究微生物的过程中或以微生物为实验材料与工具取得的。这些理论包括:证明DNA(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三大经典实验: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组实验)。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双螺旋的每一条子链分别、都是复制模板)。遗传密码子的解读(64个密码子各对应20种氨基酸及终止信号的哪一种)。基因的转录调节(operon, promoter, operator, repressor, activator的概念与调节方式)。信使RNA的翻译调节(terminator)等等……。 现在,很多常用、通用的生物学研究技术依赖于微生物,比如:分子克隆重组蛋白在细菌或酵母中的表达。很多医学技术也依赖于微生物,比如: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编辑本段微生物在整个生命世界中的地位 当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构成。在图示“生物的系统进化树”中,左侧的黄色分枝是细菌域;中间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侧的绿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级分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生命进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Brown等依据平行同源基因构建的“Cenancestor”生命进化树,认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个原生物。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一个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细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然后原真核生物经吞食一个古菌,并由古菌的DNA取代寄主的RNA基因组而产生真核生物。 从进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辈。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月31日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综述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 微生物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 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亿个细菌。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因为微生物很小,构造又简单,所以人们充分认识它,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起来,还是很晚的。尽管如此,人们已经在广泛的应用微生物了。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也是最早应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据考古学推测,我国在8000年前已经出现了曲蘖酿酒了,4000多年前我国酿酒已十分普遍,而且当时埃及人也已学会烤制面包和酿制果酒。 2500年前中国人民发明酿酱、醋,知道用曲治疗消化道疾病。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在农业上,虽然还不知道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但已经在利用豆科植物轮作提高土壤肥力。这些事实说明,尽管人们还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但是已经在同微生物打交道了,在应用有益微生物的同时,还对有害微生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为防止食物变质,采用盐渍、糖渍、干燥、酸化等方法。在我国隆庆年间就开始用人痘预防天花。人痘预防天花是我国对世界医学上的一大贡献,这种方法先后传到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及英国,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Jenner)提出用牛痘预防天花。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有显微镜开始的,微生物学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形态学时期、生理学时期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形态学时期 微生物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理学时期 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微生物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编辑本段世界地位 当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直到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构成。在图示“生物的系统进化树”中,左侧的黄色分枝是细菌域;中间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侧的绿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级分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生命进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Brown等依据平行同源基因构建的“Cenancestor”生命进化树,认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个原生物。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一个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细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然后原真核生物经吞食一个古菌,并由古菌的DNA取代寄主的RNA基因组而产生真核生物。从进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辈。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月31日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有利有害!!

遗传(heredity)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及其稳定的特性。 遗传型(genotype)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 表型(phenotype)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 饰变(modification)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简称突变,指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突变几率一般为10-6~10-9。 突变率(mutation rate)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突变一般是独立发生的,双重突变的几率是各个突变几率的乘积。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某一野生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能力,因而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抗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由于基因突变而使原始菌株发生了对某种化学药物或致死因子抗性的变异类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某菌株或病毒经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生长、繁殖并实现其表型,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类型。 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由于突变而产生的个体或菌落形态所发生的非选择型变异。 抗原突变型(antigenic mutant)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抗原结构发生突变的变异类型。 产量突变型(producing mutant)通过基因突变而活得的在有用代谢产物产量上高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 基本培养基(MM, minimal medium)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最低成分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 complete medium)凡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进驻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SM, supplemental medium)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生长需要的组合培养基。 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原养型(prototroph)一般指营养缺陷型菌株经回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野生型相同。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凡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 转化(transformation)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再经复制就使自己变成了一个转化子。这种受体菌接受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 转导(transduction)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导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普遍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任何DNA小片段的“误包”,而实现其遗传性状传递至受体菌的转导现象。 局限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象。 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的现象。 接合(conjugation)供体菌(“雄”)通过其性菌毛与受体菌(“雌”)相接触,前者传递不同长度的单链DNA给后者,并在后者细胞中进行双链化或进一步与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通过认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的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遗传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有性杂交(sexual hybridization)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 准性杂交(parasexual hybridization)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复壮(rejuvenation)狭义的复壮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它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生产性能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一种措施;而广义的复壮则应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生产性能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纯种分离和生产性能地测定工作,以期菌种地生产性能逐步有所提高。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

自考生物工程本科考试科目:

自考生物工程培养目标:

生物工程专业通过学习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掌握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的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技能。

自考生物工程(本科)专业 前提是你有专科毕业证书哦 没有还要考专科才可以拿到本科文凭哦 专业代码:070404 一、考试课程及学分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1 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3 0015 英语(二) 14 4 0023 高等数学(工本) 10 5 2151 工程制图 4 6 0054 管理学原理 6 7 6709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 5 8 2051 物理化学(二) 6 2052 物理化学(二)(实践) 4 9 2087 分子生物学 6 10 6710 生化工程 4 11 6711 生物制药学 4 12 2537 发酵工艺学 5 总学分 73 三、学习书目 1.毛泽东思想概论 每年可以考4次 参考书 《毛泽东思想概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每年可以考4次 参考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英语(二) 每年可以考4次 参考书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 4.高等数学(工本)每年可以考4次 参考书 《高等数学(工本)》 5.管理学原理 每年可以考1次 参考书 《管理学原理》 6.工程制图 每年可以考2次 参考书 《工程制图》 7.分子生物学 每年可以考1次 参考书 《现代分子生物学》 8.微生物遗传与育种 每年可以考2次 参考书 《工业微生物育种学》 9.物理化学(二) 每年可以考2次 参考书 《物理化学(第五版) 10.生化工程 每年可以考1次 参考书 《生化工程》 11.生物制药学 每年可以考2次 参考书 《生物技术制药学》 12.发酵工艺学 每年可以考1次 参考书 《发酵工艺学》 13.创新与创新教育 每年可以考2次 参考书 《创新与创新教育》, 14.现代生物学导论 每年可以考2次 参考书 《基础生命科学》(第二版)

湖北大学200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班招生简章(专升本)专本套读 湖大主考湖北大学是湖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省最早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五所主考院校之一,近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十余万名自学考试各类专门人才。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自学考试质量,经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批准,今年增加7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面向高职高专毕业生(或高职高专在读学生)招生。 一、办学形式 注册全日制自考学籍,双休日学习,学制二年。按自学考试开考计划组织教学考试,考试课程全部合格,颁发由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验印、湖北大学附署的本科文凭,国家承认其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毕业生,由湖北大学授予学士学位。 二、招生对象和报名手续 1、 招生对象:大专毕业生、大专在读学生 2、 学费:两年5000元;资料费、考务费预收1000元,毕业时据实结算,多退少补。 3、 学生持大专毕业证(在校生凭学校证明)、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报名。报名时 缴学费2500元、资料费和考务费1000元,共计3500元。另交1寸、2寸黑白照片各4张。 4、 报名时间:2004年10月25日截止。 三、录取办法及要求 1、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审查并报省自考办注册备案,然后统一发放录取通知书。 2、各专业招生不满50人不开班,不足50人的专业与相关专业合并。学生可根据意愿选择转专业。 四、与考生交流 1、管理形式 湖北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全面负责学生的教学计划制定、考务与考籍管理。 2、考试形式 每年有元月份、四月份、七月份、十月份四次考试机会。每次考试由湖北大学统一报名,省、市自考办就近安排考试。本科段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课程,三分之一由湖北大学与省自考办考试相互沟通,剩下课程由省自考办统一组织考试。非直接专业报考的学生,须加试三门课程,考试由湖北大学组织。 3、转免考 注册录取的考生,大专学习阶段已学的公共课(如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本科段课程相同可免考;英语专业的大专生选读非英语本科专业英语(二)免考;计算机专业的大专生选读非计算机本科专业计算机有关课程免考;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考生免考本专业的英语(二)。 参加社会长线考试合格的课程,可向原报考的当地自考办申请,省自考办审核办理转考。转免考全省统一时间为每年的3月1-15日或9月1-15日。 4、就业指导 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学生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根据湖北省教育厅鄂毕〔2001〕005号文件的精神,毕业生经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后,可由省毕办统一签发《就业报到证》。学有余力、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可以报考硕士研究生。 五、招生专业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 3、大众传播 4、涉外秘书 5、生物工程 6、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 7、行政管理(电子管理) 咨询电话:82720329 http: 报名地点:汉口胜利街310号学院成教部(老校区新办公楼一楼)。二○○四年十月 附:各专业开考课程。专业:大众传播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3 英语(二) 14 4 公共关系学 4 5 政治学概论 6 6 中国文化概论 5 7 新闻学概论 6 8 传播概论 6 9 编辑学概论 7 10 知识产权通论 6 11 新闻摄影 5 12 外国新闻事业史 6 13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4 14 毕业考核非直接专业报考的学生,须加试三门课程,考试由湖北大学组织。加试课程待定。专业:涉外秘书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3 计算机应用基础 4 4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6 5 国际商务谈判 5 6 中国文化概论 5 7 秘书参谋职能概论 6 8 中外秘书比较 6 9 商务英语 7 秘书英语 6 10 西方文化概论 4 11 涉外秘书学 4 12 涉外秘书案例 4 13 涉外文书写作与处理 6 14 毕业考核非直接专业报考的学生,须加试三门课程,考试由湖北大学组织。加试课程待定。“9”任选一门。专业:生物工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3 高等数学(工本) 10 4 管理学原理 6 5 工程制图 4 6 物理化学(二) 10 7 分子生物学 6 8 发酵工艺学 5 9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 5 10 生化工程 4 11 生物制药学 5 12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13 生物工程综合实习14 毕业考核非直接专业报考的学生,须加试三门课程,考试由湖北大学组织。加试课程待定。专业:行政管理(电子管理)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3 英语(二) 14 4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4 5 组织行为学 4 6 行政管理学 6 7 国家公务员制度 4 8 公共政策 4 9 行政组织理论 4 10 领导科学 4 11 西方行政学说史 4 12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7 13 管理信息系统 5 14 公共经济学 3 15 行政案例分析 3 16 电子政务 5 17 毕业考核非直接专业报考的学生,须加试三门课程,考试由湖北大学组织。加试课程待定。专业: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英语(二) 14 3 高等数学(二) 9 4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4 5 市场营销学 5 6 金融市场学 5 7 金融理论与实务 6 8 资产评估 4 9 高级财务会计 6 10 审计学 4 11 会计制度 5 12 审计准则 4 13 注册会计师审计案例 5 14 毕业考核15 财务管理学(加试课程) 6 16 中级财务会计(加试课程) 8 17 成本会计(加试课程) 5 18 管理会计(一)(加试课程) 6 非直接专业报考的学生,须加试三门课程,考试由湖北大学组织。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3 英语(二) 14 4 高等数学(工本) 10 5 物理(工) 6 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3 7 离散数学 4 8 计算机系统结构 4 9 操作系统 5 10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 11 数据结构 4 12 软件工程 4 13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6 14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技术 6 15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5 16 毕业考核17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加试课程) 4 18 数据库及其应用(加试课程) 4 19 计算机应用技术(加试课程) 5 非直接专业报考的学生,须加试三门课程,考试由湖北大学组织。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3 英语(二) 14 4 中国文化概论 5 5 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 4 6 工程图学 3 7 中外建筑史 5 8 人机工程学 3 9 规划设计基础 4 10 计算机辅助设计(二) 4 11 形态与空间造型 5 12 室内环境设计 6 13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5 14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6 15 园林艺术学 5 16 毕业考核17 素描(三)(加试课程) 3 18 色彩(加试课程) 3 非直接专业报考的学生,须加试三门课程,考试由湖北大学组织。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书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839微生物学是指中国医学、药学、卫生学专业中,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参考书籍被指定为839微生物学的教材或参考书,不同高校和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和推荐。

亲亲,官方公布的是 周德庆版本 《微生物学》;但推荐使用 路福平 主编/2005年07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索引序列
  •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知识点总结
  •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知识点汇总
  •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知识点归纳
  •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
  •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自考书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